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人才

2024-08-11

电视新闻人才(精选十篇)

电视新闻人才 篇1

1 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人才提出新要求

1.1 更加注重新闻价值的判断

互联网使得人人成为新闻的制造者和评论者, 传统媒体不再是新闻和舆论的垄断者, 这就使得当下的传播空间成为一个鱼龙混杂的信息交换自由场, 面对互联网每日涌现的数以亿计的新闻事件, 新闻工作者的价值判断成为媒体新闻价值的有力杠杆。传统媒体的新闻来源于记者的采访、群众热线、国内外媒体等, 新闻素材具有权威性和客观性, 而多媒体时代网民成为新闻事件的报道者, 越来越多的第一手新闻素材来自网民的图片或视频上传, 而记者则担当起新闻的守门人, 在鉴定新闻真伪后进行整合、提炼和加工。“全民记者”拓宽了新闻来源, 但无疑增加了新闻甄别的难度, 对新闻采编人员的价值判断能力要求提高。

1.2 更加注重新闻策划的速度和深度

网络媒体让独家新闻成为往事, 媒介融合使得新闻资源在数分钟内便迅速传播, “独家”、“首发”等字眼已经不再占据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 而是更加注重新闻策划的速度和深度,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新闻进行二次挖掘, 全方位无死角地对原始新闻进行深度评价和全方位解读, 根据受众需求发布具有自身特色的独家评论报道, 做到新闻附加价值的最大化, 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在接收到了有价值的新闻后, 以独特的评论视角去挖掘新闻深度价值, 通过出色的新闻策划抢先新闻报道的独特性和深刻性, 变被动为主动, 树立自身新闻深度品格。

1.3 更加注重对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应用

新闻工作者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发掘能力是关键, 这就要求采编工作更加注重对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应用。网络新闻媒体的全时报道较传统媒体的实时报道更具有时效性, 新闻产品在互联网中能够海量生产, 因而善于运用多种渠道进行新闻资源整合、熟悉新媒体传播技术能够极大程度改善新闻采编的效率。记者要热衷于新媒体的传播形式, 积极利用微信、微博、各大论坛、各大新闻网站等获取新闻资源, 并且借助新媒体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 比如各级电视台都开设了官方微博和微信, 有些开设了手机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平台等。

2 创新管理机制是电视新闻人才发展的保障

2.1 创建弹性传媒组织管理制度

传统媒体的事业单位人才资源管理制度过硬, 不符合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产业化需求, 扼杀了电视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没有明确的竞争和激励政策, 奖罚约束类的条条框框却很多, 这就要求在“硬”的制度管理内融入“软”的人治, 在节目制作成本、工作态度、收视效果等多方面进行管理绩效评价, 使管理透明化, 为电视新闻工作者提供更为宽松的发展空间。

2.2 拓宽新闻人才引进培养渠道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人才需要熟谙新媒体新闻报道形式, 能够掌握多种技术工具, 熟知微信、微博、网络平台等新型传播媒介的传播手段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传统卫视单位要打破事业单位的人才引进制度, 多渠道地引入新闻人才, 建立以人才为核心的管理思想, 引入网络新媒体团队与传统卫视新闻团队共同合作、公平竞争, 适当安排成绩突出、具有创造力和前瞻性的人才进行交换培训, 果断撤掉无作为人员的岗位, 为实用人才留出充裕的实践机会。要树立超前的人才培养思想, 制定三到五年的人才培养计划, 根据季度总结人才培养成果, 反馈人才管理的不足, 从战略的角度部署人才安排。

2.3 打造独特传媒组织文化

传媒人才管理者要致力于打造家庭般的团队关系、愉悦的工作情绪和温馨的工作氛围, 关心从业人员的工作情况, 也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情感, 打造以台为家的单位归属感, 促进新闻团队的组织凝聚力, 塑造员工的核心价值观, 为各自的梦想而奋斗。维护传媒人才的稳定性“保健体系”是保障, 要确保薪酬、福利、保险的透明化和公开化, 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够才尽其能, 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前提下全身心追逐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伟.融合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3.

[2]梁栩凌.基于胜任特征的传媒人才管理模式研究[J].当代传播, 2014 (09) .

电视新闻人才 篇2

县级电视台应何发展?通过电视新闻战线上几代新闻工作者的实践和思考,总结出‚四句话十六字‛经验,即:新闻立台、人才兴台、品牌创台、经济强台。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谈点我部门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思考。

一、新闻立台

江泽民说,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媒体首要职能就是做好新闻宣传,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从这方面讲,新闻应是电视台的根本。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做好新闻,媒体才能真正担当喉舌重任。

中国新闻的可看性一直备受争议,我们台也不例外。提高新闻质量,增强新闻的引导力和感染力,说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我们先不说采编人员的素质,单单是目前的这种体制的制约,就是一道无法超越的束缚。从县级到中央,提高新闻质量的呼声,从来没有停止过;而这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到的。以往基本上是围着‚领导‛转、围着‚会议‛转,每天的新闻都成了领导们‚露脸‛的舞台。而近期,我发现,其他县级电视台的新闻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关注民生、贴近群众的新闻有所增加,新闻的可看性增强,新闻信息量增多。特别是对一些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的报道,基本做到了及时、全面、如实报道,必要时还采取实况录播、系列报道、开设专栏、发表评论等群众乐于接受的报道形式,增强了新闻的可看性和传播效果。(如:泗 阳台的《1890》宿豫台的《民生非常道》)

县级电视台新闻主要是围绕县委、政府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本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各项成果、各种变化。在一个县的范围内,它无疑是群众最为关注的内容。目前,我台新闻节目存在的不足,归纳为‚三多三少‛,即:会议报道多、实际工作报道少;领导活动报道多、群众活动报道少;一般化报道多、典型深度报道少。我认为,要解决‚三多三少‛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需要领导作出表率,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改进新闻报道的一些政策;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本化‛思想,进行艺术地报道。除此之外,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记者采写反映社情民意、关注民生的新闻,提高新闻宣传报道质量,提高新闻舆论引导能力。

会议报道是我台面对最多的新闻类型,改进会议报道也是我台新闻改革的重点。一是要挖掘会议文件中或者会议内容中的新亮点,挖掘实践中创造中出的新经验、各方面工作中的新做法。二是要挖掘会议内容中所包含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许多会议,包括一些部门会议的内容里面,都包含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或者某一方面的新趋势,这就需要我们记者去发现。三是要挖掘会议文件中的政策法规的新信息。这些信息恰恰是受众所需求的,需要我们挖掘,去解疑释惑,去加以扩充、宣传、解脱,变成一种群众能听懂的语言。

增加事关民生、事关大局的新闻报道数量,对改进新闻报道也是一条捷径。一是及掌握各阶段的宣传重点及宣传目标。二是每月安排 《民情在线》做好涉及重大事件、重点领域、重要举措、重视内容的重点采访。三是出台奖励措施,对做出突出贡献的记者进行奖励,鼓励他们多作报道,特别是在关乎民生、报道重大新闻方面;除此之外,建立新闻报料机制,对提供新闻线索的群众进行奖励,形成‚全民办台‛也是关键。

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了加强电视新闻宣传工作以外,应充分发挥电视台信息量集中的这么一个优势,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这两个领域进行有效探索,力争利用现代媒体这一新闻传播渠道,以此形成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三位一体的新闻宣传阵容。

二、人才兴台

人才是发展的决定因素。胡锦涛在考察人民日报时也曾指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键在班子、在队伍、在人才。

所谓的‚人才兴台‛,按照我的理解,可从两方面讲。首先,从团队的敬业精神方面讲。著名美国新闻工作者普利策曾说过,记者的生活是、马眼、神仙肚(即勤跑、熬夜、经得起饥饿)。

铁脚(勤跑):如江川、扬子同时从事新闻采访、编辑制作、播音主持,样样都能来——这可是至少在十人以上的一群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如王东伟连续几天都在下乡采访‘走基层’,采完一条接着采另一条,采完了写,写完了再采,中间甚至没有休息过一天。而这样的工作量,他们都已习惯了。

马眼(熬夜):新闻本身具有的时效性要求我们必须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地在第一时间完成任务。新闻是一件易碎品,也许今天它价 值很高,但过了今天就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垃圾。所以,新闻玩的是时间差,它与本身的价值成反比例——时间拖得越长它的价值就越小。国外以秒来计算,我们以天来计算。白天采访、拍完镜头,晚上加班加点赶稿子,熬夜到深夜一两点是经常的事,有几次深夜我偶尔路过电视台都看到《民情在线》栏目组记者车辆依然整齐的停放在单位院内。

神仙肚(经得起饥饿):有次和《民情在线》记者王东伟聊天,他和我介绍:早上,正准备吃早点时,忽然来了个电话有采访任务,只能丢下饭碗赶赴现场;中午,等新闻做完后吃饭时,不想午饭已变成晚餐;晚上,新闻没有播出之前,谁也不能离开岗位,有时晚餐甚至变成夜宵。如果说以上这种情况只是一两次,那也不用浪费笔墨纸砚这样大书特书,关键是这已成了我们的日常工作,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见怪不怪后,反而按时吃饭才变得稀奇了。怪不得有人这样说,新闻工作拼得是年轻,吃得是青春饭。

人才不一定只指那些专家学者,或者有多大学历的人,也不一定用获得多大奖项的标准来评价。我认为,只要是敬业,只要是热爱自己的职业,只要是能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本职工作,都可以称其为人才。

使人才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良好的工作环境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我理解的‚人才兴台‛的另一层面。这几年,我们通过制订和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已形成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奖惩机制。泗阳台就探索性地实行了‚绩效工资制‛。具体做法 是,在编在职人员每月扣留30%的工资,如未能完成核定的基本任务,就从扣留的工资中扣除,超额则奖励;聘用人员则按照‚基本工资+稿费‛的形式进行计件式的工资分配。工资绩效制的实施,打破了以前工作不工作一个样 的‚大锅饭‛,劳动报酬与工作业绩挂钩,激励了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台上下呈现出蓬勃向上、生动活泼的工作格局,规范了各环节的操作程序,确保绩效工资制顺利实行。彝族有句俗话,君子在乎分得不均而不争分得多少。

三、品牌创台

品牌是新闻媒体的特色。如果一个电视台没有自己的特色,那么它将失去竞争的优势。湖南卫视以娱乐为品牌,凤凰卫视以新闻为品牌,这都是品牌战略的成功典范。

我台与中央、省、市级新闻媒体相比,有其优点和缺点。缺点是它的宣传覆盖范围很小,比如县级电视台的覆盖面仅限于县城及周边一小撮,有的地方还经常收不到节目。除此之外,受到财力和人力的限制,在新闻报道方面不会像中央省台那么广泛和深入。但是,县级电视台也有它们不可比拟的优点——离基层群众最近,报道的是发生在百性身边的人和事物。与其墨西哥漏油事件对环境影响多大,泗洪的观众更关心今年泗洪高考成绩如何。这也是为什么经历那么多次变革,在中央、省、市台的挤压下,县级电视台没有‚灭亡‛的原因。

而县级电视台要想在受限的空间里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根据自身各种资源优势凸现个性,使节目本土化,创办一两个叫得响的品牌节目。例如:《民情在线》,该档节目通过记者四处奔走,走街串巷,将百姓身边的大事小事烦心的事,好事坏事感人的事一一搬上荧幕,如运营得当,该档节目定会成为我台品牌栏目。(关于该档节目现状本人提出了几点不成熟的改进意见,详情见;‘关于《民情在线》栏目意见草案。’)

四、经济强台

经济实力是媒体发展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对于电视台这样一个技术依赖性很强的媒体来说,物质保障和硬件设施的完善对电视台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台在工作中以社会效益为第一追求的同时,必须要兼顾了经济效益。

媒体的广告收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都远远底于兄弟县,电视台的广告收入自然而然也成了全市最底的。特别是地方工业经济、服务产业的发展滞后,再加上电视网络覆盖过小,直接影响了广告的创收。除上述的客观因素外,也存在着一些主观方面的因素,包括广告来源渠道单

一、规模经营不足、广告制作低劣、效果反馈滞后等等。

广告是电视台的核心经济。但广告这一块没希望,我们只能向政府‚求援‛,向各部门单位拉赞助。这几年,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县级电视台的硬件建设仍有了不小的变化。今年10月份政府已经为我台配备了多台非编、摄像机。靠政府支持,那是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可没有办法,像我们这样的贫困县,电视台必须还得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断奶‛肯定不行。从这方面讲,经济强台的目标,就是 我台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我台广告部机制改革之前,以往的广告都是坐在家里‚等、靠‛,机制改革之后我部门已经从以往的‘等、靠’工作模式成功转型为走出去‚要‛。要的渠道很多,看你如何看待这个‚舞台‛,如何在这个‚舞台‛上尽情表演。现有的广告由以下几块构成:

1、房产广告;该行业一直是支撑我台广告创收的重要行业,但随着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政策调控,加之我县‘高利贷’**的影响,我县众多房地产商出现了资金链断缺现象,导致该行业广告创收大不如前;

2、医疗、药品广告;我台在播的药品广告确实为我台广告创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社会反响较为恶劣,我部门在下一步工作中计划将现有药品广告进行新一轮的整改,在保证创收的基础上把药品广告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从广告的内容、拍摄、制作、播音等方面苦下功夫,提升药品广告的可观性;

3、家装建材;从今年3月份我部门字幕价格调整以后,家装建材行业投放率也大大下降,为突破此僵局,我部门已在本月成功策划、实施了‘泗洪电视台首届精品商家联谊展销会’该展销会已成功联谊众多家装建材商家参与,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电视新闻人才 篇3

关键词:电视新闻摄像;拍摄原则;个性化;想象力;稳定性;无剪辑拍摄意识

电视摄像记者作为电视现场的第一亲历者和记录者,要把现实对象的形态、体积、质感、神韵、情绪、动作、语言及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转化为直观可感的具像符号,通过对事物外在表征和内在意蕴的独特表现,把观众带进特定的新闻现场。因此,电视新闻摄像在电视新闻制作与传播的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无论业界还是学界,对于电视摄像,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轻视或忽略,这大大影响了电视摄像水平的提升,也进一步制约了电视新闻质量的提高。因此,重新认识电视摄像在电视新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电视摄像记者的主观能动性,把好电视摄像的质量关,对提升电视新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就电视新闻摄像技术、技巧与电视新闻制作之间的关系探讨。

一、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技术与技巧

电视新闻通过图像和各个图像连续衔接表达内容。电视新闻摄像人员以敏捷的判断力及熟练的摄像技巧去捕捉被摄对象最富有本质特点的情节、细节以及精彩生动的画面,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件中发现事物的精细点,应用图像的容量和图像的选择,去创造声画并茂的电视画面。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摄像人员应该懂得如何应用光线、影调、线条、形状等形式元素为节目主题内容服务,挖掘别人想用但还没有用过的角度,利用多角度、多景别拍摄,给后期编辑制作留下足够的编辑空间。

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学问。好的电视新闻画面离不开电视摄像记者对于稳、移和构图等几个要素的把握与处理。

稳,是指拍出的画面平稳适度,推、拉、摇、移、跟、进、退都要稳。推镜头是将某一个主体从环境中分离出来;拉镜头则是把某一主体放到一个环境中。推拉镜头的效果是强烈的,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突出环境中的主体,起幅与落幅应果断、干净利落,并有适当的长度,在推进的过程中始终注意保持主体在结构中的中心位置,推拉速度要与画面内的情节一致。任何镜头都要以稳定画面开始并在稳定画面中停机,这是从镜头组接和人们心理要求角度谈的。镜头摇摇晃晃、无规律地摆动等,会令人心烦意乱甚至产生厌恶感,对新闻片、专题片来说尤其如此。当利用摇镜头摄像时,要尽量缓慢移动且要保持水平移动。如拍摄文成珊溪水库坝区全貌,既可以居高正面俯摄,也可以侧面俯摄,但无论是“摇”、还是“推拉”镜头,都要尽量缓慢移动以保证画面稳,否则会出现跳跃式的突变,使观众产生厌烦感。

移,是指移动机位和变换镜头,是摄像重点需要掌握的部分之一。移动画面通过内容的不断变化,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弥补定点拍摄的不足,形成多样化的视点,在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等复杂场景方面,具有气势恢宏的造型效果,对复杂空间表现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

构图,是指摄像把物体在画面结构取景范围内进行艺术真实、合情合理的安排和组合,使其成为一种令人感到美妙的形态。电视的画面构图有着自己特有的规律和原理,画面结构要简单明了,坚持一个画面反映一个典型事件的发展过程,不可出现多中心、多主题。画面的立意要明确,突出主题,主体的安排一定要在视角中心位置上并占据一定的面积比例。

二、摄像个性化行为特征与想象力对电视画面的影响

一部好的电视新闻片作品,不仅与编导、剪辑、录音合成等环节有关,而且摄像人员的个性化行为与想象力在电视片制作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想象是构思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电视摄像也不例外。但是,在电视摄像过程中往往只顾稿本内容而忽视了摄像人员的丰富想象力,结果由于有限的固定镜头而限制了摄录操作的灵活性,最后可能为编辑带来困难。

想象和虚构不是一回事。想象的内容主要来自生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设计镜头、美化画面、丰富画面语言。发挥想象力在摄像过程中甚为重要,它使摄录人员能准确地选择艺术形象。想象的作用还在于通过摄录的电视画面,形象而有力地吸引观众并使之产生共鸣。在发挥想象力时,必须注意空间感、立体感、质感,充分运用透视、光线、线条、色调和镜头组接等手法和技巧,从而既保证稿本的科学性,又增强画面表现的艺术性。虽然被摄物体是客观发生的,但摄像师本身用自己视角来操作机器记录下客观事件,因此,摄像师无论带着怎样的“客观”来拍摄事物,但画面里表现对象的景别、位置、近远以及推拉摇移和色彩造型等都是由有人的因素来决定的。电视新闻片、专题片作品成功与否和摄像人员的丰富想象力紧密相关。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来自摄像人员的日常观察,深入的理论学习。

三、运用“无剪辑拍摄”意识,提高摄像水平

“无剪辑拍摄”源于电视新闻拍摄,是一种高效的新闻拍摄方法。在电视新闻拍摄中的“无剪辑拍摄”意识,是指摄像记者要具有蒙太奇思维的能力,要了解报道的总体构思。在这基础上,再对拍摄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拍摄。记者的无剪辑拍摄意识,也可以帮助他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尽可能多的内涵,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对于提高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效率,对于提高报道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电视新闻拍摄中要具有“无剪辑拍摄”意识,关键是做好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和拍摄时的镜头处理。

摄像记者在拍摄前要明确拍摄的主题,根据主题确定拍摄的画面,并根据实际拍摄的需要,在允許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活动的进程与顺序。对于一些非突发性的新闻报道在拍摄前一定要进行比较详细的策划,这包括对新闻事件的了解、新闻事件背景资料的查阅、新闻事件中的有关人物进行采访等;对于突发性的电视新闻报道,也要在新闻现场迅速了解新闻事件、确立新闻主题和拍摄重点,如果事件允许,最好能列出简单的拍摄提纲和采访内容,尽量避免因盲目拍摄而形成大量废镜头或无用的素材。

“无剪辑拍摄”意识,体现了摄像记者的综合制作水平和作为电视摄像人员的总体素质。

首先,“无剪辑拍摄”要求摄像记者具备熟练的摄像技巧。摄像记者必须熟练掌握摄像机的构成原理和应用技术,懂得构图原理,使拍摄出来的画面构图合理,画面生动,色彩饱满。其次,具备新闻敏感性、判断力和节目的策划能力。当面对新闻事件的发生时,摄像记者能敏锐地捕捉到新闻事件中有价值的信息,对新闻事件有预见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能掌握整个节目的拍摄思想和基本框架。再次,要具有编辑的基本素质。摄像记者要懂得电视编辑选取素材的标准,遵循电视镜头组接的原则,并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编辑的基本原则,要始终带着编辑的意识去拍摄,用编辑的眼光选择镜头画面。

参考文献

[1]彭菊华。新闻学原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

[2]胡立德。新闻摄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01-411.

[3]叶子,高克明。电视新闻探索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210-214.

电视新闻人才 篇4

明晰专业目标定位

专业目标定位。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开办一个专业一方面必须考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另一方面要有比较科学的办学理念。传媒业的大发展带动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 而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又要适应当代传媒业发展的方向和对人才的要求。就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而言,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所谓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就是创办专业的指导思想, 换句话说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即该专业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媒介融合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学科的, 没有哪一所高校能满足这样的要求。通过充分调研,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我国的新闻传媒行业, 尤其是广播电视行业将迎来大发展阶段, 需要大量的多学科的人才。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应是信息内容的生产者, 主要从事节目策划、新闻采访、现场报道、节目制作等工作。就目前我国的新闻体制而言, 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因而我们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 “培养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过硬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技能, 熟悉我国新闻政策法规, 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策划能力、采访制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主要去向。专业目标定位有赖于社会需求。广电行业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的专业人才, 依据我们所确定的本专业培养目标, 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和文化传播公司等从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和其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从事策划、采访、编导、拍摄、编辑和推广包装等;各级报刊、网站、企事业单位、广告公司等相关部门, 从事新闻采编、广告策划与创意制作及其他文化宣传工作;从事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具体业务。

加强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

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要围绕着专业目标定位的相关内容来设置相关课程。就政治素养而言, 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的人才是为谁服务的。新闻工作者是党的“喉舌”, 是人民的“代言人”。因此, 除相关的政治课程外, 我们还开展了“三项学习教育”, 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学习使学生增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新闻宣传政策和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增强弘扬职业精神、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 恪守职业道德, 遵纪守法, 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 成为能够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和为人民服务的栋梁之材。

新闻工作者除了必备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外, 人文素养也很重要, 为此我们开设了涉及心理学、逻辑学、公共关系学、中西文化概论、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为提高其人文素养打下良好基础。

提高专业素养的“四三二一”培养模式

“四三二一”培养模式就是围绕专业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而设置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内容如下:

“四”就是指广播电视新闻的学生必须掌握和夯实的四个专业理论, 即新闻理论、传播理论、影视理论和文艺理论。当今世界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在有限的大学四年中, 学生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识。就专业理论素养来说, 我们选择的“四论”作为广播电视新闻人才从事工作必备的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方面, 这“四论”涵盖专业主干课程, 所占课时最多, 选配的教师理论水平也较高, 保证了理论教学的质量。

“三”指的是在理论指导下, 理论联系实际的三类主要实践环节, 即“三作”, 涉及写作、创作和运作三个方面。围绕着“写作”环节, 开设了应用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学年论文写作和毕业论文写作4门课程, 形成一个写作课程群, 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文字表达能力。我们围绕着“创作”环节, 设置了新闻摄影、电视编导、电视摄像、电视编辑、纪录片创作和专题片创作等课程, 在课程中开设出一定量的实验, 包括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而且每门课程都留有一个实践周, 供学生进行作品创作。毕业作品创作分为两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拍摄和创作短片 (可以是专题片、剧情片、纪录片等) ;二是要求学生针对自己拍摄和制作的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阐述。要求学生在创作中自己选题, 撰写文字稿本和剧本, 参与作品的导演、拍摄和后期制作, 并结合自己所参与的实际工作, 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 结合自己的作品进行理论阐述, 分析作品的成功与不足。这样做不仅巩固了所学理论, 锻炼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还避免了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抄袭现象。围绕着“运作”环节, 开设了电视节目策划、电视编导和广告策划与创意等课程, 涉及栏目和节目的策划和运作、电视活动的运作、广告及广告活动的运作, 建立了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4个、专业训练基地8个、实习基地9个,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开展深度合作。学生在新闻实习、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中具体参与项目的选题策划、制作和包装的全过程, 在情境认知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可以做到学生在毕业后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二”指本专业学生要比较熟练地掌握两个工具, 即掌握一门外语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改革开放使人们具有国际视野, 外语是与外界沟通和获取外界信息的工具, 为此我们设置了传播学和西方传播理论两门双语教学课, 保持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 外语学习不断线。计算机既是沟通工具, 又是信息处理的工具。计算机包括硬件和软件, 要求学生要了解硬件, 熟练使用与专业相关的图文编辑处理软件, 涉及的相关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与多媒体技术和电视编辑所涉及的非线性编辑软件。

“一”指一门课程要使学生有多重收获, 包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训练思维、培养能力。能力涉及研究能力、分析能力、策划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制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审查把关能力、创新能力等。每位教师要有目的地将能力培养融于课程教学过程中, 真正做到使学生在每一门课程中学有所获。

“四三二一”模式实施的物化成果

自中国矿业大学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以来, 形成了重视学生政治素养、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尤其是专业素养教育始终贯彻“四三二一”的课程设置体系, 并具体落实在历届学生的培养方案中。虽然该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但是自其实施以来, 广电教师认真执行、率先垂范、精心施教, 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两年来, 全系教师发表论文28篇, 其中核心期刊20篇;教师制作各类电视片14部, 其中3部动画片共138集在央视少儿频道和新科动漫频道播出。教师出版专著2部, 开展科研项目8项, 其中省级项目2项, 获得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广大同学积极参与, 取得了显著的量化成果。据统计 (仅2010-2012学年) , 学生发表学术论文46篇, 其中核心期刊20篇。学生制作电影《滴答》1部, 电视栏目剧《天使麻辣烫》5集, 并在徐州电视台云龙茶馆栏目播出, 获得2010年度优秀栏目剧奖。学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3项, 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实训项目1项;获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2项, 校级13项。学生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省级DV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近三年学生一次就业率达98%以上。

对“四三二一”模式实施的思考

目前全国开办新闻专业的高等院校有600多所, 虽然新闻传媒行业处于空前的大发展时期, 对人才的需求量大面广, 但是作为高校开办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否符合媒体对人才的要求呢?中国矿业大学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从创办之初, 就特别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通过明晰专业目标定位, 在重视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前提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针对专业素养的“四三二一”课程设置体系, 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广电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1.专业目标定位明晰, 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和要求的广电人才。2.打破以往只重视专业理论教学的模式, 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和兼具各种较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3.有选择地重视专业理论学习, 夯实理论基础;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 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学习乐趣、体验成功快感, 在实践中激发创新欲望、巩固理论知识。4重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把能力培养融入每一门课程中, 做到有的放矢。5.抓落实, 把实践环节落实到位。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实践环节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尤为重要。基于这一认识, 中国矿业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全系教师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在实践环节, 广大教师耗费了大量时间, 做了大量的工作来实施落实,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1.注意思想落实、组织落实, 不走过场。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 讲明课程实验、作品创作、新闻实习、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重要性, 更明确的要求则是在学生进入大二下学期的时候提出。要求学生在大二下学期为自己的发展初步定向, 已经成为该专业一项常规性工作。

2.根据不同年级, 做好整体规划和部署。对学生实践环节和专业实习整体规划如下:在大一期间, 以获取学校新闻为重点, 把校广播台、校报、校园网站以及文法学院的《开拓报》作为发表的园地。在大二期间, 注重与徐州市各新闻单位建立联系, 主动为徐州新闻单位采写新闻, 为电视台、电台做临时“义工”;在大二暑期进行新闻实习, 重点以文字报道为主, 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大三期间, 学生利用自身专业基础, 尽可能与外地的新闻单位加强联系, 进行实习。在大四期间, 根据学校安排, 认真投入毕业实习, 为期15周。毕业创作是对同学们四年学习的检验, 检验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理论联系实际,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相关的基本训练。总之, 从大一到大四, 是一个层级性的系列实践, 使学生一直处于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中, 锻炼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四三二一”模式在具体实施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也存在诸多不足, 但我们将在实践中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通过努力一定会摸索出一套成熟的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张如成为中国矿业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系主任,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严海波为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党政办主任, 实践教学负责人)

编校:赵亮

摘要:中国的传媒业正在蓬勃发展, 而电视媒体与报刊、广播等媒体相比, 仍然牢固占据着“第一媒体”的优势地位, 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 电视媒体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也必然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因而国内许多高校都开办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文从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入手, 具体探讨了广播电视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创新, 以期培养满足电视媒体需求和要求的合格人才。

电视新闻人才 篇5

从这一新闻格局上可以看出,我们目前缺乏的是综合性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栏目。我个人认为深度报道从形式讲接近专题片,在内容上也有交叉,但却并不等同于专题片。它的内涵比专题要小,只有有关社会热点与新闻热点的深入报道才属彼列。而它同时也就分为社会主题的深度报道与新闻主题的深度报道两种。前者侧重于社会意义而与具体新闻可近可远;后者则是与新闻报道紧密相连的,是对重要新闻事件的展开报道。从时间安排上看,前者可一周一次,单篇篇幅可较长;而后者宜多,最好一两天一次,每篇篇幅可稍短。在报道上,后者应比前者较少主观因素。这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报道格局。

只有长短搭配才能使迅速与深入相得益彰,使得新闻对生活的反应更全面、完整、更有利与观众的接收理解,保证靠电视获得新闻的人的信息结构合理,详略得当。我国受众对信息高度系统化的深入报道的需求,左翼从《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以及后来的其他政论片播出后引起的轰动中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电视新闻采编机构来说,只作动态报道,也对采编人员构成很多限制,使他们常有无法施展的感觉。而目前我们的专题片,虽然也不乏长篇大作,有些也受到欢迎,但是总的来说内容形式与现实生活都还有一定的距离,因而使它们的接收率受到影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我国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社会与受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受众增多,接触媒介时间增加。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已达到两亿多台,即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家庭拥有有接收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大市场;受众接触电视媒介的时间在逐天增加。2.社会变动速度加快、幅度加大、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骤增。3.群众的社会参与程度提高。他们走出原先的狭小天地,走向社会,投身改革,建立起越来越广泛的社会交往,给予政治、经济生活以越来越深入的影响。4.社会管理方法改变,舆论监督地位上升,群众实施的对方方面的监督越来越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电视要适时转换功能,反应社会要求并予以恰当引导;否则就会降低舆论作用的力度,从而降低社会控制能力,甚至会给改革带来麻烦。

社会变革对于媒介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和70年代末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孕育成熟了报纸的深度报道。我们也应该抓住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时机,使我国的电视新闻早日成熟。

从世界范围来看,电视文化具有很强的国际化倾向。报刊很难走出国门,而国际间电视市场的争夺却异常激烈。现在竞争的热点已从美洲、欧洲渐渐转向了亚洲。这个大北京对我国电视形成了内外夹击之势:一方面是受众的“饥渴”;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电视节目的大量涌入,这些节目的精湛技法及表现力更强化了国人的要求。

对此,我们电视界要有清醒的认识、有危机意识,并要下决心背水一战。我们要拿出高水平的作品满足国人的要求,并投入国际电视竞争,在世界电视市场上争得我们的一席之地。这里面既包括戏剧,文艺作品也要有新闻节目。以此振兴民族文化,引导社会舆论,在变革中引导全国人民健康地走向小康生活。这是历史赋予电视界的重任。而电视新闻发展的重点应是深度报道,时代在呼唤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谈电视新闻细节 篇6

关键词:电视新闻细节定义 作用 运用

当前电视新闻竞争十分激烈,并且新闻雷同现象严重。因此,要想使自己的新闻报道真正打动观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细节运用的成败。精心刻画的细节和合理的运用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还能使观众更加爱看,并且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辞海》中对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细节是这样定义的:“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是对生活中细小事件或人物细微的神态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人物心灵的重要手段。”①电视作为一门以视听为主的综合性艺术,不容置疑地也有细节。那什么又是电视新闻细节呢?所谓电视细节,“就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单位,如果说情节是电视艺术的筋骨,那么细节则是电视艺术的血肉。”②

一、电视新闻细节的作用

1.电视新闻细节能够由表及里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新闻的真实感

在一条电视新闻片中,细节如同河水里翻腾跳跃的鱼儿,能够使平静的播音、图像变得有生气、有灵气,有效揭示新闻事件、人物的本质,突出新闻的主题思想,同时也能增强节目的可视性。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2012年的一期节目名叫《河水污染 春播无望》。其中,记者拍摄了大量干枯的土地、农民诉说春播无望时难掩的悲伤情绪,以及某企业排污口记者采访前后的对比等等细节画面。正是从这些小细节上,记者挖掘出了大问题。同时,这些细节也为证实主题的真实性提供了充足的论据,揭示了农民春播颗粒无收的原因,使得报道更加站得住脚,极大地震撼了观众,即便过去多年,观众还能记得其中的某些画面。

2.电视新闻细节可以突出新闻事件的特点,刻画新闻人物的性格,生动、真实地显示出所要展现的内容,使新闻更具生命力电视新闻细节,就是记者特别要展现给观众的部分,可突出事件和人物的特点,引起观众的收看兴趣和视觉关注,增加新闻的真实度、可信度和感人度。同时,也可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2011年7月15日,胡锦涛在中南海会见美国佩顿中学访华师生,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这则消息。片中,电视记者运用电视语言把胡锦涛慈祥、亲切的神态,和学生们见到胡爷爷时激动、高兴的情绪,以及现场亲密的互动交流场景,通过细节画面表现出来,从而展示了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我国领导人的真诚与宽广的胸怀,为受众提供了加倍宽敞旷达的思考空间。

3.电视新闻细节使新闻更具深意,有助于观众对新闻主题的理解

好的细节及其巧妙地运用是电视新闻具有深度的重要因素,而电视新闻细节就是记者通过镜头把现实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生动、客观地展示给受众。受众在看电视的时候,会主观地认为电视所表现的画面、镜头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从而主观地作出判断。

例如,2012年元宵节,我和同事共同拍摄了《深山小站上的90后》这条电视长消息。其中,我们充分发挥电视视听兼备的功能,拍摄了许多细节画面,包括主人公刘鹏上班途中所带的食物、小站夜晚清冷的灯光、主人公养的一只小狗,以及刘鹏元宵节给家里打电话时的面部特写等等视听细节。因为车站条件艰苦,所以他们才会自带食物;因为寂寞,所以他们才会养狗;因为冷清,所以车站静得似乎可以听得见雪花飘落的声音。正是通过这些细节,才将戈壁小站艰苦的环境,主人公刘鹏相对同龄人的成熟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

4.电视新闻细节拓宽了新闻的维度,营造了气氛

就电视新闻而言,由于记者在拍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和对事物的独特理解带入其中,使得画面不再仅仅具有其表面的外观形式,而且还为观众提供了更加广阔、抽象的思维空间。

例如,2011年9月15日央视走基层栏目中播出的《那山,那路,那群孩子》这条电视新闻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主人公刘运奎老师得知路不能通车只能拓宽时,他脸上、眼里流露出失望的神情,以及用草帽盖住脸的特写镜头,这些细节是刘老师自然而本能的真情流露,生动刻画出刘老师质朴的性格特征。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刘运奎老师当时失望的心情,并且随着刘老师一同遗憾、难过,这些细节很好地烘托、渲染了气氛。

二、电视新闻细节的捕捉

新闻现场发生的事情不仅多而且杂,从哪个角度入手、着重突出哪方面也有很多方式。如果简单复原现场,对场景、事件进行叙述,则可能比较空洞、抽象。这就需要电视记者对现场进行聚焦性地选择,选取其中最具新闻价值的典型细节,通过一叶知秋、一滴水见太阳的方式,使之其具有更加强烈的现场感、画面冲击力和情感感染力,更好地展现新闻的现场氛围和价值。

1.加强新闻敏感性的培养,仔细观察新闻现场

要捕捉到生动的、能够展现主题的细节,就需要电视记者有独到的眼力、一定的预见性和对事物独特的认识、见解,能够从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找出最有典型意义的、最具视觉冲击力、最生动吸引人的细节。所以,发现和捕捉到细节,需要记者眼疾手快、具有细致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抓拍能力,能够抓住最具代表性的瞬间,使观众从一个点、一个面看到事件的内涵、本质。

2.通过固定镜头展示细节

所谓固定镜头,就是摄制者站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调整好摄影机的焦距、机位后,镜头对准被摄物体保持不动。固定镜头符合人的视觉观察特点,能够将拍摄对象细微的表情变化、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但这要求电视记者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在节目中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细节表现出新闻事实。

三、电视新闻细节的选择

现实生活中,新闻事件是复杂多变的。因此,细节的捕捉、选取要更加精心。

1.选择最能提示主题的典型细节

所谓典型细节,就是最能说明事情本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画面、声响。典型细节一般蕴藏很深的涵义,一旦运用,往往能使新闻的主题思想更突出,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寓意更加深刻。

2011年9月2日,中央台走基层栏目播出了这样一条新闻《南京:80后地铁司机的大夜班》。其中,记者多处使用了画面细节来展示新闻的主题。如行车记录本,告诉观众上夜班的地铁司机早起时间;晚饭时间,司机在公寓中吃饭时腼腆的笑容,展现了地铁司机的工作、生活场景和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些细节的运用,反映了地铁司机工作的辛苦,并将80后司机陈鑫活泼、开朗性格刻画出来。

2.选择具有感染力的细节

细节是电视新闻的生命。叙述过程中,应该捕捉、提炼那些最能打动人心、最能表现主题、最具感染力的“典型细节”,再通过合理地组织、编排、剪辑,强化处理过之后展现在屏幕上,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深刻主题思想的故事,并以故事中鲜活的人物个性去吸引、打动受众。

“如果说情节是电视艺术片的筋骨,那么细节则是电视艺术的骨血。”③电视新闻细节魅力无穷,默默之中赋予了新闻灵魂和生命,不仅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新闻更加真实可信、生动感人。因此,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身的观察力,养成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仔细选取、运用现场有价值、有冲击力的细节,制作出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的电视新闻节目。

注释

①辞海《缩印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一版

②《电视艺术概论》 高鑫 学苑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③《电视纪实作品创作》高鑫 学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参考文献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一版

[2] 高鑫《电视纪实作品创作》学苑出版社2002年出版

[3] 黄匡宇 《理论电视新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4] 钟大年 王桂华《电视片编辑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7年出版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铁路电视台)

电视新闻人才 篇7

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正在不断的提高,以新媒体作为媒介的广播电视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时代下的广播电视行业有新的特点,从大众的接受程度到所接收到的信息量,再到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手段,新媒体时代为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1、受众面广,有广阔的市场潜力

广播电视行业面对的受众群体是非常广的,因此大众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追求着更加便利更加舒适的观影需求,广播电视行业的市场前景非常的广阔。网络、通讯的发展更是挑战着传统的观看习惯,人们更希望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社会资讯和信息,通过广播电视的观看来排解生活中的压力,将广播电视作为了解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所以新闻专业应该多大众的需求进行充分的把握,善于总结发展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挖掘广播电视市场发展的潜能,不断的实现创新研究,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2、信息量大,有丰富的现实素材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流通速度快,并且传播信息内容涵盖了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各个领域。开放新、多元化和交互性的信息传播模式为广播电视行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广播电视行业的信息需要通过新媒体的手段来进行整合,通过一定的创新模式展现传来,传达给每一个人的手中。如此巨大的挑战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有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捕捉到最新的信息,了解客户的群体需求,充分的把握市场发展的最新动态,将显示的素材整理编辑,处理整合成人们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获得满意的市场效应和社会效应。

3、传播渠道多,有多元化的发展空间

广播电视的传播渠道非常广,传播的手段非常多。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中,定时定点的观看模式限制了人们的观看习惯和观看自由,这就会造成信息流通的不通畅,如果观看不及时就会错过自己想要观看的节目,大众是被动性的接受广播电视传达的讯息,为人们的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但是信息化条件下观影自由成为人们的权利,网络、报刊、杂志都是人们的观看渠道,手机、电视、电脑等多元化的观看手段改变了人们的观看习惯,广播电视成为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的活动。

二、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现状

高校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发展态势大好,这对于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了更多的机会,就业前景非常的广阔。但是随着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分工越来越明确,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专业能力的提升成为新闻工作重要的要求,高校在这样严峻的形式下必须不断的思考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对策。

高校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上没有实现统一。高校的新闻培养缺乏一定的实践条件,主要集中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的和过程中善于对以往的教学内容进行沿袭,但是缺乏对现实案例的融合,这就使得课堂学习缺乏灵活性,知识的掌握也就存在困难。其次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与新媒体时代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新闻教学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果不能够及时的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课堂的教学水平就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广播电视行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就不能够实现。最后,新闻工作是一项需要与新闻业界实现对接才能完成的工作,将高校作为教学实践的主要阵地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也无法培养出新闻行业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就需要实现同企业媒体的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提供先进的学习技术、学习手段和学习机会。

三、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新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考虑到各种尹时允,一方面提升专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在理论和实践学习的基础上为高校新闻专业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加强高校和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深入合作,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新闻工作处理能力

对于新闻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培养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应该面向社会的培养这一类型的人才,帮助学生实现多元化的职业定位。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上做好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掌握最先进的学习资源,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驾驭,掌握专业性的知识,处理好工作中的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新闻敏感度,对于新闻事件和市场需求都有深刻的认知,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实际的采访总结,了解新鲜的咨询,及时进行整理,把握新闻工作的时效性。同时培养新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对于不同的对象都能够实现良好的交流和沟通,通过较好的文笔表述出来新闻的实质内容。最后,新闻专业需要培养学生的法律专业能力,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准确认真的处理每一条新闻,制作好每一档节目,同时通过法律知识实现对自己权益的维护,保护新闻工作者的安全,自觉的保护新闻工作的环境。

2、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创新工作方法手段

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对于学生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新媒体时代下,学生更需要通过新的手段和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掌握,在教学的内容上应该体现与时俱进的提点,突出教学的特点,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与新媒体相关的教学内容,创新节目策划和节目运作等方面的特色教学内容,分门别类的进行教学,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将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提出新的工作方法,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应该得到重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微新闻专业的学习奠定更多的理论基础。

3、实现校企合作,创设广播电视工作氛围

广播电视行业对于专业性的新闻人才的需求非常大,高校要想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就需要不断的提升教学实践的能力,通过与新媒体机构的广泛合作,建立实验基地,聘请专业的新闻媒体人对学生进行指导,引进现代新技术,实现人力资源和技术的双向互补。在实习阶段就能够为单位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解决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能为新闻行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新鲜的力量。

电视新闻人才 篇8

1 河南省高校新闻教学与电视媒体实践的趋同性现状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闻传播业的迅猛发展,新闻传播学逐渐成为河南省各类高校的热门专业,并一直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然而,长期以来,我省高校新闻教学与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新闻传播界在趋同发展方面始终存在差距:普通本科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仍主要采用理论学习为主,技能训练为辅的教学方式,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技能习得,导致其人才培养类型严重脱离媒体行业人才需求实际。相比之下,高职院校新闻专业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新闻专业与媒体单位的合作办学,更重视高校新闻教学与电视媒体实践的趋同发展,但在一致性和深入性方面尚有差距。概而言之,河南省高校新闻教学与电视媒体实践在趋同发展中仍存在以下6方面主要问题:教学理念与电视媒体行业发展理念的趋同问题,培养定位与电视媒体人才需求的趋同问题,课程体系与电视媒体岗位技能的趋同问题,教学条件与电视媒体工作条件的趋同问题,教学设计与电视媒体业务流程的趋同问题以及师资结构与电视媒体人才培养的趋同问题。

2 河南省高校新闻教学与电视媒体实践趋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理念亟待更新

互联网时代,以电视媒体为主的传统媒体正面临着一系列行业发展理念的变革,然而在我省高校新闻教育中,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思路仍停留在报纸、广播、电视三分天下的传统媒体时代,对新兴媒体的崛起研究不够,对互联网思维下媒介融合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仍较为表面化,存在因循守旧,教学理念严重滞后于行业社会新发展和新要求的问题。

2.2 培养定位认识不清

高校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应密切联系媒体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实际与变化,但是目前我省高校新闻专业普遍存在人才培养定位固化,与行业、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实际相脱节,无法及时反应时代要求与变化的问题。同时,本科新闻教育定位仍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仍处于理念转型的尝试阶段,尚未取得显著成效,而高职新闻教育主要定位于高级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存在不切合学情现状,忽视学生基本素质养成的问题。

2.3 课程体系严重滞后

首先,河南省许多高校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仍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主要依托,网络媒体课程教学滞后,难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要求。其次,省内本科新闻教育仍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中通识课程偏少,缺乏对学生基本素质提升的培养,且技能性课程全而不精,不利于学生职业岗位的升级发展。最后,省内高校新闻教育对于媒介融合的新发展研究不够,仍缺乏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

2.4 教学条件有待完善

目前,我省本科新闻教育教学条件仍与电视媒体实践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具体包括硬件上,实训设施不够完备,设备利用率不高,教学场所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软件上,不重视基地建设,不重视校媒合作等问题。省高职新闻教育虽然较为重视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也初步建成一些校媒合作基地,但仍存在设备设施利用率不高、校媒合作不够深入、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成效等问题。

2.5 教学设计尚有差距

本科新闻教学多采用知识传授为主,技能训练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上重视知识讲授,轻视能力训练与培养,且教学素材、教学内容更新缓慢,脱离媒体行业发展实际。高职新闻教学虽然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提倡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但教改的切实落实仍不到位,教学设计仍有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且具体教学过程与真实工作过程尚有差距,不能完全覆盖真实工作情境,以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的无缝对接。

2.6 师资结构不够合理

我省高校新闻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首先,教师队伍以学院派教师为主,本身缺乏行业实践经验,无法实现知识、能力与经验一体化教学。其次,由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压力,现有教师无暇进入行业实践提升,无法及时更新行业新知识与技术,导致新闻教育与行业发展情况相脱节。最后,由于人才流动及人员配置等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媒体从业人员难以同时承担教学工作,无法将行业知识与经验带到校园。

3 河南省高校新闻教学与电视媒体实践趋同发展的策略

3.1 紧随行业社会发展要求,及时更新专业教学理念

强化互联网思维,构建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需要以电视媒体为主的传统媒体切实实现一系列行业发展理念的变革,从“观众”“读者”到媒体使用者的用户意识转变,从“二次销售”到“产品经理”的产品意识转变,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的开放意识转变,从内容生产到信息共享的平台意识转变等,都成为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发展中转型突围的思想关键。高校新闻教育必须紧密追踪行业发展的新理念,及时更新专业教学理念,以培养出具有行业发展前沿理念,符合行业、社会发展新要求的新闻人才。

3.2 分析媒体人才需求实际,精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尽管我国新闻传媒业经历了20多年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很多传统媒体目前已经建成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学历层次较高、知识结构较合理的队伍,人员配置逐渐趋于饱和,但新媒体的崛起和媒介融合发展的深入,为我省高校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新形势下,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密切结合行业与社会发展变化与媒体人才需求实际,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新兴媒体的跨越发展以及两者的深度融合提供后备人才支持。同时,我本科新闻教育与高职新闻教育应进行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定位,本科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同时具备扎实理论功底与实践应用技能的全面型媒体技能人才与媒体运营管理人才,高职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具备基本综合职业素养、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

3.3 加强媒体岗位技能训练,整体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媒介的深度融合中扮演着理念先行,技术支持的重要角色,高校新闻的课程体系应提升网络媒体课程的教学比重,同时,注重加强对媒介融合新发展的研究与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本科新闻教育应加大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的比重,侧重媒体经营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应紧随新技术和媒体新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及时进行更新和完善,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状态。高职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应重视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合理安排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和比重,同时,注重技能性课程设置的层次和专业延展性,做到既循序渐进,又能根据学生特点及兴趣进行一专多能的培养。

3.4 比照媒体真实工作环境,丰富完善专业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实施的过程与效果,高校新闻教学与电视媒体实践的趋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条件的完善与充分利用。我省本科新闻专业应大力加强专业教学设备设施、教学场所、专业实践基地及校媒合作的建设与完善,为学生提升专业技能,适应真实媒体工作环境提供有力保障。高职新闻专业应充分利用并不断丰富现有教学条件,继续探索校媒合作的深入发展途径,不断完善合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软硬件教学条件的效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机会。

3.5 模拟电视媒体业务流程,精心进行专业教学设计

新闻专业教学设计应突出实践性、针对性、前沿性和创新性,模拟真实的电视媒体业务流程,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的前沿与实际。其中,本科新闻专业教学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设计,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及时更新教学素材与教学内容,为学生更新专业理念提供指导。高职新闻专业应加强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落实,基于真实工作过程丰富教学设计的内涵建设,努力实现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与真实工作过程三者的充分结合。

3.6 促进高校媒体人才合作,合理配置专业师资队伍

电视新闻人才 篇9

1 电视新闻编排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头条新闻多被时政新闻占领,并非以新闻价值大小考量选择头条新闻。

在省级及其以下的电视媒体,新闻节目的头条几乎全部被当地党委的主要领导活动所占领。主要领导不论是参加会议、调研,还是检查工作、协调问题,甚至是观看一场体育比赛或文艺演出,都被编排在新闻的头条位置。

1.2 按照新闻报道主体的职位高低编排新闻节目的播出顺序,忽视了新闻本身的价值和编排的内在规律。

这种新闻编排常见于地市一级及县级电视新闻。几乎每个新闻编辑手里都有一份当地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的综合排名,在新闻编排,尤其是时政新闻编排时,职位掩盖了新闻本身的价值和受众关心的信息。优点是比较规范,讲究“政治原则”,缺点是忽视了新闻本身的价值和编排的内在规律。往往一组时政新闻成了“大杂烩”,一堆泡沫包裹了新闻的真正内容,忽视了受众的真正需要。有些领导职位虽然相对较低,但是参加活动的新闻价值也许很大,比如某副市长在一个特大安全事故现场进行救援指挥,如果简单地按照职位高低编排,这条新闻就会被编发到很不起眼的位置,但实际上这条热点新闻很多受众都在电视机前等待观看。

1.3 以新闻价值大小来编排节目播出次序,将单条的新闻“倒金字塔”式简单地运用到新闻编排中。

电视新闻由于是按照时间顺序的线性播出,有别于报纸新闻,所以不少电视新闻还是沿袭“倒金字塔”式的编排原则,把最具新闻价值的新闻编发在头条,以此类推,越往后新闻价值越小,这样的编排整组节目越往后越没看点,造成了观众在节目中间流失严重的现象。

1.4 按照内容合并归类进行板块式编排,以相对固定的形式编排新闻。

电视新闻的板块式编排是借鉴了报纸版面编排的形式,把时政、经济、社会等进行归类,划分到了相应的板块中。一些电视新闻固化了这种形式,虽未明确地标注,但在编排时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操作,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社会新闻、简讯,基本是能看出编排的框架。

2 电视新闻编排应该注意遵循新闻编排规律

2.1 兼顾全局观念和受众心理,达到新闻宣传的最佳效果

新闻节目政治性强,在强调新闻编排的艺术性和技巧性时,电视新闻编辑必须有基本的政治素养,有大局观,准确地把握全局,熟悉政策;正确体现党的路线方针,及时反映人民群众呼声,报道准确及时。同时兼顾受众心理,考虑观众的兴趣、接受心理,使节目为观众喜闻乐见。要不断收集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意见建议,使电视新闻更接近观众,接近实际,从而强化与观众的贴近性。

2.2 选准头条新闻,让新闻编排先声夺人

电视线性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头条新闻的重要性,整组节目开始的位置往往会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新闻价值的大小会因节目的定位功能、地域性、编辑意图的不同而不尽相同。选择头条就是要选择当天新闻价值最大的新闻,受众最想知道和最应该知道的信息。这样头条就应由新闻价值大小来决定编排位置。

2.3 考量新闻价值大小,穿插编排形成“谷峰效应”

美国传播学者特德·怀特将电视新闻节目形容为“一系列的山峰和峡谷”,有高潮有低谷,有张有弛,这样才体现出一种峰谷互见的节奏感,吸引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进行持续的关注。现在很多电视媒体都在尝试新闻编排的“穿插”和“搭配”方式,紧扣电视媒体线性传播的特点,一组节目中将几个具有重要价值的新闻分别编排在节目的前、中、后,围绕三个部分再编发价值稍小、再小、最小新闻,形成并列式编排,增强节凑感,从而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收视波峰,受众被一个又一个重要新闻吸引,环环相扣赢得观众。

2.4 打造特色板块,灵活编排吸引受众观看兴趣

电视新闻编排要合理地分割时间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板块化编排是比较科学的方法。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力戒生搬硬套,不能把整组节目全部细化到板块,而要打造特色板块、主打板块、突出地方特色的板块;形成固定的板块,但在每期节目的具体编排中又要灵活多样。遇到一些特殊节点时会打破原有的板块编排,对节目内容进行创新编排。很多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都有一些知名的特色板块,带动了整组新闻节目质量和收视率提升。

摘要:电视新闻节目线性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受众只能按照节目的编排顺序逐条观看。头条新闻选择不准,不以新闻价值大小编排,或简单地按照价值大小次序安排,生硬的板块编排,都是电视新闻编排存在的问题。节目编排要遵循新闻规律,兼顾全局观念和受众心理,选准头条“先声夺人”,以价值大小穿插编排形成谷峰效应,打响特色板块,最大限度吸引受众的观看兴趣,强化节目的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人才 篇10

一、电视新闻摄像的编辑意识

对于电视新闻摄像来说, 强烈的编辑意识必不可少。编辑之所以被称为编辑, 是因为编辑能够将剪辑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剪接, 在后期呈现的时候给人观感上带来强烈的感觉。任何的新闻不仅仅要通过前期的电视摄像拍摄, 同样需要经过后期的编辑剪辑。基于编辑在后期剪辑中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指出, 如果电视新闻摄像在前期的摄像采编过程中, 忽视后期编辑感受或没有专业的编辑眼光意识, 就很难在摄像过程中拍摄出优质的画面。电视新闻编排的责任是将新闻摄像进行美的展示, 因而要求电视摄像记者在摄像中要切实掌握好拍摄的重点, 要反映出中心事件, 相关人物的行为、语言、感情变化等都要抓拍得十分到位。此后, 新闻作为一种事件展现在公众中, 多数是以描述为主, 需要事件层层递进的感觉, 从一个事件到另一个事件跳跃中, 摄像记者要抓住画面的整体性, 避免因拍摄画面不足, 事件展现不足带来的后期新闻编排困扰。

二、新闻摄像记者应具有系统编辑思维

作为新闻摄像记者, 其在工作中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报道现场的真实信息的摄像工作, 将真实的事件进行摄录, 要求摄像记者应当具备编辑一般的系统思维。通过新闻的类型、播出的新闻版块、节目播出的分割或者是事件情节的走向进行素材的拍摄, 为后期电视新闻编排工作提供充分的拍摄基础。系统的编辑思维需要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 初期的新闻摄像记者可能存在部分编辑思维的缺失, 因此, 和编辑进行及时的沟通, 掌握编辑可能要剪接的方法角度十分重要。

三、电视新闻摄像记者拍摄中为新闻编排创造条件

对于电视新闻的摄像来说, 切忌有头没尾的拍摄, 拍摄中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完整性十分重要, 只有保证这三点才能保证后期编排的新闻具有观看价值。从电视新闻的观看完整性角度看, 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体现, 其一是画面完整性;其二就是人物动作完整性。因此, 新闻摄像记者在进行摄像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画面的整体协调和人物关系的刻画, 为后期电视新闻编辑的剪接创造充分的便利环境, 另外, 声音的同步性、完整性要求新闻摄像记者在工作中对人物声音要完整地记录。拍摄内容的可剪辑性与拍摄人员的编辑意识密切相关, 新闻摄像记者如自身能够保有编辑所要求的艺术和素质, 那么在进行新闻事件拍摄过程中更能掌握拍摄的细节资料, 对于后期的编排十分有利。

对于新闻拍摄后的整理工作, 编导不是拿过来直接进行剪辑, 那样是不科学的。接到新闻事件拍摄通知后, 新闻编导首先会与新闻摄像记者做一个简短的沟通, 将自己可能进行的编辑想法告知摄像记者, 要求摄像记者站在编导的思维进行拍摄情景的掌握。一条有价值的新闻, 内容远远要比形式重要的多。因此, 在实际的新闻事件拍摄中, 很多摄像记者都会先与编导沟通, 按照编导的意愿进行新闻的拍摄, 有的甚至是服从编导的一切摄像安排及要求, 因为, 最终摄像的画面也需要进行文字的搭配, 进而才能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

电视的出现就是为了将文字与图像结合起来提供给观众视觉感受, 新闻在观者严重更像是一种讲故事的形式, 故事可能有长有短, 有好有怀, 怎样通过摄像和后期的编排将非常冗杂的新闻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一门技巧、是一门学问, 也是需要通过摄像和编导之间合作最终达到的新闻播出目标。

结语

总的来说, 电视新闻的最终呈现并不是依靠某个个体或者是某个部门, 需要的是新闻内部各个部门的共同合作来完成的。尽管新闻摄像与新闻编辑并不是在一起工作, 但是其工作的内容都是为了最后将新闻事件整体性的呈现在公众面前。因此, 电视新闻摄像如果能具有编辑的认识, 那么在进行新闻摄像过程中, 就能够始终站在编辑的角度上进行拍摄。另外, 根据工作的环境、节目性质、播出风格, 电视摄像也能够通过拍摄为后期的变动创造有利的环节。说到底, 电视新闻摄像记者尽管在工作职能上是负责电视节目中画面的呈现, 但同时为电视新闻播出质量的优劣, 其应当具备编导的工作意识, 更好而为新闻播出服务。

摘要:现代社会各种电子技术的发展, 为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文化。电视作为当代高新技术研究的主要成果, 在人们娱乐生活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电视新闻播出质量的优劣与电视摄像和电视新闻的编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只有通过电视新闻摄像记者严把摄像质量关口, 再加上细致地编排才可能保证新闻的播出效果, 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电视新闻摄像技术,电视新闻编排,关系

参考文献

[1]乌云达, 浅谈电视新闻摄像技术与电视新闻编排之间的关系[J], 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4 (09) :115-116

[2]王韧钢, 电视新闻摄像技术与技巧探究[J], 温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9) :25

上一篇:农村合作医疗网络下一篇:冬暖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