大黄鱼的命运

2024-08-17

大黄鱼的命运(精选三篇)

大黄鱼的命运 篇1

宁德市登月水产食品有限公司

福建宁德市登月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海水养殖为主, 集育苗、养殖、加工、贸易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产食品企业。公司在总经理张聿钦领导下, 以珍稀水产品养殖、加工为主。目前主要从事鲍鱼、刺参、真鲷、金昌鱼、鲈鱼、深水生态大黄鱼等海珍品的育苗、养殖、加工和海带精加工等业务。

作为2007 ~ 2010 年度水产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登月”牌商标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海上牧场”是公司的著名品牌。经过10 多年努力, 公司首创专利4.5 万立方米超大围网, 离岸深海放牧大黄鱼, 年产量达260 多万条。“海上牧场”持续专研与提升大黄鱼养殖方式, 努力成为中华大黄鱼饮食文化的领航者。

大黄鱼的命运 篇2

鱼类续航时间是指鱼在恒定流速下的持续顶流游泳时间;鱼类临界游泳速度反映了鱼的累积游泳能力, 是指鱼从初始流速一直到极限流速整个时段内的游泳能力, 而非某一给定流速下的持续顶流能力, 其评测结果将受到水流提速时间间隔的直接影响[15]。本文就大黄鱼幼鱼和1龄鱼的续航时间和临界游泳速度进行了基础性研究, 以期为外海深水网箱养殖苗种规格和海区选择, 以及新一代网箱功能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2012年7月从舟山秀山养殖基地购买30尾大黄鱼幼鱼 (以下简称幼鱼) , 试验用鱼15尾, 体长13.4~15.4 cm, 体重28.0~43.9 g;30尾大黄鱼1龄鱼 (以下简称1龄鱼) , 试验用鱼15尾, 体长27.0~29.0 cm, 体重312.7~412.1 g。试验水温20~21℃, 盐度34, 用充气泵保持足够的溶氧水平, 光照采用自然光。试验在浙江海洋学院鱼类耐流性试验垂直循环水槽中进行, 用数码摄像机记录鱼的游泳行为。

1.2试验方法

试验前鱼已饱食, 试验时, 每次取2条鱼放入水槽中, 开启充气泵, 让鱼适应30 min后, 增加流速到设定的水平, 观察记录鱼的游泳行为和摆尾频率 (每分钟摆尾的次数) 。

1.2.1 大黄鱼幼鱼和1龄鱼的续航游泳时间

幼鱼的续航游泳时间, 试验设置5组流速水平:30、35、40、45、50 cm/s。1龄鱼的续航游泳时间, 试验设置了5组流速水平:45、50、55、60和65 cm/s。因对幼鱼和1龄鱼的游泳能力并不了解, 因此, 试验时先对一般鱼类的中间流速水平如50 cm/s和60 cm/s进行测试, 然后根据试验的结果调整流速方案, 如幼鱼在流速50 cm/s的条件下较快触底, 因此没有必要再进行60 cm/s流速水平的试验。再如1龄鱼在60 cm/s的流速条件下, 其平均续航时间为22 min, 因此没有必要再进行65 cm/s的流速试验。

1.2.2 大黄鱼幼鱼和1龄鱼的临界游泳速度

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 试验设置了6组流速水平:20、30、35、40、45和50 cm/s。1龄鱼的临界游泳速度, 试验设置了6组流速水平:20、30、40、50、60和70 cm/s。试验时, 先让鱼在20 cm/s的初始流速下适应30 min, 然后每隔30 min进行一次加速, 直到鱼不能在某一流速下持续顶流游泳30 min结束。按照下述公式计算鱼的临界游泳速度[13], 最后计算10条鱼的平均临界游泳速度。

式中:Ucrit—临界游泳速度, cm/s;Up—为鱼类疲劳的前一流速, cm/s;Ui—流速增幅, cm/s;tf—在最后流速段内持续的游泳时间, min;ti—时间步长, min。

2 结果

2.1 大黄鱼幼鱼和1龄鱼的续航时间

由表1可以看出, 大黄鱼幼鱼在45 cm/s流速下的平均续航时间为12 min, 在30 cm/s流速下的平均续航时间达到了142 min 30 s。

由表2可以看出, 1龄鱼在60 cm/s流速下的平均续航时间为22 min, 在45 cm/s流速下的平均续航时间达到了401 min。

由图1可见, 幼鱼和1龄鱼的续航时间与水流流速呈现幂函数递减关系, 幼鱼的关系式为T=0.106 1×V-6.148 1, R2=0.955 1, 而且在35~40 cm/s流速范围内;1龄鱼的关系式为T=0.163 5×V-9.835 6, R2=0.989, 而且在50~55 cm/s流速范围内, 续航游泳时间衰减迅速。

在测定大黄鱼续航时间的同时, 观察了其摆尾频率与水流流速的关系。由图2可以看出幼鱼的摆尾频率与水流流速呈线性关系, 关系式为T=6.16×V-51.5, 相关系数为R2=0.977 4;1龄鱼的摆尾频率与水流流速呈线性关系, 关系式为T=5.24×V-114.1, 相关系数R2=0.958 2。

2.2 大黄鱼幼鱼和1龄鱼的临界游泳速度

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见表3, 10条鱼的平均临界游泳速度为39.85 cm/s。1龄鱼的临界游泳速度见表4, 10条鱼的平均临界游泳速度为50.02 cm/s。

表3、表4中的T30、T40和T50分别表示在流速30、40和50 cm/s下的游泳时间。

注:编号3试验鱼在加速过程中触网。

3 讨论

3.1 大黄鱼的续航时间

由表1和表2看出, 大黄鱼的续航能力并不强, 在给定的45 cm/s流速条件下, 幼鱼的平均续航时间为12 min;在给定的60 cm/s流速条件下, 1龄鱼的平均续航时间为22 min。资料显示[15], 美国红鱼的耐流能力远远超过了大黄鱼, 在60 cm/s流速下的美国红鱼1龄鱼, 平均续航时间为517 min12 s, 即9个多小时;而鲈鱼和斜带髭鲷的耐流能力和大黄鱼相差不多, 在60 cm/s的流速下, 平均续航时间分别为25 min 21 s和17 min5 s。这与鱼的外形特征有相当大的关系。大黄鱼体侧扁, 尾柄长约为高的3倍余, 头较大, 下颌稍突出, 故大黄鱼的体型先天导致了其耐流能力不及一些纺锤形鱼类强。在试验过程中, 大黄鱼在顶流时, 努力保持位于上游位置, 且常跃离水槽底部, 这样势必增加了鱼体的受力面积, 降低了自身的抗流能力, 直到体力下降后, 逐步退向下游隔网处, 并在尾部接触隔网时奋力前挺, 反复多次, 直到体力不支而附于隔网之上[15]。进一步研究发现, 幼鱼和1龄鱼的续航时间和续航速度关系符合相关研究结果即普遍的幂函数关系[16,17]。

大黄鱼主要分布于东海、黄海南部水深80 m以下的沿岸近海水域, 光照、温度等环境条件对游泳能力也有影响, 故试验时尽量模拟大黄鱼的生活环境。如试验过程中, 实验室内处于暗光下, 模拟了大黄鱼生活环境下的光照。此次试验用的大黄鱼并非野生大黄鱼, 是近海养殖的, 在养殖过程中, 大黄鱼无需迁徙洄游, 丧失了一定的游泳能力, 在实验室垂直循环水槽高强度的流速下, 很快就触底了。试验过程中发现大黄鱼容易受伤, 易受惊吓, 在抓捕大黄鱼放入实验水槽时挣扎激烈, 消耗了较多体力, 影响了其续航游泳能力。

鱼类游泳行为是利用身体的波动或尾鳍的摆动而推动鱼体前进的身体-鳍式;鱼游泳主要推力来自身体后半部的波动和尾鳍的摆动[18]。资料显示[19], 鱼类的游泳速度随摆尾频率的加快而加快, 且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本试验结果也有这样的趋势。试验过程中, 当从适应流速加速至试验流速时, 大黄鱼的摆尾频率有明显的加快, 当速度稳定后, 其摆尾频率也会稳定一段时间, 但一段时间过后, 其摆尾频率明显下降, 主要是随着续航时间的增加, 鱼的体力有所下降, 根据实验过程对鱼的观察, 这种情况基本上是在鱼的尾鳍已经快要接触底部隔网时出现, 所以, 当鱼体力下降时, 其摆尾频率也会下降, 同时游泳速率也会有明显下降。

3.2 大黄鱼的临界游泳速度

在给定的6个流速条件下, 幼鱼的平均临界游泳速度为39.85 cm/s, 1龄鱼的平均临界游泳速度为50.02 cm/s。资料显示, 1龄美国红鱼的最大临界速度为80 cm/s, 可以看出, 大黄鱼的临界游泳速度也远远低于美国红鱼。临界游泳速度反映了鱼的累积游泳能力, 反映的是鱼从初始流速一直到极限流速整个时段内的游泳能力, 而非某一给定流速下的持续顶流能力, 其评测结果将受到水流提速时间间隔的直接影响。显然, 在流速增量相同的情况下, 时间间隔越短, 即鱼类在某一流速下的持续顶流时间越短, 为下一流速水平顶流节省体力越多, 将有利于提高临界速度[19]。随着游泳过程的持续时间加长, 储存的能量也相应减少, 如果流速快速增加, 鱼在能量枯竭前能获得较高的游泳速度。如果速率增加较慢, 更多储备的能量将被浪费于加速过程, 因此鱼在疲劳之前不能获得较高的游泳速度, 除非改变游泳行为, 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 增加能量来源或增加能量效率[17]。

4 结论

大黄鱼的命运 篇3

1 仪器与试药

KQ-250VDB型双频数控超声波清洗器由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出品;高效液相色谱仪采用岛津LC-20AD型,配以Shimadzu VP-ODS色谱柱(规格4.6mm×250mm,5μm)紫外检测器采用日本Shimadzu公司出产的SPD-20A型;电子天平采用日本Shimadzu公司的AUW120D型;LC-20AD泵;标准品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大黄素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出,纯度均≥98%;试验样品导赤丸由北京中药五厂,批号(100817、100922、101008)。水为自制的多重蒸水,甲醇、乙腈为色谱纯;其他均为分析纯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实验品溶液的制备

将导赤丸用粉碎机粉碎,然后取细粉精密称取1.0g,加80 m L甲醇溶解,再分2次超声提取,每次20min,合并后滤过,回收滤液中的甲醇并浓缩至干,酸化时加40m L10%盐酸,摇匀后分3次萃取,每次用氯仿100m L,3次萃取液合并后回收氯仿,余下残渣再用甲醇稀释至30 m L,用0.50μm微孔滤膜过滤,即为实验品溶液[3,4]。

2.2 标准对照品的制备

精密称取纯度很高的对照品大黄素15mg,大黄酸5mg,芦荟大黄素15mg,大黄酚5mg,大黄素甲醚5mg分别放置棕色容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到50m L,充分摇匀,得各对照品母液。然后再分别吸取母液1、2、5、10、15m L置同棕色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稀释到50m L,摇匀,就成为对照品混合液。见图1。

1.芦荟大黄素2.大黄酸3.大黄素4.大黄酚5.大黄素甲醚

2.3 线性关系

准备好液相色谱仪,流动相采用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设定波长262nm;控制流速1.0m L/min;柱温30℃;每次进样量10μL;取对照品混合溶液1、4、8、12、20μL,依次吸注入,测定其峰面积。横坐标是测得的浓度,纵坐标是相应峰面积积分值,进行线性回归处理。计算测得的芦荟大黄素的回归方程是Y=26312468.4012X-368728.1998,r=0.9994,线性范围为0.042~0.841μg;大黄素的回归方程为Y=1529651.5149 X-21996.5749,r=0.9996,线性范围为0.085~1.688μg;大黄酸的回归方程为Y=1235866.2489X-9 6 8 8 3.3 9 8 7,r=0.9 9 9 7,线性范围为0.1 6 7~3.3 7 1μg;大黄酚的回归方程为Y=2120163.7978 X-23997.4768,r=0.9998,线性范围0.0 9 1~1.1 8 0 4μg;大黄素甲醚的回归方程为Y=804967.1203X-5978.1309,r=0.9993,线性范围为0.170~3.61μg。

2.4 精密度实验

参照上述2.3方法,取同一供试品液连续加样5次,测定5种活性成分的峰面积并计算出各成分的RSD。测得的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峰面积的RSD分别是2.19%、1.63%、2.91%、2.51%和1.72%,表明该仪器的精密度良好。

2.5 重复性实验

参照上述2.3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同一批5份依次测定。实验显示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峰面积的RSD分别为2.10%、2.09%、2.18%、2.13%和1.88%,表明此法试验重复性良好。

2.6 稳定性试验

按照上述色谱条件,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在0、2、4、6、8h 5个节段分别进行测定。结果测得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峰面积的RSD分别为0.8%、2.18%、1.63%、1.49%和1.38%,显示供试品溶液在5分段时间内比较稳定。

2.7 加样回收率实验

取已知含量的导赤丸供试品,精密称取1 g共5份,再各分别加入1.0m L对照品混合液,混合后使各成份含量分别约为0.056、0.19、0.12、0.23、0.19mg。按照上述“2.3”项的方法,进行各成分的含量测定,实验结果计算回收率分别是:99.6%、99.1%、99.6%、98.8%、99.2%;RSD分别为1.30%、1.70%、0.89%、0.90%和99.6%(n=5)。

2.8 样品的测定

分别吸取供试品和对照品溶液各10μL,以上述同等条件测定,测得结果用外标一点法计算样品中各大黄成分的含量,其中3批样品测定结果见表1(批号分别为100817、100922、101008)。见表1。

3 讨论

本试验确立了导赤丸中五种大黄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超声提取法,此方法相对其它如加热回流法操作简便,结果也准确,稳定重复好,是一个较好的提取法,可以作为该产品质量控制使用[5,6]。

参考文献

[1]夏青.薄层扫描法测定导赤丸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6):659-660.

[2]邬国庆,周富荣.薄层扫描法测定导赤丸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7):412-413.

[3]江苏省药品标准.江苏省卫生局编[S].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60.

[4]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14.

[5]陈广通,李玉琴,黄金华,等.HPLC法测定十滴水中五种活性成分的含量[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9):40-4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大黄鱼的命运】相关文章:

宁德大黄鱼养殖密度08-20

大黄鱼养殖技术流程08-06

我家的大黄小学作文07-25

大黄及其伪品的鉴别05-08

大黄06-22

中药大黄05-10

大黄芒硝07-11

大黄/分析09-08

大黄研究09-14

芦荟大黄素08-26

上一篇:生物特性下一篇:10kV变配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