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类课程

2024-07-29

化学类课程(精选十篇)

化学类课程 篇1

2004 年8 月8 日至11 日, 在吉林大学召开了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首次研讨会, 这足以证明双语教学在我国正走向正规化、普及化[3,4]。

化学类课程是比较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 但通过对已实施化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学校的调查分析来看, 双语教学的效果离预期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目前也面临着许多许多问题: 如教师队伍的选配、教材的选用、学生的外语素养、课堂讲授方式等方面。本文中, 作者就化学类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以构建出一种适合于当前背景下的双语教学模式[5,6]。

1 加强双语教学教师的资格认定

从目前的调查分析来看, 我国双语教学的师资来源于三种途径: 与国外大学开展合作办学, 聘请外籍教师进行外语教学高校中的海归队伍; 本校培训从事双语教学的老师。从办学成本及效果的角度来说, 海归队伍无疑是最佳选择。但对海归教师不多的院校来说, 加强对本校英语基础好的年轻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是一项长久之计。无论是海归教师还是本校培养的教师, 上岗前外语水平的测试和认定是必须进行的环节, 这有利于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2 提倡自编双语教材

除教学语言外, 双语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大不同还体现在教材上。如果没有原版教材, 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接触到地道的外语, 因此, 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托优秀的外语原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但国外教材的直接引进, 只能是现阶段采取的暂时措施。这一是因为国外原版教材价格昂贵, 学生难以承受; 另一方面, 国外教材的内容体系与我国教材的内容体系有较大的差别。目前高校采用的教学大纲都是在传统中文教材体系上建立和制定的。众所周知, 中文教材与英文原版教材在知识结构、编写方式、重点内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上都存在差别。教师要综合参考多种外文教材, 同时还要自编一部分内容的讲义, 以弥补单纯外文教材与教学大纲的差别, 这样就增大了授课难度; 在学习环节上, 表现为学生为了满足考研等的考试要求, 在选择了双语课程后, 还要自学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这可能得不到教师及时的指点, 从而增大了学习上的难度。因此, 中英文教材体系之间的矛盾得不到解决, 会导致在授课、学习、考核等各个环节上的困难和不兼容, 从而加大双语教学推广的难度。因此, 鼓励高水平教师自编教材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软件才是双语教学教材的发展方向。

3 选择合适双语教学形式

尽管“英语应作为一种教学语言而不是语言教学”这种理念已经在双语教学工作中得到广泛认同, 但怎样才能使英汉两种语言在课堂上最优化搭配, 使双语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仍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和交流的重要问题。本文设计了不同模式的双语教学过程 ( 见表1) , 这三种过程由易到难,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英语状况, 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 考察其教学效果, 以选出适合于本校学生的双语教学过程。笔者建议也可从形式一到形式三逐步实施, 循序渐进, 以让学生逐渐适应。

4 加强学生英语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语言还是语言教学的问题上, 大多数教师和高校已经达成共识, 即双语教学中语言只是教学手段, 应保证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学科知识。但是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由于第二语言的引入, 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挑战。具体讲就是面对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 教师应采用多大比例的英文进行讲解才能使学生在语言和知识上都得到提高。如果英语讲解比例太少, 学生的专业外语词汇得不到扩充, 思维方式不能很好地与外语教材契合; 而英语比例太多, 会有部分学生因语言的压力导致学科知识的缺失, 也会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 是值得探讨的一个关键问题。笔者建议在高校应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便于顺利实施双语教学。

摘要:双语教学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对于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创新人才, 以及学习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双语教师资格的认定、教材的选用、授课方式、学生英语素养的培养等方面探索了适合我国当前高校化学类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双语教学,实施路径,资格认定,英语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艳梅.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报, 2004:3-5.

[2]严正, 柳秀峰译.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6-7.

[3]黄晓华, 杨静, 李邨, 等.大学化学双语教学设计初探[J].大学化学, 2005, 20 (3) :18-21.

[4]李艳梅, 许丽.部分高校化学课程双语教学情况调查分析与思考[J].大学化学, 2006, 21 (2) :10-15.

[5]张维佳.双语教学的性质、条件及相关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 (4) :20-26.

化学类 篇2

答:不同的物质微粒由于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量子化能级,其能量差不同,吸收光的波长不同。

2.朗伯-比尔定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是透光度?什么是吸光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透光度为透射光与入射光强度之比T=I/I0;吸光度A=-lgT;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单一均匀的、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一个表示透过程度,一个表示吸收程度,关系为A=-lgT。

3.摩尔吸收系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其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在分析化学中κ有何意义?

答:κ是吸光物质在特定波长和溶剂的情况下的一个特征常数,是物质吸光能力的量度。其大小与溶剂和波长有关。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估量定量方法的灵敏度。

4.什么是吸收光谱曲线?什么是标准曲线?它们有何实际意义?利用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时可否使用透光度T和浓度c为坐标?

答:A(纵坐标)~λ(横坐标)作图为吸收光谱曲线,A(纵坐标)~C(横坐标)作图可得标准曲线。定量分析时不能使用T ~C为坐标。

5当研究一种新的显色剂时,必须做哪些实验条件的研究?为什么?

答:包括显色反应(灵敏度、选择性、对比度、稳定性试验)及显色条件(显色剂用量、酸度、显色温度、显色时间、干扰消除等试验)的选择。为确实保证选用此显色剂能得到一个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准确度高的光度法分光光度计有哪些主要部件?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答:光源:所需波长范围的足够强的连续光谱;单色器:将光源发出的连续光谱分解为单色光;吸收池:盛放吸收试液,透过所需光谱范围的光;检测系统:进行光电转换,给出所需结果。

7测定金属钴中微量锰时在酸性液中用KIO3将锰氧化为高锰酸根离子后进行吸光度的测定。若用高锰酸钾配制标准系列,在测定标准系列及试液的吸光度时应选什么作参比溶液?

答:应选Co2+溶液作参比。

8吸光度的测量条件如何选择?为什么?普通光度法与示差法有何异同?

答:入射光波长一般选择最大吸收时的波长,参比以消除干扰为目的,读数范围A在0.1-0.65之间误差最小。普通光度法的参比溶液为空白溶液,而示差法的参比溶液为标准溶液;普通光度法用来测定低含量组分,示差法既可测高含量组分也可用来测定痕量组分,且误差比普通光度法小,但是示差法需要使用档次较高的分光光度计。

9光度分析法误差的主要来源有哪些?如何减免这些误差?试根据误差分类分别加以讨论。

答:单色光的纯度,波长选择,参比溶液选择,吸光度范围,吸收池配对,仪器精度,操作等。参考§9.4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常见的电子跃迁有哪几种类型?

化学类课程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22-02

从2004年起,江苏开始自主命题高考化学卷。2008年是江苏实施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同年高考制度再次发生变化,化学考试的分值从150分降为120分,考试时间从120分钟减为100分钟。对各种题型变化的研究和各类知识点分布的研究,有助於指导基础年级的教学,使之更有针对性;有助於在新高考形势下,化学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地开展复习教学。

化学学习需要计算,化学计算的目的是为化学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数据,为进行化工设备设计、生产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提供科学依据。化学计算是运用有关概念和原理以及相关的逻辑关系,来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具体过程,是化学知识与数学运算的有机结合:数学运算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的手段,化学知识则是进行数学运算的依据。化学计算充分体现了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进行化学计算能使学生从量的方面来理解物质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并获得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化学试卷中的计算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计算、综合等能力,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概念的多项相关关系进行计算的能力等。同时,化学计算试题往往有较好的区分度,对提高试卷的信度有重要的价值。

一、2008-2011年江苏高考化学计算类试题的分布

传统的以完整的计算题形式出现的纯技巧性的计算题已经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在试卷多处出现的小型化的计算类试题,综合性已经成为新课程高考试题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对计算类试题的研究范围比传统计算题的范围大,包括仅需少量口算、笔算的及与数据处理有关的试题,但不包含选做题。经统计,各年的计算类试题数量和分值为:2008年6题约20分,2009年8题约23分,2010年7题约22分,2011年6题约21分。

二、2008-2011年江苏高考化学计算类试题的分类

《江苏省2012年高考化学科考试说明》指出,化学计算包括以下几方面:(1)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2)理解溶解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3)理解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标准状况下)、物质的量浓度、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4)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有关计算。(5)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用盖斯定律进行简单化学反应反应热的计算。(6)知道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7)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平均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8)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常见简单化学反应的方向。(9)理解化学平衡和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10)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了解溶液pH的定义,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11)理解难溶电解质存在沉淀溶解平衡,能运用溶度积常数进行简单计算。据统计,2008-2011年江苏高考化学计算类试题按以上几方面分类如下表:

由此表可以看出,近四年,每年都考的知识点有:有关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标准状况下)、物质的量浓度、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化学方程式有关计算;用盖斯定律进行简单化学反应反应热的计算;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的计算。在这四年考试中出现的计算内容还有: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数量关系的计算;pH的计算;溶度积常数的简单计算。未牵涉的计算内容包括: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有关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常见简单化学反应的方向的计算。

三、计算类试题的命题趋向

1 计算与其他知识相融合,以综合题形式出现,在试卷中反复、多次出现。没有出现典型的全部都是化学计算的试题,而是将计算考查分散到选择题和Ⅱ卷的填空中。同种类型的计算可能在一份试卷中考查多次,如每年的化学方程式有关计算和物质的量有关计算、2009年反应热的计算等。

2 计算考查的重点是化学主干知识,例如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化学平衡常数与转化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

3 计算试题的内容往往依托一定的情景展开,化学计算技能的考查置於具有真实应用的背景中,充分体现了化学计算服务於化学问题解决的基本观点,引导中学化学教学重视化学计算在解决化学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摆脱了纯计算的形式,贯彻了江苏化学高考命题的一贯意图——体现“化学是有用的”。

4 计算的小型化和数据的简化。从最初的复杂的化学计算数据、多步反应、多种方程式之间的关系逐步变革,现在的化学计算数据不断简化,充分体现了化学计算的价值,体现了是在考化学而不是在考数学。近四年来的高考化学计算仍保留1-2小题需要学生书写计算过程,常规的计算格式仍作为要求考查的一部分,因为可以从其中看出学生的思维痕迹。

5 计算的要求在降低。以往的化学计算背负着多种功能,不仅有理论和元素转化的具体化,而且牵涉化学计算的方法、思想等。现在的化学计算只是被当作一种运算技能、一种手段,所以没有必要在数据上和反应的关系上复杂化。从近四年的试题来看,计算题考查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有守恒思想、极限思想、方程式法、关系式法、过量计算、极值法、公式法,其中重点考查守恒思想、极限思想、方程式法、关系式法、公式法。计算要求较以往有较大程度的降低,2008年从SO2、SO3性质差异到沉淀的判断与计算,从定性到定量;2009年、2011年试题的计算属混合物计算,联立方程或通过守恒即可解决;2010年试题中碱式盐的计算也与混合物计算类似。

6 从实施新课程以来全国各地高考化学卷的计算类试题总体来看,它们重点考查的内容和范围与江苏卷基本一致,对计算题承载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考查也与江苏卷相差不多。

四、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启示

初中化学教学对化学计算的要求较以往降低很多。新高一学生基本上只掌握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质量分数的计算。在新的高考制度下,高中化学教学课时一再减少,基本上只能保证新课内容的教学,而不能顾及专门的计算技能训练。因此,高三化学计算复习教学要讲究策略。

1 加强对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说明的研究,明确教学和考试范围,对化学计算进行分类。彻底抛弃数据繁琐、纯计算性、关系复杂、多样反应关系等类型的计算,着重关注能体现守恒思想、极限思想,能使用方程式法、关系式法、过量计算、极值法、公式法的试题,使复习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

2 分清各阶段教学的要求,在高中三年逐步加深教学难度,实行分层推进。化学计算是对学生分析、判断、计算、综合等能力的考查,牵涉的因素很多,在教学中企图一步到位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例如关於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与转移电子数量关系的计算问题,在教学高一氧化还原新课时,就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教学苏教版化学(必修一)时对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安排在硝酸一节,而对物质与转移电子数量关系的计算问题教学安排在(必修二)原电池部分进行,这样可把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难度降低,还可把物质与转移电子数量关系的计算问题与原电池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使化学计算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既能减少对学生的概念和原理形成的冲击,又能降低计算的难度。

3 强化元素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教学。绝大多数的化学计算依托物质的化学式或反应方程式,错误的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会使化学计算变得没有意义。在元素化合物和有机化学教学中,对物质转化的表达形式——化学方程式要高度重视,重视物质变化的原理解释、现象辅助记忆、反应的特殊性等,加深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印象,同时培养学生书写新方程式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在新情境中运用化学知识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定量分析。

4 有效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中学数学、物理、化学三科中,学生完成计算题后,成就感最大的是数学学科,成就感最小的是化学学科。化学的应用性决定了化学计算不可能像数学计算那样具有很明显的模型特征,但化学计算是建立在化学知识上的数学计算,它也是有模型的。例如二组分混合物与某一物质的反应问题,它的解决主要通过联立方程和运用守恒思想。这类问题的模型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鸡兔同笼”。《孙子算经》中记载“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在化学计算教学中挖掘其中的数学计算模型,可以降低化学计算的难度。

材料类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思考 篇4

一、目前材料类专业物理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物理化学课程主要是研究化学变化的方向与限度、物质的结构与性能、反应的机理和反应速率的一门科学, 不仅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有重要意义;对理解材料的性能与结构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 在材料类物理化学的教学中, 还存在一些不足, 不能够完全适应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需求。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材料类专业物理化学课时量较少。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 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的学生在1个学期内上完材料物理化学, 学时数为72学时 (包括16学时的实验) 。对材料类专业的学生而言, 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上完物理化学内容, 教学速度较快, 这增加了学生的接收难度。

(二) 缺少针对材料类专业的物理化学权威教材。目前, 针对材料类专业的教材主要有邵光杰主编的《物理化学》, 该书在内容选材上, 尽可能体现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新进展, 但内容与材料科学的结合还不够紧密, 内容较多, 还不能完全适应少学时教学的需要。

(三) 学生在学习物理化学过程中存在兴趣不高、理解欠深入、不重视课程总体逻辑结构的情况。由于材料类专业学生化学基础理论方面较为薄弱, 在少学时情况下要全面掌握物理化学知识有一定难度, 一些同学在基础较差的情况下, 一旦接触到大量的公式推导就会产生畏难情绪, 逐渐丧失学习信心[4]。

针对上述不足, 在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抓手, 对物理化学的教学进行了改进。

二、材料类专业物理化学教学的改进方法

针对少学时的特点, 教学改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将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紧密结合。应该让学生明确物理化学与材料科学的紧密联系, 以及物理化学对材料类专业的重要性。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 就以高分子化学的发展历史来说, 高分子化学本身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 是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其基础就是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中的聚合反应, 就与物理化学中的化学动力学紧密相关, 明确反应的机理和速率, 才能够控制反应向人类所需要的方向发展[3]。

(二) 将物理化学与日常生活实例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将物理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紧密结合起来, 就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效率[5]。例如, 在介绍稀溶液的依数性时, 讲解到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时, 可以和北方冬天结冰时, 高速公路上撒盐以利于加速融冰相联系。

(三) 将电子课件与板书有机结合。在一些一般性内容的讲授中, 以电子课件为主, 加快教学节奏;在一些重要概念和重要公式的推导、 中间步骤和计算时, 以板书为主,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增加教与学的互动, 提高教学质量。

(四) 加强习题的训练。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加强习题的训练和讲解。重视做习题,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检查自己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在选择习题时, 题目由浅入深, 习题还应该附有参考答案, 以利于学生自学。

三、结论

总之, 在材料类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针对材料类专业物理化学课时量较少、教材与材料科学联系不够紧密的特点, 结合学生在学习物理化学过程中存在的兴趣不高、理解欠深入、不重视课程总体逻辑结构的现状, 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及学习兴趣为抓手, 通过紧密联系材料科学知识进行教学、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实例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式来优化教学过程, 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江扬, 雷万学.物理化学教学中应注意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J].江汉大学学报, 2002, 19 (2) :50-52.

[2]程兰征, 等.物理化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8:43-45, 187-189, 201-203.

[3]朱晓东.材料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 25 (12) :90-93.

[4]王艳坤, 张保东.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探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15 (4) :55-58.

化学类就业方向 篇5

专业类别

毕业五年平均薪资

工作地点

男女比例

化学类

¥5859薪酬超过26%的专业

上海市12%在上海市工作

男生较多男51%-女49%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其它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基础等。

1化学专业就业就业薪酬统计通过36311份化学专业就业状况分析,化学专业平均薪酬水平为 5580 元。

若按照工作经验和工龄来统计,化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工资4420,0-2年工资5390,3-5年工资6520,6-7年工资8460,8-工资11550。

你认为上面关于化学专业的就业薪酬统计准确吗?太高还是太低了?

2化学专业就业排名统计化学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根据54079份就业数据分析出:

化学专业在所有 1099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52;

化学专业在理学36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3;

化学专业在化学类4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1。

3化学专业就业区域和方向统计化学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哪个地区需求量比较大?根据54079份就业数据分析出:

需求化学专业最多的地区是 上海,占27%;

需求化学专业最多的方向是 制药/生物工程,占30%。

除了上述就业地区和方向外,化学专业在下面地区和方向中也特别受欢迎:

一、化学专业就业方向分布

排名

方向

占比

1

制药/生物工程

30%

2

教育/培训/院校

16%

3

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14%

4

新能源

7%

5

环保

6%

6

检测,认证

6%

7

贸易/进出口

4%

8

医疗设备/器械

4%

9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4%

10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4%

二、化学专业就业地区分布

排名地区占比1上海27%2北京16%3广州11%4深圳10%5杭州6%6南京6%7苏州6%8天津5%9武汉4%10成都4%

以上关于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的各种数据分析仅供参考。选择大学专业不仅要看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更要注意就读人数和个人兴趣爱好,再好的专业,因为就读人数过多,也同样会导致就业困难;另外选择一个不喜欢的专业,不但影响你的后期学习,也会影响到就业选择。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及介绍

化学类课程 篇6

困惑之一:双语类学校大多地处边远的农牧地区,经济、科技、信息和教育不发达,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简陋,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紧缺,根本满足不了教学所需。而新课程所体现的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实验探究,即把探究性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求把它作为教学重点内容之一,而且要把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去掌握。可是学校的现实条件不仅连最常见、最基本的演示实验也做不了,更谈不上让学生亲手去实验、去探究。多数情况下,教师只能按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去讲述实验过程、描绘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同时由于平时学生接触实验的机会较少,导致部分学生害怕实验,不敢实验,总认为实验药品有毒,会爆炸。部分学生对实验充满好奇,在实验课上积极主动,跃跃欲试,但由于没有掌握扎实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技能不够熟练,不够规范,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或结果出现误差,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这种传统、陈旧、僵化而死板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着学生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高,与新课程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困惑之二: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知识面不够广泛、学习资料匮乏、信息闭塞,加上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熏陶,多数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传统,思维方式比较单一;部分学生对化学世界里抽象的逻辑性强的知识望而生畏,认为化学知识千头万绪、纷繁复杂,难学、学不进去。由于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消极被动,不重视知识的积累,学习过程中对化学知识只做表面的简单的了解,浅尝辄止,不去深入钻研和理解,甚至放弃学习。比如在高中阶段,有50%甚至更多的学生严重偏科,只学文不学理。而新课程所体现的理念之一就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去搜集材料,归纳知识。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严重制约着学生动手能力、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制约着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

困惑之三:新课程体现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将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也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边远农牧区的生活环境,学生最常见到的就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和成群的牛羊,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机器轰鸣的工厂,学生只有在电视里才能看到。一个简单的自来水净化原理与装置,学生只能通过教学光碟才能看到,这使得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少,体验感受化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的机会少,从而使学生感觉到化学世界距离现实那么遥远,只与城市里的人有关系。

因为困惑,我们就要探索,而不应该徘徊不前。我们必须在借鉴、学习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归纳出切合实际,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教学方法。笔者通过总结长期的化学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一、要确实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教学观念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内在基础。正确的观念指引正确的行动,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念将引导教师不断地以正确的教育行动朝着课改方向发展。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就要做到:

1.转变教师的“教师观”

教师观指教师对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看法,即对教师的作用与角色、教师的性质、教师自身发展等方面的认识。传统的教师观把教师角色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认定了教师是授业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的同时,也确立了教师的师道尊严地位。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容易产生一种现象:学生求学,教师施教,求学者唯唯诺诺,施教者大恩大德,教师是“权威”“先知”,是知识的化身,更有着至高的尊严和对学生的绝对控制权。教师总是板着一副冰冷的面孔,以高高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姿态指挥着学生的言行。这种做法,严重制约着学生的个性、思想和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首先从转变对自身的地位、角色的认识出发,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平时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做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教育学生和颜悦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不以权威自居,更不应该以家长作风及其专横态度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努力更新和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否则就会因知识的贫乏、观念的陈旧而落伍。

2.转变教师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主要以四个中心为出发点:即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考试为中心。新课程的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三个中心转移到“学生”这一个中心上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求助者,教师不再单纯是传授知识的人,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教练,培训出比自己更出色的运动员;要成为导游,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演讲技能和表演技能,用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用引人入胜的描绘,将学生一步步引向知识的殿堂。

二、加强实验教学力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把学生所学的空洞、抽象的化学理论运用到具体、神奇的科学实践中,而且在这些妙趣横生的实践中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化学理论。因化学实验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趣味性,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化学实验能直观鲜明地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的神奇与玄妙,这对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树立科学探索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双语类学校的化学教师,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克服懒惰思想,尽可能地利用好现有的实验设备,也可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实验用具,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实验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步骤,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在做演示实验时,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操作;在探究性实验中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消除其畏惧心理。要相信学生,激励学生放心、大胆去动手,切不可包做、代做实验。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实验的机会,使人人都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化学,在情趣中学习化学。

三、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为了克服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不够广泛,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薄弱等缺点,必须要抛弃传统教法中灌输、说教的做法,挖掘传统教法中合理科学的举措,发挥其优点,并与现代教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因为传统教法与新课程要求不相一致而完全地将其抛弃,那是不可能做到也是不合理的。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双语类学校的学生习惯了通过背诵来加深理解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这一优点。记忆是理解的基础,是人类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加强学生的双基,必须要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去背诵、去记忆,进行强化训练。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当学生的知识得到一定的积累,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学生才有能力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不能认为让学生背诵、强化记忆就违背了新课程要求,盲目地模仿发达地区学校的做法,一味地采用自主探究、分组讨论等方法是不可取的,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和思维习惯等因素,该自学时自学,该合作时合作,该讲解时讲解,而且一定要讲好、讲透彻。

四、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下工夫

双语类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方法简单、死板、被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和点拨,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录像、教学课件、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化学知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复杂变简单,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学;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厌学情绪,改变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并努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切实改变传统的机械记忆、生搬硬套、重复训练、题海大战的学习方法;运用讲故事、猜谜语、魔术等妙趣横生的活动,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平等、自由、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彻底改变化学“难学”的错误认识,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另外,双语类学校要加强汉语教学,努力使学生多读、读懂汉文版书籍,从而克服学习资料紧缺等不利因素,这对于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双语类学校新课程的实施任重而道远,我们唯有摆脱困惑,大胆地探索、积极地尝试、及时地总结才能进步,才能使双语类学校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

化学类课程 篇7

药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有多门化学课程, 其中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多重复的地方, 他们是药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1 药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化学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1)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教学内容过多、过繁与学时数少之间存在矛盾。

学生负担过重无机化学11章、分析化学14章, 合计25章。详细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见表1。

(2) 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

无机化学课程、有机化学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是独立开设的, 这样开设势必会造成基础课讲的过深过烦, 各自为政, 未体现基础课程“必需、够用、适用”的原则。各门课教师各自为政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过分强调本学科知识的完整性, 对专业课相关知识储备不够。

(3) 学生基础相差过大, 教师难教

高职化学课程是在高中化学的基础上编制的, 需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 才能较好地掌握课程的“三基”。药学类专业学生只有部分学生是理科生, 这部分学生对学好化学课问题不大, 而大部分为中职单报高职学生, 不具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 造成教学难度大。

(4) 通过调查分析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知识点 (包括理论课及实训课) 重复多

在药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中这两门课程单独开设, 同一内容在这两门课程中重复讲授, 既浪费了原本有限学时, 又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教师讲授同一内容, 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同;药学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由于长期受高等教育的影响, 缺乏与后续课程的有效联系。

(5) 教学组织上与专业课的联系不够密切

传统的课程体系力求课程的完整性, 忽视了课程的整合、优化与重组, 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点的堆砌, 当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 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这说明目前的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从内容选取、课程排序等方面均脱离真实工作环境, 使得高职培养的学生与职业岗位所需求的人才存在结构性矛盾。

鉴于此, 如何调整、整合这两门课程成为摆在化学课教师的面前的难题。

2 化学类课程整合可行性分析及理论基础

首先, 药学专业的后续课程————中药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生理学、药剂学等多门课程都与化学基础类课程的知识紧密相连。无机化学是基础, 分析化学是前者的补充、应用和提高,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次这两门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交叉、重复之处, 这就造成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化学类课程具有共同的高中化学基础知识, 无机化学起到承下启上的作用, 有很多知识是可以放在一块介绍的。

3 基于专业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的化学类课程整合途径及方法

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相关课程放在一起, 而是对课程设置、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评价等要素作系统考虑与操作, 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要素及其各成分, 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1]。

3.1 重新调整课程设置

需对专业课程设置重新调整, 把无机化学跟分析化学两门课程整合为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一门课程, 放到第一学期开设。全面、系统地介绍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其目的是更好地为后续基础课, 特别是为药物分析、药剂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2 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基础课教学要紧紧围绕服务于专业的高职教育特色。把专业课程中所需的, 与两门课程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作为主要内容, 合理地、有机地与专业课程衔接[2]。为使教师方便教学, 建议编制校本教材整合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内容, 教材内容经整合后, 删除了原化学分析的原理重复部分, 使内容更加紧凑, 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化学分析课程内容重点放到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案制定等实际应用上, 更加贴近化学分析的特点, 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本教材中对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进行了精简, 减少了过于深奥的理论部分, 较好地解决教学内容繁杂与教学学时少的矛盾, 体现了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基础化学的整体思想。

整合后的新课程由于内容紧凑、合理、连贯、执教时教师更容易加深理解、学生学起来也感到容易接受[3]。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整合后的课程避免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之间相同内容的重复, 节约了理论学时 (无机化学72学时、分析化学72学时合计144学时, 整合后总学时为108学时) , 理论学时减少36学时, 而实践学时相应增加12学时。整合前后教学内容及学时对比见表1。

3.3 教学资源整合 (含教师和教学设备)

药学类专业教师应统一思想, 认识到课程整合的重要性, 在教师安排上把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放到同一教研组, 方便课改。另外需把化学基础实验室与专业实验室整合, 设计为“教、学、做”做一体化教室。加大实验室建设与改革力度, 更新设备改善条件, 调整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内容, 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 构建由化学类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互相渗透, 交叉教学的多学科教学团队。整合课程对师资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 分科教学只需教师掌握本门学科的系统知识就可以承担教学任务。整合课程的教学却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 还要有综合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4]。

3.4 教师需转变教学思想

相关教师一定要统一思想, 充分认识两门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传授知识方面要强化知识的实用性及技能性, 打破学科体系,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体系[5]。在教学中应突出以专业知识密切联系的知识, 而不是一味的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应从自我学习做起, 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储备, 积极主动地了解后续相关学课的研究进展。抽时间听后续专业课教师的课。以便授课内容不至于脱离专业需求。

3.5 在教学组织上应以岗位技能需要为依据, 在学时及内容上拓展本专业相关岗位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着重操作技能点的训练, 为专业课的综合技能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可将后续课程药物分析的重点内容, 如药物的质量和标准、各种药物的分析方法以实例的形式前置在校本教材中。充分体现化学课程为专业服务的原则。整合后实训学时增加 (实训课时占总学时的40%以上, 见表1) , 专业还可以拓展药学类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岗位, 如:药物检验工、合成药固液分理工、制剂工等。

4 结语

整合不是一撮而就的, 整合需要化学任课教师及专业教师的密切配合, 进一步转变思想。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加强与药学类专业后续课程教师的沟通。使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课程真正发挥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

摘要:药学类专业开设多门化学课程, 传统的化学类课程体系分门教授, 由于受学时、教师传统观念及学生基础等多方面的影响, 往往未体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本文探讨如何把联系紧密的两门化学课程进行整合教学, 以解决上述问题,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药学专业,化学,课程整合模式,探讨

参考文献

[1]赵呈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6) :32-33.

[2]奚立民, 石雷, 杨伟群.高职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 2004 (4) :90-92.

[3]曾琦斐.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整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疗前沿, 2010, 5 (4) :80-81.

[4]冯泽永.医学院校的课程整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 30 (2) :17-19.

高校师范类化学多媒体课件课程改革 篇8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技术, 近年来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教学领域广泛的应用, 此类教学方式可提供逼真的教学画面、栩栩如生的场景、悦耳动听的声音, 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清晰化、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互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 优化教学任务和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多媒体教学理念滞后化、辅助软件低端化, 教学发展不平衡化、运用形式化, 多媒体信息量超载化[3,4,5]。为此, 师范类化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 必须克服多媒体课件制作课教学过程缺点,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发挥主观能动性,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的潜在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造就与时俱进的、具有独立思考、实践能力高和竞争能力强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一理论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广泛化

本课程采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黄紫洋编著的《化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为教材, 以清华大学出版的《多媒体CAI课件制作实例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的《Chem Office2008实用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化学化工常用软件实例教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的《中学化学课件制作三合一》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Authorware课件制作实用教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化学图文设计与分子模拟计算》等为辅助教材[6,7,8,9,10,11,12,13]。在该课程的化学化工软件教学过程中, 注重Chem Office、Chem Lab、Chem Sketch、Diamond等软件的基本理论和实例教学, 在课件制作软件方面, 为了避免单一的PPT软件制作、还重点学习了Authorware和Flash制作软件, 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化学化工多媒体课件制作理论。

2理论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 采用互动式教学, 以教师讲解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化学多媒体教学以PPT课件和教师讲解为主, 形成了以学生上课听讲为主的灌输性教学模式, 在当今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景下, 化学多媒体教学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理论教学内容的不同, 学生的个体差异, 所设计的化学多媒体课件, 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爱好、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学习, 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课程内容。

第二, 以教材为主导, 采用探究式教学, 增强情感教学。本课程以《化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作为该门课程的主导教材, 在教学内容上简单介绍多媒体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辅助教学, 重点讲解化学多媒体素材制作软件、交互式课件编著软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采用探究式教学, 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相互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 享受探究式教学带来的快乐和情感, 使化学多媒体课件理论教学进一步完善。

第三, 在教学中引入实例, 以辅助教材为重点实例, 注重实例的课堂效果。辅助教材作为主导教材的有益补充, 主导教材在应用实例上的不足, 在辅助教材中可以选择有意义的实例给予重点的讲解, 特别是在化学多媒体素材制作软件的软件操作部分介绍的不是很详细, 可在辅助教材中选择相关实例部分进行重点的讲解和课堂演示, 注重实例的课堂效果, 使学生从辅助教材的实例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该软件的具体操作。

二实践改革内容

1合理安排实践计划, 有效利用多媒体机房

以“学用结合, 以用促学”教学原则来指导和组织化学多媒体课程的教学,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时, 充分而有效的利用本院多媒体机房, 从而使理论教学的内容能立刻得以实践练习, 如各类化学素材制作软件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实践练习等。

2加强上机练习基本软件, 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上机练习的过程中, 加强化学素材软件如Chem Office、Chem Lab、Chem Sketch、Diamond软件可采用辅助教材内容, 更深一步的进行实践练习, 是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素材的制作, 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 如ppt、Authorware和Flash制作软件的实践练习, 使学生从整体上进行多媒体课件的系统设计和制作, 包括系统结构设计、风格设计、界面设计、导航设计、交互设计以及课件的制作原则、组合方式和整体评价,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动手能力, 以适应社会、个人的发展。

3采用分组实践操作教学, 增强学生求知欲望,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在化学多媒体课件实践教学中, 对于一些比较常用的软件, 如Chem Office、Authorware和Flash等软件, 教学内容较多,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完成, 可选择重要的给予理论讲解, 在实践教学中, 采用分组的方法, 以4~6个人为一小组, 对某个软件不同单元进行分割, 安排每人重点练习其中一个单元, 然后小组内相互讨论、分析、思考软件使用过程的相关问题, 从而增强学生求知欲望,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最后达到小组成员对每一个软件都可以达到熟练操作的目的。

三成绩评价方法改革

只有科学、公正的成绩评定方法才能够较好地评定出学生对化学多媒体课程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化学多媒体课件理论课考试形式单一, 而且试题中重复试题多, 造成了“平时放松, 考前抓紧, 考后全忘”的现象, 因此对化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评定方法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调整, 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时, 加大平时表现权重, 该门课程成绩评定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占30%+理论考试成绩30%+实践课成绩40%。

化学类课程 篇9

1 建立递升式多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

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改革以前, 实验课主要是按照二级学科进行开设, 有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三大基础实验, 并附属于相应的理论课, 各学科强调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 各门课程之间许多基本内容、基本操作重复, 不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训练, 这种实验教学体系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科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各学校纷纷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计划, 实验课时大幅减少。因此, 应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新的基础化学实验观, 突破学科壁垒, 在一级学科层面上考虑知识的整体性, 并进行优化重组, 构建新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这样才更有利于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自1998年以来, 按照养殖类专业人才培养对化学实验课程的基本要求, 结合化学学科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将原普通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在一级学科层面上进行了整体优化, 即融合为一门单列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 共72学时, 分2个学期完成, 单独进行考核。改革后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主要包括基本操作与训练、制备分离与提纯、定量分析与仪器分析、设计性与研究性实验4个模块。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逐步建立了与理论课程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递升式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按“基础实验 + 综合应用实验 + 设计创新实验”三个层次精选实验项目, 该结构体系重基础, 抓创新, 训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操作技能, 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基础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等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使学生掌握实验原理、操作要点, 规范操作过程, 学生现场操作演示并及时纠正错误, 如通过开设电子天平的称量练习、滴定基本操作练习、苯甲酸重结晶、柱色谱分离染料、纸色谱分离氨基酸、蒸馏及乙醇沸点的测定等, 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基本操作, 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为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综合应用实验是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基础实验中的回流、蒸馏、分离、提纯、含量测定等基本实验技能贯穿于某个实验中, 以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如开设的新型饲料防霉剂富马酸二甲酯的制备就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实验, 需要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理论课中醇解、异构化和酯化等主要内容, 掌握回流、重结晶、干燥、熔点测定等实验基本技术, 才能较好地完成该实验项目。通过开设综合应用实验项目, 使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加强,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综合应用能力得到训练。

设计创新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在完成相关基础化学实验所涉及的化学基本操作、基本原理、物质的制备等实验内容的基础上, 开设了设计创新实验项目。项目的来源不局限于教材, 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科学问题, 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参考选题, 亦可以从生活中进行选择。在老师的指导下, 查阅文献资料, 设计实验方案, 确定具体操作步骤后分组实施, 实验完成后, 学生对结果要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 每人要写出1篇小论文。对设计创新实验这部分内容按选修方式设置,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能力、兴趣爱好和专业自主选题, 并在实验过程中去体验和感受实验的乐趣,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如从废弃果皮中提取果胶, 2009级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专业共有60人选修了该实验项目,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了解到果胶是食品添加剂、药物、保健品、化妆品不可缺少的原料, 以及最近文献报道的柑橘通过碱性水解制得的改性果胶对肝癌H22和宫颈癌U14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4], 学生对这一实验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从图书资料中查阅了橘皮中果胶的提取、分离提纯等方面的文献, 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橘皮预处理 → 传统的酸法提取 → 脱色 → 沉淀 → 干燥。

方案二:橘皮预处理 → 超声波辅助法提取 → 脱色 → 沉淀 → 干燥。

方案三:橘皮预处理 → 微波辅助法提取 → 脱色 → 沉淀 → 干燥。

对上述实验方案, 老师重点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指导, 如方案三用微波辅助法提取果胶, 重点考察固液比、pH值、微波功率、辐射时间对果胶产出率的影响, 运用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 确定具体操作步骤, 学生分组实施, 实验完成后每组同学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将各组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确定微波辅助法提取工艺, 并与方案一和方案二提取工艺进行比较, 最后筛选出最佳实验方案, 每位学生提交1篇小论文。通过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 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建立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多要素、多形式、多层面的综合应用体系[5]。以“强化过程管理, 重视细节”为原则, 从三个方面建立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管理体系, 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2.1 制订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制订了实验室主任、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实验保管员岗位职责;实验报告的批改制度、实验课教学工作规范、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实验教学研究制度、青年教师试讲和听课制度、课程考核办法、实验室开放与管理制度等, 并以制度为依据, 认真抓好制度落实。

2.2 建立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在落实教育部和学校实施的“质量工程”活动中, 对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 以专家、同行、学生为评价主体, 以定性和定量方式相结合, 制订了实验教学质量专家和同行评价表、实验教学质量学生评价表。专家和同行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 从实验课准备、课件、实验内容的讲解和安排、示范操作、巡回指导、答疑、实验报告的批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行质量等级评价。学生主要从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验准备质量、缺损的药品仪器补充情况对实验指导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专家、同行、学生评价结果通过教研活动、单独交流或电子邮件的形式反馈给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 以便及时改进和提高。

2.3 以过程监控为核心, 实现成绩考核科学化

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等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改革之前, 评定学生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 实验成绩仅占20%~30%, 而且实验成绩主要以实验报告为评定依据, 缺乏科学性, 不能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新的化学实验体系建立后, 基础化学实验作为一门单列课程, 把考核重点放在技能上, 考核重心放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制订了课程考核办法。化学实验技术课程综合成绩评定由预习报告和提问 (10%) 、原始记录 (10%) 、实验报告 (20%) 、操作技能考核 (30%) 、期末笔试 (20%) 、组织纪律及清洁卫生 (10%) 六部分组成。其中, 操作技能考核在基础实验、综合应用实验、设计创新实验阶段分别进行, 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基础实验操作 (40%) + 综合应用实验操作 (30%) + 设计创新实验 (30%) 。

3 建立资源共享与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承担教学、科研和科技服务的重要场所, 是体现学校内涵的重要指标[6,7,8]。长期以来, 实验室隶属教研室之下, 各实验室分散管理, 仪器、药品重复购置, 利用率极低, 造成严重的浪费, 每年春季学期的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同时进行, 实验室和实验指导教师严重不足, 而实验准备人员和仪器、药品保管人员多, 工作积极性不高, 这种实验运行体系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 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培养的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为了适应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在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初步建立了资源共享、开放的实验教学平台。

3.1 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 优化资源配置

20世纪90年代中期, 改革了传统的教研室管理实验室的模式, 成立了理化实验室并负责管理实验教学。理化实验室下设基础化学实验室、大学物理实验室等。基础化学实验室将原普通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进行了独立重组。

基础化学实验室成立以后, 以原有条件为基础, 调整资源, 优化实验室配置, 实现了实验仪器、药品、物资由实验室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使用, 达到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共享的目的, 解决了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实验指导教师不足等问题, 分流了部分实验准备人员和保管员到学校其他岗位。整合后的实验室, 按照功能进行重组, 设立了学生实验室、电子天平分析室、分光光度室、电位分析室、实验准备室、仪器和药品保管室等, 搭建了资源共享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平台。为适应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在学校对公共基础实验室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 调整建设思路, 提出“与专业相结合, 为专业服务, 优化配置”的建设原则, 集中有限的资金购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仪器, 为学生及时掌握和应用新的仪器和新的测试方法及创新实验提供必要的保证, 也给教师的科学研究、科技服务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

3.2 建立创新活动研究平台

为了进一步提高非化学专业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构建让学生充分发挥特长的科技创新活动平台, 使化学与日常生活、化学与动物药学、化学与畜产品加工、化学与动物营养、化学与水产等有机结合, 设立了学生创新活动研究室, 研究室采取开放式管理。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为基础化学、水环境化学、微生物学、动物营养、药学等专业的老师, 采取跨学科自愿组合。对学习成绩优秀、勤于思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经申请和指导教师同意, 理化实验室和部门审核批准后可进入创新活动研究室。

3.3 建立信息化的实验教学和管理平台

为了方便学生课内课外学习,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将教学视频、课件、教案等放到实验室网页上, 学生可以随时到网上观看实验基本操作和仪器设备的使用, 以及进行网上预习、在线答疑、开放实验和仪器预约、指导教师的选择、预约等。

为了加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提高管理效益, 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将师资队伍情况、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仪器、药品、实验室分布、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验项目、实验成绩、指导教师安排、教研活动记录等输入计算机分类存档, 实现管理的信息化, 为实验室发展规划的制订、实验室工作的开展、实验室评估、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可靠快速的信息。

4 改革成效及建议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课程管理体系, 以及资源共享的实验教学平台,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养殖类专业的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 课程改革也促进了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教师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 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 校级教学成果3次, 承担校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课题9项。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2010年6月份, 西南大学启动实施了“本科实验教学改革行动计划”, 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改革。由于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在畜牧、兽医、水产等养殖类专业中应用广泛, 因此如何打破学科、系部之间的界限, 以实验功能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 将基础化学实验与生物化学、水环境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饲料分析及质量检测等实验课程有机整合, 构建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验教学体系是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下一步改革的重点。

摘要:根据养殖类专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需要, 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建设过程中, 笔者从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课程管理体系、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良好效果, 同时为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二次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养殖类专业,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董元彦.农业院校的化学教育和多层次课程体系的设想[J].大学化学, 1999, 14 (1) :23-24.

[2]钟国清.农业院校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综合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1, 18 (1) :104-107.

[3]叶非.农业院校实验化学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3) :61-62.

[4]张文博, 刘长忠, 高林.改性柑橘果胶的制备、表征及抗癌活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0, 31 (5) :964-969.

[5]谭孝翠, 张利, 何林芯.完善实验教学监控,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 7 (6) :104-106.

[6]徐国想, 许兴友, 张所信.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5) :610-613.

[7]陈六平.关于当前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中若干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5) :152-156.

化学类课程 篇10

在我国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意识, 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分析化学》课程如何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已迫在眉睫。《分析化学》课程章节较多, 涉及应用面广, 从学生角度来看, 学习此课的初期, 一般会认为内容繁多, 缺乏系统性, 抓不住重点, 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为,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就能既充分反映出这门课的系统性又能使许多重点、难点和疑点得到解释, 从而达到这门课要求的目的。一是要突出难点, 教材上有些章节可做具体的分析, 详细介绍基本理论, 使之论述清楚, 如容量分析和重量分析的基本原理。也可把一些章节留给学生自己阅读, 教师则抓住一些重点理论认识问题, 通过讲授、讨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在目前教材和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如何对诸多内容进行综合表述的问题。根据教学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应该遵守以点带面的原则。如把容量分析的发展基本理论, 各种分析方法的不同内容及其内在联系作为点, 才能充分说明全面发展的态势、内容及规律。表面上看, 各滴定法是独立的, 基于不同原理, 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想相似, 即存在共同性, 又有各自特点, 抓住特点, 就可以化难为易。

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 教师认真备课, 对教材的不足之处作出补充, 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本课程教学的主导思想决定取舍什么内容, 补充什么内容。在实践中, 我们力求讲好每一节课, 针对课程结构的特点, 在强化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抓重点、突破难点,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解决实际问题, 如滴定分析中, 换算因数法、等物质量规则, 多数学生在中学领会不深, 这就为滴定分析计算带来困难, 我们就把这列入“滴定分析法概论”一节的重点, 首先让学生明确确定基本单元的原则, 并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使学生认识到换算因数法不仅不具有形式上的对称性, 而且不能揭示化学反应中本来固有的对称性, 如得失质子数相等, 得失电子数相等这样的对称性。这说明等物质量规则方法具有简单性、完备性和对称性, 符合自然性原则。又如定量分析中“酸碱滴定法”, 在酸碱平衡的处理中, 以质子理论为基础, 比较深入地讨论代数求解法,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大大普及的今天, 还可以简单地介绍电子计算机求解法。选择了重点, 我们往往会深入、细致讲解, 但还要兼顾一般, 它往往涉及具体方法及应用, 对于生产、工作中的具体事例还要详细讲解。

课程讲授上, 不应在选定教科书后则把教科书内容原封不动地讲授, 而要灵活调整内容, 及时反映分析化学的新动态。

习题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业应有助于对重要的基础概念的理解, 而不要让学生仅仅把各种概念的原文抄一遍。学生通过作习题可以知道自己那些知识没有掌握好。我们将习题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教科书上习题, 学生交上后教师批改, 另外一类涉及到重要方法, 概念的理解, 已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上黑板做, 教师讲评, 这样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可加深印象。每章讲完做一小结, 回顾一章讲过的内容有条理的列出主要内容, 掌握内容, 理解及了解内容, 学生有了这个小结, 容易记忆一章所讲的内容, 条理清楚便于学习。

讲授课程时, 我们也注意把分析化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给予适当反映。使之成为融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生动活泼的讲授过程。

二、把传授基础知识与训练基本技能结合起来, 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

分析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 首先应把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有些基础知识是本科生必须具备的, 一定要讲清楚让学生们有明确 (晰) 的认识, 切实掌握, 否则就不能说完成了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与此同时, 又要注意培养训练学生有关的基本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我们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辩证关系, 理论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 而实践教学是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手段, 两者辩证统一, 互相促进, 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实验是分析理论发展的基本动力, 但理论决不只是实验的简单总结和说明, 在教学中, 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所谓“基础知识”, 就是学习一门课必须掌握的知识;所谓“基本训练”, 就是学习某一门课必须进行的训练。在分析实验中, 除了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外,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因此实验内容一定要不断更新, 删减质量不高、存在着内容相互重叠和同一层次上的重复、不适合当前学科高速发展的需要的内容。目前, 我们在实验开设上, 除经典的教学实验外, 加大了综合性实验的力度, 这类实验因综合了各基本操作训练, 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2008年初准备尝试性的开设研究性实验项目, 由老师提出研究题目, 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设计实验方案和完成整个实验过程, 这类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今后也争取将一些有关的科研新成果渗透到其原理、注解或思考题等方面中去, 并根据学生要求开放实验室。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及渗透, 不断开拓新领域, 从而促进各学科的发展, 这就使得分析化学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技术出现, 而是吸收其他各学科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以壮大自己, 使自己更容易, 更经济, 更迅速更有把握的地解决学术和生产所提出的分析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不断丰富,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把掌握的知识系统、全面的传授给学生。在讲授“分析化学”绪论时, 介绍了分析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分析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现代化学中, 分析化学在现实生活起到的主要作用, 以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也可在课程中有机地把一些有关历史资料溶入教学内容中, 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盎然, 思维活跃的气氛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 对学生提及“自强”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传授者和引导者, 因此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应尽量使课堂教学多样化, 趣味化。多媒体应用到常规教学中给教学方法改革带来巨大的潜力。多媒体授课首先通过图像、图表、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教学信息全面表述出来, 信息量大, 知识体系全。而且通过多媒体教学, 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辅导、答疑多环节交叉进行, 提高了教学质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化学类课程】相关文章:

化学校本课程08-22

化学课程群06-24

高校化学课程08-12

高职化学课程09-04

化学新课程思考06-21

生物化学课程05-28

结晶化学课程教学06-21

分析化学课程07-19

化学新课程管理论文04-20

化学课程标准管理论文04-17

上一篇:Eclipse下一篇:人生的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