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数学教学意识培养

2024-07-10

技校数学教学意识培养(精选十篇)

技校数学教学意识培养 篇1

一、当前培育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所在

对任何人而言, 其专业接受体育运动的阶段大都在校园中进行的, 校园体育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其体育人生中的必要阶段, 对其以后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体育课程教学中, 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成为当下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方面, 终身体育理念的提出也是伴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健康标准的相应提高应运而生的。对学校而言, 体育课程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 校园体育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能够培育学生强健的体魄,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多元化体育教学课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体育运动视作个人爱好长久坚持下去, 同时还教授给学生必要的卫生保健与体育健身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增强体质。终身体育理念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助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对于技校的学生而言, 践行终身体育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 并且在这个阶段的学生的身体可塑性非常强, 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 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技校在体育教学中培育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

1.提升学生基本的体育理论与技能

体育课程教学包括两大方面内容, 即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与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在技工类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当同时兼顾这两方面内容的教学, 一方面, 重点向学生讲授体育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 这也包括了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同时还要将体育运动技能予以贯彻落实, 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 提升其体育技能, 从而促进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方面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 在体育教学中, 始终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愈发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自然离不开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作为一种专业的体育教授模式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到更为专业和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因此, 技校的体育教学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 注重学生体育基本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 并能够同当前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相结合, 提高体育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 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 将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同教学实际相结合, 将技校学生同社会相结合, 这有助于学生同社会相融合, 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升。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订出科学的体育学习规划, 力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 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2.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个性化教学

现代化教学理论中明确提出, 所谓的个性化教学就是将人的独特个性发展作为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与渠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所有的教学对象即学生展开必要的了解, 主要是对学生之间存在着的个体差异性进行了解, 从而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订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对策, 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 最终促进学生在该领域的良性主动发展。

例如, 对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学生, 可以制订高强度的体育学习计划, 而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群体则可以制订中低训练强度的体育计划。对我国技校的体育课程教学而言, 有效的体育课程教学有助于培育学生的个性特征, 正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其兴趣爱好、学习特点以及特长有所不同, 因此院校及教师应当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发展环境, 针对于学生的不同现实状况进行教育, 唯有凸显学生的个性, 方能够保证在后期的学习与工作过程中取得佳绩, 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同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创新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 各类学校在体育课程教材的选取上不尽相同, 但是却共同存在着教学内容狭窄, 同社会实践相脱节的弊端, 而且由于学生学习的体育项目种类繁多, 需要专业化的教学场地与设备, 因此一旦离开了校园便难以继续开展体育活动, 从而不利于终身体育的实现。

此外, 笔者发现, 就我国技工类院校在体育教材的选取上并未真正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缺乏娱乐性, 专业性比较强, 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就技校的体育教学而言应当创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材料的选取上同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增添一些具备大众化及娱乐性质的体育项目, 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 技校自身也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自主编撰相应的体育教学课程,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学习需求等创新教学课程,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体育学习项目, 给予学生充足的选择权与自主权, 将终身体育理念同娱乐性相融合。体育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现有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切实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养, 为终身体育的贯彻实践创造良好的现实条件。

4.依据新课标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针对于技校的体育教学而言, 体育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课程的设置与开展同新课标之间的有机结合, 也就是说即便是体育课程也要严格按照新课标的准则进行调整。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并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与课堂的管理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协调的作用, 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主要在于教师, 首先,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 在学习与生活中关爱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够树立在学生心中优秀教师的形象。其次, 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素, 其学习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 尽量满足其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目的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终身体育意识理念的塑造奠定基础。最后, 学习习惯的养成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此, 体育教师要有耐心, 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重视教学的贯彻与执行, 积极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树立科学的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施继琼.浅谈技校体育教学在终身体育中的作用[J].广东科技, 2013 (Z1) .

[2]邵焕军.技校体育教学创新模式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10) .

培养技校学生自律意识的思考 篇2

那么,如何增强技校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修养,使学生通过三至五年的学习,在特定校园文化的滋润下,成为文质彬彬、一身技能,深受社会欢迎,家长满意的人?下面结合学校的特点,谈谈笔者的一点浅见。

一、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使他律促进自律

中职学生身心发育尚不健全,大部分学生厌学、自卑、懒散,自律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差。当着老师的面一个样,离开老师的视线又是另一个样子,特别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在校园里随手乱丢垃圾,随便大声喧哗,甚至出口成“脏”,即使有监考老师在,也想方设法偷看等。所以需要发挥校园文化的约束规范功能,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让优秀成为习惯,让好习惯成为自然。

校园文化的约束性表现为“硬”和“软”两种约束形态。

1.以严格的制度管理人——“硬”约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但是,在培养学生自律的过程中,离不开他律的约束作用,面对自律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需要外界的监督和促进,需要用各种制度来规范他们的行为,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管大多学校均以《中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托,制定了更具体、更有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校规、班规、奖惩条例等,可谓严、细、实,但关键还在于能否持之以恒地落实,督促、检查学生的执行情况,使制度能真正规范校园人的言行。如:为了要求学生不乱扔垃圾,自觉保持座位周围的卫生,笔者所在学校有一个班就制定了“谁的地盘谁做主”的班规,只要发现哪位学生的周围有垃圾,就追究这个学生的责任。这样一来,学生的自觉性就会提高,班级卫生就好保持了。把这个制度放大到整个校园,何愁没有一个整洁的校园环境呢?所以,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会促使学生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最终内化为一种良好的素养,养成一种规范的道德行为。学校也可逐渐从制度管理走向文化引领。

2.以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感染人——“软”约束

古人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有位哲人也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这正说明校园的环境和氛围对学校群体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在一个充满文明礼貌的校园里,学生一些粗俗的言谈举止无疑会受到约束;在一个集体主义归属感很强、班风良好的班级,损坏公物等不良行为和歪风邪气肯定会有所收敛。可见,好的班风、校风具有“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就是校园文化的“软”约束。要发挥这种作用,除我们已在做的外,还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

(1)以主题月的形式开展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引导。如九、十月份可推广礼仪文化,全校开展“学礼仪,讲文明”活动;在每一届新生入学时可请专业教师进行礼仪讲座,然后组织各班学习交流,并从日常常规、生活点滴中加以引导、提醒、督促,用文明礼仪的生活和校风感染、激励学生。此外,还可开展“诚信月”“感恩月”“雷锋月”等活动,辅之以广播、宣传橱窗、班团课的配套宣传,挖掘活动的意义,使“感恩”“诚信”“助人为乐”“爱国”等每个主题能深入人心。学生在活动中会有意无意受到启发与感染,引起情感共鸣,产生一种完善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和约束力。

而在班级管理中,还可建立自我管理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为班级定纪律制度、卫生制度,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班级建设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变“要我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学生有了这种责任,会自觉地由“他律”逐渐变为“自律”。当然,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要具有系统性,需要长期的坚持。

(2)见贤思齐,发挥道德模范作用。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学习“身边好人好事”,用“凡人善举”共同传递道德的力量,让来自身边的感动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当然,学生最好的榜样是他的老师。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敬业态度、工作方法无不影响着他的学生。在每周一次的全校师生集会上,有些教师拖拖拉拉,升国旗时还大声讲话,这样的榜样如何叫学生在集会时做到“快、静、齐”?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教师先做到;凡是禁止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人格感召力去约束、引导、塑造学生的人品。这对于引导学生走向自律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力争让墙壁说话,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学校的行政楼、教学楼走廊、食堂和寝室、草坪等场所还可增加一些名言警句、催人奋进的标语。如“学在苦中求,技在勤中练”“我诚信,我美丽”“礼貌使你高雅,助人使你快乐”等。无声胜有声,使学生感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时时提醒、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引导学生经常内省,使修养成为自觉

慎独,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即使一人也能遵守道德规范,不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不道德的事情。慎独作为一种自我修养方法,能把外在的道德规范、规章制度、法律条文变成内心的坚定信念,把他律变成自律。要做到慎独,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能力,一个重要的方法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内省,敢于内省,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这不但是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是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也是自我调节和控制的有效方法。

为了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内省活动,笔者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五课的教学中特地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放上背景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放松心情,跟着老师所讲的问题,认真进行一次反省。如反思“今天我对自己最满意的表现是什么?哪些地方做的不好?”“最近我的言行有没给他人带来伤害,带来怎样的伤害?”“明天我会在哪些地方有所改进?”等。内省在实践上并不容易,难在道德评价的选择上,难在对自我的严格剖析上,也难在天天坚持上。如何把内省的感受外化为行动,在行动中坚持,这些都不是一堂德育课就能解决的问题。

内省不是一时兴起,必须天天坚持,让内省成为一种习惯,也会让修养成为一种自觉。建议班主任老师用足够的耐心,每天用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写反思、谈反思,引导、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确立自信心,敢于反思。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训练,置身于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学生,自制自律能力定会增强,道德境界定会不断提高,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定会形成。

技校数学教学意识培养 篇3

关键词:技校旅游专业,服务意识,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对旅游服务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急剧增加。技工学校近年来在培养旅游服务人才方面虽然已经确立符合现代需求的培养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是会发现旅游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专业的服务意识。服务是旅游业的核心产品,服务意识就是旅游业成功营销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一、服务意识的内涵剖析

服务意识主要是指从业人员对服务的理解和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发自内心地为服务对象提供有偿劳动的一种思想意识。

旅游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是指发自学生内心,自觉主动做好旅游服务工作的一种思想和愿望,是旅游服务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一种工作态度和意识。这种意识不仅表现在旅游工作以内,还表现在旅游工作以外。一般来讲,旅游服务质量包括服务态度、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三个方面,其中服务态度是最重要的因素。服务态度的核心就是培养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在旅游工作中做到热情、主动、耐心、周到、谦恭,等等。技校对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应侧重在对学生的服务认识和服务体验的培养。

二、技校旅游专业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必要性分析

1. 技校旅游专业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必要性

第一,服务意识是技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近年来,旅游服务已从标准化服务发展到个性化服务,特别是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超值服务的理念。基于此,良好的服务意识是为旅游业为顾客提供超值服务的最基本素质的体现。较强的服务意识是旅游业对旅游人才的基本需求,服务意识的培养也是技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基本表现。

第二,培养服务意识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技校旅游专业不仅要培养学生关于旅游知识的基本素质,还要培养学生从事旅游业的综合素质。服务意识的培养正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服务意识在旅游服务中要求我们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旅游知识,娴熟的旅游服务技能,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优雅的行为举止。因此,培养服务意识的过程也就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

第三,培养服务意识可使学生今后更快地适应工作。旅游专业的学生今后的主要工作就是服务工作。技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快地进入角色,适应旅游行业的服务工作,做出较好的工作业绩。

2. 技校对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培养中存在若干问题

第一,目前许多技校在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普遍对专业理论教学和操作技能训练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另一方面却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没有重视起来。如多数技校在旅游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缺少与服务意识相关课程的设置,即便开设了与服务意识有关的课程,教学也不够深入,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第二,技校旅游专业的教师有些是从其他专业转到旅游专业的,因此,在进行服务意识教学时缺乏一定的实践服务经验,在对服务意识进行教授时侧重于理论知识和服务技能,对服务意识的体会不深刻,无法使学生有深入的理解。

第三,无法消除传统观念的烙印。多数技校旅游专业的学生都会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使技校的服务意识教育无法消除传统观念的烙印。因此,技校对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必须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一体化教育,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三、技校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策略

1. 着力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和职业责任感

技校的学生因为年纪较轻,很容易受到社会和家庭观念的影响。特别是针对于旅游专业的服务性,多数学生会认为不是很重要。因此,笔者特别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旅游行业的敬业意识。如讲解导游业务时,笔者会让学生了解到游客的所有快乐都是因为我们的服务,游客的满足与幸福就是我们的骄傲,等等,同时这也是我们作为导游的职业责任感。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服务意识贯彻课程的始终,使学生真正感觉到服务意识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

2. 改革技校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

多数技校现有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和优化,适应现代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必须加强学生服务意识、职业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与服务意识相关的课程占有的比重加大。另外,技校还要注重与服务意识相关的新课程的开发,激发旅游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服务意识的重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技校旅游专业服务意识相关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采用课堂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当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如用案例教学法将学生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激发出来,将学生有关于服务意识的思维拓展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服务意识的理解和深入。如采用体验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深入到服务意识培养的角色之中,深入了解游客的切身感觉,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还有专题研究法、管理游戏法、情境模拟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起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服务意识教学的教学质量,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技校旅游专业要想着力提升和培养学生的旅游服务意识,就必须以加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来做保障。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必须加强教师的实践和培训,使教师自己也认识到旅游专业教学不只是理论知识的教授,还是实际旅游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服务意识的培养方面,教师首先要进行理念的创新,充分认识到服务意识对旅游专业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在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中首先加强自身服务技能的训练。技校针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还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有效途径,将教师送到相关旅游企业进行实践或短期培训;还可以聘任具有旅游服务实践经验的专家来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5.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技校培养旅游服务的专业人才就是要适应社会旅游行业的需要,使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岗位的需要,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但是在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中,学生很难从课堂上感受到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因此,技校必须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从而使学生在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实际工作中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如技校可以与相关旅游企业进行联系和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将学生派出去参与短线的旅游团队或饭店服务工作之中,这样就可以在多种实践工作中对服务意识有更深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在理论学习中更加重视服务意识的学习。另外,技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服务意识教育的多种活动,如组办社团、组织一些主题活动等,从而提升社会、家庭的服务道德教育功能。

总之,在技校旅游专业服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旅游服务意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要靠学生和教师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乃至旅游企业的共同努力,采用多种教育和培养模式,共同提高技校旅游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周雪.旅游服务意识教育面临挑战[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2]杨刚.关于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广西轻工业, 2007, (8) .

[3]南海, 薛勇民.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5) .

技校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篇4

【关键词】技校;美术教学;学生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科目失去了学习兴趣,那么肯定无法将这门学科学好。对于技校学生来说,他们刚刚进入到技校学习,没有什么美术基础,相当于一切都从零开始,这使得很多学生都不知该从何处入手,再加之他们认为到技校学习,是为了学习专业技术,美术是可学可不学的一门学科,所以他们对美术课程缺乏学习欲望,也不存在求知欲。所以,技校美术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技校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在下文当中,就如何培养技校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行了探讨,旨在提升教学水平,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全面提升。

1 转变传统美术课程的教学方式

课程知识是源于生活的,并需要在大量实践当中才能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学习者可以灵活运用的知识。但是,当前技校美术教学活动当中,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学活动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以及认知发展规律,闭门造车的局面始终存在。在课堂上,美术教师讲授美术知识和美术技巧,学生按照美术教师所讲解的既定框架进行绘图、模仿,这种教学模式下,关注的是学生美术专业知识和技巧方面的训练,将学生自己的思维与意识的发展空间忽视,无法将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的这一特点充分地体现出来,再加之技校学生本身就认为技校就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美术根本没什么用的这种错误认识,学生会慢慢的就失去了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当中指出,美术课程应该是欣赏课,是创造课,还应是探索课,是对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重要课程。所以,技校美术教学当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多联想、多欣赏,尊重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个性发展,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个性与思维去发现、创造,转变局限在框架内的绘图模式,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当中,对学习中的各种乐趣形成良好的体验,并更加喜欢美术课程。

2 积极构建活跃的美术课堂氛围

轻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下,能够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形成对技校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进行培养条件。在轻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当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学生也会主动地进入角色,由被动的知识学习者,变为主动的我想要学知识。课堂氛围,是影响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直接影响。所以,技校美术教学当中,美术教师必须积极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出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例如:基础图案变形相关知识的教学当中,笔者在课堂教学当中设计了一个小比赛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先给出了四叶草的图案,然后让学生按照四叶草图案自己思考并创作出图案变形,这个过程,我安排了分组活动,让学生分成了5个小组,让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四叶草能够变形出来的图案,并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可以变出更多的图形。在这样的游戏活动当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来,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氛围很活跃,还形成了良好的竞争环境,学生的合作意识、创造性思维均得到了有效提升,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其兴趣的重要阵地。所以,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美术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由于美术知识理论的讲授比较抽象,要想这些理论知识变的直观,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美术知识变得直观生动,更易于学生的理解。例如:可以利用幻灯片播放、录像、视频等资料,配以动画、图像、声音或者音乐等,使学生的感官得到有效地刺激,消除学生对美术课程产生的枯燥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美术欣赏课堂上,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精心挑选并制作成课件视频的美术作品,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去欣赏作品,并提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使技校美术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通过美术作品背后的轶事吸引学生的兴趣

技校美术教学当中,教师在教授美术知识和美术技巧时,要普及一下与美术作品密切相关的创新背景知识,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教师要想普及有关美术作品的相关知识,必须将学生的兴趣点找到,降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枯燥感。对此,教师可以找到美术作品背后的一些轶事,并借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像雕塑《拉奥孔》的讲授当中,笔都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在讲故事的过程当中,将一些形式法则以及造型力度、透视原理等美术专业知识融入其中,促进学生美术能力全面提升。

5 将美术课堂与大自然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美术与语文和数学等基础性的科目不同,教师教学活动当中,可以带领全体学生走到户外,感受大自然并融入大自然,通过对大自然当中各种美景的欣赏,激起学生兴趣。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组织全体学生去参观,像当地的园林、博物馆、美术馆等风景名胜,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美感,使学生可以形成美的体验与感受,并提升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

综上所述,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科目失去了学习兴趣,那么肯定无法将这门学科学好。技校的美术课程要想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提升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在不断地学习当中体验美的熏陶与美的感受,并有效提升其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育平.初中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初探[J].学周刊,2015(08):226.

[2]寇思.关于激发初中生美术学习兴趣的探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136-137.

技校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5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 我有过失败带来的郁闷, 也有过成功给予的欢欣, 回顾过去的点点滴滴, 从纷繁的记忆中理出一两条线索, 算是对语文教学的探讨, 望各位同仁指正。

笔者认为, 在技校语文教学中, 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首位, 并贯穿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 也是语文教学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对于技工学校来说尤为重要,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技校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矛盾突出。技校学生学习内容多, 基础课和专业课共十几门, 有效的学习时间却很短,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语文教好学好, 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显得力不从心。

面对这种情况, 教研组和教师们绞尽脑汁, 想办法, 找对策, 下了很大功夫。古人云:“授之鱼, 不如授之以渔。”既然在短时间内教他们学好语文不太现实, 还不如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上下手, 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 提高自学能力, 这才是技校搞好语文教学的长久之计。在实际教学中, 我没有按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而是把重点放在对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上, 让他们在课前课后对所学课程进行预习和复习, 靠同学之间的互动完成一些基本训练。这样日积月累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一段时间后便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跳出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 进入语文学习的自由王国。

同时,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 比如出黑板报、举办作文竞赛、读书演讲会、给报刊杂志投稿等等, 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不断积累、巩固、系统化, 力求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 教学相长, 学生的语文水平明显提高, 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二, 技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状态, 需要语文自学能力。技工学校的学生多是中考成绩较差的青少年, 自暴自弃的心理特征使他们淡化了中小学时对母语的学习热情, 也厌倦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求新求异成为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最大程度地给他们提供机会, 提高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才是教学走向成功的途径。需要强调的是, 具备一定程度的自学能力, 也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转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教学中不断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 就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 课外时间大量阅读和写作,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 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那么具体地讲, 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大致归纳为三点:

一是从组织教学入手, 指导学生从教材要求的基本训练出发, 先解决字、词、句的问题, 理解课文中字、词、句的确切含义, 掌握基础知识。然后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学生的具体特点, 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 再提出若干问题, 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然后要求他们课后查阅资料, 对有关问题进行求证, 对不同的答案加以比较, 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 他们就丰富和充实了学习内容,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比如, 《荷塘月色》一课, 我首先介绍了作者和时代背景, 再让他们在课余时间查字典、词典, 排除生字生词, 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 熟读课文, 并且查阅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生平进行详细的了解。这样, 《荷塘月色》一文的深刻内涵在他们大脑中就有了初步的印象。然后, 我再归纳他们的不同观点, 对课文进行简要分析。这样, 作品那种静淡朦胧的意境和作者复杂而矛盾的心情, 就激发了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意识到一个人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 有胆有识, 德才兼备,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才是纯粹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经过这样的努力, 教学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 道德素质得到了提高, 另一方面, 作品的艺术效果也深深地感染了他们, 而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更加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梅花香自苦寒来, ”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刻苦学习, 不懈努力, 才能够攀登科学高峰。”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不懈追求的。不但如此, 作为教师, 还应该随时检查他们知识巩固的情况, 对不足之处进一步纠正、补充和完善。还应及时给落后学生补课, 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差工作, 使全班齐头并进, 树立团队精神, 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们经历了一个从实践到理论, 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过程, 学习的目的明确了, 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有信心了, 对语文课的兴趣自然就越来越浓厚了。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始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始终让他们处于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教师组织的各种训练中, 勇于回答, 勇于质疑, 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能够独立思考, 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强调知识创新, 赋予语文教学以新的含义, 使学生在提高自学能力的过程中创造新的知识。当然, 教师也不能满足现状, 固步自封, 要不断对自身教学方法有所改进、有所完善、有所创新, 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对比学生与教师这两个群体, 在很大程度上, 学生就是教师的缩影。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真正成功的教学, 其实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的。忽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必然会使教学僵化, 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是教师要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 保持充沛的精力, 保持丰富的想象力, 不断完善自己, 不断充实自己,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更新观念。在课堂上, 尽可能用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引导、启发学生,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用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感染他们, 鼓舞他们, 尽可能地寻找机会, 给他们开辟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 引导他们用自学方式不断提高文学素养, 丰富自身内涵,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技校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1 转变教育理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技校的最大特色是和产业界紧密结合。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产业界面临激烈竞争, 不得不紧跟前沿技术。从长远来看, 培养学生的重点应该是提高基本素质, 而不是传授知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只是基本知识, 更多的东西要靠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而在校期间的素质训练将使学生受益终生。计算机专业由于其自身特点, 具有一种培养素质的先天优势。通过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优势, 使一般学生毕业时具备成为优秀人才的基本条件, 使优秀学生跨出校门就对需求方有强烈的吸引力, 可以胜任各种挑战性工作, 成为社会的栋梁。

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体系的变革, 具体到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转变, 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 由于学生积极参与, 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 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 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等现在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即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交给学生, 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 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 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计算机教师不但要熟悉计算机在过去和现在的应用, 更要从产业引进理论和实践经验, 并对将来的变化有较全面的了解;为课堂带来新鲜气息。教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解决具体问题, 使学生能亲身体验产业界技术开发的思路和过程。

因此, 计算机教师更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一定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和提高, 提高业务素质, 学校领导也应有清醒的认识, 提供充分、及时的学习进修机会。

2 营造创新教育环境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 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 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 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 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 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这样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 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此外还要注意创设创新大环境, 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 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 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 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从校内扩展到校外, 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 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 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环境。如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比赛, 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 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 计算机教师如何影响学生, 帮助学生分析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帮助他们循序渐进, 逐步走向成功, 并让这种成功的感觉一直激励他们。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针对教材, 精心设计, 紧扣环节, 把知识和趣味融为一体, 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 激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

学生学习, 只有产生了兴趣, 才会有动机, 因此计算机教学中, 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托, 倡导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围绕“真实任务”组织教学, 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 最终完成任务。它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增强学生的研究性学力出发, 实现从“维持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转变。具体做法如下:

3.1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就是提供综合反映学习内容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现实材料或真实情况, 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的过程。创设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兴趣、社会热点、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来创设情境。

3.2 提出任务

提出学习任务是学生转向学习的转折点, 明确的任务给学生钻研树立目标, 这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很重要。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任务通常来源于情境教学的两个方面: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树立的奋斗目标;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发现的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发现学生自己提出的任务更具有驱动力。如:创建个人网站的教学, 教师必须在创设情境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几个现成的学生网站的内容和结构, 这样学生根据个人网站的特点结合自己实际情况, 才能提出自己设想中的个人网站。提出了个人设想, 学生会有无比的热情去实现自己的构想, 认真地投入到学习和制作中去。

3.3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任务去实践、探索和学习的过程。

自主学习并不局限于个人单独学习, 根据学习任务的复杂度、多样性和具体设备限制等情况, 也可以两人或三人一组, 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并不局限于在教室里学, 我们还积极鼓励学生到因特网、图书馆、阅览室查找资料进行多渠道地学习。学生遇到问题时, 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这个过程中, 老师只是个组织者, 所有的思路和实践操作都是由学生完成的。学生自主学习时, 教师还要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4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由教师组织引导, 通过小组讨论、协商, 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如学生自主用WORD创作一期黑板报后, 先同桌三人相互说说自已的制作中应用的小技巧时, 后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 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 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 (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 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通过发言暴露出来的、关于某个概念 (或认识) 的模糊或不正确之处, 并及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予以指出, 当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 要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在讨论的末尾, 应由教师 (或学生自己) 对整个协作学习过程作出小结。

协作学习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结合计算机课特点, 我们常用的形式有:集体讨论、分组讨论、先分组后集中、一对一双向交流、多对多充分交流。特别是一对一双向交流和多对多充分交流这两种方式是电脑网络教学环境下特有的协作学习方式。

3.5 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 (1) 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 自主学习能力; (3) 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 (4) 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总之, 利用计算机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的因素, 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 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 优化教学设计, 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 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得到发展, 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当今世界,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现代教育技术所强调的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在计算机教学中, 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 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 如何在现代教育中推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历史使命。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 从更新教育观念、营造创新教育环境、激发学生思维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如何提高技校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创新能力,教育理念,任务驱动

参考文献

[1]樊豫陇, 张艺.心理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7-1.

[2]郭红, 孟广学, 等.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9 (2) .

技校数学教学意识培养 篇7

一、利用课前预习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表现,技校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日常教学中,一部分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往往会将答案告诉学生,并询问学生是否听懂。或者让一些有想法的学生去帮助思考问题困难的学生,之后询问其是否明白。这样的教学过程剥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让学生无法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给学生学习的机会。课前预习,不仅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经常进行课前预习,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自主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1,2]。

比如在讲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为学生安排合理的课前预习任务。比如,了解作者海子的生平、生活理念,发现海子心目中美好的人生。通过阅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发现海子所期待的美好人生。以此为基础,教师最好要求学生去理清自己的人生理想,通过实践调查去了解家人、朋友或者生活中其他人的人生理想。在这样的课前预习实践活动中,通过语文学习去更深层次地了解生活,了解人们差异性的想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效的课前预习实践活动,会让技校学生的实践能力自然提高,也会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利用有效课堂活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在技校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也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其对语文知识认知与实践的过程。技校的语文教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了解技校语文教材中的精髓,再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活动应当是丰富多彩的,课堂中的实践活动也应当是多样化的。教师在语文课堂活动中落实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给学生动手动脑实践的机会,会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3]。

比如在讲解《我的母亲》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实践活动中去发现文章的内容特点与结构特点。之后,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活动中以竞赛的方式互相提问,针对自己在自主实践学习中的成果,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学习,会让学生爱上课堂实践活动,成为实践活动中的活跃分子。另外,在学习完《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演讲,通过分析文章中胡适先生对于母亲的记忆与思念,来说一说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会利用什么样的实践行为来报答母亲的恩德。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在实践能力方面得以提高,也能够让语文教学质量更高。

三、开展科学课外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会让技校语文教学形式更为丰富,也会促进技校语文创新。首先,教师可以从技校语文课本内容出发,开展实践类的活动,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体会到学习舞台的广阔。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故事会或者诵读比赛,从语文教材中选择主题,组织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学习主题。比如在学习《拿来主义》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拿来主义”为主题进行故事大会,让学生分享一个实践生活中与拿来主义相关的故事。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书法大赛,写字好会成为技校毕业生的一项社会优势。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练练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教师要通过语文学习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去给学生创造更多语文学习的机会。比如在学习《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来吗?》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去观察生活中的动物,再从网络平台上去找一找远古时代的同类动物,在实践活动中去发现动物的进化。在生活资源的促进下,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科学探究相联系,不仅促进了技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技校语文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活动,培养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会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别具一格。实践活动的开展,会让学生高效地积累语文知识,促进学生感知的丰富,更能让语文学科教学面向社会与生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的实现,是技校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技校教学质量发展的里程碑。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教育部门与教育工作者,都开始关注教学活动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技校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技校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技校数学教学意识培养 篇8

一、技工英语教学围绕职业通用能力为依据

技工类英语教学改革始终要围绕以职业技术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针对专业性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目标就是让每一个接受技工类英语教学的学生,能够在既定的公共英语的教学设置下,有效形成和提升与自己未来的职业相适应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高效专一地培养拥有全面职业通用能力的人才。

因此,我们要重新定位英语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把英语课程赋予更广阔的意义和价值,让学校、教师和学生都看到英语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通用能力发挥的重要作用。

职业通用能力,是指在各个行业都适用的能力。它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行业,而是跨职业的、可迁移的、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可发展和创新的能力。这要求我们在按照企业的需求与学生就职的需要,培养学生通用的职业英语技能的同时,也要把通用能力培养贯穿到整个的英语教学中。

二、技工英语教学围绕以职业通用能力为培养目标所采取的改革措施

1. 改变教学观念。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本应是实践技能的培训,但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仍延用传统课堂授课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的直接结果是学生执业行为能力弱,实践能力较差,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因此,以职业通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技工英语课程,能够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课程将给他们的就业和未来带来的益处,让那些英语基础差的学生也乐意去学习英语。

2. 改革英语教学内容。

技工英语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培养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在职场使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的基础课程。因此,技工英语课程就应注重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职业意识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尤其强调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不仅包括英语基础语言知识,还要包括英语社会人文知识及实际应用知识,要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具备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3. 采用适合中职学生的英语教学模式。

技工英语课程教育应侧重于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实践,在培养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注重涉外企业及市场的岗位要求,使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在精通专业英语的同时,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这就需要在培养英语专业人才时,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出知识和英语外的职业技能,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应调整和革新,使之与岗位职业需要相适应。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基本课程的同时,有计划的增加社会活动和实践教学的比例,甚至可以开展现场教学实践,使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要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进实践教学单一模式。技工英语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媒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社会为背景的系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项目任务的设计、策划和实现,让学生积极的学习、自主的进行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行为。能让学生在自主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技能。

4. 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案。以旅游服务英语教学为例,Unit5 Natural Scenery Sightseeing“项目教学”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下达项目。首先,教师引入项目,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在游览自然景观时,导游常用到的句型。接着教师将学生分成4-6人组成的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以旅行社导游的身份接受新任务,并围绕项目内容分析主题。

(2)明确项目。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好项目内容的方向,学生在分析项目后,派代表讲解项目内容的解决方案(如:整个方案实施中人员的分工及要如何制定路线,讲解的景点等)。

(3)实施项目。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利用网络资源、查阅书籍写出新景观的导游词或对话。用角色扮演法或PPT等形式展示对新景观的介绍。

(4)学习评价。在项目考核前由教师制定自我评价标准和小组互评标准。自我评价主要从知识方面来评价,小组互评主要从参与程度、是否具有合作意识等方面来评价。评价是为了鼓励学生既关注工作合作的过程,也关注最终的结果。

通过这种形式,我们将“英语项目教学”与提高旅游专业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并且通过这种形式的英语项目教学提高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通用能力。实践证明,英语项目教学是技校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一种创新培养方式。它所倡导的协作、讨论等新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砝码。

技工英语教学中加入培养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在摸索着前行,应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合理的策略为指导,充分的展示现代技工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更新观念、积极总结,加强实践,才能达到教学相长、行之有效的效果,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技术型、专业型、复合型高级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技校数学教学意识培养 篇9

口语教学是技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增设了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但是仅靠几节口语课对培养技校生的说话能力来说是杯水车薪。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语文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创设仿真的交际情境,从心理、思维和口头表达专门能力训练等多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说话的主体,引导学生从“敢说”、“想说”,到“能说”再到“会说”,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的身份、对象、场合,恰当、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说”

“敢说”,就是面对问题勇于表达自身的见解。学生不敢说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害羞心理,害怕在公众面前出丑;二是畏惧心理,认为老师是权威,不敢“班门弄斧”;三是戒备心理,在不太熟悉的环境中不愿“露底”,言多必失,少说为妙。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是创设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要摒弃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说话的主体。就是要将讲台让给学生,将表演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自己可以走到台下当听众或幕后当导演,给每位学生创造更多当众说话的机会。上台次数多了,学生说话的胆量自然会越来越大,自信心会越来越强。其次,教师要放下架子,改变课堂上的权威形象。坦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向自己发问,欣赏学生持不同见解。学生发言时不能板着面孔做“裁判”,而要循循善诱,态度温和,让学生感到亲切。第三,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营造轻松的集体环境。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同学不能嘲笑、讽刺,只能鼓励、帮助。哪怕是再不会讲话的学生,只要开口说几句,教师都要和其他同学一道鼓励他。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没有戒备,只有友善,久而久之,就会消除心理障碍,从“不敢讲”到“不怕讲”。

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形式,让学生“想说”

“想说”就是面对问题时,有种由衷地通过口头表达见解的愿望。光有说的胆量,没有说的欲望,何来充满激情、活力和才智的阐说?其实技校生大多数有较强的表现欲,只是有时对教师在课堂上给出的话题不感兴趣,不想表达而已。要想让学生主动说话,教师要尽量选择符合技校生心理特点、贴近技校生生活的话题。比如 “什么样的朋友最值得信赖”、“怎样面对父母的误解”,这些往往是学生比较关注的,一旦作为话题引出,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也可以结合实际让学生自选话题。在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以“假如……”为题口头作文,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里,想出了“假如让我当老师”、 “假如让我选拔人才”、“假如我是美国总统”等题目,并且大多数讲得很有见地。从激发学生说话兴趣的角度看,教师还应采取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课堂上开展问题抢答、角色扮演、戏剧演出,或者模拟举办记者招待会等活动,趣味性、活动性强,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笔者在上《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自己当主持人,请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一位扮演课文中的史铁生,另一位扮演汶川大地震后被网络炒得很热的“范跑跑”,把他们请进“直播室”当嘉宾,谈自己的生死观、荣辱观。两位同学在台上讲,其余同学作为台下观众纷纷举手发言,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训练学生的口语专门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能说”

“能说” 是指说话清楚明白,能围绕中心有条理、有根据、有逻辑地口头表达。“敢不敢说”、“想不想说”指的是说话的心理因素,“能不能说”指的是说话的能力因素。说不出来除了跟心理因素有关,也有可能确实缺乏说话的能力。说话不是简单的将内心语言转换成外在的声音语言,而是一个复杂的驾驭声音服务于表达主旨的协同活动过程,受主体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制约。训练学生“能说”要掌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口语专门能力训练与思维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口语专门能力方面,可以结合教材上口语交际的内容开展训练。比如,通过朗读、介绍等专门训练,培养学生说话的基本功,指导他们说好普通话,帮助他们调控好语调、语气、语速、节奏,掌握好表情和仪态;通过复述训练说话的连贯性、条理性和完整性等等。在思维能力方面,主要是结合语文案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二是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说话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不能”到“能”,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要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对低年级的同学,说话时给予适当的准备时间,对语无伦次、紧张过度的学生可以让他带稿说话;但对于有一定表达基本功的同学,必须强化即兴说话和脱稿说话的训练,这对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四、指导学生参与课堂内外多种言语实践,让学生“会说”

“会说”是说话技艺的最高阶段,即口头表达生动、得体、雄辩,具有艺术性、感染性和可接受性。会不会说,往往取决于主体的内涵和文化水平。因此,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积累素材,提高文化修养。除了课上进行文化熏陶外,还应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借助于网络等多种媒体学习,扩大阅读量,并多做读书笔记,努力提高知识储备和审美素质。其次,要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内外活动中锻炼口才。比如: 通过演讲比赛提高学生幽默、诙谐等语言技巧;通过辩论会训练学生“言而有据”、“自圆其说”的阅读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通过编演小品、相声、戏剧培养学生的演说才能;通过模拟应聘、营销、谈判场面,训练学生适情应景的交际口才等等。再次,要面向社会,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说话技艺,引导学生在各个场合向群众学习丰富的口头语,特别是经典的俗语、谚语等。同时适当播放一些“名嘴”说话的录音录像,培养学生模仿和鉴赏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应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开发口语学习资源,创设仿真的交际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技校生在课堂内外参与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并为他们的说话提供专业的循序渐进的指导,使他们的说话技能在日复一日的锻炼中不断提高。

技校数学教学意识培养 篇1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第一、市场意识教育。教育学生要参加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就必须有实力, 具备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结合学校对外加工的实际情况, 树立学生成本效益观念, 具有敢闯敢干、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 不断自我完善。

第二、竞争意识教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 世界日益变小成为“地球村”的今天, 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 而竞争也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通过组织技能比武, 加强竞争意识, 让学生懂得在强手如林的社会中, 光荣、梦想和财富, 将属于那些既有强大的实力, 又有坚强意志的人们, 而超强的竞争意识正是我们在这个社会的立足之本。

第三、创新意识教育。时代的前进在呼唤创造性人才, 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校期间, 我校技工专业的每个班级都要上交“满意课题”, 课题中主要体现知识的灵活运用及创新。在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里, 不创新就落后, 因此, 创新意识的培养能保证学生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合作意识教育。让学生明白在职业生活中, 只有相互合作, 形成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才能取得成就。让学生参与对外加工, 清楚加工流程, 不但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加工出合格的工件, 还要在车间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处身团队和流程中, 合作共赢。这一直是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努力的目标。

第五、职业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职业观就是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 如对职业评价、择业方向等的认识, 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就业首先要满足社会需求, 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在岗位上要提倡奉献精神, 同时要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 贡献愈大, 回报愈高。此外, 还应让学生认识到人生价值不仅仅是自我价值, 还包括社会价值, 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力争达到“只有在奉献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境界。

第六、法制教育。对学生集中进行法制教育讲座, 教育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的, 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必须强化遵纪守法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通过法制宣传教育, 从违法犯罪案例中受到震憾、得到启发、提高警惕性, 勇于同违纪行为作斗争, 维护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秩序, 为学生的将来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第七、环保意识教育。环境污染的问题已日益受到关注, 环境保护运动将会是长期性的, 它需要人类的不断努力。现代环保意识教育已经于众多学科密切联系在一起, 各学科的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保教育资源, 因此,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保教育素材, 学则恰当的教学方法, 落实环保教育内容, 只有这样, 才能使环保教育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 职业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对技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改革开放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经验, 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因此, 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努力探索市场经济下德育工作新途径, 是摆在技工类学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德育工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就要在教育中注入时代意识教育,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这样毕业生才会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进而促使技工院校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存在技巧下一篇:数据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