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行为

2024-07-16

定向行为(精选八篇)

定向行为 篇1

随着2006年5月8日《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的颁布,我国定向增发管理制度基本确定,定向增发逐渐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定向增发发行范围比较小、不公开发行,且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发行条件的限制不是太严苛,因此定向增发成为许多公司再融资的首选。

由于定向增发具有非公开性,且定向增发的发行对象一般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很少对自然人投资者发行,所以定向增发定价的合理性就成为投资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定价的限制是不能低于定价基准日前二十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90%,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规定,并不能保证定向增发定价能够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实际上,在我国的定向增发市场中一直存在着较高的折价,即上市公司定向增发首个交易日的股票价格显著高于定向增发股票的定价,较高的发行折价率使得参与认购的投资者能够以偏低的发行价格获得企业股票,从而在后期解禁时可以获得超额的差价回报,那么这是否是对其他投资者利益的一种侵蚀呢?是否是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一种刻意行为呢?

国外的学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折扣率的研究,他们发现在美国市场以及新西兰、日本等国家,定向增发普遍存在着20%左右的折价水平,他们对影响折价率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Wruck(1989)认为,定向增发的折价是对参与认购的投资者在后期监督企业管理层合理使用募集资金的一种补偿。Siber(1991)研究发现,由于定向增发存在较长的锁定期,市场行情难以预料,为了吸引投资者参与认购,从而在发行价格上给予一定的折扣。Hertzel和Smith(1993)则认为,折扣率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参与认购的投资者在认购前需要对企业的状况进行调查,定向增发折价就是对认购者调查成本的补偿。综合国外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定向增发折价的存在其实是对参与认购的投资者的一种补偿,可能是对投资者付出成本的补偿,也可能是对流动性限制的补偿,合理的折价率是必要的,并不一定会侵害其他投资者的利益。

根据定向增发折价率的计算公式,即折价率=(P1-P0)/P1,定向增发折价率的高低由首个交易日的股票价格(P1)和定向增发定价(P0)决定。因此,国内学者主要从定价和首日交易价格两个方面来研究影响定价的因素。一部分学者认为,在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的上市公司中仍然存在着股权高度集中的现象,在面向大股东的定向增发过程中,大股东掌握着绝对的信息优势,存在着利益输送的机会主义行为,这是定向增发折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徐寿福和徐龙炳,2011;张鸣和郭思永,2009等)。他们以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大股东认购比例与定向增发折价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认为大股东参与认购的定向增发的折扣率显著高于针对机构投资者的增发(郑琦,2008;张鸣和郭思永,2009;马德芳等,2014)。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定向增发的折价是对参与认购的投资者锁定期的一种补偿,过高的折价水平并不是大股东控制的代理成本所致,而是由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情绪决定的,在牛市行情下的定向增发折价率显著高于熊市行情(俞静和徐斌,2010;姜来等,2010;何丽梅,2010)。

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发行价格的规定说明监管机构是允许定向增发折价存在的,折价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国外学者的研究也证明了其存在的普遍性和合理性。而且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大部分的股权结构都是相对比较集中的,在这样一个前提下研究定向增发中大股东认购比例与定向增发折价的相关关系是不准确的,并不能确定定向增发折价就是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在定向增发过程中,大股东的行为并不能单纯用委托代理理论来解释,应该以增发目的为出发点进行多方面的分析。

本文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定向增发目的、大股东财富效应等多个方面对定向增发过程中大股东的行为趋向进行了分析,认为大股东在综合各方面考虑的情况下会给予参与认购的机构投资者以更大的折扣,而不是单纯为了获取解禁时的价差而增加自身认购时的折扣,本文的实证分析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果。

二、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Shleifer和Vishny(1997)发现,持股比例较大的股东拥有超过其股权比例的控制收益,往往会以牺牲小股东利益为代价掠夺公司的财富。那么在定向增发过程中是否存在这种代理问题,即大股东是否会为了获取解禁时的价差而压低发行价格呢?

定向增发作为一种非公开性的再融资方式,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行为。首先,从定向增发的目的进行分析。上市公司进行定向增发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针对大股东的定向增发;二是针对机构投资者的定向增发。前者主要是为了将大股东的优质资产注入企业,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后者主要是为了募集资金以投资新的项目。可见,不论是针对大股东还是针对机构投资者的定向增发,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业务体系或者发展方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大股东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可以看成是大股东与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合作,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取企业更多的股权以在解禁时减持套利,这在资金的时间成本上是不可取的。在定向增发时大股东已经掌握了企业的相对控制权,大股东的利益主要来自于长线持有上市公司股票带来的价值增值,并不具有减持套利的动机,且通过增发获得的股权并不具有相对的重大性,何况存在三年的锁定期,这期间股票市场的动荡是难以预料的。因此对大股东来说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大股东没有必要为了赚取差价而操纵发行价格。

上市公司在向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时主要是为了在短期内募集到项目所需资金,然而与公开增发不同,机构投资者在定向增发中认购的股票要接受12个月锁定期的限制,不能立即上市流通。因此,根据Siber(1991)的流动性限制理论,上市公司为了成功定向增发,需要给予机构投资者一定的价格折扣以弥补流动性限制给其带来的损失,进而吸引投资者参与定向增发。

Rock(1989)研究发现,不同身份的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掌握信息优势的一方会首先选择回报高、风险小的投资机会,而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往往获得的是回报低、风险高的投资机会,这样信息劣势的一方就会因投资损失而退出,进而导致发行失败。为了避免发行失败以募集到足够的资金,发行方就会给信息劣势方一定的折扣以吸引他们参与认购。在定向增发的发行对象中,大股东掌握企业的相对控制权,在企业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中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对企业的经营和投资情况掌握的比较多,处于信息优势一方,而机构投资者则处于信息劣势一方。因此,机构投资者在参与企业定向增发时面临着比大股东更高的风险,投资失败的不确定性也比较大,为了弥补机构投资者在信息搜集过程中付出的成本以及投资损失的风险,吸引机构投资者参与认购,企业在面向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时会给予他们一定的折扣。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面向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的折价水平高于面向大股东定向增发时的折价水平。

证监会对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的锁定期规定是36个月,这一较长时间的限制使得大股东在参与定向增发的过程中也要求一定的折扣作为补偿,因此,一定的折扣率在定向增发中是必要的,根据上文的分析,大股东在定向增发过程中也没有刻意操纵发行价格的动机。但这并不代表我国定向增发过程中的折扣率就是合理的,统计显示,自2006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折扣率平均超过20%,这其实已经超过证监会规定的10%的水平。俞静和徐斌(2010)研究发现,定向增发的较高折价率不是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所致,而是由二级市场溢价导致的,在牛市行情下,投资者普遍看好市场,投资热情高涨,进而推高二级市场股票价格,导致定向增发折价率比较高;在熊市行情下,投资者不看好市场,投资意愿下降,二级市场股票价格就会偏低,定向增发折价率就会降低。但是,从定向增发折价率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折价率的高低不仅仅由市场投资者的情绪决定,发行定价也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虽然从投资者情绪的角度来研究定向增发折价否定了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但是也忽视了对上市公司为了给予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折扣率而进行的定价操纵行为。

朱红军等(2008)对驰宏锌锗定向增发案例进行研究发现,该公司在进行定向增发前一个季度进行了明显的负向盈余管理,公司应计额明显小于行业平均水平。田昆儒、王晓亮(2014)选取了2008年和2009年进行定向增发的公司为样本,通过与非定向增发公司进行配对发现,进行定向增发的公司在增发当年及前一年进行了盈余管理。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盈余操纵的行为。通过增发前的盈余操纵,上市公司借以来影响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进而影响定向增发基准价格的确定,这样就可以“合理”地确定一个比较低的发行价格;或者通过盈余操纵影响二级股票市场的预期,在首发日产生较大的折扣。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过程中存在着盈余管理的行为,盈余管理的水平与折价率呈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09~2014年实施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剔除因停牌等原因导致基本财务数据不全的样本;为了防止特殊事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剔除当年新上市公司、事件期内有多次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以及ST、PT公司;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剔除金融保险类企业。在对样本进行了上面的筛选之后,最终得到705家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样本数据。

本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定向增发样本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采用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 盈余管理的衡量。

本文采用Jones的应计盈余管理模型衡量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程度。其计算过程如下:

第一,计算总应计利润(TA)。

其中,TAit为总应计利润;NIit等于公司t期的净利润;CFOit等于公司t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

第二,计算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NDA)。

将上市公司的数据分年度、分行业代入模型(2)中进行回归,分别得到参数a1i,a2i,a3i的估计值a1i,a2i,a3i,将通过模型(2)得到的参数估计值代入到模型(3)中,计算求得公司t期的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NDA。

其中,△REVit等于公司t期的营业收入变化值;△RECi,t等于公司t期的应收账款变化值;PPE等于公司t期期末的固定资产原值;Ai,t-1等于公司t-1期期末的总资产,用以消除公司规模大小的影响。

第三,计算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A)。

用模型(1)的结果减去模型(3)的结果得到本文所要探讨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即:

根据式(4)计算出的DA可正可负。本文用DA的绝对值来代表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避免了DA的符号对实证分析的影响。

3. 研究模型的建立。为了证明假设1,本文建立模型(5):

为了证明假设2,本文建立模型(6):

式中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其中,各个变量具体含义如下:

(1)Discount表示定向增发折扣率,以(定向增发后首日交易价格-发行定价)/定向增发后首日交易价格来计算。

(2)Dratio代表大股东在定向增发中的认购比例。

(3)Tratio为定向增发发行对象的虚拟变量,如果是针对大股东的定向增发,则Tratio=1;如果是针对机构投资者的定向增发,则Tratio=0。

(4)DA是根据上文的计算方法得出的应计盈余管理的水平。

(5)Rsize为控制变量,表示定向增发过程中实际募集到的资金总额,我们用募集资金总额的自然对数作为变量代入。募集资金总额反映了上市公司及相关利益者在定向增发过程中能够获得的利益数额,因此募集资金越多,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过程中可获得的利益越大,就越有动机进行定价操纵,发行折扣率可能越大。

(6)Asset为控制变量,表示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用资产总额的对数作为变量代入。上市公司规模越大,公司的管理越规范,信息披露的要求越高,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就会越多,公司进行定价操纵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发行折扣率就会越小。

(7)Roe为控制变量,代表定向增发前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盈利的指标,也是投资者判断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的高低会影响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情绪,对发行折扣率有重要影响。

四、实证分析

1. 描述性统计。

表2列示了全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所有上市公司Discount的均值为15.78%,最大值为84.84%,最小值为-135.37%,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过程中的折扣率平均保持在15.78%的水平上,高于证监会规定的10%的水平,折扣率明显偏高。同时,上市公司之间的定向增发折扣率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有些公司的折扣率接近90%的水平,而有些公司在增发首日的股票价格大幅跳水,折扣率超过-100%,说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定价与二级股票市场价格脱节比较严重。DA的描述性统计显示,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前的盈余管理水平平均为0.1108,中位数为0.0692,这证明了本文的假设2,且DA均值大于中位数,说明半数以上的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前的盈余管理水平远高于0.0692。根据Rsize和Asset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差别较大,进行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规模差异较大,定向增发的募集资金规模也存在较大差别。Roe的均值为10.6370,最大值为61.35,最小值为-157.967,由于证监会对定向增发的Roe没有特殊规定,所以进行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的Roe可以为负值,这对定向增发过程中的发行定价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极有可能出现大幅折扣率。

为了比较不同发行对象的盈余管理水平和折扣率水平,本文根据大股东的认购比例,将所有样本公司分为两组:Dratio≥60的为大股东组;Dratio<60的为机构投资者组。分组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如表3所示。

在705个样本中,大股东组只有175家公司,占比不到25%,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主要目的是为项目募集资金,而不是与大股东进行资产重组,因此,在这样一个主要针对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的前提下所研究的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是不具有普遍意义的,这也间接支持了本文的假设1。Discount的分组描述显示,大股东组的Discount均值为0.1342,标准差为0.1821,机构投资者组的均值为0.1651,标准差为0.2199,可以看出,机构投资者组的Discount均值高于大股东组,且标准差小于大股东组,说明机构投资者组的折价率水平基本高于大股东组,这也初步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大股东组的DA均值为0.1439,标准差为0.2107,机构投资者组的DA均值为0.1026,标准差为0.0647,可以看出,虽然大股东组的DA均值高于机构投资者组,但是标准差也高于机构投资者组,说明大股东组的DA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能说明大股东组的DA水平要高于机构投资者组,并不与本文的假设2相矛盾。

2. 单变量差异检验。

根据上文的分组,本文对因变量Discount和主要自变量DA进行了均值差异检验和中位数非参数检验,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大股东组和机构投资者组的Discount均值差异检验t值为-1.3461,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中位数差异检验z值为-1.5129,也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机构投资者组的定向增发折扣率水平显著高于大股东组,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

注:∗、∗∗、∗∗∗分别表示双尾检验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下同。

大股东组和机构投资者组的DA均值差异检验t值为2.7973,在1%的水平上显著,中位数差异检验z值为2.0715,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大股东组的盈余管理水平显著高于机构投资者组,这似乎与Discount的分组检验结果相悖。但结合表5中关于DA正负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股东组超过一半的定向增发公司进行了负向的盈余管理,而机构投资者组中大多数公司进行了正向的盈余管理,正向的盈余管理对市场投资者的情绪会起到更大的鼓励作用,进而带动二级市场的股票行情,产生较高的折扣率。而从整个样本来看,大多数定向增发的公司进行的都是正向的盈余管理,这从侧面证明了本文的假设2,说明折价率高的机构投资者组其盈余管理的水平也较高。

3. 回归分析。

表6列示了全样本回归分析的结果。一元回归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折扣率与定向增发前的盈余管理水平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定向增发的折扣率越大,这验证了前文的假设2。加入其他变量的多元回归并没有改变折扣率与盈余管理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定向增发折扣率与盈余管理水平之间仍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大股东的认购比例Dratio与定向增发折扣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大股东认购比例的增加反而会使定向增发折扣率下降,大股东的认购对定向增发的折扣率没有起到促进作用,这说明大股东在定向增发过程中不存在利益输送行为,也间接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实际募集资金总额与折扣率的关系符合前文的预期,两者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说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规模越大,折扣率越高,在募集资金比较多的大规模项目里,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定价效率会大打折扣。上市公司的资产总额与定向增发折扣率在10%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的规模越大,定向增发的折扣率越低,大公司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以及社会监督效应有利于降低折扣率。Roe与折扣率之间的关系不显著,说明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定向增发折价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文的假设1,本文在全样本回归的基础上加入虚拟变量Tratio,根据前文的分组结果,如果样本为大股东组,则Tratio=1,如果样本为机构投资者组,则Tratio=0。表7的回归结果显示,Tratio在1%的水平上与折扣率显著负相关,说明针对大股东组的折扣率低于机构投资者组,在大股东参与认购超过60%的情况下,其折扣率要比机构投资者参与认购超60%的组低,否定了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在加入虚拟变量之后,其他变量的回归结果并没有改变,与全样本的回归结果一致。

注:括号内是P值,下同。

4. 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文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选取折扣率的替代衡量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回归检验。在前文的回归中,折扣率是通过首日交易价格来衡量的,在替代变量中,本文用定向增发上市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来衡量折价水平。进一步的回归结果与前文的回归结果一致,证实了前文得出的结论,说明本文的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能够经得起检验。鉴于篇幅有限,回归结果不再赘述。

5. 实证小结。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在进行定向增发前进行了显著的盈余管理,并且针对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时主要进行的是正向的盈余管理,针对大股东定向增发时主要进行的是负向的盈余管理。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与定向增发折扣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盈余操纵的程度越大,定向增发后首日交易的折扣率越大。

分组回归的检验结果显示,大股东组的定向增发折扣率低于机构投资者组,说明针对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时的定价效率更低,对市场产生了更大的扰动效应,这与之前学者关于定向增发中大股东的利益输送行为的研究结论相矛盾,澄清了大股东的行为动机。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1. 研究结论。

综合上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1)上市公司在进行定向增发前存在着显著的盈余管理现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与定向增发折扣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过高的盈余管理容易导致较高的折扣率,降低了定向增发的定价效率。

(2)根据定向增发的发行对象,将上市公司分为大股东组和机构投资者组,在分组检验过程中发现,机构投资者组的定向增发首个交易日折扣率显著高于大股东组,这一结论与之前的许多学者提出的在定向增发过程中大股东的利益输送行为相悖;而在针对机构投资者增发时,为了吸引处于信息劣势的投资者参与认购,募集到足够的项目资金,上市公司往往会给予机构投资者较大的折扣。

2. 建议。

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对定向增发的监管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定向增发的定价方式。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前通常会进行显著的盈余管理,因此,相关监管机构应该进一步完善定向增发的定价方式,逐步推行以定向增发发行首日市场价格作为定价基础的定价方式,以避免管理层过度操纵盈余报告信息。同时,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执法力度,杜绝虚假披露的现象,以确保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向市场投资者披露。

(2)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管理。机构投资者参与定向增发使上市公司的折扣率显著增加。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管理,防止机构投资者与定向增发上市公司串通,这种串通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上市公司通过向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达到融资目的;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通过定向增发获得高额的减持收益,从而扰乱证券市场的秩序。

(3)减少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行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一直是我国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或者并购活动中使用的操纵财务会计报告的方法,这不仅降低了上市公司的定价效率,还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加重了市场间不同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所以,减少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行为不仅要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还要从外部治理环境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加大对上市公司盈余操纵行为的处罚力度,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从法律上明确禁止盈余操纵行为,保证上市公司盈余报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摘要:本文针对定向增发的不同发行对象,将上市公司分为大股东组和机构投资者组,分别研究两组的盈余管理行为和定价效率。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组在定向增发前偏向于正向盈余管理,并且机构投资者组首个交易日的折价率显著高于大股东组,说明针对大股东的定向增发会计盈余被操纵的机会小,具有更高的定价效率。

定向越野,定向人生 篇2

定向越野,定向人生
之前对“定向越野”这项运动几乎是一无所知,对它的理解只是浅 浅的浮在这几个字上。这几个字让我觉得它至少是与“野外”和“跑步” 有关的,而我是很喜欢这些的,也许就因为此我选了这门课。事实证明我是有几分对的,定向越野确实与这两者有极大的关系: “野外”是进行这项活动的场所,“跑步” 还有其他行进方式)是定向越(野的“动力支持”。定向越野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开辆车到陌生的环境中,除了需要 有“动力支持”外,还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导航系统” 即定向越野中的“读,懂地图” 这两者可谓缺一不可。,所以,定向越野是一项集新鲜与刺激、“力”与“智”的综合性运动。充满新鲜感和刺激感,斗智又斗勇,所以我们更加愿意把定向越 野当成一种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我们即可以充分锻炼自己的能力,又可以极大地享受到其中的乐趣,我想没有人是不喜欢的吧。所以,我这个体育班级的同学都和我一样是相当享受这项运动的。当然,我 们很喜欢这门课还因为有可爱的潘老师。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我想说体育其实也,是如此。“体育来源于生活” 这很好理解,因为体育项目基本上都可以从,人类社会或自然界中找到相应的原型,如跑步、游泳、滑冰、双杆等。那为什么说“体育高于生活”呢?这一点体现于体育项目的高度“集中

性”和“技巧性” 换而言之,体育是集中地高技巧地“生活” 人类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种种场景被“集中起来”和“技巧化” 所以你可以看到体育,运动中田径类项目是高、快、强的,射击类是精而准的,花样类是稳 而美的。那么,定向越野来源于生活的什么呢? 当然我无法得知到底是什么给了定向越野的创造者以灵感、在他 眼中定向越野的原型是什么。但在我看来,一场定向越野就是一次浓 缩简化了的“人生”。定向越野和人生,两者皆有起点和终点。越野之途正如人生之路,多变难料。路途可能短暂可能漫长,可能曲折迂回亦可能笔直简单,或艰辛抑或顺畅。一路过来,可能很多东西是你无法控制的,但我们 自己的“能动性”还是极其重要的。你的判断,你的决定常常直接决定 了成功的难易甚至是能否。所以,无论是在定向越野中还是人生中,智慧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定向越野中设有很多“点” 点与点之间是一个阶段,正如人生中,也分为很多阶段。这些点又或看成是人生中的诸多小目标,而最终的 成功就是由一个一个小成功接力而成。所以你可以想象,定向越野时 每

找到一个点就像是完成了生命中的一个小目标小梦想,那种兴奋感 是多么强烈,而这种喜悦是我们的动力来源之一。定向越野还重在“定向”二字,而人生也因“定向”而精彩。向未定,那你“越野”只能是“野越” 无明确方向和目标,你留下的。只能是无尽的茫然和未知。敢问这样的状态之下,你如何前进,你的

动力何来?于是,你很可能无从开始,开始了也很可能中途而废,就 算坚持也难达胜利的终点。所以定向越野一定要“定好向”善定向” “。人生是一场极其漫长而复杂的越野,要想不让自己一生庸庸无为 就一定要“定好向” 即确立好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人生之路曲折,艰辛往往无法避免,但我们的“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让我们少走 歪路、错路,于是我们要学会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并适时根据实际 情况灵活地做出调整,这就是所谓的“善定向”。当然定向越野的学问博大精深,我也未能全都领悟透,更不可能 一时半会就把其中的奥妙玄机阐述得明白。很多东西要自己真正去体 验,随之体会,最终体悟才会有很大的收获。定向越野锻炼了我的身体,更教会了我很多人生道理。当你用心 去感受它时,你才会学到更多。去体验定向越野吧,记得一定要用心 去感受。


定向增发中控股股东行为研究 篇3

关键词:定向增发;控股股东行为;特点

(一)定向增发

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由于股权高度集中的特点,使得我国资本市场与西方资本市场存在着差别。在西方资本市场中,“私募发行”或“非公开发行”即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定向增发。在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中,私募发行是上市公司常见的一种增发新股融资方式。章卫东(2007,会计研究)中分析了国外私募发行的理论特点:监控假说、信息不对称假说和防御假说。指出私募发行可以引入积极投资者监控上市公司,从而降低代理成本;私募发行可以向市场传递公司价值被低估的信号;私募发行可以防御消极投资者的管理行为。

我国的定向增发与国外的私募发行类似,是指上市公司采用非公开方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行为。从2006 年股权分置改革后,定向增发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最主要方式。根据 Wind 数据库统计,从 2006 年初至 2006 年 11 月,已实施和拟进行的定向增发融资规模已超过 2000 亿元。以 2007年为例,通过定向增发方式的融资规模占再融资总额的 85.5%,成为股权再融资的最主要方式。见表1:

(二)控股股东行为

在上市公司中,控股分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绝对控股是指持股比例达到50%以上;相对控股是指持股比例不足50%,但是拥有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能够控制公司经营决策等。

由于我国股权高度集中的特点,控股股东可以控制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等,控股股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上市公司的行为。

(三)定向增发中控股股东行为特点

目前对控股股东行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

1. 控股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

朱红军等人通过案例研究发现,由于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的存在,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过程中通过注入不良资产、长期停牌、高分红等方式达到了控股股东掠夺中小股东利益的目的。

2. 控股股东防御行为

拉波特等人(La Porta et al)研究发现,家族企业对外部新投资者存在防御性行为,不希望新投资者的加入来分散家族控制权。从而选择定向增发,对内部投资者增发。

3. 控股股东套现获利

戴欣苗通过研究发现,控股股东在低价定向增发获得股份后,市场炒作抬高股价,高价售出套取大额现金,获得利益。

在定向增发股权再融资方式中,控股股东的行为主要有认购增发股份和不认购增发股份。其中,控股股东可以通过现金认购股份或是资产置换获得股份。

控股股东认购或不认购股份的行为可以向市场传递信号。当控股股东认购上市公司增发股份,那么公司控制权可能发生调整和变动,对公司的股价、业绩等都会产生影响。进而反应公司战略意图和发展前景。当控股股东不认购增发股份,那么就由其他投资者认购,这其中包括外部新投资者和公司其他股东。这样公司控制权可能也会发生变动,公司股权结构发生调整,对公司治理结构等产生影响,同时可能会向市场传递公司需要现金流的信号。

目前,定向增发中控股股东行为特点:

1. 控制权强化

控股股东通过现金认购股份或是资产置换获得股份,控制权得到强化,这在市场上传递着公司经营业绩良好的信号,对公司未来发展树信心,同时对公司股价、公司长期业绩产生着影响。

2. 股权结构调整

控股股东选择不认购股份,那么公司其他股东或是新投资者将加入公司,股权结构会调整变化。新投资者加入公司,公司股权结构发生调整,控制权也在变化,对公司经营决策管理输入新鲜血液,调整公司经营战略。

3. 公司现金流意识传递

控股股东选择不认购股份,而有新投资者加入,现金认股。这其实是在向市场传递公司需要现金流,经营状况欠佳,公司股价及公司业绩都会随着变化。

(四)总结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股权高度集中,使得我国研究控股股东行为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选取定向增发这一股权再融资最主要方式为出发点,对定向增发及控股股东行为的研究做梳理,针对定向增发中控股股东行为特点的提炼,对研究控股股东及公司治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受到浙江财经大学校级研究生科研项目“控股股东行为、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问题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

[1]朱红军;何贤杰;陈信元.定向增发 “盛宴”背后的利益输送:现象,理论根源与制度成因——基于驰宏锌锗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8(6);

[2]杨靖;许年行;王琨.定向增发中的控股股东决策动机及特征解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9):48-55;

[3]章卫东.定向增发新股、整体上市与股票价格短期市场表现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12):63-68;

[4]戴欣苗.定向增发与整体上市的利益路径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2):81-83;

[5]肖万.定向增发中的大股东控制权强化及其长期绩效[J].广东社会科学.2012 (5):49-54;

[6]贾钢;李婉丽.控股股东整体上市与定向增发的短期财富效应[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70-76.

定向行为 篇4

1、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理论。

市场细分概念是由美国市场学家温德尔·斯密于五十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市场细分是指企业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顾客现实及潜在需求的差异为出发点, 按一定标准将某一产品或服务的整体市场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类似性购买群体子市场的过程, 实质是需求细分。市场细分化是企业选择和确定目标市场的重要手段。

目标市场是指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 企业要进入并准备为之服务的最佳细分市场。企业在对整体市场进行细分之后, 要对各细分市场进行评估, 然后根据细分市场的市场潜力、竞争状况、本企业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决定把哪一个或哪几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

2、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

消费者购买行为是指消费者为满足其个人或家庭生活而发生的购买商品的决策过程。消费者购买行为是复杂的, 其购买行为的产生会受到其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相互促进交互影响。外在因素主要有:消费者所处的文化环境、消费者所在的社会阶层、消费者所接触的各种社会团体 (包括家庭) , 以及消费者在这些社会团体中的角色和地位等;内部因素则是指消费者的个人因素和心理因素。个人因素包括消费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教育、个性、经历与生活方式等等, 心理因素包括购买动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学习方式以及态度与信念等等。

在消费者购买行为过程中, “营销刺激”和各种“外部刺激”是可以看得到的, 购买者最后的决策和选择也是可以看得到的, 但是购买者如何根据外部的刺激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过程却是看不见的,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所谓“黑箱”效应。购买者行为分析就是要对这一“黑箱”进行分析, 对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进行研究。

二、认识精准营销及行为定向广告技术

如何从营销的角度打开购买者行为的“黑箱”, 精准营销的出现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思路。所谓精准营销 (Precision marketing) 就是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 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而Web2.0时代的来临, 为精准营销的实现提供了平台。本文研究在这个平台上, 通过行为定向广告来具体地实现精准营销, 来解决消费者购买行为中的“黑箱”。

行为定向广告 (Behavior Target Buying) , 是指通过深入观察网站访客的行为, 利用网页特性, 准确地把握访客的特征, 根据访客的行为特征反映出访客的需求, 根据访客的需求与偏好, 把广告投放给具有这些行为特征的人看。只要满足这种行为特征条件的人, 会看到行为定向广告, 不满足的人是看不到的。

精准营销是一种营销观念, 行为定向广告是实现精准营销的技术手段。

三、行为定向广告营销价值

美国行为定向网络广告市场从2003年开始推出, 到2008年增长了7.4倍, 整体市场规模达到了21亿美金;看过行为定向广告的消费者有93%可以产生购买行为;在部分行业, 市场经理投入了30%的预算在行为定向广告, 有超过一半的市场经理认为, 行为定向广告是最有效的互联网的广告形态。行为定向广告具有很多其它广告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营销价值:

1、非常强调数据的时效性。

广告主自己制定一个时间段, 受众只有在这个时间段内发生相关的行为特征, 才是发布广告的潜在对象。超过了这个时限, 投放给她们看就没有营销意义了。各种广告模式中, 只有行为定向广告强调潜在顾客的时效性。

2、能够掌握网络广告受众的行为的动态变化。

行为定向是定义出一群人, 具有哪些连续性的行为, 同时满足哪几种行为, 强调这个行为的动态特征, 根据这些动态行为特征进行相关广告传播。

3、能够灵活制定受众的行为特征。

同类型产品的广告主, 不同的品牌都有自己的市场定位, 行为定向广告可以根据你的定位确定不同的用户行为特征, 并制定相应的广告计划。

4、通过相关行为分析技术, 去“推”潜在目标客户一把, 让他产生购买动作。

倘若说要投放两支广告, 第一支广告做品牌形象 (“拉”消费者) , 第二支广告做促销 (“推”消费者) , 行为定向广告就是根据消费者的行为, 去“推”消费者一把, 促使他产生购买动作。

5、强调受众的行为强度。

行为定向广告根据受众的行为强度判断出谁是真正的购买者。比如同样的广告, 浏览20次相比浏览8次的受众, 20次的更接近广告主的目标购买者。

四、投放行为定向广告的营销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为定向广告的传播效果, 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精准, 在进行行为定向广告投放前就要制定相应的行为定向广告投放策略, 在整个广告策划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媒体分配定向策略

媒体分配定向是指确定在什么样的网站或网页上投放网络广告, 进行广告信息的定向传播到达目标用户。媒体分配定向策略的内容主要是指:媒体选择组合, 即选择哪几种媒体来投入广告;不同媒体投放的预算比例;不同的广告投放给具有不同行为特征的受众浏览。

2、空间分配定向策略

空间分配定向是指确定在哪些地方进行相关广告信息传播, 是一种根据IP地址定向技术将企业广告的投放范围缩小到某一特定的区域, 也可以按照受众的具体公司、地理位置、国家等进行精确定向, 从而达到销售区域本地投放, 使得广告达到更好的效果, 即不同地区显示不同的广告。空间分配定向策略方式就是在具有购买意愿的地区, 选择具有相应行为特征的受众来接受广告。

3、时间分配定向策略

时间分配定向是指根据受众在相关时间段的行为特征及其表现出来的需求, 对广告发布的时间和频率做出合理分配和安排。时间定向是根据受众的访问频次和最近访问时间, 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和特殊日期进行定向广告传播。时间分配定向策略要求强调行为定向广告的时效性。对于特定时间消费的产品, 超过了这个时限的行为特征, 投放给她们看就没有营销意义了。

4、信息诉求定向策略

信息诉求定向主要是指根据受众的上网造访兴趣及上网目的, 采取相应的定向广告信息的诉求来说服受众, 使受众理解并接受信息。不同的受众对网络广告的需求也不同, 通过对受众访问相关页面的行为及其目的进行分析, 将信息定向传播给不同偏好的受众。

广告信息定向传播的目的主要在于刺激消费者, 引导他们购买广告所宣传的商品, 一般通过理性诉求或者情感诉求的方式来实现。

五、投放行为定向广告的营销模式

在行为定向广告投放策略的基础上, 需要制定行为定向广告的投放模式, 投放模式主要是指投放流程、投放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投放方法。下面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1、投放流程

投放流程是指根据企业的市场目标及本身资源来确立广告目标、确定广告预算、找出潜在目标客户的共同行为特征, 设定受众的行为特征、确立广告投放形式、进行广告监测及效果评估。 (具体见图1) 通过确定合理的投放流程, 才能在投放行为定向广告过程中把握关键点, 达到广告投放目的。

2、行为定向广告投放关键因素

在确定了投放工作流程后, 还需要明确投放过程中的主要内容, 把握行为定向广告投放的重点。营销人员需要进行综合分析, 达到行为定向广告的营销目标。常见关键因素具体如图2:

3、行为定向广告投放方法

在确定了流程和关键因素后, 需要制定行为定向广告投放的方法, 具体落实行为定向广告的投放。下面介绍两种行为定向广告投放方法:

(1) 关键字广告+行为定向广告

关键字广告也称为“关键词检索”, 就是当消费者利用某一关键词进行检索, 在检索结果页面会出现与该关键词相关的广告内容。关键词广告是性价比较高的网络推广方式。但是调查发现, 从关键字带来的流量中, 只有2%访客完成广告主设定的转换流程, 98%的访客未完成转换流程就离开网站, 怎么样才能让关键字广告预算不会被浪费呢?实践证明, 行为定向广告可以使访问关键字的访客完成广告主设定的转换流程。关键字广告与行为定向广告各有特色, 两者具体区别见表1。

从上表两者的区别可以看出, 如果对这两种广告进行搭配, 既能找到更多的目标客户, 又能使其采取相应的营销行为, 实现广告的营销目的。

(2) 内文匹配广告、人口数据匹配广告和行为定向广告搭配

针对精准营销的广告投放, 主要有三种形式:内文匹配广告、人口数据匹配广告、行为定向广告。在行为定向广告投放中, 通过这三种形式进行搭配, 能更好地达到营销目的。

内文匹配广告是指根据广告内容来选择网页内容可以与之匹配的网站进行投放的方式。人口数据匹配广告是指根据目标客户群的人口数据特征, 来选择用户特征能够与之匹配的媒体网站。行为定向广告方式主要是广告主首先分析要寻找的目标客户群会具有哪些行为特征, 然后再把广告投放给具有这种行为特征的人看。

从上面三种广告形式的特性可以看出, 每个广告模式产生的营销效果是不一样的。若在市场推广初期需要建立品牌知名度, 则应提高内文匹配广告的预算比重;如果品牌广告主想广泛撒网式宣传促进销售, 则应提高人口数据匹配的预算比重;如果想让广告有效地触及到目标消费群, 或者希望广告投放给正在做购买决策的消费者看, 则行为定向广告的预算就应该被提高到一定比例。

六、总结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消费者、营销者以及媒体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在未来的社会里, 用户对于海量的信息要求更个性化、精准化。行为定向广告技术的出现, 为这种需求的实现提供了手段。通过不断的应用研究, 行为定向广告理论会越来越完善, 实践应用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 新的网络媒体迅速发展, 产生了大量新的网络广告技术。行为定向广告技术的出现, 为企业进行精准投放网络广告提供了解决办法。本文介绍了行为定向广告技术的理论研究进展, 分析了行为定向广告的营销价值, 阐述了行为定向广告投放的营销策略、制定了行为定向广告投放的营销模式, 为行为定向广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新网络媒体,行为定向广告,精准营销

参考文献

[1] (美) 菲利普.科特勒著, 梅汝和等译.营销管理 (第9版) [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10:229-252.

[2]Lamb, Vickie, 2006, Personal search sites face.ICOclampdown, Precision Marketing, Vol.18, Issue 36, 3-7.

[3]刘征宇.精准营销方法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7, (4) .

定向行为 篇5

关键词:有机玻璃,蠕变,温度

航空定向有机玻璃MDYB-3是飞机风挡和舱盖的主要材料,它是一类典型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在飞机外场使用中发现座舱盖、风挡有机玻璃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蠕变[1]。而且由于飞行状态和气候的变化,机表温度变化较大,聚合物材料的蠕变特性具有强烈的温度、应力依赖性[2]。所以对有机玻璃进行不同温度下的蠕变试验和理论研究对预测材料长时间力学行为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飞机透明件设计和定寿的重要内容之一。

室温下有机玻璃粘弹性变形的非线性及应力水平相关性,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3,4,5,6,7],得到了多种力学模型,定量地描述了聚合物材料的蠕变和应力松弛行为。聚合物的蠕变特性与温度的关系多采用时温等效原理进行研究,即通过温度-应力移位因子来得到不同温度的蠕变曲线和蠕变柔量等[8,9]。本工作进行了不同温度和不同载荷下MDYB-3有机玻璃单轴拉伸蠕变试验,着重研究温度和应力水平对有机玻璃蠕变变形和速率的影响,为飞机风挡和舱盖的设计和评估提供参考。

1 不同温度下蠕变试验

1.1 试样尺寸和试验方法

本试验材料为锦西化工厂生产的航空MDYB-3定向有机玻璃板材,厚度为18mm(与飞机风挡的实际厚度),材料经过双轴定向工艺处理,定向度为63%。将有机玻璃材料板材制成蠕变试样,试样尺寸如图1所示,标距段长60mm。不同温度采用MT7006L中低温环境箱来实现,试验测试温度点分别为20,50℃和75℃,恒温时箱内最大温度波动为±0.5℃。试验前将试样在箱内放置至少0.5h以上,然后施加恒定拉伸载荷,同时定时记录试样标距段(两个百分表间距)的变形值。

1.2 试验结果

蠕变试验温度和载荷条件和结果见表1。比较表1中数据可以发现,在同一应力水平下,温度升高断裂应变增大,断裂时间变长。 相同温度下,比较不同应力下的蠕变断裂时间和断裂应变可以发现:应力增大,断裂应变εf增大,断裂时间tf缩短。温度和应力条件对有机玻璃蠕变断裂应变和蠕变失效时间有很大的影响。

图2记录了20,50℃和75℃有机玻璃在不同应力下蠕变应变的累积历程,图中采用蠕变时间比t/tf作为横坐标,其中t表示当前时间,tf表示总的蠕变断裂时间。蠕变曲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蠕变应变呈现不稳定阶跃式增长,然后迅速进入到第二阶段——稳定阶段;该阶段持续时间比较长,蠕变呈现线性稳定增长过程;第三阶段蠕变变形再次表现为非线性加速增长,直至材料破坏,称为破坏阶段,但是在低温和低应力下该阶段得不到体现(图2a中的35MPa曲线)。

2 蠕变速率

由于有机玻璃蠕变是因为在应力作用下固体中的分子定向跃迁运动造成的[2,4],部分链段移动和拉长,当应力和温度增大时,这种跃迁运动加剧,蠕变速率加快。图3显示了20℃有机玻璃在不同应力下的蠕变速率,图4显示了应力为σ=40.8MPa时有机玻璃在不同温度下的蠕变速率。有机玻璃在单轴拉伸应力作用下分子链逐渐定向,出现了取向强化,所以第一阶段表现为蠕变速率不断降低;第二阶段蠕变速率达到最小值,材料在应力作用下蠕变速率保持恒定,蠕变速率随温度的升高和应力的增大而增大;第三阶段,随着变形的增大到临界值,部分分子链断裂或脱节,分子间的作用力减弱,材料抗变形能力减弱,蠕变出现加速并且伴随着材料的颈缩和断裂。

3 蠕变模型

通过与试验值的拟合和对比,本文对MDYB-3有机玻璃的蠕变过程在不同阶段通过不同的蠕变理论公式进行描述,采用陈化理论对蠕变起始阶段;对蠕变中间的稳定阶段采用Norton理论公式进行描述,对蠕变的破坏阶段采用指数形式进行拟合,如图5所示,采用该方法能够很完整地描述MDYB-3有机玻璃的蠕变行为,表2列出了各个理论公式中拟合的参数值。

4 结论

(1)不同温度和应力下MDYB-3有机玻璃蠕变曲线相似,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稳定增长阶段和加速破坏阶段;在低温和低应力下加速破坏阶段不出现。

(2)温度和应力条件均对有机玻璃的蠕变性能影响很大,恒定温度下增大应力,有机玻璃的蠕变速率加快,蠕变断裂时间缩短,蠕变断裂伸长增大;恒定应力下,随温度的升高,有机玻璃的分子定向跃迁能力增强,蠕变速率加快,蠕变断裂伸长增大,抗蠕变断裂时间变短。

(3)根据蠕变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陈化理论、Norton理论和指数形式的经验公式,对MDYB-3有机玻璃在不同温度下的整个蠕变过程进行完整描述。

参考文献

[1]马丽婷,陈新文,苏彬.航空有机玻璃老化研究进展[J].材料工程,2004,(8):57-59.

[2]朱锡雄,朱国瑞.高分子材料强度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

[3]李之达,张通,黄豪.PMMA一维蠕变的试验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4,28(1):5-7.

[4]ZHENG S F,WENG G J.A new constitutive equation for the long-termcreep of polymers based on physical aging[J].Europe-an Journal of Mechanics A/Solids,2002,21:411-421.

[5]KRISHNASWAMY R K.Analysis of ductile and brittle failures fromcreep rupture testing of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HDPE)pipes[J].Polymer,2005,46:11664-11672.

[6]李明,温茂萍,何强,等.TABA基高聚物粘结炸药的蠕变特性研究[J].含能材料,2005,13(3):150-153.

[7]DEAN G D,BROUGHTON W.A model for non-linear creep in polypropylene[J].Polymer Testing,2007,26:1068-1081.

[8]罗文波,杨挺青,安群力.非线性粘弹体的时间-温度-应力等效原理及其应用[J].固体力学学报.2001,22(3):219-224.

[9]王初红,罗文波,赵国荣,等.应力对聚丙烯蠕变行为的时间-温度等效性的影响[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6,28(4):31-34.

[10]穆霞英.蠕变力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

定向行为 篇6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南通大学主校区体育科学学院1~4年级学生120名,其中男生80人,女生40人,平均年龄(21.56±0.44)岁,所得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为100%。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由武汉体育学院姒刚彦译成中文,经检验,该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1]。《体育锻炼等级量表》由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将其修订成中文版,该量表从锻炼强度、一次锻炼时间、锻炼频率3个方面来考察身体锻炼,其中身体锻炼参与水平是以身体锻炼量来衡量的[2]。

1.2.2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归类、统计,数据结果用Mean±SD,采用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显著性为P<0.05。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人口统计学因素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锻炼行为比较与分析

从表1可知,不同性别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体锻炼量、锻炼历史和任务定向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自我定向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作为体育生在身体锻炼量和锻炼历史这两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是正常的一种表现,无论在日常的课程中还是在课余的时间里对于锻炼量都处在一个均衡的水平线上。在课程方面上女生和男生都是处在一个环境下进行身体锻炼,课程内容、学习方式、时间分配、锻炼负荷等男女之间相对较平等,而在课余时间里,男生更偏向于篮球、足球、健身方面,而女生则更喜欢跑步健美操羽毛球等项目,因此,男女生无论在身体锻炼量和锻炼历史上两者都处于相对平稳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自我定向上,男生会高于女生,主要由于男生的好胜心和生活态度随意,不拘小节,敢于挑战,尝试新的事物,完成自我实现。而女生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都比较好静,爱干净整洁,注重一样的身体形态与健康,不爱动,不敢于尝试挑战,在自我定向上不敢于突破和挑战。导致男生在自我定向上优于女生。

由表2可知,城市与乡镇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行为(量和历史)、成就目标定向(任务和自我)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原因可能是现在随着城市化范围的不断拓展,许多乡镇已慢慢享受到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福利,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城市与乡镇在许多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不同背景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上的差距也在相互拉近,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差异。

由表3可知,年级因素在身体锻炼量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锻炼历史、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根据LSD法进一步得知,(1)身体锻炼量:各年级均无显著差异。作为体育生对于体育的锻炼量上均会出于一种较平衡的状态,对自身的锻炼量有把控度,因此无显著差异。(2)锻炼历史:一年级与二年级、三年级差异非常显著,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来适应大学生活,因而花在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于二、三年级学生要少得多。二年级与四年级差异非常显著,原因在于二年级体育专业技能学习的课程是大学4年里最多的,因此,二年级大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而四年级学生在学业课程上较为轻松,他们更多的精力会放在实习和就业方面。此外,三年级与四年级差异显著,而一年级与三年级差异不显著。(3)任务定向方面:四年级大学生与一、二、三年级大学生均有差异,但一、二、三年级间均无差异。原因在于四年级学生无课程上的压力,一、二、三年级处于上课阶段对于任务定向上有更多的要求。(4)自我定向:二、三年级仅与四年级有差异,其余年级间差异不显著。四年级学生即将面临毕业,所持有的想法会跟二、三年级有所不同。

由表4可以看出,体能主导类专项的大学生和技能主导类专项的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行为和成就目标定向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由表5可以看出,技能主导类专项中表现难美型、隔网对抗型和同场对抗型体育专业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与体育锻炼行为方式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身体锻炼量方面上,隔网对抗和同场对抗上优于表现型。因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隔网对抗和同场对抗上的运动负荷高于表现型,量大,包括在场上的激烈和竞争意识上都优于表现型。特别是在自我定向上表现得更加稳定。

2.2 体育专业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与锻炼行为方式的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身体锻炼量与锻炼历史、锻炼强度、每次锻炼时间、锻炼频率和任务定向均呈显著正相关,锻炼历史与锻炼频率呈显著正相关,锻炼强度与每次锻炼时间、任务定向呈显著正相关,每次锻炼时间与锻炼频率、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呈显著正相关,任务定向与自我定向呈显著正相关。以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锻炼强度、锻炼频率、每次锻炼时间、身体锻炼量和锻炼历史为自变量,成就目标定向中的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分别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身体锻炼量和锻炼历史进入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对任务回归的方程(P<0.05);每次锻炼时间进入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对自我定向的回归方程(P<0.05),表明:身体锻炼量和锻炼历史能够较好地预测成就目标定向中的任务定向,而每次锻炼时间对成就目标定向的自我定向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坚,姒刚彦.目标定向理论及其问卷的初步修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1):52-56.

定向行为 篇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社会认知理论对当今西方体育运动中的动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目标定向理论着眼于对运动员的动机的激励, 目标设置训练技术作为一种心理训练方法, 已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目标定向理论的构建和推断是来自Maehr、Nicholls和Dweck等人对学业情景中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行为的研究。该理论认为, 人们行为上的差异不一定是动机水平上高低不等引起的, 这种差异更可能是由于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什么是恰当的目标不认识所造成的。

尼卡尔斯的目标定向理论将个体的目标定向分为两种, 即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该理论认为不同的目标定向对运动员的行为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以目标定向理论为背景,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教学实验, 对体育高考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研究分析, 分析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对体育高考生活动行为和成绩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萍乡某中学体育训练队中选出15名队员参与了问卷调查, 再根据问卷统计以及成绩比较对该15名队员进行分组实验研究。

2.2 问卷简介

该问卷为目标定向的测定, 是选用美国学者Duda等人在1992年编制的《体育运动中的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该问卷由13个题目组成, 分为两个指标:7个测量任务定向, 6个测量自我定向 (如:在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调查中, 以标题———“在体育运动中我最有成功的感觉, 每当———”按照标题的提示, 要求被试者回答 (回答是按照Likert5分标准来进行的) 在体育运动中什么时候有最成功的感觉) 。

2.3 调查过程

所有调查采用集中调查形式, 由老师将被试者集中起来进行。在调查之前, 事先告诉受试者调查结果保密, 调查结果仅用于科学研究, 受试者填完问卷之后当场回收。

2.4 分组试验研究

通过对回收问卷结果的统计, 依据有效问卷统计的结果以及体育成绩将队员分为两组:任务定向组 (8) 人;自我定向组 (7) 人;被试者均为男生。

通过对两组教学的队员进行为期6周的训练, 比较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对学生体育运动中的动机、表现行为以及成绩的影响效果进行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组别实验前后运动成绩比较

表1表明通过6周的教学实验, 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组同学的各项成绩均有提高, 但从成绩的提高幅度上来看, 任务定向组的同学成绩要略高于自我定向组的同学。在实验后测得的成绩中, 有个别同学的成绩进步幅度较大, 还有个别同学的成绩基本处于原先的水平上, 这与各方面的因素有关, 由于学生在身体素质上就有着差异以及在训练中, 个人参与动机以及运动行为表现的不同, 致使最后所测得的成绩与预期的效果存在差异。

3.2 体育运动中任务定向者与自我定向者在成就动机行为的表现

文献资料表明目标定向和自我定向最根本的认知差别在于对能力、努力、成绩及其关系的认知。在体育运动中个体目标定向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态度及情绪的不同。同时与其参与活动的行为、情绪、主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个体被认为是任务定向者时, 有能力知觉和活动类型所引起的成功感觉是以自己的参照标准的。当个体被认为是一个自我定向者时, 其中心是放在显示超常能力的基础上的。我们从表2中可以比较两种目标定向者在运动参与中的行为表现。

4.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采取任务定向的学生, 不论其知觉到自己的能力水平如何, 都可能采取恰当的行为方式, 他们会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 在活动过程中更为努力, 不畏困难、积极进取, 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自我定向的学生当他们有高能力知觉时, 也能采取恰当的行为方式, 但当他们的能力知觉下降时, 就会感到焦虑、信心下降, 选择过难的任务, 以此作为失败的借口, 在体育学习活动过程中, 努力程度降低, 活动缺乏坚持性。

目标定向不仅影响着个体对运动成败的归因, 而且, 还影响着其随后的情感体验。如在某项训练或比赛中, 当赢得比赛时, 任务定向的被试者表现出明显的“自信、自豪”的情绪, 当比赛失利或训练不顺时, 自我定向的被试者则表现出明显的“压抑和无能”的情绪反应。在体育运动中, 既强调任务掌握, 又强调战胜对手, 这两种动机气氛是相互存在的, 换而言之, 在竞技体育中, 既强调任务参与, 也强调自我参与, 可以把动机气氛分为4种:低任务掌握/低表现、低任务掌握/高表现、高任务掌握/低表现和高任务掌握/高表现, 一般认为, 强调任务掌握会促进学生运动的动机, 强调高表现则会使能力知觉较低的学生产生不适当的行为。

关于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研究在体育心理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标定向是调动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着重要影响, 任务定向是一种积极、主动和比较理想的目标定向状态, 而自我定向是一种消极、脆弱、容易导致个体适应不良的目标定向状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目标定向理论培养学生建立有利于体育学习的目标定向, 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目标定向状态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干预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目标定向是一个人能否积极参加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 他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和学习行为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创设任务定向的训练气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训练动机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 体育教师在教学训练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性质来创设不同的学习训练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动机, 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训练的效果。从研究中我们看到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的整体差异不是很大, 这是否是训练时间所致?若能延长训练时间, 差异是否会更显著?此问题还将有待作者日后进一步探讨。

5. 结论

5.1 整体上看采用任务定向更有利于激励体育高考生运动行为与成绩的提高。

5.2 对体育高考生目标定向应根据其个人特点所定。

摘要:本文以目标定向理论为背景,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教学实验, 对体育高考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研究分析, 分析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对体育高考生活动行为和成绩的影响。

关键词:目标定向,体育高考生,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李茹.体育教学中关于目标定向的研究.淮北煤师院学报.

[2]学校运动队员的心理训练.

定向行为 篇8

本工作开展了DZ125合金纵向取样试件在应变比R=-1和R=0条件下低循环疲劳(Low Cycle Fatigue,LCF)实验,研究应变疲劳条件下对称和非对称循环加载对合金疲劳行为的影响,包括应力-应变迟滞曲线、循环平均应力演化规律、寿命特征以及微观失效模式和裂纹萌生机理,有助于更加全面和深入地把握DZ125合金的高温低循环疲劳行为,为建立理论模型提供物理基础。

1 试样制备及实验方法

1.1 试样的制备

定向凝固镍基高温合金的主要化学成分(质量分数/%):C 0.07~0.12,Cr 8.4~9.4,Co 9.5~10.5,W 6.5~7.5,Mo 1.5~2.5,Al 4.8~5.4,Ti 0.7~1.2,Ta 3.5~4.1,B 0.01~0.02,Hf 1.2~1.8,余量为Ni。实验母合金采用真空感应炉熔炼,浇铸成直径为20mm的圆形试棒,再经机械加工成实验用试样,试样的工作截面直径为10mm,标距长度为25mm,并且要求晶粒的生长方向为试样的轴向。实验前沿试样的轴向方向用粒度为2000的SiC砂纸细磨,以排除试样表面加工缺陷的干扰。

1.2 低循环疲劳实验方案

为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性,高温低循环疲劳试验分别在shimadzu(岛津)实验机和MTS实验机上进行。实验温度为850℃和980℃,实验环境为实验室静态空气介质,实验采用轴向应力控制的拉伸-卸载方式,实验载荷采用应变控制,850℃时总应变范围Δεt在1.0%~1.6%之间,980℃时总应变范围Δεt在0.6%~1.6%之间,加载波形为三角波,试件为纵向取样,控制应变速率为0.005s-1,失效判据为试件断裂,实验载荷如图1所示。重点对比应变比R=-1和应变比R=0的实验结果。

1.3 微观观察

用FEI QUANTA400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试样断口以及剖面进行观察与分析,以确定裂纹的萌生和扩展模式,从微观角度分析应变比对DZ125合金低循环疲劳行为影响的机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循环应力-应变分析

对温度为850℃和980℃,应变为1.6%条件下对称(R=-1)和非对称(R=0)的迟滞回线进行两个方面的对比分析。一是看迟滞环的形状,二是看迟滞环包围的面积。图2为850,980℃的R=-1和R=0的应力-应变曲线。对比发现,对称和非对称迟滞环的形状比较接近,包围的面积也很接近,这样从能量的观点来看,每个循环所需要的能量是接近的。

2.2 平均应力分析

选取温度为850℃,应变范围为1.6%条件下的对称(R=-1)循环和非对称(R=0)循环的平均应力进行分析。图3为850℃应变范围为1.6%时的R=-1和R=0的平均应力曲线。可以看出:(1)R=0的曲线与R=-1的曲线相比,有更大的平均应力作用;(2)R=0的曲线初始平均应力很大,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平均应力开始阶段下降很快,而后趋于稳定;(3)R=-1的曲线也有平均应力的作用,这说明DZ125合金表现出轻微的拉压不对称现象,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R=-1的曲线平均应力缓慢下降,平均应力渐渐趋于0,直至断裂。

2.3 疲劳寿命分析

根据低循环疲劳实验结果绘制疲劳寿命曲线,并用公式Δεt=a(2Nf)b[12]进行拟合,图4为850,980℃时R=-1和R=0的寿命对比。通过对比发现,不论在850℃还是980℃,R=-1和R=0的寿命都基本一致。

但是按通常理解,同样的应变范围情况下,R=0情况下因为有平均应力的作用,寿命会短一些。但图4所做的数据,R=0的曲线和R=-1的曲线交叉,R=-1和R=0的寿命基本一致。因此,为保证结论可靠性,又用MTS实验机做了另一组R=0的实验,在850℃和980℃岛津实验机和MTS实验机得到类似的结果,如图5所示。因此得出,对于DZ125定向凝固材料,在850℃和980℃对称(R=-1)和非对称(R=0)的寿命是一致的。

2.4 微观机理分析

实验温度T=850℃和应变范围Δεt=1.0%的实验件进行R=0(非对称循环)和R=-1(对称循环)的微观对比分析。图6为应变比R=0的微观照片,图7为应变比R=-1的微观照片。可以看出:(1)应变比R=-1和R=0情况下,裂纹萌生的方式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从图6(a)及图7(a)看出裂纹萌生于表面及亚表面夹杂处,从图6(b)看出裂纹萌生于碳化物;(2)从图6(a)和图7(a)对比观察看出,R=0时表面裂纹密度比R=-1时的表面裂纹密度大。

3 讨论

综上所述,DZ125合金在850℃和980℃时,应变比R=-1和R=0的低循环疲劳寿命是一致的,但按照通常理解,非对称循环因为有平均应力的作用,疲劳寿命会比对称循环更短,分析其原因,这可以从宏观力学观点和微观机理来解释。从宏观力学观点来看,相同温度、相同应变范围情况下,对称循环(R=-1)和非对称循环(R=0)的每一个疲劳循环所需要的能量是很接近的,因此从实验开始到试件断裂所消耗的总能量也是接近的。从平均应力来看,R=0的平均应力在开始阶段从高应力水平很快下降到低的应力水平并保持稳定,因此平均应力的影响并不是主导因素。所以R=-1和R=0的低循环疲劳寿命是一致的。从微观机理来看,当应变比R=-1变到R=0时,平均应力表现为平均拉应力,R=0时所形成的平均拉应力可以促进裂纹的张开从而加速氧化作用的渗透,增大氧化损伤,但R=0时的平均拉应力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较低的应力水平,平均应力作用并不明显,使得氧化损伤不能成为主导,疲劳损伤仍是主导因素。而且当应变比R=-1变为R=0时,裂纹萌生方式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这也就解释了R=-1和R=0时疲劳寿命相差不是很大的现象。

4 结论

(1)在850℃和980℃,对称循环(R=-1)和非对称循环(R=0)的疲劳寿命是一致的。

(2)当对称循环(R=-1)变为非对称循环(R=0)时,由于平均拉应力的存在,促进了氧化渗透,氧化损伤的作用增大,但裂纹萌生方式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3)在连续循环无保持实验条件下,无论对称循环(R=-1)和非对称循环(R=0),在980℃和850℃,应变范围与实验的对数寿命都接近线性关系。

参考文献

[1]陈荣章,佘力,张宏炜,等.DZ125定向凝固高温合金的研究[J].航空材料学报,2000,20(4):14-19.

[2]戴福隆,尚海霞,林国松,等.定向结晶材料高温蠕变规律研究[J].力学学报,2002,34(2):186-191.

[3]于慧臣,李影,张国栋,等.一种定向凝固镍基高温合金的高温低循环疲劳行为[A].第九届全国热疲劳学术会议论文集[C].吉首:中国金属学会第九届全国热疲劳会议组织委员会,2007.80-86.

[4]张国栋,刘绍伦,何玉怀,等.相位角对定向合金DZ125热/机械疲劳行为与寿命影响的实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3,18(3):383-387.

[5]张国栋,刘绍伦,何玉怀,等.定向合金DZ125热/机械疲劳寿命预测模型评估[J].航空动力学报,2004,19(1):17-22.

[6]张国栋,于慧臣,何玉怀,等.试样尺寸对定向合金DZ125热机械疲劳寿命的影响[J].材料工程,2007,(5):28-35.

[7]周天朋,杨晓光,候贵仓,等.DZ125带小孔构件低循环/保载疲劳试验与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07,22(9):1527-1531.

[8]周天朋,杨晓光,石多奇,等.DZ125光滑试样与小孔构件低循环/保载疲劳寿命建模[J].航空动力学报,2008,23(2):276-280.

[9]张克实,杨士杰,周柏卓.定向凝固涡轮叶片的晶体热粘塑性变形与损伤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04,19(6):762-770.

[10]石多奇,杨晓光,于慧臣.一种镍基单晶和定向结晶合金的疲劳寿命模型[J].航空动力学报,2010,25(8):1871-1875.

[11]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航空发动机设计用材料数据手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定向行为】相关文章:

相位角对定向合金DZ125热/机械疲劳行为与寿命影响的试验研究04-18

定向就业08-14

定向阅读05-22

定向效果07-25

定向医学08-01

定向套管08-02

定向精度08-09

定向钻井08-15

定向技能08-30

目标定向08-31

上一篇:绝缘体下一篇:切开引流挂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