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学习历史

2024-08-09

主动学习历史(精选十篇)

主动学习历史 篇1

一、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新的历史教材注重知识的双向传输, 课内设置了较多的探究活动, 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做到因材施教, 注意顺应学生思路, 因势利导, 让学生感受到原来自己想的和老师想的是一样的, 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这样学生就会主要研究探索。

1.巧妙利用教材中的“动 脑筋”。课本上的 “动脑筋”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探究性, 便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并使课文中没有讲出的结论, 由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和分析得出。另外, 它还能起到培养初中学生良好品德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如我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 就充分利用该课中的两个“动脑筋”题目, 把它设计成讨论题:一个是什么是绥靖政策? 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绥靖政策有什么影响? 另一个是有人说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 这种说法对不对? 为什么? 一堂课里安排一两个讨论题, 既可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又可以增加师生互动。深受学生欢迎, 教学效果显著。

2.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自 由阅读卡 ”。“自由阅读卡”的内容以介绍与课文同一时期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等为主, 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它有利于补充教材中的主题知识,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使历史更贴近生活, 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我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课时, 教材中的主体知识交代了德国占领了法国, 接下来就是德国闪击英国, 历史在这里断掉了。学生问:原来驻扎在欧洲大陆的英国、法国军队到哪里去了? 为了弥补这个历史空白, 我利用课后“自由阅读卡”上的知识: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样历史就连接上了, 为下一课的“诺曼底登陆”埋下伏笔, 前后知识更连贯。

3.通过多种方法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感知历史, 形成历史表象, 并通过对历史的体验, 激发情感, 从而使历史课更生动。让学生穿越时光隧道, 置身于历史环境中, 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达到既生动又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如讲述秋收起义时,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1927年, 秋收起义的三路工农革命军相继受挫, 残余部队退到了文家市。提问:如果你是毛泽东, 你将会做怎样的打算? 并说明理由。

二、把课堂发言权交给学生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与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成正比。应用灵活的组织方式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 当阐明一个问题需要多角度、多层次时, 应及时把问题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讨论, 各抒己见, 共同交流,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得出结论。例如, 有人说假如没有林则徐禁烟, 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 为什么? 学生通过激烈讨论, 畅所欲言, 深入探讨, 彼此交流, 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兴趣浓厚, 既锻炼了雄辩的口才, 又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发展了个性。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这种民主、热情、和谐的课堂教学, 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 善于动脑, 搞清难点, 消化重点, 掌握技能技巧。

三、把思维方法教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 帮助学生正确思维, 因为清楚、深刻、全面、正确地掌握思维方法,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 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捷径。挖掘教材有思维深度, 教学语言有思维精度, 探讨教法有思维角度, 传授、解疑有思维广度。教学时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设问, 紧扣学生的心弦,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使本来平淡或抽象的事物生动形象。各种思维方法的形成是通过学生对每节课知识点潜移默化的掌握积累的。

1.环环紧扣。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设问, 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历史教学更生动。如《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概念新、知识多、教学难度大, 教师可采用倒叙教材内容的方式, 从标题讲起, 先突破“资本主义萌芽”这个难点, 然后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层层递进地设问:①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什么? 何时何地最早出现? 怎样判断机房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 ②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首先出现在江南?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③商品经济发展和什么有关? 明朝时农业和手工业的情况如何? ④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时, 教师再将思维顺序倒过来。

2.从中心展开。 在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促进学生思考, 发散学生思维, 允许学生适当讨论,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到抗美援朝的意义时, 有些教师可能习惯于让学生读下一教材中的一段话。教材的表述是针对中国而言的, 如果教师能略作改变, 从较为广阔的视野设问:朝鲜战争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然后启发学生从朝、日、美、苏、中等角度思考, 可能会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把训练方法教给学生

历史课堂教学训练的主要任务是:促使学生观察、想象、记忆、思维、分析、综合、实践等能力的全面提高, 发展与情感、兴趣、注意、意志、动机、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效应, 并使二者相互交织, 促进和谐统一。训练是初中历史课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训练显露, 为教师教学提供依据, 这是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皮亚杰认为:“智慧训练的目的在于造就智慧的探索。”说明训练对学生的巨大作用。 历史训练形式多种多样, 应注意选择, 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目标明确。每次训练前, 精选题目, 符合学生学习情况。训练要达到什么目的, 要解决怎样的问题, 要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等都应心中有“底”。

2.题型多样。训练要兼顾各种题型 , 并交错进行 , 形式应变化, 书面、口头都可。选择题练习, 能培养学生对相似或相近问题的辨别力;列表、列举题练习, 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材料解析、问答题练习, 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持之以恒。学生在每次训练中有所收获, 增强学习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这样日积月累, 坚持不懈, 学生的各项能力定能提高, 充分展示智慧。

主动学习历史 篇2

史地组 郭子森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大的趋势是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高效课堂”。

我们学校正在强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探究活动为主线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但是,我们学校很长时间都是学生一直是被动的听教师讲,很少主动去探究。这样造成的学习效果极低。事实上教师不但累的要死,而且还是做的是大量无用功,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不知其所以然。对于我们历史组的教师,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我个人也积极参与到这一课改中,我认为这一教学模式需要有一前提,必须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主动性。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一些想法,可与大家交流。

一、适时“表扬”学生,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认为“表扬”应该是无处不在,每时每刻。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信心,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把“表扬”分为课堂教学表扬、课后作业表扬、考试反思表扬三种。

1、课堂教学表扬,无时不在。

1)上课前五分钟要求学生默写上节课的重点内容,默写好的进行表扬。

2)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对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较好进行表扬。

3)对回答问题时,使用普通话和声音洪亮的进行表扬。

2、课后作业表扬,及时有效。

1)我经常性的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上鼓励性的批注:“优”、“努力”、“付出总有回报”、“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自己,你会成功的”、“今天你有进步了,加油!”等等。

2)我会把特别优秀的作业找出来,让全班学生进行观摩。3)对不同作业写上优缺点等。

3、考试反思表扬,重中之重。

1)我会把考试成绩优秀的试卷拿到班上,点名表扬,让他上讲台领取试卷。

2)成绩不好的学生课前直接发下去,不要去批评考试不好的学生,考试没考好,本来就很难受,如果老师还在课堂上报出分数,让其上讲台领试卷,这样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3)我会把考试试卷特别优秀的,复印出来,张贴到班级的学习园地内,供学生学习,观摩。

二、适时“表扬”学生,可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

1、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及信心教育。

我曾把哈佛大学图书馆中墙上的两句话告诉学生“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让学生知道,现在学习一点也不晚,只要你现在努力学习,你完全可以实现你的理想。你们年轻,还有时间缺的就是努力。

2、考试后,我也会鼓励学生,我会使用“传销式”现身说法进行鼓励。如:上学期期末考试,我所教的高二(13)学生陈晓静考了86分,进入到了年级前十名。我把陈晓静在高二刚分科时的成绩拿了出来,和现在的成绩进行比较,我提高了声量,一个是60分一个是86分,短短的半年的时间,提高了26分。她为什么能有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她只是普通班的学生却考出了实验班学生都没能考出的成绩为什么?她是超人吗?她能比我们其他同学聪明多少?到底是什么原因?下面,我们请陈晓静同学来告诉我们。阴晓静走上讲台说了一句让我很吃惊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学习,再学习,不要命的学习。”她说的意思是实验班的学生并不是生来就是好学生,优秀的学生,他们和我们一样。只要我们现在努力,完全是可以赶上他们,将来我们也会超过他们的。经过陈晓静的现身说法,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

三、适时“表扬”学生,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我所教的高二(13)(14)两个班,我分别在两个班树立两到三个学习历史典型,再由两到三个学习典型辐射带动一到两人。这些学生再分布到各个学习小组,形成“静”“竞”“合”的学习氛围。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为“静”;热烈讨论,相互质疑为“竞”;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取长补短为“合”。良好的学习氛围,必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

四、适时“表扬”学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角色互换,可创造“高效课堂”的课堂氛围。如:我在讲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

(三)第六单元第一课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时,我是这样提问的:

师问:联合国建立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那联合国起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了吗?

生答:有的学生起到作用了,有的学生说没有起到作用。

师又问:起到作用的表现是什么?没起到作用的表现又是什么呢? 生答:学生从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

师又问:请问同学们,那现在世界上局部地区还有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答:美国捣鬼呢。

师又问:美国为什么要捣鬼呢? 生答:要建立单极世界。

师又问:美国称霸世界的行为可以表述成什么呢? 生答: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师又问: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难道就没有力量约束它了吗?

生答:“中国可以”; “欧盟可以”; “日本可以”; “大家联合起来约束它”。师又问:不管是中国,还是欧盟,还是其他国家,大家如何才能有效地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呢? 生答:“发展经济”。

师又说:“感谢同学们的积极讨论,让我们懂得了世界还没有实现完全和和平的主要因素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更要感谢同学们,让我们知道了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需要全世界大力发展经济,只有世界各国强大了,那才能不断地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这一过程,教师充当了“学生”的角色,提出质疑,很容易让学生有一种当“老师”的成就感,必然就大大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另外,多穿插课外知识、多总结归纳知识、幽默风趣,用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都是建立“高效课堂”卓有成效的举措。

拨动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心弦 篇3

关键词:主动学习历史;学法指导;学习氛围

初三是初中学习生活的冲刺阶段,无论学校、教师或学生都非常重视。而传统的历史复习课总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一种从属的、被动的、依附的地位中,这样不利于学生日后学习和工作。本人根据这几年初三历史复习的实际情况,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人翁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口、动手,让课堂成为学生创新、展示才能的平台,获得成功的乐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下是本人的一些尝试,以期抛砖引玉,集思广益。

一、真切关爱学生

对每一件事情,对每一位学生都漠不关心、冷冷淡淡的教师,在课堂上是无法溅起美丽的浪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也无法与学生形成强大的合力达到师生共鸣,教学效果当然就大打折扣了。几年来的教学生涯沉淀的一种难以言状的社会责任感,驱使着我,鞭笞着我:不求每一节课都精彩,但求每一节课都尽心、尽兴,尊重学生,让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我用教师的真诚去换取学生诚恳的学习态度,用教师的真情去换取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师生之间这种亲和力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

初三的学生学科发展不平衡,有的甚至各科基础都较差,但我从不排斥他们,也从不自私地强迫他们花过多的时间在历史这门功课上,而让他们多注重学习薄弱科目,以弥补整体实力的不足。在课上、课下我都向学生灌输这样一种思想:中考最后的考分是各科的总和,哪一门学科落后都会影响到你的整体成绩。分数是你用辛勤的努力挣来的,前途也是你自己要认真把握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许多学生在我一年的细心关怀和指导中茁壮成长,最后中考都能如愿以偿,也给教师以满意的回报。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实践证明,消极、冷漠、沉闷的学习气氛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生动、积极、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则符合学生的求知欲,会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我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其主人翁意识。多年来我任教初三历史课,在上第一节课时,总是坚定、自信又面带微笑步入教室,以亲切的目光注视着学生,然后直接点题:初一初二不管怎样,都是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不要再想,你们面对的是现在,在这一年里,我们要并肩学习,共同进步,相信我们会达到双赢的。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迎来的将是学生对主动、积极和全身心的投入。

在平时,对于上课开小差或打瞌睡精力不集中的学生,我不是熟视无睹,也不是大发雷霆,而是告诉他们试着认真听课,终归会有收益的。对那些不愿听课甚至睡觉的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在这样轻松、平等的气氛中,学生比较认可老师,心态也比较平和,对所学的知识记忆牢固,思路开阔,思维敏捷。

三、恰当的学法指导

恰当的方法指导是关键。课堂45分钟的容量毕竟有限,学习历史,切忌不分重点,乱背一通。在应考过程中,暂时性记忆并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更不能提高运用能力,只是暂时的应急措施。恰当的方法在历史学习中起关键作用,我的做法是:课堂是最重要的吸收知识的环节,要求学生对老师透彻生动的讲解要做好笔记;课余还要温故知新,这是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的阶段。如果说课堂容量是有限的,而课后的容量则是无限的,教师的指导不仅在课堂,更要注重课后。(1)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制订出总体规划,再制订出各个阶段、各个单元及章节的复习计划。在制订计划时还要指导学生按先总后分的原则、先综观全局,搭起总体知识骨架,树起知识树主干,然后再细致地复习,掌握各章节子目的详细内容,使“知识树”枝繁叶茂。在我的班级里,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份复习计划。(2)受遗忘规律的制约,复习全过程必须始终连续进行。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历史复习只要最后集中时间背诵几天,中考就可以得高分,这是错误的。因此要教育学生坚持天天学,不可贪求多快。同时,要指导学生坚持学新忆旧,边学边巩固,编制复习提纲,利用归类法、联想、列表、回忆、批注、建立错题集等,提高复习效率。

四、完善的教学方法

在发挥学生主人翁精神的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变革、完善教学方法,以使师生之间的这种合力达到最大。由于初三一年复习的容量大,所以我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过关斩将,所有的知识点认真、仔细、严密地讲解复习;第二阶段以习题为主;第三阶段考前心理辅导。

针对这种情况,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很注意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点拨下自行梳理,内化知识,以保证基础知识的落实。要求每个学生自行设立基础知识体系专题本。把知识本分为:章节、阶段和专题三大知识体系。每复习一个单元要求学生自行做知识网络图,每周上交一次。由教师批阅后评选出优秀作品张贴出来,以示鼓励。这样既可以落实基础知识,并且学生在做知识网络图的同时归纳整合,理清线索,慢慢的,这张知识网络就在他们的脑海中构建起来,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成功感。同时我把近五年的中考选择题按章节印发给学生(把今年不考的内容删除),要求学生每周根据中考选择题的考点为基础,重新从另一个角度出一道选择题。每天出三道,每周交给教师检查。这样我根据他们出的题目,把好的题目摘录下来用作平时课堂小测,当然每道题目标明出题者姓名。这种做法很有实效,学生可以自主地掌握和熟悉中考题和考点,又可以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中推动他们自身不断进步。最后,让学生自行总结考试情况(包括自己的考試和近五年的中考情况)。在平常的考试中要求每个学生自行设立改错本,把每次考试中做错的题目抄录下来,并对题目进行评析。这改错本是十分重要的,要求学生在每次考试前认真复习,改变自己在做题中固定思维,提高得分率。在第一次模拟考试后,要求学生把近五年的中考主观题找出来,并要求他们找出近五年的主观题的答题规范和出题的规律。从中使他们更进一步了解出题人出题的目的,让学生自行把中考的神秘面纱揭开,让他们感到中考并不难,并不可怕,从而树立自信心。考前的最后阶段以鼓励、表扬、安抚方式对待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坚强的自信心,勇敢面对中考的挑战,沉着稳定应战。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弹出自己的调子,因此要想让那颗心与我的话语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子。”在历史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如果能使自己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完美结合,多角度、多方位拨动学生这根心弦,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就能一起合奏出一段优美的成功曲。

拨动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心弦 篇4

一、真切关爱学生

对每一件事情,对每一位学生都漠不关心、冷冷淡淡的教师,在课堂上是无法溅起美丽的浪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也无法与学生形成强大的合力达到师生共鸣,教学效果当然就大打折扣了。几年来的教学生涯沉淀的一种难以言状的社会责任感,驱使着我,鞭笞着我:不求每一节课都精彩,但求每一节课都尽心、尽兴,尊重学生,让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我用教师的真诚去换取学生诚恳的学习态度,用教师的真情去换取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师生之间这种亲和力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

初三的学生学科发展不平衡,有的甚至各科基础都较差,但我从不排斥他们,也从不自私地强迫他们花过多的时间在历史这门功课上,而让他们多注重学习薄弱科目,以弥补整体实力的不足。在课上、课下我都向学生灌输这样一种思想:中考最后的考分是各科的总和,哪一门学科落后都会影响到你的整体成绩。分数是你用辛勤的努力挣来的,前途也是你自己要认真把握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许多学生在我一年的细心关怀和指导中茁壮成长,最后中考都能如愿以偿,也给教师以满意的回报。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实践证明,消极、冷漠、沉闷的学习气氛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生动、积极、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则符合学生的求知欲,会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我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其主人翁意识。多年来我任教初三历史课,在上第一节课时,总是坚定、自信又面带微笑步入教室,以亲切的目光注视着学生,然后直接点题:初一初二不管怎样,都是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不要再想,你们面对的是现在,在这一年里,我们要并肩学习,共同进步,相信我们会达到双赢的。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迎来的将是学生对主动、积极和全身心的投入。

在平时,对于上课开小差或打瞌睡精力不集中的学生,我不是熟视无睹,也不是大发雷霆,而是告诉他们试着认真听课,终归会有收益的。对那些不愿听课甚至睡觉的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在这样轻松、平等的气氛中,学生比较认可老师,心态也比较平和,对所学的知识记忆牢固,思路开阔,思维敏捷。

三、恰当的学法指导

恰当的方法指导是关键。课堂45分钟的容量毕竟有限,学习历史,切忌不分重点,乱背一通。在应考过程中,暂时性记忆并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更不能提高运用能力,只是暂时的应急措施。恰当的方法在历史学习中起关键作用,我的做法是:课堂是最重要的吸收知识的环节,要求学生对老师透彻生动的讲解要做好笔记;课余还要温故知新,这是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的阶段。如果说课堂容量是有限的,而课后的容量则是无限的,教师的指导不仅在课堂,更要注重课后。(1)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制订出总体规划,再制订出各个阶段、各个单元及章节的复习计划。在制订计划时还要指导学生按先总后分的原则、先综观全局,搭起总体知识骨架,树起知识树主干,然后再细致地复习,掌握各章节子目的详细内容,使“知识树”枝繁叶茂。在我的班级里,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份复习计划。(2)受遗忘规律的制约,复习全过程必须始终连续进行。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历史复习只要最后集中时间背诵几天,中考就可以得高分,这是错误的。因此要教育学生坚持天天学,不可贪求多快。同时,要指导学生坚持学新忆旧,边学边巩固,编制复习提纲,利用归类法、联想、列表、回忆、批注、建立错题集等,提高复习效率。

四、完善的教学方法

在发挥学生主人翁精神的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变革、完善教学方法,以使师生之间的这种合力达到最大。由于初三一年复习的容量大,所以我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过关斩将,所有的知识点认真、仔细、严密地讲解复习;第二阶段以习题为主;第三阶段考前心理辅导。

针对这种情况,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很注意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点拨下自行梳理,内化知识,以保证基础知识的落实。要求每个学生自行设立基础知识体系专题本。把知识本分为:章节、阶段和专题三大知识体系。每复习一个单元要求学生自行做知识网络图,每周上交一次。由教师批阅后评选出优秀作品张贴出来,以示鼓励。这样既可以落实基础知识,并且学生在做知识网络图的同时归纳整合,理清线索,慢慢的,这张知识网络就在他们的脑海中构建起来,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成功感。同时我把近五年的中考选择题按章节印发给学生(把今年不考的内容删除),要求学生每周根据中考选择题的考点为基础,重新从另一个角度出一道选择题。每天出三道,每周交给教师检查。这样我根据他们出的题目,把好的题目摘录下来用作平时课堂小测,当然每道题目标明出题者姓名。这种做法很有实效,学生可以自主地掌握和熟悉中考题和考点,又可以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中推动他们自身不断进步。最后,让学生自行总结考试情况(包括自己的考试和近五年的中考情况)。在平常的考试中要求每个学生自行设立改错本,把每次考试中做错的题目抄录下来,并对题目进行评析。这改错本是十分重要的,要求学生在每次考试前认真复习,改

三招拉下“制动闸”

———课堂秩序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文/张述英

摘要:教学中,课堂秩序的管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三招拉下“制动阀”,轻松抑制课堂躁动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秩序管理;课堂仪式;警示;分化

对于教学来说,课堂太“活”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这里说的“活”当然不是指学生的思维活,而是课堂上的“躁动”现象。学生随便说话,交头接耳,玩小动作,导致课堂声音嘈杂,学习情绪浮躁,学习效率低下。

如果我们把课堂比作一辆车的话,那么秩序管理就好比它的“制动闸”。当然,课堂管理是一门综合艺术,不可能像汽车那样瞬间刹车。近几年,我摸索了几点小做法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把这几点课堂管理的小做法叫做“三招拉下制动闸”。

一、课堂仪式“震撼”学生

有些老师往往很不重视上下课的组织仪式,以为这几秒钟的活动只是个形式,可有可无,学生的“老师好”还没喊完,教师就低头在那里摆弄起了自己的备课笔记或教具。这种现象都反映了教师不懂教育规律。其实上课的组织仪式至少有两大意义,一个是收回学生的心,刚刚过了课间十分钟,操场上的欢乐情景还在他们眼前萦绕,一个“起立”,就是要提醒学生赶紧让你的心回到教室,要开始学习了!这个“起立坐下”搞得不郑重、不规矩,怎么能让学生的心迅速静下来呢?有经验的教师对这个组织仪式总是非常重视,他会在学生起立的瞬间目扫全堂,迅速判断学生的精神是否振作,注意力是否集中,同时用自己的目光告诉学生———赶紧打起精神,马上投入新的学习!教师会用自己庄重的态度震撼学生的心,会用自己严肃的目光给学生传递一个强大的信号———我的课你必须好好听!

二、目光铸剑“警示”学生

我们常常会看到教师在课堂上声色俱厉地训斥学生,有时候甚至会被学生气得突然失态。教师的暴跳如雷从表面来看好像把他们给唬住了,其实在很多学生的心里却在暗自高兴,他们巴不得课堂越乱越好。那么遇到课堂“情绪”动荡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呢?从一些老教师多年的实践来看,最有效的办法还是“以静制动”。课堂出现嘈杂,教师就不要滔滔不绝地讲下去了。此时,教师应当把讲课暂时停下,转而用犀利的目光紧紧地盯住某个表现比较差的学生,这种威而不怒会对所有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震慑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此处无声胜有声”。一位优秀的教师必定有一双“会说话的

变自己在做题中固定思维,提高得分率。在第一次模拟考试后,要求学生把近五年的中考主观题找出来,并要求他们找出近五年的主观题的答题规范和出题的规律。从中使他们更进一步了解出题人出题的目的,让学生自行把中考的神秘面纱揭开,让他们感到中考并不难,并不可怕,从而树立自信心。考前的最后阶段以鼓励、表扬、安抚方式对待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坚强的自信心,勇敢面对中考的挑战,沉着稳定应战。

眼睛”,它会随时把教师的赞许、鼓励、提醒、警告静静地传达给学生,用这种无声的力量去震撼学生的心灵。

三、个别工作“分化”学生

那些课堂喜欢“起哄”的学生往往容易建立“心理结盟”,他们会通过自己的方式给其他捣乱纪律的孩子以“配合”或“支援”,这种“心理结盟”会“裂变”为一种难以抑制的破坏力,使课堂无法进行下去。对于这种情况,就要对那些顽皮的学生进行个别分析,根据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开展“个别工作”进行“各个击破”,分化他们的“捣乱队伍”,逐渐“瓦解”他们的“心理结盟”,使之向着专心学习的方向转化。譬如,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征求他们对课堂纪律的意见或建议,用他们认为好的办法来管理他们,达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以每节下课后让他们评价一下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听课注意力有什么变化,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另外,个别特别聪明的学生会因为觉得统一学东西“没劲”而转向了随便说话或玩小动作。对这类学生应当给他们加一点压力,让他们驮得多一点,可以让他们自学或给他一个智力题。这样的话,他们还会再有心思去随便说话或玩小动作吗?对基础特别差只想破罐破摔的学生则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关爱和鼓励,譬如可以抛出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叫他回答,让他们也能“荣耀”一回。譬如上课的练习题或作业题可适当给他们减少数量,比较难的题可以允许他们不做。简单的题能好好做出来,你也很优秀。这样的话他们逐步有了信心,课堂纪律也会有所好转。

抑制课堂躁动现象要“软着陆”,万万不可“硬着陆”,要依靠科学的教育手段,要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靠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试图靠体罚训斥讽刺挖苦暴跳如雷来驾驭课堂的只会使课堂越来越乱。

参考文献:

[1]康颖卿.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课堂秩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2]万蓉平.小学青年教师课堂秩序管理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35).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根弦,弹出自己的调子,因此要想让那颗心与我的话语相呼应,就得使我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子。”在历史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如果能使自己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完美结合,多角度、多方位拨动学生这根心弦,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就能一起合奏出一段优美的成功曲。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新区第一中学)

摘要:传统的历史复习课总是以教师为主体。从四个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课堂成为学生创新、展示才能的平台。

积极主动历史故事 篇5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这些人都是(因为)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毛遂自荐

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

不要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想想今天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人,有几个是唯唯诺诺、等人吩咐的人?对待自己的学业和工作,你需要以一个母亲对孩子那样的责任心和爱心全力投入不断努力。果真如此,便没有什么目标是不能达到的。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还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意见。其实,这也是一种进取心的体现。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并从中汲取教训,就不可能有更大的进步。比尔·盖茨曾经对公司所有员工说过:客户的批评选赚钱更重要。从客户的批评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汲取失败的教训,将它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作为职业人士,如果想要在公司获得成长的机会,就得养成主动做事的习惯。对于那些属于自己的工作,不必领导交代,自动自发,主动去完成。”自从我参加工作以来,越来越觉得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当然,只有真正做到了才能体会它对我们工作的影响与作用。

有这样一则故事: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聘用了一位年轻的小姐当助手,替他拆阅、分类及回复他的大部分私人信件。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听希尔口述,记录信件的内容。

有一天,希尔口述了下面这句格言:“记住,你唯一的限制就是你自己脑海中所设立的那个限制”。当她把打好的信件交还给希尔时,她说:“你的格言使我得到了启示,对你、我都很有价值。”对此,希尔并没有怎么在意,但对女助手就不一样了。

从那天起,她把这句格言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心里,并付诸行动。她开始比一般的速记员早到办公室,而且在用完晚餐后又回到办公室,从事不是她分内而且没有报酬的工作。

她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给希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希尔的私人秘书辞职了,当希尔开始找人补这位秘书的空缺时,很自然地想到了这位小姐。实际上,在希尔还未正式给她这项职位之前,她已经主动做了这项工作。

以上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主动做事在工作中的重要性,现在“木偶”式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工作需求,所谓的“木偶”就是领导交代你做什么,你就去做什么,对于事情的认识,只停留在要完成这项工作,没有主动积极的工作态度。如果要想提高自己的能力,并做出成绩,就必须在工作中要养成主动做事的习惯。

以前我也曾意识到这一点,但没有真正重视它。在我求学时期,父亲也曾对我说:“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想办法主动去解决,不要让问题越积越多了再去解决,因为等你发现问题严重了就无从下手”;工作中,领导对我说:“以后要用心工作,对于工作中不懂的地方要多主动多一些,多请教多学习,要慢慢养成主动做事并做好的习惯”。经过领导的教诲,通过自己在工作中的实践,逐渐体会到了把工作做在前所带来的积极因素,从而可掌握工作的主动性。例如:我在每天进行各部门日报汇总之前,就会主动提醒各部门递交日报的时间,并要求要准时递交日报,这样迟交或未交日报的问题就大大减少了;再者,对于每周的部门经理例会,提前两天发送短信后,并在会议的前一天主动电话通知各部门主管,避免出现由于其他原因而忘记开会;这样不仅提高了我与大家的工作计划的完成率,而且还可以营造一种提高主动性的工作氛围。

工作的主动性,产生于自己对本职工作职责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于自己对本职工作的履职要求的思考和实践,只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积极听取领导、同事的意见和建议,并持之以恒,必能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工作风格。

主动学习历史 篇6

关键词 历史教学 设计历史问题 学习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022-01

设计好历史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一种研究和探求历史知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从而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知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一、精心设计好历史问题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

(一)注意设计历史问题的综合性

例如“19 世纪后半期至 20 世纪初,以美、德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从而使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更具有侵略性,由此西方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反侵略性,因此可以设计出一个问题: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侵略性与反侵略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此题涉及教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关于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具有更强的侵略性和东方被殖民或半殖民国家反帝反封建方面的相关内容,这就帮助学生打通因教材章节所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二)注意设计历史问题要兼顾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

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等学科联系密切, 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

例如通过对必修二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 联系到我国1958 年的大跃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设计出一个历史问题:试分析从中得到的启示。

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使历史与政治学科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三)注意设计历史问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

例如“试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如果中国洋务派一直对北洋舰队的装备进行及时更新会出现何种结局,对未来有何重大影响”。学生在讨论中得到如下假设:

1.日本胜利,日本成为亚洲唯一强国,更富有侵略性。

2.中国胜利,但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走向强国之路困难重重。但短期内不会再受日本的侵略,且日本明治维新可能走向失败。

3.中国胜利,清政府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国成为亚洲强国。

上述例子虽然用了假设,违背了历史不能假设的原则。但我们用假设历史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历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多角度思维,从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二、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是做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教师事先公布所要讨论的题目,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有启发性的思考点。并事先确定3至5个学生为主要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座位每10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上述工作都要在课前完成,否则上课的时间不够用。

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打算,发言要力求做到:不能离题 ,不能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

浅谈职校生如何主动轻松学习历史 篇7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职校生在课堂上能够轻松学习历史。

我觉得,职校生大部分文化课学习成绩不是很好。面对成绩参差不齐,却又思维活跃、个性突出、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学生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总感觉到,作为主体的学生学习很被动。在课堂上,虽然大多数教师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有所活跃,但难保持长久。于是,历史课便成了休闲课,成为学生不喜欢的课。不能让学生喜欢,感兴趣,更谈不上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历史。

一、开拓学生的思路,给学生以遐想的空间,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更贴近生活实际,学习的历史知识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

职校生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性格比较活泼外向,表达能力十分强,表演欲望也强烈。我就在想,能不能把学生的这样的特点引进文化课的学校中呢?有人说:“学习不是为了受罪,它是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快乐学习历史就是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情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惊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我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象的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有了兴趣,才能自主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非常重要,而且学习历史尽量通俗化。想象能力的培养不是谁的专利,历史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相关历史事实,创立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历史素养,对既成的历史史实进行大胆的假设和揣测,从而进发思维火花,培养想象能力。例如,在《郑和下西洋》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尝试一下张开想象的翅膀,如果你就是郑和,想象一下你在航海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在黑板写出来,让大伙给你出一出主意。”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拿起粉笔写出自己的困惑,连一向胆小不自信的女生也勇敢的写下自己的想法。老师给每位上台的同学以充分地肯定,底下的同学也踊跃为“郑和”想办法……,大家兴趣盎然。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郑和要克服这许许多多的困难,靠的是什么呀?“坚强的信念、坚忍的毅力!”“勇于开拓、不辱使命的精神!”“对!正是在这种精神和信念的支撑下,郑和开拓了西洋海上之路!”假如没有他,老师提议:“下面我们不妨来个假设,假如没有郑和……”“下西洋之路,我们今天的生活又会怎样?”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习历史变得轻松通俗易懂,很容易让学生记忆牢固、感受深刻。

二、触类旁通,让学生能够多角度,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现象,学会熟悉、掌握、运用历史知识

教师应提供较多的机会让学生尝试、体验、阅读、操作、编辑、综合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如在讲“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自编自演小品“商鞅舌战群儒”,分别让学生扮演商鞅、秦孝公及大臣,生动地展现了商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力排阻力,改变祖宗之法,建立新制度的斗争历程。开展课堂讨论,举行历史故事会,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古迹及爱国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使学生觉得学习历史是轻松愉快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使他们觉得学习历史是有用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逐渐增加。历史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学科。

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创新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营造教学氛围,使历史教学妙趣横生,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象、影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重温历史,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容易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能因地制宜,根据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语言、图片、音响、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设置典型的历史表演情境,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编演历史短剧,通过这种角色的扮演和体验,使学生重温历史,感受历史,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而且焕发他们潜在的创作才能。同时,其它学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选用不同的方式,也必将能够转变职业学校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教学。

三、鼓励为主,适时的加以激励,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喜欢历史,历史知识故事化。

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最大快乐莫过于自己发现问题,以及经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必要的指导,适当的点拨,学生自觉预习,以小组的形式交流信息,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自己看懂的知识,教师尽量让学生总结、归纳;凡是学生能经过独立思考而得到答案,教师绝不包办代替,而是积极引导。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次表现的机会,多体验一些成功的快乐!

在教学中,采用预习提问与小组竞赛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课前鼓励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预习学习内容。为使小组在课堂上获胜,学生想尽办法,拓宽知识面。有的上网查寻,有的翻阅资料,有的编制历史小报,有的编写历史歌谣,组内合作得到加强,这样既培养了团队精神,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最终达到使学生喜爱历史的目的。学生学习历史时,教师尽量的把所学内容用故事的形式教授学生,最终使学生轻松的快乐去记住历史。例如:学习“夏商西周的兴与亡一课时,教师通过演讲三位暴君的故事,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激发了兴趣,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夏桀自比太阳。相传,夏桀不分昼夜饮酒作乐。他命人挖了一个可供三千人饮酒的大酒池,让臣下喝酒,醉了的就倒在酒池里淹死,他和宫女在一旁嬉笑为乐。他还自比太阳,以为可以和太阳一样永世长存。百姓恨死了他,咒骂他说: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意与你同归于尽!

商纣炮烙酷刑。纣在殷都“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和后妃大臣嬉戏游乐。又把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强迫受刑的人在上面走,受刑的人站不住,就掉在炭火中活活烧死,史称炮烙之刑。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昏庸无道,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取悦于她,幽王竟下令燃烽火。各地诸侯率兵赶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头,望着疲惫受骗的将士,拍手大笑。后来果遇敌情,诸侯没有再来救援。

通过以上几点,历史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展开适合职业学校学校的学习模式,能够让学生接受并且喜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要学的历史知识,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摘要:经过多年的实际教学,将自己在进行历史课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总结,结合职校生文化课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其它文化基础课有很大的帮助。

主动学习历史 篇8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让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展示物品、图片、影视片段来进行直观教学,也可以通过引用历史典故或用幽默的语言来演绎历史,让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比如,讲授《清朝政局的变动》一课需要交代辛酉政变的背景,有位教师这样描述:“英法联军架起大炮,马上就要攻陷北京,俘虏满清贵族,却没有想到大清国的咸丰皇帝练过铁人三项,体能超群,一下子就跑到了承德避暑山庄。不过,不充分热身仓促参加比赛的后果很严重,咸丰躲过了八国联军,却在承德生了一场大病,结果挂在那里。慈禧争取到恭亲王等人的支持,发动政变垂帘听政……”在教师讲授过程中,学生听得趣味盎然,于是教师提出“政变发生后,清王朝的政治格局在哪些方面产生了变化,具体表现有哪些”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这样用诙谐的语言讲述事件背景,可以弥补教材内容平铺直叙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推动学生有效开展主动学习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问的质量取决于问题质量。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关键点紧扣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更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推动学生有效开展主动学习。

比如,在讲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内容时,有位教师提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倘若没有林则徐查禁鸦片,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了,这个观点对不对,为什么?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很容易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储备陈述观点。有的认为反对禁烟是英国找理由,没有这个理由还会找到别的理由;有的认为这是由于英国急于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白银。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进一步提出问题:战争爆发的必然因素是什么,偶然因素又是什么?如此,学生可以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树立辩证思维的意识。

三、促进历史与现实的有效结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的高中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多,思想活跃,关注现实生活,倘若历史课堂仅仅为了传授历史知识而传授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就会失去参与的兴趣,其主动学习意识也难以培养。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要注意灵活有效地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从历史经验中获得启迪,体会到学习历史的重要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时,有位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了变法的原因以及变法帮助秦国迅速强盛,从一个偏僻小国一跃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为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不过,这一辉煌业绩的重要功臣商鞅,因为其倡导的改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最终被车裂而死。教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是必需的,这个过程也许是艰难而曲折的;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拥护,我们今天的改革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教学联系现实要恰如其分。只有那些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的重大事件、现实问题才适合引入课堂教学当中。因此,不用强求每堂历史课都要联系现实。倘若为追求课堂环节的完整性而联系现实,在课堂上凭空添加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的内容就会削弱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素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保持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质量。

摘要: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从积极培养学习兴趣、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促进历史与现实有效结合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高中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动学习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家勤.论新课程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

[2]王琳,林景和.论历史教学中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主动学习历史 篇9

规范办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从超负荷的日常学习活动中得到了解放。近年来各地在片面追求高考达本率的极左做法下,对高中学生进行强化管理,时间战、题海战严重摧残了身心健康,抹杀了个性化发展,完全违背了新课改历史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信息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精神与理念。

历史学科课堂基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师生课外功夫少不了。在如此新要求新形势下,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拓展学科视野,培养学科思维能力,提高课堂上三维目标的实效性。我结合平时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得失,在新形势下,从激发学生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主动性上作进一步探究。

就我校生源素质而言,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现状如下。第一种,“剃头担子一头热”:这种情况是教师千方百计积极动员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而学生反应冷淡,被动;第二种,在学校和教师的强硬要求下,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走过场,不能围绕研究课题积极准备、展开研究,更缺乏规范广泛深入的探究,且弄虚作假,草草了事,最终达不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第三种,“虎头蛇尾”:这种情况是刚开展课题时,学生热情高涨,雄心勃勃,取得成果的迫切性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当遇到的困难越积越多,课题组成员分歧的出现并呈扩大趋势,导致课题研究停滞不前或无疾而终;第四种,学生有兴趣有热情,就一些平时学习中遇到的话题或疑问想进行深入探究,然而受课题研究的时间、资料、合作伙伴的组成、研究者的自信心等一些条件所限。

综合以上存在的几种情况,我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两方面:其一,历史教师对于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清,从而不能发挥其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主导性作用。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仅靠有限的45分钟课堂时间远远不够,在课堂时间内,对于基础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效果比较明显,但是问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及情感目标的达成是课堂时间难以实现的。只有解放思想,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对于课堂知识的补充与拓展,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增强历史洞察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等学科能力,明白人文素养发展的重要性;其二,对于农村中学,历史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方面缺少调查研究与素材的积累。历史教师要在平时工作内外注意收集整理学生感兴趣的历史话题与争论的焦点;关注农村新现象与新发展,自觉主动地挖掘农村及本土题材的历史素材。

为激发学生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首先,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研究或探究学习环境与氛围。教师要支持学生随机生成、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建立师生间平等的关系和民主的教学环境。要重视学生的非常规性观点,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开放思想,敢于思考问题,敢于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课堂教学中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研究性学习创设了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境因素,易于激发学生针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兴趣。例如,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三中,多次提到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有同学问:“孙中山先生逝世于北京,但其陵墓在南京,孙中山先生在南京的历史活动并不多,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钟情于南京呢,孙中山与南京有着怎样的渊源与情节?”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没有给他正面的回答,但我并不觉得学生在钻牛角尖,而是肯定了其提出的问题的价值,并建议他利用课后的时间,围绕“孙中山在南京的历史活动”多收集资料,并参考尚未学习的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然后整理成文,希望能在一周后给老师一个向他学习的机会。一周(规定的时间内)后,这个学生给了我一份长达6页纸的研究结果,并在文尾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独立的研究结论。从这件小事中,我受到学生学习热情的感染与鼓励,可见,将老师的权威放下,尊重学生的学习疑问,对于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增强有极大的意义。

其次,教师要帮助指导学生选择历史研究性课题。研究性课题既可以是学生提出的,又可以是教师提出的;可以是课本知识的拓展,可以是课外知识的开拓,可以是历史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可以是具体历史的挖掘,可以是纯理论的探讨,可以是社会调查,还可以是模型制作等。这种学习要求比较适合学生的个性彰显。学生研究性课题切忌大而深的问题,中学生的特点、学习时间、资料来源和研究手段等限制,决定了他们的研究要量力而行,切口小,有一定深度,易查找资料,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课题较适合中学生。课题设计必须注意实用价值,研究性学习的实用价值体现在解释疑问、帮助学习、指导生活、为决策提供参考等。课题提出要防止简单化的倾向和纠缠于一些无意义的问题,课题设计实用性原则符合教育学中学习利益驱动原则。只有研究自身感兴趣并且认为有价值的课题,研究者的探索热情才会进步,同样,只有真正有价值的课题,才有研究的余地和给学生锻炼提高的可能。例如我曾经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环境与素材,指导学生设计了课题“改革开放前后我的家史纪录与研究”。从这个课题研究中,高中学生了解了家庭生活的变迁,祖辈、父辈创业的历程,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可以通过小家的变化认识“大家/国家”的变化发展。从而坚定学习与生活的意志,感悟生活的丰富与多彩,珍惜生活。

最后,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特长,选择历史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观看好的电视节目如《探索与发现》、《国宝档案》等,模仿获取资料及一些调查研究的方法。因为学生的性格、兴趣和特长不同,有的喜欢安静广泛地阅读,有的喜欢信息技术的应用,有的喜欢户外活动等,根据学生的特长,研究性学习采用的学习方式多,开展的范围广。例如,善于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作用,利用网络所提供的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的各种素材,开展图文史料的收集,展开网络调查与讨论,通过网络征集意见,完善自己;通过网络展示课题研究的进展与成果,加强课题研究的计划性和增强自信心。学生自主选择申报哪个课题,教师给予一些建议或者方法指导,发挥学生在设计、选题时的自主性。课题开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例如有学生曾经问我,老师,我可不可以就家乡的风土人情进行考察研究?我听了学生的设想之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从课题的立题所体现的新颖活泼到考察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上,我建议学生组织几位平时在一起玩得好的同学一起做这个课题,课题名称叫“带你游家乡”,可以积极向地理老师请教,应用地理知识设计出一条合理的游玩路线,重点挖掘一些家乡境内各乡村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设法开发几个家乡本土语言的小游戏等。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学生将游与学进行了有机结合,加深了对地方史的了解,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谷歌前中国区总裁李开复指出,“思考,比传道重要;观点,比解惑重要”。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内外的教学中,注重和培养学生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方法,其效果比教师上一节满堂生辉的历史课有效。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中一定要进行“跟踪式关注”,及时给予学生一些建议与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能够保持燃烧的激情。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主动学习历史 篇10

一、备课体现趣味

精心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在备课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够将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等以趣味性的问题或者形式列举出来, 则更能达到备课的真正目的。而在备课过程中又应该如何去体现趣味性呢?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首先, 在备课时, 要精心寻找、筛选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如我在备《中国远古人类》时, 精心挑选了东西方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以及北京人头盖骨的下落之谜的相关内容, 上课时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出一些趣味性的知识。其次, 引发上课时贯穿趣味性的内容, 如引用典故、编排戏剧、编写歌谣等。再次, 在设计板书时也要尽量体现出趣味性, 如在备《秦的统一》这一课时, 板书秦始皇建立集权时, 可以巧妙地设计为“金字塔”的形式, 这样既体现了皇帝的高高在上, 同时学生看了也觉得很有趣味, 等级层次一目了然。

二、导言激发趣味

好的导言能够吸引学生, 引人入胜。导言成败与否, 有时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 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言, 一开始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三、上课贯穿趣味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 兴趣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是多么重要。上课时, 如果采用一些好的形式, 则能使课堂妙趣横生, 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 一堂课怎样才能灵活而又兴趣盎然呢?

1. 创设情境, 以情求趣

如在教《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时, 可以创设“秦法规定, 失期当斩”那样一种无可奈何的情境, 用这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明白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 巧设疑问, 以疑激趣

如在教《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中讲到“焚书坑儒”时, 可以巧妙地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秦始皇为什么要坑儒?那些书是真的烧了吗?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讨的兴趣。

3. 利用插图, 以图引趣

在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上匹配的插图或利用投影仪将一些有价值的插图投影出来, 强化学生的视觉效果,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编排戏剧, 以戏带趣

如《鸿门宴》、《烽火戏诸侯》都可以通过学生自编课本剧来展示,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5. 巧讲典故, 以奇引趣

在《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这一课中涉及的典故如“负荆请罪”“卧薪尝胆”“完璧归赵”等, 可以适当讲一讲, 甚至可以邀请学生表演, 这样, 学生的兴趣肯定会很高。

当然, 在使用以上形式时也要注意张弛有度, 一堂课不能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就一笑了之。上述这一些形式都是建立在要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之上的, 切不能喧宾夺主。

四、检测充满趣味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 即使检测, 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 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关键。而在检测时, 如果相关内容能够充满趣味, 学生则会乐于检测, 易于巩固所学知识。可采用以下趣味性检测:一种是师生互测。这种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 或者学生提出问题让教师解答。另一种是小组抽签对抗式互测。这种做法具体操作可以分为五步:即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抽签提问—讨论发言—归纳答法。这种做法在操作时要注意机会均等, 使每组成员都感觉到自己组有可能被抽中, 因而认真看书, 积极动脑筋想问题。而且有时也可以让组长推荐一些不善于发言又不认真的学生回答问题, 进行检测。这样督促其学好历史知识, 同时也培养了组员的团队合作精神。

上一篇:双季槐栽培管理技术下一篇:高校数字化校园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