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津泰职业教育合作

2024-07-14

加强津泰职业教育合作(精选十篇)

加强津泰职业教育合作 篇1

强化校企合作, 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证, 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奔驰公司首席技师赵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此次提交的议案就是有关借鉴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方面的。

首次作为生产一线的工人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赵郁, 深感我国职业教育与就业脱节的问题比较严重。为此, 他建议, 我国应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将校企合作写入《职业教育法》, 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运用法律手段, 推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除了法律手段推动之外, 赵郁还建议, 教育主管部门、人社部门、企业以及职业院校之间还应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 把如何培养学员的岗位能力作为教育重点;让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相适应;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利用有效的政策吸引技能型人才到学校任教, 另一方面要倡导教师进企业实践, 并常态化;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例如, 以网络视频课件方式增加学生对企业实际生产状况的了解, 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三维动态模型方式, 增加学生对复杂昂贵设备等内部结构的了解;在先进制造业集中的城市和开发区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试点工作, 培育示范典型, 带动整体发展, 可在高端制造业及跨国公司集中的北京、天津、上海、广州、苏州等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校企合作, 改进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从企业方面而言, 要激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的热情, 调动社会专业培训第三方机构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 赵郁建议, 应及时修订《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补充一些目前欠缺的新技术、新工艺对应标准及相关证书。同时, 积极备战世界技能大赛, 适时引入国际证书合作, 缩小中国职教与先进发达国家职教水平之间的差距。

加强津泰职业教育合作 篇2

迁安职教中心邓永华

孩子是家长全部心血的倾注,家长无时无刻不关注着孩子的脚步,孩子是家长与学校连接的纽带,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培养教育,也就希望学校能及时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随时关注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 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加强家 校合作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但事实上,当学校和老师倾注大量的心血、悉心教诲每一个学生时,有的家长却不积极配合,使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成了两股相反的力量,加大了学校对学生管理教育的难度,本人作为班主任,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一 家长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

学校及班主任老师为了孩子的安全和健康,会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希望能共同教育孩子,然而,通过和家长的接触,前景令我很担忧。

1.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

计划生育是我们的国策,国家倡导一家只生一个孩子好。孩子在家可谓是掌上明珠,是小皇上,呼风唤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味的娇宠,导致管教困难,有个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不喜欢吃学校食堂的饭,每天靠零食充饥,一学期下来,仅吃饭就花了6000多元,家长无法控制,叫苦不迭,后悔晚矣!

2.过分偏袒孩子

学生之间发生纠纷是难免的,作为纠纷的双方一般都有过错,但家长往往会偏袒自己的孩子,指责对方的不足,追究对方的过错,甚至于会出手打对方,这无形之中助长了孩子的气焰,令教育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3.推脱责任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过分溺爱孩子之后,家长发现孩子根本不听自己的话,以他们的力量根本无法驾驭自己的孩子,于是他们把孩子推向学校,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出现问题时也拒不见老师,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

4.没有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的很多作为都在效仿父母,好的家庭习惯,会约束孩子的行为,不良的习惯,也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有的家长赌博成瘾、夜不归宿,孩子也效仿他星期天不回家,或者通宵网吧,或者寄宿外面。家长尽不到监护的义务,给孩子的安全带来隐患。

5.淡漠学习

无论家中有什么事,家长都会出面为孩子请假,婚丧嫁娶、会客见友,只要有“活动”都会让孩子回家。完全不把孩子的学习放在眼里,对于孩子的成绩好坏更是不闻不问。

6.与孩子缺少沟通

有的家长,当孩子有所进步时,要什么给什么;当孩子犯错时,会恶言相向,拳打脚踢。高中阶段的孩子,一般会在父母面前关闭自己的心房,父母需要和他们多谈心,多关心孩子,才可以打开孩子的心门,才能知道孩子的想法,所接触的家长中有一部分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二 家校合作

正因为家长的配合不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使教育工作举步维艰,为了让孩子能健康成长,需要家长和学校联合起来,为孩子的良好发展构筑平台。

1.构建尊重、合作的双向关系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两个重要方面,离开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不依赖于学校教育的家庭单方面教育都对孩子的学业和身心发展不利。家校合作是融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这两个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那么如何建立并保持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1)教师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之后,会有一个深化合作、建立信任感与认同感的过程,这个情感的建立需要家长对教师提供服务的质量、作用等方面内容的深化认识,也包括教师自身信誉、实力的深化认识。(2)教师对家长的影响力问题。作为合作关系主体之一的教师,在彼此合作中应当有所影响,但如何将这种影响适用于合作对象,使家长在教师的影响之下形成长期的合作。这种影响力的产生,不仅仅是依赖于教师单方面的服务,也与家长的心理有密切的联系。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方式有很多,每种方式的目的都应该是形

成教师和家长平等、相互指导的氛围,从而形成双向的、尊重的、诚实的和丰富的交流。

2.把握好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途径

由于学校和教师在家校合作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家校合作是否有成效,关键要看学校和教师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当。家校合作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成效。

家长会是家校合作最常用的方法,它为教师了解家长、家长了解学生和家长之间相互了解和学习提供了平台。家长会不同于家访,它是一个集体活动,因而组织协调工作很重要,必须合理选择时间,提前通知,使大多数家长能参加。家长会一般每学期举办1~2次,每次家长会都要精选主题,可以由学校领导或教师作主题报告,也可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也可以举行家长家教经验交流会或讨论会,使家长会真正发挥作用。

家访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家校合作方式。通过家访,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如家庭人员构成、文化水平、学习环境等,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教师也可以通过家访向家长通报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督促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家访一定要事先确定目的,每次家访要事先与家长联系好,以免令家长措手不及。与家长会不同,家访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是教师与家长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成功的家访可以增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了解,推动家校合作的健康发展。电访是家访的延伸,它比家访更快捷,是家访的必要补充。家校合作还有很多方式,只有灵活地采用这些方

法,才能使家校合作真正地富有成效。

加强校企合作提升职业能力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高校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适应社会需要,能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发展需求,高职教育必须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入手,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应用能力。我院是三年制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始终把握“高素质”和“应用型”两个制高点,遵循“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打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已成我院毕业生高就业率的秘诀。

1.影响职业素质的因素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主要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等因素多影响,职业素质越高,成功几率就越大。职业素质可以分为显性素质和隐形素质,前者包括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和实际操作来验证。后者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则要通过长期历练来形成。要铸就优良的职业素质,两者必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员工所具备的全部职业素质。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企业对应聘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对方拥有学历、技能等级、资历、知识层次等显性素质,而且还得具备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以及团队合作、人际沟通、承受能力等方面的隐性素质,表明企业对员工重素质胜过重知识、重人品胜过重文凭、重能力胜过重学历的趋势,这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提出了挑战。

2.提高职业素质的途径

2.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作为为企业提供高技能应用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职业能力训练。职业能力可分为核心能力和专业技能,前者是一种从事任何职业都需具备的基本素质,能适应各行各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能力,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般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创新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等,具有普适性特点。后者是各行业自身固有的专业技术,具有不同于其它行业的特殊性。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从培养素质入手,包括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灵魂,专业素质教育为内核,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身心素质教育为载体,着力加强素质教育,构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为:(1)公选课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专业课培养专业技能。首先要进行模块化教学,打乱课程原有的编排体系,按照目标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体系设置课程体系,通过学习,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也倍感职业氛围,从而提高职业核心能力[1]。(2)课程与企业相结合、课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商讨,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同完成课程体系建设,同时还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来校授课、或让学生到企业下厂实习等,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更真实地接触企业工艺流程、工作方法和操作技术,更深对职业的理解,有利于今后更好地与企业对接,提高职业核心能力[2]。(3)打造多元化的教学考评体系,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协作+完成作品+平时表现,较全面的反映学生地职业核心能力。

2.2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在人才培养与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等方面的合作,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经之路。它改变了原有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体系为构架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点与能力要求为基本单元,加强多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岗位职业素质教育。由于企业教学参与性强,使学校教学与学生实际工作岗位训练有机结合,课程内容体现出“能力本位”的先进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及社会用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一种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

为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专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我院秉承现代职教理念,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摒弃学生被动“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专业确定和人才培养上强化职业性,突出专业性,强调实用性,特设“人文社科及公共基础教学模块”、“专业理论教学模块”、“专业技能实训实践模块”、“专业素质拓展模块”四大模块约70~80门课程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工学结合课程比例,在教学内容里增加企业实际生产内容,使实训学时:理论课学时≈1:1,根据企业要求,灵活设置“多段式”教学,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在校园学习,1年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参与科研和生产,纠偏补漏,历练过渡。在校期间,学生还可获得多种技能证书,实现持证上岗,体现了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办学特色,从而达到相关生产技术岗位所需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要求[3]。

为确保校企合作沿健康轨道发展,我院不仅建立校内实验、实习和实训基地,同时还外联企业实践基地,学生在完成基础理论和综合性实习课题教学之后,到实训基地进行实习,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提高岗位生产技能。在实施校企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我院非常重视发挥企业的参与性,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教学计划等方方面面都体现出企业的实际需求,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方式,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办学模式,将教室与企业融为一体,让学生切实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通过“学中干、干中学”等环节,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和能力,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4]。

nlc202309021129

2.3完善产学研机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产学研是现代社会的新型教育模式,它充分利用企业、学校和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和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通过多种方式有机结合,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其宗旨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国家工业未来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研促教、以研致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原则,以促进新技术转化和应用,深化产学研紧密合作[5-6]。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研促教,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解决诸多教学实际问题,从而推进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产学研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并适时渗透到教学中,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以切身体验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产学研教育模式基础上,学院还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师生开展产品开发、实验室建设和各种创业活动,进一步挖掘学生创新能力,并从中积累创业经验;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对内带动教育教学改革,对外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并通过提升科研理念、整合科研资源、创新科研机制、提高科研队伍创新能力等,为学校实现高水平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语

借鉴各职业院校成功发展经验,总结我院几十年来改革发展历程,认为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断变化,职业变迁和人员流动不断加快的今天,高职院校办学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应突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改革方向,强化实践教学,通过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率和企业认可度,强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在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同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志革.职业素质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2]曹大宏.求职能力与职业胜任力.江苏高教,2012,(6):104-105.

[3]杨荣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现代企业教育,2012,(10):35.

[4]王淑涨.论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培养与创业教育.教育评论,2012,(1):24-26.

[5]许华春.把素质教育贯穿高职人才培养始终.高职教育,2012,439(11):41-42.

[6]周西臣,马勇,蒋秀燕.化工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2,26(2):71-72.

加强津泰职业教育合作 篇4

1 校企合作在工程教育中重要作用

1.1 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指企业、院校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 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 利用院校的专业优势和企业的生产优势, 把科学理论和生产实践经验结合起来, 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合作办学组织模式。

1.2 校企合作是保证工程教育质量关键

工程教育具有高度的实践性, 离开企业的参与, 工程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工科学生只有到工矿企业中参与生产过程, 与技术人员一起完成一些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施工, 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灵活应用知识, 积累一定的工程经验, 具有工程意识, 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校企合作是工程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还能够更好地使高校教师走进企业, 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实施工程案例教学, 有效地提高工程教学质量。

2 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法

2.1 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阶梯形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保证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工矿企业需要的是可以承担工程项目工作的可用之人, 也就是具有一定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在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 充分听取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意见, 注重实践技能与理论基础的有机结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和再造, 使之面向工程实际, 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减少理论课时, 加大主干课程实验个数和专业实习周数;加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周数, 从而强化实践环节。构建了5个梯级的阶梯形实践教学体系。第一梯级为基于工程意识培养的感性认识教育。第二梯级为基于工程素质培养的实践技能教育。第三梯级为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工程设计教育。第四梯级为基于工程科研能力培养的科技创新教育。第五梯级为基于职业行为能力培养的导向型教育。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角度出发, 合理的设置每一阶梯的实践课程, 把实践课程的设置在空间上由学校扩展至企业, 在时间上由课内扩展至课外。通过专业对接产业, 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 使工程教育最大限度的利用高校与企业的资源优势,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工程教育能力

教师工程素质的高低是开展工程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工科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 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工程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本职工作, 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此, 近些年我们招聘的教师, 很多都是曾在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 又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工程人才。一些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学历年轻教师, 我们或安排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一段时间, 或先到实验室工作锻炼, 并在假期更随老教师到合作企业带学生实习。还要求这些年轻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 加入到不同的科研团队, 从事与企业合作的横向技术项目研究中, 以此来提高教师的工程科研能力, 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在与地方企业长期产学研合作过程中, 我们遇到了一些技术高、责任心强的工程师, 聘请他们进校做兼职教师。让他们参与指导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学生科技活动。由于工程师工程经验丰富, 课题贴近工程实际, 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工程的实践性、综合性、经济型和创新性。积极开展校企学术交流活动, 邀请大型国企和国家级工程中心高级工程师来校做学术讲座, 他们对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将设备运行中的问题与书本理论知识相联系, 使得师生的工程意识得到加强。

2.3 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工程教育实践基地

工科学生的实习是加强专业技术知识教育, 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培养环节。做好这个环节工作就必须校企合作建设好实习基地。企业中的实习基地, 不仅能满足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工作经验积累,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我校地处陕西第二大工业城市-宝鸡市, 有着众多大中小型企业, 我们从中选择一些与我们开设的专业联系密切、工艺设备齐全, 技术含量高, 且社会责任强的企业进行合作, 先后与数十家企业签订共建专业实习基地协议。确保各个工科专业的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根据现场具体生产的实际情况与条件, 安排学生一定天数的跟班劳动, 和技术主管一起处理工作中的问题。这种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的实践, 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2015年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校企合作委员会启动了“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项目, 工程包括专业培训、权威认证、就业实训、创业资助等多项内容。是以“万企千校平台”做依托, 引导企业深度参与高校教育, 高校教育服务社会。我院积极参与到这个“工程”项目中, 获批建立“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从而加强了我院工程实践教学。我们按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标准课程实施培训, 对毕业班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综合能力的训练、岗位操作技能的培训, 并提供创业分析与指导。通过岗前培训, 可以实现对口就业, 缩短上岗时间, 受到企业欢迎, 也提高了工科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2.4 加强工程科研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校企合作必须共赢才能稳定长久。校企合作中,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得到了企业的协助, 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期望得到高校支持。为有效地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我院在校内筹建了自动化研究所, 也在地方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工作室。组建3个不同方向的科研团队, 积极与地方企业合作, 完成一些企业所需的技术开发项目, 取得了数项专利。在陕西省实施开展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工作以来, 我院数位位教师被选派到宝鸡地区中小企业担任首席工程师。他们协助解决企业生产和新产品研发中的技术难题, 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并且组织协调中小企业与派出单位开展技术合作, 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3 校企合作工程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是普通本科院校工科教育的必然趋势, 我校在校企合作工程教育中,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积累了一些经验。要想使校企合作有效进行, 应注意下列一些问题。

3.1 普通高校要重视与中小企业合作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 企业追求生产利润最大化, 校企合作中企业付出的较多, 回报较少, 影响企业的积极性。主要是普通高校自身缺乏高端的科研成果, 从而影响与大型企业进行平等合作。即使通过各种关系建立起来的实习基地、岗位培训等浅层次的合作关系也不稳定, 导致专业实习不能连续进行。而中小企业由于企业发展需要, 与高校合作的意愿较强, 学生实习能够解决它的短期用工问题, 学生毕业后也可以为企业做宣传。普通高校也能够参与企业科技项目的开发, 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 有效的为企业进行服务。普通高校也可帮助企业申报各类各级产学研科研项目, 使企业获得国家给予的产品研发资助,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受益, 从而愿意为高校的生产实践提供服务, 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

3.2 校企合作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法规和建立协调机构

现在的校企合作主要是高校联络企业, 高校主动性强、企业被动接受的多。一旦企业生产状态发生变化或高层有变动, 校企合作往往自动终结, 导致我们普通高校的专业实习基地缺乏稳定性。普通高校要呼吁政府通过健全法规, 明确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及法律责任, 规定企业必须接受高校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通过减免税收、补偿贷款利息等利益补偿, 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政府应设立校企合作的专门机构, 对企业与高校合作过程出现的问题, 进行有效协调、监督、约束。通过政府主导作用, 避免合作中出现的纠纷给双方带来一定的损失, 保证校企合作长期有效的进行。

4 结束语

加强津泰职业教育合作 篇5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与核心要素,旨在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以人为本”,注意挖掘人本身的学习潜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真诚期盼。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们在课改实施过程中,认真地按照“课标”精神引领自己的课堂,使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

一合作学习的时机――要适宜,只有学生有需求才能有效

第一,准确及时选择合作学习的契机,这是提高小组学习效率的关键。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教师判断、把握与创造教学时机的最好依据,而有价值的学习任务也大多数在学生的思维面临考验时才得以突显。那么,什么才是采用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呢?时机一,独立完成某个技能任务有困难时。时机二,对某个知识技能的实现产生集体性疑惑时。时机三,某个知识技能的实现方法不是唯一时。

第二,安排“合作学习”的时间必须有度,才能有效。课堂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一般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集体学习这三种基本形式组成,但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

二合作学习的方法――要指导,只有教师主导才能有序

1.分组要合理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必须要有一个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分工要明确。如游戏“抢运伤员”,在战斗中部分士兵受伤,同学们设身处地发挥想象,“如何把伤员在最短时间内转移到安全区?”小组讨论后分组练习,学生合作练习后的结果应有尽有,甚至“部分”伤员在过障碍时比搀扶的成员跑得还快,根本没有角色之分,让人哭笑不得。同学们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小组合作的成分,这都是没有明确分工,缺少配合,“合作学习”仍然变成了“个人学习”。所以教师必须对各组组内成员做好角色分工,进行适时指导,在充分尊重个体的基础上,引导并明确个人的职责,让每个成员在共同的任务中积极承担责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2.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体育课有别于其他文化课,对于提出的问题,它不仅仅是通过思考和讨论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地去尝试和体会。因此,合作学习的方式也不是单一的。

三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价值,问题有价值才能有质量

首先,要抓住练习中能产生分歧的问题展开讨论合作才有意义。其次,要选择让学生能创新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在肩肘倒立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初步掌握这一技能后,如果要求她们反复练习的话,学生就会感觉乏味,产生倦怠情绪,从而导致学习质量不高。

四合作学习的过程――要调控,只有掌好舵才能有的放矢

在新一轮课改中,“合作”不等于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而将教师的主导作用退避三舍,教师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除了合作前的分组和对合作的评价外,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适时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更应是学生交流的合作者、积极的参与者,在参与中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交流,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榜样效应。同时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又必须该讲则讲,该点则点,该评则评,既是运动员,又是教练员,还是裁判员,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合作学习中得以迸发,在思维碰撞、方法共创的氛围里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真正含义,使每个学生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以发展。

五合作学习的评价――要科学,只有科学的激励才能有动力

1.必须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体制

在合作学习中,具有不同运动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性别特征的学生围绕同一个具体目标,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和学习活动。为共同目标和奖励而互相依赖合作。因此,在奖励过程中,传统教学利用个体竞争性奖励,使每个学生在个别学生的成功中品尝挫折和失败的滋味,这样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发挥。而合作学习与此相反,它强调合作性奖励,力图使每个学生的努力都得到相应奖励,并把这种奖励视为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为此,取得的成绩是每个成员共享的,这样对每个学生才有共同吸引力,只要全组完成目标就能鼓励组员,从而促进组员在实现目标时能更好地相互鼓励、帮助和支持。而这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小组间同伴关系融洽,小组成员感情增强,从而容易接纳他人,增强自信。

2.评价也是一门艺术,要讲究方法

评价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除了把学生合作学习中的闪光点展示出来外,还要对那些比较沉默的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优良表现加以肯定,在评价的同时,更要注意教师自身语言的艺术,不要常常说“你的动作很标准!”“你的见解真不错”“你很棒”。

加强津泰职业教育合作 篇6

关键词:开放性;服务意识;国际化;教育合作;研究能力;职业发展;信息技术

一、大学的教学和研究应立足社会,造福社会

《世界教育信息》:VT成立于1872年,如今已是美国综合实力最强的一所综合性公立大学之一,请两位结合贵校的发展历程和当前情况,谈一谈贵校的特色和优势。

凯伦·德波:VT或许在美国算是一所比较古老的大学,但就全球范围而言,它还是一所年轻的大学。VT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特别是在技术和工程领域。除此之外,还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教育,等等。我相信,我们的学生可以学到多个领域的知识。我想特别指出的是VT的地理位置。VT地处美国并不繁华的地区,也许对于那些向往大城市的人而言,这是一个劣势,但我反而认为这是VT独特的优势。因为这意味着VT的学生和教师可以更专注于学习本身,而且有助于我们形成更强的社区意识,更好地履行教学、科研和参与(社会服务)的使命。我们有很多成功的校友,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为VT的发展贡献力量。

古鲁·高希:VT的特色之一就是开放性,我校面向所有学生,社会精英并不是我们唯一关注的群体。VT致力于提升所有学生的能力,使其成为能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公民。这个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高等教育的辅助,学生既可以学习基础知识,也可以做高级研究,当你把学习、研究和参与相结合,就是在推动社会进步。

凯伦·德波副校长刚刚提到的“参与”一词,主要是指扎根社会进行研究,并以此促进社会发展。我校在这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VT一直密切关注广泛的社会问题, 反对“教死书”,强调应用性,鼓励学生勇于迎接社会挑战,努力确保我们的知识传授和研究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闭门造车,这也是VT一直坚持的立场。我们面向美国乃至全世界,寻找那些具有强烈公民意识、奉献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的学生和教师。

《世界教育信息》:在两位看来,作为获得政府赠地的研究型公立大学,VT在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对弗吉尼亚州、美国,乃至世界做出了那些重要的贡献?

凯伦·德波:VT是美国为数不多的政府赠地学校之一,这意味着它肩负着赠地学校的内在使命,即通过技术领导力将知识转化为实践,促进地方、区域乃至整个弗吉尼亚州的经济发展和就业。谈到贡献,我认为至少有两点。

第一,在弗吉尼亚的中小学,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来自于VT,这是我校教育学院的一个重要成就。VT向弗吉尼亚中小学输送的校长和高层管理者数量远远高于弗吉尼亚其他高校。此外,我们也有不少毕业生在政府部门工作。

第二,在技术和工程领域,我校是弗吉尼亚州最大的工程师摇篮。我校的教师参与了黑堡(Blacksburg)地区的高校网络建设。我们并不是发明了“网络”,而是创造了一个“群”(Village)的概念——将城镇里的所有高校通过网络联接在一起。在这方面,VT一直走在前沿。VT还是世界上第一批拥有超级计算机的高校之一。

古鲁·高希:我认为,有4个关键词可以体现VT做出的贡献,即安全、持续、适应、健康。我们特别关注网络安全、食品安全、能源安全,确保VT致力于解决社会难题,提高能源使用率、食品安全技术,优化农业实践等。

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成果应该算是VT对世界做出的突出贡献。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宜农荒地都已经被耕种,所以我们必须提高单位粮食产量,解决未来几十年因人口增加而引发的粮食危机。VT拥有全球最大的食品安全研究议程之一,致力于解决贫困、减产等问题,努力钻研提升粮食产量的技术。我们参与了美国国际发展署(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设立的一个面向全球40多个国家的农业项目,得到了来自美国和他国政府超过1亿美元的资金投入。所以,至少在这个方面,我校走得比美国很多公立高校要远。在食品安全领域,VT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研究和发展投资的几所高校之一。至于能源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如何在城市这个更加开放的空间为与日俱增的人口合理配置资源,是VT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适应性是一个复杂的议题,这主要涉及到使我们的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能够与自杀、政治分歧、恶劣环境、自然灾难作斗争。作为一个社会整体,当地震、海啸等自然灾难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尽快恢复供电、交通、基础设施?面对人口年轻化,如何解决教育、就业问题?如何为所有人提供更好的卫生健康设施?上述议题都是我们致力于讨论和解决的,也是VT作为赠地学院,在应用科学研究方面的使命。

凯伦·德波:我还想补充一点,VT有一所卡瑞廉医学研究院(VT Carilion Medical School & Research)。我们的健康科学部由约100名来自各学院的教师构成,并设置了跨国生物医学和健康博士学位,这是一个全新的博士研究生项目。不久前,我们录取并迎来了第一批学生。这些学生将在读博期间广泛参与研究项目。

二、利用互动型的国际化经验“教育世界”

《世界教育信息》:如今,世界各地的高校都在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两位如何看待高等教育国际化?VT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着哪些挑战?

古鲁·高希:这是一个很棒的问题。在21世纪,不参与国际化的大学将与时代脱节。在国际化进程中,VT和世界其他高校在不断被比较。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和教师来VT学习、工作,成为世界上顶尖的研究型高校,VT的国际化势在必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目前,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政府削减了对高校的投资。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要确保VT,乃至美国高校保持全球竞争力。至少从目前来看,VT依然对中国、日本、新加坡、印度、厄瓜多尔等国的优秀学生颇具吸引力。因此,尽管经费削减,国际化进程依然能够得以推进。

我校的国际化主要通过两方面实现:第一,校园本身的国际化,比如通过招收或派遣更多留学生,吸引更多国际专家学者来VT任教等;第二,课程国际化。在凯伦·德波副校长的领导下,VT研究生院的国际化工作成效显著。我校27%的研究生来自国外,他们对我们的学位项目非常感兴趣,进而选择来VT就读。在本科层面,我们的竞争优势不够明显,这也是我们急需加强的领域。所以,如果中国优秀高中生希望来VT就读,我们非常欢迎。

我们不仅应提供有竞争力的国际化课程内容,还应使VT的学生有机会去其他国家,比如中国,学习、研究、实习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这样,当他们走向工作岗位之时,在语言、文化、专业水平上都作好了充分准备,即使跨国工作,也能获得成功。同时,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VT,定期讲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课程内容。

凯伦·德波:我非常同意古鲁·高希的观点。高校应该积极投身国际化进程,并成为全球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只要高校希望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就必须迈出这一步。我们应充分利用由VT的国际学生和教师带来的机会和影响力,利用他们的知识和理解力“教育世界”。这与课程内容无关,而是通过他们的国际经验向那些无法出国学习的人们,无法参与VT提供的多种多样的学习项目的人们,施加教育影响力。此外,增加美国人对他国的了解,形成更加开阔的世界观,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三、注重高质量、有深度的国际教育合作项目

《世界教育信息》:VT与山东大学开展了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那么,两位如何看待中美高校合作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潜力?在搭建国际平台,提升学科建设和研究水平方面,两位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凯伦·德波: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是坚信交流与合作会创造双赢的局面,我们今天就不会来到中国。如果山东大学的本科生参与了“3+2”项目,可以去VT学习。VT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暑期学习项目或者其他项目,到山东大学交流、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在与中国其他高校建立合作时,我们也可以采用这一模式。我对合作伙伴的数量并不关心,即使我们只与中国的几所高校建立合作,只要合作有质量、有深度,就会形成坚实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我们必须认真关注中国的研究现状,建立VT的良好口碑,开发有质量的教育合作项目。

古鲁·高希:尽管中美有着复杂、多层面的关系,但有一点非常清晰,那就是我们既有战略伙伴关系也有竞争关系。有很多好的想法和计划在中美国家层面得到实施,但也有很多计划无法开展。我们非常骄傲的一点是,中美高校建立了广泛合作,双方一起参与排名竞争。中国向美国输送了很多学生,但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派遣到中国学习的学生实在“屈指可数”。因此,我们希望在未来十几年改变这种局面,吸引更多的美国学生来中国学习。

在研究层面,加强合作对于中美而言意义重大。尽管考虑过国家安全方面会有一些阻碍,但在更加广阔的领域,我相信,中美可以建立深入合作,中国的未来与美国的发展密切相关,美国的未来也有赖于中国的发展。如果中美高校能建立良好合作,就可以团结更多国家的高校。当然,挑战总是存在,但这些挑战在中国人强烈的意志下显得微不足道。中国高校领导愿意尝试新鲜事物,所以我认为至少在研究层面,中美合作的前景是光明的。

在教育方面,我们既有“3+2”项目,也有暑期项目。每年夏天,我们都会派遣学生到山东大学学习,参与罗尔夫·穆勒(Rolf Mueller)教授的实验室工作。山东大学一直非常支持穆勒教授的工作,慷慨地为实验室提供场地、设备、人力等资源,我们非常感激。我们希望能与中国各级政府紧密合作,吸引中国的学生、专家学者去VT学习和研究。

凯伦·德波:在教师方面,目前穆勒教授正在积极推动VT和山东大学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合作。这对于山东大学和VT而言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山东大学的教师可以到VT 深造,提升教学能力等。

此外,VT研究生院“变革的研究生教育”(Transformative Graduate Education,TGE)项目的第一目标就是“为未来的教授作准备”。TGE为参与项目的学生提供了很多实践机会,并且激励这些“专业从业者”在完成研究生学位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教育学研究方法和学术范式。作为VT全校范围的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架构,TGE鼓励参与者将自身的学术研究工作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丰富对“学术和研究”的理解和道德追求。

推广合作项目的最佳途径就是研究生,那些成功完成学业的研究生就是我们项目的最佳发言人,是最有力的证据。

《世界教育信息》:除了山东大学,贵校还与中国高校或科研机构有哪些合作?两位对双方的合作效果有何评价?对于未来进一步拓展与中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交流,又有何看法和建议?

古鲁·高希:我们与全球高校签订了678份合作备忘录,大约有60~90个积极活跃的合作伙伴。在中国,我们签订了超过20份合作备忘录,三大合作伙伴是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和上海同济大学。当然,我们也与中国其他高校有一些更小规模的合作。

每所大学都希望在高校排行榜上有好的表现,因此就更希望与一流的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对VT而言,为了提升排名而建立伙伴关系并不是那么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很多高校都与中国的顶尖大学建立了合作,但那些合作可能仅停留在非常浅的层面,我们更希望与中国高校建立深入的全方位合作。

凯伦·德波:早在几年前,我和穆勒教授就讨论过将他的实验项目扩展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项目,我认为穆勒教授的想法非常好,但这的确是一个挑战。他已经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开了一个好头,并且积极关注合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各种复杂问题,为扩大合作领域作准备。因此我相信,通过穆勒教授与山东大学、VT建立的密切联系,VT和山东大学的合作将会更加广泛、深入。

古鲁·高希:现在和中国高校的合作效果并不算完美,但从整体来看,还是相当不错的。因为我们希望合作伙伴关系不由校长领导,而是由教师引导。很多以合作备忘录为开端的伙伴关系未能走远,但是如果有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合作将会硕果累累。凯伦·德波副校长和我的工作之一就是识别需求并进行资源匹配,确保每一项合作中配备了合适的教师。

《世界教育信息》:目前,贵校正在筹备与山东大学共建研究中心,双方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在筹备过程中需要面对哪些挑战?

凯伦·德波:研究中心将坐落于中国,但我们还没有特别具体的计划,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获得更多资金支持。

古鲁·高希:我们将在课程设置中加入更多的中国文化和汉语元素。这与我们非常希望在VT建立孔子学院有关,我们正在努力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与其他美国院校相比,VT在这方面显得有些被动。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这种局面,变得更加主动。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已经与我们建立合作关系的高校,将成为我们在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将以此为基础,增进与中国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四、研究能力重于考试成绩,教师应慧眼识才

《世界教育信息》:根据《山东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研究中心执行概要》(Master Plan SDU-VT Center Executive Summary),该中心要吸引和培养一流的学生,但与此同时,中心也会录取在考试中成绩不是特别优异,但是具有潜在研究能力的学生。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贵校的学生选拔标准是什么?如何评估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

凯伦·德波:我们寻找的是有研究潜力的学生,可以发现研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学生。高考并不是必要的“指挥棒”,不应该把高考当作唯一的测评标准。我甚至认为,高考成绩不应该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因为它不能全面地展示学生完成任务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挑选学生时必须小心谨慎,确保参与项目的学生拥有研究潜力,而不是只有应试能力。

高考状元可能会选择去北大、清华,他们希望选择起点更高的平台,这可以理解,所以期待各地的高考状元们都参加我们的项目,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不过我觉得没关系,因为高考不是唯一。穆勒教授在中国就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例如,当穆勒教授去参加国际会议时,就有好几个人关心他的博士生最近在做什么研究工作,这说明该博士生已经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口碑,吸引了他人关注。这位博士生本科就读于一所普通高校。

高校在招生时肯定会有普遍使用的标准,山东大学有自己的标准,VT也是如此。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配对”。有些学生在GRE考试或者其他考试中表现一般,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是一名优秀的研究者,或者不能参与我们的学位项目。因为有太多人具备成为一名优秀研究者的素质,尽管他们的考试成绩不高。如果只看高考成绩,就会带来很多消极影响,会导致一些在高考中表现一般但具有研究潜力的学生被忽视。

而且我认为在中国,在山东大学,训练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者并不难。所以,作为负责VT招生的管理人员,我希望确保我们的招生工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有助于有潜力的学生不被忽视,能够被VT录取。

古鲁·高希:大学的职能之一就是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如果我们只招收世界上最好、最聪明的学生,无论我们做什么,他们依然很好、很聪明。大学的职能之一是最大化个体潜能,我们更希望将那些优秀的学生培养成杰出的学者和研究者。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的教师付出努力,他们要有一双慧眼,并愿意花时间“浇灌、培育”,使学生的才华“绚烂绽放”,这也是我校教育合作项目的核心工作。

五、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就业培训,

多方位提高职业素养

《世界教育信息》:目前,中国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许多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然而,贵校的学生却非常受雇主欢迎。请问,贵校是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的?又是如何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的?

凯伦·德波:我认为,如果VT的成功确实存在秘诀,那么这个秘诀应该是我们有着良好的口碑,VT向企业输送了很多优秀人才,而这跟我校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关系有关。在课堂之外,我校有很多帮助学生形成领袖意识、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的项目。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我校采取了很多举措,倾注了很多努力。

然而,在学校层面,并没有什么强制性要求,比如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去实习,必须去积攒工作经验,或者要求实习成绩是获得学位的必备要求之一等。或许有些院系会有这种制度,我也不反对这种做法,但在学校层面,没有这种硬性要求。美国文化的特色在于,一旦我们把一项建议变成强制要求,人们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我宁愿创造更多机会,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我们的就业项目,而不是要求学生必须怎样去做。无论在国际层面还是国家层面,无论是在假期还是学期之中,我们都有很多活泼生动的与求职就业相关的项目,不少企业都会来我校“挖人”。良好的口碑使这些公司更愿意,也更容易在我校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人才。

古鲁·高希:我们有一个就业中心,该中心积极地为那些希望在美国生活的国际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这个中心与很多开设在美国的跨国公司保持着联系,这令我感到非常惊喜。此外,我们的很多教师也在企业的研究中心工作,或者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公司,这是很好的资源。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或者以此为榜样,秉持着“企业家精神”自己创业。所以,让学生走出校门,不仅仅指的是去别人的企业工作,还包括学生自主创业。我们一直尝试在VT建立一个推动创新的生态系统,支持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付诸实践。

六、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将改变高等教育格局

《世界教育信息》:高等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比如在线学习、翻转课堂、慕课等。美国高校在教育技术的应用方面一直走在前沿。请问,两位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这一趋势?贵校有何应对措施?

凯伦·德波: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VT有几十名教师参与了慕课的研究。对于慕课,我们并没有出台官方或者战略性的文件。在我个人看来,高校究竟是否参与慕课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探究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利用慕课这个平台提升教学质量。

谈到慕课,VT已经有30多年的在线教学经验,我校40%~50%的本科生课程以在线教学的形式进行。严格来说这不是慕课,而是在线学习。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教授课程,不论是以在线、慕课,还是面对面授课的形式。大学必须找到不同的方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如传统的学期课程、密集的短期课程等。我校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也有很多教育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

古鲁·高希:毫无疑问,大学会在此方面采取更多动作。我的孩子(13岁左右)所在的学校提供了很多在线课程,他很喜欢,我也给他配备了智能手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我觉得这个趋势很好,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科技在教育中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和我之前的学习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了。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教育成本。大学是人力密集型机构,从某种角度来说,占教育生产成本最大比例的就是教学成本,并且教学成本还在持续上涨。因此,科技在教学中的普及将会改变现有格局,这是革命性的,我们现在就是这场革命中的一部分。大学可能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找到展现大学教育价值的最佳方式,不仅体现为学习的内容,还体现为学习形式和学习体验。

凯伦·德波:我认为,不需要几十年,很可能只要7年左右,高等教育的格局就会很不一样,这非常激动人心。

古鲁·高希:此外,关于大学的年限,为什么大学本科应该是3年或者4年?每学期学生应该上多少节课?这是由谁决定的?先进技术的运用将改变我们对课程乃至研究的传统看法,如果各种前端的科学技术都能在高等教育中得到应用,那将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

加强津泰职业教育合作 篇7

职业技能鉴定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作为我国首批试点行业之一,铁路行业于1994年开始试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铁路行业通过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效的改善了从业人员队伍结构,提高了就业人员素质,增强了相关铁路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铁路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的建设工作中做了大量的探索,下面就开展情况做一说明。

1 现行铁路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试题与具体铁路工种所属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有偏差

虽然近年来每年参加铁路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几十万,但铁路企业职工参加技能鉴定的人数占总鉴定人数的比例逐年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国家职业标准是基于职业或工种进行开发的,但是随着企业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大中型企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而职业(工种)的要求相比企业的岗位要求宽泛得多,使得国家职业标准的共性要求与企业岗位的个性要求难以做到衔接,使职业院校难以培养出真正适合企业要求的毕业生。

1.2 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缺乏规范性,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下降

作为一种标准参照性考试,职业技能鉴定以考生是否达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合格标准,是一种水平考试,而不是选拔考试。因此,质量保证系统是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核心,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生命。而在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最多的问题是: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缺乏规范性,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下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职业技能鉴定“走过场”、“不严谨细致”等,破坏了职业技能鉴定的严肃性,损坏了鉴定的质量。学生认为在学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实际工作中鉴定质量出现了偏差,影响了鉴定的效果。尤其是在在实际操作的层面,考评人的道德水准和业务素质对职业技能鉴定的结果也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1.3 实训基地还无法满足鉴定的需要

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需通过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理论考核是学校熟悉的考试,技能考核为实际操作型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由于学校和部分鉴定中心的实训基地无法满足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就存在“理论考核有余、技能训练不足”的现象。

2 校企合作,共同建设适应铁路快速发展需要的铁路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

2.1 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来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企

业和行业具有优良的生产设施和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高职院校教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校企合作,两方专家共同研讨,优势互补,共同熟悉具体铁路工种所属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教学要求,共同建设铁路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

2.2 校企专家合作,处理好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建立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校企专家合作,处理好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建立的步骤:确定建库目标、建立测量模型、制定命题规则、征集试题、审定试题、录入试题、试验运行、试卷的组成。由于题库中的试题都是按照《国家职业鉴定规范》编写,掌握命题基本知识,区分铁路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性质、作用与要求;掌握试题难度和区分度:根据影响难度大小的若干因素,并结合一般水平的学员(刚达标者)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概率来估计某道试题的难度,通常分为A,B,C,D四个层次(其中:A类试题表示容易题,难度值处于0.7~1;B类试题表示中等偏易的试题,难度值处于0.5~0.7;C类试题表示中等偏难的试题,难度值处于0.3~0.5;D类试题表示难题,难度值处于0~0.3之间);同时掌握好试题库考试信度和效度。考试信度是考试结果的可靠性指标。信度可以形象解释为:只要测量对象本身没有变化,用同样的尺子去测量总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考核效度,即有效性,指考试实现的所要测量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精确程度。若组成试卷的试题样本没有较好的代表考试内容或结果不合理,都会影响到考试的效度;若试题语意不明,指导语不清,考试太难或太易,题量太少或分布不当,都会降低考试效度。

2.3 校企专家合作,明确铁路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的要求

铁路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通常是指大量试题的集合,这些试题分类有序的存放,便于构造某种考试所用的试题或试卷。建设优良题库是一种命题方式的变革,是提高命题效率和试卷组配质量的基础,有利于实现命题工作日常化。以题库方式进行命题,可以组织更多的专家和命题教师参与命题,便于广泛征集试题,使编制试题工作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命题人员有较备的时间公开磨合审查试题,从而有利于提高试题质量。试题库试题若干套,并附标准答案。试题重复率小于5%。只有对于考试内容比较稳定,大纲和教材比较成熟的专业课程,才适合建设题库。当然题库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建库和建库后的维护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要根据铁路发展形势及时更新题库。

2.4 校企专家合作,根据铁路职业技能鉴定的特点,控制试题库命题质量

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是按照国家对职业资格质量内涵的统一范围和水平要求,建立质量可靠、标准统一、操作便利的考核鉴定工具。针对以前的职业技能鉴定题库中知识要求试题和技能操作试题存在的题量不足、命题结构不合理等不足之处,通过校企专家合作,坚持各专业课程标准,体现培养目标,确保试题质量,维护考试信誉。各专业课程考试标准系统主要由总体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课程考核目标和标准构成,体现在专业考试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中。命题时要考虑试卷结构的合理性,主要包括考试内容、认知层次、题型题量和难度分布。考虑试题内容的科学性,对试题内容和参考答案要没有科学性的错误;试题表述一定要在学术上没有争议,试卷中没有偏题和怪题现象;试题表述简明、用词准确、得当、规范;概念用语及符号表示与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材一致。试题的参考答案表述简明、完整、准确、无误;试题评分参考论分点选择恰当,要点或主要步骤赋分合适。在适当时,评分参考要体现一定的灵活性,鼓励考生多元化或有创新,正确作答。我院承担了铁道部对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试题库进行更新的课题任务,获得了运输专业接发列车8个工种13个等级的题库更新任务,作为题库建设单位中唯一的一所学院,利用2年的时间顺利完成了题库更新任务。组织教师和现场从事职工教育的专家对试题库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使运输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更加规范、标准化,极大地促进了铁路运输行业特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工作,2006年铁道部组织专家组进行了审定,全部合格。同时还承担了铁道部司机考试SS7E机车的试题库建设任务和SS4机车的试题库审核任务。

3 结论

铁路高职院校应主动寻求合作,密切关注企业需求,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推动铁路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建设,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取得实效。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的教育,职业岗位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其层级差别决定了所需教育的差别,因而职业教育应当按照“岗位”这个参照点来定义课程目标。工作岗位能够给职业教育提供最为清晰和准确的答案。只有校企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作用,我们才能建设适应铁路快速发展所需的铁路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才能更好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取得实效。

摘要: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是国家推广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环节,建设职业技能鉴定题库有利于推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发展。校企合作,铁路高职院校参与到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建设中,是实施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保证,对题库的建设能提供非常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题库,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张小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创职业培训新局面,2007.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16号文件.

[3]吴照民.指导青年教师参与标准化试题库建设工作.

[4]蒋晓旭,郭雪梅.完善中国职业资格认证与管理制度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5]王竞.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走向及其政策研究[C]《.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3--2004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加强津泰职业教育合作 篇8

1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校际交流与合作, 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课程体系, 提升专业教师的职教能力,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努力把学校办成特色鲜明、国际开放程度较高的示范院校。

2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目标

主要目标:

专业建设:通过引进、借鉴和消化吸收, 创新旅游管理专业 (酒店管理方向) 、电子商务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3个重点建设专业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 每个专业建成5门以上的双语教学课程。

师资队伍建设:每年选派教师3至5人参加合作学校开设的中短期学习培训, 提升专业教师的职教能力, 五年累计选派专业教师1 5人以上, 培育理念先进、结构优化、语言优势明显的专业教学团队。

学生培养:依托创新教学班的改革试点, 每年安排小班化教学2至3个, 强化语言教学和合作课程教学改革, 重点培养面向外向型企业学生5 0~8 0人, 五年累计合作培养学生3 0 0人以上。

合作办学:进一步积累合作办学经验争取设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 力争在五年内建成一定规模的国际学院。

3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措施

3.1 推进校际交流与合作, 引进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积极引进合作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和师资, 通过与合作学校的合作, 使专业课的原版教材使用率和双语教学课程的比率处于领先水平。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 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先进教育模式, 逐步营造全英语教学环境, 使学生得到有效的专业和英语训练, 更好地完成学科学习和语言学习的双重任务。

3.2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旅游管理专业 (酒店管理方向) :通过与加拿大温哥华社区学院、澳大利亚霍姆斯格兰学院合作办班, 借鉴合作学校的教学模式, 在2 0 0 9级新生中, 根据自愿原则, 考察入学成绩和入学测试成绩 (主要为英语成绩) 组织2 0人左右的试点班。

电子商务专业:该专业将于2 0 1 0年与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商业类专业合作,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 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特点, 更加重视能力培养,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对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的教学进行改革,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该专业将于2 0 1 0年启动中外合作办学相关工作, 借鉴加拿大CBE/DACAM职业教育模式, 推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改革, 并于2 0 1 3年与加拿大温哥华社区学院进行专业合作, 使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各方面与国际接轨, 成为湖州乃至长三角地区电子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3.3 实施优秀专业教师选派制度, 建设专业教学团队

2009年1月,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派送六名学术带头人赴加拿大温哥华社区学院进行教育交流, 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和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并深入研究了专业教师派送计划。今后,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将充分利用加拿大温哥华社区学院、乔治布朗学院和澳大利亚霍姆斯格兰学院等的办学资源, 不定期派遣外语水平符合标准的优秀专业课教师到国外进行短期强化培训, 在了解国内学术研究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国际研究动态, 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善、教学方式的改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为学校增添新的活力, 使学校的整体影响和形象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展示, 培养一批与国际先进职业技术教育相适应的骨干教师, 加快对外合作专业类师资队伍建设。

3.4 健全合作办学机制, 组建国际学院

随着国际化教育交流的日益发展,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积极发现和挖掘学校本身优秀的教育资源。在学习国际教育先进经验的同时, 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合作模式, 进一步拓宽办学渠道。在此基础上, 组建国际学院, 为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国外大学的教育体系、提高语言能力、保证学习质量等方面创造优越的环境, 为联合培养国际复合型、外向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摘要:近年来,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加拿大多伦多乔治·布朗学院、温哥华社区学院、澳大利亚霍姆斯格兰学院签订了教育合作意向书。未来五年, 学校将从创新教育模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专业建设, 提高师资素质和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入手, 着力探索旅游管理专业 (酒店管理方向) 、电子商务专业、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的国际合作, 全面提升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水平。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鲍传友.加强合作办学教育, 推进高等教育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2]周梦君, 谢翠蓉.中外合作办学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3 (4) .

加强津泰职业教育合作 篇9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现阶段职业素养还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通常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一般将职业素养概况分为四个方面,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通常把前三类归为隐形素养,即通用素养,后一类归为显性素养,即专业素养。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中提出“素质冰山理论”,即职业行为、职业技能是可以看得见的,属于漂浮于水面上的那部分冰山;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则是隐藏在水底下的,看不见的部分。然而这种隐性的部分通常却对显性部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常来说,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越高,获得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二、目前职业素养教育在大学中开展的状况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不能完全替代职业素养教育。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或就业指导课程,这些课程虽然有对职业素养教育有所涉及,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不能完全代替职业素养教育。首先,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来看是在大学时期帮助大学生对于自身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围绕未来职业目标在大学期间进行有计划的学习和实践,但是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往往侧重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满足对未来岗位硬性条件要求的学习,例如某个行业的从业资格认证、上岗证等,而对于职业素养中重要的隐性素养学习重视程度不够。高校进行就业指导多是在大学生毕业前夕,学校有针对性地对求职的各项内容进行指导,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就业指导以解决学生就业时遇到的问题为首要任务,没有过多涉及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其次,各高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校虽然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列为必修,但是在整体安排授课时却要为专业课程让路,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大多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时间,致使任课教师和学生对于此类课程在学习态度上存在不够重视的情况,不能很好地发挥此类课程的作用。再次,国家对于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从业资格没有统一的国家级规定,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任课教师多为学校行政人员兼任,授课教师专业程度参差不齐,这也是影响职业素养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2.专业课程教育不能涵盖职业素养教育。首先,各个高校都比较重视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领域不断加强和实施教育改革,以便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所强调的专业教育,突出的是专业技能教育,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而非整体的职业素质教育。专业技能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对于该专业所对应在社会中具体岗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等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则没有涉及。其次,高校任专业课程的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任课教师对于专业知识掌握充分,而对于企业工作中所需的整体职业素养体会不够深刻,特别是针对社会中特定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理解和体会不够,不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

3.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实习、实践不足以完全满足职业素养教育要求。高校中有着丰富的社团活动,大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增强了组织沟通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增加了责任感和集体主义意识,但是这些社团活动多是以个人兴趣爱好为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和未来实际工作环境有很大不同,不能够完全满足职业素养教育的要求。其次,虽然各个高校都开展有社会实习、实践活动,并且很多高校对于社会实习、实践都有明确的学分规定,然而由于高校连年扩招使得许多高校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岗位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习、实践,于是就采取让学生自行到社会中寻找单位进行社会实习、实践。实习、实践效果以单位的鉴定为主,高校对于实习、实践效果难以掌控,使得社会实习、实践活动多流于形式,大学生实际收获甚微。因此,这种类似的社会实习、实践,不能够让大学生体验到具体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

三、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1.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和改进专业课程设置,使专业课程设置更适合企业需求,符合社会需要。高校一直在进行教学改革,对于课程设置力求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技能更新较快,在经过四至五年的大学学习后许多知识和技能到大学毕业时已经不能符合社会需要,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和改进专业课程设置,通过企业实际的人才需求来改进高校的课程设置,使大学生学习的课程更适合目前企业需求,符合社会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得大学生毕业时所获取的知识不落伍。其次,针对一些高校没有师资开设而社会急需的专业课程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讲授,企业授课人员在讲授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不仅仅讲授了专业知识,也潜移默化地传授了该专业对应岗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以便使得大学生能够真实了解企业实际的运行项目和岗位所需职业素养,对于未来工作岗位有更深刻的认识。再次,学校根据社会实际人才的需求及时聘请校企合作的专家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使毕业生满足社会需求,使得大学生顺利就业。

2.通过校企合作,加强社会实习、实践活动。首先,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提供大量切实可靠的实习、实践岗位供学生进行实习、实践。使得大学生获得真实的实习、实践岗位,实习、实践效果易于学校掌控。其次,企业为参与实习、实践的大学生指派企业导师,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在实习、实践中通过接受企业领导分配的任务,单独或同企业员工合作完成,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和沟通交流等能力,使得大学生能够真实学习到特定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

通过校企合作使大学生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中,在工作中接受企业实习导师和同事的指导帮助,使大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工作氛围,从而培养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通过实习、实践所获得的职业素养的积累对于今后大学生就业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

3.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是近些年来我国为了使大学生明确就业目标,缓解就业压力引入我国。这些课程虽然在国内高校中普遍讲授,但是没有发展成为适合我国国情和特色的课程体系,很多测试、测验依然采用国外的量表,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国情,不能很好地给我国大学生提供实质意义上的参考。通过校企合作,适当地引入企业导师,在大学生的整个高等教育阶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企业导师的陪伴成长,使得学生能够对于未来就业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再次,在大学毕业生面临求职时可以聘请校企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利用自身岗位优势给予大学生求职时的各项具体指导,从而使得大学毕业生可以顺利就业。

通过校企合作使得企业和高校紧密结合起来,不但使得大学生能够提前融入企业,融进社会;同时也使企业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从而加快了企业发展速度。校企合作能够较好地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促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有助于“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但是,目前高校对于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多侧重于专业素养教育轻视通用素养教育,因此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促使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势在必行。

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为关系到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国家大力促使大学生就业的同时却出现了应届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在人才市场招聘不到适合的大学毕业生的现象,这种结构性供需矛盾的根本解决方法是要增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使得应届毕业生能够满足企业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既满足了企业人才需求,又促使大学毕业生能够高质量就业、稳定就业,最终提升就业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大学生,职业素养,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探索——以云南工商学院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73-74.

[2]谢纳泽.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多维路径探析[J].职业指导,2014,(2):36-37.

[3]张勇忠.校企合作构建企业人才培训体系探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5,(11):43-45.

加强津泰职业教育合作 篇10

一、对校企合作模式的认识

校企合作, 简言之就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模式。具体来说, 它是学校与企业开展联合办学, 共享教学和企业的信息资源, 以互惠互利, 达到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的目的的一种现代化新型办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 以职业为导向, 学生通过在校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进而运用到企业实践当中, 把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经验有机结合, 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它具有两大优势:其一, 该模式是适应当前社会与市场发展需要的;其二, 该模式是一种“双赢”模式。毋庸置疑, 校企合作模式既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级人才的培养力度, 而且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很有帮助。实践证明, 校企合作模式将成为未来极具生命力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 也将在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中发挥巨大作用。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 教育主体的变化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在长期的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下, 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以及辅导员基本上承担了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大学生在高校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吸取并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 并且逐渐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然而在校企合作模式的指引下, 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有了明显的改变, 高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起了培养学生的重任, 高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员工轮流成为学生的“思政导师”, 这两种教育主体在理念、方式、内容以及专业化程度等方面均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变化, 造成大学生常常处于思想认识迷茫、价值取向混乱等局面,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十分不利。

(二) 学生身份的变化使得学生无法适应

在以往的办学模式下, 学生是接受学校教育的客体, 一切活动需要在学校管理制度的范围内进行, 但在自我时间的支配上, 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自由空间。但是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 学生具有了“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我们知道, 一般的企业在管理制度上面存在着更多的刚性要求, 动辄受到批评、降薪、停职等惩罚, 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身份的转变, 就会感到手足无措。尤其面临激烈竞争的企业环境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 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落差, 在思想观念方面也可能会有所动摇, 这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带来了影响。

(三)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面临新的挑战

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起来十分简单, 可以在校园内采用课堂讲授、学术报告以及题活动等方式, 进行统一教育。而在校企合作模式的背景下, 学生被分散在各地的不同企业或不同部门, 统一教育的形式很难开展, 这会导致学生的职业思想发展参差不齐。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 在企业建立起学生党团组织,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

一直以来, 共青团和学生组织在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笔者认为, 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 我们可以大胆地在企业建立起学生党团组织, 让它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助手”。具体来说, 对于实习企业中学生人数达到10人以上的都应建立一个团小组, 若其中有3名以上学生是党员, 则可成立实习学生党支部或党小组。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积极寻求与企业党政部门的合作, 开展各种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 整合学校与企业的思政内容, 发挥两种文化的教育作用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政治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 这些往往来源于书本和教材。在校企合作的办学背景下,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以岗位规范和职业要求为中心来全面展开, 在开展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等新内容。同时,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理念和灵魂所在, 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积极向上的因素, 比如自强不息、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等精神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好素材。如果高校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将两者加以整合,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定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三)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实时便捷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当前,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 可以结合大学生的特点,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比如QQ群、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实时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这快速地解决了学生分散于各地的时空差异, 建设起学生与高校、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 它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一个延伸, 这是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

结束语

校企合作模式是21世纪以来一种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培养途径, 高校应该努力探索该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际运用, 快速扫清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从而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赵树江.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S1:234-236.

[2]李雪艳.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探讨[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1, 06:253-254.

[3]谭显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 2010 (28) .

[4]文志, 王敏, 王立平.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与改革[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3) .

上一篇:水平一投掷轻物下一篇:总平面规划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