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4-08-26

TCD的临床应用价值(精选八篇)

TCD的临床应用价值 篇1

关键词:TCD,CTA,糖尿病,脑血管

糖尿病 (DM) 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常常造成全身多发性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经颅多普勒超声使用TCD对脑动脉的检查具有无创、可重复性, 可以早期发现脑动脉硬化狭窄的情况。本文对150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TCD及CT血管成像 (CTA) 检查, 研究糖尿病患者颅内血管状况, 探讨TCD对糖尿病患者颅内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现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2年6月期间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为研究组。男87例, 女63例;年龄45~88岁, 平均年龄 (58.7±11.6) 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病程1~20年。对照组为我院同期非糖尿病患者80例, 男44例, 女36例;年龄50~81岁。

1.2 排除标准

同时伴有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狭窄及闭塞;伴有锁骨下动脉、颈外动脉严重狭窄及闭塞;伴有心脏疾病患者。

1.3 方法

TCD使用德力凯EMS-9型TCD检测仪, 用2MHz脉冲探头。常规仰卧位经颞窗及枕窗检查双侧大脑中动脉 (MCA) 、大脑前动脉 (ACA) 、大脑后动脉 (PCA) 、椎动脉 (VA) 、基底动脉 (BA) 等主要脑血管。测定收缩期峰值 (Vp) 、平均血流速度 (Vm) 等特征综合分析。颅内血管狭窄判断标准: (1) 颈动脉系统血管平均血流速度 (Vm) >120cm/s, 或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160cm/s伴涡流、杂音以及频谱形态改变、低频增宽。 (2) 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平均血流速度 (Vm) >80cm/s, 或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100cm/s伴涡流、杂音。 (3) 或两侧血流不对称差别>20%。血管闭塞诊断标准:主要血管信号消失, 附近血管信号存在, 远端血流减慢, 有侧支循环形成。VA、BA血流速度减低标准:平均血管流速<20cm/s或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40cm/s[1]。

1.4 CTA检测

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行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并进行血管重建, 螺距0.5mm, 层厚0.5mm, 重建间隔0.5mm, 扫描时间0.5s。经三维重建图像处理, 显示双侧颈动脉、颅内血管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形态, 血管狭窄判断标准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检测方法 (NASCET) [2]。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两组间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150例糖尿病患者中TCD检测脑血管异常85例, 比例为56.7%, 高于对照组人群的32.1% (P<0.01) 。TCD异常主要表现为:脑血流速度增快76.7%;血流速度降低23.3%。共检出狭窄血管98条, 其中TCD发现MCA狭窄43条, 进一步经CTA检查相符41条;TCD检出ACA狭窄18条, 经CTA检查相符15条;TCD检出PCA狭窄12条, 经CTA检查相符7条;TCD检出VA狭窄17条, 经CTA检查相符12条;TCD检出BA狭窄8条, 经CTA检查相符6条;TCD检查出的98条狭窄血管中有81条与CTA符合, 经CTA检查后发现有5条血管狭窄在TCD未被检出, 包括3条BA及2条PCA。TCD的特异性达82.65% (81/98) , TCD的敏感性达94.19% (81/86) 。

3 讨论

糖尿病血管病变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的弥漫性病变, 颅内动脉病变是全身血管病变的重要部分, 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颈内动脉、颅内动脉易受累及。大量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脑动脉病变比非糖尿病要早10~15年[3]。TCD通过直接测量颅内各动脉血流速度反映血流量的变化, 所测的平均血流速度 (Vm) 较少受心率、血管外周阻力等因素影响, 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无创性脑血流检测方法。研究组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发生比例高于对照组, 提示糖尿病患者颅内血管病变发生率高。TCD检测一般表现为弥漫性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增高, 以收缩期流速增高为主, 但也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晚期可见脑血管流速减慢, 可能与管腔重度狭窄所致供血不足有关[4]。

TCD具有经济、无创、可重复性的特点, 本文显示TCD诊断脑动脉狭窄有较高的灵敏性及特异性, 与CTA相比有较高的符合率[5]。对于糖尿病引起的脑血管损害有较高的敏感性, 甚至许多患者还在未出现明显脑功能损害症状时, TCD检查就可表现出明显的脑血管异常, 因此, TCD可作为检测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的首选方法, 当TCD检测结果异常或TCD检测结果阴性但临床又高度怀疑脑血管病变时CTA可作为确诊手段, 可及时做中风预报, 指导临床治疗, 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山, 黄家星.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的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18-37.

[2]Stalkow IN, Arnold M, Mattle HP, et al.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ctomy Trial Collaborators.Beneficial effects of carotid endarteretomy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high grade stenosis[J].N Engl J Med, 1991, 325 (7) :445.

[3]万晓荆, 朱洁, 郑继红.糖尿病与动脉硬化关系的超声检查[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9, 15 (3) :198-201.

[4]高山.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J].中国卒中杂志, 2008, 13 (1) :32.

TCD的临床应用价值 篇2

[关键词] TCD;椎基底动脉缺血;老年人;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8-69-02

近年来,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它的主要优点是能无创伤地穿透颅骨,且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以对患者进行连续、长期的动态观察,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重要的血液动力学资料,因此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椎基底动脉缺血(vertebrobasilar blood insufficiency,VBI),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主要发于中老年人,临床上可通过TCD检测脑血管血流流速等进行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1]。笔者所在医院老年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150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B超室通过TCD进行脑血管血流各项指标的测定,另外对50例正常者进行相同指标的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B超室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50例VB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病组),其中男83例,女67例。另选取50例正常健康者(正常组)作为对照。

1.2 方法

对患者男女比例,年龄分布,临床表现以及通过TCD测定的左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右椎动脉(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血流峰速度等各项指标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BI患者的性别比例

在收治的150例VBI患者中,男性患者的比例比女性患者稍高,可见VBI在男性中更为常见。

2.2 VBI患者在各年龄段的分布情况

150例患者中,主要为老年患者,年龄57~86岁,平均(71.5±6.9)岁。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患者主要集中在60~80岁之间,与椎基底动脉缺血的易发人群一致。

2.3 VBI患者的临床表现

150例患者中,观察到的VBI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眩晕、头痛、四肢麻木以及意识不清等。

2.4 患病组与正常组LVA、RVA和BA血流峰速度比较

患病组LVA、RVA和BA的血流峰速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患病组血流速度的改变以流速减慢为主。见表1。

2.5 TCD检测异常情况

TCD检测到的患病组血流流速发作期异常情况为139例,

异常率92.67%;在缓解期检测到的异常情况为118例,异常率78.67%。发作期异常率显著高于缓解期。

3 讨论

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症状在临床上十分多见,但确诊较为困难。自从TCD诞生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脑血管病诊断以来,该病的确诊几率迅速提高。TCD主要是测查脑底动脉血管的血流速度来了解脑血管病变的,是一种检测脑内各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有效手段,该检测方法以无创性被广大患者接受,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给出确切的诊断信息[2]。如果检测显示血流速度增高,则预示着脑血管痉挛或狭窄,血流速度降低则指示脑供血不足。本研究结果显示,TCD在检查VBI时,能给出准确的血管流速异常数据,并能准确的提供所探及的每一条血管的功能状态及供血情况,定位性强且灵敏度高,无创且价格不高,是诊断VBI的理想检查方法,对VBI的诊断及长期的疗效观察具有重要价值[3]。

[参考文献]

[1] 杨琍,张双国,张明,等.TCD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临床应用[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1,8(3):175.

[2] 温永枝,崔延玲,张瑞兰.TCD对眩晕患者椎2基底动脉检测的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8):613.

[3] 沈家兴.TCD在老年人椎基底动脉缺血中应用价值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8):2537-2538.

(收稿日期:2012-03-13)

TCD的临床应用价值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5例脑血管疾病患者, 其中男39例, 女36例, 年龄42~82岁, 平均67岁。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知情同意下, 选用深圳德利凯公司生产的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应用2MHz发射频率的脉冲多普勒探头对患者进行检查。

探头检查位置 (声窗) : (1) 颞窗:颧弓以上、耳屏与眶外缘间, 从眼眶外缘到耳郭前缘, 包括耳郭上缘处, 从前向后又分为前、中、后颞窗, 中颞窗最常用。探头置颞窗上, 取样深度从30~40mm起始, 调节超声束方向 (向前、向上、向后) 顺序检查大脑中动脉 (M1、M2) , 大脑前动脉交通前段 (A1) 、大脑后动脉 (P1、P2) 、颈内动脉 (ICA) 颅内末端。 (2) 枕窗:枕骨粗隆下, 超声束向上经枕骨大孔入颅, 起始取样深度50~55mm, 循序检查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 (3) 眼窗:探头置闭眼后的眼睑上, 超声束稍向内并指向眶上裂, 起始取样深度40~55mm, 顺序检查眼动脉、颈内动脉虹吸部床突上段、海绵窦段、膝段。

颈总动脉 (CCA) 压迫试验:用以鉴别脑动脉。压迫同侧颈总动脉时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下降, 大脑前动脉血流方向翻转, 使大脑后动脉 (P1段) 流速稍增快, 如大脑后动脉血供来自颈内动脉, 则流速下降。

检测深度:检查大脑中动脉的深度从颞窗约30~55mm, 主干约在50mm处, 正向频谱。大脑前动脉从颞窗检测深度为65~75mm, 负向频谱。颈内动脉终末从颞窗检测深度约60~67mm, 双向频谱。大脑后动脉从颞窗检测深度约55~70mm, P1为负向、P2为正向频谱。椎动脉、基底动脉从枕窗检测深度为55~70mm及70~100mm, 均为负向频谱。

2 结果

检出缺血性脑卒中6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6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3例, 血管性头痛14例, 脑血管痉挛11例, 脑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畸形5例。

3 讨论

引起急性缺血性脑卒的主要原因是颅内或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状况下, 由于侧支循环不足而引发脑组织产生缺血性坏死。因为TCD检测可以观察并提供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情况, 有助于早期显示急性脑血流异常情况及程度, 相比之下, CT扫描则需要在24~72h的时间范围内才能显示出不可逆的脑梗死区, 因此与其他诊断方法相比, TCD在急性缺血性脑卒的早期诊断中有更高的价值与优势。TCD的异常血流信号出现率为78%~100%, 其中MCA阻塞异常率最高[1], 因而TCD是脑梗死早期诊断与治疗中的重要依据。

由于TCD的枕窗探测椎基底动脉检出率几乎为100%, 因而有助于对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状况进行全方位观测。在主动脉或颅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进而发生微栓子或血流动力学变异致使末梢低灌注, 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的主要原因。通过TCD检测对早期诊断并指导TIA治疗、防治脑梗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近几年由于TCD检测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多通道探头与多量程自动抑制伪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使TCD技术可应用于检测微栓子信号 (MES) 。MES属于短暂高强度信号, 在多普勒血流频谱中单向显示。其在频谱上的特点是信号强度与微栓子大小成正比, 信号密集程度与微栓子多少成正比, 发现TIA病因与微栓子的由来, 提升了TCD与TIA的诊断率。TCD频谱中, 血流速度变化的表现是呈现非特异性的, 表现为血流的加快、减缓、正常。PI指数主要应用于反映血管壁顺应程度, 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客观诊断标准之一。对动脉硬化患者采取颅内血管的PI指数检测, 可以发现检测结果是动脉硬化患者的PI值明显增大, 且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与PI数值成正比。且TCD对于目前诊断血管性头痛来说, 是不可或缺的方法, 通过TCD检测可以判断头痛患者脑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 也是观察药物疗效的指标。对于反复发作血管性头痛患者的TCD检测发现, 血流速度快、血管痉挛、PI值加大。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并发症的脑血管痉挛, TCD检查的特异性可达到97%~100%。诊断脑血管痉挛症状的标准, 以成人MCA的Vs为例, Vs低于140cm/s属轻度狭窄, 140~200cm/s属中度狭窄, 大于200cm/s则属中度狭窄。脑动静脉畸形 (AVM) 是颅内血管畸形的常见病之一, 根据TCD检查, 提供供血动脉血流速度、方向、类型, 有助于在患者接受治疗前后进行效果评价及治疗中的监测。

综上所述, 通过颅多普勒超声 (TCD) 检测能够更直观的监测到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 且具备诸多优势, 如无创性、可重复性、易操作性等, 在诊断与治疗脑血管疾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与其他检测方式像CT、MRI、DSA等互补, 是影像诊断中的重要依据, 也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检查方法, 有利于脑血管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TCD的临床应用价值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脑动脉狭窄患者178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神经病学分会1995年制定的关于脑梗死或大脑中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 并排除了颅内感染、颅内占位性病变、脊髓病变、中毒等患者。其中男84例, 女72例, 年龄为53~86岁, 平均年龄为68.4岁。所有患者中有65例脑梗死患者, 11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

1.2 检查方法

多普勒检测 (TCD) :使用JYQ2000A型TCD仪, 探头选用2MHz, 按照通用的TCD标准检测方法, 对患者的大脑中、前、后动脉, 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进行探测。检测参数:平均血流速度、动脉血流向、动脉指数及收缩期血流速度, 数据由TCD计算机自动处理。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测 (MRA) :在患者接受TCD检测之后的3d内使用Sonata Macstro Class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对其进行MRA检查, 使用头线圈, 参数:TE7.0ms, TR35ms, FOV200mm, 有效厚层0.9mm, 翻转角度250, 扫描结束后通过最大强度投影法获得MRA图像, 并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解读。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与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进行检验, 两组对比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多普勒检查 (TCD) 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MRA) 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达到84.25%, 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的狭窄评估有很好的相符性, 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脑血管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 它能使经过脑血管的血液减少, 脑细胞就会缺血死亡。造成脑血管狭窄的原因很多, 而且与年龄有关, 如结节性动脉炎引起的血管狭窄发病年龄多在10~30岁, 而由于动脉硬化狭窄者往往为40~80岁的中老年人, 甚至更高年龄者。儿童多由于先天性的血管发育异常而发病, 颈椎病也是脑血管狭窄的诱发因素。脑动脉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狭窄, 是亚洲人患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病因[2]。

目前, 在临床上能够对脑部动脉血管直接进行印影像学检查的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CT血管成像 (CTA)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DSA) 等几种方法, 其中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DSA) 的显示效果最好, 是诊断血管病变的最好标准, 但是这种方法会给患者带来创伤, 并且价格昂贵。CT血管成像 (CTA) 虽然可以得到清晰的图像, 并且还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 但是需要对患者注射含碘对比剂, 并且患者还会受到X线的辐射。而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与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两种方法不会对患者带来损伤, 并且也不需要大量的对比剂, 故在临床上位首选的检测方法。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是根据超声多普勒效应来显示血流动力学特征及血管形态, 它可以测量不同的参数来反映血液的流速、流向及动脉管狭窄城的等状况, 这种检测方法操作简单, 价格便宜, 并且不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创伤[3]。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是根据流动的血液在图像上呈现的信号, 然后经过投以技术处理得到的三维血管影像, 这种检测方法是利用超高场磁与高场强共振脑血管成像原理设计, 显像的效果可以与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DSA) 相媲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在诊断完全闭塞的血管时, 多普勒检查 (TCD) 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MRA) 两种检查方法有显著地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原理不同造成的。

在本次调查中, 我们通过多普勒检查 (TCD) 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MRA) 两种技术对所选取的178例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检查, 结果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率达到了84.25%, 这就充分说明了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的狭窄评估有很好的相符性[4]。总之, 多普勒检查 (TCD) 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MRA) 均能够很好地显示患者脑动脉的狭窄, 非常适合用于诊断脑动脉狭窄, 并且对后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为了能够提高诊断脑动脉狭窄的准确性, 对患者进行诊断时最好联合使用两种检查方法,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多普勒检查 (TCD) 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MRA) 在脑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脑动脉狭窄患者178例, 通过颅多普勒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所有患者的大脑前、中、后动脉进行探测, 观察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动脉血流向、动脉指数及收缩期血流速度, 对比两组仪器检测的效果。结果 通过多普勒检查 (TCD) 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MRA) 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达到84.25%。结论 多普勒检查 (TCD) 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MRA) 在脑动脉狭窄的检查中有很好的相符性, 如果联合两种检查方法, 可以明显提高脑动脉狭窄的精确性。

关键词:多普勒检查 (TCD)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MRA) ,脑动脉狭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文霞, 范玉兰, 王芳, 等.经颅多普勒评估急性脑梗死血管情况与MRA、DSA比较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12) :126-127.

[2]Yinshi Min, ZHANG Xiong-Wei, cattle Toshihide, and so on.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tracranial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 of the T CD, the M RA contrast detection[J].Chin J Neuromed, 2006, 5 (3) :720-722.

[3]叶强, 黄海波, 范良好, 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缺血性脑血管病408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8) :837-840.

TCD的临床应用价值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2年4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00例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中60例 (60%) 为男性, 40例 (40%) 为女性;最大年龄为83岁, 最小年龄为37岁, 平均年龄为52岁, 其中45岁以上年龄的有65例 (65%) , 45岁以下的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有35例 (35%) ;所有患者均伴有神经官能症、发热以及头痛, 80例 (80%) 患者伴有两次以上反复头痛和恶心等症状。以50例健康人的体检结果作为对照组, 对照组50例健康人, 最大年龄为79岁, 最小年龄为36岁, 平均年龄为50岁。

1.2 诊断方法

所有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均经过TCD检查, 并借助于由德国进口的DWL-P型经颅多普勒超声仪, 将患者平卧, 同时用2 MHz探头通过颞窗对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后动脉以及颈内动脉末端血管进行检测, 并经过枕窗对患者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进行检测, 并将所检查的结果在计算机内输入, 通过对Visual Basia语言系统加以借助, 计算新增测试指标。并将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每条血管的各个指标的测试值均值参数分级, 将其测试的结果打印成报告。

1.3 统计学分析

本组实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t检验,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TCD原指标与新增加检查指标测试比较:

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TCD原指标与新增加检查指标测试比较如表1所示, 原指标主要有收缩速度、舒张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血管频谱形态以及收缩速度和舒张速度的比值, 而新增加指标主要有收缩平均速度、反弹高度、紧张度、压力指数、缓慢指数以及血管负荷。

2.2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比较:

通过对100例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进行TCD新指标检测, 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发生不同程度上的改变, 同时我院收治的100例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45岁以上年龄的有65例 (65%) , 45岁以下的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有35例 (35%) , 45岁以下的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头痛部位主要为左中动脉、右前动脉、右后动脉以及左椎动脉等。而45岁以上的65例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头痛的部位多为右中末端、右前动脉以及右后动脉等。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和健康人进行比较, 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的缓慢指数、紧张度以及脑血管反弹高度均有所降低, 但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的平均搜索速度、血管负荷以及压力指数逐渐增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尤为明显。女性的血管反弹高度、紧张度以及血管负荷明显优于女性。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和健康组作比较以及女性相关指标和男性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血管性紧张性头痛是头痛病常见的一种形式, 常伴有严重的头痛、呕吐、恶心等症状, 临床诊断方法相对较多, 近年来, TCD技术常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 对血管性紧张性头痛患者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血管收缩速度以及舒张速度比值进行测试, 并患者脑血管的状况加以研究, 研究表明, TCD新指标对血管性头痛病有着相对较高的诊断价值[3]。

我院通过对100例血管性头痛患者均伴有神经官能症、发热以及头痛, 同时80例 (80%) 患者伴有两次以上反复头痛和恶心等症状。其中60例 (60%) 为男性, 40例 (40%) 为女性;最大年龄为83岁, 最小年龄为37岁, 平均年龄为52岁, 45岁以上年龄的有65例 (65%) , 45岁以下的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有35例 (35%) 。并将50例健康人的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 进行比较, 100例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均经过TCD检查, 对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后动脉以及颈内动脉末端血管进行检测, 并对患者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进行检测, 通过借助于Visual Basia语言系统, 计算新增测试指标。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TCD原指标与新增加检查指标测试比较过程中, 原指标主要有收缩速度、舒张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血管频谱形态以及收缩速度和舒张速度的比值, 而新增加指标主要有收缩平均速度、反弹高度、紧张度、压力指数、缓慢指数以及血管负荷。

研究表明, 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发生不同程度上的改变, 45岁以下的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头痛部位主要为左中动脉、右前动脉、右后动脉以及左椎动脉等。而45岁以上的65例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头痛的部位多为右中末端、右前动脉以及右后动脉等。

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和健康人进行比较, 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的缓慢指数、紧张度以及脑血管反弹高度均有所降低, 但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的平均搜索速度、血管负荷以及压力指数逐渐增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尤为明显。女性的血管反弹高度、紧张度以及血管负荷明显优于女性。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和健康组作比较以及女性相关指标和男性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P<0.05, 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紧张度是对患者外周阻力以及脑血管搏动波反弹综合性质的集中反映, 新指标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将血管性头痛病脑部血流动力学变化充分的加以反应其病变演变的过程更能全面分析。

本组资料同样表明, TCD新指标的各组测试更能综合反映血管性紧张性头痛脑血管超负荷中血管正常的生理变化, 对于大脑血管整体以及单一血管的损伤情况做到全方位的监控, 对脑血管发生部位以及发生的程度有着尤为正确性的判断。

综上所述, 血管紧张性头痛诊断的标准往往取决于脑血管收缩的平均速度、紧张度、反弹高度、缓慢指数、压力指数以及血管负荷。同时新指标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将血管性头痛病脑部血流动力学变化加以充分的分析和统计, 有着不可估量的诊断价值, 为血管紧张性头痛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TCD新指标对血管紧张性头痛病的脑血管负荷检测情况, 并分析总结其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4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00例血管紧张性头痛病患者的病理资料, 对患者均进行TCD进行新指标检测, 并和50例健康人的体检结果进行对比, 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动的情况以及各项指标。结果 100例血管紧张性头痛患者全部有着不同程度的异常血流动力学, 并且伴随着年龄的逐渐在增加, 其病变的程度尤为明显。结论 血管紧张性头痛诊断的标准往往取决于脑血管收缩的平均速度、紧张度、反弹高度、缓慢指数、压力指数以及血管负荷, 为血管紧张性头痛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TCD新指标,血管紧张性头痛病,诊断

参考文献

[1]周宁, 杨小钧.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头痛患者脑血管功能状态的评价[J].医药前沿, 2012, 2 (13) :98-99.

[2]尹恝, 周亮.经颅多普勒超声、脑电图及焦虑情绪与难以分类原发性头痛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1, 10 (11) :1164-1167.

TCD的临床应用价值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60例颈动脉重度狭窄和闭塞患者, 男42例, 女18例, 年龄60~85岁, 平均72.5岁。

1.2 检查设备方法

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 (CDFI) 使用美国惠普7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7~10MHz。患者取平卧位, 头偏向对侧以充分暴露检查侧颈部, 手法宜轻, 勿加压形成人为的管腔狭窄, 依次显示颈总动脉 (CCA) 、颈动脉分叉处 (BIF) 、颈内动脉起始处 (ICA) 、颈外动脉 (ECA) , 然后将探头旋转90°, 沿血管走行做横切检查颈总动脉 (CCA) 、颈动脉分叉处 (BIF) 、颈内动脉起始处 (ICA) 、颈外动脉起始处 (ECA) 及锁骨下动脉 (SCA) , 观察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管腔狭窄程度及有无闭塞、彩色血流显像及脉冲多普勒观察血流充盈和流速。

经颅多普勒 (TCD) 应用德国产EME2021, 选用频率为2MHz的PW频谱多普勒探头对颅内主要动脉检查:经颞窗探查大脑中动脉 (MCA) 、大脑前动脉 (ACA) A1段, 大脑后动脉 (PCA) P1段, 经枕骨大孔窗探查基底动脉 (BA) 和椎动脉 (VA) , 经眼窗探查眼动脉 (OA) 及颈内动脉虹吸段 (CS) , 观察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 (PSV) 、舒张末流速 (EDV) 、阻力指数 (RI) 、搏动指数 (PI) 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对颅内Willis环进行评价。前交通 (Aco A) 开放的指征是:患侧ACA的A1段血流方向逆转, 或压迫健侧颈总动脉 (CCA) 时, 患侧MCA血流下降。后交通Pco A开放的指征是:患侧PCA的P1段流速升高并高于健侧PCA流速的50%或患侧MCA流速20%以上, 并且伴随基底动脉 (BA) 流速增快 (平均流速>50cm/s) 。颈内外侧支开放:经眼窗探查患测眼动脉的血流方向逆转, 伴低搏动改变[1]。

2 结果

本组患者男性47例, 女性13例, 55例为颈动脉单侧或双侧重度狭窄, 其中颈总动脉狭窄2例、颈动脉分叉处狭窄23例、颈内动脉起始处狭窄30例, 另外5例为一侧颈动脉闭塞, 其中颈总动脉闭塞1例、颈内动脉闭塞4例, 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另一侧颈动脉中度或重度狭窄19例。

对60例患者检测结果发现: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者前交通未开放, 其中双侧颈内外交通、后交通均开放的, 双侧肢体活动未受限, 双侧颈内外交通开放、双侧后交通未开放或一侧后交通未开放者, 有肢体活动受限表现。单侧颈部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中, 其中12例前交通、后交通、颈内外交通均开放, 双侧肢体活动未受限。其中6例前交通、颈内外交通开放, 后交通未开放, 双侧肢体活动未明显受限。8例后交通颈内外交通开放, 前交通未开放, 其中3例对侧肢体活动受限。5例只有颈内外交通开放, 前交通、后交通均未开放, 其中3例对侧肢体活动受限。3例只有后交通开放, 前交通、颈内外交通未开放, 其中2例对侧肢体活动受限。本组出现5例前交通、后交通、颈内外交通均未开放, 其中有1例肢体活动未受限。

3 讨论

脑卒中为老年人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 因随着年龄的增大, 血管内膜逐渐增厚纤维化, 阻力增加, 血管顺应性降低,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升高, 60岁以上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2]。颈动脉作为连接心脑2个重要脏器的管道, 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 血管内中膜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征, 斑块形成是其明显特征。当斑块形成并突入管腔时, 由于其富含脂质, 动脉壁应力增大及受高速血流冲击, 斑块可发生破裂, 暴露的脂质原胶可激活血小板, 启动凝血反应形成动脉内血栓或发生出血、溃疡、斑块脱落等, 造成脑梗死的发生[3]。另外, 血流速度及压力脉动作用会使血小板受到损害, 在血管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或增加斑块形成。而颈动脉是最易累及的大血管之一。

TCD对颈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能对侧支循环的完善和建立情况进行评估, 可以及时准确地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产生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 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可靠依。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侧支途径由Willis动脉环、眼动脉、软脑膜吻合支等组成。Willis环是主要侧支循环途径, 两侧颈内动脉系间的侧支血流是由开放的前交通动脉提供, 后交通动脉提供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之间的侧支血流。眼动脉是颈内、外之间侧支循环的重要通道。

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在缺血脑血管病中占重要地位, 及早发现并诊断颈动脉狭窄, 适时对其实施治疗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 该检查目的在于对颅外动脉狭窄和闭塞及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观察, 若颈部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患者颅内动脉侧枝循环不同程度开放 (前交通、后交通、颈内外交通开放) , 交通代偿良好, 则不易造成脑梗死, 而侧枝循环形成不良, 可引起缺血性脑病发生。

关键词:颈部动脉,闭塞

参考文献

[1]唐杰, 董宝伟.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2]李治安, 李建国, 刘吉斌.临床超声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TCD的临床应用价值 篇7

研究表明, 飞行员在飞行时, 精神高度集中, 中枢神经细胞的耗氧量增加, 加之高空空气稀薄, 气压变化大, 使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降低, 造成了所谓不完全缺氧, 即细胞供氧、代谢障碍。故飞行员的颅内动脉狭窄引发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尤为严重, 其后果容易引起飞行员失能, 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因此, 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步骤。目前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也是介入支架治疗前最为可靠的评价手段。但它费时、昂贵、有创伤性, 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又比较复杂, 有手术风险, 故难以作为常规检查的手段。为了使DSA更具有针对性, 突出它在介入治疗前的检测地位, 因此需要筛选适应证。现阶段在40岁以上的飞行员体检中, 主要通过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的检查来发现颅内动脉狭窄, 但是, MRA经常会对病变有夸大作用且费用高;而随着医学发展, TCD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无危险、简便易行以及廉价的检查项目, 对颅内动脉狭窄同样具有可靠诊断及筛查价值。本文对97例患者同时进行TCD及MRA检查, 探讨TCD与MRA在飞行员体检中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97例患者, 研究的患者临床表现有头晕、头痛、肢体无力、语言障碍或偏身感觉障碍等症状, 其中一过性脑供血不足者39例, 临床诊断脑梗死患者58例, 均进行TCD检测和MRA检查。97例患者中, 男78例, 女19例, 年龄18~78岁。

1.2 仪器与方法

TCD机采用的是德国DWL公司产的脑血管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让患者在安静、清醒及没有外界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仰卧位, 选用频率为2 MHz脉冲探头, 经颞窗分别检查双侧大脑中动脉 (MCA) 、大脑前动脉 (ACA) 、及大脑后动脉 (PCA) 。记录指标:所检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脉动指数 (PI) 及各动脉的多普勒频谱形态及结构及血流方向。诊断颅内脑血管狭窄按照以下标准: (1) TCD检测到血流速度增快, 尤其狭窄段血流速度大于正常值40%; (2) TCD频谱显示血流紊乱, 频窗消失、涡流伴有杂音[2]。TCD记录97例患者双侧MCA、ACA、PCA各194条动脉检测结果。以上患者同时进行MRA检查。

1.3 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

对TCD的检查结果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TCD检测的特异性定义为:经颅多普勒与核磁共振检查均为阴性的例数与核磁共振检查为阴性的例数相除;TCD检测的敏感性定义为:经颅多普勒与核磁共振检测均为阳性的例数与核磁共振检查为阳性的例数相除[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对经颅多普勒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两种检测的结果进行符合性检验[4],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颅多普勒和核磁共振检查比较

结果表明, 经颅多普勒检测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有极其显著的符合性 (P<0.001) , 两种检查方法结果的ACA检测符合性为82.47%, MCA检测符合性为83.51%, PCA检测符合性为80.92%, 总符合性为82.31%, 见表1。

2.2 经颅多普勒对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析

结果显示, TCD检测特异性为86%, 敏感性为77%, 见表2。

3 讨论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导致颅内动脉管腔狭窄, 血流量通过减少, 并且随年龄增长呈进行性发展, 结果导致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TIA等, 发病率占全部脑血管病的43%~65%, 而飞行员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发病率还会进一步上升, 而该疾病致残和复发率高, 极大危害了飞行员群体的健康[5]。目前, 在飞行员40岁以上人员的体检中, 主要通过头颅MRA的检查来发现颅内动脉狭窄。核磁共振可进行血管造影, 即显示血管, 可发现血管狭窄和闭塞的部位。本文病例还采用了经颅多普勒 (TCD) 技术, 来筛查动脉狭窄。经颅多普勒 (TCD) 是利用超声多普勒技术进行脑血管功能及病变的一项无创性检查方法, 是以检测血管血流速度的快慢及频谱形态来评定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状况[6,7]。正常情况下脑血管的内径基本是相对不变的, 根据脑血流速度的减慢或增快, 可以间接反映出局部脑血流量的相应改变。动脉狭窄常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血液流经血管狭窄部位时血流速度会增快, 这是判断动脉狭窄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 根据血流速度的增快和频谱所反应层流消失、涡流的出现, 以及两侧血流速度的不对称, TCD检测对动脉狭窄的准确度较高[8]。颅内动脉狭窄时TCD表现为: (1) TCD检测到血流速度增快, 尤其狭窄段血流速度大于正常值40%; (2) 动脉频谱显示血流紊乱, 频窗消失、涡流伴有杂音出现[9]。血流速度增快是TCD诊断血管狭窄的最重要的指标, 除了血管狭窄可以引起血流速度增快外, 造成血流增快的原因还有检测血管为其他异常血管提供代偿服务的情况, 是产生血流速度增快的另一种可能[10]。由于检查角度或颅骨的遮挡等原因造成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在检查过程中成像不清, 常会有过度评价, 即假阳性出现, 本案中共出现54例核磁共振检查诊断动脉狭窄的, 但是经颅多普勒检查阴性结果的, 就有可能是核磁共振假阳性的原因。检查发现TCD动脉血流速正常者, MRA检查也并未发现明显血管狭窄的情况, 表现出了较好的一致性。

经TCD和MRA对本文97例患者的检查结果的对照分析 (两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为82.31%) , 发现TCD检出血流速度明显增快、闻及血管杂音及涡流频谱对诊断动脉狭窄具有重要价值。经颅多普勒与核磁共振之间是无法互相替代的, 应该采用互补关系运用于临床才对, 因为核磁共振无法得到经颅多普勒可检测到的血流动力学信息。经颅多普勒通过检测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改变来间接判断血管状态, 核磁共振则侧重于检查血管形态, 从而对血管做出狭窄诊断, 比经颅多普勒直观。但核磁共振对狭窄的诊断会有过度评价, 会出现假阳性, 这也是造成经颅多普勒和核磁共振有部分不符的原因[11]。经颅多普勒检查方便无创, 可作为诊断颅脑动脉狭窄的初筛首选。如果将经颅多普勒与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结合起来应用到临床中, 对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更为方便可靠, 如果不需进行支架置入等治疗, 则无需再进行有创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12]。另外, 由于TCD具有操作方便、无创、可反复检查等优点, 经过操作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综合分析, 可在患者还没有出现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时, 就可以提前预警, 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正确的治疗[13]。但同时需要注意, TCD检查是一种需要操作技巧及主观判断来得出结论的检查项目, 会受到超声的入射角度、颅内血管变异等因素的影响, 需要经颅多普勒诊断医生熟悉掌握颅脑解剖构造及血管走行路径, 操作者主要靠超声入射角度、检查血管的深度、血流方向、压颈试验等方法来判断血管, 这就对TCD检查的操作者有着较高的素质要求[2]。

TCD的临床应用价值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研究对象

2010年6月~2011年10月于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73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 随访3个月, 将其中具有认知障碍的编为VCIND组, 共38例, 符合以下入选标准:①符合2007年中国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中提出VCIND的诊断标准[4]:a:不符合痴呆标准;b:认知损害被认为是血管性 (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或脑血管病的存在) , 有突然起病、阶梯样病程、斑片状认知损害的证据;c:有动脉粥样硬化证据、局灶体征和影像学证据;d:有血管性危险因素, 但不含仅有血管性危险因素而无梗死/缺血体征者;e:日常生活能力保持正常。②MMSE量表评分>24分 (中学或者以上学历) 。③Mo CA评分<26分。④患者因急性脑梗死引起的言语不清、偏瘫等症状不影响以上量表评分。本组中男23例, 女15例, 年龄52~79岁, 平均 (66.35±8.25) 岁;病程<3个月 (距最近一次脑梗) , 平均1个月。既往脑梗死病史1~3次, 平均1.81次。有糖尿病病史20例, 冠心病病史10例, 临床表现:38例患者除了均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外, 言语不清15例, 偏瘫20例 (症状) , 感觉障碍5例。Essen评分低危9例, 中危11例, 高危18例。对照组:为以上同期门诊及住院的余35例无认知障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访3个月。Mo CA评分≥26分。男19例, 女16例, 年龄50~78岁, 平均 (63.22±7.15) 岁。脑梗死病史1~2次, 平均1.25次。病程<3个月 (距最近一次脑梗) , 临床表现:言语不清10例, 偏瘫15例, 感觉障碍6例。Essen评分低危7例, 中危13例, 高危15例。

1.1.2 排除标准

①临床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 (AD) ;②合并其他如酒精中毒性、帕金森病等引起的认知障碍;③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遗传性疾病引起的认知障碍;④精神疾病引起的智能改变, 如抑郁性认知障碍。⑤合并内科疾病并发症引起的脑病, 如肝性脑病。

1.2 方法

1.2.1 头MRI及TCD检测

给每位研究对象行头1.5T超导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MRI) 检测, 以DWI/MRI上显示高信号的病灶 (排除缺血以外因素) , 结合我院影像科室回报的患者颅脑DWI/MRI报告单, 详细记录病灶位置: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单或双侧基底节区、脑干、单或多病灶, 是否合并脑白质变性或萎缩。采用美国MT-1000A型经颅多普勒仪做TCD检测, 观察指标收缩峰血流速度 (Vs) 、舒张末血流速度 (Vd) 、平均血流速度 (Vm) , PI= (Vs-Vd) /Vm, PI参考值范围:1.04~0.56。

1.2.2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算, 以是否诊断为VCIND为因变量 (Y) , 年龄、性别、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单或双侧基底节区、脑干、单或多病灶及是否合并脑白质变性或脑萎缩、Essen评分级别为自变量 (X) , 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比较两组颅内动脉PI值, 并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二元Logistic的最终模型

从以上变量中中筛选出P值<0.05, 差异具有显著性的自变量有四个:额叶、颞叶、双侧基底节、梗塞灶, 以上四个自变量的OR值均>1, 且95%的置信区间均不包括1, 可以认为脑梗死位于额叶、颞叶、双侧基底节部位以及多灶梗死与VCIND的发病呈正相关。 (详见表1、2) 。

2.2 两组颅内动脉PI值比较发现

与NCI组相比, VCIND组患者左、右两侧MCA、ACA、PCA以及VA的血流信号明显减弱, PI值升高,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详见表3。

注:BA:基底动脉;MCA:大脑中动脉;ACA:大脑前动脉;PCA:大脑后动脉;VA:椎动脉

3 讨论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 (VCIND) , 是VD的极早期表现, 是处于认知功能正常和VD之间的过渡状态[5], 早期诊断VCIND, 对VD的防治十分重要。目前关于影响VCIND发病的相关因素的研究报道较少, 且尚存争议。WRIGHT等[6]对656例患者的研究发现, 亚临床脑梗死和白质病变同时存在时会全面导致认知功能下降, 而白质疏松的体积超过整个脑体积的0.75%时, 认知的灵活性及感觉、运动能力明显受损, 而发现脑梗死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与病灶部位相关。本研究通过MRI病灶定位及TCD对比分析探讨VCIND的发病与脑梗死部位以及TCD的相关性。

头DWI/MRI对急性期局部脑缺血的检测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可以超早期 (<6 h) 显示脑缺血的部位[6]。本研究通过头MRI病灶定位, 对38位VCIND患者的脑梗死部位资料行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示:额叶、颞叶、双侧基底节部位以及多灶梗塞与VCIND的发病相关。目前对VCIND神经生理学特性的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结论[7]:①额叶—皮质下功能障碍, 即抽象思维、概念的形成和转换以及信息处理速度对干扰的抑制等执行功能损害突出, 而记忆功能相对保留[8]。②血管性病变破坏了与记忆相关的海马—内侧颞叶皮质下环路, 或者与血管病变导致的海马和皮质萎缩有关, 存在包括记忆、执行功能障碍在内的多个认知领域损害, 而且记忆力损害可以非常严重[9]。本研究的结论与第一种VCIND神经生理学特性即额叶一皮质下通路损害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突出而记忆功能相对保留较为吻合。由表2可知, 额叶、双侧基底节部位以及多灶梗塞P值均<0.01, 差异具有显著性。目前尚无关于VCIND与脑梗死部位相关性的研究可以对照, 以往国内有学者如陈真理等[10]通过头CT病灶定位研究VD与脑梗死部位的相关性。然而对显示急性颅内缺血病灶, DWI/MRI明显优于CT, 从而具有更好的防治VD的临床意义。

颅脑有两套供血系统—ICA系统和VA系统, 其中4/5来源于ICA系统, 1/5来源于VA系统[11]。与记忆、智力有关的区域 (海马和颞叶) 和与执行有关的区域 (皮质下和额叶) 血液主要由ICA系统供应[12], ICA血供改变更大程度上影响认知功能。TCD通过测定颅内动脉血流速度、血流方向、频宽和音频等较准确地反应脑动脉的狭窄、痉挛和梗死等病理状态[13]。PI是TCD的重要参数, 主要评价动脉弹性, 可反映被检测脑血管阻力的变化。PI值升高表明脑血管阻力增高。本研究通过TCD对比分析两组的PI值可见:表3中, VCIND组脑血管阻力增高, 各颅内供血动脉P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脑血流信号减弱, 这与杨琼等[14]临床研究报道一致。同时, TCD对比分析的结果与MRI病灶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大致吻合, 进一步提示和证实了二者与VCIND发病的相关性。急性脑梗死尤其是亚临床脑梗死的患者, 在头CT等影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时, TCD检查可先发现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异常[15]。因此, TCD在临床早期预防和早期干预治疗VCIND上具有重要价值。

上一篇: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下一篇:学校人事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