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使命

2024-07-26

机遇使命(精选五篇)

机遇使命 篇1

2012年9月, 国务院正式批复《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标志着我国首个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总体方案要求太原在中部率先崛起。

太原, 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太原要想在中部率先崛起, 就必须大力推进太原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努力把

太原市打造成为山西省科技创新领先区、高端产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谐社会首善区。

中原逐鹿,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

中国的中部地区是华夏腹地, 决定中华民族发展的最核心地区。

山西、河南、江西、安徽、湖北、湖南, 统称中部6省。中部六省人口众多, 山水秀美, 名山大川众多;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文化灿烂, 人才荟萃;中部战略地位突出, 承东启西, 接南连北, 气候宜人, 物产丰富, 经济繁华。

中部地区现在具有七大特色:全国商品粮和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生产基地、重要原材料生产基地;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核心的中华历史文化文明传承区和海内外旅游目的地;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态家园;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基地。

中部的崛起, 是继沿海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之后, 国家制定的又一大区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 已经将中部各省的命运紧紧地维系在一起。

“十二五”时期, 中部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地位中, 步步上升,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社会全面繁荣进步,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中部地区已步入了加速崛起的轨道。

在加速崛起的进程中, 中部经济发展进入跨越期, 转型发展进入关键期, 生态经济进入主导期, 城乡进入深度融合期。

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江西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河南的中原经济区、安徽的皖江城市带、山西的资源型经济转型, 这些区域发展主题, 无不含有“生态”、“绿色”、“转型”之意, 全都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中部6省, 站在了转型跨越的新起点。新的历史时期, 中部同样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承担着同样的历史使命。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继续蔓延, 经济低迷底部尚未确立, 而企业经营成本大幅上升;外需乏力, 内需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中部正面对多重压力的新考验;与此同时, 全球资本重组、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加速转移、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来临的机遇, 也与中部如此之近。如何抓住机遇, 考验着中部。今天, 中部地区的形象已为世界瞩目, 中部的声音已为世界倾听。

虽然中部地区具有如此的综合优势, 但改革开放以后, 当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快速发展, 西部开发、东北振工业基地如火如荼的发展之时, 中国的中部地区, 相对来说显得有些“安静”, 相对于它的周围地区的发展过于缓慢。专家学者称之为“中部沦陷”。

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 遇到的困难尤其明显。

作为省会城市, 一般来讲应该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省份之间的竞争首先就是省会城市的竞争, 这在中西部城市之间表现的尤为明显。因为中西部省区省会一城独大是普遍现象。而沿海地区由于地区经济活跃, 很多省区都出现非省会城市经济上超越省会的现象。但毫无疑问, 省会城市仍是每个省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中部地区也不例外。中部六省作为欠发达地区, 省会城市均为本省人口规模 (主要指市区) 和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当前, 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各省都希望在省会城市的带动下, 实现全省联动发展, 进而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为此, 中部崛起的重任就义不容辞的落到了省会城市的肩上。

目前, 中部地区各省会城市太原、武汉、郑州、合肥、长沙、南昌、的布局和蓝图亮点不少。无论是在民间、网络以及媒体, 都在争论中部崛起的龙头城市, 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等等。各个城市都提出了赶超目标。

山西省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 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 长期以来为国家能源供应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由于过分依赖煤炭等资源开发, 发展方式粗放, 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严重、生产事故频发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亟需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 探索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太原可以说是山西的缩影。众所周知, 山西是中国的煤都, 煤炭储量和开采量均高居中国第一位。煤炭是山西人民的衣食之源。山西省70%的工业是跟煤炭有关。其他的产业相对于煤炭产业来讲, 都比较弱小。山西省工业经济占经济的比重是我国较高的省区, 而煤炭及相关产业占其工业的70%以上, 也就是说山西唯一的经济支柱就是煤炭工业, 原煤开采、焦炭、煤化工、煤电, 就是这样一条煤炭产业链。这种对煤高度依赖的经济形态, 也就和煤价高度密切关联。自去年9月经济危机蔓延至内陆地区以来, 煤价的大幅下跌, 给山西的工业经济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太原如何利用山西煤炭大省的优势, 把太原建成我国煤炭交易的中心和煤炭国家储备中心;同时借助煤炭换来的巨额资本开拓新兴产业, 推动产业转型;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这是太原的出路所在, 也是太原的后发优势。

当代大学生的机遇与使命 篇2

摘要

机遇与使命感,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当代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的责任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应该着眼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同时,要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心胸,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修养,为建设现代化的新中国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经济困境;大学生;使命;机遇;时代 本论

(一)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背景

随着人民币汇率上涨预期、国际贸易保护对中国经济影响加深,以及中央逐步取消很多商品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总体看,我国暂时并不便于全口径对外出口,立足国内市场,兼顾国际市场已经是铁定的规则。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在恶化,没有好转的迹象;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存在结构性的缺陷,国民经济行业间发展严重失衡,社会福利方面存在巨大空洞,仅仅这三方面内容就足以解释中国经济近两年的困境。我甚至在去年7月份预测今年9、10月份中国经济要大幅度下滑。从最近3个月连续公布的经济数据下降情况和股市大崩盘看,趋势已经很明显了,中国产业抗风险能力遇到挑战。摆脱目前经济困境,从理论上说是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用高科技力量提高生产力,提高效率,中国的出路只能是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这一条路,坚持一手保增长、一手保转型,一面做好传统优势产业、一面做好经济转型的原则。创新升级工作最好采用“在优势区域,集中优势资源,集中研发创新,有步骤将成果向外地转移,依靠全国市场网络逐步推广,逐步实现全中国产业升级”的办法。

面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严峻的形势,我们新一代大学生必须挺身而出。

(二)历史使命

所谓历史使命,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时代和国家赋予个体或组织的社会历史责任。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是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的激发大学生的社会历史责任感的教育活动。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正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繁荣发展,这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使命的内容:

1、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能够心怀祖国,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在文字上、在演讲台上大发爱国之情,我们要付诸行动。

2、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的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支教等等。

3、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于世;我们更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工作和学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4、积极培养自己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要有全球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要有地球公民意识,要开阔视野,拓展心胸,抛弃一些偏见;勇于和善于自我反省;同时,悦纳别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批评。

(三)我国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发展现状分析

从全局来看,大多数大学生都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能够胸怀祖国和人民,致力于为祖国而奋斗,为人民服务,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关注时事,勇于鉴言践行,对关系到的国计民生的事情相当关心;真正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致力于自身的完善,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诠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发愤图强,艰苦卓绝,但却心底光明;勤劳简朴,惜时节约但却乐观豁达,给人们以光明,以希望。但是近年来,由于大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社会转型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历史使命感、责任意识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主要表现有自我意识浓重,公德、纪律意识浅薄,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等。

(四)加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的基本途径和创新探索

根据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根据新时期大学生历史使命感的教育内涵,根据我国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感缺位的现状及其原因,我认为,当前进行大学生使命感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形成的外部影响力

作为主渠道的课堂教育与学生最为接近,要切实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等课程,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系为一体的理念。

2、积极开展动力教育,激发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形成的内部凝聚力

人的成长成才,发展的心理机制非常关键,而这个心理机制的根本就在于一个人有没有成才发展的内动力。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是大学生成才发展的内动力的重要部分,是大学生成才动力中最崇高、最强大的发展动力,而这一发展内动力又与其它层次的发展动力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动力体系。大学生成才动力教育从小处着手,从亲情友情的小我着手,而最终的发展目标则是形成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积极开展动力教育,要在情感交流中激发成才动力,举办如“一封家信”这样具有亲情感召力的活动,让大学生与动力首次碰撞;要在自我规划中强化成才动力,如“立成才规划,建成才档案”等,让大学生在发展目标中感受动力冲击;在学校实践中提升全面发展动力,如成立开放式的新型大学生社团,着力开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实践等;要在实战中实践动力,如通过实习等活动进行动力实践,最终将动力转化。

3、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形成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的共建平台

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必须活化形式,要让大学生能够感受到社会氛围,摸得着真实情境,让大学生能真切的感受到使命环境。

(五)我们大学生的启示及做法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21世纪是全球化、信息化、学习化时代,同时21世纪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和世界转向。21世纪的大学生要顺应时代潮流,顺应时代要求,努力培养自己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学习型高等教育人才。

我们大学生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大学生必须学习和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特质的凝聚和集中表现,是一个民族经过漫长历史的积淀和升华,渗透到民族的整个机体里,贯穿在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孕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的收获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大学生对社会的影响将会更加广泛,更加深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全面竞争空前激烈,而对人才的争夺则成为竞争制胜的法宝之一,作为现代教育的主体的我们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就是未来和希望,我们步入社会时正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大学阶段则是我们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准备阶段,如何明确发展目标,并制定个人发展的成才规划,将个人的发展实践与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理想相结合,是衡量我们当代大学生是否获得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我们必须明确目标,确立规划,切实落实到个人的行动中。参考文献

机遇使命 篇3

在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的喜庆日子里,广东园林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首先,我代表广东省科协对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代表表示诚挚的问候!

广东园林学会成立50年来,在历届理事会和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大胆改革,积极创新,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服务、决策咨询、人才培养、服务会员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学会多年坚持办好《广东园林》学术刊物,举办高规格的园林学术报告会和青年科技论坛,打造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树立了学会学术权威和良好的社会形象。学会始终紧扣省内外园林建设发展需要,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在实践中弘扬岭南园林的地方特色,推出芳华园、粤晖园、谊园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岭南园林精品,为引领和推动广东园林事业科学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加快我国生态建设,这是保护环境,、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决策。作为生态建设领域的科技社团,广东园林学会肩负着推进我省园林事业发展和加快生态建设的历史重任。希望广东园林学会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在纪念省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三服务一加强”的办会宗旨和“七有一满意”的学会建设目标,把握机遇、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科技社团,为我省生态建设和园林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机遇使命 篇4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承担的使命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产能过剩,供需两端明显失衡,社会资源必须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进行再调整和优化升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是现代化金融的主体,在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改革的攻坚战中,商业银行应该以怎样的面目出现,该承担怎样的使命,这是我国宏观经济层面打赢供给侧改革攻坚战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商业银行自身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必须正确定位的一个问题。

商业银行首先是一个企业,遵循市场原则,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本质所在。但是,单就效益这个问题来说,就存在着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辨证问题,存在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当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去产能、降杠杆,而附着在既有产能上的大量的金融资产和既得利益,恰恰是商业银行面对供给侧改革的痛处所在。但是,从长远来看,去产能、降杠杆正是从供给侧入手对宏观经济体实施的一次大手术,必然能使宏观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对商业银行无疑又是重大利好,这是典型的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辨证关系问题。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又是社会主义的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社会主义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追求应有的社会效益。供给侧改革,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但同时也关系着我国整体经济社会的稳健发展,所以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贯彻落实国务院的安排部署,积极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这一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同样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项社会责任与政治任务。

更加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商业银行在供给侧改革的大势中必须对自身所应发挥的重要作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说商品是一个经济体的细胞,那么金融就是这一经济体的血液,金融养分的流向引导着经济体结构调整的方向。“三去一降一补”表现的是国务院的行政决策,实质上需要的是市场的运作,换句话来说,“三去一降一补”的行政决策只有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决策的初衷。在这个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金融先导,对金融资源的配置进行合理地调整,无疑是当前供给侧改革成败的关键一环。

因此,在供给侧改革的新任务面前,商业银行要围绕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根本目标,辨证地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塑造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对自身的长远发展形成良好的支撑。同时更要明确自身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处的核心地位,严肃认真地贯彻落实中央与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主动地对“三去一降一补”的硬任务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目前国务院和相关省市相继出台关于钢铁煤炭去产能的指导意见和一系列配置政策,“一行三会”出台了钢铁煤炭去产能的十六条具体要求,供给侧改革的大幕已拉开。严格落实这些具体的要求就是商业银行在当前所应承担的最重要的使命。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机遇

1、供给侧改革从根本上改善经济环境,是商业银行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良好契机。

供给侧改革致力于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激发新的经济发展动力,是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质量与环境的根本性举措。这对于提升金融服务大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适应高端供给、有效供给的实体经济需求,金融业市场化改革必将加速,以互联网金融、民间金融、产业资本为代表的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多主体、多层次、多领域的新金融生态体系日渐形成。其次是随着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与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的紧密实施,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产业技术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企业商业模式和国家经济增长方式,势必将倒逼金融资源的高效转移与合理配置,倒逼金融业改革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这将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完善的金融体系形成。

2、供给侧改革是国家层面推行的全要素参与的系统性工程,是商业银行调整资源配置的历史性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但在实际的金融资源配置中,特别是作为国家金融支柱的国有银行,信贷资金过分集中于产能过剩的国有企业甚至传统低效能企业中,导致众多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活力和动力。同时,我国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时期,实施了经济刺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流动性的泛滥,助推了股票、房地产、债券及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但金融资源并未有效应用于实体经济,金融助力实体经济收效甚微。事实证明,只有通过结构性改革提高金融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有效配置金融资源,才能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进而有效推动实体经济持续增长,唯有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商业银行才能避免陷入体系内的自我循环,早日实现转型发展。

3、供给侧改革具有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政策,有利于商业银行从根本上改善信贷资产质量。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的产业和房地产行业,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的目标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优化的诉求是一致的。一方面,供给侧改革对过剩行业实施有保有压的区别对待策略,淘汰压缩落后产能,扶持先进产能,支持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为商业银行调整存量信贷资产、化解不良贷款提供了宽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着力支持的绿色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创新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十三五”规划出台一系列针对绿色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企业的支持政策,为商业银行把握信贷投放、实施资源配置转移指明了方向。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都十分有利于商业银行改善信贷结构、优化信贷资产质量。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1、主动变革,持续提升对现代经济的服务水平。

在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上,商业银行应主动适应供给侧改革的需要,变革以往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条线或矩阵管理模式,建立灵活的机制和管理架构,实现能够快速反应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的协同效应。在机构体系的建设上,总分行之间保持清晰的角色定位,以保证既能准确地把握和承接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一线的真正需求与变化,从而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在服务手段上,要充分依托技术创新,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生物智能等技术在风险控制、移动支付、后台协同和内部管理等领域进行创新应用,不断优化服务保障体系。同时,也要看到供给侧改革是在对外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对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双重背景下展开的,商业银行只有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适应全球化竞争的要求,才能真正与国际金融服务水平接轨。

2、适应实体经济改革的需要,推进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国际化与现代化。

作为金融服务企业,商业银行助力实体经济、支持供给侧改革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适应客户的需求推出适销对路的金融服务,切实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提升自身盈利能力的同时,实现和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必须看到,技术变革下的行业融合,不断地提升着客户的需求层次,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从关注简单的“存贷汇、类授信”产品及有形服务,转变为顺应行业竞争趋势的企业处理方案咨询、资本运作和财富管理的高端金融服务。对于自身所赖以存身的地方经济,要针对区域性创新特征,深入地方性支柱性产业链进行金融扶持,为创新企业提供结算、信贷、咨询等全流程、标准化的金融服务。

3、充分利用“三去一降一补”的配套政策,大力矫正金融资源配置。

商业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矫正金融资源配置,实现资金和劳动力等金融要素从生产过剩、增长乏力的行业到朝阳产业和国家重点扶持行业的转移。商业银行应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契机,减少“僵尸企业”对信贷资源的占用,在严控对产能过剩行业信贷总量的前提下,积极参与这些庞然大物的并购重组,从而降低信贷风险。如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电解铝等5个严重产能过剩行业、钢铁上下游,煤炭产业链,房地产行业严格控制融资总量,密切关注这些企业的市场出清安排,尽最大努力帮助困难企业摆脱资金周转困境,实现向优势产能的平滑过渡;其次,商业银行应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积极布局“十三五”期间“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集中资源扶持生物工程、物联网、互联网、航空航天等新领域,使国内新兴产业加速迈进世界“中高端”行列,从而在提高实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同时,改善信贷结构、减少信贷风险;最后,顺应“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的长期规划,根据区域内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商业银行应鼓励下属分行根据区域特色进行业务创新,积极配合分行落实区域性的关键项目,在助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帮助分行培育新的竞争着力点。

参考文献

[1]文建东,宋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3):20-27.

[2]邵宇.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新金融,2015(12):15-19.

[3]王恕.解析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管理[J].金融经济,2013(4):53-55.

机遇使命 篇5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

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本报北京2月3日电(记者李章军)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3日上午在中央党校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贺国强、***出席开班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主持。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中央举办这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认真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经验,深入研究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完善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举措。

胡锦涛强调,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作出了3个重要判断,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2009年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我们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立即果断实施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态势。二是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我们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拓展我国发展的外部空间。三是必须把保持我国经济当前平稳较快发展和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措施不仅要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且要努力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我们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在扩大内需中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全党全国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实现总体回升向好。胡锦涛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初步的,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我们要继续努力,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胡锦涛强调,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胡锦涛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

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胡锦涛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胡锦涛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他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胡锦涛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推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习近平在主持开班式时指出,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系统回顾了前一个时期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过程和实践历程,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要求。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我们办好研讨班,对我们取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用讲话精神指导研讨班的举办,推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

王刚、王乐泉、王兆国、王岐山、回良玉、刘淇、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汪洋、张高丽、张德江、俞正声、徐才厚、郭伯雄、何勇、令计划、王沪宁、梁光烈、马凯、孟建柱、戴秉国、万钢出席开班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机遇使命】相关文章:

机遇作文05-06

机遇05-14

机遇挑战06-25

四大机遇06-27

机遇设计07-29

竞争机遇08-11

抢抓机遇08-14

机遇发现08-22

时代机遇09-05

抓住机遇09-06

上一篇:张拉方法下一篇:教育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