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洛尼亚改革

2024-07-08

博洛尼亚改革(精选十篇)

博洛尼亚改革 篇1

一、改革背景与动因

(一)博洛尼亚进程中学位制度改革

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欧盟各国政策制定者逐渐意识到各国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性。1999年,欧洲29个国家教育部长聚集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共同商讨欧洲高等教育未来发展问题。会上签署的《博洛尼亚宣言》确定了在2010年前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EHEA)的发展目标,采用以“学士-硕士”的两个层次为主的学位制度。2001年,布拉格部长会议再次重申宣言中的精神,确定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六大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设立一种以‘学士-硕士-博士(Licence-Master-Doctoral,LMD)’架构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学位体系”。[2]LMD学位制度的建立为人员流动、各国大学间交流、文凭易读与可比奠定了基础,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吸引力,促进了欧洲高等教育与全球教育制度接轨。

(二)意大利高等教育自治改革的需要

受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统一集权管理的影响,意大利高等教育自治改革进展缓慢。1989年168号令规定建立大学科学研究与技术部(Ministero dell'Universita'e della Ricerca Scientifica e Tecnologica,MURST),协调大学与政府间关系,提高大学在制度、管理和文化上的自治力度。1993年537号令规定大学可以比较自由地分配预算,但是在学位、培养计划和课程方面还没有自治权。1996年大选后,第53届新政府的一项重要改革目标就是进行较为彻底的分权化改革,并特别将高等教育的改革列为政策重点。[3]1997年,政府颁发两条法令,规定通过简化行政管理和去管制化授予大学充分的自治权。为了改变学位制度的僵化状态,扩大大学自治权,LMD欧洲新学制给意大利高等教育学位制度改革提供了可参考的标准和框架。

(三)改革前意大利传统学位制度的弊端

如果说博洛尼亚进程改革需求和高等教育自治改革的需要是意大利高等教育学位制度改革的外部动力,那么传统学位制度的弊端就是改革的内部动因和根本原因。

意大利传统高等教育学位一直保持着单层结构,即大学教育4年,毕业后授予大学毕业证书(Laurea,L)。直到1990年意大利才引入了大学文凭(diploma universitario,DU),通常称为“短期本科”(laurea breve),相当于我国的大专。但是在进入21世纪前,意大利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却存在很多弊端:第一,与其他欧洲国家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相比,意大利缺乏在大学与高中之间的中间阶段;第二,层次单一、缺乏灵活性,传统学位制度造成越来越多的学生滞留于校内。据统计,意大利的大学生通常需要7~8年时间获得本科学位,需要4年的时间获得大学文凭,毕业生平均年龄为27岁。其辍学率在20世纪70年代达至最高,为70%;肄业学生,即超过法定学习年限仍然在大学注册的学生,比例大约是一半。[1]第三,传统学制与国际惯例不相兼容,给学分、学历的换算带来了诸多不便,不利于人员流动和劳动力市场开放等。因此,改革意大利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寻求与欧盟国家协调一致的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新学位制度改革措施

(一)建立“3+2”两级学位制度

按照欧盟认可的LMD学制,1999年11月3日,意大利政府颁布第509号令——《教学自治规定》(Regolamento in materia di didattica)。法令第三款——“学位和文凭”规定,除研究博士学位保持不变外,原有4年大学毕业证书学位(L)和3年的大学文凭(DU)被“3+2”两级学位制度代替,即第一级学位(Laurea,相当于学士学位,3年)和第二级学位(Laurea specialistica,相当于硕士学位,2年)。改革后的学位体系如下图所示:

新学位制度首先将4年的本科教育缩短为3年,修满180个学分后获得学士学位(Laurea),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理论知识、方法以及特定的职业技能;其次,新学制引入2年的硕士学位课程,在原有180个学分的基础上再修满120个学分,毕业时授予硕士学位(Laurea specialistica),提供相应专业领域更高层次的课程和专业技能的教育与培训,以便进入高层次就业。毕业时需要提交学位论文并进行答辩。某些专业将本科和硕士连在一起形成一体化学习阶段,如医学和外科学;第三,新学制引入一级硕士(Master 1°livello)和二级硕士(Master 2°Livello),分别在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之后,目的是提高专业能力,招收在校学生或工作人员。需要在原来的学士学位(L)180个学分或硕士学位(LM)300个学分的基础上再修满60个学分。另外,新学制中专业文凭((Diploma di Specializzazione)为特殊职业领域(如医学、师范、法律等)设立,培养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课程按照国家或欧盟规定的设立,学习时间至少2年,需要修满300/360个学分。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是“研究博士”(Dottoratodi Ricerca),学制3~4年,入学需要持有硕士毕业证书并通过入学考试。博士教育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专业领域先进研究方法,毕业时要提交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

(二)相应改革措施

为学位制度改革提供条件和促进改革有效实施,意大利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关措施。

首先,新学位制度的建立要求学位课程群的设置做出相应调整。新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将相近的或具有相同特点的科目归入一类,形成学位课程群(Classi),目的是确保不同大学在同一学科教学的质量一致,促进学生流动。2000年的改革法令规定,第一级学位有42大类,第二级学位有104大类,其中第一级和第二级中还包括4个医学大类和1个国防和安全科学大类。每个学位课程群包含6种类型的课程,即与学位课程相关的专业课程;该专业领域一个或多个相似或补充课程;关于文化背景和跨学科课程;期末考试准备课程(包括第一级学位中的外语考试);旨在提高语言能力、计算机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与劳动力市场相关的能力的额外课程;辅助学习和帮助职业选择的课程(培训和职业指导)。

第二,建立了以ECTS为基础的大学学分制(Credito formativo Universitario,CFU)。一个大学学分(CFU)相当于25个小时的学习,其中个人学习或培训活动时间不少于50%,一个学年必须获得60个学分,相当于1,500个小时的学习,学习总量包括教学活动和个人学习活动。教学活动包括面授、研讨课、指导实践、辅导和指导、实习、实验室实验、参观工厂和研究中心等。个人学习活动包括学科学习、写作、论文准备、讲座内容分析、写作练习和小论文。学分是衡量学习的量,分数才是评价学生学习结果和质量的尺度,只有通过各门课程考试才能获得学分。意大利各大学自行确定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考试一般分成笔试和口试两种类型。高等教育的第二阶段——硕士毕业时需要提交论文,本科毕业时仅仅就某个专题作一次陈述或报告即可。

第三,为保证新设的学士和硕士学位质量,从2001年开始,意大利教育、大学与研究部(Ministero dell'Universit a e della Ricerca,MIUR)与意大利全国大学评价委员会(Comitato Nazionale per la Valutazione del Sistema Universitario,CNVSU)合作,对新开设的本科和硕士专业进行认证。专业认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前认证阶段,根据不同层次的标准和规定确定该专业在教师数量、教学质量、班级数量和大小、图书馆和实验室方面的最低标准;第二阶段考察教育过程质量特征和毕业生的情况是否达到最低标准。

三、新学位制度的改革成效与问题

(一)改革成效

新学位制度摒弃传统学制弊端,增强学制灵活性、透明度,其成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首先,新学位制度使高中后的大学教育多样化,增加了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生的选择。例如,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除了“3+2”(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外,还存在“3+1+2”(学士学位+一级硕士+硕士学位)、“3+2+1”(学士学位+硕士学位+二级硕士)、“3+1+2+1”(学士学位+一级硕士+硕士学位+二级硕士)等。

第二,专业数量增长。为了与新学制相协调,改革重新修订了学位课程群。自改革以来,意大利大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方面的专业课程书目增长很快,显示了改革的强劲势头。根据意大利全国大学评价委员会(CNVSU)的统计,在改革初期,即2000~2001学年共开设2,444个专业,2003~2004学年的专业数增加到4,485个,短短的4年内增加了83.5%,而到了2006~2007学年开设的专业猛增到5,434个,上升了122.3%。[5]

第三,注册人数和新生数量增加。受新学位制度实施的影响和高中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从改革开始到2003~2004学年,注册新生人数持续增加。2000~2001学年注册的新生人数上升比例是2.1%、2001~2002学年为8.0%、2002~2003学年为3.6%、2003~2004学年为2.2%;上升的趋势在2004~2005学年减退了1.8%,这与意大利人口数量下降有关。这一现象说明改革后的新学位制度吸引了更多人就读于大学。

第四,3年制本科教育缩短本科学习时间,同时引入学分制,有利于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降低毕业生的平均年龄,使优秀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到学位。自新学位制度实施以来,毕业生比例上升了。根据意大利教育、大学与研究部(MIUR)的统计,自改革开始以来,毕业生人数上升比例有大幅增长,与1999年毕业生人数相比,各年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2001年为18%、2002年为38%、2003年为58%、2004年为79%、2005年为99%。上升比例最高的年份从2004年开始,2004年是第一批新学位制度培养的学生毕业年份,比前一年上升了14.4%,之后毕业生比上一年上升的比例保持在15%左右。

另外,新学位制克服了大学文凭(DU)和大学毕业证书(L)之间不互通的弊端,将大学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教育联系起来,增强学制的连续性;新学位制改革中引入以ECTS为基础大学学分制(CFU),使学生在意大利高校获得的学分能够在博洛尼亚进程成员国高校中获得承认,反之亦然。这样既有利于欧洲国家高等教育学历之间的相互比较,又有利于成员国大学生的交流;有利于意大利与欧盟其他国家开展教育和科研合作,提高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证欧洲高等教育的水平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的认可,提高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吸引力。

(二)改革中的问题

任何改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尤其在传统学位体制历史悠久、传统观念深厚、改革迟缓的意大利,学位制度改革的实施遇到了不少反对意见和问题。

争议较大的是将原有大学本科教育由4年制缩短为3年制。由于意大利高等教育一直受到20世纪30年代“真蒂利改革”(Riforma Gentile)中“精英教育”理念的影响,将大学看成高深学问学习和研究的场所,缩短本科学习年限必然影响教学质量,降低大学的教育档次,不少人担心改革后的学科和专业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公司雇主还是倾向于传统学位制度下培养的大学毕业生,认为这些学生比3年制大学教育的学生质量更高。受这些因素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学士学位只是中间学位,还希望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这与改革旨在缩短本科教育年限的目的刚好相反。另外,由于本科学习年限的缩短,基础教育课程大大减少。毕业生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难以适应当今科技变化迅速的社会需要,不利于实现自我主动更新与转变。

对于大学教育第一级既培养学生进入劳动市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又使学生掌握可继续深造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培养目标也引起较大的争议。很多人认为,本科教育的双重目的可能使两个目的都无法达到,反会停留在目标的中间。为此,2004年新上台的中右联盟政府的教育部长莫拉蒂签发了270/2004号部长法令,引入了新的“Y”体系,即第一级教育分成两个阶段:第一年为基础教育,60个学分;后两年分成学术轨和职业轨,即一轨以就业为目的,偏向专业学习,另一轨偏向理论和方法学习,两轨的学习年限都是2年,120个学分。即使学生选择了职业轨,也可以在毕业后继续第二级学位的学习。

传统学制向新学制过渡的问题也是两次学位制度改革时同时遇到的问题。按规定,新学制从2001~2002学年开始实施,每所大学必须在2004年10月前完成大学改革中的新设立的学制。也就是说,2003~2004学年前,新旧两种学制的课程可以同时存在,从2004~2005学年开始注册的新生按照新的“3+2”学制培养。“Y”体系新学制从2005~2006学年开始实施,由于仅仅是对第一阶段做出修正,调整的范围仅限于3年制的本科中。对于在传统学位制度实施时注册的学生既可以转到新学制继续学习也可以继续按传统学制完成学业,对于攻读4年大学教育的学生,承认其通过的所有的考试并以恰当的换算标准转换成学分。大学可自行制定从传统学位制度转换到新学位制度的相关规定。大学应制定一个换算标准,将学生到目前为止通过的考试拿到的原学分换算成新学分(CFU)。在转换中,大学必须考虑到学生课业负荷量,并进行回顾性评价。就最后一点而言,大学必须通过问卷和电话咨询的方式直接从学生和老师那里获取信息,这些信息不但便于将学生已取得学分转换成新学分,而且还使新课程分配的学分更符合实际需要。

此外,意大利新学位制度中一级硕士(Master 1°livello)和二级硕士(Master 2°Livello)与欧盟的LMD中的硕士(Master)名称一致,但是意大利的一级硕士和二级硕士教育目的是提高专业能力和更新知识,只需要在原有学分的基础上再加60个学分便可获得学位。这与LMD学位制度中的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和学分要求完全不同,也不能以此证书攻读博士学位。术语混淆给学位互认和联合培养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四、结语

在博洛尼亚进程的推动下,除博士学位外,意大利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已经从双元单层传统结构转向“3+2”两层学位结构,符合国际上普遍通用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结构,可谓是在传统基础上大刀阔斧的改革。意大利政府深知改革的难度,但是,作为欧洲一体化“轴心国”之一的意大利也懂得高等教育领域的博洛尼亚进程有利于欧洲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总之,学位制度改革实施时间不长,但已初见成效;对于改革过程中的问题,意大利政府立刻采取措施进行修正,显示了政府推行改革的力度与决心。相信拥有悠久高等教育发展史的意大利一定能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又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改革道路。

参考文献

[1][4]Malizia Guglielmo,La riforma universitaria in Italia:Problemi e prospettive.Educacion y Futuro,200(16),59,80.

[2]BFUG.Towards the European HigherEducation Area[EB/OL]. http://www.bologna-bergen2005.no/Docs/00-Main-doc/ 010519PRAGUE-COMMUNIQUE.PDF,2006-06-20.

[3]Eurydice.Two decades of Reform in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1980 onward[EB/OL].http://www.mszs.si/eurydice/ e-pub/refhigh.pdf,2007-04-18.362-363.

博洛尼亚改革 篇2

“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是由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博洛尼亚进程”的发起者和参与国希望,到2010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签约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成绩,都将获得其他签约国家的承认,大学毕业生可以毫无障碍地在其他欧洲国家申请学习硕士阶段的课程或者寻找就业机会,实现欧洲高教和科技一体化,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作出贡献。

一、匈牙利基础教育现状

1.概况

匈牙利的教育基础和教育水平在前东欧国家中是比较先进的。匈牙利的基础教育属于义务教育,从幼儿园直至高中,年龄从3岁到18岁,共15年。其义务教育年限长于我国。

匈牙利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既不同于西方国家也不同于我国。教育部负责提出对教育的总体方案,即国家方案。学校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自主制订教学方案,即学校方案。国家方案指导学校方案。

匈牙利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学校之间无显著差别。其整体硬件水平略高于我国城市学校的平均水平。

匈牙利是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的国家,与我国有类似之处。因此,其基础教育的若干特点可供我国参考和借鉴。

2.政府职能保证义务教育

匈牙利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其政府职能保证国家义务教育的实施。在基础教育阶段,政府职能主要是经费投入和落实学龄人口入学,保护学龄人口享受教育资源的公平性。教育经费中,国家投入60%,地方自治政府投入40%,基层政府(如布达佩斯市下属的区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约占其年度预算的25%~30%。这一投入力度目前在我国尚难以达到。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费由政府负担。一般基础教育单位:由匈牙利政府负担,国家拨基本费用给学校,把其他拨款下放在区政府,由区政府按情况拨款。教会学校:70%由国家直接拨款,30%通过国家给教会,再由教会转给学校的形式拨款。学生家庭只负担教材费和学生在校餐费。政府对教材另有补贴。对经济困难的家庭还可减免收费。除教材费和餐费外。学校不再收取其他费用。学生在校参加教学计划范围以外的专业训练,如艺术、体育等,学校可收取适量费用以聘请专业教师。学生家庭承担的基础教育费用,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很小,不会构成经济压力。学校和家长都直言,不存在“乱收费”问题。

另外,每个学校还可以成立一个基金会来得到家长亲属对学校办学的捐资。基金会的开支每年向家长代表们汇报。

在匈牙利,学生可以跨区择校就学。跨区招生的学校和学校所在地的区政府,有责任与学生居住地的区政府联系,共同核实学生就学落实情况,从而保证每一学龄人口接受义务教育。对于跨区择校的学生,本区政府不拨此类学生的区级补贴给学校,但限于争取好生源的竞争压力,更多学校倾向于招收优秀学生跨区入学。

二、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进修制度

匈牙利的基础教育严格执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要求教师除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外,非师范生还须具有2年师范专业培训学历。即使幼儿园,也要求教师具有大学5年本科学历,保育员具有3年专科学历。学校对教师实行公开招聘。应聘人员应具有所教年级及科目的资格。经专家审核并试用合格后,教师方可与学校签约受聘任教。

教师在任职期间内,应按照教师进修制度,不断学习提高。规定要求,教师须于5年内在高等院校修满120学分与教育相关的课程。经考核确认,教师资格继续有效。教师进修为在职学习,所需费用,政府负担80%,个人负担20%。对年龄超过50岁的教师,不再提进修要求。教师进修制度,有助于教师更新知识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职业素质。

这两项制度是保证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有力措施。目前匈牙利基础教育教师的工资水平与政府工作人员相比偏低,但他们可享受国家公务员福利,这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

三、办学质量考核及升学

考核办学质量,包括考核学校领导和考核教学质量两部分。考核学校领导,主要是听取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实质上是社会考核。由于学校自主办学,学校经费与就读学生人数相关,这种考核方式使学校领导明确为学生服务、对学生负责的办学宗旨。学校及时倾听社会意见,社会不断关心学校建设,学校与社会联系密切,教师与学生关系融洽。在匈牙利绝少发生因学校或教师教育不当而引起的恶性事件。这种考核方式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

考核教学质量,主要是地区会考(中学),类似我国的毕业统考。会考的目的,在于检查学校的教学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与是否升入大学无关。因匈牙利无统一高考,各大学自行招考,且大多数学生都能上大学,故学校办学不必承受“高考升学率”和“应试教育”的压力。学校可提供更丰富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则能从更多方面主动发展自己。当然,学校也看重本校考入重点大学的人数,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学校的声誉。

大约70%的学生选择中学后直接升大学,30%学生选择先工作若干年再上大学。在匈牙利,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可以上大学,特别是中学之后读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果提出申请,即可上大学。

四、素质教育

多年来,匈牙利的教育一直受前苏联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影响。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政治体制的转变,其教育逐渐转向西方教育体制。加入欧盟后,更加快了教育转轨步伐。

体现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学校普遍开展的“兴趣活动”教学,这在小学尤为突出。学校的教学安排,上午为规定课程,下午则用来组织多种多样的兴趣活动小组。小组活动内容广泛,学生可根据个人的爱好和专长选择参加,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内在潜力。

学校认为,这种活动并不是单纯兴趣性的课余活动,而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校积极为此创造条件,如建立各学科实验室、美术室、雕塑室、体育训练场馆,提供各种活动需要的材料、设施,聘请专业教师等。就开展此类活动的形式和规模,和应具备的场地和条件而言,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尚未达到这种水平。

五、外语教学

匈牙利重视外语教育,将其列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学生普遍从小学开始学习两门外语。开设的外语语种主要有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个别学校也教日语和汉语。外语教学的特点是突出培养学生实际运用外语的交际能力。小学高年级的外语课已作到基本不用母语讲课。小学外语课因年级不同,每周3~5节。中学第一外语为必修,每周6节;第二外语为选修,每周3节。第二外语教学早于我国(我国在大学高年级开设),一般人都学习两门外语,匈牙利的学生学习英语、法语和德语的较多。

博洛尼亚改革 篇3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生产的输出端, 一直以来都担负着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责任, 高等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冲进和潜力, 影响着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成为国家文化水平的标志。欧洲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 有着几百年悠久历史的欧洲高等教育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方面, 在不断变化、不断全球化背景下运行的欧洲大学, 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 欧洲国家大学在适应变化的社会和环境下面临着共同的困难和共同的需要;首先, 与非欧盟国家特别是与美国相比, 欧洲的高等教育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目前, 在美国大学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达到58万人, 超过英、德、法三国留学生数目的总和,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服务贸易进口国。相比之下, 作为近现代大学发源地的欧洲, 曾经作为美国大学样板的欧洲大学, 却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吸引人, 眼睁睁地看着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强大师资力量和雄厚科技实力的美国大学引领潮流。其次, 从欧洲范围来看, 各国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机构复杂多样, 质量参差不齐, 评估手段和过程各不相同, 极大影响了学位的透明度和流动性, 而且随着苏格拉底计划的实施, 欧洲国家间的学生、教师等人员流动逐渐增多, 但不同的学位制度、教育体系妨碍了这种流动。此外, 统一的欧洲劳动力大市场也要求各国协调高等教育体制, 建立共同的质量保证标准, 对学位、学历进行衡量, 促进学生就业。基于以上全球化的压力和欧洲自身发展的需要, 欧洲当然不甘落后, 欧洲要寻求重新崛起之路。因此, 采取一致行动, 加强交流与合作, 充分利用各国教育资源, 提高质量和竞争力, 成为欧洲各国政府的政策选择。于是在1999年, 欧洲29个国家的教育部长齐聚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 签署了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实施文件, 代表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的“博洛尼亚进程 (Болонскийпроцесс) ”正式启动。“博洛尼亚进程主要目标是整合欧洲高等教育资源, 打通教育体制, 使各国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成绩都可以获得其他签约国家的承认, 使他们可以毫无障碍地获得在其他欧洲国家申请学习硕士阶段或者博士阶段课程或者就业的机会。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和科技一体化, 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 为欧洲一体化进程做出贡献。在俄文的维基百科全书中对博洛尼亚进程是这样定义的:Болонскийпроцесс-процесссближенияигармонизациисистемобразованиястранЕвропысцельюсозданияединогоевропейскогопространствавысшегообразования.

2“博洛尼亚进程”的宗旨和目标

博洛尼亚进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

2.1 在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 证明学生学到的知识水平和质量的统一

这些措施确保欧洲公民高等教育的通行和认可, 为公民提供相等的就业机会和提高欧洲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2.2 两级高等教育体系

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 无论是在欧洲还是乌克兰, 在大学和院校之间学生获得的学历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为实现标准化程度和专业化的教育系统将进入两级技能的级别:学士和硕士学位。学士、专家谁都可以寻求就业或继续他们的学业。进入到第二阶段 (硕士学位) 的学生需要一个更深的基本知识指导学生的学术生涯。第一个教育周期是3-4年, 第二个教育周期为1-2年。在博洛尼亚进程中纳入博士阶段作为第三阶段, 并且加强欧洲高等教育区和欧洲研究区之间的密切联系。至此, 博洛尼亚进程又增加了一个行动纲领, 即研究生教育及欧洲高等教育区和欧洲研究区之间的协同作用。

2.3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 (ECTS) 信用体系的建立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 (也称欧洲学分互认体系, 下简称ECTS) 重点在学分转换, 它由欧洲委员会研发和推行 (联合国欧洲高等教育中心, UNESCO European Centre for Higher Education, UNESCO-CEPES) , 是世界范围内发展最早, 也是欧洲唯一的经过试验证明比较成功的高等教育学分体系。截至2011年, 共有5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 成为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参与者。根据该框架, 第一周期是学士学位, 要求至少三年的学习时间, 对应为180-240个ECTS学分;第二周期是硕士学位, 要求一到两年, 对应为60-120个ECTS学分;第三周期为博士学位, 目前尚没有给出明确的学分和学时要求。ECTS是欧洲共同的学分标准, 为学分的互认、转换和累积、学生在不同的教育机构间转学提供平台。学分、课业负荷量和等级正是ECTS的三个要素特征。

2.4 通过消除障碍促进流动, 学生、教师、大学行政当局的流动性增强

对于认识和批准其竞争力的技能, 每个学生应该能够至少在一个短的时间去国外学习和实习, 这样他可以减少专门学习外语的时间。学生的流动性有助于语言的学习。

2.5 创建一个在欧洲所有国家大学通用的评价标准及其方法

目前欧洲国家从事密集网络质量监督机构和认证。认证机构预计, 建立独立的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此后评价学生优秀的标准不再以学习时间的长短和学习的内容为依据, 而是已经衡量他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同时将设置跨国教育标准。

2.6 使高等教育在不同国家统一标准

它涉及类似的课程开发, 培训和研究发展。

2.7 促进欧洲维度的高等教育

加快开发具有欧洲内容、取向和组织的教学单元和课程, 特别是与其他国家院校共同提供的、颁发联合学位的教学单元和课程。

2.8 加强学生组织和正规的教育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

《博洛尼亚宣言》也为欧盟范围内各个大学之间的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具体表现在合作办学, 共同颁发文凭等方面。这种合作主要集中在硕士学位层面上, 比如, 西班牙一个公立大学可以非常自由地选择欧盟境内的任何一所大学共同创建一个硕士学位课程, 学生可以在两地的大学学习, 获得两个大学共同颁发的文凭。这种合作为培养复合性和跨国性人才开创了新的教育模式。

2.9 增强和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竞争力

统一的欧盟高等教育教育体系,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欧盟各大公立大学的教学质量以及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足够的竞争素质或科研能力, 从而能够缩短欧盟与美国之间在科技发展领域的差距。目前的情况是, 欧盟27个国家的1800多所大学, 其教育质量参次不齐, 优劣各半。相信通过博洛尼亚进程, 可以彻底改变这样的现状。因为统一的欧洲高等教育体系, 互认的学分和学位文凭, 为高等教育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 学生选择大学的余地和空间更大, 流动也更大, 可以广泛地进行各大学教育质量的比较, 从而选择教育质量更好的大学进行学习。这样一来, 就会促进高等教育质量较低的大学进行改进, 提高其教育质量。

2.1 0 毕业生就业

博洛尼亚进程的重要规定之一是高等教育机构认定:毕业生的知识成果受益于他的国家和其他欧洲国家。学历学位和其他资格在欧洲国家简化其专业认证, 使认证更为容易。而且在欧盟承认其学历学位。

3 乌克兰的高等教育

乌克兰, 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 仅次于俄罗斯。乌克兰有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基辅, 它被誉为“俄罗斯众城之母”。乌克兰虽然人口只有5000万人, 但却有高校1047所, 与我国大致相当 (我国有高校1100余所, 但我国有13亿人口) 。仅仅是这个数字本身, 就已经让人肃然起敬。乌克兰有多所大学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我国教育代表团访问乌克兰时, 代表团团长、教育部副部长张天保对于乌克兰的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 但不是教育强国, 然而, 乌克兰却是一个教育强国。其境内高校云集, 名校众多。例如位列欧洲十大名校、世界高校20强的基辅大学;以昔日拥有闻名于世的门捷列夫教授, 如今依然在化学工程、新型材料等方面独步世界的基辅工学院;有在世界航空类大学中名列前三名, 接受过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留学生的基辅国际民航大学;建于1805年的哈尔科夫大学, 不仅是原苏联建校最早的第二所大学 (第一所大学为莫斯科大学) , 而且直到今天, 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物理系的教授们也几乎全部出自该校;还有培养了我国前任国家科技部长朱丽兰的敖德萨大学、油画艺术在前苏联领导潮流的乌克兰国立美术学院、蜚声世界的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 等等。乌克兰的一般大学本科四年, 研究生1-2年, 副博士2-3年 (相当于中国的博士) 。医学、建筑和其它另有规定的专业适当延长时间, 学生如有特殊情况可休学, 学籍可保留10年, 随时可复学, 继续完成学业。每年有两个假期, 寒假 (两个星期) , 暑假 (两个月) 。

乌克兰为了适应对欧洲教育体系一体化进程, 在教育部门开展了重大改革。乌克兰高等教育不同于欧洲, 欧洲联盟已采纳并适用于其他标准。今天高等院校留学乌克兰高达70%的毕业生。今天我们的文凭在欧洲不被承认, 我们无需专业培训不可能找到别的就业机会。因此, 有必要统一教育和技能水平, 两个阶段的教育体系与欧洲标准一致。根据欧洲高等教育的要求, 乌克兰现有教育系统引入新的方法和技术, 对教育过程中进行了必要的改造。

4 博洛尼亚进程在乌克兰

教育监测支持的欧盟委员会尚未涉及白俄罗斯、摩尔多瓦和乌克兰。乌克兰最早要求加入“博洛尼亚进程”。为强化教育一体化从根本上改革乌克兰高等院校教育体制。博洛尼亚进程的现象存在争议, 需要决定如何处理个人问题和教育融入目的。今天乌克兰已经加入博洛尼亚进程。高等教育改革问题反映在乌克兰2000年9月14日“关于集成方案的乌克兰与欧洲联盟”命令, 内阁决定乌克兰教育科学。国家教育发展模式已按照欧洲理事会标准执行。自1993年至2003年乌克兰高校联合欧洲顶级大学完成项目105 TEMPUS/独联体、得以实施共同课程和新的管理制度, 建立现代大学出版教科书, 形成相互承认学历学位。通过选择改善教育方法, 改进教育体制达到与欧洲高等教育和谐的方法, 但不可否认的是, 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和落实。

2004年乌克兰已经完成筹备阶段, 并开始积极实施“博洛尼亚宣言”的大学教育系统体系。2005年被定义为监测的重要阶段:完成最后的高等教育现代化, 各机构在这方面的活动进行协调。特别是, 2005年9月1日乌克兰与医学院校原则上批准该计划一个新的课程, 尽可能靠近博洛尼亚进程的原则。今天在乌克兰合法批准的标准为每个级别的资质和培训档案系统。80%的方向 (资格) 制定的标准包含所有博洛尼亚进程要求的能力, 资格和鉴定系统, 以确定知识的质量。在2001年, 教育部制定的文凭补充欧洲模型, 这是安排给学生的要求。但由于博洛尼亚进程, 发行这样的应用程序, 所有的学生从大学毕业后可以在欧洲任意一所加入博洛尼亚进程的高等院校申请学习。

在乌克兰持续高等教育制度不存在。大多数前苏联国家, 科学 (尤其根本) 是传统的特权国家科学院, 远离学校的教育过程。同样可以说是为准备培养高素质的专家———博士。在这个世界上, 被称为是最有效的认可的连续系统, 它涉及到在大学培训的医生, 而不是通过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 (HAC) 。这样一个系统过渡到需要博洛尼亚进程, 它提供了确保无缝连接的两个阶段:本科 (3年) 和硕士 (2年) 。在这种情况下, 第一步应该是完全进入到第二阶段, 这反过来又使权利追求研究生教育和获得科学副博士学位在欧洲相当于博士。因此, 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乌克兰执行欧洲的计划和标准。此外, 这是非常困难的, 在实际实施中, 要求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博洛尼亚进程的步骤是实施一项为期三年的学士学位课程, 更加复杂的任务, 取得高水平的基础和专门的教育和足够的能力资格。因此, 我们可以假设, 大多数国家会选择四年制本科课程的学习, 因为在英国和俄罗斯必须改变传统的分级制度。现在有四种类型的学生, 从“不满意”到“优”, 在大多数情况下, 评级欠佳, 需要重新参加考试, 获得一个积极的结果。虽然正式采纳一项五点系统, 其实有三个正面评级。在未来, 一个更好的系统知识的评估:“不满意”, “坏”, “平庸”, “好”, “优秀”或“非常好”。

我们绝不能忘记中学平行的改革。在欧洲, 没有人想到在大学学习一门语言, 因为在高中, 学生至少学习两门外语。如果有必要, 学生选择在大学里学习另一种语言进行专业化研究。我们也需要工作, 以确保人们逐渐从学校到大学的过渡。国内对学生教育信息的来源有限, 所有才会提倡增加各国学生的流动性。尤其是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是引进类似的学分制度。欧洲的大学有不同的计划体系。虽然乌克兰许多大学推出了计划评估学生的进度 (模块评级, 评级) , 但结合学分仍不理想。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在发展教育过程中引用欧洲教育体系原则。为此, 科学部开始引入新的模块化系统模型实验教育。博洛尼亚进程以全面纳入其原则是不够正式出台的, 主要目标之一是提供一个透明的严格控制的教育制度, 特别是对许可和认证。在乌克兰, 这样的计划推出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而且他们并不完美, 需要不断修正和补充。最近, 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大幅增加, 但质量问题仍然相当犀利。博洛尼亚进程将是一个强大的激励监测教育质量按国际标准修订的原则和方法, 将允许外国专家参与对培养学生的质量产生积极影响。当然, 最重要的问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将有助于创建一个欧洲高等教育区的高流动性和竞争力。乌克兰的教育问题, 根据“博洛尼亚协议要求生产集约化发展, 为年轻人创造显著的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乌克兰的教育可以而且应该是符合成本效益, 高效和有竞争力的。

在博洛尼亚进程的推动下, 除副博士 (相当于欧洲的博士) 学位外, 乌克兰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符合国际上普遍通用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结构。乌克兰政府深知改革的难度, 但是, 作为想要加入欧洲一体化的国家, 就必须在高等教育上紧跟欧洲各国, 而博洛尼亚进程有利于加强同欧洲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总之, 相信拥有悠久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乌克兰一定能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又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改革道路。

摘要:博洛尼亚进程是欧洲高等教育领域发生的最有意义和涉及范围最广的改革, 目标是到2010年建立一个欧洲高等教育区, 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提升欧洲高等教育体系。加入博洛尼亚进程是乌克兰参与欧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以改革教育系统为突破口, 进而带动乌克兰各领域获得欧洲认同。在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后, 乌克兰对各级教育系统进行了改革。

关键词:教育改革,博洛尼亚进程,乌克兰

参考文献

[1]杨萌.高等教育全球化视角下的博洛尼亚进程:分析与借鉴[D].山东经济学院, 2011.

[2]高静.“博洛尼亚进程”新进展研究[D].西南大学, 2009.

[3]李长华.推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博洛尼亚进程[J].外国教育研究, 2005 (04) .

[4]孟繁红.俄罗斯高校对博洛尼亚进程的参与[J].教育评论, 2011 (04) .

[5]ГалкинаЕ.Болонскиетайны/www.dialogs.org.ua[OL].

[6]ЧепурныйО.Циклическийинтеллект.Болонскийпроцессvпарадоксамвраг//Человекизакон.2004 (05) .

大学教育的先驱——博洛尼亚 篇4

不知道自己生日的 “母亲”

古老的博洛尼亚大学是该城的光荣与骄傲。也正因为它太古老了,确切的建校日期已不可考。人们只知道,早在11世纪下半叶,博洛尼亚地区的一些学者和青年人打破教会学校的垄断,掀起了一股学习罗马法的热潮。学者们出于授徒需要,举办了不少法学讲授所。在这个基础上,由学生和教师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协会式大学。学校逐渐发展壮大,并于1200年建立了医学系和哲学系,1360年增设神学系,到14世纪末各系科已基本完备。

这座大学诞生后,成为欧洲高等教育的一座灯塔。各国学子负笈而来,到13世纪,学生竟达到一万多人。这样庞大的学府在中世纪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一所。博大还成为一座“母型”大学。部分师生外迁,创办起一批新的大学。欧洲各国也以博大为样板,成立了本国的大学。这样,高等教育之风逐渐吹遍了整个欧洲大地,追古抚今,博大的开创性功绩不可磨灭。

到了19世纪80年代,欧洲有5个大学举办隆重校庆,有的纪念建校500周年,有的纪念300周年等等。这些大学在校庆之际,都致函历史悠久的博大,以“女儿”的身份向“母亲”表示敬意。可是作为“母亲”的博大却连自己的生日都不知道,从未搞过校庆,真让人遗憾。于是有人根据现有资料大致推算出其初创年代,最后由市政当局和校方达成共识,拍板选定1888年庆祝建校800周年。从此,人们把1088年作为博大诞生的年代。

人才辈出话博大

博大自创办以来,培养出无数杰出的人才。著名诗人但丁、彼得拉克、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都曾在博大度过了令人难忘的学习生涯。马可尼更是博大的骄傲。他1874年出生于博洛尼亚,曾就读于博大。1895年,马可尼研制成功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无线电收发报机,从而使世界进入了无线电及其广泛应用的时代。他因在发展无线电报和通讯技术方面所作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今天,大学主楼里,仍安放着这些伟人的半身塑像。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三大诗圣中,有两位曾在博大任教,这就是卡尔杜奇和帕斯科里(还有一位是邓南遮),其中卡尔杜奇为意大利赢得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今日的博大,已成为一所规模巨大、学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的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全校共设13个学院,即法学院、语言文学哲学院、经贸学院、人口与保险统计学院、政治科学学院、师范学院、医学外科学院、药学院、兽医学院、农学院、数理与自然科学学院、工业化学院和工程学院,拥有教职员工4000多人,学生约7万。博洛尼亚全市居民数约为38.6万,平均五六个居民中就有一名大学生。这样高的比例,在世界上都是不多见的。

古城身后故事多

博洛尼亚不仅是西方第一座大学城,而且是意大利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商业中心。这座古城坐落在波河平原的南缘,亚平宁山脉的北麓,地处南下罗马、北上米兰和威尼斯的要道,距佛罗伦萨一个多小时车程。早在公元前6世纪,以特鲁里亚人在此建造茅屋,围以石墙,出现城市的雏形。该市历经沧桑,直到公元11世纪才成为自由城邦,繁荣的经济和宽松的环境为西方第一座大学的诞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3世纪,博洛尼亚在欧洲名声大噪,这不仅因为博大吸引着各国学子前来求学,还因为它是意大利北部人民抗击德意志斯陶芬王朝入侵的一面光辉旗帜。124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派其子恩佐国王率军攻打博洛尼亚。该城各阶层人民奋起抵抗,最终打败了入侵军队,活捉了恩佐国王。13世纪下半叶,博洛尼亚成为欧洲有数的大城之一,其城区规模,完全可以与当时的巴黎相媲美。悠久的历史为古城留下了数不清的名胜古迹。

博洛尼亚是意大利最秀美的城市之一。中世纪的风貌随处可见:红褐色陶瓦建成的房舍,带有拱形柱廊的沿街建筑,气势恢宏的宫殿和带有神秘色彩的教堂,还有那铺着卵石的街巷……所有这些,使人对博洛尼亚当年的风采无限神往和景慕。这里,最令人惬意的是沿街拱廊,市区主要街道两旁的拱形柱廊长达35千米,堪称世界之最。据说,这是中世纪时博洛尼亚对修建楼房的一项规定。一方面人们上街可在廊中行走,免受日晒雨淋;另一方面可在拱廊上面加建住房,以解决大批学子涌来造成的房荒。

火车站建在老城边上,南行一公里便是典雅壮观的市中心大广场。四周是博城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最集中的地方。广场正南面,耸立着始建于1390年的哥特式圣彼特罗尼奥大教堂。广场西南角是建于14世纪~15世纪的公证人大楼。即使是当今,许多国家的公民尚不知公证为何物,而中世纪末的博洛尼亚,公证业已如此发达,这足以证明当时博城法制水平之高和高等教育之发达(当时博大设有公证学院,后并入法学院)。广场正北是城邦首长官邸,中世纪时市民选出的首长就在这里办公。官邸背面叫恩佐宫,当年恩佐国王被博洛尼亚城民活捉后,监禁于此,因而得名。广场西面即今日的市政厅,它始建于1290年,增建于文艺复兴时期,正门入口处上方有格列高利13世的青铜坐像。这位出生于博城的教皇1582年颁布新历法,取代罗马时代已开始使用但累差已达10天的儒略历,规定公元年数被4除尽的仍为闰年,但对世纪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这一历法就是至今仍在通用的公历。市政厅门前广场上建有巨大的海神喷泉。顶端高立着手执三叉戟的海神铜像,全身似有力拔万钧之势,艺工非凡。其足下四角,各有一欢呼鼓舞的小天使与口吐清水的海猪嬉戏,美观之至,可谓博城名胜之一。

大广场南边不远,还有一座在宗教史上颇有地位的圣多明我教堂。1221年,天主教多明我会创始者西班牙人多明我在博城去世,后被追谥为圣徒。教堂内筑有多明我墓,船形大理石墓碑上留下米开朗琪罗等好几位艺术大师的佳作。

顺大广场北面繁华的里佐利大街东去步行五分钟,就来到了博城的象征物双塔脚下。这是高低不一的两座方柱形斜塔。修建双塔有一段传奇的历史。1109年,博城两家势均力敌、财力相当的贵族,为了争夺对该市的领导权,决定彼此竞造高塔,谁家的塔修得高,修得快,谁家就统治博洛尼亚。结果,加里森达家“欲速不达”,因为塔基不牢,高塔倒塌,仅留下48米,且倾斜了3米多。阿西内利家修建的塔比较稳固,高97米,虽向东方微倾1米多,但历数百年之久,依然稳固如昔。塔内有498级石阶通往塔顶,适于登高远眺。在离双塔不远的国立艺术画廊,珍藏有乔托、拉斐尔及提香等人的作品。

双塔东北的赞博尼路分布着博大的主校区,一派古色古香,中心是建于16世纪的波吉宫。这里除设有教室、教研室外,还是大学图书馆、历史档案馆及8个博物馆的所在地。博大更早的旧校舍是大广场东南市博物馆旁边的大学堂,这座宽广宏伟的大楼建于1562~1563年,到1803年为止,一直作为博大校舍,现在成为市立图书馆。

博洛尼亚进程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走向 篇5

关键词:欧洲高等教育区,博洛尼亚进程,《鲁汶公报》

1999年6月,欧洲29国教育部长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共同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要求加强欧洲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合作,到2010年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高等教育区”,实现欧洲高等教育的一体化。2009年4月,加入博洛尼亚进程的46个成员国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齐聚比利时鲁汶,对博洛尼亚进程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估,分析了博洛尼亚进程各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并确立了欧洲高等教育区未来10年的优先发展计划。

一、博洛尼亚进程的最新进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博洛尼亚进程各成员国商定2010年前每两年举行一次部长级会议,当次会议要对前两年的工作进行评价和总结,讨论决定下一个两年的优先工作计划并发布相关公报。[1]根据博洛尼亚进程第6次部长级会议——鲁汶会议上发表的《鲁汶公报》和《2009年博洛尼亚进程评估报告》(简称《评估报告》),博洛尼亚进程各项具体项目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建成统一的欧洲高等教育区奠定了基础。

(一)区域一致的三级学位制度继续发展

实施统一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是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为学历和资格互认、人员流动和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条件。过去欧洲各国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各不相同,但在博洛尼亚进程的推动下,各成员国为实现区域一致的学位制度在政策和实践方面都做出了努力,在欧洲高等教育区各成员国高等学校中全面实施三级学位制度只是时间问题。

《评估报告》包括“一二级学位的实施”、“高一级学位的申请与通过”、“国家资格框架的实施”三个指标评估学位制度的进展。“一二级学位的实施”这一指标主要评价进入博士学位以下课程学生的比例。至2009年鲁汶会议召开之时,在博洛尼亚进程48个成员国家和地区①中,按照博洛尼亚进程的原则要求注册一二级学位(学士-硕士)课程计划的学生比例,超过90%的成员有31个,70%~89%的成员有10个,50%~69%的成员有3个,25%~49%的3个,低于25%的只有俄罗斯1个国家。[2]“高一级学位的申请与通过”这一指标主要评价学习博洛尼亚进程学位课程计划的学生是否可以申请攻读高一级学位,亦即各级学位的衔接问题。《评估报告》显示,欧洲高等教育区内有关高一级学位的申请与通过情况比较乐观。从国家的法律上看,高一级学位的申请在各国都已经没有障碍。从具体的高等教育政策和实施情况来看,48个成员中有42个成员国家和地区一二级学位的衔接已经没有障碍,而且二级学位至少能与1/3的三级学位(博士学位)项目无障碍衔接。但是,仍有一些国家规定,修读博洛尼亚进程学位课程的毕业生如要申请攻读高一级学位,仍需要参加指定的考试,选修一定的课程或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在个别国家甚至存在着两种学士学位,两种学位都达到了第一级学位的要求,但只有获得某一种学位的毕业生才可以毫无障碍地申请攻读高一级学位。[2]“国家资格框架的实施”情况不太乐观,只有12个成员国已经制定了国家资格框架,并已经全面实施或开始实施;有27个国家已经有了一个关于国家资格框架的建议,但还没有启动或完成讨论和征求意见程序;有9个国家虽然已经启动国家资格框架工作,但是仍然没有时间表。[2]与2007年相比,2009年更多的国家把博士学位纳入国家资格框架之中。大多数国家认为,3年应该是博士学位的正常学制,但一些国家认为,完成博士学位一般需要脱产学习4年。有两个国家仍然保留着“古老的”两年制的博士学位课程。在各国博士生培养计划中,博士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跨学科研究水平都备受重视。

(二)内外部双管齐下推动质量保障制度的实施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于促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博洛尼亚进程成员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引入了外部质量保障制度,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公布了外部评价的结果以及采取的后续措施。根据《评估报告》,33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功能齐全的全国性高等教育外部质量评价制度,并在各级各类高等教育中实施。这些国家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自我评估、外部评价、公布考评结果、采取后续措施等几个重要环节,同时还采用或即将采用同行评议。另有14个国家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自我评估、外部评价、公布考评结果、采取后续措施4个重要环节当中的2个,但没有采用同行评议的计划。只有波黑虽然完成了有关质量保障的立法工作,但还没有实施。[2]

邀请国际力量参与质量保障体系,是博洛尼亚进程建立国家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评估报告》,在16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力量已经参与到了高等教育外部质量各个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参与国家质量保障机构的管理;参与对质量保障机构的外部评价;担任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项目外部评价小组的成员或观察员;担任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ENQA)或其他国际质量保障网络联盟的成员。剩下的国家和地区,有30个采用上述一至二种方式引进了国际力量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只有马耳他和阿塞拜疆两个国家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邀请国际力量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2]

虽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外部评价机制对于帮助高等学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高等学校的内部质量保障工作却是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评估报告》显示,21个国家和地区的所有高等学校都建立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20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建立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6个国家的一部分高等学校建立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只有1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教育机构没有建立任何内部质量保障体系。[2]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常见做法是,按照学科设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委员会,通过自我评估、学生评议、雇主评议和同行评议等方式开展内部质量保障工作。

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最直接的利益攸关者,高等教育的质量好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中的学生参与问题普遍受到各国重视。《评估报告》从下面5个方面考察质量保障中的学生参与:参与国家质量保障机构的管理;以专家组成员或观察员身份参与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项目的外部评价;参与外部评价的咨询工作;参与内部评估;参与自我评估报告准备工作。《评估报告》显示,学生可以用上述5种方式参与质量保障的成员国有19个,学生可以用其中4种、3种、2种方式参与质量保障的成员国分别有16个、7个、4个;只有马耳他和斯洛文尼亚的学生没有参与或者只有1种方式参与质量保障。[2]

(三)区域内统一的学分、资格和学历互认

“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设和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欧洲高等教育区”内各成员国家和地区互相认可彼此的学分、资格和学历。只有在互相认可学分、资格和学历的情况下,人员的流动和毕业生的就业才能畅通无阻,区域内的各项交流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从1999年博洛尼亚进程开始实施以来,《欧洲学分转换和累积制度》随即开始实施。近10年来,《欧洲学分转换和累积制度》的实施在各国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实施进度不一。到2009年,欧洲高等教育区内已经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所有高等教育课程计划中都实施了《欧洲学分转换和累积制度》,承认欧洲高等教育区内各成员所授予的学分并可以进行转换和累积;在18个成员中,75%以上的高等教育课程计划都实施了《欧洲学分转换和累积制度》;在7个成员中50%~75%的高等教育课程计划实施了《欧洲学分转换和累积制度》;只有在安道尔和德国,认可其他成员所授予学分的高等学校低于50%。与2007年相比,欧洲高等教育区学分互认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主要在于,1/3的成员将所获学分与学习结果相结合起来。[2]

《欧洲学分转换和累积制度》是促进博洛尼亚进程各成员学分互认的指导纲要,《欧洲地区高等教育资格认可公约》(简称《里斯本公约》)的出台和认可则是各成员实现资格互认的基础性文件。截止2009年鲁汶会议,博洛尼亚进程的绝大多数成员都已经签署了《里斯本公约》,这为促进各成员间的资格和学历互认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评估报告》显示,博洛尼亚进程的成员中已经有35个国家和地区在立法方面建立了与《里斯本公约》相一致的法律框架,而且后续的说明文件也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得到了认可和采用。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下面5项基本原则都得到落实:申请者拥有被公正评价的权利;如无实质性的差异学历将被认可;如不认可学历,相关权威机构将会发布相关信息;国家保证公布有关教育机构和教育计划的信息;已经建立国家教育信息中心。另外还有8个成员国不同程度地履行了《里斯本公约》的上述基本原则。尽管大多数成员已经在为落实《里斯本公约》的各项原则而努力,但仍有5个国家和地区(比利时—法语区、比利时—佛兰芒语区、希腊、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尚未批准《里斯本公约》。[2]

在推进各项资格和学历互认工作的过程中,《文凭说明书》作为一种透明化措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05年以来,博洛尼亚进程各成员国承诺为所有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文凭说明书》,以便于他们在欧洲地区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和就业。到2009年为止,26个成员能自动且免费为所有毕业生提供《文凭说明书》,9个成员可以在毕业生要求的情况下提供,11个成员只向部分毕业生或部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另外,阿塞拜疆和乌克兰两个国家尚未开始《文凭说明书》的发放工作。事实上,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学生对于《文凭说明书》的发放工作尚不了解,很多人在毕业时都没有提出相应要求。[2]

鼓励终身学习是推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建设知识型欧洲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先前学习的认可则是鼓励终身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欧洲高等教育区”内,各国对先前学习的认可工作步调不一致。《评估报告》显示,到2009年为止,只有1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全国性的对先前学习成果进行认可的程序,出台了相关的评估政策并全面实施;4个国家和地区虽然出台了全国性的认可的程序和政策,但没有全面落实;9个国家和地区虽然出台了全国性的认可程序和政策,但还没有落实;10个国家和地区还在探索和实验对先前学习成果进行认可的程序和政策;阿尔巴尼亚、安道尔、塞浦路斯、摩尔多瓦、斯洛文尼亚和土耳其还没有任何对先前学习成果进行认可的程序和政策。[2]

博洛尼亚进程经过了近10年的发展,各成员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10年来,大多数国家修改了法律法规以使联合学位的颁发和认可合法化,到2009年估计开设了2,500个联合学位课程计划。《评估报告》显示,在1/4的成员国中,50%以上的高等学校设有联合学位课程计划,但是约有一半的国家仅有不到25%的高等学校设有联合学位课程计划,1/5的国家根本没有联合学位课程计划。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正在采取措施,鼓励高等学校积极参与合作,如对联合培养项目给予经费支持,推广成功经验,发放工作手册,等等。[2]

二、博洛尼亚进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未来走向

虽然博洛尼亚进程经过10年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离建成统一的“欧洲高等教育区”还有一定距离,还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博洛尼亚进程面临的挑战

2009年4月刚刚召开的鲁汶会议发表的《鲁汶公报》分析了博洛尼亚进程面临的挑战:

1. 知识型欧洲建设。

1997年底,欧盟发表题为《走向知识型欧洲》的报告,确立了建设知识型欧洲的目标,强调为实现经济的知识化而加强欧盟的教育、培训,提高人才质量。在2000年3月里斯本理事会以后,知识型欧洲也就成为欧洲高等教育区的首要目标。《鲁汶公报》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的10年里,欧洲高等教育必须为建立具有高度创造和创新能力的知识欧洲做出重要贡献;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欧洲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全民素质,充分发挥全民才智,全面促进终身教育,扩大高等教育的参与度。

2. 全球化以及科技的高速发展。

《鲁汶公报》指出:欧洲高等教育面临着全球化以及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教育机构、新的学习者和新的学习方式将不断涌现,高等学校必须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和人员的流动,培养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3. 全球金融危机的威胁。

《鲁汶公报》指出:目前整个欧洲面临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威胁,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将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列为最为重要的优先发展计划,建立灵活而充满活力的欧洲高等教育体系,在各个层次上大力推进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核心作用,推进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二)博洛尼亚进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各种新的挑战,博洛尼亚国家在推进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国家资格框架进展缓慢。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之前提出的2010年全面实施国家资格框架的计划将无法实现。许多国家的资格框架工作才刚刚起步,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资格框架工作还没落实到高等学校层面,要真正将《欧洲高等教育区资格框架》的实施与各国的国家资格框架相结合,促进各成员的资格互认还要一段时间。《评估报告》指出:“一些国家表示,它们虽然在制定和落实高等教育资格框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难以在2012、2013或2015年之前完成实施工作。”[2]2007年的评估报告曾经建议,各国加强资格框架与学习结果、欧洲学分转换和累积制度的衔接,但成效不大,许多国家仍然在分别推进各项行动。有些国家并行不悖地实行两套资格框架,但不同学位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学位课程的条件不同,也影响着国家资格框架的实施。

2. 对先前学习结果的认可有待加强。

当2007年评估报告引入对先前学习结果的认可时,大多数国家对先前学习结果的认可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是,两年来情况并没有多少好转。首先大家对先前学习结果认可的认识有很大差距,一些国家认为,所谓认可就是在每一级教育招生时评价学生先前的任何正规教育情况,也有个别国家仅把认可限定在非正规教育和非正规学习上。其次,政策不健全或落实不力。有些国家,虽然在实践中可以对先前学习结果进行认可,但没有全国性的认可办法和指导原则。一些国家,国家政策对先前学习结果的认可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政策并没有实施。即使在已经制定有关政策的国家,许多人也不太清楚他们可以要求评价和承认他们先前的学习结果。

3.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落后。

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来看,各国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展比较快,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要缓慢得多。虽然许多国家在课程计划审定、信息出版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如何根据课程计划的培养目标制定测量学习结果的标准以及有关的评价方法,是许多国家感到最困难的问题。有些国家把学习结果等同于课程计划的培养目标,结果无法评价学生的发展。有些国家甚至仍然认为,所谓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就是为外部评价撰写一个自评报告。从2007年伦敦会议以来,邀请学生参与质量保障工作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但是学生通常只作为观察员的身份参与一些评估工作,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准备自我评估报告和开展后续工作等环节。

4. 毕业生就业状况有待改善。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毕业生特别是学士学位获得者的就业问题逐渐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从博洛尼亚进程成员国总体情况来看,学士学位获得者的就业状况差别很大:在传统上有学士—硕士学位制度的国家,毕业生就业没有遇到特别的问题;在没有学士—硕士学位制度传统的国家,有的国家劳动力市场开始接受学士学位获得者,但有些国家则完全排斥他们。随着学士学位获得者数量不断增长,如何为他们设计就业渠道并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5. 教育公平。

《评估报告》显示,虽然所有成员国都已经采取一些行动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参与,而且取得了实质性成效,但是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学生、移民和少数民族学生、残障学生、业余学生、取得国外文凭的学生和女生的入学机会仍然偏少。

(三)博洛尼亚进程的未来走向

2009年4月鲁汶会议上发布的《鲁汶公报》,肯定了2005~2007年间博洛尼亚进程取得的进展,同时在《评估报告》的基础上制定了未来10年的优先计划,指出了博洛尼亚进程的未来走向。

1. 提供平等的入学和毕业机会。

《鲁汶公报》强调,高等教育的学生团体应该反映欧洲人口的多样化,博洛尼亚成员国应该为人们提供接受优质教育的平等机会。《鲁汶公报》要求各成员国都要为下一个10年设立可衡量的目标,改善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环境,清除所有阻碍学习的障碍,为他们的升学和就业提供充足的条件,增加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2. 促进终身学习。

《鲁汶公报》强调,政府机构、高等学校、学生、雇主和雇员等各方面应密切配合,保证终身教育的可获得性及其教育质量,保证信息的透明度。为了使人们通过灵活的学习渠道获取资格,各成员国应该制定认可先前学习成果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同时制订和落实国家资格框架,争取到2012年时完全实施国家资格框架,并在《欧洲高等教育区资格框架》的指导下为实行自我认证做好准备。《鲁汶公报》还提倡学习计划与工作安排相结合,鼓励在职学习。

3.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鲁汶公报》强调,高等教育要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先进的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上充分把握机会。高等学校要大力推进以改善学习结果为目的的课程改革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以国际化为导向,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高等学校应该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高等学校应与各国政府、相关部门、雇主一起完善相关规定,为在校学生和已经毕业的学生提供与就业相关的、更好的指导服务。

4. 扩大国际开放和人员流动。

《鲁汶公报》号召欧洲高等学校进一步国际化,积极参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合作。《鲁汶公报》指出,整个欧洲应该联合行动,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和开放性,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并通过博洛尼亚政策论坛等渠道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政策对话和合作。《鲁汶公报》要求各国通过联合学位、联合课程和留学生项目促进学生流动,到2020年至少20%的欧洲高等教育区毕业生有出国学习或培训的经历;[15]同时要吸引高水平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并完善政策和法律,确保流动人员的社会保障,实现养老金的可转移。

5. 寻找新的、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和融资方式。

鉴于越来越多的人期望高等学校能够承担更多社会责任,《鲁汶公报》呼吁各成员国把公共经费作为保证入学机会均等和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努力寻找新的、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和融资方式,增加高等教育投入。

此外,《鲁汶公报》还要求各成员国改进数据收集工作,加强对社会维度、就业能力、人员流动议程以及其他政策方面所取得进展的监测,为评估和标准检查奠定基础;同时完善信息机制,采取多维度的透明化措施,在可比较的数据和恰当的信息的基础上推进博洛尼亚进程各项优先行动计划。

2010年即将到来,博洛尼亚各成员国已经认识到原先制订的目标将无法如期实现。为了全面落实博洛尼亚进程的各项具体工作,进一步推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实现建立统一的“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目标,博洛尼亚进程将于2010年3月11~12日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和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举行博洛尼亚进程部长级会议,检讨《博洛尼亚宣言》目标的实现情况;下一届常规部长级会议将于2012年4月27~28日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召开,之后还将分别于2015年、2018年、2020年举行部长级会议。

参考文献

[1]The Bologna Declaration of 19 June 1999[EB/OL].http:// www.bologna-berhn2003,de/pdf/bologna_declaration,pdf, 1999-06-19/2009-7-20.

[2][3][4][5][6][7][8][9][10][11][12][13][14]Bologna Process Stocktaking Report 2009[EB/OL].http://www. ond.vlaanderen.be/hogeronderwijs/bologna/conference/documents /Stocktaking_report_2009_FINAL.pdf,2009-04-29/ 2009-06-20.

博洛尼亚国际农机展览会速览(4) 篇6

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农机展览会 (EIMA2012) 于2012年11月7—11日举办。在展会上, 看不出正在发生的欧洲经济危机的迹象, 各个展馆都排得满满的, 据知情者说, 连往届留给观众休息的地方, 这次也排满了展位。本届展览会展出面积20多万m2 (26个展馆) , 参展厂商近2 000家。展品包括农业机械、园林机械、灌溉设备、植保机械、农机零配件及其他农业设备等。约翰迪尔、爱科、凯斯纽荷兰、克拉斯、赛麦道依茨和久保田等世界知名农机企业均摆出强大阵容悉数到会参展。参观这次展会只有两天时间, 加上语言方面的不便和个人知识水平所限, 不少产品只能是走马观花。回来整理照片时, 发现不少问题当时就没搞清楚, 然而已无法弥补。现将照片归堆刊发如下, 供读者、用户和专业人士欣赏。

俄罗斯的博洛尼亚进程:困境及走势 篇7

一、俄罗斯加入博洛尼亚进程的动机和意义

(一)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需要

博洛尼亚进程是全球化的一种形式,是知识经济的一部分。在现代世界,知识是能够保证生产的投入取得最大回报的重要因素。因此,任何国家的经济都要求能够以比经济增长更快的速度开放知识的、人才的及创新的市场,甚至开放教育投资市场,使其更加国际化。按照这些因素来看,俄罗斯的经济已严重滞后。博洛尼亚进程能够帮助俄罗斯消除这一劣势,并依靠知识经济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传统的国家竞争力范畴为地域、自然资源、国防力量,统称为“硬实力”,它在“软实力”面前已呈退让之势。“软实力”包括竞争力的经济、高效的管理、积极的外交政策、国际威望、民族形象和国民的潜能。欧洲试图整合自己的高等教育资源也说明了“软实力”的重要性。俄罗斯历史上形成了对自身的地缘“硬实力”,即广阔的领土和自然资源极大的依赖性。但是如今,俄罗斯毫无疑问地在全球“软实力”的对垒中遭受失败。博洛尼亚进程对于俄罗斯来说,既是展示“软实力”的一种方式,也是在世界范围内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手段,同时也为开发国家最宝贵的潜在的人力资源提供了可能。

(二)参与世界教育服务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全球教育市场的形成,教育服务领域的国际竞争不断加剧,欧美国家都力图成为世界教育的中心。美国大学在国际排名中的优势反映出欧美国家高等教育吸引力的差距,同时也意味着外国留学生分配的不均衡。为缩小这一差距,提高在世界教育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力,欧洲将教育市场的一体化作为伴随欧洲内部一体化的逻辑阶段,甚至是提高欧洲教育竞争力的工具。正如俄罗斯学者别利亚耶夫所言:“欧洲教育一体化最主要的原因是欧盟主导国的高等教育领导层希望建立一个旨在吸引国外留学生自费留学方面能与美国高等教育竞争的体制(本国公民教育是免费的,或者通过长期无息贷款获得)。”1

苏联时期的高等教育质量是举世公认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的动荡导致了教育质量的衰退,尤其是高等教育失去了昔日的声誉。在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开展的大学排名中,进入前500名的俄罗斯大学仅有2所:莫斯科大学处于第77位,圣彼得堡大学是第341位。2这两所大学在2006年“泰晤士教育增刊”排名中分别位居前200强中的第93位和第164位;3在2007年这一排名中,俄罗斯大学没有进入前200强名单。随着苏联的解体,4俄罗斯外国留学生数量大幅缩减。目前,外国留学生数量仅仅约占俄罗斯大学生总数的1%。2006年,俄罗斯接收的外国留学生52300人,英国接收了275000人,法国接收265000人,德国接收255000人。5外国留学生人数的下降,不仅使俄罗斯损失了经济收益,而且更加降低了俄罗斯对世界的“软影响力”。造成俄罗斯留学生数量下降的原因有很多,诸如各种政治、经济因素,也包括西欧国家学习俄语兴趣的下降,6还有俄罗斯缺少符合西方标准的英语授课的课程,以及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呆板的教育大纲和与欧洲教育网络一体化联系的薄弱等。

上述两个指标,即大学国际排名的位次和留学生数量说明,在世界教育服务市场的国际竞争中,俄罗斯与欧美的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和边缘地位。但俄罗斯又不甘于这种现状,因此将吸引外国留学生首先是独联体国家的留学生作为教育政策的首要任务。俄罗斯政府和部分高校校长认为“博洛尼亚改革”是新的历史机遇,只有与欧洲各国加强合作,才会在国际教育服务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与欧洲的共赢。

二、面临的困境

在博洛尼亚进程之初,俄罗斯社会和学界对于是否应当加入这一进程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分歧至今仍然难以弥合。

(一)“博洛尼亚化”的倡导者和反对者

在俄罗斯的学术界和大学生中反对博洛尼亚改革的大有人在。他们持俄罗斯与欧洲关系的矛盾冲突视角,对博洛尼亚改革又爱又恨。由于事先没有进行广泛的社会讨论,国家主导的博洛尼亚进程前行艰难。俄罗斯力图协调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一方面是保存具有民族性的苏联传统,另一方面是成为享有全部权利的欧洲成员。俄罗斯教育部至今也没有对俄罗斯加入博洛尼亚改革的目的作出明确的表态,仅仅提出“让西方的雇主了解我们的文凭”。俄罗斯社会对将造成“智力流失”的博洛尼亚政策产生了强烈不满。有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3300人中,只有23%的人认为俄罗斯加入博洛尼亚进程不存在风险,约有24%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可能的后果估计不足将存在风险。7

对于博洛尼亚改革持警觉态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俄罗斯社会,包括教育界,对于博洛尼亚进程的认识不足,虽然还有两年的期限,但很多人还是认为“博洛尼亚化的结果难以预测”。各种调查研究表明,俄罗斯的博洛尼亚进程信息不透明。俄罗斯高等经济学校社会学系的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被调查的大学生对教育体系改革知之甚少。有53%的大学生是按照原来的五年制学习;16%的被调查者对“4+2”(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一无所知;只有13%被调查的大学生对学分转换体系有准确的概念;还有40%的人对此曾听说过一些,但并不理解是什么;47%的人则完全不知道博洛尼亚进程讲的是什么。8

对于博洛尼亚进程的认识不一致加剧了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的风险,教育路径的和谐、创建互认的和可比较的教育体制常常被理解为用欧洲的教育标准使教育内容统一化。在欧洲大学联盟和欧盟大学校长联合会的会议声明书中,表明了博洛尼亚宣言成员国自愿承担改革自己的高等教育系统义务的立场,还阐述了博洛尼亚进程的目标是使欧洲的高等教育相互接近,而不是“标准化”或者“统一化”,并表现出了对自主性和多样化的基本原则的高度尊重。

从另一方面看,使俄罗斯博洛尼亚进程更为复杂的原因在于其与高等教育内部的根本变革同步进行,所以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远远不及全国统一高考和院校合并。因此,高校对于博洛尼亚进程的冷淡态度就不让人奇怪了。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认为,俄罗斯参与博洛尼亚进程不应当把欧洲的教育体制移植过来。萨多夫尼奇提出了“俄罗斯教育质量及其基础性特点的丧失是非常危险”的观点。按照他的分析,俄罗斯和欧盟追求不同的教育目的:欧洲需要具有学士学位的中间层人才,而当前俄罗斯急需高水平的人才和支撑科学潜力和基础科学发展的科研人员。

更尖锐的反对声音认为,在尝试博洛尼亚进程中俄罗斯丧失了教育的竞争优势,认为欧洲教育的一体化是为了吸引其它国家的年轻人才,以补充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人才缺口。很多缺乏吸引力的俄罗斯大学感到特别的不安,因此难免产生排斥或抵制的态度。

国家层面也存在犹豫不决的态度。在前总统普京的话语中就可以观察到俄罗斯对于博洛尼亚进程的双重态度。2003年11月,普京强调:俄罗斯的文凭在欧洲获得承认很重要,可以拓宽年轻人的就业市场。博洛尼亚进程是“俄罗斯与世界空间一体化进程中的很严肃和实质性的一步。”但2004年2月,他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将导致俄罗斯高等教育质量下降。2004年10月,在科学、技术和教育委员会会议上,他又强调“在博洛尼亚道路上必需保持民族优势。”这些不一致的主张动摇着博洛尼亚进程支持者和反对者的立场,迫使专家探索俄罗斯博洛尼亚改革的“软着陆”。

(二)“没有激情的运动”

博洛尼亚进程是对俄罗斯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挑战,同时也是对国家政策的考验。抛开各国政府、大学、教授及学生对博洛尼亚进程的可能评价不谈,现今博洛尼亚进程已成为欧洲高等教育的工作媒介,并已对他们的选择和未来发展产生影响。像全球化或者气候那样,不论人们是否喜欢博洛尼亚进程,都不能忽略它,只能去适应它。9进程已经启动,并已拥有足够的进展速度。目前,问题在于俄罗斯将如何加入:是积极研究制定方针政策及日程安排,确立其在欧洲教育体制内的位置,还是消极地以旁观者的姿态关注事态的发展。现实的情况不容俄罗斯做出选择,它不得不行动起来,明确自己的利益,判断自身发展的得失,研究实际操作的步骤。

为了如期顺利地加入欧洲教育一体化空间,俄罗斯通过立法等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了各项措施落实的具体时间表和责任人。2004年俄罗斯颁布了《俄罗斯联邦教育系统优先发展方向》纲要,要求通过立法对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联邦《高等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法》以及其他法令做出修改和补充。这些修改要保证:建立两个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发展继续职业教育;吸引企业主参与教育政策;发展科学和教育的一体化进程。2005年又通过了两个重要文件:《关于成员国学术专业的统一证书和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和鉴定程序细则示范法令草案》和《关于控制独联体成员国教育质量的标准和监控技术的协议的建议》。文件确认俄罗斯联邦最高学位评审委员会拟订的学术专业证书为蓝本。2007年又颁布了实施两级学制的相关法律。

此外,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推动博洛尼亚进程的措施:实施学士-硕士两级学位体制、支持大学生和教师的流动、学分转换系统和教学质量保障措施等。但是,由于上文所述原因的存在,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技术困难和参与规模小等障碍,四年后的博洛尼亚进程仍没有全面推广。首先在首都的大型国立高校中进行,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特别不均衡的问题。

参与博洛尼亚进程的大学数量和采用博洛尼亚工具的积极性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例如,2005年仅有2%的毕业生获得了带有英文附录的毕业证。60所大学中仅有10%-15%的课程采用了学分转换系统。调查还显示,在被调查的100所大学中仅有1/4的大学实施了1-2项博洛尼亚进程的内容;1/3的大学平均实施了3-4项内容;只有17%的大学实施了5或6项内容。调查者认为,博洛尼亚进程发展得慢并且不均衡,大多数大学还没开始或刚刚开始。10根据上述数据和客观指标可以认为,俄罗斯的博洛尼亚进程是缓慢的。

在顺应博洛尼亚进程的要求和保存民族传统之间的折中导致两种体制并存的局面。主要的争论是围绕学士-硕士两级体制问题,最终,在全面比较中,传统五年制专家体制胜出并得以保留下来。2007年,国立大学中约有290000名大学生,其中获得专家文凭的占92.4%,学士占7%,硕士占0.6%(俄罗斯的硕士生与本科生、专家文凭的学生均称为大学生)。11俄罗斯传统的专家体制不符合博洛尼亚逻辑,但它却深深植根于民族意识之中,包括企业雇主在内。有研究认为:学士还不是真正的专家。萨多夫尼奇也支持这一观点,认为在3-4年里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专家,因此,博洛尼亚进程应采用五年制的“俄罗斯的专家体制”,而不是采用欧洲的标准。经过4年的学习后仅有2%-5%的学士就业。此外,在5年制专家文凭或6年制的“学士+硕士”之间选择时,有两个起消极作用的参数:一是增加一年的学习时间;二是付费读硕士。不久前俄联邦众议院报告中强调必须合理分配学士和硕士。对于学士全部“流向”硕士的现象,大学应创建校际流动机制,支持优秀大学生到其它学校就读。

对欧洲合作者和雇主来说,俄罗斯新旧体制之间“杂交式折中”的结果将使博洛尼亚进程的任务更加复杂。如果说原来需要明白俄罗斯的专家是什么,那么现在必须弄清楚什么样的大学或系在何种程度上采用了这一体系。目前仍不明朗的是,保留专家体制是权宜之计,还是在个别大学加以保留,如医科大学。不久前颁布的关于两级教育体制的法律也没有说清楚这一问题。12直到今天,欧洲仍然存在一种共识:即俄罗斯仍然认为本民族的发展道路好,远离了欧洲的标准和价值。13

博洛尼亚进程的另一重要原则是学术流动。俄罗斯和欧洲之间的流动水平仍然很低,是俄罗斯“博洛尼亚进程最薄弱的方面。”在2005年的俄罗斯国家报告中指出,每年有2000名大学生、研究生和教师到国外学习;大约有20个在国外进修和学习的双学位计划;向最好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100份总统奖学金。这与目前俄罗斯大学生700000人总数相比,明显偏低。俄罗斯有8.1%的留学生来自欧洲,而俄罗斯大学生仅占欧洲外国留学生的1%。上述资料表明,俄罗斯加入博洛尼亚进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学术流动,仅仅涉及到极少数的大学生。这也说明了俄罗斯教育拨款的相对薄弱:近三年达到国内生产总值3.5%-3.8%,其中约0.5%投入高等教育,而同期的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达到了6.2%。14

三、前景:“一体化”的软着陆

现代世界的基本矛盾是全球化力量(一体化、均衡化、统一化)与不同国家间文化认同的冲突。这两种力量的相互关系充分反映在俄罗斯与博洛尼亚进程的关系上。一方面,博洛尼亚进程是全球化的体现,可以为俄罗斯提供更大的发展可能和实现全球化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俄罗斯需要保持民族文化和教育传统的认同,如许多俄罗斯科学流派注重抽象的理论研究,而非应用研究。

对于俄罗斯的复杂状况,俄罗斯专家有两种观点。一部分专家对博洛尼亚进程的前景持悲观的态度,认为存在改革没有进行到底就被放弃的风险。支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进入国际多边组织和进程的同时,俄罗斯实际上在尝试躲避规则,并按照自己民族的特点对其加以诠释和适应,如保留专家体制。

另一部分专家认为,博洛尼亚进程已经坚实地走进俄罗斯的教育政策和教育行动中:如修改有关一体化的法律法规;组建工作组;专家定期见面;出台行动计划;制定进度表和规定完成日期;每两年完成一份国家报告;监控培养质量;吸引留学生等。正如任何改革都有自己的进度表和审结制度,博洛尼亚进程对于参与国来说已经不是讨论赞成或否定其工具和原则,而是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加以实现。

总体来看,俄罗斯加入博洛尼亚进程有两个积极的成效。一是获得了促进高等教育内部改革的外部推动力。在某种程度上博洛尼亚进程可以与加入WTO同步进行。对于俄罗斯而言,博洛尼亚进程是促进开展教育质量的外部评价、与“影子经济”斗争的契机。为此需要解决英语教学、教学现代化、改善高等教育与科学一体化的成效的问题。二是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发生了显性的积极成效。从严格意义上讲,博洛尼亚进程不仅是欧洲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且可以将其视为接受全欧洲规则的过程。按照经济学家的观点,一体化没有开始的时候,俄罗斯已经生活在欧洲的经济领域,接受其法律和法规。博洛尼亚进程的发展取决于欧盟和各国政府的决策力度。而加强与欧盟的关系,正如普京所说,是俄罗斯的“基本选择”。因此,俄罗斯的博洛尼亚进程不可能简单地按照定义来执行,而要与俄罗斯选择的发展模式相一致。

除制度视角外,博洛尼亚进程是欧洲社会对话的主要渠道。加强“欧洲维度”和人员流动,能够促进社会的相互理解,推广共同的价值,提高信任,这些都是俄欧关系的不足之处。此外,博洛尼亚进程与俄欧关系的其它领域密切相关。教育空间的最终目的是欧洲就业市场的一体化,消除人员流动的障碍。但是,目前俄罗斯和欧盟之间的签证系统仍未放开,就这一角度而言,俄罗斯的博洛尼亚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俄罗斯博洛尼亚进程的前景取决于欧洲标准与民族教育传统间的内部张力的平衡。这种张力可以通过两个缩影来反映:从政策行为的角度看,它反映出适应和对抗两种状态;从政策结果的角度看,它拥有内部及外部两种表现:

在内部领域,对博洛尼亚进程的适应可能导致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广义上取消控制及实现整个社会经济改革体系的自由化。

在外部领域,对博洛尼亚进程的适应可以促使欧盟和俄罗斯关系间的一体的、协调的相互作用;俄罗斯能够保持自身民族文化和教育认同的核心,并且可以在广阔的欧洲空间内推广自己的民族传统。

相反,在对待博洛尼亚进程中出现的对立可能导致国内民主政治的停滞,就是说,在高等教育领域,乃至所有的改革领域会出现控制的扩大、官僚主义和国家主义。

在外部领域,这能导致国内教育体制的封闭和保守。

显而易见,俄罗斯在避免封闭和停滞的同时,力图保存本国的教育传统和俄罗斯学术流派及研究方法的完整。无论是拒绝博洛尼亚进程,还是将外来的标准强加给俄罗斯高等教育,都不会有好的未来。俄罗斯不仅要使自己的内部体制去适应博洛尼亚标准,还要在相互交往中推广自己的民族传统,并成为欧洲高等教育空间的平等伙伴。

参考文献

[1]#12

[2].ARWU.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y-2007[EB/OL].http://www.arwu.org/rank/2007/ranking2007.htm,2007-08-15.

[3].THES-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2006года[EB/OL].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

[5].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数据,详见www.uis.unesco.org.

[7].#12

[8].#12

[9].#12

[10].#12

[11].#12

[13].#12

博洛尼亚改革 篇8

1998年5月,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四国教育部长在巴黎发表了一项旨在协调统一欧洲高等教育体制结构的《索邦宣言》,揭开了欧洲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次年6月,欧洲29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在博洛尼亚聚会,在《索邦宣言》的基础上继续讨论,确定了一系列目标。会后签署的《博洛尼亚宣言》确立了在2010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统一区域(Europe Area of Higher Education)的发展目标,该目标的实现过程被称为“博洛尼亚进程”。《博洛尼亚宣言》的发表引起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强烈反响,随着该进程的逐步推进,整个欧洲高等教育开始迈上了一体化之路。

部长们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检查“博洛尼亚进程”的发展情况。由欧洲共同体资助,并由欧洲大学协会(EUA)起草的关于各国高等教育结构发展的报告也很快出炉,跟踪调查各国的最新改革情况。2005年,组委会委派了工作组就“博洛尼亚进程”的三大优先发展目标(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推动两级学位结构的有效执行、改善学位和学习年限的认可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各国进行调查研究,并在卑尔根会议上提交了报告。

“博洛尼亚进程”的内容包括6个方面:建立统一可比的两级学位制度;建立一个学分转换和积累系统;开展质量评估保障领域的欧洲合作;广泛促进国际人员流动,增加交换项目;加强跨国界、跨地区的科学研究合作;开发国际化课程。

二、芬兰高等教育政策调整

芬兰于1995年实行教育双轨制,即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改革前的芬兰高等教育分两个阶段:基础学位阶段与研究生学位阶段。第一阶段的学制为6年,其中本科教育4年,硕士教育2年;第二阶段的学制为4年,即博士学位或科学副博士的学习。学士学位在芬兰的教育系统中,是过渡性质的,为进一步升学做准备。硕士学位才是“基本的大学学位”。在校大学生可以直接申请免试直读硕士学位或在没有学士学位的情况下也可以攻读硕士学位。为了配合《博洛尼亚宣言》,芬兰对高等教育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芬兰政府的5年教育科研发展战略计划正式启动了一系列改革。

(一)改革学位结构

《博洛尼亚宣言》提出,到2005年在欧洲范围内建立起两级学位制度,即3年本科教育,2年硕士研究生教育和3年博士学位教育。①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学位应该具有不同的定位和各种形式,以便适应个体、学术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多样性。[1]

2005年,新的《芬兰大学学位法》以及1997年颁布的《大学法》(修订法)规定,除了医学和牙医学,芬兰各大学的所有专业开始实行新的两级学位系统。学士学位是强制性的,要进入硕士学位的学习首先必须完成学士学位的学习。完成第一阶段教育后所颁发的学士学位使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

新的学位结构还适用于多科技术学院,第一级学位是多科技术学士学位,是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学位。2005年8月,第二级多科技术学位的法案正式生效。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芬兰就把为学生颁发芬兰语和英语的双语文凭补充说明确定为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的法定义务。

(二)建立一个学分转换和积累系统

2005年8月开始,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正式取代芬兰原来的国家学分系统。ECTS基本的计算方法是第一阶段为180~240个学分,第二阶段为90~120个学分,第三阶段没有学分要求。每个学分为20~30个课时。[2]在旧学分系统里,一个学分大概需要40个小时的学习(包括讲座和其他形式的课程、练习、研讨会和在家或图书馆的自修)。在新的系统里,一个学年平均需要1,600个小时的工作量,等于60个ECTS学分。学生的工作量减少了,学习负担也相应减轻。新的学分系统还适用于多科技术学院。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简化的、可转换的和可比较的学位体系,从而促进了最广泛的学生流动,积极推动了芬兰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教育一体化。

(三)建立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

卑尔根会议就教育质量保障、学生学位的国外认可等进行了国际评比,结果显示,芬兰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名列前茅。[3]

1995年颁布的《芬兰高等教育评估会法规》以及1998年的修订法详细说明了芬兰高等教育评估会(FINHEEC)的职责:协助高等院校和教育部评估、参与高等教育和科研的国际合作,并为高校提供的专业课程进行评估和注册。

FINHEEC的成员由教育部任命,而且其下设的两个分支委员会(多科技术学院认证委员会和职业课程认证委员会)都有学生代表,根据FIN-HEEC的多样化和透明化原则,学生代表参与到质量评估的不同阶段。[4]有两名学生代表会参与计划制定与决策过程。在评估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意见是通过问卷、面谈和研讨会的方式获得的。芬兰是签约国中少数几个把学生列为外部评估小组成员的国家之一。

北欧五国的高等教育一向有合作传统,20世纪90年代,合作范围拓展到高等教育质量评估领域。芬兰是北欧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网络的成员,该网络在评估方面提供讨论和交流平台。此外芬兰还是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协会(ENQA)的一员。

《大学法》(修订法)规定芬兰所有大学必须评估其教育、科研和社会影响,并出版评估的结果。如赫尔辛基大学,每隔6年对大学的科研和教育进行评估。在内部评估上,赫尔辛基大学又自己开发了一套教育保证系统,并申报芬兰高等教育评估会,准备在2007年底接受检查。教育部的目标是芬兰所有的质量保证系统将于2008年底接受检查,因为质量保证系统的开发和接受检查是在2010年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促进人员流动和开发国际化课程

国际化是芬兰学位制度改革的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芬兰政府就极力推动芬兰教育与国际接轨,并把教育国际化列为芬兰发展的三大战略方针之一。

2001年,由芬兰教育部任命的委员会为高等教育起草了《芬兰国际化发展策略报告》。报告提出芬兰的高校将与其他世界著名大学竞争优秀学生生源。委员会制定了发展目标:到2010年,芬兰将有10,000名~15,000名留学生。为此,委员会提出若干发展措施:芬兰的学位结构和学分系统朝着更具国际可比性方向改革,同时开发更多的外语课程并保证教学质量;集中芬兰学术领域内比较优势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开设留学生课程。

《芬兰大学学位法》和《大学法》(修订法)鼓励大学参与国际合作和开发联合学位课程。2004年,芬兰教育部出台了《国际联合学位和双学位发展倡议书》。2005年,芬兰高等教育协会等组织提出了《联合学位的计划和发展》。芬兰-俄罗斯跨边界大学(CBU)就是芬兰开发联合学位的一个例子,该大学的目的就是设立联合硕士学位课程,提高和深化芬兰和俄罗斯大学的教育合作。该合作由芬兰的一个执行项目“2003~2007年芬兰、俄罗斯和国际合作”提供资金。另外,欧盟的伊拉斯谟尔计划也提供了36种联合硕士(Joint Master)的课程。[5]

除了欧盟的计划,芬兰还参与了大量的北欧教育合作计划并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2007年春天,欧洲学位认可网(ENIC)及国家学位认可资讯中心网(NARIC)组织了关于中国和印度的高等教育系统研讨会。芬兰各高校将面向这两个重要的世界大国招收联合学位课程和其他国际项目的学生。这两个机构通过开展培训和组织国际研讨会,旨在促进高校开发联合学位课程。[6]

(五)加强科学研究合作与交流

在柏林会议上,部长们首次提到欧洲高等教育区和欧洲科学研究区(European Research Area)是知识欧洲的两大支柱,强调科研和培训的重要性以及学科交叉在提高教育质量和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博洛尼亚进程”鼓励跨国界的科学研究和学生培养合作。重视科研的国际合作是芬兰优良的传统,芬兰不仅有充裕的科研资金和灵活的资金竞争机制,而且也允许科研人员、高校师生带着基金到国外做研究、访学。2005年,芬兰的科研经费占国家GDP的3.5%。芬兰科学院在2004年与26个国家的42个科学研究基金组织建立了合作协议。根据这些协议,科学院拨款170万欧元用于支持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474名国外科研人员通过该项资助到芬兰做长期或短期的参观或研究,218位芬兰科研人员获得到国外工作的机会。另外,芬兰国际流动中心(CIMO)在2005年提供了844个研究生学习和短期访学的奖学金名额。[7]

三、芬兰高等教育政策调整的动因与经验

(一)芬兰改革背后的动因

“博洛尼亚进程”是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过程的一个关键的转折,其目标是建立欧洲高等教育统一区域。欧洲各国的教育部通过合作,一方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降低了欧洲高等教育的总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欧洲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巩固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为欧洲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和国际人才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芬兰有着世界首屈一指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位居世界前列。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芬兰就积极改革高等教育,力求构建一个高质量的、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教育系统。芬兰在1995年就开始对学位结构进行改革,学位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程度。因此,早在1999年初教育部就曾宣称,从《索邦宣言》角度来看芬兰大学的学位系统是令人满意的,《索邦宣言》对芬兰高等教育系统是没有什么影响的。然而,由于一方面,在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为了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芬兰必须在“博洛尼亚进程”中承担更多的义务;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学位改革,让第一学位即学士学位在本质上成为一种中间学位,并没有成功地与国际接轨,与劳动力市场也没有多大关系,1995年的学位改革还没有完全达到教育部的预期目的,所以芬兰政府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还要继续进行改革。

此外,芬兰还面对高等教育系统的诸多问题,这使芬兰政府意识到必须借“博洛尼亚进程”的东风,进行教育改革。[8]这些问题包括:第一,居高不下的辍学率。据芬兰大学生组织研究基金会的调查统计,1985年、1988年、1991年共有近4万名大学生进入全国20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5年内完成学业取得硕士文凭者只有20%,大约50%的大学生在校学习7年之后才获得硕士文凭,25%的大学生则由于种种原因中断学业;[9]第二,供需失衡。由于战后出生的那一代人现在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目前芬兰的劳动力人口正在减少,国内劳动力短缺,各大学需要引进国外优秀生源;第三,招生的恶性竞争。芬兰拥有庞大复杂的大学入学考试系统,大学与多科技术学院之间存在着恶性竞争。

芬兰教育部态度的转变可以从相关文件看出:“我们能接受欧洲教育政策的合作,是因为这有利于芬兰教育系统的发展,联合建立统一的欧洲目标与合作对我们很重要。”这也表明了芬兰对待欧盟的态度:强调欧洲合作是小国的发展策略之一。[9]同时,芬兰也试图通过积极参与来影响“博洛尼亚进程”,巩固芬兰在欧洲高等教育区域中的地位。参与“博洛尼亚进程”的目标是要合理改革芬兰庞大的、在地区和功能上的过度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

(二)芬兰改革的经验

事实证明,比起芬兰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博洛尼亚进程”的确促使芬兰对其高等教育进行了更深刻、更彻底的改革。《大学法》(修订法)、《芬兰大学学位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说明了芬兰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卑尔根会议上,芬兰的教育部长哈泰南(Haatainen)认为:芬兰的改革进展迅速,芬兰也是签约国中少数拨专款以支持改革的国家之一。同时,芬兰的学生跟欧洲其他国家的学生相比,也更多地参与了改革。他进一步呼吁加快改革速度。[11]见,芬兰走在了改革的前列。芬兰成功的经验有三个特点:

第一,基于本国特点的改革。芬兰教育部并没有盲目照搬“博洛尼亚进程”提出的全部建议,而是根据本国具体国情,出于对本国教育系统特点的政策考虑提出改革。学位改革并没有使芬兰完全放弃原来的学位制度,在学生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学生既可以选择攻读博士学位,也可以选择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前攻读副博士学位。教育部的目标是将副博士学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更具有职业导向的研究生学位,以供取得硕士学位并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成人修读。另外,出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考虑,多科技术学院可以为修读了相关课程的在职专业人员授予第二级硕士学位,满足芬兰就业市场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

第二,改革有步骤、重规划。芬兰的学位改革于1999年开始筹划,2002年正式成立学位改革筹备工作组,到2005年才开始启动新的学位制度。因为如果将学士学位变成强制学位势必遭到国内学生会的反对,学生是不会放弃直接攻读硕士学位的优先权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雇主们是否会认可新的学士学位。基于上述原因芬兰教育部没有贸然改革,而是在做足了充分的调查和准备工作之后才正式启动新的学位结构。

第三,改革资金充足,有保障。在“博洛尼亚进程”中,各高校开展教学改革、会议、教学管理试验等一系列提高教学质量的活动将消耗高校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芬兰是欧洲少数几个承诺提供给高校改革专项资金的国家之一,从而确保了高校不会为了推行改革而付出相应的代价——降低科研的质量。正是由于有了充足的资金,芬兰各高校才能顺利开展改革,提高自身的国际吸引力。

四、改革引发的争议

“博洛尼亚进程”是自上而下的(top-down)的实践过程,其会议由各国教育部长参与召开,整个进程的改革也是由政府和官员主导,高校在“博洛尼亚进程”中的角色则比较被动。一开始,芬兰各高校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他们认为“博洛尼亚进程”会削弱高校的自治权。在学位改革中,学术学位成为强制性学位并面向劳动力市场,但高校却并不愿意这样做,大学希望绝大部分人继续为获得硕士学位学习。但是,自从新的学位法颁布以来,大学不得不考虑到就业市场的需要而调节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实行新的学制,就意味着学制的压缩,再加上实施统一的欧洲学分系统ECTS,学分和学时的减少将直接导致文化类课程削减和实践类课程增加。这类产学结合的高等教育模式迎合了经济界参与共建高校课程的愿望。虽说大学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在商业上的价值兑现并不必然导致学术规范、学术伦理的沦丧,但过重的商业化倾向必然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大学教授们对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现象持批判态度。[12]学位改革引发的争议是:缩短学制是否降低了质量?

学者们还有另一种担心,就是“博洛尼亚进程”所提倡的一体化对芬兰不仅有正面的意义,也可能导致负面的冲击。芬兰如何在教育的一体化中保持本国教育的个性化?改革如何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因为目前欧洲急需的经济竞争需要各成员国保持自己课程方面的特性,开发具有“欧洲维度”的国际化课程实施起来也困难重重。在欧洲,各国的教育以及学校的课程存在很大的差异,当人们相互不了解时,可能还比较容易保持一种相互尊重的态度,而相互熟悉之后,不但不一定导致相互接受而且可能导致相互批评。[13]

如何既保持和丰富民族特色的教育传统,又能与世界高等教育共舞?芬兰是否将继续在“博洛尼亚进程”中扮演“领头羊”的角色,致力于建构统一的欧洲高等教育区域?芬兰在“博洛尼亚进程”中无论是正面的经验还是负面的教训,都给予我们启示和借鉴。

摘要:作为博洛尼亚进程的签约国之一,北欧的芬兰教育部积极回应改革。本文详细介绍了芬兰的改革措施及成效,分析了芬兰高等教育在欧洲一体化进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争论。

关键词:博洛尼亚进程,芬兰,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长华.推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博洛尼亚进程[J].外国教育研究,2005,(4):69~72.

[2]袁东.博洛尼亚进程:建立共同的欧洲高等教育空间[J].中国高等教育,2005,(17):36~40.

[3]Bologna Process Stocktaking——Report from a Working Group Appointed by the Bologna Follow-up Group to the Conference of European Ministers Responsible for Higher Education,Bergen2005,(5):19~20.

[4]方展画,薛二勇.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的学生参与——以北欧五国为例[J].教育研究,2007,(1):66~71.

[5]From Berlin to Bergen,General Report of the Bologna Fol- low-up Group to The Conference of European Ministers Re- sponsible for Higher Education Bergen 2005,(5):19~20.

[6]Bologna Process:Template for National Reports:2005~2007 Finland.2005~2007.

[7]http://www.research.fi/en/research_environments/researcher_ mobility/2001-2-5.

[8]卢枫.国际竞争力来自成功的教育——芬兰的高等教育及国家策略[J].世界教育信息,2003,(5):4~8.

[9][10]Sakari Ahola,Jani Mesikammen,Finnish Higher Edu- cation Policy and the Ongoing Bologna Process,Higher Edu- cation in Europe.2003,(7):217~226.

[11]http://www.minedu,fi/OPM/Tiedotteet/composite_news_ bulletins/2OO5/may2005.html?lang=en,2007-1-2.

[12]俞可.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04,(1):72~78.

2009博洛尼亚童书展的启示 篇9

我已经是第12次参加该书展了,既没有最初几次来的惊喜,也没有发现令人耳目一新的亮点。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也许是审美疲劳的缘故,也许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书展明显缺少了往日特有的竞争味道。带着明确的任务,逐一与约好的出版商见面、谈判,乃至签约,收获自不必说,然而书展留给我的思考却代替了那份收获的喜悦。

思考一:我们的出版物与世界优秀出版物的差距

1应更加注重挖掘、培养、打造新作者

在内容为王的今天,原创文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下,国内的一些出版社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付诸行动,但与国外出版社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如法国的GaRimard出版社,用几年的时间,培养了一大批作家、插图画家,这种资源当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属于该出版社,有的作家甚至一生为一家出版社服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的编辑是否具有这样的识才慧眼?我们的出版商是否有这样的用才之能?我们是否能在培养作者方面下大力气?我们的出版物是否考虑了文化具有传承功效而不仅仅是赚钱?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有多少位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中国少儿出版之现状并不乐观,跟风现象不仅仅表现在选题上,还表现在作者上。一个作者走红,几家出版社竞相追捧,缘何?我以为还是经济利益使然,因为从发现一个作者到作者走红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打造、让大家接受并认可。不想在这一过程中支付任何成本,只想直接获利,当然会造成时下的这种局面。从本次博洛尼亚书展设立插图画家新人奖,专门奖励35岁以下的青年画家的这一做法中就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

作为从事多年出版工作的编辑,我想借此机会呼吁大家: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向台湾同胞学习,向国外出版商学习,为了我们的子孙踏踏实实地进行有价值的文化积累。

2儿童图书中语言的成人化倾向

与国外出版物相比,我们目前出版的一些少儿读物不太重视语言的儿童化,代之以较长的欧化句子,内容受成人视角的影响较为严重,因此导致了以成人的心理特点代替儿童的个性特征的缺失,孩子自然读不懂,更谈不上喜欢。台湾出版商及国外的出版同仁在这方面要比我们下工夫,他们能够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注重研究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语言特点,这一点我们从他们的出版物的读者定位、市场细分、编辑方式、封面及版式设计等方面均能体会到。

3倡导不留痕迹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书必须有教育意义这一理念,同样是关于品德教育的一个故事,我们的编辑往往会给一个结论,讲一个道理,不经意中散发着灌输式的教育气息。而国外出版商倡导的做法往往是只讲故事不做总结,留给孩子想象、总结的空间,更多的是让孩子自己去悟出其中的道理。

4装帧设计精美,童书形式各具特色

从图书的开本看,我们的童书略显单调,而国外的图书开本则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设计得相当灵活多样。此外,还有形态各异的异型书、立体书、电动书,更有玩具书、有声书、触摸书、游戏书、壁挂书、幻灯书、洗澡书、布书、儿童礼品书等形式,可充分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小读者的需要。

思考二:书展新动向

1外商对我们的画手越来越感兴趣

一则因为我们的画手的报酬相对国外的画手要便宜得多,二来他们的画作的确具备了较高的水准。遗憾的是,这些高级画手正在不断地外流,有的还被外商买断。Bologna每年都会举行插图画展,目的是让插图画家们一展才华,这里既有已经崭露头角的插图画家的作品,也不乏刚刚人道者的新作。慧眼独具的出版商大多在这里寻找中意的画手,而画手们也会从这里走向成功。

有鉴于此,我们国家为什么不能组织这些画手参展、参评?为什么不能让他们登上国际舞台,堂堂正正地以我们的名义、按正常价格与外商签约?

2香港、深圳多家印刷厂厂商亮相展场

这里,我可以很骄傲地说,展会上最少有5W0的图书是在中国印刷的。越来越多的外商对中国的印刷品感兴趣,越来越多的外商愿意与中国的印刷商合作,因为我们的印刷品的确物美价廉,品质精美。我个人认为可以将此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点,也有必要组织有实力的中国印刷商参展。我在中国展台驻足的半个小时里,就遇到了一位德国出版商,拿着北京科技出版社’的图书,询问怎样跟该书的印厂联系。

3中国作家与购买其版权的外商面对面沟通

随着中国图书版权贸易不断拓展,作家也开始尝试亲自走出去,与版权购买方紧密合作,共商国际范围内的营销大计。这是一个图书国际化进程,是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作家们不仅可以与其他国家的作者进行文化交流、开阔眼界,而且可以学到国外出版商的一些成熟经验。这是值得关注、且应当给予指导的一个领域。

思考三:版贸工作ABc

我从事版贸12年了,也真诚地希望借此机会同大家交流一下这些年来的经验教训,探讨一下其中的规则或潜规则。

A发现好童书

在Bologna的展场里,好书太多太多了,但要发现一本(套)适合我国读者阅读的高水准童书也非一件很容易的事。我认为我国的一些参展商在参展之前就带有盲目性,以为像买东西一样可以在这里现看现挑,结果一定是一无所成。其实,功夫应该下在参展前,充分做好备展工作才能观有所获。这里我想谈6个关注:关注亚马逊排行榜;关注各类获奖人;关注各同驻华使馆文化处的特别推荐;关注欲选书在其国家的销售业绩;关注童书作者的影响程度;关注图书出版商的炒作力度。

B拿下好项目

拿下一个好项目,跟我们出版社的品牌有关又无关,主要看我们能否找到突破口,在自家的优势上狠下功夫;有没有锲而不合的顽强精神;能不能真诚、及时、高效地与对方保持密切而亲和的联系。谈判工作说到底就是说服工作,其中当然有经验和技巧。金字招牌固然重要,但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高效的工作节奏,以及洋尽可行的策划案必然会赢得对手的尊重,也是拿下好项目的必要条件。

c维护中国出版商的整体形象

博洛尼亚改革 篇10

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改革

俄罗斯作为教育大国, 拥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方面, 承继了苏联优秀的教育传统, 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性特点。

1992年颁布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将俄罗斯的教育结构分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部分。其中, 职业教育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大学后职业教育。1992年3月通过了《关于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多层次结构的决议》, 同年4月, 又颁布了《俄罗斯高等教育多层次结构暂行条例》, 其中将俄罗斯高等教育体系的学位制度分为四级学位制度:分别为学士、硕士、副博士以及博士, 并且将高等职业教育划分为三部分:不完全高等职业教育、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和完全高等职业教育。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包括学士和硕士, 即本科教育阶段;副博士和博士属于大学后职业教育, 即研究生教育阶段。

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具有一个典型的特色, 即双轨制, 俄罗斯的研究生教育就是建立在这种双轨制基础之上的。所谓的双轨制, 一轨指的是与苏联时期相同的专家——副博士——博士, 另一轨是学士——硕士——副博士——博士。即通过两种方式可以接受研究生教育, 第一种方式是学生首先学习五至六年, 之后进行相应的各门考试, 成绩合格者可以得到高等教育毕业证书以及专家文凭, 此后进入到研究生阶段进行为期三年的学习, 通过相应的考试之后成为副博士, 然后进行为期三年的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通过相应的考核, 成绩合格者成为博士。第二种方式是俄罗斯结合自身的传统特点, 又参照国外高教改革的经验建立起来的。首先进行学制两年的不完全高等职业教育, 通过考试并且成绩合格者颁发不完全高等教育证书, 但不授予学位, 之后进行学制两年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 通过考试并且成绩合格者颁发基础高等教育证书和学士学位。然后进行学制为两年的完全高等职业教育, 毕业通过考试并且成绩合格者颁发完全高等教育证书和硕士学位, 之后可以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 学制三年, 通过考试并且成绩合格者成为副博士, 后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继续学习三年, 成绩合格者成为博士。

如下图:

二、俄罗斯研究生教育融入博洛尼亚进程的现状

俄罗斯高等教育实行特有的“专家——副博士——博士”的体系, 这既是俄罗斯教育的典型特色, 同时也是俄罗斯高等教育融入博洛尼亚进程的阻碍。当今, 各个国家普遍实行学位制, 虽然各个国家的学位级别划分还不是完全一致, 但是大体上都设有学士学位, 硕士学位以及博士学位。而前苏联大学的学位级别划分中没有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取而代之设有专家文凭, 研究生教育中没有硕士学位, 只有副博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与欧洲各国高等教育进行学位认证时, 这种限制造成了阻碍。于是俄罗斯对高等教育实行了新的体系:“学士——硕士——副博士——博士”体系。目前, 根据新体系实行的情况, 可以将俄罗斯的高校分为以下几种:实行新体系——“学士+硕士”的高校, 坚持之前的专家文凭的高校, 以及将创新和传统相结合的双轨并行的高校。显然, 俄罗斯将高等教育的学制学位体系改革进行得不是十分彻底。由此可见, 博洛尼亚进程在俄罗斯高等教育, 包括俄罗斯的研究生教育中的执行情况并不十分理想。

三、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俄罗斯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通过归纳和总结俄罗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可以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带来一些启发。

1.修业年限国际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修业年限为两年半至三年。俄罗斯研究生教育改革之后规定硕士学位的修业年限为一年半至两年。与我国相比, 时间减少一年。可以考虑将硕士的修业年限适当缩短, 这样既可以充分高效利用教育资源, 降低教育成本, 又有利于本科教育到博士培养之间的衔接, 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 这些都为调整硕博比例、博士研究生扩招等后续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招生自主化。对于我国来说, 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由国家确定, 考生需要参加统一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而对于俄罗斯来说, 可以由院系自主确定招生人数, 若学校审批通过, 则由各高校单独进行入学考试, 并无统一的入学考试。由此可见, 俄罗斯的研究生招生具有更多的自主权, 这正是我国研究生招生工作中需要借鉴的地方。

3.加强实践训练。我国在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 往往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而俄罗斯的硕士研究生培养, 实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使学生扎实掌握理论的同时, 也在实践中锻炼了应用的技能。借鉴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经验,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应该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以上论述, 我们可以看到博洛尼亚进程对于俄罗斯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俄罗斯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 包括对研究生教育的改革, 都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启发。我们应该思考俄罗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李雅君, 乔桂娟.俄罗斯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8, (5) .

[2]刘肖芹.博洛尼亚进程中俄罗斯学位制度改革的两难境地[J].煤炭高等教育2010, (5) .

[3]姜炳军.社会转型时期俄罗斯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述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 (3) .

[4]陈维多, 李富恒, 唐丽杰, 等.俄罗斯的研究生教育之面面观[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博洛尼亚改革】相关文章:

博洛尼整体家居完全品牌介绍04-13

上一篇:求真务实创新发展下一篇:农业科技节目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