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效益评估

2024-06-12

财务效益评估(精选十篇)

财务效益评估 篇1

一、现行投资项目财务效益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1. 不注意区分不同投资主体的差异性。

项目评估机构和评估专家, 可能是接受政府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委托, 对各单位申报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估;也可能是接受单位的委托, 对该单位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很明显, 投资主体不同, 项目评估的目的、方法、内容等也会不同。但现行投资项目财务效益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主要是围绕单位本身的投资项目评估来设计, 很少有以政府委托评估机构和评估专家对各单位申报的、寻求资金支持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估的方式来讨论投资方法。这就造成了无论何种形式的投资, 其评估的目的、方法、内容等都基本一致, 财务效益评估指标设计也无差别, 这种不区分投资主体的评估存在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风险。

2. 申报单位提供的财务报表缺乏公正性。

投资项目评估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评价项目申报单位近期的财务状况、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评估依据一般是单位随申报材料提供的该单位近1—2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表及其附注等。但在实际评估时经常遇到下面一些问题:一些单位提供的财务报表或者没有经过审计, 或者不全面;有些以单位内部的部门或个人名义申报的项目 (如高校中各系部和个人申报的项目等) 则无法提供财务报表, 也就无法正确地对这些单位的财务状况、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进行评估;如果按现行的投资项目财务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的评分标准, 就会使计算结果差异很大, 造成一些高质量的投资项目落选, 影响评估结果的公平和公正。

3. 投资项目财务效益评估指标体系不尽合理。

投资项目财务效益评估包括两部分:一是项目申报单位现行的财务状况、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评估, 目的是看该单位是否具备承担投资项目的条件;二是投资项目本身的财务效益评估。目的是看投资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 投资者可以在多个可行性方案中选择经济效益最好的方案投资。因此, 投资项目财务效益评估指标也包括这两部分。财务专家根据项目申报单位提供的财务资料对每个财务效益指标评分, 各项指标的分值相加, 就是该投资项目在财务效益评估上的总分。理论上, 投资项目财务效益评估指标设计得越合理, 评估结果就越准确公平。但实际上, 有些评估机构设计的投资项目财务效益评估指标体系中, 前一部分所占比重太大, 指标过细, 有的甚至包括了几乎所有的关于财务状况、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分析指标;而后一部分所占比重又较小。这不但加大了评估计算的工作量, 而且有些财务指标在评估中的意义并不大, 如企业的存货周转率、现金比率等。同时, 由于投资项目本身的财务效益评估指标的比重小, 评估中似在避重就轻。

4. 对投资项目预期经济效益的预测较随意。

有些单位在项目申报中, 对该项目实施后产生的年产值、年销售收入、年利润、年税金等财务指标的预计较随意, 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和调研, 测算出的上述财务效益指标无科学依据。有的单位为了取得政府对项目的投资, 故意高估投资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果根据这种虚假的数据来评价投资项目的财务效益, 不但使评估结果不真实, 据此选择出来的投资项目也不是投资者要支持的项目, 而且还助长了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

5. 评估程序设计上的问题。

随着项目投资评估业在社会上的兴起, 相关的评估软件和书籍也很多。但现行评估软件存在的一些不足常会影响评估效率和质量:投资项目评估工作基本上都是在计算机上完成, 而现行的评估软件往往将各单位的资料及评估相对独立, 即对一个单位的申报材料评估及评分确认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单位的评估, 已评估完成后的项目不能返回更改。这种缺乏比较分析而得出的结果很难做到公平准确。因为财务效益评估指标都是量化指标, 需要通过计算分析才能获得。同时, 有些财务效益评估指标即使量化了, 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如资产负债率、各种周转率指标等, 都需要通过各参评单位相同指标的比较分析后才能得出结论。

二、完善投资项目财务效益评估的对策

1. 区别不同投资主体对投资项目评估的差异。

为了针对不同的投资主体选择正确的评估方法和内容, 有必要对不同的投资主体对项目评估的目的、方法、内容等方面加以区别。本文认为, 接受政府、银行等部门进行投资项目评估与接受单位委托对其投资项目进行评估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评估目的不同。单位对投资项目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争取投资者的投资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 而政府、银行等对单位申报的投资项目评估目的是确定要否对该单位进行投资;二是评估重点不同。单位只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 以决定是否选择该项目投资;而政府对单位申报的投资项目的评估除了要对项目本身进行评估外, 还要对单位现行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等进行评估, 确定单位是否具备投资资格和项目承担的能力。以决定政府财政资金投资于哪些单位;三是评估目标不同。单位对投资项目的评估主要考虑该投资项目能否给单位带来经济效益, 而政府对投资项目的评估除了考虑该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外, 更要看预期的社会效益。只有掌握了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代表政府部门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的特点, 才能正确地选择投资内容、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

2. 坚持财务资料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一是要求凡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申报科研项目都必须提供近年来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及附注, 否则可以取消其申报资格, 视财务效益评估为零分;二是以单位内部的部门或个人名义申报的投资项目, (如高校、科研单位内部部门和个人申报) 可以要求所在单位签署“同意申报、给予支持”等之类的意见, 并附上该单位近年来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及附注, 这实际上是起到了向单位通报和财务担保的作用。

3. 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投资项目财务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对项目申报单位现行的财务状况、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评价指标应简化, 分值比例较小;而反映投资项目本身的财务效益指标应较详细、具体, 分值比重较大。本文设计的投资项目财务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如下上述评估指标的应用要灵活, 如果投资项目投资金额小, 贷款少, 评估重点应看单位的获利能力和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如果投资项目投资金额大, 贷款多, 评估时应重点看申报单位的偿债能力指标和项目本身的投资回收期、还款期限等。

此外, 项目评估还应注意投资风险问题, 即投资安全性问题, 因此, 有必要对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安全性分析。分析方法一般采用敏感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概率分析等。其中最简单的是盈亏平衡分析, 分析指标主要是盈亏平衡点、安全边际 (或安全边际率) 等。

4. 要求投资项目预期经济效益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 使评估项目公平合理。

为了杜绝申报者在投资项目预期经济效益的预测中的虚假行为, 在对投资项目进行财务效益评价以前, 先组织参与项目竞争的单位进行答辩, 对申报材料中有关经济效益指标的预测值进行说明和补充。再由技术评估专家、经济评估专家和财务评估专家共同对各项目可能产生的预期经济效益 (包括价格、年产值、年销售收入、年利润等) 进行分析论证, 如果发现项目申报的预期效益太高, 甚至有弄虚作假的行为, 评估专家有权利进行修正, 财务专家根据修正后的预期经济效益指标来进行财务效益评估和评分。本文认为这样评估得出的财务效益指标的评分才公平合理。

5. 完善评估软件的设计。

评估时应该设计一个预评分过程, 待各项目都预评完后, 财务专家才根据所申报项目财务指标的总体情况, 对各项目的预评结果再进行比较修改, 确定无误后最终确认, 确认后的结果就不能再进入程序修改。

项目评估工作中, 财务上是否可行是对项目进行投资决策时考虑项目取舍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评估时, 应根据市场、技术等方面评估结果和财务预测提供的基本财务数据, 对项目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有助于决策者对项目投资进行综合分析, 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

参考文献

PDMPLM系统效益评估 篇2

CAD技术在产品设计中很快表现出非凡的优点,但是也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早期海尔冰箱设计部门发现生产制造时对图纸进行修改后不能保证和原来的电子图纸保持一致。再次将电子图纸打印下发生产时,原来的错误又重复出现。由于冰箱生产规模很大,那怕是一个小小的错误导致大批采购的零部件报废,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1997年海尔集团的高层领导提出将电子图纸100%纳入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五年来冰箱产量翻了几番,由于解决了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的不一致问题,从而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经济损失。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传统规则要求文档编码包含产品型号、结构层次、物料分类等信息,同时将文档的编码等同于实际零部件的编码。CAD技术除了提高设计效率以外,数字化的模型和工程图纸很容易复制。不同型号产品使用相同的零部件时,只需要复制后再修改一下文档编码。有时不知道库里已经有现成的技术文档,利用CAD等数字化工具很方便地生成一个完全相同或非常相似的零部件,按照传统规则给以编码。长此以往在PDM系统中存在大量不同编码的完全相同或非常相似的零部件。在2002年海尔高层领导提出将当时集团物资系统中的物料种类削减50%的要求。集团质量部首先在洗衣机和冰箱二个事业部开展第二轮PDM系统试点,经过应用评估发现二个事业部的物料种类下降29%,此后在海尔集团全面推广PDM第二阶段建设。海尔集团每年有几百亿的采购任务,如此规模的物料种类下降带来相关的管理费用、物料损耗、库存余量等流动资金的节省都在亿的级别。到了2006年底为了进一步减少人工协调各项工作带来的信息延迟、数据不同步、进度不透明、制度不落实等问题,海尔集团高层又提出用1000天的时间将集团内部2000至3000个业务流程全部实现数字化。试想这个目标一旦实现以后,集团内部和外部相关人员对海尔业务的一举一动都在信息化的流程监控之下。市场、计划、设计、工艺、物流、生产、销售、服务、财务等人员的行为都统一到规范的数字化流程。此时以管理产品设计数据为主的PDM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上述目标的要求,必须将产品的工艺、制造和服务支持等数据纳入扩展的PDM系统,于是海尔集团开始第三轮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的建设。海尔集团PDM/PLM系统建设的三步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次信息化建设的开始,企业高层领导一定要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要求。这个目标必须是可以用数字来衡量,在信息化建设完成阶段目标时可以用这个数字进行评估,从而得知该阶段PDM/PLM系统建设的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如何评价PDM/PLM系统建设的效益

国外企业在实施PDM/PLM项目前通常设置如下目标:加快新产品上市时间、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国际化和完善智力资产管理等六个方面。每一个目标又分解成若干个实现该目标的措施。例如为了加快新产品上市时间,可以通过提高设计手段、减少设计变更、加快数据传递效率、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企业协同等不同类型的措施。每项措施又对应不同的技术方法。具体到提高设计手段时可以分成采用二维CAD制图、三维CAD建模、CAE数字化分析、几何模型和分析模型同步、几何模型和制造模型同步等不同层次的设计手段,不同的手段使设计效率得到不同水平的提高。又比如采用电话

会议、视频会议、网络图形会议、单一共享产品数据源、跨企业跨部门的业务流程等不同的方法实现不同层次的协同和不同水平的提高。显然,同一类措施中不同技术层次的具体方法,对期望实现的目标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率。因此,国外企业在确定实施PDM/PLM项目时不仅设置具体的目标,同时也选定计划采取的各项措施和落实每项措施的方法。按照每个措施对最终目标的贡献率计算出六大目标的估算值。例如确定新产品上市时间缩短百分之几,产品质量提高和生产成本降低百分之几,平均每年新产品数量增加百分之几等目标。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进行纵向对比,估计企业在实施PDM/PLM项目前后的变化。同时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估计企业在同行业中地位的变化。当项目实施完成后,根据预定目标分解后确定的各项措施对应的具体方法,逐项检查落实情况。有的方法可能超前,有的可能按计划,也有的可能落后。通过综合评估和统计实际效果来衡量项目实施是否超过、达到或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

如何选择PDM/PLM系统

通过上述对PDM/PLM系统效益的预测评估可以得到一个理想的PDM/PLM系统方案。理想方案中的不同功能对企业预期效益的贡献率各不相同。因此企业在选择PDM/PLM系统时就有了一把适合自己需要的尺子。按照贡献率大的功能给以较高的加权因子,对不同的PDM/PLM系统进行演示打分。综合分数越高说明该系统与企业理想的PDM/PLM方案越近。剩下的差距就需要通过二次开发的手段来填补。开发工作量越大则该系统距离企业合适的PDM/PLM系统越远。通过上述二部分评价分数,企业可以比较客观地选择一个最适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PDM/PLM系统。

PDM/PLM技术给企业带来的变化和风险

电子文档管理需求推动PDM技术的诞生,PDM系统完成数字化产品定义的任务以后,数字化制造将PDM技术推向PLM的高度。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带来变化,同时也隐含着风险。

信息共享是最大的变化。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设计、工艺、采购、制造、维修等人员必须将其负责完成的全部文档全部保存在信息系统中。每个人按照工作需要赋予的权限共享这些信息。信息共享打破信息私有的陋习,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大大方便有效信息的重用。但是,信息共享除了带来信息安全保密的新问题外,更大的阻力来自于人。有个电子设备制造厂的个别技术骨干不愿意将其核心技术文档提交到信息系统中,借口数据上载和下载耽误时间,影响研制进度,拒不使用,结果整个PDM系统搁置下来。因此实施PDM系统首先是对企业文化的一次重大的冲击。

业务流程规范化是另一个大变化。有一个高科技研究所在上个世纪末连续多年按100%以上的速度发展,到了21世纪初所领导发现市场需求依然高速增长,但是企业现有的人力已经发挥到了极点,除了扩大人员以外只有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向管理要效益。2002年该研究所开始PLM系统建设,目标主要是优化业务流程,加快信息传递,减少信息重复输入等不创造价值的环节。系统设计的理想目标非常诱人,但在实践中经常遇到生产图纸需要

修改和立即签字下发,车间等着用。传统做法就是直接找到相关领导签字便可,俗称特事特办。大量的特事特办造成系统中数据不正确,无法重用,整个系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经过二年的实践发现,特事特办的做法虽然解决了当时生产任务的紧急需要,结果是违背了提高管理水平的初衷。因此所领导最后下决心废除特事特办制度,严格贯彻科学流程的管理办法,很快企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制造企业需要评估标准

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是伴随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而同步进行。中国制造企业信息化走的是跨越式发展的道路。由此带来最大的困难是中国企业的领导不熟悉信息化技术,主管部门缺乏信息化基本经验,一下子踏上高水平的信息化台阶,面临太多的迷惑。首先PDM/PLM系统能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实施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如何领导信息化建设等。其次,企业在实施前要做些什么准备,实施需要分那些阶段,如何设定阶段目标,如何评估系统建设的效益,如何选择软件/硬件平台,如何选择实施服务供应商,如何控制和保证实施质量,如何推广和扩展信息化系统的作用等。目前很多企业领导都是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来领导信息化建设,自然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他们希望国家集中力量办件事,帮助企业领导好信息化建设的工作。

有个军工企业为了建设PDM系统,专门指定三个业务技术人员兼管信息化建设的准备工作。他们不像国外企业有过其它信息化的经验,只好用三年时间,主要通过软件供应商了解到PDM系统能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功能和市面上主要软件的功能对比。由于没有亲身实践,只能参考间接经验选择一家供应商,经过多年的实施,最终也没有明确的定量的结果。从此以后企业进一步的信息化建设就遇到很大阻力。

一套大型的PDM/PLM系统必须有一至三个系统管理员,甚至更多才能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培养系统管理员少则一年,多则三年。这个要求对于中小企业是很大的负担和风险。通常中小企业不知道需要哪一级别的系统管理员,不知道他们应该完成哪些任务,经常把系统管理员当作二线服务支持人员对待,结果好不容易培养的人才却留不住,导致系统瘫痪无法使用。

在系统实施过程中又有二种倾向。一种是实施人员按照用户原来的习惯来改造系统。投资亿元进行大量的二次开发导致系统无法升级。原系统和二次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功能无法通过升级来解决,面临系统重新建设的困难抉择。另一种是实施人员没有准确了解用户需求的本质,没有把如何利用系统现有功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原理说清楚,导致系统建设完成后用户不能接收。

还有很多例子都说明企业迫切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估标准来指导PDM/PLM系统的建设,避免失败的危险。

评估标准推动二化融合如果从一体化集成制造开始算起,中国最早的PDM/PLM系统建设应该从1986年开始。20多年的历史包括引进国外的软件系统和开发国内自主品牌的软件系统。实施的范围从军

工企业逐步发展到高科技电子、装备制造、民用家电、医药卫生、服装、烟草、银行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的软件开发、评估和实施、验收等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正在实施和打算实施的企业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如建立一个交流这些经验的平台,中国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定会走得更快、更好。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战略方针已经制定,宣传力度也已深入人心,剩下的问题是采用何种战术与布署来实现既定战略目标。信息化总指挥部通过评估标准可以统一信息化的步调,二化融合一定能胜利。

评估标准应该包括针对不同行业需要的解决方案、软件体系、具体功能、使用方法、实施步骤、验收条例、担保责任等内容。

各行业协会根据各自评估标准对本行业企业PDM/PLM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统计,找出规律性的内容,合并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避免信息化的重复建设,指导企业少走弯路。软件供应商根据评估标准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软件系统,引导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用较短时间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企业根据自身信息化的现状和行业平均水平的差异来制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按照评估标准设计具体信息化的目标和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最后依照标准验收实施效果和制定下一阶段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培训效益评估实证分析研究 篇3

摘 要: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培训效益评估理论研究与业务进展的基础上,以新一代天气雷达培训效益评估为例,探索培训效益评估的技术与方法。

关键词:培训效益;效益评估;雷达培训;投资回报率;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对培训作用正确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对培训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要客观评价培训的效用,其中培训效益评估是证明培训价值贡献的最直接的手段。

培训效益是指受训者经培训提高回到工作岗位所带来的收益与培训成本的差额。培训收益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可以通过一定途径转化为用货币表示的价值;还有一部分要么不能转化,要么转化成本过高,但是这部分的收益包含范围是非常广大的。

二、理论研究与业务进展

(一)研究进展

最先对培训效益进行理论研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明塞尔(Jacob Mincer)。1958年他发表的《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首次建立了个人接受的培训量和其收入之间的数学模型,后来许多学者在雅各布?明塞尔的培训效益理论基础上研究建立了很多数学模型和经济方法,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三个培训投资收益的模型,分别是加里?S?贝克尔提出的在职培训的成本收益评估模型、菲利普斯的培训投资回报率模型及舍贝克和科恩提出的培训的效用公式。

在上述影响比较广泛的培训效益评估理论模型中,根据ASTD(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的调查显示,菲利普斯的培训投资回报率模型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本文的研究也是基于该模型的基础上开展的。

(二)业务进展

ASTD的调查发现,柯克帕特里克模型和菲利普斯模型是使用最为普遍的评估模型,五层评估包括反应层评估(第一层),学习层评估(第二层),行为层评估(第三层),结果层评估(第四层)和投资回报率评估(第五层)。92%的调查对象说他们至少进行第一层评估,但是其后的每级评估的使用都急剧下降,只有少数的组织使用第五级评估-投资回报率评估。

三、气象培训效益评估实证研究

2014年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以下简称“干部学院”)选择新一代天气雷达平培训(以下简称“雷达培训”)项目,探索开展培训效益评估,之所以选择雷达培训项目有两个原因:一是雷达培训是干部学院的核心班型,自1999年起至2013年底,已举办相关培训60余期,培训雷达业务及管理人员3000人次,今后还将继续开展培训;二是通过对每期培训班的质量调查发现,学员对培训班的满意度评价高,在2008年开展的培训后效果评估中81.5%的学员认为培训对工作帮助很大,2013年的培训后效果评估中,93.7%的学员和92.7%的送培单位认为雷达应用技能提高很大或较大。基于上面两个原因,选择了对雷达培训项目开展更高层级的评估——投资回报率,探索培训效益评估的技术方法。

(一)评估模型

雷达培训效益评估采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Phillips的投资回报率公式来计算雷达培训的投资回报率,即

基于上述公式,雷达培训效益评估中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1)新一代天气雷达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2)培训在其中有多大的贡献度?(3)雷达培训的成本是多少?

(二)雷达培训的收益

1.新一代天气雷达的经济效益

根据2008年国家公益性(气象)行业科研专项“气象服务评估方法与技术研究”中,计算了公共气象服务的投入与产出效益比为1:63.19。雷达在增强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警能力、增强国家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公共气象服务的一种手段,其投入产出符合公共气象服务的一般规律,因此,公共气象服务的投入产出比即为雷达的投入产出比。基于此,雷达的投资效益计算公式为:

影响雷达作用发挥因素的投资效益=影响雷达作用发挥的各因素投入/公共气象服务投入与产出比 (公式2)

通过上述公式,知道影响雷达作用发挥的各因素的投入,便可计算得出影响雷达作用发挥因素的投资效益。

2.培训在雷达效益发挥中的贡献度

培训的直接作用是雷达业务及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通过业务及管理人员在气象业务中应用雷达产品,使雷达发挥效益,但是培训也不是人员素质提高的唯一影响因素,只有全面客观区分出可以使人员素质提高的全部手段,才有可能客观区分出培训在人员素质提高中的作用程度。同理,人员素质不是雷达效益发挥的唯一决定因素,只有全面客观区分影响雷达效益发挥的其他因素,才能准确客观区分出人员素质在雷达效益发挥中的作用程度。

(1)建立指标体系

在多次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研究建立雷达效益发挥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见图1。

雷达培训贡献度主要通过评估培训在提高雷达业务及管理人员素质方面的贡献度及人员素质在雷达作用发挥上的贡献度的基础上,来评估培训在雷达效益发挥上的贡献度。即:

雷达培训的贡献度=培训在雷达业务及管理人员素质提高方面的贡献度*人员素质在雷达效益发挥上的贡献度 (公式3)

(2)开展问卷调查

为获得各要素的重要性得分,向所有参加过雷达培训的学员及选派过3名以上学员的送培单位领导发放了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人员素质等各要素在雷达效益发挥的重要性程度”及“培训等各种手段在雷达人员素质提高上的有效性”的认知程度。调查对象及参与调查对象见表1。

从调查对象所属气象部门行政别上看,覆盖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四个行政级别,其中来自省级和地市级气象部门的比重较大;从岗位分布上看,主要来自业务岗、管理岗和科研岗,调查对象的类别、来源及岗位均具有代表性。

(3)计算雷达培训贡献度

为了客观评价培训在雷达效益发挥上的贡献度,采用“调查求重”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计算雷达培训的贡献度。

各要素指标重要性得分的计算:

雷达效益发挥上,每一项要素重要性程度得分。计算公式为:

其中,P为选择不同重要性层次的人占总人数的比例,K为不同等级分值:绝对重要的分值为K1=7,非常重要的分值为K2=6,比较重要的分值为K3=5,一般的分值为K4=4,有点重要的分值为K5=3,不太重要的分值为K6=2,不重要的分值为K7=1。运用这个公式,可得出各要素在雷达作用发挥中重要性程度得分见表2。

雷达人员素质提高方面,每一要素有效性程度得分计算方法同上,得到表3。

各要素指标权重的计算:

在本研究中,由于主要采用了向学员及送培单位领导调查的方法,为了更好的体现雷达业务及管理人员意见的指导性,将回收的语词式的意见样本先定量化,而后再根据重要程度的得分差异对应到Saaty的1~9标度进行处理,即“调查求重”与“层次分析”相结合。这种数字转换所得的判断于直接运用Saaty1~9标度得到的判断是近似的,其有效性可以通过一致性的测试得到验证。

按照这一思路,将前期得到的指标重要性程度得分进行对应转化。其中影响雷达效益发挥各要素最高的得分值为6.354,最低值为5.736,将其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的得分差(即0.618)也区分为8个区间,分别与Saaty的1~9标度值相对应,得到表4。

同理,得到影响雷达业务和管理人员素质提高各要素指标重要性程度差值与Saaty 1~9标度对应表见表5。

根据层次分析的方法,建立各判断矩阵,按照左上角的准则将左侧的第一列指标与最上行的各个指标依次进行比较,然后再将第二列与最上行指标进行比较,依此类推。其中比较的依据即为各对应指标之间的差值落入的“指标重要性程度值差与Saaty1~9标度对应表”中相应的标度值。最后得到判断矩阵。根据判断矩阵得到其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归一化处理后就得到其权重。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人的主观判断的差异,每个判断结果都无法保证完全的一致,因此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对这些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计算结果表明,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在上面的计算得到了各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次的单排序权重值,利用单排序的权值结果,用上层次各指标的组合权重加权,以此来得到一级指标人员素质下层各指标相对于指标体系最高层的组合权重值,即雷达培训的贡献度见表6。

所以, 根据公式2,得出雷达培训的贡献度为26.4%。

3.计算雷达培训成本

中国气象局在雷达建设规划中就明确规定,每建设一部雷达,都要开展相关业务及管理人员培训,有固定的雷达培训经费投入,所以,

雷达培训成本=每一部雷达投入的培训经费*建设雷达总数 (公式5)

4.计算雷达培训的投资回报率

雷达培训的收益即为影响雷达效益发挥因素的投资效益*雷达培训的贡献度,因此,得出雷达培训效益的计算公式,即:

雷达培训的效益=影响雷达效益发挥因素的投资效益*雷达培训的贡献度-雷达培训成本 (公式6)

根据公式(2)、公式(3)和公式(5)的计算结果,可以计算得出雷达培训的收益。

根据公式1,雷达培训的投资回报率=(雷达培训收益-雷达培训成本)/雷达培训成本 =91.34:1

四、结语

本文以雷达培训效益评估为例,探索了培训效益评估的技术方法,为将来开展培训效益评估积累了经验,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投入产出比是计算雷达培训效益的一个基础数据,为开展雷达培训效益评估提供了可能,其他培训项目限于难以测算相关培训后业务上产生的效益及无法令人信服地指出哪些效益直接来源于培训,导致开展培训效益评估难度依然较大。

参考文献

[1]马旭玲等.关于气象培训效益评估的思考[J].继续教育,2014(12).

[2]肖娟.培训效果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

[3]ASTD research report.Value of evaluation: making training evaluation more effective[EB/OL].http://www.astd.org/,2011-5-23.

[4]李廉水,孙健,陈云峰等.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技术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财务效益评估 篇4

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在实现快速保障的同时, 追求保障效益最大化, 但保障效益如何, 需要建立模型进行评估。本文应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财务保障评估模型, 对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效益进行评估, 以发掘财务保障成功事例, 纠正保障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偏差, 提高财务保障水平及效益。

1 AHP层次分析评估模型简介

AHP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 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 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 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AHP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 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 然后构造判断矩阵, 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 并归一化处理的办法, 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 最后用加权和的方法, 归并各子目标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 算出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 并根据最终权重制定评价准则。它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 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对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多层次、多要素的财务保障效益评估, 通过建立分层交错的保障效益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 解决财务保障效益评估难于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

2 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效益层次分析评估模型

2.1 财务保障效益评估要素指标的设定

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按其保障过程来分, 主要包括经费预算、经费划拨、经费结算和经费决算四个环节, 通过对不同环节的保障内容设定指标进行评估, 以实现对保障效益的综合评价。其中预算环节的评估指标包含预算执行率、准确率、及时率, 以反映预算的执行和完成情况;经费划拨评估指标包含及时供应率、足额供应率、顺畅供应率, 以反映经费划拨是否足额、顺畅;经费结算评估指标包含经费结算及时性、凭证合法率、手续齐全率, 以反映结算是否及时、合法;经费决算评估指标包含财务清理彻底率、实力掌握准确率、上报及时率, 以反映财务清理是否彻底、各项实力掌握是否准确。根据各环节对保障效益的影响, 将评估要素按重要性和指标两层结构进行构建, 如表1所示:

2.2 财务保障效益评估指标权重的计算

2.2.1 构造判断矩阵

财务保障效益评估模型最重要的是通过构造判断矩阵, 计算确定指标权重, 以制定效益评估标准。评估模型的第一步就是用两两重要性程度之比的形式表示出两个要素 (指标) 的相应重要性程度等级。如对某一要素, 对其下的各指标进行两两对比, 并按其重要性程度评定等级。根据Saaty等人给出的9个重要性等级及其赋值 (表2所示) , 构建两两判断矩阵 (表3-7所示) 。

2.2.2 计算判断矩阵中各元素的指标权重计算过程如下:

第一步, 将判断矩阵中的每列进行归一化处理, 即运用规列平均法, 通过公式计算A-B判断矩阵的一般项, 归一化处理后, 即得到矩阵:

第二步, 求归一化处理后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即运用和法, 通过公式, (i=1, 2, 3, 4) 计算ωi, 得到向量:

ω= (ωi, ω2, ω3, ω4) T= (1.9295, 1.0872, 0.6299, 0.3531) T

第三步, 通过公式, 计算, 进行归一化处理:

即得到特征向量:

该特征向量即为要素层B对目标层A的权重。

2.2.3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姿max

λmax=1.94/ (4×0.4824) +1.0929/ (4×0.2718) +0.6308/ (4×0.1575) +0.3542/ (4×0.0883) =4.0147

2.2.4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即运用公式CI= (λmax-n) / (n-1) 和公式CR=CI/RI进行检验, 当CR约0.1, 即通过一致性检验, 说明判断矩阵逻辑合理, 权重数值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其中RI是已知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值, 如表8所示:

CI= (λmax-n) / (n-1) = (4.0147-4) / (4-1) =0.0049

RI=0.90

CR=CI/RI=0.0049/0.90=0.0054<0.1, 即通过一致性检验, 说明权重数值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用相同的方法计算得:

B1-C1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λmax=3.0001

CI=0.00005

RI=0.58

CR=0.0001<0.1, 即通过一致性检验。

B2-C2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λmax=3.0222

CI=0.0111

RI=0.58

CR=0.0191<0.1, 即通过一致性检验, 说明权重数值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B3-C3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λmax=3.0222

CI=0.0111

RI=0.58

CR=0.0191<0.1, 即通过一致性检验, 说明权重数值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B4-C4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λmax=3.0001

CI=0.00005

RI=0.58

CR=0.0001<0.1, 即通过一致性检验, 说明权重数值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2.3 制定效益评估标准

根据目标层A和要素层B, 要素层B和指标层C的权重数值, 计算出指标层C对目标层A的权重数值, 并进行排序, 结果如表9所示。

根据表9中指标层C通过要素层B对目标层A的权重值, 按照总分100分的标准建立财务保障效益评估表, 如表10所示。通过对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各环节各指标实际测算, 可得出该项指标的最后得分, 然后将各项指标得分相加, 就可得出财务保障效益百分值。

为方便对军队各单位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效益进行比较和评定, 依据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效益评估表 (表10) , 分别以90分、80分、70分为界, 将评估结果划分四个等级, 以此对财务保障效益进行定性评估 (如表11所示) 。

在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实践中, 如果能依据表10建立评价指标, 就可计算出综合保障效益得分, 按分数参照表11的等级划分, 可较为直观地评价出其财务综合保障效益。

3 结论

本文以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效益为研究对象, 设置了影响财务保障效益四个要素十二个指标, 通过构造判断矩阵, 计算确定指标权重, 制定效益评估标准, 以百分制的形式制定出了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效益评分表, 并在此基础之上划分了四个评定等级。应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的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效益评估模型, 克服了以往主观决策与定性分析的不足, 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方面可以直观评价财务保障整体效益, 另一方面可以迅速准确地从不同财务保障活动找出存在差距的环节指标, 为不同单位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经验相互借鉴, 提高财务保障整体效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摘要: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 建立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效益评估模型, 并依次通过分析评估要素指标, 计算确定指标权重, 制定出效益评估标准, 对财务保障活动进行评分, 以及时发现挖掘财务保障先进事例, 纠正保障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偏差, 提高财务保障效益。

关键词: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效益,评估模型,层次分析法

参考文献

[1]郭金玉, 张忠彬, 孙庆云.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 (5) :148-153.

[2]李支元.层次分析法在多层次多指标评估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12 (6) :73-76.

[3]朱新龙, 刘哲, 王虹.企业综合财务状况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基于层次分析法与F计分模型[J].会计之友, 2012 (11下) :50-51.

绿色债券的认证及环境效益评估实务 篇5

(一)发行绿色债券的意义

自2013年以来,绿色债券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2014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365.9亿美元,2015年为418亿美元,2016年上半年已达287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作出显著贡献。截至2016年6月底,中国市场已发行贴标签绿色债券521.5亿元人民币,还有很多已经完成报批和认证工作、正在等待公告的绿色债券,预计还有2000亿元规模的绿色债券将在今年发行。因此,今年全球市场发行规模破千亿美元问题不大,中国市场占比将超过50%。现在全球已有23个币种的绿色债券实现发行,可以预期未来将有更多币种参与进来。

对于不同类型机构,发行绿色债券的意义不尽相同。

对于金融机构发行人来说,一是绿色债券本身就是理想的金融创新产品;二是可以提升机构中长期资金投放能力;三是能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四是可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定向刺激;五是可以吸引国际投资者关注人民币债券。

对于非金融机构发行人来说,一是可以解决资金缺口问题;二是能解决资金错配问题;三是可以吸引国内外绿色投资人;四是能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五是可以借此实施绿色项目,承担社会责任。

(二)绿色债券的政策制定

绿色债券在国际上有两个引导性的政策制定者,国际资本市场协会和气候变化倡议组织。2014年,国际资本市场协会发布了《绿色债券原则》,气候变化倡议组织发布了《气候债券标准》;2015年,气候变化倡议组织发布了《气候债券标准(第二版)》;2016年,国际资本市场协会对《绿色债券原则》进行更新并颁布《绿色债券原则2016版本》。

国内政策方面,目前有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绿色金融债券公告》(简称39号公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版本)》,以及201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的《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业务试点的通知》。此外,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相关自律规则也将发布。如果6大规则都出台,可以说国内对于绿色债券政策制定之完善达到崭新高度,从来没有哪一个金融产品获得过如此大的关注度。

(三)绿色债券的认证

1.绿色债券认证的意义

为什么要进行认证?对于发行人来说,一是为满足监管政策的要求;二是建立科学完善的绿色债券资金及项目管理体系;三是提升信息的披露透明度,吸引责任投资,为后续融资行为奠定良好的基础;四是提高发行人的社会知名度及品牌影响力;五是为获取相关扶持政策(如贴息、减税等)提供切实依据。对于投资人来说,一是投资绿色项目,可以体现投资人的社会责任;二是可以获得更具公信力的信息;三是可以降低投资风险,确保资金投向绿色产业项目;四是有利于充分了解投资绿色项目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对于监管机构来说,通过认证,更易于掌握并确保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产业项目,同时还易于判断绿色资产及项目的环境社会效益,为制定和执行配套利好政策提供数据基础。从国际市场来看,目前几乎90%的发行人都会聘请具有公信力的认证机构来出具认证报告,证明自己发行的债券一方面资金使用约定为绿色项目,另一方面项目具有可预期的环境效益。

2.绿色债券的认证重点

包含四大块内容。

首先是资金用途,必须确保是绿色的。对于金融机构发行人而言,绿色金融债本身是为发放绿色信贷,所以是要确保储备项目和未来新增项目是绿色行业、绿色类别;而对于非金融机构发行人而言,要确保募得资金投放项目是符合类别的。

其次是项目评估和筛选,主要看是否符合当前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原则上这个目录是一年一修订。此外,对于非金融机构发行人,发行说明书中约定的项目与之后的投放项目必须保持一致,如果有变更需要解释说明。

再次是资金管理,对于绿色金融债,按照39号公告,可以建立专项台账,也可以开立专户;而对于绿色企业债,则必须是专户,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措施。

最后是信息披露和报告,在不同市场发行,需对标不同的政策。例如绿色金融债对标39号公告,人民银行的要求是发行人应当按季度向市场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同时发行人还应当于每年4月30日前披露上一年度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的年度报告和专项审计报告,以及本年度第一季度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并将上一年度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在绿色金融债券存续期内,鼓励发行人按年度向市场披露由独立的专业评估或认证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对绿色金融债券支持绿色产业项目发展及其环境效益影响等实施持续跟踪评估。

3.绿色债券发行的认证流程

标准化的流程包括风险评估与认证计划制订、认证程序执行、认证报告编制三个阶段。风险评估与认证计划制订阶段主要完成选定范围、了解项目整体内部控制、评估错报风险、认定重大性水平及识别认证重点等工作,最后形成认证计划;认证程序执行阶段的工作包括提名项目审核、资金流向管理审核、信息披露审核及环境社会公平性审核等,最后形成认证报告底稿;认证报告编制阶段需总结认证发现、整改后关闭认证发现、编制认证报告初稿,经内部技术评审后,最终形成认证报告终稿。

4.绿色项目的审核关注点

不同类型绿色项目具有不同的审核关注点,原则上都需要一些基础性文件,如可研报告、可研批复、环评报告及环评批复等。此外,不同类型项目要求不同合规性文件。例如光伏发电项目的衰减率,因为有酸碱率、转化率等要求,除基础性文件以外,还需要看环境影响评价、温室气体减排量和掺烧比例等;污水处理项目,会关注温室气体减排量及其是否有甲烷回收装置等;绿色建筑项目,需关注保温材料、节能灯、屋顶反光材料使用情况,以及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等;水电项目,大、中、小型不同水电项目有不同的认证要求,需特别考察、关注有没有移民安置等问题;清洁交通,包括高铁、城乡高速公路及城乡之间的公路等,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认证的一类项目;风电项目由于技术标准的国内外核算方法比较统一,因此从认证角度来说是非常清晰的。

nlc202309090201

5.存续期年度认证

在绿色债券存续期内,独立的专业认证机构对募得资金投放项目的发展及其环境效益影响实施持续跟踪评估,并按年度出具存续期年度认证报告。认证内容主要包括环保效益、节能效益、减排效益及社会影响等。认证方法有文件审阅、现场勘查、入户调查、利益相关方访谈等。

6.发行后环境效益评估重点

污染防治类,主要看每年废水、废气、固废等减排量;能源节约类,主要评估节约的用电量、水资源量、土地资源量及建筑材料量等;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类,可以关注年处理电子垃圾和年处理尾矿量等;清洁交通类,主要考察每年节能量和减少的汽车尾气排放量等。

总之,绿色债券认证是可以帮助项目能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得到投资人和公众的认可,最终实现资本和环境的双赢。

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绿色债券业务副总监、

高级工程师陆文钦:

量化评估绿色项目环境效益是关键

绿色债券与普通债券的区别或者说判断绿色债券的核心标准是:募集资金最终投向是否为权威界定的绿色项目。绿色债券在现实中是以各种具体类型的债券形式体现的,即增加了绿色属性的各种债券。而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的本质即凭借第三方机构在产业领域和项目研究层面的专业优势,利用其专业能力和在专业领域的良好声誉,为绿色债券进行“背书”。其中是否量化评估绿色项目的环境效益,是体现第三方认证专业能力和提高公信力的关键。

(一)专业咨询机构参与绿色债券市场的角色和作用

主要在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评价标准,依托深入的产业研究,为绿色债券市场提供具有广泛专业共识的绿色项目界定标准。具体到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虽然国际上已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标准,但国内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发达经济体还是有一定差异。比较突出的是,在国际层面,发达国家已经度过了环境污染严重的阶段,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但是在国内,雾霾、水污染等环境污染及资源紧缺等问题仍是面临的重要挑战。所以,中国需根据自身需求制定出一套可以反映国内特点的绿色项目标准。

二是评价指标方面,研究绿色项目环境效益体现形式及评价指标,为绿色项目环境效益评价提供基础。

三是测算方法方面,构建服务于绿色项目、操作性强的环境效益测算方法学体系,为绿色项目认证提供量化评估工具。

四是第三方服务方面,利用专业能力,为投资者、发行人等提供专业性的绿色项目识别、环境效益评价、绿色债券认证等第三方服务。

(二)绿色项目的界定和评价

在绿色项目标准和原则框架方面,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绿色债券原则》(GBP)指向的绿色项目包括可再生能源、能效(节能)、可持续的废弃物处理、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包含可持续农林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清洁交通、可持续水处理(包含清洁水/饮用水项目)及气候变化适应等项目。气候变化倡议组织发布的《气候债券标准》(CBI)从能源、建筑、工业、废物、污染控制和封存、交通、信息技术和通讯、农业和林业、气候适应等领域识别和界定绿色项目。此外,以挪威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CECIRO)为代表的第三方机构,及以汇丰银行代表的金融机构,也在GBP原则下公布框架文件,对绿色(项目)债券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在国内,《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版本)》和《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均对绿色项目的范围做出了规定。

无论国际标准还是国内标准,不同类型绿色项目在界定条件复杂性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最简单的是根据所属行业,其次附加特定技术条件,最后是根据标准对照判定。以CBI标准中能源项目之太阳能项目为例,CBI列举了太阳能光伏发电、聚光太阳能发电、设施建造和设备制造及专门服务于太阳能发电的输电设施建设四个具体绿色项目分项,而每个分项下的解释和限定条件都非常清晰,这即是通过所属行业界定绿色项目。对于通过特定技术界定绿色项目的,可以热电联产作为示例:热电联产是国际上通用的、具有共识的一项节能减排技术,在国家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化解火电行业产能过剩的宏观背景下,该项技术得到国内产业政策鼓励。在《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中,将300兆瓦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和背压式机组列入绿色项目,即是通过特定技术界定绿色项目的一个范例。至于通过标准界定项目,则是最为复杂的界定方法,需要项目能耗指标达到行业内先进值才符合绿色项目条件,该类项目的判定,一般需要第三方机构进行较为专业的分析识别。

绿色项目环境效益评价指标的设立充分考虑项目自身环境效益的体现形式和国家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指导目标,根据国家“十二五”纲要、“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等文件提出的目标,绿色项目环境效益评价中设立节能量、替代化石能源量、二氧化碳减排量、节水量、四项主要污染物消减量等一级环境效益指标。此外,根据项目环境效益的具体体现特点,又将一级指标细化为二级指标,以符合具体项目特点,上述指标在“十三五”期间国家绿色发展方面仍将起主要作用。

绿色项目评价的主要方面是项目环境效益的定性或定量评估。关于项目环境效益的测算方法,以节能量指标为例,对于不同领域、不同项目,测算的基准线和具体测算方法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工业节能设施建设运营项目,基准线为国家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准入值,测算方法采用差额对比法;对于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基准线为节能改造前工序/产品能耗指标,测算方法为前后对比法;对于绿色建筑项目,基准线为建筑能耗标准,测算方法采用差额对比法;对于余热余压回收及其他类项目,基准线通过无项目模拟假设,测算方法为将回收产出能源量折算为标准煤。在测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指标时,其减排量测算方法分为:节能项目(非节电)C02 减排量=节能量×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节电项目C02 减排量,以项目节电量为基数,乘以项目所在地区电网的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三)案例说明

最后,以一个实践案例具体说明第三方机构对项目环境效益测算的具体实施过程。该案例是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时对绿色交通项目环境效益的评估,因现实中缺乏实际统计参数,同时金融机构不了解专业的环境效益测算方法,因此第三方机构对该项目环境效益的评估过程,无论对金融机构的项目自主评估还是第三方评估,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项目具体评估过程如下:

第一,项目内容:某公司申请某银行1.5亿元授信额度用于采购公交客车。

第二,项目识别和归类:依据《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采购公交客运客车项目属于绿色产业项目,归类于清洁交通一级分类、城乡公路运输公共客运二级分类下的车辆购置三级分类绿色产业项目。

第三,环境效益评估:一是设定基准线,相对于私人小客车、出租车客运,公共客运具有运输结构优化形成的节能减排环境效益,因此以相同运输工作量下私人小客车、出租车运输能耗作为节能减排测算的基准线。二是确定测算方法,在实际统计数据缺失的条件下,按如下步骤核算本项目的环境效益。

第一步,根据客车型号确定车辆额定载客人数及测算用载客人数缺省值。根据交通领域温室气体减排方法学原则,在公交车辆实际载客量统计数据缺失时,按乘客满员率的80%确定单车载客人数;私人小客车和出租车实际载客量统计数据缺失时,平均载客人数缺省值按3人取值。

第二步,根据典型城市统计调查研究案例确定车辆年运营公里数的值。在实际研究案例中,不同城市公交车辆年运营里程会有所不同,从2万到2.5万里程不等,本项目所处城市为一个三线城市,因此本项目该数据按单车年运营里程2万公里取值。

第三步,根据行业统计研究文献资料,确定不同类型交通工具平均人公里能耗及平均人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缺省值。本项目参考数据来源于文献《交通能耗碳排放统计测算方法研究》。

第四步,计算得出购置车辆可承担的总运输工作量(单位:人公里)及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

第五步,计算相同运量条件下,私人小客车等出行方式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

第六步,将两者计算结果相减,差额即公交运输方式的节能减排环境效益。

责任编辑:罗邦敏 刘颖

体育赞助效益评估的探讨 篇6

一、体育赞助与效益评估

1. 体育赞助

体育赞助一词最早出现于1981年在西班牙马洛卡举办的欧洲体育部长研讨会上, 当时, 普遍认为:体育赞助是个人或组织之间一种具有共同利益的关系, 赞助方某些利益的换取来自于体育活动设施或体育参加者的某种联系。Sleight认为, 体育赞助是一种存在于资源供应者与体育事件或组织间的商业关系。资源供应者提供资金、产品或服务, 体育事件或组织便授予其权利, 以及具有商业效益的相对利益作为回报。目前, 根据体育赞助的对象可以将其分为组织团体赞助、体育比赛赞助以及个人赞助。

2. 体育赞助的效益评估

Stotlar指出, 企业赞助在以交换关系为基础的体育赞助行为必须面对一定的风险, 在进行体育赞助决策时, 必定会受到竞争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另外, 由于体育赞助的迅速发展, 各企业用于赞助的费用也直线上升。因此, 企业投入的资金都要考虑到成本效益, 通过赞助究竟能为企业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回报才是领导层关注的焦点。所以, 要确保企业的赞助质量及贡献程度, 对赞助进行效益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影响体育赞助效益评估的因素

虽然, 近年来学者对研究体育赞助效益评估越来越重视, 但目前尚没有发现正规的体育赞助效益评估体系和程序。另外, 从国内外学者对赞助商投入体育赞助的目的及动机的研究中可以看出, 体育赞助的效益最终还是需要通过消费者对赞助商的评价作为评估的指标, 因此, 可以把影响消费者对赞助效益的评价区分为:

1. 外部因素

许多研究指出, 体育赞助是借由预定的各项活动及通过任何形象的使用, 达到与赞助事件的连接, 作为企业传达给其目标观众所用的一种方式, 以达到企业的利益。例如, Lousia Ha认为, 消费者对于媒体上出现的广告, 会产生认同感、喜爱程度的不同反应。Turco指出, 体育场所提供企业名称和标志的曝光度可以增加产品的知名度, 进而提升观众对商品的兴趣和倾向性。Stotlar的研究表明, 广告的摆放位置会对观众产生影响。这些研究说明, 赞助广告的设计、摆放位置等外部因素都会影响到消费者对赞助商的认知、喜爱及评估程度。

2. 内部心理因素

消费者对赞助事件参与程度的不同也会影响到赞助效益的好坏。Mcdaniel提出, 当消费者对赞助事件有高参与时, 对赞助商品牌有正面的影响。Fisher和Wakefield发现, 高度认同感的球迷会比低度认同感的球迷更有可能去购买某球队的纪念品, 或去现场观看比赛。许多研究发现, 消费者本身对比赛的参与、认同感甚至喜爱程度都会影响到赞助商的效益。这些都是可以用来研究赞助活动的变量, 同时也是企业在赞助活动时要考虑到因素。

三、体育赞助效益评估方式分析

企业进行体育赞助时, 一般要设立赞助项目, 根据赞助目标来选择目标市场及赞助项目, 并以赞助目标来评估赞助的结果, 作为以后是否继续赞助或停止及修改的依据。那么如何来进行体育赞助效益的评估呢?目前,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从消费者对赞助品牌的看法、曝光度和销售量等方面进行评估。例如, 鲍明晓提出了三种评价方式:赞助商形象效益的评价;销售量的评价, 以及媒体报道的评价。而Meenaghan又将体育赞助效益的评估方式主要分成五个方面:媒体报道及曝光度、沟通效果、销售量的变化、顾客的反馈和成本效益分析。可见, 综合国内外对体育赞助效益评估方式的研究成果, 目前评估体育赞助效益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评估赞助企业或品牌的形象、知名度及购买意愿。

2. 从不同传媒所报道的范围与价值来评估, 主要的评估指标有电视的收视率、广播率的收听率, 以及平面媒体报道的份量。

3. 评估赞助商在赞助活动前后产品销售量的变化。

然而, 在以上三种不同的评估方法中却存在着评估真实性和精确性的问题。因为, 媒体的曝光度并不能真实反映出观众收到的信息是否是赞助商真正想要传达的信息, 而且这种方式无法了解赞助的最终效益。而由于赞助商在赞助期间内仍然有其他的产品销售活动, 如果单纯的从销售量上来评估赞助效益, 是无法客观及准确的反映出其销售量的变化是否与其他活动有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体育赞助有利于企业树立品牌的健康形象, 能创造出更有利于企业生存的社会环境, 对企业产品的销售非常有利。然而, 随着我国体育赞助市场逐步走向成熟, 体育赞助效益的评估日益突显其重要性。但是, 目前我国对体育赞助效益评估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 这种状况是不能适应未来激烈市场竞争和体育赞助市场发展的需要, 因此必需采取一定措施加以改变。

摘要:通过对体育赞助及其效益评估概念和内涵的探讨, 寻找影响体育赞助效益评估的因素, 并进一步探究体育赞助效益评估的方法。

范县森林资源效益评估 篇7

关键词:森林资源,环境评估,效益分析,河南范县

森林资源资产作为一种能带来收益的商品, 其自身的价值量是由特定时期创造该资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它的货币表现形式为价格, 却要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等客观因素所影响。因此, 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条件对某一森林资源资产进行评估的结果与其价值量不可能完全相符。在某种意义上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结论只能是一种判断性意见。通常是建立在外部环境, 按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而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会随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构成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特殊性质。

1 效益评估

1.1 涵养水源效益

森林比无林地每年多蓄水300 m3/hm2, 按照河南省水利厅统计, 每1 m3水折合0.43元计算, 范县目前涵养水源的效益为180.5万元。

1.2 固土保肥效益

根据郑州市风沙治理工程资料, 森林固土保肥效益为1 093.3元/hm2, 全县现有森林固土保肥效益为1 530.1万元。

1.3 固碳放氧效益

1 hm2森林的光合作用, 每年可以固定CO216 t, 释放O212 t[1]。根据“中国森林环境资产价格评估报告”的计价标准, 森林固定1 t CO2的成本为273.3元;根据我国近年来营林成本, 提供1 t O2的成本为369.7元。经计算, 全县目前固碳效益为6 119.9万元;释放O2的效益为6 208.9万元。全县目前固碳放氧的总效益为12 328.8万元。

1.4 提高土壤肥力效益

林地比无林地土壤有机质每年增加10.4 t/hm2, 水解氮增加0.033 7 t/hm2, 折合5 226.96元/hm2。全县目前土壤肥力提高效益为5 226.96元/hm2×13 995.58 hm2=7 315.4万元。

1.5 农田防护效益

森林是地球的“绿色空调”, 对农田小气候有很大的调节作用, 能够有效减低风沙、干热风、暴风雨的强度及其对农作物所产生的危害, 对农田和农作物生长有很大的防护作用[2]。参照《2008年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公报》统计数据, 2010年河南省森林产生的农田防护效益价值为249亿元, 据此推算全县林地产生的农田防护效益价值为694.2万元。

1.6 保护野生动物效益

保护野生动物功能价值=森林性鸟类栖息密度×森林面积×动物园每日饲料费用×天数[3]。据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测定:河南省森林性鸟类栖息密度为105只/hm2, 动物园每日饲料费用平均为0.1元/只, 1年按365 d计算, 由此可以算出, 全县林地的林分保护野生动物功能的价值为5 363.8万元。

1.7 降低噪音效益

根据《2008年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公报》中报告数字, 2010年河南省502万hm2林地降低噪音总价值为14亿元, 全县林地降低噪音价值为390.3万元。

1.8 提供空气负离子效益

新鲜空气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空气负离子, 并且负离子越多对人的健康越好, 《2008年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公报》公布了河南省2010年林木提供负离子创造的价值为1.03亿元, 依此具体计算, 范县林地提供负离子价值为28.7万元。

1.9 改善生活环境效益

一是吸收二氧化硫功能价值。阔叶林年吸收SO2量为88.65 kg/hm2, SO2价格1.9万元/t[4]。计算得出全县森林每年吸收SO2功能价值为2 357.3万元。二是杀菌功能价值。根据《河南林业生态效益评价》, 河南省森林杀菌功能价值为5 300元/ (hm2·a) 。计算得出范县森林每年杀菌功能价值为7 417.65万元。

2 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

范县有林地13 995.58 hm2, 林业产业结构将得到调整和优化, 林草、林药间作带动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 农民收入必定进一步增加, 必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2 生态效益

一是消除风沙对农牧业的危害, 庇护农田, 农田水分得到保持, 有利于农作物高产稳产, 锁住干热风, 增加粮食产量。二是林地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的基底和营养来源, 也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因此, 范县林地的增多引来许多野生动物, 如天鹅、白鹭、黑鹰、野鸡、啄木鸟等, 特别是林中鸟类, 每啄天食农作物害虫几万条, 降低农民对农作物的投入成本, 从而降低农产品农药含量, 也提高粮食单位面积的产量。三是森林生态效益是林业公益性的重要体现, 调节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和氧的含量, 调整生物圈的水平衡状况, 净化空气, 保持地表土壤, 涵养水源, 改良小气候, 保护生物多样性, 美化环境, 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 给人们以赏心悦目、陶冶性情、卫生保健等种种身心上的益处, 因而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

2.3 社会效益

一是范县毛楼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带动旅游业、服务业的发展, 使一大批农民从农田中解脱出来, 走向城镇, 转向第二、三产业, 推动城镇化建设。二是森林采伐更新和保护工作将需要大量的社会劳动力的投入, 为社会闲余劳力提供约2 183个就业岗位, 每年可增加收入3 929万元。随着林业产业建设的不断发展壮大, 增强社会对林业的深刻认识, 提高全民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并提高生态意识与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臣, 赵军.关于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0) :233.

[2]郭景威, 李宏斌.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14) :20-21.

[3]刘玉华.浅论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J].中国商界, 2011 (2) :21.

兽医科技引进项目的总体效益评估 篇8

1 引进概况及技术指标评估

综合分析上述项目可以看出:引进项目的研究结果, 不但达到或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 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在单项研究上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 显示出所谓“杂交优势”效益, 更具备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特点。

雏鹅小鹅瘟疫苗的研究, 在1998年引进英国疫苗及种毒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应用北京杂交鸭胚进行传代、驯化及培育种毒, 研制出的疫苗具有安全、稳定、免疫产生早且免疫期长的优点。英国研制的雏鹅苗仅仅可用于雏鹅;我国研制的苗, 不仅可用于雏鹅, 亦可用于成鹅。并且吉林省兽医科学研究所研究摸索出灭活苗与弱毒苗。同时应用可排除母源抗体干扰的全新的免疫途径。1989年吉林省兽医科学研究所从美国引进霉形体技术。美国的兰姆博士采用TS100免疫肉食鸡, 吉林省兽医科学研究所则用蛋鸡免疫;美国用单苗, 吉林省兽医科学研究所则用新城疫Ⅱ系组成联苗;美国使用新鲜培养物保护鸡, 吉林省兽医科学研究所则制成冻干苗等等。这既保存了引进技术的特色, 又加入了自我研究的成分。充分体现了洋为中用、土洋结合的技术优势效益。

2 兽医科技引进经济效益评估

通过引进国外兽医科学技术, 一方面大大地缩短了研究周期, 减少了科研经费的投入, 同时也加速可研究成果商品化的进程, 明显的提高了经济效益。

2.1 缩短研究周期, 减少科技经费投入

从兽医科技引进的总体上看, 平均科研周期减少3~5年。如70年代初, 我国发现了牛等反刍动物的副结核病, 以临床上顽固下痢, 最后消瘦衰竭死亡为特征, 并且疫情逐渐蔓延扩大, 对畜牧业危害严重。1982年在农业部和吉林省科委的高度关注下, 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首先派出技术专家赴英国考察, 继而引进了英国维桥兽医研究中心的316F、2e.Ⅱ制苗菌株。由于欠缺制苗技术, 1986年再次邀请了英国皇家维桥兽医研究所传染病专家立图博士来华, 进一步传授吉林省兽医科学研究所制苗工艺及防治技术, 使该项技术能够付诸实施。吉林省兽医科学研究所经过5年的科技攻关, 完成了实验室研究及扩大实验, 终于在1990年研制出与英国相同水平的牛副结核活疫苗。比从头研制至少少花10年时间, 因而减少科研经费投入40万元。又如:鸡的马立克氏病 (简称MD) , 是目前全国流行的鸡病之一, 现有的单价苗, 根本控制不住本病。为了制造MD多价苗, 1998年从加拿大引进了MD多价苗技术。吉林省兽医科学研究所经过4年的消化吸收, 研制出MD双价疫苗, 对鸡的保护率达到97.59%, 有效的解决单价苗免疫效果不佳的问题, 并且将研究周期缩短了3年, 节约经费投入26万元。1982~2006年来, 该所共引进课题10项, 平均缩短研究时间3~5年, 减少经费投入300多万元。

2.2 加速成果商品化, 提高科研投资收益率

引进先进的兽医技术, 在缩短研究周期的同时, 极大的加速了成果商品化的进程,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例如:牛副结核发病率8.9%, 致死亡淘汰率100%。在该苗研制中, 免疫草原红牛453头 (700元/头) , 免疫保护率达82.7%。按农业部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评价方法计算, 到1990年鉴定为止, 共获直接经济效益7.91万元 (人民币) 。照此计算, 已完成的8项引进项目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为9.5亿元 (人民币) 。

3 兽医科技引进的社会效益评估

3.1 潜在社会效益可观

兽医科技引进不仅含有相当高的经济效益, 而且其社会效益也是十分可观的。以牛副结核为例:吉林省2007年牛存栏665万头, 奶牛21.5万头。若接种率为10%, 副结核活疫苗使用年限为20年, 可计算出其社会效益为1.253亿元。估算8个项目的总社会效益为48.6亿元。若在全国推广使用, 则前景更为乐观。

3.2 科研素质提高

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 引进的国外专家帮助培训了技术人才, 从而提高了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粗略统计, 外国专家举行的学术会议有11次, 带给吉林省兽医科学研究所的技术资料有27种共361份, 国内人员出国培训共计有20余人次, 其中在国外获博士学位4人、硕士2人。这种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是由实验室研究到产品过程中的“软件”, 在吸收新思想、新手段的基础上, 加速了科研课题的完成, 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社会效益。

3.3 国际威望的提高

80年代以来, 吉林省兽医科学研究所的各课题主持人, 都与国外专家保持友好往来, 他们通过专家互访、通信、邮寄资料等形式, 加强了国家之间、人民之间的友谊。在研究中如遇到问题, 既可采用E-mail、书信等, 向国外求助, 省却了大量的查阅原始资料与翻译文献的时间与劳动;国外专家也随时索取他们的技术在我国培育情况的数据与记录, 树立了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这种社会效益很难用金钱来衡量。

4 预测与展望

4.1 独立自主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而“拿来主义”不失为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渠道。

如果科技引进能够拓展到畜牧业等各个领域,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在畜牧业发展中, 若能引进国外集约化管理

建筑安全投资效益评估方法研究 篇9

一、建筑安全投资效益及其类型

(一) 建筑安全投资的概念

建筑安全投资是指为保证安全生产而投入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建筑安全投资分为企业投资和政府投资, 本文主要从企业的角度来考察。建筑安全投资又分为主动性投资和被动性投资, 前者是指为预防事故发生而主动进行的安全投资;后者是指事故发生后的伤亡及损失后果的控制, 其实质是一种损失, 因此本文只针对主动性投资进行探讨。

(二) 建筑安全投资效益的概念

建筑安全投资效益是指建筑安全投资对社会、企业和个人产生的效果和利益, 分为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又分为减损效益和增值效益, 减损效益是指安全投资降低事故经济损失的效果;增值效益是指通过安全投资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间接实现经济增值的效果。安全投资的非经济效益是指安全投资对减少生命、健康、商誉、环境、社会安定等损失所起的积极效果。从本质上讲, 实现非经济效益是建筑安全投资最根本的目的。

建筑安全投资效益具有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多效性、潜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上述特点使安全投资效益的评估既比较困难, 又具有很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建筑安全投资效益的评估方法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模型评估建筑安全投资效益, 即安全投资效益=安全产出/安全投资, 安全产出包括经济和非经济产出, 而 (非) 经济产出又可分为 (非) 经济减损产出和 (非) 经济增值产出。

(一) 安全投入 (投资) 的评估方法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建筑安全投资统计指标体系。学术界对安全投资项目的划分也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的安全投资是指建筑企业为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而主动投入的各项费用, 包括安全措施、个人防护用品、安全教育、安全管理 (如安全人员、安全会议、安全检查、安全奖励等投入) 以及其他预防性投入 (如工伤保险等) , 而事故救援及善后处理、财产毁损等均列入事故损失范畴。

(二) 安全产出的评估方法

1、安全经济产出。

(1) 经济减损产出。经济减损产出是指安全投资减少事故经济损失的效果 (即经济减损效益) , 经济减损产出=安全投资前的事故经济损失———安全投资后的事故经济损失。事故经济损失可分为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是指与事故直接相联系的人身伤亡的善后处理费用和财产损坏的价值, 可通过企业有关的财务记录比较容易得到。间接经济损失是指因事故导致产值减少、效率降低等损失的价值。估算间接经济损失的一种简便方法是通过采用直接与间接损失的倍比系数 (“直间比”) 来确定。因事故类型、统计样本及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划分标准不同, 使得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直间比”相差很大, 从2-10不等, 一般可取4。 (2) 经济增值产出。经济增值产出是指安全投资保障了劳动条件, 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实现经济增值的效果 (即经济增值效益) 。由于影响因素比较复杂, 目前学术界还缺乏公认的计算安全投资经济增值产出的方法。本文假设安全投资与生产投资具有同等的经济增值效果, 通过安全投资占企业固定资产的比重来确定安全投资对经济增值的贡献, 即经济增值产出=建筑增加值×安全投资占企业全部固定资产的比例。

2、安全非经济产出。

非经济产出是指安全条件的实现对生命、健康、商誉、环境、社会安定等所起的积极效果 (即非经济效益) , 同样可分为减损产出和增值产出。为了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安全投资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 尝试对几个主要的非经济产出进行经济量化处理。 (1) 非经济减损产出。生命与健康的价值。评估时将人作为“经济人”而非自然人对待, 即从人经济关系的角度考察人的经济活动规模而非人体本身的经济价值。因此, 事故死亡一人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其死亡年龄至退休年龄期间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 (以人均劳动生产率计算) 及其退休后的消费额之和。而伤残造成的健康损失则可通过与死亡事故进行比较来估算。商誉的价值。商誉是指企业由于技术先进、质量优异、生产安全、服务良好、经营效率高、历史悠久等原因而使企业享有良好的信誉。商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能使企业具有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价值就是商誉的价值。确定商誉损失价值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求出企业整体的商誉价值, 可将企业收益与按行业平均收益率计算的收益之间的差额的折现值作为企业商誉价值, 即商誉价值= (企业收益-行业平均产值利税率×企业总产值) /折现率;其次可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安全信誉在企业商誉中所占的比重;最后采用专家评分法评估安全事故引起的商誉的损失系数, 评估时应参考事故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发生频率以及受社会的关注程度等因素。环境的价值。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消除环境污染和恢复生态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 可将这种费用作为安全事故造成的环境损失价值。社会安定的价值。这是一种潜在的损失, 可用社会安定损失占事故总经济损失 (或非经济损失) 的比例来估算, 这项工作同样可采用专家评分法来进行评估。 (2) 非经济增值产出。非经济增值产出是指通过安全舒适的生产环境, 满足人们对生命、健康、信誉、环境及社会安定等特殊需要, 实现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创造社会效益。在上述非经济增值产出中, 商誉的增值产出最终体现为企业收益的增加, 而生命、健康、环境及社会安定等非经济目标的实现能使人们工作过程中更加安心和愉悦, 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提高, 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也就是说上述非经济增值产出有一部分最终还是转化为了经济增值产出, 在前文经济增值产出的计算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这几部分非经济增值产出的经济效果, 因此不再另行计算。而非经济增值产出的其余部分则体现为社会伦理和人类道德等方面的意义, 对于这部分内容目前还很难进行有效的经济量化处理。

三、建筑安全投资效益的实证分析

本课题组曾对浙江省某建筑企业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建筑安全投资效益的跟踪调查, 调查得到该企业2007年和2008年的部分相关数据如下 (注:括号内为2008年的数据) :企业固定资产净值2.79 (3.04) 亿元, 施工产值23.78 (28.23) 亿元, 完成建筑增加值4.65 (5.59) 亿元, 利税总额1.55 (1.75) 亿元, 按增加值计算的人均劳动生产率2.89 (2.92) 万元/人·年, 全年安全投入476 (627) 万元;当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7 (12) 起, 其中死亡1 (0) 人, 重伤3 (1) 人, 轻伤10 (12) 人, 事故共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5 (89) 万元。另据调查, 近几年我国建筑行业的平均产值利税率约为6%。

根据上述统计资料及前文介绍的方法估算该企业2008年的安全投资效益如下:

(一) 经济减损产出

取“直间比”系数为4, 则该企业2007年和2008年安全事故总经济损失分别为165×5=825万元和89×5=445万元, 则2008年的经济减损产出为380万元, 对应的经济减损效益为380/627=0.606, 即1元的安全投资能产生0.606元的经济减损效益。

(二) 经济增值产出

经济增值产出=企业总产出 (建筑增加值) ×安全投资占企业全部固定资产的比例=5.59×627/3.04=1153万元, 对应的经济增值效益为1153/627=1.839, 即该企业1元的安全投资能产生1.839元的经济增值效益。

(三) 非经济减损产出

1、生命与健康的减损产出:

死亡职工年龄为34岁, 假设人均寿命为75岁, 职工退休年龄为60岁, 退休以后的消费额为1万元/年, 则该死亡职工的生命价值=2.89× (60-34) +1× (75-60) =91.14万元。假设重伤和轻伤事故造成的生命健康损失分别为死亡事故的80%和30%, 则该企业2008年因安全投资带来的生命与健康的减损产出为91.14× (1+3×0.8+10×0.3) -91.14× (1×0.8+12×0.3) =182.18万元。

2、商誉的减损产出:

假设折现率为10%, 则2007年和2008年企业整体商誉的价值分别为 (1.55-6%×23.78) /10%=1.233亿元和 (1.75-6%×28.23) /10%=0.562亿元。通过咨询有关专家, 确定安全信誉占该企业商誉的比重为20%, 2007年和2008年因安全事故引起的商誉损失系数分别为15%和10%。则该企业2008年因安全投资带来的商誉减损产出为1.233×20%×15%-0.562×20%×10%=258万元。本例不考虑环境和社会安定等损失, 则非经济减损效益为 (182.18+258) /627=0.702, 即1元的安全投资能产生0.702元的非经济减损效益。

(四) 非经济增值产出

根据前文分析, 非经济增值产出的部分效果已经包含在经济增值产出当中, 而涉及社会伦理和道德等方面的效果由于目前还很难进行合理的经济量化, 因此不予考虑。

综上, 该企业2008年建筑安全的投入-产出比为1:3.147 (0.606+1.839+0.702) , 即1元的安全投资能产生3.147元的效益。

四、结论

本文研究了建筑安全投资效益的量化评估方法, 并通过具体实例计算了建筑安全投资效益的大小。研究表明, 建筑安全投资并非通常所认为的是一种没有产出的消耗, 而具有非常巨大的投资效益, 其效益包括减损效益和增值效益, 其中经济增值效益和非经济减损效益均要大于经济减损效益, 若考虑目前暂时还无法量化的社会效益, 则安全投资的效益将更为可观, 因此建筑企业增加安全投资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M].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出版社, 2009.

[2]、李云献, 杜金山等.建筑安全生产重在合理投入[J].建筑安全, 2006.

[3]、罗云.安全经济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财务效益评估 篇10

关键词:苹果;成本;效益;分析

临汾市属于农业部规划的苹果优势产区,全市17个县(市、区)均有苹果栽培,主要栽培区域为吉县、隰县、乡宁县、翼城县、曲沃县、尧都区、襄汾县。据统计,到2011年底全市苹果总面积8.07万hm2,占全省苹果面积26.2%;全市苹果总产量76.3万t,占全省苹果总产量的17.8%。其中富士面积6.13万hm2,总产量62.5万t,在苹果产业中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分别占苹果总量的75%、82%。为此,我们对临汾市100户富士果园投入与产出情况进行了调查评估分析,并提出降低果园生产成本的技术措施。

1 苹果园投入情况分析

苹果园投入主要包括肥料、果袋、农药、浇水、用工五方面。其中用工包括套袋、修剪、疏花疏果、打药、中耕施肥、采收等果园农事活动。根据临汾苹果产业分布,我们将果园分为山区与平川两种类型,共对100户10~25年盛果期苹果园的投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

1.1 两类果园总投入相差不大

调查结果表明,除2007年两类果园投资相差203元外,其余年份平川和山区苹果园667 m2投入相差不大。平川果园种植密度大,667 m2留株在55~89株,肥料投入较多;山区果园种植密度较小,667 m2留果树33~55株,肥料投入相对较少。山区农户人口少,经营果园面积大,劳动力紧缺,用工紧张,价格高;平川农户经营果园面积偏小,一般不雇工或少雇工,仅在疏花或采收时雇工。因此,山区果园与平川果园相比用工费用高。山区果园多年来苹果套袋用的是双层纸袋,每只纸袋市场售价0.04~0.05元;平川果园多用膜袋,每只0.006~0.007元,近两年推广膜+纸袋,每只果袋0.03~0.04元。因此,山区果园套袋投入大于平川果园。平川区大部分果园都有灌溉条件,有的每年浇3次水,山区大多数果园没有灌溉条件,只有个别果园采用节水灌溉。果园灌水投入相比较而言平川果园大于山区果园。综合分析,山区果园投入与平川果园投入各有侧重,总投入相差不大。

1.2 两类果园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1年与2007年相比平川果园增加了1665元、山区果园增加了1 468元,分别增长了1.83倍和1.32倍,5年平均增长速度平川为37%、山区为26%。果园投入增加主要在三方面:用工方面,平川果园由237.7元增长到586.4元,增长了1.47倍,山区果园由400元增长到809.4元,增长了1.02倍;肥料投入方面,平川果园由230.9元增长到965.9元,增长了3.18倍,山区果园由244.3元增长到830.1元,增长了2.4倍;果袋投入方面,平川果园由165.4元增长到521.3,增长了2.15倍,山区果园由352.5元增长到710.8元,增长了1.02倍。造成果园总投入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农资涨价。据调查2011年果园常用化肥(以山东鲁西牌为例)尿素2 500元/t,53%的硫酸钾3 400元/t,12%的过磷酸钙1 000元/t,45%的复合肥3 500元/t,同2007年相比分别增加38.9%、33%、50%、36%。常用农药杀虫剂25%吡虫啉5年增长25%,杀菌剂大生M-45、多菌灵增长15%,熬制石硫合剂所用的硫磺2007年500元/t,2011年增长到2 000元/t,增长了4倍。

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季节性用工紧张。据调查2007年果园用工一般为30元,用工紧张时为35元;到2011年一般为60元,高的80元,用工紧张的吉县高达100元。以果实套袋为例,2007年套袋用工为1.2分/只,一个妇女一天套2 500只袋,工资为30元;2008年套袋用工1.5分/只,工资为37.5元,2010年上升到40元,2011年吉县上升到60元。用工高峰如套袋期常常需要到外地雇工,一般一个女工60元,一个男工80元;一个技术女工80元,一个技术男工100元。劳动力紧张,工资上涨使果园投入显著增加。除此,果园机械化水平较低,大批量农活靠人工作业完成也增加了果园用工投入。

三是果品市场行情提高,果园经济效益增高,农民投入意识增强,加大了果园投入力度。主要体现在果园投入量增多,如施肥以有机肥为主,目标产量施肥由原来的“斤果斤肥”增加到“斤果2斤肥”;套袋山区和丘陵区以双层纸袋为主,平川区近两年膜+纸袋数量逐年增多;果园推广反光膜、节水灌溉等技术,都使果园投入逐年增加。

2 苹果园效益分析

通过对100户苹果园5年产量情况调查分析(见表1),我们发现:

一是2007年、2008年平川果园667 m2效益稍高,2009年平川、山区果园667 m2效益基本持平, 2010年、2011年山区果园667 m2效益升高。这主要是因为:①平川果园比山区果园产量优势明显。据调查,2007年、2008年、2009年平川果园667 m2产量分别为1 982 kg、2 442 kg、2 544 kg,山区果园产量分别为1 336 kg、1 674 kg、1 964 kg,产量差距为646 kg、768 kg、580 kg。2010年、2011年产量差距缩减为463 kg、329 kg。②山区果园较平川果园价格优势明显,2010年、2011年优势更明显。2007、2008、2009年平川红富士价格为2.5、 2.3、2.6元/kg,山区红富士价格为3.5、3.2、3.4元/kg。2010年、2011年果品价格总体上升,平川红富士价格4.2元/kg,山区红富士价格急剧攀升至6.0、6.2元/kg。综合分析认为,山区果园与平川果园在产量上差距逐年减少,价格上逐年拉大。这主要得益于山区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宜红富士苹果生长,良好的品质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nlc202309031928

二是2007-2011年平川、山区果园667 m2效益逐年均呈增长趋势。2011年与2007年相比平川果园每667 m2效益增加4 237元,山区果园增加6 854元,分别增长了0.85和1.46倍,5年来平均增长速度为17%和29%。主要原因在于果园产量增加和果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3 产投分析

分析平川、山区果园5年来投入产出的变化,投入上,平川、山区果园分别增长了1.83倍和1.32倍,5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7%和26%。产出上,平川、山区果园分别增长了0.85和1.46倍,5年来平均增长速度为17%和29%。可见,平川果园投入增长快,山区果园效益增长幅度大、速度快。

分析果园产投比(见表1),5年内最高值为6.5,最低值为2.7,平均值在3.4~5.5。果园个体差异如树龄、树势、施肥、灌溉、结果情况、果园管理精细程度等诸多因素与果园投入产出比的高低关系密切。另外,果园投入的生产资料价格变化、果品销售市场行情等果农不可控因素也会影响到产投比的高低。因此,产投比是一个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产投比过低,是因为果园管理水平太差,不能合理应用各项技术措施,存在严重制约果园生产发展的因素。产投比过高,是从果园树体获取掠夺性收益的结果。所以,稳定果园产投比,是实现果园树体供需平衡,保持树势的必要措施。果园的产投比控制在当年的平均值左右比较合理。

4 苹果园节本增效的技术措施

4.1 科学间伐,树形改造

间伐和树形改造技术是改善果园树体结构的有效措施,通过提干、压冠、疏枝等措施降低了树高,提高了干高,减少了枝量,从而大大减少果园的无效消耗,从根本上减少了土地供养量,省肥、省水、省工、省药,同时方便了田间作业,还使果园的光照条件得以改善,对提高果实品质和果园产量效果显著,是果园节本增效的有效措施。

4.2 疏花疏果

科学合理分步进行疏花疏果,既能节约树体营养,又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增大果个。首先确定适宜的留果量,然后按照严格的程序操作,通过冬剪调整花芽量、花序分离期疏花序、花期疏花朵,最后是花后定果。一般果农都是在盛花期采用距离法疏花,一步到位,势必造成树体营养的极大浪费。

化学疏花疏果,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省工(16~20倍)、省时,成本低。

4.3 科学施肥

4.3.1 注重施肥时间 果树施肥应该参照一年中不同营养的需求特点,分阶段重点施入不同成分的肥料。前期以氮肥为主,中后期以磷、钾肥为主。应重视花期喷硼酸、尿素及幼果期补钙。若出现缺素症,可随时喷相应的微量元素。秋施基肥应在秋梢停长后及早进行,便于营养物质的积累,中熟品种应在采后立即施,晚熟品种则要带果施。

4.3.2 合理的肥料种类安排 在一些果区,农户往往以高肥换取高产,成本相应增高。应推行配方施肥,依据土壤营养状况结合树势和肥料利用率确定施肥种类、施肥量,做到按需给肥,这样才能达到用量少、效果好的目的。

4.3.3 增施有机肥 增施有机肥可以改善果园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协调水、肥、气、热的能力,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对恢复树势和果园持续发展作用显著。

4.4 旱地果园采用集水保墒技术

4.4.1 果园覆盖黑地膜 在树下起垄挖沟覆膜,做到树下高、行间低,斜面坡度15°~20°,覆膜宽度以树冠投影为宜。覆膜集雨可以使秋雨春用,能缓解春季干旱。该技术简单,投资低,费用仅为滴灌、喷灌的1/10。

4.4.2 穴贮肥水 旱地果园,初冬或早春结合果园深刨、施肥、整修树盘等,在树冠投影边缘向内挖穴4~6个,用玉米秆、麦秸、杂草等扎粗度20 cm左右、长比穴稍短些的草把,捆绑结实,在水中浸泡,使其充分吸水,然后放入穴中。在草把周围填土,同时与土混合施入过磷酸钙100 g及尿素50~100 g,随即每穴浇水4~5 kg。穴上覆膜,并在穴洼处的膜上扎一小孔,孔上压石块,以利保墒和压住薄膜。以后视干旱情况,可由膜孔向穴内灌水。

4.5 果园生物覆盖

推广果园自然生草、人工种草、覆草和猪沼果三位一体模式,发展生态果园,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降低肥料成本。

4.6 病虫害综合防治

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有针对地适时用药。一般情况下,病虫的前期预报和防治是做好病虫害防治最有效、最省钱的措施,抓住最关键的防治时期(萌芽前、花序分离期、花后至套袋前、果实膨大期、采收后),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调查,2007年平川区果园全年打药次数在7~8次,有的果园10次以上。大部分果园不仅打药次数多,药量也大,果园存在严重的药害问题。

4.7 改进果园栽培模式,推行省力化栽培

提高苹果园机械化作业水平。在生产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示范推广无袋栽培技术,取消果园套袋,节省果袋开支,同时节省了套袋、解袋用工。据调查可降低果园近1/4生产成本。通过综合运用以上技术可创造一个良好的果园生态环境,减少用工,提高肥料效应,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节约水资源,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据调查,每667 m2地用工量由原来的35~40个减少到25~30个,农药投资成本减少约1/2,果园单位面积总投资节省1/3,经济收入增加20%~30%。

(收稿日期:2012-06-30)

上一篇:民航工程下一篇:裂缝预防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