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干部主体

2024-08-28

学生干部主体(精选九篇)

学生干部主体 篇1

一、人的主体性和高校学生干部的素养

主体性是衡量人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 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将人的主体性问题作为其核心范畴和重要内容。在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 也一直将人的主体性培养视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坚持认为培养人的主体性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学生的主体性, 是指在教育过程中, 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特性。与被动性、盲从性、依赖性、消极性相反,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的自主性, 说明了在教育活动中, 学生对对象性事物或活动有自觉意识、明确目的和积极的态度, 他们能够通过老师的引导主动通过外部世界的关系获得主体地位, 并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方式去实践。同时, 他们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支配、自我控制, 扬弃盲目依赖和受动性, 积极响应外界的变化发展, 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的独立性, 是指在教育过程中, 为实现自己的目标, 克服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阻碍, 抗御各种有碍于教育学习活动的消极、负面因素, 能独立运用已有知识、实践经验自主选择并有意识地行动;独立性最大的特征是反对无意识地接受知识灌输, 反对一味地听命他人支配而缺乏独立思考, 反对过分依附他人而欠缺独力行事的能力。在独立性的彰显过程中, 学生获得了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 如果说自主性和独立性是对对象性活动的选择和加工, 那么创造性则是对现实对象性的一种超越, 是学生在自主意识和独立行动的基础上, 不断去探寻新知识、新领域, 解决新问题。当学生通过创造性活动以实现自我价值时, 其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将得到充分的显现。

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因此, 除了应具备新时代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基本要求之外, 还应该具备主体性方面的更高要求, 如服务理念、责任意识、领导能力等。首先, 学生干部应该树立服务理念, 这是学生干部主体性的根本体现。服务者是作为学生干部最根本的一个角色。因此, 服务于同学、服务于老师、服务于学校是学生干部应具有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主体性视域下的学生干部应自觉把自己定位为服务者并树立服务理念, 不计报酬、无私奉献, 积极主动为老师同学服务, 尊重和关爱同学。使自己日渐成为同学信赖、信服的群体。其次, 学生干部应具有责任意识, 这是学生干部主体性的重要表现。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主要表现为工作认真、踏实, 考虑事情全面周到, 对涉及同学利益的事情丝毫不怠懈;积极提高自身的学业和工作水平, 熟识上情, 掌握下情, 真正做到“上达下传”;在工作中具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和工作方式, 确实承担起学生干部的职责。最后, 学生干部应具备领导能力, 这是学生干部主体性的实现条件。学生干部应该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 领导能力应尤为突出。学生干部的领导能力主要表现在能艺术地处理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工作与学习等之间的关系;具有沟通、组织能力, 善于团结别人、善于与他人协作, 具有合作精神;富有个人魅力和具有号召力, 敢为人先、富于创新, 善于接纳并正确对待不同意见, 善于运用思想理论引导同学的思想政治发展。

二、主体性建构: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路径

教育作为一种“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1], 必须以学生主体价值的实现作为其逻辑主线。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育在本质上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人, 是一种主体性教育。面对目前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应加大主体性教育, 树立主体性教育理念, 准确把握学生干部主体的价值需求, 通过良好的教育平台提高学生干部的主体性意识和综合能力, 帮助他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参与中实现自己的主体价值目标。

1. 承认与尊重: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彰显学生干部的主体性地位

在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干部的主体性, 承认和尊重学生干部的主体地位是主体性教育的前提。首先, 在教育过程中要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在角色定位中, 学生干部是教师的左膀右臂, 在功能定位中, 学生干部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干部就是教师教育管理的工具和手段。恰恰相反, 主体性教育坚决反对以工具理性为目的的物本教育, 它提倡以价值理性为目的的人本教育, 即将学生干部视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 其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有着自己的主体地位, 教育者应从“育人”理念出发, 关注学生干部的主体性成长和发展需求, 尊重学生干部的自主选择权和话语权, 通过关怀渗透而非灌输说教来影响学生干部, 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干部的主体精神和自我意识, 从而转化成“他者”教育为自我教育, 让学生干部自觉、自主培养自己的主体性, 真正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

其次, 要建立教育者与学生干部主体间性的关系。长期以来,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一直把教育者当成唯一的主体, 学生是教育和管理的客体对象。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定位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学生只能消极应对、被动处理。因此, 主体性教育要破除这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建立起教育者与学生的主体间性的关系。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的代表和精英, 建立教育者与学生干部主体间性的关系更是势在必行。在对学生干部的管理和教育中, 教育者要转变“我说你听”、“我讲你执行”的服从、命令方式和“权威—依附”关系, 要以民主、平等、合作为原则, 与学生干部建立主体间性的关系, 树立交互式主体教育的理念。所谓交互式主体教育, 是“以尊重和确认学习者主体地位为前提, 通过教育者主导性主体和受教育者发展性主体的双主体协同交互活动, 以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和价值取向的教育。”[2]也就说, 教育者不再以权威者和授业者自居, 而是以教育活动的参与者角色与学生干部共同进行学生管理工作, 尊重学生干部的话语权, 认真听取学生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鼓励学生干部增强自主意识和大胆创新, 为教育管理工作献计献策。教育者对学生干部的尊重、理解并由此达成的共识和共享, 无疑可以为培养学生干部的主体性思维和意识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三, 搭建学生干部主体性发挥的空间和平台。在现代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 学生干部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教育者必须适度放权, 提供学生干部主体性萌发与生长的土壤以及搭建学生干部主体性发挥的空间和平台, 给予学生干部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让学生干部通过自主思考、创新性开展工作而获得自信, 进一步促进主体性的发展。具体来说, 一要信任学生干部。教育者要充分相信学生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 抓大放小, 大胆下放权力, 让学生干部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开展管理工作和组织活动。二要制订学生干部管理制度。既让学生干部在开展工作中有章可循, 也为学生干部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责权关系的明晰化有利于学生干部自觉地承担起责任, 尽力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 把工作做好。三要宽容学生干部。学生干部还处在身心的成长期, 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难免会犯错误, 教育者应本着关爱学生、助学生成长的教育理念严格要求学生干部, 但同时也允许学生干部犯错误, 并及时给予引导帮助其改正, 这样才不会打击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引导与建构:努力培养学生干部主体性意识和能力

人的主体性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需要通过教育、实践等创设出来。高校学生干部正处于自我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 因此, 需要从多方面切实激发和培育学生干部的主体性意识、增强学生干部的综合能力。

第一, 实施主体性教育, 培育学生干部的主体意识。人的主体意识是人自觉自在活动的前提基础, 高校要进行积极引导, 切实加强主体性教育, 激发学生干部的主体意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体性理论教育和实践体验, 并把这种教育常态化地, 不断激发学生干部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干部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树立起自我的理性认知、角色定位以及正确评价, 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学生工作和个人发展中实现自身主体价值。

第二, 提高学生干部的政治素养和心理素质, 完善学生干部的主体人格。作为学生工作最基层的组织者和操作者, 学生干部必须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较坚定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较强的奉献精神。因此, 高校需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教育和引导学生干部提高政治素养和辨析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干部的思想动态, 积极做好学生干部的思想引领工作。在做好思想引领的同时, 高校还要关注学生干部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 他们既要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又要服务好同学, 既要出色完成学习任务又要做好学生工作, 既要事事作表率又要面对许多困难, 这就需要学生干部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关注学生干部的心理问题, 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和宽广胸怀, 拥有较强的自我调适能力和抗压能力, 保证学生干部具有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 学生干部能自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存在意义, 能自觉抵制诱惑、主动克服困难, 使自己的主体人格趋于完善。

第三, 构建“育人”的教育和实践平台, 增强学生干部的主体性能力。增强学生干部的主体性能力, 需要从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着手。教育培训方面, 如工作方法、沟通技能、团队合作与管理、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分析判断力等的培训。在实践活动中, 构筑学生干部的创新、统筹等实际工作能力。这主要有两方面的思路:一是高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干部参与进来, 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作用, 增强自我认知能力, 自觉地提升自己的内在动力;同时, 鼓励学生干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提高学习工作能力, 从而促进主体性能力的提高。二是高校应适度地退出一些管理空间, 如尝试让学生干部参与学校学生工作的民主管理, 如允许学生干部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提出建议并自主行动, 如鼓励学生干部打破常规创新性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学生干部能力会得到一定的强化和增长, 真正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人。

3. 保障与激励:建立有利于学生干部主体性发挥的长效机制

建立学生干部素质培养机制。高校应着眼于学生干部主体价值需求, 建立素质培养机制, 通过明确的培养发展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一步提升理论素养和强化实践能力。要使学生干部素质的培养成为一个长效机制, 必须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参与相结合、阶段学习和长期培养相结合、有针对性和内容全面相结合的原则。全方位、可持续性地学生干部素质培养机制是学生干部发挥其主体性的条件和保障。

建立学生干部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学生干部主体性有效发挥的保障。“激励机制是建立在学生干部工作动机的分析基础上。”[3]学生干部在不同的阶段其价值需求不一, 单一的激励方式难以奏效, 因此, 高校应制订学生干部考核激励制度, 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 有的放矢地选择合适的激励方式。高校对学生干部采用的激励方式主要有荣誉激励、情感激励、信任激励等, 通过不同的激励方式来肯定学生干部的主体价值, 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责任感的生成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

建立学生干部考核监督机制。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促使他们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 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 在学生工作中有所作为。因此, 在学生干部管理中推行考核监督机制是一项重要举措。对学生干部的考核主要从选拔、使用、结果考评等三方面开展, 确保学生干部从始至终都处于较好的主体性状态。当然, “考核本身不是目的, 目的是利用考核这一手段来增强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 并通过考核来防止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不作为’倾向……二是‘乱作为’倾向”[4]。监督机制则主要从学生干部的职务与责任、权利与义务关系出发对学生干部的学习生活工作等进行督促, 以此增强他们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 进一步促进学生干部主体性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3:4.

[2]方正泉.主体性教育理论视角下的高校社会实践教育[J].江苏高教, 2014, (2) .

[3]司福利, 薄建柱.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机制研究[J].大众文艺, 2011, (7) .

学生干部主体 篇2

计划

县委组织部、党校干部培训主体班次计划

县委组织部、党校干部培训主体班次计划

各乡镇党委,县直各系统党委,直属机关党工委,天义街道办事处党工委,热水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人大、政府、政协党组,法检两院党组,县直部、委、办、局、中心、所,人民团体党总支:

干部培训工作是干部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发展能力,推动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全面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干部培训主体班次计划:

一、培训班次

1、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

培训对象:科级领导干部80人。培训时间:每期10天。

培训地点:县委党校、县外培训基地。培训内容:党的十七大精神,上三级“两会”精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领导科学知识、经济理论、法律、财税金融基本知识等。学员组织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

2、副科级领导干部挂职锻炼学习选派对象:全县优秀副科级领导干部18人。

挂职时间:4月至8月份。挂职地点:浙江平阳 学习内容:学习借鉴浙江平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宣传宁城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方面的优良环境和优惠政策,与各类企业和投资商广泛接触,千方百计争取吸引客商到我县投资创业,力争引进一批拉动力强、综合效益好的大项目大企业。广泛收集

招商引资信息,及时反馈县招商局和有关部门,为落实好县委、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县、产业富民主战略提供项目支撑和信息支持。

学员组织单位:县委组织部。

3、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培训对象:副科级后备干部60人。培训时间:1个月。

培训地点:县委党校、县外培训基地。培训内容:党的十七大精神,党建理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及中青年后备干部必备的政治理论、党性修养、领导科学、现代管理知识等。学员组织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

4、纪检干部培训班

培训对象:全县纪检干部50人。培训时间:5天。

培训地点:县委党校。培训内容:纪检专业知识,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廉政建设等。

学员组织单位:县纪检委、县委党校。

5、党务干部培训班

培训对象:乡镇、县直各单位党务干部60人。

培训时间:3天。

培训地点:县委党校。

培训内容:党建理论、业务知识、公文写作信息调研等。学员组织单位:县委组织部、县直属机关党工委、县委党校。

6、社区党务干部培训班

培训对象:街道社区党务干部20人。培训时间:3天。

培训地点:县委党校、县外培训基地。培训内容:社区党建知识。学员组织单位:县委组织部。

7、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

培训对象:全县村党组织书记300人。培训时间:每期3天。培训地点:县委党校。培训内容:党的十七大精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法律法规、信访知识。学员组织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

二、有关要求

1、各乡镇、各单位接此通知后,请提前做好工作安排,保证人员届时参加培训学习。

2、各培训班学员要按时报到,原则上不准请假。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报到或参加培训,必须在开学前向学员组织单位请假。

3、学员在培训期间,不再承担原单位安排的会议、考察及其它工作任务。学员要认真遵守学习纪律和考勤制度,学员组织单位和县委党校要加强对学员的管理,确保培训效果。每班次学习结束后,县委组织部和学员组织单位要对学员在校学习、外出考察等情况进行考核,填写干部培训登记表,存入干部本人考察档案,作为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

学生干部主体 篇3

【关键词】班干部 班主任 班级管理 培养

牵牛要牵牛鼻子,干工作要抓关键,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是班级管理的关键所在。怎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班干部的作用?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已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有人把班干部比作一個班级的“火车头”,比作班主任的“左右手”。这足见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作为班主任,工作严谨细致固然重要,毕竟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班级工作千头万绪,事必躬亲的结果必定是顾此失彼。实践证明:班级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班级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哲学家告诉我们只有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确培养和使用班干部,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助手是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的关键。搞好班干部的工作,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班风,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自己管理班级的积极性。事实上,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伞柄、支架和布,一个再好的伞柄如果没有支架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片天空的。班干部是班集体的核心,是班主任的助手,更是班集体的服务员。只有发挥班干部的“主角”作用,班级管理这出“戏”才能演得圆满成功。

二、精心选拔班干部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行、工作热情和组织能力等的了解,是选拔班干部的前提。因为班干部在班中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要在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威信和号召力,这就要求班干部不但要有好成绩,更要思想好,品行好,而且要热心帮助他人,乐意为同学们服务,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在班级的学生群体中他们各方面都是佼佼者,是班级群体的领头羊。这样的班干部集体一旦形成,对于营造良好的班风,创建良好的班集体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新生班的班干部可采用先试用后任用的方法,给临时班干部两周左右试用期进行考察,考察合格再任用。同时定期表彰优秀班干部,对不称职者及时调换,保持“龙头”队伍的先进性。

三、认真培养班干部

班干部既是班级的骨干力量,也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但在人格上与普通学生却是平等的 。班干部在开展工作时不能像班主任那样用自己的威信来影响学生,更不能居高临下地指挥,而应该在工作中采取恰当的方法。如果班干部像班主任那样直接指出同学的错误,或者抬出班主任来压服学生,学生不仅不会接受,还会造成班干部与同学产生对立情绪。这就使班干部在同学中失去乐威信。班主任应教会班干部采用朋友式、同学式的方式与同学平心静气地商谈,以求得问题的解决。班干部还要注意不能乱发脾气,时时都要关心同学。班主任对班干部的培养要体现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教会他基本的工作方法。针对每个班干部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班主任要精心指导,扬长避短,不断提高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要尽力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各个班干部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提高其领导水平,培养其领班、管班的能力。

同时,作为班主任应该充分地信任班干部,鼓励他们敢想敢干,敢抓敢管;同时尽可能支持他们,尤其在他们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老师应鼓励、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分析事理、正确处理。班主任要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不要事事非亲自经手不可。

四、建立班规,严格要求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再能干的班干部,如果没有一套严格的管理条例作为他们开展工作的依据,那么,他们在工作中往往会觉得不知从何下手,不知如何操作。鉴于这种情况,在每学期开学之初,我总要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学校的管理条例,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班实际,师生共同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条例。如在仪表、文明礼仪、学习、学校活动、课余生活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有了严格的管理条例和管理措施,班干部在开展工作时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普通同学才更懂得如何自我规范,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纪律上凡是要求一般同学做到的,班干部必须先做到。班干部应时时为表帅,处处是先锋。班主任必须时时刻刻严格要求班干部,加强对班干部言行监督,违纪班干部要严加处理,做到班规面前人人平等,但要注意不能在全班同学面前说或做任何打击班干部威信的话或行为。选出的班干部毕竟不是完人,所以对班干部不能苛求,要引导好,激发其热情,勇敢面对困难。同时帮他们树立威信。这样,班干部才会在实际工作中尽快成长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力作用。

五、做班干部的坚强后盾,正确地引导班级舆论

班主任要积极调动全班同学支持和配合班干部的工作,班干部取得成绩时,在班上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在工作上“得罪”了同学,造成与同学关系紧张时,通过公开讨论,引导学生对班干部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达到使班干部愿管事——敢管事——会管事——管好事——独立处事的目标。有时班级难免出现一些不正之风,班主任在必要时一定要及时出面给予批评和教育,维护班干部的地位和尊严,把舆论导向正确的一边,扶持正气,制止错误思想,阻止不道德现象。实际上,维护了坚持正义的班干部,也就维护了班集体的利益。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体品质 篇4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把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品德等按照教育者的设计进行有效整合, 就要求教育者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优化教学过程,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探究的主体, 合作的主体。下面就如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主体品质谈谈我的看法。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优化课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将语文教学定位于“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这就强调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优化课堂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发展的主体, 教师不能独霸课堂, 要让学生自主“建立”知识, 主动获取知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他不称赞某个教师讲课时有怎样高的教学艺术, 最要紧的是看学生, 而不是光看教师的讲课, 一堂课如果教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围绕教师转, 长此以往, 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 学生的主动性就会渐渐地丧失。如果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确立, 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过多的讲解、解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是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 担心学生读不懂语文, 于是就包办代替, 结果适得其反, 造成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甚至形成情感对立。事实也是这样, 记得有一次, 我阅读学生的随笔, 看到了这么一段令我诧异的文字:“老师, 您不要生气, 我觉得最近几天的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 我总想睡觉, 您《荷塘月色》完全没有必要上那么多节, 我们很多同学远没有您那么喜欢朱自清, 也远远达不到您理解的深度, 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 可您不觉得那事情离我们太遥远了吗?什么大革命失败啦, 知识分子苦闷啦, 我们没有兴趣, 有那么多时间让我们对这些遥远的事情发表意见, 倒不如将这些时间用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免得课上不会发言, 又浪费时间。望老师考虑。”

说实话, 我当时有些悲哀, 也有些埋怨, 可是, 沉住气, 静静地反思一下, 就会发现, 那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课堂上失去了《新课标》的新要求, 课堂应该“以学定教”, 而不是“以教定教”。因此,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 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自主实践, 自主探索, 尽可能地增大学生的自觉度, 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师的启迪和帮助下,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又让受教育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我讲何其芳的《秋天》这首诗时, 在学生反复朗读、背诵、感知、理解的基础上, 进一步理解文本中描写秋天的特点和内容, 我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让他们先找出描写秋天特点的内容, 然后再采取分组讨论。北方与南方的秋天有何异同?突出表现在哪些地方?并鼓励学生谈谈他们在生活上的体验, 经过学生反复的酝酿、讨论, 发挥各个小组的学习优势, 逐一掌握了文中的重点内容, 并让学生走到讲台前大胆说出异同, 结果大部分学生回答了问题并对北方秋天的特点谈了自己生活上的体验,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求知欲望高, 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只有这样, 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积极学习, 积极思考, 教学才立本于学生。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优化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中心, 也是教学的主体, 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必须深入进行课堂改革, 优化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更好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其一, 从单纯传授知识向教学生获取知识的转变;其二, 从讲解为主向启发诱导转变;其三, 从教师权威向师生平等转变。这样, 才能彻底清除学生在课堂上的压抑感, 学生才会感到课堂是自己学习的场所, 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可信赖的“向导”。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态度僵硬, 语言单调, 造成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 学生担心说不对, 教学就成为一种强制性的枯燥无味的“劳役”。

要想真正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让智慧的阳光照射学生的心扉, 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 学会挑战名家。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 有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老师, 他离开百草园时, 直接说再见了, 还不行吗?为什么用德语‘Ade’, 是不是想故意卖弄学问?”他的话音刚落, 其他同学七嘴八舌地小声议论, 学生的问题也许有许多的漏洞, 但此时此刻却闪烁着思维的火花, 只是担心回答出错, 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 激活学生的思维, 消除顾虑。于是, 我在黑板上写道:“尽信书不如无书, 名家也有缺点。”然后说,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 可是他的诸多观点与老师截然相反, 而且他还写文章, 毫不留情地反驳老师, 有人说他忘恩负义, 亚里斯多德回答说:“我爱我的老师, 但我更爱真理。”一席话, 学生心理上的顾虑消除了, 心灵的大门敞开了, 学生的思维在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下迸射出创造的火花, 于是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问题迎刃而解。随后学生又提出了许多问题, 如:文章第一段“似乎确凿”连用不是矛盾吗?第二段用“不必说……不必说……”既然不必说为什么还说呢?文章最后说自己的画像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加上“他的父亲是个开锡箔店的”那一段话呢, 等等。这时我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经过讨论得出结果:

1.“似乎确凿”因相隔太远, 自己确实不能肯定百草园发生什么新的变化, 只能用猜测的语气, 但根据童年的记忆, 百草园除了野草“确实”没有什么别的东西, 所以用了这个词。

2.“不必说……不必说……”句式的运用, 体现百草园值得回忆的东西确实很多, 但作者描述的重点是“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的乐趣”的内容, 所以, 前面的就一带而过, 这个句式的运用表现了鲁迅非凡的语言功底。

3.“Ade”的使用, 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这个词毫无必要, 有卖弄学问之嫌, 一个学生还绘声绘色地引用了《围城》中的话, “他说话时不时的夹杂着德语, 正如, 人牙缝里的肉屑, 除了表明他生活好之外别无用途。”另外一种意见认为, 用德语恰恰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 非常复杂的感情。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是学习知识的主体, 实现了三个“转变”, 课堂真正归位于学生, 使整个课堂创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 消除了学生因怕老师提问或怕回答出错的恐怖心里, 消除了学生课堂上的压抑情绪。

第二课堂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如:我讲《万紫千红的花》一文时, 是这样把这篇比较枯燥的文章知识传授给学生的。首先, 提前布置, 让学生采集红色的小花数朵, 然后再找两个干净的瓶子, 分别盛上醋和肥皂水, 告诉学生先把红花放到肥皂水中, 观察结果并做记录, 最后再将放在肥皂水中的花放到醋瓶里, 再观察, 此时又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写出实验过程及结果。

通过这种教学, 学生不仅全部完成实验, 而且完全理解了课文中所说的“这是花青素捣的鬼, 花青素遇到醋变红, 遇到碱变蓝”的难点。成功的第二课堂教学给了学生自己发展和创造的有利空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 真正让学生在求知中学会生活, 在动手动脑中得到知识, 体现了从单纯传授知识向教学生获取知识的转变,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

三、培养学生的主体品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培养学生的主体品质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 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的情感沟通, 培养学生的主体品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力保证, 在培养学生主体品质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学生学会参与。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不断地进步, 取得收获, 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其乐于学习, 让他们有自信心、有成功的愿望, 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

2.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让学生走向自主发展的道路。

例如:在教学中, 实行民主教学, 开放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思考, 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 有利于发挥学生潜能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探索, 在学习中寻求乐趣, 在学习中不断地积累知识。

3. 帮助学生学会活动。

无论是在教学活动中, 还是在课外活动中, 活动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善于将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设计成一些活动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并组织活动, 最终完成活动。

4. 激励学生学会发现和创新。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我们必须不断地去追求新的知识,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拓宽知识, 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看待今天的教学, 看待今天的学生, 看待今天的生活, 看待明天和未来。

学生干部主体 篇5

“学生主体”似乎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判断, 但仅仅将“学生主体”当作一个口号, 真正践行“学生主体”似乎是更有意义的行动。在这一点上, 美国小学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细节值得我国教育工作者思考与借鉴。

一、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 “学生主体”是美国教育实践 的突出特点

学生是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第一出发点。美国实行的是“就近入学”制度, 其出发点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便利, 这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一种体现。只要申请人身份合理合法, 入学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不管是当地的学生, 还是外地转学过来的学生, 只要身份合法, 办理入学手续就会很简单, 仅仅需要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 完全没有“择校”、“测试”等诸多的程序和限制。

不仅如此, 学校教育是指向每一位学生的。例如, 一位中途插进美国小学班级中的学生就变成了插班生, 学校会给这位学生发一个漂亮的小袋子, 上面写着:“redfish, blue fish, welcome newfish!”里面会是一些小书签、橡皮之类的玩意儿。对于一个初入班级的学生来说, 这一细节会让他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归属感, 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接纳的主体”。

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以学生为出发点来考虑的。例如, 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午餐有A、B、C、D四种选择, 实际上是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饮食偏好和习惯, 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吃到自己喜欢的且营养丰富的午餐。学校每周五会给学生发放下一周的餐单, 上面详细标明每一天的午餐内容和营养成分, 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做出更加符合自己喜好的选择。

每一位学生过生日的时候, 学校电视广播的主持人都会在晨间新闻中予以播报, 而且校长会亲自到过生日学生的班级, 向学生问候“生日快乐”, 还会赠送生日小礼物。教师也会组织全体同学为过生日的同学送上各种祝福, 让孩子充分体验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自豪与喜悦。

美国学校的校车不仅质量是最好的, 而且服务也能充分地体现“学生主体”的地位。通常, 校车会开到小区里, 学生下车只需步行几十米就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中。一旦遇到下雨或下雪等恶劣天气, 校车会主动地开到每一位学生的家门口, 保证他们不会被淋到。虽然这只是一个个小小的细节, 但是蕴藏于其中的“学生主体”理念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 、教 师 具有“服 务 学 生”的意识, 基于“学生主体” 实施教育行动

笔者在和美国小学教师接触与沟通时会强烈地感受到他们“服务学生”的意识。每天早晨, 当家长开着车送孩子到学校大门口时, 四五位教师一字排开, 依次为孩子打开车门, 然后特别真诚、热情地问候孩子:“G o o dmorning!”“How are you?”并给孩子一个热情的拥抱与灿烂的笑容, 然后彬彬有礼地对家长说“Have a good day!”孩子从中体验到这将是愉悦一天的开始!但凡学校举办各种活动时, 校长会亲自站在门口, 毫无架子地欢迎每一位学生和家长。透过校长与教师的这些行为, 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在美国的小学里,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服务于学生的。

美国教师在教育工作的很多细节中也会体现“学生主体、教师服务”的意识。每当学期初, 教师会发给学生一张材料清单, 上面涵盖整个学期需要准备的所有学习材料, 目的是方便孩子一次性地准备好所有材料。每月月初, 教师会发给学生一张本月的日历, 在上面标注接下来每一天会进行的活动。教师在本周还会发给学生详细的下一周的每日课程表, 备注每天需要注意的事宜, 如课后的俱乐部活动、PTO (家长、教师和学生的聚会) 活动, 等等, 确保学生不会遗忘。此外, 教师每周还会发给学生及其家长这周比较详尽的周工作总结和下周的教学详细计划, 包括各个科目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和内容。学生或者家长给教师发送的邮件, 永远都是当天回复。有需要沟通的事宜, 家长只要在学生的StarBinder里写个留言, 教师就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反馈和处理。

教师通常只在周一到周四给学生布置作业, 他们认为周末是学生的休息时间, 学生也需要放松、玩耍、增长见识, 所以美国小学教师在周末是不会留作业的。各种节假日, 美国教师更不会布置家庭作业, 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诉求。

每个学期, 教师都会组织家长会, 同样也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意识。每个学期初的家长会, 教师会向家长介绍基于学生考虑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学期中后期, 教师会安排与每位学生家长进行一对一的沟通, 不仅在会面时间上充分了解家长的时间安排和需求, 而且会见的内容完全是个性化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反馈。教师会准备体现每位学生学习具体情况的各种材料, 详细地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在校情况, 并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给家长提供帮助与支持, 如推荐阅读书目、开展家庭数学游戏活动, 等等。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安排上会更充分地考虑学生的背景、需求和兴趣。例如, 在所布置的项目学习中, 教师会考虑每位学生的主观愿望、兴趣和喜好, 让学生自主选择;此外, 教师也会结合不同孩子的背景和经验提出具体的建议。在一个有关中国文化的项目中, 美国教师就会让一位从中国转学过来的学生进行“中国学校”的项目研究, 充分地考虑不同学生的背景和经验。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 环境创设

美国小学不会在校园环境中过多地展示学校的荣誉和成果, 也不会安排宣传宏大的教育口号, 更不会存在过多的展示“教师风采”的布告栏。美国小学整个校园环境的创设, 都是基于“学生主体”这一视角的。

正是基于学生主体的考虑, 美国的小学环境也不会突兀地体现与幼儿园的割裂和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墙面设计还是教室里的展陈, 美国小学环境都体现了连贯的、一脉相承的过渡性特征。墙壁上全是学生的作品, 没有修改、雕饰和润色的痕迹, 朴素而充满童趣。即使是对该校教师照片的呈现, 也全部用学生的美术作品来凸显。走廊的过道里全是学生的展陈设计, 一把把舒服的椅子、几个舒服的靠垫, 这是让学生心情愉悦的环境。教室里没有“高位的”、“宣教式的”条条框框, 更多的是体现各个学科本学期的主要内容, 这些内容是细化的, 同时也是有选择的。例如, 三年级班级的墙壁上会把本学期学生要掌握的重要单词、容易出错的单词按照字母顺序罗列出来, 也会有不同句式的概括性说明和具体例子, 学生会一目了然, 非常清楚。

班级里的环境是出于方便学生走动、取放材料而进行设计。放眼过去, 人们可能会觉得教室里“很满”, 各种各样的材料分门别类, 甚至有的班级里还会养小动物。教室会准备好各种学习用具和美术材料, 便于学生使用和取放。小组主体模式的座椅摆放方式自然地让人感到教师不是课堂的中心, 课堂是指向每一位学生的。

学校的图书馆、班级图书馆和计算机室, 同样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图书馆按照学生阅读水平和阅读材料性质的分类方式, 非常便于学生展开分级阅读和个性化借阅。班级中阅读材料的提供也充分体现了对各个学生不同阅读水 平和能力的考虑, 既有图画为主的绘本, 也有分章节的小说, 保证所有的学生总能找到适宜自己阅读的图书。

四、对我国小学教育的启示

观察美国小学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实践, 反观我国的小学教育, 人们就会发现这里面存在的很多现象和问题是值得我国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反思的。

首先, 我国教育应该创建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和年龄特点的话语体系。教育内容应该是丰富的、具体的, 也应该是学生能接受的, 因此, 我国的教育话语应该是学生能听懂的。例如, “北京精神”、“中国梦”都是高位的、概括的、宏观的内容, 并不适合小学生教育。我国在试图开展品德教育、熏陶教育的时候, 应该深入挖掘体现教育内容的具体载体和形式, 探讨如何把高位的、抽象的内容转化成学生能够理解的、乐于理解的内容, 要在教育效果上进行深入的思考。

其次, 学校和教师应该具有真正服务学生的意识和行动。这种意识要具体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点滴细节。例如, 学生书包里的哪些东西是学生每天必须带的、哪些东西是班级增加个小柜子就可以解决的。学生在学校的午餐, 学校要了解是否有些孩子对某些食物存在过敏反应?如何提供给学生健康、营养又富有个性化的午餐?学校应该在开学前就形成内容详尽的校历安排, 每月、每周教师向学生和家长提供有清晰说明的班级活动总结和下一阶段的安排计划。学生需要准备的物品, 学校可以在开学初给学生发一张统一的材料清单, 列上本学期需要的所有材料, 避免学生出现今天买这个、明天买那个的情况。

最后, 学校的教育环境应该是基于学生而创设的。当前我国很多学校在环境创设中更多是在展现学校的业绩、学校的口号等内 容。事实上, 一所好学校最有说服力的表现应该是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喜爱程度。学校应该在环境创设中体现学生眼睛所见的、心灵需要 的和体现学生主体的作品。教室的墙面上应该是与各个科目学习有关系的本质内容的抽取和体现;走廊的过道里应该是体现学生需求的人性化的摆设。小学一、二年级的班级环境应该考虑到幼儿园的 衔接和一致性, 避免不顾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的断裂式的环境设置。

学生干部主体 篇6

当前高职教学改革中正在实施的工作过程导向 (行动导向) 课程改革, 让学生“在做中学”,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 将学生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设计技能水平,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新的动态教学模式, 是以人为本新教学观的体现, 而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是它的本质特点。

一些院校的实践证明, 在“教、学、做”一体化实施过程中, 存在着学生、教师不适应, 无所适从的状况, 学生的主体地位尚未得到充分肯定, 主体作用也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 要保证该项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研究学生主体性培养及主体作用的发挥问题势必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性培养的重要性,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个性才会得到和谐发展, 主体潜能才能得以全面施展, 教学改革目标也才能随之实现。

一、学生主体性培养的重要性

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反应了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当代人类面临各种挑战, 教育被一些有识者赋予要使学生“学会学习”与“学会生存”两项基本职能, 把教育主体性提高到生命生存本性的高度加以认识。

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职学生年龄正值二十一、二岁, 具有思想活跃, 有进取心的特点, 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必须依赖于自身的主观努力, 一切外在的影响因素, 只有转化为内在需要, 才能成为激发主动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动力, 因此可以说, 愿意学、自主学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 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 是现代教学本体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十分重要。学生地位决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也决定教学活动的结果, 关系到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当前高职教学实施工作导向课程改革, 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是抓住了教学改革的关键, 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教、学、做”一体化进程中师生所面临的不适

正如所有新生事物刚刚出现时人们往往会感动陌生、不习惯一样, 高职实施工作过程课程教学, 这种让学生在“做中学”,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 将学生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 对于每个由高中毕业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很陌生、很难适应的。

一是学习内容变了。过去在中小学学习的是以书本上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 现在学习的是过程性知识, 以学习实际操作为主。

二是认识顺序变了。过去在中小学是先学习理论知识, 再通过一些实验加以认证, 走的是从理论到实验的路子;现在是先学习实践知识技能, 再学习理论知识, 走的是从实践到理论的路子。

三是学习方式变了。过去在中小学是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布置, 学生做作业, 一般是以学生个体为主进行学习, 现在是学生自己制定计划, 自主学习, 大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教师进行指导、咨询、组织。

四是考核、评价方式变了, 过去在中小学的考试、评价方式是教师出试卷学生用笔回答, 以分数定优劣;现在考核以活的知识技能为主, 以实际能力如何分上下, 考核方式有学生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等多种。

五是学习场所有变化, 过去在中小学大多在固定教室里学习, 现在不仅在教室, 还要在实验 (实训) 室、实习基地甚至在企业车间、职场的现场的进行教学。

以上诸多变化, 使他们对高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学习一时感到无法适从。

教师对于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充当指导者、咨询者、组织者的角色也感到有些“困惑”, 一时难以适应。

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不适应, 直接影响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究其原因, 这当中既有思想观念上的认识问题, 也有实践操作上的做法问题, 可以说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一个逐渐转变, 逐渐适应的过程。

为了促进这个转变, 笔者认为, 有必要对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 针对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三、学生主体性基本特征分析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中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内在属性。我们在教学中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承认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前提的, 它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确立的根本标志, 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则又是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内在依据的。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为一种内在属性, 它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点。

一是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学生是自己学习行为的主人, 能够依据客观条件与学习目标的要求, 对自己的学习活动, 自主做出计划安排, 自觉地去执行, 自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 体现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价值取向和学习活动的自主选择。

二是差异性, 也叫独立性。由于每个学生个体具有的生理基础 (主要指生理结构与遗传素质) 、心理特征 (由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构成) 和知识能力结构 (指知识技能、经验、方法和能力有机结合) 是不同的, 又由于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使得彼此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 因此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也各具特点, 体现了个体的独特性, 这是教师实行因材施教策略的出发点。

三是能动性。能动性主要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主动的特性, 即通常人们所说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是发挥主体作用的驱动力。

四是创造性。创造性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求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勇于探索新知识, 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开发创造潜力。这是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突出表现, 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品质。

四、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基本特征, 决定了学生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育、教学过程所发挥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当前高职实施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中学生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情况下,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应该抓好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培养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主体作用以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在需求, 也可以说是学生对自身主体性的认识。它是在学生进行认识———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每个学生作为一个具体生动的自我, 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它作为一种主体意识, 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具有选择的目的性。学生就是以这种目的性为指向, 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调节, 控制自己的实践活动, 使自我得到发展, 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也得到发展。可以说主体意识是主体作用发挥的驱动力之一。

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分为学生个体的主体意识与学生集体 (学生小组或班级) 的主体意识。高职学生入学前, 在中小学所接受的十二年应试教育, 极大地窒息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可以说高职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相对微弱的。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培养, 使学生逐步树立起强烈的主体意识。基本做法:首先, 加强高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教育, 使学生认清自我发展的正确方向, 树立起通过自我努力, 使自己身体、心理、知识、能力品性都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逐步成为社会化的新型个体。其次, 在学生认识———实践活动中, 尤其在现场实习活动中, 通过角色学习, 角色扮演, 增强角色意识, 明确角色规范与角色期望等, 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再者,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突出有利于培养树立学生主体意识的因素, 为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营造有利氛围。

二是鼓励、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 是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的主要方面。学生自主学习有两种方式:首先, 学生个体自主学习, 其次, 学生学习小组自主学习 (也叫合作学习) 。无论是学生个体自主学习, 还是学习小组自主学习, 都要求他们能够依据学习情境设计。这是师生共同确定的学习目标, 自主制订学习计划, 认真加以执行, 自我评价学习成果, 自己控制学习进程。在这个自觉能动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发展技能, 培养职业能力养成良好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 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学会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

需要指出的是, 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中, 多采用学习小组的方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这种自主学习方式, 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有共同的目标, 共同的情感, 共同的价值规范。作为一个小集体, 对每个成员的心里和行为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具有教育功能、认同功能、支持功能和归属功能, 对个体和集体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巩固, 对团队精神的构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的检查、评价工作。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检查、评价, 是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 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措施。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 应该采取多种方式,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检查、评价, 这是培养、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其主体作用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具体做法:首先, 通过学生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 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 保证学习成效。其次, 通过学习小组对每个成员学习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对全组学习状况的自检与评估, 发挥集体优势, 调节学习活动, 提高学习质量。再次, 教师对学生个体或者学习小组及至全教学班的学习状况进行检查、评价。这种检查与评价一般要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后或一个学期、学年结束后进行。教师的评价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多在如何对待、如何很好改进上给予指导。学生自我检查与教师对学习状况的检查与评价, 可以是随机性的、诊断性的, 也可以是形成性的, 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式, 贯彻“择善而从”的原则。

四是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指导者、咨询者和组织者, 这体现了一种新型师生关系, 即建立在于相互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热爱基础上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感情因素, 要满腔热情关爱学生, 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 达到心意沟通, 做学生的知心人, 做到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 启发、指导学生愿意学、主动学, 自主学, 成为会学习的人。

摘要:在高职教学改革中实施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 实行“教、学、做”一体化,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设计技能水平,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性培养的重要性,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个性才会得到和谐发展, 主体潜能才能得以全面施展, 教学改革目标才能随之实现。

关键词:过程导向,一体化,主体性,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天友.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1) .

[2]姬晓慧.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做”一体情境教学模式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0 (6) .

学生,班级的主体 篇7

学校是个大集体, 班级是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 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就直接体现在了班级管理工作的优劣上。而班集体又主要由学生组成, 所以, 学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学生管理好了, 学校的管理也就不成问题了。作为一名班主任, 想要管好学生, 使班级管理实之有效, 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班级工作。

如今, 大多数中学生都会对生活充满了好奇与期望。他们渴望融入集体生活, 渴望成功, 更希望自己的才干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与认可———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因此, 我在班级工作中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即多给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 让他们成为管理班级的主人。

一、健全组织机构, 坚持自我管理

我认为, 班级难于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缺乏主人翁意识。若能让所有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感受到作为班级小主人的责任, 情形就会大大好转。而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其主体作用, 就必须让他们全员参与, 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自我管理系统。对此, 我的做法是:

1. 组阁班级常务委员会

在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 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胆大心细的中心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是班集体的核心, 是凝聚整个班级的重要力量。可以说, 有了一支能干的中心队伍, 班级管理就成功了一半。为了构建这样一支中心队伍, 我采用了“班长支书牵头, 组阁领导班子”的方法。首先, 通过“自荐和学生推荐———学生投票, 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两个最得力的干将作为班长和团支书。再由班长和团支书牵头, 组阁班委会和团支委成员, 确定班级常务委员会。在第一次班级常务委员会会议上, 各干部须明确自己的职权范围, 并以此为依据, 在会后制订好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 向全班公布, 由全班同学讨论通过后再进一步付诸行动。且干部在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 也必须自觉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和评价。总的来说, 班上的一切日常事务主要由班级常务委员会负责管理, 而我只作为班干部的坚强后盾, 做好个别的疏导协调工作。

2. 确定“轮流执政”值周小组

班级管理, 需要一支相对稳定的班干队伍, 更需要一股能够流动的新鲜血液。值周小组是由4位同学自由组合而成的临时管理组织, 其中一位学生任值周班长 (经民主推选产生) , 与另3位学生分工协作, 在班级常务委员会的指导和同学的监督评价下, 管理一周内的班级日常事务。

3. 组建自治小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组建灵活多样的自治小组 (如学习督导组、纪律监察组、卫生监督组等) 。每位学生均可参加, 且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力。这些多样化的自治小组吸收了全体学生, 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 积极合作。不难发现, 在这之中每位学生既是管理者, 又是被管理者。管理与被管理的结合, 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的良性局面。

“班级常务委员会—‘轮流执政’值周小组—自治小组”这一全方位、多层次的班级自我管理系统, 为每一位学生都提供了参与班级自我管理的机会, 使其能在集体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并且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锻炼了他们的管理能力, 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 它也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实行了有效的班级管理, 大大提高了班级工作的效率。

二、参与制定班规, 激发“两个意识”

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是为了管理班级, 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生管理学生”来实现“自己管理自己”, 以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因此, 我在刚接手新班级时,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法治班”。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 明确班规的意义。先向学生讲述班规较《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优势, 即它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互制性和灵活性。其次, 要求全员参与。主要通过主题班会《假如我是班主任》, 征集“金点子”,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立法者”, 然后确定班规。使学生觉得这不是老师在管自己, 而是自己在约束自己。再者, 强调班规面前人人平等。即充分发挥班规的针对性、实效性, 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守法者”。

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民主参与, 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取得了不错的实施效果。

三、发挥示范作用, 进行自我教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班级管理中, 常务班委和值周小组成员是班级管理的骨干分子, 他们是在服务的基础上实行管理的———他们的示范服务是一种无声的管理、无形的激励。正是这种无声无形的管理和激励, 才使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有声有形的班风得以形成。在这种风气中, 班级管理工作通过一种示范激励的途径引导学生正确地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制度进行比较, 从而开展“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管理”等一系列的自我教育活动, 不断超越自我。

学生干部主体 篇8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 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 增进感情, 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 互相谅解, 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校风。我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 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 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 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因此, 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重在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发展。

一、以身立教, 言传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 言行一致应是教师具有的美德之一, 如果教师嘴上说得很动听, 而实际做的又是另一套, 那换来的将是学生的蔑视。其次要尽量说到做到, 处理事务要客观公正。这是让学生信任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 教师要把自己当作一面镜子, 以自己的遵纪守法来鞭策学生, 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感召学生。再次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以开朗的心胸, 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平衡的心态从事教学教育工作。如果动不动就发脾气, 喜怒无常, 垂头丧气, 损害自己的形象, 威信便无从谈起。正如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就是说正人先正自身。教育区别于其它劳动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示范性。学生“听其言, 观其行”, 教师在进行教育过程中时时处处事事都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言行, 成为学生的榜样, 使学生得到主体性发展。

二、巧抓机遇, 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 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 这是人的道德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 抽象的道德戒律, 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学生耳濡目染, 其思想认识也已变得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的做法是:巧抓机遇, 充分利用晨会、班 (队) 会、宣传栏、黑板报等, 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 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 我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 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 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提高了思想认识, 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 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与时俱进, 精心策划, 不断地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三、通过各种竞赛活动, 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教育

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 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 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 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 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 如学校开展的庆“六·一”趣味运动会、歌咏赛、作业展览、普通话演讲、作文竞赛、手工制作、办各种板报谁最棒等各项竞赛活动, 让学生逐步培养起集体荣誉感, 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 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 让他们能努力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 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 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 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 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 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 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通过少先队组织,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 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 每得到一枚奖章, 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 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 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化为自身的东西。

五、通过课堂教学,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 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讨论, 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 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

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 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 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 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 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 又导行, 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 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 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 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 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 就可以满足小学生交流的欲望, 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 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 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 或者横向比较, 看做得好的同学是怎么做的, 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 在比较中,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强化学生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9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 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因此, 物理课程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技能的训练, 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 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1 更新教育理念,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认知的手段, 还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 一个有创新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道路上不断进步, 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总结大量的信息。

(2) 主体教育思想强调由传统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转变, 强调在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 着力培养主体精神, 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尊重主体, 就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天生的求知欲, 改变传统意义上让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的局面。

(3) 注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主动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 才能学好知识, 通过课本想想做做, 想想议议, 动手动脑学物理等栏目, 强调引导学生注意这些栏目的功能, 注意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点明思路, 让学生思考解答。

2 鼓励学生猜想,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探究思维

思维积极性是改变环境的条件和毅力, 是从事创造活动在所必要的、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 激励学生去猜想。

(1) 联系实际, 进行猜想。联系实际, 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实现从实践上升到理论质的飞跃。如:在探究并联电路的电压的规律的活动中, 有学生猜想并联电路的各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 但联系到家庭电路中各个用电器之间的电压和进户线间电压的关系, 就否定了前面错误的猜想, 得出正确的结论。

(2)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情境是由教学的客观环境和师生的客观心理因素共同构成的。心理学研究说明,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适当的情境, 学习了杠杆知识后,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使用杆秤在买卖东西时, 往里买东西时多秤一点, 沾点便宜, 往外卖东西时少秤一点, 让顾客吃一点亏?学生觉得有趣, 猜想颇多, 议论纷纷, 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寻找出了答案。

3 改革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意识

物理实验教学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 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

(1) 观察是创新的前提, 引导学生观察认真观察非常必要的。观察是实验的开始, 也是创新的前提, 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 物理学习中的观察是人们对事物或问题的物理特征通过视觉获取信息, 运用思维辨认其形式、结构和数量关系, 从而发现某些物理规律和性质的方法。而物理思维通常是从观察物理现象开始, 结合运用其他方法, 才能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如:在观察电的热效应和磁效应的实验中,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实验过程中能看到什么现象,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2) 增大实验的开放性, 让实验走进生活。实验的开放除了传统的物理实验外, 还应包括实验仪器的开放, 实验方案的开放, 实验结论的开放。如:做杠杆有关的实验。有些学生做直杆实验, 有些学生做滑轮, 有些学生做轮轴, 还有些做斜面的实验等等。在教学中, 应让实验走进现实生活, 选择生活中的课题设计实验。如:自行车链条放一些润滑油的原因, 指甲剪是怎样的杠杆, 植物油浮在水面上什么原因等等。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引导学生用实验研究这些问题, 可使学生觉得物理是适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3) 改进实验方法, 传统实验做完后, 还要求学生必须做一些应用方面的实验, 如做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的实验。例如在做完测电阻的实验后, 总结实验采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这种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是经常使用的方法。

4 创新教学, 逐渐培养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教师创新的教, 学生才能创新的学。教师要把“教的创新”意识渗透到每个环节中, 设计到每个问题中去, 使创新体现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的物理问题之中, 体现在引导学生自觉的应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去观察, 分析、实验验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在课堂上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 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如:在学习了定滑轮和动滑轮之后, 同学们知道, 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而动滑轮可以省力, 我们现在需要一个既省力, 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的简单机械, 应该怎么办?学生们讨论, 实验之后, 得出滑轮组可以实现两个要求的结果。

(2) 在物理习题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一个铜球质量是89g空心部分注满密度为13.6×103 kg/m3的水银后, 总质量为225 g, 求: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铜球的体积有多大?通过密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以上问题应人刃而解。

(3) 强化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 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这是物理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如:学过能源的有关知识后, 了解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情况和前景。学过噪声的知识后, 让学生找出教室里和家庭中噪声的来源, 说出减弱、消除噪声的方法。通过知识的应用,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也达到使物理知识以广阔的背景为基础, 使学生知道知识的来源和应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在物理教学中, 如何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时代的要求, 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师应解放思想, 大胆尝试, 积极探索创新, 努力使物理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舞台。

参考文献

上一篇:基于单片机监控系统下一篇:茵栀黄临床应用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