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疗法

2024-07-22

中医辨证疗法(精选十篇)

中医辨证疗法 篇1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 其中男性29例, 女性17例;18~28岁14例, 29~40岁28例, 41~60岁4例。病程3个月~3年。全部排除神经系统及其他内科疾病。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中关于“偏头风”的诊断要点拟定[1]。

2 治疗方法

将46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服用中药, 同时配合针灸疗法。

2.1 基本处方

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偏头痛, 药用:川芎12g、荆芥10g、防风16g、白芷20g、羌活10g、蔓荆子15g、延胡索20g、甘草6g。

2.2 辨证分型

2.2.1 实热型

偏头部呈跳动性疼痛, 疼痛如裂, 面红目赤, 性情急躁, 舌红苔腻, 脉象弦劲等。《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 痛甚者多火”, 治疗上合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基本方的基础上加用:柴胡12g, 一为祛风散邪, 二为疏肝解郁;白芍10g, 柔肝缓痉止痛;丹参30g, 活血止痛, 有“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之效, 栀子10g, 可达解郁除烦之功。表邪盛者, 重用白芷、荆芥;日久热盛, 舌苔黄, 脉浮数者加黄芩、菊花以清热祛风;寒邪重者, 可酌加吴茱萸。肝火偏旺者, 治宜清肝降火, 可加郁金。病程较长有寐差者, 可加夜交藤、合欢皮养心安神。

2.2.2 湿痰型

偏头钝痛, 胀闷如裹, 多兼胸脱痞闷, 恶味少食, 舌苔厚腻, 脉象弦滑或迟滑。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活用, 法半夏15g, 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天麻15g, 平肝熄风, 而止头眩, 李杲《脾胃论》[2]说:“足太阴痰厥头痛, 非半夏不能疗, 眼黑头眩, 风虚内作, 非天麻不能除。”故以此二味一祛其痰, 二熄其风;茯苓20g, 健脾渗湿, 与白术配伍, 尤能治生痰之本。头痛剧烈者加延胡索、川芎;痛甚者为热重, 酌加黄芩;脘闷恶心, 头胀者为痰湿重, 加竹茹、胆南星, 疗效显著。

2.2.3 外风型

出现头部偏侧持续性胀痛, 每遇风寒则加重, 更有风池穴位部痰痛, 拘紧等, 或兼咳嗽, 项强畏寒, 全身骨节疼痛等症, 脉多浮弦。方多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10g, 红花10g, 偏于活血化瘀, 调经止痛, 当归15g, 补血养肝, 使血归其经, 根据导师之临床经验, 改熟地为生地, 偏头痛反复发作时间久者, 尊“瘀久化热”, 故取生地清热凉血养阴之功效;久病气血不足, 加黄芪;癖积较甚, 可用破血逐癖之三棱、莪术, 癖久有热象加用川牛膝。情绪波动较甚, 适当用柴胡, 一取其疏肝解郁, 调畅情志;二取其引经之功, 因偏头痛多位于两颞侧部之少阳经行部位。

2.4 针灸疗法取太阳、率谷、百会、风池,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 穴位常规消毒后, 用30号1~2寸毫针, 太阳 (患侧) 穴针尖向率谷方向斜刺约0.5寸, 使同侧颞部有胀痛感;率谷 (患侧) 穴针尖向枕部平刺约1寸, 使局部有胀痛感;百会穴针尖向后平刺约0.5寸, 使局部有胀痛感;风池 (患侧) 穴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约0.8寸, 使局部有胀痛感或胀痛感向同侧颞顶部放散, 以上4穴均行平补平泻手法, 留针30min, 其间行针1~2次, 针1次/d。10d后进行疗效评定。

3 结果

3.1 疗效判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中关于“偏头风”的诊断要点拟定[1]。

3.2 治疗结果治愈9例, 占19.6%;显效16例, 占34.8%;好转19例, 占41.3%;无效2例, 占4.3%。

4 典型病例

王某, 男性, 25岁。初诊时间:2007年10月5日。自述6日前突然右侧头痛, 有跳动感, 牵及耳根及遇风加重, 两脉弦缓。证属外风侵袭, 客于少阳经脉, 予祛风止疼法。柴胡10g、当归10g、白芍20g、白术10g、茯苓10g、川芎15g、生牡蛎30g、丹参20g、香附10g、白芷10g、甘草6g。1剂/d, 水煎, 分3次服。1个月为1疗程。同时, 按上方行针10d。11月5日复诊时头痛明显好转, 再针痊愈。

5 体会

偏头痛在门诊中占有相当多的数字, 剧烈发作的时候, 能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工作和学习, 因此在门诊中, 如何提高该病的疗效, 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病发生, 内因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头为诸阳之会, 精华升降之所, 外有毛, 发, 肉, 筋, 骨所卫, 内有清阳煦化, 若外固内充, 诸邪不能上犯, 必待卫外失职, 或清阳窒塞, 诸邪方能侵袭。细言之, 有风邪乘虚客于少阳者, 多属风寒, 有阳气窒寒, 少阳经脉不通者, 多属脾虚湿盛, 有肝胆风热, 挟痰上逆者, 多属痰火。实为风, 痰, 火合而为病。因此, 对偏头痛进行辨证分型服用中药, 同时配合针灸疗法有着积极而有效的临床应用意义。

另外,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 对合并有严重的焦虑、抑郁的患者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焦虑、抑郁制剂, 对偏头痛发作时, 胃肠蠕动减退, 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 故同时应加用止吐药物。避免诱因, 预防复发, 避免饮含有酒精和咖啡因的饮料, 少吃可能引发头痛的食物, 如乳酪、巧克力、味精、腌制食品或是脂肪过多、过油的食物;避免熬夜, 摄取足够的铁质与维生素B族;保持稳定心情, 避免情绪起伏过大, 可以寻求放松心情的方式, 如旅游、听音乐、冥想、静坐等。

参考文献

[1]朱文锋.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227-229.

痛经中医辨证治疗 篇2

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原理对我院1月~1月收治的124例痛经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然后根据辨证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结果124例患者中属于气滞血瘀型40例,寒湿凝滞型36例,气血虚弱型29例,湿热下注19例。

经过精心治疗,痊愈60例,显效38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79.03%。

中医辨证疗法 篇3

【关键词】中医辨证熏洗疗法; 干眼病 ;护理

中医辨证熏洗疗法主要是利用物理热量与中草药结合产生大量的药物蒸气,作用于眼部通过辨证分析后用药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的排泄。同时中医辨证熏蒸的护理对眼部的化学刺激作用,增加了局部营养,改善代谢平衡,促进伸张机制的活化,有利于延缓或减轻眼部神经退变进程,加速神经功能恢复,从而达到最终目的。我科临床资料所有病例为我院2010年9月2011年3月收治患者215例纳入标准[1],符合干眼病诊断标准采用中医辨证熏洗疗法[2],个体护理对干眼患者进行熏洗护理取得了显著疗效,同时配合熏洗前后的护理,谈谈自己的体会,现介绍如下:

本院东四眼科病区干眼病人例男性79例,女性136例,男女之比1∶1,年龄19~82岁。诊断标准[1]将眼干眼症分为3型辨证熏洗: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型,肝肾阴虚型[3]。

1熏洗前的准备准备阶段

1.1 室温适宜,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使空气流通。

1.2 空腹、饭后不应立即熏洗空腹时由于肠胃空虚,易造成虚脱,而饭后立即熏洗,可造成胃肠或内脏血液减少,不利于消化,宜在饭后1~2h后进行。

2熏洗阶段

2.1 熏洗时间严格掌握好熏洗时间,熏洗时间不可过长,一般15~30min。先俯首,使眼眶缘紧紧靠贴。然后仰首,并频频瞬目[4],进行眼浴。还可乘温用纱布蘸药湿敷眼部反复使用。

2.2 防止晕厥熏洗时皮肤血管充分扩张,造成头部缺血,易发生晕厥。如患者出现头晕心慌,立即停止熏洗,休息片刻,可给病人喝糖盐水,以补充水分及能量。

2.3 控制温度熏洗过程中严格控制好药温,切不可过高,以免烫伤皮肤;也不可过低,以免影响疗效。

2.4 防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熏洗完成后,扶患者慢慢起身,防止猛然站起,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而致眼前发黑眩晕。

2.5 注意熏洗完毕后,休息10~20min回病房卧床休息。

3结果

2 . 1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患者视力可恢复至发病前。②好转:患者自觉症状改善,视力可有提高。③无效:自觉症状未改善,视力无提高或下降[5]。

2 . 2 疗效:干眼患者50例中治愈12例,好转33例,总有效率为90%;无效5 例,占10%。

4讨论

熏洗疗法是通过水的湿热之力及药的本身的功效,达到使眼部腠理疏通,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的排泄清热解毒,气血流畅。熏洗疗法疗效好,简便经济,安全可靠,无创伤,无痛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疗法,但是该疗法一定要注意护理措施得当,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22

[2]程萍. 绿风内障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J]. 新中医, 2005, (12):26

[3]熊寿龄. 眼病施治于皮验案四则[J]. 四川中医, 2004, (07)

[4]黎小妮. 试论痰湿眼病[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5, (02)

[5]谢静华. 绿风内障辨证分型的探讨[J]. 中国民间疗法, 2010,(11)

中医辨证疗法 篇4

1 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机制研究

AMI后LVR被人为地分为早期阶段 (6周以内) 和晚期阶段 (超过6周) 。早期阶段是指梗塞区伸展, 它将导致早期心室破裂和室壁瘤形成;晚期重构是指左室整体扩张、左室形态的改变和心肌肥厚。其病理基础为: (1) 心肌细胞坏死, 局部胶原沉积, 梗死区愈合及疤痕形成; (2) 胶原酶和金属蛋白酶激活, 胶原支架损伤及心肌细胞滑行; (3) 心肌细胞肥厚及伸长; (4) 心肌细胞凋亡[1]。AMI后LVR的具体机制非常复杂, 其中包括多个环节,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AS) :在心肌梗死后激活, 出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原m RNA和血管紧张素受体的上调。血管紧张素II (Ang II) 是心血管重塑的重要原因, 可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 促进血管收缩及血管平滑肌及心肌细胞的增生, 促进胶原纤维合成, 最终使间质胶原沉积和心肌纤维化, 即发生LVR。 (2) 钙蛋白酶 (calpain) 系统:Calpain系统是一种钙依赖的特殊的胱氨酸蛋白水解酶, 由两个亚单位即calpainⅠ、Ⅱ及其抑制蛋白calpastain组成, calpainⅠ、Ⅱ在细胞内分别在微摩尔和毫摩尔游离钙水平时被激活, 调节细胞内一些起关键作用的酶及结构蛋白的水解, 导致细胞损伤甚至死亡。杨永健[2]等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方法。 (3) 醛固酮:醛固酮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 使环氧化酶2、前列腺素E2、白细胞介素6增加。慢性醛固酮增多可增加氧化酶还原酶 (NADPH) 的表达, 促进超氧负离子的产生, 降低内皮功能, 促进炎症反应。

2 中药干预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实验研究

2.1 应用黄芪治疗后, 全心重量与左室重量均明显下降, 差异显著;

梗死区室壁略有变薄, 游离区厚度稍有增加, 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与AMI对照组比较两者差异显著。心肌局部AngⅡ含量明显下降, 羟脯氨酸含量亦有所下降, 证实黄芪可减轻或逆转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构型的重塑, 且对心肌梗死后的胶原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可能是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发挥作用的。实验发现黄芪可以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 抑制心肌纤维化, 还发现黄芪可以降低凋亡基因。

2.2 刺五加

刘冷等[2]观察刺五加叶皂苷 (ASS) 对急性心肌梗塞大鼠心室重构的作用, 结果发现ASS能使左室重构大鼠的左心室容积比梗塞模型组减少15.8%~36.6%, 表明ASS可有效地防止急性心肌梗塞后左心室扩张和肥厚。另外ASS可明显降低血清脂质过氧化物 (LPO) 及心肌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和肾上腺素 (E) 含量, 提高超氧物歧化酶 (SOD) 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 活性, 提示其可以提高心肌的抗氧化能力达到预防心肌重构作用的目的。

2.3 复方芪丹液

史大卓[2]等观察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结构的变化和动物血浆、心肌组织的内皮素 (ET) 、血管紧张素I (Ang I) 的水平, 探讨具有益气活血、补肾填精之功效的复方芪丹液防治AMI后LVR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复方芪丹液可干预AMI大鼠VR的病理过程, 能显著降低AMI大鼠左室重量、心脏指数, 抑制大鼠左室心肌细胞的增大, 降低大鼠血浆及心肌组织中ET和Ang II的含量。从实验得出抑制血管活性物质 (生长促进因子) 可能是其防止AMI后心室肥大和膨展的机理之一。

总之,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是一个多环节, 多靶点的病理过程,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是重要环节。目前中药防治尚处于起步阶段, 仅对少数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有较深入研究, 而中药复方多着眼于益气活血, 缺乏系统深入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研究。今后应深入探索LVR的发生机制, 针对其主要发生环节用药。从益气, 温阳, 滋阴及化瘀, 祛痰, 利水等多角度入手, 筛选干预左室重构的有效方药, 从细胞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 同时应进行前瞻性, 多中心, 寻找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永健, 速晓华, 李刚, 等.中国药理学通报[J].Chinese Pharm acological B ulletin, 2006, 15.

中医辨证治早泄等 篇5

刘某,27岁,结婚已2年余,婚后每次性生活几乎都是插入即泄,有时想控制一下也难以做到,只是偶尔在当夜第二次性交时能稍延长些时间。

这是我几年前接触的一个病例。来诊时,患者精神不振,细问得知,患者婚前7~8年长期频繁手淫,因担心手淫对性生活的影响,结婚时初次性交心理特别紧张,结果果然出现了早泄现象,并越来越严重,最终成了“习惯性早泄”,只要与妻子的阴部稍一接触就会泄精。开始去看医生时,说是新婚之故,时间一长就能自行改善。然而2年过去,也服了些中西药,但还是不能控制射精。

早泄与精淤有关

中医认为,早泄症除与精神因素有关外,主要还与“精淤”有关,因精淤而致使精关开阖失度,终致早泄。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淤,疏肝理气,通精固肾,兼心理治疗。

于是,我为该患者开了如下处方:炮山甲、王不留行、路路通、金樱子、菟丝子各15克,柴胡、白芍、枳壳、石菖蒲、远志各12克,冬瓜仁20克,通草6克,土茯苓20克。每日1剂,煎2次,早晚饭后分服,共服21剂。并嘱解除性交紧张情绪,变换性交姿势。

以上方中,柴胡、白芍、枳壳起疏肝解郁,缓解紧张情绪之效;炮山甲、王不留行、路路通、石菖蒲、远志起祛淤通精之功,可解决“精淤”之证;金樱子、菟丝子则起补肾固精之效,以达防止射精过快之目的;冬瓜仁、通草、土茯苓能解下焦湿热之邪,以改善前列腺开口处射精括约肌的功能,防止早泄。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淤,疏肝理气,通精固肾之功。当年3月25日,患者说服药后病情有好转,嘱其再进21剂。4月16日,治疗6周后,患者性生活渐至满意,其它症状也都基本消除。

辨证治疗早泄

除此之外,根据中医有关早泄的辨证分型,还有以下一些方药可以选用。

(一)肝经湿热证

主要临床表现:性欲亢进,交则早泄,并伴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心烦易怒,阴囊瘙痒,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号脉时,脉搏紧绷,如按琴弦者为弦脉;指下有圆珠滑过的感觉者叫滑脉,多见于孕妇和痰多的老慢支患者;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者为数脉。“数”读“硕”不读“树”。下同。——编者注)。

方药:龙胆草、黄芩、车前子、生地各15克,栀子、泽泻、当归、柴胡各12克,通草、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21剂为1疗程。

方解:本方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适当调整后使用。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胆实火,泻肝经湿热;泽泻、通草、车前子清利下焦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当归、生地养血益阴以和肝,并防止苦燥伤阴;柴胡疏肝利胆,以调郁火;甘草调和诸药。

(二)阴虚火旺证

主要临床表现:早泄,阳事易举,伴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药:生地黄、土茯苓、金樱子、沙苑蒺藜、龙骨、牡蛎各20克,山萸肉、山药、泽泻各15克,知母、黄柏、丹皮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21剂为1疗程。

方解:以上药物为知柏地黄丸或大补丸加减而成。方中生地黄、山萸肉、山药滋阴补肾;知母、黄柏、泽泻、丹皮清降虚火,土茯苓渗湿利水。金樱子、沙苑蒺藜益肾固精;龙骨、牡蛎滋阴潜阳,兼以涩精。诸药合用,则阴精得充,虚火得清,早泄自愈。

(三)肾气不固证

主要临床表现:性欲减退,早泄,伴遗精,甚则阳痿,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不利。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沉弱。

方药:熟附片、山萸肉、山药、丹皮、泽泻、茯苓、金樱子各15克,肉桂9克(后下),熟地24克,桑螵蛸12克。

耳针疗法辨证治疗呃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名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 对照组32例。其中, 男性16例, 女性46例;年龄最小23岁, 最大74岁;病程最短4 d, 最长15 d。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以中国针灸学会公布的“耳穴标准化方案”为定位依据。选穴主穴取膈、胃、交感、皮质下。辨证加减:呃声沉缓有力, 得热则减, 得寒愈甚, 舌苔白润, 脉象迟缓, 证属胃中寒冷者加肺;呃声洪亮, 冲逆而出, 口臭烦渴, 舌苔黄, 脉象滑数者证属胃火上逆加小肠、大肠;呃逆连声, 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舌苔薄白, 脉象弦证属气机郁滞者加肝、脾、神门;呃声低弱无力, 气不得续, 面色苍白, 舌淡苔白, 脉象沉细弱, 证属脾胃阳虚者加脾、肾、三焦;呃声急促而不连续, 舌质红而干或有裂纹, 脉象细数, 证属胃阴不足者加脾、肾、内分泌。操作:常规消毒耳廓, 先用探棒在所选部位上寻找压痛敏感点, 然后用小镊子将皮内针刺入相应穴位, 行提插手法2~3次后, 取0.7 cm×0.7 cm大小医用胶布固定针尾部, 留针时间可酌用3~5 d。

1.3.2 对照组

取患者足三里、膈俞、内关、中脘、胃俞为主穴, 毫针刺根据辨证施以补法、泻法及平补平泻法, 每日针刺1次, 5次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按《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痊愈:呃逆消失, 愈后两周无复发。有效:呃逆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或愈后两周内偶有复发。无效:呃逆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无明显改变。

2 结果

统计学处理:统计方法采用Ridit分析, 将两组的总数作为标准组, 分别计算耳针治疗组和毫针对照组的Ridit值, 再检验两组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平均Ridit值为0.36, 对照值的平均Ridit值为0.63, 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t=4.45, P<0.01) , 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由于膈肌痉挛引起, 祖国医学认为呃逆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景岳全书·呃逆》:“然致呃之由, 总由气逆, 气逆于下, 则直冲于上, 无气则无呃, 无阳亦无呃, 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然病在气分, 本非一端, 而呃之大要, 亦惟三者而已, 则一曰寒呃, 二曰热呃, 三曰虚脱之呃。”《证治汇补·呃逆》:“火呃, 呃声大响, 乍发乍止, 燥渴便难, 脉数有力;寒呃, 朝宽暮急, 连续不已, 手足清冷, 脉迟无力;痰呃, 呼吸不利, 呃有痰声, 脉滑有力;虚呃, 气不续接, 呃气转大, 脉虚无力;瘀呃, 心胸刺痛, 水下即呃, 脉芤沉涩。”总括其病因可分为虚实两类。实者因寒热痰食瘀气诸邪, 内犯机体, 以致气机逆乱, 气逆上冲而成。虚者或因大病后胃气败绝, 或因病而误用伤气之剂, 耗伤中气, 或损及胃阴均可使胃失和降而发生呃逆[2]。治疗上以和胃降气平呃, 补虚泻实、调理阴阳, 畅达气机为取穴原则。耳针疗法已自成体系, 从西医定位来说是胚胎倒像学说。根据祖国医学全息理论, 耳与经络脏腑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认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为听。”《灵枢·经脉篇》则论述了六条阳经在耳廓的分布走行:“足太阳膀胱经之支脉……其支者从巅顶至耳上角”, “足阳明之脉……上耳前”, 足少阳胆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 出走耳前”, “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却入耳中”, “手阳明之别者, 入耳合于宗脉”, 手少阳三焦经“其别行支, 从耳后入耳中, 出走耳前”。正如《灵枢·口问》曰“耳者, 宗脉之所聚也”[3]。故耳部的相应穴位可作为针灸的刺激点。通过刺激相应穴位而调节脏腑, 疏通经络, 调和阴阳, 从而达到阴平阳秘而治疗各种疾病。

呃逆取膈、胃、交感、皮质下以和胃止呃。有学者[3]认为“皮质下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 有止痛、镇静、消炎等作用。交感相当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不但有着互相对抗作用, 还有互相调节功能, 对内脏器官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能缓解平滑肌痉挛……”胃中寒冷者加肺取外感风寒首先袭肺;手太阴肺经之脉, 还循胃口, 上膈, 属肺;肺胃之气又同主于降, 且膈居肺胃之间故加肺可祛除风寒, 疏通肺膈之气以助胃气复降。胃火上逆多因嗜食辛辣炙煿及醇酒, 或过用温补之剂, 胃肠蕴积实热而致。加用大肠、小肠为釜底抽薪, 通腑泄热, 腑气通则胃气降, 而呃逆自止。气机郁滞加肝、脾、神门, 可疏肝健脾安神, 顺气解郁化痰以和胃降逆。脾胃阳虚与胃阴不足者均选脾、肾。因脾为后天之本, 脾胃互为表里, 且肾“并能调节电解质平衡, 有再呼吸功能, 对各种慢性疾病有强壮作用。此穴为全身强壮穴”。而三焦“综合了五脏六腑的功能, 常用于脏腑的各种疾病……自汗, 腹胀, 吸收功能障碍及利水等作用”有助阳气的作用。内分泌“相当于内分泌系统, 常用于内分泌紊乱疾患……并有较好的排泄、吸收和代偿等功能”。诸穴合用则温补脾胃或生津养胃而止呃[4]。

耳针治疗呃逆, 尤其是顽固性呃逆, 操作简单, 效果明显, 体现祖国医学的辨证施治的特点。

摘要:目的:探析辨证施治用耳针治疗呃逆的效果。方法:将62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耳针辨证施治和毫针辨证治疗。观察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 经Ridit统计分析,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平均Ridit值差异显著, P<0.01, 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用耳针辨证施治治疗呃逆疗效肯定。

关键词:耳针,辨证治疗,呃逆

参考文献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87.373.

[2]马兰花.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肿瘤化疗后呃逆的临床研究[J].2007, 45 (6) :71.

[3]陈巩荪.耳针的临床应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2-3.

猪高热病的中兽医辨证疗法 篇7

猪高热病是指由猪瘟、蓝耳病等一种或多种病毒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等多种细菌或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等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临床上较难控制, 治疗效果不好。每年6~10月是该病的高发流行季节主要表现体温升高, 精神不振, 最初烦躁不安, 继而卧地不起, 呼吸喘粗, 体温41~42.5℃之间, 呈稽留热, 流黄色鼻涕, 厌食, 因心、肺、脾、肾功能衰竭而亡。

2典型病例

2008年8月笔者对母猪场38头患高热病的待孕母猪运用中兽医辨证疗法, 取得显著疗效, 使疫情得到迅速控制。

8月2日, 发现该猪场部分母猪体温升高, 食量减少。随对发病猪只进行隔离观察、治疗。并采用阿莫西林粉、氟本尼考和电解多维拌料或饮水治疗。连续使用2d病情没用好转反而加重。8月4日, 发病的猪只继续增多, 体温升高到41℃以上, 腹下和腿内侧潮红, 出现猪瘟症状, 早期发病病情严重的2头母猪死亡。剖检:混合感染肺炎肺有化脓灶, 淋巴结广泛肿大, 肾土黄色有出血点。用猪瘟疫苗进行超免, 并采取病料送化验室进行病原分离鉴定。8月5日, 化验室检测出放线杆菌。猪瘟病毒呈阳性。确定为猪瘟病毒和传染性胸膜肺炎细菌混合感染。8月6日, 使用阿莫西林粉拌料或饮水并用圆环瘟毒康、氟甲砜霉素和安乃近进行肌肉注射治疗, 2次/d, 饮水中加电解多维和葡萄糖。连续3d病没有好转的迹象, 发病猪只继续增加, 病情加重。8月8日, 改用中兽医卫、气、营、血辨证疗法, 根据病情轻重进行分圈治疗, 症状较轻的主要表现呼吸急促、高热、喜卧湿地、烦躁不安、继而精神萎顿, 或喜饮凉水, 不欲食饲料, 鼻流黄色脓涕, 鼻盘发热而无汗, 口色鲜红, 舌苔黄干, 皮肤潮红, 病情已进入卫气阶段。对22头病猪采用辛凉解表和清热解毒的银翘散 (连翘30g、金银花30g、桔梗18g、薄荷18g、竹叶12g、生甘草15g、芥穗12g、淡豆鼓15g、牛蒡子18g) 。取方5剂大锅熬煎3次去渣留液早晚2次自饮。2d后病情没有加重, 但效果不佳。8月10日改用南京中医药大学研发的清瘟口服液 (大青叶、金银花、青蒿、野菊花、野趾草、知母、生石膏、赤芍、大黄、白茅根等) 咳嗽、流黄色浓涕者加服麻杏石甘汤 (麻黄6g、杏仁9g、石膏24g、甘草6g;气急喘甚者, 加葶苈子、桑白皮、枇杷叶以泻肺平喘;肺热甚者, 加栀子、黄芩;痰涎多者, 加贝母、瓜蒌以清肺化痰) ;大便干结者加服大承气汤 (大黄12g、厚朴15g、枳实12g、芒硝9g) 熬煎后取汁混饲料连续使用2d, 病情开始好转, 气喘转轻, 体温下降到39.5℃。在使用中药的同时, 使用血针疗法, 在耳尖、尾尖、鼻中等穴位针刺放血, 一次多个穴位放血总量在100ml。8月10日, 此法救治的猪只开始活动, 采食趋于正常。

病情严重的猪只四肢内侧、腹下、皮肤出现出血斑点, 高热不退, 病已至营血症阶段, 这些病猪烦躁不安、行走摇摆、呼吸急促、食欲不振、口色深红, 更严重者, 倒地抽搐, 粪便秘结, 呈球状带血, 尿黄而少、浑浊, 颜色加深, 舌红绛而干。对此类病猪8月8日选用南京中药大学研制的地丹凉血针 (鲜生地、丹皮、丹参、赤芍、水牛角片、紫珠草、大黄、栀子、人中白、白茅根) 。对气喘痰涎多着加服麻杏石甘汤 (方同上) 酌加葶苈子、桑白皮、枇杷叶、黄芩、贝母、瓜蒌大锅熬煎去渣留液早晚2次胃管灌服, 大便干结者加服大承气汤 (用法如上) 。连续使用2d, 除5头病情太重的瘫猪外, 大多数患病猪只能够勉强站起, 开始饮水并少量进食, 体温下降到39℃左右。8月11日, 改用南京中医药大学研制的清气凉营注射液。8月13日, 该场38头母猪除少数死亡之外, 其它痊愈, 病情得到控制。

3治疗结果

中医辨证治疗闭经 篇8

1中医病因病机

闭经的病因不外虚实两类。虚者多由肾气不足, 冲任未充;或肝肾亏虚精血匮乏, 或脾胃虚弱, 气血乏源, 或久病失血, 而致冲任不能满盈, 血海空虚, 无血可下。实者多因气郁血瘀, 或寒凝血滞, 或痰湿塞阻, 致气血阻滞, 冲任不通, 脉道阻隔而成。

2辨证论治

闭经病因复杂, 可分虚实二因。虚多实少, 虚者多因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 气血不足, 经血无源所致, 临证须遵“虚则补之”的原则, 以滋养肝肾, 补气养血为主, 实者多因环境刺激, 情志不畅或病理产物壅塞而致, 临证应本实者“泄而通之”的原则, 以行气活血, 温经通脉, 祛痰除湿为主, 同时虚实夹杂者要运用攻补兼施之法, 灵活化裁。

2.1 肝肾不足

月经初潮偏迟, 或后期量少、色淡、质稀薄, 渐至经闭不行, 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尿频多、阴部干涩、带下量少、舌质淡、苔少, 脉沉弱或细涩。先天禀赋不足, 精气未充, 天癸亏乏, 方用归肾丸 (《景岳全书》) 。方中熟地、枸杞子、何首乌、女贞子滋肾补肝, 填精血;山茱萸、当归补血;杜仲、菟丝子温肾阳, 益精气;山药、茯苓益肾健脾, 以资化源。全方滋补肝肾、益精养血、补益冲任, 以补而通之。若咽干、手足心热者, 加知母, 地骨皮以清虚热。若喜叹息、纳谷不香者, 加制香附, 党参以调肝健脾, 益于精血化生。

2.2 气血虚弱

月经周期后延, 经量偏少, 继而闭经, 面色不荣, 头晕目眩, 心悸气短, 神疲乏力, 舌淡, 苔薄, 脉细无力。气血虚弱, 冲任失养, 血海空虚, 无血可下, 故月经周期延迟、量少, 继而月经停闭;气血亏虚不能上荣头面、温养四肢, 故面色不荣, 头晕目眩, 神疲乏力;气血不足, 心神失养, 故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无力均为气血虚弱之征。补气养血调经。方用人参养营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去五味子, 加人参 (先煎) 。黄芪, 白术, 茯苓, 远志, 陈皮, 当归, 白芍, 熟地, 桂心, 炙甘草。全方补气生血养营, 益生发之气, 阳生阴长, 精血充旺, 血海满盈,

2.3 阴虚血燥

月经后期量少, 渐至闭经, 形体瘦削, 两颧潮红, 五心烦热, 盗汗, 或骨蒸劳热, 或咳嗽唾血, 口干咽燥, 舌红苔少, 脉细数无力。阴虚内热, 或劳损骨蒸, 燥灼营阴, 血海干涸, 故月经后期量少, 渐至闭经。阴虚火旺, 故见五心烦热, 颧红潮热。阴不守阳, 迫汗外泄而盗汗。热灼津液, 故口干咽燥。虚火灼伤肺络故见咯血。正气久耗, 故见形体瘦削。滋阴清热, 凉血通经。方用加减一阴煎 (景岳全书) 。生地, 芍药, 麦冬, 熟地, 炙甘草, 知母, 地骨皮, 当归, 北沙参。方中生地滋阴凉血;熟地滋肾水填真阴, 当归、白芍养血和血;麦冬、北沙参养阴生津润燥;知母清热滋阴;地骨皮清虚热, 退骨蒸;炙甘草调和诸药, 和中益脾。全方意在滋阴清热, 壮水制火。

2.4 气滞血瘀

月经停闭不行, 少腹胀痛拒按, 伴精神抑郁, 胸胁、乳房胀痛, 烦躁易怒, 舌边紫暗或有瘀斑, 脉沉弦而涩。情志不遂, 抑郁或易怒, 肝气郁结, 疏泄失常, 故见月经先后不定, 渐至月经停闭。或突受强烈精神刺激, 气机骤结, 冲任瘀滞, 也可突发闭经。肝经气滞, 经脉气血循行不畅故少腹、胸胁、乳房胀痛。肝气不疏, 故精神抑郁。若肝木克土, 土随木郁, 运化失司, 则纳少便溏。脾虚日久化源不足, 又可加重经闭。舌苔薄白, 脉沉弦为肝郁气滞之证。活血理气, 化瘀通经。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方中当归、生地、川芎和血调经;赤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柴胡、枳壳、桔梗、甘草理气解郁, 使气行血行;牛膝祛瘀通脉, 引瘀血下行。全方可收行气活血、祛瘀行滞之效。若胸胁乳房胀痛者, 加青皮、炮山甲、路路通行气散结;若气郁化火, 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加黄芩、栀子以清肝泻火;若肝郁脾虚, 纳少便溏者, 去桃仁、生地, 加白术、茯苓健脾化湿。

2.5 寒凝血瘀

月经数月不行, 小腹冷痛拒按, 得热痛减, 形寒肢冷, 面色青白, 舌紫暗, 苔薄白, 脉沉紧。寒邪客于冲任, 血为寒凝, 瘀阻冲任, 气血不通, 血海不能满溢, 故月经后期, 渐至闭经;寒客胞中, 血行不畅, “不通则痛”, 故小腹冷痛;得热后寒减, 血脉暂通, 故痛减;寒伤阳气, 不能温化, 故四肢欠温, 大便不实。苔白、脉沉紧为寒凝血瘀之征。温经汤 (金匮要略) 。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 通利血脉;当归、川芎、芍药、丹皮活血祛瘀, 养血调经:阿胶、麦冬滋补阴血;人参、甘草益气补中以滋生化之源;半夏、生姜温中和胃, 以助生化。若小腹冷痛明显者, 加艾叶、小茴香以暖宫散寒止痛;四肢不温者, 加制附子、细辛以温阳散寒。

摘要:闭经是妇科常见的症状之一, 辨证分实证、虚证。辨证之重点在于分清虚实, 虚者常以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阴虚血燥为多见;实者多见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湿阻滞。虚则补之, 泄而通之。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 篇9

1 心脾而虚

主症:多梦易醒, 心悸健忘, 头晕目眩, 肢倦神疲, 饮食无味, 面色少毕, 舌淡苔黄, 脉细弱, 治疗健脾养心安神为主, 方用归脾汤加减:党参15 g, 白术15 g, 云苓15 g, 黄芪30 g, 当归12 g, 茯神15 g, 远志15 g, 炒枣仁30 g, 龙眼肉15 g, 广木香15 g, 炙甘草15 g。心血不足加熟地15 g, 阿胶8 g (另烊化) ;失眠较重加柏子仁15 g、五味子15 g、养心安神;伴胸闷忧郁伤神失眠加合欢花30 g、夜交藤30 g, 解郁安神;兼烦躁不安加生龙骨30 g、生牡蛎15 g, 镇静安神。

2 心胆气虚

症见不寐多梦, 易于惊醒, 胆怯心悸, 遇事善惊, 短气自汗, 头晕乏力, 小便清长, 脉弦细, 方用安神定气丸, 合酸枣仁汤加减: 党参15 g, 云苓15 g, 茯神15 g, 石菖蒲20 g, 龙齿30 g, 朱砂5 g, 炒枣仁30 g, 川芎15 g, 知母15 g。心悸, 警惕不安者加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琥珀6 g (水冲服) , 镇静安神;随症可加合欢花30 g、夜交藤15 g, (注意:临睡前服头渣, 朱砂3 g水冲服, 次晨服二渣, 硃砂2 g水冲服有利于改善睡眠。

3 阴虚火旺

多见心烦不寐, 心悸不安, 头晕目鸣, 健忘, 腰膝疲软, 五心烦热, 梦遗, 咽喉干痛, 小便黄赤, 舌红少苔, 脉细数。方用知柏地黄丸, 加黄连阿胶汤:生地9 g, 熟地15 g, 山药30 g, 枣皮15 g, 云苓10 g, 泽泻12 g, 丹皮15 g, 川黄连6 g, 黄芩9 g, 生白芍15 g, 阿胶6 g (另烊化) 。心烦甚者加栀子9 g、豆豉9 g;心悸梦遗加肉桂3 g, 引火归原, 根据病症可适当加入龟板, 百甲滋阴清热。

4 痰火郁结

症见不寐乱梦, 头眩昏胀而痛, 心烦易怒, 多且善急, 胁肋胀痛, 口干口苦, 便秘溲赤, 烦躁不安, 舌红, 脉弦滑或弦致。方用柴芩温胆汤加减:柴胡10 g, 黄芩15 g, 半夏15 g, 青皮10 g, 胆星15 g (水冲服) , 枳壳15 g, 竹茹15 g, 龙胆草15 g, 栀子9 g, 夜交藤30 g, 珍珠母30 g。头胀头痛甚伴耳鸣加磁石30 g、蔓荆子20 g, 胸闷痰多, 加瓜蒌20 g、天竺黄15 g。

5 典型病例

[病例1], 男, 42岁, 平日睡眠较差, 因精神受刺激后, 失眠加重, 心烦倍增, 心悸易惊, 神志不宁, 彻夜失眠多梦, 晨起头痛大便干结, 三四日不能行, 脉弦数有力, 舌红苔黄, 诊为痰火郁结之不寐证, 治以除痰降火, 镇静安神;方用柴胡10 g, 生白芍20 g, 黄芩15 g, 半夏15 g, 青皮15 g, 枳实15 g, 竹茹15 g, 龙胆草6 g, 大黄8 g, 夜交藤30 g, 珍珠母30 g, 海浮石15 g, 胆星15 g, 陈皮10 g, 甘草10 g。服上方6剂后, 能持睡眠3 h~4 h, 精神明显好转, 大便已通, 上方去大黄, 继服20余剂后, 睡眠基本正常, 后口服朱砂安神丸, 晚服2丸, 以巩固疗效。

[病例2], 女, 29岁, 近日失眠多梦, 醒后不易入睡, 手足麻木, 口淡无味, 饮食减少, 大便时泻时干, 便前腹痛, 因流产后出血已2月余, 平素体弱易感冒, 舌淡苔薄白, 脉虚诊为心脾两虚之不寐怔, 治以健脾养心安神:党参15 g, 白术10 g, 黄芪30 g, 当归10 g, 茯神15 g, 远志15 g, 炒枣仁30 g, 广木香10 g, 元肉15 g, 生白芍15 g, 桂枝20 g, 失眠较重, 加炒枣仁30 g, 五味子15 g。敛神养心安神, 大便泄泻甚加炒山药30 g、扁豆15 g。服用10余剂时, 睡眠时间延长, 大便成条状, 续服18剂诸症悉平。

6 讨 论

造成失眠的原因很多, 多为情感所伤, 劳逸过度, 久病体虚, 五志过极, 饮食不节等都能引起阴阳失常, 阳不入阴而失眠。《灵枢大悲论》云:卫气不得入于阴, 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 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 则阴虚, 故目不瞑, 由此可知五脏六腑之病皆会导致失眠, 失眠的一般治疗规律, 以养心安神为总的治疗原则, 但由于脾胃痰湿, 肝郁气滞, 痰血阻滞, 肾阴亏损, 心肾不交, 都可引起失眠, 因此在治疗失眠时, 须兼有痰湿者化其痰, 肝郁气滞者疏肝理气, 痰血阻滞者宜交通心肾的原则进行治疗[4]。根据情况适当加入安神药, 一方面用药物调理,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情志饮食 (禁饮咖啡、浓茶) , 起居方面的调节, 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睡眠障碍是人体周期节律紊乱性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 只有维持良好的睡眠, 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医治疗失眠采用辨证论治施治, 有其独特稳定的疗效, 西医安眠药存在用药时间较长、药物依赖、疗效反跳等副反应。因此探讨运用中医药治疗失眠, 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捷.失眠的综合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 2009, 37 (379) :76-77.

[2]俞中元.读书临症话失眠[J].中医杂志, 1997, 38 (1) :57-58.

[3]吴沛田.失眠的中医辨证应注意什么[J].中医杂志, 2007, 48 (9) :885.

[4]颜乾麟.颜德馨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经验[J].中医杂志, 1993, 34 (4) :219-220.

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初探 篇10

【关键词】 胃痛;中医;辨证治疗

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某患者胃脘部不规则胀痛2年,一个月前做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试验阳性,某西医医师认为是细菌感染,给予奥美拉唑、甲硝唑和克拉霉素后,患者的胃脘胀痛仍然不见好转,反而出现了恶心、呕吐、饮食减退等现象,故欲尝试中医治疗。笔者认为,该患者胃脘痛的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所致的糜烂性胃炎,诊断是很明确的,因为有纤维胃镜及HP试验阳性的支持。余认为该患者久治不愈,是因难以耐受西药的治疗而已。西医从病源学角度出发做出很有针对性的治疗,往往收效快捷,但也常出现缺乏个性化的不足,中医则不然,着重在于辩证,有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之妙。

1 辨证要点

1.1 辨寒热。寒证胃痛多见胃脘冷痛,因饮冷受寒而发作或加重,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痛增,伴有面色苍白,舌淡,苔白等症;热证胃痛多见胃脘灼热疼痛,进食辛辣燥热食物易于诱发或加重,喜冷恶热,胃脘得凉则舒,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少津,脉数等症。

1.2 辨虚实。虚证胃痛多见于久病体虚者,其胃痛隐隐,痛势徐缓而无定处,或摸之莫得其所,时作时止,痛而不胀或胀而时减,饥饿或过劳时易诱发疼痛或致疼痛加重,揉按或得食则疼痛减轻,伴有食少乏力,脉虚等症;实证胃痛多见于新病体壮者,其胃痛兼胀,表现胀痛、刺痛,痛势急剧而拒按,痛有定处,食后痛甚,伴有大便秘结,脉实等症。

1.3 辨气血。初痛在气,久痛在血。胃痛且胀,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时痛时止,常由情志不舒引起,伴胸脘痞满,喜叹息,得嗳气或矢气则痛减者,多属气分;胃痛久延不愈,其痛如刺如锥,持续不解,痛有定处,痛而拒按,伴食后痛增,舌质紫暗,舌下脉络紫暗迂曲者,多属血分。

2 治疗原则

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胃痛属实者,治以祛邪为主,根据寒凝、食停、气滞、郁热、血瘀、湿热之不同,分别用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诸法;属虚者,治以扶正为主,根据虚寒、阴虚之异,分别用温中益气、养阴益胃之法。虚实并见者,则扶正祛邪之法兼而用之

2.1 脾胃湿热型 胸脘痞满胀痛,口苦口腻,纳呆头昏,四肢重滞,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治疗以清热化湿为主。处方给予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 6g、半夏 10g、茯苓 10g、积壳 10g、米仁 30g、石菖蒲 10g、胆星 10g、佩兰 10g、黄芩 10g。方中黄连、黃芩、茯苓、石菖蒲、陈皮、甘草经国内以及日本学者研究均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2.2 肝胃郁热型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以疏肝泄热和胃为主。处方给予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蛇舌草30g、青陈皮10g、白芍20g、甘草10g、山栀10g、黄连6g、吴茱萸2g。方中黄连、吴茱萸、蛇舌草、白芍、陈皮能够杀灭幽门螺杆菌并抑制其繁殖。

2.3 胃阴亏虚型 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以养阴益胃为主。处方给予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北沙参10g、麦冬10g、生地黄15g、枸杞子30g、当归10g、川楝子10g、白芍10g、甘草6g、佛手10g、乌梅10g。方中乌梅、川楝子、当归、白芍均有杀菌作用。

2.4 脾胃虚弱型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糖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治疗以温中健脾为主。处方给予黄芪建中汤:黄芪20g、白芍10g、桂枝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3枚、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方中黄芪、半夏、茯苓、甘草、白芍、桂枝有杀菌作用。

2.5 瘀血停滞型 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甚,或有胃出血,舌质紫暗或瘀斑,脉涩。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处方给予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生蒲黄10g、五灵脂10g、丹参10g、砂仁5g、大黄10g、甘草10g、三七5g。方中三七、大黄、丹参、砂仁有杀菌作用。

3 体会

确立主证,执简奴繁 胃脘痛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以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胃阴不足三型最具有代表性,故在诊治过程中,按其主要的、基本的病理变化,本着“执简奴繁”的原则,确立三个主要证型,而将寒凝、热郁、湿阻、饮停、血瘀、食滞等作为兼证处理。要重视生活调摄,饮食以少食多餐,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原则,不宜饮酒及过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粗硬饮食,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应保持精神愉快,避免忧思恼怒及情绪紧张;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可减轻胃痛和减少胃痛发作,进而达到预防胃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宋雅红;按摩治疗胃脘痛3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年08期

[2] 赵艳;王海军;孙英霞;张惠云;乔明琦;胃脘痛与情志病因研究进展与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04期

[3] 黄加元;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72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年12期

[4] 郝俊良;慢性胃炎中医证治规律探讨[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冯海鹏;论胃脘痛从肝论治六法[J];光明中医;2011年07期

[6] 周赛男;杨赛;经方在胃脘痛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11年06期

上一篇:治理工艺下一篇:纠错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