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学生的课堂生成

2024-07-30

应变学生的课堂生成(精选十篇)

应变学生的课堂生成 篇1

关键词:引导,感悟,参与,生成

现在的学生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意, 他们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 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喜欢怀疑和探索。教师只有多动脑筋, 创设带有个人色彩的语文课堂, 以个性教育个性, 用个性滋润个性, 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充满创意。

一、教师引导, 灵活有效

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想法很多, 随时迸发思维的火花, 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他们必须以高质量、高智慧的教学来吸引学生, 明确自己在课堂上不仅是组织者, 更是学习者、欣赏者, 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灵活性”。

课前, 我会花大量时间精心构思并设计具有个性特色的语文课堂。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 教师则努力尝试一种“常教常新”的课堂境界, 保持自己的风格, 展示别样风景。教师创设的灵动的语文课堂, 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为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我们可以用整整一堂课来改编一篇课文进行表演, 来分析一个阅读语段, 来朗读一篇美文, 来就书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辩论。教师没有把现成的模式强加给学生, 而是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 让他们在自主交流中探寻到解答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样的语文课堂, 教师的引导更加有效, 学生的创造性也得到充分发挥。

二、学生参与, 感悟体验

体验感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 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情感活动, 是学生心理活动的产物, 是主动探求的结果。所以, 语文课堂上, 我更多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 把求异思维结合到具体的教学中去, 尽量在教学中体现多向性、灵活性、感悟性, 让他们独立思考,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找到属于自己的思想领地。

多年的课堂历练使我深知, 学生听了老师讲解后, 一定会经过“接收—思辨—内化”的思考过程, 产生疑惑, 析疑解难。因此, 调动多样感官, 在思考中“体验”会让学生有挑战的冲劲。《于园》是一篇文言文, 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 学生还想更详尽地了解于园的结构, 于是我采用生生合作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画出于园的景物及构造, 教学效果很好。

语文课堂的学习就要让学生深入其中, 收获独特的体验。这样的课堂, 学生以积极昂扬的姿态, 自信勇敢地进行表述, 使逐渐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与不断完善的外在人格品质在交流中和谐发展。

三、师生互动, 和谐生成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成长的过程, 也是教师提高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 也在学生的感悟中受到促动, 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共同进步,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促进, 相互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断呈现新的思考, 教师也会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断出现新的问题, 这些全新的问题又可以生成新的思路、探索新的方法, 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语文教材选文经典, 内涵丰富, 具有教育意义, 对教学的导向有一种引领。语文教材作为一种有待激活的材料, 就需要教师全面考虑, 整合教材内容,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必要的再创造, 精心构思教学设计, 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学生在此基础上, 也积极参与其中, 沉浸于教师的无痕设计中。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在教材内容的再加工上, 也体现在师生课堂上的感觉情绪中, 师生的和谐友好, 高效互动是语文课堂追求的目标。

把握学生主体,关注课堂生成 篇2

摘要: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一段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首先确定自己追求的是一节有意义的课,这节课追求的目的是什么,我要给学生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中不是机械的照着教案上只要完成本节课的目的,不出现教学事故,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差异,赋予学生发现的权利,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学生讨论进行有效探究。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善待学习中的不足和错误。

传统中令人拍手称快的一节课,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的话,评价可能会改变。特别是新课程理念中提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许多老师都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理想,追求真实,追求创新。这无形中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和充分利用生成的事件进行引导和深入。在课堂上,学生不是观众,不是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他们的行为会在课堂中发生相互作用,呈现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一段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首先确定自己追求的是一节有意义的课,这节课追求的目的是什么,我要给学生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中不是机械的照着教案上只要完成本节课的目的,不出现教学事故,而要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突出学生在课堂上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差异,赋予学生发现的权利,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学生讨论进行有效探究。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善待学习中的不足和错误。在轻松快乐的互动 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获得丰富真实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备课时,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和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对教学活动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也进行了大量的预设。然而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接纳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共同探讨、获得知识的过程,数学可活动的开放性强,即使在课前准备再充分,也会遭遇一些始料未及的事情。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会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守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学生不可能和老师先前想的完全一样,肯定会有一些不同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适时捕捉并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恰当的处理,增加体验性更好地促进知识的生成。只有把这些意外事件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逼供内能积极地把这些以外转化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资源,就会使课堂充满真实和活力。

1、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增加教学性和生成性

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在照原教学设计上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兴趣不浓,可能是他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再面面俱到的讲显得有点画蛇添足,于是我就果断地把原先设计的小步子的提问调整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人民币,你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你愿意说说吗?”学生听了兴趣昂然,小手举得高高的,嘴里还喊着“我,我。”有的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硬币说:一分和五分的硬币正面有国徽和国名,背面有麦穗、币值和年号。而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币正面有国徽、国名、汉语拼音和年号,背面有菊花、梅花、牡丹花以及面额。有的说:100元人民币是红色的上面画着毛主席爷爷。有的说,人民币上还有少数民族的人。有的说:人民币上画着美丽的风景,这些都是我们国家的风景真是美丽如画呀。还有的说,人民币还有防伪标志,用验钞机就能检验钱的真假呢。有的说,好象一分和五分的钱,现在怎么没有呢?孩 子们畅所欲言,你一句我一句的,不仅轻松认识了人民币,还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在小小的课堂中展示自己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到的知识,愉快的和同学进行了交流,学的非常高兴。教学点的知识学会了,还生成了许多新的知识。

2、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发言,期待精彩,促进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探讨,并踊跃发言,但是有时候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入引导,而是三言两语地敷衍一下,错失了生成的好机会。反之你抓住了,放大生成的知识,就能创造出未曾预约的精彩,使课堂更加生动、真实。

我认为教师要学会倾听,多给学生说的机会。一位老师在教《角的认识》时,她用古诗《小池》中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利用生活中荷花开放时花苞变大变小的角引入数学中的角。通过让学生用一些准备好的小棒、吸管等材料自己动手摆一摆角。过渡到学生们创造出来的角有什么不同?重点讲比较角的大小,借助钟面分针和时针形成的角度不同来确定角有大小。学生们思维旁逸斜出,其中一生说:当分针对着12,时针对着6时,这时没有角。他认为6时分针和时针成一条直线,没有形成角。这位学生敢于向老师挑战,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老师没有一下打断他的发言,而是微笑着听完,说:“其实,这也是一个角,它的名字叫平角,老师拿出钟面把指针拨到6时的位置,引导学生观察它的顶点和两条边,强调它的两条边成了一条直线。以后我们还要学习周角呢。这位教师耐心的听完学生的理由,再一步步利用今天讲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明确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个知识点,让学生产生兴趣以及积极探究的欲望。她把学生意外问题冷静处理,生成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3、课前充分预设,课上巧妙解答,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体会。

讲一节课要使各种水平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价值的,这是我们老师最终的目的。如何实施呢?备课时就要注意认真分析各层次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的有利条件和障碍所在,设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因材施教。在教《角的认识》时我觉得学生可能会把数学中的角和生活中的角混淆起来。因此我先让学生通过在三角尺上找角,摸角感知角的边是直直的,顶点是尖尖的。接着以介绍名字的方法,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角的各部分名称。再通过主题图的教学,让学生加深对角的认识。然后把画角那个环节设计成先画一个点,告诉学生:“这就是一个角”。给学生制造一个认知冲突,因为学生对角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他们就能很肯定地回答:“这不是一个角,它只是一个顶点。”在这个时候,我再发问:“怎么样才能完整的指出一个角呢?”经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在指角时基本能够注意到指出角的两条边和一个顶点。因为有了课前的预料和准备,避免了学生最爱出现的指角误区的发生。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够在备课时预测的。教师如果能够较好地控制课堂教学中突发的问题,其主导作用的有效性就得到了发挥。面对课堂教学中突发出现的问题,教师首先不能紧张害怕,不能设法去防止问题的出现,而要积极灵活地去控制,期待精彩的生成。

4、给学生领悟的时间,教师适当介入,提升知识。

我在教〈〈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时,创设小红、小亮和小明三人一起在公园玩画片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到一些数学信息,并整理出来,根据老师的要求,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在列式解答时,碰到24+6=?24+9=?我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再和同桌交流,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把24分成20和6,先算4+6=10,再算10+20=30。在交流24+9时,学生主动交流,努力探究,他们的思维在灵动,碰撞出智 慧的火花。有的说把4和9和起来,有的说把9分成6和3,有的说把24分成23和1,还有的说用竖式计算。我请这位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竖式,并和前面的口算方法比较,让学生体会哪种方法好。学生计算能力参差不齐,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均有较大的差异,我让学生自己比较笔算和口算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化,有利于形成师生感情的愉悦互动。

5、搭建小组合作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绽放智慧的火花,体验知识的生成

俗话所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新课改提倡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探究,但不是所有问题都要合作,要选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每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也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者。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我在教《认识方向》时,在学习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合作“以水库为中心,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先示范提”桃园在水库的哪一面?”“ 桃园在葡萄的哪一面?再让学生合作提问题。学生积极性高,听的也很认真。而且学生还提出了许多我没有设计到的问题,可以看出学生思维活跃,有说的欲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应变学生的课堂生成 篇3

一、引导学生预习交流,明确学习目标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所说的“预”即准备。预习,指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这是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学生的预习重点在于教师的“导”。如讲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课《最后的姿势》这篇文章时,我是这样指导的。

第一步,创设情境。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激起学生想了解本课内容的欲望。

第二步,揭示课题。地震的突然来临,面对死亡,谭千秋老师选择了怎样特殊的姿势?

第三步,扣题读书。学生带着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读了这篇课文,我们脑海中的画面是什么?)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我把预习的过程总结为五个字:读、查、思、画、批。预习时要同步进行。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对课本内容有不懂的地方要多加思考,对不懂的字词,可查字典解决;对疑难问题,可同组之间交流解决;学生画出好词、好句、好段,可在旁边简单写上自己的看法;把没有读懂的问题记下来,作为听课的重点。这样操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极大提高,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展示、会交流、会发现、会创造,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真正做到了“处处无师胜有师”。

通过改变课堂结构,一改传统的课后辅导、作业练习这样的旧制,课后变成了课前,练习变成了预习,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课堂低效的难题,发挥了课堂上每一分钟的效能。

二、让学生分组合作,展示才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当今的知识大爆炸时代,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多与学生开展对话。根据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遵循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帮助学生讨论、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导学、助学、组织和管理教学。因此,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是教师导学的有效形式。分组学习能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学生以组为单位,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最终获得提高。

如教授《最后的姿势》时,我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我把本班学生按4人分为一组,要求学生分别展示他们预习的成果。在组长的带领下,每个学生都要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写出来或说出来,而教师则根据每组在展示中暴露的问题,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大展示”。

问题1:有个组提问“漱、吱、释”应怎样读?学生有的说读舌尖音,有的说读翘舌音。还有“谭、撼、感”的读音问题大家也是争论不休。

师:哪个组的同学来帮忙解答?

生:前三个是翘舌音,后三个是前鼻音,我查过字典了。(要求学生读出来,教师正音)

师:(表扬)这个同学说得对,发现有不懂的字以后要查字典。大家要向他学习。(全班齐读)

问题2:有学生提出“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难以理解。

师:先让其他组同学说说,解决不了就多读几次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说出他们的意思,再要求学生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课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几处描写环境及场景的句子,揣摩作者的表达顺序,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问题3: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1)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找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动词“拉、撑、护”,体会他的无私大爱。(2)引导学生抓住“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学会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分组合作互动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课堂上,教师真正担当了组织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能达到让学生“学会、会学、想学、乐学”的目的。

三、达标测评,形成能力

1.同桌之间对读生字,注意正确读出翘舌音、后鼻音。

2.同桌之间说说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相互进行动作演示。

3.同桌之间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深情朗读,要注意哪些段落要读得亲切些,哪些段落应读得痛苦些,哪些段落利用了赞颂的读法。

四、实践活动,拓展学习空间

通过查找资料,出一期黑板报,使学生认识地震,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增强抗震救灾及自救的能力。

课堂教学变教师“讲”为学生“做”,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其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着“动”,千方百计地彰显着学生学习的“主权”。

应变学生的课堂生成 篇4

课堂学习的前奏是精心预设,通过合理创设情境,有效奠定数学教学生成的基础, 为生成起航. 创设情境需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选定合适的角度、方法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以激活学生思维、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思维为方向,以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为目标,以提升初中数学教学实效为指导, 基于建构主义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展开科学的情境创设,奠定生成基础.

例如:学习“走进图形世界”,教师创设实物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动手实验. 结合拆分、展开、折叠等方法,分析图形的变化,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立体图形,画出观察得出的图形, 激发学生立体思维,之后展开“设计包装纸箱”的动手实践分析. 创设情境时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矛盾情境、 实验情境、多媒体情境等,通过创设情境,奠定生成基础,有效激活初中数学课堂.

二、巧妙提问,激活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效激活课堂,点石成金. 通过巧妙提问,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提问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运转、交流互动. 教学进行过程中,在学生思维矛盾处、转折处,知识衔接处、总结处,方法点拨处,实施巧妙提问,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鼓励思考、互动与实践探究.

例如: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相关知识,教师经过多媒体创设情境之后,利用动态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点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在圆内、圆上与圆外”,并且分析得出已学知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相交、相切与相离的关系. 继而,教师巧妙提问“结合已学知识,能不能进一步推导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师基于之前分析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动态图,在点外作圆,转换不同的角度与距离,得出圆与圆有内含、内切、外切、外离四种关系.

三、互动交流,鼓励实践探究

互动交流与实践探究是动态生成的关键阶段,也是核心阶段.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交流互动、实践探究,运用已学知识与方法,不断猜想、探索、分析与验证,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强化知识与技能,验证思维与方法, 并培养科学态度与素养. 互动交流可以基于课题研究、 实验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等方式,结合数学知识与方法,展开小组合作分析、动手实验与实践探究.

例如:学习“统计”相关知识,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展开课题研究. 提出问题“我们丢弃了多少塑料袋”,之后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动手实践. 结合统计图、统计表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得出一年内一个家庭会丢弃多少塑料袋,这些塑料袋的最终去处, 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互动交流与实践探究,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总结归纳,促进延伸拓展

总结归纳是知识的总结过程,也是知识与能力的生成过程,同时,在这个阶段,需要重视引导学生深入反思,从知识、 经验与能力方面, 引导学生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课堂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它沿着一点出发,不断延伸、拓展,而始终不会到达知识的末端. 只会不断拓展、不断建构,不断完善学生知识与能力,强化学生科学素养. 基于此,要加强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数学技能与数学素养,以一点而引导学生扩散,以一种方法而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建构知识与能力网络.

例如:在经过讨论、实验、交流与验证的学习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延伸拓展得出四边形、 五边形以及n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 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学习的基础,学生互助合作、延伸拓展,利用拆分、组合的方法,将多边形拆分为n - 2个三角形,之后得出多边形内角和为180*(n - 2)度. 基于科学预设,有效动态生成,总结归纳得出当堂课的知识,再经过思维发散,延伸拓展,学生创新思考与实践探究,进一步提升知识与能力.

总结

课堂教学的应变策略 篇5

李超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早已不是由教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毕恭毕敬地坐在台下,大气不敢出。现代的课堂教学始终处在一种双向交流的动态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缩小了,学生显示出从未有过的大胆、主动。他们那种“青出于蓝必胜于蓝”的冲劲是可喜的,但往往也有一种目中无人、惟我独尊的骄纵。而教材的改革,现代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化,教育的面向社会化,使得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新思潮涌进课堂。面对着聪明学生的钻研发问,调皮学生的有意刁难,面对着一些意想不到的新情况,一些偶然性或必然性的突发事件,我们的教师正经受着越来越大的来自学生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维持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是教师必须应对的问题。下面谈几点我的我应对课堂的策略。

亲切、爱护、理解、宽容、友善。教师动则上火易怒,暴跳如雷,不仅有损健康、有损师尊,而且于事无补。所以,不论何时,不论何境,教师都应该从一个“爱”字出发,去理解学生,宽容地接纳他们,热忱地教育他们。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倍感亲切,意外收获。数学课堂大多数都是枯燥无味,再加上我们学生的运算能力很差,往往遇到难题都是知难而退,效果不好。有一节课其中一道典型题只有两三个人配合,课堂非常沉闷,我突然想到班级有一个外号叫“大明白”的,那么现在有请班级的“大明白”同学给我们讲一下,学生都在想咱们的外号老师怎么会知道呢?这下子班级的氛围上来了,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了百分之六十,还有一部分没弄懂,接着借题发挥,剩下的那就请咱们的“大大明白”来解释一下,这回所有的学生都在找会是班级的那位同学呢?当当然是我了,大家都乐得前仰后合的,接下来的课堂活跃且接收效果好。

以退为进,效果明显。在数学课堂上,很多同学不愿意做题,习惯听老师讲,这样他们比较放松,至于听没没听进去,不好监督。因此我尽量多让他们上黑板做题,通常两人做同一道题,让他们时刻比较优缺点。我班有一个叫毛延麟的学生个性非常强,每次做题只有结果没有过程。让他说总是说不到点子上,还非常不愿意接受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这时我说“你能写出来也可以”,他上黑板去书写完,非常潦草且过程不好,但他没觉得不好,当时我没做评价。第二天,做题依然我行我我素,我又叫

他上黑板,我找另外一名书写功底比较好,但计算技巧不是很好的同学一起做,给足了时间,他很快做完回去了。等待结果的宣判,最后另外一名同学获胜了,紧接着第三天我又让他上黑板做题。还是他俩,他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这时开始和另一名同学边研究书写过程,最后他的过程书写有了一些进步,同时另一同学的运算技巧也有了提高,这时进行适当的表扬。接下来继续巩固我的战果,一月以后他俩可以带其他同学上黑板书写了,效果很明显。

巧妙暗示,迂回出击。针对一些并非是有意捣乱课堂的行为,教师可适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暗示处理。刚上课时,教室里乱哄哄的,你可以暂时不讲话,以较严肃的眼神扫视全班。某个学生做些小动作时,我们并不一定要点名批评,可用眼神盯着他,或者到他附近以引起他的注意。有的同学很爱面子,上课回答不出问题,很窘迫。教师可用态势语言(手势、表情等)暗示答案或对附近的同学“小声”说(实际上也有意让“她”听到)。这样,她尽管红着脸回答了问题,内心一定心存感激,不会因此产生任何心理障碍。

灵机转动,展现才智。机智巧妙的处理常引来满堂喝彩。一次上课,某同学在睡觉。我没有推醒他再批评。在讲问题的间隙,我在黑板右上角写上“某同学睡觉了。”同学们立刻将目光投注到他身上。我示意同学不要去碰他。又写道:“某同学睡觉呢。”然后我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两个句子。该同学在朦胧中听到自己的名字直惊得跳起来,“哪个喊我呀?”红红的眼睛惊恐地看着大家,奇怪地发现大家都在朝他笑。我进一步问这两个句子有无区别。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还是请他说吧。”我微笑着对这位同学说:“你看你既然是这两个句子的主人公,当然得你说了。”他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错了,这两个句子都说我睡觉不好”。“不错,你能认识错误很好,不过,现在我们要研究一下这两个句子的意思表达情况,你再说说这两句意思有何不同。”“老师,我真讲不出。”经过我班的语法权威的讲解,大家搞清了:第一句是一般地陈述这一事实,第二句由于用了“呢”则是说他睡觉我们不应打扰,又像是在说他竟然在这时睡觉,真不应该,这里是第二种情况。一个数学老师处理了语文知识,学生既惊叹又佩服,还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三得。

攻守兼备,先礼“后兵”。面对调皮学生的刁难抑或带有轻视老师的言行,作老师的一味防守进道理恐怕不行。

幽默风趣,说话俏皮。我们的课堂往往不是太活跃,而是沉寂气氛多了一点。我 2

们也不能为了课堂气氛活跃而生拉硬扯。我们可以捕捉课堂上的“变”处,适时讲一些风趣幽默的笑话,俏皮话,既维持了课堂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加强了师生情感的交流,可谓“一箭三雕”。一次我错误地批评了一名学生,该生立即站起来辩解,说得有理有据,一时间课堂气氛相当紧张。察觉情况不妙,从容说道:“经调查,我们认为对某同学的指控不能成立,经本人慎重研究后决定:接受该同学的上诉,撤销原判,为他彻底平反昭雪”一时间同学们哄堂大笑。

约法三章,依法治变。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针对一些常见的违纪现象,可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一些惩治的班规班法,谁违反,谁就受罚。依据班规班法处理变乱,既做到有法可依,又能提高时效。

应变策略是教师应急的必备“武器”,又是立体展现教师课堂管理技巧的重要“窗口”。它绝不是花拳绣腿,故意卖弄技巧。正如一位知名教育家所说,“应变策略是教师渊博、机智、幽默的教学风格,热情、专注、求实的教学态度的凝聚点,是教师自觉发挥管理才智的着力点,又是教师启发顿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临界点。”“高质量的应变措施应该蕴教师事业心、品德修养、创造性思维品质、课堂民主作风、积极参与意识等诸因素于一体。”总之,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应时时树立应变意识,适时进行课堂应变操作训练。“亲切,理解、友爱、宽容”是我们应变的思想基础;“有守有攻,刚柔相济”是我们应变的备战原则;“机智幽默”是我们应变成熟的标志,而法治化、科学化、民主化处理变乱,管理课堂则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建构课堂生成 篇6

一、问题导入,尊重认知矛盾

《圆锥的体积》是苏教版教材六上的一节内容,学情是学生获得并积累了相关物体的经验,比如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基本特征,并且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推导公式。为了体现学生自主、教师主导的课堂理念,我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引导其猜想和思维的建构:

师:我们现在研究圆锥。想一想,先研究什么?

生:圆锥的表面积。

根据教材编排,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柱体时,基本遵循以下三个步骤:先研究物体特征,而后表面积,再然后到体积。学生形成的研究思路也是基于此,应该说这是学生根据教材编排所建立起来的一个数学活动经验,是有其客观性的。那么对于教师来说,是将学生的冲突放下,强行拉入教材预设的轨道中来,还是顺其自然,由冲突入手,因势利导呢?显然后者更符合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理念。

为此我先让大家从教材入手,看看教材是怎么编排的,然后分析原因,直到学生顺其自然地进入预设的数学环节中。学生在研读教材后发现,编排顺序明显改变了以往从表面积到体积的推导模式,而是直接引入了圆锥的体积研究。原因何在呢?

我让小组讨论,大家陷入集体思考中,但很快便找到了突破口。有学生从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推导经验打开思路。圆柱体的表面积推导是从侧面展开探究的,那么圆锥体的表面积也可以据此展开。由此,学生兴致勃勃地动手,结果发现,将圆锥体侧面展开来,是一个不规则图形,看起来像是扇形。学生明白了,圆柱体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正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而这些图形的面积都是学过并且熟悉的,但扇形的面积还没有学过。

基于学生的矛盾探究,我给予了学生尊重,却无意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圆锥体体积的学习环节中。

二、给予平台,尊重认知经验

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旧知,在旧知和新知之间,存在着一条隐形的通道。教师的使命就是要打通旧知和新知的通道,开渠引流,起到关键的疏导和引领作用。

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圆锥的体积?

生:圆锥的体积肯定和圆柱的体积有关系。我想从圆柱的体积入手。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激活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思维,发展了转化的思想方法,我充分给予了尊重,并要求学生展开猜测。

经过讨论学生发现,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才会存在关联,可是怎么才能确定两者有何关系呢?有学生提出将圆锥体的杯子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体里边,并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圆柱体的水容积将是圆锥体的几倍,换言之,圆锥体则是圆柱体的几分之一。

当学生被给予充分的尊重,根据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猜想、验证和推理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只是一个平台的搭建者和提供者,让学生踊跃参与,积极投入实践,而这正是学生思维释放的最好空间。

三、强化感悟,尊重认知规律

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是基于接受和理解而形成的;学习能力的发展,是通过能动的实践和感悟形成的。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能力的形成,都需要学生的内在感悟,而这个感悟的产生,也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否则学生将无法获得健康的发展。

当学生通过联想、观察、动手操作等各个不同的环节,验证了自己对圆锥体体积的推导公式,并能够顺利完成教材的习题训练后,我出示一道题目:如果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20cm2,高是10cm,那么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要学生对这道题进行改进。

有学生认为,难度可以加大一点,将圆锥的底面积这个条件不给出来,而是给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或者底面半径,再给一个圆锥体的高这两个条件就可以了。

还有学生继续加大难度:如果只给出圆柱体的侧面积,还有底面的直径,要求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从这道题目不难看出,学生不但掌握了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而且能够根据圆柱体的面积求出圆柱体的高,由此得到圆柱体的体积,而圆柱体的体积和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关系是确定的,那么便可求出圆锥体的体积。

课堂上我搭建了自由的数学思维平台,让学生从自己的认知入手,尊重其认知规律,不知不觉释放了学生的思维,促成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领悟,提升了数学能力的发展。

显然,课堂生成的建构是双向的,也是动态的,作为教师只要放手,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善加引导,多加启发,使其能够在自主探究中领悟数学、体验数学,就一定能够释放课堂的精彩,使学生的思维之花次第绽放。

课堂生成——学生成长的正能量 篇7

如我在学生学习完《画家乡》一课后, 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外作业:画一幅《美丽的家乡》图画。学生们可高兴了, 第二天, 一上课他们纷纷交上自己的作品, 并向全班介绍作品:有画垂柳掩映、碧波荡漾的洱海的;有画树木林立、山清水秀的苍山的;有画巍峨雄壮的三塔寺的; 有画气势非凡的兴盛大桥的;有画灯光摇曳的明珠广场的……虽然学生们画得很幼稚, 但是一笔一画中可以看出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心灵。这时, 我发现平时爱动脑筋、认真学习、积极回答问题的一名同学却没有交作品, 而且面无表情地坐在座位上。我很奇怪, 因为画画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最喜欢完成的作业, 可是他为什么没有画呢?于是, 我把他叫起来, 问个究竟。他告诉我说: “何老师, 我没什么画的, 我家住在大展屯, 每天上学、放学, 路上总是坑坑洼洼, 下雨天到处是积水, 每次汽车经过还溅我一身泥水, 有一次把校服弄脏了, 到学校后大队部还扣了我们班的分……更糟糕的是, 前几天奶奶送我上学, 在这条路上, 还跌倒扭伤了脚, 现在还在医院治疗呢!”教室里热闹的气氛立刻凝固了, 学生的眼睛盯着我, 期待着结果。我先一惊, 这不就是与我的预设结果相悖吗?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主题到这里就不见了, 还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情绪。怎么办呢?这时, 我明白了, 现在正在修筑下关北片区的景观大道, 这里是这名同学上学的必经之路, 他是因为在生活中感到家乡不如意的地方, 因而产生了不满情绪, 所以感受不到美, 发现不了美, 更谈不上去描绘美。我想起了一句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于是, 我问他:“最近你到附近哪儿去玩过吗?有没有拍照?能不能给大家回忆一下?”提起玩, 他可高兴了, 告诉我, 他刚去过洱海公园, 拍了好多照片, 他兴高采烈地答应明天就带给我看。

第二天, 我一边和他一起分享照片, 一边和他聊洱海公园。聊着聊着, 他告诉我, 他爸爸妈妈跟他说过, 洱海公园在五年前没修建的时候, 那里是一片荒野, 没现在那么漂亮。我抓住他的话, 接着问:“那你觉得你现在上学经过的地方会一直这样吗?”他马上反应过来了, 说:“何老师, 我妈妈说景观大道要大修, 所以才挖成这个样子。”“那以后呢?”“以后肯定会更漂亮。我因利势导, 趁机和他聊起了下关的城市建设, 分析家乡, 不只是仅指自己住的街道, 对于其他城市, 大理就是我们的家乡, 对于其他省份, 云南就是我们的家乡……最后我问他:“你可以把家乡画下来吗?”学生眼中闪动着灵光:“可以啦!明天我一定交一幅漂亮的画给老师。”说到这里, 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为学生打造一个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 篇8

一、认真备课, 预设生成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优秀的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可以说是倒背如流, 他们在备课的时候往往只备教材, 写下一份翔实的教案, 然后再按教案的设计程序化地实施课堂教学。这种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其优点, 也有其弊端。比如, 在课堂教学中一旦教师遇到一些生成性的资源, 往往会视而不见, 或不能及时进行处理。这样就会造成很多动态生成资源的浪费, 对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也是非常不利的。

例如, 执教《登上地球之巅》, 如何让生活在大城市的初中生去有效理解课文中所提及的自然环境的恶劣, 这是教学难点。假如此时教师只是按照教参教学, 学生则很难深入理解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 教师可以从城市的生活环境入手, 引导学生进行体验。这一点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必须考虑到, 不然在具体教学时会显得措手不及, 很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教材, 还要备学生。只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感受, 课堂才可能真正灵动起来, 充满动态生成性。

要想让初中语文课堂具有动态生成性, 教师在备课时还要多考虑一些意外的情况。比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会想到哪些问题, 如果学生提出刁钻的问题应该怎样应对等。

二、捕捉资源, 促进生成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有变化, 充满活力。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初中语文教师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努力把“一言堂”变成“多言堂”, 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虽然很多教师努力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多发言, 但是有时候也很难落入自己的老一套教学方法当中———课堂中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提前设计好的。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热闹, 但是缺乏灵动性, 实质是死板的。因为这样的课堂并没有为课堂中发生的意外腾出时间和空间。事实上, 一个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 不仅要有教师预设的问题, 更要有学生自己发现的生成性问题。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越多, 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显得更有意义。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善于捕捉问题, 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例如, 执教《伤仲永》, 在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后, 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天赋和后天教育关系的问题吗?”听到他这样说我颇感惊讶, 没想到他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并没有正面回答, 而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没想到这种做法引起了学生的激烈争论。最终班级里分成了两个派别:有人认为天赋最重要, 有人认为后天教育最重要。看到学生长久争论不见结果, 我微笑着说道:“事实上, 天赋和后天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个天赋不好的同学来说, 只要有良好的后天教育, 仍然可以取得很好的成就。我希望你们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学习加倍努力。”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 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我预先没有设想到的, 而正是由学生提出的问题, 让我抓住了时机, 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思维。

三、民主平等, 保证生成

事实上, 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与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密不可分的。试想, 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没有民主的地位, 那么他们怎么敢发言呢?学生都不敢发言, 那么又何谈动态生成呢?基于此种情况, 教师要想打造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 必须首先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 这也是动态生成的重要保证。

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相对灵活的、具有争议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 学生往往会出现很大的偏差, 有些学生可能会借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搞怪, 发表一些奇谈怪论。对于这样的情况, 教师又该怎样面对呢?假如对其“一棒子打死”, 则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导致今后他们不敢发言也不愿发言。对于这样的情况, 教师不妨把它看成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 教师也可以借题发挥, 提出一些更新奇的观点让学生进行讨论, 这样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 动态生成的课堂离不开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深知。

借课堂生成资源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篇9

1 借“意外收获”, 灵感在追问中激发

数学教学课堂是复杂的、动态的, 难免会遇到超出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想法.教师应善待学生提出的“意外”问题, 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课堂上不断的追问, 为学生创造机会, 让他们敢说、敢问, 教师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不断地为学生搭建思维的平台, 让每位学生都找到自己思维的空间, 充分融进数学课堂.

案例1 在边长为2的正六边形ABC-DEF中, 动圆Q的半径为1, 圆心在线段CD (含端点) 上运动, P是圆Q上及内部的动点, 设向量 (m, n为实数) , 则的m+n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笔者所带的班级在江苏省四星级重点高中, 是一个基础较好的理科班,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交流成果.

学生1:建立直角坐标系, 利用特殊位置法, 得m+n的取值范围是.

此时, 大家对求得最小值持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2:老师, 我求得最小值是2, 我认为答案为[2, 5].

教师:你是怎么得到的?

学生2:当动圆Q的圆心经过点C时, 与边BC交于点T, T恰好为BC的中点, 连接AT, 此时m+n=2.

教师:你怎么知道2就是最小的呢?还有没有更小的值呢?

学生2思考一会, 不知道该怎么说明.

教师:请同学们再看看题设条件, 向量 (m, n为实数) 是不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形式.

让学生打开课本复习一下这个定理.然后教师给出其定理:若是同一平面内两个不共线向量, 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 λ2, 使得.

教师:大家知道系数λ1, λ2的性质吗?

学生3:当λ1+λ2=1时, A, P, B3点共线.

教师:那么当λ1+λ2≠1时, 点P与直线AB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3:当λ1+λ2越大时, 点P距直线AB的距离越大.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3:画草图, 观察出来的.

教师:大家能否尝试证明一下这个结论呢?

教师巡视, 让学生自主探究证明其结论.

学生4:当点P位于不含点O的区域时, 设OP与直线AB交于点P0, 由共线向量定理得 (λ>1) , 又点P0在直线AB上, 得x0+y0=1, 故, 得x+y=λ (x0+y0) =λ>1, 即x+y>1.又过点P有且只有一条直线l与直线AB平行, 根据三角形的相似性, 易知直线l上每一点对应的x+y值均为λ.所以点P到直线AB的距离越大, 对应的x+y的值就越大.反之, 也成立.

教师:很漂亮, 那么我利用这个结论就可以证明刚才两个同学的答案哪个是正确了.

于是学生4给出其证明过程, 展示给大家.

同学们的疑惑终于解决了, 教室响起一片掌声……

说明:在讲评时, 不少教师会简单化处理, 从特殊情况入手解题.但我在讲评时, 让学生联想以前做过的类似题目和解题方法, 在追问和比较中让学生探讨由错误到正确的解题历程.其目的是寻找恰当的教学手段, 充分暴露学生思维困惑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 在解题中会激发灵感, 在探究中学生得到一个很漂亮的结论, 为解这一类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同时这种处理问题方式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在于教师怎么去挖掘和调动;学生的困惑是暂时的, 在于教师怎么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课堂是灵动的, 在于教师怎么去设计和开发.

2 借“一题多变”, 思维在变题中拓展

数学知识纵横交错, 解题思路灵活多变, 解题方法途径繁多, 但最终却能殊途同归.不能解完题就此罢手, 如释重负.应该做进一步思考, 探求一题多变, 开拓解题思路, 沟通知识间联系, 掌握解题规律, 权衡解法优劣等, 只有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探索、总结, 才能使自己的解题能力更胜一筹.

案例2 在△ABC中, 若, 则△ABC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

变式1 在△ABC中, 若, 则△ABC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

变式2 在△ABC中, 若AB=2, ∠C=45°, 则△ABC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

变式3 在 △ABC中, 若AB=BC, M为BC的中点, 且AM=2, 则△ABC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_.

说明一题多变可以作为训练学生思维的好素材, 比如该案例对其进行剖析、挖掘、拓展、变式, 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原有问题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通过变式探究, 还能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力.因此, 以多元化、多途径、开放式的设置问题为背景, 进行一题多变, 能比较客观全面的测量学生观察、实验、联想、猜想、归纳、类比等思维活动水平,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

3 借“错误资源”, 能力在反思中提升

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限制, 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和失误.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 教师最好不要直接采取告知的方式, 要鼓励学生对错误反思.在反思中深化理解, 探究问题的本质, 这样才能真正“懂”.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错误资源”, 挖掘其中的教学价值, 变告诉为探究, 引导学生从错误中获得、从失败走向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在各种解法的综合比较分析中, 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 暴露可能存在的种种解题误区, 并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 真正让学生将“革命”进行到底, 在纠错反思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3 若, 则x+2y的最小值是_________.

班上大部分同学都不会做, 过了好大一会, 才有一个同学用换元法求解.

令, 得x=u2-2, y=v2+5, 由已知条件, 得

由 (1) 式, 得u=6-v≥0, 故0≤v≤6, 所以

将u=6-v代入 (2) 式, 得

故当v=2时,

说明教师要考虑这道题的难点在哪里, 如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这些恰是这道题的开发和利用点.讲解此题时不仅会解这道题,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 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教给学生整合和转化题目中的条件, 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反思问题的解题过程, 巩固知识, 学会思维, 能否从中得到新的解题思路.教师要思考如何挖掘试题的思维训练点, 用什么方法激活学生思维, 用什么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推理和提出解决方案, 并能执行解决方案, 并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选择最佳方案等.

另外, 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发此题, 对其进行一题多解, 也可以通过构造法、等差代换法、三角代换法、几何法、向量法等进行求解.

此题内涵丰富, 涉及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数列、解析几何、向量、不等式等知识和各种数学思想方法, 解法颇多, 是一道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拓展学生思维的、值得开发利用的一道好题.在解题教学中依据学生已有的实际认知水平, 抓住学生的易错点, 通过连续地释疑解惑, 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解题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他们在学习中亲历探究的乐趣, 并深刻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呢?这就需要教师把引导学生在纠错中有意识、有计划、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各种知识的基础上, 让学生产生有效的认知冲突和碰撞, 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之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 并在纠错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课堂的各个环节连接成一个整体, 有助于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导向预设的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得以顺利流畅地进行, 让知识生成的过程也因此更为合理,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率.

应变学生的课堂生成 篇10

一、适度拓展,开放生成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堂应该开放和充满活力。基于这一要求,可见我们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停留在教材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及时捕捉生成资源,以点拓面地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从多个渠道吸取知识的养分。

【案例】在执教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9“The English Club”的时候,当我对国家的名称进行教学的时候,下面就有同学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用中文说道:I'm from……土耳其、意大利、俄罗斯等等。看到这种情况我并没有生气,而是顺势把这些英语单词教给了他们,并且还给他们介绍了这些国家国旗的意义。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也觉得很有意思。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还要求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更多自己感兴趣的国家名称及国旗的意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局限于教材是不对的,还应该抓住生成资源适度地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在生成中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

二、平等对话,促进生成

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是动态生成的基础。假如英语教师过于严厉,严格按照自己的预设进行教学的话,那么很难出现生成。因此,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当中应该努力建立与学生之间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平等对话,从而促进动态生成。

【案例】在执教“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这一课的时候,我拿出了一个图片问道:“What's that in English?”问题抛出之后,同学们很快回答道:“It's a mango.”紧接着我准备在黑板上画一个玻璃杯,进而引入下一阶段的教学。但是,才画了一个椭圆,就有同学迫不及待地插嘴说:“It's a mango.”这个声音出现之后,我微笑着回头看了那个学生一眼,问道:“Yes?”那名同学立刻回答: “Yes!”紧接着,我在椭圆的下面又画了一个相对较小的椭圆,继续问道:“A mango?”那名同学又立刻回答说:“It's a mango, too.”对于他的这种回答,我并没有给予肯定,而是说:“Maybe。”接下来,我把两个椭圆用一个直线链接起来,形成了一个玻璃杯。看到这里,那名同学知道自己上当了,但是所有同学都被刚才的那一幕给吸引住了,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我在玻璃杯旁边写下了“glass”的字样,继续引导同学们学习新的教学内容。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由于一名同学无意中的插嘴,让课堂教学变得灵动起来。而我也机智地“顺流而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让原本无味的课堂教学变得有趣起来。这种情况,是教师无法预设的。

三、科学预设,抓住生成

《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要想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要建立一套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的教学系统,实现教学过程预设下的适度开放, 给予小学生更多生成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生成能力。

【案例】在执教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4“Time”的时候,由于之前我经常让学生练习one、two、three……,因此,在执教这一课的时候我重点对eleven、twelve进行了练习。同学们跟着我有节奏地念道:“one,two,three……ten,eleven,twelve.”念到这里我停了下来,但是声音却在继续:“thirteen,fourteen,fifteen, sixteen,seventeen……”这个声音让我非常吃惊。要知道,这些知识我还没有教过他们,而是下一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在本单元中仅仅只有one-twelve这些单词。于是我问道:“这些单词你们是从哪里学来的?”问题抛出之后,有的同学说:“我是看儿童英语节目学来的。”有的同学说:“这是爸爸妈妈教我的。”有的同学说:“我是参加补习班的时候学的。”听到同学们这样说,我微笑着说道:“你们真的是太棒了!”接下来,带头给这几名同学热烈的掌声。出现这种小意外,是让我颇感被动的,我是把它当成一个小插曲一带而过,还是顺着学生的声音继续走下去呢?看到同学们渴求的目光,我决定临时改变教学内容,带领同学们一下子把1~20的数词都给学习了。于是,我问道:“同学们,你们想把刚才这几位同学说的数词都给学习了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想!”看到同学们热情高涨,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带领他们学习1~20的英语数词。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还带领他们做了几个数字游戏。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且非常投入,这一点让我颇感欣慰。

预设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插曲。因此,教师必须要把握好这些小插曲,把它当成生成点,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英语学习。

上一篇:合理输液及应用抗生素下一篇:时间同步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