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教学

2024-09-03

编导教学(精选十篇)

编导教学 篇1

作为我国唯一的舞蹈高等院校,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编导专业经过多年的舞蹈编导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 其教学体系已形成较为成熟和固定的模式, 主要分为两大课群, 即舞蹈编导实践课群和舞蹈编导理论课群。舞蹈编导实践课群主要有舞蹈编导技法 (单双三、群舞、舞剧编舞技法等, 与舞蹈编导技法理论同步开设) 、舞蹈素材 (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芭蕾等) 等实践操作类课程;舞蹈编导理论课群主要有舞蹈编导技法理论 (与舞蹈编导技法实践课程同步进行) 、中外舞蹈史、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身体语言解读、中外文学等理论课程, 同时, 还得合理配置有关人文、音乐等其他艺术及管理的知识。目前, 这个教学模式也是国内各类院校舞蹈编导专业的“参照物”。根据以上课程设置, 我们可以知道, 舞蹈编导实践操作课群相对于理论课群显得十分丰富和完善 (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民间舞系、芭蕾舞系可以提供足够的实践资源) , 而理论课程还有完善和提高的空间。舞蹈编导教学主要分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 就如两条腿走路, 两条腿都应一样平衡发展, 一长一短、一粗一细就成“拐子”、“瘸子”。新中国舞蹈先驱吴晓邦先生认为:“无论是演员、教师、编导都应重视舞蹈理论学习和研究, 舞蹈教育要培养学者型舞蹈人才, 而不是身体的匠人, 因此, 舞蹈理论课是舞蹈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一位舞蹈演员只会跳, 而不知所以然, 那还是‘舞盲’, 一位舞蹈教员只知教点技术, 而不懂得教的目的是为什么, 不懂得告诉学生怎么用, 那也只能算是‘教盲’。”

舞蹈编导理论教学离不开舞蹈编导理论教材的建设。教材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 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尤其是理论教学更是需要教材的支撑。目前, 舞蹈编导理论教材主要有孙天路主编的《中国舞蹈编导教程》、金秋主编的《舞蹈编导学》、李承祥著的《舞蹈编导基础教程》、张守和主编的《舞蹈编导研究》、胡尔言著的《舞蹈创作心理学》、于平选编的《舞蹈编导教学参考资料》、李仁顺著的《舞蹈编导概论》、张建民著的《中国双人舞编导教程》等等, 外国编导的中译本著作, 《舞蹈创编法》 (卡琳娜·伐纳 (法) 著郑慧慧译) 、《舞蹈创作法》 (江口隆哉 (日) 著金秋译) 、《舞蹈创作艺术》 (多莉丝·韩芙丽 (美) 著郭明达江东译) ;同时, 还有一些视频教材, 例如, 张守和教授主持的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编舞技法系列教程, 其中有《单人舞编舞技法》、《单人舞编导小品》、《双人舞编舞技法》、《现代舞技术训练》, 张建民教授主持的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中国双人舞编导教程》、《中国三人舞编导教程》等。以上的各类教材对于舞蹈编导的实践和理论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其中对于舞蹈编导理论教学有直接关联的教材, 如孙天路的《中国舞蹈编导教程》, 此书为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舞蹈编导理论课程的教材, 也是编导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目。编委会成员为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老中青三代教师, 从一线的教学经验而形成舞蹈编导理论, 具有系统性、实践性、理论性。全书精炼简明, 层次鲜明, 结构清晰, 从基础理论到编舞技法, 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 系统讲述了舞蹈编导教学实践与理论,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性。另一本对于理论教学有建设性意义为于平教授选编的《舞蹈编导教学参考资料》, 全书分为四部分, 上编为舞蹈编导教学, 中编为舞蹈编导理论, 下编为舞蹈编导借鉴, 外编为舞蹈编导研究, 上中编为国内知名编导或理论家的经验之谈, 下编为国外著名编导大家的舞蹈创作观和训练方式方法, 外编为作者 (时任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 对舞蹈编导理论的研究成果。作者在序言中强调, 本书作为舞蹈编导理论教学, 以上中编为主, 下外编为补。近些年,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 数字媒介与舞蹈充分结合, 形成一些舞蹈编导的视频教材, 这些教材相对于传统的文字教, 实践操作与理论建设相互结合, 具有形象性、动态性、网络化等优点。

舞蹈编导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舞蹈创作人才, 而检验舞蹈创作人才的唯一途径就是舞蹈创作作品。目前,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每年舞蹈创作作品高居全球前列, 从中可以得知我国舞蹈创作的繁荣和兴盛。从这背后, 也可以知道目前我国舞蹈编导教学的大致情况和局面。教学——创作——舞台这是一条非常清晰的路线, 教学是源头, 舞台是终端, 创作是载体, 这个模式是几十年我国舞蹈编导所走过的路径。同样, 舞台——教学——创作——舞台这是上一条路径的反馈路线, 舞台成了源头, 促进了教学的改善和提高, 从而更加刺激和激励了创作, 最终又回到了舞台上。这条线循环不断, 不断更新, 舞蹈编导教学应紧跟着时代的脉搏, 与时俱进, 既能保持传统的血液, 又能跟得上先锋的步伐。尤其是舞蹈编导理论教学需要不断地与实践保持着平衡的发展关系, 相互促进, 相互影响。具体讲, 这条线就是各种舞蹈编导名家创作研讨会、舞蹈作品研讨会、教学研讨会等等。所谓研讨会, 就是专门针对某一行业领域或某一具体讨论主题, 在集中场所进行研究、讨论、交流的会议。它对于今后制定政策、发展战略、方法措施都有巨大作用。这样的研讨会有“贾作光舞蹈艺术思想研讨会”、“张继刚舞蹈创作研讨会”、“陈维亚舞蹈艺术创作研讨会”、“赵明舞蹈艺术研讨会”“岭南舞蹈文化研讨会”“首届舞蹈编导教学高峰论坛”等, 在这样各类的研讨会上, 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把实践经验归纳总结成各种理论, 随后, 这些理论又促进舞蹈实践, 相互影响, 相互转化。

编导教学大纲 篇2

学习内容:文学常识,文艺常识,视听语言基础,电视片分析,故事写作,影评写作,小品写作,广告,电视栏目,摄影专业知识,摄影作品分析,自我介绍,即兴评述。

统考考试内容:文学常识,编写故事,电视片分析,即兴评述(纯笔试一张卷子,满分200)

校考考试内容:文学、文艺常识,编写故事,叙事散文写作,影视作品分析,面试自我介绍,编讲故事,命题小品。

教学安排 第一阶段 :统考入门

1、课程内容

1视听语言基础:景别,角度,构图,运动镜头,长镜头,空镜头,色彩,光线,音乐,声画关系,蒙太奇等(30%)2故事写作(25%)3文学常识

(15%)4电视片分析(30%)

2、阶段目标

文常:基本掌握国内国外的文学常识。

电视片分析:能够完成统考电视片分析的题型。

编写故事:完整的写出一篇叙事详尽的故事。

第二阶段:校考解析

1、课程安排

1、广告;(10%)

2、电视栏目(真人秀,谈话类,新闻类,生活服务类,电视栏目分析);(25%)

3、摄影相关知识和摄影作品分析(15%)

4、面试自我介绍,命题小品(15%)

5、即兴评述;文艺常识电影电视广播美术音乐;(15%)

6、叙事散文写作;(15%)

7、文艺常识:导演,各大电影节,中外电影史(5%)

2、阶段目标

文学常识:熟练掌握国内国外文学常识,基本掌握电影,电视,音乐,戏剧等文艺常识。

面试:熟练的自我介绍,能够当众讲故事,表演命题小品。

即兴评述: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影评:能够熟练使用视听语言分析影片,包括微电影纪录

片。

第三阶段应试

1、课程内容

1、电视片分析(解说词,做题技巧,大量练习);(20%)

2、故事写作(人物练习,情绪练习,矛盾冲突练习)(20%)

3、文学、文艺常识;(10%)

4、影评写作(导演的各个作品对比,相同类型电影对比,电影色彩,电影音乐,电影光线,人物关系,剧情发

展);(20%)

5、作业:电视片分析大量练习,文学常识背诵,故事写

作手中准备5篇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完整的故事;

(30%)

2、阶段目标

文学常识:熟练掌握国内外文学文艺常识,掌握文常简答

题做题方法。

电视片分析:熟练掌握历年真题,看片子就能够判断老师

的出题放学。

影评:对各大导演的风格特点熟练掌握,对必考电影有准

备好的影评。

故事写作:能够熟练应对各种考试题型

即兴评述:写出逻辑清晰,观点明确的即兴评述。对各类

型即兴评述题都有准备好的答案。

推荐影片

中国:

张艺谋《秋菊打官司》《英雄》 陈凯歌《霸王别姬》《梅兰芳》 冯小刚《天下无贼》《1942》

李安《喜宴》《饮食男女》《少年派》 许鞍华《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

王家卫《花样年华》《阿飞正传》《一代宗师》《春光乍泄》 陈可辛《中国合伙人》《甜蜜蜜》 贾樟柯《小武》《站台》《任逍遥》

《白日焰火》《解救吾先生》《推拿》《艋舺》《一个勺子》

好莱坞:

科恩兄弟:《老无所依》(西部片)

索菲亚·科波拉《在某处》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斯皮尔伯格《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 《摔角手》第65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窃听风暴》第6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雨人》第6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第8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国王的演讲》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鸟人》第8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万物理论》第87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 希区柯克《后窗》《精神病患者》《房客》

《星际穿越》《这个杀手不太冷》《低俗小说》《发条橙》《勇敢的心》《记忆碎片》

韩国:

《素媛》《熔炉》《杀人回忆》

其他国家

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篇3

关键词 高校舞蹈编导专业 教学 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高等舞蹈教育的逐步完善,大部分高校先后都创办了舞蹈编导专业,并且随着专业办学实力的增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肩负起了培养社会所需的舞蹈编导专业人才的重任。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高校针对时代与社会因素,在舞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教育实践上不断套用、借鉴、反思与完善,探索着更为适宜的教学模式。

1 社会对舞蹈编导专业人才的需求

高等教育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戚戚相关,舞蹈编导专业的创办体现了时代的人才需求。现今舞蹈编导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来源于以下几方面:一是来自中小学学科教育的需求,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现和实现素质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因此舞蹈专业教师的引进成为中小学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社会市场的需求,社会物资条件的极大丰富,大众对于精神消费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经济的繁荣带来了艺术领域的活跃,各种大大小小的文艺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这些活动中具有节目创编能力、舞台表演能力、策划导演能力的舞蹈编导人才就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三是社区文化生活的需求,社区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基层群体,在全民健身的舆论引导与带动下,社区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形式多样的健身舞成为社区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充分避免损伤、符合不同年龄段运动规律、科学的舞蹈活动才是适合群众的,只有专业的舞蹈编导人才才能担任起社区活动策划与编排导演重任。

那么社会对舞蹈编导人才的专业素质又有哪些要求呢?舞蹈编导专业是一个以培养对现实生活和对美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舞蹈创编者的专业,旨在让学生掌握不同舞种、不同舞蹈形式创编的技能,具备表演、教学、科研的综合能力。具体而言,舞蹈编导人才应在具备舞蹈编创能力的同时,又具备舞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策划群众艺术活动的能力等复合型素质;具备扎实的文化底蕴;具备深厚的专业编导表演技能,对生活美有较强的敏感度,有较强的创作欲和综合表演能力,有良好的音乐把握能力和舞蹈技巧水平;有独具匠心的创造性特征。

2 我国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我国高校舞蹈编导专业现已从一个专业发展成为一个结构完整的学科体系,但在社会经济和舞蹈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中的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舞蹈编导专业的发展和舞蹈编导人才的培养。

教学功能的单一性导致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市场需求脱钩。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内容分为专业课与公共课两部分,其中专业课包含专业课堂实践课如芭蕾基训、古典舞基训、编导技法等,专业理论课如舞蹈运动原理与解剖学、舞蹈美学、舞蹈编导理论、舞蹈教育心理学等,专业选修课如钢琴、声乐、美术等;公共课包含公共必修课如英语、体育、心理学、教育法与教学论等,系外选修课如美学、文化入门、人文地理等其他院系的选修课程。这样丰富的课程体系,技能与文化并重,实践与理论并肩,应该说为舞蹈编导专业培养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课程上的保障。但实际上,由于教与学禁锢在课堂中,即便是偶尔有舞蹈比赛或者社会实践活动,还是不能充分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常规课堂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能力上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课堂所学内容没有转化到明确的目标能力上,凸显出课堂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

在舞蹈编导专业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舞蹈教学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教师也在这种思维定势中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了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他们主体性发展的关注,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特征的培养。其次是教学过程授课形式的单一僵化了学生的思维,理论课中灌输性的授课方法以及实践课中示范-模仿-练习的模式没有关注到学生情感与思维认知能力的变化与发展,不能及时有效地实现理论知识的转化与迁移。

3 创新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的探索

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要很好地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培养出技能与文化深厚的综合性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教学模式才是关键。

3.1 压缩课堂教学,加强实验创作环节

在各高校舞蹈编导专业的具体年级年度课程安排中可以发现,专业课程安排时间松散,周一到周五有大量的小块段时间被闲置,而且课程类别的区域时间段不适合舞蹈专业动与静(专业课和理论课)的特点,使得教学战线拖得太长,效率低。这样的课程安排没有考虑到舞蹈编导的专业实践性特点,应在不减少课时的基础上,压缩一周的课堂教学天数,将压缩精简后的时间用于实践环节。精简课堂教学天数,让学生有较为充裕的时间用于实验创作环节,紧密结合编导理论与技法,围绕所要表现的主题,亲自创编舞蹈作品。实验创作环节的强化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与技法的转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2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与手段

在教学模式上不断应用其他形式补充实践教学,如采用电教设备观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舞种和文艺活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融会贯通;举办相关知识讲座,就某一方面的知识进行纵深拓展,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理论素养;举办作品分析讨论会,可以观摩知名舞剧或舞蹈家的作品,也可以欣赏与点评学生自己的作品,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反思、促进与提高。在教学手段上,不断尝试与创新,如在舞蹈实践课上采用强制与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强制性的舞蹈教学中启发学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主学习法,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多种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方法是辅助教学手段,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不能让教学流于形式。

3.3 多渠道提供舞蹈编导实践途径,延伸教学环节

提供充分的舞蹈编导实践,以帮助学生实现由学到用的转变,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舞蹈编导实践的把握,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高校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供舞蹈编导的实践机会:第一是即兴训练。在学生对音乐的风格、旋律、基调以及表现的情感与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迅速组织舞蹈动作去刻画,并有情感地即兴表演出来;第二是剧目训练。剧目训练可以促进各门课程的训练成果的融合,让学生边学边用,在剧目训练中检验各种技巧技法的掌握程度,同时反思舞台动作与课堂训练的差异,不断修正技法,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提高综合能力;三是校内各种展示机会。如舞蹈专场晚会、舞蹈比赛、学生任编导的其他校内娱乐活动等,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特点与创意,以个人、小组、集体的形式进行组织、创作与表演,通过舞台实践激发创作与表演潜能,提高技术能力;四是社会实践活动。如可成立学校舞蹈团,成员来自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教师组织团队和指导,以市场化的形式操作,演出剧目根据社会的需求编排和表演。这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共同编创,以市场为检验标准,使舞蹈专业教学实效化,很好地将教学、剧目编排和表演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水平高的学生。

参考文献

电视编导教学方法探究 篇4

1.1 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

电视编导需要专业理论的修养,包括熟悉电视的媒介特性与传播规律,掌握视听语言方面的知识,对影视理论有基础的了解。除此之外,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包括策划、采访、拍摄、编辑、制作等,也是一个优秀编导必备的条件[1]。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作为基础知识十分受重视。例如,广播电视学的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就已经掌握了摄像与摄影基础知识、电视摄像、演播室使用等内容,提前学会了技术基础知识,但没有整体性的安排新闻采访、选题策划、广播节目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等相关课程让他们在理论学习中直接运用所学技术做出一档电视节目或广播节目。到了大三下半学期,开设电视编导课程,由于所选教材偏重理论知识,再加上面临毕业和就业双重压力,难免懈怠。

1.2 实训教材的缺乏

在电视编导专业系列教材中,没有专门的实训教材。以《电视编导实用教程》为例,一共八个章节内容,前六章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包括编导简述、电视的媒介特性、影视理论、文案写作等内容,最后一章是不同节目类型的编导要点,只有第七章涉及到电视摄像、镜头剪辑与演播室布景。虽然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却缺乏实践操作的训练步骤。由于不同教师的实践经验限制,导致难以编写权威性的实训教材。

1.3 课程体系缺乏科学设计,学生实践课时少

课程安排缺乏科学设计,同样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技术的学习没有与相应理论课程结合,造成学生只学技术与只学理论的现状,且在教学学时分配上缺乏实际考量。

以所选教材为例,理论课内容占时较长,而不同类型的节目编导要点不同,如果每一档节目都要求学生拿出作品,需要策划、采访、拍摄、剪辑、制作等多个环节,就需要学生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实践。

2 改革措施

2.1 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一般来说,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课程需要安排总课程的50%为实践课时,电视编导作为传统理论课程,不仅需要明确拆分出实训教学课时,还需要提高实践课时量。其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非线性编辑》《电视摄像》等更偏重实践,所以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实践课时。

2.2 提高实践考核的比重

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下降,与成绩评定比重划分有很大的关系。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最好的方式就是他们提交的实践作品,通过作品的完成情况,就可以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如果在总成绩的评定中,将学生的电视作品纳入考核范围,并与理论课笔试成绩旗鼓相当,就能起到督促作用。用“施压”的形式让每一位学生切实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实践内容,而非死记硬背知识点。因此,在电视编导平时成绩评定(百分制)中,将课程作业与实践成果(电视作品)的分数比重提高,在同期开设的《电视作品分析》课程中,激励学生去演播室完成电视作品制作并分析。

2.3 灵活安排师资

针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可以灵活安排教师完成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同一学期中的《电视编导》与《电视节目制作》,前期理论知识可以由一位擅长理论的教师承担,而后期实践课程交给编辑技术过硬的教师来授课,也就是两位老师分别承担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所长,既减轻了教学压力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此外,根据目前学院现状,可以聘请一些有丰富编导经验的电视从业人员作为顾问,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尽快接触到电视节目真实的面貌,还可以对专业发展和教学起到激励作用。目前,电视台和制作公司都要求应聘者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而最终能被录用的一定是有思想、有技术,能够直接熟练做节目的人。

2.4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理论知识的授课本身就比较单调乏味,多数情况下以教师讲课为主,如何能够让课堂变得灵活生动,就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将枯燥内容变得生动活泼。例如,编创故事部分,可以列举一部分故事情节,让学生们进行改写或者指出这则故事的不足之处,发散思维,自行创作;也可以设定一个话题,全班进行接龙式得编讲故事,每一位学生都要传递一个故事情节,无形之中学到彼此的创新想法和课堂内容。

当然,这种案例教学法也可以使用学生的作品进行讨论,一方面可以现场指出学生作品的不足和改进之处;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们相互讨论和鉴赏提供案例。

3 结语

在电视编导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部分的脱节的情况值得我们反思。相信只要从以上几点着手改进,电视编导专业一定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摘要:电视编导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职业,必须通过长期的学习、练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其精髓。因此,为了让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既强于理论又强于实际操作,笔者详细探究了电视编导教学方法,望能为电视编导教学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电视编导,教学方法,广播电视新闻专业

参考文献

编导课程教学安排 篇5

编导培训教学安排

1、教学时间

每个周期为15天 每天2个课时 每个课时3个小时 即30个课时 授课时间共60个小时

2、教学内容分为

(1)即兴评述(50分)(2)影片分析(80分)(3)编写故事(40分)(4)文艺常识(30分)

3、课时安排

(1)即兴评述 4个课时(2)影片分析 10个课时(3)编写故事 6个课时(4)文艺常识 1个课时 1个课时介绍编导考试的内容 1个课时讲影视常识

1个课时讲摄影摄像的基础知识 3个课时的小考试 2个课时的期末考试 1个课时的结业仪式

4、影片分析涉及的类型

广告 纪录片 电影 专题片 电视栏目

每日课程安排

编导专业

第一天:上午 第一节课

编导考试的具体内容 电视编导是具体任务 第二节课 9大艺术的简介

世界著名的102部电影 中国国产100部电影第一天:下午 第一节课

广告创意讲解与技巧写作 第二节课

电视栏目策划与解析

第二天:上午 第一节课

面试的4个档次 如何作自我介绍 第二节课

学生上台作自我介绍 第二天:下午 第一节课

即兴评述对语言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课

编导专业

如何构架即兴评述的中间部分

第三天:上午 第一节课

即兴评述结尾的方法 第二节课

常见的即兴评论题目分析 第三天:下午 第一节课

给定题目,同学们写提纲 第二节课

依据提纲,评论题目

第四天:上午 第一节课 即兴评论考试 第二节课

公布成绩 总结经验 第四天:下午 第一节课

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课 编导专业

镜头元素

第五天:上午 第一节课

视听语言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课

专业影视学名词解释 第五天:下午 第一节课

影视运动元素节奏的诠释 第二节课 电影流派

第六天:上午 第一节课

影片分析的写作方法与格式 第二节课

影片的正确与错误评析 影评的要求 结构第六天:下午 第一节课 看电影《黄土地》 第二节课

编导专业

分析影片

第七天:上午 第一节课

影视标题的种类 如何分析一部电影的主题 第二节课 影评的写作流程 第七天:下午 第一节课

观看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 第二节课 解读电影

第八天:上午 第一节课 专题片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课

观看一部专题片 并详细解读 第八天:下午 第一节课 如何赏析故事片 第二节课 编导专业

影视剧的评论

第九天:上午

解读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蒙太奇 第九天:下午 第一节课

影评常见的题目类型 第二节课

06年到09年各大高校影视专业的影视考试题目

第十天:上午 模拟艺考真题 做卷子 第十天:下午 写作文的四大方向

第十一天:上午 命题故事的写作方法 第十一天:下午 怎样写好材料作文

第十二天:上午 命题创作的方法

编导专业

第十二天:下午

针对编写故事进行模拟考试

第十三天:上午 第一节课 电影的发展史 第二节课

中国电影常考知识点

第十三天:下午 第一节课 经典文艺常识 第二节课 影视艺术部分

第十四天:上午 模拟面试 第十四天:下午 模拟笔试

第十五天:上午 公布考试成绩 编导专业

舞蹈编导教学中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 篇6

关键词:舞蹈编导教学 舞蹈形象思维 培养

一、前言

随着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于艺术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得到了提升。舞蹈作为艺术方面的其中一个分支,也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舞蹈有着多元的表演方式,当前社会中,单依靠舞蹈经验进行舞蹈的编排已经不能对于观众的需求进行满足了,因此,我们在舞蹈编排的过程中,应融入现代化元素,通过对于社会发展的融入从而使得舞蹈形式以及内容得以创新,进一步满足观众当前的审美需求。

二、形象思维的重要作用

舞蹈编导过程中灵感的主要来源即为生活。因此,中专教师应提升学生在生活中对于灵感的发觉以及积累,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灵感进行提升。优秀的舞蹈编导人员都是将自身对于生活的感悟融入到舞蹈中去,因此,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同时应将本质内容进行注重,从而融合音乐,对于舞蹈的整体情感以及动作进行体会,以使得自身的形象思维也得到相应的激发,促进今后将形象思维融入到舞蹈编导中,从而提升舞蹈的整体质量。

三、舞蹈形象思维在舞蹈编导各项训练中的培养

中专教师可在日常训练中加入对于学生感知力的提升,加强舞蹈的训练,使得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从而加强对于舞蹈的理解以及掌握,并加强自身对于情感的融入,并且还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舞蹈的鉴赏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相关的创造性思维,以使得学生的舞蹈综合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

1.基础训练

基本功作为舞蹈训练中的基础训练之一,对于舞蹈的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基本功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在此练习期间,学生会付出大量的努力。并且基础训练中,学生的理解也十分重要,学生若不能准确的理解,则会对于之后的舞蹈训练造成相应的影响。例如,学生在进行芭蕾的基础学习的过程中,若不能准确的理解站姿以及手位,就会使得动作有误,动作整体的协调性以及美观程度降低,从而不利于今后的继续学习。因此,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使得学生付诸努力,还要加强学生对于相关动作的理解程度,基础教学的良好完成也就为学生今后的舞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语言训练

语言训练即在训练过程中,结合语言文字的叙述对于场景以及情境进行描述,从而使得学生对其进行充分体会并结合自身的情感利用肢体语言进行表达。该练习方法有助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形象思维,加强情景的构建,以及自己情感的培养。同时在练习中,还可以向学生们进行相关的道具提供,以方便学生对于外界事物进行寄托,来利用舞姿表达自身的情感,既加强了学生对于场景情感的培养,又提升了学生的舞蹈编导能力,进一步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并且加强了编导出来的舞蹈的吸引力。

3.艺术鉴赏训练

加强对于学生的艺术鉴赏训练,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舞蹈的欣赏水平,并方便学生积累优秀舞蹈的经验与优点,从而对于自身的形象思维进行培养。舞蹈在此方面与摄影有相近之处,摄影即利用相机将事物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而舞蹈也是将表演中每一个动作最美的展示给观众。因此,学生应加强对于优秀舞蹈的观看以及鉴赏,从而在其中发现优秀舞蹈中存在的优点,并对其进行积累,以丰富自身的舞蹈经验,并有利于在今后的舞蹈编排中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提升舞蹈的综合可观性。舞蹈是一门较为直观的艺术,通过表演呈现给观众,因此,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应将其结合到实际生活当中,并且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而激发自身的灵感,使得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培养。

4.舞台美术鉴赏

舞台艺术鉴赏使得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对于自身的形象思维得以培养,综合的舞蹈编导能力得以提升,而舞台美术鉴赏则是的学生从中学习到舞蹈中角色与整个舞台间的艺术关系,进一步方便学生对于舞蹈编导精髓的培养。学生对于舞台美术的鉴赏,促进了学生对于自身角色的理解,对于舞台布置以及场景的理解,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以及灵感。而形象思维以及灵感都是舞蹈编导过程中所需要的,因此,舞台美术鉴赏不仅提升了学生对于舞台美术的兴趣,从中积累相关的经验,还使得学生加强了对于编导综合能力的培养。该做法有助于学生的在舞蹈演出中进一步融入了自身的情感,并且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舞台美术的布置以及设计,从而使得自身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的使用以及发挥。

四、舞蹈教学中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

以上是通过中专教师在课堂上的训练方式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得出的对于学生形象思维进行相关促进作用的结论。而不同分来的舞蹈,也能够对于学生的形象思维进行培养,以下则通过舞蹈类别进行分析。

1.在抒情类舞蹈教学中的培养

抒情类舞蹈对于较为温和相关的风土人情以及对于当地文化和自身的相关感悟进行融合,因此,在学生学习或进行欣赏之前,中专教师应先对于当地的文化向学生们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对于当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促进学生们将当地情况与舞蹈中的情感相融合,将舞蹈的可理解性提升,使得整个舞蹈内容得到升华。在舞蹈的学习中,学生的唯一缺陷即为对于相关人生阅历积累不够,不能够很好地带入,此时教师即可对于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开发,并将想象力带入到舞蹈当中,使得自身对于情景的理解结合上想象力,从而更好的将舞蹈的动作展现出来,经过长时间的想象力积累,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体舞蹈编导能力的提升,形象思维的建立,还有利于学生逐渐摸索出适合自身的舞蹈风格。

2.在叙事类舞蹈教学中的培养

叙事类舞蹈即通过演员肢体动作以及情感的带入,从而将编导出的故事完完整整的利用舞蹈动作叙述出来。叙事类舞蹈与话剧以及电影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却有存在着极大的区别,其相似性表现在这三种形式都是对于相应故事的表达,而区别则在与话剧与电影是利用语言来对于情感进行表达,从而推动故事的发展,而舞蹈则是利用舞蹈动作进行故事的叙述以及情感的表达,由此可见舞蹈叙事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受到不能利用语言的限制,因此的难度更为巨大,但若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良好的对于角色进行诠释和表达,则会使得学生的舞蹈掌握水平不仅得到了提升,还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将思维培养融入到现实的舞蹈表演中,有助于进一步的将学生的舞蹈编导质量得以提升。学生在叙事类舞蹈中释放天性,融入自身的理解以及舞蹈特征,由此可见,该方法有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

五、结语

本文分别从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舞蹈的分类上进行了相应形象思维的培养方法的分析,在舞蹈编导的教学过程之中形象思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舞蹈的形象思维有利于学生将音乐、情感以及动作融合到一起,从而使得演出时情感更好的融合到舞蹈之中,也更好的对于音乐节拍进行掌控。教师在对于学生进行教导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对于不同训练方法的应用,从而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激发,鉴赏能力以及对于舞蹈的表现能力进行提升,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方面的培养,并且可以通过对于不同舞蹈类型进行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形象思维能力,以促进学生展开自身的创造力,提升自身感情的融入以及学生情感的表达。本文结合相关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望对于读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钢花.论舞蹈编导教学中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J].才智,2014,(35):126.

[2]任烨.关于舞蹈编导应具备的素质探讨[J].通俗歌曲,2016,(01):178.

[3]侯丽娟.舞蹈编导教学中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J].艺术评论,2015,(02):147-149.

[4]陈妙兰.论舞蹈编导教学中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1):135-136.

[5]余双慧.舞蹈欣赏教学中形象思维对肢体语言之渗透探微[J].四川戏剧,2011,(02):139-140.

编导教学 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目标特殊性,项目教学法,项目设计

一、高职高专层次编导专业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在高职高专层次设置编导专业的院校之一。高职高专层次编导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综合性院校有一定的区别, 具有这一层次编导专业自己的特点———侧重执行能力的创作型编导。各级电视台以及影视制作公司所需求的编导, 不仅是影视节目的制作和运行的核心, 更是承上启下整体协调影视制作各环节和流程的核心。因此, 编导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更需要较强的节目创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创作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影视节目制作当中的自主思考并提出选题的能力, 自主撰写节目策划、拍摄方案和解说、宣传词的能力。而团队协作能力, 是编导调动摄像和后期编辑以及影视节目制作相关人员的能力。高职高专层次编导专业学生的培养, 面临的教育难题比综合性院校的编导专业更为复杂, 高职高专层次的编导专业教学也和普通综合类院校的专业培养方式不同。高职高专层次的编导专业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的设计构思上, 要不同于综合院校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 也和高职高专类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和摄影摄像专业的纯粹重视技术操作的教学方式不同。因此, 高职高专类编导专业的教学方式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 结合学生学习和就业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个人在编导专业课程授课中的实践与探索

1. 理论性课程, 从“案例教学”到“项目教学”的转变。

在理论和创作相结合的课程授课中, 我采用的是“案例教学”到“项目教学”的转变。最初的理论课程授课, 我的教学方式是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去讲解书中的理论。通过列举各种案例, 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但是, 案例教学对现在学生来说, 也存在一定的难度。现在的学生普遍不喜欢做笔记, 课上基本上不带笔记本, 甚至连课本也不带。上课就通过看ppt, 听老师讲来进行。真正到实践当中进行创作时, 学过的理论完全不会使用, 甚至想不起来在哪里学过。根据学生现在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习惯, 我对理论课的教学进行了调整。让学生在“做”中学,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去思考理论, 运用理论, 记住理论。以影视导演与影视剪辑课程为例。第一次上这门课程时, 我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法。课上用

项目化会计教材的高职特色

肖顺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贵阳550005)

摘要:项目化会计教材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教学过程实施行动教学方式, 突出培养实际能力;概念性知识通过实例进行阐释, 以够用为原则, 教学内容紧紧结合工作实际, 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关键词:高职教育;项目化;会计;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 高职教育的优势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重视, 其特点不断彰显。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13-0198-02

但是, 高职教育在教材建设、教学理论研究、学生培养模式上还不能与普通高校教育并肩。其中教材建设问题明显滞

----------------------------------------------

大量的案例带领学生分析场面调度、基本剪辑理论等内容, 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 学生学完就忘。到第二年的创作课程时, 照样需要老师重新强调基本的理论知识。因此, 在新一届编导专业的授课中, 我改变了方式, 采用了小项目制作的形式讲解理论, 让学生在“做”中学习。例如, 讲到双人对话场景的场面调度, 我让学生用手机和自己手里的DV拍摄我给的小剧本《苹果》。这个以双人对话场景为主的微型影片, 镜头和对话都相对简单。大一的学生操作起来相对容易, 也比较好入手。我让学生课下拍摄完《苹果》之后, 在课上进行分析, 逐个讲解每个人拍摄中出现的问题, 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学习双人对话场景的场面调度时, 印象非常深刻, 效果也很好。而且也激发了很多学生的创作意识。通过两次教学的思考和调整, 我认为, 编导专业的教学, 特别是理论性强的课程的教学, 更应该以“项目教学”为主。特别是要将理论内容合理设计在项目实践当中。编导专业一直以来强调学生的构思创意的能力和电视文本写作的能力, 因此有很多人认为编导专业的教学应该侧重理论教学而不要太注重具体操作。我现在并不太认同这种观点。我认为在高职高专层次编导专业的理论教学部分, 恰恰应该将理论教学放入项目操作中, 而不是单独对理论进行讲解。我们要教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 我们要培养出的学生的职业素质, 都应该在项目操作中完成, 而不仅仅是课堂的单纯讲述。

2. 创作课“项目设计”, 由“学生自主”到“教师主导”的设计方式。

在创作课的课程授课当中, 笔者也进行了一定的摸索和实验。在纪录片创作的两次授课过程中, 第一次授课我采用的是老式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这门课程在三年级开设, 因为大三的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自主创作能力。因此最初的教学由学生自主进行策划, 撰写策划案、脚本, 然后拍摄, 剪辑。但是, 这种方式没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选题能力, 因此, 耗费很多时间在选题的拟定上。最终学生提出的选题不够典型, 可拍摄性欠佳。再加上有些学生在拍摄和后期剪辑上的先天不足, 导致学生的整体创作都差强人意, 勉强完成。在吸取第一次授课的经验教训之后, 我第二次给学生授课时就改变了思路。首先我事先去了解了学生的创作状态, 对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课程最终的结果和目的是选送学生中优秀的纪录片参加暑期的影像大赛。这样学生的学习和创作有了最终的落脚点。创作的目的性就变得比较明确。在具体授课方式上, 开始授课之后, 我用两次课的时间让学生认识了纪录片的概念, 接着就指定选题让学生进入创作状态。此次, 我让学生梳理学校附近———山东章丘的文化点和民间文化代表人物。然后搜集与这些文化点相关的所有文字和影像的资料。最后在他们搜集的资料中提炼选题, 设计拍摄方案。这样学生进行创作时的方向性就很明确, 同时创作的目的性也非常强。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的,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被调动了出来。为了让所有学生得到锻炼, 在进行项目操作时, 各小组的所有学生都需要进行明确的工作分工, 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要有明确的任务。这些任务的完成情况会计入创作课的最后总成绩。这样就保证一些需要有点压力才愿意学习的学生能够认真对待创作。从教学效果上来看, 这种方式下, 很多学生能够课下主动搜集相关资料, 并把资料搜集的结果拿到课上讨论, 向老师提问。而且很多学生能够主动观摩和参考类似的记录片, 并不用教师在课上带着观摩。很多学生课下自己观摩了片子, 课上带着问题问老师, 化被动为主动。在拍摄方案的规范和拍摄脚本的写作当中, 以学生自主撰写为主, 教师通过指导帮助学生改变思路, 纠正理念的基本错误。学生也在学习教师教给的理论的同时, 反思自己的文本, 主动进行修改。这一阶段由老师扮演策划案审核者, 通过策划案和拍摄脚本的小组才能进行拍摄, 教师才给签单子借机器。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也有了修改策划案和拍摄脚本的压力。在拍摄阶段, 学生首先带着“摹拍”的意识进行拍摄, 参考同类节目拍摄的方式, 然后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原创。此阶段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摄影摄像的基础, 在必要的地方, 进行现场指导。同时, 针对摄制基础好的小组提出更高的要求。拍摄完成后, 教师要检查素材, 不合格的部分让学生重新补拍或重新拍摄。后期剪辑阶段, 学生拍摄回来的素材在后期剪辑中必须每一个人参与剪辑, 不能互相抄袭。这等于给学生加大了实践操作的要求, 教师后期看片的量也非常大, 但效果比较明显。学生虽然感觉很累, 但大部分学生有成就感, 感觉能学到东西。学生在自主剪辑中发现了很多问题, 有很多学生叫苦连天, 也有学生应付了事, 但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 这次授课的效果比之前好很多, 有多部作品获奖。

浅谈舞蹈编导的教学改革 篇8

课堂是知识育人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要能吸引学生, 一定要有丰富的内涵。所谓内涵, 一是要突出重点和难点;二是要使教学内容有深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就决不能平铺直叙, 更不能本末倒置, 长篇大论地讲那些次要内容, 忽略重点和难点。固然, 编导的技术知识相对比较枯燥, 编舞技术技法的使用方式方法相对比较单一;但同样也需要在授课中强调到其中的重要性和掌握的必要性。

一般在编导技术授课和作业回课当中, 老师们讲课通常有3种方式:念、讲、侃。这里的“念”就是念讲稿, 或者说念书本即照本宣科;“讲”, 就是教师在深入教材理解教学内容之后, 用自己的语言、具体动作的示范、自己的体会讲解课程的内容;“侃”, 当然不是“侃大山”, 更不是胡侃, 而是侃书本上没有但又与课程教学内容有关的内容, 诸如, 自己和学生已知编导者的研究成果与创作经历、过去和现在的编导实例、作品形成的过程、舞蹈家的成长经历等等。在编导教学实践中, 应当更多的采用“讲”、“示范”、“侃”结合的方式。“讲”、“示范”、“侃”结合的优点在于能够使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 不仅可以使编导课堂教学具有吸引力,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舞蹈编舞技术技法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对于舞蹈作品方面的一些重要成果以及一些编舞技术上的重大改革, 诸如某些专题晚会的舞蹈编排;个人作品晚会当中的舞蹈作品;节庆演出当中的舞蹈作品等等, 我们都要从舞蹈编创的角度加以分析, 并且将所得到的结果引入课堂教学, 使学生看到编舞并不是一些枯燥的技术法则和理论, 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九八年我在宁夏化工公司影剧院看到过一场舞剧的演出, 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作品民族舞剧《丝路花雨》, 它荣获了“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奖”。1979年, 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的。是以古丝绸之路上的善恶故事为背景, 以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为题材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该剧主要歌颂了创作盛世精品敦煌壁画的普通画家, 赞美了中外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丝路花雨》不仅剧情曲折复杂、人物形象生动, 而且场面恢弘, 服装精美, 舞美设计与音乐都有新意。剧中的“琵琶舞”、“波斯舞”、“盘上舞”等舞段新颖别致, 编排独特, 尤其是剧中那些带有异域情调的舞蹈曾令当时的观众兴奋不已。就舞蹈艺术而言, 《丝路花雨》的最大成就在于“复活”了敦煌壁画的舞蹈形象, 在深入研究敦煌壁画乐舞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舞种———敦煌舞, 其中“琵琶舞”中的“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更是成了“敦煌舞”的经典标识。

舞剧《丝路花雨》的出现不仅在中国舞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而且创造了中国民族舞剧巡演世界的纪录。从此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持续不断的“古代乐舞复兴”, 出现了一大批“仿古乐舞”, 如:《仿唐乐舞》、《编钟乐舞》、《西夏古风》、《九歌》、《长安乐舞》、《汉风》、《铜雀伎》等等。中国“古代乐舞复兴”之风, 不仅极大的丰富了艺术创作, 而且继承和宏扬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 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舞蹈家们前所未有的艺术创作力。

通过在课堂上具体的分析创作的技术和构思, 让学生依托具体作品实例的讲解感受教学内容与舞蹈作品之间的紧密关系。实践表明, 将这些舞蹈作品实例引入课堂教学, 不仅能引起学生很大兴趣, 而且会产生很大的震撼和影响。

2 强调教学方法方面:使用启发、引导、教学互动

活跃课堂上的学术气氛需要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 教师的主题示范, 学生进行变化发展;针对课例采用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为此, 需要转变教学思想, 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这是我从事教学工作的一贯理念。在这个理念的主导下,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 我逐步形成一套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 是要善于提出问题, 揭示矛盾,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加强学生的联想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 特别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出:为什么有的地方技术使用或编舞手法可以清晰的显现出来, 有的地方则难以立刻分析确定结果。大多数同学都知道这是因为在同一作品当中使用了不同的编舞手法, 因为在队形变化和流动的技术处理的结构方式有一些是常见的常用的, 有一些是处理变化的手法不太常见或使用次数不多。于是怎样确定使用的编导的技术技法, 就成了他们迫切需要知道的内容。

其次, 是在课堂讲授中淡化技术推导与单一加减, 强化技术使用的定性分析, 强化基于基本概念的直观判断, 突出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关键是怎样在简捷的技术分析过程中突出思路、突出方法。因此, 在技术使用前要有效果对比分析, 就是让学生懂得“问题是什么?技术的性质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提出怎样的修改意见?”

第三, 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 并得出某些结论, 包括一些重要结论。讲课教师一般都很重视结论, 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有些结论包括一些重要结论, 可以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去自己得出。当然, 学生有时得出的某些结论可能是错误的, 但是经过老师的引导, 他们会从错误中得到正确的结论, 这结论对他们可能是更深刻、更牢固的。正如有的同学所说:“老师讲的再多、再好都是有限的;而我们自己琢磨出来的知识才是无限的。”

引导学生思维应该是教师的一种重要职责。有的学生不爱想问题也不爱提问题, 回课时作业质量也不高。对于这样的学生, 老师决不能迁就, 有时甚至需要要“强迫”他们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第四, 是为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 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想、去自学、去研究, 讲好每一单元技术变化技法使用的结论与讨论。有些问题本来是应该让学生去想的, 老师却讲了结果, 用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讲的过多、过细、过全, 学生就不用思维、不用动脑筋, 这种灌输的办法, 实际上窒息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老师的愿望是好的, 但效果却适得其反。

为了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 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少讲, 而且要严格控制讲课时数, 要改变教师“一言堂”, 展开课堂讨论, 活跃学术气氛。

3 认识编导教学质量

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篇9

一.课程科学化, 理论联系实际

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删减类似或多余课程, 增加实践课程时间, 时间长短由课程的性质来定, 比如剪辑软件是做视频的前提, 所以这类软件要在大一就应该进行开设, 开设课时要比其它课程时间长, 因为软件后期应在实践中去锻炼, 才能学好。概念性课程学生做了解即可, 课时可以减少。使课程安排均衡化, 实践类课程的上课老师不能照本宣科, 要根据教学实际来掌握课程安排, 比如, 视听语言课, 老师可以根据章节内容以实例进行讲解, 进行案例分析。把课本知识和制作联系起来, 以制作实践思维来引导理论才能活学活用。作业以体现教学内容实践化。

二.作业科学化, 实事求是。

学生作业在学生学习阶段也是重要的环节, 要有些学校规定学生在一学期内每一个课程都有应当所完成作业的次数, 这样做不太合理, 课程性质不能等同, 现在有很多学生都埋怨每个课程都要做作业比较多, 学生都是为了做作业而做作业, 没有质量保证, 所以学生制作了解的课程可以不用布置作业, 把做作业的精力转移到实践课程上, 实践课程可以分组进行完成, 组里面设置组长监督和维护, 并分好工, 组员每一个人负责一个任务, 老师可以根据组员的各自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打分。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实践作业的时间也能保证质量, 并能够养成动手做的习惯。

三.增加设备数量, 科学管理, 提高利用率。

由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殊性, 需要设备的高投入, 比如:单反相机、摄像机、演播厅、特效制作、录音、灯光等设备的投入, 根据每年设备的使用登记情况可以看出, 高质量利用率远远不够, 应找其原因, 适当减少学生借机器的程序, 增加使用时间, 在一个实践课和专业比赛进行结合, 可以把作业和比赛联系起来, 这样可以加大学生的制作时间, 也可以以此来约束学生。大大增加学生比赛参加率, 这样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才能学以致用。

四.转变思想, 提高实践教学的灵活性

艺术专业的管理需要灵活, 学生在校学习, 传统模式是以学分制进行管理, 修满学分才可以毕业, 所以学生不得不每学期选择一定数量的课程进行学习, 对于个别学生而言是没有必要的, 所以可以改变传统形式, 学生参加比赛, 根据获奖比重来奖励学分, 奖励的学分可以算到下一学期需要修订的学分数, 到下一学期如果有学生达到了一定的课程学分, 就可以减少学生课程, 有些学生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 也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

五.多与公司合作, 增加校企合作计划, 与公司形成互通性。

校企合作计划是学校专业学习的营养剂, 目前很多高校也在不断的与企业互通合作, 但成效不好, 第一, 校企合作要选着合适的公司和城市, 最好是一线城市;第二, 提高学校与公司的互通性, 不是只是简单的做讲座, 而是可以让公司的人来学校不定时的进行交流, 来学校讲课, 一些专业课的教学可以交由公司的人讲授, 把公司的一些项目拿到学校让学生完成, 把实践教学做活, 学生方面, 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优秀的学生分阶段去公司历练, 再把优秀学生的实践教学放到公司去, 不仅是学生, 以学分制进行约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了解公司制作流程, 而且还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专业建设提高, 把学校课程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第三, 吸引公司进入学校, 有一些学校也采取了类似措施, 在学校里盖一栋创业实践大楼, 学生可以在里面开公司, 把学校和公司结合起来, 也可以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最重要的就是以优越的条件吸引公司进入学校, 对于外来公司提供免费场地, 这样就可以在学校与公司, 学生与公司之间搭建一个桥梁, 实践教学变成可能。

编导专业学生的媒体素养教学研究 篇10

对于媒体素养这个概念的定义, 当前的学术界也有很多的争论, 但是比较权威的一种说法, 是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体素养所下的定义:所谓的媒体素养, 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 所表现出来的质疑能力、选择能力、理解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评估能力和应变能力。简单来说, 所谓的媒体素养就是能够建设性的、正确的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范畴是十分宽泛的, 这也对编导专业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编导专业教学现状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 在教学中教师也更加注意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些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 编导专业是属于艺术类专业, 在艺术类专业的考核当中, 更加注重考生的普通话是否标准, 语言表达能力是否比较强, 甚至对于, 该专业学生的形象和气质都有一定的要求, 对于学生个人的才华, 创造以及管理能力没有很明确的考核标准, 虽然考核标准在这里, 但是要具体的去量化这些标准, 是需要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进行的。但是, 艺术类考试的随机性很大, 所以很难去真正的辨别考生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其次, 近些年来编导专业基本处于一种遍地开花的状态, 很多学校都纷纷开设这门专业, 而且这门专业进入的门槛也比较低, 很多学校设置的编导专业, 招生的人数比较多, 基本只要文化课成绩能够达到学校要求的分数, 那么就可以进入这个专业, 对于其他方面的素质没有明确的可以量化的考核标准。最后, 很多高校在培养编导专业学生的时候, 增加重视培养这些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是紧紧地结合当前需求来进行设置的, 在教学课程设置上, 也主要是以速成教育为主, 很少会去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 在课程的培养上缺乏对于编导专业学生媒体素质的教学培养。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编导, 媒介素养是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 也是编导人员的基本素质所在, 因为编导专业的学生在媒体工作中是处于一种“把关人”的地位。当前的新媒体条件下对于编导专业提出了更高的媒介素质要求, 虽然当前国内有些高校开设了专门的课程, 但是更多的是对于其理论知识的讲解, 在应用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所以这种教学方式的针对性比较差, 而且也收效甚微。

在当前的大众媒体市场环境下, 编导之间相互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 而且当前电视台对于高素质编导的需求也是很强烈的, 不仅仅要求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 实操能力以及优秀的专业素养, 还要求他们能够具备创新意识, 能够创造性地去编排节目, 去安排各项工作, 这就对于编导专业的媒体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学校应该设置相应的课程, 来提升专业学生的媒体素养。

三、提高编导专业学生媒体素养的途径

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 对于编导专业学生的教学, 在当前的高校更多的是以理论教授加实际应用的方式来进行授课的, 这种授课形式具有一定的优势, 虽然他们能够培养编导专业学生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 同时通过实践也能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收获更多, 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有一定作用。但是, 相关媒体素养的教学, 在高校中只是传授理论知识, 明显的缺乏实践性, 而这种授课形式恰恰忽略了培养学生最关键的职业素质。因此, 应当如何高效的去培养编导专业学生的素养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认识大众传媒、使用大众传媒、对大众传媒的批判。

(一)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众传媒

随着我国传媒事业的飞速发展, 媒介以及其传播的信息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 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和外界联系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 大众媒体使得学校、家庭的教育功能更加的边缘化。而在当前的大学校园生活当中, 学生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大众媒体的, 包括手机、电脑、网络等等。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显示,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个人电脑普及率能够达到94.5%以上, 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高达98.5%, 这两种途径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所在, 在如此频繁的媒体交流的过程中, 能否正确地认识大众媒介, 对于大众媒体进行客观的评价, 是对于当前编导专业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们需要更加清楚的去了解大众媒体的实质、功能以及大众媒体对于社会的意义, 从具体实施的角度来看, 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合理的课程设置,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合理的课程设置, 当前国内众多高校的编导专业课程设置中, 当前是将传播学作为主要的课程, 而对于新闻学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 其实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传播学还是新闻学对于编导专业学生来说都是一门必修的课程, 而在课程的设置上往往存在厚此薄彼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导致了当前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不够全面, 在知识体系的构架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同时, 编导专业在学习上应当更加重视实践, 而在课程设置上, 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比较小, 重点还是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 过多的理论课程会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足, 也会导致学生缺乏实践锻炼, 这对于编导专业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2) 积极地引导学生, 媒介是具有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信息属性商品属性的, 根据北京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学生对于大众媒体的认知程度普遍偏低。甚至编导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 他们对于大众媒介在属性上的认知, 更多的能够倾向于其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 而对于大众媒介的商品属性的认识程度比较低, 甚至还有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的大众媒体的运作机制。因此, 在对于编导专业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 专业教师需要对于编导专业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引导, 引导这些学生更好地去认识大众媒介, 并且许多层次的介绍大众媒介的各个属性, 只有对于大众媒介属性进行正确的引导, 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大众媒介的实质, 从而更好地了解大众媒介。

(3) 开展校企合作,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而企业却是检验人才的地方。因此, 为了更好地培养编导专业学生的媒体素养可以开展校企合作, 学校可以与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合作, 利用双方的资源, 鼓励学生在学校内创立各种校内媒体,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校广播, 学校网络媒体的运作过程当中, 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大众媒体的运作方式, 有条件的学校, 可以和地方的电视台或者其他媒体进行合作, 邀请学生定期到电视台去参观了解, 并且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自身, 提高学生对于各种媒介的认知程度。

(二) 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媒体

批判性地认识大众媒体也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对于大众媒体的认知不仅仅要认识到大众媒体中优秀的一面, 还需要认识到大众媒体中相对具有批判性的一面, 从当前的大众媒体市场来看, 市场上的媒体行业并不都是一些积极向上的, 还有很多庸俗、媚俗的节目, 对于这种媒体也需要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 并且正确的了解到大众媒介的两面性, 这也是增强学生媒体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能够使得编导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 更加重视自己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 而不是去设计一些低俗的电视节目。

(三) 帮助学生正确的使用大众媒介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 编导文化水平的高低会决定其所使用的大众媒体类型, 清华大学在2014年对于编导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显示, 很多编导专业学生存在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况, 这种情况导致了, 学生在选择大众媒体的时候与学生自己的学历水平不能够很好的匹配, 为此导师需要对于学生的观点进行引导, 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

(1) 课内引导, 为了改善这种现状, 导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 尽可能地让学生去接触更多的大众媒介, 让他们去认识并且了解网络和手机以外的大众媒介, 并且引导学生能够更加合理、公平的使用这些媒介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2) 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活动是当代大学生所比较喜爱的一种学习形式, 通过这种学习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专业, 针对编导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就需要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专业竞技大赛, 如拍摄微电影, 参与网络文化交流等等。

四、结语

当前中国的媒体行业发展速度很快同时发展的情况也良好, 这也就意味着该行业面临着十分激烈的行业竞争。因此, 对于编导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更加重视培养媒体素质, 通过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来为我国媒体行业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摘要:编导专业的学生作为我国大众媒体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 他们的个人媒体素质决定着我国媒体行业的未来。因此, 提升编导专业学生的媒体素养变得尤为重要了。当今时代电视网络媒体发展的速度十分迅速, 行业内的竞争压力也逐渐增加, 也就导致了编导在传媒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甚至能够直接影响到电视节目的实际走向。因此, 本文将以认识大众传媒、使用大众传媒、对大众传媒的批判等3个方面来对于媒介素养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分析, 重点分析提高编导专业学生素养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编导专业,学生,媒体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子崴.关于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的思考[J].湖北传媒, 2014 (08) .

上一篇:发电机余热回收下一篇:视频图像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