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散打产业化

2024-09-07

武术散打产业化(精选十篇)

武术散打产业化 篇1

关键词:武术,散打,职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作为我国新型的第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商业发展对体育的渗透,职业体育步入了快速发展期。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发展趋势使我国武术散打走职业化发展道路成为必然。武术散打走向职业化、商业化道路,不仅能够促进运动员主体意识的增强,吸引大量社会资金,减少国家投入,促进人材流动,有效推动自身项目的发展与武术产业的发展,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1 武术散打发展简要回顾

1978年,原国家体委运动司武术处成立武术散打调研组,为武术散打的开展奠定了基础。1979年,首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前身)、武汉体育学院三单位进行武术散打项目试点,1988年在兰州举行的散打表演赛中,第一次设台比赛,自此,武术散打以擂台形式进行比赛被确定下来。1989年《武术散打竞赛规程》出版,同年在江西宜春举行了第一次武术散打正式比赛(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1990年原国家体委正式公布实施《武术散打技术等级标准》,同年批准了第一批国家级武术散打裁判员,比赛的评分采用电子记分器取代了以往的评分办法。武术散打运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竞赛制度以及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培养了一批武术散打教练员和裁判员,为武术散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散打运动相继被列为世锦赛、亚锦赛、亚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中国武术散打虽冲击08年奥运未果,但是在世界上刮起了一股中国功夫热潮。散打王争霸赛,中美中欧武术对抗赛,中国武术与泰拳、跆拳道、空手道的对抗等商业武术比赛的成功举办,它为武术散打的职业化、市场化改革积累了经验。

2 武术散打职业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国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是在举国体制模式下发展起来的,由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投资并直接包揽,以业余体校、市体校、省市运动队、国家队四级构成金字塔式训练网络,采用集中管理与集中训练的竞赛训练体制。以往的举国体制下,为了推动项目的发展,在人、才、物投入上是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和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举国体制的弊端愈来愈凸现出来。武术职业化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武术散打走职业化道路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可以规避举国体制下的一些弊端。

2.1 提高效率

我国武术散打竞赛主要是锦标赛与全运会散打比赛,竞赛训练单位是以各省市为利益群体中心,以各省市为计牌单位。相互间比较封闭,势必造成资源缺乏流动。同时竞赛成绩奖牌取得的多少与政府相关人员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密切相关,同时也与运动员的经济利益、退役后工作安置息息相关。这种体制下导致封闭竞争,形成以省为单位的封闭式训练模式,表现出来省级低水平的重复投入,体育资源不能达到最优化配置。这对武术散打项目发展推广普及并没有实质性推进作用,因为利益是相对的,不是相互共同的。而实行武术散打职业化,相关人员是在一个共同大利益下去寻求各自小利益,这样才能提高社会效率,推动武术散打项目进一步发展。

2.2 降低风险

在现有四级金字塔式训练网络模式下,毕竟能够获得金牌的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还是拿不到金牌。同时由于运动员过早地从事竞技体育训练,耽误了文化课的学习,大大影响到对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所以运动员担负着巨大的职业风险。各省市大量的低层次人员投入,参与人数越多,其职业风险更大。现在运动员平时除了很少的训练补贴外,收入主要靠拿到奖牌后的奖金,这种体制下不能体现高风险高收益原则。武术散打职业化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3 利于武术长远发展

在现有模式下,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与地方官员的“政绩”需要,以及不同省市有关官员个人好恶,导致对武术散打项目重视度不同。比如,同样一块全运会金牌在不同省市教练员或运动员获得的利益是不相同的,甚至差别很大。在现有体制下同样的劳动获得不同的劳动报酬、不同的利益这显然是不公平,另外一些省市利用经济上的优势进行“体育人才掠夺”等,这对武术的持续性长远发展是不利的,这些都推动着武术散打职业化发展。

3 组建武术散打职业俱乐部

国外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俱乐部制,以体育俱乐部作为全国体联和全国单项联合会的最基层组织。体育俱乐部分为职业、半职业、业余三类。业余体育俱乐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目的是娱乐和健身,经费来源主要靠政府部门的拨款、企业赞助以及自身开展的一些经营活动。职业俱乐部主要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经费来源主要靠门票收入、广告费、出售电视转播权的收入、企业赞助等,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我国现有的武术散打俱乐部主要为业余武术俱乐部,职业武术俱乐部数目极少,由于体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武术俱乐部中盈利俱乐部比例较少,这反映了我国目前武术职业俱乐部在实施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较大,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国武术职业俱乐部的发展机制尚不成熟。

从现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项目俱乐部发展来看,武术散打职业俱乐部可以把各地的专业队转制,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组建。不论哪种形式都要明确谁出资、谁所有、谁受益原则。管理权、经营权属于各俱乐部,俱乐部在联赛中享有独立经营权,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体运作应采用有限责任公司形式较好,其好处是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结构稳定,可避免先前体企联合与企业买断等形式的瑕疵。

4 成立武术散打联盟

体制问题是影响市场健康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武术散打职业联盟应由各俱乐部共同出资成立,成立一个以股份制形式具有公司性质的经营性机构,相对独立于政府职能管辖。联盟是各股东共同利益的代表结构,各俱乐部对联盟利益共享、共负亏损。联盟决策权由经济主体出资人及各股东所共同决定,股东共同推选出联盟总经理,总经理负责全国散打运动的综合性开发。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竞赛完全靠行政手段和计划管理的办法,职业联盟交由市场化运作,减少行政干预,做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5 举办武术散打联赛

5.1 合理设计赛制

培育和发展武术竞赛市场是武术散打职业化产业化发展的战略之重,武术散打竞赛市场化的开发,才会使其在市场条件下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近几年来,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散打团体赛、散打个人赛),实行竞赛招标制度,虽然部分解决了经费紧张问题,但观众的上座率低,影响力小。目前这种竞赛招标制度,赞助单位也是承办单位的企业赞助方式,使本来是全国性的比赛却看似一项地方性比赛,其影响力局限性小,最多在比赛期间在比赛当地有些影响。同时由于企业赞助缺乏持续性,企业也达不到预期收益。此方式依然保持了计划经济的影子,这种高度行政主体化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竞赛改革的需要,这种方式对散打、散打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应该取消现有的比赛赛制,取消集中比赛方式,实行以俱乐部为参赛单位的主客场联赛制。赛制设计上可效仿乒乓球、围棋联赛主客场赛制。拉长赛期,增加场次,有利于新闻媒体参与报道与企业赞助,吸引更多观众参与关注,增加广告票房收入等。

5.2 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与规程改革

目前散打比赛采用锦标赛的竞赛规则规程,比较重视散打技术的提高,注重台上运动员的表现。在重视散打技术的同时不能忽略其观赏性、刺激性、挑战性与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在强调力量对抗的同时注重技巧在比赛中的作用,注意运动员的保护,减少伤害事件的发生,不能把散打运动变成一个野蛮人的游戏。在制定竞赛规则规程时要兼顾台上与台下、场内与场外,注重散打运动的普及推广。在擂台设置上可取消四周的围绳,有别于拳击擂台。打下擂台也可判胜负的方式,更符合人们对“打擂”的认识习惯。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2]任丽娟.中国武术散打未能进入2008奥运会的反思[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

武术散打三十年 篇2

散打技术的发展历程

1?郾初步探索阶段(1979—1988):技术粗糙、战术单一

这10年,是筚路蓝缕、艰辛开拓的探索阶段。散打技术经历了从“使用任何武术流派技击攻防动作”到限制在“拳、腿、摔”范围的“收”,从“冲、贯、抄”三拳到吸纳“转身鞭拳”等的“放”,从比赛场地由垫上到擂台,前期以拳攻为主到后期以踢、摔为主的“变”,从中国传统技击术的直接对抗到在明细规则下穿戴护具进行的现代竞技比赛的“通”,散打技术在粗糙和散乱中逐渐得以提炼和整合。尤其是1988年开始正式使用擂台进行比赛,奠定了徒手格斗项目独具特色的比赛形式,对散打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10年的不断摸索与实践,基本构建了以踢、打、摔攻防为主的现代散打技术体系,初步形成了符合现代竞技体育特征的运动模式。

2?郾快速发展阶段(1989—1998):技法全面、战术多样

1989年,散打被批准为全国性正式比赛项目,各地纷纷成立了专业队,散打技术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2年在焦作举行的全国武术散打工作会议,确立了“技法全面、快速灵活、多变巧取、讲求实效”的方针,指明了散打技术的发展方向。1993年的第7届全国运动会把散打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8年的第13届亚运会上散打成为正式竞赛项目,进一步确立了散打项目在国内、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中的合法地位,使散打技术的科学化训练得到高度重视,促进了散打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散打运动由1990年“迅华杯”时以力取胜、技术粗糙的初级阶段,逐渐过渡到全运会、亚运会时以巧制胜、技法丰富的成熟阶段。这一时期在踢、打为主的基础上,主动快摔和技术的综合运用成为其主要的技法特征,基本形成了远踢、近打、贴身摔的技击特色。

3?郾繁荣兴盛阶段(1999至今):技术娴熟、战术灵活

这一时期,随着赛事种类的增加、比赛次数的增多和赛事层次的提高,尤其是将散打进入奥运会作为竞技武术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有效地促进了散打运动技术训练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标志着散打运动的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2002年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首设女子项目,迎来了散打运动的大发展时期。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散打技术发展和更高层次比赛的需要,散打竞赛规则又进行了有益的修改与完善,如将比赛中每局的净打时间由3分钟缩减为2分钟、踢中对方头部得分由1分增加为2分、击打小腿不得分等等。规则的变化也使得散打比赛节奏加快、对抗激烈程度明显增加,对散打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阶段的散打技术和技法呈现的特点是全面简捷、快速主动、组合技术和特长技术应用娴熟,战术灵活而多变。

散打技术的特色

散打运动历经30年探索与发展,形成了一套有别于拳击、泰拳、跆拳道、空手道等国外徒手格斗项目的技术体系和技法特点。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沃土的散打运动,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征,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1?郾散打技术技法充分体现了传统武术的技击特征

技击是武术的灵魂,“踢、打、摔、拿”是传统武术技击的核心。散打技术完全是在继承传统武术技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出于竞技运动安全因素的考虑,比赛中取消拿法,只以踢、打、摔为主要技法,经过整合之后,最终形成的“远踢、近打、贴身摔”的散打技击特色,正是传统武术技击特色的再现。把现代散打视为简单的“拳击加腿加摔”,显然是片面的。

2?郾散打技术技法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

虽然散打运动是一项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但作为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的散打运动,在技术、技法、礼仪、规则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

首先,散打技术技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观”。中国文化崇尚整体思维方式,强调从统一的角度观察事物,注重事物的整体性。从徒手格斗来说,不能仅限于用拳打或脚踢或摔,散打讲究技术全面、综合运用,无论是“踢、打、摔”技术特点,还是“远踢、近打、贴身摔”的技击特色,都受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形成了“远、中、近”、“上、中、下”、“左、中、右”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攻防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内蕴的思维方式的整体性特征。

其次,散打技术技法体现了“道法自然”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这里所谓的“道”,是一种只能用直接的体验去把握的存在,是一种无规则又恰似有规律的自然运行。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实质上就是要摆脱固定招式的束缚,追求“击”的本质和“悟性”,做到“无招胜有招”。散打重在招式的“散”,没有固定套路,在对抗中要求随机应变,不拘于一招一式,这正是“道法自然”思想在散打中的鲜明体现。

再次,散打技术技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礼”思想。传统武术强调武德教育,如“未曾习武先习德”,“拳以德立,德为艺先”,“以德为先,技道两进”等。源于传统武术的散打运动,也同样遵循崇礼尚德的思想,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抱拳礼”,既表达了对教练、队友、裁判、对手、观众的尊重,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礼”思想。竞赛规则中的“禁击部位”、“优势胜利”、“强制读秒”等,更是映射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

此外,散打技术技法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兵家思想。散打比赛斗智较技、注重谋略,是古代兵家思想精髓的再现。在散打比赛中,主动强攻战术、迂回战术、防守反攻战术、佯攻战术等等,正是古代兵家思想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等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

武术步法与散打步法 篇3

一、武术步法与散打步法的特点

(一) 武术步法的特点

习练武术中的步法步型, 主要是用来增进腿部力量和速度, 以提高两腿移动转换的灵活性与稳定性。最基本的步型有弓步、马步、仆步、歇步和虚步等五种。弓步, 以右弓步为例, 右脚在前, 左脚在后, 前后分开, 相距约三脚掌, 右膝前弓, 左腿微屈后伸。重心放在两腿之间稍前。抬头, 挺胸, 塌腰。马步, 两脚左右开立, 相距约两脚半宽, 脚尖朝前。屈膝下蹲, 大小腿呈直角, 上体正直, 收胯敛臀, 膝部里扣, 目视前方。虚步, 以右虚步为例, 右脚在前, 左脚在后, 前后开立, 左脚尖外展, 身体斜向前方, 重心微前倾, 两腿弯曲, 重心放在左腿上, 右脚尖虚着地, 虚实分明, 抬头挺胸。丁步, 两脚并步站立, 两腿屈膝半蹲, 一脚全脚掌着地, 另一脚用前脚掌着地放在前脚脚弓处, 上体正直, 重心下沉。仆步, 一腿全蹲, 脚尖外展, 腿平仆于身前, 脚尖里扣, 全蹲腿必须跟小腿靠紧, 使臀部接近小腿, 脚跟不得离地, 髋部外侧下沉, 使内侧向地面接近的同时挺胸塌腰。胸部向前拧转, 正对前方。

(二) 散打步法的特点

散打步法是为了保持与对手间的距离, 施展进攻与防守动作或破坏对手进攻与防守意图, 而进行的专门的脚步移动技法, 最少可分为进步、退步、闪步等等。它是完全以对抗比赛为目的而进行的专门的技术训练。

二、武术步法跟散打步法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一) 武术步法跟散打步法的相同之处。

武术的步法与散打步法同为竞技体育中的一种技术, 都以快、准、稳为技术前提, 灵活多变为技术特点, 都是竞技体育所需要的重要技术, 只有通过刻苦训练, 潜心钻研, 才能把武术步法和散打步法运用自如。

(二) 武术步法跟散打步法的不同之处。

传统武术练和讲的多, 打的少。固步自封, 门派观念使他们很少交流, 也失去了提高、改进、发展的机会。使他们的实战经验在退化或失传, 已到了该拯救的时刻了。散打的对抗训练比赛, 是传统武术提高技击水平的一个成功范例。武术步法多是以传统武术套路运动员在武术比赛中所运用的步法技术, 其种类繁多, 历史悠久。本来拥有很强的实战对抗性, 由于现代武术套路的表演化, 使武术步法逐渐失去了竞技对抗性, 变成了俗语所说的“花架子”。而散打则不然, 它是武术步法技术在竞技对抗方面发出的一支响箭, 它以独特的对抗实用性跟武术分道扬镳。就连服务对象也有所不同, 武术步法是为武术套路运动员在套路比赛中自如发挥其应有的其他技术的一种重要技术, 包括闪、转、腾、挪, 上蹿下跳等等多种技术, 而散打则是在步法使用上把武术中那些所谓“花架子”步法都删掉了。散打的步法随时都可以创新, 但武术步法就很难再有创新。要求步法运用自如, 而且基本功扎实稳固, 而散打的步法技术在基本功上强调的不是很严格。这也是武术步法与散打步法在理论本质上的区别。

三、武术步法与散打步法的联系

(一) 通过诸多研究方法得知, 武术与散打的步法千变万化, 招法繁多, 而且又有必然的联系, 步法的改变更加明显。通过武术套路中的步法训练, 可以增加散打比赛中步法的灵活性与稳定性, 通过散打中步法的训练, 可以使武术套路中的步法更加实用化。

武术散打核心部位训练的探究 篇4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武术散打变得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本文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武术散打核心部位训练进行探讨、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核心部位训练不足,就此笔者提出一些武术散打核心部位训练的方法,以促进武术散运动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武术散打;核心部位;训练方法

现阶段,随着武术散打竞技的兴起,人们对运动员超强的身体素质、抗击打能力倍感意外,其原因就是运动员在武术散打训练中注重对身体核心部位进行训练,使得职业运动员的核心部位肌肉平衡性、稳定性强于普通人。因此,要使武术散打体育活动进一步发展,身体核心部位的训尤为重要。

一、武术散打核心部位的认识

大量研究发现,武术散打运动员身体核心部位主要是由整体躯干、腰腹以及臀髋部位组成,主要是锻炼这些部位的肌肉来完成核心部位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腹部肌肉、骨盆底部肌肉、髋部肌群及整体躯干部位的肌群均需要锻炼,进而使得这些肌肉横向纤维、纵向纤维更加有韧性,更加结实抗打击,尤其是运动员腹部横向腹横肌最为重要,在腹横肌收缩时会给运动员腰部、背部以力量支持,这对于预防腰背损伤与提高运动表现至关重要。运动员整体躯干部位是锻炼的核心部位,也是运动员抗击打的主要部位。因此,武术散打运动员躯干肌肉群收紧可以有效保护身体的内脏器官,减少身体对抗造成伤害。在训练过程中,武术散打运动员需要清楚掌握身体的核心部位,积极参与训练,以提高竞技能力,规范竞技技术动作。

二、武术散打核心部位训练的误区分析

1.思想认识不足

武术散打是具有对抗性质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很多散打爱好者的学习主要跟从民间武术教练进行学习、训练,完全听凭教练的训练指导。这类传统的训练方法在现代竞技体育训练中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地方,如果武术散打爱好者的训练养成了自然习惯,纠正就会非常困难,身体核心部位无法得到正确训练。例如,传统训练对仰卧起坐重视度不够。现代竞技体育中仰卧起坐是训练腹部肌肉群最好的方法,还可以对臀肌进行有效锻炼。所以武术散打教练必须注重仰卧起坐训练。

2.训练方式单一

因受中国的传统体育武术训练的严重影响,现代武术散打训练的方式也较为单一,且对训练结果没有进行科学评估。然而现代武术散打核心部位训练须根据散打竞技特点以及运动员本身技术特点,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指导训练,对相应的训练效果也需要实行有效评估,逐渐丰富训练方式。

3.缺乏正确的指导、训练

近年来,虽然国家大量投入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发展,但现阶段武术散打运动员核心部位训练仍然缺乏正确、有效的指导,训练的方法单一、陈旧、无创新,科学训练以及有效评估方式尚未实施。使得我国武术散打训练呈现‘中式动作西式化的状态。所以,正确的指导训练可以更好提高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核心部位训练,而武术散打核心部位训练缺乏正确的指导受到专业人才匮乏的直接影响。

三、武术散打核心部位训练的建议

1.现代竞技体育科学训练认识的转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国家提倡的是现代竞技体育训练。而其需要建立在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之中的训练,就需要根据武术散打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状况以及技术特点等科学制定、合理、有效的训练目标与计划,对运动员身体核心部位进行循序渐进地训练。要彻底改变偏重传统武术套路训练的思想观念。按照生理学、健康学等学科基本原理进行训练,充分认识到武术散打核心部位训练的重要性,既不能冒险激进亦不能停滞不前。加强武术散打相关人员的生理、心理培训,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方法演示武术散打核心部位训练的科学道理,端正教练员与被训练人员的认识。

2.丰富训练方式,科学有效的进行训练

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核心部位的训练需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根据运动员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部位训练。对于腹部肌肉训练可采用卷腹即仰卧起坐进行训练,还可以应用悬挂抬腿来进行腹部肌肉群的训练,而且深蹲跳、俯卧撑等训练腹部肌肉效果也较好。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传统武术蹲马步、倒立、压腿等方式进行腹部的训练;对于稳定性较差的武术散打运动员则要加强其平衡性、稳定性的训练,可以采用单腿站立、平衡垫站立、单侧运动等方式来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教练要对被训练人员的血压、心跳、力量等进行检测、记录,科学有效评估训练的效果。遵循传统训练手段与现代核心部位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不断丰富训练手段才能对武术散打核心部位进行有效训练。

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强化正确指导训练

在现代竞技体育中武术散打的相关要求下,对其核心部位的训练则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对武术师傅需要进行武术散打训练的考核,持证方可上岗,对在跟民间武术师傅学习、训练的武术散打爱好者也需要对核心部位训练进行考核,若发现其存在训练误区则需要给予及时纠正。有关部门应设立竞技体育训练评估机构,对武术散打训练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从而利用科学、有效的检测数据来更好的指导武术散打核心部位的训练。此外,还要加强武术散打专业人才的培养,使更多武术散打爱好者得到更专业的训练指导,促进武术散打以及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在现代竞技体育发展中,武术散打核心部位的训练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需要在专业、科学、正确的指导下有目标、有计划、科学有效的训练,提高运动员及武术散打爱好者技术动作控制力与平衡力,有效降低技术动作体力消耗,减少失误,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为全面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与竞技水平提供强有力的帮助,进一步促进武术散打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虎,张勇.核心肌肉群剖析及核心力量练习方法综述[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03).

[2]裴春燕,蒋琴华,王均铭.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理论比较[J].经济研究导刊,2011(06).

[3]关硕.散打专修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

武术散打变革的策略研究 篇5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武术散打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文数据资料库、图书馆等方式查阅关于武术散打、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与与散打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1.2.2 问卷调查法

运用非概率性抽样的方法,选取武术散打和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22人进行专家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2份,回收20份,有效问卷20份,回收率为90.90%,有效率为100%。问卷设计完成后请了相关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了评测,评定结果为效度88.74%,这说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采用记名间隔15天的两次问卷发放,相关系数为87.55%,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6.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4 逻辑分析法

对文献整理和数理统计所得结果进行逻辑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文献查阅和问卷调查得知,武术散打要想走向世界,体现民族传统武术特色,吸收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还必须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和完善。

2.1 包装擂台形式

在历史上,武术散打曾被称之为“打擂”、“献台”,如“呼延庆打擂”、“燕青打擂”等,一直被传为美谈。“打擂”是中国传统武术公认的公平竞技形式,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如宋代就有相当规模而规范的打擂比武的竞技形式,宋人称之为“露台争交”。当时的擂台是天下英雄相竞争交的地方,比赛设有奖项,如头赏者可得旗帐、银杯、彩缎、锦袄、及马匹等,有人还因此获得官职。因此比赛异常激烈,出现英雄“赶台”,群众“三百里皆来观”的局面。当时的比赛还有裁判与规则,如规定可以“拽直拳”、“使横拳”、“使脚剪”,不准“揪住短儿”、不许暗算等,与现代散打比赛的规则类似。

现代武术散打竞赛也是在擂台上进行的,而擂台的表现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擂台赛”的延续,它不但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而且还因为下台的失分较多使边台的争纷异常激烈、险象环生,以重拳、重腿把对手逼下擂台,以巧妙的躲闪将对手引下擂台,或以“舍身破敌”的摔法将对手带下擂台的散打边台技战术体系,是中国传统武术所特有的。因此,无边绳的擂台和下台者即败的判定,使擂台形式的散打区别于空手道、跆拳道、拳击等徒手搏斗竞技项目,更能体现散打运动的民族风格与特色,而成为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

因此,建议在举办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的同时,也可延续中国民族传统举办一些擂主、先锋设擂的擂台赛,模仿古代的打擂形式,古为今用的从比赛场地的布置、场内外气氛的调动等各方面对散打比赛进行艺术包装,展现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把深受观众欢迎的独特的擂台赛形式推向市场,使其更具社会化、商业化、娱乐化。

2.2 改革竞赛护具

散打运动运用护具是为了运动员的人身安全着想,散打运动初期,采用的是全方位的七件套护具,有护头、护胸、护裆、拳套、护齿、护小腿、护脚背等护具;在击打部位和方法上,不允许使用反关节动作、用拳连击或重击头部、用腿踢头等技法。虽然运动员的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但也禁锢了中国武术特长的发挥,使比赛缺乏可观赏性。随着散打运动的训练水平和技战术的日趋完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基本功练习、抗击打能力的不断提高,已经具有与世界上一流选手抗衡的能力,散打比赛在护具的运用上也应进一步放开,使护具朝着轻便、安全、牢固且逐渐减少的方向改进,在击打部位和方法上更开放、多样。通过“散打王争霸赛”、散打与拳击、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世界流行搏击术对抗的实际证明,不但没有发生伤害事故,反而使散打比赛更精彩、刺激,因此这种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也符合世界流行搏击运动的发展趋势。

拳套问题在散打界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专家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53.3%的专家认为可以采用分指手套,46.7%的专家认为采用分指手套不可行。目前散打比赛使用的拳击手套是西方拳击手套,它的优点是用前方击打可以较好地避免对方受伤,更好地保护运动员,缺点是手指包在手套中,不能使用手法也不能用手指抓住对方身体部位实施摔法,这使得散打不能发挥中国武术的多种技法手段,不能体现中国武术的民族传统特色。同时,比赛场上常常因为拳套的松动脱落而暂停下来,整理护具,使比赛的激烈程度明显下降,所以应进行改革。

程大力先生指出:传统武术擂台较技没有戴拳套,我们恢复传统武术擂台必须拿掉拳套,理由是:拳套不是我们擂台较技或训练固有的,而是从西方拳击学来的东西,使用它训练比赛,使传统武术严重变形。针对没戴拳套的安全问题,他认为:没有拳套的缓冲保护,拳头直接作用于对手面部,那不是很容易打死打伤人吗?其实并非如此,没有拳套,攻击更灵活,打上对手的几率虽然提高,但对手防守也更灵活,挨上重拳的几率也下降。[1]事实证明,徒手容易使对手受外伤即破损撕裂伤,戴拳套容易使对手受内伤即内脏颅内出血或脑震荡伤。成都民国期间的“打金章”擂台赛搞了几十年,没有打死过一个人。不戴拳套交手,很容易受“显性”伤,看起来很吓人,但显性伤往往很轻;戴拳套交手,很容易受“隐性”伤,隐性伤不容易察觉,但隐性伤往往较重。

因此建议可以将散打手套手指部分露出,使用分指手套,以放开掌、指的使用,这样可以使手指进行抓握,便于使用各种拿法和摔法以及各种技击方法,充分的将传统武术中的踢、打、摔、拿等技法发挥出来,使比赛更精彩、更激烈。若允许使用分指手套,就延伸到一个掌、指戳眼的安全问题,可考虑使用一种护眼罩,既能保护眼部,又不影响运动员的视线,并且在规则上严格禁止戳记眼部,也可以采用传统空手道的透明护面具保护。同时,训练上要加强对运动员抗击打能力、防护技术、体能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促使运动员更具实力。这样的护具装备,也正与国际技击项目轻便、安全的要求接轨,使散打运动更快、更稳地走向世界。

2.3 散打技法的延展

2.3.1 汲取传统武术技法精华

现代散打由于受规则限制,进攻方法仅停留在踢、打、摔上,且缺少KO对手的重武器。现代散打对传统武术实战技法的研究与继承不够,一直没有脱离拳击、泰拳、跆拳道等比赛模式的阴影。虽然它的拳法、腿法、快摔的全方位的使用,是有别于其他任何运动项目的,但是散打的拳法不如拳击快捷多变;腿法不如跆拳道快速刚猛;摔法不如摔跤干脆利索;杀伤力与抗击打能力不如凶猛的泰拳,因此,有些武术界前辈称散打不是中国武术,成了大拼盘、大杂烩。专家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认为武术散打充分体现了中华武术的技击特点的只有4人,占13.3%;认为有所体现的有19人,占63.3%;认为没有体现的有7人,占23.3%。

因此,武术散打没有充分体现中华武术的技击特点,只是有所体现而已。这是由于:目前的散打比赛中大多依靠单一的招式进行对垒,打法单一,靠硬打得分获得胜利或者依靠摔跤技术将对方摔出场外得到胜利,而没有体现出中国武术的“灵、巧、变”和“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技术风格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技击特色,极大地降低了观赏性,没有充分体现中国特色。

在专家访谈和专家问卷调查中,所有的专家一致认为,武术散打必须从传统武术中汲取营养。因此,散打必须考虑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武术技击特征,突出以柔克刚、以小取胜的中国武术特色,不能单纯的模仿西方的以力量型击倒对手的道路,而是要走适合东方人体质的灵巧得分之路,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技击特点。

那么如何使中国散打体现民族传统武术技术和风格,摆脱拳击、泰拳、跆拳道的阴影,创出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中国散打模式呢?首先从改革比赛规则入手,开放规则,开放技法,鼓励运用传统武术技法。通过比赛规则的引导作用,增加现代散打与传统武术之间的联系,将传统武术的理念以及传统拳术修炼的方法、攻防招法、变化法则融汇于散打之中,提高散打竞技比赛的质量和水平。

2.3.2 放开肘膝技法

在徒手格斗中,可以用手、脚、头、肘、膝、肩、胯等作为攻击部位,还可运用各种擒拿和摔法攻击对手。现代散打比赛对肘、膝、头、肩、胯的技术运用都加以了限制,所能运用的技击部位只有脚和半只手(只能用拳)了,无怪人称现在的散打比赛是“拳击加腿”。因此,我们应以中国的民族文化为基础,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解放禁锢已久的技击部位,充分发挥武术的各种技能、技法和技击特点。

在散打比赛中经常出现纠缠、搂抱、推搡的动作,严重影响了比赛的观赏性。要根本地减少和避免搂抱现象,就必须放开肘膝技法。肘膝技法是传统散打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适用于近距离攻击对手。武术中讲究远用拳脚,中用肘膝,近用肩膀。拳谚有:“宁挨一手、不挨一肘”,“远用手、近用肘”之说。放开了肘膝技法,运动员想主动搂抱对方时,就容易受到对手的肘膝攻击,搂抱现象将大大地减少。但是放开了肘膝技法是否容易造成重大伤害事故呢?从散打王争霸赛和与其他国家的对抗赛的实践证明,放开肘膝技法,不仅没有发生重大伤害事故,而且大大地减少了搂抱的时间和次数,使比赛更加紧凑激烈。因此肘膝技法可以在合理限制与防护规定的条件下,将这一个传统的技法融入到散打比赛之中。同时也大大减少搂抱的时间和次数,丰富了比赛的内容,增加了比赛的难度,提高了观赏价值,使比赛的节奏加快,激烈程度提高。肘膝的放开还可以与国际接轨,因为世界上比较流行的搏击术大多允许使用肘膝技法。要使武术散打走向世界,就要考虑到能被世界各国各种流行搏击术所接受与认同。

2.4 训练方法的突破

散打作为一种身体直接对抗的比赛,对运动员的抗击打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尽力提高运动员的抗打能力。在散打运动走向世界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国外选手大多力度大、硬度强,如果我们不重视功力、身体素质的训练,就很难在世界擂台上真正占有优势。此外增加了身体的抗击打能力,就能够使比赛更加紧张激烈,更具有观赏性,更能够发挥散打运动的价值功能。这也是体现中国武术民族传统特色的重要方面。

泰拳运动员的抗打能力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一般都能承受得起肘膝撞。从统计资料看,我国选手在与泰拳的4次争霸赛中,17次战胜对手,全部均由点数取胜,无一人能以技术性击倒对方获胜,而9次失败中,被泰国选手以3次重拳击倒、4次重膝所挫(技术性击倒)。此外,比赛还显示出泰国选手的体力普遍优于中国散打选手[2]。暴露了我们队员的抗击打能力的不足。

传统武术强调“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而且有许多专门的功法来提高抗击打能力,如“铁布衫”、“桶子劲”之类。散打运动员可通过练习硬气功、排打功等来提高抗打能力,还可以提高身法、技术,运用闪展腾挪化解对方的打击。不但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而且会使比赛更精彩、紧张、激烈、更具观赏价值,充分展现中国武术的民族传统特色。

2.5 规范礼仪

国外一些搏击术之所以能发展的较为普遍,是源于其体现和延成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如跆拳道强调“以礼始,以礼终”,它不仅要学习技术,而且更注重人格的引导。在它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并没有舍弃传统,平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练习者都要像在运动场上一样,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养成克己礼让、宽厚待人、恭敬谦逊的品质。泰拳手在比赛前,一般要做3-5分钟的祈祷和热身仪式,先跪地膜拜,祈求神灵保佑,然后向自己的出生地膜拜,向祖先、父母致敬,感谢师长的教导和培养,祈求保佑。这些都体现了他们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是礼仪之邦,十分讲究交往中的互相敬重。交往中的礼节被视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有道德修养的谦谦君子恪守的社交礼仪规范。[3]中国武术散打运动既然是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就应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武术中相互尊重、礼贤自谦的武德精神,因此武术散打竞赛规则规定,双方运动员在开始每场比赛前相互行抱拳礼;每场比赛结束后,双方运动员相互行抱拳礼、运动员向裁判行抱拳礼并向对方教练行抱拳礼顺序进行。运动员相互行礼表示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表示敬佩对方的武艺、武德和相互学习的意愿;运动员向裁判行礼表示服从场上裁判的判决表示敬意和感谢,这也是对场上裁判员的辛劳的一种肯定;运动员向对方教练行礼也表示了对对方教练的一种敬意、信服和谢意。这种礼节的规定对于崇尚武德,加深运动员之间的友谊,促进技艺的交流提高,是很有好处的。但现在的散打竞赛中裁判在执行时往往敷衍了事,运动员的敬礼多数没有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整个礼节就显得混乱,这种对礼节不讲究、不重视、不尊重的行为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就是运动员的行礼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一种应付,是为礼节而礼节的行为,崇尚武德的精神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这不利与中国武术散打推向世界。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散打通级比赛运动员礼仪完成情况的统计与调查表明,散打运动员完成礼仪情况比较混乱,认识不很清楚,急需严格的专业培训加以规范。[4]因此我们要严格规范比赛中的礼仪,通过武术散打教学、训练和比赛来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2.6 服饰应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义。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成的,它反映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各方面的变迁,也是人类文明史的侧影。曾在本世纪处兴起的中国结、中式服装热表达了人们对本土文化回归的强烈要求。

武术散打比赛中,运动员穿着短裤和背心,雷同于拳击和泰拳等比赛项目,没有象跆拳道和空手道那样穿着个性鲜明的服装,没有体现中国的服饰文化。[5]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有90%的专家认为必须统一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只有10%的认为没有必要。因此建议设计一种美观、实用、有中国特色的比赛服装,比如我们可以用有中国武术徽记的、能代表裁判员等级的民族服饰来代替场上裁判员的衬衫、领结,以传统武术服装来代替运动员的短裤、背心。运动员穿上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服装,不仅要在比穿着背心或者裸露着上身高雅,还可以发扬中国跤的抓拿摔跌的威力,尤其是可以发挥东方灵巧型手法的优势,并且可以控制西方力量型的气势,同时还可以展示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2.7 裁判法的革新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受到一定的规则保护,力图体现其公正公平的原则。武术散打同样是在一定的裁判法保护下所进行的一项直接对抗的运动项目。源于武术散打的发展历程较短,其裁判法则在力图体现民族特色、增强比赛精彩度等方面仍显得捉襟见肘。这样一来,武术散打比赛吸引眼球的魅力将大大消减,为使武术散打在将来博得世界竞赛产业中的一席之地,还应该尝试立足裁判法的常见两名运动员经常搂抱在一起不动或做无用功,然后消极地等待裁判员上前喊停的场面,大大降低了比赛的精彩程度。因此,可建议通过劝告、警告判罚来减少比赛中的无效抱缠,增加比赛的激烈程度。其次,源于武术运动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是现代竞技运动所无法与其比拟的,也无法以竞技运动的方式去体现其内涵。武术讲究的是内外兼修、以意领气、以气促力的练功心法,提倡以静制动、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虚实相间、攻防相依、后发先至、四两拔千斤等技击原理,并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高境界。[6]然而现代散打则技战术较为简单,与自由搏击等其他技击项目相比,特色不明显。在武术散打转型的阶段,并没用注重传承和革新相结合的原则,导致过多的异化,使武术的内涵越来越少。建议根据中华武术技击特点,通过规则的修改,引导武术散打项目向“对抗技巧性”方向发展,力图体现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

3 结语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缩影。武术散打是中华传统武术所演化而出的适应时代所需的武术项目之一。但是众观今天的武术散打开展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如何使得这一项目又快又好的发展,决不可人云亦云,必须依托于民族传统文化为之根本,尝试从擂台、技法、服装、礼仪、裁判法等方面进行革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是正确的、可取之路径。

参考文献

[1]程大力.中国武术发展大战略:保护与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5(2):18-19.

[2]黄帝全.中国散打与泰拳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4):90-93.

[3]李军,解勇.武术散打的武德和行为规范的重建[J].体育学刊,2002(5):65-67.

[4]刘东.武术散打运动员比赛礼仪规范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81.

[5]刘云安,刘福起.从跆拳道、泰拳看散打如何体现民族传统特色[J].搏击.武术科学,2005(5):40-42.

散打与传统武术技击杂谈 篇6

一、传统武术的技击功能

在二十余年前,当时正在体校练摔跤、散打的我,同散打队里的许多队员一样,也对传统武术持怀疑态度,对传统武术的技击技术不以为然。后来,我从体校散打队退役,因机缘巧合,又同一些练传统武术的师兄弟们一块儿锻炼,一块儿交流切磋,我发现传统武术的技击虽没有武侠影视演出得那样神奇,却也不似一些散打队员口中那般糟糕。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与传统武术的深入接触中,我开始探索传统武术动作的技击作用,渐渐的,我们发现传统武术里的一些技击动作效果是很不错的。

有一次,我与一位先前在体校里训练的师兄弟试手,好久没打了,权作一次实战训练。当时他用右边腿踢我,我用左手接住他的膝弯处,右手顺势从上朝下肘击他的大腿,然后放开左手,双手握拳,右手上,左手下,同时出击,分别打在他的胸部与腹部(武术师傅说:如果是在生死搏斗中,这双拳打击部位应是喉部与心窝处),他扑通向后躺在地上了。那位师兄弟坐在地上用手揉着右大腿,不解地问我这是啥动作?我说这是传统武术中的“双龙出海”,是用于防守反击的一个动作。他怔了怔,说:想不到传统武术也有这么高、这么实用的技击动作。

我还有一位师弟,他只练传统武术,他有个特点,身材不高,但力量大,异于常人,特别喜爱并擅长传统武术中的摔技,每天每个动作练个数百次,因此精于传统武术中的摔技。有一次他同一位在河南登封某武校练了三年散打的朋友切磋,对方先是用左手虚晃一下,接着一个右后手直拳打了过来,他用左手一挡,顺势拿住对方右腕,右手从对方右上臂下方挽住对方上臂,于右脚向后一退的同时,双手拉住对方手臂自上而下再从下向上的弧形运动,对方“啪”的一声仰翻在地,半天没回过神来,直呼吃不消。他用的这个摔技,是温州传统武术“瓯越易筋经”的技击技术“三角步”系列中的一个技法,我们俗称“半边摔”。

这些都充分说明,传统武术技击相对于散打,是一种非常完备的实战技击体系,传统武术的技击功能是非常强大的。

二、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散打技击性质区别及相互关系

若论传统武术技击和散打的效用优劣,我们还得从两种项目的本身说起。

现代竞技散打运动产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当时国家体委按照西方竞技体育模式,从传统武术中精选出来的一些经典格斗技术,用于体育比赛。

因为是体育竞技项目,它就会受到较多的竞赛规则限制。首先它得保障参赛运动员人身安全,在比赛中不能出现伤害危及生命的现象。因此也就出现了拳套、护头、护胸、护裆、护齿等护具及设立后脑、眼睛、裆部、颈部等等部位为禁击部位,还有反关节技法为禁用技术等等规则,为了比赛公平起见,设立了公斤级别制等等。

传统武术的技击,其产生时可不是为了竞赛用的,而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而产生的。试想,在远古时代,人类在跟那些凶禽猛兽搏斗时,如果不把猛兽打死,自己就会被它们吞食,事关自己的生死存亡,凶禽猛兽也不会跟人讲规则。传统武术还多用于战争,如果自己手下留情,可能就会被敌人杀死,谁还会注意哪里该打哪里不该打?要是有竞技规则限制,连自己生命都成问题了,那还谈什么保家卫国,这不是笑话吗?在你死我活的搏斗中,谁还会去找和自己差不多重量的对手呢?当然,传统武术除了这些制对手于死地的狠招外,还有制人而不伤人的“温柔”招。

因此,现代散打与传统武术技击性质最大的区别,在于现代散打是受一些规则约束,技击性较强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而传统武术则是留传了几千年不受任何规则约束的招招毙命的狠招法,又有制人而不伤人的“温柔”招的搏击术。同时,传统武术同现代竞技散打之间的关系是割之不断的“骨肉”相连的“血缘”关系。因为现代竞技散打的动作是根据中华传统武术各拳种的拳法和腿法进行规整而确定的运动形式,并进行高度抽象而汇编成的现代技击技术。可以说传统武术是现代竞技散打运动技击技术发展的“大后方”。但现代竞技散打技术的简练和直接的方式,却也是传统武术技击技术的发展。

三、传统武术习练者同散打运动员打实战胜少负多的原因

其实,散打运动与传统武术一样,第一要素都是“人”,即传承人。传统武术拳种并无优劣之分,而起决定因素的是武术传人。武术传人勤修苦练,练出成绩,自然能推动该门拳法大发展,促进该拳种的传承传播,让该拳种在武林界大放异彩。比如杨露禅之于太极拳,李小龙之于截拳道。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传统武术的技击作用越来越被淡化,习武以求搏杀的传人越来越少,武术的技击功能逐渐转移到武术散打运动中来,造成了传统武术搏击人才的缺失。另一方面,散打作为运动项目,有专门的资金投入,人才储备,和系统完备的训练体系,也让散打运动员在搏击场上表现更为优异。

仅从训练水平上看,就可见一斑。散打技击技术主要有腿法、拳法、摔法,腿法适合远距离对抗,拳法适合中、近距离对抗,摔法则贴身运用。散打训练时,以打实战为出发点,根据选手的身材高矮壮瘦等各种条件,采取不同的技击手段异化训练;同时,在打比赛前,还会根据不同风格的对手,使用更加科学的克制性训练,安排最优的战术技能,以取得最终的胜利。

反观传统武术,虽然流派众多,各有技术特点,但现在的训练水平普遍不高,有些传统武术的传承者无形中还保留着“闭门造车”的保守思想,不利于各流派之间交流技击技术。平时实战习练时,对手也大都是技术风格差别不大的同门师兄弟,眼界打不开,技击技术水平提升有限。

公共体育武术散打教学比赛探讨 篇7

1公共体育武术散打教学比赛全方位安全防护方法

学校公共体育学生,武术功底和武术散打基础都很差,较难掌握竞技对抗性很强的武术散打的攻防技战术。因此,教学比赛中,一旦被重拳击中或被重腿踢中身体要害部位,就容易发生肢体损伤。这些损伤会强烈地刺激武术散打课的学生,产生应激恐惧等多种不良心理,影响学生参加武术散打教学比赛的积极性和胆魄。范谋德对经过6个月散打课训练(包括实战和比赛)的280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96%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发生损伤,损伤的性质多为轻型伤,一般损伤占92.7%,较严重的头、腹部击昏占2.5%,鼻出血占4.6%,因受伤严重留下较严重后遗症占0.3%。从损伤部位看,下肢损伤居第一位,为39.2%,上肢损伤占27.9%,躯干部损伤占24%,头面部伤占8.9%。在下肢损伤中以小腿和足趾部、脚背的挫伤发生率为较高,分别为19.2%、8.2% 和7.6%,严重的骨折与脱位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发现3例,约占0.3%。[2]由此可见,加强学校公共体育武术散打教学比赛全方位安全保护,重点是增加头盔、护腿和护脚踝的保护面积和抗击打效果,对口、鼻、目、耳等容易击中的部位,要设计好有效的防护面具,增加拳套的厚度和柔软度,确保重拳击中头面要害部位后仍无伤害,同时设置有效的武术散打教学比赛安全规则,有利于武术散打教学比赛的科学普及和创新发展。

2公共体育武术散打教学比赛技战术的设置方法

2.1 教学比赛中近打远踢技战术的设置方法

教学训练时,既可以通过讲解,拆招,喂手来体会其心理战术和攻防技战术过程,又可以同假设之敌进行搏斗,强化心理技能[3]。教学比赛中,若自己身矮臂短,但攻防起动速度很快,身步闪转移动非常灵活,善于靠近对手进行摔打,应使用近距离贴身攻防技战术,抓住有利战机时要敢于快速逼近对手,以左右滑步闪开对手的截击,贴近对手后,即以拳脚连击对手有效空位,再以靠体摔技法制对手倒地;若自己臂长腿长,善于在进攻时放长击远,但攻防起动速度较慢,身法和步法不灵活,应使用截打远踢游击技战术与对手保持适当距离,以直拳和腿法直线堵截对手的近身攻势,快打快撤,使对方发挥不出来近击技术,以放长击远技战术取得最后胜利。

2.2 教学比赛中主动进攻技战术的设置方法

教学比赛中,若已经了解对手的攻防实力和防守中的习惯漏洞,自己的技战术虽不如对手,但拳脚进攻力量、抗击打能力和体力耐力等素质都强于对手,应使用主动进攻技战术,控制住赛场主动权;若自己的攻防能力强于对手,对手已产生胆怯畏惧的心理反应,应使用主动进攻技战术压制对手,以主动得分战胜对手;若比赛时间已过半,对手的得分比自己领先,且采取保守战术拖延时间,应使用主动进攻技战术,抓住对手身步失调之机,防守漏洞之时,放手强攻,力争得分,寻机将对手击倒,反败为胜。

2.3 教学比赛中防守反击技战术的设置方法

教学比赛中,若感到双方实力基本相同,但对手攻防技术较差,虽然是不停地进攻,但是没有章法,盲目地硬打硬拼,攻击效果很差,进攻时往往不注意防守空位,应使用防守反击技战术, 巧避对方攻势锋芒,后发制人;若比赛已经接近终场,自己的赛场经验丰富,攻防感觉好,防守能力强于对手,点数比分虽然已较大的领先对手,但自己的攻防速度和耐力都比对手差,应使用防守反击技战术,以攻防假象控制比赛节奏,抓住对手的空位防守反击,保持比分优势。

3 公共体育武术散打教学比赛心理战术的设置方法

3.1教学比赛中紧张应激心理战术的设置方法

教学比赛中,如果对手出现高度紧张,呼吸增快,手足无措, 肌肉颤抖,动作失常,身步失调,愁眉苦脸,攻防反应迟钝等反应,就是紧张应激状态[4]。当发觉对手处于紧张应激心理状态时, 应迅速调节心理战术,抓住对方担心比赛成绩不好而影响名声, 因攻防技术发挥不好而遭同学嘲笑,因思维紊乱而技战术反应僵化之际,使用虚引实打的技战术,以较大的虚攻假动作逗引对手防守失调,露出空位,再以稳、准的手脚连击技术攻击对手有效空位,迫使对手始终处于紧张应激心理状态,发挥不出来自己的技战术水平而失败。

3.2 教学比赛中淡漠消极心理战术的设置方法

教学比赛中,如果对手出现情绪低落,迷迷糊糊兴奋不起来,反应迟钝,动作怠慢,四肢无力,意志消沉,不想比赛等反应, 就是淡漠消极状态[4]。当发觉对手处于淡漠消极心理状态时,应迅速调节心理战术,抓住对手担心被击中受伤而畏惧胆怯,因想打又不敢打,因斗志涣散弄不请该反击还是该退守而攻防失调之际,使用先发制人的技战术,以迅猛的组合拳法攻击对手中上盘防守弱点,以连贯的组合腿法攻击对手中下盘有效空位,再以快摔法制对手失衡倒地,不给对手缓势之机,迫使对手怯场失误,恐惧消极而一败涂地。

3.3 教学比赛中过度兴奋心理战术的设置方法

教学比赛中,如果对手出现情绪特别高,比赛时头脑发热, 硬拼蛮干,猛打猛冲,技法单纯,慌乱急躁,呼吸加快等反应,就是过度兴奋状态[4]。当发觉对手处于过度兴奋心理状态时,应迅速调节心理战术,抓住对方得分心情迫切,因只想得分争主动而不停地进身出拳起腿,因开场不顺利急躁发火打气仗而不顾防守地猛打猛上之际,使用避实击虚的技战术,刺激对手急躁发怒而硬拼蛮干时,则采取先避开其急攻锐气,严密防守自身要位, 致使对手急攻无效而自乱攻防阵脚,当对手兴奋之余斗志衰退, 久攻之后体力下降,急躁之中漏洞百出之时,则善于抓住有利攻防战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招得手即连环重击对手有效空位,迫使对手失利失分而整场失败。

4结语

公共体育武术散打教学比赛,是武术散打实战竞技运动的普及推广,既要保持武术散打的基本攻防方法和竞赛规则,又要保证参赛学生的身心安全,还要不断提高教学比赛的技战术水平和心理战术水平,使公共体育学生通过教学比赛掌握武术散打的实用技战术和攻防心理战术。

建议广大公共体育武术散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改进和更新武术散打教学用具,完善公共体育武术散打护具的全方位保护功用,完善公共体育武术散打教学比赛技战术和心理战术的设置方法,使学生在身心安全的竞技娱乐中学会武术散打的攻防技能,促进学校公共体育武术散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推进武术散打竞技比赛与游戏娱乐活动的科学普及和创新发展。

摘要:文章采用资料法、调研法、教学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方法,探讨学校公共体育武术散打的教学比赛方法和设置。研究结果表明:学校公共体育武术散打教学比赛宜采用全方位安全防护的方法,设置在武术散打攻防技战术教学之后,设置好学生攻防技战术和心理战术,由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负责教学比赛的安全工作。

论武术散打中横踢腿的“鞭状”发劲 篇8

关键词:武术散打,横踢腿,鞭状发力,寸劲

(一) 前言

一个技术高超的马车夫, 不在于他的赶马技术, 而是在于他赶马所用的马鞭。因为常年累月的赶马必然离不开他的马鞭;马死而长鞭尤在。经过长时间的磨练, 才能发挥出鞭的威力, 不管多么恶劣的马, 在长鞭下只能俯首贴耳。这种马鞭的力量, 就是爆发力的高度发挥, 也就是闪电般地力量。例如中国意拳的抖弹之力、广东珠海谭卫广老师马鞭拳抖击劲、捧球扣球的一瞬间、标枪手出枪的一刹那, 这些都是鞭状发力和寸劲用力的作用。武术散打运动员实战中运用武术散打横踢腿 (也称鞭腿) 接触对方身体时肌肉的突然收缩, 所用的寸劲发力都是鞭状发力的充分体现。作为武术散打运动员, 在使用鞭腿技术时, 如果不具备有这种力量, 那么他永远不可能达到高超水平。如何使武术散打运动员掌握和运用这种力量, 需要一个艰难的历程, 根据武术散打鞭腿技术的运动特点, 要达到鞭状发力的最高境界, 必须经过几个科学的训练阶段才能水到渠成。

(二) 训练手段

不管是什么样的体育运动, 要想达到最高境界, 必须有一个系统正规和科学的训练手段, 散打运动也是一样。武术散打横踢腿的训练手段是:

1. 拉韧带。

散打训练中, 拉韧带、踢腿是必不可少的运动程序和过程。要想把腿踢好, 首先要把韧带拉好, 古人云打拳不溜腿, 一世冒失鬼, 拉韧带、踢腿的方法有很多种, 有正压腿、侧压腿, 正踢腿、侧踢腿, 里合外摆等方法, 劈叉盘腿便是溜腿中必不可少的方法。

2. 空击腿。

按照散打的基本姿势, 做用意不用力的快速的腿空击, 速击快收, 脚面绷直, 重复运动, 一直到两腿酸痛为止。这个动作显得枯燥乏味, 但却是最基本的东西;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训练, 从劳累中得到放松, 才能体会到运柔成钢的道理。

3. 器械训练。

散打中鞭腿的鞭劲是一门学问, 要掌握和利用好这种力量, 是与器械训练分不开的。在培养运动员如何发劲的时候, 让他们保持散打基本架势, 所使用的器械是击打木桩、吊球、弹簧球等, 这三种器材击打时间为每3分钟一组, 做四组或五组, 密度紧凑, 直到精疲力尽为止, 要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而定, 或增多或减少。再就是击打脚靶, 击打活动脚靶是为了把这种鞭劲更好地动用到实践中去, 增加距离感, 发挥出鞭劲的最大威力。

3.自然训练。自然训练是在平常中练习的。古人云功夫出于自然。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看到一些很有名望的运动员, 如世界重量级拳王阿里, 在平常行路中伸拳, 在早上散步时击打树叶, 击打空气;早上击打初升的太阳;晚上击打月亮;选择海边沙滩上训练更领略到鞭劲的精髓, 特别是起腿脱水的一瞬间, 这即为自然训练。有句名言说得好:拳打千遍, 身法自然。手打三, 脚打七, 手是两扇门, 全凭脚打人。可想而知散打训练中腿法的重要, 而鞭腿在散打腿法中更为重要, 掌握了鞭腿中的鞭劲即掌握了鞭腿中的精髓, 只有在日常训练中不断锤炼中, 才能体会到鞭劲的神髓。

(三) 效应与体会

我国武术散打科技攻关与服务析论 篇9

【关键词】武术散打;科技攻关与服务

Scientific Researches and Service of Free

Combat of Chinese Wushu: with That in Preparing for

the 2008 Olympics as an Example

MAO Ai-hua1ZHAO Cai-hong2

(1. Shangha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ghai 200438;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es and responding services conducted in the sports of free combat of wushu during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 We found that: 1. Our major successful experience is like follows: the contents are directly derived from practical training, variou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with complementing advantages are integrated, knowledge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are applied, and monitoring of faculties is emphasized. 2. There are still existing problems: lack of cooperative mechanism between different research groups, narrow research fields, shortage of research fund. This article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levant work in the days to come.

【Keywords】free combat of Wushu;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ervice;summary;suggestion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体育科技工作坚持面向运动训练主战场,围绕历届奥运会、亚运会组织开展了科技服务工作。十多年来,这项工作成为国家体育总局备战奥运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解决了备战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有效地促进了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1〕。为了积极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散打比赛,国家体育总局首次设立了一批武术散打奥运科技攻关课题,对我国武术散打备战中需要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攻关与服务,为我国两名参赛运动员分别获得北京2008年奥运会武术散打比赛所在级别的冠军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备战北京2008年奥运会武术散打比赛的科技攻关与服务工作进行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梳理,旨在总结武术散打科技攻关与服务中的成功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主要经验

(一)内容设置源于运动队一线需求

体育科技攻关与服务的目的是要解决在训练实践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促进训练实践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以往的武术散打科研活动中,由于研究者受实验条件、专业知识以及对运动队实际情况了解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导致研究内容与训练实践脱节,成果的实用价值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为了避免本次科技攻关与服务脱离专项训练实践,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充分征求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意见,精心设置了一批旨在重点解决散打备战过程中关键问题的课题,包括重点运动员的技战术分析、身体机能的监控、心理能力的评估与训练、运动性疲劳的消除、运动员的损伤与康复等几个领域,使课题的设置紧密联系训练实践,真正体现了科研为训练实践服务的宗旨。

(二)整合多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在备战08北京奥运武术散打科技攻关与服务活动中,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通过公开招标,吸引了包括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上海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等在内的一批有着较高科研背景的科研团队来进行相关课题的攻关与服务。这些科研团体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课题需求,横向联合了一些科研单位,由此形成了以项目为中心,国家队与承办单位、承办单位与协作单位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式研究结构。这一网络式的模式打破了以往单一的研究结构,调动、整合了多方面的体育科技资源,形成了一个多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科技攻关体系,使以往研究者知识结构单一、研究设备短缺等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极大地提高了科技攻关的深度。

(三)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运动训练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目前体育科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本次科技攻关与服务活动中,研究人员将其它学科知识广泛地运用于散打备战训练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消除手段研究》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国内目前对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主要从生理生化角度和心理学角度分别来进行监测,但两者之间缺乏有机的融合。他们认为,运动性疲劳不仅包括生理疲劳也包括心理上的疲劳,因此在测试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同时,也结合了心理学指标进行共同监测,并配以中医和心理的服务,对预防和消除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深受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赞扬和好评〔2〕。又如,武术散打是一项对运动员心理品质要求非常高的运动项目,如何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超强的心理承受力以及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心理自我调节的技能和必胜的信心,一直是教练员在训练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国家散打队心理评价与支持系统研究》课题组将先进的心理学技术和方法引入散打训练实践,提炼出了一批能够准确反映散打运动专项特点的心理学指标,并开发出了“散打运动员心理技能自主训练模型”,使运动员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从而保障了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3〕。

(四)重视机能测试,合理调控负荷

负荷是运动训练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教练员需要在运动训练中不断地给运动员施加适宜的负荷,使运动员机体产生高层次的适应,从而促进竞技能力的快速增长。但负荷也是运动训练中最难以把握并具有两面性的因素,如果训练负荷偏小,运动员机体就会因得不到有效的刺激,不能产生在更高层次上新的适应,运动水平就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但如果负荷过大,超出运动员机体承受的范围,又可能会使运动员产生运动损伤,影响竞技水平的提高,甚至断送运动生涯,因此教练员在负荷的安排上都十分慎重。

《散打训练对优秀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课题组利用机体在负荷后会发生应激反应这一特点,对重点运动员在备战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相关指标的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不同指标的变化规律对运动员的机能、体能以及营养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不断的监测—反馈—调整—再监测—再反馈—再调整,使运动负荷的节奏变化得到了有效的调节,确保重点运动员在备战08年奥运会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健康、良好的训练状态和竞技状态,达到了训练目标〔4〕。

二、主要问题

(一)课题组之间缺乏协作机制

本次科技活动采取课题组与科教司签订合同,由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负责对每个课题组实行纵向的管理。但由于管理中心对各个课题组的协作关系没有明确规定,课题组之间也没有签订一定的协约关系,在客观上造成了课题组之间只存在竞争而缺乏协作的局面。众所周知,现代竞技体育备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内各要素紧密地配合,才能使系统的功能效益达到最大化。然而,由于课题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各个组各自为战,导致在备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插曲。例如,由上海体院负责的机能监控课题组与成都体院负责的运动性疲劳恢复课题组都需要对运动员的血样进行采集和分析,原本只需要一次采血就能满足双方的研究需要,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两个组不得不分别采集血样进行分析。频繁的采血加大了运动员的心理负担,破坏了训练的节奏,教练员和运动员都颇有微词。尽管后来上述两个单位通过有效的沟通,达成了资源共享的协议,但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相关部门在课题组协作关系的管理上还存在空白。

(二)研究领域狭小

本次武术散打科技攻关与服务项目的设置均来自于训练实践,因而重点突出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由于受项目数量、经费以及教练员认识水平等方面的制约,还有很多备战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环节并没有列入本次攻关计划。从课题内容的设置来看,还停留在生理生化监控、心理训练、运动损伤与康复、运动员的技战术分析等几个传统的研究领域,而对武术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起决定作用的专项体能、专项技能、专项心理等关键环节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手段的设计、训练过程中的监控、训练结果的评价等问题都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例如,专项力量是影响散打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练员在训练中都十分重视安排运动员专项力量的训练。但专项力量训练不同于一般力量训练,它需要力量练习的手段尽可能地符合专项技术动作的运动形式以及肌肉、神经活动的特点,才能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而这显然需要教练员对散打专项运动特点及人体的生理结构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教练员在安排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过程中都颇感困惑。显然,从目前散打训练的实践来看,诸如此类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拓展研究领域、拓深研究程度是今后相关科技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且数量不足,制约了科技攻关与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在08奥运备战周期中,体育总局首次设立了一批武术散打奥运科技攻关与服务项目对备战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武术散打运动史无前例地得到了与其它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同样程度的重视。但在科研经费上,武术散打项目获得的财政拨款还极为有限,很难与我国其它优势项目科技攻关与服务投入的巨额资金相提并论,因此使得武术散打备战奥运会的科技攻关与服务在项目设置规模上和研究深度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远远落后于目前竞技体育细致入微的立体化备战潮流。从所设置的攻关项目来看,大多数研究经费在10万元以下,这在当前物价飞涨的情况,是很难满足科研需要的。尽管一些单位和个人出于对散打事业的热爱或为了赢得一定的社会效益,积极组织力量参与竞标,但在科研实施过程中,为了节约经费,不得不减少开支,尽可能地简化科研环节、减少高成本材料的投入,从而使研究成果的深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建议

(一)建立集团式的申报制度,提高科技队伍的内聚力

目前实施的课题申报制度是将散打训练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分列出来,然后组织不同的科研团队进行研究。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调动了广大科研单位的积极性,形成了一股浓厚的科研气氛。然而,由于各科研团队之间在以往的研究中缺乏协作经验,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又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因此容易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况,使攻关组整体的功能得不到最大的发挥。为了尽可能大地发挥出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的功能,建议在今后备战大型比赛的科技服务活动中建立集团式的申报制度,课题的内容仍然由武术管理中心根据运动队的需要选定,但在招标的过程中改变以往单项课题招标的形式,将多项课题进行集体“打包”,要求申报者根据自身的特长进行自发的横向联合,成立“集团式”的科研团体进行申报。相关部门对申报集团除了按照以往单项审批标准进行审核外,重点从整体上对集团内部相互协作的运作机制进行评估,对论证合理、项目之间协作程度高、科研基础和能力较强的科研集团优先立项。这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形成攻关合力,提高散打科技攻关和服务的水平。

(二)进一步挖掘科技资源,促进散打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

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正逐步从单一形式向多元化形式转化,在举国体制的基础上加大了对社会资源的利用。在这种背景下,要迅速提高散打运动的科学化训练程度,促进我国散打运动水平的快速发展,应该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科技资源,发挥散打运动科技滞后的后发优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推动散打科学化训练的进程。例如:(1)通过课题招标来吸引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参与到本项目的研究中来;(2)充分利用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建设平台,加强对散打训练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和关键环节进行研究;(3)充分利用专业体育院校的体育科技条件,培养散打科研队伍;(4)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科技资源,建立体系内科教单位与社会科研单位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三)进一步扩大研究领域,提高散打科研的覆盖面

近年来围绕散打备战的科技攻关与服务工作主要是集中在运动员生理生化的监控、心理的评定与调控、伤病的康复治疗、营养恢复等方面,经过大量科技人员、教练员的辛勤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但随着散打运动国际化的逐步深入,国外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对我们的备战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备战过程中,散打科研工作的任务、目标及选题的思路应更广阔一些,除了传统的科技攻关和服务领域外,应积极拓宽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和拓深原有领域的研究深度,如教练员临场指挥问题以及运动员竞赛心理、运动员后勤保障等问题,使散打备战工作逐渐向着立体化方向发展。

(四)建立交互式的运动员资料库,提高科技服务的效率

科技攻关与服务需要对运动员现实竞技状态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由于缺少运动员全面而系统的原始资料,科技小组在展开工作的初始阶段,往往必须对运动员进行一系列的调查、测试,了解每一个运动员的心理特征、伤病情况、体能状况等情况,以便于采取针对性的服务。但是由于缺乏长期的跟踪,希望通过一次检测对运动员现实状况有深入的了解是不现实的,其评定结果往往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进而影响科技服务的效果。因此建议武术管理部门与地方运动队建立一个交互式的优秀运动员资料库,对优秀运动员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长期的、动态的收集与整理,定期进行更新,确保对选拔的运动员有较为准确、深入的了解,便于在科技服务中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和手段,提高服务效率。

(五)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高水平散打科技队伍

从参与08奥运会武术散打科技攻关与服务活动的组成成员来看,只有个别科研团队长期坚持在散打科技攻关服务的第一线,有着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他大多数科研队伍则是首次参与散打备战的科技活动。而从体育科技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科研人员一般需要进行两个周期的奥运攻关服务后,才能积累较为丰富的攻关服务工作经验,能够较深入地了解项目的特征,成为某一运动项目科技攻关与服务方面的专家〔5〕。显然,要想切实提高武术散打的科技攻关与服务的质量,提高我国散打科技人员的研究水平,仅仅依靠一次的奥运备战是不切合实际的。尽管散打目前还不属于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在今后开展大规模奥运科技攻关与服务的可能性较小,但我们可以利用亚运会、世锦赛等大型的武术散打比赛机会,挑选一些在备战08奥运会武术散打科技活动期间表现突出的科研团队进行多轮次的攻关服务,以此来培养一支较为稳定的、高水平的散打科技队伍。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竞技武术散打运动正处在从经验训练向科学化训练转变的关键时期,在(下转第9页)(上接第4页)这个转变过程中,科技攻关与服务工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目前这项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会成为制约武术散打运动向科学化训练发展的“瓶颈”。因此,及时总结散打科技攻关与服务中的经验并弥补不足,应成为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卢天凤,司虎克,王恩锋?郾竞技体育科技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J〕?郾体育科研,2007,28(4):25?鄄29,38.

〔2〕赵斌,宋剑君等?郾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消除手段研究〔R〕?郾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奥运攻关课题(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2008.

〔3〕高文斌等?郾国家散打队运动员素质评估报告〔R〕.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奥运攻关课题研究报告,2008.

〔4〕赵光圣等?郾散打训练对优秀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R〕?郾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奥运攻关课题研究报告,2008.

〔5〕蒋志学?郾备战2008年奥运会我国体育科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郾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1?鄄5.

武术散打鞭腿击打力量的实验研究 篇10

1 实验对象

选取60-80KG男女运动员各5名, 平均年龄为24岁, 运动等级在二级以上。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目的

进行多次鞭腿的三种击打方法 (高鞭腿、中鞭腿、低鞭腿) 进行实验研究, 分别对击打力度、击打角度、格挡位置、应对不同器械防御效果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并详细分析。

2.2 实验材料

(1) 数字测力拳击靶1个 (显示能力为3位半, 即最大数值为1999。累计力度为6位, 即999999) 。

(2) 拳击沙袋 (离地60公分) 。

2.3 测试指标

2.3.1 最大力度

此数据是在选手的运动过程中提取出最大力量的一击的数值 (计量单位Lb) , 如果当前一级超过以前的最大力度, 则更新数值, 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下同) 。

2.3.2 力重比

此数据是最大力除以选手体重, 此数据对于体重不同的选手之间的数据进行比较时起到了公平的作用, 利用此数据体重较小的选手可以战胜体重大的选手。此数据反映了运动员的单位体重的爆发力的大小。

2.3.3 能比重

此数据是打击力总和除以体重。这个数据的实质是每公斤体重所产生的能量不论体重大小公平计算。此数据反映了运动员的单位体重的体能。利用此功能, 两个体重不等的选手也可以进行较量。

2.4 实验要求

测试时, 运动员以实战姿式站在测试拳击靶前, 当操作人调试好设备后, 出"击打"口令, 运动员即可击打拳击靶, 如果运动员或设备出现故障, 则该次测试无效, 重测一次。被试参加三组不同方式的击打测试, 第一组为中鞭腿;第二组为高鞭腿、第三组为低鞭腿。

2.5 实验步骤

第一组:10位测试人员分别进行中鞭腿击打实验, 分为4项内容:原地单次击打, 原地连续击打, 上步单次击打, 上步连续击打, 腿部准确击打沙袋视为有效。

第二组:10位测试人员分别进行高鞭腿击打实验, 分为4项内容:原地单次击打, 原地连续击打, 上步单次击打, 上步连续击打, 腿部端准确击打沙袋视为有效。

第三组:10位测试人员分别进行低鞭腿击打实验, 分为4项内容:原地单次击打, 原地连续击打, 上步单次击打, 上步连续击打, 腿部准确击打沙袋视为有效。

2.6 数据分析

对采集的数据使用过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原地单次不同击打方式的效果比较

为了分析鞭腿不同击打方式的效果差异, 对60-80Kg的10名被试的原地中鞭腿 (单次) 、高鞭腿 (单次) 和低鞭腿 (单次) 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最大力度平均值最高的是原地低鞭腿为406.75Lb, 其次是原地中鞭腿, 最大力度均值为383Lb, 原地高鞭腿最小, 最大力度平均值为110.6Lb;但是力比重的平均值结果显示, 中鞭腿最大, 均值为56.08;低鞭腿第二, 均值为55.07, 原地高鞭腿第三, 均值为29.28;能比重最大的是高鞭腿0.7, 其次是中鞭腿为0.3, 最小的是低鞭腿, 平均为为0.115。原地击打时, 低鞭腿的最大力度较高, 单次击打时显示出:低鞭腿的平均力度最大, 中鞭腿次之, 高鞭腿最小的现象, 说明在体重相同的情况下, 被试中鞭腿力量最大, 然后是低鞭腿和高鞭腿。被试人员选择适合自己的攻击距离, 对拳击沙袋进行单次原地中鞭腿时, 腿的运动轨迹是由身体中心轴向腿部, 力达前端, 往往配合腰力, 腰发力的有效程度决定了击打效果, 中鞭腿技术相比较于低鞭腿和高鞭腿来讲, 单位体重发挥出来的力量更为直接, 显示出较高的力比重。

3.2 原地连续不同击打方式的效果比较

通过对被试的原地连续中鞭腿 (5次) 、高鞭腿 (5次) 和低鞭腿 (5次) 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 最大力度平均值最高的的是原地连续低鞭腿为558lb, 原地连续中鞭腿其次最大力度均值为447.8lb, 原地连续高鞭腿最小最大力度均值为117.8lb;力比重的显示, 低鞭腿最大, 均值为79.18;中鞭腿其次, 均值为66.76;高鞭腿最小, 均值为17.16;能比重也相似, 低鞭腿最大, 均值为2.82;中鞭腿其次, 均值为2.46;高鞭腿最小, 均值为0.56。原地连续击打中, 低鞭腿均值最高, 中鞭腿次之, 高鞭腿最小。低鞭腿的原地单次击打规律同样适用于连续击打, 在体重相同的情况下, 被试连续低鞭腿力量最大, 然后是中鞭腿和高鞭腿。在对拳击沙袋的连续击打过程中, 低鞭腿的击打, 发力较为稳定显示出较高的力比重。能比重是打击力总和除以体重, 这个数据的实质是每公斤体重所产生的能量不论体重大小公平计算, 此数据反映了运动员的单位体重的体能, 主要是反应多次击打时的稳定情况,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连续击打的效果。

在原地击打的过程中, 能比重低鞭腿最大、中鞭腿其次、高鞭腿最小, 说明低鞭腿的连续击打力度较高且差异波动较小, 体现出了击打效果的稳定性, 主要是因为低鞭腿过程中的击打面积较大, 能够让每次击打都具有杀伤效力;与此相比较, 中鞭腿的路线属于中线, 线与面相比较, 击打范围缩小, 稳定性不足;高鞭腿击打时主要受力的部位是点, 容易发生力量偏移, 每次高鞭腿的力量具有不稳定性。从能比重差异可以看出, 在原地多次击打时, 单位体重内低鞭腿的效果最好, 中鞭腿其次, 高鞭腿最小。

3.3 上步单次不同击打方式的效果比较

通过实验, 上步中鞭腿 (单次) 、高鞭腿 (单次) 和低鞭腿 (单次) 进行的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 最大力度平均值最高的的是上步低鞭腿587b, 上步中鞭腿其次最大力度均值为443lb, 上步高鞭腿最小最大力度均值为143lb;力比重的显示, 低鞭腿最大, 均值为83.44;中鞭腿其次, 均值为66.44;高鞭腿最小, 均值为33.6;

可见, 最大力度平均值最大的是上步低鞭腿, 其次是上步中鞭腿, 上步高鞭腿最小。力比重也相似递减依次是低鞭腿、中鞭腿和高鞭腿。在原地单次击打时显示出:低鞭腿的平均力度最大, 中鞭腿次之, 高鞭腿最小的现象。同样适用于上步击打方式。在上步鞭腿击打的过程中, 被试运用腰部力量更加有效, 击打显示出的数据大于原地单次击打。

3.4 上步连续不同击打方式的效果比较

研究还对上步连续中鞭腿 (5次) 、高鞭腿 (5次) 和低鞭腿 (5次) 进行了测试, 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 最大力度平均值最高的的是上步连续低鞭腿为614.6lb, 上步连续中鞭腿其次最大力度均值为560.8lb, 上步连续高鞭腿最小最大力度均值为113.6lb;力比重的显示, 低鞭腿最大, 均值为86.3;中鞭腿其次, 均值为84.62;高鞭腿最小, 均值为19.3;能比重显示出, 中鞭腿最大, 均值为2.86;低鞭腿其次, 均值为2.68;高鞭腿最小, 均值为0.66。最大力度均值和力比重的均值均呈现出上步连续低鞭腿均值最大、中鞭腿次之、高鞭腿最小。上步连续击打并没有对上步原地击打产生明显的影响, 低鞭腿的击打效果还是较中鞭腿更加直接。能比重可以反映运动员的单位体重的体能, 主要是反应多次击打时的稳定情况,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连续击打的效果。在图6中, 上步连续中鞭腿的能比重均值略大于低鞭腿的均值, 差值为0.18。被试在上步连续击打过程中, 受条件的影响, 略微的均值差并不能准确显示出低鞭腿和中鞭腿的稳定性。高鞭腿由于受力点太局限, 力量容易发生偏移, 稳定性明显不如其他两种击打方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鞭腿原地单次击打时, 平均力度最大的是低鞭腿, 其次是中鞭腿, 再次是高鞭腿。

2.鞭腿原地连续击打时, 连续低鞭腿平均力度最大, 其次是中鞭腿, 再次是高鞭腿;其中连续低鞭腿的击打力度稳定性最高, 连续中鞭腿力度稳定性其次, 连续高鞭腿稳定性最小。

3.鞭腿上步击打时, 平均力度最大的是低鞭腿, 其次是中鞭腿, 再次是高鞭腿。

4.鞭腿上步连续击打时, 连续低鞭腿平均力度最大, 其次是中鞭腿, 再次是高鞭腿;其中连续中鞭腿的击打力度稳定性最高, 连续低鞭腿力度稳定性其次, 连续高鞭腿稳定性最小。

4.2 建议

根据鞭腿的击打位置不同, 中鞭腿、高鞭腿和低鞭腿在实战对抗中运用的情况也不同。中鞭腿在各种格斗中运用最多最广, 其兼具攻击距离和击打力度, 达到攻击目标的腹部、腰部以及胸部等部位的效果;高鞭腿, 其运用难度相对较高, 需要较好的腿部和髋关节的柔韧性。低鞭腿, 相比较其他两种腿法而言, 最具击打力度和击打稳定性, 唯一的缺点是攻击范围较其他两种腿法要小很多。

在鞭腿的教育训练中, 一方面要进行充分且高强度的基础训练, 使运动员消除对外形的过分注意, 使其运动反射功能不断地得到完善加强,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轻松地以最快的速度, 最大的力量和持久的耐力连续发出威力无比的鞭腿击打效果。另一方面, 为了使运动员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和更高的训练目标, 应该注重有效的训练方法。模拟现场教学, 结合周围环境, 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在面临不同的情况下选择适合的腿法进行运用。

参考文献

[1]张宜康.浅析武术散打中边腿腿法的运用[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7.

[2]申国卿.散打边腿的技术要点和鞭击力训练[J].体育函授通讯, 2002.

[3]李恒山.散打边腿的技术分析与训练[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08.

[4]陆林.散打边腿的技术分析与训练方法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

[5]冀海翔.散打后鞭腿击打效果的生物力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 2013.

[6]刘存忠.武术散打鞭腿动作二次发力特征剖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

上一篇:经济投资工程经济下一篇:管片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