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民法

2024-08-02

法治建设民法(精选四篇)

法治建设民法 篇1

关键词:法治视野,民法理念,构建,分析

一、民法理念概述

民法理念在我国民法学领域内, 对其研究的学者数量相对较少, 它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 将民法学与法理等相结合来研究的一种理论。梁慧星教授认为, 民法由近代民法想现代民法转变时才涉及到民法理念的问题, 而民法本身就蕴含着正义, 必然贯穿着对于社会正义的追求, 这种对于正义的追求便是民法理念。而刘凯湘教授则将民法理念从理念的角度出发, 将民法理念分为对于私权神圣的维护及其私法自治的追求。还有学者从私本位或者私有精神的角度来研究民法理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对民法理念进行定义和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揭示了民法理念的一些内涵, 但是其理论研究还是较为分散且笼统的, 缺乏概念的明确性等特征, 也没有对概念与内涵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

我们探讨民法理念时, 要先对“理念”一词的含义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从哲学的角度讲, 它所指向的是事物的本源或者原型, 是所要追求的一种价值目标, 我们应该从认识及其价值的角度对其进行综合的理解, 它所体现的是人类对于事物最高形式的一种追求以及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最高的价值目标。理念的核心是以科学理念体系作为基础的, 同时也包括了一些基本原则所折射出的精神。具体到民法理念, 则是我们对于民法的一种最高的理论抽象, 是民法所要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 是对民法基本原则及其民法本质等的一种综合认识。民法理念应该包括民法基本原则、民法精神以及民法的性质等, 是民法哲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二、民法理念的法治价值

我们在探讨民法理念的构建时, 首先要关注民法理念的法治价值, 在此基础上推动我国的理论建设, 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对于私权的保护是民法的重要内容, 对于市民私权的保护是民法重要的追求之一。在立法上, 对于公民权利的享有提供最大限度的可能性, 而且为权利的形式提供有效的保护, 而在私权保护上对于财产权及其人格权的保护使其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下, 没有阶级和阶层的差别, 人们的权力受到平等的尊重和保护, 更加自由的参与到经济活动中, 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民法对于私权、平等及其自由的追求。

在市场经济下, 民法理念的法治价值首先体现为其对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的权利经济, 需要市场主体通过自由的个人行为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使得市场呈现活跃繁盛的景象, 并以诚实信用的道德原则来保证市场交易的秩序。而民法中对于人格独立、权利本位及其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能够增强人们的个体意识及其自由、平等的理念, 使人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并且为人们的交易活动提供法律保障。民法理念中所奉行的权利本位思想能够使市场主体的权利得到保障, 使其能够更加自由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 避免一些政府不当干预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从而更好的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民法理念是民法典制定的指导思想。作为成文法国家, 法律的颁布施行是以法典等形式来体现的, 纵观大陆法国家法律的制定和完善, 都是一个法典化的过程, 并且在法典制定过程中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自然法思想的影响。民法理论对于民法典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是民法典的灵魂。我们过在民法典编制的过程中, 要以民法理念为指导, 对于法典的结构及其体系等进行科学的规划, 使其更好的体现民法精神及其民法的价值追求。

民法理念对于市民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律, 对于市民社会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私人活动的领域, 是平等的社会主体间进行社会活动的一种综合体。在市民社会中, 人们从事私人的生产、物品的交换以及一些消费活动, 为了保证这一社会秩序, 便需要一定的规则和政策, 民法便为市民社会提供了有效的规则和制度保证。民法所蕴含的私权精神及其平等、自由的价值追求, 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交易的正常进行, 促进了市场的发展。

民法理念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保证。法治建设包含的内容应该是多样的, 它在尊重社会主体的独立地位, 给予一定的自由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一定的规则和规范要求。在我国法治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从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多个角度共同出发来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为社会生产生活的有序进行提供保障。民法理念与法治理念及其制度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能够起到相同的结果, 民法作为一个部门法, 其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精神等也体现着法治社会的价值追求, 民法理念的研究及其应用能够有效的推进民主法治的进程。

三、法治视角下民法理念的构建

在民法理念的构建中, 我们要针对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 培养一些有利的环境因素, 将民法理念予以贯彻。

民法理念的构建要注重契约伦理精神的培育。契约理论是以契约精神作为核心, 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扩张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契约自由及其契约伦理对于社会的维护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实现民法理论构建的效果, 要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维护、社会生产秩序、权利与义务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培育, 使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意义及其社会性有充分的认识, 从而深化其独立人格、私权意识, 并且使其更加注重对契约的维护, 实现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

民法理念的构建还需要市民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则的完善。我国社会发展中, 要改变传统思想的影响, 注重社会主体间的平等地位, 充分尊重私权平等, 给予公民充分的自由。在社会发展的构成中, 要从民法理念的转变及其法律制度的完善出发, 形成一种更为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 以平等的民法理念代替传统宗法制度等的影响, 为民法理念的应用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金荣.关于构建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的若干思考[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2]陈科.论民法理念及其法治价值[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3]江永平.民法理念[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4]张安毅.论民法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构建[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

法治建设民法 篇2

一考干部是否“心中有民”,能否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一直以来,人民群众都是我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放下架子、放低身段,凡事多听听老百姓怎么说,多问问老百姓怎么干,真正把百姓需求、群众期盼作为决策依据和工作重点。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根本标准,心中常思为民之事,脑中常谋利民之策,手中常做惠民之举,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

二考干部是否“心中有责”,能否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要想赢得群众的信任,就要对照心中有责的标准,多做惠民利民的实事。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把献身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保持一种重任在肩、不辱使命的责任感,常怀一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谨慎心,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以大无畏的担当精神奔波在工作第一线,把心中之责转化为实干之力,敢于承担风险,勇于克难攻坚,不推诿扯皮,不回避退缩。面对大是大非敢于挺身而出,面对矛盾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认认真真走好每一步路。

当代法治视野下的民法理念 篇3

关键词:法治;民法理念

民法理念,有学者认为这是民法中的正义的体现,是整个社会对正义的追求,也就是形式正义是近代民法的理念,是对法的安定性的追求,当代民法的中的正义就是民法理念的实质,民法就是对法的稳当性的追求。而当前的中国正面临着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民法面临着社会文化经济对它的需求,所以如何建构一个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当代社会民法理念,如何建构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民法,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能够缩小贫富差距,这些当前中国必须要完成的任务,都需要依靠当今法治视野下的民法来为其提供条件,创造实现的环境。

一、民法理念

我国的民法理念是由西方国家的法律发展而來的,在当前,我国对民法理念的研究学者相对较少,因为民法理念属于民法学域。梁慧星教授所研究的民法,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法理与民法学等方面的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的理论,他认为民法理念是由近代民法向现代民法的转变而来的,由于民法的本质就是正义,所以民法理念也体现着追求社会正义,也就是说这种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就是民法理念。而也有学者是从理念的角度去研究民法理念,认为民法理念即是追求一种私法自治和私权维护。也有学者从私有精神、私本位等方面来进行民法理念的研究。而这些民法理念的研究都缺乏一定的概念性和明确性,对于民法理念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分析。民法理念在作为市民社会生活基石的民法理念最高价值、中级宗旨的同时,也体现了其对人类理性的指导,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法律精神和价值目标。民法理念在指导民法的制定的同时,也指引着其它单行民事法律法规的制定,是民事法律部门、民事法律制度、民众应该具备的一种对民法精神的感性与理性结合的认知。培养市民的民法理念,是希望能够将这种理念渗透到市民社会生活中去,也就是将民法理念以一种精神指引的形式体现在市民社会生活中。

二、民法与民法理念的关系

调整平等主体道德法人之间、公民之间、法人与公民之间的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既是民法。民法是对市民社会规则,以成文的民法典的身份来进行私领域关系调整的重要的文字规范体现,也是市民社会的基石。

以民法为基础,能将市民社会生活秩序原则上升到更高层次的人文价值领域,将人类内在的基本精神意蕴进行体现的即是民法理念。民法理念之所以能作为市民生活精神的向导,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在对民事法律规则的制定上起到宏观指引作用的同时,也受到时代民主政治制度的影响,成为私领域精神的综合体现,民法理念也会随着市民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进步完善,以一种法感情贯彻在百姓、立法人乃至政府官员的日常生活以及思想观念中,从而成为民众的行动向导。另外,民法理念的物质传承者是民法,民法典制定的条文里就融合了民法理念的精神追求,从而民法规则中带有普遍性约束力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将民法理念的精神实质给予了确定。

三、民法理念的法治价值

以当代法治视野来看民法理念,首先就是要明白民法理念的法治价值。当前的中国面临的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革的局势,民法的重要任务就是对私权进行保护,保护市民的私权是民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个转型期,从立法的角度来讲,民法应该向公民提供最大限度的权利享有可能性,以权力的形式为公民的私领域提供最大的保护,对公民的人格权和财产权等司法权进行保护。另外也应该体现出阶层和阶级的统一性和一致性,能够公平对待公民的权利,并加之保护,能够在经济活动中以更自由的形式参与其中,将民法对公民私权的保护、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得以最大化体现。

民法规章的制定,就是以民法理念为指导思想,但是在法律的制动过程中,会受到自然法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然而在当前这样的时期,民法理念的法治价值的体现,最重要的就是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因为市场经济属于自由的权利经济,自由的个人行为能够成为在市场主体中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在保证市场交易的诚实信用的道德秩序原则的环境中,让市场呈现出活跃的繁盛景象。

在市场经济之下,市场主体的权利保障,就是民法理念中权利本位思想的体现,为了自由的个体能够自由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民法理念就能对政府的一些不当行为进行干预,避免自由个人在参与市场活动中时受到不良影响,一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从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民法理念的影响,民法能在人们的市场交易活动中提供法律保障,能够体现出全力本位、人格独立以及个人对平等、自由的追求,让功名的个性得到全面的体现。

四、民法理念的内容

民法理念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私法自治,以及私法不可侵犯两个方面。其中,私法自治,一般来讲是指民事主体要以自己的意愿进行个人生活的判断、选择、参与并自行负责,但是其前提实在法律允许的范畴之内,进行民事权利以及义务的自主设立、变更以及终止,也就是一种在民事主体发生权益义务纠纷时能够进行纠纷解决的选择方式。私法自治又在像契约自由或者所有权自由等各种制度中进行表现,也就是说私法自治的主体即是自治。而自治主要体现为在私法领域中,能够允许私人以自己的意思进行法律关系的自由创设,即是设定个人的法律权利以及义务;还有对法律关系进行变更,即是变动自身的权利以达到个人预期的法律效果。另外,私法自治的目的是对自由个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进行保障,让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决定活动的自由竞争,而不是由政府来进行支配或者统治,让经济活动中的个人尊严和自由得以维护,从而保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促进文化的进步。私法自治在市场经济下的市民社会中,起到一个联结契约当事人的作用,因为在市场经济堵塞运作中,自由是体现其固有价值规律的必须保障,而市民社会则是一个以契约为本质的社会系统,所以私法自治是推动市民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私法不可侵犯,主要是指市民社会中的自由个人,不受任何个人、组织的侵犯,其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不允许法律规则之外的程序对其权利进行限制、侵犯。主要是体现在对市民社会的财产权、人身权的保护和尊重。(1)权利是人与其他动物的价值区分,当人的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也就是人的价值收到了侵害,所以民法要在其根本的制度上为任何法人的权利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让市民社会的主体能够将自身的价值得以最大化的实现,从而进行权利的创设,当法人和自然人的权利受到非法限制和侵犯的时候,能够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另外民法以民事责任制度保证权利不受到侵犯,首先就表现在当法人和自然人的任何权利在遭受不法侵犯时,民法就应该提供给权利人民事救济体系,是权利人能夠有效解决这种侵害问题。但是,权利人在通过民法得到救济体系保护之后,其目的是希望自身权利能够恢复到没被侵害之前的权利状态,并不是要对侵害行为主体进行惩罚,民法体系的运用,是要根据权利种类进行救济方式以及责任划分方式的有针对性的设定。(2)市民社会主体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是私法理念的核心。市民在市场活动中的交往基础,首先就是具有法律上的人身地位,然后就是物质财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民法在进行人身权的条文制定的时候,还考虑到市民社会主体的信用权、贞操权以及隐私权等精神性和物质性方面的权利。在我国的民法条文中,将人身权放置与财产权之前,这是一种人性理念以及人本思想的体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上,可以解释为一切权利的产生以及得到,都要以承认人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为基础。财产的获得是依靠人去劳动而得来的,而不是凭空就有的,所以在民法制定中,只有先强调人身权利,才能进一步去谈物质,这也是人作为法律人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应该享有的权利。

民法理念的理论体系基础是伦理性,是以私法自治为整体构架,以私权不可侵犯为核心体现。私法自治与私法不可侵犯是民法理念中缺一不可的制度体系。在市民社会的活动过程中,民法理念是人性需要的必须体现。比如在市民社会中与陌生人的契约关系、善良诚实的活动环境、传统风俗习惯形成的民事活动规则等等,都是民法中伦理性的最直接的体现。民法是一部专门以人的权利进行内容构建、对人的权利进行救济的体现对人性的关怀的法律,无论社会将以怎样的形式变迁,它都是以关注人类对权利和自由的追求,站在人类善恶角度,去保障每一位法人和自然人的私人权利,以此来维持市民社会的正常活动秩序,体现出私法正义。民法是代表当下社会普遍意义伦理精神,应该对每一位市民社会主体的人身权利、法律地位给予行使权利。所以,民法是以人为主题而制定的法律,是贴近为市民社会主体生活的规则,民法理念也应该蕴藏在每一个公民的内心,从而达到引导每一个人行为的准则作用。

综上所述,当代视野下的民法理念,主张对人性的关怀、尊重人们的权利、重视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以伦理性作为民法理念的基础,提倡私领域社会经济的私法自治,以私法自治和私法权不可侵犯作为民法理念的构成体系,完成当代社会背景下,依靠法治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小贫富差距的任务。总而言之,法治秩序的形成,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将民法理念作为一种信仰对象,让这种民法理念精神来规范个人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郭丽莉.当代法治视野下的民法理念构建和分析[J].科技风,2014,(04):247-247.

[2]赵学云,刘晓军.现代司法理念下的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从民主和司法的视角[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51-55.

法治建设民法 篇4

“一个老街,能治理成现在这样,得感谢街道领导贯彻‘人民至上’理念,引导志愿者队伍发挥先锋作用,加快实施老旧楼院‘穿衣带帽’工程的结果吧!”谈起街道巨变,兴海路街道邓师傅高兴地说。

兴海路街道居住着汉、回、蒙、藏等18个民族40000多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2.8%。老旧院落114个,“三无”楼院达到51.8%。怎么管?街道党工委一班人动起心思,在管出新时代“幸福兴海”新模式上做文章。

街道党工委发挥“头雁”效应,不断强化“创建人”意识,持续在“党建+兴海实践”上下功夫,积极探索“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基层党建‘微综合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四级网络”综合治理新模式,确保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为助老志愿服务队、“红袖标”志愿服务队、义诊志愿者服务队等18个志愿者队伍提供实践指导活动,有效激活街道城市治理细胞。

党建领航,旗帜“插到位”。街道党工委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的实干理念,立足新时代,瞄准新发展,积极探索“党建+兴海实践”新模式,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为综合治理提供全方位保障。突出“一把手”作用,督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转化持续走实,修订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管理制度》,打造新时代志愿者服务队伍,依托“新媒体+”“物联网+”开展党建、民政、计生、就业、综治、文体等“一站式”服务培训,组织优秀党员、“五星级文明户”“兴海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志愿者等评选表彰活动,探索推出“志愿服务得积分——积分‘兑现’激担当”等激办法,提升志愿者文明素养与业务技能,夯实为民服务根基。

用好载体,唱响“文明歌”。动员各级组织发挥“领头羊”作用,“创建日”“每日打卡一小时”“民情夜访”等时机,组织“六支”实践队伍扎实开展“五进”活动,宣讲《民法典》等政策法规、科普健康知识、开展“亲子”活动、举办垃圾分类培训与演示等,引导辖区居民建立“健康、文明、向上、向善”的生活理念。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八月十五等传统节日,开展“除陋习、树新风”进万家活动,编排精典邻里小故事,用“说、学、逗、唱”等形式,讲好服务人民故事,传递文明创建声音,当好居民“引路人”,齐力唱响争做文明市民之歌。

上一篇:海上安全下一篇: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