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

2024-07-10

城市内涝(精选十篇)

城市内涝 篇1

近年来城市内涝灾害频发, 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和造成了巨大损失, 也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一大问题。本文将从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进行,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 并结合笔者在水利行业积累的部分经验, 提出一些防治措施以供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1 引起城市内涝的原因

1.1 气候变化因素

根据统计多发生内涝的城市的暴雨一般出现在4~10月, 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85%, 而更为集中的在7~9月, 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5~55%。

同时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大量集聚导致使全球变暖,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一些地方持续大旱, 而一些地方持续暴雨。从城市内涝来说极端天气主要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暴雨频次增加, 暴雨雨量加大。

我国极端天气多发频发, 极端天气的影响, 雨水集中, 水量大, 短时间降水较大, 降水区域面积较大, 是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

1.2 城市发展过快, 硬覆盖增加

1.2.1 城市扩张过快, 水域面积降低

前些年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兴旺, 不合理的规划带来了大规模不科学的城市开发建设, 是内涝灾害频发的重要诱因。随着城市的扩张, 使原本具有蓄水调洪错峰功能的洼地、坑塘、湖泊、水库等被填筑破坏或另做它用, 丧失了他们具有的滞洪、蓄洪的功能。

1.2.2 城市规划赶不上城市化步伐

中国城市面积越来越大, 原有的水塘、湖泊、自然绿地减少, 收集到的雨水越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 相当比例的透水性地面 (绿地等) 被不透水表面 (各种屋面、路面等) 所覆盖。硬化地面加速了雨水径流汇流速度, 使雨水流量过程线变的陡尖、汇流历时缩短、峰值时间提前。同时在城市规划时未合理的规划设置绿地和具有蓄水调节功能的洼地和水塘等。

1.2.3 城市管理不足

城市的排水系统主要为雨水和污水, 对于城市内涝的影响上, 城市维护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从排水要求上要求雨污分流, 但是大多数的老城区和极少数的城市在雨污分流上由于各种原因未真正的实现雨污分流, 在暴雨期间城市污水进入雨水管网, 加重了雨水管网的负担, 从而是急剧汇集的雨水不能及时的排出, 从而形成了局部的城市内涝。

对现有排水管网的管理不到位也造成了雨季排水不畅。由于供排水部门对城市防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 缺乏好的生活习惯, 部分排水系统的雨水口被杂物堵塞, 减小了雨水过流断面, 导致降雨时地面雨水无法完全通过雨水口进入雨水管网;还有部分城市道路改造时, 特别是现在的“白改黑” (将混凝土路面改造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 部分施工单位野蛮施工, 将有的将雨水口完全覆盖, 在验收过程中出现监管不到位, 导致雨水不能通过雨水管网及时排出, 从而造成路面大量积水。

2 城市内涝的防治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海绵城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 到2020年, 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 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 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 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以下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总结部分内涝防治措施。

2.1 加大宣传, 提高对内涝灾难的认识

市民不文明的习惯也会导致周围排水管道堵塞, 这主要是指一些人为图方便, 将垃圾倾入排水管网, 造成管网的人为堵塞, 从而使排水管网不能正常运行, 影响了雨水的排放。故应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市民内涝防范意识。

加大对城市内涝方面的研究, 制定科学的雨水排水管道设计标准, 完善城市建设规划的制度和法律, 设立利用雨水的规范。

为正确指导科学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排水工作, 修改强制性设计规范势在必行:划分城市主次排水系统, 规定对城市主要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和研究方法, 规定严格的建设项目水力评价, 规划并保护地表排水通道, 把解决内涝作为民生和国家大事来抓。

2.2 降低城市地面硬化比例

在城市建设中, 道路及商业广场的地面硬化是必须的。但机关学校和社区等空地并非全部需要硬化, 还有就是广场和人行道等地面也无需全部硬化处理, 应结合绿化配置, 绿化区域一般应比硬化地面略低, 以利渗水。在室外专用停车场、内部道路必须硬化的区域, 可采用具有透水功能的材料硬化, 比如有孔面花砖, 生态透水混凝土及其它混合土基层等。这样既能满足需要硬化的地面强度功能, 又能使地面透水透气, 部分降水可能下渗到地面, 达到雨水局部分流作用, 同时兼具了美化环境的效果。

根据统计, 采用透水铺装的地面和传统的地面硬化, 雨水的地面汇流时间如图1所示。

2.3 增强排水能力

由于暴雨期雨水量较大, 汇流速度较快, 应充分采用“高水高排”的方式将地势较高的集水及时排放。结合各个城市的地形情况, 高于城市防洪建筑高程以上的集雨区的雨水尽量通过排洪建筑物自排的方式排出。

在有山地的区域修建排洪渠等设施截流“高水”直接排到城市防洪建筑之外的江河之中, 减小可能形成内涝的区域的集水面积, 避免高水汇流到城市低洼之处形成内涝。

提高城市管网排水的设计标准, 对老城区的现有排水系统进行改造, 对雨水排放设计标准较低, 雨污不分的管网及时进行改造, 逐步提高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在新规划区域建设时就提高排水管网的设计标准, 从源头上解决内涝问题。

同时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加强排水管网的维护, 保证雨水口及排水管网的畅通。加强雨水口的管理和清理工作, 并改造和使用防堵塞的新型雨水口保证雨水通道的通畅, 对城市中的滞洪、蓄洪设施建立正常的维护制度, 保证其有足够的调节容积。

2.4 做好城市规划, 增大蓄水容量

在制定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 不能仅从土地利用价值和商业开发价值而牺牲绿地、水体的面积, 要强调绿色城市化, 增大城市的滞洪能力和蓄水容量。

有条件的城市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新建蓄水设施, 新的开发区域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 并制定严格的城市内涝防范、治理措施, 所有新开发区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新开发和重新开发项目都要确保尽可能将地表水保留在其源头, 建设分散的渗水坑、可渗水步道以及进行屋顶绿化工程等。

制定雨水利用和处理规范, 并适当的建立一些奖励补贴机制, 对雨水进行就地储存消化, 将雨水资源化、变废为宝, 将雨水合理利用起来, 建立蓄水系统, 如屋顶蓄水和由渗水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 在雨量小的时候能蓄水, 雨量大时能排, 又能提高地下水水位, 立交桥附近建立蓄水设施, 不仅可以使立交桥的排水及时, 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还可用于绿化带植被的浇灌, 既能节能减排又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尤其是在缺水的城市更应大力进行推广。

合理的城市规划, 在城市根据地形情况, 分散的建设各种蓄水体, 可以减小雨水汇集曲线的“峰值”和延长“产流”周期, 达到内涝防治效果。

2.5 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由于极端天气引起的雨水集中, 水量大, 短时间降水较大, 降水区域面积较大, 是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那么解决城市内涝还得从源头做起, 人人都得爱护大家的生存环境, 保护周围的生态系统, 同时节能减排,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从而降低极端天气的出现几率, 做到城市内涝的标本兼治。

3 结束语

由于今年来的城市内涝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对于城市内涝的防治我们应该从原来简单的抽排集水, 实现从快排, 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 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

综合分析城市内涝成因 篇2

多年来,城市雨水排放一直在一个怪圈里徘徊:人们总是试图通过加大城市的排水能力,来缓解伴随城市地域扩大和地表硬化面积增加所带来的积水问题,但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规模总是领先于城市排水能力的更新,原本已不堪重负的城市排水管网只能是超负荷运转。大多数城市运用的雨污合流制为主的排水模式,更使得这种情况雪上加霜。“按照现有的城市排水设计标准,重要地区按照3—5年重现期设计,只要超过5年重现期的暴雨,必然会导致管网排水能力不足。而目前济南市地下排水管道长达2000多公里,指望短期内全改造一遍显然不现实。”济南市市政设计院副院长聂爱华认为,城市排水体系标准的提升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并且,排水标准也不可能无限提高。

在专家们看来,城市内涝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是目前采取的治涝措施单一,未走综合治理之路。

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洪涝灾害,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洪水风险始终存在,人类不应单纯与洪水抗争,更应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调整人与洪水的关系。”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张克峰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城市管理者应进一步转变防洪除涝理念,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实现从“控制洪水”到“管理洪水”、“利用洪水”的转变,最终实现人与洪水的和谐共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其实换个角度看,雨洪水不是人类面临的自然灾害,而是上天赐予人类的宝贵资源。”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局长贾玉良也表示,“我们应该在积极应对雨洪灾害的同时,科学开展雨洪水利用,使其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让洪水猛兽也展现出似水柔情。”

“加强雨洪水研究与利用,尤其对以泉为名片的济南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贾玉良解释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大量硬化,济南市通过降雨获得地下水的补给量在逐年减少,每年约3000万立方米雨水白白流失。济南市东南部、南部等泉水补给范围内拦蓄降水、涵养水源能力明显减弱,严重影响泉水补给。

有研究资料表明,泉域内以现有开发方式每占用1平方公里土地,泉水将每年减少29.2万立方米的补给能力。贾玉良表示,利用雨水补给地下水,较地下水回灌等措施对保泉和供水更具操作性,雨洪水利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投资规模小、投资分散、运行成本低,既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又能有效增加雨水下渗量,涵养回灌地下水源,能从根本上增大泉水喷涌量。力求恢复雨水的生态功能

“世界发达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同样遭遇过城市内涝问题的困扰。”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副局长罗卫东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他们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将人与洪水、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充分纳入到城市建设体系中,有效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比如,美国加强立法防内涝,强制性要求就地滞洪蓄水,兴建地表回灌系统;德国则采用人工湖、透水砖铺装人行道等措施增加雨水入渗,同时积极倡导小区雨水零排放。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积极应对雨洪水灾害的同时,科学开展雨洪水利用,恢复雨水的生态功能,是城市雨水的回归之路。相比之下,济南市雨洪水利用还有较大差距,仍处于研究摸索阶段。然而,正因如此,未来潜力巨大,可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地展开。

“开展雨洪水利用,就是尊重城市原有地理和生态因素,缓解人、水争地矛盾,推动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副院长贾超认为,破解城市内涝难题,可以通过“渗、滞、蓄、用、排”五个字来实现。

“渗”是指回归雨水的自然属性,让雨水降落之后尽可能渗入地下,这种方式最能促进雨水、地表水、土壤水及地下水之间的转化,维护城市水循环系统平衡;“滞”主要是通过建设湿地等各种手段,减缓洪峰形成时间,减少洪峰峰值,尽可能避免大的洪水出现;“蓄”是指利用低凹地、池塘、湿地、人工池塘等收集雨水,既能减轻防洪压力,还能改善城市小气候;“用”主要是指丰富雨水利用范围,可以用来灌溉、洗车,还可以用在景观、道路清扫、冲厕、消防等领域;“排”主要是指畅通排水管道和河道,让雨水能顺畅地排出城区。

记者了解到,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近期就将开展社区雨水“零排放”试点,并研究制定再生水利用鼓励机制。同时,推进建筑项目雨水收集处理系统配套建设,扩大雨水在景观、绿化、道路清扫、洗车、冲厕、消防等领域的使用范围。

用10年解决城市内涝 篇3

国务院:

城市社区年底前须开辟养老服务设施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随后又明确了启动实施时间为今年第四季度,根据意见规定,在老城区和已建成小区,按照(社区居民)人均不少于0. 1平方米的建设指标,限期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开辟养老服务设施,不得挪作他用;新建设城区也有相关规定。

南京纪委:

中秋国庆公款送礼一律先免职再处理

南京市纪委9月15日发出通知要求,从即日起,将联合市财政

局、公安局等八个部门,对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开展严格监督检查,对违反中央纪委“四个严禁”、经查证属实的党员干部,将根据有关规定,一律先免职再调查处理,并视情追究所在单位主要领导责任。

福建:

宗教活动场所不得私自收留弃婴

福建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规范宗教活动场所收留抚养弃婴工作的通知》,明确要鼓励符合条件的宗教活动场所与当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共同试点举办儿童福利机构,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但宗教活动场所不得私自收留弃婴。

马来西亚:

打击偷窃让失窃手机成废机

马来西亚通讯及多媒体部日前表示,政府将在11月实施封锁失窃手机的措施,让失窃手机成为“废机”。通讯及多媒体部长阿末沙比里表示,当局将会以法令的形式规定所有电讯公司都必须遵守相关规定,目前偷窃者只要更换用户识别卡后,就能继续使用偷来的手机,但实施封锁措施后,失窃手机就等于废机。

城市内涝频发弊病如何解 篇4

首先,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投资比例大概为1:1,然而,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中仅有4%投向地下排水系统,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城市始终未能摆脱“先地上,后地下”的发展模式。从住建部统计数据看,2015年全国16个试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992个,投资279亿元,这一投资规模甚至不及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一条干线地铁的建设投入。举例来说,武汉作为全国内涝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曾在2015年制定了详细的内涝治理方案,计划三年内投资162.9亿元,实施项目455个。然而,在其资金来源中,中央财政每年提供5亿元补助,武汉市政府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换句话说,中央和地方财政三年累计投入仅30亿元,其他133亿元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长期贷款、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显然,在城市排水系统仍然是公共产品、无法盈利的情况下,这一融资模式不可能完成预期投资目标。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使得城市排水系统标准低、年久失修等问题凸显。

其次,中央政府财政扩张的空间相对较大。长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主体是地方政府及下属融资平台企业。然而,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日益沉重,地方政府扩大投资显得有心无力。根据财政部披露的数据,截至2015年末全国政府债务共计26.66万亿元,包括10.66万亿元的中央政府债务和1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二者比重分别为40%和60%。而从国际经验看,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务占公共债务的比重一直都在30%以下,联邦政府债务占比则在70%以上。与美国相比,我国作为中央集权国家,中央政府债务更应占据政府债务的主要部分。因此,中央政府应成为当前阶段性加杠杆的主体,特别是在地方政府控杠杆的背景下,中央财政加大对公共属性更强、无法盈利的排水系统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显得尤为必要。

再次,我国具有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中央主导重大水利设施建设的丰富经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恰逢1998年“百年一遇”的长江特大洪灾,中央政府在1998-2000年三年就发行了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定向用于水利、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等全国各地区的重大项目投资。三年内,我国共安排国债项目6620个,引导总投资规模高达24000亿元,其中,荆江大堤加固工程、洪湖监利长江干堤加固工程等长江水利六大工程是重大国债工程,在随后十余年的长江防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随着中央财政投入相对减少,长江大堤加固工程落后于更高标准防洪的需要,这是造成今年长江流域再次爆发洪灾的重要原因。

最后,中央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利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刺激民间投资的信心。鉴于当前经济增长前景较为悲观,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逐渐递减,为落实权威人士关于“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真正积极”的政策精神,重建国内外投资者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应充分发挥扩中央张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经济的稳定器作用。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使之成为过剩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的重要引流器,用于改善当前一、二线中心城市排水系统等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根本上消除城市内涝频发的隐患。具体而言,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发布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采取BT(投资—转让)模式向民营企业公开透明地招投标,甚至可考虑设定项目投资中民间投资比例,从而刺激民间投资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信心。

城市暴雨内涝后的排水规划管理 篇5

摘要:近年来,由于暴雨造成的内涝使城市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本文分析了造成内涝的成因,并探讨了加强城市排水规划管理的有效对策。旨在通过本文论述为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提供理论参考,使城市暴雨内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关键词:城市内涝

排水规划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due to heavy rain caused by water logging, the urban development was seriously affected.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s of water logging, and discussed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dr-ainage planning.The author aim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urban drainage system, to solve urban rainstorm and water logging problems.Keywords:urban rainstorm drainage planning

近年来,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发现受城市暴雨带来的城市危害越来越大,造成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城市暴雨内涝后的城市积水直接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和各个行业的生产生活,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为有效解决暴雨后造成的城市内涝,势必要进行科学的城市排水规划管理。本文将对造成城市暴雨灾害的成因展开详细的对策分析,通过针对性的排水规划设计,促进城市排水管理优化,降低城市内涝。

一、造成城市暴雨内涝原因分析

城市暴雨内涝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到了城市的综合管理和发展。结合近几年的城市暴雨内涝情况,相关气象部门作出了针对性的原因分析,造成城市暴雨内涝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变暖影响

近年来、世界各国正积极采取对策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由于全球变暖使得水循环加快,直接造成了雨水丰富,城市暴雨增多,进而造成城市暴雨内涝。

2、城市透水面积缩小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土地面积不断被硬化,使城市透水面积日益减少,发生暴雨时积水无处排放。土地发硬化会增大地表径流的流速,在暴雨发生时地面径流快速汇集,使洪峰提前发生。同时,由于下渗量的大大减小,使地面截流作用变差。

3、城市内部蓄水、排水能力不足

这个原因也是造成城市暴雨内涝的重要原因。城市内部组织结构中调蓄水体不足,城市的蓄水能力不强。在城市建设中,包括城市内部与河湖水系的连通建设,提升城市的调蓄能力。由于城市改造和发展使内部调蓄洪水水体体系建设不完善,易形成城市暴雨内涝。

二、加强城市暴雨内涝排水规划管理的有效对策

为有效实现城市暴雨内涝的排水规划和管理,要展开全面对策探讨,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有效措施的落实。

1、做好暴雨监测,实现有效预警

在城市暴雨内涝的排水规划体系建设中,实行有效的暴雨监测至关重要。就目前气候变化形势来看,气候变化较快,易发生气候灾害。首先,中长期预测工作的开展。根据气候形势的大体情况,做出全年的旱涝发展趋势分析。在国家相关气象部门专业人员监测分析下,搞好旱涝趋势会商,并为防汛应急部门提供参考意见。其次,是汛期中、短期的前期预测。雨季到达时,即为河流汛期,在汛期期间要进行中、短期的天气预测,如;24-48小时或1周内,有效的天气预测对城市防洪有着关键作用。最后,是对暴雨预警系统的完善。结合气象卫星监测站,对天气系统中的台风进行监测预警,及时做好预防工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监测预警系统将更加完善,为防止暴雨内涝打好基础。

2、规划排水分区,制定系统排水方案

在进行城市排水规划管理的过程中药注重排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城市暴雨内涝治理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管理工程。为保证整体规划的有效性要做好排水分区规划,实现大小排水系统的有效衔接,形成科学系统的排水方案。(1)做好排水分区。在自然状态影响下,城市被分成若干排水区域,但由于城市开发建设破坏了原有地形,使自然分区受到人为干预影响。这种情况下暴雨内涝将无法形成自然排水。因此要根据城市地形和高差特点,进行排水分区合理规划。(2)实现排水系统有效连接。在排水规划管理中要使管网排水系统与河道水系形成有效连接。结合河道水位变化情况,做好排水能力计算,以更好防止暴雨内涝。(3)系统排水方案的设定。在规划整体排水防涝系统中,要注重规划方案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结合城市发展情况,以及受纳水体、气候情况等进行科学布局。选择合理的蓄水方式,进行科学的泄洪通道规划,使排水方案优化。

3、合理规划道路设计,实现排水系统优化

城市道路设计中避免凹地设计,同时对已有的凹地道路就行改造,在路面设计中可采用生态路面,使道路渗水能力大大提升,增强雨水下渗。针对城市道路竖向设计,要使道路标高大于两侧绿地标高,形成道路自然流水破向。城市各不同地区的道路竖向分区,要保证雨水自排区设计合理,同时加强雨水引导区规划,对城市内涝严重的应该合理利用雨水,促进排洪调蓄工作的更好开展。在城市道路排水设计中,可以参考国外规划经验,形成地上地下城市排水网络建设,促进城市排水管网完善。

4、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城市雨水管理

在城市暴雨内涝排水规划过程中,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如用城市绿地蓄水滞洪,减少内涝,变暴雨洪水成为有用资源,实现“与水共生”。要推广国内已有建设成果。上海的后滩公园、天津的桥园公园既是“蓄水池”又是“净水器”,起到不错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密切结合我国的国情、水情、案例等,广泛开展研究,对反复出现且有代表性的组织联合科技攻关。如:广东省组织“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城市内涝”专项攻关工作,目的在于研制建立广州、深圳等城市内涝风险评估业务流程,为城市防灾减灾服务。

三、结语

治理城市内涝的立法思考 篇6

关键词:城市内涝;气象防灾;立法思考

一、我国城市内涝现状

据国家住建部对351个城市2008年至2010年的排涝能力专项调研报告显示,有62%的城市发生过内涝,39%的城市内涝灾害超过3次,57个城市的最长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随着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强降雨天气造成的城市内涝充分暴露了承灾体的脆弱性,“城市看海”已成為互联网和百姓口中的常见词。2010年5月7日,广州市特大暴雨造成城市严重内涝,导致全市经济损失多达5.438亿元,6人因洪涝次生灾害死亡。2011年5月11日,一场暴雨突袭羊城,广州依然是逢雨必浸,天河立交、沙河立交、中山大道师大暨大站社会车道等多处出现“水浸街”,大片积水导致车辆与路人通行受阻。南方城市暴雨内涝,北方城市又是如何?2011年6月23日,北京受强降雨影响,市区22处交通路段中断,3条地铁线路出现险情,首都机场100多架次进出港航班被取消。2012年7月21日,受暴雨影响,北京市城区95处道路因积水断路;首都机场500多进出港航班被迫取消或延误,近八万乘客滞留;北京铁路局管内多条线路大量旅客列车晚点,地铁机场线也部分停运,北京交通近乎瘫痪。据官方统计,“7.21”特大暴雨导致北京约190万人受灾,78人罹难,造成经济损失超百亿元。

强降雨引发的城市内涝不仅严重影响着全国大中城市,也同样对县城乃至乡镇造成严重灾害。2013年6月7日,河北涞源县城大雨致2人死亡,2分钟积水1米多,沿街商铺损失严重。老旧城区暴雨内涝严重,新建城区内涝也同样不容乐观。石家庄开发区是新建的城区,2013年7月23日,一场短时较强降雨便引发了街区严重内涝,漫过汽车轮胎的积水造成大范围堵车。

逢雨必涝似乎成了我国城市的通病和顽疾,这一顽疾的病根究竟在哪里?

二、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

面对严峻的城市内涝,近年来,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其原因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如:天气原因,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就会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城建原因,以前的排水管网不能满足急剧膨胀的排水需求,排水系统老旧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局部地段排水建设标准偏低、雨水调蓄能力小;管理原因,排水系统管理不善,垃圾堵塞排水管网等。这些分析无疑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城市内涝的原因,需要各级政府在城市建设中下大力气加以改进和完善。但当前我国城市内涝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哪里?我们认为应是尽快出台国家气象灾害防御法,以法律形式设定政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防灾减灾义务,依法对城乡总体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重点建设工程和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将城市内涝防御工作前移,从源头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目前,我国气候可行性论证所依据的法规是中国气象局《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所依据的法规是《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二章的有关条款。部门规章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法律效力较低,《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作为行政法规,还不能有效应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系统性强、涉及面广、要求高、影响大等特点。近年来,各地在城市改建、扩建及重大项目建设中,对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开展的很不到位,致使城市内涝问题总是忙于应急,而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治理城市内涝的立法思考

治理城市内涝,一定要克服重抗灾轻防灾现象,出台有关气象灾害防御的法律法规,从法制角度将城市内涝防御工作的关口前移。首先,要研究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法,明确城市内涝防治等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基本原则,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发挥各级政府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解决当前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存在的职能交叉、职能不清、多头管理及管理缺位的现象,规范气候变化监测评估、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的法律地位。

其次,通过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准备认证,降低城市内涝发生的可能性。城乡总体规划、生态建设规划是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将直接影响规划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城市发展与社会公众安全。在城乡发展规划制订或重大项目建设前期,对规划和项目建设可行性进行气候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既有利于发展规划及项目建设适应当地气候条件、防御气象灾害,避免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又能确保规划和项目实施后不会对当地气候环境造成破坏,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气象防灾减灾相协调。

第三,在有关法律中对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要求和标准作出具体规定。依据气候变化引发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风险性,加强城市建设规划排水的合理性、科学性,加大城市绿地覆盖面和地面硬化的渗水效果,使城市排水管网和排水能力设计,提高到50年乃至100年一遇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实施城市雨水排放与排污管网分离,有效利用雨水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国光,中国气象局局长全国政协会议发言,2011,5

[2]《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0,4

[3]《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3,5

[4] 吕宗恕,《南方周末》 2013,7

[5]《金田》孙跃兰、刘红,2012年第8期

屋顶绿化与城市防内涝 篇7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近年来, 城市内涝灾害频发, 且规模、强度和破坏力均呈直线上升态势。内涝灾害已经由原本的破坏城市形象、妨碍市民出行等一般性负面影响, 演变成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直接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公共安全隐患,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迫在眉睫。

与此同时, 屋顶绿化这一全新的概念正在国内悄然兴起并在部分城市开展实验性应用。广义地说, 屋顶绿化是在各类古今建筑物、构筑物、城围、桥梁 (立交桥) 等的屋顶、露台、天台、阳台或大型人工假山山体上进行造园, 种植树木花卉等各类工程的统称。屋顶绿化具有调节楼房室内气温、减少城市空气污染、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美化环境等诸多优点[1], 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纳入强制性建设规范。在我国, 尽管屋顶绿化尚处于萌芽状态, 但因其具有减轻城市内涝灾害的独特功效而受到广泛关注, 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2 城市内涝问题现状

近年来, 我国城市内涝问题凸现, 呈现“三多一大”的特点。首先, 受灾城市多, 区域广。仅2013年夏季, 全国就有十数座城市遭受暴雨侵袭并产生内涝, 受灾区域从上海、广州、深圳等雨水充沛的城市, 拓展到北京、济南、长沙等气候相对干燥的内陆城市[2]。其次, 受灾次数多, 内涝频现。2011年6月23日, 北京城区平均降水63毫米, 最大降水量达到192.6毫米, 创观测站建站以后的最大值, 城区积水严重, 而这一纪录很快又被2012年7月的一场大雨刷新。第三, 受灾领域多, 影响大。受灾领域由原先的城市低洼区、棚户区等特殊区域, 转向道路积水、地下空间雨水倒灌、停水断电、停产停工等社会生活全领域。最后, 造成损失大, 破坏力明显提高。2012年7月21日, 北京遭遇特大暴雨袭击, 道路积水严重, 造成77人遇难;2013年8月14日至19日, 暴雨洪涝灾害造成抚顺、沈阳、铁岭等9市受灾, 因灾死亡54人, 失踪97人, 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原因分析

3.1 气候变暖导致集中降水增多

气候变化是近年来暴雨与城市内涝事故频发的直接原因。近年来,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 导致大气气流季节性异常, 极端天气频发, 降雨总量有所增加。在我国, 因降雨有随时间、空间分布不匀等较突出特点, 更加容易产生局部强降雨。

尤为重要的是, 随着城市规模迅速扩张, 生产活动加剧、人口不断增长、人类活动范围空前广泛等因素交互作用, 加剧了雨岛效应, 城市降水量增大[3], 短时强降雨导致城市内涝几率提高, 城市防洪面临严峻考验。

3.2 城市地下管网规划建设滞后

城市地下管网体系是雨后排水的主力军。但在我国, 许多城市的地下管网建设规划缺乏前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明显滞后于气候变化导致的对提高排水能力的客观需要。按照我国现行的排水设施建设标准, 城市一般排水设计标准为:暴雨产生市区积水的频率为半年到三年一次, 重要地区也只有三到五年。实施过程中, 大部分工程均倾向于取标准下线, 甚至达不到标准的工程也屡见不鲜。因此, 许多城市早在地下管网建设之时就埋下了内涝隐患。

3.3 排水理念落后

1970年开始, 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由于恰逢气候枯水期, 城市排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在“快排”理论指导下, 更多地依靠修建沟渠等人工措施排水。因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城市湿地、绿地被填埋[4], 破坏了自然排水、蓄水系统;大面积实施道路硬化, 又降低了地面保水能力。随着气候变暖、降雨量增多, 人工排水设施能力不足, 自然蓄水排水系统难以恢复, 地下排水管网压力骤增。

4 屋顶绿化发展现状

屋顶绿化技术在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已日臻完善, 其中德国技术居世界前列, 美国、日本紧随其后, 其先进技术和实践经验对发展我国屋顶绿化项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国内, 北京、上海、杭州、武汉、成都等城市的实验型建筑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笔者认为, 对现有屋顶绿化方式进行优化改进, 将其与城市防内涝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植被的保水作用, 在短时强降雨来袭时减轻地面排水压力, 不失为屋顶绿化的一个发展方向, 也将为屋顶绿化在我国的推进提供更多现实需求、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5. 屋顶绿化与城市防内涝的结合优势

5.1 缓解热岛、雨岛效应

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吸热率和更小的热容量, 使得城市地区升温较快, 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 造成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郊区气温的现象, 称为热岛效应。大城市高楼林立, 空气循环不畅, 加之盛夏时节, 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 使城市上空形成的热气流越积越厚, 最终形成降水, 称为“雨岛效应”[5]。

以上两种效应的存在恰好是屋顶绿化产生、兴起的原因。一定规模的屋顶绿化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而且可以发挥植物的蒸腾作用, 实现加快空气循环、减缓热量吸收和尽快散热等功效, 同时还能有效调节楼内气温, 减少空调对室外的热气排放和能耗, 以更好地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同时, 屋顶绿化通过吸收空气中的污染气体、过滤空气、降尘等方式, 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空气质量, 在美化环境的同时, 减弱或缓解热岛、雨岛效应, 降低短时强暴雨的发生几率, 进而从源头上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5.2 增强城市保水能力, 分级集水

美国已故的著名城市规划师凯文·林奇在对以自然雨水系统解决人工排水系统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述时, 推荐采用分级集水、蓄排结合的方式削减雨洪峰值;英国著名学者乔纳森·帕金森和丹麦著名学者奥尔·马克在对城市排水系统面临问题进行充分剖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城市排水系统设计的生态途径, 即更多地利用绿地的蓄水作用, 以减轻城市排水压力。

从发达国家城市排水发展历程不难看出, 新时代城市排水的模式应当从“快排”转变为“分级集水、蓄排结合”, 而这种策略恰好适合中国国情。目前, 地下管网建设的缺陷已既成事实, 进行大规模改建虽是治本之策, 但实施难度太大, 可操作性不强。绿化植物和土壤具有较好的保水性质, 是地面硬化严重的城市中难得的天然储水池。一旦暴雨来袭, 成规模的屋顶绿化保水量十分可观, 可以有效分流雨水、减轻积水现象。因此, 以分级集水、蓄排结合的方式来减轻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压力, 无疑是当前能期待的最好结果。

5.3 吸引民营资本投资, 动员社会力量防内涝

屋顶绿化应用在办公综合体、会议中心、购物中心和民居时, 会令项目更具吸引力, 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或市民居住, 能够有效提高整个地区的商业销售额、利润和店铺租金, 进而为开发商和使用者带来不菲的经济回报, 这种回报必然能够吸引投资商的兴趣[6]。同时, 作为政府部门, 结合屋顶绿化美化来提高城市防涝减灾水平,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城市防内涝设施建设中, 既增加了民营资本的投资渠道, 又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资金压力。

6 可行性分析

以屋顶绿化的方式防止城市内涝, 其前提条件是形成规模效应, 因此政府的先期投入非常必要。只有屋顶绿化形成足够的工程量并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时, 社会各界和投资人才会积极参与建设, 才能为日后的强制推行奠定社会基础。在德国, 43%的城市为屋顶绿化提供财政资助, 其中27个城市推行了只有建有屋顶绿化的大楼才能得到平屋顶建筑许可证的强制措施。近年来, “北上广”等地区纷纷尝试兴建带有屋顶绿化的建筑, 各地也先后出台了屋顶绿化相关地方性行业法规, 提高了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随着这一新生事物的蓬勃发展, 国家层面必将出台规范系统、具有普遍束力的行业规范或法律法规, 则屋顶绿化在城市防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指日可待。

7 结语

用改进屋顶绿化的方式防止城市内涝, 在我国还处于探索试验阶段。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如社会认知、资金投入、技术支撑、政策支持、实际效果等问题、困难和考验, 特别是对屋顶建筑结构在承重、防水、排水等设计施工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技术要求[7], 因此, 无论从理论、技术还是政策层面, 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认识、实践过程。本文意在抛砖引玉, 期待专家学者进一步探讨、研究和论证, 也期待广大建设者完成更多的工程实例, 使这一设想不断得到检验、优化和完善, 成为现实成果。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现代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 大型城市热岛、雨岛效应日趋严重, 导致城市内涝灾害频发, 传统的城市防涝工程面临巨大压力。本文在分析城市内涝形成原因的基础上, 以“分级集水、蓄排结合”理论为指导, 创新性提出将城市防内涝工程与屋顶绿化结合抵御内涝的思路,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阐述了屋顶绿化防涝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论证了其可行性, 希望以此启发广大同仁对城市防洪防内涝规划新方式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城市内涝,屋顶绿化,分级排水

参考文献

[1]魏艳.我国屋顶绿化建设的发展研究[A].林业科学, 2007年, 43 (4) :95-101.

[2]任希岩.在城市发展转型中重构[A].城市发展研究, 2000年, 19 (6) :71-77.

[3]谢映霞.从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看排水规划的发展趋势[A].城市规划, 2013年, (2) :45-50.

[4]叶斌.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A].水利经济, 2010年, 28 (4) :62-65.

[5]曹琨.上海城区雨岛效应及其变化趋势分析[B].水电能源科学, 2009年, 27 (5) :31-33.

[6]赵晓英.屋顶绿化的优点及国外政策借鉴[A].北方园艺, 2008年, (2) :109-112.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8

1 城市内涝的诱因

1.1 城市发展速度快、人口膨胀、城市建设、规划跟不上

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逐渐加快, 土地急剧扩张, 导致城市的土地资源产生了紧缺现象。为了推动城市化发展, 大部分城市通过填海造地、填湖造地等方式使土地面积不断增加, 然而这造成了海洋、池塘、湖泊的面积日益减少, 导致天然蓄水池的调洪能力和蓄洪能力大大减弱并降低, 大量的地表积水造成了城市内涝。此外, 城市居民采取许多措施达到硬化洼地和软土地的目的, 破坏了土地天然的渗水功能和地下水循环, 导致城市的排水系统不能能及及时时排排出出过过多多的的洪洪水水, , 进进而而导导致致城城市市洪洪涝涝灾灾害害。。很很多多城城市市的的建建设和规划并不能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 例如城市排水系统在设计之初, 大多城市习惯于模仿一些国家城市的排水系统, 没有经过对两地地域差异开展仔细的研究调查, 没有从自身城市的特征出发, 缺乏科学分析, 这也是城市内涝容易产生的原因之一。

1.2 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牵涉面多, 协调难度大

城市化破坏了城市的水循环, 导致城市暴雨天气增多, 城市内涝发生的几率也不断增大。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规划牵涉范围大, 极易导致排水规划设计与城市各规划之间协调困难。因此, 城市的排涝规划需要建立高效的排水机制, 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排水管网和泵站的排水功能。但是城市的排水规划存在见效慢且耗资大的弊端, 故为应对好城市内涝一定要将排、滞、蓄结合在一起,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统筹协调好城市的每一项规划。

1.3 领导重视度不够, 存在“轻地下、重地上”的落后观念

许多城市的领导者只注重城市的地上建设, 而忽视城市的地下建设。地下管网的建设涉及城市整体规划, 是属于“面”的工作, 相比较道路、桥梁等“点”或“线”的工作, 投资大, 周期长, 见效慢慢, , 对对当当下下某某些些追追求求政政绩绩的的领领导导来来说说, , 是是花花钱钱费费力力不不讨讨好好的的事事。。正正是由于“重地表、轻地下”观念的存在, 导致旧城区的旧管道出现老化超负荷工作的现象。城市决策者将绝大部分的投资投入到地上设施的修建之中, 真正投入到地下的管网建设资金却很少, 并且对地下管网建设怀着一种得过且过的不当态度, 不进行仔细研究甚至直接使用老化的管道设施, 导致测算更新改造过的老旧管网仍存在质量过差, 承载能力弱的缺陷。

1.4 施工质量不能完全保证

城市必须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之一的排水系统的质量。但是很大一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统存在水流处理技术含量不达标, 排水管道的建设材料质量低下的问题, 排水管网的质量没有达到城市排涝应有的标准。采用密度精、质量高、耐用耐磨的材料作为城市排水系统的管道建设原料是加快排水速度, 保障地下水清洁的重要举措。而在管道的实际建造中, 因为是隐蔽工程, 埋在地下的, 很多施工单位经常会以次充好, 将较劣质的管道设置在排水系统中, 各个工序的质量也不认真控制, 使很多管道提前出现了裂缝、漏水等现象, 缩短了管道的使用寿命。阻碍了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同时还污染了地下水资源。另外, 施工中如遇到其他管线及构筑物的影响, 出于工期和成本的考虑, 也不按程序和技术要求处理, 而是随意改变排水管道的管径、位置、标高等, 虽然暂时解决了眼前的问题, 但给日后管道的运行埋下了隐患。

2 城市内涝的应对措施

2.1 重视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设施建设和规划

1) 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必须着眼于整体, 根据现阶段的城市布局、城市人口量以及当前排水设备状况, 进行城市未来发展评估, 全面布局城市, 改善旧有的排水系统结合新的规划理念形成一个集科学性和综合性于一身的排水系统, 以达到缓解城市内涝的目标;2) 要完善城市排水设施建设, 需从两个方向出发。a.政府需投入足够的资金, 规划与建设未来新城区的排水设施, 促进城市排水设施的完善与修建, 工程建设完毕后, 安排专业团队进行谨慎的工程验收, 同时给予施工方进行后续检测的合同承诺, 确保工程质量。b.综合考虑城市整体排涝排水能力, 统筹规划城市建设,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只有根据城市特征, 科学规划和预测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结合城市排水系统和城市气候特征, 加强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2.2 完善预报系统及暴雨应急预案

极端天气是城市产生内涝的首要自然原因, 这些年来, 全球范围内, 极端天气如暴雨、热浪、寒流、暴风雪等的发生率大大提高, 强度也在不断增加, 导致气候问题成为了不容忽视的全球性问题。要解决强降雨造成的城市内涝问题, 必须加大对极端天气的预测, 健全全面的应急预案。我国在天气预测之中加入了雷达技术, 使其更新速度达到每10 min一次。所以天气的预报和观测能够将城市的降雨信息提前探知好, 有利于及时做好预防措施, 使城市内涝导致的危害大大降低。另外在特急特大暴雨发生之时, 迅速启动预案开展灾后补偿, 进而降低城市内涝对城市和人民的损害。国家和城市要建立健全地理信息系统, 利用远程通信、多媒体、地理信息、数据库等先进技术, 将城市的内涝灾害和排涝状况结合成一个整体, 降低城市内涝的危害性。

2.3 降低地面硬化率

为了改善城市地面渗水困难和地面硬化加剧的情况, 我们需要加大城市渗水, 降低地面硬化率。城市要留住雨水改变城市地面, 用透水地面代替公共水泥地面和硬化地面, 利用透水地面及时疏通降水, 将其转变为地下水。透水地面的通透性良好, 既能减尘消音, 又能促进水循环, 继而改善整个城市的气候。强降雨所致的地面积水可以通过透水地面渗入到地下, 加快城市排涝同时快速减少地表积水量。透水地面的增设, 能够直接使降雨进入地底。透水地面有着过滤地表垃圾, 净化水质的作用, 将雨水直接转化为地下水。城市排涝建设要尽量将容易发生积水的公共硬化地面转变为透水地面, 进而完善城市排涝系统。

2.4 管理和维护排水设施

市政管理部门主管着城市排涝管网设备以及排水设施的修护及管理, 做好汛情预告, 并预先疏通和修护排涝管网, 对其进行疏通和加固, 积极组织排洪抢险实践演练, 综合训练部门和民众的抗洪能力。同时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 激发市民对排水设施爱护意识、每一个公民都有义务去防止城市内涝, 因此每个群众都要有环保意识, 共同维护雨水设施, 共同监督和努力, 完善城市排水设施的抗涝功能, 共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2.5 建立健全调水蓄水系统

要加强雨水的处理和利用, 建立健全调水蓄水系统。加强雨水的利用率, 在地势较低处修建蓄水池, 降水天气中可蓄水, 雨停后能及时排放, 又能使地下水的水位提高, 储水池亦可建立在立交桥附近, 便于立交桥进行排水, 促进积水下排, 并将其用于绿化带的浇灌。缺水城市的雨水资源十分珍贵。雨水资源的用途广泛, 既有利于加快城市水循环, 又能用于城市植被的灌溉。可以把雨水引入植被区域, 发挥野生植被根系的巨大功用。另外, 还可将雨水引入到高度低于道路路面的人工绿地上, 有利于加快雨水输送, 进而浇灌绿地, 减少浇灌用水。

3 结语

如何完善城市防涝系统, 使城市内涝得到有效控制, 成为社会和人民广泛关注的话题。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树立环保和谐理念,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 对城市发展进行科学规划, 科学建设城市排水管网, 减少硬化地面面积, 加强排水设施的维护管理等, 利用科学高效的方案解决城市内涝, 保障广大人民的正常生活, 促进城市和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泽钧.关于城市内涝灾害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2 (10) :7-10.

[2]丁燕燕, 韩乔.城市内涝的主要成因及防治对策[J].市政技术, 2012 (6) :97-99.

产生城市内涝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9

一、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近年我国极端天气频发, 一些城市的气象纪录纷纷被刷新。汛期的降雨时间长、强度大、范围集中是造成城市内涝的最直接原因。

二、天然的排水通道消失

中国现在正处在城市化的高峰期, 人口和财富不断向城市集中, 城市面积越来越大, 原来降雨后雨水可汇集到河沟排出城市, 湿地可调节高峰时的洪水, 农田可直接将降水补给地下水, 现在河流、湿地、农田被一幢幢高楼和硬化后的道路所取代。降雨后雨水无处可走, 全部涌向街道, 通过道路上的雨水收集口进入地下排水管网, 延长了雨水入渗时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建设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倾向, 现在城市在不断地变大, 而配套的地下雨水管网由于投入不足, 管网建设只在缓步前行。其一, 历史欠账太多。过去人们对雨水的排放重视不够, 在旧城区雨水管网少、管径小, 新建设的管网标准高, 与旧管网无法很好的衔接, 形成瓶颈, 无法将雨水顺畅地排走。其二, 小区内不建雨水收集系统。现在新建小区大多数占地几万到几十万平米, 开发商在小区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的寥寥无几, 降雨后雨水全部靠自流排放到周边的道路, 加重了道路积水程度。其三, 特殊地带的积水。城市的低洼地带和立交桥下是形成积水主要地区, 未建设雨水泵站或雨水泵站不配套也是造成内涝的一个原因。其四, 雨水系统清掏维护不及时。在汛期, 雨水收集口和管道里废弃物淤积堵塞, 缩小了有效过水面积, 致使水流不畅。

三、应对超标准降雨的措施力度不够

暴雨的预警预报、应急排水设施的建设以及重点区域、设施的防护措施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四、解决城市内涝的对策

1. 着眼未来合理规划

城市排水体系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相协调, 在城市规划之初优先考虑排水问题。从我国大部分城市目前的排水设计标准来看, 基本上是一年一遇。而所谓一年一遇, 是指每个小时可以排36毫米的雨量。面对暴雨, 这样的标准显然过低。因此在规划排水系统时要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 加大雨水收集能力, 既需提高现在的城市排水标准, 又要考虑历史雨量, 以及未来城市发展带来的新增量。既要提高雨水系统的达标率, 又要提高雨水管网的设施覆盖率。在城市规划建设之初, 就要留有足够的空间建设雨水系统, 并保证实现雨污分流。

2. 建设排、蓄相结合的排水系统

如果片面强调加大雨水管网的建设, 势必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不仅浪费财力, 而且浪费宝贵的水资源。我们可以在小区建下沉式花园, 在城市低洼地带建广场, 在暴雨来袭时将雨水暂时储存起来, 在洪峰过后排入河道或回灌井。在市区建设绿地, 在需硬化的地面铺设渗水砖, 将雨水直接入渗, 很好的补充了地下水。

3. 加强预警预报, 加大应急处理能力

与当地气象部门联合起来建立暴雨天气预报预警系统, 及时掌握雨情, 并向社会及时通报降雨情况和道路积水情况, 便于市民选择出行路线。做好遭遇强降雨的演练, 制定应急预案, 增加机动的排水设施, 在重点地段和可能出现危险的时候及时到位, 将由暴雨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

4. 加强排水设施的维护保养和宣传教育

城市内涝 篇10

近年来, 我国暴雨内涝此起彼伏, 以往鲜亮的城市在瞬间变成“水城”, 交通中断、出行不便、财产损失, 人身伤亡, 各种问题逐步显现, 暴露了一个个看似实现了“现代化”的城市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严重落后的问题。

2 原因分析

仔细分析, 暴雨侵袭造成损失是天灾也是人祸, 就其原因分析大致有如下: (1) 国内整个管网设计及施工水平标准较低, 部分设施老化。北京市排水系统设计的是1到3年一遇, 能够适应每小时36-45毫米的降雨, 而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 东京是5至10年一遇, 巴黎是5年一遇。除了设计标准不高, 城市排水系统还存在老化的问题。 (2) 排水设施建设落后, 排水系统不健全。中国不少城区排水系统还是雨水和污水合用一根管道, 排水管沟基本小于3米, 而一些发达国家的排水管沟还能跑汽车。 (3) 城市建设引发积水问题突出。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城市空间大面积硬化, 每逢大雨降临, 难以渗入地下的雨水涌向排水管网, 增加了排水管的压力。 (4) 管理缺陷造成设施安全运行保障能力不足。城市地下系统由于长期养护运行经费不足, 导致排水设施管养人员不足、不稳定, 技术素质低, 远不能满足越来越高的规范化管理要求。

3 原因探究

要分析广州市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 即是要分析广州市暴雨洪涝的流量Q, 就要对雨水管道设计流量进行有关的控制变量分析, 于是我们控制如下几个变量, 分别尝试的得到几种结果。

根据我们所查资料, 得出广州市雨水管道计算方法如下:

雨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Q:雨水设计流量

ψ:径流系数, 其数值小于1

q:设计暴雨强度

F:汇水面积

所以, 本项目的就是通过模拟雨水设计流量的公式的控制变量来达到对优化排水系统应对暴雨内涝的研究。

(1) 第一个控制变量因素, 重现期T (保持ψ, F不变) :

对于Q=ψq F而言

其中, Q:雨水设计流量;ψ:径流系数, 其数值小于1;q:设计暴雨强度F:汇水面积。

其中, 对于q暴雨强度, 广州市暴雨强度公式为: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T-设计重现期 (年) ;t-降雨历时 (min) , t=1+m, t为地面集水时间 (min) , 广州的为15-20min, 取15min。 (m为折减系数, 取1.7) 。

b为管内雨水流行时间 (min) , 雨水口间距宜为25~50m, 取30m, 雨水管道设计流量按最不利流速, 取5m/s, 则为0.1min假设道路间距为300m的两路口中间只有1个检查井, 道路两侧一般实际都按照150-200m进行采用。取最不利情况进行计算, 则汇水面积为300× (200+200) =120000=12ha。

城镇径流系数:

因为广州是城镇建筑较密集区, 所以径流系数ψ取0.85

所以其重现期对应设计流量的关系是:

(2) 控制第二个变量, 汇水面积。设定重现期为10年, 其他不变;

由Q=ψq F、T=10、以及广州是城镇建筑较密集区, 所以径流系数ψ取0.85。

得到以下:

由以上数据得到:不同的汇水面积, 对应着不同的城市设计流量, 即是对应不同的洪涝灾害流量。

(3) 探讨设计雨水管道管径与流速流量之间的关系:

式中:Q-流量 (/s) ;D-管道内径 (m) ;V-流体平均速度 (m/s) 。

流速取我国规定最小设计流速:0.75m/s, 半径为1km的地方周围, 其洪涝总流量和设计雨水管管径为 (见表4) 。

4 提出方案

就研究而言, 近年来, 全球极端气候致使暴雨、特大暴雨频发, 我国多个城市发生内涝灾害, 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正常运行, 暴露了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状况下,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全保障不相适应的矛盾。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存在城市排水标准偏低、缺乏应对特大暴雨的内涝防治系统、相应的预警、应急措施不完善等问题, 这直接削弱了城市抵御暴雨等气象灾害的能力。

4.1 注重国际经验研究, 开展源头控制技术、管网优化和内涝防治体系

(1) 建立涵盖“源头控制体系”、“排水管网系统体系”和“内涝防治体系”的我国城镇排水系统标准体系框架。 (2) 进一步提高标准, 参考澳大利亚将城市排水、内涝防治和防洪三套工程体系一并考虑的方式, 一方面提高现有排水管网设计标准, 同时制定新的内涝防治标准, 并将其与城市排水标准和防洪标准相衔接。

4.2 适当提高排水管网和内涝标准, 优化排水管网设计技术

根据国际经验, 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标准, 同时结合我国的特点, 调整城市分类, 适当提高标准, 基本和欧盟的标准保持一致。

4.3 加强相关专业和学科规划协调, 共同防治城镇内涝发生

排水工程设计应与市政维护、水利防洪、道路交通、园林绿地、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和设计相协调。其相关的排水工程设施, 包括内涝防治和雨水利用设施, 应根据城镇规划水面率的要求, 保护自然蓄水设施, 满足不同区域的排水要求。

4.4 进行城市旧合流制排水管渠系统的改造

例如, 将合流制改为分流制, 保留分流制修建合流制渠道截留管, 对溢流的混合污水进行适当处理和控制等等, 都是根据当地城市实际情况, 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进行合理经济的改造。

参考文献

[1]谢映霞.从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看排水规划的发展趋势[J].城市规划, 2013, 2.

上一篇:英语课堂提问的原则下一篇:产科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