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与维持

2024-07-20

激发与维持(精选八篇)

激发与维持 篇1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在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之前,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新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 把需要解决的新数学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 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凝聚在一起, 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例如, 在教学“倒数”这一概念前先板书一长串等式:8× () =2/5× () = () ×1.75=1.5× () = () ×2.5=1, 然后问学生, 谁能很快填出这一连串等式括号中的数, 使其结果都等于1?这一问题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都跃跃欲试。学生尝试计算一会儿后, 教师迅速用彩色粉笔填出结果, 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渴望求知的心理, 这时教师才引进“倒数”的概念告诉学生。教师是运用倒数的知识来填写的。这样的学习, 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主体地位上来。

二、采用有趣的、变换的呈现方式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为此, 要讲究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物化的形式呈现或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加以呈现等, 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 在教学实际问题“一只大象的体重等于8头牛的体重, 一头牛的体重等于2匹马的体重, 一匹马的体重等于5个人的体重, 一个人的体重是50千克, 一只大象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时, 在黑板上贴了一个天平的模型, 秤的左边放一只大象, 右边放8头牛的图片, 以此类推, 这样抽象的数量关系寓于直观形象。形象化的学习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形象的支持下, 在积极的学习情感的驱动下, 很快弄清楚了其中的数量关系, 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组织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 通过主动的认知活动去发现知识的结论, 能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 尝到学习的乐趣, 会进一步激发后续学习的动机, 组织学生发现学习, 关键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过程, 让学生通过“认识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学习, 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覆盖规律”一课时, 我用课件出示了2010年10月的日历, 并告诉学生:“不管框住哪九个数, 都能一下说出它们的和是多少?你们相信吗?”学生面露疑惑, 于是我把它放在日历上, 正好框住九个数, 然后一下报出答案, 学生通过计算知道正确以后更是惊讶, 不过有的学生觉得可能是老师事先算好的, 要求他们来框数, 我来报答案, 正合我意, 又进行一轮后学生心服口服。不过, 这时已经有学生跃跃欲试, 似乎找到些门道了, 于是我顺水推舟, 让他们去观察日历上的数看看是不是有规律?有什么规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学生发现了“矩形数阵, 巧妙求和”的规律与方法, 最后通过拓展让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整个过程都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与维持。

四、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反馈具有激励学习动机的功能, 而一般的, 学生的回答得到积极的评价, 尤其是表扬, 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 课堂教学中要尽量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特别是学生回答错误时, 要利用“滞后评价”“内隐评价”等教学艺术, 变可能的消极评价为积极评价, 或者淡化学生的失败意识。事实上, 学生许多回答错误, 往往是“部分”答错, 这时教师可用“这题求的是什么?你有没有做完?再想一想?你还能回答得更完整吗?”等加以启发, 待一一纠正后再作评价, 这样的反馈仍然是及时的。

中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与维持 篇2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教学活动中,亲近、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富于情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提高和强化学生对老师的倾向性,从而使感情发生合乎教学规律的迁移,从喜欢语文教师延伸到喜欢语文课,从喜欢语文课延伸到喜欢写作文。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那么就会大大提高和强化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要给学生示例,激起他们跃跃欲“写”的心理。

中学生最关心同龄人,最喜欢看同龄人的文章。据调查,同龄人的佳作对他们的影响仅次于课本的范文。鉴于此,我们要激发他们写作文兴趣,最好的方法之一便是给他们讲述中学生成为“小作家”的例子,能从本校或本班的或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为例则更好;也可以给他们讲述本校或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在升中考试中作文拿满分的例子。他们能从这些例子中得到很大的鼓舞和勇气,有的甚至敢作起当“小作家”,“拿满分作文”的梦。这是一种极大的驱动力,他们会跃跃欲试地模仿,学习他们的“偶像”。这也是一种能很好地激发力量的方法!

第三、训练形式要生动活泼,让他们乐此不疲。

激发起浓厚的兴趣之后,还必须指给他们一些轻松,愉快而又可行的路子。唯有可行、愉快,他们才能更好地维持兴趣。对初学写作者来说,可教给他们模仿的方法。写作前,找一些情文兼美,符合中学生情调的的范文。最好是学生的优秀成作,印发给学生,老师认真分析,巧妙点拨,可激起他们模仿的欲望。这种方法容易上手、入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成功的体验,他们自然会追求更大的进步。开展“情境作文”,也是维持和加强他们兴趣的一种较好的训练方法。教师可就课文提供的线索、背景,另外假设一种情境,让学生续写、扩写等。比如我教完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后,就出一个题目《离家后的于勒》,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小说创作练习。又如:学完温庭筠的《望江南》一词后,可要求学生依据原文就当时的情景,展开想象,如:就那盛妆的女子盼归人的情态及江上美丽的风景等,扩写成二百字以上的短文。也可以要求学生用几个词语写一段话,如:请用“蓝天、白云、草原、羊群”这四个词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也可以借用寓言、童话、故事,把课本内容尤其小说人物翻新,如《故乡》、《孔乙己》、《范进中举》等,这种形式,学生非常喜欢。教师还可以巧妙地创设生活中一些情境,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充满情趣地练习“补写情节”、“描写心理”、“描摹对话”等等。这些方法要精心设计,才能激起情趣。

第四、要及时有效地给学生反馈信息,让他们从中得到激励。

信息反馈要及时,否则就难起作用。作文批改,当然越快越好。但仅仅反馈快还不行,还必须对学生写作文兴趣的正反馈,而不是负反馈。也就是说,教师的批改应利于学生兴趣的加强,而不是削弱。基于这,我们必须破除一些现有的成见和作法。1、变低分评价为高分评价。有许多老师认为低分才显得“严格”,高分则“太松”。其实不然。实际上,低分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高分则往往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评分的标准,不应是作家范文的高标准,而应是本次作文的要求。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就应理直气壮地给满分,让学生感到,作文也有“甜头”。2、变批评性评语为鼓励性评语。中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也很敏感,一句过分的批评,可能就浇灭了他们的热情;一次否定,可能就使他们不想写作文。我曾有过这样的过错:一位平时作文很好的女学生,有一次作文却写得很拖沓冗长,我便给了她一句:“懒婆娘的缠脚布,我们不要。”结果作文发下后,这位女学生大哭了一场……幸好我再三道歉解释之后,她才有所理解。所以,我们即使是给学生指出缺点,也要委婉些,最好用热情与期望的方式指出。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决不吝惜对学生的赞美。此外,还应把学生中的佳作向全班分布。可用朗读的方式,也可用板报或宣传栏的形式。还可以让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向全班介绍经验。目的是:大张旗鼓地肯定他们的成绩,他们的进步,让他们得到成功的体验,不断前进;而且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激励作文不好的学生努力上进。

第五、创造和利用环境,进行“大语文教学”,鼓励他们走向成才。

开设第二课堂,组织文学社,经常性地举行笔会,作文竞赛。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另外,教师还应有“慧眼识宝”的能力。向社会上的报刊电台推荐学生的佳作,使他们由崇拜、模仿“小作家”到自己也成为“小作家”。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要我们能卓有成效地激发培养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并且能维持和强化它,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难”的问题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激发与维持 篇3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终身学习理念的盛行, 网络化学习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自1999年我国教育部正式批准第一批网络教育学院以来, 网络教育在我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截至2006年, 全国有67所普通高等院校和中央电大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累计注册学生400多万, 已毕业学生100多万人。越来越多的各级各类学习者投入到网络学习的热潮中。但网络学习者学习动机现状不容乐观, 加之网络学习环境本身存在的虚拟性、开放性、自主性及监控难等特点, 给网络环境下学习的有效开展带来一定困难。学习动机是促使学习者进行学习行为产生的内部动因或内发力量。网络学习中的学习动机是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行为产生的支持性条件, 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是提升网络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 网络课程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令人担忧。一项针对网络学习者学习行为调查显示:网络学习者对网络课件的访问率为54%, 全部学完课件的比例仅为13%, 参与师生交互的学习者的比例仅为14%, 学习者对网上课程学习平台的兴趣适中偏下。究其原因, 主要是网络资源繁杂, 网络课程内在激励策略匮乏, 导致学习者学习动力不足, 甚至缺乏学习动机、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因此, 研究网络教育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对网络学习者自主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点, 动机激发与维持影响因素及现状与问题表现

网络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 体现出“基于网络”和“学习者自我控制”的学习。因此, 网络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所面对的不只是语言和文本信息, 更是集多种感官通道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 不限于有预定顺序的信息序列, 而是可以按照学习着思维方式自由跳转、自由展开的立体信息空间, 学习者可以自定步调、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来展开学习进程。

基于网络的学习系统设计核心为网络课程开发。网络课程的开发在其分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及评价阶段都要考虑动机因素。从现代系统理论角度分析, 网络学习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过程, 存在许多相互联系、影响和作用的因素, 其中主要包括学习者主体方面及学习环境外在方面。在实际网络学习活动中, 尽管这些因素的影响角度和程度因具体情况不同而各不相同, 但无疑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学习活动进行的质量和完成的效果。网络学习是一种高度自主的学习, 师生时空分离, 缺少教师对学习者的实时监控或权威辐射, 学习者的学习得以进行完全依赖于学习者自身主观能动性及学习动机、自主意识和自我调控, 与传统课堂学习存在明显差异。但同时网络环境中的浩瀚信息资源便于学习者学习的同时也导致了学习者的信息迷航。使学习者表现出浮躁、随意、时间浪费、迷航、排斥甚至认知超负荷等问题出现, 进而影响到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降低。

网络教育打破传统教育中的时空局限, 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具有的种种优势给无穷的知识探索和独立学习开辟了新的领域, 然而,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 网络教育在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方面却存在着强调学习资源和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等外在建设, 比较忽视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激活。在有关网络教学产品如网络课程、专题网站、网络课件、信息资源库和网络教学平台等的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中, 关注较多的是资源的数量提供和技术手段应用, 开发的网络教学产品大多以呈现图文声并茂的教学材料和教师讲稿为主, 注重内容的呈现与讲解, 而轻视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 学习策略的提供、学习方式的指导尤其缺乏激发学习者动机的交互设计, 忽视了网络学习环境、交互对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动态影响, 对如何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动其积极参与, 如何增强学习者的责任感, 网络教学设计中均未采取足够的有效措施, 严重影响了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

三、网络环境下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

(一) 基于认知负荷考虑, 设计开发学习网站。

认知负荷是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 需要加工处理信息所需的认知资源的总量。认知负荷的强度与学习者心智努力的程度, 学习任务的难度有关。认知负荷的大小与工作记忆的有限性有关, 只要认知活动中需要同时加工的信息数量超过了工作记忆容量, 就会出现认知超负荷现象。同时认知负荷体现多维构成, 主要包括影响认知负荷的因素和受到认知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等。因此学习网站设计开发中所包括的任务环境特征 (任务的结构、新异性、时间压力等) , 主体特征 (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和先前知识等) 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 (动机或唤醒水平等) 等均需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及认知负荷问题。因而基于认知负荷考虑设计开发学习网站有助于从根本上适当降低学习者学习压力, 进而在学习者可以认可和接受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学习, 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二) 良好学习环境创设, 方便快捷有效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学科知识、信息、学习操作、学习工具、学习交互、及时评价、学习氛围形成等;学习环境的设计要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 将教育教学理念、传播理论, 信息与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结合进而实现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应用;网络学习环境以虚拟环境为主, 如何创设出吸引学习者兴趣, 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学习环境是进行网络教学的关键要素之一。可以如设置一定问题情境、组织研究性学习进行协作交流完成意义建构促使学习者积极思考, 形成寻求解答欲望, 促进有效合作进而有效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三) 提升多媒体呈现方式, 序列性组织知识结构。

通过采用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呈现知识内容, 给学习者新颖、好奇感同时一定要考虑知识呈现中的组织序列性, 以及多种媒体功能的充分有效发挥, 即考虑到该用视频的地方采用视频, 图片显示即能说明的选取图片信息即可, 因而, 要求设计开发者要充分深入挖掘信息内涵与外延, 良好有效组织后进行知识呈现以便多渠道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如导航的设计可以有效帮助学习者良好有良好有序学习而避免信息海洋中的“迷航”。进而设计制作人员应对网站的信息架构和站内搜索进行分析和优化。

(四) 有效网络维护与及时更新, 促进动机有效维持。

网络学习环境下, 开发者、教师、管理员等与学习者由于时空分离, 缺乏组织管理者和学习者情感交互与学习交流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也缺少沟通互助。因而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体现某种程度的焦虑与孤独。很多学习网站建设初期做的非常好但建成后似乎大功告成, 缺少教师及组织管理者的有效网络维护和信息及时更新, 使得学习者慢慢失去学习兴趣, 动机难以维持。因而需要在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现教师及组织管理者的教学主导职能, 注重交流与互动。

(五) 创设友好协作学习氛围,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是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学习、成才的外部条件。当学习者置身于良好互动和协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时, 有助于学习者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念和有效学习活动的开展。网络教学中的有效充分互动, 可以弥补时空分离造成的交流障碍, 增强相互认同。同时可利用论坛、聊天室等多种交流通道在线提供学习支持, 以强调通过协作与互助合作完成学习, 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六) 及时有效的评价制度, 促进反馈与激励。

网络学习中的学习者认可学习内容及其价值时, 往往会为自己设定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 进而提高网络学习的有效性, 并对学习进程进行自我监管。因而提供及时有效的评价制度, 进行人性化的学习督促及激励等帮助学习者通过评价结果反馈来调整策略, 从而促进网络学习的自我调控。激励性的学习评价能使学习者受到鼓舞, 产生成功感、自尊感和自信感, 从而不断地提高学习动力, 激发学习热情, 有效激发学习者行为动机, 调动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现今网络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缺乏是制约网络环境下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大多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特点, 决定了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策略在网络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 对网络环境下完善的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有效体制建立应予以高度重视。

摘要: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者学习的内部动力, 对学习者起到激励和指引的作用。网络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激励和启发, 维护和保持学习者的网络学习动机和动力继而促进网络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网络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冯锐, 张浩.关于网络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效策略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5

激发与维持 篇4

【关键词】乡镇高中生;学习动机;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乡镇高中一般都是生源比较靠后的学校,大多数的学生都成绩较差,是筛选后不得已而进入乡镇高中的,这造成乡镇高中生形成了特殊的心理,他们的学习动机不明确,怀着得过且过的心理,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缺乏热情,这导致了乡镇高中生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要提高乡镇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还要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出发,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并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趣味导入,拨生心弦

动机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人生来就有的,即使是那些看上去似乎失去了学习动机的学生,如果合理指导的话也能够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动机,并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乡镇高中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目标,考上了就来读,自我定位较为模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来导入课文,让学生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教师可以观察一下乡镇高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以此为出发点导入课文,并在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内容,这样可以有助于拨动学生的心弦。

在指导学生学习《再别康桥》等中国现代诗歌五首的时候,发现部分乡镇高中学生对于现代诗歌并不感兴趣,但是却可以发现,有一些学生对于歌曲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就可以从他们的兴趣入手,在课堂上播放《别亦难》,并展示李商隐的《无题》,告诉学生有很多精彩的歌曲其实也是从精妙的诗歌中得到启发而创作出来的。这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感情诵读《再别康桥》,并思考一下这首诗歌有怎样的感情基调,可以用哪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来表达其情感。另外,教师还发现有的乡镇高中学生父母是在城市打工的包工头,他对于文学不感兴趣,但是对建筑装潢等有兴趣,教师利用这一点引发学生思考:“其实诗歌也具有建筑美,闻一多就提出新格律派诗歌的形式的格律化体现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讲解,任务驱动

韦纳认为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体验,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可控的因素,那么就会增加信心,如果归因于不可控的因素,就反而会损伤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在教授乡镇高中生的过程中要尽量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可控性,并鼓励学生参与到学讲等形式的语文学习之中。乡镇高中往往学习基础差,存在自身惰性,听不懂的时候就会无法认真听下去,教师要关注乡镇高中生的这个特点,选择任务驱动法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针对乡镇高中生自身存在惰性等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来解决学习问题。如在学习《项链》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围绕若干关键性问题来进行讲解。如:“作者在构思文本结构的时候,有两处情节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它们的存在所以使得整个故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大家可以尝试找出这两个情节,说一说。”又如在学习《药》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文章中的“药”指的到底是什么,并推荐学生阅读《彷徨》和《呐喊》中的其他文章,感受鲁迅是如何直面病态人生,拷问国民灵魂的。这样的任务能让学生对自主阅读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立足所长,个性教学

很多乡镇高中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很难兼顾学生的学习,而有的乡镇高中学生甚至是在父母的威逼下才选择高中学校的,他们本身并不愿意进入高中学习。要维持乡镇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必须要把握住这些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立足所长,而不要单纯只为了应付上课和写作业。乡镇高中学生往往自我效能感不强,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这样才能促进他们主动进行自我时间的管理,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

在学习《赤壁赋》的时候,教师发现很多乡镇高中学生并不喜欢古汉语文本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找到他们的特点,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项目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发现有的乡镇高中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平常缺乏家人的关怀,很少和人交流,性格也较为内向,教师就安排他们组成学习小组,让他们尝试举行“苏轼作品赏析会”,收集相关资料,展现自主学习的成果。除此以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诗词赏读会,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深情诵读《死水》《热爱生命》等现代诗;有的根据林觉民《与妻书》的内容改编成了小品剧;有的用百家讲坛的形式来讲解自己对于《逍遥游》等名篇的认识。在活动中,他们各自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并激发了对学习的兴趣。

乡镇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难以维持,这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但是也有家长和学校的原因,部分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粗暴地采取打骂的策略,而一些乡镇高中师资力量也不如城市雄厚,教师流动性很高,教师的教学观念也相对落后,这些也影响了乡镇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激发并维持乡镇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采用更生动活泼的教学策略,促进乡镇高中学生投入学习之中。

参考文献

[1]葛堂霞.高中生语文学习动机与价值观教育初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朱彬.激发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J].快乐阅读旬刊,2012(7)

[3]谢祥会.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动机[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9)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uangzhou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of "Twelfth Five Year Plan")“乡镇高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12015630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激发与维持 篇5

关键词:情境兴趣,引发兴趣,维持兴趣

情境兴趣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由于个体参与其中而产生的兴趣, 是兴趣的情境方面。情境兴趣唤起后, 可以提高主体的注意力, 从而加强主体的认知作用与坚持性。情境兴趣与个人兴趣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可转化为个人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 因学生个人兴趣的不同而采用不同教学方式是难以实现的, 而采用一些激发情境兴趣的教学方法却是切实可行的。兴趣的培养重点在于情境兴趣的激发与维持。由于初二学生初学物理, 个人兴趣暂未形成, 故该阶段是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最重要的阶段, 同时也是研究情境兴趣的最佳阶段。因此本文以初二 (初学物理一个月) 学生为对象,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初二学生的物理情境兴趣水平。

一物理教学应注意激发兴趣与维持兴趣的有机结合

初中物理情境兴趣结构包括激发兴趣与维持兴趣两方面。激发兴趣主要在于实验与学科特点, 而维持兴趣主要在于情感、价值与师生互动。激发兴趣与维持兴趣是情境兴趣的两方面, 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激发兴趣是瞬间的, 而维持兴趣时间相对较长, 并且最终可能转化为个人兴趣。

初中生对观察实验现象:实验仪器、装置, 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等具有极大的兴趣, 故在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如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轮流让学生做实验助手、帮助老师保养仪器, 并鼓励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实验仪器、设计实验程序, 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 引发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逻辑性强, 较抽象, 对于逻辑思维能力暂未充分发育的初中生来说相对较难, 尤其是对各种单位的换算, 物理学的各种概念很容易混淆。对此, 老师一方面要利用实验来将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 另一方面要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知识, 化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实验操作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这种兴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 缺乏稳定性、持久性, 物理学本身的新奇性等学科特点所引发的学习兴趣也维持不久, 因此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 要注意维持学习兴趣。

物理情境兴趣的维持主要包括三个因素:情感体验、意义与师生互动。情感体验是学生学习物理时很强烈的一个因素, 也是解释方差最多的一个因素。正性的情感体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也是兴趣的核心结构。在物理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体验物理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 物理教学也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物理学习的重要意义, 利用物理学实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资料,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让学生在情感、意义上同步发展, 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发与维持兴趣, 促进情境兴趣向个人兴趣转变。其次, 要注意师生关系的培养。初二学生年龄小, 价值观尚未形成。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是学生自尊、自信得以形成与维持的关键因素, 也是学习兴趣引发与维持的主要因素。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改善教学方法, 更要注意培养对学生表达尊重与关爱的方法, 合理利用教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二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要注意性别差异

男、女生在情境兴趣总分及大部分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但值得研究者与教师注意的是, 男、女生在情感体验与意义上存在差异, 男生的情感体验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而女生的意义得分高于男生。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 让女生在物理学习中体验到更多的正性情感。如在课堂上要适当给女生提供一些相对容易回答的问题, 并及时鼓励与表扬, 让女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不断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其次, 要有意识地为女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如上实验课时, 更多地让女生作一些简单实验的助手, 帮助老师制作、分发、保养实验器材, 在与教师的交流及同学的肯定中, 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增强物理学习兴趣。再次, 要充分利用女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以及物理学史中的一些趣事, 如苹果落地的故事与牛顿的引力定律融入到物理教学中, 增加物理学习的趣味性, 同时这些有趣的故事也可以减少物理知识学习的难度。

而男生对于物理学意义的认知就低于女生, 这对于物理学习兴趣的维持也不利。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注意将物理学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学生对学好物理重要性的认识。其次, 可以利用男女生搭配的合作性学习, 将学习材料按难易程度分组, 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与爱好分配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在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 男生在女生的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物理学意义的重视, 而女生在与男生的交流中, 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被他人重视的感觉。合作性学习也有助于男女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改进。

参考文献

[1]Krapp, A.Interest, l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IN P.Nenniger (Chair.) , Task, 1989

激发兴趣 拉近距离 维持动机 篇6

客观地说, 语文学科教材所选的课文体裁多样;作者的身份、民族、国籍和种族不尽相同;作者们生活的年代跨越古今;内容涉及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等领域;特别是实施课改以来, 教材中不但增加了古代文人先贤的优秀篇章, 增加了表现民族、民俗特色的现代文章, 甚至增加了鲜为人知的、可以改变几代人传统观念的、大家反思自我行为的作品……而我们的每一届学生绝大部分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 (历史) 时间段内。读大学之前, 基本上都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固定的文化背景区域之内;加之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主观上学习动机的强弱也不一致。以上种种因素对于少部分学生来讲, 正是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所在。但是,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 也许就是对语文学科难以产生兴趣的问题所在。因此, 如何使所有学生的心思专注于所学功课, 值得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潜心探索与研究, 在此, 我谈一些自己的实践与体会。

人类历史的脚步迈进了二十一世纪,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所有有识之士的共识。作为语文教

师应该有意识地抢占语文课堂这块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阵地。而现代学生的思想及心理也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教师一味地沿用“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讲到底”的教学模式, 显然是落伍于时代的, 难以达到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拉近其与学科的距离, 使其真正成为学习主动者的教学目标。这无疑对教师个人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除了在教学理念上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 与时俱进外, 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现在和未来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教学实践证明: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 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 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例如, 我在备七年级上册的《天上的街市》这一课时, 不但向地理教师借来了可利用的教学录像带, 而且亲自于夜晚到我市光明路、西大桥、西虹路立交桥上摄录了街灯、夜空的实景, 为上好这一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授课时, 在学生朗读诗歌的同时, 我播放了课件,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作者在诗中运用比喻描写街灯像天上闪烁的明星, 又由天上闪烁的明星, 自然联想到了点亮的街灯, 就理解得比较到位了。

还是这一册书, 带2010届的学生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一课之前, 我做了这样的设计:以读带讲。通过配乐朗读的形式, 让学生进入具有诗情画意的境界, 充分感受文本本身的文字魅力。下课了, 好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跟着我回到了办公室, 维吾尔族女同学买地娜感叹道:“老师, 你给我们配上音乐读, 才觉得作者写得太美了!我自己读就没有这样的感觉。”说罢, 竟然还情不自禁地模仿我的语调读了一遍课文的题目。也正因为此, 这位维吾尔族女同学爱上了朗诵, 成了学校各类学生活动的优秀主持者。初中毕业, 该生以优异的中考成绩, 考入了我市 (也是整个自治区) 一流的重点高中。

记得我在教 (课改前) 初中第三册的课文《听潮》之前认真思考:绝大部分学生从小生活在乌鲁木齐——这个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 对大海这一自然景观比较陌生, 不能让学生光靠文字被动地理解课文, 必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于是, 我找了许多以大海为素材的录音带、光碟并编辑好。上课时, 我配上音乐给学生朗读课文, 大海落潮时的温柔、恬静, 涨潮时的兴奋、激动, 特别是高潮时的汹涌、澎湃……都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读毕, 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因为他们再次体会到了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妙处, 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热爱大海雄壮美的思想感情。

再如,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周敦颐的名作《爱莲说》之前, 我也有自己的顾虑:先不说这是一篇古文, 学生与作者的时代差距很大;大部分土生土长在新疆的人, 亲眼见过莲花这种植物的人并不多;且文中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生接触得也不多。教学中要做到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不是很容易。所以, 必须借助其他手段, 和学生一起进入文本, 并走出文本。因此, 我自己精心制作了电脑课件来辅助教学:悠扬的古乐、美丽的图片、简明的“板书”概括, 都使学生们对作者借莲花的植物特征托物言志, 表达自己“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 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由此既领略了古典文学的特质美感, 也感受到了先贤追求自身品格完美的精神境界。这一堂课,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策略研究 篇7

一、兴趣及其教学意义

兴趣的心理学解释通常是: 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分为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 兴趣基于精神需要。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 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 积极从事这项活动, 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 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 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 认识越深刻, 情感越炽烈, 兴趣也就会越浓厚。

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 但概括起来又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 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 无论物质兴趣还是精神兴趣都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以防止在物质兴趣方面的畸形发展, 在精神兴趣方面的消极发展和追求。

第二,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的兴趣。间接兴趣主要是指对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的兴趣。只有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才能持之以恒, 目标明确, 取得成功。

人的兴趣还具有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等品质。

兴趣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兴趣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 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学生的认识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兴趣具有社会制约性, 学生所处的学校、班级环境不同, 其兴趣就会有不同的特点。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例如, 一名小学生对英语感兴趣, 就可能激励他利用各种学习英语的机会积累英语知识, 为将来的学习打基础, 作准备。

第二, 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智趣活动, 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 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

第三, 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学生对一门课程感兴趣, 会促使他刻苦探究, 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 而且会大大改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由此可知, 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发展, 知识得以丰富, 眼界得到开阔, 并使人善于适应环境, 对生活充满热情。总之, 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许多学生都有这种思想, 我喜欢这个学科的老师, 就会努力学习这门功课; 反之, 就会厌倦这门学科。正所谓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众多因素中最突出的因素。教师真诚对待学生, 关心学生, 公平对待学生, 投注真诚的爱心, 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关爱和温情, 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后, 他就会从内心得到鼓舞、激励, 并愉快地接受教诲。同时, 教师应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师生交往中, 充分展现个人教学魅力, 使学生敬佩你, 爱戴你, 自然就会配合你。

2. 营造愉快、安全的课堂学习氛围。斯特维克认为, 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学生在轻松、安全的气氛中学习, 有助于他们集中精力, 增强信心, 勇于参与, 从而最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 作为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学生的需要, 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此外,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有计划、有组织、有创造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新鲜感和活力的课外活动, 如朗诵、唱歌、讲故事、以及创办英语角、英语墙报、校园或班级刊物等, 激发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丰富语感, 开阔视野。

3. 使教学内容富有挑战性及趣味性。 “最佳挑战度” 理论指出, 那些容易完成, 不能积极地促进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学习任务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 而那些难度适中, 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学习任务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 要想使教学内容富有挑战性, 教师首先要对自己学生的语言学习情况和语言水平有充分的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对任务的难度和挑战性给予正确的定位。要想使学习内容具有趣味性,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学习内容应该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 尽可能地贴近他们的生活。

4. 以生动的方式呈现教学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任务呈现方式能够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特别关注, 所以教师们要尽力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直观化。实物、图片、录音、电教等直观教具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语言现象。

总之, 在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和谐宽松、情深趣浓、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英语的课堂氛围, 使教师的 “教”、学生的 “学”达到和谐统一, 用英语本身的魅力来唤起学生对英语的喜爱, 让学生在清新的感知活动中掌握知识, 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 真正领悟到英语知识的精彩、美妙和有趣。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除了获取应有的知识外,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从自身出发, 努力寻找保持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持续兴趣的有效方法, 继续激发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增长自信心和成就感, 继续喜欢和热爱英语, 促进良性发展, 提高教学效率, 为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而服务。

激发与维持 篇8

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等。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任务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都有一颗好奇的心,他们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十分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应注意语调,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语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Warming up)。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如“Let me guess.”或“Follow me.” 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三、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例如,在教授“How do you get to school?”一内容时,我们可采用多媒体呈现多个地点,然后提出问题:假设是你,将如何从我们这儿到达那些地方?学生分小组讨论(Group-work),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再与教材中学生们的方法作比较。然后让学生联系本校、本地区的具体地理情况,自编自演此情景。在教学中,学生非常积极,主动性得到极大发挥,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兴趣得到极大提高。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与禀赋。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2)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由一定的观念(诸如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等)支配其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行动上做出反应。学生的反应又进一步强化或者修正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所以,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强正效应,也可以加剧负效应。

五、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长久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我在英语教学中,常让学生以小组为主体,进行问题竞答活动,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成立英语课外活动小组,开展表演英语会话或短剧等小组活动;结合实际地组织英语竞赛,如:英文书写竞赛、朗诵比赛、单词听写竞赛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水平,长久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激发与维持】相关文章:

激发和维持08-12

6s的推进与维持06-20

6s活动的推进与维持09-26

维持判决04-19

维持透析05-08

静脉维持05-29

维持方法06-01

《维持》06-20

价格维持08-13

维持因素08-15

上一篇:分配改革对策下一篇:Stor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