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教学

2024-08-09

多维教学(精选十篇)

多维教学 篇1

所谓线性教学, 指的是围绕着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内容的传递进行的教学, 教学因而呈现出系统传递的线性特点;所谓多维教学, 指的是主要依据社会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环境条件和学生实情进行的学科教学, 教学呈现出多角度、多因素考虑问题的特点。

线性教学的产生和延续既有传统的教学文化背景, 又有现时的学校文化背景。自两千多年前延续到现在的我国儒家教育思想——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内容, 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教学文化, 从而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少教师都是有意无意地以儒学中的某些不合理的文化为主构成自己的认识论:教学倡导师道尊严;教学表现为重视群体, 轻视个体;重视精神, 轻视物质。现时的学校文化, 主要是教师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及工作规范, 都具有分离、保守和害怕变革等特征。这是因为处于教学专业第一线的教师, 通常都是独立自主地处理各自的教学事务, 教师之间极少相互干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既不太愿意让别人看自己的课, 也不认为看别人的课有很大的必要;既不想影响别人的教学, 也不愿教学受别人的影响, 其教学呈现分离性的特点;又由于在工作之前, 仅接受了短短几年的专业训练, 当上教师后, 工作平稳, 变化少, 这些情况使得大多数教师养成图稳定、平安, 不想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和实验的保守性格;还因为任何教学的变革均会打破安定的教学现状, 使教师原有的教学知能受到挑战, 使他们产生不安全感, 从而在内心深处害怕变革。

线性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策略、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如下主要内容和特点。

在教学目的方面, 线性教学以规定的知识和技能系统内容的传递和掌握为唯一目的。

在教学策略方面, 线性教学要求向学生传递系统学科知识和技能, 强调对这类内容讲课讲透;教学中所教知识和技能内容的规定从属于其系统性的需要, 极少考虑或不考虑与现实情况相结合的内容;教学中重点研究和思考的是教师的教, 如教哪些和教多少学科知识和技能等;教学中注意和控制学生那些外显的可见的活动, 如听讲、记笔记、答问、完成作业等活动情况。

在教学形式方面, 线性教学以课堂教学为唯一形式, 强调教学以教师的思考、言语和行为为决定因素;教学过程强调同步进行, 学生培养主要按模式进行;教学信息主要采用由教师向学生注入的单向传递方式;教学媒介主要靠语言和文字等。

在教学方法方面, 线性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法;讲授重在对学科知识和技能作全面、细致的理论分析, 要求学生认真听讲, 作好笔记;课堂内外的练习以课本内容的书面练习为主, 等。

对于学科课程, 线性教学认为学科课程就是教材, 课程实施就是教科书系统内容的传递, 教学就是教好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指向是过去的经验, 过去的世界。

然而教育教学是上层建筑, 它必须依赖和适应经济基础并为其服务, 因此, 现代教育教学必须与现代科技, 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等即现代社会相适应。

现代社会有哪些特点呢?

现代社会的第一个特点是变革性加剧。现代社会变革内容之深、范围之广、速度之快是以往任何社会都未曾达到过的。

现代社会的第二个特点是科学文化内涵的深化。现代科技的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 又呈现出高度综合的性质。高度分化的特性催生了许多新的学科;高度综合的特性又促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众多门类的学科交叉、融合。这一切促使人们认识事物不仅向内容细致、深入化发展, 而且在方式上从单向思考走向了全面和系统的思维。

现代社会的第三个特点是协作性增强。由于现代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 生产的专业化, 社会化程度大为增强, 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 协作机会增多, 这也要求社会协作水平迅速提高, 协作程度更加深入。

现代社会的第四个特点是向民主化发展。现代社会的上述三个特点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发展和成熟。在这一基础之上, 以承认人身自由和人人平等为前提的社会民主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从而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具有以上几个主要特点的现代社会呼唤适应其发展需要的全面、深刻、运动、变化的教学, “多维教学”便应运而生。

如前所述, 多维教学主要依据社会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环境条件和学生实情进行的学科教学, 它在教学目的、教学策略、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下。

在教学目的方面, 多维教学要使全体学生通过学科学习, 不仅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系统学科知识和技能, 而且能在一定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场合中正确、灵活地运用它们, 并在学习和运用实践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

在教学策略方面, 多维教学在帮助学生接受规定的学科系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着重发展他们各自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和智力, 然后又以他们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入掌握以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那种独立的、具有创造性的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多维教学中所教学科内容的规定不仅注意其系统性, 而且更注意其与现代社会的需要相适应的功能性;多维教学不仅重视教师的教, 更注重学生的学, 做到“教”为“学”用:帮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与技能, 了解学科学习过程, 掌握学科学习方法, 提高运用所学内容的水平, 等等。在教学中, 多维教学既注意和控制学生那些外显的、可见的外部活动, 更注意和控制那些在学生头脑中进行的诸如对事物、现象的感知, 运用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达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等内部活动;在多维教学中, 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多形式、多价值、可分解、可组合的学习组合;它还要求根据教学场合的变化, 教师作适时的教学转换;与此同时也指导学生学法作相应的转换。

在教学形式方面, 多维教学虽仍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 在课堂大班教学中不仅充分利用其教学资源, 使教育生产率最大化, 个体社会化, 系统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标准化培养人才等优点, 而且有效组织小组教学, 个别化教学, 以克服大班教学中学生不能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不利于人才多样性发展等缺点;多维教学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形式应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形式;多维教学根据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 要求学生思想品德、学科知识和运用所学内容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多维教学中教学信息采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本身等多项传递方式;多维教学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成果, 包括现代声光设备, 人们对生理、心理、大脑研究的成就等, 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学习方法方面, 多维教学不仅注意教师的讲授方法和时机, 更注重学生运用所学内容实践的手段及它们之间的合理结合。在具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上, 多维教学注重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形成学习的强烈动机;注重通过教师的引导, 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实践, 以牢固掌握所学内容, 形成正确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多维教学非常关注识记、理解、应用、综合以及创造能力发展指导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为了实践并检验多维教学的上列内容, 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 在南昌市、县各类学校布点试行《外语三维目标评价教学》课题研究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一课题的主要内容是从“ (学习内容的) 质、量、时”“三维”角度实施教学, 即教学中主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学科及与其相关的如情感、文化、策略等内容, 学习和掌握尽可能多的这些必要内容, 学习和掌握必要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尽可能少等。该项目研究、实验历时十余年并先后应邀在三次有关国际性学术会议、五次全国性学术会上作交流或作大会介绍。该项目还被定为教育部首轮高中课改江西省外语学科主课题和南昌市教育科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

课题实验过程和结果告诉我们:教学的多维是由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学本身众多要素构成所决定的, 如反映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政策、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等。教材、具体教学背景和个性多样的学生、多层面的学习内容等等都需要在课堂内外提供多样式、多价值的多维教学。而如果采用线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哪怕它曾经是最优秀的、或在某一具体情况下是最优秀的, 它都不可能做到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达不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多维互动作文教学的三个范式 篇2

(315100)浙江省宁波中学纪勇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高教园区学府路61号

2004年秋季开始,我们进行多维互动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实际效果,现将一些做法总结出来,以就正于方家。

课题开始时,我们做了调查统计,2004年以前七年学生发表作文49篇,2005年2月至今学生发表作文148篇;2003年教代会公布全校教师全年发表文章65篇,2005年至今仅语文组教师发表文章163篇。语文学科教学的环境正在得到进一步优化,学生整个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学习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可以说,这个研究的最大意义是在逐渐改变着一种研究和学习的风气。一个外地的学生通过北仑的一个亲戚给我们写信,要求到我们学校上学,培养写作特长,称我们学校文科教学成绩显著。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胡勤老师鼓励我们:在探索一条读写共进的有效途径。山西教育出版社《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杂志2007年1、2期以专辑的形式隆重推出该课题成果。其主编说:“当我读到宁波中学‘多维互动作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的材料时,我激动了,我要用做专辑这样的形式张扬这种行动。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构建三个范式。

1.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四互动范式。

(1)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范式。我们首先实践改变教师的形象,让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一根活的标杆,同时让学生感到教师是生活在他们的写作生活之中的朋友。过去,作文教学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评判。我们试着改变这种教师自以为高高在上,实际形象却令学生怀疑的状况。教师与学生一起商讨明确学习任务,交流自己的写作选题,探讨写作方法,然后各自写作,利用多种渠道、途径进行评价,不仅教师评学生的作文,学生也评学生的作文,学生还评教师的作文。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作文,教师自己也发表作文。大家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互相感受对方的新颖或深度,机巧或厚重。教师现身说法,增强指导针对性和亲切感,学生在实践中也感到原来老师和我们一样,写作并不神秘,从而增强写作

信心。两年多,我们教师与学生发表文章几乎是同步增长,都是100多篇。大家似乎初步形成竞赛的格局。学生看到老师的文章后的效果,不仅仅是一个“示范”所能概括得了的。我们把老师和学生发表的文章分别编辑成《思索的芦苇》和《新蕾初绽》两个专辑,供师生参考。

(2)读写互动,相辅相成范式。我们始终把读和写结合在一起指导,追求综合效益。主要的做法有四个。第一,约定读书书目,指导写读书感悟。我们利用暑假、寒假为学生推荐书目,写读书感悟,以作为假期作业。我们先后推荐了三套书,一是东方文化大散文系列丛书24本,二是中国文学之旅文化大散文丛书4本,三是中国作家精选丛书。学生写读后感,教师也写读后感,作品同时在《东南商报》或者其他刊物如《教育文汇》《教育时报》等发表,文章发表的引力吸引着大家去读,读了以后有感悟,就动笔去写。这一活动从假期一直就延续下来,成了我们写作教学的一项常规活动了。第二,进行“日读千字写百字感悟”常规活动,我们设计好读书卡片,分发给学生,学生天天读天天积累,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同步提高。第三,引导学生订报刊用报刊,为报刊投稿。我们为学生挑选了20多种精品报刊,推荐给学生选订。我们认为把这些报刊引进学生的视野,读教师的文章,是请更多的名师教学生,以达“人从三师武艺高”之目的;读学生的文章,感受同龄人的思想脉搏,增进交流,启发思路;读名家的精品文章,学习思想、学习技巧,一举数得。学生读刊物,不断被激发起投稿欲望,杜乐鹿、顾美丽、张怡等各具特色的文章被杂志社选用,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也激发了读书兴趣。让学生们切切实实感受了成就感。第四,作读书报告,开读书交流会。我们先后开设了十余次读书报告会,介绍名家名作,介绍读书方法,介绍读书有收获(发表了文章)的学生,更多的是现身说法,同时不拘形式地开读书交流会,学生在读中写,在写中读,读出了乐趣,写出了乐趣。我们把学生没有发表但很优秀的文章编成《雏莺试声》,以资鼓励。

(3)指笔互动,多向交流范式。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提高学生作文兴趣。一是传统的作文本作文,我们并不废除,而是充分利用,发现这里有特色的文章、有长处的文章,让学生用计算机打出来,我们写上详细评语,上传到我们的网站“杏林茶馆”“语文馨园”“月湖书院”。二是激发学生兴趣,自动写作,上传到我们的网站上,有的学生还建立自己的文集,如郑浩、王翔、陆涛等。学生既不放弃练习用笔写字作文,又练习打字上网作文。更主要的是,把学生作文的阅读对象扩大到极大的范围,增强了学生写作的使命感和写作的兴趣,又扩大了评价的范围,变化了评价的形式,拓展了作文教学的思路。至今,我们已经上传了1500多篇作文,一些作文被其他网站转载或被报刊发表。(见http://http://yuwen.nbedu.net.cnhttp://:8080/laonian/yhsy)

(4)内外互动,立体推进范式。学生作文,常常有一个被老师们教给的借口所误导,即学生生活三点一线,没有材料可写。其实,生活中到处有材料,只是我们用怎样的眼睛去看,有没有发现生活的方法。学生的生活也是丰富多采的,况且,现在的学校也不应该是与社会完全隔绝的真空世界,各种媒体向我们展示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只要我们引导学生放开眼界,就会与世界交流,哪里会没有生活素材?我们摸索出把课内外结合起来的写作教学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课内传方法,作交流。根据实践梳理,我们总结了课堂常讲的40个内容(见附件之三《创新作文工作室》)、高考话题作文素养积累指导(见附件之八《积累、思路、创新》)等;课外,我们创办《寻找佳作》月刊,作读书写作讲座,组织读书写作沙龙,组织自由写作、自由投稿活动,开办个人网页、远足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等。学生在多途径的实践活动中,激发了兴趣,找到了素材,我们在发现学生的写作思路时,及时给予鼓励和推广。张莹同学写第一次上晚自习的安静,抓住课桌椅不经意地发出声响的感觉,写得细腻生动,我给予评点,推荐到《演讲与口才》,杂志及时给予发表,大家明白了,生活处处都在,只要留心,就有材料可写。蒋丛超同学上学来来回回同坐公交车,写了《车厢里的怀想》,胡越同学写了《有关一只夏虫的联想》,我都给予及时鼓励,让大家发现这些生活小事就在身边,都是作文素材。我们还引导学生关注书报,生发联想。郑静同学从报纸新闻上见到“美女经济”的报道,就写了《当美丽变成经济》,王吉同学看到宁夏13岁少女自杀身亡的报道,就写了《少女之死所思》,顾美丽同学坚持关注中国足球,写了数篇这方面的作文。我们的作文已经走上命题与自由相结合的路子,学生学会了自己找话题,不待老师授意。巴金去世后,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些材料,张怡同学就自己写作了《他为我们大家而活着》,很快就被《语文 学习报》刊发。实践证明,实践的路子走对了,学生就会焕发出可喜的创造力。

2.教师专业成长的两结合范式。

(1)实践与研究结合,从经验型向专业型进步范式。教师研究写作,自己写作改变了生活状态,使走专业化的路子有了成功的突破口。在实践研究中,一些过去不认为是问题的问题摆在了面前,迫使我们去钻研去探讨,迫使我们去读书,去思索,在研讨中明白了问题的所以然,在教学中有了得心应手的感觉,自己享受了成功的愉悦,生发出新一轮探求的欲望。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不能只满足于有实践经验,而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掌握规律,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我们在研究中学习研究,在研究中摸索规律,经过一番艰苦探索,带来的是教学上的得心应手和硕果累累。

(2)口说与手写结合,从述而不作向述而且作转变范式。我们在写作中极力改变述而不作的形象,我们在刊物中不断地公布谁谁发表了作品,形成了一种舆论导向,激发着教师积极写作。教师写作和发表作品,改变了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师感受到自己被学生更尊重了,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推动作用。我们在编辑《创新作文工作室》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吃了不少苦头”,事后回忆起来,却感受到探求后的愉悦。我们认为,写这本书的使用价值有待实践检验,但是其锻炼教师的实际价值是最有意义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感到集体合作的重要和愉快。

3.学校内涵发展的三特色范式

(1)特长学生特长发展范式。我们的研究注重大面积成功,也特别关注特长学生的发展。2003级学生杜乐鹿,爱好读书,爱好写作,我们推荐她担任文学社社长,根据个性特点辅导其写个性作文,一年多的时间,不仅第一次把作文变成了铅字,领得了稿费,而且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发表多篇作文,被誉为校园小作家,我们两次推荐她作了《语文报》的新星座。2004级理科实验班屠君楠同学爱好写古体诗词,我们给予支持和鼓励,一年多时间,他就创作了200多首诗词,我为他编辑了《楠竹集》。还有庄程、张怡、张莹、顾美丽、胡越等同学,写作个性得到了积极培养。学生在这里觉得得到了关注,对学校的感情越发深厚。

(2)教师成长优势互补范式。一个结构合理的教师集体,应该是有许多个性鲜明的教师个体构成的,并且这些独具个性的教师具有很好的合作意识,大家各献所长,各取所需。我们的课题研究,在这方面倾注了大量精力,极力营造这

样一个工作环境。我们通过暗示、导向等手段,促成集体优势的产生。两年来,关注教学,研究教学的风气明显浓厚了,教师文章发表数量激增。特别是突出的几位老师确实把写作作为一种生命的要素来对待的,写作成了他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多维解读教材促进有效教学 篇3

一、“编者”角度读教材,读通前后联系,把握教学目标

现行教材内容编排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这让教材知识之间呈现出联系递进的关系。编者在编写教材时,都是精心设计且多次论证的。作为教师,要想准确把握教材,首先应该换位成“编者”的角度,对教材文本进行较有深度的研读和理解,思考“教材编写了什么”“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教材这样编写对促进学生学习有什么意义”,从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从编者的角度去读教材,一定要注意把握两条线。一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到“教学用书”再到“教材”的横向联系;二是“知识起点”到“教学内容”再到“后续知识”的纵向联系。

例如,六下“认识负数”这部分内容中有这样一道例题(P5例3)。

例题呈现的情境,表面看到的是四位小朋友从大树出发,向东向西各走几米。如果我们从知识的联系和编者的角度去思考,就能品读出这道题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内容、思想和方法。例题把向东走4米记作+4米,那么向西走2米可记作什么?用联系的观点去思考,教材用直观的图像让学生观察、理解了位置关系,这不仅有效地支持学生体会理解,并抽象出数的关系,体会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分别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同时其教学内容的背后还为理解数轴的特征做了初步的孕伏。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采用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的方式将生活的数和数轴联系起来,把出发点和原点联系起来。像这样站在编者的角度去解读例题的内涵,对备课及教学的组织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角度读教材,读懂认知特点,贴近学生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中的知识只有通过教学才最终被学生所掌握,才能真正体现教材蕴含的数学价值。因此,解读教材不仅要从编者的视角去解读,还应该从学生学的角度,再次走进教材,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体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有怎样的疑惑。这样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以人教版五上“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为例,通过分析教材以及对学生的教学前测可以发现——对于这节课的内容,多数学生感到困惑的不是“怎么用字母表示数”,而是“什么时候用字母表示数”“字母表示数之后怎么参加运算”,以及“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什么”这些问题。针对学生的这些困惑,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两个层次的教学,依次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是解决“什么时候需要用字母表示数”。就如教材的例2(P53)。教学时,我们针对学生的困惑,将例题进行了调整。在出示图2情境后,结合表格,让学生依次完成“地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分别是1千克、2千克和3千克,相应在月球能举起多少千克?”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要研究同一个人在地球和月球举重的质量分别是多少?如果让你来选择,你准备选地球上几千克的物体来研究?有没有办法把全班所有人举例的质量都表示出来呢?”对此问题,学生可以很自然地想到“用一个数表示是行不通的,应该选用字母来表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了用字母表示数的需求,认识到用字母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数。

其次要解决的是“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什么”这一问题。新人教版教材例4采用“一大杯果汁一共1200 g,倒了3小杯还剩一些”的情境,来研究小杯果汁的质量、剩下果汁质量的表示。其实,学生前面已经结合具体情境写出了含有字母的式子,因此,根据学生的困惑,我们对教材进行提炼,直接出示:“如果小杯重x克,那么3x、(1200-3x)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思考。“从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这样,贴近学生的实际,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体会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角度读教材,读透孕伏要求,促进高效学习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因此,教师也应是研读教材的核心。在解读教材中,教师要以课改理念为指导,采用“仔细体会、透彻理解、反复思考、问个究竟”的方式,提炼教材内容的本质,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仔细揣摩教材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来寻找教学的对策,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以新人教版五上“一个数除以小数”为例。面对这节教材内容,教师需要思考的是:通过教学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我们知道,理念是行为的先导,不同的教学行为都是教师对教材不同解读的折射。对于计算教学,其正确的是:要坚持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例如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数感等。在“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中,如何贯彻教师对计算教学的理解,并思考对策开展教学是尤为重要的。请看教材的主题情境(“一个数除以小数”,P28例4)。

对于这个内容,笔者以为,教师可以这样落实教者对教材的理解和思考。

1.想一想,奶奶大约能做几个?(估算)

2.想一想,这个问题的结果到底是多少?你能解答吗?怎么解答?(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3.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合作交流——以学为主)

算法1:7?郾65米=765厘米,0?郾85米=85厘米,765÷85=9(个)。

算法2:7?郾65÷0?郾85=(7?郾65×100)÷(0?郾85×100)=765÷85=9(个)(转化+口算)。

4.对比总结。学生发现三种不同算法都用到转化的方法,化未知为已知。

对于计算教学,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让传统的竖式笔算成为学生唯一的选择。上述对教材的解读超越了原教材所编写的算法框架,但这种超越是有价值的,因为它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对计算教学的要求。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应该鼓励这样的超越和求索。

解读教材,开发教材资源,与生动的教学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和我们所面对的活生生的教学对象也是紧密联系的。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教材,是正确领会教学意图,激活课堂的重要前提。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我们只有更新观念,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灵活地使用教材,我们的教学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打造出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多维关注提高教学效果 篇4

我认为好的课堂应该是能让孩子亲身经历, 亲身体验, 自行得出一些他们认为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东西”, 这样的课我们才可以称之为好课。

我曾参加过一个关于课堂评价的讨论, 当时我们想, 应该有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其中, 教学目标又应该有几个层次, 教学过程也应该有几个方面, 结果发现条目越来越多, 几乎完成不了。后来发现, 如果什么都不能缺的话, 那么到课堂上就根本没法上课了。而且, 我们考虑的这些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的。后来发现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才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行为。简单地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关注课堂真实性

课堂教学不能只是教师的表演, 不能是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 更不能是教师的“满堂灌”。学生的参与是激发其思维的基本前提。科学探究性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要把学生“卷入”到探究活动之中, 学生生气勃勃、积极勤奋、专心致志地与教师合作, 而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和研讨清楚明了, 及时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东西, 教学过程中不断互补、不断完善。

一堂真正的好课重在实事求是。通过一堂真实的课, 它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基本素养, 表现出一些学生的活动经历, 折射出内在的价值导向。它能够随着学生在具体的教学中所发生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步调, 就像现在上课用的课件的交互性一样。

2. 关注课堂氛围

好的课堂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 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的交流。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许多年, 可我们的课堂在平常时候还是照本宣科, 还是“规规矩矩”, 师生都怕会出一点“乱子”。因此, 课堂上几乎没有一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即使偶尔发生那么一点点, 教师要么将其一棍子打下去, 要么不去关注。

要让学生真情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 就小学科学课来说, 小学生所期待的好课其实说来很简单, 那就是既好玩, 又能学到东西。儿童天性好玩, 他们希望在日复一日的学校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所主张的: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 要发展儿童的天性。而我们现在的课堂往往是老师动手得多, 学生动手少;老师告诉得多, 学生理解少;老师教得多, 学生发现少。只有着力营造一种安全的、激励的环境, 用智慧去激励智慧, 学生才有可能生成一些预想不到的精彩!

3. 关注学生是否学有所得

新课程实施中, 课堂上师生双方都要有事情做才会有效益。在听课过程中, 我发现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十几分钟就把内容“讲”完了。新课程改革中, 课堂上教师要做的事不是少了, 而是更多了, 要求更多了。比如, 在学生活动的时候, 教师应该是最忙的, 不是去讲述, 不是对学生行为上的横加干预, 而是仔细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 注意每个小组有价值的探究行为。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谈话, 推测他们此时内心的想法等, 并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掌握的信息越多, 教师就越能清醒地指引。

科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鼓励学生大胆假设, 并大胆寻找依据, 积极探寻身边的自然现象、变化和规律, 让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 在探究中获得较为全面的科学素养。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 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这也就是说, 教师要有“点金术”, 要通过启发使学生回答出一个个难度较大的提问, 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产生从未有过的美好感受, 这些都会让学生产生成就感, 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 才有生命力。

只要学生真正参与了, 学生的探究学习就无所谓“失败”与“成功”。即使探究活动没有得到我们预期的正确结论, 有时会不了了之或偏移原来研究目标的问题, 但学生却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的是比知识更重要的可贵的求知欲、实干的胆略、思索的睿智……因为失败也有它的正面效应。

4. 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

一般教师可能比较关注学生的行为投入, 但现在我们更要关注学生认知的投入和情感的投入。另外, 也一定要看学生在这节课上究竟掌握了什么, 在学生亲历的基础上, 孩子能获得学习中的某些发展, 对其今后的学习有促进影响, 甚至是使学生在上了这堂课后对他今后一生的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才是一堂好课的核心价值所在, 更是我们的关注所在。

多维教学 篇5

延伸拓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思路,也是促进学生数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给出的意图很明显,高中数学教学必须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通过延伸拓展的办法,让学生就某个数学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以进一步丰富数学问题解决的体验过程,进而培养数学知识建构与问题解决的能力.有研究者指出,所谓延伸拓展,就是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问题解决或者课题研究的方式对原有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并在此过程中深化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认识,同时深化教师对数学教学的认识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延伸拓展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甚至在课程改革之前,延伸拓展实际上也就已经存在着,只不过没有冠之以延伸拓展之名而已.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延伸拓展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还没有真正走出常规思维中的习题变式尤其是难度递增的变式思路,也就是说对延伸拓展的材料的研究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笔者将延伸拓展材料的研究称之为高中数学教学的培元固本的工作,并从多个维度对之展开了系列研究.[?] 概念构建,基于内涵外延实现延伸拓展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建构的基石,数学概念的教学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性与实践上的次要性的矛盾.应试状态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常常在新知授课习题化的思想下变成一个速成的过程.显然,这是不利于学生有效地建构数学概念理解的,笔者以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非但不能压缩,还应当在原有教学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而其方向不外乎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现以函数的奇偶性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延伸拓展研究思路.奇偶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已经习得的概念,当奇偶与函数结合起来并以之描述函数的性质出现时,教师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学生对函数的奇偶性这一概念的理解.从数学概念构建的角度来看,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1)中对函数的奇偶性是这样定义的: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a,如果对于任意的x∈a,都有f(-x)=f(x),那么称y=f(x)是偶函数;如果对于任意的x∈a,都有f(-x)=-f(x),那么称y=f(x)是奇函数.从定义本身可以看出函数奇偶性的内涵,即关键在于对于某一定义域之内如果满足自变量与应变量的对应的正负关系,那就存在着奇偶性.学生在理解函数奇偶性这一概念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心理过程?这是笔者关注的内容,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理解的时候首先就是关注为什么要用奇偶来形容(前面的单调性学习也是如此),此处的奇偶与有理数中的奇偶是一回事吗?有意思的是,当这个问题出现在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同行面前时,所获得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教材是给出了回答的,在本内容引入的时候,教材给出了这样的描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到许多对称的现象:美丽的蝴蝶,盛开的花朵&&而在给出了函数奇偶性定义之后,教材又强调:根据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可知,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忽视这种前后对应关系的,因而也就不能将函数奇偶性的概念进行有效的延伸拓展;反之,看到了这种对应关系,学生对函数奇偶性概念的理解就可以既有内涵,也有外延,从而可以完善这种概念理解,学生会认识到此处的奇偶并非是指能否被2整除,而是与对称相关的描述.类似于此的概念教学中的延伸拓展,对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最大价值在于,学生可以对数学概念产生一个完整的理解,即不仅知道函数的奇偶性是什么意思,更知道为什么会以这样的词语来描述这种特征,而这恰恰是数学概念最为本质的地方.又如单调性,正如有学生所说的那样:当函数图象在某定义域内只呈现一种变化形态的时候,确实是够单调的.需要指出的是,数学规律的学习中同样也存在着必要的延伸拓展的问题,考虑到其与概念建构的原理类似,这里不多赘述.问题解决,基于发散思维实现延伸拓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某种程度上讲还是关系到接受高考评价的最为核心的任务.由于应试的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常常是聚合性的,也就是学生的思路常常是指向最终的唯一答案的.这种聚合性往往是延伸拓展的大敌,从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角度来看,在日常教学中基于发散思维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应当是高中数学教师的应然任务.且这样的教学并不会对学生的应试能力有任何的影响,其需要的只是教师在传统的应试教学思路中付出基于延伸拓展需要而进行的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勇气而已.同样来看一个例子(考虑到现实需要,这里呈现的问题仍然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习题,而非与生活关系更为密切的、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解决的现实问题,前者是后者抽象的结果).这则例子来源于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中的一个例题:判断圆(x+2)2+(y-2)2=1与圆(x-2)2+(y-5)2=16的位置关系.一般情况下,本问题解决的思路是求出两个圆的圆心,然后再求出圆心距;将之与两圆半径之和进行比较,即可得到结果.如果这样,那本题就是一道简单的命题,除了巩固学生的新知之外,没有其他价值.但若从延伸拓展的角度来看,本题实际上是可以进行思维的发散性训练的,在这种发散性训练中,还可以让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更有效的整合.比如说我们可以向学生追问这样的几个问题:本问题解决的思路是什么?经由学生思考,可以梳理出是基于圆心距之和与半径之和的比较;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思路?思维发散的基本提问方式;两个圆的方程可否转换为方程组?如果求解,其得到的解又有什么数学意义?

还有研究者更精辟地指出,如果在此时超越本题,而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将两个圆的方程相减,那将会得到什么?(这是一个高中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但又不是教材上出现的问题;至于两圆相加得到的圆系方程,有兴趣的同行不妨研究)得到的这个直线方程与两圆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这样的延伸拓展,可以将学生的视线延伸到原来的问题之外,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即使最为简单的数学问题,也都可以进行有价值的延伸.当然,有价值的延伸并不一定需要延伸,但这样的意识形成,实际上有助于学生将来遇到更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可以以一种更理性的心态去面对,以一种更冷静的心态去将难题逐步分解成相对简单的问题.这是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能力的体现.学习反思,基于思维规律实现延伸拓展

中职语文教学多维解读 篇6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中职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可近几年来,中职语文教育形式及效果却不容乐观,如何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从教书、教学、教规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多维性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120

最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基本特点让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独特的个性,但更多的是同时具有多维性。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不断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岗位意识,更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的“教”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课堂教学本身没有固定的模式,它需要多维性。这里主要谈谈我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书”“教学”“教规”这几个方面的一些看法。

一、 教书

所谓“教书”,一般我们指的是教书育人。而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教书”就是要求我们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的知识点,好好感受所学的知识。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感悟知识——培养应用——形成技能”为主线,立足于学习者,突出对知识的感悟,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注重综合职业技能的形成。例如,在进行中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课堂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从作者的独特感悟中受到启发教育,这对于他们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是十分有益的。散文家朱自清的名篇《匆匆》,用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对那“一去不复返”的日子作了生动而细腻的描写。《我们是一家人》一文中对当今青少年追求独立以及由此产生的叛逆心理作了真实而生动的刻画。当代女作家秦文君那真实的叙述,那深情而独特的告诫,令人感动。这一切,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感悟文章主旨,如何品味文章语言,如何抓住课文要点。并让学生联系到现实中的自己,有没有浪费时间?有没有过像秦文君笔下的主人公那样类似的经历?如果有过,现在感觉怎么样?可以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样,学生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很自然地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二、 教学

一般来说,“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人才培养活动,而我认为,“教学”也可简单地理解成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语文知识,还要有一套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有一套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所采取的独特教学手段。一个具备较高学历和语文知识水平却不能教好学生的教师,就好比茶壶里的饺子,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普遍基础不好、缺乏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我们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方式及方法的转变,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方法,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创新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问题讨论、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当中,以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来到职业学校读书,虽然语文基础较差,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正确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我相信,他们会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 教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规”是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规矩,懂得做人很重要。学生在中职学校读书,没有升学压力,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把礼仪教学穿插于语文教学中间,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还会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例如,我在上《向芨芨草道歉》一文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一些被人们忽视的小事切入,阐述了人类不可忽视的大道理,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样,学生就会对文中奥地利诗人傅立特说的“暴力不是开始于一个人卡住另一个人的脖子,它开始于当一个人说‘我爱你,你属于我!”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在生活中就会从小事做起,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鼓励学生,让他们树立能把语文学好的信心,我们要和学生有着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支持的关系。正如外语教学出版社出版《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课文《学记》第一则所言“教学相长也”,是的,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他们会有不同的个性,但是无论如何,彼此支持真的很重要。作为语文教师,不单是让学生懂得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责任与增进学业的方法,这些对教师自己而言,也许更为重要,这也正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多维性。

开掘古诗教学的多维空间 篇7

通意———顺乎情与理

对于诗的本原, 历来有两种理论, 一种是指向“心”的, 如, 诗缘情, 诗咏情, 诗言志。但是无论是“情”还是“志”, 都是指向人心的。诗的本原还有另一种理论是指向“道”的。这个“道”有许多种解释, 但大致说来有“天道”和“人道”之分。“天道”指的是自然之道, “人道”指的是指做人之道, 是指向“理”。相对于其他的诗论而言, 诗缘情是从诗的特征上强调了诗的本体性及审美性, 在诗歌本体中, 作者的主体性以情感支撑起审美空间。但我们也必须看到, 指向“心”的“情”和“志”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情”和“志”往往和作者所认同的“道”又有密切的关系。

苏教版教材中有一首诗《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作者刘禹锡, 中唐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的哲学著作《天论》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天与人还相用”的著名论点, 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何谓“天与人交相胜”“天与人还相用”?天可胜人, 人也可以胜天, 天与人还可以相互作用。正因为刘禹锡是一位哲学家, 其诗歌呈现出与中唐其他诗人不同的独特风貌。诗人遥望洞庭, 湖水、秋月相互倾吐着清辉, 这种倾吐的韵律、飘渺的境界打动了作者, 其妙就在“和”。奇妙的体验冲击着作者的心灵, 诗人用绘画的手法, 把一个宁静、逸境、清净的洞庭月色给了我们。接着, 作者又对前面的诗句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原来这洞庭月色的和是因了这潭面无风, 潭面无风又提升了月下之湖的意境———如未磨之镜, 借比喻, 让人感受温柔宁静。如果仅有前两句诗, 那么这首诗就停留在一般的层面, 其更有一层之妙就在作者鉴赏的态势, “遥望”。千里洞庭何其之大, 白银盘里一青螺, 何其之小, 这种视觉强烈冲突, 正是诗人美学趣味所在, 其内心之壮阔, 其情致之卓灼。

兴象———彰显剧与我

诗可以“兴”, 意思是在人的内心, 有一种感动。这个激发感动的力量一方面是指向作者的, 一方面指向读者。内心感动又来源于什么呢?第一, 大自然的景物, 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前者为物象, 后者为事象。而与之相对应的读者的感动力量, 是来自诗所呈现的“象”。第二, 生活经验, 以及当下情绪。第三, 作者创作时, 或者读者阅读时胸中翻腾的“象”以及相关联的的文辞积蓄。据此, 古诗的教学应该重视“象”的出场, 应该重视读者感悟。

重“象”的出场。无论作者还是读者, 在和外物接触之初, 感知网绝对不只是知性的活动, 而应该同时包含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和无名之所谓的第六感, 感而后思。

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分析中国古典诗词偏爱“演出性”, 即一首诗在读者的想象空间中, 有待空间位置实际的安排, 或者应该说, 有待读者想象重新“排演”。这告诉我们, 在解读中国古典诗词或者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不要诉诸于抽象的解读, 而应该诉诸我们的全面感受, 重视其偏爱“演出性”的特点, 如同剧样, 在目前排演。

张志和的《渔歌子》, 教学这一首古诗时, 不妨问学生, 读这首诗, 你眼前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 让学生直面诗所排演的“剧”。特级教师施建平老师在《泊船瓜洲》的古诗教学中抓住了古诗教学的“象”的出场这一特点:想象诗人在何时何地眺望, 明月下见何景何事?诗人以言造象, 立象而尽意。然读者心中之“象”如何趋向诗中所造之“象”呢?这个“象”, 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的呈现, 还要指向诗所表达的意象, 即通向诗所指向诗人所要通过意象表达的最为本真的部分。

重读者感发。由于汉语言语法的灵活性, 再加上古诗极其凝练, 这造成了诗歌的字和字之间, 词与词之间多了许多空间地带, 使得读者获得一种自由解读的空间。这种自由解读的空间更加增加了古典诗词兴发感动的力量。

苏教版教材第十册有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者进行了这些教学环节:1.借用成语故事说说, 哪些古人学习或作学问是无遗力的?2.再看“少壮功夫”这个词, 读着这个词语, 让你想起了什么诗句呢?3.读了第三第四句诗, 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里哪些人物?4.想想自己的故事, 在什么情景下你可以用上哪一句诗对自己说一说。教者尽量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 触发学生联想, 学生对自己吟诵时, 这诗句便成为了学生自己的诗。

古诗教学, “象”是必经之路, 不同类型的古诗, 比如借景抒情、借景说理、借事说理等等, “象”如何出场, 怎样出场, 是不相同的这需要教者根据所言的情理来安排。但是无论怎样出场, 不能忽视这兴发感动中的“人”的力量, 一是作者, 另一个是读者。特别要强调读者, 这往往是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忽视了的。

吟诵———享受乐与义

诗是语言和音乐合成的艺术。什么是语言, 语言就是思想和情感, 它偏向内容。什么是音乐, 音乐就是节奏与旋律, 它偏向声音。写在纸上的诗仅仅是一种符号, 不仅要在字里行间显出意象, 还要听出音乐来, 领略出情趣来。

声音可以带动意义。古典诗词是声律和意义契合的艺术。声音带动意义, 即让读者体会声音在意义上的象征与暗示作用, 由外而内, 推进对诗的解读。《江南》这一首汉乐府民歌后四句不押韵, 有人认为它是无韵之诗, 又有人指出, 与其说它无韵不如说它每句换一韵, 正是这种频频换韵, 把鱼儿的自由活泼的情态跃然纸上。学习一首古诗首先要带领学生反复地读。如王崧舟的《枫桥夜泊》, 窦桂梅的《游园不值》课堂开始部分都彰显了读的意义。

多维设计,助力高中田径教学 篇8

田径教学以“跑、跳、投”等项目为主,内容较为单一,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按部就班地就技能动作开展教学活动,想必生硬死板,缺乏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实践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设计田径教学时,笔者总要多花些心思,尝试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中寻找灵感,创设具有故事性、生活性的活动情境,如在快速跑活动中,加入了“士兵突击”这个故事元素,把原本简单的快速跑训练放在“士兵突击”特种部队训练故事中,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跨栏跑”活动项目中,加入了“向飞人致敬”的活动情形,在导入中,以刘翔的故事,引出“跨栏跑”这个教学主题,在向“飞人”致敬的同时,渗透德育教学,传递永不服输、坚持奋斗的体育精神,将田径运动进行升华,激发学生们心中燃烧的青春斗志。而在教学“鱼跃前滚翻”这个技能动作时,首先创设了“鲤鱼跃龙门”的故事情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初次感受“鱼跃”这个灵活、柔软的动作,对本课所学的技能动作有自己的学习体验,为接下来的动作学习与训练渲染氛围,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

通过这样更加生动、充实的活动情境,能够为田径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让学生在学习与尝试、实践与创造中收获不一样的学习体验,这对于激活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大有益处的。

二、利用精彩战术,丰富思维教育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中,田径项目大多以个体学习的方式,展开训练活动,导致教学分散,班级学习的凝聚力不高,学生们参与的热情自然提不上去。笔者认为,在高中课堂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独立实践能力,设计一些以小组为主体的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田径运动的向心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团队田径活动,开发学生的体育思维,引导学生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开动脑筋,以团队管理、团队战术赢得田径比赛的先机。如在小组接力跑比赛中,除了引导学生在跑步、接棒等技能上加以训练,还巧妙地导入“田忌赛马”的典故,启发学生们在进行小组对决时,要懂得知己知彼,在战术上动动脑筋,学学聪明的田忌,就小组成员的出场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安排。

而在开展“耐久跑”活动中,为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设计以跑图形为任务的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需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圆形、长方形、菱形”等图形跑步。在活动之前,鼓励各个小组先按图形展开小组探究,引导制定本小组的跑步策略,根据本小组的位置,选择最优的跑步路线,实现效率优先。在这种以既需要动脑又需要运动的小组活动中,学生们主动地拧成一股绳,积极思考,主动实践,为田径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活力。

三、利用田径技巧,开展分层教育

田径项目伴随着学生们成长,是各个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的重点。然而,荷叶出水有高低,即便相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尽相同,纵观班级,会发现学生们的田径技能良莠不齐。因此,在开展田径教学时,不能片面地“一刀切”,以统一的要求、相同的任务要求所有的学生,这样不仅会导致教学的有失公允,而且不利于学生们的个性化成长。

在实际的田径教学中,非常注重教学的分层设计,根据技能动作的难度、学生水平的高低、学生的兴趣强度等因素,对班级学生进行等级分层,让教学任务变得更加具有选择性、可操作性。如在教学“背越式跳高”时,根据男女性别差异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创设了不同等级的实践任务,如对于跳跃能力较弱、性格比较内向胆小的学生,要求他们借助垫子,开展原地跳跃后倒向垫子的练习,通过这样的形式,帮助他们建立对垫子的信任感,消除他们对跳高的恐惧心理;对于学习能力较强,运动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在跳跃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在空中有挺髋动作。在这样循序渐进的分层训练中,每个水平的学生都有实践与发展的机会,自然也更加愿意加入到课堂活动中。

多维贯通,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篇9

一、多媒介融合,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保持一定的学科热情,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参与动机源于刺激物的异样性。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丰富教学手段,巧借多元的媒体设备,凸显出教学资源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让积极的情感力量推动体育教学不断前行。一些形象的教学挂图、色彩鲜艳的教学道具,能够给课堂带来直观、感性的思维,让体育活动也充满了无穷的感染力。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也给体育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媒体技术的参与,色彩与声浪相互辉映,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参与到体育学习中,调节了课堂气氛,丰富了信息传递的途径。

例如,在广播操、武术等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应及时呈现对应的图片,抽象的技术动作转化为了具体可观的影像,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生动可感,动作趋于舒缓、协调,也有利于运动节奏的把握。教学“前滚翻”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播放运动的视频,通过“逐帧式”的慢放,关键动作的回放,促进学生对重点技术与难点内容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加盟,让行进中的运动技能的教学更为准确与科学,教师的教如行云流水,学生的学兴趣盎然。教学中,广大体育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从地方教育教学资源或者学校的一些体育器材、器械入手,展现出体育课程的本色。体育教学是一门艺术,贵在得法。教师思维的拓展带来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异彩纷呈,教学的形式千变万化,我们也不能摒弃传统的训练形式与教学手段。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性的教学手段,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抉择,科学制定活动方案。不能一味地为了课堂教学的形式而运用媒介,降低了训练的效率,让课堂的内容被形式所制约。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二、讲与练穿插,提高学生训练的效果

学生是体育活动的主体,教学行为总是基于学生的学,离开了训练的主体,任何形式的教学都是苍白无力的。教师是体育课堂的主导,应发挥好引路人的作用,制定好科学的训练计划,学生有了困惑,应及时给予认知与技术上的指导,促进体育活动的有序、高效开展。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感知,形成一定的动作表象,促进个体动作技术与技能的掌握;个体通过自我不断的练习与实践尝试,丰富了体验,强化了概念的内化,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当然,教师讲解时,语言要力求准确、精炼,富有幽默感,对于运动技术中的重难点内容应精讲,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学生的训练应有针对性与侧重点,对于技术技能练习中要点,可以反复训练,加强体验。教师的示范讲解与学生的科学练习是体育课堂的两大基石,也是最为基本、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然,体育教学中可以多层次地穿插进行讲解与训练,让两方面互相促进,互相融合,共同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立定跳远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它能提升个体运动的平衡性与下肢力量等方面的素质,帮助学生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教学时,我遵循技术讲解、运动实践循环教学的方式。首先讲解预摆、起跳腾空、落地缓冲等相关的技术要领,紧接着鼓励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在小组中展开练习。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不是袖手旁观,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发现有的学生腾空过高,与其探究改进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立定跳远的技术要点,然后进行巩固性训练。讲练结合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推动着体育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学生在教师的有效讲解与自我的扎实训练中,掌握了立定跳远的方法,提升了跳远的技能,形成了体育学习的正能量。

三、课内外互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体育社团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满足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多样化要求,让体育特长学生有用武之地,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一技之长,为塑造全面发展型人才提供了保障。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地域特色,合理开发地方教育资源,开展相应的体育社团活动;也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广大学生的意见,组建青少年感兴趣的社团,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体育社团组织前,要借助于学校公告栏、校园局域网等形式向学生宣传体育社团的重要意义,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每个体育社团都要有相应的领头人,负责组织本社团的各项活动,丰富活动的途径,讲座、游戏、竞赛都是很好的活动载体,加强学生运动技术与技能的学习。

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遵循“丰富多彩、发展个性、因地制宜”的准则,开展相应的体育社团活动。学期初,体育教研组应制定出本年段的社团活动计划,把学校社团组织分为若干小组。例如,篮球、手足球、乒乓球、体操运动等等,让学生在最优的组合下,专业的教师队伍的引领下,开展相应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提升体育的能力,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从而促进心理与身体的和谐、健康发展。体育教师要为社团活动的开展创造必要的硬件条件,让学校社团活动能够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体育社团活动中真正学到一些运动的技能,发展体育的兴趣,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多维度英语教学解析 篇10

多维度顾名思义, 就是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 因此, 维度是指一种视角, 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是一个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条件和概念。多维度多用于社会学和空间科学领域, 多维度多用于描绘一个事物的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结论和不同的理解。

多维度英语教学就是改变过去单一的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多维度英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这个系统需要以培养学生英语实际掌控能力为标准, 这个标准的确立是全球化时代促成的。全球化开始于中世纪的航海, 随着发现新大陆, 这个过程是全球化的开始,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人类有能力去探索不同大洲, 当人类进入21世纪后, 随着全球分工日益紧密, 全球化已经深刻影响每个人, 每个人都参与到全球化的分工中, 英语作为世界主要语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 英语的影响日渐突出, 世界范围内的英语热潮也随之而来。

过去, 英语教学主要集中学生的读写能力。读写能力一直以来是英语教学的主体, 读写作为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 对英语能力提升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无论是初高中, 还是大学, 都把英语读写能力作为考察的主要目标, 甚至是国家英语等级考试, 也主要考察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 这种认识一直延续到今天, 当前, 我国英语教学也主要是以读写为主要内容, 然而, 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应用却是主流, 英语应用英与语教学的现实矛盾, 迫切需要从英语教学环节作出改革和调整, 这种改革和调整, 就是多维度英语教学诞生的原因。

多维度英语教学主要针对英语应用进行培养, 从英语读写基础能力培养为前提, 展开英语听说能力训练, 展开英语文化等知识训练, 并对英语教学进行细化, 针对不同应用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用有限的时间和课堂资源多维度培养学生英语能力。

二、多维度英语教学课堂内容

多维度英语教学对传统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英语教学注重课堂, 老师主要以讲为主, 学生主要以听为主, 这个过程中, 老师的水平决定课堂的教学质量, 决定学生接受程度, 传统英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与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应用现实之间存在矛盾, 传统英语教学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大规模的英语应用人才缺口, 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 多维度教学能够弥补传统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就是注重学生英语应用性训练, 尤其是注重学生英语实际应用, 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训练。

多维度英语教学注重学生体验, 从学生出发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英语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能够掌握英语听说, 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核心, 多维度英语教学从听说入手,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英语的能力。现在高校学生英语听说训练在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 很多英语听说训练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训练, 这就为高校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高校英语教学要想摒弃传统英语教学的单一性, 就要从单纯的课堂教学向全方位教学方向发展, 高校老师和学生可能都有很深的体会, 就是学生平时用在英语学习的时间并不少, 但是英语实际应用水平却是不高, 这需要英语教学在课堂上正确引导, 同时, 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学习英语的认识, 这种认识会引导学生在课堂下边继续沿着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体验就是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方向去建立学生的英语计划, 多维度英语教学注重学生的体验, 就是从学生英语利益角度出发, 完善学习内容, 提高学习的应用性和价值, 真正把学生的英语学习作为人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学生在课堂下继续深化多维度英语学习。

多维度英语教学的内容也要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就是从英语课本走出来, 走向更为宽广的英语文化领域。英语学习根本就是英语应用, 不能很好的应用, 英语掌握能力会下降, 如果能够增加英语应用, 就是要通过影视作品, 加强英语文化领域的学习, 英语文化学习能够加深英语学习印象, 能够把单纯的词汇学习变成理解化的东西, 这些东西能够长期的存在学生的心理。唯有英语文化能够加深英语学习。多维度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就要改变, 就要增加英语文化课程, 尤其是历史、习俗等方面的认识, 文化是一个涵盖面广的领域, 有些学生对文化的认识比较模糊, 只有通过历史和习俗等故事才能够真正把抽象的文化变成真实的内容。

多维度英语教学还需要建立走出课堂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和实践活动。全球化要求高校学生的英语能力是具有价值的, 能够多维度利用英语, 也不是简单的交流。这就需要高校多维度英语教学要走出课堂, 如果你是学习经济的, 那么就要通过实践多了解经济英语领域的知识, 最好可以去外企参加实践活动, 有条件的学生甚至可以申请外企的实习岗位。如果你是学习文学的, 就要去阅读英语文学原著, 尤其是欧美文学的著作, 更需要学生用英语去翻译。

摘要:多维度英语教学是拓展英语教学思维、拓展英语教学课堂内容、拓展学生学习范围的教学新思路, 多维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科横向联系的新途径, 英语教学应该从单纯的字词句向英语实际应用方向发展, 多维度迎合了全球化时代对英语教学新的诉求,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应该拓展多种思路, 从课堂走向社会, 从学习走向应用。

上一篇:决算审查下一篇:基于指纹的门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