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音乐体系

2024-07-06

中国特色音乐体系(精选十篇)

中国特色音乐体系 篇1

2008年, 浙江卫视推出全新的“中国蓝”, 而“中国蓝”音乐类节目中《我爱记歌词》这档音乐类节目首先开始发展, 随之《我是大评委》、《爱唱才会赢》也表现非常出色, 组成了“中国蓝”节目的“综艺三剑客”。之后这三档节目联合推出的“城市麦霸英雄汇”, 收视率一路高升。

到了2008年末, “中国蓝”已经形成了它自己的一条独特风格的综艺节目线。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2009年1月份省级卫视排名数据显示在2009年1月各大卫星电视的排名中, 浙江卫视已经跃居第二。2010年, 各大卫视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在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2010年3月份省级卫视周末收视排名中, 浙江卫视稳住了第二的收视地位。

二、“中国蓝”音乐系列节目的形式特色

1. 内容定位特色化

综艺节目想要取得好的收视率, 首先需要有独特的内容定位, 就《我爱记歌词》来说, 内容定位非常独特, 现在大多数的综艺节目, 像《加油!好男儿》、《快乐男声》、《快乐女生》、《舞林大会》等已经让观众出现了审美疲劳, 不是比唱歌就是比跳舞, 而《我爱记歌词》这档节目就有它独特之处, 比的是记歌词, 选取的是流行新歌与老歌, 领唱唱一句, 选手唱下句, 不求音准, 只要歌词对就行, 而且, 领唱唱错了也会有惩罚。《我是大评委》节目是我国首个大众唱歌PK的节目, 选手分两队登台唱歌, 内容非常的有趣, 分为唱自选歌曲、声纹对比、唱唱最高分和套歌4个部分, 评委也换了, 不再是严厉苛刻的专业评委老师了, 而是改用高科技音准评分机器“蓝巨星”与原唱进行对比分析后评分, 这样就不会有评委喜欢哪组选手而出现给分的差异了, 这样进行的是公平公正的打分, 让观众更愿意观看、参加。电视节目只有与大众互动, 具有独特的定位、新奇的创意、全民的参与才能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受到社会的关注。

所以说浙江卫视的这些音乐类节目在初期的内容定位上就有了自己的特色, 打赢了第一战。

2. 节目形式特色化

浙江卫视“中国蓝”音乐类节目在形式上有了新的创新。2009年8月, 在浙江卫视“中国蓝”一周年欢庆晚会上, 由卡通蓝鲸形象出现的“蓝巨星”, 在浙江广电集团总裁王同元和影视明星范冰冰的见证下诞生, 从此它成为了浙江卫视“中国蓝”的代表。“蓝巨星”成为“中国蓝”的品牌代表, 增加了关注的认可度, 大大提高了收视率。而在《我爱记歌词》、《我是大评委》等节目中有着“蓝巨星”的多次出现, 作为评委及惩罚者。体现了“中国蓝”音乐类节目的独有特色, 它形象生动地新颖评分形式, 让其它节目很难来复制模仿, 大大的增加了自己节目的独特性。

3. 主持人的特色

“中国蓝”音乐类节目改变了以往节目邀请明星主持压阵的方式, 用浙江本土上具有时尚、诙谐气质的年轻主持人华少、朱丹等, 贴近节目主要收视群体, 让观众觉得更加的亲切、随和、贴近生活。这些主持人上演无评委条件下的精彩脱口秀, 他们还运用较为夸张的说话方式, 声音起伏变化。让观众觉得更加的亲切、随和, 如邻家朋友般的没有距离, 主持人说话方式幽默、诙谐, 主持之间互相的调侃, 和观众互动, 营造火爆的现场氛围, 让观众更加的轻松, 让电视机和现场的观众都跟着唱歌、互动, 激发了大家的参与感。

三、分析“中国蓝”音乐类节目的发展特色

1. 公益化节目坚持发展

“中国蓝”音乐类综艺节目皆是坚持的是公益化, 节目《爱唱才会赢》的梦想天使团是由26个模特组成, 她们每人拿一个有“公益基金”的箱子, 有0.01元到10万元不等, 挑战者可以随意选出箱子, 然后回答出问题、唱出歌曲就能获得对应的公益基金并全部捐献给贫困地区。《我爱记歌词》与《爱唱才会赢》是集合记歌词与做游戏来获得公益基金, 帮助贫困人民, 让参与选手可以实现帮助贫困人民的梦想, 增加了节目的责任感。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 这几档节目不仅仅给大家带来欢乐, 更重要的是做公益事业, 这就与其他的综艺节目不在一个层面上。个人认为公益是发展的必须, 只有公益节目才能为人们所认可。

2. 全民零门槛

“中国蓝”音乐类节目收视率高升的原因最主要是全民参与, 对参与者来说几乎是零门槛, 《我爱记歌词》的节目参加规则只有一条:不论年龄大小, 不管唱功如何, 只要你来参加, 只要有个好记性, 能唱对歌词就能获胜。所以说这一简单的规则, 让全民喜欢唱歌、爱记歌词、爱唱歌的人都来参加, 真正的全民K歌节目。《我是大评委》同样也是零门槛, 要求参与者会唱歌、会猜分数就可以, 要求参与者分成两组, 然后自己唱歌来猜歌曲的分数, 由“蓝巨星”来打分, 没有专业的评委, 也没有残酷的淘汰, 更没有专业的歌手和大众来比赛, 有着轻松的氛围, 吊人胃口的比赛, 让所有的观众可以一次放声歌唱, 真正的大众性。

四、结论

浙江卫视打造的“中国蓝”不失为一个成功之举, 《我爱记歌词》、《我是大评委》等节目都创新高收视率, 而“综艺三剑客”联合产生的节目《麦霸英雄汇》更是与全国各个城市相联合, 内容独树一帜, 强调民众视角, 站在普通观众之中。可以说“中国蓝”音乐类节目通过电视媒体给中国音乐类综艺节目发展带来了价值观念上的冲击, 给观众带来内心的共鸣与震撼。■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浙江卫视营销 (广告) 中心.我爱记歌词, 树全民娱乐新标广告

[3]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4]吕鹏.生产机制与接受机制的共谋——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符号学分析.2008.

[5]蔡小琰:娱乐包装下的公益梦想, 中国广播影视2009

构建中国特色政府职责体系 篇2

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促使各级政府机构更为合理、高效地履行职责,一直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行动框架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历经长期的改革实践积累和理论提炼,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职责体系不断优化调整,迈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三个首次:新时代政府职责体系的新动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受瞩目的几次重要会议及其纲领性文件,都对政府职责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2013 年 11 月 12 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对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责作出了明确区分,即: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这一划分,采取各有所强、而非简单的上下对口的方式,指明了各级政府需要“差序化”地发挥长处及作用。

2018 年 2 月 28 日,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解决“上下一般粗”的问题,即必须抓紧解决一些领域中央和地方机构职能上下一般粗、权责划分不尽合理这一问题。专门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思路则包括:科学设置中央和地方事权,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加强宏观事务管理,地方在保证党中央令行禁止前提下管理好本地区事务,合理设置和配置各层级机构及其职能。这些指向明确的改革思路,在其后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政府职责体系的优化工作开始朝着更深层次推进。

2019 年 10 月 31 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将“权责清晰”作为体系建设要达到的重要标准,即构建从中央到地方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权责清晰”位于第一位,它是职责和机构体系实现运行顺畅的基础,充满活力则是这一体系运转得较为成熟后才会达到的良好状态。以此为目标,该文件还更加具体地提出了“两加一减”的任务要求,即适当加强中央在知识产权保护、养老保险、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事权,减少并规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

2020 年 10 月 29 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列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这一任务板块中的首要位置。

近年来,政府职责体系不断建立健全,取得了可观的进展。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进优化政府职责体系这一工作会得到接续延展,作为实现一系列重要目标的硬件保障。只有打造出一个更加精良的政府职责体系,实现中央到地方的各层级政府更加顺畅、有效地协力应对公共事务,才能够达成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这一“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以及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等一系列子目标。

构建中国特色的梯度式职责体系

根据中央政府、省政府、市政府、区县政府、乡镇政府这五层级政府的现有划分,并结合各个职责领域本身的业务特点,我们可以按照“领域—层次”的双维度统筹方法,来依次展开职责内容的配置规划,形成“梯度式职责体系”。

这里所说的“梯度式职责体系”,是在充分考虑到现实情况、稳妥解决“上下一般粗”问题的前提下,强调事权、职责和利益的合理“归位”与实际“确认”,而非线性地认为应该根据政府层级的递进关系、职责内容口径就需要由宽到窄或由窄到宽,即不会呈现出一个梯形或倒梯形这种另类化的“对口对齐”职责构建模式。具体而言,“梯度式职责体系”的设计思路包括:

一是“职责归位”,每一级政府都有一份自己的职责目录和手册。按照职责本身的业务特点、现实需求、历史沿革、条件支撑等要素,将现有的各项职责分别归类为共有职责、各有职责,即确定哪些职责是所有层级政府所共同拥有的、哪些职责是部分层级政府所共同拥有的、哪些职责是单一层级政府所独自拥有的。每一级政府作为一个梯度,职责范围就是梯度长度,具体视实际情况有短有长。各级政府的梯度范围叠加在一起,如同各种尺寸的书叠在一起,由于厚薄、大小不一,显然并不会整齐一致。这样的一个职责和机构体系,可能不符合我们对政府的传统“审美”和惯性认知,但却是对真实情况的反映。

二是“层级链接”,构建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多样化协作关系。职责的各归其类、各归其位只是一种人为的静态划分,将职责事项布置于各个政府层级。欲使其合理高效地得到履行,还需梳理好政府间的协同履责关系。全部层级政府的共有职责、单一层级政府的独有职责如何履行,已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域外做法可供汲取。对于部分层级政府的共有职责,有时需跳出过去的连续性思维,构造“跳跃式”的层级搭配及互动链条。比如,在“中央—省—市—区县—乡镇”各层级之间,既可以存在着“中央—省—市”“省—市—区县”“市—区县”“区县—乡镇”这样的连续性三层次、两层次共有职责,也可以根据现实治理需求配置出“中央—市—区县”“省—区县”“市—乡镇”这样的跳跃式共有职责,进而形成真正“错落有致”的职责配置多维空间化形态。从上至下,既允许“一对多”、又允许“多对一”,既可以“连续对”、也可以“跨着对”。显然,要启动并推进这项工程,还需推出一整套更具改革魄力、更加新颖的体制机制安排,以及一系列新型的配套措施。

三是基于容量平衡的考虑,适度控制下级机构对于“额外”职责的承载负荷。通过明晰各个下级机构的工作属性、内容与“额外”公共事务的交叠程度,厘清紧密合作与临时协助的边界,让真正有关联、有助益的那一部分下级机构参与进来。而非一味地“求大求全”,不加区分地将任何主题的工作任务都全部分发给所有下级机构。

四是尝试设计并运用“职责协议书”这一方式,规范上下级机构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下级机构可通过与上级机关签订“职责协议书”或类似的制度化文本,提前约定履责的内容、方式、时限、成本分摊、绩效认定等关键条款,一事一议一签。通过建立起规则化的“投入—回馈”正向激励机制,能够切实限定下级机构的资源投入额度,且使得上下级机构间的权责匹配、利益分享更加“名实相符”,从而有力提升纵向间政府协作履责的精细化水准。

中国特色音乐体系 篇3

[关键词] 地方高校; 音乐表演专业; 特色化;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6-0084-02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特色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教师对实践的教学不够重视等。因此应加快构建和完善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特色化实践教学体系,不断丰富和科学规划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建立完善的科学考评机制,积极创新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专业基本功过硬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一 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各地方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都开设有实践教学课程,通常每个学期的实践课程为两周左右,主要内容包括新生专业汇报、各类音乐会、音乐基本功比赛、艺术观摩、艺术采风、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文艺活动策划与运行、毕业音乐会等实践环节,基本上都是专业技能的展示或演出活动。学生经过实践课的演出锻炼后,能够将专业课所学到的表演基础理论、技能技巧与舞台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对一些基本的演出形式、演出流程和专业知识等,能够有一个相对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对音乐表演领域也有一定的见识。总体来说,很多地方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都已经开设特色化实践教学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方面有待完善

目前,音乐表演专业的特色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还不是很完善,一般都是以音乐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作为构建的依据,没有专门针对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科学性。很多地方高校虽然在课程实践管理体系以及具体的教学大纲上都有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执行没有强制力,导致在实际的过程中教学比较随意,实践课程教学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此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与音乐学专业或师范类专业不论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相异,也不同于专业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由此导致经验上的不足。

2 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所欠缺

音乐表演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必须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但是部分学生由于缺少舞台锻炼的机会,缺乏自信心,不敢上台表现自己,导致学生无法发挥出真正的实力,实践的效果不佳。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对实践活动产生了畏惧和抵触的心理,形成恶性循环,那些越是需要通过舞台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学生越是不敢上台,而越是优秀的学生越愿意通过舞台来展现自己,导致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其次,部分学生协作能力差,如排合唱不看指挥、钢琴专业单独演奏尚可但给他人即兴伴奏能力弱。 策划、组织艺术活动的能力不足,不知道如何进行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晚会安排混乱,既是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不足,也是缺乏组织能力的表现。 此外,对音乐表演专业的期望值低,适应性差。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后前途渺茫,将来能从事相关行业的几率低,对实践课程、实践活动缺乏积极性。

3 实践教学环节问题突出

由于教师自身资质等方面的原因,也会影响实践课程教学的质量。有的教师由于自身的登台表演能力不强或是登台演出的经验不足,很容易导致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不知所措,不能起到好的教学和示范作用。另外,部分教师由于对舞台实践能力不够重视,所以在具体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会忽略对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缺乏足够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甚至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不闻不问,导致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较弱。

二 构建特色化教学体系的主要措施

1 构建教、学、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与区域文化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为音乐剧、音乐剧编导和音乐舞蹈等应用性很强的音乐表演专业,寻找一条教、学、演相结合的新路子,探究接轨于社会文化产业发展大市场和区域文化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彰显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才能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让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在文化大省建设的大趋势背景之上,定位在蓬勃发展的城区群众文化生活及丰富多彩的演艺市场之中,教、学、演相结合,融入区域文化,把教、学、演接轨到城区社会和城区文化演艺活动之中,形成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首先,必须整合各类资源。要实现教、学、演的一体化,必须全方位整合表演专业、师资结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区域文化等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最大化地发挥教学资源整合的作用,科学合理组合好教与学的知识内容,有效引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学生创作的能动性,把所教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演艺活动。其次,强化开拓型师资的培养。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培养音乐理论研究型师资,还要特别重视培养音乐实践训练型和文化演艺市场开拓型师资的培养。再次,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结构、课程的知识内容上,建构起院级平台课、专业主干课、专业特色课和专业与演艺素质拓展课相结合的四级课程体系,把主要学习的大学公共课程 ( 公共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 、专业主干课、专业特色课、专业拓展课与隐性课程均贯穿于四年教育教学全过程。最后,强化演出实践与服务社会能力。让实践与教学同步进行,积极接洽社会上各种大、中、小型演出活动,并组织学生见习或实习演出,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艺术类比赛。同时,依托实验剧院进行不定期的专业汇报演出,参加省、国家等举行的大型专业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与循环推进的教学格局,使学生能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形成基础教学和演出实践的一体化,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型艺术人才。

2 加强教材建设,丰富实践课程内容

教师需要不断丰富实践课的内容,紧扣音乐表演专业学术前沿,借鉴、参考国内音乐学院、艺术院校的教材建设与教学内容安排,结合自身特点,编写能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和就业能力的特色教材。比如,钢琴专业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除经典教学曲目以外的中外当前流行曲目作为附加教学考评任务。另外,也可融入本土音乐形式的曲目作为教学内容;针对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与特点丰富教学内容和科学规划,使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表演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此外,还可以聘请社会文艺团体专业音乐表演人才讲授艺术实践或音乐舞台表演课程,将他们丰富的演出实战经验、专业的演出表演水平传授给学生。或聘请专业艺术院校、专业文艺团体的教授、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将受益匪浅。

3 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考核的目的是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对各阶段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实践能力的考察、分析和总结,建立以实践成果为目标的教学评价机制,加强管理,明确要求,量化考核指标,严格进行成绩考核评定,注重学生平时实践、实训的积累。如剧目排练课程在成绩考核中,平时操作成绩与实际技能占总成绩的 30%;将三年二期第 17、18 周定为剧目表演艺术展演周,要求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自由组合,选择剧目片段排练,在全院乃至全校范围内展演。将演出实践与课程考试相结合,依据演出效果来判定课程考试成绩。此外还可以将表演、组织、创编晚会音乐会等纳入考核之中。 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在不同层次的刊物上发表论文可获得相应的艺术实践课程学分。 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科技项目,从中得到大量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艺术素养、文案工作水平与科研能力。

4 构建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机制

除保证实践课堂教学需要外,教师要围绕专业学习,以巩固课堂学习成果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各类实践舞台,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程、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度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在实践活动中当好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累积学生实践经验。坚持举办各类音乐会、音乐基本功比赛、专业比赛等,创造浓厚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全面发展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培养部分专业拔尖的学生参与各级各类专业比赛和演出,打造品牌节目;定时邀请专业艺术团体、艺术家表演,举行各种形式的“演出季”活动,提升学生的表演热情与审美水平;鼓励学生深入文化部门、文艺团体、艺术学校等专业团体实训实习,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深入社区、企业和农村等,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博. 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艺术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3(6).

[2]周邦春,石瑾.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J].艺术研究,2015(1).

[3]朱佳.高校音乐专业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及路径[J].大舞台, 2014(05).

[4]黄兆林. 论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7).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道路 篇4

《音乐治疗学》——顾名思义, 这门新兴学科有别于其他门类的最大特征就是浓缩了音乐学、医学、心理学之精华而成的综合性学科, 并偏重于实践应用的一个门类。

我们考证祖国医学与音乐结缘之滥觞,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传统音乐与医学就已结下不解之缘。祖国医学的瑰宝《黄帝内经》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曰:“东方生风, 风生木……在藏为肝……在音为角……在志为怒。怒伤肝, 悲胜怒;南方生热, 热生火, 在藏为心……在音为徵……在志为喜。喜伤心, 恐胜喜;中央生湿, 湿生土, 在藏为脾……在音为宫……在志为思。思伤脾, 怒胜思;西方生燥, 燥生金……在藏为肺……在音为商, ……在志为忧。忧伤肺, 喜胜忧;北方生寒, 寒生水……在藏为肾……在音为, ……在志为恐。恐伤肾, 思胜恐”;专门为该书作注的最具权威性的唐代医家王冰对此释之为“角为木音, 调而直也。徵为火音, 和而美也。宫为土音, 大而和也。商为金音, 轻而劲也。羽为水音, 沉而深也”。需要说明的是《内经》中对五音的论述, 非指单声, 而是五声之成文者, 所以名之宫、商、角、徵、羽, 寓调名之义。这一论述是用五行归类事物而建立的音乐与医学关系的结构模式, 丰富了乐学和医学理论。这里不仅包含着五行生克制化的互根互制的动态平衡关系 (本质上同阴阳关系) , 更蕴含“音乐——五脏——情志”三者合一的生理病理框架结构, 是中医认识疾病的理论基础, 也是治疗疾病的根据。这一框架与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学科构建在结构模式上的“音乐——医学——心理”几无二致, 它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而是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规律性。

中国用音乐疗病已有两千年历史, 具有影响力的《礼记·乐记》、《史记·乐书》, 包括《黄帝内经》, 都是总结秦汉以前相关医学、音乐理论成就的西汉时期作品, 如《史记》从五音五脏关系阐释:“故音乐者, 所以动荡血脉, 通流精神, 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 商动肺而和正义, 角动肝而和正仁, 徵动心而和正体, 羽动肾而和正智。”可见音乐治疗的理论基础源远流长。后世不断丰富发展音乐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经典医案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运用音乐 (通过学琴) 治愈抑郁症, 元代刘郁的《西使记》中记述了哈利发 (阿拉伯的国家元首) 通过欣赏琵琶音乐治好了头疾等等。有关用中医理论指导音乐治疗的有效案例不胜枚举。近来甚至有人用动物实验的科学方法论证中医五音对疾病的治疗作用。这些均佐证了走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道路具备的可行性。

二、中、西方音乐治疗的研究目的和对象有异曲同工之效

做为中医学的鼻祖和代表《黄帝内经》强调“治未病”思想, 《素问·上古天真论》的“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这一被视为养生学的总纲领诠释了治“心”的重要性。简而释之人体健康不病的法宝就是精神情志的调畅愉悦, 因为从中医理论解释情志寄寓五脏之中, 心情舒畅则健康长寿。而现代音乐治疗的主要治疗对象是亚健康人群, WHO (世界卫生组织) 给出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状态, 而不只是身体无病”, 即指身体和心理健康, 因此亚健康就是以心理不健康的人群为主体。中医的心身双修, 符合亚健康调治心理为主的研究对象。从这一意义讲, 中医学与现代的音乐治疗学在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方面是不谋而合的, 有异曲同工之效。这就使我们找到了用传统中医学与现代音乐治疗学融合的契合点和理论依据。

三、中医传统音乐治疗的优势

祖国医学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医学理论, 治疗疾病最大特征就是从整体角度把握疾病的发生与治疗, 提倡“心身一体”、“形神统一”、“阴平阳秘”的整体治疗观。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治疗思想的灵魂, 它强调因时、因病、因人制宜, 并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变通, 遵法而不拘泥于法, 这些特殊的医学理论、治疗思想和原则具有西方音乐疗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一个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艺术内涵的诠释远远超出对异国异族那怕属于世界名曲的理解, 因此我们不能生搬硬套所谓类似“莫扎特效应”。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艺术历史悠久, 内容丰富, 如歌、词、曲、各地域民间戏曲、多种乐器等深受国人认同和喜爱。因此这些中国传统的“至宝”更适应国情国人, 有着西方音乐治疗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与西方音乐注重思想性创作不同, 我国音乐作品多为自然景观、为某种氛围而创作, 这非常符合国人音乐治疗对作品的要求。近年来又有一批极具中医特色的音乐作品, 如《阴阳五行疗效音乐系列》、江西中医学院张海涛副教授创建的“五行音乐教学法”以及“五行音乐教学曲库”,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五行歌唱疗法”, 在临床应用中取得很好效果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可以说这是中医音乐治疗学的开篇之举, 使人们认识到中国特色音乐治疗的优势和独到之处。

4.发展前景及展望

随着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 人们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各个年龄段亚健康人群骤增, 我们必须重视。我国音乐治疗在方法上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电疗、音乐电穴位疗法、音乐气功疗法以及上述的五行音乐疗法等;在音乐治疗产品上也是丰富多样, 如音乐电疗机、音乐电针灸仪等, 丰富独到, 大有潜力可挖。当然音乐治疗的开展在我国还处于雏形阶段, 还应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上仅仅是笔者的一个思路, 理论需要临证时间检验, 我们对于中国传统医学和新兴的音乐治疗学的研究和应用, 应该本者“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原则, 用中医学理论和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 为开创中国特色的音治学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姜力等.亚健康与音乐治疗[J].中国疗养医学2005, 14 (3) :P197.

[2].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北京: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0.P151.

[3].普凯元.音乐治疗的中医理论[J].医学与哲学, 1992, (9) :P25.

[4].邱鸿钟.临床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P189.

[5].温贤秀.音乐疗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6, 15 (4) :P18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篇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指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法律体系。

2011年3月10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

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主体:广大人民群众 ;前提:在党的领导下;依据:宪法和法律 ;内容: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促进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核心:依宪治国 ;地位:是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和基本国策;中心环节:有法必依;权威性:依法行政(执法必严);强制力的体现:违法必究 ;重要环节: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并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权力,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原则。

胡锦涛强调:更加注重完善制度,更加注重行政执法,更加注重行政监督和责任追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构建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篇6

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祥,先后两次参与中国信息化百人会关于在线教育研讨会。作为一直致力于研究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专家,他结合自身实践,谈了对目前我国在线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在线开放课程成效显著

杨祥在会上指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一年多以来,我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成效显著。目前,已经有60余所高水平大学开始在线开放大学的建设,有近200所普通高校参与了教学,课程上线数量持续上升,以985、211学校为代表的高校在线课堂课程大概已经超过了700门。

他以“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平台”(爱课程网)为例,2011年11月19日上线,一直致力于建设在线开放慕课(即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内容有高校在线课程中心和校园3G体系。截至2014年,爱课程网共聚集600余家高校的课程,累积浏览量达110亿次,慕课的上课人数突破1100万。

在线开放课程促进教学改革

虽然成效可喜,但仍有不足之处。杨祥认为,当前我国在线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实现在线教育创新发展。对此,他谈了对于中国特色在线教育、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的认识,以及对在线开放课程创新发展的思考。

首先,杨祥认为这是一场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他引用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简称《意见》)中的一段话,“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给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正在发生改革。”杨祥比较了1994年与目前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比,共性是两次改革的都是课程,特性是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内涵上各有制度。1994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目标是面向21世纪,有两项重要成果,一是有60余本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至今仍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有近百本校本(school-based)发放;而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心在教育改革,但是成果是在线开放课程和公共服务平台。”

教学改革构建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其次,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果,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服务平台。《意见》里明确指出,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依照国情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大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优秀开放课程和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课和公共课以及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来建设适合网络传播和教学活动的在线课堂建设。“由此透露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可以清晰地看出构建中国特色的在线教学体系与我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定位、建设机制。”杨祥说道。

他表示,我国的慕课、在线课堂等从定位上就与美国的不同。美国的慕课是大规模地面向社会推广学习,而中国慕课的则是由985、211等高水平大学提供给本校学生的,由本校的老师建立的全日制课程,集中了我国最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此外,在其他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如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的在线课程教育,目前的建设内容和模式仍然在沿用美国慕课的模式,以短视频、微视频为主,如果在这些在线课程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并将其与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慕课、在线课堂等平台打通,效果会更好。

通过改变在线教育内涵,形成中国特色

第三,慕课引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正在逐渐改变着我国在线教育的内涵,从而形成中国特色。杨祥解释说,目前我国做在线教育的平台,一般是从“互联网+教育”入手,而国内高校开展的则是“互联网+课程”,两者定位不同,从而无法快速地融合在一起。“实际上,这些模式有一个共融点,就是‘在线开放课程,如果各个模式、各个平台都能聚焦到这个共融点,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产生有中国特色的在线教育,那么所有的平台就能融会贯通。这样形成共识的大平台,将更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打造有中国特色的物流体系 篇7

39号文件即2012年8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为什么39号文件发布后8个月召开研讨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务院新的领导班子十分重视内需拉动,而内需拉动流通业处于关键地位。3月29日汪洋副总理听取商务部关于落实国务院39号文件和流通情况的汇报,对流通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要求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从大流通的角度来思考和谋划流通产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更加突出制度性、方向性的建设,特别是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流通体系,法制化的市场秩序与诚信体系,用信息化提高市场运行与监管效率。中国物流行业如何贯彻好39号文件,如何响应汪洋副总理的要求,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汪洋副总理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有中国特色的流通体系做支撑,要从战略上、规划上认真研究,做出顶层设计。我认为,中国流通业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总和,是以商流为核心,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支撑的产业体系。物流业本身也应有一个顶层设计,打造中国特色的物流体系。

第二,国务院39号文件提出,要用现代物流与信息化提升、改造传统流通业。国家把现代物流与信息化提升到传统流通业转变为现代流通业的支撑点地位,这是对物流业的一个巨大挑战,也是一个发展的大好机遇,接下来就要看我们如何去把握了。

第三,国务院39号文件把推进供应链管理列为发展新的流通方式的首要任务。我认为供应链管理、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可以颠覆传统的流通模式,这是一个大趋势,谁也阻挡不了。但我们目前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力度太小,因此我这里要大声疾呼:大力推进供应链管理是时候了,不要错过发展的大好时机。

第四,国务院39号文指出,流通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日益突出,而流通效率低成本高的主要矛盾是物流效率低成本高。如何加快物流业的发展,改变物流业自身的发展方式,加快流通业的专业化、信息化、现代化是当务之急。政府要引导,要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但更主要的是依靠市场的力量去优化配置资源,鼓励物流企业的创新发展。

浅谈中国现代音乐的风格与特色 篇8

20世纪后期以来, 中国的音乐创作领域里不断地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作曲家在具体的创作实践当中, 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到音乐的表现手段上, 从写作的艺术观念到创作技法上, 出现了全方位的“跃动”和“追寻”。无论是音乐创作中的个性和思想, 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锐气和活力。

香港作曲家曾叶发 (香港文化界联席会议主席) 创作的《一调子》, 是通过作者对中国广东音乐的表层印象和风格的体验, 借用广东音乐基本的特性素材创作而成。乐曲以单一性的主题旋律思维作为全曲的主干乐思发展脉络, 并且运用“主调多声”的特殊处理方式, 以加花变奏的特点进行各个声部之间的组合与调配。作者真正的创作个性是以后现代音乐的创作思维为方式, 运用“非功能调性”的特殊思维处理方法统摄整体音乐的发展, 而传统性的广东音乐并没有任何的突显。正如作者所说:“这里并不表示这首乐曲在于模仿广东音乐的调性旋律风格, 与广东音乐的传统是‘风马牛不相及’, 但听众不妨尝试比较两者的关系。”乐曲通过富有特色的配器方式构筑出交响音乐的独特音响造型, 为主导乐思提供了最大的动力性发展。这是作品的主要环节。和声的运用是以主题乐思的发展需要, 进行相关点缀性的特殊处理和安排。而在线条性的旋法过程中, 由对位性的复合性乐思进行组合, 使音乐的发展具有更加深刻的表现力。在整体的乐思发展中, 作者以旋律的各种变化来显示出作品的音乐个性, 但是, 所有的旋律在发展中已被各种新的乐思所掩饰。各种乐器的结合, 在音色上的点缀是相应的、有趣的表现, 使音乐本体的表现力富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部作品是在上海首演, 在本次音乐论坛中引人注目。主要原因是香港回归后, 香港地区的现代音乐和交响音乐创作的发展现状, 人们还了解得不多。通过这次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交响音乐作品, 使人们对香港地区的现代音乐创作能够有所了解, 而《一调子》这部作品,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香港当前现代音乐创作的一个基本概况。

作曲家吕其明 (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创作的交响乐《龙华祭》, 是纪念在中国革命时期的解放战争中, 在上海战役中英勇牺牲的7000多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作曲家为了追思这些祖国的英雄, 以内心的真挚情感和深刻的思念之情, 用清醇朴实的音符, 讴歌了故去的烈士们。这部作品曾经获得2001年中国音乐“金钟奖”。该作品以传统技法写作而成, 旋律的气息非常宽展和平稳, 在构思上以凝重的主题思维特征展现。主导乐思始终贯穿在整体乐曲的进行之中。通过单一性的线性乐思发展, 融入多层面的乐思交织, 使乐曲的表现富有张力。该作品在这次以现代音乐为主题的活动中, 其创作手法是完全传统思维化的, 在以现代音乐为主体的“交响音乐会”中同台演出, 同样是显得非常融合, 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杨立青教授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创作的中胡与交响乐队《荒漠暮色》, 这部作品是应日本“丝路的回响”执行委员会之约, 创作于1998年。作曲家采用了中胡“协奏曲”性的特殊表现形式创作而成。从中胡的独特使用与其特殊的乐器音色上来看, 中胡的音乐主要是从人的内心世界去表现更多的思想意境。而乐队与各个声部之间的乐思处理, 是以不同色彩的音色对比和非常清晰的多种叠置组合而构成, 并以浓烈的和声与交织的复调融合在一起, 构筑了一幅夕阳映射下的人与自然绝美壮观的风蚀地貌图画。作曲家在写作手法上使用了九个音的音阶。整体创作的风格上, 表现出了一种光和色的大写意。在乐思的发展上, 借用由中胡演奏的两次中国古琴曲《梅花三弄》开始的主题素材, 将基本的音乐主题与《梅花三弄》的主题相互交融, 通过核心音乐语汇进行有序地发展与建构, 形成一种主导乐思的动力性展开。在旋法上主要是以五度、小二度, 三全音作为基本的声部线条进行呈示和衍展, 和声的构筑也从此派生而出。整体作品结构的构思是比较自由的形式, 不套用任何的曲式结构。从作品的表现内容上, 作者主要体现了一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意和一望无际的沙漠在暮色中色彩斑斓、变化无穷的意境, 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诗意。

叶小纲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最后的乐园》, 是于1993年应香港市政局的委托而创作。作者依靠节奏的律动变化和乐思运动过程中的各种不同形态的发展组合, 使音乐展现出富有中国音乐特色的格调。在乐曲的整体结构设计上, 通过全曲三个大部分的结构性的对比, 由强与弱、浓与淡、远与近的时空性音响造型, 表现了作者的一种特殊音乐思维方式。同时, 在有限的“山歌”主导乐思的材料使用上, 尽可能地去表现出依据于中国民族音乐个性化这一富有特性的基本创作手法。在主题乐思的运动过程中, 单一性的小提琴独奏音色与复合性的交响乐队之间的调配组合, 显示出音乐中清醇的音色对比。在这种富有诗意的交响音乐思维过程中, “山歌”的乐思时而高亢激荡、时而平稳安静, 最后“山歌”远去了, 隐退在那无尽的“乐园”遥想之中。

上述作品在创作立意上, 基本是追寻个性化和富有民族音乐特色的基本原则, 在具体创作上, 将民族民间性的音乐素材经过细致处理, 借鉴性地运用在自己作品中, 这说明了民族音乐之根已深深地埋在作曲家们的创作思想当中。从作品的题材上来看, 基本上每部作品都有标题, 无论作品的标题是否具有明确的意思。从另一个角度上讲, 由于作品标题的提示作用和点题的意蕴, 作者对作品主题思维的表现内容仍然是注重的, 并且是放在首位的。这也说明了现代音乐是为了让更多的听众所能够接受, 使更多的人们能够理解和贴近现代音乐。

以“论坛”的方式进行现代音乐作品的展示活动, 并能够以“交响音乐会”现场演奏的形式直接地展现新作品, 这对目前“清冷”的中国现代音乐创作是一个积极推动。通过现代音乐领域里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新作品, 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和探讨, 这个活动无疑是非常富有意义和远见的。因而, 从这次“论坛”的一个侧面, 反映出的是在今后21世纪中国现代新音乐的发展过程中, 现代音乐创作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天地, 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中国现代音乐新作品问世。

摘要:历史发展到21世纪, 为世人展现出一幅多元的文化图景。很多原有的文化局面在新世纪新观念的冲击下重组再生;同时, 随着这一文化格局的改变, 人们对多元文化现象的思考日趋深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源 篇9

关键词: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概念的提出

1949年建国之初, 由于苏联是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是严格按照苏联模式来进行的。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弊端的暴露, 毛泽东提出了要“以苏为戒”, 并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但是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直到1957年1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关于音乐的文章, 其中两次提到“中国特色”这个概念。文章指出:“中国的老百姓欢迎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的音乐曲调, 这一点是用不着怀疑的。我们的音乐家目前要多多发掘和继承我们祖国丰富的音乐遗产, 并在这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音乐来。”中国人民觉得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词语, 从这时起, “中国特色”开始逐渐被应用到艺术、经济、科技等社会领域。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水平的限制, 以及后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反右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等挫折, “中国特色”这一概念始终没有被提到政治的高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孕育和提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邓小平等领导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呼吁而来的将是一场思想上的大解放。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全党的共识。

1979年3月21日, 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时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 我姑且用个新说法, 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1) 1979年3月30日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 邓小平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 他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 要适合中国情况, 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 也要适合中国情况,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 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 (2) 同年10月4日, 邓小平在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讲到:“我们开了大口, 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口, 叫中国式的现代化, 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 (3) 1979年12月, 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 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4) 1981年11月17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财政部长唐纳德.里甘时提出:“搞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我们的新提法就是建立一个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5)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提出使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呼之欲出。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十二大开幕词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但是, 邓小平并没有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涵、特征和建设途径展开论述。

1984年6月30日, 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代表团时提出“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 并且首次提出了“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7) 至此, 人们开始使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在这一时期,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局限于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和“一国两制”几个方面, 没有形成一个理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的丰富和完善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党总结改革开放经验, 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并把其内容归结为12条: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基本轮廓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构建。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这次谈话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比如, 关于改革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提出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8) 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不断完善。

1992年9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十四大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前冠以邓小平的名字是因为邓小平在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次大会把其内容归结为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9个方面, 并强调它第一次回答了如何建设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已经走向成熟, 并将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

为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完善, 1995年中央批准中宣部出了一本《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 第一次把邓小平理论体系由9个方面扩展到十六个方面。增加了思想路线、社会主义本质、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军事和国防建设理论。这样邓小平及其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囊括其中。

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念, 省略了“同志”二字, 使表述更清晰、简洁, 而且同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相对应。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称为“邓小平理论”, 并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认为邓小平理论己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 并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概括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是继邓小平理论之后又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十六大以来,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 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随着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 人们不禁思考这些理论之间究竟有什么内在联系。其实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一直在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任务,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都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又因为这一系列理论是党的领导人及其集体智慧的结晶, 所以加上“体系”二字, 形成了十七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命题。

2007年9月,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重大命题。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七大将上述几个重大的理论成果统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表示, 揭示了这几个理论成果的内在联系。

十七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今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向前推进, 肯定还会涌现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理论成果,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仍然会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名称, 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丰硕成果。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世界各国多样化文明的发展, 继续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新境界, 就一定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②③邓小平年谱 (1975—1997) (上) [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第496、502、563页

④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第237页

[3]⑤邓小平思想年谱 (1975—1997) [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第208页

⑥⑦⑧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第63、65、373页

[1]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徐志宏、秦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 篇10

一、管理会计报告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会计报告在我国企业中的实践却并不顺利, 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 没有完善的管理会计理论及报告格式

管理会计体系在学术界仍然没有统一, 也并非十分完善。管理会计理论基本上来源于西方国家, 并没有很好地结合我国国情, 理论研究仍然停留在表面上, 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都不强, 所以管理会计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 甚至有些方面管理会计理论没有跟上实践。虽然管理会计报告格式具有灵活性是其一大优势, 但是由于我国没有相对规范完善的管理会计报告格式, 企业中的管理会计报告格式混乱、内容混杂, 并不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做出决策上的贡献, 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流于形式。

(二) 管理会计报告依附财务会计报告

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 管理会计工作都是由财务会计人员代为完成的, 财务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会计思维, 在编制管理会计报表时也积极性不高, 工作应付了事, 大大降低了管理会计应有的效果。会计工作也主要专注于财务会计方面, 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都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 有些企业出具的管理会计报告依附在财务会计报告的后面, 内容分散, 并没有形成规范完整的管理会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披露的内容, 也主要侧重于财务数据而不是非财务数据, 并没有体现管理会计面向未来的特性。

(三) 缺乏计算机技术支持

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企业财务会计计算机系统也日益完善, 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基本上都在计算机上完成。但是管理会计工作却缺乏一个完善的系统支撑, 这导致管理会计工作很难在实际操作中被完成。即使少部分企业自行设计并安装了管理会计系统, 这些系统也通常只具备事后记录的功能, 缺乏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的能力。

(四) 缺乏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机构对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进行监督, 企业无论是否执行管理会计工作, 出具管理会计报告都是企业自行决定的, 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质量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来进行评价。

二、如何构建符合中国企业实际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一) 管理会计报告的设计原则

1.强调目的性与实用性

管理会计报告是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工具, 为了使管理者在做出决策时能够对企业状况充分了解, 应特别强调信息的目的性和实用性。与财务会计报告具有规定的格式不同, 向企业管理层提交的管理会计报告并没有严格的格式和内容要求, 只是在编制管理会计报告时, 一定要从管理者需求出发, 对格式和内容进行适当选择, 对管理者决策没有帮助的信息不需要在报告中列示。

2.充分重视信息相关性

企业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 报告中提供的信息必须符合会计准则, 满足可靠性;而管理会计报告不同, 在管理会计报告中提供的信息只要和企业决策相关即可, 凡是能帮助管理者对企业和市场进行准确判断的相关信息, 都应该在管理会计报告中披露。从信息的来源上看, 为了保证决策能够充分考虑到企业经营涉及的各个方面, 管理会计报告不仅需要收集企业内部信息, 企业外部的社会信息也应该包含在内。这一点也强调了管理会计报告对信息相关性的要求。

3.合理把握形式的多样化

由于管理会计报告并不受特定准则或者规范的约束, 同时考虑到其实用性和信息相关性, 管理会计报告在形式、内容和时效上是十分灵活多样的。从形式上来说, 报告既可以是图表, 也可以是文字, 甚至是多媒体, 以便于使用者理解;从内容上来看, 报告既可以是全面的, 也可以是简单的, 以提高其针对性和实用性;从时效上来说, 报告可以是定期的, 也可以是不定期的, 但一定要是及时的, 能反映出企业的实际状态。

4.遵循及时性原则

管理会计报告绝不是事后的报账工作, 它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企业战略决策重要参考, 因此系统的构建必须遵循及时性原则。为保证及时性原则, 必须尽可能缩减报告长度, 使决策时间更充足。

5 . 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管理会计报告比财务会计报告自由度更大, 能够更加灵活地使用图表辅助编制, 以揭示经济现象本质为最终目的。企业进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 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因此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时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二) 管理会计报告设计思路

张先治基于内部信息使用者经营决策信息需求, 认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包括资本经营报告、资产经营报告、商品经营报告和生产经营报告。孙建强提出管理会计报表体系应当基于平衡计分卡和作业管理思想为基础, 将管理会计报表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 并在不同的作业责任中心中强调不同维度管理会计报表的编制来使报表更有效。

熊铎认为, 将平衡计分卡理论与管理会计报告相结合, 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首先, 平衡计分卡在对企业未来的总体规划中考虑了所有的员工, 并与薪酬激励相结合, 大大地加强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忠诚度, 公司上至股东管理者, 下至一线基层员工, 都能够朝着管理会计制定的目标奋斗。

其次, 平衡计分卡中包含了创新评价体系, 有效防止管理者只注重眼前利益, 不重视未来发展, 并且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 更加注重非财务指标的效用, 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及未来前景, 这与管理会计思想如出一辙。最后, 平衡计分卡中包含了大量管理会计所需要的前瞻性思想, 能够为不同层面的管理者提供有效管理公司的工具, 是可以有效加强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战略管理工具, 可以评估企业的优质资源和前景发展, 与管理会计报告预期达到的结果相符合。平衡计分卡理论与管理会计报告相结合, 可以使如今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更为科学, 推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发展, 也能够解决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系统、缺乏层次的问题。

(三)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策略

1.谁来编制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 最先需要解决“编制单位是谁”这个问题。由于管理会计报告主要是面向企业管理者的, 其目的是帮助管理者制定和调整策略, 内容涉及企业各个方面, 因此, 类似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部门编制的模式并不合适, 而是应该根据企业的组织特征和报告要求, 多部门协同合作, 共同编制。

首先, 可以按照生产、销售、研发、财务、设计、管理、人力、市场等不同的部门单位来划分责任, 各部门提供与自身工作相关的报告信息, 进行简单的整理分析, 将信息提供给报告编制中心。

其次, 报告编制中心将各部门提交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 明确各类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 对信息做出简单的解释说明, 形成对企业经营现状的宏观描述。

最后, 报告编制中心向制定公司总体决策的管理者提供成型的管理会计报告, 管理者可以根据管理会计报告的信息制定企业总体战略, 维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2.如何列报

从内容上来看, 管理会计报告比较复杂, 为了便于整理和报告, 应根据相关性对报告信息进行区分, 在不同的模块中分别列示。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部分应主要涵盖资本报告、资产报告、市场报告、成本报告四大部分, 对于其他相关报告, 如内部审计报告、业绩评价报告、全面预算报告等内容, 可以以附属报告的形式列示, 以便管理者全面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状况。

(四)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的具体方法和经验

1.预算编制方面

(1) 经营预算编制

想要编制好经营预算, 首先必须对企业管理流程进行规范, 对企业内部管理职责进行明晰。详细界定采购、销售、生产部门的分工、定位、职责, 制定详细、科学的部门职责说明书和岗位职责说明书。其次, 引入对标管理的概念, 提高预算控制者的管控能力。再次, 注重经营预算之间的相关性。预算平衡是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重要程序。

(2) 资本预算编制

做好投资预算, 首先做好战略规划、制订可行的发展计划和做好项目前期考察。预算是年度工作计划, 而对于一项投资来讲, 往往是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长期规划。所以投资预算的编制必须要以投资项目的充分论证和企业战略全局的合理定位为基础。其次, 投资预算必须要与筹资预算以及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相结合, 投资必须做到量力而行, 不影响生产经营。

筹资预算的编制需要相对保守, 必须确保计划能够落实。这需要对国家金融政策、企业自身的信用条件、潜在投资合作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研究和判断。

(3) 财务预算报告编制

做好财务预算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分析财务预算的编制结果, 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进而调整业务预算编制, 实现预算整体的优化;二是为预算执行提供便捷的控制点和信息来源, 从财务预算入手易于实现预算执行情况的比对分析, 为调控预算执行提供合理的依据;三是发挥财务部门的价值创造能力, 合理预计财务费用, 挖掘资金潜力, 实现增效。

2.决策控制方面

决策控制报告构建要充分考虑系统性、相关性和目标导向性, 具体来讲,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决策控制报告要融入企业管理体系

权责统一、奖罚有据是企业管理的根本特征。建立完善的决策控制报告编报制度, 要对数据取得、数据分析、数据提交、数据差错有完善管理机制。避免对决策控制报告滥解读, 对责任没有追究机制, 造成报告流于形式。

(2) 决策控制报告要与其他管理会计手段的融合

决策控制报告有时是对企业某一领域较长期间的分析, 有时是对企业整体较短时间的诊断, 其涵盖面与预算多有交叉, 必须要考虑决策控制报告与其他管理会计手段, 特别是预算的相互配合。

(3) 要重视决策控制报告的质量

决策控制报告为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 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方面要求决策报告的编制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 另一方面要求企业要不断总结决策控制报告方面的经验, 形成报告模板, 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工作质量。

3.责任考评方面

(1) 报告主体要明确, 分工配合要清晰

考核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焦点环节, 涉及员工切身利益, 往往造成较为明显的对立和尖锐的矛盾, 加之工作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 往往造成推诿扯皮, 从而弱化考核力度。因此, 企业管理者在制定考评体系时, 对于考评报告的编制主体和多部门之间的配合关系要界定清楚, 避免由于责任不清造成的质量下降。

(2) 不能脱离经营和决策去开展考评工作

考评报告的编制要以科学合理地评价生产经营和决策行为为目标, 以预算计划、可行研究报告、决策支持报告为基础, 采取对比分析、汇总分析、因素分析的方法, 提取考评数据, 为考评工作提供依据。

(3) 考评报告的编制要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核心驱动力

报告编制要充分考虑企业提高效益的根本目的, 在报告的信息筛选、信息披露方式、报告编制周期等方面考虑考评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成本效益性, 避免造成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冯巧根.管理会计的发展动态与评析[OL].中国会计网, 2014 (11) .

[2]王留根, 刘兆晟.管理会计边界与管理会计报告的理论定位[J].财会月刊, 2015 (1) .

[3]管理会计实践索引[OL].财政部网站, 2016 (1) .

上一篇:行政监察下一篇: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