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设计评价指标

2024-06-08

通信工程设计评价指标(精选十篇)

通信工程设计评价指标 篇1

1 电力通信网可靠性评价规程

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电力通信网可靠性评价规程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套完整、科学、有效、实用的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 提高电力通信网可靠性, 保障电力部门生产运行, 科学地指导电力通信网的规划、建设与发展, 提高电力通信部门对通信网的管理水平。

1.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流程

电力通信网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流程如图1所示。

1.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电力通信网可靠性:电力通信系统按可接受的通信业务需求和服务质量标准不间断地向电力系统提供通信连接的能力。

为确保可靠性评估结论科学合理, 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系统全面性原则:选取的指标能全面反映可靠性描述, 没有疏漏。

(2) 稳定可比性原则:适合进行纵向或者横向比较。

(3) 简明科学性原则:指标应具有概括性, 避免重复。

(4) 灵活可操作原则:指标含义明确, 具有现实统计基础, 便于进行数量分析。

1.2 可靠性评价测度指标体系

本文从电力通信网网络拓扑、节点设备、环境变量、管理四个维度进行可靠性分析:

1.2.1 网络拓扑模块指标

网络拓扑主要是体现网络的抗毁性、生存性、实时性, 以及电力通信网关键设备及业务的规模覆盖。

1.2.2 节点模块指标

节点模块主要体现网络元件对可靠性的影响, 包括各个设备的故障率, 备份情况, 消缺率等。

1.2.3 环境变量指标

光缆损坏的原因除冰灾外主要还有被盗、人为破坏、货车挂断、公路施工挖断、电缆爆炸等。

1.2.4 管理模块指标

管理模块指标包括服务指标、安全指标、运行指标。

2 评价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新系统的物理设计阶段。根据系统分析阶段所确定的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和功能要求, 根据用户所处环境条件, 将一个能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实施的方案设计出来。

2.1 需求分析

通过实际调查、查阅标准、技术比较与选择等方法, 明确系统的功能需求、处理流程、数据流程和运行需求。

2.1.1 功能需求

电力通信网可靠性评价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1) 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 操作维护简单。

(2) 支持用户的分类管理, 管理员和普通用户有较好的权限管理功能。

(3) 数据库系统有完备的数据和日志存储机制、有健全的备份、还原功能, 有可信的安全管理策略。

(4) 能对数据进行有效性检查, 确保基础数据的正确和完整。一致的增、删、改操作, 具有灵活的模糊、组合查询功能, 方便数据库管理。

(5) 用户能通过指标权重配置工具, 灵活地选取所关心的可靠性指标进行计算分析。

(6) 用户能通过输入一个日期范围, 评估系统能快速完成计算, 尽量减少人工干预。

2.1.2 性能需求

为确保电力通信可靠性评估系统的质量, 实现时它应有如下的性能:

(1) 系统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 系统的可扩充性和开放性。

(3) 系统的易用性和易维护性。

(4) 系统的标准性。

(5) 系统的相应速度。

2.2 处理流程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后, 决定在实现系统时采用C/S (Client/Server) 模式, 并将电力通信网可靠性评估系统划分为两个部分:客户端子系统和数据库服务器端子系统。电力通信网可靠性评价系统业务流程如下如2所示。

2.3 数据流程和需求

为了满足系统在数据方面的需求, 可靠性评估系统应包括如下几点:

(1) 确保输入数据的准确性。

(2) 数据的一致性与完整性。

(3) 数据的共享与独立性。

2.4 系统设计

2.4.1 系统化架构

系统分为数据存储层、数据存取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

(1) 数据存储层。利用视图屏蔽基础数据, 增强系统的安全性:利用存储过程封装业务逻辑, 提高执行速度;利用触发器、约束机制, 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2) 数据存取层。主要是对数据存储层中的存储过程进行调用。

(3) 业务逻辑层。现业务逻辑的业务类来构成。在实现上, 业务逻辑类完成对数据存取层中数据存取类的封装和调用。

(4) 表示层。该层主要是提供用户与系统的友好交互, 并完成对业务逻辑层中的业务接口类进行调用, 从而实现相应的功能。

2.4.2 系统结构设计

电力通信网可靠性评估系统主要由用户管理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基础数据导入模块, 网络拓扑管理模块, 网络拓扑抗毁度计算模块, 自定义指标权重配置模块, 可靠性及时评估模块, 可靠性多维度统计分析模块等组成。

摘要:本文分析了电力通信网可靠性的重要组成因素, 明确了电力通信网可靠性评估模型的四个模块——网络拓扑、节点、环境变量、管理。并从可靠性需求的四个方面出发, 分析研究电力通信网可靠性的指标体系, 提出了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系统设计基本方法及流程。

物流企业员工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篇2

(1)财务评价指标

财务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而:①收入增长指标;②成本减少或生产率提高指标:③资产利用或投资战略指标。当然,也可以根据物流企业的具体要求,设置更加具体的指标,如经济增加值、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成本降低率、营业净利额和现金流量净额等。平衡计分卡还要求,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岗位的员工,相应选择财务绩效指标。及时和准确的财务数据从就是管理层得以有效管理员工的重要因素,财务日标也是管理者在制定战略时首先考虑的目标。平衡计分卡的设计不是否认财务数据的重要性,而是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对物流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停留在传统的过度重视财务而忽视了其他方面造成的“不平衡”状况进行修正,使财务成为四项主要指标之一。财务指标仍是最重要的指标。平衡计分卡的财务方面用来体现股东利益,概括反映企业员工的绩效。

(2)对的客户评价指标

现代管理理念认为,客户满意度昀高低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物流企业要想取得长期的经营绩效,员工就必须创造出受客户青睐的产品与服务,因此物流企业员工的活动必须以客户价值为出发点。客户方面绩效指标主要包括:①市场份额,即在一定的市场中(可以是客户的数量,也可以是产品销售的数量)企业销售产品的比例;②客户保留度,即企业员工继续保持与老客,1交易关系的比例,既可以用绝对数来表示,也可以以用相对数来表示;③客户获取率,即员工吸引或取得新客户的数量或比例,既可以用绝对数来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数来表示;④客户满意度,即反映客户对其从员工那里获得价值的满意程度,可以通过询问、会见等方法来加以估计;⑤客户利润贡献率,即员工为客户提供产品或劳务后所取得的利润水平。

(3)内部业务流程评价指标

内部业务流程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评价企业员工创新能力的指标:②评价员工生产经营绩效的指标如产品生产时间和经营周转时间、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产品和服务的成本等;⑤评价员工售后服务绩效的指标,如企业对产品故障的反应时间和处理时问、售后服务的一次成功率、客户付款的时问等。

(4)学习、发展评价指标

通信工程设计评价指标 篇3

一、指标选取原则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至少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和代表性。指标体系应能反映影响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况。

2.可比性和针对性。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尽量采用可比性较强的相对量指标和区间具有共性特征的可比指标。同时,必须明确总体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涵义、统计口径和范围,以确保时空上的可比。

3.系统性和层次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呈现结构层次性。特别是在评价一个复杂系统时,如评价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构成这个系统的包括很多不同层次的因素。

4.可取性和弱相关性。我们进行评价时所选取的指标与指标之间在理论上应该是完全不相关的,这样才能使每一项指标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选取竞争力评价指标

在理论上,只要是对县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有影响因素,都应是影响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测度的因素,例如人口结构、资源享赋、所有制形式、法律制度、文化传统、社会环境、GDP、土地面积、区位条件等等。不能说某个因素是否影响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只能说它对县域经济综合发展的贡献程度有多大。

由于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特征,评价指标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因此,本文在设计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时,在参考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发展的潜力三个方面评价县域经济的实力,略显简单)、中国县域经济网(其竞争力深度评价指标体系许多是定性指标,缺乏可操作性),以及部分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着从河南省县域经济实情出发以及资料数据的实际可得性来设计评价指标。参考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文件(NO.0000351豫办[2008]18号)《关于完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通知》关于2008年新版河南省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与人民生活、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建立了河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标准的指标体系。将河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分2个层次,第一层为一级指标,有3个竞争力因素;第二层次共有18个二级指标如表3.1。

三、标准化处理指标数据

指标体系确定后,县域综合竞争力评价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多指标综合成一个统一的评价值,这就要科学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通常,在实际应用中对参与综合竞争力计算的各指标之间存在量纲、数量级不同等方面,再者是指标在县(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程度不一样,进行简单的算术平均不能体现出各指标在综合竞争力指标中的不同作用。因此,在进行综合评价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

四、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在区域经济研究过程中,常常需要用多个变量对多个区域或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地区投资环境、地区政策倾斜度、城市综合影响力等。这些综合评价指标的共同特点就是需要将多个指标所代表的信息综合形成一个指数,最后利用這一体现各测度指标内涵的综合指标,来对目标进行测度评价。要完成这项测度评价工作,第一步骤主要涉及指标的选取原则,以研究目的以及定量评价所依赖的概念模型或理论基础而定,与所采用的定量方法关系不大。第二步骤所涉及的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技术己经比较成熟,只要依研究目的选取恰当的方法即可。

通信工程设计评价指标 篇4

一、电力通信网可靠性工程概述

电力通信网可靠性, 主要是指电力系统根据各个通信服务质量的标准或者业务的需要, 不停地向电力系统输送通信连接能力的量度。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电力通信网与电力系统的综合可靠性, 通信通道可靠性以及电力通信网的可靠性。电力通信网的可靠性是对客户要求的保障, 客户需要的也正是这份保障来确保自身的发展, 因此, 电力通信网可靠性定义就充分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前提。

二、电力通信网可靠性指标体系

2.1建立原则

实用性, 建立测度指标就是为了测评电力通信网的可靠性, 因此, 要建立一个适合测评的指标体系, 这样才能够便于观察, 获得数据, 并且能够适应不同环境下的考验;完整性, 测度指标要想测评结果科学、真实, 就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数据, 拥有完整的数据, 才能够做到可靠性测评的客观、科学, 因此, 就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等;必要性, 电力通信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系统, 各个指标都是缺一不可的, 由于层次多且复杂, 所以, 在测评的过程中收集数据就会出现重复的现象,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就要将范围划分好。

2.2网络运行层测度指标

研究网络运行层测度主要有两个方向, 一个是可控因素, 另一个是不可控因素。可控因素就是我们人为可以控制的, 例如:通信机房的湿度等等要素;而不可控因素就是不可抗力因素[3]。由于可控因素可以通过人员去控制, 因此, 不会对电力通信网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相反的不可控因素难以预测, 相对就会对电力通信网络的可靠性构成一定的威胁。在正常运行情况下, 外界对电子通信网络的破坏程度不同, 破坏级别也就不同, 这样就从定量上确定了电力通信网的受损情况。

2.3网络拓扑层测度指标

网络拓扑层测度指标是重要指标之一, 它具有的两大特点对于电子通信网络的可靠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生存性指标主要是网络的故障问题, 抗毁性主要是节点的抗毁性和链路抗毁性, 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而且都具有自身不可替代的优点[4]。

三、电力通信系统可靠性管理

3.1电网对通信系统的要求

电网与电子通信系统是密不可分的, 电子通信系统就是为电网用户提供服务的, 因此, 就要深入了解电网用户的需求, 这样才能够针对电网用户的需求提供准确的服务[5]。

3.2网络运行的可靠性水平

电子通信网的主要运行管理部门要通过测度指标对网络可靠性深入认识, 这样能够及时了解网络运行过程中网络的状态, 对网络运行可靠性进行评估, 在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做出调整, 以确保电通信网的正常运行。

3.3故障规律

电子通信系统的管理者要对故障进行统计, 并且要认真整理、分析, 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故障发生的次数, 因此要对故障规律数据进行细致的整理。

3.4设备的维护

维护设备对于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节约成本都是一个重要途径, 所以, 维护设备是必须要进行的。维护设备并不是简单的检查和修理, 而是要建立一个制度去规范维护行为, 因此, 建立一个维护制度同时也是为了对设备更好的保护, 提高电子通信网的可靠性。

3.5可靠性措施

我国的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 也要加强对可靠性措施的研究力度, 多个措施的存在是必要的, 全方位的保护, 这样能够提高电子通信网的可靠性。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 电网的安全运行主要因素就是电子通信网的可靠性, 电子网络的运行不仅仅要求网络的速度, 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这样电子通信系统才能够对电网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从而推动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香, 高仕斌.蒙特卡罗方法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 2011, 10 (8) :159-161.

[2]刘克胜, 张维明.通讯网可靠性指标系统分析与综合评估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2, 15 (7) :69-72.

[3]张学渊, 梁雄健.通信网可靠性的内涵及其测度方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8 (9) :79-81.

[4]郭永基.加强电力系统可靠性的研究和应用——北美东部大停电的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3, 14 (7) :145-147.

隧道工程水环境效应评价指标论文 篇5

纵观国内外交通隧道的发展,凸显出一个重要的特征:隧道越建越长,贯穿的水域面积越来越宽。这是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的必然要求。然而,隧道工程的实施与运营会改变其周围水环境状况,可能会破坏水环境系统,使水环境向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因此,需定量地评价隧道工程对其周围水环境的影响,以指导隧道工程建设和保护措施的采用,维持隧道区域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一套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获得正确评价结果的必然前提。因此,笔者对隧道工程水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相关研究。

1隧道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机理

水环境是指自然界中水形成、分布和转化所处的空间。工程项目的实施会对水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从而导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其称为项目水效应。隧道工程的建设实施必然也会对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其影响机理如图1所示。隧道开凿会完全封堵地下水带来巨大压力引发水流通道的转移与变化,打破了地下水渗流场原有的平衡,致使出现断流、涌水等现象。而隧道的不断涌水、断流会使地下水逐渐疏干,水位下降,疏干漏斗扩大,恶化水文地质条件,最终导致洞顶地表河湖泉井枯竭,水环境失去平衡,生态环境破坏。运行期中,隧道的渗漏水流失与车辆排放的危害气体、噪声等污染物质间接地对地下水影响,也会致使水环境的破坏。当水环境受到破坏时,渗漏水将使隧道承受一定的水压力,对隧道产生软化、分割、崩解的作用,引发岩溶地面塌陷等严重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灾害[2]。

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篇6

【关键词】 绿色发展;绿色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0 引 言

绿色经济是21世纪的经济增长点,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未来经济的主引擎,也是各国经济决策者关注的焦点。绿色交通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绿色交通体系。水运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相比,具有节能减排的比较优势。为减少水运行业本身的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交通运输部于2011年发布了《“十二五”水运节能减排总体推进实施方案》,要求开展绿色水运发展长效机制研究,包括绿色水运企业认证体系研究。

开展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是继续深化“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开展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十百千”示范工程的重要支撑,是强化企业为主体作用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内河航运企业为评价对象,以评价指标为引导,旨在充分调动航运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在创建绿色内河航运企业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作用。

1 绿色内河航运企业的基本特征

交通运输业是资源占用型和能源消耗型行业,作为主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源之一,是温室气体减排、缓解环境污染的重要领域。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河航运在节约能源、减少排放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同时,发展绿色航运也是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必经之路。绿色内河航运企业具备以下特征:

1.1 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

由于航运企业对资源和能源的高依赖性,资源和能源不仅是航运企业运作的基础,也是影响航运企业绿色化程度的最重要因素。资源和能源利用水平通常通过单位运输周转量能源消费水平体现,实现途径包括:优化运力结构和运输组织方式、提高船舶技术性能,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改进船舶发动机技术,使用清洁燃料替代化石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完善节能减排组织机构和保障体制建设,加强规范管理能力,保障节能减排规划和目标的实现。降低单位运输周转量能源消费水平,既是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创建绿色航运企业的基本要求,也是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1.2 运输装备结构技术先进

船舶是航运企业提供运输服务的基础条件,营运船舶能源消费占航运企业总能源消费的90%以上,其先进程度反映了企业“硬件”方面的科技水平。控制以船舶为主的运输装备能源消费水平,降低营运船舶单位能耗水平是创建绿色内河航运企业的重要内容,实现途径包括: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建设,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老旧船舶,严格按照营运船舶燃料消耗限值标准更新营运船舶;提高天然气、太阳能、电能等节能和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减少燃油的使用;广泛应用节能型燃油添加剂、船舶节油装置、太阳能辅助发电装置等交通运输节能推优产品和技术,以及节能示范项目推荐技术;重视维修保养,保持船舶良好的工作状态,提高各机电设备的运转效率,减少无效能的消耗。

1.3 企业管理理念绿色低碳

推进航运企业绿色发展体制构建和强化企业绿色发展的宏观设计是创建绿色航运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途径包括:建立节能减排工作组织领导,制订相关企业绿色发展规划,将创建绿色航运企业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全面加强节能环保监管能力,强化对重点用能设备、设施开展能耗监测和分析,建立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提高全员参与的积极性;积极建立合同能源管理、碳交易、绿色融资和第三方污染治理等市场机制,加强节能减排标准能力建设,增强企业绿色发展的持续动力;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绿色企业文化,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氛围。

2 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基本原则及步骤

基于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内容和系统的复杂性,构建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精炼性、独立性、可行性、可比性等原则。

构建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步骤见图1。

2.2 指标体系框架

绿色航运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方式,应从多个角度选取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指标与过程指标反映航运企业绿色发展的不同方面,将其综合可反映航运企业绿色发展的整体状况。根据绿色航运的概念及绿色内河航运企业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评价目标层、评价内容层和评价指标层等3个层次。

评价目标层仅包含一项评价内容,即“航运企业绿色发展水平”,用于反映航运企业绿色发展的整体状况。该项指标为结果型指标,最终得分由各项评价指标的分数累加得到,分数越高表明航运企业的绿色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

评价内容层属于中间层,亦称为一级指标,是对评价目标的具体化分解,包括“能耗强度”“装备水平”和“组织管理”等3项内容。

评价指标层是评价内容层的进一步细化,也称为二级指标,每项指标都具有可操作、可统计、可考核等特点,为内河航运企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性指标。指标的选取主要从节能、低碳和环保等3个方面来引导航运企业绿色发展水平,共包括16项基本评价指标。

指标体系总体框架见图2所示。

2.3 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最终得到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见表1)。

2.4 评价标准设计

评价标准采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定量指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等文件中的相关控制值和限值标准规定,确定定量指标的评价标准;定性指标主要根据评价企业是否开展了相应的评价内容,采用“状态描述法”分类设定评价标准。

2.5 综合评价方法

基于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得分是评价内河航运企业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航运企业的综合评价得分根据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分情况计算得出,是各评价项目评价得分的累加之和,其计算公式为

E= Pi

式中:E为基于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得分,满分100分;n为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项目个数(n≤16);i为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项目序数;Pi为第i个评价项目的评价得分。

3 结 语

开展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是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内河航运企业采取绿色发展行动、加强绿色发展管理、提高企业绿色竞争力,引导航运企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本文以分析内河航运企业绿色竞争力为切入点,进而明确我国绿色内河航运企业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绿色内河航运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旨在科学引导航运企业绿色发展,并为整个航运业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袁琼.低碳交通运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绿色科技,2012(3):218-220.

[2] 陈阿明.对航运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思考[J].中国水运,2013(12):63-64.

通信工程设计评价指标 篇7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总目标在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将总目标划分为农村经济环境、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法信环境3个子目标。

(一) 农村经济环境

评价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 首先要考察农村的区域经济环境。这里, 从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和农民生活3个维度来考察农村经济环境, 设立12个指标。

1. 经济水平的衡量指标。

区域GDP增长率:区域GDP是一定时期内, 区域内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农业GDP增长率:反映农业的发展态势, 是第一产业较前期增加的产值与前期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

农业投资产出率:是从投资效率的角度反映农业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 通过区域报告期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生产总值之间的比值计算得出。

农业就业率: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 这是一个逆向指标。

地方财政收支比:是地方财政总收入与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值, 反映区域经济实力。

2. 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

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反映农业在所有产业中的地位以及农业对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贡献。

农村非农产业与农业产值比值:农村非农产业是指乡镇企业和农户非农产业经营。这一比值反映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水平。

3. 农民生活的衡量指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农业部制定的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报表中的“农民人均所得”。

农村消费率:是农村居民个人消费和农村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农村国民支出总额的比率。它反映了产品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 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差值, 是通过对比反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

社会基本保障参保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加人数与农村人口数之比。

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二) 农村金融发展

进一步将农村金融发展细分为金融规模、金融业务、金融效率、金融机构管理和金融市场调节机制5个准则, 共包含14个指标。

1. 农村金融规模的衡量指标。

农村金融规模主要通过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比重和农村金融就业比来反映。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比重是农村金融机构资产与农村GDP的比值。农村金融业就业比是农村金融业就业人数与农村总就业人数的比值。

2. 农村金融业务的衡量指标。

现实情况下, 农村地区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信贷和保险领域, 农村存款、信贷和农业保险的规模和贡献大小是农村金融业务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

农村存款增长率的计算方法是用农村报告期和前期存款量之差除以前期农村存款量。

农村贷款增长率是以农村报告期和前期贷款量之差除以前期农村贷款量得到的。

农村保险深度是通过农险保费收入与农村GDP的比值计算的。

3. 农村金融效率的衡量指标。

储蓄投资转化率:是指一段时期国内储蓄总额与投资总额的比例, 是一个相对指标。该指标是一国资本形成效率的重要标志。

农村存贷比:是指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的比值。

资产利润率:是反映企业资产盈利能力的指标, 是指金融机构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的利润与同期资产平均占用额的比率。

4. 农村金融机构管理的衡量指标。

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资本充足率反映金融机构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 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

备付金比率:指保证存款支付和资金清算的货币资金占存款总额的比率。

5. 农村金融市场调节机制的衡量指标。

金融市场调剂机制的衡量指标均为定性指标。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指标的评分, 应从竞争是否有序, 金融服务体系构建是否完善以及金融机构利率定价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考虑。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的完善与否, 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的态度, 问题金融机构是否及时退出和民间金融机构建立状况等。评价市场监管机制则应从监管机构监管法规出台是否及时, 监管理念、手段是否先进, 监管者素质如何与监管有效性的社会认知度等因素入手。

(三) 农村法信环境

农村法信环境指农村的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 共计6个指标。

1. 农村法律环境的衡量指标。

农村法律环境可用法律体系的完备性、金融案件发生率以及金融案件执结率3个指标来反映。

法律体系的完备性是一个定性指标。在评价时应分析法律法规建设情况和地方法规制度制订情况, 考虑在金融行为、金融机构和个人以及监管三方面是否有较为完备的立法。

农村金融案件发生率通过农信社案件发生数与金融案件发生数的比值计算得到, 该指标为逆向指标。

农村金融案件执结率考核的是农村法律的执行效率, 反映的是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和义务能否及时得到实现, 关系到司法的权威和农民对司法的信任。

2. 农村信用环境的衡量指标。

农业贷款不良率:金融机构农业不良贷款占总农业贷款额的比重。不良贷款是指在评估银行贷款质量时, 按风险被分为次级、可疑和损失的三类贷款。

信用农户比重:信用农户数占总农户数的比重。

农业信用贷款占比: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放的农业贷款占所有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重。

二、评价方法

选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农村金融生态进行评价, 在确定具体指标权重时使用层次分析法。

(一) 评判模型的设置

根据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具有三个层次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二) 评语集合的确定

根据评价决策的需要, 将评判等级标准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5个等级。评语集合为:

(三) 评价元素权重子集的确定

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 首先构造判断矩阵, 形式如表6:

其中, Xij表示对于Yk而言, 元素Xi对Xj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值, 一般取1, 3, 5, 7, 9等5个等级标度, 数值越大表示Xi较Xj越重要。判断矩阵的数值是根据数据资料、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认识, 加以平衡后给出的。

在判断矩阵的基础上, 进行层次单排序, 确定与上层某元素相关的本层次各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值。具体而言, 就是即对于判断矩阵X, 计算满足XW=λmaxW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其中λmax为W的最大特征根, W为对应于λmax的正规化特征向量。利用同一层次所有单排序的结果, 就可以计算层次总排序, 即对上一层次而言, 本层次所有元素的重要性权重值。

层次排序的结果应满足一致性要求, 否则就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为了判断一致性是否达标, 需要将一致性指标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查表得到) 进行比较。对于层次单排序, 一致性指标为:

对于层次总排序, 一致性指标为:

对于2阶以上的判断矩阵, 其一致性应满足以下标准:

经过对判断矩阵的计算、检验和调整, 得到各级评价要素指标的权重系数子集。

子目标权重 (一级权重) 记为:

各准则权重 (二级权重) 记为:

各具体指标权重 (三级权重) 记为:

(四) 评判的实施

根据实际调查资料与研究数据, 采用模糊数学和精确数学方法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定量估算, 然后由评判专家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根据已确定的评价等级标准依次对各个指标进行评价。对于一个指标, 选择某评价等级的专家人数占专家小组总人数的比例, 就是该指标在这一等级的评价值。以此类推, 可以得到各准则的评价决策矩阵Ri (i=1, ..., 10) 。

根据评价决策矩阵, 建立模糊评判矩阵, 即分别对各评判因素进行单因素评判结果的隶属度向量组合。首先, 由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向量Ci和评价决策矩阵Ri进行合成运算, 得到准则层各要素的隶属度向量:

基于准则层各要素的隶属度向量, 得到各子目标的评价决策矩阵Ri (i=1, 2, 3) :

再由准则层各要素的权重系数向量和评价决策矩阵进行合成运算, 可得各子目标的隶属度向量:

基于各子目标的隶属度向量, 可以得到总目标的评价决策矩阵R:

最后, 由各子目标的权重系数向量和评价决策矩阵R进行合成运算, 可得出对农村金融生态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通信工程设计评价指标 篇8

1 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确定各评价指标, 进而建立整套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多指标安全评价的基础, 指标体系建立的是否合理、科学, 将直接关系到设计安全评价工作的准确性[7]。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设计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析。

1.1 科学性

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必须能够反映客观实际事物的本质, 能够反映出影响评价事物安全状况的主要因素[8,9]。只有坚持科学性原则, 获得的信息才具有可靠性和客观性, 评价的结果才有效。

1.2 全面性

对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安全所进行的评价是一种全面性的多因素综合评价, 为了保证这一点, 选取的因素应具有代表性。选取时应从评价对象的各方面着眼, 被选因素一定要全面的反映评价对象。

1.3 可行性

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 应当便于资料和数据的收集, 能反映事物的可比性, 做到评价程序和工作尽量简化, 避免面面俱到, 繁琐复杂。只有坚持可行性原则, 评价的实施方案才能易于被应用部门采纳。

1.4 可比性

为了便于比较, 评价指标还应当量化, 只有通过量化, 才能精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在设计指标体系时, 还应当考虑到在量化时能够获得这些指标的测度标准。

2 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

建立设计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要对被评价的对象进行深入的系统分析, 将被评价对象逐步剖析, 进而获取安全因素。因此, 设计安全的影响因素是分层次的, 上一级的影响因素由更为具体的多个下一级影响因素构成, 即它们呈现出递阶层次结构。

1) 从上到下的支配关系。这种关系类似于集合、子集合、元素之间的隶属关系。

2) 结构中层次数具有随意性, 主要取决于系统目的的需要。

3) 层次之间元素的联系要比同一层次元素间的联系紧密得多。

3 设计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设计合理、科学的设计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安全进行评价的关键。建筑工程项目设计阶段较为复杂, 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安全的因素错综复杂, 相互之间纵横交错。因此, 建立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较难的工作。本文从人 (Man) 、物 (Machine) 、环境 (Medium) 、管理 (Management) 四个方面 (即4M) 收集在设计阶段存在的导致施工安全事故的因素, 并总结出设计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4个准则层, 26个评价指标, 其中4个准则层分别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管理因素。

3.1 人的因素

人 ( (Man) 作为社会行为的主体, 其因素在导致事故的原因中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 人也是建筑安全问题的执行主体。在设计阶段对人的问题进行分析, 着重对设计单位管理者、设计人员出现的安全文化素质与安全技术水平两方面进行分析。

1) 设计单位管理者的安全文化素质及安全技术水平

设计单位的管理人员的安全文化素质及安全技术水平能直接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安全水平。

管理层要时刻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装在心中, 在工程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应树立为施工安全进行设计的理念, 以提高建设工程的可施工性和施工安全性。

作为管理层, 对建设项目设计的安全性要有高度责任感, 掌握好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 要有发现安全隐患的意识, 查找安全隐患的能力。

2) 设计人员的安全文化素质及安全技术水平

设计人员的安全文化素质及安全技术水平是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安全的关键。只有提高全体设计人员的安全文化素质和安全技术水平, 才能有效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安全水平。

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 有“安全为自己”的观念;有较高的安全需求, 珍惜生命, 爱护健康, 做到不伤害自己, 不伤害他人, 也不被他人伤害。

设计人员是设计行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执行者, 要做到按程序办事, 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遵章守纪, 始终牢记安全宗旨, 以安全为本。

要积极参与安全活动, 积极响应安全号召, 积极参与安全教育和培训。

设计人员是有文化要求的, 文化程度不符合岗位要求, 将会导致设计安全信息不能及时沟通, 设计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容易引发施工过程的安全事故。

3.2 物的因素

在设计阶段, 建筑工程实体尚不存在, 因此, 对于设计阶段, 物的因素可以总结为建筑安全保障的技术体系, 具体表现为两部分:

1) 设计依据, 主要包括规范管理行业行为的法律法规和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材料的选择以及施工结构的选择。

2) 信息依据, 即建筑工程项目安全事故信息数据库。该信息数据库包括: (1) 安全事故信息管理网络, 即规范安全事故信息取得、评估、上报、报送格式以及程序: (2) 各种安全事故等级标准和预警指数。

总之, 物的因素可总结为设计依据和安全事故信息数据库两部分。

3.3 管理因素

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安全管理是指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对其可能给施工阶段带来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和不安全因素进行预测和控制的一种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 各项法律法规、安全设计标准是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安全的基本保证, 而设计安全管理则是上述法律法规、安全设计标准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

1) 安全管理机构及岗位设置

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安全管理工作的技术性、政策性很强, 设计单位从公司到具体工程项目都必须配备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

设计单位要设专职设计安全管理部门, 配备专职人员。设计单位的设计安全管理部门是公司的一个重要的管理部门, 是公司贯彻执行安全设计方针、政策和法规, 实行安全目标管理的具体工作部门, 是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2) 设计单位建章建制与执行

只有制定完善的设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才能保证设计安全管理的质量。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安全生产的运行保障机制, 是安全观念意识文化的外在表现, 是安全行为文化的规范和准则, 是实现安全物质文化的依据。

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把安全管理格式化、文档化, 并通过其本身的实施过程被全体员工所理解。

3) 设计安全宣传教育及培训

设计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承担着传递安全设计经验的任务, 设计安全教育、培训使得设计人员的设计安全文化素质不断提高。通过宣传教育培训, 使设计人员能够认识到设计行为中安全的重要性。

加强国家设计安全方针政策的宣传, 增强设计人员安全意识, 使广大设计人员掌握最基本的安全设计的知识和技能。安全宣传的形式主要有:定期召开设计安全会议, 张贴设计安全标语:为设计人员发放设计安全资料和图书:设计安全技术展览等。

4) 安全检查

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是工作的一般程序, 安全设计也不例外, 在布置安全设计工作的同时, 要制定相应的检查计划。

安全设计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检查各级管理人员对安全设计规章制度的建立与落实情况;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设计标准的情况。

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和隐患分门别类仔细登记, 登记的目的是为了积累信息资料, 并作为整改的备查依据;查清产生设计安全隐患的原因, 编写整改方案, 落实整改责任人, 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整改;有关部门应按要求派人进行复查, 经复查合格后, 方可消项。

5) 安全投入

安全投入主要是指设计安全教育培训费和奖励基金, 这一部分设计安全资金不能挪作它用。

3.4 环境因素

这里的环境指的是建筑工程项目设计阶段所要考虑的外部环境。具体来讲, 包括设计时所要考虑的地质条件、基地气候、周边环境这三个方面。

1) 对地质条件、基地气候的调查研究是为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阶段应对台风、地质沉降、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2) 周边环境包括周边交通和周边建筑等方面, 周边交通关系到施工场地与周边环境之间的有效链接, 是影响救援速度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周边建筑的功能、安全性能、层数等特征皆会对新建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4 设计安全评价指标的量化

通常,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 定性的指标不能直接参与评估过程, 所以要对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 这种处理结果不影响评估过程以及评估结果。在设计安全评价过程中, 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处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过程。

在前面通过深入分析设计阶段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的基础上, 建立起了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而这一评价指标体系中所选中的指标均为定性的指标。因此必须对其进行量化处理, 才能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安全水平进行评价。

采用如下方法对指标体系中的定性指标定量化:对调查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设置一个标准分5分, 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一个不超越标准分的具体分值。经改进的调查问卷可以被称为打分的调查问卷, 其中具体的分值即为某个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安全评价指标的量化值, 标准分5分表示“好”, 4分表示“较好”, 3分表示“一般”, 2分表示“较差”, 1分“差”。

本文针对设计单位的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分别编制两份改进后的安全检查表, 根据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的职责不同确定不同的检查项目.

参考文献

[1]方东平, 黄新宇, Jimmze Hinze.工程建设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年:2-122

[2]张仕廉, 董勇, 潘承仕.建筑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243-244

[3]李世蓉.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70-74

[4]苏星.基于安全设计的公共建筑危险性分级评价初探仁[J].重庆, 重庆大学, 2007年:29-34

[5]李成华.基于流程与实施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研究仁[D]。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年:19-22

[6]Holland J.H.Adapta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ystem[M].A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5:5-9

[7]Szymberski R.Construction project safety planning[J].TAPPI, 2007: (80) :69-74.

[8]John A.Gambatese.Liability in designing for construction worker safety[J].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2008 (3) :107-112.

物流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篇9

1 配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指标评价体系在设计过程中,应同时遵守目的性、协调性、经济性、适应性和战略性五个原则。结合我国物流和道路交通实际情况,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应考虑以下因素:

1.1 交通状况

运输时间:运输时间是物流配送中最关键的一点,及时将物品运输到配送中心是衡量物流的一个重要指标。路况越好,运输时间越短,物流反应速度也快,物流效率也就越高。

运输可能度:运输可能度反映了交通拥挤程度。

运输便利性:主要是指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物资储存的地方最好靠近交通枢纽。

公共设施状况:既要求该场区城市道路、通信等公共设施齐备,还要求该场区供电、供水、供热和燃气充足,要有排污能力和废弃物处理能力。

1.2 经济因素

投资收益率:建立物流配送中心,最终的目标是为了盈利,所以考虑是否建立物流配送中心,主要考虑其投资是否能有所收益,收益率越高,则利润越高。

物流费用:物流费用是配送中心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不同的地区,因为路况或是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原因,其管理运营费用有所不同,在对物流选址的过程中,尽量选择那些运营费用较低的地方设立配送中心。

劳动力条件:该场区应该拥有较好的机械化处理设备,以及充足的、素质较高的劳动力。

平均地价因素: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地价的高低对其区位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发展潜力:主要是指当地物流发展状况,发展潜力越大,就越应该在当地建立配送中心。

1.3 环境因素

1.3.1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对物流配送中心的影响比较大,主要是指气象、地址、地形、水文方面的影响。

(1)气象条件:在选择场区的过程中要考虑当地的气象条件,着重考虑当地温差、风力大小、降水量多少。应尽量避开风口,减少露天堆放商品的老化。

(2)地质条件:主要考虑场区地层的结构,容重大的商品堆放起来会对地面造成很大压力,会在土壤承载力不高的地段造成沉陷、翻浆等严重后果。

(3)水文条件:销售速度的问题导致商品大量堆积,如果场区地下水过高,或是该场区是洪泛区、内涝区、故河道、干河滩会对商品产生侵蚀,影响商品质量,所以要考察当地水文条件。

(4)地形条件:一般选择在地势较高、地形平坦具有一定的面积与外形。最理想的地方是完全平坦场区,其次是选择稍有坡度或起伏的地方。

1.3.2 经营环境因素

(1)经营环境:主要是指当地针对物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及法规,这将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

(2)商品特性:即应该考虑所要储运的商品的性质,经营不同类型商品的配送中心应该布局在不同场区。

(3)服务水平:能否实现准确完整无损的实时运送是衡量配送中心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应保证客户在任何时候向配送中心提出物流需求,都能获得快速满意的服务。

1.4 其他因素

国土资源的利用:配送中心的场区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应贯彻节约用地、充分利用国土资源的原则。

环境保护要求:配送中心储存的货物都是大宗商品,人员和车辆的流动性比较大,选址过程中应尽可能降低对城市生活的干扰,远离市中心区域,缓解城市交通环境状况维持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周边状况:配送中心最大的威胁是火灾,所以在选址过程中应该考虑周边是否存在易散发火种的工业设施或是人口聚居比较稠密的居民住宅区。

物流中心选址主要评价指标结构如图1:

2 指标处理及评价方法

在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评价指标体系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一级指标的权重确定。关于一级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最常用的是运用层析分析法或是模糊层次分析法来对各一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从而得到判断矩阵,根据判断矩阵的排序来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当有多个专家同时参与的时候,则是综合多个专家所给判断信息来得到综合的权重从而来确定专家的权重,但是同一个判断矩阵,选择不同的排序方法,所得到的排序权重是不一样的,为了能更合理地综合各权重排序方法,可以引入相应地有序加权算子,对排序方法进行加权,从而得到综合性的指标权重。同理关于二级指标的权重,也可以通过判断矩阵来确定出各指标的权重。

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专家权重。关于专家权重的确定,现在也有一些研究成果,一般是将主、客观权重同时考虑,即既考虑凭主观直接对各专家所给出的权重,同时也应该从专家所给的决策信息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根据所给有用信息的多少来确定该专家在该行业的信誉度,信誉度越高,则其权重相对应地也应该高一些。

再次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专家所给数据进行标准化。因为影响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各因素会因量纲的不同,专家所给信息的量纲自然也不同,这样就出现不同量纲的值,为了能进行比较和计算,得对所给数据进行标准化,从而得到统一量纲的数据,以便于计算。

一般采用的方式是简单加权,即先对二级指标下的决策值进行简单加权,得到各个影响因素(一级指标)下的综合评价值;再运用一级指标权重,对各因素下的综合评价值进行加权,得到对各个候选地点的综合评价值;最后根据各个候选地点的综合评价值来决策是否选择该候选地点建立物流配送中心。

3 结语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规划作为整个物流配送系统规划中的组成部分,已经跃然成为各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大众对电子商务接受程度的提高,我国物流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近几年内物流量将呈指数的增长,各企业为了能更多的分享由此发展带来的巨大利润,将充分考虑各自需求现状,运用物流选址的评价体系,建立适应新环境的配送中心,进而更为有效地降低各企业物流配送及销售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森发,赵庆建.基于灰色综合评价的物流中心选址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05,(9).

“新网工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篇10

“新网工程”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06年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 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 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四大网络工程。实质上是以现代流通方式的理念、装备、科学方法等改造、提升、整合、优化供销合作社的传统经营网络, 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没有流通现代化, 就不会有农业的现代化。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2008年供销合作社综合业绩考核办法》中对“新网工程”建设从连锁网络、连锁销售额、农副产品市场交易额增长率、再生资源收购总额增长率四方面评价, 对社有企业发展从资产总额、净资产收益率、省部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三方面进行评价, 系统的“新网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性不强, 需要进一步完善, 以有利于对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建设成效进行分析评价。

要提高在“新网工程”中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 充分发挥“新网工程”流通网络的功能, 就必须正确认识“新网工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这就需要运用一整套适合“新网工程”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评价。近几年, 我国对商品流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3年, 宋则、张弘从流通总规模、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流通效率、流通环境、流通效益、流通组织化程度、流通结构、流通人才素质、流通信息化水平、流通方式、流通资本等十一个方面构建了44个一级指标、50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2005年, 李飞、刘明葳构建了一个包括商品流通物质、制度和观念现代化三大类指标、8个中类指标和16个小类指标的评价体系。2009年, 侯坤阳、张江华对农村流通现代化构建了7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本文在借鉴国内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构建了“新网工程”评价指标体系, 以全面描述和综合评价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布局的合理性和效率高低, 充分保证现代流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新网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建立“新网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全面描述和评价中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建设进程, 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建设提供必要的尺度, 确保“新网工程”建设健康、有序、快速推进。根据“新网工程”的建设宗旨和建立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在征求供销系统和部分高校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经过反复论证,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具有4个系统、17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见表1) 。该指标体系从网络布局、网络规模、网络效率和网络贡献等多角度和层次来测定和衡量“新网工程”的建设整体水平, 其中网络布局代表了服务的范围, 网络规模代表了服务的基础, 网络效率代表了服务的能力, 网络贡献代表了服务的目的。为了把“新网工程”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服务功能的大型化的网络体系, 尤其应重视网络效率的发挥。

(一) 网络布局评价指标

流通经营网络是“新网工程”建设的基础, 是服务“三农”、实现农村流通现代化的载体。网络布局评价指标是衡量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规划布局合理性的指标。主要包括:龙头企业、配送中心、交易市场、农村连锁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五个一级指标。其中龙头企业包括大型农资企业集团、日用消费品连锁骨干企业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处理基地等;交易市场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集贸市场和再生资源区域集散交易市场等;农村连锁店包括农资放心店、连锁超市和便利店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等;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对它们的评价主要从总体数量、行业 (类别) 分布、覆盖面等方面来反映“新网工程”的建设是否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衔接、是否合理规划布点、覆盖范围是否广泛, 是否形成省 (市) 、县、乡、村贯通, 纵横交错、配置合理、相互促进、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四大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

(二) 网络规模评价指标

该系统反映了“新网工程”在人、财、物等方面的基本概况, 也是其他系统评价指标的基础。主要包括:网络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网络总产值、网络利润总额、网络物流总交易量和网络从业人数等。网络规模评价指标是衡量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规模大小的标准, 既是“新网工程”发展的最终表现, 也是促进其不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中的网络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体现了对农村流通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基建投资状况。

(三) 网络效率评价指标

“新网工程”运行效率高低与服务质量状况直接影响内需的扩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 对“新网工程”的评价不仅仅要关注网络的布局和规模的建设, 更应该对网络的运行效率进行评价。本文设计了网络流通效率、网络组织效率、网络经济效益、网络人员素质和网络信息化程度5个一级指标, 17个二级指标来评价网络的运行效率。该系统是衡量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发挥双向流通能力、在同一网络实现四大功能的关键指标体系。

1. 网络流通效率指标。

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 提高流通效率可以降低生产流通成本、刺激消费, 从而带动生产的增加。建设“新网工程”是为了能够从整体上促进农村经济循环, 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加快资本周转和经济运行节奏。为此, 设置了网络资产周转率、网络库存率、网络流通费用率3个流通效率类指标。网络资产周转率是反映一定时期网络资本周转的次数, 可分别从网络总资产周转率、网络固定资产周转率、网络流动资产周转率等指标去考核。网络库存率是指一定时期内, 网络库存总额占网络销售额的比重。该指标是可以与资产周转率相互印证的反比关系指标, 共同表达着流通效率的高低。网络流通费用率则可以通过网络中的运输费用率、仓储费用率、货运空载率、货运损耗率指标反映。

2. 网络组织效率指标。

“新网工程”建设就是要培育经营规模大、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 充分发挥它们的辐射带动作用, 采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 以扩大流通规模, 提高农村流通效率, 取得规模效益。为此, 选取设置了龙头企业销售额、利润额分别在网络销售总额、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 连锁经营销售额、利润额分别在网络销售额、利润额中所占比重, 配送中心的配送率, 交易市场集中度和再生资源收购总额增长率5个相对指标来衡量网络的组织化程度和运转效率。

3. 网络经济效益指标。

“新网工程”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一个个经济利益主体依据现代产权制度构建的竞争开放的农村流通体系, 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是更好地服务“三农”、助农增收的基础。为此, 设置了网络利润率、网络年增长率、网络资产保值增值率指标来反映“新网工程”生存、发展的状态, 反映“新网工程”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产出水平。

4. 网络人员素质指标。

在“新网工程”建设中需要大批专业人才, 实施相应的人力资源工程, 加强职工的培训, 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来满足新农村现代流通的需要, 是实施和建设“新网工程”的前提和关键。为此, 设置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网络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大专以上学历者在网络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从业人员每年后续职业培训率指标, 来衡量“新网工程”中人才素质的现状、差距及今后人才培养、教育的重点与方向。

5. 网络信息化程度指标。

“新网工程”建设中采用现代科技手段, 提高信息技术利用水平, 直接关系到统一高效服务新农村流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 设置了网上年交易额及其占网络交易总额的比重、注册域名企业数在网络企业总数中所占比重、网上信息提供量等指标来考察网络信息化发展水平和效率。

(四) 网络贡献评价指标

“新网工程”以惠农、便民、利农、富民为主要目的, 一方面将农副产品顺利转变为商品、并最终被消费者接受, 增加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丰富农村市场,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因此, 评价“新网工程”贡献时, 主要设置了服务“三农”和助农增收2个一级指标。服务“三农”情况从农民满意度、消费者投诉率、假冒伪劣产品案件发生率3个二级指标来衡量。农民满意度指标可以通过抽样调查取得。假冒伪劣产品案件发生率指标是指假冒伪劣产品案件数占网络商品零售额的比重。助农增收重点从绝对额和相对比重两个角度评价, 选取了农民增收额和农民平均增收额占城市居民平均增收额的比重这2个二级指标。

三、结束语

“新网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能够综合反映评价“新网工程”建设的发展状况, 衡量目标、进程的实现程度, 为国家宏观决策和企业微观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对促进“新网工程”战略的实施能够起到客观、及时的推动作用。该指标体系既适用于对全国整体的“新网工程”建设成效进行评价, 也适合于对省、市、县等各级地方使用。但是, 由于各地的历史形成实际情况、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 每个地区“四大网络”的发展不平衡是一种带有普遍规律的现象。在使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业绩时, 可以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确定反映地区个性的特殊评价指标, 动态地、分阶段地进行评价。

摘要:只有合理构建并正确应用“新网工程”评价指标体系, 才能不断地促进“新网工程”战略的有效实施, 实现服务“三农”、助农增收的根本目标。本文从“新网工程”建设的实际出发, 依据客观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网络布局、网络规模、网络效率和网络贡献等4个评价系统、17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适用于对各层次“新网工程”建设的状况、进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综合评价,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为国家宏观决策和企业微观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新网工程”,评价指标体系,新农村,流通

参考文献

[1].宋则, 张弘.“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系列研究成果[J].商业时代, 2003, (11) , (14) , (23) , (24) .

[2].李飞, 刘明葳.中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通信工程设计评价指标】相关文章:

通信工程设计评价指标论文04-25

通信工程工程量04-10

通信工程导论 通信三班 蔡浩然04-16

通信工程课程设计05-24

通信工程简述09-11

初级通信工程04-12

通信工程就业05-07

通信工程实施07-19

通信工程小结08-05

电力通信工程05-22

上一篇:分类训练下一篇:酒精性肝硬化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