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2024-07-04

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精选十篇)

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篇1

目前智慧教育尚处在发展阶段,业界对智慧教育的概念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国内外企业、学者基于对智慧教育的理解,从不同视角阐释了智慧教育的内涵。

1.学习方式转变的视角

(1)早在2008年IBM公司就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经过几年的演绎和发展,智慧教育的概念应运而生。IBM从“学习者为中心”视角出发,认为智慧教育是通过多元的学习路径、海量的学习资源、完善的教育管理等智慧环境的构建助力学习者实现个性化、适应性学习的过程。智慧教育的五大特征是:智慧的学习路径、智慧的教育管理、完善的教学制度评估、学习者的技术沉浸、独特的用户体验。[1]在这种阐述中,学习者是教育的主体,智慧教育则是促成学习者丰富多元学习体验的重要途径。

(2)韩国教育科学部将智慧教育理解为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融的新型典范,是充分利用数据平台信息资源、实现学习者角色转变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量身定制的智能学习方式。智慧教育具有五大特征:S:自我导向。学生角色的转变。M:激励。启发、引导创新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A:适应式教学。个性化教学定制。R:丰富的教学资源。教育平台的资源共享。T:技术支持。基础信息配置无缝对接。[2]可见韩国对智慧教育的理解更加关注学习者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我导向的教育模式,这与IBM公司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2.从信息技术发展视角

我国学者祝智庭教授从教育信息化的视角对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进行阐释: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是通过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运用智慧教学法,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从而提升才望。[3]祝智庭教授强调,智慧教育是信息化发展的产物,教育要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新时期智慧人才的培育。

3.从教育发展目的视角

传统意义上的智慧教育是理性认知(如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认知理解)能力的教育,是对智慧教育的狭义理解。靖国平教授在深入研究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智慧教育。“广义的智慧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的教育形式,它主要包含三个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联系的方面:即理性(求知求真)智慧、实践(求善求美)智慧、价值(求实求行)智慧。”[4]靖国平教授的阐述强调学习者个人价值的实现,深化了智慧教育的内涵,是对狭义智慧教育内容的扩展与超越。

综上,我们认为智慧教育是基于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应用,促进教育改革最终实现智慧人全面发展的过程。具体包含三层含义:(1)智慧教育是教育理念的全新变革。智慧教育重视人格的发展,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2)智慧教育是信息化发展的高级形态。智慧教育是在全面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构建以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3)智慧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催化剂。智慧教育在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的支撑下,促进教育体制的完善,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智慧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相较于传统教育,智慧教育在教育组织形式、教育思维与学习方式方面均有所创新。

1.教育组织形式的转变

传统的高校教育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高校教师的授课水平,限制了学生们的思维与潜能的开发。例如,普通高校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师资配备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而依托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智慧教育则大大突破了这一瓶颈。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中的智能手机、pad的客户端,走进丰富多元的网络课堂,这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相应地也刺激了相关教育产业的发展。

2.教育思维的革新

在中国传统教育发展模式下,学校注重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而较少关注到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育,学生们普遍缺乏创新思维。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教育则突破了传统教育体制下的限制,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理念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实现互动式的学习,促进学生的信息整合与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学习方式的变革

相较于传统教育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泾渭分明的界定,智慧教育在充分运用互联网交互平台,实现MOOC(慕课)、虚拟实验室、翻转课堂等在线学习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定位也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与此同时,学生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播者、交流者。个性化的交互式、探究式学习将成为常态,而由此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势必成为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重要力量。

三、国外智慧教育发展现状

1.美国智慧教育发展现状

美国是智慧教育启动较早的国家之一,其信息化技术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网络覆盖。依托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美国政府积极搭建知识网络平台和公共知识服务体系,意在通过资源的全面共享,最大限度地开发信息化资源的潜力,促进科研工作的创新发展。

“赛博基础设施计划”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起的基于高速互联网络、先进计算资源、各种应用软件构建起来的一个科研平台,是促进美国21世纪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开发,增强高校科学研究能力的一项战略规划。如今85%的美国研究性大学使用了“赛博基础设施”,赛博基础设施计划也超越了当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以工程科学为焦点的界定范围,扩展至包括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在内的众多学术领域,意在将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型的知识网络平台和公共知识服务体系。

2010年美国教育部发布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2010》简称NEPT2010,作为美国教育战略的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全面利用信息技术对公立教育系统进行整体性变革,以带动全国范围内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该项规划具体包括五个方面:(1)学习领域:21世纪的学习模型;(2)评估领域:设计评估系统;(3)教学领域:联结性教学;(4)基础设施领域:配置无缝对接;(5)绩效:关注学习效率。其中构建全国范围内21世纪学习模型是该项规划的核心。[5]

2.韩国智慧教育发展现状

2011年10月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提出了“韩国智慧教育”战略规划,计划于2015年底全面实现全国范围内教育领域的智能化。目前,韩国教育机构已开始在试点学校实施详细的战略计划,而智慧图书馆和教育产业的推广与建设是韩国智慧教育发展战略重点。

(1)基础设施应用的完善。①数字教科书和智能设备取代纸质书。为推进“韩国智能教育”发展战略,韩国于2012年先后投资近30亿美元用于电子图书的建设,电子图书集课本、字典于一身,内容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课程,学生们可以便捷地通过智能手机、pad的网络终端进行在线学习。②智慧云取代传统图书馆。韩国政府致力于智慧图书馆的创建,基于公共教育云平台,学校可以方便地将本校的电子图书上传至云端,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课程需要在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上呈现出相应的电子教程。

(2)教育产业链的跟进。韩国政府已经认识到e-learning产业、IT业和教育服务产业三者融合的发展空间与价值,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催生了教育产业链的发展,例如:2014年韩国三星电子公司创立的三星智能学校。三星智能学校整合了三星GALAXY平板电脑与交互式软件,教师可以在平板电脑上轻松地管理课程并查看学生的信息,全面革新了现有的传统教育方式----“黑板书+油墨纸”的同时提高教学的交互性和授课效率。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教学录音和录像,学生可以进行更有效的课后复习。

3.新加坡智慧教育发展现状

新加坡国家信息与通信发展管理局于2006年6月提出了一个为期十年的“i N2015”(智慧国2015)计划,旨在通过发展信息通信技术(ICT)提高新加坡的人才实力和国家创新能力。

智慧教育是该项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信息交互技术与智慧教学相结合,进而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学习环境。其战略举措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随时随地的信息接入。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终端在网络环境下随时随地地接入学习并延续进度享受个性化学习体验。(2)互动平台支持。学习平台的交互支持,为学生、教师间协作学习、移动学习、虚拟学习提供了可能。(3)智能优化。信息系统通过对学生近期产生的数字信息进行储存、计算和分析,从而对学习者学习计划进行系统优化。[6]

新加坡2015计划的顺利实施,除了依托于其良好的信息产业基础,也与其倡导的PPP(people、private、public)合作模式密不可分。PPP合作模式是新加坡智慧教育的闪光点之一,它将个人、企业、政府公共部门紧密地整合在一起。高校科研工作者可以便捷地与制造商研发部门、政府的科研机构进行互联。在智慧教育整个战略进程中,政府负责宏观政策的制定,开展试点工程,并及时根据高校工作者和企业研发部门的市场反馈调整战略部署。高校科研工作者则负责对政府宏观政策的制定进行审查与论证,并将试点成果及时反馈给政府与企业。依托于国家良好的政策扶持,高校科研工作者的技术支持,再加上企业研发部门对教学产品的设计,极大程度地促成了新加坡智慧教育产业链的发展。

四、我国智慧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是新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文中明确指出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进行推进。2010年起国家致力于基础设施构建及应用平台的开发,如在建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以及面向全国的“三通工程”。在国家大环境的推动下,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相继开启了智慧教育战略的建设,发展脉络以教育应用开发、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主。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智慧教育建设尚在起步阶段,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西部地区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信息化基础薄弱。而与此相矛盾的是,东南地区随着信息化投入不断增加,信息化规模急剧扩张,信息孤岛问题日益显现,注重智慧教育设备技术的同时忽略了“软实力”人才的培养,一线教师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课程的深度探索。与此同时,智慧教育战略部署由政府主导,企业、科研机构参与程度较低,以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现代智慧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1.区域发展不均衡

我国各个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区域发展不均衡。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和经济因素,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通常整体落后于中东部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还很不均衡。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201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东部地区校园网络化普及率比例达92%,相比之下西部仅为65%,而青海、西藏等地区则更是低于58%。人机比例东西部地区差距更加明显,至2013年年底东部地区平均3人共享一台计算机设备,而西部地区约10人才能共享一台计算机设备。[7]

(2)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随着中东部地区经济的崛起,教育信息化在中东部地区呈现出急速发展的态势,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及应用程度方面普遍优于西北地区。例如,上海普陀区探索在传统班级授课制中的个性化教与学,形成预学翻转式、课堂辅助式、个别辅导式等3种应用模式;山东昌乐一中探索了“二段四步十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全校6个年级试验推广。

2.信息孤岛问题凸显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初期,信息孤岛现象并不严重,如今随着信息化投入不断增加,信息化规模急剧扩张,信息孤岛问题日益显现。[8]全国上下各级教育系统都有自己的信息中心,资源重复建设,共享率低,效率低下。造成信息孤岛现象的原因可从制度层面、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进行分析。(1)制度层面。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教育信息化网络标准,各个教育系统没有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作指导,系统间相互独立,兼容性较差。(2)管理层面。教育系统内部信息化管理较为混乱,缺乏对本单位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造成了人才与资源的浪费。(3)技术层面。各个教育系统自成一体,未形成统一的教育平台,系统间无法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共享。

3.我国教育信息发展中软实力不足

教育作为人类精神领域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手段,是人类一直以来孜孜追求的,如今发展到信息时代,尽管我们拥有了越来越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发运用了越来越多的数字媒体,但是归根结底这些数字媒体只能是一种手段。智慧教育更需要软实力人才的培育,研发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作为支撑。而现阶段我国智慧教育发展中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相当多的一线教师在课堂中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多还停留在Word和PPT展示层面,对网络教学、信息平台缺乏熟练运用。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忽视对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引导与培养,教师普遍信息化教学热情不高,缺乏对课程的深度探索。

4.缺乏企业与科研机构参与

智慧教育作为我国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的是政企校共同参与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现阶段我国的智慧教育战略主要由政府主导,负责政策的制定及宏观规划的实施,如国家在建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及面向全国的“三通工程”。智慧教育企业专注于产品研发与推广,目前智慧教育企业以网络课堂、在线培训为主,如外语在教育领域的新东方在线、职业在线教育的北大青鸟等,2014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总规模超800亿元,平均每天产生近3家在线教育公司,2015年市场规模达近千亿。相比发达国家,我国智慧教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由于现阶段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相互独立,在智慧教育发展中未形成发展合力,以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五、我国智慧教育发展策略

1.科学规划,引范示路

智慧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国情,科学规划。由于我国各地基础信息化建设情况有所不同,智慧教育战略部署可分两个层面同时开展。

(1)加快西部地区基础信息工程建设。为缩小基础教育的数字鸿沟,“十三五”期间国家需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如投入专项资金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补足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短板。同时,通过“分层推进和帮扶机制”帮助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逐步提高教育质量。

(2)建设智慧教育示范区,带动区域协调发展。韩国、新加坡在智慧教育建设过程中无一例外地将试点工程作为战略规划的重点,以点带面地推动全国智慧教育信息化发展。我国在智慧教育发展中也可借鉴这一经验,依据“试点先行,引范示路”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一批优秀智慧教育典型应用,评审出一批如上海、广东这些智慧教育发展情况较好的城市作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协助国家政府做好相关规划、咨询、培训、实施、反馈等各项工作。以点带面,科学推进智慧教育及智慧校园工作的开展,探索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智慧教育建设模式,具体分两个步骤:一是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学校进行智慧课堂试点工程。二是建立智慧教育示范区。依托于互联网平台,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着力推进资源互动的远程学习。依托区域教育云和建设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个人及机构网络学习空间,真正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2.完善制度体系,构建教育信息平台

(1)建立国家信息化网络标准体系。国家在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教育信息化网络标准体系,指导各个教育系统进行信息系统资源的开发。

(2)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系统内部不仅需要懂得信息化应用的应用型人才,负责软件开发、平台搭建、信息维护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对信息系统内部信息化进行科学管理、战略规划的管理型人才。教育信息系统内部通过首席信息官(IOC)制度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系统内部信息化的科学管理,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减少资源配置中的浪费。

(3)搭建智慧教育网络服务平台。全国范围教育平台的搭建、互联需要三个阶段进行推进。第一阶段:建立省级教育网络服务平台。在全省范围内建设涵盖省内所有大、中、小学校的教育网络平台,实现一人一号、一校一码的实名制登录。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对各个学校分享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实时更新,师生可通过独有的ID进行信息下载学习。第二阶段:加快建成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省范围内云计算数据中心规模扩展到一个主中心、多个分中心,在主中心与分中心之间实现计算资源统筹分配管理、数据异地互相备份,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完善信息安全服务体系。第三阶段:实现全省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综合管理应用,与国家教育数据中心无缝对接。

3.信息化技能培训,师资队伍培养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其目的在于促成智慧人的全面发展。智慧教育除了需要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的同时还应注重信息技术“软实力”人才的培养。各地方教育部门可从开展教师信息化培训和教学技能信息化展示两个方面进行智慧教师的培养。

(1)开展应用人才培训。如广东地区开展的“智慧教研院”的信息化策略,各地教育部门可根据地区实际情况,信息化发展程度,对教师开展相应的信息化教育培训工作,带动教师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次利用大数据、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引导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科教研、远程研修和学术交流合作。[9]

(2)教学技能信息化展示。地方教育部门可通过区域教育信息化平台定期开展教师技能展示活动,充分调动教师们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水平的融合。同时将优质课程在教育信息化平台予以共享,促进教师对课程的深度探索,培育出一批善用信息化教学、开展教学研发的优秀师资队伍。

4.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创新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在智慧教育的发展建设中,除了需要依靠政府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支持与参与,充分发挥地区高校间的技术创新能力及大企业、大公司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形成以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现代教育智慧教育服务体系,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智慧教育产业链。具体实施可分两阶段进行推进。第一阶段:建立专家人才库。我国在线教育主要涉及考试教育、兴趣教育、职业教育等几个方面。各类教育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联合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相应的人才资源库,促进校内外、线上线下智力资源的有效对接。[10]第二阶段: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机制。教育企业通过深度的市场需求分析,在成熟的技术中找准教育产品的最佳切入点,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及经济实力的差异,为不同地区的学校量身定制不同的经济投入模式及教育信息化方案。将国家政策支持、科研单位的智力资源,融入智慧教育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当中,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产学研发展机制,助力智慧教育产业链的持续发展。

六、结束语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阶段,新境界。我国智慧教育发展正逐步由基础信息设施建设的初级阶段向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的第二阶段迈进,实践中不可避免存在很多问题,面临很大挑战。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应从发达国家智慧教育发展中汲取经验,将适应于我国国情的新方法、新思路加以借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教育发展范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IBM.Smarter education with IBM[EB/OL].(2012-03-01)[2016-02-04].http://www-935.ibm.com/services/multimedia/Framework_-_Smarter_Education_With_IBM.pdf.

[2]Tobias ley,Mikko Ruohonen,Mart Laanpere.Open and Social Technologies for Networked Learning[C].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2013:170-178.

[3]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4]靖国平.从狭义智慧教育到广义智慧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3):48-53.

[5]梁林梅.改变美国教育:技术使学习更强大--《2010教育技术规划》解读[J].开放教育研究,2010(04):37-38.

[6]Knight,Jane.International Education Hubs[M].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2014:121-14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8]张珍义.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信息孤岛”现象的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3):23-25.

[9]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以智慧教研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EB/OL](.2015-06-05)[2016-02-04].http://www.gdjyzb.com/business/htmlfiles/gdjyt/s1015/201506/486750.html.

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 篇2

策略研究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溪县学前教育历来是临溪教育的短板。2014年以来,临溪县开展城乡体制改革试点,重点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临溪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如何加快全县学前教育发展,应引起政府以及教育等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临溪县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013年以来,临溪县实施了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县政府连续两年将“城乡幼儿园提升工程”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学前教育经费有了提高,学前教育资源得到有力扩充,全县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县现有幼儿园39所,其中省一级幼儿园7所,省二级幼儿园13所,省三级幼儿园15所,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面达97.3%。56个村教学点均为市标准化教学点。在园幼儿13169人,幼儿园教师1270人。

临溪县学前教育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经费投入、队伍建设、保教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仍需落实相关举措加以解决。

1.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需进一步明确。全县39所幼儿园中,县属幼儿园5所,乡镇幼儿园21所,民办幼儿园13所。除业务上由县教育局领导管理外,行政管理、财政投入保障情况各不相同,三种幼儿园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县属幼儿园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办园条件校好,基础设施较完备,保教质量较高。乡镇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由乡镇或其他部门管理,受资金、师资因素等制约,办园条件、办园质量等各方面均与县属幼儿园有较大差距,全县学前教育尚未体现均衡发展的态势,应进一步明确城乡一体化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2.学前教育资源还需进一步增加。随着城乡一体化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城乡一体化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农业从业人员将逐步减少,户籍人口城市化率逐步提高,再加上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县外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临溪县城武康城区学前教育资源已无法满足老百姓的需求,特别是“价廉质优”的公办幼儿园与老百姓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某种程度上造成幼儿入园机会不均等。据临溪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预测,近五年,全县有再生育意愿的夫妇1978对,2014年出生人口比2013年增加1300人左右,再加上新居民学龄儿童年均400人左右的增量,至2017年全县将迎来入园高峰。因此,尽早谋划、科学布局、加紧建设幼儿园已迫在眉睫。

3.学前教育保障水平还不够完善。近年来,尽管县、镇(乡)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与省教育现代化县、省等级幼儿园建设等要求相比仍有差距。再加上幼儿园园舍建设、设施设备配备、师资配置及待遇提升等原因,教育经费增长速度仍跟不上需求。特别是民办幼儿园主体多、规模小,办园主体实力不同,资金保障层次各异,与现代化县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有较大差距。

4.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一是在编教师不足。目前全县共有幼儿园专任教师866人,其中在编专任教师207人,在编幼儿教师占公办幼儿园专任教师的比例只有30.6%。二是优质教师欠缺。学前教育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愿意来县城、农村任教的更少,优质、合格的幼儿教师招录有困难。三是非在编教师待遇偏低。2014年,全县非在编教师年收入增长到4.1万元,只占在编教师待遇的60%,而周边的安吉县早已达到在编教师的70%以上,杭州、宁波等地区则早已实行同工同酬。由于周边县区招聘力度的加大及非在编教师待遇的提升,临溪非在编教师流失严重,导致队伍不稳定。四是幼师队伍发展不均衡。全县幼儿园专任教师中,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的专任教师在学历、职称等方面差距较大。

5.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有待提升。临溪县允许武康、乾元、新市三大镇开办民办幼儿园,作为公办幼儿园的补充,满足老百姓多样化选择。但目前,大多数民办幼儿园规模小,办园水平低(基本都是省三级及以下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虽有政府一定补助,但由于园舍、资金的制约,无法进一步改善办园条件和教师待遇,整体办园水平有待提高。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临溪县正在进行的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坚持以人为本、市场导向、城乡统筹的原则,赋予城乡居民和城乡共同发展的机会。在城乡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学前教育的发展在遵循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基础上,必须坚持城乡幼儿、城乡幼儿园、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统筹发展,以适应城乡一体化改革要求,满足城乡群众的共同需求。

1.学前教育必须要以人为本。临溪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全县幼儿全面发展为根本。从全县城乡所有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努力创造相对均衡的受教育机会,让每个幼儿在入园学习的条件、权利、机会等方面都拥有平等的待遇。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力求每位幼儿都能获得优质学前教育。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保证受教育者接受学前教育所必需的标准化园舍、齐全的设备、合格的师资等基本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让全体幼儿享受公平教育的基本权利,这也是政府发展学前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2.学前教育必须要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是在坚持城乡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的背景下,学前教育应该在寻求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好城镇和农村的各自优势,形成发展的合力,最终达到全县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城乡一体化发展,应重视城乡公平,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资金的合理流动、师资的优化配置、政策的有力保障,达到以县城带动农村,以发达乡镇带动落后乡镇、以公办促进民办,实现以强扶弱、强者更优、均衡发展的目标。

3.学前教育必须要统筹发展。要以城乡一体化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县政府对全县学前教育的管理责任。城乡一体化改革中要统筹协调好整体与部门、县城发展与乡镇发展的关系、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局部发展与整体发展的关系、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关系以及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使全县学前教育走上一体化健康发展之路。

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加快学前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1.统筹规划,实现学前教育发展一体化。临溪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学前教育的发展应注重上下协调,与全县教育“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与外海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相一致,注重科学性和前瞻性;要注重横向协调,实现城镇幼儿园与农村幼儿园之间、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之间协调发展。要根据《临溪县发展学前教育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的要求,在管理体制、政策倾斜、制度保证、资金扶持、发展步骤、组织保障等方面予以落实。在全县完善“一主一副三组团”空间布局的同时,对学前教育应进行一体化布局,全县近三年内拟新建、改建幼儿园25所,其中建成区11所,乡镇14所,建立城乡幼儿园互助互动、共建共享机制,发挥省一级幼儿园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幼儿园共同发展。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按《临溪县教育局等5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德教〔2013〕2号)执行。

2.强化保障,实现学前教育经费一体化。2011 年9 月5 日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明确规定我国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②和省内一些县市相比,我县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还有待提高。如富阳市2013年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为1.4亿元,占教育总经费比超过8%;我县2013年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为5044万元,占教育总经费比为6%,2014年这一比例将达到6.3%左右。全县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并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方式、投入对象、投入重点进行调整,以减少城乡幼儿园之间的差距,扩大经费投入的受惠面和使用效率。逐步建立“以县为主”的财政保障机制,保障幼儿园日常运作、人员经费及发展的资金。乡镇幼儿园基本建设等由乡镇政府负责,县财政根据财政保障不同类型给予不低于40%—60%的补助。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实现政府、幼儿园、家长合理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省内一些县(市)政府还针对本地区实际情况,单独出台了民办教育扶持政策,我县应出台进一步完善民间投资办学机制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拓宽学前教育投入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学前教育领域,努力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学前教育需求。

3.优化配置,实现学前教育资源一体化。统筹县域内学前教育资源投入与建设,重点扶持农村薄弱幼儿园,兼顾民办普惠幼儿园,在专用教室配备、活动器材添置、活动场地保障、教具玩具购置、图书资料配套等方面通盘考虑。强化民办幼儿园准入制度,新开办的民办幼儿园在教育资源保障方面,应与教育现代化县建设、与省等级幼儿园的要求相适应,或有保证其有相应的发展潜力。

4.创新机制,实现学前教育队伍一体化。一是要保证幼儿园师资力量。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及县域实际,核定足够的公办幼儿园事业编制数,通过县内考编、择优招聘、人才引进、定向培养等方式,多渠道补充学前教育师资,并按要求逐步配足配齐各岗位教职工。同时,严格准入,加强管理,合理分流,着力提高各岗位教职工持证上岗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二是要提高幼儿园教师待遇。全县学前教育师资作为一个单独序列,在编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编外教师的待遇应有计划逐年提高,两年内应达到在编教师的80%,以确保师资队伍的稳定。三是要创新幼儿园用人机制。将素质较高、富有潜力的优秀教师派到基层幼儿园担任管理工作,改变农村幼儿园管理现状。探索建立农村幼教任教津贴和特岗教师津贴、城乡教师交流津贴等政策,鼓励骨干教师到农村幼儿园、薄弱幼儿园挂职任教。定期选派公办教师到优质普惠的民办幼儿园支教,为薄弱普惠的民办幼儿园派驻管理人员。四是要做好幼儿园教师培训。健全培养培训体系和实验实习基地,重视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教育和保教专业教育以及自我规划和反思实践能力的培养。④组织开展好名园长名教师高端研修、后备干部高级研修、新教师素质提升和民办、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四大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名园长,全面提升幼师专业素养。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 发展 策略

幼儿教育因其在基础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得到全面的发展,但也面临各种挑战,存在很多问题。当前应发挥幼儿教育多元化发展的特点,推进幼儿教育向纵深发展,通过对幼儿教育政策的宏观调控,提升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水平,对促进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当前我國幼儿教育现状情况分析

(一)幼儿教育形成了以社会力量办园的主体格局

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办园格局。这就对整个幼儿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必须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引导幼儿教育结构优化,提升幼儿教育的体制结构控制管理水平,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办园的局面,为幼儿教育事业社会化局面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二)幼儿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

幼儿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在新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形成新的幼儿教育模式,对幼儿教育的全面深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念基础。当前需要形成家庭、社会、幼儿园三方幼儿教育模式,把各种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形成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理念,促使幼儿教育产生实在的成效,保证幼儿教育理念的全面形成。在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引导下,需要建立家庭和幼儿教育的合作和互动,提升幼儿教育的互动控制和管理水平,为幼儿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幼儿教育全面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幼儿教育缺乏办学特色

随着社会期待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幼儿教育遍地开花。很多幼儿园在当前的模式下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内容,需要增加一些新的活动项目,积极引导幼儿教育形成良好的办学特色,提升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这对幼儿教育的全面深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教育管理理念机械化

幼儿教育管理理念需要在教育管理创新中得到优化,不断提升幼儿教育的科学管理水平。以往的幼儿教育,主要是从标准化和系统化角度出发,造成幼儿教育理念的机械化,导致幼儿教育创新能力不足。当前应利用先进的幼教经验,根据面临的新问题,解决教育理念机械化的问题[3]。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需要形成特色化幼儿教育,为幼儿教育综合目标的建设和形成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幼儿教育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需要把培养和发展作为战略事业,才能形成幼儿教育科学化发展的状况。

三、幼儿教育全面发展的对策

(一)全面了解幼儿身心,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需要对幼儿身心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形成有特色的幼儿教育,促使幼儿教育健康和谐发展,这对整个教育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教育需要抓好园内各项事务,做好幼儿园的各项本职工作,这对形成良好的幼儿园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新的幼儿教育模式下要从幼儿园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引导教育创新,形成良好的幼儿教育新理念,对提升幼儿教育的综合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全面了解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才能形成良好的幼儿教育体系。

(二)幼儿教育要更新观念,形成信任合作的良好氛围

幼儿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应从幼儿教育基本理念出发,不断更新幼儿教育理念,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幼儿教育需要全面突出教师主人翁的作用,不断提升教师主动创新的能力,为幼儿教育理念的全面形成奠定重要的基础。幼儿教师的创新意识增强,可以形成幼儿民主教育的氛围,为民主管理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通过幼儿教育理念的转变,不断完善个性,形成良好的幼儿教育思维。

(三)幼儿教育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观,探索符合幼儿发展要求的教育课程

幼儿教育需要对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全面分析,形成正确的课程体系价值观,才能提升幼儿教育质量,探索符合幼儿教育实际要求的课程,为幼儿教育的全面优化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杜绝照搬课程的模式,坚持整体性、教育化、生活化的基本原则,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要把幼儿教育理念与幼儿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幼儿教育整体性的基本特点,全面优化课程资源,提升幼儿教育水平。

(四)积极开拓多渠道的幼儿教育思路

我国经济学家刘劲哲、张五常、郎咸平、林毅夫、吴敬琏、厉以宁、张维迎、茅于轼、樊纲、邹恒甫等提出:幼儿教育要形成多渠道的家园教育网络,在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要和幼儿建立平等、尊重、合作的基本框架,让幼儿能够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其以后教育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幼儿教育需要坚持合作的基本原则,消除教育过程中不成熟的理念,对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具有积极的作用。教育资源是宝贵的,实现教育问题共商、教育资源共享的局面,对整个幼儿教育思路形成具有积极的价值。

四、结论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需要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发挥幼儿教师的主体作用,提升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水平。幼儿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在新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形成新的幼儿教育模式,对幼儿教育的全面深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念基础。当前需要形成家庭、社会、幼儿园三方幼儿教育模式,从幼儿园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引导幼儿教育创新,形成良好的幼儿教育新理念,对提升幼儿教育的综合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全面了解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才能形成良好的幼儿教育体系,对形成特色幼儿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篇4

一、明确目标, 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000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 就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据有关研究, 人才可分为四类。与普通大学培养的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相比,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主要工作是把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成物质形态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诸如生产类的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等;相对于普通大学,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面向生产第一线。

因此认为, 高等职业教育既区别于普通大学, 亦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然而在人才培养上经常走进两个误区。要么是向普通高等教育方向拔高, 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 失去自身特色;要么是混杂于中等职业教育, 把学生培养成了技能型的工匠人才, 很难谈得上“高等”。应当明确, 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 应当具有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其次, 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更加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特色。因此, 高职教育既要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和实践技能训练, 又要重视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职业使命等方面的教育, 使其以深厚的文化基础与社会人文关怀去支撑职业训练, 从而为学生不断发展提供张力。

从河北高等职业教育现状来看, 主要是由学校承办, 企业参与较少。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大多成了本科的“压缩饼干”, 对实践重视不够。为了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教育部通过示范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工程推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在河北华北制药集团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 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在改革过程中, 要防止出现“狭隘的职业教育仅仅重视学生技能培养”的现象。如果把高职教育混同于技能培训, 就失去了“教育”的内涵。

二、准确定位, 服务河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为地方需要而设。

在世界教育史上, 为地方服务最著名的莫过于美国“威斯康星观念”。“威斯康星观念”源于威斯康星大学的教育实践与办学理念, 其主题是“大学为州服务”, “大学必须向全州公民及其子女提供学习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学、纯科学、农业学、工程学、建筑学、雕塑、绘画及音乐的机会……”。相比之下,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更应如此。然而现实当中, 多数学院不是经认真调查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后才开办专业的, 从而表现出了办学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二)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依托并服务主导产业。

从河北职业院校的名称可以看出, 不同学校都在试图办出自身特色。然而调查显示, 学校所设专业重复、雷同以及特色专业名不副实情况比比皆是。依托当地主导产业形成办学特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提出, 发展高职要做到三个坚持, 即坚持市场导向, 坚持背靠行业, 坚持人才规格。实践证明, 依托并服务主导产业办学不仅是学院生命力之所在, 并且是为地方服务的最佳途径。因此, 要避免高职教育“普通化”与“远行业化”现象的发生。

(三)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针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反应。

目前, 河北已经具备了清晰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构建以产业的高新技术为引导、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此, 河北高职教育将大有作为, 应该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面迅速应对, 以满足市场需求。在办学模式上, 要按订单培养的要求推动高职院校运行机制的改革。当然, 面对教育的特殊规律, 还要注意消除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的随意性, 以前瞻性的目光引领河北高职教育可持续的发展。

(四)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为地方提供多样化服务。

高职教育服务地方, 除了输送毕业生之外, 还有许多灵活多样的方式, 如:紧紧围绕地方需求开办各类培训班;直接以社会实践的方式把专业技能送到社区或直接指导生产, 等等。雷贝尔曾在1915年首次全美大学推广教育工作会议上总结到:“不管对不对, 你都会发现大学进修部并不轻视最简单的服务形式。毫不夸张地说, 进修部把大学带进了千家万户, ……或许还是那些最容易的烹饪和缝纫方面的课程, 正在为大学带来声誉”。由此, 我们应当受到启发, 著名大学都如此为地方服务, 何况因地方和行业而设的高职院校呢?

三、采取切实对策, 保障河北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一) 依托京畿大省区域优势, 凸显高职教育地方特色。

河北省有着显著的区位特点:第一, 毗邻京、津, 历来是著名的京畿大省, 尤其是经济要素的彼此交融成为重要特征, 人才就业的去向具有其他省份所不具备的巨大空间。第二, 河北地形复杂, 是国内少有的兼具平原、山地、丘陵、草原、滨海的省份。复杂的地形决定了丰富的生产方式与人才需求。区域特征决定了河北高职教育的独特性, 其区位的内部与外部特点是设计高职教育发展思路的环境坐标, 抛开区位优势办学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 依托政府财政支持, 确保高职教育更高投入。

高职教育是为现代化生产培养人才, 如果其实验室或实习实训场地的设备落后于实际生产, 尤其是专业教师不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 那么培养的学生便很难适应市场需要。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学习空间要求较高, 学生应能在真实或仿真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场所完成工作过程的体验。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应该是专兼结合的教师构成, 不仅有专业基础课教师, 还应该聘请行业的领军人物、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当实践指导教师, 尤其需要“双师”素质的人才。因此, 各级政府对于高职教育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投入。

(三) 依托与政企之合作, 构建河北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与政府合作, 是服务地方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历史上美国拉福莱特州长与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的合作成为佳话, 也由此才有“在威斯康星州, 大学就像猪栏或农具存放室那样贴近勤劳农民的生活……”的生动场面。因此, 要办好高职教育, 一定要改变地方政府与高校之间各行其是的状况, 建立起必要的合作关系。要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企业的参与将有助于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对愿意成为实习、实训基地的企业, 政府应按照企业承担的教育和培训任务对其设备投入给予财政支持。因此, 政府与企业对于办好高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要逐步探索一条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高职教育体系。2008年, 由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的河北省建材职业教育集团, 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 依托河北战略与政策, 谋划高职教育未来发展。

区域战略规划是统领区域发展的重要坐标。河北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带战略、环京津冀都市区域经济圈战略及“一线两厢”发展战略、“一条主线、两大支撑”战略、“文明生态村”战略等, 都应成为河北高职院校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 高职教育不能有一丝一毫“象牙塔”的味道, 决不能关起门来办学。然而, 河北高职院校似乎还缺乏对区域战略与政策的敏感度和超前意识, 更缺乏系统的应对思路。

(五) 依托“双师型”教师培养, 奠定高职教育发展基石。

高水平的师资条件, 是办学成功与否的第一条件。因此, 在师资特征上还属于普通教育的范畴。师资是众多教育资源当中最重要的资源, 是办好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 要抓好“双师型”教师培养, 要依托“双师型”教师培养改善高职教育师资结构、提高整体师资水平。

摘要:当前, 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发重要。本文阐明了河北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途径, 并从服务区域经济的角度探讨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同时, 从“区域优势”等五方面论述了保障河北高职教育良性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发展策略,河北

参考文献

[1]王生龙.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模式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09, 607 (3) .

[2]徐树成.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形成发展的动因分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2006 (4) .

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篇5

中期实验报告

黄德琼

领袖儿童教育语文课堂发展性策略研究已有三年历程,在三年的研究历程中我们不断反思、总结、完善、提升、成长。我们研究的内容是唤醒学生学习潜能,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绿色生长结构,让学生快乐自信地学习,积极健康地学习,潜心投入地学习,超越自我地学习,培养有自己的主张并敢于表达自己的主张的儿童;会质疑会思考的儿童;积极健康、合作向上的阳光儿童;办事执着超越自我的儿童;人人在校都能永不满足,永不退缩,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发展性就是在具有自主性、学习性、主动性、发展性的基础上,突出发展性。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兼有四项特征是金字塔的底座,突出一个特征是塔顶,塔顶需要底座的支撑。之所以选择发展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是因为发展性本身已经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学习性的特质,发展性又升了一层,难度又增加了一层。为此确立领袖儿童教育发展性策略研究。

二、理念支撑

领袖儿童教育不只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教育方向,是为人的未来指引正确、幸福的方向,而领袖儿童教育本身就是不懈追求这个方向的过程实践。面对领袖儿童教育,有人认为它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选拔、精英、领导方面的教育。我们学校对领袖儿童教育的界定是在汲取精英、领导特质教育的精华的同时,面向全体,给所有孩子一个领袖儿童教育的土壤,让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而美丽成长自己优越的一面,最终让孩子因优越的一面成为卓越而幸福。

参照多元智能理论,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个孩子是有差异的,差异体现了每个人有优于他人的一个面。领袖儿童教育,扬长避短,特别关注孩子长于他人的一面,并施于足够的养分,孩子优越的一面不断放大,成为这方面的骄子,给孩子卓越幸福的人生打好底色,是领袖儿童教育的旨意。

三、研究内容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快乐自信地学习,潜心投入地学习,培养“独立思维,敢于表达”“学会质疑,学会方法”,“积极健康,合作向上”“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学习品质。形成“人人会质疑”“人人会朗读”“人人会表达”的发展性领袖儿童。

四、实验成效

1、在“三模小组化”教学模式中培养追求卓越挑战自我的领袖儿童

在创境引题环节着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但发展性课堂教学策略中的创境引题不仅仅停留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需要别致创境。要根据课文特点创设情境,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还能触活学生新的思考,并在情境中自然揭题。它有三个操作要点:一是简约,二是要有新意。三是与新课学习联系紧密。发展性课堂教学中的开课时领袖儿童的潜质就会在这短短的两分钟内,慢慢地被唤醒,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样创境引题在形式上能吸引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在情感上震撼学生。显现的领袖特质:积极投入学习状态,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潜质从创境引题就有突显。

第二步先学后教: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设计到学习方法的选择,都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领袖儿童教育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此,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的机会,而不是少数学生。先学,其实就是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自己可以学会自己学,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学生交流自学收获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梳理出学点,也就是学生的疑难点,困惑点。接下来就是重点品读,以读促悟。到了非讲不可,学生迫不及待想要弄懂的问题上,老师现身,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学习活动中,师生,生生,生本有效互动交流,探究阅读,习得方法。超越他人,超越自我。如我在教学《扁鹊治病》这课时先学后教的第一步让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这一环节教学,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第二步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从而把课文读通、读懂、读透。精心设计表格,学生通过自主填表,交流质疑等形式,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文本,知道了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寓言所含的道理。这个表格的解决更是学生自问自探文本的基础。学生围绕表格,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劝说?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第三步,质疑讨论,强化感悟。围绕学生针对表格提出的问题。解答疑问,感悟人物特点。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中划、反复读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话来深入感悟人物的鲜明个性。教师在后教这一环节中,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从而加深对人物内心的揣摩。让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丰满与深刻,较好感悟寓言情理。

展示反馈:“展示反馈”环节中的展示,它是最能体现领袖儿童教育发展性课题研究思想的,因为它的最直接要义是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展示自己的个性情感,展示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描述把它给展现出来,形成一种表达、讲解、演讲的课堂情境,学生在这情境中学会了表达,学会了演讲,学会了自信,学会了乐意地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认识、自己的见解传达给其他的人,教会并影响了其他人。这种情境可以把语言激活,把思维激活,把情感激活,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逐步成长起来。它也是对整节课学生的一个检测,了解学生知识、情感,方法是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主持小组全员上台,从不同侧面进行交流展示。如四人小组上台展示:就每个人的感悟文本的程度或特长代表小组发言,可以展示体会、可以展示朗读、可以展示收集的相关资料、也可以是质疑释疑等。小组轮流上台主持,每一个小组都有上台主持的机会。教师逐渐隐身,讲台不再是老师讲解、提问的阵地,而是学生主持、交流的舞台,在学生的主持下,全班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回应和评价。每个小组成员先展示自己学习成果,再启发、组织全班其他同学围绕自己展示的内容进行广泛交流。每个发言人展示结束后,用“谁愿意和我交流”、“谁愿意给我补充”等语言形式,启发全班其他同学回应自己的交流内容,其他同学或认同、或强化、或补充、或质疑、或评价。当有同学举手愿意交流时,主持人指定同学发言;该同学发言完,主持人可用“还有谁愿意交流?”等问话启发其他同学继续围绕该话题发言……依此类推。这时的展示者既是发言人,又是主持人。当台前一个发言人展示并组织全班交流结束时,后一个发言人再进行展示和交流。用这样方式调动所有学生加入“小老师”的行列。而且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都有锻炼自己的机会,都经历了一个过程,由不敢说到敢说,增强了自信感,由说不清楚到说得清楚,获得语言表达的进步。“展示”环节中,学生思维、情感、表达,充分展现。学生充满自信,健康向上,亮出自己。班上的学生人人在思考,人人在进步,人人在自学,人人见收获,人人展现自我。它的落脚点是提升领袖素养,显现出来的领袖特征应该是:追求卓越,超越自我。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塑造发展性领袖儿童。

领袖儿童教育发展性课堂教学,提倡“合作” 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我们班成立了合作学习的小组,自成立小组后,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通过小组合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一名学生都有明确学习任务,有独立自觉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的扩大了参与面,充分发挥了生生间,师生间相互交流协作的小组学习让学生的被动变为主动,特别是分组讨论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组与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潜能,增加了信息量,使学生在相互促进中国共产党同提高。如我执教的《猫》这篇课文时给了学生两次合作讨论机会,第一次是学生自学后让学生讨论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二次合作讨论比较句子体会猫的性格古怪。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学生不仅深刻认识到猫的性格古怪,更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把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使他们真正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在领袖儿童教育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在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还要引导学生能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接纳他人的观点,形成既充满竞争又合作愉快的氛围,在教学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成为永不退缩,超越自我的领袖儿童。要解决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性问题,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需要,不仅要有强烈的发表自己观点的欲望,还要有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一种内心需要。第二,要让小组的每一个同学都关心自己小组的讨论合作,达到统一协调。第三、讨论合作达到什么程度,小组成员都要清楚。第四,平时小组各项负责人,都要各尽其责。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探究性问题是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在交流时,结合具体的词句,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用朗读重点的语句来表现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由此落实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

3、在表达中追求卓越。

不管是研究自主性课堂,还是主动性课堂,都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说”的功夫,但,发展性课堂的着眼点更高了些,把说上升为语言表达的较高层次,让“说”变得精神、变得自主,把“说”提升到自然、流畅、生动、深刻的高度,一步一步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力、表达力。在发展性课堂里,学生的表达要有较高的水平,比较精致。发展语言品格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是,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既兼顾全体,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表达欲望,又激发调动沉默层的学生积极起来,生动起来。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一个班却有几十多个学生,能有多少个学生发言呢?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的李校长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发挥小组的力量,为了方便学生表达,小组同学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围在一起,小范围地讲解,也可以几个小组合在一起,讲解,让学生充分地讲解,那些迫切需要发言的学生让他们心尽情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那些不爱说的学生都要说,并且也要抢着说,他们在一起自觉地排个顺序,人人讲,人人讲好,说充分,围在一起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情感的表达需要,大声点可以,小声点可以,只要你是发自内心的,只要是你需要这样讲都可以。增加了这样的表达机会,学生还要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谦让,学会讲的礼仪。最终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小天地里放飞心灵,开放思维,美化情感,让表达变得生动有趣且有品位。在李校长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名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他们班上的答问是按开火车或按顺序表达。发展性课堂出来的学生能够在任何场合能够大方得体掷地有声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成为一个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学生。()她们班还开展了即兴演讲活动,她为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和思维力,把即兴演讲变成了抽签式的,并且把时间调到每天午间练字的5分钟,每次有三个学生演讲,他们先到语文老师助理那里抽签,略作准备,就依次走上讲台面向大家做演讲,把抽到的话题讲清楚,需要快速地思维、组织语言,开始只能说几句话,还有点吞吞吐吐,但时间一长学生就能说得流畅,也能说一段完整而顺畅的话了。从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过渡到陌生的、方方面面的话题,这个过程是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说话能力,抽签演讲对学生的要求高了一步,需要学生自己调动储备,唤醒思维的灵感,否则张不开口,讲不出话,因为抽签是不确定的内容,每个同学抽到的内容不一样,没有参照和模仿,全凭自己的创造。就这样学生不断地历练,语言表达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为了让学生善于表达,让学生的表达吸引小听众,她们在班级成立了演讲社团,演讲社团有三个目标,一是人人会即兴演讲,人人能写主题演讲稿并且能够声情并茂地演讲。二是人人都成为节目主持人,三是人人都成为辩论家。制定了演讲社团的活动规则,活动时间、地点也有具体安排。她们班的学生的表达都能达到比较具体,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具备领袖儿童独立思维,敢于表达的特征。有的学生在表达时能配上自己的肢体语言,脸上露出或喜或悲的情绪,很有感染力。所有的学生表达结束时都能礼节地交代我的演讲或表达结束,或是表示感谢。从学生的表达中感受到学生自我挑战,永不服输,积极面对,超越自我的良好状态。

4、实行“单元主题阅读”教学

李校长的单元主题阅读研究已经有五个年头,她通过研究逐步走出自己的特色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她研究的基本步骤是:

1、个体阅读

第一部分:拼音、字词基础过关。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给每一个生字注音、组词,理解每一个二字词和四字词,积累特殊结构的词,如带“的”“地”“得”的词、归类AABB、ABCC、AABC、ABB的词等,然后我们一起矫正写在随堂训练本上。

第二部分,逐课逐段逐句品读,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一句一句地理解,体会某一个词在句中的含义和作用,体会某一种表达方法在句中的表达效果,体会句与句的联系,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这些我们都写在随堂训练本上,这本来叫批注,但语文书上写不下,不能系统地写,在语文书上只能写一些简单的批注。

第三部分,梳理每一课的表达顺序。知道这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是什么结构,以清晰学生的思维。

第四部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精美课文要背诵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2、小组合作

第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提多少就提多少,把问题记录下来,再进行整理,留下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

第二步:讨论解决问题。首先,每一个组员根据问题写出自己的解读,至少写出二个理由。第二,小组交流、碰撞、记录、整理解答的语句,至少有三个理由。

第三步:有层次地写出来,用上表示层次的词、关联词等,把问题解答清晰有说服力,不能颠三倒

四、重三遍四,也不能记流水帐,更不能答非所问。组长负责完成。组长责任重大,既要组织好提问、交流,又要引导大家共同解答。

3、展示前的准备

展示主持人写好展示计划,包括展示的目标、内容、要求。前几次老师亲自细致地指导。计划要在全班讨论通过。

各小组根据展示计划做展示前的准备,小组选择好自己展示的内容,明确展示要求,小组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要展示的题目。组长安排好小组成员的发言顺序,小组可以做展示前的演练,主持人做好全班互动交流、补充、提炼的准备,哪些地方需要互动,哪些地方需要补充,怎样进行提炼,提前做好准备,写清楚。

4、由学生主持上好展示课

整个展示课都由学生来主持,老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稍加点拨,老师的指导在准备课上,在前置性学习和展示前的准备上。

基本步骤为:

第一,主持人开课,呈现展示目标、内容、要求。

第二,一个小组展示一个内容,小组长要善于鼓励小组成员自然大方地向大家展示,表达清晰,语言生动,声情并茂。每一个小组展示之后,主持人要给予评价,老师在关键时候做相应的评价或点拨。

第三,如果需要与全班互动,主持人要提示展示小组,通过语言的交流与全班开展互动。

第四,主持人总结展示情况与效果,小组代表总结展示的新收获。

第五,为下一次展示提出很好的建议。

5、拓展阅读

搜集整理与本组课文相同主题的美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美文蕴含的意境和情感,领悟表达方法,赏析优美词句,积累优美语言。

6、紧扣主题,进行习作训练。习作前充分准备内容素材,实行现场限时习作,一气呵成,写后反复修改。

王主任这个学期也在大胆尝试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这学期她进行了三个单元的尝试,效果较好。主题单元的阅读分为四种课型,把一单元的1—14课时分布在这种课型里,一是整体感知课,二是单元精读课,三是拓展阅读课,四是主题展示课。突破了以往单打独斗的教学模式,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篇带一类,为领袖儿童的阅读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堂展示活动中她主讲的《秋天的雨》就是其中的“单元整合·拓展阅读 ”课。整体感知课,不是以往的一篇一篇的读,而是把一组相同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读,一起比较。精读课突破了以往的细致的,全面的深挖,而是在点上着力,在阅读方法上突破,以此引领领袖儿童学会阅读的方法,从而实现运用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开展课外阅读。阅读课不需要烦琐的课文分析,也不是游离于语文活动之外的语文说教,而应该是由“教课文”转向“教阅读”,凭借课文教会学生阅读,引导实践,充分经历阅读过程。让学生以最经济实惠的方式,大量吸纳字词句篇,依靠人的语言本能及语感,直接去进行由阅读带动的听说读写的实践。主题展示课则是她的学生最喜欢的课型,因为这个课上,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阅读成果,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在这个课上,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兴趣盎然,收获颇多。相互的影响带动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以后的阅读中。同时充分利用长课的50分钟,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展示,部分学生如鱼得水,尽情展现,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提升。

5、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成就发展性卓越的领袖儿童。

一个语文学得好的孩子,一定不只是靠一本语文书获得的,语文学得好来源于广泛的课外阅读,来源于丰富的语文生活,更来源于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语文实践活动。结合生本课堂教学认真落实好前置性学习,在前置性学习内容安排上除了让学生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把生字认到,理解词语外,还要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成语、名言警句、故事、人物等。这项任务的落实大大丰富了语文实践活动,再加上课前的经典诵读,课外阅读的时间保证、课外读物的落实,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历练,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获得书本上没有的语文能力,诸如整体规划构思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演讲表达能力等。如今秋我在教学《遨游汉字王国》这个单元的语文综合性活动,根据活动建议引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活动计划中每个成员需要收集的内容非常明确们,学生特别乐意完成自己学习任务、兴趣很高,有的学生收集汉字的不规范使用,有的收集汉字的演变和历史,有的收集字谜、歇后语等,最后汇集成册,学生通过一周的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分析研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高质量的手抄报和一份高质量的调查报告,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研究,关注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合作向上的能力。为学生后续及终身学习打好底色。又如李校长所带已毕业的学生六一班从四年级开始他们都成立了社团活动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播报新闻。全班学生有十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播一周。新闻大致有三个层级内容:一是校内新闻或镇级新闻,二是湖北新闻,三是国际国内新闻。新闻主要来源于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全面了解,把自己认识和感受到的信息汇集成一则一则的。学生既是播报员又是记者,新闻播报小组将采集到的新闻,编辑在word文档里,国际国内新闻是在学生在网上查阅下载整理后,与校园新闻组合,分主要内容和详细内容编辑,成为系统的新闻稿。学生播报新闻,模仿央视新联联播的方式,每天早、中、晚的时间进行播报,新闻内容呈现在大屏幕上,学生既看又听。播报新闻,有模有样,有央视播音员的味道。上学期结束,我们将学生播报的新闻内容,汇集成册,主题是《常青藤新闻发布》(常青藤是班名)通过新闻播报活动,学生收集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幅度提高。新闻播报,班级学生全员参与,轮流进行,每个学生都品尝到了新闻播报的滋味,很自信,每个同学都感受到播报新闻的好处。大家在新闻播报中增长了见识,把视野放大到镇、省、祖国、国际,关心国际国内的大事,不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热点、看点、亮点的意识和能力。王主任每周的领素课认真准备,语文活动认真策划。上届六年级学生一年中开展了很多丰富的活动,“科技发展利与弊”辩论赛,“毕业之歌”朗诵会、故事会、秀出我自己主持大赛、古诗大回放、“中国梦家乡美”演讲赛、“再见了母校”演讲赛、家乡民俗展示、制作班级毕业纪念册“那些年华,我们一起走过”等活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特别投入,学习成果丰厚,收获更大。活动展示的精彩,准备的过程更是发展了领袖儿童的多种能力。合理分组,形成合力,小组成员相互补充完善,齐心合力,相互评价促进。小组的力量推动活动,促使活动开展更加高效,促使展示更加精彩。特色展示、丰富延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领袖素养如语文交际能力,创造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家共同分享了活动的快乐与成功。无论是有无人听课,班级学生显现出领袖儿童“自信大方”“敢于表达”“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特质。班级领袖儿童作品集《那些年华,我们一起走过》和《小荷-优秀习作集》(3本)荣获学生作品创新奖和优秀奖。集子里收录了每一名学生珍贵的作品。本期他们班上的“拥抱秋天”班级社团主题活动把班级多个社团活动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系列活动,让各个社团在主题活动中彰显领袖潜质,激活领袖潜能。激发班级100%领袖儿童热爱自然,亲近大自然,100%的儿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美,展示美,在活动中更加充满自信,具有审美气质。在分享成果的同时,开阔视野,发展思维,唤醒儿童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培养儿童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维,学会朗诵、创作、手抄报、手工制作、摄影、歌舞表演等方法,展示个人才艺,丰富生活阅历。通过以社团为单位的准备、排练、展示等系列活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不断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向上,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与家长一起走进自然,促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交流。李校长和王主任已经率先尝试主题单元的阅读教学。具体做法她们会介绍给大家。我在这里不再赘述。

五、问题思考

1、发展性课堂与“自主性”“主动性”“学习性”课堂在形式和实质上的区别并不明显,大家可能都在这么做。“发展性”领袖儿童教育课堂还只是雏形,显现出来的某些特征还很粗糙。

2、来自学生需要的发展性课堂学习潜规则还没有建立;具有发展性领袖儿童气质的学生还没有显现出来;老师还没有成熟的设想。

3、每一个学生发展空间还不够,课堂学习方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六、下一阶段主攻目标

1、让发展性课堂与“自主性”“主动性”“学习性”课堂有形式和实质上的区别。大家都做的,我们做得更到位,更深入,更成型。做大家没有做的标志着“发展性”特质的课堂:(1)课堂弥漫浓浓的语文味。(2)百分百的学生积极投入,独立思维;百分百的学生有合作的需要,讲究合作的潜规则,有合作学习的能力;百分百的学生能够大方自然、清晰流畅、具体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见解。(3)80%的学生具有演讲、辩论、主持的发展性语文素养。(4)百分百的学生自信、开朗、大气、永不言败、追求卓越、不断超越。(5)小组合作学习有质有序,考核制度持续深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建立来自学生需要的发展性课堂学习潜规则---积极投入,活泼有序;合作互助,提升超越。课堂成为学生的主阵地,教师逐渐隐身。

大学人文教育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篇6

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这种精神和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文化,那么它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民族。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外在表现为经济力量、国防力量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内在表现为人才素质的竞争,谁在人的素质上占优势,谁就能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人文素质是一个优秀大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祖国发展、国家兴旺的栋梁,是正面影响社会文化、社会发展的知识力量。在大学的教育中,不能忽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要通过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净化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境界。

本文通过对大学人文教育现状的分析,探讨在大学开展人文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意义,提出开展大学人文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大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探讨。

二对大学人文教育困境的反思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文化理想,作为一个国家精神堡垒的大学更承担着为国家、民族、人类寻求梦想、美好生活和改变现状的使命。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人文理想,那么这个民族的未来将是黯淡的。在物质主义、功利主义日趋严重的今天,大学教育呈现出了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结果轻形式的倾向,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边缘化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对科学技术的强烈追求下,我国一部分高校把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于为社会提供所需人才,把自己比作“生产人才产品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工厂”。而学生也秉承着“适应社会,适应需求”的理念积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实用知识。使得大学教育的“人文化”特征被“实用化”特点所遮蔽。这种转变突显了高等教育的现实感,使教育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更加直接更加紧密,增强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但是它同时也造成了高等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实用化”特征,它所培养的往往是“专家”而不是“学者”;培养的是分门别类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不是具有人文素质的现代社会主体。这种风气抹杀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的依赖,强化了社会对大学的专业化模式的认知,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呈现出了专业化的倾向。

2课程设置结构失衡,人文教育学科化

人文精神教育不能等同于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素养也不能等同于人文学科的知识积累。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它有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人文学科,它并不只是一种学科分科,而是诸多学科知识体系的总和。目前我国大学人文教育主要是从人文学科中汲取素材和材料,但是人文教育不等于文科教育。文科教育是必要的,但是它不应该成为人文教育的全部内容,文科教育强调的是通过对人文知识的掌握,对某一人文现象有一定的认识。而人文教育强调的是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成为人格、气质、修养,使之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另外,从课程设置方面看,我国大部分高校人文教育的开展只是简单地把人文教育设置成为一般公共课和选修课,课时数受到限制并且质量不高,对人性的训练与培养、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却重视不够。这很难确立人文教育的地位,留给学生的至多是人文知识,而人性的因素则被遮蔽。

3大学缺乏人文氛围,人文教育工具化

人文教育主张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等手段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精神风貌和品格意志。在物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历史使命认识不清,他们人文知识匮乏,文化自觉意识淡薄,对现实和社会的认识不够,他们思考、反思能力薄弱,想象力、创造力缺乏,甚至有些大学生不知“为何而生”,对前途感到茫然。目前,我国高校缺乏一种人文氛围,大学生对于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对于大学意义的理解具有一种“实用主义”的色彩。人文教育被理解成为获得学分所必须通过的课程或是完成考研的必要手段,人文教育不被看作是一种人格的提升,境界的升华,而只是实现目的的一个工具。此外,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方式,并且在考核方式上往往采取标准化试题的方式,这种考察方式使学生获得的无非是一些知识、概念,最多是一些理念,而失去了对于人文精神所应给予的重视和培养。

三开展大学人文教育的有效策略

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认为,大学具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其中后者是大学的终极目标。近年来,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界使用频率颇高的词汇,它强调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专业领域,同时也要注重对人的品行、道德、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育。实践证明,单靠科学教育和科学发展并不能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在大学中开展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正确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树立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大学不仅是现代科学的发源地,更是社会道义的策源地和人类的精神殿堂。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材,而非制造高档机器。科学技术固然重要,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容易导致物质世界对人性的束缚和一些人道德精神价值的失落。在人的各种素质中,科学素质仅仅是基础素质之一,人文素质也是人的重要的基础素质。就两种基础素质来看,一个人如果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种,他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近几年在国内引起轰动的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和大学校园里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问题等都是当代大学生精神空虚、迷茫,忽视道德修养、个性发展的表现。大学生是我国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生力军,倘若他们只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而缺乏崇高的理性、良好的德性和健康的心理,那么势必会造成他们精神滑坡、亲情隐退、人道迷失等,他们的科学素质将很难发挥作用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危害。因此,应加强人文教育在大学中的基础地位,使大学不但传授知识文化,更要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

感、事业心、竞争意识、开拓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格、气质、修养等全方位人文素质的重任。

2走出人文教育学科化的限制,充分挖掘人文精神的实质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些人强烈地感受到,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的幸福感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而有时甚至会感觉到空虚、迷茫。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竞争日趋激烈,人们不断地去追逐、认识、把握外部的物质世界,学会了“如何生存”的本领,但是对于“为何而生”却显得迷茫。因此,高校人文教育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合理安排人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合理安排课时,扩大人文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将人类思想的精华有机地网络起来,使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形成系统的认识。此外,在学科评价方式上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育其积极健全的人格,而不是单纯评价其理论、学科化的人文知识掌握了多少。要通过人文教育激发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不应该只是从生到死的生理过程,而应在生命的过程中完成精神的升华,培养健全的人格,活出生命的尊严。

3提升大学人文氛围,丰富人文教育培养方式

大学生身处大学校园之中,校园文化是不可替代的人文教育土壤。优良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意义非凡,校园环境对于学生当下的思想言行,乃至一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良好的学术氛围、道德风尚、文化娱乐品味、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科学与人文的气息,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与熏陶,同时激发起他们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力量。提升大学文化氛围,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教师为人处事的原则、治学精神、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影响。高校教师应该注重个人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使这两种素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此外,人文教育开展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高校可以通过学术讲座、活动交流等各种具体的行动来彰显高校教育的人文特征,切实提高人文精神培养的效果,使校园文化建设得更好,促进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促进函授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 篇7

函授教育何以式微?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 函授“目的”不纯:学员“唯学历”化———代为上课、替考严重, 站点面授“效益化”———形式化、机械化普遍。其二, 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三, “自学—面授—复习—考试”的教学模式单一, 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其四, 考核与管理制度松懈。针对上述原因, 我们提出以下促进函授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端正函授目的

目的构架一定的行动纲领, 同时又规约着人们如何, 以及怎样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目的不纯将导致错误的认识和行动。当今的函授教育“目的”不纯:办学目的商业化, 受教育目的功利化。对承担函授教育的办学主体而言, 函授教育办学目的的商业化倾向正日益显现, 更有甚者, 函授教育的主要目的已经定位在追求经济效益层面, 承担函授教育的办学主体业已成为学校创收的重要的经济实体。[1]对函授学员而言, 有相当一部分学员把参加函授教育的目的定位于获取学历和文凭, 以此作为提高自己工资、待遇, 以及职位提升和工作变迁的重要砝码。

端正函授教育的“目的”是函授教育走出式微泥淖的先决条件。对承担函授教育的办学主体而言, 经济效益应只是函授教育的其中一个“目的”。从本质上讲, 教书育人才应该是函授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对函授学员而言, 开学伊始, 承担函授教学任务的教师就应向学员明确:函授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 其根本目的是使学员借助于函授教育这种教育形式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和追求个人的自我实现, 要求学员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这样才能帮助学员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为今后的函授学习做好铺垫。

二、完善函授课程设置

目前情况下, 函授教育的专业大都是沿用高师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 所开设的课程也都是和在校师范生所学的课程相差无几。这种课程的设置忽视了成人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要, 往往使函授学员觉得所学习的内容针对性不强, 实用性不高, 灵活性不够, 体验不到学习的价值, 学习的乐趣更是无从谈起, 进而对函授教育产生失望的念头或对函授教育不感兴趣。[2]

函授教育的教育内容应突出成人特点, 针对函授学员的现实工作需要和自我发展需要, 富有弹性, 注重实用性, 强调针对性。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加大程序性知识的分量, 缩小陈述性知识的比重;突出实用性知识和技能, 减少学术性知识;能及时反映新的科学技术成果, 新的文化动态, 新的学科知识和理论;密切联系成人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在一次调查中, 有75%的中小学教师希望能去掉哲学、某些传统的专业理论课或课程难度很大的课程, 增加诸如当代教育改革、英语、计算机、学生心理辅导、青少年心理、班主任工作等应用性的课程。[3]只有这样, 高师函授教育才能对函授学员保持强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 使函授学员确实感受到高师函授教育的价值。

另外, 教材不仅是函授生学习重要的依据, 而且是教育者与受教者诗性关系的纽带。成人函授教育的中介教材针对性、实用性、指导性不强, 或者是全日制本科教材的翻版, 抑或粗制滥造的“拼盘”。编写适合于函授生自学的教材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材包括教学目的、课程性质、实施办法、教学进度、课程难点和疑点、复习思考题、案例等内容, 同时阐述所选函授教材的系统性, 让函授生有明确的线索, 去理解教材中的重难点, 从中学会自学。

三、改革函授教学模式

成人函授教育普遍采用“自学—面授—复习—考试”的教学过程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在资讯不发达, 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传递信息的时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它的最大缺点是沟通困难、信息量少、时效性差, 自学环节教师监管作用小, 学习者完全依靠自学, 学习效率低。

改革传统单一的函授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许多函授单位也对这一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一种有效的课程教学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组合和运用, 好的教学模式应融合多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像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创建的函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的新模式: (1) 对于学员有知识基础的课程先自学后面授。学期伊始, 将自学计划、学习要求, 以及练习题挂到相关网页上, 发到学员的信箱, 包括各章节的学习目标、内容分析、典型方法等的学习指导书发到学员手中。由学员在家完成自学任务, 并通过信箱上交作业, 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面授时, 教师在学员自学的基础上以问题为中心系统地、重点地、有针对性地讲授。 (2) 对于较难、较抽象不便于自学的课程, 亦采用“先面授后自学”的模式。面授要突出学科的本质, 揭示学科的思想方法, 要加强与学员已有的数学知识, 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处理问题要深入浅出、居高临下, 要联系中小学的数学课程, 要帮助学员理解本门课程的体系结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在面授阶段做到学员对本学科的体系、内容、方法学懂弄通之后, 再进入有指导的自学环节。 (3) 教育类课程采用“教师培训”形式, 包括专题讲座, “超级画板”与通过数据库查阅资料的专项培训, 理论学习, 到优秀的中小学作教学观摩与考察。 (4) 网络教学作为有力支撑, 开发建设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成人教育网站”, 各科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疑难解析等有关资料全部上网, 学员可以随时利用网络学习, 并可以和指导教师在线交流。 (5) 教师巡回指导小组教学作为有益的补充。同县镇 (或临乡镇) 的几个学员建立自学小组, 配备组长负责督促组织、联络适宜。每一门课程教学期间指导教师三次巡回指导, 通过走访、座谈、学习检查、作业抽查等辅助手段为学员提供更及时的学习支持和帮助,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并对学员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4]这种模式, 承继了原有函授教学的长处, 更加遵循函授教育的独特规律, 重视教育对象的基本特征, 尊重学科特点, 并切实从学员的工作需要和成长需求出发, 以崭新的姿态被社会和上级有关部门所认同, 可以说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

四、严格函授考核与管理制度

现有的考评方式绝大多数是通过教学结束进行书面考试打分, 教师的教、考一体, 而且主要是测试记忆和背诵方面的内容, 从而促使学员着眼于考前记忆, 对教学过程持消极应付态度。函授教育要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历文凭的含金量, 可借鉴自学考试的方法, 建立试题库和规范化考场, 按照教考分离的原则, 由权威性的考试机构来认定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 将考试管理纳入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5]。通过严格的考试制度和科学的考题内容, 给学生和教师以同等的压力, 使教与学的双方互为动力。另外, 学员的出勤、读书笔记及完成作业量也应计入学期考试课程总分中。

应建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层面的函授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制定函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 并将函授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化;学校也应该重视对函授教育质量的监控, 例如可以建立成人教育质量督导组定期对成人教育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评估。

摘要:本文剖析了函授教育式微的主要原因, 包括目的不纯, 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学模式单一, 考核与管理制度松懈。并针对上述原因本文提出了以下促进函授教育发展的策略:端正函授目的, 完善函授课程设置, 改革函授教学模式, 严格函授考核与管理制度。

关键词:函授教育,发展策略,课程设置,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柳士彬.目前我国函授教育的弊端及对策[J].成人教育, 2000, 8.

[2]杨成利.高师函授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 2002, 2.

[3]柯洪霞, 王惠萍, 杜庆君.对高师函授学员学习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7, 6.

[4]房元霞, 张凤霞.创新函授教学模式, 提高函授教学质量[J].科教文汇, 2009, 10.

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篇8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必然要求

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 至今还没一个公认的定义。但国内外学者都阐述了他们自己的观点。比较权威的说法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把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与高等教育的目标、主要功能和传送相结合的过程。②它更强调一种过程和趋势。但是, 高等教育国际化并不是一个人才单纯输入或输出的过程, 而是要将新的文化理念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这就要求各个地区不能只满足于学习先进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制度、模式, 更需要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从而形成高效、和谐的发展路径。

国内各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有力执行者和推动者, 需要为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做好充分准备。随着近几年来高校自主权的扩大, 地区高校不在单纯依靠国家层面的支持, 与地区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 国内高校可以有效利用区域力量, 在国际化大背景下, 更好的提升自身能力。

二、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

事实上,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 高等教育促进区域发展。近些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 高等教育服务地区, 尤其是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功能越来越明显。比如:高等职业、专业院校, 为区域经济提供了大量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平衡了人才供给需求关系。并且, 高校师生, 本身也是一个较大的消费群体, 可以有力的促进区域经济。另一方面, 地区也积极支持高校发展。高校人才有利于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他们是先进技术、先进知识的提供者。同时, 也是当地各种项目的内容和观众。国家层面十分重视教育产业的发展, 尤其是高等教育。也相应出台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育人。可以说, 区域和高校正在以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关系。这样的合作机制下, 不仅可以为企业积蓄人才和竞争力量, 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 而且参与地区事务的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具实践意义的教学, 更有效的就业途径。

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强势来袭, 国内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区域优势, 并以服务区域为焦点, 推动区域经济为最终落脚点, 学习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经验, 培养现今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立足区域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

以往传统的高校主要着眼于追求知识, 以实现国家的大目标为最终目的。随着高等教育扩张, 高校数量不断增多, 很多高校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区域环境上。由此, 以区域为出发点, 全面提高高校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能力, 制定出更符合地域发展的策略成为可能。具体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改变区域角色观, 融合国际先进理念

早在19世纪的欧洲, 大学被描述为“对地区的拒绝”。当时的大学以追求真理为使命, 是个批判质询、交换思想和增进自身知识的超然场所。③进入20世纪, 大学为国家建设提供服务而换取到了一部分自主权。然而, 有部分美国高等教育系统走上了另外一条发展之路。更多的借助地区力量。他们通过增加受教育机会和对社区的服务, 得到了地方支持, 因此高等教育系统被植入了“人民的大学”的成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 高校的理念也需要逐步完善。培养为国家所用的人才, 也要培养为社会所用的人才。人才的培养应该符合当今社会的时代要求。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高校是人才集中地, 可以孕育出更多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高校应积极参与地区发展决策, 为地区发展勇于承担责任。

2. 利用区域优势, 增强国际交流

影响一个区域优势的因素有很多, 比较显著是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首先, 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 加强区域合作是很好的选择。如:丹麦和瑞典的跨境合作。奥瑞松德地区地跨两国, 是跨境合作的成员, 也代表着欧盟实现更广的区域发展的志向。本地区在生物技术和医药研究上仅次于伦敦和巴黎位居第三。在信息与通信技术、食品加工以及环境技术方面也有优势。④本区的高等教育很有特色。奥瑞松德大学是一个有14所大学志愿构成的集团网络。现有1.5万名学生和1.1万位研究人员。但是, 这两个国家的干等教育体系是不同的。丹麦是一个三元系统即综合了研究性大学、大学学院和艺术学院为一体, 而瑞典是一元体系, 包括大学和大学学院。同时两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各具优势, 瑞典有着很强的社区联系的传统, 包括私人部门为了研发和知识传播联合到一起;丹麦大学曾保留了独特传统, 进追求教学和研究的卓越而不着力发展他们与社会和经济的联系。事实上, 跨境合作并没有到达成熟程度, 各地区个国家都在探索阶段。

就中国的国情来说, 有很强的区位优势。相邻的国家, 俄罗斯、韩国、日本等, 都是拥有国际先进高等教育经验的国家。如黑龙江地区, 处于中国的最北方, 与经济发达的地区相距较远, 但却与俄罗斯毗邻。因此, 黑龙江省的高校可以借此多开发特色专业, 例如俄语等语言专业。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 中的高校分布广泛, 各高校可以有效利用地区区位优势, 增强国际交流, 更好的利用国际资源。

其次, 各地区可以凭借当地的经济优势, 高校进一步增强国际性的科研交流合作。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现在产业集群现象在很多城市都普遍存在。中国巨大消费市场和潜在市场的影响下, 很多的跨国企业, 外资企业在中国越发常见。并且随着中国经济市场的发展, 很多人才回归创业, 这使得很多融合了国际先进元素的新型产业很相继出现。因此, 各高校可以通过加强与地区企业的合作, 更快的了解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国际元素。

3. 实现国际模式本土化, 推动区域发展

在这一层面, 需要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支持。一方面, 积极促进本地企业引进高校人才, 融合国际元素。国家应重点扶持区域创新大学工程项目, 促使大学与企业合作, 由此可以更好地发展地方的知识型产业。韩国应对均衡区域发展和高校区域联合的政治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韩国的釜山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领先地位。一直以来, 韩国高等教育的政策管理是高度集中的, 为了鼓励高校参与地方发展, 也同时促进地方发展, 在2004-2008韩国制定区域创新计划。⑤由此, 地区的高校、商业协会、以及民间团体代表联合在一起, 共同为地区发展献计献策。高校的创新能力很强, 但需要一定的实践基础。中国近年来十分注重高校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 并加强建设创新实践基地更好的实现产学研合作。

另一方面, 应鼓励高校人才到私企民营企业等小企业就业。荷兰的特文特地区一直是本国的研发热点之一。当地的棉纺织业盛极一时, 但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 特文特经济衰落, 面临着失业人数多、人才流失严重和小企业技术水平低等问题。在政府的指引下, 有撒克逊应用科学大学发起的, 全国各高等院校的支持下, 各高校人才积极参与地区企业的发展, 为当地的企业增加了创新元素。校企结合有效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中国高校人才大多倾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目前, 高校学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如果国家和地方能够制定相应的政策, 适时引导学生进入地方小企业, 不仅有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 也有助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社会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并引起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 高等教育界也面临着同样的机遇和挑战, 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其中之一。国内传统的高校以单纯追求知识和服务国家为目标。而今, 面对国际化的挑战, 各个高校需要充分利用区域优势, 更好的发挥高校自主权, 真正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区域发展,策略

注释

1荀渊.国际化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5) .

2冯惠玲, 胡娟, 惠新宇.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挑战与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6) :80-82.

3蒋凯.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市场的挑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编) .高等教育与区域:立足本地, 制胜全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篇9

1.1 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学校实行了由学生自主选择体育教师、上课时间和体育项目的自主式体育教学模式。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师的教学习惯、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知识储备等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此外, 大多数学校实行的是全新的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模式, 这一形势下也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化, 要求教师必须投入到新的学习进程中。

1.2 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的分工越来越明确、详细, 对职业工作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显著的专业与专长特色可以提高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体育教育应该与发展特色专业相结合, 这一形势下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学校新增设了一些专业, 如老年服务专业、特殊教育专业等。在对这些专业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不仅要将专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道德传授给学生, 还应该为该类学生开设生理学知识、特殊体育心理学等课程, 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 可以通过科学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使这一问题得到缓解。

1.3 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发展较为滞后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加强教师的终身教育、职后教育工作是教育改革工作的一大重点, 通过对教师进行职后教育的形式来提升学校的师资水平。我国体育教师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以专业的职业教育为主的, 教师的职后教育往往是一种变相的学历补偿教育。这种性质的职后教育虽然具有较为完善的培训制度和保障机制以及较高的层次, 却未结合教师的专长与爱好, 职后教育的执行力较差, 职后教育未能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当前, 教师职后教育迅速发展起来,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加强我国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成为一热点问题, 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调查。

2 调查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对甘肃天水市、青海玉树州、宁夏中卫市、新疆塔城市、河北保定市等五个城市中的79所高校进行了调查。

2.2 调查方法

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了调查, 在几所学校中随机抽样, 共发放600份调查问卷, 回收了592份, 其中有效调查问卷为580份, 有效率为97%。对调查问卷的量化统计结果进行了科学的定性分析, 认为该研究的论据科学有效。此外, 本文还采用了个别访谈的形式展开了更为详尽的调查, 先后走访了3O位有关专家学者, 主要包括6名教育局主管文体领导、12名大学教授、12名校长和高级体育教师, 对其进行了访谈。每次访谈人数只有一名, 访谈时间维持在15分钟左右。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基本调查状况

3.1.1 体育教师参加职后教育情况的调查

在接受调查的600名体育教师当中, 参加过职后教育的体育教师共有456名, 所占比例为76%。在参加职后教育的体育教师中, 男性体育教师要多于女性教师;教师年龄在2O~39岁的占85%之多, 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参加职后教育的体育教师职称都不是很高, 以初、中级职称教师居多, 占95%以上。

3.1.2 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教育模式调查

在参加职后教育的体育教师当中, 以学历补偿性质的职后教育为主。而且各学校为体育教师提供的职后教育条件和机会并不多, 体育教师想要接受全面系统的职后教育非常困难, 只有少数教师可以有此机会。81%的职后教育采用的是函授形式, 多数体育教师只能在省会城市中的各高校进行在职培训。很多学校因受教育经费的限制只能对主课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3.1.3 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动机调查

在参加职后教育的体育教师当中, 只有29%的教师是以更新知识储备、提高业务水平作为参加职后教育的主要目的, 这些教师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职后教育使自身的整体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以此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与时俱进, 将教书育人落实到实处;大多数体育教师参加职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自身学历达标, 通过职后教育领取相关证书, 最终达到留守岗位、晋升职称的目的。多数教师接受职后教育是迫于形势, 在学习过程中带有明显的个人功利色彩, 采取的是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 将培训学习当做任务, 职后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3.1.4 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效果调查

体育教师希望通过系统的职后教育培训来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教学技能水平等, 以此来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步伐。虽然体育教师接受的职后培训内容、形式、级别有所差异, 但教师普遍反映职后教育的培训效果一般, 影响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工作效果的主要原因包括有: (1) 地方经济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阻碍了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2) 教育行政相关部门对体育教学工作认识不到位, 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依旧采用陈旧的教学理念、模式, 与现代化教学脱节严重。

3.2 体育教师未参加职后教育的原因分析

在被调查的600名教师中, 有144名教师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职后教育培训, 所占比例为24%, 体育教师未参加职后教育培训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3.2.1 客观因素

被调查城市当中有些学校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相关部门对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环节投入的资金不足, 阻碍了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对体育教学工作认识不到位, 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形成了体育教师工资低于其他专业教师的局面。大部分体育教师即使有多年工作经验也不会让其担任班主任职务, 与学校行政领导职务更是无缘, 学校往往会将体育教师群体边沿化, 在教师职后教育指标稀缺的情况下, 通常会将这难得的机会让给担任主类学科的教师。此外, 教师职后教育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 在对教师进行职后教育过程中并未明确划分责、权、利之间的界定, 教师的职后教育与教师的物质待遇、经济利益、职称评定关联不大, 教师参加职后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效果甚微。

3.2.2 主观因素

经调查发现, 未参加职后教育的体育教师群体中, 89%体育教师的学历已经达到《教师法》所规定标准, 大部分教师认为学历已经符合标准, 再进行职后教育的意义不大。只有11.7%的体育教师是因为无法将学习、工作、家庭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而放弃职后教育的, 以年轻女教师居多。此外, 还有12.9%的体育教师是因学费问题放弃了职后教育。

4 对策

综上所述, 体育教师因经济、教学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工作的落实, 本文就这一问题深究了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无法全面落实的根源, 并提出了以下一系列发展策略来完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体系。

4.1 构建全新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训模式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教师职后教育将逐步步入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传统体育教师职后教育中存在很多弊端, 应该克服这些弊端, 构建全新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训模式。重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 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体育教师进行系统教育, 培养教师理解教学活动、专业、反思等方面的能力, 不断调整自身的教育行为。为了确保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应该贯彻“请进来、走出去”的职后教育培训模式。职后教育培训模式中的“走出去”指的是将学校培训与培训机构的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培训形式主要包括函授、脱产、半脱产及业余学习等, 体育教师通过自学和集中辅导的形式进行职后教育。职后教育培训模式中的“请进来”则是指通过巡回流动培训、体育教师自我培训、校本培训、远程培训及家长培训作为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主要培训教育模式, 比较适用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偏远地区, 对巡回流动培训等模式做出了如下规划: (1) 巡回流动培训。学校聘请专门的培训机构定期到基层为体育教师进行实践理论相结合等专题的培训。 (2) 教师的自我培训。体育教师通过自学的培训模式来达到提升自我的教育效果。 (3) 协同组合模式。协同组合模式指的是偏远学校可以通过与邻近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学校之间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手段、内容、目标等教学内容, 加强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将高校教师下放到中小学中进行工作指导。

4.2 完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体系的法律规章建设

在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 应该完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体系的法律规章建设, 为学校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制订统一的教育计划, 使教育更为规范化, 将体育教师任职资格的法规落实到实处。完善地方性、行业性的职后教育法规, 建立科学健全的地方法规体系, 通过法律的强制约束来确保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顺利开展, 使教师职后教育越来越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

4.3 加强偏远地区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

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也相对较为成熟, 而偏远地区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工作还有待加强, 通过加强发达地区对偏远落后地区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的支持帮助, 来加强偏远地区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 有效解决偏远落后地区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培训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提高当地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郭敏.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域的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杨小帆, 张鲲.西北中小城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8, 02:109-112.

[3]成会君.素质教育形势下山东省小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2000.

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篇10

一、成人教育持续发展的意义所在

优化人才培养战略, 适应多元化市场需求。成人教育在适应产业发展、培养技术型人才方面有着与普通教育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对于优化教育体系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战略有着实际意义。从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看, 成人教育紧跟市场需求变化, 从实用主义路线出发进行专业设置和教学安排, 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 以最大化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满足区域发展需要为宗旨, 既有效地满足了成年人渴望提高自身知识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又适应了市场对于不同领域技术人才的多元化要求。

二、当前我国成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成人教育已经经历了六十年的发展, 在打破传统教育模式, 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基于一定的政策原因、经济原因, 伴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日渐完善, 成人教育在“学历补偿”方面的作用逐渐淡化。面对产业转型、技术型人才培养以及终身学习等新的需求的提出, 传统的成人教育体系逐渐暴露出各种弊端, 必须通过内部调整和自我升级建立新的发展战略及发展模式,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 教学质量良莠不齐

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存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缺陷, 在教师来源方面, 成人教育师资资源相对缺乏, 不能像高等教育一样进行全面的选拔和有效的控制, 教师在学历、专业背景、年龄层次、教育经验方面可能会存在多种情况, 同时成人教育在教学环境、软硬件设施的投入方面也不可能与高等教育一样享有充足的经费。

(二) 教育管理缺乏规范

成人教育的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 难以形成以自身特色为基础的服务型发展, 这是目前成人教育难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市场认可度低的主要原因。在定位方面, 成人教育过多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 但是没有考虑到成人教育在资源方面的“先天不足”, 致使学生难以形成竞争力。在管理体系方面, 成人教育的建设缺乏完整的系统的规划, 没有统一的质量建设指标和教学评估方案, 学校内部的招生管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呈现较大的松散性和随意性, 致使成人教育监管力度不足, 人才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 花钱买学历、考试作弊现象频出。成人教育必须加强在理论层面、制度层面乃至法律层面的研究, 找准在教育体系中的立足点, 形成具有自身适应性的管理方案, 在目标、理念、课程、监管、评估等方面逐步形成统一完善的管理体系。

三、以服务为主的成人教育发展策略

结合上述成人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政治历史原因的分析, 笔者认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必须打破被动的理念和僵化的发展模式, 实现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延伸和补充, 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社会乃至个人的发展, 只有以服务为宗旨, 以产业机制为动力, 以市场调节为手段, 以政府引导为规范, 成人教育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

(一) 树立服务意识, 满足客户需求

成人教育的服务对象首先是有教育需求的在职及非在职人员, 间接层面上也是服务社会和企业。目前的成人教育竞争激烈, 需求群体根据自身的需求有选择教育机构的权力, 成人教育从服务理念出发, 应当将成人学员视为客户, 以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二) 引入市场机制, 增强发展动力

作为教育服务产业, 成人教育的内部优化取决于其产业特性的发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 可以优化成人教育建设过程中的资源配置, 使成教学院主动以市场定位调整办学理念, 以市场需求改革专业设置, 以市场竞争激发办学活力, 增强成人教育在市场发展中的实用性。

(三) 加强校企合作, 扩展融资渠道

服务视野下的成人教育发展与企业脱离不了关系。成人教育满足在职及非在职学员对就业竞争力、职业能力的提升不能脱离企业需求的大前提, 成人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也不能脱离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企业。因此成人教育的发展必须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通过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方式, 有针对性地了解企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借调企业资源, 既拓宽了教学的实践渠道, 又增强了教学的服务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于宁宁.新时期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探析[J].成人教育, 2012 (2) :61-62.

上一篇:诗歌创作与教学下一篇:加氢裂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