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实践能力

2024-08-12

工程实践能力(精选十篇)

工程实践能力 篇1

一、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的有利条件, 使学生从实践中感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 不同情况下, 常有不同的含义。最早将创新与创造以独特的含义严格区分的概念, 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德提出的, 他认为“创新是发明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是实验教学的根本保证。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实践教学是培养能力、激发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 通过自身努力, 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创新能力就是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高技术素养, 在紧跟新技术的基础上, 发挥个人的想像力, 产生新的设想、新的思维和创造性的能力;是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创新能力涉及到一个人的多种能力, 如认识事物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超前的丰富的想象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 我们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时, 应注意对组成创新能力的各种相关能力的全面培养, 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现状分析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北大时曾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如果不能创新, 不去创新, 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 很根本的一条路就是要靠教育。目前, 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 创新能力还是较低的。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许多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 但往往只是唉声叹气, 缺乏主动创新的信心。二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有些人也想创新, 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 三是教育的缺失。在传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详细的讲义,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或者按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的操作, 整个的训练过程达不到启发和培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

三、实践教学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思想认识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 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要使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特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社会对未来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必将越来越高。伴随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变化, 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 时代就必然赋予其新的要求和使命, 不仅要传授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要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 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 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发明。许多调查结论都指出, 学生普遍具有创造潜能, 在适当的激发教育下, 它有可能在每个大学生身上发展和显现。

要把过去以“授业”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追求。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积极创造条件, 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过程,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老师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要勇于探索和提出问题。破除盲目迷信,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 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人才的培养首要一点就是不能脱离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竟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要在过去重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 着力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加强实践环节, 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建立大学生长久教学实践基地, 设立开放型实验室, 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的机会和场所, 以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建立长效实践教育机制, 开放教学实践基地, 开办暑期技能资格认证班, 短期培训班等各种方式, 要大力推广“定单式”培养, 推行“双证书”制度,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三) 加强实践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仅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内容理解消化, 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 从而达到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同时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当注重引导学生有意的去设计创意, 从而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设计创意实践, 从直观的现象中认识事物的本质, 从而掌握事物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只有通过实践教学,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

创新教育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通过实践环节, 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综合能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作为本科教学的主旋律, 只有这样,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现代知识飞速发展的需要。

总之, 只有不断加强和深化实践教育教学, 把学生看成主体, 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余地, 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有利于培养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并激发学生去努力获取应具备的才智和能力, 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发展和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陶学忠.创新能力培育[M].海潮出版社, 2003.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返岗实践方案 篇2

2015年8月16日至2016年11月14日,我参加了“国培计划(2015)——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学习,两个月的培训学习紧张忙碌而又快乐充实。两个月的培训是我人生的又一次提高和进步,是我教师生涯中的又一新篇章。国培虽然结束,但我的学习还没有结束,所以制定个人返岗学习方案,具体如下:

一、目的及意义

国培虽然结束,但我的学习还没有结束。为了切实提高自己的研修水平,为了更好的把两个月来在成都广播电视大学和远程学习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带回自己 的学校,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特制订本方案。

二、个人研修安排

1、结合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情况制定个人在岗实践研修计划,并按照计划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研修任务,切实提高自己的研修水平。

2、阅读教育理论专着,让书籍来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领悟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的真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如《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等。制定好读书计划,系统地学习、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写出读书心得和体会。

3、上好一节高校课堂示范课。在教学中实现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念和实践研修的成果相结合,并学校负责人和数学组组织点评和研讨交流,通过示范课展示起到相互促进学习的目的。

4、带领九年级数学备课组进行至少两次的备课活动。

5、给数学组全体老师和各学科负责人做一次报告。把两个月学到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分享给学校老师。

6、认真听取本校有经验教师的课,虚心向他们学习,并做好记录。

7、做好课题研究工作。根据在集中培训期间的所学,结合本人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成果,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篇3

关键词:本科教育;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高等工程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工程师,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方面的探索研究以及改革实践屡见报道。现阶段讨论比较热的有“CDIO”培养模式,以“大工程观”为指导的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创新性的“工程模式”教育理念体系,以及“做中学”的教育模式和强化产学研合作的培养途径等。

一、对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

在讨论工程实践能力之前,有几个相关概念需厘清。其一是工程实践能力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之关系。应当说工程实践能力是实践能力在工程领域中的具体要求和体现,其中渗透着对创新精神的要求和内容。在本科教育阶段,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要具体到不同学科门类,应当提出具体的要求。工程实践能力就是工学专业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具体化要求。创新精神或者说创新能力,是建立在知识、素质和能力基础上的,是实际工作能力更高境界的表征。反映在工学专业中,就是首先要具有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本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达到创新的境界。可以说工程实践能力是工学专业人才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其二是工程实践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关系。实践动手能力包含着广泛的内容,各个学科门类和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都有相应的要求。在工学专业中,实践动手能力主要指的是具体工程项目的设计、实施、调试和维护等方面的能力,而工程实践能力除包含上述能力之外,还包括构想、协作、交流等。可见对工学专业而言,工程实践能力包含了实践动手能力。

探索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当讨论工程实践能力的概念和范畴。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和毕业生自身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工学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一些公司企业中进行了调研,归纳调查结果,可以将工程实践能力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获取和跟踪相关信息的能力;其二是改进和创新的能力。

2,设计方案的能力。对于从事开发研究的工学专业人员,其方案设计能力主要表现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产品研发方案的设计;对于从事实际工程项目的人员,其方案设计能力主要表现在项目的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计划以及完成其中环节的技术实施构想等。

3,实施方案的能力。设计者既需要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的性能和技术相当熟悉,还需要熟悉生产工艺,同时也要具备工程计算、工程绘图和程序编制等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4,试验调试能力。该能力的具备是以测试理论、操作技能以及综合分析为基础的。

5,提交文档的能力。完成一个工程项目或试验研究,需要提交项目总结,技术文档或试验报告等,要求完成者以简洁的语言,条理清楚地完成这些文档。

6,沟通与协作能力。沟通是协作的基础,通过沟通达到相互理解才能进行很好的协作,这也是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的能力。

上述工程实践能力的六个方面,在每个方面都很优秀的人确实很少,但从教育的观点看,在每个方面都应当有一个基本点,也可以说是平均点。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其弱的方面得以改善,达到基本要求,而在其强的方面得以发挥,达到优秀,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优化。

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尝试

我校是一所以工学专业为主的院校,其前身是太原重型机械学院,是为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培养人才和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的学校。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始终贯彻于教学实践中。总结多年来的办学实践,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1,设置专业方向

与重型机械行业密切相关的一些专业是我校的特色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已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方面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并已得到社会尤其是行业内的认可。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之后,取消了原有的诸如锻压机械设备、铸造、起重运输机械、轧钢机械等专业,设置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专业,涵盖了我校原有的一些特色专业。而这些老专业所培养的人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每年的招聘会上,用人单位都是指明要该方面的毕业生。根据这些情况,我们经过认真讨论,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新专业目录下设置了起重机械、工程机械、起工CAD、机械制造、机电工程、流体传动、冶金机械和矿山机械专业方向,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目录下设置了塑性成型、模具、铸造和焊接专业方向。设置专业方向后,我们对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环节也进行了调整,以校级必修课、院(系)级必修课、校级选修课、院(系)级选修课以及部分专业课及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来保证大专业方向的培养,以方向必修课和方向选修课及其相关教学环节的设置来体现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需要。每个专业方向设置3~5门专业方向课,并通过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教师精心组织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按需组合教学环节

对工学专业来说,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很重要的两个教学环节,这两个环节担负着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大部分任务。但近年来由于实习经费和接收单位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使得实习效果不够理想;毕业设计也由于时间较短,学生找工作等因素而受到影响。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试行了将实习和毕业设计进行组合实施的方案,具体实施办法是按专业方向对学生分组,每组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每组安排一名指导教师,小组的实习和毕业设计都由指导教师统一安排进行,实习的地点由指导教师与企业联系确定,学生进入企业后再由企业确定一名指导人员。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内容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人员根据教学计划、专业特点和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商讨确定。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将实习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使毕业设计的内容更充实,实习的内容更有针对性;二是使学校与企业的业务联系更紧密,加强了学校科研与企业实际需要的结合;三是由于每组人数少,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对实习的指导明显到位,提高了实习质量,也使企业加深了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增加了就业机会。

3,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的建设各校都很重视。近年来,我校依托各专业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此基础上,我们着重抓了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由于我校的特色与重型机械行业密切相关,因此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各学科专业都设计了金工实习这一教学环节,工学专业还开设电工电子实习,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对金工实习基地和电工电子实习基地进

行了建设。对金工实习基地,除改善以车、钳、铣、焊等工种基本操作的实习条件外,还增加了数控机床设备,把工厂典型零件的制造工艺、常用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等内容有效整合,对学生进行专业必备的实训。对电工电子实习基地,全部更新和增加了基本测试仪器设备,更新了电工实验台及模拟数字电子实验箱等,在保证基本实验和设计的基础上,增设了学生预约的自选实验和设计项目,保证了对学生在电工电子方面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需要。

计算机专业的实验室近年来投入较大,设备得到了更新,设备数量也有大幅度增加。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该专业聘请多名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进实验室,与教师共同指导实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使实验室成为该专业学生的校内实习基地。

4,开设专业讲座

我校工学各专业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都开设有专业讲座,并将其纳入实践性教学环节。讲座设计为32学时的选修课,考核方式为考查,计1学分。专业讲座的具体内容由各专业组织专业教师统一设计安排,由几名教师分别承担任务,协同完成。但专业讲座要达到的目标和所涵盖的范围学校有统一规定,即要介绍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结合教师的科研讲解具体工程项目的分析、设计、调试等。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以扩展,对具体工程项目的设计环节、设计步骤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增强了本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既应该体现在工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更应该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以及具体的培养方式也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教学实践和教育管理的实践中,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提升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水平。

1,改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工学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就必须改革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大工程实践环节在培养方案中的比例,让学生从“做中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亲身体验,在“做”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以及接受专业技能的训练。与系统的知识传输型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模式把部分知识贯穿于实验、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也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要做好这项工作,除了科学地设置基本的课程实验以及扎实地完成相关环节的工作外,还要在学生自选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以及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选修课和课外实践环节上下工夫,更新这些环节的教学内容,改革管理模式和制度,以适应“做中学”教学模式的推广。“CDIO”培养模式已经得到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界的认可,我国的一些高校结合实际进行了试行并得以发展。要实行这种培养模式,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更新和改革,对多数学校来说,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2,加强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点在于:一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与生产实际的结合;二是增加学生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在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方面,需要教师下工夫,也需要教学管理制度的鼓励和包容。这就需要学校的教学管理设计者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管理制度,调动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确保这项工作的落实和取得成效。在增加学生接触生产实际的机会方面,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学生很有积极性,但却苦于机会少或管理制度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如果能让主持参与产学研项目的教师在高年级学生中选拔部分学生进入项目组,让学生投入到这些项目的各个环节中,无疑是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好途径。这既需要产学研合作的广泛深入开展,也需要教师、学生的积极努力和管理制度的适应性。

3,完善评价体系

目前学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不能够适应对学生能力考评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没有标准以及规范的实施措施和考核评定办法。有学者认为,人的能力是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践活动是可以考核评价的,因而作为能力之一的工程实践能力自然也就能够考核评定。在未形成评价标准和规范实施措施之前,有些尝试性的工作应当开展,比如学生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其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否可依托于所参与的项目,由指导教师给出评定成绩,作为该生相应教学环节的成绩;再比如如何将学生自选的实验项目纳入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等。通过这些尝试性工作的开展,推动工程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和办法的规范实施,促进适应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4,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工程实践能力是工学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应将其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之中规划实施。虽然个体在各种能力方面的表现具有差异,但各种能力具有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功效。因此,在强调培养工学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道德品行的修养、艺术赏析水平的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等,这些都会直接关系到工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在专业工作中的进一步发展。开设相关的课程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把综合素质的培养渗透于每一教学环节中,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也就成了高校工作的主题内容。

加强本科工学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工学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本科工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这项工作的落实和推进,有助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也有助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取得实效。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有待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参与和实践,在借鉴国际经验和模式的同时,要积极创建适应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和发展的途径和模式。

参考文献:

[1]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35~38。

工程实践能力 篇4

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其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这就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此国内外许多高校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我校针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如适应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很好建立,专业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经验与能力还不能很好适应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需要等,提出了改革目标,制定了改革措施,对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进行了改革探索。

1 土木工程专业特点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目前开设建筑工程、岩土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和矿井建设五个专业方向。从近几年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受聘于设计单位的少,受聘于建筑企业的逐年增加,毕业生大多分布在生产和管理一线。用人单位的反馈表明,实践能力强,关注工程实际的学生,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非常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重用。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对工程实际有基本了解的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用人单位完成从学生到技术人才的角色的转换,较快地在用人单位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用人单位服务和创造效益的同时自身价值得到的提升。从学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得到加强。

2 改革思想

以“全面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性人才”为指导,通过构建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教学内容先进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有效推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改革实践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教改过程中,应用戴明循环进行质量监控,构建了由目标与计划系统(Plan)、教学运行系统(Do)、教学检查与评价系统(Check)、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Act)等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合理,操作性强。

3 强化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措施

3.1 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构建适应于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包括合理安排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控制课程总门数和总学时数。教学内容上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知识基础与反映最新学科专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部分课程如《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概论》,通过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数码摄像等展示建筑实物、节点构造等,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实了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方面,每年通过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的正确认识,对将来从事的工作环境有了切身的体会。

3.2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课是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为学生主动获取实践知识与发挥潜在能力,创造良好的自主实验环境,在实验教学体系中设立必开实验项目和选开实验项目,编写完整适用的实验教材,大力开发实验教学CAI课件。同时,实验队伍是实验室建设和改革的关键,加强实验技术与管理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多学科、结构合理、管理水平高的实验技术队伍,从根本上保证实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3.3 完善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文件

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培养其具有初步的生产操作技能以及应用课堂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环节,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制订科学完备的教学文件。编制了《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大纲》和《毕业设计大纲》,制定了土木工程专业五个特色方向的课程设计任务书,制定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标准,出版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丛书》一套,包括建筑工程方向分册、岩土工程方向分册、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方向分册、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分册四本。

3.4 建设高素质的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强化,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保障。通过开展教学法研究活动探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大纲修订和课程设计等方案,以及老教师带领青年教师参与科研、请相关的设计及施工单位人员来我校作报告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程素质和整体水平。为了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实现师资队伍的实践素养,鼓励中青年教师拓宽专业参与各种培训学习,加强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参与学生实践环节的训练。近年来,我校每年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本科学生参加陕西省高校土建专业优秀毕业设计评选。2006年获二等奖一项,2007年获三等奖两项,2008年获三等奖一项,2009年获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2010获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得到陕西省土木建筑领域高校和科研院所同行的高度评价。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研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正逐渐形成。

4 结论

作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掌握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十分必要。通过完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编制教学文件,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这一系列改革内容,必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满足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需求,满足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为国家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春芬,王恩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2):136-138.

[2]张慧春,邢宝君.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和措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6):114-115.

[3]李舒宏等.浅谈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A].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6:302-305.

[4]吴晓.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5):124-126.

[5]袁慧等.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61-63.

[6]孙金栋,冯萃敏.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194-198.

[7]胡国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工程实践能力[J].2006,(2):353-356.

安全工程实践能力教学体系调研论文 篇5

摘要:随着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各高校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了3种导向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调研和分析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以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一、安全专业认证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虽然我国各行各业非常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但仍然有许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在此背景下,安全工程教育需要与工业实际紧密联系,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科学的安全专业认证方法,以助力培养富有创新意识、能够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安全专业人才[1]。实践教学在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有严格的要求:与企业合作进行实习、实训,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反映工程实际问题,并且有企业专家进行指导、考核,要求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的学分数不少于总学分的1/5。安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规定如表1所示。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使安全工程专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

二、高校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分析

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具备很难被他人仿照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专业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辅助学生发展未来美好的事业,是学生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动力[2]。由于安全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及覆盖范围较广的.特点,因此,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安全工程专业,但在高校自身情况、办学理念、培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下,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对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存在差别。本研究重点分析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及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差异。

(一)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调研分析

由于各高校具有不同的特色及办学理念,因此,其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中国矿业大学由于在工矿领域的深入研究及突出发展,其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侧重于工矿领域;中国计量大学由于在质量监督检测方面存在优势,其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偏向于安全监督检测方向;北京理工大学则是将安全防护设计作为其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虽然各高校在安全工程专业方向上的侧重点不同,但都要求学生具备安全工程的基础知识、概念和理论,掌握现代安全科学的基本技术、方法,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能力调研分析

由于办学理念不同,各高校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大致可分为大安全导向型、行业导向型和专项导向型3种类型。1.大安全导向型大安全导向型高校如中南大学、重庆大学。这类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属于跨行业的大安全方向,在专业实践能力设计时兼顾了各行业的共通性需求。中南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的是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掌握与安全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具备安全工程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全方位发展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而重庆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的是掌握与安全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安全领域工作的专业技术和职业素质、妥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才能,能够胜任安全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3]。大安全导向型高校培养的实践能力较为广泛,带有安全学科研究性质。2.行业导向型行业导向型高校如中国矿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以工矿领域安全工程为主,并在实践课程、科学试验和实习环节中体现矿业特色。”石家庄铁道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将安全工程和土木工程并列为两大主干科目,并在培养计划中提出:“将‘突出特色’作为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理念,要求安全工程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基础课程和其他工科专业一致,增加部分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以突出专业特色。”这类高校的行业针对性较强,以培养行业所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毕业生为主。3.专项导向型专项导向型高校如北京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针对军工行业兵器科学与技术特点,选择了安全防护设计(如军工爆破安全防护)作为核心实践能力。中国计量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依托学校在质量监督检测方面的综合优势,选择了安全监督和质检为核心实践能力。这类高校的核心实践能力比较明显。虽然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存在差异,但都要求学生具备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能力、安全风险分析与检测能力、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能力、安全工程软件使用能力等。

三、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问题分析

国内各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如通过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参观实习、参加竞赛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开展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项目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4]。但是,由于存在教师资源缺乏、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实践考核标准低等问题,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若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解决实践教学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如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的教授内容分工不明确,导致核心技能的培养方向混乱,专业知识点在教授时无法合理衔接;教师在教学时侧重安全管理方面的知识,弱化了安全技术方面的内容,导致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而出现重管理轻技术的现象;安全工程专业是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存在安全基础课和安全专业课抢占学分的状况,造成实践教学课时减少。因此,若要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就必须要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四、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进措施

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在课程内容构建方面,为确保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利用行业、企业的典型复杂工程案例,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学规律,对课程内容进行恰当的分解,将其贯穿于多门课程或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同时,设置多个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如毕业设计、防灭火与防爆技术课程设计、安全评价理论与实践、学科竞赛、综合性实验等。以安全评价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一门为期40天的专业实践课程,一般安排在第7学期上课。安全评价理论与实践课程在教学时将实际安全评价工程案例转化为报告选题,要求学生搜集该工程的主要工程技术参数和工程评价依据,生产技术装备的特点、参数、能力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绘制相应的图纸和图件。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分析该工程的主要安全风险及危险源辨识,得出安全评价结论,从而提出合理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措施。为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课程采用集中培训、课题实做、师生交流、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与答辩等形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进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安全评价相关知识。通过教师讲授安全评价方法、考查安全评价中介技术服务机构、安全评价案例现场操作等环节,逐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安全评价方案的设计、撰写和实施等工作。

五、结语

为培养具有一定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应不断优化改进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发展,构建不同导向的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采用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合作建设实践基地等措施,加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具有核心实践能力的安全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任玉辉,王文才.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15).

[2]李维维,唐旭东,吕全忠.应用型工程院校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

[3]张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性与课程建设[J].科教导刊,2011(27).

工程实践能力 篇6

[关键词]应用型 土木工程 工程素质 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0-0098-02

土木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时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土木工程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工程施工与设计、加强动手应用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2]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效果,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应用型、教学型工程院校与学术型、研究型工程教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区别不大,人才培养定位较模糊,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二)缺乏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往在制订教学体系时,没有从能力、素质培养出发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而往往依附于理论教学。

(三)实践教学缺少自主性和创新性

由于过多、过细地划分专业,导致人才培养模式较单一,学生知识面较窄,难以成为行业企业所需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严格按照土木工程专业规范设置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严重制约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工程实际的需求相脱离。

(四)实训基地的建立与管理滞后,导致实践性教育的严重缺位

一方面,目前我国工科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企业过分考虑自身经济利益和学生实习的安全问题,往往不愿接受学生前来实习。另一方面,学校和指导教师的管理不到位,见习普遍成了参观,实习成了见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性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抄袭严重,毕业班学生急于找工作,毕业设计时间无法得到保证。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的缺位,导致土木工程教育缺乏灵魂,学生毕业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欠缺。[3]

(五)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虽然许多高校迫于形势,加大了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但对实践教学的改革没有形成较大的突破,主要局限在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及组织形式的改变,对实践内容的调整不大,并没有真正解决实质的问题。

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法和手段已严重制约了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教师队伍非工程化趋向严重,缺少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我国高等院校对工科教师的评聘与考核侧重于评价理论研究成果和发表学术论文,这种纯理论研究的导向使得高校工科教师队伍普遍不重视工程实践锻炼、缺乏工程设计和组织管理的实际经验,高校普遍存在“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现象。

二、基于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应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 以工程技术应用为主线, 通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实行资源共享,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 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构建以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以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为根本,统筹规划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建立实践性与设计性强、突出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见图1)。将实践教学环节分成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实践、创新技能实践等三个模块,形成有机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库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需要,建立具有模板、钢筋、砌筑三大工种的设计、操作与质量验收等功能的建工工艺综合实训中心;制作主要建筑构造和建筑结构节点,打造真实的工程场景;完成《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施工》等多门课程的网上资源库建设;拍摄了上千张工程现场图片,数十部现场施工录像、flash仿真动画等影像资料,为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着力推行符合工程能力培养规律的学习方法。传统的工科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不明显,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工程实际和综合性案例的教学不多。在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工程问题、工程项目和工程案例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基于项目的参与式教学、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等多种研究型教学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训练,做到本科生“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4]

(四)更新实践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土木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具有课堂信息量大,知识点多,涉及面广,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特点。传统“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便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利用文字、图表、声音、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的一些难以教学的工艺原理和实践环节等进行详尽地讲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利用网络教学手段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当今现代教学方法的一大特点。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学生可以申请进入课堂预习、学习、复习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理解,让老师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动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便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提高。[5]

(五)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方法,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

改革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应用方面,注重过程的考核,鼓励采用平时作业与集中考试相结合,多次考核与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笔试、口试、答辩、操作、报告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基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专项设计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行考核。课堂考核对应学习积极性、作业考核对应自主学习和信息收集处理;实践环节考核对应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考核对应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六)探索企业培养的新模式

在校主要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然后到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真枪真刀”地进行基本技能及综合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地质实习、顶岗工程实践及毕业环节等。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参与实践的机会,并提供充足的安全和劳动保护等。

(七)建立一支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通过“内培与外引”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鼓励年轻教师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等学历、学位;鼓励教师报考土木工程专业的国家注册执业资格;规定教师在晋升职称前必须有1年的工程一线实践锻炼经历,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大力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选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专家和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承担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

通过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的多年改革与实施,我院95%以上学生在校取得施工员、监理员、造价员等职业技能证书。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连续几年来,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是学校就业情况最好的专业之一。大多数毕业生从工程施工、设计一线工作岗位干起,很快崭露头角,成为技术骨干或单位领导。

[ 参 考 文 献 ]

[1]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夏建中、吴建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实践环节教学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5).

[3] 陈金陵,梁桥.教学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2010,(11).

[4]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5] 黄滢.多媒体教学在《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12).

工程实践能力 篇7

目前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作者结合自身所在学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对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策略作了浅析。

1 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1.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在教学中强化工程意识与工程经验

地方性院校要加强工程实践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学生参加工程实践的认识。学生参加工程实践对学校而言,可以提高该校的知名度,扩大该校在社会的影响,是工程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而言,工程实践具有社会化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感受书本知识与工程实际的差距,锻炼自己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对用人单位而言,可以通过接受学生工程实践社会活动与学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工程师。如何使受教育者建立完整正确的工程意识,积累必要的工程经验,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要建立工程意识与积累工程经验,应从学生入学就开始。在入学教育时,进行专业介绍,要有意识地进行工程意识的灌输。其次,要开设工程概论与认识实习课程。介绍专业背景,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有哪些知识做专业支撑。进一步加深对工程的认识,激发学习热情。再次,要把建立工程意识与积累工程经验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教学、学生工作部门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要充分利用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参与工程实践。

1.2 实践教学的改革

1.2.1 实验的改革

实验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工程能力。在实验教学改革中,我们应树立“以生为本”意识,关注学生的需求,发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使学生能主动、充分地参与教学,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引入工程试验实例,将学生的实验指导书转为任务书,并尽可能将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介绍给学生,制造工程气氛,使学生对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就会高涨。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将实验室面向社会,争取与企业全方位合作,为工程实验实例引入到实验室提供良好条件。针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和解决先进仪器数量有限的矛盾,除按照学科发展的要求更新实验设备外,还可设立开放性的实验环境。

1.2.2 实习的改革

实习是学生了解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无论是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都需要教师指导,教师在学生实践前做出详细的计划安排,明确要达到什么目的,采取什么方法,预期的效果是什么等。事前都要部署,事中要能监控,事后要评价总结。在实习教学方式上,提倡“教师指导,工程技术人员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实习”,把实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1.2.3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改革

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工程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要由专业素质高、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负责指导,青年教师参与学习并协助指导;必要时邀请设计院等单位专家来指导。强调将设计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设计题目要求有工程实际、生产实际或课题研究背景。

鼓励学生到工厂工地实地考察,保持学校的设计题目与新的设计同步;邀请设计师介绍实际工程中的体会和经验。应注重学生自我工程设计能力的锻炼,鼓励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毕业设计,但要加强中间的监督和检查。

1.3 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实现校企双导师制

不论是讲授专业课的老师,还是担任实践教学指导的老师,都要既具有深厚广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发挥现有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丰富专业技术知识,积累工程实践经验;2)鼓励教师从学校到设计、施工、监理等建设单位挂职,参加工程实践,积累工程经验;3)对于新参加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先送到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工程实践活动;4)鼓励教师承揽土木工程项目及与工程实践相关的科研课题。

具备多元化知识的“双师型”教师毕竟是少数, 学校可以采用校、企双导师制, 指派有专业特长的高校教师与企业里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同时也聘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校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1.4做强校内工程实训中心,做大校外实习基地

1.4.1优化实验教学,做强校内工程实训中心

工程训练作为理工科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教学基地作用,广泛开展工程实践训练;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教学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可在学校现有专业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的基础上通过模式重组、内容拓展、基本设备仪器更新、机制优化等改革而成。

1.4.2遴选优秀企业,做大校外实习基地

地方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和生产条件是地方性院校宝贵的办学资源,通过协商,台州学院与方远建设集团、标力建设集团、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台州民用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地方知名企业横向联合,建立了长效的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制定和完善了相应的质量监控与运行管理机制。

1.5健全多渠道信息反馈系统

1)要关注市场需求,从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角度出发,研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尽量做到“量身裁衣”;2)“面向工程实际”,收集土木工程行业前沿资料,努力做好动态教学环节,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3)关注毕业生适应岗位状况,为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保障体系提供依据。

2结语

研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紧扣地方经济发展的脉搏,提高地方院校的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台州学院虽从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角度出发,对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作了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当前的教育改革而言依然任重而道远。

摘要:针对目前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和实践,提出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策略,包括实践教学的改革、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实现校企双导师制等,指出了地方院校只有从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角度出发,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紧扣地方经济发展的脉搏,提高地方院校的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策略,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1]柯云斌,俞静.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现状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5):78-95.

[2]柯云斌,俞静.地方院校土建类学生岗位适应的现状分析[J].新西部,2009(8):105.

[3]李鸣华,李欣.高校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3):8-10.

[4]徐敏,李明.关于地方工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5(11):27-28.

[5]曾文德.土木工程专业生成实习基地建设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6):180-182.

[6]张炳生,陈志刚,王正洪.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6(1):102-104.

[7]王晓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06(3):196.

工程实践能力 篇8

关键词:生物工程,工程实践能力,高等工科院校

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生物工程产业必将逐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世纪国家的主导产业,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而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生物工程人才,则成为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高等工科院校是高级工程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发挥人才培养作用方面,不仅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随着新时期社会对应用型综合能力人才的需求,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比理论教学更加重要的教学环节。著名教育家———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德里克·博克就曾经说过:“在大学,最明显的需要是停止对固定知识的强调,转而强调培养学生不断获取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现代工程的综合性和复杂化对工程技术人才不断提出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满足工程实践需要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1]。工程实践教学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仅要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从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者角度来讲,实践是工程专业教育的根本,回归工程是高等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最基本的使命。

本文针对现时期高等工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在工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高等教育“工程科学化”倾向日益严重,大多数高等工科院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技术人才的综合需求,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学生感叹找工作难,另一面企业也在感叹合适的人才难觅[2],直接导致企业技术人才缺乏与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局面。一般来讲,学校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漠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接触实际、增长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亲身参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实际应用于工程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实践教学是学生较喜爱的教学形式。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现在的一些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如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下厂实习。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由于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习投入匮乏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的通病,在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物价和消费水平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压缩实习时间和场所也就成为无奈之举。在有限的时间和地点,学生不能很好地接触和了解现代化工厂及其运行经营模式,必然导致学生对实习积极性的降低甚至丧失,漠视实习,直接表现为在工厂实习时敷衍了事,这也间接导致工厂接待实习积极性的降低,将学生实习视为走过场,应付了事。长此以往,实习教学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实习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现在,高校教师普遍拥有高学历,但高学历并不代表高素质,相反高校教师在接受高学历教育的同时,不可避免对实践学习的精力投入就会减少,导致现在有些高学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缺乏、能力不足,不能适应新时期高等工科院校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等工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性高等院校,经过长时间的教学积累和文化积淀,各自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对应有自己的特色专业;但由于受到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需求的影响,纷纷成立一些热门专业,并对传统的专业所授课程进行调整,增加公共课和基础课的开设。这么做,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博而不专,失去其鲜明的专业特色。

另外,要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则应该通过工程实践类课程,使学生到生产一线去,而在现有课程体系下,工程实践类课程较少,学生到企业的机会和时间有限,限制其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针对以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实践教学的心得,提出以下几条解决途径,并经过在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学生培养中实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思想教育工作和学习任务结合起来,把理论传授和工程训练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把实践教学推向一定的深度。

在实践教学前,教师要认真编写指导书,制定实践学习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动员,使学生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自我认同感;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认真地完成总结报告,完成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再从实践中将知识进行提炼的过程,培养其工程意识。

(二)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对工程师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水平工程师的成长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3],我国工程界泰斗张光斗院士曾经有过“教师要加强工程训练,工科教师最好是工程师”的经典论断。

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在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首先,在引进高层次青年教师人才时,注重考察其学历背景,是否拥有工科学习经历成为录用与否的必要条件;其次,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派遣学院年青教师利用假期或陪护学生下厂实习期间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训,通过跟班作业,掌握单元操作过程中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了解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的各种问题,切实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再次,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邀请企业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到学校与教师进行交流,使教师能及时掌握行业新技术、新动态,明确学生的培养方向。

通过以上努力,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为培养造就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适应工程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奠定基础。

(三)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开展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成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单位,与百威英博啤酒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培养新时期生物工程高新技术人才共同努力。

在合作过程中,首先根据自愿原则,从学生中筛选出一批有志于到企业工作的学生组成新的班级,根据企业需要为其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加大工程实践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得到充分利用,为加强其工程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与企业合作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将课堂设在企业,聘请企业有经验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授课,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工厂第一线的生产资料;再次,利用假期和各种实习机会,让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行实战训练,通过接触先进的设备与技术、科学的运作与管理,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以快速提升。

通过以上合作,学生将理论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不但锻炼动手能力,而且增加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企业由用人单位成为联合培养单位,极大地提高企业对人才培养的主动性,通过对学生的培养,不但为企业储备后备人才,更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加社会效益,真正实现校企共赢。经过以上实践教学过程的学生,在毕业进入工厂后,只需进行短期培训甚至不进行培训,就可以上手操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肯定。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和实现产业化是21世纪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使命[4]。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工程实践教学是提高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高等工科院校必须提高对工程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结合本校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培养计划,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工程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由教育大国变成教育强国、由加工型产业变成创新型产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菁, 王超, 肖玲莉等.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 2010, (6) .

[2]米伟哲.案例教学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的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09, (11) .

[3]项聪, 李正.当前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误区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 2007, (3) .

工程实践能力 篇9

关键词:工程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工程技术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工程科技水平和工业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工科类本科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重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共识和趋势。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高等院校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1,2]寻求切实可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方法,对现代工程类高等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工程类本科教育应使学生不但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更能学会对所获取知识的运用和工程能力。为此,以提高工程类本科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研究目标,提出了课堂、实验及生产实习“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即以提高工程类本科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主线,在对课堂、实验以及生产实习3个环节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三个转变”,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

1 深化教学改革实现课堂环节由“听”向“听问结合”转变

近年来,我国高校专业教育逐步向“宽口径”方向发展,对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要求不断扩大,在有限的学时内,合理安排授课内容,使工程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切实提升,首先在教材的编写及选用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要“听”的内容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听”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后续的“问”,而教材是师生进行教学互动必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在教材的编写上,不但要考虑教材涉及的整体知识面,而且要兼顾专业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及前沿性,针对课程特点有的放矢。以电力工程课程为例,电力工程为电气工程类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工程能力的全局中承担着培养学生电力系统综合设计应用能力的任务。由于电力工程课程知识面涵盖较广,传统教材内容多而杂、重点不够突出,在有限的学时里学生感到掌握有难度。针对当前工程类本科生需求和电力工程课程的特点,编写出版了适应本课程使用的《电力工程基础》教材。[3]教材尤其注重对基础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突出电力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计算方法以及电力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例如针对短路电流计算,该教材在对短路类型及标幺制等进行讲解的基础上,就无限大容量系统三相短路电流计算、有限容量系统三相短路电流计算及不对称短路电流计算等方法进行讲解,举出典型例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明确算法,清楚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针对适合的教材,实现以单一讲授向讲授与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转变,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获取知识,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及探究的渴望。传统教学中,通常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得教学效果欠佳。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教学。点明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讲清关键问题,注意启发、诱导、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可采用提问、介绍实例等方式。例如在讲解“继电保护”相关内容时,通过列举一些实际的电力故障,启发学生对保护重要性的进一步理解,在学生对各类保护必要性有清楚认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不同继电保护方案的讨论,进而激发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渴望。为了使学生了解系统发展前沿的有关知识,在相应教学环节中应穿插能够反映系统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方法等教学内容,尤其注重将教师从事的科研项目适当地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对实际的科研课题有系统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认知的灵活性。在结束每一相关内容讲授时,必须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积极地查阅资料,参与学习内容讨论。在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开拓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自我认知的能力。

2 强化实践能力实现实验环节由“被动接受”向“主动申请”转变

能力的培养是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故工程类本科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应贯穿本科生的每个学年中。通常提到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只强调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课程改革,而并不强调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想真正有效地深化学生的工程观念,不仅要求教师以传授课本知识作为自己的目标,更为关键的是要全程不断地传授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例如大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学生还没有涉及所学专业的内容,但在实验中应充实工程意识,使办公数据处理、数据库应用、网页制作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性,进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从低年级开始将学生的实践及创新意识渗透到每个学期中是当前工程类本科教育必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体制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它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衔接至关重要。为此提出开放式的实验方法,即在课堂所涉及知识和实验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提出合理的实验项目和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参与意识和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学生实验中,通常是指定实验内容,学生或教师操作演示,这种方法使得一部分学生不思考而是被动地接受,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及学习热情。在开放式的实验方法中,首先在课程开始就向学生介绍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及实验,让学生在学习中针对自己感兴趣或自己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与研究。让学生明白做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所学的知识,还要从所学知识里面找到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发现及改进的方式与方法。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性较强,在上机实验中,最初教师针对课内讲解的基本内容布置作业,学生进行简单编程;在学生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的顺序、选择以及循环控制结构的基础上,为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加强学生对自定义函数实际编程的锻炼,由学生自由组合分组,主动申请感兴趣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验题目,提出可行的编程思路及方案,进行编程并分析,通过主程序和子程序功能的实现,使学生不但对较复杂的编程内容和方法有系统的认识,而且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思维方式,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

3 注重实际效果实现生产实习环节由“参观”向“参与”转变

实习环节主要是锻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参加实际工作的能力。在生产实习环节上,改变传统的学生简单参观、听课模式。学生在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和技术改造的前提下,分析企业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需要创新的关键点,提出解决方案,有的放矢地完成实习任务。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对常用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接线方式等有更深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增进对系统的全面了解,鼓励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大量查阅相关设计手册和资料,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这样既能让学生清楚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更是对他们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一次提升。生产实习是学生接触实际的重要环节,根据实习时间、地点,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心理准备,做到教师指导,工程技术人员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实习,把实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要生产环节上针对工厂存在的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认真思索,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改进方案,作为实习的考核内容之一,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 结束语

工程实践能力 篇10

《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该课程在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衔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与纽带, 担负着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的重要角色。实践教学是教学链条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机械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及课程设计两方面内容, 笔者以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对这两方面实践环节分别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 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一、《机械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现状

现行的教育“重知识、轻能力”, 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安排上, 理论教学时数偏多, 实践教学课时总体偏少。

目前能开设的实验项目很有限, 一般都是常规的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 在一定程度上虽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 但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能达到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的,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计在选题、设计方法、设计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比较单一。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设计内容多为带式输送机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 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 借助计算机进行二维设计。该课程设计对于学生学习《机械设计》课程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还不能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

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达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刻不容缓, 必须将《机械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摆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 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

二、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实验教学中, 除了要增加实验学时外, 还可以采取以下改革措施及方法。

1. 更新实验内容, 改进实验项目。

在实验教学内容上注意与相关课程关联, 及时更新实验内容, 减少验证性与演示性实验, 增加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的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 吸收科研新成果, 研究并开发实践性强的工程实验项目, 增加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知, 提高对基础理论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中, 要增加一些轴的测绘、减速器等机械的拆装等实验项目,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对工艺方面的要求及结构设计有一定的了解, 为提高学生整体设计能力打下基础。

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实行分阶段、多层次实验教学,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一阶段:感性认知实验, 带领学生参观零件陈列室, 掌握常用机构和常用零件的原理、结构及其基本功能,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第二阶段:验证型实验, 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及实验设备的基本操作, 运用所学理论知识, 能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 如传统的带传动实验, 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第三阶段:综合设计型实验, 要求学生掌握《机械设计》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进行综合设计型实验, 如机械传动方案设计性综合实验, 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第四阶段:创新型自主性实验, 在机械创新实验室, 让学生通过专业基础知识结合具体的工程实践自己动手创新机械, 如轴系创新组合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前三个阶段是面对所有学生展开进行的, 最后阶段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的。在实验环节中,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动手的机会, 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 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1) 。

3. 开放实验室及实验设备。

为了使得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锻炼动手实践能力, 可以拓展教学实践时间和空间, 应当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和实习工厂, 便于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来锻炼动手能力,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实验室开放时间和范围, 实验室的开放逐步从课外实验的开放过渡到课内实验的开放, 从有时间的开放到预约开放, 从局部实验的开放到全部实验的开放 (2) 。

三、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

课程设计是高等工科院校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 是检验和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完成课程设计需要有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思维。通过课程设计, 可以将机械设计和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利用手册、查阅资料, 使用标准、规范自行设计简单机械, 这个过程是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这一中心展开的。

1. 改革课程设计题目。

在课程设计选题上要改变以往题目的单一性, 除保留减速器这一传统的设计题目外, 还要选取与工程实际关系密切的课题 (如一些科研子课题) 作为课程设计的课题, 比如, 各种简单类型的行星齿轮传动设计等。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表现分配题目,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改革设计方法及设计手段。

设计中要尽量采用现代设计方法, 比如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等。实现设计手段现代化, 在课程设计中引入计算机技术手段, 选用目前企业运用较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nsys、Pro/E、UG等, 比如, 采用Pro/E对零件进行三维建模, 并用建造好的虚拟模型进行CAE分析, 然后修改模型, 对满足创新设计要求的产品进行虚拟制造。选题结合工程实际, 加之辅以现代设计方法, 给学生以较大的创作空间, 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使所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对设计人员的需求 (3) 。

3. 改革考核方式。

(1) 把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当作一门必修独立课程进行考核, 具有单独学分, 这样可增加学生的重视程度 (4) 。 (2) 对于课程设计答辩, 应成立有效的课程设计答辩小组, 不能流于形式, 教师事先针对设计题目拟定多个答辩问题, 学生随机抽取进行回答, 根据回答结果给出答辩环节的成绩, 严格答辩考核是机械设计课程培养目标实现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3) 采用综合评价标准, 全面评价学生课程设计质量, 真实评价课程设计教学效果, 把成绩分成几大块, 包括平时出勤情况, 计算说明书, 零件图及装配图, 现场答辩情况。

四、结论

机械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实验环节、课程设计环节两方面对机械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 在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课程设计选题、设计方法及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给出了具体改革措施及方法, 并进行实践教学,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注释

1 李秀红, 张明.改革机械设计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28 (2) :80-82

2 袁健.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 2009 (7, 8) :164-165

3 崔大伟《.机械设计》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潍坊学院学报, 2010.10 (2) :146-147

上一篇:企业文化效果下一篇:诊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