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共同养育

2024-08-28

父母共同养育(精选四篇)

父母共同养育 篇1

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少年犯管教所 ( 以下简称“少管所”) 的暴力犯罪青少年及正常青少年学生进行父母养育方式及状态—特质愤怒表达调查, 以了解暴力犯罪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之间愤怒情绪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 为制定科学的青少年暴力防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将“暴力行为”定义为个体外显的针对他人或物体的、故意伤害的体力及言语的严重攻击行为, 具体体现在“修改版外显行为攻击量表” ( 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 MOAS) [4]的第1项“语言攻击”、第2项“对财产攻击”以及第4项“体力攻击”中。研究组标准: ( 1) 广东省少管所年龄18岁以下青少年暴力罪犯; ( 2) 因暴力行为犯罪而入少教所的青少年, 案件性质包括抢劫、伤害、扰乱治安等; ( 3) 小学毕业以上学历, 无精神方面疾病; ( 4) 入所时间为2个月以内, 通过外显攻击量表测试得3项加权总分 ( 言语攻击、对财产的攻击和体力攻击) ≥8分[2]。对照组筛选标准: 广州市城郊某普通完中以往无暴力行为和犯罪史的同龄同性别的在校学生。排除有严重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史, 以及检查不合作、不能完成问卷者。发出问卷160份, 获得有效问卷160份 ( 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80份) 。其中, 男生120名 ( 75. 00%) , 女生40名 ( 25. 00%) ; 小学生116名 ( 72. 50%) , 初中生32名 ( 20. 00%) , 高中生12名 ( 7. 50%) ; 幼时家庭不完整62名 ( 38. 75% ) , 幼时家庭完整98名 ( 61. 25% ) 。研究组年龄为13 ~ 18岁, 平均年龄 ( 15. 34±1. 11) 岁; 对照组平均年龄 ( 15. 19±1. 36) 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5) 。

1. 2 方法

1. 2. 1调查方法研究组 ( 暴力组) : 对少管所中符合条件的所有服教对象进行一对一面谈, 结合本人叙述以及少教所提供的劳教档案完成一般情况调查和MOAS评分后确定是否纳入研究组。符合入组标准的对象在取得本人以及法定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后正式入组, 进行个人访谈或问卷调查。

对照组 ( 正常组) : 在某城郊的完中纳入全部的学生, 删除不愿意参加者后, 剩余学生以班级为整体统一发放问卷, 实名制, 当场回收, 删除平时表现出暴力冲动及不遵守学校规范的学生问卷。

1. 2. 2调查工具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 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 EMBU) [6]: 由父亲和母亲的教养行为2部分组成, 父亲教养行为包含6个因子, 分别为情感温暖、理解, 惩罚、严厉, 过分干涉, 偏爱被试, 拒绝、否认, 过度保护; 母亲教养行为包含5个因子, 分别为情感温暖、理解, 过度干涉、保护, 拒绝、否认, 惩罚、严厉, 偏爱被试。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儿童青少年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问卷 ( State-Trait Anger Expression Inventory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STAEI - CA) [7]: 为自评问卷, 共有4个分量表, 每个分量表均有2个因子, 分别为状态性愤怒 ( 躯体/言语愤怒、愤怒感觉) , 特质性愤怒 ( 愤怒性情、愤怒反应) , 愤怒表达 ( 内投、外投) 和愤怒控制 ( 对内控制、对外控制) 。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 80, 重测信度为0. 83。

1. 3统计分析运用SPSS 11. 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利用t检验进行组间均数比较, 并对养育方式及状态—特质愤怒表达进行相关分析。

2 结果

2. 1 STAEI - CA得分比较暴力研究组在状态性愤怒、特质性愤怒和愤怒外投表达方面的得分高于对照组, 而在愤怒控制的得分上低于对照组 ( P值均 < 0. 05) 。见表1。

2. 2 EMBU得分比较由于各组中均有来自单亲家庭的被试者, 所以量表中在父亲部分暴力研究组及对照组中分别有56例和66例; 母亲部分分别有73例和74例。研究组在父情感温暖、理解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父惩罚、严厉和母惩罚、严厉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 P值均 <0. 05) 。见表2。

2. 3研究组 STAEI - CA 与 EMBU 得分的相关分析

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暴力研究组状态性愤怒总分与父亲惩罚、严厉, 父亲过分干涉, 母亲偏爱被试呈正相关 ( r =0.398 ~0.457, P值均 <0.05) ; 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 ( r = -0. 316 ~ - 0. 552, P值均 < 0. 05) 。特质性愤怒总分与父亲惩罚、严厉, 父亲过分干涉, 母亲惩罚、严厉, 母亲偏爱被试呈正相关 ( r =0. 415 ~0. 578, P值均 <0. 05) ; 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 ( r = - 0. 278 ~ - 0. 429, P值均 < 0. 05) 。愤怒内投的表达与父亲惩罚、严厉, 母亲惩罚、严厉, 母亲拒绝、否认呈正相关 ( r =0. 280 ~0. 364, P值均 <0. 05) , 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 ( r = -0. 301 ~ - 0. 373, P值均 < 0. 05) ; 外投与父亲惩罚、严厉, 父亲过度干涉, 父亲拒绝、否认, 母亲拒绝、否认呈正相关 ( r =0. 298 ~0. 397, P值均 <0. 05) , 与母亲情况温暖、理解呈负相关 ( r = -0. 410, P <0. 05) 。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 暴力组青少年罪犯的状态性愤怒、特质性愤怒以及愤怒表达均高于同龄普通青少年; 而愤怒控制得分低于普通青少年。暴力组青少年状态性愤怒得分高于正常组青少年, 显示其内心的愤怒感觉和试图通过身体或语言表达愤怒的愿望强烈于正常组。特质性愤怒包括愤怒性情和愤怒反应, 暴力组青少年比正常组显示出更明显的易怒倾向。在愤怒表达方面, 两组青少年间接方式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以语言或身体的形式向周围环境表达愤怒时, 暴力组青少年更为明显。此外, 本研究结果表明, 暴力组青少年对愤怒控制的得分则更低。与国内对暴力罪犯以及初中工读生的研究相似[8,9], 提示青少年暴力罪犯对愤怒的自我控制能力存在缺陷, 更容易直接向周围环境表达。

暴力组与对照组青少年在父母养育方式上的对比, 最突出的是暴力组父母在惩罚、严厉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 缺乏父亲温暖也是暴力组的危险因素。相关分析显示, 父母采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缺少温暖等负性养育方式越多, 子女就有更高的愤怒情绪, 并容易在特定情境中向外表达。有学者认为, 在父母惩罚、严厉等强制教育方式下, 子女容易形成情绪不稳、残暴、缺乏同情心和反社会人格倾向[10]。父母对子女积极的情感表达和理智的关爱, 可减少子女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 改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 是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发生的有效措施。

摘要:目的 分析有暴力行为与正常青少年之间愤怒情绪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 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儿童青少年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问卷 (STAEI-CA)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EMBU) , 对广东省少年犯管教所80名具有暴力行为青少年和80名普通中学生进行性别与年龄配对后开展对照研究。结果 暴力组青少年状态性愤怒、特质性愤怒、愤怒外投表达得分高于对照组, 而愤怒对内控制和对外控制得分低于普通青少年 (t值分别为9.741, 9.958, 5.238, 5.395, 7.486, P值均<0.05) 。在父母养育方式上的对比, 暴力组青少年父惩罚、严厉和母惩罚、严厉上的得分高于对照组, 父亲情感温暖得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593, 8.472, 12.957, P值均<0.05) 。相关分析显示, 青少年状态-特质愤怒表达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密切联系。结论 改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 是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暴力,青少年,教育体制,家庭

参考文献

[1]JOHNSON JG, COHEN P, CHEN H, et al.Parenting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risk for offspring personality disorder during adulthood[J].Arch Gen Psych, 2006, 63 (5) :579-587.

[2]乔屹, 谢斌.男性青少年暴力行为与认知执行功能缺陷的关系[J].上海交通人学学报:医学版, 2008, 28 (7) :881-884.

[3]郭俊伟, 杨德兰, 杨艳, 等.青年暴力罪犯人格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3 (3) :349-352.

[4]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60-164.

[5]陈杜.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2 (6) :23.

[6]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161-167.

[7]罗亚莉, 张大均, 刘云波, 等.特质愤怒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人群应用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 25 (9) :700-704.

[8]王振宏, 张美玲, 刘燕, 等.122名初中工读学生情绪反应与表达的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22 (3) :202-205.

[9]罗贵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水平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16 (2) :198-199.

感谢父母 养育恩 篇2

万江第一小学

五(3)班

谢晓君

入夜,从社区娱乐中心传来悠扬的歌声,我站在窗前侧耳倾听“„„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咱的妈!”听吧,我躺在床上转侧难眠。我在轻声地问自己,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上来,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今天的你,父母要付出多少血汗?你是否想过有一天会用你的努力来回报他们呢?

我们第一次学会叫爸爸妈妈,第一次学走路,第一次背着书包走向学校上学„„在无数的第一次,在着漫长的成长的道路上,父母付出多少心血,多少爱。

记得在我还小的时侯,有一次妈妈因我的一点小错,狠狠地骂了我一顿。那时,我伤心地哭了,觉得妈妈真坏,好一段时间不跟妈妈玩。长大后,我才明白,妈妈当天骂我的话是正确的,她为了我能健康成长,才会那样骂我。我相信,给父母骂,做儿女的肯定会抱怨父母。但是,我们的父母遇到艰难,他们都从没抱怨。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都会来帮助我们;当我们伤心时,父母会耐心地安慰我们;当你生病时,她会为你掉眼泪;当我们成功的时候,父母心里会乐开了花和我们分享成功的喜悦。一切都是父母,父母给予无私的爱,我们是不是应该回报父母呢?我深知历史许多个人都十分孝敬父母,师长,如,领袖毛泽东„„

古语有云:“羊有跪乳之恩,雅有返哺之义。”作为新时期的少年学生,我们该从学会孝敬和热爱父母。为父母,为长辈谱写一曲爱之歌吧!

孩子“啃老”源于父母的错误养育 篇3

年轻人“啃老”,根子却要追溯到童年。中国父母普遍是“老黄牛”,呕心沥血培养孩子,有求必应不图回报。然而,付出太多,沟通太少,可能会让泡在“蜜罐”里的孩子觉得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理所应当,一旦父母做得少了,反而会心生怨恨。近日在微信上流传甚广的一篇文章很好地还原了这一场景:晚上,我喊女儿吃饭,女儿说“等一下”,于是我先开始吃了。几分钟后,女儿走过来,看了一眼桌子,愤愤不满地问:“我的饭呢?”我心里一惊,她的表情与诘问明明是在告诉我:你应该为我盛好饭的,为什么不给我盛饭呢?

家长爱子心切,即便有意识地不替孩子做太多,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但仍有可能不知不觉做得多了点,助长了孩子的“受之无愧感”。一旦孩子养成这种思维模式,便总觉得别人对自己好是应该的,对自己不好就是有罪的。

“受之无愧感”的养成,可以用心理学上的“阿伦森效应”来解释。一位老人退休后在湖边买了所安静的房子,可附近有许多孩子常来打闹。老人没有出去大发雷霆,而是对他们说:“我喜欢热闹,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这里玩耍,我给你们每人一元钱。”孩子们很开心,更卖力地闹起来。两天后,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我还没收到养老金,所以从明天起,只能给你们五角钱了。”孩子虽然不太开心,但还是答应来玩。又过了几天,老人愧疚地说:“真对不起,通货膨胀使我不得不重新计划开支,所以每天只能给你们一毛钱了。”“一毛钱?”一个孩子脸色发青,“我们才不会为区区一毛钱在这里浪费时间呢!”从此,老人有了安静悠然的日子……后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观点。

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会感激别人替自己所做的一切,珍惜自己得到的一切。对于父母而言,要想避免养出“白眼狼”,一定要在教育中让孩子受之有愧。

首先,经常提醒自己,不要替孩子做他分内的事。比如两三岁的孩子穿衣服,让他自己来;学龄孩子收拾書包,不要代劳;学校组织春游,需要带什么让孩子自己计划。

其次,适当让孩子承担家务,让其承担起身为家庭一员的责任。家长打扫卫生、洗衣服时,不妨主动要求孩子来帮忙,让他体会劳动的辛苦。再次,教孩子学会表达感谢。如果孩子没有主动表达谢意,那么下次同样的事情就不要替孩子做。

最后,适当减少物质方面的满足,让孩子懂得,并非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得到。不妨让孩子通过劳动获得,比如想买新书包,可以实行家务劳动积分,积分换取报酬,然后给孩子自由支配权。

看到许多人在抱怨如今的孩子是怎样的不争气、不节省、不体贴、不刻苦等等。须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如果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够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能够与孩子理性对话,让孩子懂得许多必须懂的事情、道理,如此,“啃老”这种现象才有可能从源头上得以根治。

不忘父母养育恩 篇4

当你坐在明亮的教室中倾听老师的讲课,当你坐在饭桌前享受着美味可口的饭菜时,你是否想过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成为今天的你,父母要付出多少血汗?你可曾想过有一天你会用自己的努力来回报自己的爸爸妈妈呢?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而礼仪之首便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我曾见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小男孩在家里一直娇生惯养。有一次,他的妈妈因生病而耽误了做饭,他竟大发雷霆,随口骂了一句:死婆子!害得他妈妈泪水涟连。我们应该想象一下,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那他还能对别人有爱心吗?世界没有了爱会怎么样?老人流落街头,小孩被丢弃那将是多么残忍,多么可怕呀!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孝敬为我们日夜操劳的父母,感谢父母为我们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吧1让我们都来关心、孝敬父母吧!为父母谱写一首爱之歌吧!

上一篇:仪表运行下一篇:英语课堂巧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