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诊疗

2024-07-19

中医药诊疗(精选十篇)

中医药诊疗 篇1

我国是中医药大国, 但在中医诊疗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实践应用上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 因此, 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提高中医诊疗设备的应用水平。相对于MRI (磁共振) 、CT、彩超等现代化西医诊疗设备而言, 中医诊疗设备无论科研技术水平还是临床应用水平都显得十分落后, 因此各级科研、生产、应用、管理部门都需要正视并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1 目前我国中医诊疗设备发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中医诊疗设备的发展情况很不理想, 具体说来设备研发速度十分缓慢, 技术升级换代时间太长, 实用的科学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产品重复开发模仿率很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设备研发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 研发的基础薄弱, 中医诊疗设备标准化建设滞后。

2 本院中医诊疗设备使用现状及分析

本院是一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医院在医疗设备配置中, 除了磁共振、CT、彩超、全自动生化、等现代化医疗设备外, 医院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中医诊疗设备, 这些中医诊疗设备配置原则是根据本院临床科室诊疗需求而定, 购置过程中主要是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医诊疗设备目录, 同时借鉴其他医院中医诊疗设备使用情况, 把在使用过程中效果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医诊疗设备作为重点配置对象。

2.1 中医诊断设备配置及使用情况

中医诊断设备主要为舌诊仪、脉诊仪等, 在我院实际工作中, 中医诊断设备到目前为止只配置望诊设备一台, 所有的中医诊断全靠医生的“三根指头”和“一个脉枕”进行诊断。事实上, 通过2007年调查发现, 在全国范围内中医诊断设备配置极少, 仅占0.38%。从中不难看出, 中医诊断设备这种严重匮乏的现状已限制了中医临床活动现代化的发展, 对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本院现实诊疗活动中, 一些老中医因为传统观念及习惯的原因, 对中医诊断设备进行临床诊断表示出不信任或不能接受状况, 宁愿相信自己的“三根指头”所诊断的结果。由此看来, 中医诊断设备只有在医理设计上有重大突破, 设备标准化建设得到统一落实, 所研发出的诊断设备能紧贴中医临床实际需求, 这样的中医诊断设备才能被大家所接受并广泛使用。

2.2 中医治疗设备配置及使用情况

在本院医疗设备的配置使用中, 中医治疗类别设备配置相对较为齐全, 分布的科室较为广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推广应用中医诊疗设备, 在加大研发、宣传的同时, 在具体使用政策上也作了要求, 如本院在2012年三级甲等医院复审过程中, 参考的检查标准是《三级中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2012年版) , 其中第三章临床科室建设部分3.8条要求:“按有关要求, 合理配置应用中医诊疗设备 (8分) ”。具体要求中医诊疗设备配置应达到12类, 35个品种, 且在临床上开展应用, 否则将会扣分。这表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引导中医诊疗设备有了明确具体的措施。按照《2011版中医诊疗设备推荐目录》, 本院目前配置中医诊疗设备共计12大类, 38个品种。在临床应用中, 中医诊疗设备主要集中在治疗肌肉软组织损伤、骨关节疾病、神经损害所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等方面, 在用途方面以“治疗”和“辅助治疗”为主。依据国药监械[2002]302号文件确定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归类, 中医诊疗设备分为诊断 (含四诊、经络、其它) 、针疗、灸疗、中药外治 (含中药熏洗、肠道灌洗) 、推拿、牵引、中医光疗、中医电疗 (含高频、中频、低频) 、中医超声治疗、中医磁疗、中医热疗、其他12大类。本院配置的中医诊疗设备主要集中在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医用高频仪器设备、中医器械三大类方面;上述三大类设备占全院中医诊疗设备的90%, 集中分布在针灸科、康复科、风湿科、偏瘫截瘫中心、骨伤科;主要用于腰腿痛、腰椎病、颈椎病、面瘫、肩周炎、关节炎、软组织损伤、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等病种的治疗。临床医生对上述各类设备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本院中医诊疗设备的配备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年左右, 经统计, 2000年以后购置的中医诊疗设备占65.5%。新添置的中医诊疗设备以针疗、牵引、推拿、中医电疗、中药外治为主。医院个别科室的中医诊疗设备使用寿命较长, 从投入使用至今已有十余年历史, 存在严重老化的现象, 医院将按照相关要求逐步报损更新。

3 影响制约中医诊疗设备使用的因素

3.1 医院对部分中医诊疗设备收费、医保报销等问题无法落实

中医诊疗设备收费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本院添置中医诊疗设备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际使用收费过程中, 按照《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要求, 很多中医诊疗设备没有相关的服务收费项目, 即使有相应的收费项目, 所收的费用较低, 或者没有列入医保报销的范围。这对于设备收回成本难度较大, 严重影响医院使用者对中医诊疗设备加大投入的信心。针对中医诊疗设备的特殊性, 修改相关使用收费标准, 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设备服务项目纳入医保范围迫在眉睫。

3.2 中医诊疗设备标准不健全

标准不健全主要是指生产标准和使用标准。由于中医诊疗设备医理设计没有重大突破, 生产过程中的硬件标准和流程标准不能统一。其次, 所投入使用中医诊疗设备操作规程标准不一, 操作手册说明简单, 对很多细节的基本操作说明不充分, 缺乏明确简单的介绍说明。上述两点因素同样影响了中医诊疗设备的生产和使用。相关管理部门须加大对中医诊疗设备的标准建设力度, 制定的标准规范统一, 紧贴中医临床实际。

3.3 部分中医诊疗设备产品质量不过关

许多生产企业为了一味追求利润, 盲目生产, 不注重产品质量, 只是将简陋的中医诊疗设备进行简单重复的生产, 低水平的产品不断流入医疗市场。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声誉, 同时也影响了用户的添置和使用中医诊疗设备的决心。这种现象不利于中医诊疗设备的正常发展, 研发及生产部门只有不断创新, 将现代化高科技与中医理论相结合, 不断开发出质量优、中医特色明显、临床疗效好中医诊疗设备,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医诊疗设备的质量, 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生产。

4 结束语

影响中医诊疗设备推广使用的因素很多, 随着人们对中医诊疗设备认识的提高, 相关管理部门对中医诊疗设备的发展良好政策的开放, 各项标准不断的完善, 科研部门对中医诊疗设备研发力度不断的提高, 中医诊疗设备将一定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医诊疗设备概念的介绍和目前中医诊疗设备使用现状的概述, 阐述了中医诊疗发展历程, 同时结合我院对中医诊疗设备的使用现状的分析, 指出了中医诊疗设备在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简要提出了应对的方法。

关键词:中医诊疗设备,调查,使用,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德昌, 任小巧.加强中医临床诊疗设备及中药制药设备规范化研究的建议[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8, 02:88-91.

[2]潘礼庆.中医诊断设备的研发与开发[J].医学信息, 2009, 22 (5) :603.

中医药诊疗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首批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范围内开展第二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继续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对已颁布实施的中医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工作服务。

三、工作任务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负责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包括确定试点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确定试点单位和试点病种,并组织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审定各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对各试点医院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负责组织本辖区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对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本协作组内各病种协作组工作的总体协调、督促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各病种临床路径的具体试点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要求制定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对各试点单位进行培训,指导各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定期组织各试点单位进行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分别于2012年4月底、7月底之前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报送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

(四)试点医院、试点科室

各试点医院应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各试点专业科室、医务管理、护理管理、药学管理、信息统计、病案管理、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本院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试点工作机制,组织对相关试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各试点科室开展工作。

各试点医院试点科室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临床药学人员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任成员。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和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根据本科实际情况,在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本科相关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组织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并根据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实际需要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定期向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报送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出版发行:010-5129 6515 中医诊疗方案和中医临床路径(70个专业304个病种)

编号

书名

1.2.3.4.5.6.中医临床路径24个专业104个病种

作者

出版社

中医诊疗方案22个专业95个病种 医政司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疗方案24个专业105个病种 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诊疗方案24个专业104个病种 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临床路径22个专业95个病种 医政司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临床路径24个专业105个病种 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医政司

定价 ¥98.00 ¥150.00 ¥150.00 ¥68.00 ¥130.00 ¥130.0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诊疗方案和中医临床路径(70个专业304个病种)

全套价格优惠… …

有需要 请电话咨询:

出版发行部:010-5129 6515,1312 1717 122

四、试点范围

(一)试点医院、试点科室

通过验收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培育项目。

(二)试点专业、试点病种

1.第二批24个专业105个病种(见附件)。

2.每个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培育项目所在科室至少参加1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各医院和科室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试点病种。

五、实施步骤

试点工作自2012年2月至2012年7月。

(一)试点启动阶段(2012年2月)。1.印发试点工作方案。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召开第二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视频会议。

3.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和试点医院、试点科室制订试点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2年7月)。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组织各病种协作组、各试点医院对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进行培训。

2.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各试点医院和试点科室组织实施试点工作。

3.各试点科室每月组织对本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4.各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每2个月组织对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定期召开本协作组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会议,就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研讨,交流经验。

5.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不定期召开辖区内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会议,对试点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定期对各地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抽查,组织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三)实施工作评估总结(2012年8月)。

1.各试点科室对本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于2012年8月中旬前将总结材料报送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

2.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召开试点工作总结会,对各试点科室试点工作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总结,形成总结评估报告,于2012年8月底前报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医药:政策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篇3

投资要点:

1、国务院会议部署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2、板块估值位于各行业中游,整体估值较为合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部署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要求今年所有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和综合医改试点省都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推进分级诊疗工作是我国医疗改革的一大进步,未来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缺人的现状将得到有效缓解,有利于民营医院、远程诊疗、便携式医疗器械等个股。

节前投资者持币观望气氛浓重,加之证监会清理配资等利空因素影响,导致前期备受关注、涨幅较大的医药股相比于大盘跌幅较大;二级子板块方面,医疗器械以-10.2%的跌幅排在六个子行业跌幅首位,跌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医疗器械行业大部分公司分布在中小板与创业板、市值较小且前期涨幅较大。

今年以来医药板块整体涨幅较好,2015年截止到9月4日申万医药生物板块整体涨幅22.18%,而沪深300指数下跌4.75%。目前申万医药生物板块估值为40倍,位于各行业中游水平,整体估值较为合理。持续看好代表我国医药产业转型方向的医疗服务(金陵药业、泰格医药、迪瑞医疗、爱尔眼科、马应龙、千红制药)和生物医药(上海莱士、华兰生物)行业的发展前景,关注医药商业领域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个股(嘉事堂、瑞康医药、一心堂、太安堂),以及具有国企改革预期的个股(现代制药、国药一致)。

重点推荐:上海莱士、太安堂、国药一致、金陵药业和济民制药。

论中医妇科病的诊疗 篇4

中医妇科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根据中医理论认识妇女解剖生理、诊疗规律、病理特点和研究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妇科疾病包括产后病、妇科杂病、前阴病、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时病等。

1 妇科病的病因

导致妇科病的因素, 若论外感常以寒、热、湿为主, 若论内伤则从忧、思、悲、惊和房事不节者居多。妇女在经、带、胎、产期中易于伤血, 使机体常处于血不足而气有余的状态, 因而, 在上述致病因素, 引起气血失调, 脏腑功能失常的时候最易损伤冲任二脉, 从而产生经、带、胎、产方面的疾病。

2 我省妇科病的患病情况

妇科病在农村基层发病率较高, 据金萍等[2]调查, 我省妇科病患病以附件炎、盆腔炎、月经病为主, 我们需要大力倡导充分利用中医的优势对这些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表1) 。

3 事宜用中医治疗的妇科病

以下几种妇科病宜用中医进行治疗:

3.1 功能性子宫出血

对于功能性子宫出血, 中医认为是肾气不足, 血热妄行, 气滞血瘀等原因造成, 治疗上以“初用止血以塞其流, 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 末用补血以还其旧”为三大治疗章法。

3.2 更年期综合征

现代医学认为, 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是一复杂的内分泌变化过程, 通常使用激素和镇静剂治疗, 效果不佳。中医用辨证论治的方法, 对症下药, 常常收到满意的效果。

3.3 月经不调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是以月经需期和血基的改变为主, 结合月经的颜色、质地及全身症状, 从寒、热、虚、实4个方面辨证治疗, 能收到较好效果。

3.4 慢性盆腔炎

主要症状为下腹隐痛、有坠胀痛、腰酸痛, 月经加剧、经量多, 经期延长, 一般的消炎镇痛药物疗效不佳, 中医治疗效果较好。

3.5 子宫脱垂

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到坐骨水平以下甚至脱出阴道口, 中医称为阴挺, 本病用中医药配合针灸治疗效果较好。

4 外治法[3]

外治法, 是中医妇科中一个很有特色的治疗方法。由于妇科疾病的某些特点, 需要使用外治法, 外治法早在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云:“少阴脉滑而数者, 阴中即生疮, 阴中蚀疮烂者, 狼牙汤洗之。”又日:“以水四升, 煮取半升, 以绵缠筋如茧, 浸汤沥阴中, 日四遍。”《金匮要略》还有“温阴中坐药, 蛇床子散”。此外, 治阴吹用膏发煎等。以后各家又有发明创造, 形成一种独特的外治法。

5 健康教育与中医妇科诊疗相结合[4]

甘肃省地处西部, 农村妇女文化程度较低, 与外界进行交流的不多, 再加上我国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我省的医疗条件严重落后于东部发达省份, 医疗卫生和计生部门对妇女生殖道感染的基础保健知识宣传力度不够, 再加上农村地区妇女健康意识非常薄弱, 导致很多农村妇女患病不去就医, 延误了治疗时机。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有评价的系统教育活动, 通过教育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行为和观念, 促进身心的健康。结合妇科疲病的特点, 并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在妇科病区积极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妇科疾病健康教育, 不断加深了中医知识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和理解的能力, 自觉地在健康教育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 丰富了妇科疾病健康教育的内容。宣教和普及中医药知识与技能, 使中医妇科健康教育的内容逐步完善, 提高了妇科整体护理的质量。

在健康教育过程中, 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动态地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运用四诊八纲的方法, 以中医学的整体观为核心, 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评估、辨别证候的基础上, 确立健康教育的原则, 再根据患者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健康信念、生活习惯的差异、地域、民族及疾病状况, 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计划, 使健康指导计划充分体现中医学“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辨证施护特色, 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始终贯穿在全程健康教育中。

参考文献

[1]张军.浅谈中医妇科病的诊疗特点[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17) :142-143.

[2]金萍, 赵琳蕾, 万学中.靖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中医门诊妇科病就诊特征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17) :142-144.

[3]李祥云.中医妇科外治法--李祥云教授妇科系列经验 (5) [J].辽宁中医杂志, 2004, 31 (11) :905-906.

中医诊疗技术试卷A 篇5

1、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穴位是:------------------------------()

A、外关B、神门C、内关D、曲池E、曲泽

2、老年人气血衰少,故虽病实证,在攻邪用药时应谨慎,以免损伤正气,此属:---()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C、因人制宜D、扶正祛邪E、治病求本

3、关于腧穴的定位方法错误的是:----------------------------()

A骨度分寸法 B自然标志取穴法 C手指同身寸法 D测量法E简便取穴法

4、对于哮喘持续发作的病人,应该:--------------------------()A、急则治其标 B、缓则治其本 C、汤急丸缓D、治病求本E、标本同治

5、用补益的方法治疗闭经是下列什么法则的体现:--------()

A、塞因塞用B、通因通用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E、虚则补之

6、治疗头项疾病的最常用腧穴是:----------------------------()

A、关元B、风池C、曲池D、阳陵泉E、列缺

7、用于真热假寒证的治疗方法是:-----------------------------()A、寒则热之B、热则寒之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E、通因通用

8、以下哪个腧穴是经外奇穴:-----------------()A、足三里B、阑尾穴C、合谷D、百会E、列缺

9、手厥阴心包经主要运行在上肢:-----------------------------()A、内侧前缘B、内侧后缘C、内侧中线D、外侧前缘E、外侧后缘

10、十四经不包括:------------------()

A、任脉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 D、督脉E、冲脉

11、下列不是中药禁忌的是:------()

A、配伍禁忌B、饮食禁忌C、十八反和十九畏 D、妊娠禁忌 E、情志

12、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脏是:------()

A、肝B、心C、脾D、肺E、肾

13、柴胡疏肝散适用于慢性胃炎的:----------------------------()A、肝胃气滞B、湿热中阻C、脾胃虚寒D、胃阴不足E、饮食积滞

14、风寒外感可用:------------------()

A、桑菊饮B、银翘散C、藿香正气水D、板蓝根E、荆防败毒散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试卷B(杭州)

1、以下有保健强壮作用的穴位是:-----------------------------()

A、足三里B、内关C、合谷D、风池E、列缺

2、用通泻的方药治疗泻泄的方法是:--------------------------()

A、通因通用B、塞因塞用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 E、泻法

3、碗横纹与肘横纹之间为:-------------------------()

A、12寸B、10寸C、8寸D、6寸E、4寸

4、不属解表药的是:-------------()

A、麻黄B、桂枝C、薄荷D、菊花E、板蓝根

5、被称为“阴脉之海”的是:-------()A、任脉B、督脉C、冲脉D、带脉E、少阴脉

6、被称为后天之本的脏是:-------()

A、肝B、心C、脾D、肺E、肾

7、具有大补元气作用的中药是:-()

A、肉桂B、人参C、附子D、西洋参E、虫草

8、治疗牙痛的主要腧穴是:-------()

A、足三里B、风池C、合谷D、阴陵泉E、列缺

9、防治原则不包括:----------------()A、未病先防B、既病防变C、虚则补之D、治病求本 E、三因制宜

10、针次的异常情况不包括:------()

A、晕针B、弯针C、断针D、滞针E、感染

11、下列哪项不是组方原则:------()

A、君B、臣C、将D、佐E、使

12、下列哪项不是推拿的禁忌:---()

A、骨肿瘤B、骨结核C、妊娠D、慢性病E、骨折

13、痰热蕴肺可用:------------------()

A、止嗽散B、桑菊饮C、桑杏汤D、清金化痰汤 E、二陈汤

14、暑湿外感可用:------------------()

A、桑菊饮B、银翘散C、藿香正气水D、板蓝根E、荆防败毒散

A卷

1.C2.C3.D4.E5.A6.B7.C8.B9.C10.E 11.E12.E13.A14.E

B卷

中医药诊疗 篇6

一基本情况

湿疮(湿疹)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01月到2013年11月,荔波县中医医院皮肤科开展了中医优势病临床诊疗方案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56例,完成56例,平均住院日9.6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红外线照射、灸法、蛇床子洗剂湿敷熏洗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湿疮(湿疹)的56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24%,特色疗法使用率83.1%,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56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11例(19.6%),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20例(35.7%),灸法治疗40例(81.4%),红外线照射24例(88.8%)、其他疗法6例(22.7%)。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2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中药湿敷、中药熏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红外线照射、针灸等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症状减轻快的特点,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法治疗湿热浸淫证及脾虚湿蕴证湿疮(湿疹)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医生的依从性好,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中药湿敷、中药熏洗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红外线照射不适用于头面部及会阴部湿疮(湿疹)的治疗,针灸不适合于湿疮(湿疹)皮疹遍布全身患者的治疗;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使用,从而有待于进一步对其临床使用观察总结,如其他疗法中的穴位贴敷。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中医优势病湿疮(湿疹)临床诊疗方案的56例患者中,症状改善56例(100.0%),体征改善56例(100%),临床痊愈10例(17.8%),好转46例(82.1%)。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100%。

(二)、疗效评定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三).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皮疹改善程度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对疗情况效分析如下:

1、改善症状

56例患者潮红、丘疹、痂皮、水疱、渗出、瘙痒症状均改善56例(100%);

案例1:黄某,性别:男,龄:70岁,职业:农民,因"右前臂及右大腿多发水疱疹伴瘙痒1月"入院。自1月来右前臂及右大腿出现多发水疱疹伴瘙痒,粟粒至黄豆大小,部分皮疹破溃及结痂,破溃处少量渗出,渗液清亮,周围皮肤淡红色,皮温较高。精神饮食夜寐欠佳,二便调。发现高血压10年,最高血压190/110mmHg,自服药物降压,具体不详,现无无头晕、头痛,无心悸、气促、胸闷、乏力等症状。专科情况:P:56次/分,BP:138/90mmHg,右前臂及右大腿多发水疱疹伴瘙痒,粟粒至黄豆大小,部分皮疹破溃及结痂,破溃处少量渗出,渗液清亮,周围皮肤淡红色,皮温较高。无脓疱、刺痛。入院诊断:中医诊断:湿疮,湿热浸淫证;西医诊断:1.湿疹2.原发性高血压1级,危组。予中药口服汤剂及中药熏洗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静滴复方甘草酸甘处理。经治疗6天,出院时瘙痒消失,皮疹痂皮脱落,无新发皮疹。

案例2:莫某,女 ,48岁,农民,因"左小腿散在性皮疹伴瘙痒1年"入院。1年来左小腿无明显诱因出现散在性皮疹伴瘙痒,瘙痒呈阵发性,夜间为重,皮疹呈米粒大小,淡红色,高出皮面,皮温不高,无破溃及渗出,无脓性疱疹。精神夜休欠佳,饮食可,大小便正常。查体:T:36.8℃,P:78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左小腿散在性丘疹,皮疹呈米粒大小,淡红色,高出皮面,皮温不高,无破溃及渗出,无脓性疱疹。入院诊断:中医诊断:慢性湿疮,湿热浸淫证, 西医诊断:慢性湿疹。给予中医中药:1)外用中药汤剂蛇床子洗剂熏洗,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痒为治则;2)灸法:艾条悬灸神阙穴,以扶正祛邪;3)穴位贴敷:清热解毒,利湿止痛。目前患者病情平稳,经治疗后皮疹已消退,已无瘙痒感,原皮疹处皮肤可见褐色色素沉着,办理出院。

案例3:何某,男,48岁,农民,因“双下肢多发丘疹伴瘙痒15天,加重1天"入院。查体:T:36.4℃,P:78次/分,R:20次/分,BP:140/90mmHg,双下肢多发淡红色丘疹,部分皮疹破溃及有少量淡黄色渗出液,周围皮肤浸渍发白,皮温不高,左足轻度水肿。入院诊断:中医诊断:湿疮,湿热浸淫证,西医诊断:湿疹并发感染。给予中医治疗:中药汤剂口服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温灸神阙穴以扶正祛邪,静滴甘草酸苷,经治疗,现患者,无瘙痒、疼痛,无新发皮疹,查体:T:36.5℃,P:80次/分,R:20次/分,BP:128/80mmHg,皮疹结痂,部分痂皮脱落。予办理出院。

2、病例基本信息表

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一)湿疮(湿疹)临床治疗难点分析

皮疹消退慢及易于复发是本病临床治疗的难点;短期内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西医对湿疮(湿疹)干预的目的在于抗炎、止痒。可用抗组胺药、镇静安定剂等,急性期可用钙剂、维生素c等静滴或普鲁卡因静脉封闭,有感染者加用抗生素。皮疹消退慢及易于复发仍是本病临床治疗的难点。

(二)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診疗方案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以促进皮疹脱落消退;对于本病易于复发的难点,今后的治疗重点是应尽量注意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发病期间应避免进食辛辣腥发食物及饮酒,避免过度烫洗。减少了并发症发生机会,改善了临床症状,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方案外本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

(一)穴位贴敷的临床应用情况

本专科经配合使用穴位贴敷治疗观察,发现56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采用了该治疗方法,使用率占29%,治疗后瘙痒和皮疹症状改善有明显时间缩短的表现,同时,可增加医疗收入。

妇科血证的中医临床诊疗 篇7

1 引起异常出血的因素

妇科出血, 主要来自子宫, 常见有月经异常出血、妊娠出血、产后出血、带下夹血以及杂病出血等, 其原因如下所示。

1.1 热伤血络

平素阳盛之体, 郁热内伏;或因饮食不节, 过食燥热之品, 或因感受热邪, 热伏冲任;或因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火伤冲任、损伤血络, 迫血妄行, 而致出血。《伤寒明理论》说:“冲之得热, 血必妄行”。多见于月经过多、崩漏、赤带等病。

1.2 气不摄血

素体脾虚, 中气不足, 或因饮食劳倦, 伤及心脾;或久病脾虚, 运化失常, 水谷不化精微, 气血亏虚。气虚则统摄无权, 冲任不固, 气不摄血, 而致出血。《万氏妇科》指出:“妇人崩中之病, 皆因中气虚不能收敛其血”。多见于崩漏、月经过多、月经延长等病。

1.3 肾虚冲任不固

先天不足, 或在更年期, 肾气渐虚;或因久病伤肾, 封藏不固, 冲任失摄;或肾阴不足。阴虚火旺, 损伤阴络, 而致出血。多见于经间出血、崩漏、胎漏等病。

1.4 瘀血阻滞

经期产后, 离经之血, 阻滞包宫, 而致瘀血, 或外邪客于包宫, 阻滞脉络, 气血运行不畅, 瘀血停滞, 血不循经, 引起出血。所谓:“瘀血不去, 新血不得归经”。

2 诊断与类证鉴别

2.1 月经异常出血

2.1.1 月经失调

月经失调的出血, 包括月经先期, 月经过多, 月经经期延长, 经间期出血。诊断要点: (1) 月经先期, 虽有周期缩短, 但尚有一定规律, 经量、经期基本正常; (2) 月经过多, 一般周期正常, 但不似崩中涌急, 亦无漏下不止之象; (3) 经期延长, 一般周期正常, 而是行经时间延长; (4) 经间期出血, 量比平时月经少, 且有规律, 在2次月经期间出血。

2.1.2 崩漏出血

是指月经期, 月经量严重紊乱的一类月经病。诊断要点: (1) 经血非时崩下不止或淋沥不尽, 周期紊乱, 经期长短不一, 1月数行, 或数月一行; (2) 出血量时多时少, 多则如注、少则如漏, 迁延日久或反复发作; (3) 多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 (4) 出血时一般无下腹疼痛; (5) 妇检、“B超”检查未发现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

2.2 妊娠期出血

2.2.1 胎漏、胎动不安诊断要点

(1) 生育年龄妇女, 平素月经正常, 突然有停经史; (2) 流血少量, 或反复少量出血; (3) 瞪腹微痛或无痛; (4) 脉细数或细滑; (5) 妇检子宫口未开, 子宫大小与停经时间相符; (6) 尿妊娠试验阳性; (7) “B超”提示妊娠图象。

2.2.2 堕胎小产 (即难免流产及不完全流产)

诊断要点: (1) 有先兆流产经过; (2) 阴道反复流血, 出血量逐渐增多, 或有血块, 超过正常月经量; (3) 腹痛逐渐加剧或坠胀; (4) 妇检子宫口开大, 或有部份胎块; (5) “B超”提示胎囊模糊, 胎心, 胎动停止。

2.3 产后异常出血

主要是产后血晕, 分娩后大量出血, 超过400m L以上。其特点是: (1) 分娩后24h内或产褥期间发生大量出血; (2) 血压下降, 甚至晕厥; (3) 局部有活动性出血或局部损伤 (如软产道) ; (4) 子宫收缩不良。

此外, 产后恶露不绝, 是分娩3周后, 恶露不尽, 阴道流血不止, 或反复流血, 时多时少, 淋漓难净, 血色淡红或褐色, 或呈败酱而臭, 伴有发热, 或有剖腹产史。

2.4 带下夹血

带下夹血, 亦称赤带, 主要由于湿热邪毒内蕴所致。常见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阴道粘膜下点状出血等。一般为白带中夹血, 也有出血较多的。

2.5 杂病出血

妇科杂病出血, 常见于癍瘕病证, 包括生殖器官肿瘤引起的出血, 如子宫肌瘤、子宫颈癌、子宫体腺癌等。诊断要点:子宫肌瘤出血量多, 伴有痛经, 一般有一定周期, 也有表现为月经量多。恶性肿瘤出血, 早期有血性赤带, 晚期有腐臭味, 特别在绝经的数年后, 反复流血, 要进一步作有关检查, 以便确诊。

3 妇科血证的治疗原则及常用治法

3.1 治血要清热

血本阴精, 宣静而不宜动。火盛则动血, 其血妄行J治其出血, 必抬其火。正如《丹溪心法》所云“血随火而升降, 凡治血证, 以治火为先”。然其热有虚实之分。《傅青主女科》云“夫同时先期而来者, 何以分虚实之异?……先期者, 火气之冲, 多寡者, 水气之验, 故先期而来多者, 火热而永有余也, 先朝而来少者, 火热而永不足者”。同一月经期多因于热, 但有虚实之殊, 以其量之多少度其虚实。其治法, 截者宜清热凉血、止血。方用清经散, 清热固经汤之类。后者宜养血清热、止血。方用两地汤或保阴煎之类。

3.2 治血宜治气

气之与血, 相随而行。血为气母, 气得之则濡之谧之, 气不谧则血不宁, 故治疗血证, 必貌注意治气。根据出血病证与气血的关系, 若气虚不能摄血者, 当以益气摄血或升阳举陷, 可用固奉止崩汤或举元煎之类;若出血过多, 气随血脱者, 当以益气固脱, 方用独参扬或参附姜炭汤之类, 若为气逆而血上溢者, 则宜降逆为主, 而气逝者, 多气偏有余, 故治宣靖热降逆为要, 如清肝引经汤等。

3.3 止血寓活血

血证往往与瘀血的存在有关, 此所谓“瘀血不去, 好血难安”之理。如《医学广笔记》说:“宜荇血不宜止血, 血不循经络者, 气逆上壅也, 行血则血行经络, 不止自止”。乃适用于因瘀而出血者。如宫外孕I号方、Ⅱ号方及治产后恶露不绝的生化汤之类, 其方中即有止中有化, 化中有止之意。另外, 止血之药, 多有留瘀之弊, 故使用止血药时, 要虑及不便留有瘀血为患, 适当辅以活血之品, 可选用生炒蒲黄, 生炒灵脂、三七、益母草之类。

摘要:本文分析了引起异常出血的因素和如何进行诊断, 提出了具体的治疗原则和常用治法, 供大家参考。

中医诊疗过敏性鼻炎古今异同 篇8

1 古代医家对过敏性鼻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经验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辨证基本可以分为寒热两个方面, 主要涉及脏腑肺、肾。本病的病因从多角度考虑, 如运气学、六淫异气、自体虚弱等。

1.1 古代虚寒致病论

肺开窍于鼻, 又肺司卫气于体表, 古人多认为肺卫失防, 寒邪攻击故出现鼻流清涕, 鼻痒不能自制。隋朝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鼻涕候》中说:“津液涕唾, 得热则干燥, 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 其脏有冷, 冷随气入乘于鼻, 故使津液不能自收”[4]。巢元方的观点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 寒邪导致本病成为主流的思想。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说:“鼻寒脑冷清涕出方”[5], 首次提出脑冷致病的论点。明朝吴昆在《医方考-鼻疾门第六十三》中提到:“人身之上, 天之阳也, 故六阳之气皆会于首。若阳气自虚, 阴气凑之, 令人脑寒而流清涕”[6], 表示赞同孙思邈的观点。后来陈世铎在《辨证录》中说:“人有常流清涕, 经年不愈, 是肺气虚寒, 非脑漏也”[7], 强调本病核心症状为鼻流清涕, 而清涕与浊涕有本质区别。

1.2 古代火热致病论

早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就有记载:“少阴司天, 热气下临, 肺气上从, 鼽衄塞窒。”认为肺热致病, 但是关于鼻鼽与热的关系, 在《内经》中虽然多有提到, 但病机不详, 鼽衄塞窒也没有明确解释分辨。金元时期寒凉派领导者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中首次解释本病病名并提出火热致病的理论:“鼽者, 鼻出清涕也。夫五行之理, 微则当其本化, 化甚则兼有鬼贼以火炼金, 热极而反化为水, 及身热极而反汗出也经曰:鼻热者出浊涕。凡痰涎涕唾稠浊者, 火热极甚, 销灼致之然也。或言鼽为肺寒者, 误也。彼但见鼽涕鼻塞, 冒寒则甚, 遂以为然, 岂知寒伤皮毛, 则腠理闭密, 热极怫郁而病愈甚也。”[8]不仅确立了鼽作为病证名, 而且一反《诸病源候论》认为“津液涕唾, 得热则干燥, 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的认识, 充实和发展了《内经》关于鼻鼽因火热致病的认识。后世皇甫中也认同鼻鼽病机为肺热的观点:“肺热, 鼻塞流清水” (《明医指掌-卷八-鼻证》)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卷二十七-鼻证》中亦提到:“鼻涕多者多由于火, 故曰肺热甚则鼻涕出。”[9]

除此之外有一些医家认为鼻鼽病机是肺虚为本, 内生之火如肠胃之火乘之, 如《医旨绪余-卷上-鼻鼽》中记载:“火攻肺虚, 鼻鼽……据运气, 兼以火热司令为言, 火克金, 热伤肺。盖以鼻为肺之窍也, 虽云少阴、少阳热火司令为病, 然亦只是肠胃才有炭火积热者, 乃有此感也。”古人还认为胞痹不通会导致鼻流清涕, 《素问·痹论》说:“胞痹者, 少腹膀胱按之内痛, 若沃以汤, 涩于小便, 上为清涕。”认为膀胱气化失司终会导致津液代谢失常, 上走鼻窍而发为清涕。

在治疗上, 火热致病的论治诸药集中在清宣肺热和发散风热功效类的药物。如皇甫中用抑金散 (细辛, 白芷, 防风去芦, 羌活去芦, 当归, 半夏, 制姜, 川芎, 桔梗去芦, 陈皮, 茯苓去皮) 治疗肺热鼻塞流清水[10];何梦瑶用桔梗甘草汤加山栀、玄参、薄荷、麦冬、辛夷治疗肺热型鼻鼽。寒邪致病的论治多用温阳驱寒固表益气的药物, 吴昆以补脑散治疗鼽, 其中辛夷、苍耳为常用药物, 天雄为大辛大热之品。

2 现代医家对过敏性鼻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经验

现代医家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诊疗经验发挥出对本病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的新观点, 2001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写的《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中对鼻鼽病有明确的定义:“鼻鼽, 疾病。以突然和反复的鼻痒、鼻塞、喷嚏、流清涕、鼻腔黏膜苍白肿胀为特征。相当于西医学的变态反应性鼻炎。多因肺脾、肾虚损, 感受风寒或异气, 以及异物外袭而诱发。”[11]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本病分型为:肺气虚弱, 感受风寒;肺脾气虚, 水湿泛鼻;肾元亏虚, 肺失温煦三个证型, 是普遍被认同的三个证型[12], 但在实际治疗当中各医家还是有不同的观点, 到目前为止关于本病分型的讨论还在继续。当代著名中医耳鼻喉专家干祖望将“鼻鼽”分为肺虚感寒、肺脾气虚、肾阳不足、肺经伏热证型, 干老认为在局部症状符合AR标准之后要依据全身症状进行辨证, 分寒热观察鼻黏膜颜色是关键[13]。朱祥成则强调脏腑辨证, 整体调摄, 认为“鼻鼽”的局部病变, 是脏腑虚实的表现, 以“肾为先天之本”理论为佐证, 用补肾法调整人体的元阴元阳, 抵抗病邪侵犯[14]。严道南重视本病寒热属性, 将本病分型为表实寒、表虚寒、里实寒、里虚寒、里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七型, 用药时在辨证组方基础上选加一两味具有抗过敏作用的药物, 主要有地龙、乌梅、五味子、豨莶草、紫草、茜草、墨旱莲、徐长卿、蝉蜕、蛇蜕、柴胡、银柴胡等。根据这些药物的寒热温凉之性、酸苦甘辛咸五味, 在辨证属热证时用凉性、偏苦偏咸味的药物, 属寒证时选用温性、偏甘偏辛味的药物, 临床效果较好[15]。王士贞教授认为鼻鼽的发病与很多因素有关, 但最关键的因素有两个, 即个人体质和环境因素, 他结合岭南地域特点强调肺、脾、肾虚是鼻鼽发病重要内因的同时, 尤其强调脾虚在鼻鼽发病的作用, 治疗宜健脾补气固表, 常用五指毛桃四君子汤加味[16]。范愈燕等通过调查1008例AR及NAR患者发现变应性鼻炎组及非变应性鼻炎组均具有消化系统疾病及神经官能症高发病史, 进一步证实脾胃与鼻鼽发病病机密切相关, 脾气虚是鼻鼽发病的理论基础[17]。此外, 临床上针对单方治疗某一证型过敏性鼻炎疗效分析的文章不胜枚举。

3 结语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诊疗分析 篇9

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 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炎性细胞浸润从局限胃小凹和黏膜固有层的表层向深处发展累及腺体区, 进一步发展到腺体破坏、萎缩、消失及黏膜变薄, 导致上皮细胞失去分泌黏液能力;导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而中度及中度以上的不典型增生目前被医学界认为是癌前病变, 需积极治疗。

CAG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日本亦因CAG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而认为该病在老年人中是一种“半生理现象”。我国国内报道资料显示:50岁以后, 患萎缩性胃炎者超过半数;胃癌病例中50%以上有CAG病史。国外文献报告CAG, 特别是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者, 胃癌发病率高达9%~10%, 我国为7%。因此CAG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1978年WHO将其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 而在CAG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则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近年从胃黏膜组织中发现幽门螺杆菌 (Hp) 以来, Hp感染与CAG癌前病变的形成及胃癌的发生关系引起了重视, Hp相关性胃炎的大量出现, 无疑会增加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因此, 及早识别、防治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及根除Hp感染, 是降低胃癌发生率和病死率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从事脾胃临床研究多年, 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 宏观与微观辨证结合, “毒”是外因, “虚”是内因, 因虚致“瘀”

脾胃同居中焦, 刚柔燥湿相济, 阴阳相合, 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两者一运一纳, 共司受纳腐熟, 运化水谷之职。脾气主升, 为胃行其水谷精微及津液水湿, 胃气主降, 为脾行其受纳腐熟之功, 胃气降则水谷下行而无停滞积聚之患。脾胃中气健旺, 则水谷精微善消能运, 周身得以充养。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 皆禀气于胃;胃者, 五脏之本也”。《景岳全书》谓:“土为万物之源, 胃气为养生之主, 胃强则强, 胃弱则衰”。《脾胃论》也强调:“平则万物安, 病则万化危”,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是故, 脾胃一直被尊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认为“虚”是本病的内因。

然胃腑与外界相通, 最易受戕。或因“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 (《素问·痹论》) , 或因“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传病之所” (《临床指南医案·木乘土》) , 或外邪侵袭 (特别是Hp感染) 胃黏膜受损等。诸多因素皆可伤及脾胃, 流行病学调查已确定Hp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在其发病中起关键作用。Hp对胃黏膜屏障有破坏作用, 持续Hp感染可使细胞增生, 发生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 使发生胃癌的危险增多。Hp感染其实是中医一种“毒”邪, 邪毒犯胃, 损伤脾胃, 致脾胃运化、升降等功能失调, 久则脾胃虚弱, 生化无权, 气血俱虚, 胃络失养, 渐成胃黏膜腺体萎缩之疾。近年来由于大气环境污染, 以及人们不良饮食习惯使胃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加之人们对胃脘隐痛不适初期未重视, 使急性胃炎未及时治疗, 迁延不愈而转为慢性, 再逐渐发展为CAG, 进而可导致其癌前病变, 由于反复不愈, 中医认为久病为瘀。而“气虚不足以推血, 则血必为有瘀” (《读医随笔·承制生化论》) 。所以“毒”为外因, 脾胃虚弱为内因, 气虚血瘀挟“毒”为CAG的病机本质, 属本虚标实。

针对胃黏膜的微观辨证而言, 胃镜下可见胃黏膜苍白灰黄, 大片苍白区, 色调不均匀, 胃黏膜变薄等, 类似中医所说之“痿者萎也”, 当为脾胃气虚、胃络失养之象。胃黏膜变薄后血管透见或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的同时又有胃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 以及固有腺体萎缩、肠化生导致黏膜层反而增厚, 表面粗糙不平、颗粒状的萎缩胃炎形成, 当属胃络瘀阻的客观反应。

2 补虚法当贯彻始终

临床中把中医的脾胃内伤、正虚邪实的发病机制与胃黏膜损伤的防护因子和攻击因子两者失衡而发病的学说观点结合起来分析, 用来阐明Hp相关胃病的病因病机, Hp作为外邪, 构成胃黏膜之主要攻击因子, 固然可以致病, 而胃黏膜防护因子的减弱同样具有重要的发病作用。正是由于正虚邪实即胃黏膜保护作用的降低和攻击因子的增强才导致Hp感染和胃病的发生。故说补虚法当贯彻始终, 所以在临床用药中常加入党参、黄芪等。

3 治疗重益气活血, 注意寒热虚实转化, 杀“毒”是关键

气虚血瘀挟“毒”是CAG癌前病变的病机。因此笔者认为治疗当标本兼顾, 尤应着重于建脾益气、活血消痞、杀“毒”, 这是阻断和逆转CAG癌前病变的关键。临床运用中要注重益气活血杀“毒”的同时, 不要忽视辨证论治之总则, 各种证型常兼夹为患, 寒热虚实错综复杂, 因此必须注意辨别寒热虚实, 时时审查气血阴阳, 观察整个病程中的症情转化, 做到药随证转、灵活变通、随证化裁, 才能提高疗效。临床中常用黄芩、黄连苦寒清胃中之邪热, 桂枝、吴茱萸温中散寒。如见脘痛连及胁肋, 喜嗳气, 口苦泛酸, 每因情志不畅加重, 舌淡红, 苔薄白, 脉弦等, 则合疏肝和胃之柴胡疏肝散加减;如见胃脘胀满疼痛, 恶心, 口干口苦, 不思饮食, 舌偏红, 苔黄腻, 脉滑数, 则合清化湿热之半夏泻心汤加减;如见胃脘隐痛或灼痛, 饥不欲饮, 口干舌燥, 舌红少苔, 有裂纹, 脉细, 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杀“毒”, 即抗Hp治疗, 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治疗Hp感染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辨证论治, 以扶正祛邪为原则。中医认为“邪气所凑, 其气必虚”, 脾胃虚弱是Hp感染的基础, 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气滞、血瘀、郁热、湿热等病理变化, 为Hp侵入、繁殖、致病提供了客观条件。二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直接应用有抑杀Hp作用的中药。临床研究筛选发现对Hp根除率和清除率较高的中药有黄芩、黄连、桂枝、党参、甘草、蒲公英、丹参等。将此类药物结合其药性、功效运用于辨证治疗各方中, 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 处方用药, 务求其平, 攻补兼施;寒热温凉, 勿过偏执;清热需顾护胃气

脾胃位居中焦, 乃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胃受损, 升降失司, 则百病丛生。因此处方用药, 当遵鞠通“中焦如衡, 非平不安”之则, 处处维护脾胃之生理特性, 以调整其正常功能为度, 务求其平;寒热温凉, 勿过偏执。在治疗CAG癌前病变用药时, 笔者认为以下几点较为重要。

4.1 理气重调升降

脾主升清, 宜升则建, 胃主和降, 宜降则和。脾升胃降, 共同腐熟水谷, 升清降浊, 以化生气血。脾胃升降失常则气机阻滞, 致脘腹胀满, 饮食不化等。根据脾胃之生理特点, 临床用药常升降并用, 使人体气机调和, 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在治疗CAG时, 常用温药, 旨在升发脾胃阳气, 但在病情复杂时, 则必同时祛除阻碍阳气升发的其他因素, 如温补法中使用苦寒以降火, 治则有升有降。否则阴火不降, 阳气不升, 症状不解。

4.2 调脾胃在运不在补, 益气以健脾为先

《脾胃论》云:“善治者, 唯有调和脾胃”。《慎斋遗书》则云:“万物从土而生, 亦从土而归。补肾不若补脾, 此之谓也。治病不愈, 寻到脾胃而愈者甚多”。强调久病不愈当治脾胃。CAG癌前病变病情迁延, 久病必虚, 其本在于脾胃气虚, 亦见补益脾胃之必要, 此乃治病求本之真意。但笔者认为, 调脾贵在运而不在补, 先健运脾胃, 脾胃运化正常, 气血才能源源化。气血才能旺。临床常用党参或太子参、白术、炙甘草、山药等。

4.3 清热需时时顾护胃气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脏者, 皆禀气于胃;胃者, 五脏之本也”。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事关五脏安危。故《景岳全书·杂证漠·脾胃》曰:“凡欲察病者, 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 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 诸可无虚”。临床中用药随时护胃气, 对胃气的保护应分“未病先防”和“已病慎治”2种情况。“未病先防”是指对胃气尚健的患者, 一方面用药时慎防伤胃, 尽量不用或少用苦寒类药, 以防寒药过多, 致脾胃虚弱, 胃脘作痛;另一方面在治疗其他疾病特别是肝旺时勿忘先健脾, 勿使胃气受损, 如《难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则知肝当传之于脾, 故先实脾气, 无令得受肝之邪”。“已病慎治”是指对胃气已伤的患者, 更要时时顾护胃气, 不要再加重胃气的损伤。CAG癌前病变是以脾胃为中心, 脾胃虚弱, 胃气或轻或重损伤, 所以要时时顾护胃气。

5 预防与调摄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中医诊疗 篇10

病例资料

患者, 女, 57岁, 退休工人。2012年7月16日来诊, 自诉不自主漏尿5年, 每遇高声说话、大笑、咳嗽或喷嚏时, 自感有尿遗漏, 整日用纸尿裤, 严重影响生活、社交, 十分痛苦。5年来中、西医都曾治疗过, 效果不佳。刻诊:面色萎黄、语音低微、舌淡苔白、脉细无力。问诊得知自汗、乏力、体倦, 时有心悸、气短、腰膝酸软、牙根酸痛。孕产史:孕3产2, 末次生产时年龄37岁, 现已绝经6年。

辨证:脾肾不足, 气虚下陷。治法:补脾益肾, 升阳举陷。方药:人参15g, 炒白术20g, 茯苓15g, 黄芪30g, 山药20g, 炙草10g, 五味子10g, 金樱子15g, 枸杞子15g, 覆盆子10g, 益智仁10g, 柴胡10g, 升麻5g, 陈皮10g, 6剂, 日1剂, 水煎服, 分两次服用。

7月23日二诊:自诉漏尿、自汗减轻, 体力自觉恢复, 唯腰膝酸软, 时有心悸、气短。查脉细、舌苔薄白、面色略有红润、语音有力, 精神亦佳。药以中的, 于前方加当归15g。6剂, 服法同前。

7月30日三诊:患者喜笑颜开, 告知诸症大减, 已彻底脱离纸尿裤。查脉缓和有力, 舌苔薄白、面色红润、语音高亢, 神清体健。再以上方6剂, 以资巩固, 嘱其6剂药后, 再服补中益气丸、还少丹半月。1年后陪其家人来诊, 问其前疾, 告知以愈。

讨论

上一篇:客户挖掘下一篇:营改增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