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制

2024-07-02

教育机制(精选十篇)

教育机制 篇1

一、投资者教育管理机制研究现状及教育效果分析

(一) 投资者教育管理机制研究现状

经济学诺贝尔奖美国经济学家赫维茨 (Leo Hurwicz) 提出经济机制设计理论,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是在较为严格的数学分析基础之上, 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社会目标或经济目标, 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分散化决策的条件下, 探讨能否设计和怎样设计经济机制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与设计者的既定目标一致的理论。然而, 在其他的环境中, 个体间的博弈可能难以控制或对目标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这使经济机制设计理论难以效仿 (陈安, 2011)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不同的制度具有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 利益的驱动形成了制度并主导了制度的变迁。经济学的机制理论假设条件太多, 所建模型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问题往往缺乏足够的适应性 (郝英奇, 2006) 。在管理学领域, 国外学者对动力机制理论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 马斯洛 (Abraham H.Maslow) 的需要层次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Frederick Herzberg) 的双因素理论、爱德温·洛克 (E A.Locker) 的目标设置理论、斯金纳 (B F.Skinner) 提出的强化理论等。国外关于管理机制研究的文献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业或具体问题探讨适宜的管理机制, 具有显著的实践特征。如Yixin Dai, David Popp, Stuart Bretschneide (2005) 从社会导向机制、大学导向机制及其对个人决策动机的影响机制的视角研究了制度对美国大学专利生产的影响机制。国内学者对管理机制理论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单凤儒 (2004) 认为管理机制由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构成, 其中的动力机制是管理系统中产生工作积极性的机制。钱向劲、张洪哲 (2009) 提出改进投资者教育工作, 即提高投资者教育的认知度、进行投资者分类教育节约教育资源、建立多渠道双向互动立体化的风险教育体系、建立专业高质的讲师队伍。袁熙 (2010) 借鉴境外投资者教育的新特点对我国投资者教育提出建议:应加大与媒体合作力度、积极开展公益性投资者教育;引入第三方教育机构, 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加大对投资顾问 (经纪人) 的培养, 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投资者教育队伍;将客户投诉纳入投资者教育, 将投资者教育与投资者保护相结合。郭东 (2010) 介绍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与美国金融业监管局投资者教育工作。张毅 (2010) 对第三方投资者教育活动的启动与资金保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监管进行了论述。丛博 (2011) 针对我国网络投资者教育现状提出改进建议。综合分析前人的研究可以发现, 我国学者对投资者教育管理的研究还处于简单国际比较借鉴、就具体问题分析阶段, 没有站在系统整体的高度分析我国投资者教育管理机制, 只从具体问题单一角度提出提高我国投资者教育效率的具体对策, 没有深入到机制即投资者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能动作用层面。

(二) 投资者教育效果分析

国内许多学者借鉴西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对中国证券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 我国投资者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主要包括认知偏差、羊群行为、噪音交易等。分析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发布的《2011年投资者综合调查报告》和《深交所2011年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可见, 我国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行为仍是普遍现象。2011年, 27.35%的投资者平均1个月左右换手一次, 25.87%的投资者平均1至3个月换手一次, 16.37%的投资者平均5天换手一次或更短, 而平均投资周期在6个月以上的投资者仅占14.52%。总的来看, 参与调查投资者中持股时间三个月以上的仅占30.41%, 多数投资者持股时间较短 (保护基金调查报告, 2011) 。尤其是创业板, 2011年, 创业板投资者的平均交易频率为8.2次/月, 交易频率比2010年的7.4次/月更频繁 (深交所调查报告, 2011) 。投资者换手率居高不下, 这是投资者过度自信或自信不足的表现, 说明我国投资者认知偏差严重。处置效应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 表现为投资者对投资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 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急于卖出赢利的股票, 轻易不愿卖出亏损股票的现象等。调查显示, 有51.81%的投资者没有止损计划, 同时在设置止损的投资者中, 仅有3.03%的投资者会严格执行止损计划 (保护基金调查报告, 2011) 。这说明我国投资者普遍存在着处置效应。羊群行为是指单个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采取某种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 而如果其他投资者不采取这样的策略, 单个投资者则也不会采取这种策略。2012年初证监会提出抑制“恶炒新股”的现象, 紧随之后, 深交所重拳抑制炒新:换手超50%或涨跌10%将停牌。炒新是我国股市历来已久的现象和习惯, 恶炒新股等现象说明我国投资者羊群行为严重。对于最近一次投资的一支股票, 65%的投资者表示会通过交易软件的股票价格走势、成交量变化等技术指标的分析来形成投资决策, 其次有40%的投资者表示通过他人推荐和网络类媒体如股吧、论坛、微博等获取投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深交所调查报告, 2011) 。2011年投资者综合调查报告显示:55.35%的投资者自己分析投资股票, 主要通过技术分析把握趋势, 44.08%的投资者也是自己分析股票, 但主要通过基本面分析进行投资。40.64%的投资者通过证券营业部推荐进行股票投资。可见我国投资者近六成不根据基本面分析买卖股票, 是准噪音交易者。行政命令方式推动投资者教育活动虽然对典型事件“药到病除”,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让投资者树立理性投资的理念, 非理性投机行为呈“春风吹又生”局面。我国投资者行为特征说明我国现有投资者教育管理机制存在严重缺陷。股票市场功能可以分为本源功能、基础功能和衍生功能。市场的本源功能是市场之所以称其为市场的本质特征, 包括提供交易、降低交易费用、定价功能。股票市场的基础功能就是股票市场赖以发展的功能, 是股票市场发展的根本点, 也是股票市场区别于其他市场的根本点。股票市场基础功能有筹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投资增值分配功能, 股票市场基础功能间有着相互平衡与制约的关系。股票市场衍生功能包括促进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分散风险、国民经济晴雨表、促进企业家精神、创造就业机会等。其中, 基础功能良性发挥是衍生功能更好显现的基础;本源功能是不同形式的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实现基础功能的基础, 如股票市场定价功能是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 同时也影响着筹资功能和投资增值分配功能 (钱海波, 2011) 。从供求关系角度看, 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直接影响股票市场本源功能中的定价功能, 进而影响股票市场的其他功能。一国的投资者越成熟、理性, 股票市场定价越趋近于合理, 股票市场功能越良性发挥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反之, 则会不促进甚至阻碍经济增长。正如屠光绍 (2007) 所说:“市场越发展, 越需要成熟、理性投资者的参与。投资者是重要的市场建设者, 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升资本市场效率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我国投资者非理性的投资行为造成股票市场估值标准不明确、混乱, 这不利于市场的稳定, 更不利于股票市场功能的良性发挥。投资者教育是提高投资者成熟、理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顾海峰 (2009) 运用数理模型证明, 投资者教育可使投资者与投机者逐渐克服行为金融的非理性弊端, 使得证券市场中投资者与投机者的结构不断趋向于稳定, 从而实现证券市场的整体稳定目标。庄学敏 (2009) 认为有效率的投资者教育会提高投资者理性的自信, 进而使投资者理性投资。

二、投资者教育管理动力机制缺陷分析

(一) 政令推动对投资者没有刚性束缚

《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员投资者教育工作指引》提出, 投资者教育工作的目的是让投资者了解证券市场和各类证券投资品种的特点和风险, 熟悉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 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 帮助社会公众了解证券行业, 自觉维护市场秩序, 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发展。投资者教育重心是使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理念和进行理性的价值投资行为”, 最好的教育效果是使其像社会道德规范一样, 是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这需要很长时间、潜移默化地形成。但投资者作为被教育者没有像学历教育那样的刚性需求, 投资者接受教育是自愿行为, 自我教育是基础, 而股票投资入门却像刷卡买东西一样容易。政令推动对投资者没有刚性的束缚, 政府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其组织实施的方式和方法, 也取决于投资者对政府教育的正确解读。政令推动可以直接改变投资者短期行为, 但改变投资者心理效果不佳。

(二) 投资者教育各方利益驱动缺乏

利益驱动是动力机制中最基本的力量。从投资者教育的实施机构来看, 证券机构短期经营目标考核、从业人员的绩效和投资者教育效果长期才能显现相互矛盾。如果在投资者教育活动中风险讲的太多, 会影响到这些证券机构的交易量, 从而对公司的经纪业务带来负面影响。证券机构的投资者教育活动若与其经济效益相瓜葛, 就降低了活动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公正性, 最终弱化了投资者教育的效果。这不可避免让投资者教育工作处于两难之中, 拷问证券机构的敬业精神和道德水准。从投资者的角度看, 正因投资者与证券机构的利益关系, 投资者对证券机构主办的投资者教育活动信任度不够;投资者教育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 它需要投资者通过系统教育使理论成为投资者自己的理念, 投资者结合个人投资体会形成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在投资决策时成为其自然选择的行为, 因此现有投资者利益驱动不足。

(三) 缺乏良性的社会心理推动

经历短暂的20多年的经济发展, 我国的一部分人当时面对刚进入市场经济、商机无限的中国, 抓住机遇迅速地积累财富, 多者达到几十、数百亿。巨大的财富差距让中国人心理落差极大, 浮躁、急功近利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在股票市场里, 流传的总是一夜暴富的神话, 投机特征的市场树立了投机的典范, 价值投资得不到回报验证, 投机泛滥。

三、投资者教育管理机制动力机制构建

(一) 引入第三方教育机构, 实现利益驱动

第三方教育机构是指证券监管与交易清算部门、证券经营机构以外的组织, 第三方最现实可行的是我国现有的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从投资者教育实施机构角度看, 投资者教育经费的投入将会使利益驱动真正发挥作用。第三方教育机构因新增教育工作自然需要资金保证, 对于现有投资者的投资者教育经费, 可以从三方面筹集。一是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和证券经营机构的外包费用, 这是主要资金来源。二是对现有投资者适当收取费用, 这既提高投资者学习动力, 又对投资者形成约束。如上海老年大学开设了家庭理财之类的投资者教育课程, 一些社区街道对参加上课的老龄同学给予补贴, 学员自己也出了学费, 教学效果相当理想 (张毅, 2010) 。三是应承担社会责任的相关金融服务机构提供一定程度的资助。我国潜在的适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正快速下降, 投资者教育经费可以成为第三方教育机构收入的重要来源。从投资者的角度看, 第三方教育机构因与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不存在利益联系, 可以得到投资者信任。深交所调查显示, 77%的投资者表示自身需要系统地学习投资知识与投资技能, 而第三方教育机构从师资安排、授课内容系统性、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比证券公司更满足投资者需求, 对投资者产生利益驱动。在师资方面, 证券公司聘用的讲师基本上是行业分析师、公司分析师或股评师, 一方面, 这些讲师由于自身工作的原因, 偏重于产品的介绍和投资的技术性方法。对金融证券知识、投资理财理论、证券市场法律法规等基础方面教育不足。另一方面, 好的分析师不一定是好的教师, 尤其不一定是善于讲授价值投资理论与实践的好教师。在授课内容系统性上, 证券公司聘请的讲师往往并不固定, 尤其是投资报告会, 每个讲师的理论体系并不一定统一, 这使教育内容不具有一贯性和系统性。在教学管理方面, 营业部主要是通过开办讲座和组织报告会等为主, 授课的时间和场次多变, 参与的投资者因时间和兴趣等原因也多变。在投资者的期望方面, 证券公司进行投资者教育活动时, 授课人的出身使投资者更期望讲座者更多的讲即时行情和答疑解惑。而第三方教育机构有专职的教师队伍、现成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房, 可以直接将投资者教育内容纳入全校选修课中, 系统地安排投资理财课程, 有严格的教务管理和教学管理保障。因此, 引入与投资者投资行为没有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教育机构既适合我国投资者教育需求现状, 又可通过利益驱动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 各机构教育侧重点分工合作, 不同驱动互补

当前, 我国的投资者教育相关部门基本上都在各自的网站上设立了投资者教育专栏, 内容上大同小异, 投资者上相关网站往往是为其主要职能而不是专为接受投资者教育, 而想要学习时又往往无所适从, 这就造成投资者教育资源与投资者欲求不相匹配。在我国投资者教育管理机制完善后, 可以实现对现有投资者不同需求分流教育。证监会、行业协会仍以监督指导考核为主要职能, 发挥政令推动模式的优势, 对于紧急、重大、突发的主题投资者教育活动进行推动, 如2012年的防范“炒新”投资者教育活动, 证券投资者保护局和行业协会同时做好投资者保护教育。交易所的投资者教育内容应与自身的功能紧密相关, 其教育工作应主要围绕着交易所的各项业务、产品以及监管职能而展开, 目的在于促进投资者对交易所的了解, 增强交易所的声誉, 同时帮助投资者有效参与证券投资;此外, 随着第三方教育机构的培育, 相关的师资培训、认证工作需要长期进行, 这可以由交易所来进行, 我国交易所可学习美国纽约交易所, 招收高校教师进行培训认证。证券经营机构可依托自身的优势以讲座、投资报告会的形式侧重投资经验、投资技能的培训, 以及对市场运行趋势和投资者关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第三方教育机构则侧重投资理念的培养, 长期、系统地进行理论知识教育, 包括风险教育, 不做任何产品的推介。

(三) 创新投资者文化传播方式, 培育社会心理推动

加快推动我国的投资者文化建设对于股票市场发展意义重大。投资者文化包括正确的金钱观、投资观念和股权文化等。正确的金钱观是指不要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正确的投资观念是理性地看待股票投资, 对股票投资抱有平常心, 对投资收益有合理的预期, 不会急功近利, 远离非理性投资行为;股权文化主要指以下方面:一是证券投资成为人们习惯的资产积累方式;二是投资者既要关注管理层的行为, 又要尊重管理者作出的经营决策;三是管理者要切实尊重和维护投资者权益;四是无论投资金额的多少, 投资者要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 (袁熙, 2011) 。投资者教育有利于促进投资者文化的培育, 投资者文化所形成的社会心理推动也会促进投资者教育工作。投资者文化传播方式有许多种, 除了投资者教育活动中的面授, 还有电视剧、游戏等, 我国应加快投资者文化传播方式创新。看电视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广泛的休闲、消遣方式, 工薪阶层下班后往往是在看电视, 电视是公众了解市场的重要渠道, 对公众具有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我国曾经摄制并播放了《舞动的K线》这部电视剧, 社会影响广泛。玩游戏是许多青少年、上班族的消遣方式, 这对潜在投资者教育意义重大。美国证券业及金融市场协会投资者教育的突出特色是开发了“通向投资之路”、“股票市场游戏”及“投资写作竞赛”等三个金融游戏项目, 我国也应借鉴开发相关游戏, 必要时直接引进美国的金融游戏。我国证监部门应鼓励有关股票投资的电视剧本创作和游戏开发, 但对于这些作品传达出来的投资理念要严格审查。此外, 还需要与媒体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 这是全面推进投资者文化、培育社会心理驱动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郝英奇、刘金兰:《动力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趋势》,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

[2]孙绍荣、朱佳生:《管理机制设计理论》,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5期。

[3]袁熙:《良好的投资者教育是维护投资者权益的最佳方式》, 《中国金融》2010年第18期。

[4]张毅:《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教育的第三方模式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

[5]张华庆:《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投资行为研究》, 《金融研究》2003年第4期。

[6]孙培源、施东晖:《中国证券市场羊群行为实证研究》, 《证券市场导报》2004年第8期。

[7]顾海峰、奚君羊:《行为金融学视角下投资者教育与证券市场稳定研究》,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5期。

[8]庄学敏:《投资者信心、投资者行为与投资者教育效率研究》, 《经济管理》2009年第2期。

[9]李珍、姚金海:《论证券市场、国企改革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

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篇2

一、建立教育发展协作区,推进农村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发展协作区”是一种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在2—3个乡镇内重新配置各项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和区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管理新模式。2009年,丹江口市立足市情,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将全市16个乡镇(街道办)分为6个教育发展协作区,通过完善教育发展协作区管理体制,逐步加强教育发展协作区管理权限,弱化乡镇中心学校职能,实现协作区内人、财、物的统一调配和管理,在更大范围和区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0年春季,丹江口市建立了城区学校与各教育发展协作区对口帮扶工作机制,由城区中学、乡镇小学和教育发展协作区共同建立捆绑式发展模式,实现教师互动交流、教研教改和课题研究同步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共建。一是加大了城区学校教师对口帮扶协作区的交流走教力度。城区对口帮扶学校每年参与到协作区走教交流的教师人数,达到学校在岗教师总数的5%。二是探索推行“城乡互动、区片联动、校际合作”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教科研模式,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教研互动、信息交流。同时,组建“名师支教”讲师团,广泛开展送课下乡活动,为农村教师送去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三是加大对协作区学校的经费、物资和教学设备、图书的帮扶力度。累计向协作区帮扶资金、电脑、图书、体育器材等达20多万元。

二、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

第一,从领导上保障。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各乡镇(街办)的职责和任务。建立了市级领导对口联系协作区制度,协调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的问题,加强对各协作区工作的督导检查。第二,从经费上保障。把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发展费,全部用于农村学校建设和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市财政每年预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协作区活动、发放交流干部教师补贴等。第三,从机制上保障。建立了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年终对各乡镇、各协作区实行统一考核奖惩;完善教师交流办法。所有城区学校男50岁、女45岁以下教师,必须有在协作区交流走教3年以上的经历,否则不得参与职称晋升和骨干教师、特级教师评选;制订一整套加强协作区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评价细则。第四,从师资上保障。从2010年开始,每年招录30名大学生和资教生补充到协作区薄弱学校。对参与交流的干部教师在选拔干部、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实行优先政策。对城乡交流干部教师每人每月给予150—300元不等的补贴。两年来,全市参与交流的干部教师达700余人,涉及中小学校75所,覆盖率达83.3%。第五,从建设上保障。投资4000万元,完成了15所初中标准化建设,新建了6所农村学校教学楼和14所学校塑胶运动场;投入1350万元,新建和改建教师周转房242套,总面积达12200平方米。第六,从设备上保障。投资2000多万元,初步实现了全市中小学的“班班通”;投入200万元,为68所协作区学校配置了78台洗衣机、3800套餐桌椅、1295套学生用床。

三、建立教育发展联合体,加强城区薄弱学校建设

为加强城区薄弱学校建设,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共同提高,丹江口市实行“教育发展联合体”办学模式,通过8所学校校际教师交流任教、加强教科研合作等方式,达到城区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目的。教育发展联合体在尊重学校双方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发展的引领、辐射作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使学校发展焕发勃勃生机。联合体内实行“五个统一”,即教师资源统一调配、教学常规统一管理、教研教改统一组织、教学设备统一调配、教学质量统一评价。2011年秋季,丹江口市将城区优质学校分别与薄弱学校进行整合,推行“一校两区”办学模式,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薄弱学校提档升级,推动城区学校均衡发展。

四、全面实行电脑分班,有效解决择校问题

从2007年开始,在丹江口市实验小学推行电脑分班试点;2009年以后,市城区12所中小学全面推行电脑分班,较好解决了择校、择班问题。一是广泛宣传动员。通过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最大限度地争取社会和舆论支持。二是划定招生范围。新生报名前一周,我们按照“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原则,将城区12所学校的招生范围在地图上标识出来,向社会公布。三是公布有关信息。电脑分班前,由学校公布新生名单、教师均衡配备名单、班级设置等信息。四是电脑程序编班。电脑操作员首先将全部新生信息输入“电脑分班”软件,按照学生“性别”程序先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其次根据男女两组学生的“生日”程序将男女两组分别排序,最后用相应的班级序号将男女生螺旋排列,将序号相同学生分在一块组成若干个班级。五是班主任抽签定班。学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学生家长,将班级序号制成标签,装入信封,由每位班主任现场抽取信封,当场展示结果。六是建立评价体系。电脑分班,对教师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此基础上,将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五、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实现城乡教育公平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丹江口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学模式发生了巨变。建立教育发展协作区和教育发展联合体,实行城乡对口帮扶机制,加强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了学校由封闭办学到开放办学,由独立办学到协作办学的根本转变。二是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实施。全市有近500名干部教师加入了交流走教的行列,全面激发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热情,弥补了学科不足,使薄弱学校和边远教学点开全了课程。三是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如习家店协作区内3所中学过去分属3个乡镇,教育水平差距较大。实行教育发展协作区后,今年习家店、蒿坪、大沟3所中学教育质量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中考上线率比去年分别提高6%、12%、8%。四是群众的满意率显著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了优质校与薄弱校的广泛合作,缩小了校际间的差距,促进了各学校共同提高,使每一位孩子得到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学生受益、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民心工程”。

紧紧围绕着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这一奋斗目标,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最紧迫的战略任务,着力消除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体制机制障碍。继续实施教师交流制度,积极推行校长定期轮岗制度,不断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在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工作模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以入学机会均衡、教育过程均衡、发展结果均衡为目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培养好每一名学生。

目前,丹江口市正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督导评估,注重内涵发展,力争使丹江口市成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面旗帜。

责任编辑:陈 诚

情感教育及其作用机制 篇3

关键词:情感教育,心灵关怀,精神成长

近年来, 情感教育逐步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注意, 不同学者对情感教育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表述。著名学者朱小蔓长期以来研究情感教育, 曾这样定义情感教育:情感教育, 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 也就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 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 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辨析

在《心理学大词典》中, 情感的概念是和情绪的概念相对而论提出来的。它认为:情感是同情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广义而言, 它与情绪一样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从狭义而言, 它又不同于情绪, 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例如, 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爱与恨的体验等。从严格意义上讲, 情感与情绪有以下区别: (1) 从需要角度看, 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 如喜、怒、哀、乐等;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如与交往相关的友谊感, 与遵守行为准则规范相关的道德感, 与精神文化需要相关的美感与理智感。 (2) 从发生角度看, 情绪发生较早, 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 无论从种系或是个体发展来看, 情感体验都发生得较晚, 是人类所特有的, 是个体发展到社会化进程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3) 从稳定性程度看, 情绪永远带有情境的性质;而情感有可能既具有情境性, 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 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以上区别是相对的。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 反过来, 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的影响, 它们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美国心理学家普里布拉姆指出, 人的体验和感受对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评价和监督作用。这一解释表明了情感体验的性质和作用。与情感相比, 情绪着重于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 而情感着重于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因此, 描述人的主观体验, 特别是描述客观事物与主体的思想意识 (即需要、态度、观念、信念等) 之间发生关系时所引起的切身体验或反映, 常使用情感的概念。

由此可见, 情感是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感的源泉是来自客观的事物, 是一种倾向于社会需求的态度体验。

二情感教育的作用机制

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信念及其情绪;情感教育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是使学生感到身心愉悦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情感教育就是教儿童用心灵的爱去关怀周围的世界, 关怀人本身, 关怀人所创造和使用的一切。

换言之, 情感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生命教育、生活教育, 是一个人如何在完整意义上成其为人的教育。情感教育的本体功能在于提高人的情感能力和情感品质, 对人的生命本身进行塑造。

如果说教育所面对的是学生的整个心灵和生活世界, 教育是启发、唤醒, 教育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探求、领悟和体会知识。那么, 情感教育则是关注人的心灵和精神层面的教育, 侧重点在于关注个人价值和个人成长, 注重人文关怀, 心灵关怀, 意在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精神成长, 不断促进人性的完满和人格境界的提升。

情感教育是一种积极的、“永恒”的活动, 这里的活动并不意味着“做某事”, 而是一种内心的活动, 是人的能力富有成效的发挥。这种活动也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 用通俗的方式表述为:情感教育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其共同要素就是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其中情感蕴涵着关心, 是对所关心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 它并不是一种为他人所影响之意义上的“感情”, 而是一种努力使被爱者得以成长和幸福的行动。情感教育关注人的精神层面的发展, 注重人的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情感教育是关注精神关怀的教育, 情感教育促使个体心灵的健康成长及精神自我完善, 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通过这种个人的存在活动发展对社会和自身的意义, 从而促进人性的完满, 心灵的饱足, 促使人的精神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学, 1989:498~499

[2]王建成、景丽萍.大学生情感教育浅析[J].社科纵横, 2012 (9) :162

[3]朱小蔓.情感教育的意识及其特殊机制[J].教育研究, 1993 (7)

[4]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 篇4

改革工作宣传计划

为贯彻落实县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知晓度和满意度,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宣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县局2012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办法为依据,多措并举,广泛深入宣传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围绕建立新机制、采取的新举措,宣传改革中涌现的好经验、好做法,以此推动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共同关心和参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为深入推进我镇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二、宣传内容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实施步骤、经费分担和有关保障措施。

三、宣传方式

(一)宣传月集中宣传

根据教育局统一部署,确定四月、九月每年两次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月,多措并举开展宣传。

1、利用多种方式宣传政策,解答问题。

2、悬挂和张贴标语。发挥中小学分布广、布点多的优势,在繁华

路段和人口密集地区利用标语、横幅、板报、专栏、发放宣传册等多种方式,切实做好对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宣传。

3、利用校长问卷、教师问卷、财会人员问卷、学生问卷等测试方式,了解校长、教师、财会人员及学生对义保政策的掌握情况。

(二)利用多种载体广泛宣传

1、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宣传职责。各中小学以校为单位,在开学之初专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利用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设立政策咨询站和家长会等形式,对新机制的政策进行广泛宣传。校领导班子成员和教师分片包干,责任到人。

2、严格公示制度。各中小学在新学期开学时要将新机制基本内容、国家补助情况、按规定仍可收费的项目和经费使用情况张榜公布,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3、义保政策进课堂。各中小学要把义保知识宣传工作纳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积极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使义保政策深入人心。

(三)公布中心校咨询电话,热情解答有关新机制的政策,协助解决有关新机制方面的问题。

四、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中小学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同时明确职责分工,采取有力措施,把党和政府这项惠及当代、泽及千秋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结合实际,制定方案。各中小学要结合本地义务教育经费保

障机制改革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工作方案,有计划、有重点、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宣传,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知晓度。

(三)实事求是,务求实效。各中小学要认真制定宣传报道计划,通过开辟专栏、设立专题、跟踪报道等多种形式,精心组织好改革的宣传报道工作,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改革舆论氛围。要创新宣传形式、宣传内容和宣传载体,切实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各中小学宣传工作相关材料于四月底和九月底分别报送镇中心校。

改革评价机制实现教育公平 篇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一论断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教育将更加注重公益性,制定各项教育政策要把教育公平作为出发点。这一教育大政方针的明确提出,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勾画出理想的蓝图,使广大教育界人士振奋不已,同时也引起了他们的深刻思考:如何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怎样实现教育公平?

关于教育公平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公平不只是一个伦理观念,实际上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所以教育公平也是民生问题。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它与学生的成长发展、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但同时,教育公平需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完善。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公平包括方方面面,如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教育方法等。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的要求,也就是要通过不断改革逐步接近教育公平的目标。

目前,我们的教育公平是建立在考分公平基础上的,但考分公平也是相对的,因为考试本身是有弊端的,不一定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实际上以一种有弊端的方法来选拔学生,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公平:譬如,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一直很好。但因一次高考考砸了就可能失去升学的机会;又如,应试教育的考试方法对一些有培养前途的、素质能力都很高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可能不适应这种考核制度;还有各地高中教育的水平也不一样,这对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此,改革评价机制,对实现教育公平显得尤为重要。

本世纪初。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我国正在开展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生评价问题再次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焦点。因为,学生评价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它既是一个教育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现实问题。

传统的学生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只作静态分析、不作动态的展望;只注重表面现象、少有质的思考;只强调选拔和甄别的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发展的主旨。这些评价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禁锢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严重违背了现代基础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因此,传统的学生评价模式由于其评价功能片面化、评价标准一元化、评价过程静态化、评价主体单一化和评价方法简单化,已不再适应我国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无论是评价观念还是评价内容等诸多方面都亟待改革。

由于受传统学生评价模式的影响,我们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往往采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曲一调的刻板式教育。没有活力,束缚思想,不受青年学生欢迎。教育者永远高高在上,动辄对学生批评、指责,甚至召开后进生座谈会,有意无意地对他们进行刺激,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容易引发其消极不满、抵触的不良情绪。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积极构建一个评价功能全面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全新的发展性评价机制,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发展性评价是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生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评价功能应由传统的“甄别选择”转变为“育人为本”,要保证能使绝大多数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鼓励少数“超常”学生追求卓越;学生评价标准应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体系;评价过程动态化,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注意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发展趋势,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评价主体互动化,包括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生本人在内的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体系,将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学互评及学生自评有机结合起来;评价方法多样化,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有形评价和无形评价相结合,运用表现性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等多种模式,清晰、准确地描述学生的进步状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改革应建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机制的改革,也为我们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比如,在和学生交谈时,运用“平等对话”、“心理互换”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形式自然,师生人格平等,客观上为开展思想教育创造了民主、和谐的气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电影、演讲、漫画等艺术形式来进行。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领导、学生处、班主任或政治教师工作的“专利”。其实,各科任课教师、家长乃至我们的整个社会,都应自觉承担起教育学生成人、成才的责任。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目标一致。协调合作,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监管教育 篇6

总体目标任务

(一) 总体目标

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监管教育安全年活动的总体目标是:加强和规范社区矫正制度执行、工作衔接、监管措施和基层组织队伍建设, 提高社区矫正质量, 严防发生社区服刑人员脱管和再犯罪, 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矫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作用。重点实现三大目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中无违规违纪行为, 辖区内无因监管教育措施不落实造成社区服刑人员脱管事件发生, 辖区内无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案件发生。

(二) 主要任务

围绕创建“社区服刑人员监管教育安全年”的总体目标, 要强化顶层设计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 完善社区矫正执法程序和各执法环节;要筑牢基层基础, 强化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执法意识, 提高执法水平;要加大科技投入, 创新执法手段, 切实提高监管教育矫正质量, 有效预防和降低社区服刑人员脱管和再犯罪。

具体措施

(一) 完善执法程序

一是健全完善调查评估、病情复查、收监执行、动态研判等执法环节的程序规定和执法标准。健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评估工作程序。二是进一步规范社区服刑人员档案执行卷和工作卷格式及文书使用要求, 统一全市未成年人社会调查评估案卷格式及社区服刑人员谈话记录、调查笔录、询问笔录。做好社区服刑人员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 开展定期检查。三是深入加强社区矫正理论调研工作, 探索外国籍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积极总结推广个案矫正成果, 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示范点的培育和建设。

(二) 加大监管力度

一是切实落实监管措施。开展监管安全排查走访, 做好研判分析, 切实做好对重点人的监控、管理。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外出、进入特定场所的审批, 从严控制。充分发挥矫正小组的作用, 落实监管责任。二是加强教育矫正帮困扶助工作。重点抓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引导其自觉遵纪守法。对思想波动大的社区服刑人员,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疏导。对生活困难或者身体有残疾、疾病等情况的社区服刑人员, 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帮困解难, 帮助落实基本生活保障措施, 使其安心接受社区矫正。三是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明确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人员、处置程序和应对措施, 做到及早发现、及时控制、妥善处置。建立完善与公、检、法等有关部门建立协调联动的处置机制, 确保对突发事件防范有力、处置迅速。加强对有关舆情的关注和监控, 妥善应对, 把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三) 强化执法队伍建设

一是完善执法培训制度, 形成“不想为”的自律机制。建立健全岗前要培训、岗中培训要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涉及执法理念、政策法规、工作流程、业务技能等多方面理论与实务培训, 强化执法执纪和廉洁自律意识, 切实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二是完善执法考评制度, 形成“不敢为”的惩戒机制。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对政绩突出的工作人员给予表扬和奖励, 对因重视不够、措施不落实, 导致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不力, 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造成恶劣影响的, 严肃追究责任。三是完善衔接协作制度, 形成“不能为”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文书送达回执制度、社区服刑人员交接回执制度、执行情况通报制度、协作制度等。坚持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依法规范、高效协调的衔接机制, 实现社区矫正与审判、检察监督、公安的无缝对接, 形成公正廉洁执法合力。完善社会公示、公开等措施, 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营造良好的执法监督环境。

(四) 提升监管科技化水平

一是在完善社区矫正监督管理系统功能应用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动态系统功能优势, 进一步规范手机定位管理手段, 加强定位管理, 确保及时掌握活动情况;在与检察部门建立信息共享的基础上, 探索建立与法院、公安、监狱等有关部门资源互通、信息共享的社区矫正信息监管“大平台”。二是探索利用人像、指纹识别系统与动态系统联网, 规范社区服刑人员报到、社区服务等执法环节, 切实堵塞执法漏洞, 确保严肃执法。三是探索通过再犯罪风险评估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分类管理。

总体安排

社区矫正工作监管教育安全年今年的活动, 分为以下3个阶段进行:

(一) 动员部署阶段

区司法局成立“安全年”活动领导小组, 由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区司法局局长徐海燕任组长, 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区司法局副局长鞠树红任副组长, 制定下发活动方案并进行统一动员部署。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管理科作为领导小组常设机构全面负责活动的组织推动落实。

(二) 全面实施阶段 (4月1日至10月31日)

全区各级社区矫正工作组织要认真查找安全稳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强化监管手段和措施, 把各项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区司法局还将结合市司法局开展的“三无区县”评比活动, 开展以下两项活动:

一是开展争创社区矫正工作“三无司法所”评比活动。“三无”即:“执法工作无违规违纪、监管工作无脱管、社区服刑人员无再犯罪”, 进一步强化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廉洁、公正、文明的执法意识, 发挥队伍的主观能动性, 切实履行执法职责, 有效防止社区服刑人员脱管, 降低再犯罪率。

二是集中开展惩治社区服刑人员违规违纪行为专项活动。联合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 针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间违规违纪行为进行集中依法惩治, 提升社区矫正这一刑罚执行措施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强化社区服刑人员安心接受监管教育矫正的自觉性。

(三) 检查考核阶段 (11月1日至12月31日)

区司法局和各司法所要做好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工作自查和督导, 总结好、提炼好、固化好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同时, 要注意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全面迎接市司法局将对此项工作的检查验收, 对活动中涌现出的达标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工作要求

(一) 加强组织领导

要把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监管教育活动作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 意义深远, 责任重大。要高度重视, 精心组织, 统筹安排,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严格落实责任

要按照“一把手负总责、谁分管谁负责、具体人员要担责”的原则, 进一步明确责任, 落实分工。各级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好监管工作的安排部署, 分管领导要狠抓防范措施的落实, 经常深入一线调研、督导, 指导督促基层司法所抓好社区矫正工作。

(三) 形成整体合力

高校创新教育机制建构探析 篇7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机制建构

高校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即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人格.使其成为对社会作出极大贡献的创新性人才。实施创新教育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建构创新教育机制, 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成为高校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1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创新教育机制的制度保障

建构创新教育机制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知识经济到来和全球化趋势, 更紧迫的需要创新型人才。然而, 不完善的大学制度, 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桎梏。传统大学制度, 强调共性特征, 淡化个体的作用。而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特征是个体意识的觉醒, 是特立独行的个体对其权利的追求与义务的承担, 强调个体利益与社会、集体的相融性, 建立与个人理性为基础的个体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相协调的利益机制。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是相对我国传统教育制度, 尤其是相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学制度而言, 现存的大学制度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特质。大学作为学术组织, 不同于一般社会组织。自有大学以来, 大学制度基本理念是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构成了维系大学制度的基本内涵, 并延续了大学这一特殊机构的生命力和活力, 为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一基础之上而建构的大学组织的结构化和制度化, 一方面形成了维护组织运行和内部秩序, 而更重要的是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建立激发机制, 从而保护了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苏志武等在《论现代高等学校管理》中说, 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应该是:在政府宏观管理和学校党委领导之下, 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为根基的教授治学、校长治校, 政府宏观管理和学校党委领导, 这已经是有法律保障的。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大学的传统, 也是大学理念和精神。这种原则表述是正确的, 但建设的目标由理念到实践, 由文化认识提高到转化制度生成, 则是任重道远。

2 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教育机制的体制保证

宏观层面, 高校管理体制就是政府、社会和各级各类高等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他们的组织运行方式。微观层面, 是大学内部管理体制, 是学校内部领导分工、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及相互关系的根本组织制度。管理体制创新的根本目的, 是有利于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基本原则得以贯彻, 有利于创新教育机制建构。从根本上创新管理体制, 应采取以下四项措施:

措施一:政府应进一步下放权力,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精简机构。大学既然是法人实体, 必须享有民事权力, 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同时, 政府应实现管理到服务角色转变, 给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使教育工作者在繁忙的应酬中解放出来, 静心管理教学, 潜心研究学问。

措施二:在现行管理体制中, 强化科学管理。现行管理体制必须用专家队伍进行科学管理, 坚持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大学应建立“校长治校”, “教授治学”体制, 在学术评议、审议、决策咨询、学术的重要决策中, 或在学校发展重大问题上, 进行学术型论证, 维护学术尊严, 使学术权力和学术权利达到和谐统一。

措施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经营机制。面对巨额资金管理运行, 没有成本管理的效益分析, 显然是非理性的。高校要实行经营理念, 并非是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而是通过成本管理, 把握经济脉搏, 有利于科学决策, 有利于规避财务风险, 有利于高校健康发展。

措施四:在现行体制中改革干部管理机制。在干部遴选机制上, 按照党管干部原则和干部标准, 都不应离开其学科背景和学术环境。因此, 遴选必须经过“教授会”和“学术专家委员会”的或更大范围民主推荐, 彻底改变官本位弊端。

3 建设文化校园:创新教育机制的环境保障

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 是以知识为基础, 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创新人才培养, 本质上是追求创新教育的大学文化氛围, 即大学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它渗透于大学的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的各个方面。为了建设大学校园文化, 要倡导学人文化自觉, 在文化育人功能高度上促其文化觉醒, 自我认识文化的地位、历史, 自我提升文化的创新与包容。费孝通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对其文化有一种“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 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费孝通所言及的文化, 阐述的民族文化, 以及如何走向世界的大文化概念, 我们论及的文化, 是依附社会主导文化, 而又衍生于社会主导文化, 针对大学特殊群体的一种文化。所以我们倡导文化自觉, 是要形成人们共识与觉悟, 使其觉悟到文化的作用;其目的是取得在文化转型或变化的自主能力, 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 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 从而提高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可以说, 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人们的文化自觉, 人人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创新者, 着眼于整体建构, 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多方面, 渗透在教学、科研、课内、课外一切实践环节, 使科学与人文同重、融合、交流, 使大学文化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文化氛围, 使学生处在文化熏陶之中, 促进学生成人成才, 正是大学文化育人功能。

4 建立评价机制:创新教育机制的效果保障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一种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创新的发展目标, 必须建立一种多元评价机制, 才能使创新教育有实质性建设发展进程, 才能实现创新教育的价值追求。现在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的五年轮回式教学工作评估, 对于建立起人们希望出现的新的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却还没有明显的整体性成效。目前的教学水平评估, 则重学校设施、师生比、图书数量、占地面积、人均费用、教师学历水平等办学条件的硬件的考察, 在对学生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等软指标方面考察关注不够, 缺少对人的价值、需求和发展的关注, 没能体现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 提高程度的测量。创新教育评价应该由政府、社会、学校三个方面的力量进行, 从不同侧面实施, 从增强大学独立办学的能力来说, 政府应该把精力主要放在少量重点大学身上。就一般高校而言, 创新教育评价一方面要接受社会力量的中介评价。因为高校作为独立办学实体, 应当受到社会监督的评价, 但必须有合法的资质地位。同时也应有自己的评价机构, 建立专家、学者为主体的指导委员会或评价委员会。不能是临时机构和临时性人员, 应是主管校领导, 部门领导常设的组织机构, 是学术权利和行政权力结合的管理机构, 旨在动态管理中, 总结发现其规律性, 不断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可以对教师水平教学质量形成完整性结论, 对评选不同荣誉级别的教师有学术权力管理终裁权, 也可根据效果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对学科、专业的设置, 以及基础设施、教育环境提出调整与建设意见。

参考文献

[1]张静芳.高校创新教育运行机制的当代建构.前沿, 2008年第3期

[2]陈涛.关于高校创新教育的思考.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011年第1期

[3]潘心纲.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思考.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年第4期

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改革 篇8

诚信是人类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德, 世界各国均重视国民的诚信教育。

(1) 美国的诚信教育。美国从幼儿园和小学起就重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美国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设计的基础教材中就突出了诚信方面的内容, 其中一篇课文讲述了一则古代中国的故事:一位国王要选择继承人, 于是发给国中每个孩子一粒花种, 约好谁能种出最美丽的花就将被选为未来的国王。当评选时间到来时, 绝大多数孩子都端着美丽的鲜花前来参选, 只有一个叫杨平的端着只有土的花盆前来, 最后他却被选中了。因为孩子们得到的花种都已经被蒸过, 根本不会发芽。这次测试不是为了发现最好的花匠, 而是选出最诚实的孩子。教材建议老师在班上组织讨论, 向学生介绍“最大程度的诚实是最好的处世之道”这句谚语, 并且要求学生制作诚信的标语, 在教室里张贴。几年前, 美国一所学校的多名学生在完成生物作业时抄录了某网站提供的一些材料, 任课老师就毫不客气地判这些学生的生物课为零分。这位老师说, 第一天上课她就和学生订下协议并由家长签字认可, 协议说, 所有布置的作业都必须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欺骗或剽窃将导致课程失败。支持她的老师们说, 教育学生成为一名诚实的公民比通过一门课程更加重要。

(2) 日本的诚信教育。日本的诚信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 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不许撒谎”, 到学校里耳濡目染的是“诚实”二字, 到公司里“诚信”几乎是普遍的经营理念。在日本, 很多学校的校训都有诚信内容, 如东京文京女子中学的校训是“诚实、勤勉、仁爱”;横滨翠陵中学的教育方针是“自立、诚实、实行”;泰星中学的校训是“诚实、品位和刚毅”。校长解释说, 诚实就是对所有人都要以诚相待, 有品位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诚实, 因为诚实, 所以要一诺千金, 以坚强的意志实现诺言。在日本, 诚信教育不是一句空话, 而是贯穿学生学校生活的始终。日本学校有一种伦理课, 诚实、善良、向上、奉献、谦让、名誉、正义是其主要内容。

(3) 德国的诚信教育。在描述德国人的性格特点时, “严谨、诚实、守信”是经常被提到的字眼。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 孩子在四五岁时是培养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时期, 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因此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里,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 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德国的教育法中明确规定, 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德国家庭里家长也都非常注重为孩子营造一个真诚的氛围。家长们普遍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家长必须做出榜样。在德国城镇的十字路口随处可见到这样一块牌子, 上面写着“为了孩子请不要闯红灯”。据了解, 自从立了这块牌子, 闯红灯的行人和车辆明显减少。在德国, 你如果随地乱扔垃圾或者在没有停车标志的地方停车, 马上就会有人过来阻止你, 并给你灌输一套遵守社会公德、为下一代作好榜样的理论。氛围教育不仅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同时也规范了成人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诚信待人。

二、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与学校的职责。当前社会上不讲诚信、见利忘义, 以及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 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大学期间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转折时期, 诚信教育应是学校的必修课, 教书与育人不能脱节。诚信教育这个环节抓牢了, 诚信变成了自觉的行动, 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将受益无穷。

在中国, 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不完善和不健全, 是导致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上知行相离、效果上难以奏效的关键因素。因此, 构建大学生诚信机制, 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 对于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说至关重要。

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 首先应打破以往以教育论教育, 以道德谈道德的难以取得实效的空洞说教的教育观念。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上来, 着眼于人才的成长, 以“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注入人文精神, 使培养出的人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与时代发展同步。

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化的关键在于人与制度之间必须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 使得每一个人在自律基础上, 通过制度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若诚信不能得到利益保证, 欺诈不能得到应有制裁, 诚信将会遭人践踏。必须在大学生中建立一套信用制度, 把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如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事实和行为来标明大学生的诚信度, 把个人信用档案当做大学生个人的第二身份证和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大学生要走出校园, 参加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体验人生, 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并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 矫正自己的行为, 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 养成良好的诚信道德习惯。在社会实践中, 大学生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用实践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从身边的事做起, 从点滴小事做起,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在善念和恶念的抗争中磨炼自己。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手段

大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并会不断出现重复, 因此必须借助体制、机制等隐形手段强化学生对诚信的认同。

(1) 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档案除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获奖、参与社会实践等情况外, 还应包含大学生的失诚失信、违纪违法以及所受处罚等反映大学生诚信素质的情况。对于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 要将其需要还款的时间和金额都记录在案, 录入网络。这种写实的记录能有效制约学生的不诚信行为。

(2) 高校必须加强和完善诚信制度建设。一方面, 将个人的诚信记录与奖学金、评优选先、入党乃至发放毕业证、推荐就业等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事宜紧密联系, 形成促进大学生自觉实践道德行为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 通过健全教育法制和考试法规, 对那些违反诚信规定的学生给予相应的惩罚, 强化学生的诚信观念。

创新机制培养农业高职教育人才 篇9

一、创新校企 (地) 合作方式 构建产学结合机制

推进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一条基本规范, 也是现代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它在不同国家有不同体现。如德国是双元制, 美国有专门的产学合作计划, 英国则主要体现在现代学徒制中。因此, 产学合作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 。在我国, 通常把产学合作理解为职业院校寻求企业对其办学的支持, 这是因为学校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1]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强调, 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 探索校企合作方式的创新机制。

根据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 我院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

1.定向培育。即与农业企业合作, 定向培养人才。学院先后与成都旺达饲料公司、四川巨星集团、四川元丰农资连锁公司等农业企业合作, 实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教师团队共同组建、教育教学共同完成”的校企合作模式, 通过人才需求“订单”, 实施人才“定制式”培养, 并组建了“旺达班”、“元丰班”、“巨星班”等农业企业冠名班, 其中元丰农资连锁公司还为毕业后到企业工作的学生提供每年5000元的资金资助, 旺达企业每年为该班的培养提供不低于20万的专项资金。

2.项目开发。围绕一定的科技应用项目, 组织师生投入开发活动, 把学到的知识技能以项目为中心加以整合和运用。如学院集成并推广的“生态鸡养殖”项目、“二荆条辣椒提纯复壮”项目等, 在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局部区域扶贫中已显现出了直接的社会经济效益;与新加坡新川公司合作参与的肉鸡产业化项目已开始了产业化生产。

4.园区示范。学院在金堂县高板镇包包店村建立了占地200多亩的科技示范园区, 饲养了100余头黑白花奶牛, 推广篁竹草栽培, 开展食草鸡的提纯复壮选育项目, 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在过去两年中, 该示范园区累计产生的效益达到100万元以上, 受到村民的普遍好评。在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乡建立凯特杏基地, 面积6000多亩, 开辟了杏花观赏旅游项目, 带动了“农家乐”的发展, 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

5.项目嵌入。即通过与企业合作, 选定优势项目, 组织、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广泛的实践项目特别是创业项目中, 如学院与四川华迪职业技能培训有限责任公司、大北农集团等联合举办对学生进行专项技能培训班;利用校内实训中心与成都成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举办苗木花卉、食用菌栽培等创业项目班等, 引发了学生积极的创业热情。

6.融入企业。即学生具有学院学生、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 在与成都旺达饲料有限公司的合作中, 学院有专门的旺达服务团队长年参与旺达的经销商和职工的培训, 同时, 旺达班的学生还根据旺达企业的需求, 利用假期和实训时间, 参与企业的工作, 双方共同管理, 共同承担育人工作。

7.校地合作。学校与地方的合作是农业职业教育的一种必要形式。如学院与成都市双流县、金堂县、青白江区等区县合作, 实行“政府引导、学院支持、协会组织、农户参与”的校地合作模式, 通过建立“专家大院”、科技示范点、技术推广基地等, 参与地方经济建设。

学院在采用各种校企合作形式时, 十分注意按照“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原则来建立一种长效的持续发展机制:学院按照企业 (区域) 的要求, 积极主动地帮助企业 (区域) 培训员工、合作进行规划论证、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同时采用多种途径和形式, 提供各种机制和便利, 吸引企业专业人员深度参与学院的发展咨询、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学指导, 逐步建立起稳定的、紧密的关系和联系。

二、强化产学结合基础 共建生产实践基地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正如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所指出的:“在我国, 职业院校作为主要学习地点, 既不可能在规模上也不可能在数量上对真实职业环境进行一比一复制, 因此, 教学资源的综合配置, 以较少的投入办较多的事情, 就成为职业院校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只有真正意义上的校企结合才可能实现”。[2]

为此, 我院建立了一批功能配套的, 能充分满足学生实训需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成农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作物生产和病虫防治实训场、园艺园林专业实训场、畜牧生产和疫病防治实训场等校内实训基地。其中, 园艺园林专业实训场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为了进一步优化产学结合的基础条件, 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如引入成都旺达饲料有限公司、四川种都种业公司、成都三夫子公司等企业, 与学院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其中成都旺达饲料有限公司投资5800万元, 在学院流转的130亩土地上与学院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规划养殖祖代种猪1100头, 2008年已全面建成并投入生产。与成都市双流县政府合作, 在黄龙溪镇华严村、籍田镇红碑村分别建立“科技专家大院”, 推广以种植、养殖为主的科技成果, 带动了较大区域的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与新加坡天荣实业公司合作在双流县共建年产1500万只肉鸡的现代化养殖基地, 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

在提高院内农业高新技术实验室和高仿真实训基地的配置与功能基础上, 学院与200多家企业、村社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建立了100多家深度合作、相对稳定的院外实训、实习基地, 为学生半工半读、生产实践和顶岗劳动提供了稳定的实践基地。

三、推进教学过程改革, 优化人才培养方式

职业教育必须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职业教育的教育应以情境教学为主”, “职业教育的教学框架是一个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框架, 强调的是整体的教学行动与典型的职业行动的整合。”[2]我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中, 始终坚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改革方向, 把推行工学结合作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 形成了“三结合、三循环、两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

1.推进“三结合”。

一是推进育人与社会相结合, 提高教学过程的开放性;重在把握好四条操作主线:在目标构成上, 注重文化基础、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整合渗透;在组织形式上, 注重课堂学习、仿真实训、顶岗实习的有机联系;在教学方法上, 注重知情意、教学做、讲练用的辩证统一;在学习评价上, 注重学业测试、产品展示、实践考核的综合运用。二是推进教学与生产相结合, 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重在抓好教学的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的匹配、交融与互补。三是推进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强化教学过程的职业性, 重在创建情境学习、行动学习、服务学习的条件和环境。

2.实现“三循环”。

首先是实现认知—体验循环, 通过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认知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完善实践环节, 强化实践的生产性, 加深学生实践的成功体验。其次是实现实训—实践循环, 进一步强化技能训练和仿真实践, 提高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和职业适应能力。再次是实现操作—实习循环, 通过优化专项技能实习、综合实习和生产性顶岗实习的时间比例的过程管理, 提高学生的生产经验和综合职业能力。

3.加强“两指导”。

“两指导”是指学院的专任教师同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组成教学团队, 对学生进行各有侧重的指导。加强“两指导”重在两个方面, 一是优化指导队伍。二是优化指导过程, 实施“分层化”的指导方式和建构“职业化”的指导内容——“分层化”是指对学生分层分类进行指导, 一年级重点培养学生“树立亲农的理想”, 二年级重点帮助学生“练就事农的本领”, 三年级重点指导学生“实践兴农的目标”;“职业化”是指通过专业教育、职业规划、创业体验、生产操作等活动, 使学生能够较清晰地了解行业发展态势, 较扎实地掌握专业基本技能, 较全面地形成职业综合能力。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 我院正逐渐形成与农业产业相适应的“在服务中育人”的办学特色。

摘要:作为培养直接面向农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农业高职教育, 必须创新校企、校地合作机制, 通过项目开发、园区示范等方式, 突出人才培养过程的“三结合、三循环、两指导”, 以形成与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育人方式。

关键词:产学结合,农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著.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学生法制教育心理机制研究 篇10

一、学生法制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

1.学校法制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学校本应该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是调查显示,学生的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的比例高于学校教育。由此可见,学校的法制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大,许多学校忽视学生的法制思想教育,而只重视文化课的教育,且缺乏法制教育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没有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系列化设施和良好的校园文化。

2.学生对不良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学生在学校中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1)自由散漫型。纪律观念淡薄,不愿受正常规范制度的约束,自由散漫,行为随便。如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上吵闹,甚至抽烟喝酒等,严重违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冲动攻击型。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在校内外打架斗殴,欺侮同学,故意损坏公共财物,对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破坏性很大;(3)私欲强烈型。私欲膨胀,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是非不分。当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正常满足时,就会采取越轨手段。如考试作弊、偷窃勒索、早恋、传看不健康音像读物、涉足学生不宜的场所。如果这些学生畸趣相投结成不良群体,则不良倾向就有可能成为犯罪团伙的思想基础。

3.学生的自觉守法意识淡漠

学生的自觉守法意识较低。主要原因在于:(1)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学生知法而不守法,这是因为社会中不守法的现象较多,而这些不守法的行为并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2)个人侥幸心理的影响。有许多学生认为只要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很隐蔽,不被人发现,就不会被追究。这种危险的侥幸心理会使其以身试法,冒险去做违法犯罪的事。(3)学校法制教育的偏差。教师通常告诉学生哪些行为是违法,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告诫学生违法犯罪的事情不能做。这种教育方式只能让学生消极守法,但不能让学生真正地自觉守法。

二、学生法制教育的心理机制

法制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形成良好的法制素质,因而,必然遵循素质形成的心理规律。我们在运用素质形成的心理学理论进行法制教育的实践中,觉得“心理内化论”能很好地揭示法制教育的心理机制。根据霍夫曼的内化理论,法制内化的标志在于人们法制行为独立于外界压力的程度。也就是说当人们依法办事时能够不考虑外界威胁或惩罚,则法制规定才能认为是已经获得了内化,而且,一个人对外界监督越不注意,那么,他的法制内化的程度就越高。根据这一理论,法制内化过程中,需要有各种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主要有:(1)动机因素。在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时可能会产生困难或出现障碍,必须具备一定的动机力量,才能保证法制行为的实现;(2)情感因素。当一个人有违法行为时深感内疚,这样就能保证他自觉地不做违法的事;(3)惩罚手段、爱的取消与诱导这三种方法对法制内化影响的心理规律。惩罚手段、爱的取消如果强度适当会使学生重视法制教育,但如果强度太高则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而诱导方式会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接受法制教育。

三、学生法制教育心理机制的应用

研究法制教育的心理机制,目的是运用相应的心理规律来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为社会造就大量的具有良好法制素质的公民,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1.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确定相应的法制认识目标。要根据法制认识的目标,提出相应的形成法制情感的目标,使青少年忌罪如仇,并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有很强的内疚感。促进学生最终能形成依法办事百折不挠,抵制犯罪毫不动摇的坚强的法制意志。

2.法律知识灌输与行为训练相结合

法律知识的灌输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要避免过分繁琐和复杂,并要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如开设法律常识课、进行法律知识讲座、观看法制宣传的影视节目、参加一些司法活动、进行模拟训练等,在实施过程当中,要十分注意教师以及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的以身作则作用,营造一种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

3.培养学生对法制教育的积极情感

根据霍夫曼心理内化理论,我们要采取惩罚、爱的取消和诱导等手段来激发学生严格守法的行为,并且要注意以诱导为主。主要做法有:①为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以诱导学生产生相应的行为。②及时评价学生中发生的守法和违法的典型事例。③及时、适度、有效地运用批评、纪律处分、表扬、奖励等手段不断强化学生遵纪守法的动机。培养法制情感的主要方法有:引导法。当学生遵纪守法时,教师要表现出很高兴的情绪,并引导学生体验愉悦感;当学生有轻微违法行为时,要引导他认清该行为对他人、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使其产生内疚感。移情法。大多数学生并无违法行为,因违法而产生痛苦体验的情感不易出现。这就可以由失足犯罪的青少年亲自讲述自己犯罪后的痛苦与内疚,通过心理学的移情规律,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

4.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心理教育是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是产生坚强法制意志的基础。因此,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二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学生中违法行为的产生不少与自控能力不强有关,他们常常因为不能抵制诱惑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坚强意志的培养在法制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开展各种活动,并注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形成坚强的道德意志的法制意志。

5.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法制教育效果的正确检查评估对法制教育的过程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因此,我们除了考查学生基本的法律知识外,还应检测他们法制情感、法制意志和法制行为的形成情况,从而逐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结束语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公法性质的法律关系,决定这种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都是由《教育法》明确规定的,而不是通过学校与学生家长双方协商达成的,一些学校只顾履行“监护”职责,放弃了对法律规定的教育职责的履行,对学生全方位的精心保护也妨碍了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错误意识必须得到改正。学校应该转变教育理念,从而为推动学生法制意识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燕国材.素材教育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 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西门子机床下一篇:广州水污染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