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2024-08-30

小学教学中的学科渗透(精选十篇)

小学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篇1

1. 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增强思想性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 数学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一门科学, 数学也同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不断丰富与完善的过程, 此过程中, 发生过多少重大变革, 涌现出多少位伟大的数学家, 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些史料知识和人文因素都是教学中应该挖掘与利用的资源, 通过这些内容的渗透, 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认识, 丰富相关知识储备,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与责任感。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数学的内容, 插入有关数学发展史的一些知识, 讲述古今中外一些著名数学家的故事以及他们为人类做出的不朽贡献, 还可以讲一些民间有关巧妙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传闻轶事, 既可以丰富学习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名人的人格魅力与科学精神, 进一步体会数学的神奇, 调动学习积极性。

2. 渗透劳动技能教育, 增强知识性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立出来的, 数学也不例外。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渗透劳动技能方面的教育具有现实的意义。例如, 在教学有关统计的知识后, 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可以出示电视中的广告语“分类产生价值, 垃圾改变资源”, 要求学生对班级或自家的卫生桶进行调查, 看看每天的垃圾量大约有多少, 哪些可以回收利用, 哪些对环境有较大的污染, 然后应用统计表、象形统计图等形式进行呈现。可以独立完成, 也可以与人合作, 最后在班级中开展交流汇报, 处理交流调查结果与制表情况, 还要交流从此项活动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并发表意见和建议。通过这样的作业形式, 一来可以巩固所学习的数学知识, 二来可以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方面的常识, 同时通过亲身实践还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良好的生活习惯, 使其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增强学好数学的欲望。

3. 渗透自然常识, 增强趣味性

在教学关于“路程、速度、时间”的内容后, 教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笑话:“小明问爸爸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爸爸回答说因为人的眼睛长在前面而耳朵长在后面。”并问学生:小明的爸爸说得对吗?为什么?师生共同交流得出:闪电与雷声是同时发生的, 之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显然, 小明爸爸的回答是缺乏科学依据的。随后, 应用学过的“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给出光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只要知道闪电与雷声间隔的时间, 就能计算出打雷闪电处与我们有多远的距离了。通过设计这种内容的题型进行练习, 让学生在巩固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增长自然常识。教师在讲评的时候, 还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一些防雷、避雷常识的安全教育。另外课外在拓展环节,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解答, 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生活中观察与发现问题, 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与解释, 从而寻求科学合理的答案。

4. 渗透体育知识, 增强激励性

在学习有关小数知识之前, 学生会对超市中商品的标价产生疑问, 例如, 一瓶洗发液标价12.30元, 学生对小圆点后面的数字表示不理解。通过学习“认识人民币元、角、分”和小数的相关知识后, 这种疑惑就解开了。事实上, 在教学有关小数精确到几位 (系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的问题时, 应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明白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数要根据实际需要, 而不是想保留几位就保留几位。就以体育竞赛为例, 我们学校举行的运动会, 在记录运动员跑步比赛的成绩时, 由于要求没有那么高, 也许保留一位小数就足够了。可是在更高级别的赛场上, 如奥运会或世锦赛等国际大赛上, 由于竞争更加激烈, 为了评判得更加公正与合理, 运动员的成绩就要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两位、三位, 甚至更多, 这样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议。2015年国际田联世锦赛在我国北京举行, 在男子百米半决赛中, 我国选手苏炳添成绩为9秒99 (即9.99秒) , 这一成绩是否能进入下一轮决赛, 关键就要看其他选手的成绩。由于竞争十分激烈, 选手水平相当接近, 必须把比赛成绩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才能准确判定哪些运动员能进入决赛, 结果苏炳添的成绩是9.987秒, 顺利晋级决赛。通过这样的渗透, 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小数的意义, 了解体育方面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他们自强不息为国家争光的斗志, 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小学音乐渗透学科综合教学研讨 篇2

摘 要: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学者们关注到了学科综合教学的重要性,对于本人所教的小学音乐学科来讲,综合教学的融合也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应该如何交融与渗透呢?带着这个问题,本人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实际入手探析,提出小学音乐教学与学科综合渗透的策略,希望能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 学科渗透 综合教学

一、教学目标以实现音乐课程价值为依据,重视发展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1.音乐综合教学要定准目标。要求教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设计目标,试图从多角度、多层次展现课程的价值。认知目标追求的是科学性,方法和情感两个目标追求的是艺术性。教师务必要在课前,深入研究课程目标、课程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托,有效运用整合目标。

2.教学过程要落实音乐综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更是传道,师生共同知识体系,良好人格共同塑造和升华的过程。因而课堂教学不应是老师讲给学生内容,学生被动接受,而应该站在学生能学会的高度,设计情境、层次、程序,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和感知有学科价值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进入深入探索思索,进而内化为新知的过程。教师在课上就要适当创设和把握这种情境,并借机抓住“综合”的核心,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加以引导,激活课堂。

二、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以音乐教学为主线,体现综合教学的理念

1.优化音乐内部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中把音乐学习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其中的每个领域自己特定的内容,从形式上来看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而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综合起来进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例如:“感受与鉴赏”即包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音乐感受力、和展示创造力的过程。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实施和体现。音乐文化知识可以在学生参与的创作、演唱、演奏、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着讲解;许多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通过演唱、演奏来加深体验,加深理解;可以结合唱歌与演奏来进行创作教学,并通过唱歌和演奏来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2.结合非艺术学科,彰显学科综合理念价值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最主要的门类,在文化领域中音乐与其具有密切的关联,这样产生了音乐与其他非艺术学科的有机融合。如简?地说艺术与数学的关系,大概不会有人否认,比如雕塑、建筑、绘画(主要是西洋画法和大型绘画),都涉及到数学方面的知识,都需要计算。但如果说到音乐与数学的关系,或许有人感觉纳闷儿:数学还会与音乐有关系吗?当然有。只从最简单的音乐“速度”就能够说明音乐与数学的关系。音乐的速度快慢,明显体现着不同的情感,冯小刚的电影《大腕》里就有把《哀乐》“提速”,变成了轻松愉快的乐曲。而速度,说到底,是一种数学和计算的关系,通过音乐家们的实践,似乎形成单位时间演奏一定节拍次数,以表达特定情感的专业演奏规范。

三、恰当运用有效评价,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把音乐能力评价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小学音乐教学往往由发声练习、音乐知识、学唱歌曲、音乐游戏、唱游表演、乐曲欣赏等若干环节优化组合而成。不管什么样的组合,都应在每个环节之间对学生加以正面评价。因为“人性最深层地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小学生更是如此。学生从教师的及时评价中能得到满足、自信和鼓舞,继而不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使学生对知识、课程与自我价值予以估定。要注意的是评价的语言要具体、亲切。评价的语言也是一门艺术。小学里的孩子们极好表现自己,希望能受到老师的关注。不断重复“很好”、“对了”、“正确”等简单的评价,聪明的孩子们会认为这是一种敷衍。而从“你的附点音符唱得很准确!”“你的吐字比以前清晰多了。”“这个切分节奏你拍得很准!”“你的指法真熟练!”„„等具体的评价中,能使他们看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因而倍感自豪,情绪高涨,学习更加努力。

2.利用综合教学的评价,更好理解音乐是深入音乐综合教学研究的依据

只有真实、客观的评价才能真正找出问题所在,才能加以深思,继而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教学研究。评价必须以日常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过程为依据,排除任何事先排练、带有表演展览性质的教学活动。因为“教学表演”总是以“唯一的正确答案”为前提编制出多种问题,很可能向学生传递“教育就是背诵标准答案”这种隐蔽信号,使评价成为形式主义,从而无法真实全面地评价教学情况。

使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协调一致,使评价主体之间互相促进,使评价主体与评价本身和谐一致。由于学科的特殊性,音乐学科教学评价不同于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评价,在进行评价时,一是要注意营造愉快和谐的评价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活动;

二是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重视学生的自评,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情趣和音乐情感的表现;三是要根据各学段不同的目标及学生不同的音乐水平恰当选用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在众多考核的项目中,让学生自选有兴趣、有特长的项目进行考核,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扬长避短,满足表现欲,发展特长。

四、结论

总之,在音乐教育中必须具备广阔的教育视野,对音乐的各种影响给予准确的评估。综合是一种复杂、灵活的组合,是一种多向的行为。提倡学科综合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领域和掌握知识的渠道,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综合素质得以培养。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提倡学科综合需要以音乐为主线,以音乐化有效方法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本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以本人从事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入手,希望能为当前小学音乐综合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果艳丽,音乐课堂综合教学能力初探[J].音乐天地,2010.09.15

[2]董静萍,浅议小学音乐、美术学科综合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10.15

小学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篇3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45-02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是从属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范畴;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可偏重和忽视任何一方面,尤其是德育,因为素质教育最关键的就是思想品德教育。众所周知,良好观念、思想、行为举止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的,因此,德育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学阶段抓起,小学阶段的孩子所见所闻少,接触社会与自然也少,在这个阶段,加强德育教育显得特别重要。

小学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程主要是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从而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做人、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因此,重视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德育教育也是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更是值得我们思想品德教师进一步探究的课题;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进行如下阐述,以期对推进德育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榜样激励或以身作则,指导良好行为养成

小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思品教材或历史人物事迹,选择一些典型的英雄人物为榜样,利用他们良好的品德、思想,行为去激励教育和感化学生,这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等等。只要我们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所以,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把我国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切实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除此之外,我们教师还要以身作则,细节导行。小学生除了模仿能力强,塑性也非常强。老师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轻轻的一声“谢谢”,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向学生说“谢谢”,老师可以特意向学生借书、借笔时说,你们帮我捡起吹落在地的纸张时说,学生为班级做了好事时也替全班同学说……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们之间说“谢谢”也多了。礼貌用语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运用起来却总不是那么顺利。教孩子们懂礼貌,不是光靠老师教会礼貌用语就大功告成了。

二、营造良好的适合磨练学生意志的德育氛围

德育教育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首先,我们教师要实施爱的教育,要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放下架子,融入到班集体中,与孩子们平等地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向老师提问,教师也可自由向学生提问。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不应唯有苛责,还可给予宽容和理解,并引导其走出困境。注重小学生的心灵成长,即使是小学生也有自尊心,教师应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 尊重是相互的,学生也会真正尊敬教师。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从而有利于开展德育教学。

实施爱的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我们知道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

三.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德育教育最终要落实到社会实践中,思品课的教学要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在,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而且大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

四、结语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思品课是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主要课程,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正确思想观念和塑造美好的心灵的主渠道。思品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如组织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活动、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并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学生更好地互动,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孙淑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6)

小学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篇4

一、学科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课程研究

1. 隐性德育课程的概念研究

有关隐性德育课程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 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佘双好认为, 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生从学校教育环境中所获得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经验的总和, 是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 以不明确的、内隐的方式, 使受教育者获得的思想道德方面经验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1]。冀学锋认为, 隐性德育课程一般是指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间接的、潜在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 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性经验的传递与渗透[2]。丁文胜认为, 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获得的影响自身品德经验生长的各种隐性教育因素, 隐性德育课程不是学科意义上的课程, 它没有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课程计划等要求, 主要是学校物质环境与精神“动力场”构成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德育资源[3]。

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 隐性德育课程具有影响方式的内隐性和间接性;影响过程的无意识性和渗透性;影响范围的广阔性;影响效果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等特点。它的这些特点恰恰弥补了显性德育课程的不足, 成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个突破点。

2. 学科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课程

学科教学中存在着不自觉和非预期的德育影响是多数学者共同认可的。如朱小蔓认为, 文化———精神环境是一种无形的, 相对动态、不稳定的隐性德育课程, 它主要有四种, 其中一种是认知性课程中的文化—精神氛围。它包括学校中专门的、旨在育德的知识性、认知性课程和在专门认知性德育课程之外的其他一切认知性课程[4]。张世洲、谭琦认为, “学校课程”方面的道德教育隐性课程有三种。第一种是作为专门学科存在的德育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非预期的德育影响;第二种是各科课程及教学存在的不自觉和非预期的德育影响;第三种是德育的活动课程中隐含的与显在目标不一致的德育影响[5]。叶明非、金明亮认为, 隐性德育课程的构成可以分为六类, 即认识性德育课程的隐性德育因素、非德育认识性课程的隐性德育因素、活动性德育课程的隐性德育因素、非德育活动的隐性德育因素、体制的隐性德育因素和气氛的隐性德育因素[6]。

整合学者们的观点, 根据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 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课本资源和教师榜样示范是构成学科教学主要的隐性德育因素, 因此可从这几方面来衡量其实施效果。

二、学科教学中隐性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学科教学中隐性德育课程的实施情况, 客观分析隐性德育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本研究在河南省选择了22所中小学, 包括7所小学、8所初中和7所高中, 对30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剔除无效问卷230份, 共回收有效问卷2770份, 回收率为92%。问卷是在查阅参考大量隐性德育课程方面的文献资料基础上自行编制的, 其包含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信息, 第二部分是问卷调查的内容。问卷就课堂氛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课本资源和教师榜样示范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考察, 发现目前隐性德育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程度偏低。

1. 课堂气氛较压抑

营造一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对学生个性品德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所得数据来看, 目前中小学的课堂气氛活跃程度偏低。当问及“我们的课堂气氛很活跃”这一问题时, 30.9%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不同意, 16.9%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不同意, 14.5%的学生选择了不太同意, 累积百分比占62.3%;6.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同意, 13.6%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同意, 17.8%的学生选择了稍许同意, 累积百分比仅占37.7%。通过对小学、初中和高中进行分层统计发现, 小学的课堂气氛相比初中的课堂气氛好, 初中的课堂气氛相比高中的课堂气氛好, 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堂气氛呈现负递增趋势。

2. 师生之间亲密度不够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思想沟通, 使学生感受到独立人格的尊重, 从而获得心智、情感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培养良好师生关系一个重要途径, 但所得数据表明, 师生互爱所占比例甚不理想。当回答“我非常喜欢XX老师, XX老师也非常喜欢我”这一问题时, 14.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不同意, 20.0%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不同意, 26.5%的学生选择了不太同意, 累积百分比占60.7%;仅有3.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同意, 6.8%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同意, 29.0%的学生选择了稍许同意, 累积百分比占39.3%。

3. 学生之间正能量传递不够

《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 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 见识短浅。同学之间应相互帮助与合作, 和谐相处。但数据表明, 一半以上的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不足, 正能量传递不够。在回答“我和同学之间能够互帮互助,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一问题时, 4.3%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不同意, 5.1%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不同意, 48.7%的学生选择了不太同意, 累积百分比占58.1%;仅有2.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同意, 3.0%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同意, 36.8%的学生选择了稍许同意, 累积百分比占41.9%。

4. 课本资源挖掘不足

通过课本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情操和鲜明的道理等去感染教育学生, 可以促使学生身心向励志方向发展。通过所得数据可以发现, 课本资源的挖掘情况很是糟糕, 在回答“在上其他课时, 我能体会到上思想品德课 (思想政治课) 时的一些心得”这一问题时, 12.9%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不同意, 56.2%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不同意, 24.7%的学生选择了不太同意, 累积百分比占93.8%;仅有1.6%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同意, 1.9%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同意, 2.7%的学生选择了稍许同意, 累积百分比占6.2%。

5. 教师榜样示范作用发挥不足

孔子曾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陶行知也曾说:“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这些话实则都告诉我们身教的重要性, 这就使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现如今, 教师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尤为不足, 当问及“XX课的老师一直是我学习的好榜样”这一问题时, 数据显示7.9%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不同意, 34.9%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不同意, 36.2%的学生选择了不太同意, 累积百分比占79.1%;仅有3%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同意, 4.9%的人选择了比较同意, 13.0%的学生选择了稍许同意, 累积百分比占20.9%。

三、提高学科教学中隐性德育课程的对策

1. 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

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课本资源和教师榜样示范这些隐性德育因素均与教师密切相关。活跃的课堂气氛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态度, 取决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融洽, 取决于教师对一堂课的教学设计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课本德育资源的开发、挖掘和利用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心血和努力。教师榜样示范更是需要每位教师时刻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因此, 从教师着手, 提高教师德育意识成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不能因升学考试压力, 忽视了学生的德育。

2. 寻求恰当的德育方法

隐性德育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程度之所以不高, 除了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德育意识外, 还需要任课教师寻求恰当的德育方法。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特性, 不同教师有不同教师的教法, 同一位教师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策略, 同一个班级不同的教师要有一致的目标。因此, 创建教师德育讨论小组, 分享各自德育方法, 共享德育资源成为寻求恰当德育方法的有效途径。

3. 保持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很多教师认为德育有专门的德育教师, 开设有专门的德育课, 不需要多操心。其实有这种想法的教师只关注到了显性德育课程, 而忽视了隐性德育课程的存在和重要性, 再加上隐性德育课程自身的内隐性、潜在性等特点, 使其实施起来甚是困难, 这就导致了有的教师望而却步将德育丢弃, 有的教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毫无章法可寻。事实上, 隐性德育课程如显性德育课程一样, 应该有目的, 有计划的实施, 这样才能达到隐性德育的目的。

摘要: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课本资源和教师榜样示范是构成学科教学主要的隐性德育因素。通过对河南省中小学学科教学中隐性德育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发现, 隐性德育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程度偏低。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寻求恰当的德育方法、保持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是隐性德育课程在学科教学中得以进一步渗透的关键。

关键词:中小学,隐性德育课程,学科教学,渗透

参考文献

[1]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27.

[2]冀学锋.试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设计[J].伦理学研究, 2003, (2) :77.

[3]丁文胜.浅议学校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影响[J].安徽教育, 2002, (22) :21, 23.

[4]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16-118.

[5]张世洲, 谭琦.高校隐性德育课程优化刍议[J].教育探索, 2008, (10) :122, 123.

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篇5

政策背景

1、中小学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的法定责任。

2、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明确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

现实背景 1、2008年,我省发生瓮安“6.28”事件,部分在校学生参与,涉嫌违法犯罪,引起省委、省政府及教育部对中小学法制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

2、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趋势,形势比较严峻。贵阳某中学“9.27”案件、贵定某中学“9.16”案件、榕江某中学“4.01”案件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件。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内因或主观原因,就是由于法治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

3、由于受不良思想的侵袭,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没有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缺乏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

4、加强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紧迫性,是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引导其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

一、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

1、具有地位优势

在目前客观存在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总是居于中心地位,起主导作用。学科课程及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势和主要途径。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同样不能超越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为了使中小学法制教育得到全面的宣传,学科教学融入法制教育是形势所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制教育学科渗透是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

2、具有数量优势

学科教学是学校办学的主导地位,因而数量也是最多的,抓住了学科教学就抓住了法制渗透的主线。

3、具有时间优势

据调查,学科课程在中小学教育计划中1-----6年级分别占总时数的75%-----80%。所以,中小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就有了时间上的保证。

二、渗透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教学始终是一项带有目的性的活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同样也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之列。在教学实施中要善于开发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并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列入研究内容。

2、有机性原则

要把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融合在一起,不能把学科课程生成法制教育,也不能忽视学科课程中所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根据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把握好尺寸,潜默化的渗透。做到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同步进行。

3、选择性原则

知识教育有系统性,由浅入深,循循渐进,由学生最近所能接受的程度为标准。而法律知识渗透也要遵循这个原则。

4、贴近性原则

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法制教育的内容应该是教材里有的,绝不是外加或牵强附会。应切实地使学科教育与双基教学、双击训练融为一体。

5、情感性原则

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富有感情性,必须讲究氛围,必须在教学中动之以情。在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不但要有学识上的交流,还要有感情上的交流。这种交流对渗透法制教育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是学生触景生情,知情明理,达到内化的实效。

6、有趣性原则

好奇心和探究意识是学生普遍存在的生理现象。它诱发他们不断观察、体验、发现和创造的动因。而这一切都是在兴趣的驱使下产生的。所以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要贯彻有趣性原则。加深印象。

三、学科教学法制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

1、在生活中渗透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律。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知识。

2、在情境中渗透

创造优美的环境和艺术范围,使学生一进学校、教室就沉侵在法制教育的气氛中。

3、在游戏中渗透

玩是学生的天性,通过设定游戏来渗透法制教育。

4、在案例中渗透法制教育

5、在现代教育技术及运用中渗透。渗透注意事项

找准渗透点、找准渗透时机、掌握渗透度

华庭军

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良好品质形成的初始阶段,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与劳动习惯;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及其他人文方面都是学校立德、树人内容。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做到既授业又传道,既教书又育人之目标。

一、情境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平台

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情境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大致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语文教师则要根据文本域预设德育教育内容确定选择哪种情境适合。

语表情境即运用语言表述的情境。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既容易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又容易接受教师预设的德育教育。

热爱祖国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话题,祖国怎样伟大,怎样为伟大的祖国刻苦学习,这朝夕唠唠叨叨“你要热爱祖国”效果肯定不好,这需要教师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使学生在愉悦有趣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产生祖国的美好祖国的伟大的理解与认识。我教学韵母“ao”时,先出示图片:奥运五环图,再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标志,最后从得出的结论中创设课堂情境:课件演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拼搏的画面,演示中国等几个国家奖牌获得数,中国获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奖牌总数100枚,创4项世界纪录。获金牌数超越美国,获奖牌数超越俄罗斯,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这是中国参加奥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接着我引导:中国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平时训练辛苦不辛苦?学生都说:那是很辛苦。我又引导:你要取得好成绩该不该刻苦学习?学生齐声说:该刻苦学习。一次中国伟大在形象演示中得予知晓,一次要刻苦学习在润物无声中得到启发。

二、朗读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媒介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众多教育专家精心挑选编排,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德育内容涵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真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受到作者思想熏陶感染。

孝敬长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今的孩子是家庭的宝贝,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生长,有许多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因此语文教师要针对现实情况,以文本为例子,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我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在教学第一到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读,读中体会哪些句子写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再进一步指导读妈妈说的话,读出关心的语气;然后安排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明白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体贴。教学第六到第八自然段时,利用分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指导有感情地个人读等方式,自然而然地渗透关心长辈,体贴长辈的教育。在学生领悟孝敬长辈的基础上,安排拓展活动:学了课文后,你喜欢小峰吗?为什么?你也准备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做些什么?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了增长,更重要的是在道德品质上得到很好的塑造,使学生铭记孝敬长辈,从做小事孝敬长辈。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会感恩是中华美德之一。《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就是进行感恩于有帮助过我们的人的最好题材。我教学时,先安排自由读,从中了解课文大意:乡亲们吃水不忘毛主席。与此同时,为了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毛主席,再进行老师范读,小组接力读,分角色表演读,强调“没有井,很远”,从中明白乡亲们吃水困难;强调“挖了一口井”让学生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流露出对伟大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强调“挖井人”读慢一些,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好行为。最后再安排拓展练习:同学们,说说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被人帮助的事?你会忘记他们吗?学生的回答令我感动,感恩教育达到我预设的教学目的。

三、识字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一阵地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识字教学看似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毫无关系,其实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耳、心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也在学生愉悦的识字中预设的德育教育便水到渠成。我指导“和”、“香”的书写时,提醒“和”中的禾字旁的“捺”懂得了谦让,要不如果“捺”写得和“香”的“禾”中的“捺”那么长,就会吵架了。“和”中的禾字旁的“捺”一让,字就好看了紧凑了。当学生写起字时,就会更加讲究书写美,“相互谦让”就能美好的思想意识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很多,诸如语言文字与读写训练、语文课外活动、学生劳动实践等等,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学生,就会用心实践与研究,不断挖掘教材德育因素,不断找到渗透点,使小学语文教学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总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位语文教师,务必挑负起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责任,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篇7

一、情境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平台

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情境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 大致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 语文教师则要根据文本域预设德育教育内容确定选择哪种情境适合。

语表情境即运用语言表述的情境。在教学实践中, 常常是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让学生既容易掌握语言文字知识, 又容易接受教师预设的德育教育。

热爱祖国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话题, 祖国怎样伟大, 怎样为伟大的祖国刻苦学习, 这朝夕唠唠叨叨“你要热爱祖国”效果肯定不好, 这需要教师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 使学生在愉悦有趣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产生祖国的美好祖国的伟大的理解与认识。我教学韵母“ao”时, 先出示图片:奥运五环图, 再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标志, 最后从得出的结论中创设课堂情境:课件演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拼搏的画面, 演示中国等几个国家奖牌获得数, 中国获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 奖牌总数100枚, 创4项世界纪录。获金牌数超越美国, 获奖牌数超越俄罗斯, 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 奖牌榜第二, 这是中国参加奥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 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接着我引导:中国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平时训练辛苦不辛苦?学生都说:那是很辛苦。我又引导:你要取得好成绩该不该刻苦学习?学生齐声说:该刻苦学习。一次中国伟大在形象演示中得予知晓, 一次要刻苦学习在润物无声中得到启发。

二、朗读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媒介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 都是众多教育专家精心挑选编排, 文质兼美, 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德育内容涵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真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 非常适合朗读,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 受到作者思想熏陶感染。

孝敬长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如今的孩子是家庭的宝贝, 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生长, 有许多孩子, 心中只有自己, 没有他人。因此语文教师要针对现实情况, 以文本为例子,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我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在教学第一到第五自然段, 先让学生自由读, 读中体会哪些句子写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再进一步指导读妈妈说的话, 读出关心的语气;然后安排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明白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体贴。教学第六到第八自然段时, 利用分小组朗读, 分角色朗读, 指导有感情地个人读等方式, 自然而然地渗透关心长辈, 体贴长辈的教育。在学生领悟孝敬长辈的基础上, 安排拓展活动:学了课文后, 你喜欢小峰吗?为什么?你也准备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做些什么?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了增长, 更重要的是在道德品质上得到很好的塑造, 使学生铭记孝敬长辈, 从做小事孝敬长辈。

俗话说“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会感恩是中华美德之一。《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就是进行感恩于有帮助过我们的人的最好题材。我教学时, 先安排自由读, 从中了解课文大意:乡亲们吃水不忘毛主席。与此同时, 为了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毛主席, 再进行老师范读, 小组接力读, 分角色表演读, 强调“没有井, 很远”, 从中明白乡亲们吃水困难;强调“挖了一口井”让学生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 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 流露出对伟大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强调“挖井人”读慢一些, 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好行为。最后再安排拓展练习:同学们, 说说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被人帮助的事?你会忘记他们吗?学生的回答令我感动, 感恩教育达到我预设的教学目的。

三、识字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一阵地

小小汉字, 奥妙无穷。识字教学看似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毫无关系, 其实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结合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 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耳、心等多种感官,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 鼓励学生想象、实践, 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师也在学生愉悦的识字中预设的德育教育便水到渠成。我指导“和”、“香”的书写时, 提醒“和”中的禾字旁的“捺”懂得了谦让, 要不如果“捺”写得和“香”的“禾”中的“捺”那么长, 就会吵架了。“和”中的禾字旁的“捺”一让, 字就好看了紧凑了。当学生写起字时, 就会更加讲究书写美, “相互谦让”就能美好的思想意识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很多, 诸如语言文字与读写训练、语文课外活动、学生劳动实践等等, 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学生, 就会用心实践与研究, 不断挖掘教材德育因素, 不断找到渗透点, 使小学语文教学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总之,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位语文教师, 务必挑负起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责任, 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篇8

在传统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科内部知识关系的机械割裂,限制了学生对事物内在本质规律的认识,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认为:高中学生学习英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2](168)为此,高中英语教学要积极促进英语学科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以发展。[3]

一、学科渗透成为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趋势

(一)信息时代和社会转型的要求

在社会化机器大生产的条件下,如果劳动者不能成为“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就不能适应现代生产的交替变换职能和极其不同的劳动需要。[4]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需求的是具有独立思维和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其知识结构应该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

(二)知识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

系统论的结构性原理追求系统的整体功能,这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关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是一致的。知识系统内的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不同知识模块之间存在着固有联系,只有杜绝封闭式的学科本位教学,才能将学生从传统的单向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规律,提高综合素养。

(三)高中生心智的快速发展

高中生心智发展迅速,精力充沛,求知欲望旺盛,探索精神顽强。如果高中英语教学过于注重纯粹的语言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只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倦怠。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的学科渗透教学,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进一步促进心智的发展。

(四)英语教材和信息技术的变革

《牛津高中英语》[5]各模块主题涉及到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较强的学科渗透性质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发展的趋势。高中英语课堂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单位时间里及时、高效地实现新课程理念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学生在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同时,能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一)语言技能训练中的学科渗透

英语语言技能主要是听、说、读、写及其综合应用。听和读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而说和写则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表达。适当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有利于涉外情境中的语言交际。

高中英语教学的学科渗透应该以单元主题为抓手。比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五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克隆技术,教师可以用克隆羊“多莉”或中国自主完成的成年体细胞克隆牛来导入新课,学生通过阅读英语材料了解动植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这样能够熟悉并参与单元学习。讲解并翻译与单词有关的成语或谚语,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比如,讲解“advance”时介绍“不进则退”(Not to advance is to go back.);讲解“crown”时介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No cross, no crown.)。另外,欣赏与环境保护有关的“Heal the Earth”、以亲情和友谊为主题的“You Raise Me Up”等英文歌曲,学歌填词对学生听、说、读、写技能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语言知识学习中的学科渗透

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是发展语言技能的基础。高中学生不能为了考查或考试而学习英语知识,英语学习要以语用为目的,要把知识学习与语言实践结合起来。

英语单词和语法讲解时容易进行学科渗透。不同时态的讲解可以采用数学学科的数轴,学习“no less than”、“not less than”、“no more than”、“not more than”时可以用“≥”、“≤”、“=”等数学符号来辨别相互关系。部分汉语外来词也有助于掌握相应的英文单词,比如,引擎、艾滋病、因特网、黑客、特洛伊木马病毒等。简笔画除了可以广泛应用于介词的区分,如“over and under”、“above and below”、“on and beneath”、“besides and except”之外,也可以用于表情符号的绘制、中国象形文字的演变及奥运比赛项目的介绍等。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就话题内容进行形象的认知交流,而且有助于提高认知水平,发展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升华中的学科渗透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2](27)

有时候,英语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如果对一个偶然的话题产生兴趣,会在英语学习上表现出色。因此,英语教学中的学科渗透需要注意形式的适当性和内容的针对性。比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五第三单元“project”时,我以莫奈的名画《日出·印象》和《睡莲》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理性思考人与自然。在《牛津高中英语》以“Teenage experiences”为主题的模块一中,必要的心理学、生理学和营养学知识的渗透,将会对引导学生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快速适应高中学习大有裨益。英语教学中的中外学校建筑、班级规模、教室布置、授课模式,以及师生关系的比较也有助于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学习策略形成中的学科渗透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学习和使用语言采取的程序和行为,以及支配行为的理念和认识。高中学生必须形成个性化的英语学习策略,并且能够适时调整。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政治学科中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单词记忆,以提高认知策略。比如,很多学生容易把单词“beneficial”拼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已经掌握的单词“official, special”等,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第一印象。词组“make up”有很多种意思,使用联系和发展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将不同类型的词条“组成、编造、化妆、弥补”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记忆。《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涉及到较多与自然科学有关的物理学、地理学及天文学知识,必要的学科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有选择性地通过网络搜集和整理信息,形成有效的资源策略;学生在完成相关“task”的同时中,学会合作并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和目标,形成交际策略和调控策略。

(五)文化意识培养中的学科渗透

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2](28)

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突破英语学习的教材资源,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比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九第四单元“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时,老师不仅应该介绍基督教的相关教义,而且应该让学生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特点和禁忌。俗语作为文化的积累,是学生了解异国文化的重要途径,《牛津高中英语》在模块一第二单元、模块六第二、三单元多有涉及,教师可以对所学俗语的文化内涵作一个整体回顾,并对一些常用俗语作适当补充,比如,“go Dutch”是一个带有文化歧视,暗讽荷兰人非常吝啬的常用英文俗语;“lucky dog”表明狗在英语国家是一种受尊敬的动物,这与中国文化是截然不同的。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学科渗透策略

(一)渗透内容有特色

“生活即教育”,只有生活化、常态化的知识,才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和掌握。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建设,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比如,苏州的古韵今风在英语教学的许多时候都可以信手拈来。在完成《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第二单元“project”时,学生在制作家乡旅游宣传册时能够考虑得全面、精细;由于亲身经历了苏州工业园区由自然乡村到繁华都市的转变,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五第二单元“reading”后,学生在“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 in SIP———must we choose?”的辩论赛中, 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甚至可能给出详实的论据。

(二)渗透程度宜精当

像《牛津高中英语》这样的新课程英语教材,涉及内容可谓包罗万象,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训练、情感态度的熏陶、学习策略的形成和文化意识的产生,诸多教学目标让英语课堂教学的时间显得捉襟见肘。由此,英语教师应该在认真研究教材和熟悉学生实际的前提下,见缝插针,切忌随心所欲。比如,学习单词“transform”时联系电影“Transformer(《变形金刚》)”;学习模块四第三单元的单词“fantastic”时,借用周杰伦的专辑《范特西》以扩展其名词“fantasy”。恰到好处的学科渗透,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渗透手段要丰富

学科渗透其实远不限于英语课堂教学中,社团活动、英语角、影片欣赏、社会实践等活动,都是对渗透式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这不仅有利于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而且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有效途径。学生去上海科技馆的社会实践,使学生对《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四第三单元所涉及的现代科技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这会使学生在“Welcome”的话题讨论中表现活跃,充满智慧;观看电影《刮痧》,对于学生认识《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第二单元“project”中有关针灸的中医药知识大有裨益,同时也为学生开启了一扇了解和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窗户,使学生在拓宽国际视野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渗透质量有保障

英语教师是学科渗透的关键,叶澜教授说过,“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6]一名出色的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跨学科知识,而且能够将两者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也应该主动向其他学科的教师请教,积累相关学科知识,将自己塑造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

古今中外的诸多伟人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有力地说明了学科渗透对于生命整体性和能动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张衡的成就涉及到天文学、地震学、机械技术、数学乃至文学艺术许多领域;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酷爱体育和音乐;科学、艺术与哲学是爱因斯坦人生的三大支柱……作为应用语言的英语实际上也是信息的载体,英语教学中的学科渗透有利于形成强大合力,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和智能素质结构,从而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学科渗透已然成为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趋势, 高中英语教学的学科渗透应该贯穿于语言技能的训练中、语言知识的学习中、情感态度的升华中、学习策略的形成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中, 学科渗透应该注意研究渗透内容、把握渗透程度、丰富渗透手段、保障渗透质量。

关键词:高中英语,英语教学,学科渗透

参考文献

[1]兰绍平.跨学科渗透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 (4) :19.

[2]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2.

[4]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 2005, (5) :4.

[5]王守仁, 何锋.牛津高中英语[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译林出版社,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5.

浅析机电专业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9

一、职业类院校学生当前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

职业类院校学生自我意识强, 向往自由, 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个性鲜明, 感情脆弱, 是一个矛盾的群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思想不稳定, 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 缺乏奋斗目标

大多数学生长期生活在“温室”里, 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而迷失前进方向, 父母溺爱, 没有吃苦耐劳的品质, 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弱点。由于没有经受过磨炼, 缺乏在逆境中的吃苦精神, 形成了一种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价值观, 缺乏奋斗目标。

(二) 文化基础薄弱, 学习自觉性不强, 道德辨别能力低下

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较差, 综合素质偏低。思想上的不成熟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 学生在认知水平、道德水准等方面的种种表现, 离德育培养的目标都相去甚远。

(三)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 缺乏学习信心

职校学生多是中考落榜或者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入校前属于不受老师重视的学生, 学业失败带来的种种压力, 使他们变得迷惘, 与现在的教学模式格格不入, 自信心忽强忽弱。他们希望通过求学获得一技之长, 找到一份理想工作, 但他们对专业学习缺乏动力, 社会责任感较差,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择业上好高骛远。

二、德育渗透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 专业学科德育制度不健全, 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贯彻

在专业学科教学实践中, 建立的是以智育为中心的一套制度体系。对于智育, 有严格的大纲、严密的价值尺度, 而有关德育的制度却很薄弱。在现实中, 存在着德育从属于智育、德育服务于智育的现象。

(二) 专业课教师忽视学科德育, 对学科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大部分专业教师忽视学科德育, 认为把课教好就行了, 在专业学科中实施德育纯属自找麻烦。而有部分教师认为当今学生思想复杂, 思想政治工作难做, 学生根本不听甚至反感, 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教育难度都很大, 何况学科教师。

(三) 专业课教师德育素质较低和德育渗透能力欠缺

专业教师教书育人与实际需要存在一些距离:一是德育理论知识欠缺。专业课教师在其自身专业领域中的知识是深厚的, 但是教书育人客观上要求教师具备德育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 而现实却是并非所有教师都具备这样的素质。二是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缺乏科学性的指导。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理论专家致力于研究的问题。

三、专任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在专业学科教学活动过程中, 专业教师采取直接或间接、内隐或外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学生则在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中获取有益的道德影响, 从而全面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和素质修养, 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言传身教的过程, 其感召力和影响力都要强于直接的道德说教。作为专业学科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 在德育工作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 专任教师在人数及教育渠道上占据整体优势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自身的道德认知、真实情感、行为习惯、知识观念等自然、直观地传递给学生, 直接感染和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等,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起到强烈的示范作用。

(二) 专任教师德育效果更好

专任教师在学科和专业上的知识优势, 以及所取得的一些学术成就, 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向往和崇拜, 课堂教学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从而使专任教师更容易被学生在心理上所接受, 更容易贴近学生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四、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教师教学育人的实践途径, 是培养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

德育渗透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 德育目标融入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应服从和服务于培养合格的专业化人才这一目标, 有德无才和有才无德, 都将背离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要求。

(二) 德育内容融入教学内容

德育内容应该在教学内容上贴近学生、贴近就业、贴近社会, 注重教育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 达到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的统一。

(三) 德育过程融入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感情投入, 以情育人, 不但能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互动的愉悦境界, 同时也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在无形中深刻影响着学生。

(四) 德育方法融入教学方法

要把教育性与知识性艺术地统一起来, 既保证知识的传授, 又实现德育目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向学生传授基本的道德规范, 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水平, 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帮助学生实现立德、立人的目标。

(五) 德育评价融入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主动接受评价的动力, 从而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意识水平。在德育评价中注重教学实践评价, 注重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把德育评价融入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背景中。注重强化对学生具体行为的评价,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注重诚信教育评价, 加强对评价体系的反馈和交流, 积极引导学生坚守自己的诚信品质, 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

五、机电专业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 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感知能力

学生在校期间, 大量时间用于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 他们的一些思想问题总会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近几年来, 机电类专业学生中比较突出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 学习不刻苦,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远大理想, 学习动力不足。专业课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显性的很少, 因此, 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让学生懂得只有学好各科知识、德才兼备, 将来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

(二) 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律能力

机电专业学生群体复杂多样, 因此专业教师平时的德育显得尤为重要。机电类专业课程内容中经常涉及一些标准和规范, 这些标准和规范是国家有关政策和法令在生产技术领域的具体体现。

(三) 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和互相协作能力

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在实训学习中, 学生要独立完成分配的任务, 碰到疑难问题, 则要相互讨论, 共同解决, 这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互相协作能力的最佳场合。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环境, 提前进入工作状态。

(四) 结合机电市场前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机电专业是就业领域最宽的专业。机电技术是在多门学科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在应用时融会贯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才能具有对科技发展的反应能力和创造潜能。

总之, 学校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要大力推进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工作, 每位教师都应结合专业特点, 把德育渗透到各个学习领域。

摘要:德育是当今学校教育的重点, 在职业类院校专业学科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日愈突出。从当前学生思想方面的问题入手, 对专业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 阐述了专任教师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探讨了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应遵循的原则以及主要内容与方法等。

关键词:职业类院校,德育,专业学科教学,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文玉芬, 胡淑坤.高职学生德育工作:问题、现状、对策[J].老区建设, 2013 (4) .

[2]苏玉水, 韦韬.论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大学生德育渗透的意义[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1, 33 (3) .

[3]曹明, 吴恒仲.高校学科德育渗透应注重五个“融入”[J].教育探索, 2012 (12) .

[4]胡金枝.浅谈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高校各科教学之中[J].大观周刊, 2011 (33) .

浅谈物流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0

一、挖掘物流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

1.以中国知名企业的辉煌成就及其为全球经济所做贡献,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结。

2009年9月29日,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从1978年的2.3%, 上升到2007年的19.2%,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位居世界第一, 而中国具有国际地位的企业数量也不断上升,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世界经济复苏更是作出了无与伦比的重要贡献。企业管理中这些国内知名企业的背景介绍, 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2.用企业家的创业历程与成功案例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坚定信念, 奋发进取的人生观。

好的榜样对青少年有着非凡的鼓舞力。胆量、学识、勇气、斗志、毅力被学生看作是企业家们的代名词, 他们的创业历程, 就是一部部真实的奋斗史。松下幸之助、比尔·盖茨、哈默、希尔顿、卡耐基、李兆基、邵逸夫、李嘉诚、马云等企业家的故事, 对青少年学生都具有神奇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3.物流企业管理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融入职业道德, 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物流职业道德教育, 为将来成为真正的“物流人”做准备。

在教学中, 我曾经给学生讲过我看过的一个故事: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 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帐单上多写点零件, 我回公司报销后, 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 会常来的, 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 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地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 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 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 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 你还让我到哪里去谈这笔生意呢?”面对诱惑, 不怦然心动, 不为其所惑, 虽平淡如行云, 质朴如流水, 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的职业道德标准。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 就要使这个“人”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从事物流行业工作, 就要成为真正的“物流人”, 就要有着物流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公民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现代物流管理追求的目标是服务目标、快捷目标、节约目标、规模优化目标、库存控制目标、安全性目标。这就对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高的要求。利用物流企业管理中对“物流人“的要求, 通过实例结合教学理论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是物流教学内容中的不容忽视的主题之一。

4.将物流企业文化管理与班级文化管理相结合, 塑造学生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与良好的班风学风。

“一般的企业制度是硬制度、硬管理;企业文化形成的制度叫软制度, 它是软约束, 是无形的, 最终转变为信念、信仰、精神境界。”由企业文化建设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班级文化建设具体实施。学生在实践与参与中理解企业文化的含义, 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指导班级文化建设, 潜移默化地将德育渗透于无形, 可以起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物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1.主体性与实践性原则

笔者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各种展现自我的机会和舞台, 结合物流企业管理教学, 多次开展学生专业竞赛、技能达标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渗入企业的社会实践、企业实训、参观访问、与身边的创业成功者座谈、进行市场调查等教学活动。

2.目标性与重点性原则

在物流企业管理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以培养身心健康、待人有礼、技能过硬的物流专业人员为教育目标。布鲁姆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是如此, 最终德育的目标要与学校培养目标相一致, 这样才能将思想、态度、审美、精神、情操、价值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等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迁移、传递给教育对象;另外, 对于不同的学生德育的重点也有所侧重, 这样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才不会使德育渗透牵强附会、流于形式, 才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系统性与持续性原则

良好且稳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日积月累, 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的过程。因此, 物流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 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只有长期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熏陶, 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笔者在所教授的两门专业课中始终坚持两个“传统”:一是课前3分钟演讲;二是课后拓展PPT。坚持课前演讲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个性, 训练学生行为形象、口才与交际、礼仪礼节和气质。课后拓展的内容比较宽泛, 主要用简单的故事来引申人生的道理, 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 并勇于探索与创新。

4.计划性与生成性原则

从整体上把握学科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与特点, 认真挖掘德育资源, 需要有计划地系统地理出脉络, 将智育与德育融为一体;同时课堂上的生成与随机性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补充, 这需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在课堂上, 学生追求真善美, 课堂生活充满爱、尊重与信任, 处处洋溢着诚实、宽容、谨慎、自律、助人、同情心、合作、勇气和一系列民主价值的氛围, 无疑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物流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方法

1.教师言传身教

教师的言传需要适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比如, 在《集装箱运输实务》的第一节课, 笔者便用麦克莱恩和他的第一支集装箱船队“理想6号”的故事导入新课, 并引用一个教授的话来启发学生:“储运行业也有一条铁律:货物储运量接近运输所能承受的极值, 就能创造最大的价值, 也就是我所说的集装箱效应。人生也莫不如是。做人就是要把自己潜在的能量发挥到极致, 才会拥有集装箱人生, 得到沉甸甸的收获。”

教师的“身教”从某种程度上说更重于“言教”。教师人格的作用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 他的品行, 他的生活, 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的思想、言论、道德、品行可能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 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专业课堂绝不仅传授知识, 教师举手投足都能显示出德行及品性, 良好品行对学生的熏陶与“言传”相得益彰, 是对学生最好的感召。

2.企业环境对接

简单说就是将物流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有机渗透到班级文化的形成过程中, 使之与班级建设相融合, 让学生以物流理论知识为依托、校企合作为平台、班级管理为实践起点, 将企业需求与德育培养目标结合起来, 将班级管理打上企业烙印, 以此提高学生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素养, 拉近学生与社会要求的差距。笔者所在学校教学部的具体做法是:

(1) 结合物流企业管理理论知识, 提倡企业式班级管理, 采用企业式组织结构模式构建班级管理体系, 设立总经理和副经理与部门经理等头衔。

(2) 将学生的实训基地设在企业办公楼内, 学生入学第一年就将有在企业实训基地教室接受的学科教学。

(3) 在教学中吸纳物流企业所奉行的一些先进理念, 借助广播、报纸、文艺表演、宣传橱窗、黑板报和手抄报等各种手段及有关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宣传, 在早锻的运动场上, 学生喊出的“又好又快, 不是又快又好”“效率、素养”等都是来源于企业理念。

(4) 在笔者班级, 物流现场管理教学的课后作业就是设计5S海报, 并将学生优秀海报张贴于班级, 作为班级管理的规范之一。

几种做法的目的, 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结合所学专业学科知识, 真切体验到企业文化和环境, 理解企业对员工的技术技能、职业道德及职业素质的要求, 并依此作为个人发展的目标。由于在校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企业管理的磨炼, 学生进入企业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大大缩短了企业适应期, 我们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这也成为了我们德育教育的一个特色及亮点。

3.学生自我探究

德育强调, 德育应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 它所努力实践着的是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活与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生成, 这种精神的生成与建构只有让学生经历了体验、感悟的过程后才能实现在传统教学中。过去, 教学主体是教师, 实行“填鸭式”教学法。今天, 根据《新课标》理念, 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老师的职责就是贵在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主动学习, 采用探究式学习法, 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设疑、自学、调研、交流、答疑、体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笔者学校倡导的行动导向法 (包括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张贴版法等) 就是以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 这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互助意识、开放性思维、创新技能、领导组织才能、语言逻辑能力、发展人的个性等都有着突出的效果。同时, 学生在搜集资料和展示过程中能真正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体会到其中德育价值。比如, 笔者的公开课中, 学生通过采访、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 真正理解了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的含义和作用, 他们懂得了激励是管理艺术的核心, 明白了激励与尊重别人永远比蔑视和挑剔更可取, 同时他们能将所学用于班级管理的实践中去。

在广东职业教育论坛上, 一位企业负责人谈道:“一个中职毕业生进入企业, 如果技能不过关, 对接岗位时间不会超过三个月;如果职业素养不合格, 对接岗位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中职学校要非常重视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这段话对中职德育教育提出了要求, “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面对社会, 怎样成为合格的“物流人”, 是我们面对的课题。每个物流专业教师, 除了教授课本知识与技能外, 都应该充分挖掘德育资源, 让学生处在充满企业文化, 充满德育气息的环境中, 让常规教学过程与德育过程融合起来, 并渗透到物流学科教学每个角落中, 真正将德育进行到底。

摘要:在中职物流专业学科教学中, 我们所追求的不仅是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更应该注重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德育目标渗透其中。学科教师应该挖掘教学中的德育资源, 掌握德育渗透的原则, 采用合适的方法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职业道德观念和正确的认识观、世界观的目标, 为他们日后走向企业做好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方面的准备。

关键词:物流学科教学,德育,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N].中国教育报, 2001-07-27 ( 2) .

上一篇:12个人的2012下一篇:高校教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