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文的作用

2024-08-02

经典美文的作用(精选十篇)

经典美文的作用 篇1

关键词:经典美文,阅读教学,语文素养

在国际化日益加剧、文化多元化急剧演变的现代社会背景下, 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作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价值定位为“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笔者认为,经典美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让学生在阅读中外经典美文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这也是语文教学目的之一。

笔者从三个方面对经典美文在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阐述:

一、开展经典美文阅读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

实践证明,每天进行20分钟的诵读训练,利用晨读、课间、活动课和其他课余时间让学生诵读,同时,“尊重、借鉴并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基于以上认识,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的概念、目标、达成目标的方法等问题做了重新定位和深入系统地阐述,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要求;此外,“教学建议”也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评价建议”里也明确提出了“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感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评价要求。并且《课程标准》在“附录”中设置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两个内容。诵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还融于各种游戏活动中,让他们在濳移默化中受到古典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去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内容的出现, 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外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经典美文的诵读和知识积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开展经典美文阅读是提高学生品行素养的重要途径

中学语文课本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学生每读一篇文章可以认识不同事物,既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和古今著名的建筑,也可以学习战斗英雄、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也可以了解历史事件,懂得一些事理。在经典美文阅读中,学生所读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体。用这种统一的、整体的观点来教学就会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如在《背影》一课教学中,指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以背影为课题?“我”为什么几次流泪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通过阅读使学生理解了父子间真挚的父子之情,父亲对儿子的爱是通过背影展示出来的。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深沉博大的爱是任何东西也无法替代的。我们要感恩父母,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在字里行间里感悟“父爱”这种博大的情感,学会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个人,在阅读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

三、开展经典美文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然选择

经典美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阅读教学主要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实际上是以阅读经典美文为主,将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尤其是理解能力,阅读教学有着突出的重要作用。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经典美文阅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 使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受到思想教育。学生通过阅读扩展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使他们的作文内容更加丰富,更为作文训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说,经典美文阅读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互相联系的,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看到阅读教学可以促进作文教学,也要看到作文教学可以促进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的推动下,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了,语文成绩也就得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拾阶而上。

父亲的使命,我的承诺美文经典美文 篇2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参加工作已经了,面对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今天,对于很多人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各种看法,我想起了自己当年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经历,那是我对父亲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承诺!

那是二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时的乡村学校非常简陋,几间破旧的教室遇到雨天就会到处漏雨,那年父亲带了毕业班为了给学生们挤出更多的学习时间他牺牲周末给学生无偿补课,那是一个星期天下了一场大雨,雨后父亲不顾家里还漏水的房子便急匆匆跑到学校,到了学校父亲看着教室还在哗哗地“下雨”时,他沉默了!因为怕耽误下午上课,中午便抢修漏雨的教室,当房子快要修好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脚踏的那块瓦片突然断裂,父亲从一丈多高的房子上摔下来,到医院后,医生说虽然没有伤到骨头,但是必须好好调养一段时间才能上班,当时母亲泪流满面却一言不发地把父亲接回家。

那时家里很穷,父亲是家里唯一能挣钱的顶梁柱,母亲每天都用心呵护着生怕父亲有任何闪失。然而父亲却整天惦记他的学生,几天后,他终于待不住了,便硬要去上班,一向温柔体贴并支持父亲工作数十年都毫无怨言的母亲却急了,对着父亲大吼:“老卢啊!你不要我!不要孩子!不要这个家!难道你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吗?”父亲缓缓抬头,用微弱而坚定的语气说:“是的!在毕业前我不属于你,不属于孩子,不属于这个家,等学生们毕业了,我就归你,归孩子,归咱们这个家!”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走了,看着他举步维艰的身影,突然间所有赞美教师的华丽词语都涌现在我的脑海里,我觉得哪句用在父亲身上他都是当之无愧的!他的伟大不在于他就是我的父亲,而是教师这个职业!是什么让他对教育事业如此坚定!如此执着呢?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不禁陷入沉思……

1994年农历2月14日――这个我终身难忘的日子。那天刮着大风,猛烈的狂风不停地嘶吼着!整个村庄刮得天昏地暗,连同我们的心也撕得粉碎,因为就在这一天我最亲爱的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记得当年父亲晕倒在课堂上,后被送进医院检查结果竟然已是肝癌晚期,那年父亲刚刚过了38周岁生日,得知这个噩耗,家人都失声痛哭,然而在父亲面前我们从不提及这些,只是默默的掉眼泪,我记得有一个学生从村里步行二十多里路就为了给父亲送一颗他家鸡刚刚下的鸡蛋。父亲看着心爱的学生们如此爱自己,他觉得值了。

父亲此时躺在病床上显得那么瘦小,那根根白发是用粉笔末染成的啊!此时他已为学生熬干了他最后一滴油!站在父亲面前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突然父亲拉着我的手说:“闺女,爸爸对不住你,更对不住那些没毕业的孩子们,以后你要好好读书,长大要当一名教师,当一名好教师,替爸爸完成这个心愿……”我扑通一下跪在爸爸床前哭喊着:“爸爸我会的`!我一定会的!”

父亲微笑着用他那温暖的手给我擦眼泪,然而眼泪却顺着父亲消瘦的面颊留下来,留下来……突然停止了,我放声哭喊着:“爸爸……”然而父亲还是走了,带着他的遗憾,带着他对学生们的牵挂在一片嘶声裂肺的哭喊声中永远地离开了,风依旧猛烈的刮着,然而院子里却挤满了乡亲们,老人们哭了:“这么好的老师怎么就走了?”

中年硬汉们哽咽着:“这么年轻的老师不该走啊!”

父亲昔日的学生们排着长长的队哭喊着:“老师!我们想你,我们会好好学习,请您放心!”

听着这感人的话语,感受着这样的场面,我无法用语言形容当时我心里是怎么的一种感受!父亲在这个小山村里已经整整从教二十年了,他把青春留给了这个村庄!他把热血撒在了这片他深爱着的土地上!感受着这一切,刹那间我感觉父亲这辈子当一位这样的老师您值了!因为我知道乡亲们没有忘记!学生们没有忘记,他们那位可亲可敬的卢宣老师!

欣慰的是如今我已经继承了父亲的事业,虽然我还年轻没有做过什么,但是我已经接过父亲的衣钵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是我对父亲的承诺,也是我的承诺!那个曾经步行了二十多里路给父亲送鸡蛋的孩子如今已是北京大学科研所的教授,清明节给父亲上坟,谈及当年的事情,他依然是满眼泪花,是啊!父亲用他短暂的一生,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无限的爱!父亲是我的榜样,我想当夕阳映红天边,总有我桃李满天下的时候,我相信那是我会是那里最绚丽灿烂的那一片!

也许是那个时代造就了父亲这样的教师,在如今网络发展迅速的时代,我想我们更应该坚守这样的职业信念和奉献精神!最后我就用父亲生前最喜欢的一首小诗与大家共勉:

经典美文在初中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篇3

关键词 经典美文;语文;知识积累;读背结合;作文水平

当神州大地掀起经典诵读的热潮时,我也深深地被那些文质兼美、博大精深的经典所陶醉。在对经典诗文的不断深入教学和不断深入学习中,我越来越认识到,经典诵读是人文教育的好载体,应该把它跟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让那阵阵浓郁的经典书香伴随孩子们的成长过程。经典美文可以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于经典美文在初中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方面的认识的一些初步的看法:

一、通过经典美文的诵读和知识积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诵读活动中,学生们通过知识积累,语文素养都有所提升。生活中同学们在交流中也不时会吟出几句经典诗文,同学们经常是出口唐诗,闭口宋词,或描述事物,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虽不一定贴切,却着实令人欣慰。例如有位同学在自己的考试总结中说:虽然我这次的成绩不错,但我不能骄傲,一旦骄傲了,就会被其他同学追上。因为《孝经》上说,“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禁度,满而不溢。”卫生委员边朗诵着“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边示意大家把自己周围的垃圾收拾干净。在同学们的作文中,更是时常出现经典的语句。语文学习代表在写完作业之后还在继续看书呢,嘴里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 通过经典诵读,他对文学充满了兴趣,他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每见到、听到有用的格言、俗语、警句或对联,有意思的语句都记下来,坚持一年后,现在他的作文能力突出,思路清晰,表述流畅,每篇作文都得“优”。初二的一名同学还利用寒假期间,将《中华传统美德读本》中的文章倒背如流,并在不断的领悟其中的含义,甚至有些章节都能默写下来。

二、读背结合, 提高其阅读经典诗文的水平和素养

经典美文的读既要侧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要注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尽量让学生做到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和意境美。让文学作品中传诵百世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背诵对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望而生畏的难题,特别是对貌似艰涩难懂的经典诗文更是如此。因此,在经典诵读教学中,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让学生“乐背”、“善背”。为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确经典诗文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基础之一。学习它,可以修身养性,可以使自己成长为具有独特性格的中国人。同时,教师也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情感的培养。

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将随伴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吐露芬芳,绽放光 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长期的诵读薰习,还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在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中畅游,必可陶冶性灵,开阔心胸,端正品行。实践证明,读背结合能从客观上扫除学生背诵经典诗文的障碍,进而通过狠抓背诵,让学生加强经典诗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加深理解,在理解中又能熟读成诵,从而提高其阅读经典诗文的水平和素养。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读背结合是经典诵读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经典美文的诵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语文教学如果充分利用经典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易抄易记等特点,采用多侧面联系、多渠道贯通,使其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发挥经典在教学中的作用。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我校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

本学期,通过经典美文的学习和国学经典的诵读,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儿童版的文学名著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以我班为例,我觉得国学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说简单点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课余,名著中的各种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学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一部分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也渐渐参与到对名著的讨论中来,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特别是习作方面,以前一到作文课,同学们就害怕,现在,全班学生没有怕写作文的,每周都是盼着写作文,有的还不时提醒老师这周还没写作文呢?当然,这里面水平是不一样的,但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有时候我会被遍地开花的真情习作感动不已。特别是《三字经》、《千字文》、《老子》等经典美文,很多同学不但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活用于各种习作之中,用得恰当处,真是妙不可言,我感到自己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来激活低效的语文教学的愿望实现了。一次家访时,一位同学的妈妈告诉我,孩子现在特别爱读经典文学作品,并立下志愿,长大要当一名历史学家。

善用经典美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4

一、情来神会的语感培养

文质兼美的文章, 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只要充分挖掘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 发挥想象, 建立起内心“影像”, 就可把有限的文字信息引向驾驭于文字之上的语感层面, 达到情来神会的状态。

我们选取了《月光曲》《荷塘月色》《废墟的召唤》《过万重山漫想》等语义鲜明、富有特色的文章作为培养语感的突破口。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角色朗读是其中一个广受欢迎的方法, 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如把《月光曲》中的“皮鞋匠”换成“我”, “我静静地听着, 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升起来……我看着妹妹, 月光正照在她那洁净的脸上, 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人称的变化使学生化身角色感受情境, 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没有费力去研究语言结构的规则, 却在阅读行为中准确地使用。

又如在朗读《荷塘月色》时, 要求学生不仅读准字音, 读出语气, 关键在于建立内心“影像”, 产生的内心“影像”缩小了时空的距离, 让读者仿佛置身荷塘, 看见荷花, 嗅到荷香, 听见歌声, 把感受到、体味到的蕴涵, 充盈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容宣泄出来, 形成虽不能言明, 却可以理解和体验的语感, 语感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边读边听, 边读边学, 边读边思, 朗读水平和思维能力得到了科学而有效的训练。

二、去芜存菁的语境净化

粤方言区的学生, 受当地方言和语法习惯的影响, 常常在交流、表达和书写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词语或表述错误的语法现象, 这直接影响了口语的表达和作文的写作。

经典美文为我们提供了进行语言规范的素材及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我们选取了《卖白菜》《父亲的手提箱》《肖邦故园》《用铭记来忘却》等一些情感细腻、辞藻精美、故事性强的文章开展阅读分享活动。比如摘录重要或精彩的部分, 简明扼要地概述内容或者开展读书交流会等。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读书交流会, 面对全班同学讲述自己阅读的故事, 全班同学根据故事的内容、时间的控制、语音、语态等方面的表现为讲述者打分。学生为了合理有序、充分有力地表明自己的思想或情感, 不断地学习运用新的词汇和句式, 使组织语言和运用语法的能力有了深度和广度, 口语表达和文字表述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独具慧心的情感领悟

学生因为各自的认识、经历、兴趣、性格的不同, 对文本理解的角度也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阅读过程也是个性思维的发展过程。《致橡树》《苦恼》《窦娥冤》《麦琪的礼物》等诗文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独特感受的写照, 我们请学生分角色表演文本内容, 既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经典的主体参与性, 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 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朗读和疏通文意两个环节上进一步研究文本, 表情动作、人物对话皆是学问。学生被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或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 一个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创新再现。有的让人忍俊不禁, 有的让人潸然泪下, 有的让人恨其不争, 有的让人哀其不幸, 学生的表演绽放出点点智慧的火花。经典诗文材料的挖掘, 让学生的感情活动逐渐变得富有个性化, 富有时代感, 富有责任心, 能更合理、更科学、更积极地面对现实, 形成良好的感情认知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四、含英咀华的美感延留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鉴赏犹如采矿, 晶莹的宝石不但给你赏美的兴趣, 并将扩大你的眼光, 充实你的经验, 使你的思想、情感、志趣向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这种更深、更高的方向即美感的延留。设置情境是美感延留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媒介唤起读者心中的感受, 调动以往的经验, 重现某种场景或情感。

如《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 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运用图画再现情境, 指点和启发学生审美的方向性, 学生充分感受形象, 从而深刻把握审美情感, 品出“文中情”, 悟出“文外味”。又如在诗歌阅读中把音乐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 在联动的通感中调动情感, 烘托、渲染课文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美的氛围。阅读审美的体验是稍纵即逝的, 我们如果在美感延留上注重观察和实践, 就能达到独立的审美品位和能力, 取得叶老先生倡导的审美效果。

培养语感、净化语境、领悟情感、美感延留, 这是一系列复杂的感情内化行为, 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动态阅读过程。随着阅读感受能力的提升, 语言环境的酝酿, 情感的获取和生发, 学生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不断地积累, 有效地提升了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野.文学欣赏漫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2]陈才俊.魅力说话术[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3.

扫雪的经典美文 篇5

早晨的天空依然阴沉沉的,雪花时紧时慢的在天空飞舞着,轻盈的落到地上。看着满院厚厚的雪,心想:赶紧扫雪吧 ,以免路滑摔倒。看着一贯懒于做家务的老公还在电脑前悠闲,于是叫着他一起扫雪。还是他力气大,锄雪、推雪都成了他的活,我在一边清扫,他一边干还不时的喊着真累啊,累了,我心想:雪那么轻,会有那么累吗?虚张声势吧!很快,我们清扫出了一片空地,此时,雪花如匆匆赶路的行人,急匆匆的从天空纷纷落下来,天也临近中午了,我们扫雪也暂时告一段落。

来到屋里,拍去身上的雪花,看着窗外的雪花纷纷扬扬的、舞姿轻盈的落下 ,很快,我们扫过的地方又被白雪覆盖了,看不出了路,只能等下午再扫了。

午饭后,爱玩的、偷懒的老公被别人电话叫走了,看来,下午扫雪是我自己的活了。

吃过午饭,顾不上休息 ,就来到院子里扫雪。此时,雪小了,小雪花还在天空飞舞,地上已是厚厚的一层雪了,门前的路上不时有车辆经过,把地上的雪压住了,路非常滑,走路要小心翼翼才行。

扫雪、锄雪,看着轻松,时间长了也很累呢,我决心下午把院子里的雪清扫干净,方便走路。时间长了,胳膊有些发酸,身上也要出汗了,难怪老公上午直喊累呢。此时,柿子树上的雪渐渐融化了,雪在树上,像极了生长在树干上的朵朵棉花 ,等着一朵朵被摘走。北方的天虽然很冷了,还有几只大鸟不畏严寒,勇敢的在树上、在院子里飞来飞去。雪渐渐停了,终于,把院子里的雪清扫干净了,虽然有点累,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很欣慰。

瑞雪兆丰年。一场大雪 ,给麦田盖上了厚厚的棉被,小麦可以安然冬眠了;雪,让空气变得清新,减少了各种流行病的发生;雪,给了我们一个银装素裹的美丽世界。

借鉴经典书写美文 篇6

一、借鉴经典,学习巧妙构思

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在构思上可谓是别具匠心。在情节安排上,一开始就给读者以阅读上的等待——悬念,夫妻两人经济上那么拮据,怎么给对方买圣诞礼物呢?作者以妻子德拉为描写对象,卖掉头发为丈夫杰姆买了表链。可丈夫回到家多次向妻子询问头发一事,悬念迭起,继续读下去才知道杰姆卖掉了他的金表为妻子买了装饰头发的发梳。两人为对方买礼物而都卖掉了自己最贵重的东西,虽然礼物都没有用处,可我们被他俩真诚热烈的爱情所感动。这篇文章以设置悬念和巧妙的构思而成为世界名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构思文章时先巧妙布局,把平常的小事写出波澜,起伏跌宕,就可引人入胜。

莫泊桑的《项链》的构思技巧同样令人拍案叫绝。特别体现在莫泊桑对于项链这个道具的描写方面。这串项链是玛蒂尔德那个有钱朋友的首饰匣子里最出色的宝贝,玛蒂尔德戴上它在教育部长的舞会上出尽了风头,却乐极生悲,项链丢失。为了赔偿钻石项链,他们尝到了“穷人的艰难生活”。历经十年,含辛茹苦才偿清满身债务。可在悲剧即将结束时,玛蒂尔德却从朋友那里得知那挂项链竟然是假的。本文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巧妙构思令人赞叹,可以为写作提供许多启发。

二、借鉴经典,学习开头技巧

一篇优秀的作文,要讲究开篇的技巧。朱自清先生的《绿》写道:“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引人入胜,直奔主题。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开头:“我从乡下跑进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突出了下文记叙的小事的非凡意义,是我们写作文开头的典范。

张洁的《挖荠菜》是以一种沉重的口气,向人们介绍了自己苦难的童年生活,以及她对下一代的担忧、期望、渴望沟通的复杂心情。可本文开头只有一句话,“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开门见山,简洁明了,直抒胸臆。“荠菜”“特殊”“省略号”足以使人对文章讲述的故事产生无限的遐想,文章的魅力跃然纸上。

三、借鉴经典,学习抒发真情

在学习鲁迅的《山海经》时,我们利用作者写作设计中的空白——阿长是如何买到《山海经》一书的——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阿长的自身情况来想象她买书的过程。学生下笔成文后在班内交流,阿长买书可谓历经“千难万险”,阿长对“我”的一片热爱之情也就跃然纸上,有目共睹,这更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在学习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暴风雨之夜,年老体弱的贝尔曼是如何挣扎着在墙上画出那片救命的不落树叶。通过想象写作训练,使学生更深刻地品悟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从而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掌握在作文中巧妙抒发真情的方法,使文章产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

四、借鉴经典,学习人物描写

很多学生描写人物时都是千人一面,我们不妨认真阅读《慈母情深》和《背影》等文章。梁晓声在《慈母情深》中,通过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母亲掏衣袖,掏出一卷揉的皱皱巴巴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些描写足以使读者鼻子发酸,对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产生无限的敬意。

《背影》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点“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结合抒情,在对人物描写中抒情。“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读者读到这里已经是和朱自清先生一起流泪了。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以此文创设作文题目,如《老师的眼睛》《妈妈的一双手》等,让学生模仿《背影》进行人物描写。

总之,精读、揣摩、总结经典课文的优秀之处,潜移默化,学以致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经典美文的作用 篇7

强化经典美文的背诵,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所读的课内外一部分文质兼美文章或片段、古典诗词、名言警句、精美语句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熟读至诵,深化学习的内容。强化经典美文的背诵,好处多多。

一、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养,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说:“少不讽诵,壮不议论,虽可,未成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青少年时不背诵,壮年时不对所背的内容进行研究论证,既使品质好,也不可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在我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教育中,历来强调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背诵,进行大量的诵、读、背等严格要求,“博学强记”被认为是读书人成功的条件之一,因而留下了“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许多勤奋苦读的佳话,积淀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源远流长,一代代历史文化名人,灿若群星,光照环宇。虽存在着死读硬背等一些弊端,但那是教育制度本质上的问题,这当然不足取。就丰富储存知识、培养学生语言的运用、提高文化素养等方面来说,是毋庸置疑的。现在的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风华正茂,记忆力强,正是诵读的大好时机。背诵是他们积累知识的主要手段和方法,由此奠定他们一生的语言功底与文化底蕴,若缺乏背诵的积累,会造成“根底浅”“腹中空”,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

强化背诵训练与发展学生智力也并不矛盾,即使存在着一些死记硬背也不足怕,正如著名学者朱光潜所说:“我现在所记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的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从学生学习的过程看,学习实际上是一个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背诵积累知识是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就是发展能力、培养智力。在中学生的信息仓库中,输入规范性语言存得越多,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越强,智力与思维能力自然就提高。若无知识的积累,培养能力将是空中楼阁,成为师生作秀而共同制造的“戏”。

二、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文”与“道”总是相互交织,有机统一在一起的。语文课文蕴涵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与人文内涵,有着得天独厚的德育教化功能。特别是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的名人名篇、古典诗词、名句警言等。思想深邃,富于生活哲理,是人类智慧与生活经验的结晶,达到人文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学生通过读背铭记于心,对其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树立,起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如当身处逆境时,只要我们想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句子,或吟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的诗篇,无不使人产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情怀,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在民族大义面前,我们就会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名言以自勉,从而爱国爱民、舍生取义。名篇经典的背诵将积淀于学生精神之中,成为学生人格品味和人生境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理解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目标。为达到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教师往往耗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分析课文,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学生却兴趣寡然,昏昏欲睡,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与其这样,不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稍加点拨引导,让学生多读读背背。因为背的过程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心智活动的过程,是各种能力的综合,是理解课文的结果。所以在教学工作中要大力提倡学生背诵课文,于诵读中潜思体味,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进而领会文章的文采及写作技巧。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四、为学生的写作积累材料,提供范式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文选烂,秀才半”,说的是读背经典的重要。如读得不熟,理解的内容会渐次淡薄,阅读的价值就大为降低;只有熟记了,才能活跃于脑际,流之于笔端,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背诵是沟通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桥梁。文学巨匠巴金在回顾自己学习写作的经历时说:“老师平日讲得少,而且讲得简单。他唯一的办法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当时我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两百多篇散文的文选集……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跟这‘启蒙先生’很有关系。”足见背诵对写作的重要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背诵积累,虽然一时见少,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达到一定的数量后,精美词句蕴藏于心中,谋篇布局的章法储存于脑际,便形成各种各样优秀的写作范型。一旦作文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来,跳将出来供其所用,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更生动、完美,这样自然而然地摸到文章的调子,把握文章的“架子”,悟得了文章的“路子”,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

五、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为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在“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中,“说”居于基础地位,对其他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特别是当代社会,对人们的说话交际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言往往不规范、不精练,说话含糊不清,结结巴巴,不能很好地表情意,甚至出现污言秽语。背诵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一些千锤百练、脍炙人口的名篇经典的背诵,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典范的语言信息,这些信息在脑中形成定势以后,就有了衡量其他语言信息的规范尺度,同时也具有了衡量其他语言信息的基本能力。久而久之,富有表现力的正确优美语言就会脱口而出,错误的、“丑”的语言便会得到改造。背诵要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声音,琅琅上口,表情达意,学生就会养成说话响亮,不结结巴巴的习惯,课堂上讨论发言就会大大方方,声音宏亮。背诵对语感的强化,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六、为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奠定基础

语文课具有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语文学得好,对学好其他学科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在上海举行的语文教学研究会上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建议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背诵经典,学生领悟到了记忆的方法,锻炼提高了记忆能力,其他各项语文能力也相应得到培养,学习成绩自然大幅度提高,从而为学习其他功课提供了方法与经验,同时也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背诵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大数量的记诵内容,学生就养成了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习惯,背诵要求无错字、添字、倒句和跳句,学生就会养成读书要仔仔细细的习惯;熟读背诵多了,文字多过目,加强识记,写错别字的习惯也没有了。

综上所述,背诵经典美文是中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与经验,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教育的优势,大力强化背诵训练,使学生乐读善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摘要:经典美文的背诵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的方法与经验,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在课程改革中, 要充分发挥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优势, 大力强调背诵训练, 使学生乐读善背, 推进素质教育。

经典美文的作用 篇8

一、引导学生运用从阅读美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自然、观察生活,从自然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

自然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要使学生在写作中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就要引导他们运用美文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自然、观察生活,从自然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

1. 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中美文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大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取写作素材。我们锦秋湖是有名的风景游览区,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我每年都按季节的不同,抓住有利时机带学生去锦秋湖,运用美文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景物,陶冶情操,获取写作素材。如春天去湖边,用《西湖》的作者先湖边后湖面的观察方法,寻野草、找野花、看湖水,目睹春天给湖区带来的生机;夏天去荷塘、草塘,用《富饶的西沙群岛》的作者从下而上的观察方法,观游鱼、荷花、蜻蜓,看蒲草、芦苇、野鸭,体会夏天湖区物产的丰富、景色的优美;秋天去湖中,用《北大荒的秋天》的作者从上而下的观察方法,观看那翻滚着金浪的万顷苇海,享受秋天带来的丰收喜悦;冬天去湖边,用《鸟的天堂》的作者由远而近的观察方法观赏湖中的冰,领略“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

2. 引导学生从课外美文中选取相应的观察方法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而只靠教材中美文作者的观察方法还不能满足学生观察生活的需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外美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去观察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从而获取写作素材。

二、大量读书,积累语言材料,熟读成诵,体会语言的美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巧妇”,就要引导学生大量读书,积累众多的语言材料,熟读成诵,体会语言的美。一是积累好词,熟读成诵,体会美。如“小巧玲珑”指外形美,“翩翩起舞”指动作美,“悦耳动听”指声音美,“五彩缤纷”指颜色美,“舍己为人”指精神美。二是积累佳句,熟读成诵,体会美。如比喻句有形象的美,排比句有整齐的美,拟人句有情感的美,诗句有韵律的美,不少名言有意志、品质、理想的美,等等。三是积累精彩片段,熟读成诵,体会美。如《赵州桥》第三自然段写出了赵州桥栏杆上雕刻的图案十分精美;《观潮》第二、三自然段写出了潮来前、潮来时景象的壮美;《草原》第一自然段写出了草原景色的秀美。要积累众多的语言材料,除了积累教材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外,还要让学生在课外多读不同作家不同种类的书。如中外名著、优秀古诗文、优秀少儿读物、科普读物、优秀作文,等等。

三、从阅读美文中学习运用结构美

教材中的美文不仅语言美,还体现了结构美。如《白鹅》运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文章中的一、二自然段之间和二、三自然段之间都用了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更”字过渡,《颐和园》二至五自然段的段间用了地点转换的句子过渡。这两篇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文章的结构十分完美。学习了这样结构美的文章后,再引导学生写景状物的文章安排结构,学生必定能把写景状物文章的结构安排完美。

为让学生学习文章的多种结构方法,老师既要在语文课上向学生讲授有关的结构方法,又要向学生推荐刊物上许多结构不同的范文让学生阅读。以写人记事的范文为例,在结构上的不同可为:一是文章的开头不同,有的用景物描写开头,有的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开头,有的用外貌描写开头,有的用提出问题开头;二是文章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不同,有的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过渡,有的运用表示转折的词语过渡,有的运用设问的句子过渡,有的运用承上启下的段落过渡;三是文章结尾不同,有的是启发性结尾,有的是自然性结尾,有的是总结性结尾,有的是照应开头结尾。学生学习了多种结构方法,就会形成布局谋篇的技巧,写作时就会运用自如,下笔有神。

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好想象作文

想象是兴趣的翅膀,它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运用供想象的材料,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写想象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 运用教材中供想象的材料,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改、补、扩、续的写作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材中的不少课文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想象材料,我们应运用这些材料,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改、补、扩、续的写作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读了《望洞庭》,可让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把这首古诗改写成写景短文。《鱼游到了纸上》的第八自然段写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读到本段时,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上文聋哑人绘画的情景展开想象,把人们议论和赞叹的语言补写出来。《小英雄雨来》的第五部分写得比较简略,读了这部分后,可让学生对老人和孩子听到河沿上的枪声后的表情、心理、语言展开合理想象,练习扩写。

2. 运用教材中供想象的材料,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编写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编写童话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作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从教材中选取供想象的材料,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编写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黑鸟与大犀牛、鳄鱼与燕千鸟、百舌鸟与金黄鼠这三对好朋友的共栖现象。读了本文后,可让学生任选一对,根据它们各自的形体特征和成为好朋友的原因,想象它们俩之间发生的事,然后以两个动物的名字为题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3. 结合课内外阅读的科普性文章和资料,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写科幻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心理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最喜欢想象和幻想。因此,我们要结合课内外阅读的科普性文章和资料,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写科幻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了《神奇的克隆》一文,可让学生根据学到的克隆知识和自己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有关克隆知识资料展开想象,以《假如我会克隆》为题写一篇科幻作文。

五、采取相应的评价激励措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激励可以催人奋进,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享受喜悦。要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认为可采用以下评价激励措施:

1. 评语激励。

教师给学生写评语切忌千篇一律,要根据单元训练的要求,针对学生作文的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优缺点而写。除了有针对性外,还要有激励作用,如学生文章写得很好,可给这样的评语:“你的文章写得很好,不愧是小作家,只要奋发努力,将来就可能成为大作家。”如“学困生”作文有了进步,可给这样的评语:“这篇文章写得较好,希望你再接再厉,争取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2. 讲评激励。

教师讲评时,主要采用欣赏式讲评,每次讲评选出几篇优秀作文,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在屏幕上,让作者在全班朗读,引导学生以美文为范例,从用词准确,语言优美,内容具体,情感真实;段落清楚,过渡自然,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等方面欣赏品评,畅谈收获。在讲评中,教师对那些中、下游学生也要特别关注,他们虽写不出优文,但毕竟也有好句、好段,教师要挑选出来让作者朗读,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可以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应适当点拨,让学生引以为戒,并向学生指出努力方向。

3. 评奖、发表激励。

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每次作文批改后,我都设进步奖,优秀奖,并把优秀作文打印后装订成册,发给学生阅读品评,从中选出“校园小作家”、“优秀小记者”。对于“小作家”和“小记者”的作文,投寄有关少儿报刊社评奖或发表。几年来,我向全国各地报刊社投寄了50多名学生的优秀作文稿件,有25名学生的作文分别在《河北少年智力开发报》科技部、《当代小学生》编辑部、“中国少年作家杯”征文比赛中获奖,有15名学生的作文分别在《小学生作文辅导》、《快乐写作》、《红蕾》、《当代小学生》上发表。这些同学作文的获奖和发表,对激发全班学生的写作兴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让经典美文为学生写作指航 篇9

1.明确阅读经典美文与写作的关系

汉代扬雄说:“能读千赋, 则善为之矣。”此话言简意赅地阐明了阅读与写作之间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的相辅相成关系。的确, 古往今来的许多文学巨匠, 都是在大量阅读经典名篇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形成自己的创造风格并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结下累累硕果的。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巴金和茅盾等均是在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巨著、记忆中存储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艺术元素的前提下, 才“下笔如有神”而成为一代文学大豪的:前者曾浅唱低吟《古文观止》200篇, 后者则将《红楼梦》倒背如流。

2.激发兴趣, 保障时间, 扩大范围

(1) 激发兴趣。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美文兴趣的方法很多, 比如:A, 开展经典美文诵读比赛活动;B, 开展捐赠图书活动;C, 组建班级图书角;D, 办“名人读书故事”手抄报;E, 开展“我与经典美文对话”活动;F, 写读后感;G, 交流读书体会等。事实证明:采用上述方法, 既可以激发学生阅读与品鉴经典美文的浓厚兴趣, 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才能的舞台, 所以, 很容易在班级中营造浓郁的经典美文阅读氛围。

(2) 保障时间, 扩大范围。其法:除了早读以外, 每天语文课开课前的3—5分钟均让学生阅读或者背诵经典美文。此外, 除了鼓励学生在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室阅读经典美文之外, 我还收集、整理、编排了85篇古今中外经典美文并附上简短的点评供学生选读, 以此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在需求, 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二、品炼字技巧, 学习用词的巧妙与贴切

炼字, 即作者在进行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 反复推敲锤炼取舍某一最能体现诗人独具匠心和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字。教学时, 通过引导学生品鉴经典美文中的炼字, 引导学生品味、学习经典美文中用词的贴切与精妙。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 炼字比比皆是。以陶渊明的《饮酒》 (其五) 为例, 其中的“见”字就意味深长。教学时, 宜引导学生采用互换词语、比较赏析的方式鉴赏这首诗歌的炼字美: (1) 请仔细揣摩、深度体味诗歌中“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的妙用和贴切, 说说这一“见”字对营造整首诗歌的意境具有怎样的作用。 (2) 请将与“见”近义或者同义的“望”、“看”、“瞧”、“视”、“窥”等依次与诗歌中的“见”字进行互换赏析, 说说采用替换字后, 诗歌的意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通过开展上述换字比较鉴赏活动, 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此外, 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也处处都有炼字的痕迹:且不说他在文章第二自然段景物描写中用词遣句的贴切与精妙, 单是他在文中描写雪地捕鸟这一片段中运用的一连串动词“扫开”、“露出”等就极具匠心和无可替代。

三、仿布局谋篇技巧, 学会整体构思文章

经典美文通常是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构思巧妙的作品。比如鲁迅的《社戏》, 全文按照看社戏前———看社戏中———看社戏后的行文线索组织材料, 行文思路非常清晰, 文章的结构也非常完整。再如柳宗元的《小石潭游记》, 全文以作者游览小石潭的游踪为行文线索组织材料和布局谋篇:1段写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介绍小石潭的概貌;2段写小石潭中的游鱼, 反衬小石潭水的清冽;3段写小石潭的岸势, 介绍小石潭的源头;4段写小石潭的氛围和作者的感受;5段交代同游者。还如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 全文紧紧扣住“美丽的西双版纳”主题, 开篇总括全文内容, 而后从下列几个方面介绍西双版纳美丽的人文景观: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教学上述经典美文时,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清晰的行文思路, 鉴赏文章精妙的结构特点, 品鉴作者布局谋篇的技巧, 并在教学完上述课文之后, 引导学生分别以诸如《龙舟竞赛观赏记》《XXX风景区游记》《美丽的XXXXX》等为题进行写作训练, 并要求学生在写作《龙舟竞赛观赏记》时, 必须以鲁迅的《社戏》为借鉴范文;写作《XXX风景区游记》时, 必须以《小石潭游记》为借鉴范文;写作《美丽的XXXXX》时, 必须以《美丽的西双版纳》为借鉴范文。

让经典美文鉴赏为写作铺路搭桥 篇10

入选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美文很多。教学时, 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体味、品鉴其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又要指导学生探究、借鉴、模仿其高妙的写作技巧, 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经典美文潜在的写作范文价值。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必须将阅读、鉴赏经典美文与随堂写作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 让经典美文的阅读与鉴赏为学生的写作铺路搭桥。

一、明确概念, 选择经典

1.经典美文。本文所指的经典美文是既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又具有极高的写作范文价值的优美的散文、流播广远的诗歌、典范的说明文、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的议论文、脍炙人口的文言文、短小精悍的随笔等。

2.经典美文阅读与鉴赏

经典美文的阅读与鉴赏, 主要是指学生在对经典美文进行阅读、体味、品味、思考、感悟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与作者、与经典美文文本产生的强烈的情感共鸣, 以及赏心悦目的审美体验。

3.经典美文的选择

鉴于中国早就有“取上为中, 取中为下”的古训, 经典美文的选择必须慎重:必须精选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鉴赏价值, 又有极高的作文示范价值的好文章。所以, 在选择经典美文做作文训练范文时, 必须考虑到下列诸多方面的因素:1文章的命题;2文章的立意;3文章的构思与布局谋篇;4文章的表现手法;5文章的行文顺序;6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7文章的语言表达;8文章的句型;9文章的修辞;10文章的说明方法;瑏瑡文章的论证方法等。目的是要让经典美文对学生的写作起到极好的示范作用, 促进学生的写作思维训练。此外, 在选择经典美文的过程中, 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1所选经典美文如能具备上述各项作文示范功能当然求之不得, 但是经典美文只要具备上述作文示范功能中的某一个方面, 也可以选择;2选取的经典美文最好是教材之内的, 因为教材内的经典美文便于操作;3经典美文的选择可以由教师来选, 也可以学生自己选择, 并鼓励学生将选择的经典美文互相交流。

二、玩味文题, 学会命题

精妙的文章文题, 都是文章高度凝聚的信息点, 不仅给读者以最简明的主题提示, 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还会像一颗耀眼的明星, 吸引读者的眼球。所以, 教学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鉴赏经典美文的命题艺术, 引导学生掌握作文命题的技巧。

1.文题必须以简明、准确的语言高度概括文章最主要的内容和特点。比如, 韩非子的《郑人买履》用一个主谓短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叙述一个郑人买履的故事, 而非叙述楚人买履或者魏人买珠的故事。再如, 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用一个偏正短语点明文章叙述的是作者在13岁时到北大当学生及之后两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感, 以及对北大的无比眷恋之情。还如, 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点明了本文要说明的是沙漠里的几种奇怪的自然现象。

2.根据不同文体特征, 选择不同的命题方式。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日本川端康成的小小说《父母的心》、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等, 其文题都非常精炼地为读者提供了文章的主要信息。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的文题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这是一篇描写西双版纳美景和抒发作者对美丽的西双版纳无比热爱之情的写景抒情散文。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郭安凤的《多一些宽容》、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等议论文, 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郑文光的《宇宙里有些什么》等科普说明文, 文题非常准确地为读者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内容:通过生动地、形象地、具体地介绍了宇宙中的恒星、行星、星云等不同星体及有关情况, 说明宇宙具有下列三个方面的特征:1宇宙是物质的;2宇宙是运动的;3宇宙是广漠的、无穷无尽的。同时也告诉读者:宇宙是可以认识的。

三、品鉴人物形象, 学会刻画人物形象

初中阶段学生的作文训练以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为主要训练目标。训练学生写作记叙文, 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塑造人物形象等。所以, 教学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含小说、散文) 时, 必须引导学生从下列几个方面深度鉴赏文本中塑造艺术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的外貌特征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人物的动作描写等。引导学生明白:人物形象不同, 其个性特征、神情态度、精神气质等也不尽相同, 写作时, 切忌“碰雷”, 并指导学生借鉴与模仿经典美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人物形象描写专项写作训练。

1.人物神态描写训练。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时, 可以在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描写韩麦尔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精彩的神态描写语句———“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 一动也不动, 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进行充分的鉴赏:“这几句话, 形神兼备地刻画出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无限痛苦之情。”继之, 以此为人物形象神态描写专项训练链接点, 引导学生回忆家中长辈去世时家里某位亲人悲痛欲绝的情态特征, 并将之行之于文。

2.人物肖像描写训练。仍以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 我们可以如此引导学生鉴赏作者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描写:“都德用‘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 打着皱边的领结, 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几句极其简练的语言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高度重视, 以及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可见, 人物的外貌描写是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文章的主题思想服务的。”随后, 以此为人物外貌描写专项训练链接点, 引导学生借鉴、模仿上述人物外貌描写方法, 用简洁明了、通畅准确的语言描写自己家人或者自己熟悉的某位同学或者某位老师的外貌特征, 并要求能在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 赋予人物形象鲜明的个性特征。

四、赏析表现手法, 学习烘云托月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人物形象训练。林嗣环的《口技》可谓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相结合塑造人物形象的典范。文中不仅在正面描写口技人表演的三个场景———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到睡、深夜救火的高超的口技表演之后, 再分别用“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宾客意少舒, 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等侧面描写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还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用“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和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众宾团座, 满坐寂然, 无敢哗者”等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教学时,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仔细辨析、深度品鉴课文中精妙绝伦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并引导学生思考、明确上述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在文章中所产生的绝妙的表达效果: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交错并行, 既从正面写出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 又以侧面烘托的方式突出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还使行文显得灵动鲜活、错落有致、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继之, 引导学生借鉴、模仿这篇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自选题材、自找角度写一篇艺术观赏方面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并要求其中既要有对艺术表演者高超技艺的正面描写, 又要有观赏者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神态描写等。

2.情境烘托人物形象训练。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运用并置九种景物的方式, 勾勒出一幅凄美、萧索、荒凉的秋郊夕照图, 让游荡天涯的“断肠人”在“古道西风”中骑一匹瘦马且行且悲, 从中透出无限的哀愁与绵远的幽思, 表现出天涯“断肠人”在凄美、萧索、荒凉的秋郊倦于漂泊、思念故乡的凄楚之情。这是一种以悲景衬悲情的表现手法。教学时, 必须引导学生对此加以深度体味和深度品析, 然后以此为以悲景衬悲情专项训练链接点, 引导学生模仿或者借鉴上述表现手法写一段以悲景衬悲情的话。

综上所述, 教学时, 我们不仅要将引导学生阅读与鉴赏经典美文作为提高学生文学艺术鉴赏品位的重要途径, 还要把引导学生阅读与鉴赏经典美文与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巧妙地结合起来。因为经典美文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极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银雁.应用经典美文,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 2013 (3) .

上一篇:三七总苷下一篇:语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