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

2024-08-15

花样年华(精选十篇)

花样年华 篇1

一、隐忍——情感基调

王家卫电影的主人公身上总是与生俱来一种疏离感, 这也许与香港这座城市独特的社会氛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香港作为一座小岛式的城市, 人口密度极高, 生活节奏极快, 在激烈的竞争与强大的压力下, 人与人的交往方式总是擦肩而不逗留的。人们在接触时, 仿佛都在自己的周围划下了一个安全区, 在这个区域内, 大家恰到好处地谈笑风生, 觥筹交错, 看似亲密无间却总包含着几分客气。人们总是把内心深处的想法隐匿在脸上表情后, 情绪的表达就像隔着一层水幕, 隐忍而恰当。

《花样年华》里的苏丽珍把这样的疏离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旗袍下摆翻涌, 不敛红尘;尖硬高跟踏地, 不闻喧嚣;妖冶红唇开合, 不问人情。这一切, 表现在她与孙太太客气的对话里, 表现在她在老板与老板夫人得体的周旋中。她以外的世界仿佛都是别人的, 能走近, 却永远也走不进。即使发现了自己丈夫的不忠, 她也没有表现出歇斯底里的哀嚎, 一切都好像与她无关似的, 纵然伤心, 浮于表面的也是淡淡的, 淡淡的……

影片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镜头:穿着讲究的苏丽珍提着饭盒, 到街角的面摊去买馄饨面。尽管房东孙太太几次邀请她一起进餐, 但是她仍旧选择独自出门买饭。街口昏黄的路灯, 总能映照出她毫无表情的面庞。那样的淡漠显得有些清寂, 散漫的眼神昭示出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我们很难从她的面庞读到她内心深处的想法, 也许这就是她的淡漠表情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吧。直到一阵悸动, 扰乱了她所有的从容。街角的路灯下开始有了短暂的擦身, 有了刻意的问候, 有了躲雨的陪伴。淡漠开始被另一种情绪所取代, 思念或渴盼, 然而表现出来的却总是矜持与端庄。她的身上仿佛穿着寒冰铸成的盔甲, 将体内的火焰封在里面, 永远没有燃烧在外的机会。周慕云生病时, 酒店楼梯上上上下下的身影, 犹豫不决的脚步, 最终化作了2046门口礼貌而得体的问候。疯狂的思念被隐忍成了一句:“我们不会同他们一样的”。当得知周慕云生病想吃芝麻糊时, 强烈的关心在极力寻找的借口里也变成了合理的巧合。这样的矜持与隐忍, 不知是顾及邻居异样的眼光, 还是迈不过自己心里的那道坎。

周慕云是比苏丽珍亲和一点的, 他身上的疏离感表现得不那么直接。他会与房东们一起开心的研究电饭锅, 会和邻居们一起吃饭, 会交到阿炳那样一个类似于混混的江湖朋友。但是, 他的举手投足间也会不时的表现着他与他们的不同。他曾经喜欢一个人去看电影;他在昏黄的路灯下躲雨时, 脸上的表情安详而淡漠;他曾经做过武侠小说家的梦。只是这一切在结婚后被藏了起来, 化作了表现在外的生活气息, 我们只能在他独处时的静寂表情里读出一二分真实的他来。周慕云的脾性也是淡漠而隐忍的。作为男性, 他并没有对妻子的出轨暴跳如雷, 也没有对自己倾心的对象表现出过分的追逐。对于背叛, 他选择被动接受;对于爱情, 他则希望发生在自然而然与理所应当里。他想见苏丽珍, 但当拨出的电话没有被心上人接到时, 他却不会再拨出第二个, 也许他认为会来的总是会来, 不需要催促与追逐。2046的窗前总有他抽着香烟, 淡然等待的身影, 不急躁, 不忐忑, 仿佛什么样的结果都与他无关, 所有的期盼都被压抑着, 隐忍成波澜不惊的表情。淡漠却执著的等待揭穿了他“我没想过你会来”的谎言, 观众们可以一眼看到他平静的面庞后翻滚着的热情。

周慕云的世界里好像没有“刻意”二字, 即使是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 他也显得从容自在, 不会强求任何人任何事。当他发现自己爱上苏丽珍时, 没有刻意逃避, 也没有刻意追逐, 他只是摆了一道简单的选择题给苏丽珍:“如果我有多一张船票, 你愿不愿跟我一起走?”他在离开香港之前, 给了双方一次没有退路的机会。他没有哀求, 没有用自己期许的答案来胁迫苏丽珍, 他只是静静的抛出问题, 静静地等待答案, 静静的接受结果, 静静地离开。内心深处的爱恋被他当做秘密, 埋在了吴哥窟的树洞里, 永远封存起来。

二、暧昧——故事情节

《花样年华》将暧昧二字演绎到了极致。爱情, 始终被笼罩在一种含混的氛围里。从借武侠小说开始的搭讪, 到偶遇时的闲聊问候, 从刚刚发现同时被背叛时的惺惺相惜, 到一起写小说时的心有灵犀。一切都怀着淡淡的情愫, 却都未曾被说破, 仿佛一切都与爱情无关。人前的周、苏二人总是彬彬有礼的微笑着, 而即使独处的时候, 二人也总是措辞得体, 比朋友亲昵, 却不比爱人那般露骨。两个人在交流时都充满了试探的意味, 当从对方的回应中感受到情感的存在时, 便会露出满意而欣然的微笑。

在咖啡馆中, 苏丽珍询问周慕云为什么打电话给她, 周慕云暧昧的回答了:“没事做, 想听听你的声音。”这样的答案显然是令苏丽珍很受用的, 她微笑着调侃道:“学的倒挺像我老公的, 油腔滑调。”周慕云在听到这句话时, 笑的深邃且更加暧昧。苏丽珍注意到他的这个表情后, 显得有些尴尬。暧昧就是这样, 一切的情感只能存在于调侃的语调中, 轻松地气氛里, 当一方的态度变得严肃认真, 交往便会尴尬起来。幸而周慕云不是喜欢纠缠的人, 他的情感表露往往是刚刚开始就戛然而止。于是又有了出租车上的一幕。苏丽珍问周:“为什么不打电话给我?”周慕云选择了一种聪明的回答:“我怕你会不中意。”此时的苏丽珍带着一些小脾气的嗔怒道:“那么以后都别打电话给我。”这样简单的对话, 没有直接的表露爱意, 谁也不能笃定地说二人之间是恋人关系。但是字里行间或嗔怪或撒娇的态度, 却总能唤起人们对于二人关系的遐想。周慕云把这种态度当成了一种暗示, 他大胆地将手覆上了苏丽珍的手, 然而却被挣脱了, 于是暧昧的气氛再度变得尴尬。影片从头到尾都充满这种暧昧到尴尬的转换, 两人不是爱人, 胜似爱人的交往方式, 总会因为一方的严肃而显得局促。当苏丽珍第一次造访2046房间, 站在准备离去的走廊里, 周慕云像嘱咐孩子一般叮咛道:“回去后给我打个电话, 用不着说话, 响三声就好。”这多么像是恋人之间常玩的把戏, 约定着外人都不能理解的暗号, 但是二人的身份不是恋人, 简单的叮嘱后没有一个附加的昵称, 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 话语虽然亲昵, 却显得大方得体, 彬彬有礼。此时若是普通朋友, 便可以自然地转身离开, 但是苏丽珍并没有这样, 她回望了周慕云, 两人都没有说话, 但是眼神却出卖了一切, 那是一种希望多待一会, 哪怕几秒钟也好的依依不舍。在这样的留恋中, 周慕云开口说出了:“我没想过你会来。”他的这句话显然是充满了试探与期待的, 他渴望得到一些回应, 并不露骨却带着温度的回应。而苏丽珍却理智的回答了“我们不会同他们一样的。”这样的回答像一盆冷水, 浇灭了周慕云心中燃起的欲望火焰。

没有名分与承诺的暧昧, 使人必须冷静地接受一切残酷的拒绝, 甜蜜在这样的过程中就像海市蜃楼, 若隐若现。影片中, 苏周二人的交往始终在这样毫无保障的暧昧中开展。两人最初只是为了感受背叛自己的爱人的心理而见面约会, 带着一种报复的快感与自虐式的满足。然而当背叛者的感受被自己感同身受的时候, 两个人都处在既激动又压抑的状态下, 暧昧便滋长起来。情感的表达和宣泄都有了一个正当的理由, 他们只是为了重现背叛者的心理, 这个理由使他们得到了一定的自我安慰, 但是同时也禁锢了他们真实的情感, 使爱情只能停留在暧昧的阶段, 使关心只能彬彬有礼, 使约会只能恰如其分。正如他们在猜测结伴去了日本的周太太和陈先生在做什么的时候, 他们无法像重演其他细节一样去体验, 他们只是待在酒店房间, 呆呆地靠在窗口, 做着猜测。而当他们找到了新的理由, 开始以写武侠小说为理由, 为自己的情感需求而选择见面时, 暧昧的气氛变得更加浓郁。在2046房间里, 他们孤单寡女, 欣然而对, 为两人共同的爱好努力着。女人会披上男人的外套御寒, 男人会聆听着女人念小说时柔软的嗓音微笑。这样的场景温馨却不热烈, 像一对默契的老夫妻, 仿佛一切尽在不言中, 而实际情况却是这样的感情找不到开口表达的理由。直到周慕云在决定去新加坡的前夕, 终于按捺不住向苏丽珍表白时, 苏丽珍也给出了积极的回应:“我今晚不想回去了。”本以为暧昧将在此时修成正果, 然而紧接着的电话铃声却粉碎了这种可能。“是我,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 你愿不愿意跟我一起走?”这最最真实, 最最自我的一次邀约, 却没有得到回应。留下的只是错过后的一句仿佛自我抚慰的毫无意义的回应:“是我,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 你愿不愿意带我一起走?”影片始终没有给暧昧一个升华为爱情的机会。

三、跳跃——时空转换

王家卫的电影中, 时空的转换总是十分跳跃, 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衔接并没有强烈的因果关系。在《花样年华》中, 这种跳跃表现得尤为突出。两个镜头间, 我们有时只能通过苏丽珍衣服的变化来判断时空的转变。如苏、周二人在饭店吃饭的场景。两人为了知道插入自己家庭的情敌的口味而互相让对方帮自己点菜。紧接着下一个镜头是在饭店里的同样的位置, 苏丽珍询问周慕云为什么打电话给她, 如果不是苏丽珍的旗袍由藕荷色变成了棕色竖条纹的, 我们很难判断出对话是不是在前一个镜头所出现的饭桌上展开的。而这个镜头后的, 在出租车内, 苏丽珍问周慕云为什么不打电话给她的镜头, 也仅能通过与竖条纹不同的, 深色小格子的旗袍, 来搞明白这样的对话不是发生在上个镜头吃完饭后两人回家的路上, 而是发生在几天后。

影片中充满了这样跳跃性很大的时空转换镜头。在这部片子里, 苏丽珍换了二三十身旗袍。这样高频率的换装, 除了因为旗袍能将女人最动人的曲线展示出来外, 也是由于衣服的变化可以为时空的变化提供较为明显的分割线。两个人第一次决定合写小说的时候, 是由苏丽珍到隔壁的顾先生家里去找周慕云, 舒缓的音乐中, 二人执卷讨论的场景显得十分和谐优雅。而紧接着的镜头是顾先生在孙太太家的酒席上喝醉了而导致他们早归。作为观众, 我们很容易会觉得这与上一个镜头是顺接发生的, 不禁感慨苏丽珍的运气真不好, 第一次约会便被破坏了。但是当下一个镜头, 苏丽珍穿着肉色水纹旗袍出现在荧幕中的时候, 我们才发现这已不是前一个穿着小格子旗袍的苏丽珍所在的时间了。同时, 我们也可以推测出, 苏丽珍和周慕云是常常这样见面的。如此跳跃的处理时空转变对观众观影时的注意力要求较高, 但同时, 也避免了很多累赘的叙述, 使影片显得简洁干净。

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 有一幕周慕云在新加坡的家里翻找东西的镜头, 大声的质疑, 以及看到烟头上的红色唇印时的了然, 都令我们摸不着头脑。直到后面的一个场景, 苏丽珍来到新加坡, 在每一处周慕云生活的地方感受他的气息, 将自己红唇沾染过的烟头放在烟灰缸里, 临走时伸手提走了自己当时留在顾太太家里的拖鞋, 这一系列的动作使我们通过联系, 理解了前面的镜头。这样的倒叙没有任何交代, 跳跃性也很大, 尽管因果的逻辑不强, 却更能抓住观影者的思想, 使其完全聚焦于电影本身。

四、结语

王家卫说:“我的作品一直有连续性及彼此相连, 如一个作品的不同面或不同元素, 我所有的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人与人的沟通。”[1]在《花样年华》这样一部作品里, 人物之间的沟通并不十分顺畅, 这也反映出了当时香港人在生活中的困惑。在这个拥挤的城市、狭窄的空间里, 人与人之间擦肩比邻, 却十分陌生而疏离。因为拥挤而狭小, 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频繁接触;因为陌生而疏离, 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幻想和好奇。这个故事是关于时间的, 复古的场景唤起了一代人对于过去的记忆;这个故事又是关于情感的, 男人女人之间悸动而又节制的交往, 让人在一点点似曾相识的影子里, 或感动, 或叹息。

摘要:《花样年华》是王家卫导演的第七部电影, 这部电影传承了王家卫电影的一贯风格, 在淡淡的哀伤的气氛中, 将一个简单又纠结的故事娓娓道来。男女主人公将看似俗套的婚外情故事演绎的矜持而优雅。隐忍的感情基调, 暧昧的故事情节, 跳跃的时空转换都使这部关于时间与情感的影片显得与众不同。

关键词:花样年华,隐忍,暧昧,跳跃

参考文献

花样年华 篇2

(两对夫妻分别上场)男:渴望一个笑容 男:期待一阵春风 男:你就刚刚好经过

男:突然眼神交错(男甲女乙对视,男乙看到女甲)男:目光炽热闪烁 男:狂乱越难掌握

女:我像是着了魔(男甲出场)女:你欣然承受(女乙出场)女:别奢望闪躲

女:怕是谁的背影叫人难受 男:让我狠狠想你(拥抱)男:让我笑你无情

男:连一场欲望都舍不得回避 女:让我狠狠想你(女甲发现)女:让这一刻暂停(男甲女乙一同下)女:都怪这花样年华太刺激(女甲伤心下场

(01:34——01:49换场灯灭

灯亮01;49夫妻甲出场,01:54夫妻乙出场 02:08女乙走到门前示意男甲 02:12男甲出门)

男:渴望一个笑容

男:期待一阵春风(男乙来到女甲家)男:你就刚刚好经过

男:突然眼神交错(女甲认出男乙是女乙的丈夫)男:目光炽热闪烁 男:狂乱越难掌握

女:我像是着了魔(女甲坐下伤心的哭)女:你欣然承受(男乙拿出手帕)女:别奢望闪躲(女甲拒绝)

女:怕是谁的背影叫人难受(两人沉闷的背对着背)男:让我狠狠想你(02:52灯灭换场02:59灯亮)男:让我笑你无情

男:连一场欲望都舍不得回避(男甲和女乙出场男甲不耐烦,女乙苦苦纠缠)女:让我狠狠想你(发生矛盾)女:让这一刻暂停

女:都怪这花样年华太美丽(两人从不同方向下场)

音乐剧

第一幕

相遇

本来陌生的夫妻甲乙在路上相遇,而擦肩而过的刹那男甲与女乙对视,顿生爱慕之情。此时成熟稳重的男乙被女甲优雅的气质所打动。第二幕

纠缠

女乙和男甲谈情说爱,正走来的女甲发现。第三幕

表白

两对夫妻成为邻居,各自回家,男甲发现妻子情绪变化,但未表露什么。女乙借口外出,在门外示意男甲,男甲犹豫不定还是决定与女乙见面。女甲伤心至极。男乙在门缝里看到女甲一脸愁容,心生怜悯,进去安慰,女甲认出男乙,于是倾诉出自己所见之事。男乙拿出手帕为女甲擦眼泪。隐晦的表达出青睐的意思,女甲感动之余保持着对婚姻的底线,所以拒绝了男乙。

第四幕

矛盾

男甲和女乙在约好的地方见面,女乙缠着男甲,男甲想到妻子,于是对女乙不耐烦,两人发生矛盾。

第五幕

结局

走过《花样年华》 篇3

一、 矫情造作的童话情结

《花样年华》故事本身并无可厚非,只是其儿处情节处理太过雕凿,使得故事也显做作。平日里只在狭窄楼道擦肩而过点头招呼的周苏二人,因发现对方有和自己配偶相同的领带及皮包而坐在一起。结果发现,一模一样的皮包是苏的先生送给自己的太太和相邻的情妇一人一个;一模一样的领带是周的太太送给自己的先生和隔壁的情夫一人一条。这使得,周苏对自己配偶的怀疑变成了现实。在他们吃惊伤心之余,笔者不禁同情起他们配偶的愚蠢来:给自己的家人和隔壁的情人买同样的礼物,除非是存心要对方知道自己的隐情。否则,只能是导演的巧意安排。而周苏后边的几场戏,简直就是小孩过家家。深沉见长的周慕云和内向少语的苏丽珍竟孩童般天真可爱,他们竟反复虚拟演示配偶私通的经过!更甚者,周慕云最后竟来到吴哥窟,对着一个墙洞,把他俩的事情嘀嘀咕咕说给了墙洞,然后用泥土封住,以防别人知道(没想到被导演了解得通通透透)。这种只 有幼儿才玩的游戏,却被周慕云神圣而虔诚地演绎着……

二、悖于常规的个性标榜

王家卫以风格独特新锐而在香港影坛独树一帜。除《旺角卡门》、《阿飞正传》、《春光乍泄》等影片以敏锐触角切入现实生活外,《东邪西毒》、《重庆森林》等更显示出了他对镜头语言的偏爱。尤其是《重庆森林》摇移不定的机位、晃晃悠悠的画面让国人耳目一新,以至于后来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就有人附会:张艺谋是在模仿王家卫。

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同样对镜头运用颇费心思。但其中有些镜头明显可感到导演故意在追求电影初期的状态,多大场景长镜头,而少不同景别的切换。象周苏二人第一次在一起喝咖啡,全景画面的构成,把周苏二人置于画面一隅,周慕云身后的座椅无端地占据了半壁江山。这样的长镜头除让人感到别扭和着急外,实在不知导演所云。而苏丽珍最后赶到酒店那场戏,周慕云已然离去,苏丽珍独自一人坐在空旷的房间,其心中的痛楚与失落应是呼之欲出。而导演却以静止的全景长镜头处理这场戏,苏丽珍长时间坐在空旷的房间中,最后隐约可见泪水从她脸颊流下。导演自己或许对这种处理颇为得意,观众却难以融入其中。另外,有些镜头虽也是静止,但角度或从屋顶俯拍,或从床底偷窥,更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为表现主人公的抑郁和彷徨,此举无可非议。但人为的偷窥,缺少了自然流畅,显得匠气太过。而片中的运动镜头。不可否认像表现周苏在楼道擦肩而过等运用非常出色,但有些镜头则匪夷所思。如周的太太打电话那段,镜头对着椭圆型图书馆窗口,自左向右滑移,本可一次到位,由图书架空镜头直接移至书架背后打电话的周太太的背影,但导演硬是在镜头移动过程中切断,又硬性连接继续移动。诸如此类,显然如书法中的败笔,但在该片中却多次出现,实在不知导演要表现什么。长时间以来,理论界有一个误区,似乎个性就是风格,与众不同就是艺术创新。其实,一堆鸡蛋中,异常大的和异常小的都各具个性,但若是说大如鸭蛋者和小如雀蛋者都是好蛋,则未免太不公平。所以我们绝不能迷信于一些艺术家的个性标榜。有个性我们认可,但是否合理、是否是艺术创新,我们必须三思而后定夺。

三、生吞浑咽的东施效

花样年华花样红 篇4

少年的我们聊八卦, 讲笑话, 天南海北, 无所不谈。说到开心处, 笑得灿烂无比, 就像飘然在尘世之中的一只只花蝴蝶, 心中自有比天宽比地大的世界。

少年的我们可以听着歌流出眼泪, 但也能在下一秒把刚才所发生的一切遗忘。把眼见的过往装在心头, 有时重若泰山, 有时轻如鸿毛。

年少时, 我们以为少年的时光还有很多很多, 当我们跨出它的门槛, 才发现那些阳光, 那些风雨已与我们渐行渐远。一段时光去了, 另一种风景悄然而至, 幸福已经来到, 它如同夏夜的星辰在黑幕中闪耀着无比的光芒。

游“花样年华” 篇5

来到“花样年华”,我们首先来到“热带风情”。走进大门,好热!那一条条弯曲的小路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不等带队的老师说完,我们早已冲了进去,奔向自己喜欢的一条路。我们看到了蜘蛛兰等一些热带植物,又观赏了仙人掌。仙人掌能在那么炎热干燥的沙漠中存活,不都是它们坚强的意志在起作用吗?

然后,我们又到了下一个景点―――“梦幻花都”。走进二楼,哇!“梦幻花都”,仿佛真的是在梦幻当中!周围有许多鲜花悄悄绽放,每一朵都有它独特的风采,梅花坚强,百合纯洁,茉莉幽香,牡丹娇艳……

我们参观的最后一个地方是“未来田园”。“未来田园”展现出了未来的田园风光。菠萝、火龙果在这里长得那么生机勃勃。

重归花样年华 篇6

春暖花开,温润的气候让百花绽放,这样的气息也感染了各大品牌,一套套繁花似锦的服装跃上伸展台,像是Balenciaga首席大师Nicolas Ghesquière首次使用花朵印花,蝴蝶兰、牡丹、水仙花、莲花等,透过更不一样的剪裁,表现出品牌的崭新精神。D&G则是把主要重点摆在率性的艺术风格以及细腻工艺部份,丝质立体花朵大量拼贴缝缀在丹宁裤与大花图样的薄纱礼服上,Dolce & Gabbana的花绘油画,PRADA的潜意识花房,与Roberto Cavalli的花之女神。这几个精品大牌都热烈地迎接花朵图腾的再临。

各式的拼接花纹图样的上衣/裤装,满溢着迷幻绚丽的hippie style。此外文艺复兴从意大利源起,然后撼动世界文化;二次战后的新达达、普普艺术、欧普、超现实……,则在艳丽与作品自身的狂放中,默默影响近代思潮。

08春夏时尚秀就像个民族大熔炉,从东欧、亚洲、西班牙、到法国……充满绚丽鲜艳的异国印花比比皆是,彷佛一次艺术的大汇集。有些设计师把率性的艺术风格融合细腻工艺,例如丝质立体花朵大量拼贴缝缀在丹宁裤与大花图样的薄纱礼服上,而各式的拼接花纹图样的上衣/裤装,满溢着迷幻绚丽的嬉皮风格。其实这种带着迷幻绚丽的印花图腾除了跟季节、艺术有相关,也跟民俗风的盛行脱离不了关系。2008春夏伸展台上有非洲、马雅民族、印度以及波希米亚风情,再添入国际大城市街头时髦形象,形成了一股锐不可挡的现代民俗风潮,甚至有人形容春夏伸展台上的模特儿看起来就像四处环游世界旅行的游牧性格新人类。

Roberto Cavalli在本季也拥抱着浪漫的花朵氛围,本季女装系列在去年的米兰时尚周展演时,Roberto Cavalli的浪漫花朵主题可是让各大时尚媒体编辑们感到非常地震撼!秀后的采访重点都围绕在这石破天惊的变化!花之女神恣意地在凡尔赛宫中漫舞,让Roberto Cavalli的女人散发出柔情浪漫的面向!

Dries Van Noten再度回归他最擅长的花卉与色彩,以50年代的艺术作品为出发,利用绿色、蓝色、黄色以及橙黄色等色调,呈现几近完美的搭配,极具艺术性的表现方式,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设计与搭配手法,对于想尝试混合色彩与印花的设计师来说,如果无法精准掌握的话,那么很容易流于一团混乱,但对于Dries Van Noten来说,却能掌握的恰如其分。

从时尚的角度跟历史来看,几乎每一季的时尚伸展台都会看见花朵的踪迹,其实除了时尚趋势外,这当中更蕴含着许多女性的心理学,就如同“在缤纷的花房中,弥漫着一股迷人的浪漫主义”!花朵一切似乎都是这样的美好绚烂,08春夏的女装真是到处散布着花朵图样与鲜艳亮丽的色彩。一项标榜着替有长大脑的女性设计服装的PRADA,过往的女装设计,除了惯有的怪异特立独行,就是有着冷静理性的风格,08春夏的PRADA女装则像是终于受不了生活压力的智能型美女来到了弗罗伊德的心理分析躺椅上,在心理分析师的引导下,把潜意识中的奇幻异想世界自由的投射出来。五彩缤纷的图案,与浪漫主义风格的剪裁与配色,绝对是08春夏的女装超级重点流行趋势。也呼应了心理学大师恩格斯所说,人的心理其实就是“地球上最美好的花朵”。

专栏撰稿人:黄薇

花样年华 篇7

中外叙述学理论研究中, 美国电影理论学家大卫·波德维尔 (David Bordwell) 把叙述分为故事与情节, 而我国学者赵毅衡则把叙述分为底文与述本, 赵毅衡认为“底本的事件是绵延的不中断的事件流, 它没有文字, 因此谈不上篇幅, 可以说它是无限长的。”[3]“述本是由叙述行为产生的, 是叙述者控制的产物, 叙述者对底本作了种种易位、限制、挑选、删节等等, 并且给予文字形式, 从而产生述本。”[4]

“述文对底文的处理称为加工, 而加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时间变形, 就是不按底本的 (情节本来的) 时间速度、频率、顺序进行叙述。时间变形是叙述文本得以形成的必然条件”。[5]“我们所说的叙述时间模式表现在述本篇幅上的事件的相对比例和相对位置, 这些相对的比例和位置, 与底本中事件的实际所占时间与严格先后顺序, 有很大的差别, 这种差别, 就是时间变形。时间变形分三大类:扭曲 (时长变形) , 省略与穿插 (时序变形) ”。[6]

一、时间的压缩与延长

(一) 什么是时间的压缩与延长

“时间变形中的扭曲, 即叙述时间与底本时间在速度上, 在时长上不一致”。[7]笔者将其分为:时间的压缩与延长。时间的压缩, 参考赵毅衡学者对恰特曼总结的底本与述本时间长度变化的五种基本形式的转抄, 即“压缩 (summary) , 述本时间<底本时间”, [8]通常表现为把一段极长的时间用一句话或者一个镜头语言来概括。

时间的延长, 参考赵毅衡学者, 对恰特曼总结的底本与述本时间长度变化的五种基本形式的转抄, 即“延长 (stretch) , 述本时间>底本时间。[9]

(二) 文本中时间的压缩

影片中文本时间的压缩表现在: 苏丽珍在周慕云的房间, 和他一起写武侠小说。顾先生因为喝醉酒, 顾家和陈家提早回来。顾太太因为要照看顾先生, 约陈太太通宵打麻将。一晚上的时间, 以孙太太打麻将为开始, 到麻将散场苏丽珍回房间为结束。底本时间为一天一夜的时间, 文本选择几个画面表现, 述本时间只用了3 分49 秒。从周慕云去问孙太太打麻将打多久;到在房间里周慕云写小说, 苏丽珍坐着休息;再到白天麻将散场周慕云去买早餐, 回房间与苏丽珍吃早饭;最后到苏丽珍躺在床上休息, 周慕云坐在椅子上睡着了, 此时打麻将的声音已经没有, 苏丽珍匆匆换上鞋子回自己的房间。

影片中文本时间的压缩另一表现在:苏丽珍第一次到宾馆房间去找周慕云。在楼梯和走廊上多次徘徊。画面里周慕云望向窗外。之后只听见敲门声画面直接切换到周慕云送苏丽珍出门。苏丽珍与周慕云在宾馆的2046房间见面的情形, 交谈的内容文本都没有描述, 压缩了中间的情节留给观众想象。但是这种想象又不是天马行空的, 在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又可以猜到一二。苏慕云说:“我没有想到你会来。”苏丽珍:“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

(三) 文本中时间的延长

《什么是电影叙述学》用“扩张”一词来表示时间的延长。“它是指这样一些叙述成分:影片展现行动矢量进程中每一分量成分 (即在叙述中纳入行动的每一时刻) , 但用描写或解说段来装饰叙事文本, 造成叙事时间不定数的延长。”[10]该文本的时间延长方式, 主要是慢镜头, 即通过慢镜头改变人的正常活动速度。

文本中出现了九次人物正常活动的慢镜头。其中最为典型的时间延长例子出现在电影62’50”:苏丽珍在看孙太太打麻将, 她走向窗户喝着茶凝望着窗外;周慕云在办公室和同事交谈, 他抽着烟看向窗外;孙太太提醒苏丽珍:“年轻嘛出去散散心是应该的, 不过得有分寸。”苏丽珍决定这一阵子少与周慕云见面;苏丽珍在家中煮饭, 然后看孙太太打麻将;苏丽珍手握玻璃杯, 心不在焉地站在孙太太身旁;她听孙太太说了几句话, 转身走向了窗边。画面中, 苏丽珍慢慢摇晃水杯, 喝水的时候愁云满面, 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发呆。镜头转向周慕云, 他与办公室里的同事们交谈面带微笑, 转过身来抽烟却面无表情;周慕云深吸一口烟, 然后慢慢吐出, 眼睛望着前方若有所思。

(四) 文本中时间压缩与延长的寓意

文本中可有的一切冗余都被导演删除, 转而依靠丰富饱满的情绪来推动、充盈文本情节的发展。文本用容易理解的画面表达出深刻而复杂的内容。在那一帧帧看似跳跃无序的画面里, 观众通过敏锐的观察力看出每一幕的情绪变更。文本中的时间压缩为观众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情节的展开有时并不像观众期待的“发生了什么”。文本中周慕云与苏丽珍内心深处不易表达的情感暗流, 也都俨然被道德所捆绑、所束缚。在看似没有波澜的内心情感海洋中, 那些暧昧在不知不觉中就存在于周慕云与苏丽珍之间了。这样的电影表现形式, 好像是中国古诗词中的意境:“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如前所述, 就文本的压缩而言, 苏丽珍和周慕云两人因两家太太在打麻将不能露面, 通过周慕云与苏丽珍在卧室中吃面;苏丽珍看周慕云写小说;第二天早上周慕云与苏丽珍吃糯米鸡;苏丽珍躺在床上休息, 周慕云睡在座椅上等这几个画面表现时间的流逝。导演以跳跃的剪辑手法表现出周慕云与苏丽珍的不安和紧张。周慕云与苏丽珍虽然没做出格之事, 但是两人心中仍然对传统道理充满了畏惧。苏丽珍没有勇气在孙太太与顾太太两家人面前踏出周慕云的房门。再如上文所述, 苏丽珍第一次到宾馆房间去找周慕云。两人在屋子里面具体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导演并没有给观众答案。文本转而以跳跃的画面表现时间的过渡、人物的情绪、故事的发展。导演将想象的空间留给观众, 由观众自己填补叙述中的空白。笔者认为, 这种空白本身就是一种答案, 其意义在于暗示含蓄、感伤、无果而终的“婚外情”。

如前所述, 就文本的延长而言, 苏丽珍与周慕云为了躲避外界的道德压力, 而各自回归工作。电影通过慢镜头和主题音乐, 将周慕云与苏丽珍惆怅地望向窗外的情景联系在了一起。文本的延长就是对文本本身的一种强调, 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具有叙述性和故事性。延长的手法让时间变慢甚至停下来, 很多细节就在延长中凸显出来。镜头先是表现:苏丽珍看孙太太打麻将, 之后端着水杯走到了窗边。苏丽珍边喝水边将目光投向窗外, 流露出无可奈何的眼神。镜头之后表现:周幕云在办公室里心不在焉地工作, 转而也望向窗口发呆。文本意在表现, 周慕云与苏丽珍相互心里暗自牵挂的状态。周慕云与苏丽珍的婚外情愫, 在渴望相守与伦常约束之间挣扎犹疑。文本中的慢镜头在主题音乐《Yumeji's Theme》的伴随下多次出现。慢镜头是两人之间婚外情愫滋长的“营养剂”, 当然也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催化剂”。在这里, 有意设计的音乐融入至慢镜头, 匠心独运地担当着叙事的功能。慢镜头强调情感的发展, 将原本割裂的影像穿插缀合在一起, 使它们共同服务于情感发展的需要。

从初次相遇的寻找住处, 到街坊邻居的相互帮助;从街巷卧室的小心翼翼, 到2046 的相惜私会;从相同境遇的彼此陪伴, 到面对现实的残酷离别。伴随而来的主题音乐和慢镜头, 推动着两人的情感以及故事情节不断地向前发展。文本延长的作用带着观者进入到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总之, 本文中时间的省略、时间的延长都是电影表现形式的体现, 意义在于表现周慕云与苏丽珍在传统道德束缚下, 感情发展的波折。文本中时间的省略, 增加了观众的想象空间, 为周慕云与苏丽珍感情的发展留下了很多不确定性。文本中时间的延长表达了更丰富、更饱满的情绪。单独画面不能传达的周慕云与苏丽珍的感情, 导演通过时间的延长更易抒发情感。

二、时间的省略与重复

(一) 什么是时间的省略与重复

时间的省略, 参考赵毅衡学者对恰特曼总结的底本与述本时间长度变化的五种基本形式的转抄, 即“省略 (ellipsis) , 述本时间<底本时间, 因为述本时间= 0”。[11]省略, 即略去底本延续不断的情节流中某些事件, 以造成叙述时间必须的跳跃。[12]例如, 一部电影要表现主人公的一生, 或者是某一段时期, 由于电影放映时间为几个小时, 不允许用更长的时间去表现, 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时间的省略来达到叙事的目的。

“真正的重复是一种叙述的特殊安排, 是试图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事件”。[13]例如《罗生门》, 讲述一个武士和妻子在远行途中被强盗袭击, 其妻被强盗强奸, 之后武士又不明原因死去的故事。被控杀害的盗贼多襄丸, 武弘之妻真砂, 召唤武弘灵魂的灵媒, 目击证人行脚僧及发现金泽尸体的樵夫壳以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方式各自说出对此案件供词。导演以这样的重复表达了“人言不可尽信”的意涵。

(二) 文本中时间的省略

笔者认为文本时间的省略可分为两类:第一, 镜头性时间的省略;第二, 文字叙述时间的省略。

为了保证电影时间的合理性, 镜头性时间的省略在整个文本中是十分常见的省略。苏丽珍去周慕云家借报纸, 聊起武侠小说。下一个画面衔接的是另外一天, 苏丽珍换了另一身装扮, 到周慕云家归还武侠小说。从还报纸到还武侠小说事件的改变, 体现出文本中时间的省略

人物之间的跳跃、空间场景的变换, 体现出文本时间的省略。文本中还有很明显的时间省略表现在:上一个镜头是周慕云生病发烧, 苏丽珍通过苏慕云朋友阿炳知道他想吃芝麻糊。苏丽珍做好芝麻糊盛在碗里, 下一个镜头切换到周慕云几天后碰见在街上碰见苏丽珍对她致谢。

文本中另外一种时间的省略是:文字叙述时间的省略。通过字幕提示时间的省略:一九六三年的香港到一九六三年的新加坡;然后是一九六六年的香港到一九六六年的柬埔寨。字幕中有明显的时间和地点提示, 以表明文本中时间的省略。

(三) 文本中时间的重复

文本中时间的重复体现在:苏丽珍演绎周慕云的妻子, 周慕云演绎苏丽珍的丈夫, 两人想知道自己的另一半是如何与他人在一起的。两人分别进行角色演绎, 第一次表演男方主动追求女方。第二次表演, 重复在相同的时间、地点, 情节变为女方主动暗示男方。

周慕云演绎苏丽珍的丈夫, 苏丽珍质问丈夫是否有情人。苏丽珍以不同的情绪、表情、动作, 重复表演在一个特定时间、地点中的自己对丈夫的质问。

苏丽珍和周慕云分开, 两人预演要分开的场景。此时两人的角色并没有出现变化, 在街角预演了苏丽珍丈夫要回来, 她与周慕云要分离的场景。

此三处情节为“故事中的故事”。苏丽珍和周慕云以固定的述本时间, 以不同的角度进行演绎。述本时间一再重复进行, 但是故事的内容却大不相同。

(四) 文本中时间省略与重复的寓意

从整部影片来看, 文本时间的省略, 能更加顺畅地完成视听语言的表达。文本的省略还能表现出两人婚外情感发展的暧昧性。两个人若即若离、忽远忽近, 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就好像这跳跃的叙述、片段化的故事。如上文所述, 苏丽珍到周慕云家借报纸, 之后又借武侠小说。周慕云与苏丽珍之间有了很好的借口可以见面, 此时两人的感情在一借一还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暧昧。苏丽珍喜欢武侠小说的爱好与周慕云的爱好不谋而合, 两人以此为契机为今后感情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再如上文所述, 苏丽珍为周慕云送芝麻糊, 文本中省略了中间发生的事情, 转而到另一天两人街头相遇。苏丽珍为周慕云做芝麻糊, 是表露出对周慕云的关心。周慕云邀请苏丽珍一起写武侠小说, 是他对苏丽珍有意的靠近。周慕云与苏丽珍的感情跳跃式的发展, 让两人的感情充满了不确定性。其中一些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增加影片的神秘感, 使得影片故事叙述详略得当, 更能突出重点, 并留给观者一定的想象空间。

上文提到, 影片中“故事中的故事”是有重复的。从整部影片来看, 文本时间重复的意义有三。一是重复即探索, 对未知的感情的发展进行假设。第一次, 周慕云与苏丽珍探索的是:周太太与陈先生是如何开始的。第二次, 周慕云与苏丽珍探索的是:苏丽珍对丈夫的质问。第三次, 周慕云与苏丽珍探索的是:两人如何面对分离。

二是通过重复的镜头表达男女主人公的心情, 将那种缠绵悱恻和情意绵绵刻画得细致入微。周慕云与苏丽珍为了知道周太太与陈先生是如何开始的, 先是由周慕云扮演的陈先生, 主动邀约由苏丽珍扮演的周太太。之后, 由苏丽珍扮演的周太太, 对周慕云扮演的陈先生略施诱惑。周慕云与苏丽珍在同一地点, 用同样的对白, 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表情、不同的眼神, 表达不一样的心情。苏丽珍质问丈夫是不是外面有女人:第一次, 她紧紧逼问却不忍下手重打。第二次, 她悲痛伤心得到周慕云所扮演的丈夫的回答却无言以对。苏丽珍心情的起伏, 在她的眼神、语气、动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是不断的重复文本表现了男女主人公情感的发展和对情感态度的变化。在刚开始的时候, 周慕云演绎苏丽珍的丈夫, 苏丽珍演绎周慕云的太太。直到后来, 周慕云与苏丽珍回归“自我”。男女主人公的感情, 由受他人影响转变成为受自我主导。周慕云与苏丽珍走出了“背叛”与“寂寞”的谷底, 开始面对属于他们自己的浓情蜜意。但是生活和道德却将他们这份“婚外情”永远埋藏下去。在周慕云与苏丽珍以自己的身份演绎分别之后, 他们各奔前程, 各回生活轨道, 拥有新的生活。周慕云与苏丽珍始终不能享受这份宁静的爱, 只能保留着旧的记忆。

摘要:影片《花样年华》是王家卫导演的代表作之一, 改篇自刘以鬯的《对倒》。电影中, 男女主人公周慕云和苏丽珍机缘巧合搬进了同一栋公寓, 周慕云的太太与苏丽珍的丈夫发生了婚外情, 两人以此为契机开始逐渐交往, 男女主人公感情越来越深厚, 但现实生活中复杂的因素促使两人要分别。笔者以赵毅衡的“叙述时间”理论为基础, 论述了电影文本时间的变形和寓意, 从细节处探寻电影的“婚外情”的发展, 解读影片中时间变形的寓意, 阐释其婚外情“相爱不能相守”的主题。

花样年华 篇8

《花样年华》的流光异彩中, 苏丽珍陆陆续续更换了二十三套旗袍, 通过这种方式, 王家卫让观众清楚地感受到了时间的存在。另外, 《花样年华》在开始和临近结尾的时候分别用字幕点明了故事起始于1962年, 完结于1966年。在这五年里, 世界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然而对于苏丽珍和周慕云, 真乃“良辰美景奈何天”, 这是一段从邂逅到陌路的情感历程, 他们的生活、人生也随之时过境迁。在周慕云的脸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隐忍、敏感、自怜、犬儒、幽闭、沉溺这些不是快乐的情绪, 过去的季节里, 始终有某些东西让他无法放下, 即使当他把秘密抛弃入吴哥窟之后。他眼神灼灼, 似乎是为了捕捉匆匆韶光中的一点儿星火。

《花样年华》的故事情节以单线条的方式发展, 在形式和意义上都显得非常复古, 这也是关乎时间的命题之一:如同往平静的湖面上扔了一颗石子, 回忆便开始了。架空的时空为观众预留了想象的空间, 四平八稳的镜头不会让观众在意故事情节的跳跃, 只要保持心如止水便可以进入剧情。失去了晃动的镜头和构图, 王家卫的影迷意识到了反常, 这是变迁之一:人过中年的王家卫, 人生积淀在他身上产生了奇妙的化学作用, 故事简约了, 技巧藏而不露了, 情感更加凝练了, 电影风格趋于成熟、稳定, 为之付出的代价是丧失了往日的活力和自由。

拿时间的细碎和不可逆性说戏, 《花样年华》并非始作俑者, 《阿飞正传》同样被安排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60年代”代表了一些东西的开始, 一些东西的终结。那个时候, “战后婴儿潮催生的一代人初长成, 有毛有翼个个都想飞。以后反对港英政府的学生运动、中文成为法定语文、经济起飞、新浪潮……今日的一切都由那个时候开始。”[1]当年王家卫拍摄《阿飞正传》可算响应了时代风向的号召。王家卫喜欢玩弄时间, 有时故作含糊, 有时好像很精确。张国荣扮演的阿飞 (旭仔) 在影片中定义了“一分钟朋友”:“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号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 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 这是事实, 你改变不了, 因为已经过去了”。时间是不可逆转的, 何去何从这是一个问题。旭仔是旅居香港的上海移民, 孤独、叛逆、任性、缺乏安全感, 享受着玩世不恭的欢乐和自由, 他身上多少投射了王家卫青年时代的影子。尽管旭仔对于养母的教诲不屑一顾, 但仍无法逃脱沉重的命运——四海为家、孑然一身。当他为了解开心结, 远赴菲律宾寻找生母的时候, 却客死他乡。对时间 (其实是对历史和传统) 既随性又斤斤计较, 这一分钟成了旭仔致死都解不开的结。

另一个鲜明的例子是《春光乍泄》, 它不但延续着王家卫对时间的敏感和执著, 而且酝酿着倦鸟思归的情绪。1997年前夕何宝荣和黎耀辉去阿根廷游玩, 旅途中两人发生争执, 何因为黎私藏了他的护照, 盛怒之下一走了之。阿根廷是南美第二大国, 但文化上不算南美。它是南美洲的欧洲, 是逃亡的归宿, 也是一切有可能重新再来的后花园, 二等贵族做着怀念旧大陆的美好日子的梦。所以它地理上虽远离香港, 心态上却是香港在地球另一半的倒影:都在缅怀一个回不去的时空。《春光乍泄》的主角不是那对著名的同性恋人, 而是被放逐的爱情。同性恋人的感情其实与异性恋大同小异, 包括情侣之间的缠绵、猜忌、吵架、摔东西, 直至分手, 从中, 王家卫试图提炼的是一种情愫:茫然若失、焦虑、隔阂, 这与香港人面对“九七”的心态何等相似:香港如何、黎二人一样, 漂泊在汪汪人世之中, 没有既定的身份和归属感, 之后何去何从更是无从言说。紧张、无望, 对不确定未来的担忧和恐惧, 分明可见。王家卫留下了一条出路, 影片的最后他借黎耀辉的口说:“我终于明白他可以开开心心在外边走来走去的原因, 他知道自己有处地方让他回去。”流浪的身体其实渴望着落脚, 浪迹的过客终究要皈依。

思乡病越演越烈, 传承至《花样年华》郁结成为浓得化不开的怀旧情绪。《花样年华》表面上讲述了一段无果的婚外情, 骨子里依旧是感伤而怀旧的。熟读都市生存法则的王家卫, 在演艺圈拼杀多年之后, 终于在旧上海的美眷年华中为自己日渐硬冷的灵魂找到了归宿。演员表演依旧十分节约, 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一种旧上海落寞贵族的气息, 还有繁繁复复的镜头推移, 细致以致俗艳的服化道, 所有这些元素之合力, 只为复原一个人关于年代的记忆。依恋过去, 其实是把握不住命运, 这个命题揭露了世纪末现代人普遍无所适从的心态。面对瞬息万变的世事和人情, 昂让阔步迈进21世纪的人类, 在心底仍然为将来的命运捏着一把汗。这个主题不难在世界范围内的电影市场获得认同和回响, 此乃《花样年华》成功的元素之一。

二、都市·浪人

上海是王家卫最喜欢的城市, 他的童年记忆全部来自上海, 5岁随父母来到香港后, 王家卫因为语言不通交不到朋友, 于是把精力一股儿地投入到看电影里[2]。王家卫的成长经历, 提供了一个描述现代都市人的绝好切入口, 因为不论是上海还是香港, 都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璀璨明珠。

《花样年华》里的两位主角基本上辗转于旧上海的阁楼、街道、办公室和酒店之间。周慕云总是身着笔挺的黑色西装, 神情忧郁而安详, 像是要去参加葬礼;苏丽珍则梳着中规中矩的爱司头, 在一套又一套的旗袍中循规蹈矩。他们都封闭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世故聪明绝不犯戒, 而思想意识却蠢蠢欲动。

按电影作者论, 一个导演一生只在拍一部电影。很多导演的一生一世只为做好一件事——把他们的内心、完全地表达出来。斯皮尔伯格一辈子都在追求他童年的梦想, 李安拍了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 但每一部的精神内核都是儒道。王家卫说:“我的作品一直有连续性及彼此相连, 如一个作品的不同面或不同元素, 我所有的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人与人的沟通。”[3]其实, 王家卫的所有电影, 其中痕迹、想法、手法既统一又互质。比如, 王家卫电影里常会出现一类角色, 他们游离于主流社会, 处于社会边缘, 浪迹江湖、四海为家;另一方面, 他们神情沧桑、性格封闭, 把炽烈的情感压抑于心, 好像苦大仇深的情种。在这些角色的身上, 闪现着国际化大都市里特有的后现代气质。

香港是一个由海水和战火历练而成的珍珠, 国际化的金融中心, 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在过往的殖民时代, 大部分香港人缺乏历史感, 亦因为香港小岛式的地域位置, 令香港人缺乏一般国家民族观念和归属感。在这个拥挤的城市、狭窄的空间里, 人与人之间擦肩比邻, 却十分陌生而疏离。因为拥挤而狭小, 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频繁接触;因为陌生而疏离, 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幻想和好奇。试举另一个王家卫的电影文本作为案例:1994年风格化的《重庆森林》, 里面的角色都是匆匆人流中的孤岛, 只有代号没有名字, 像是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符号。本雅明认为, 对层出不穷的新事件、新情况做出快速反应并迅速保护自己的能力, 是现代都市人的标志之所在, 当然, 这也是荒野生存的必备素质之一。“住在大城市中心的居民又退化到野蛮状态

论大众文化视野下的“审丑”愉悦趋势

王丹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审丑”是传统美学的一部分, 但是20世纪以来, 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 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审丑”倾向。在现代竞争中, 人们可以通过娱乐性的“审丑”排解压力获得愉悦, 但是文化也陷入了低俗化发展。本文通过了解“审丑”的历史起源、发掘其在当代文化中的表现以及过分“审丑”导致的后果, 使人们认识大众文化娱乐中“审丑”的利弊, 从而建立正确的审美导向。

关键词:审丑;消费;娱乐;大众文化

我们都记得在《巴黎圣母院》中那个面容丑陋身体残疾的撞钟人加西莫多。他在充满黑色幽默的时刻出场。那是巴黎一年一度的愚人节, 葛林里主持着市集里一场《愚人庆典》的狂歌会。在这场比赛中, 赛制规定只有一条:谁长得最丑, 谁就可以当选为今晚的愚人教皇。加西莫多是这场荒唐比赛的最终胜出者。而台下无数观众的欢呼也证明了审丑时代的来临。

一、“审丑”的历史变迁

鉴赏丑的事物古已有之, 我们不妨看看阿多诺对艺术中丑的起源的解释“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该范畴或许是在古风艺术向后古风艺术过度时期出现的……原始崇拜对象的面具与画脸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丑, 是对恐怖的实体性模仿, 一般散布在忏悔的形式之中。”1由此可以看出, 在原始社会人的主观意识模糊的情况下, 将丑的事物当做自己民族的图腾加以敬畏和崇拜则明显带有某种神秘主义倾向。然而在近代, 更多的艺术家通过在作品中描绘丑的事物来歌颂优美和崇高, 通过否定生活的丑来肯定艺术的审美价值。即“生活丑不能激起人们的美

中去了, 也就是说, 又退化到了各自为营之中。……安逸使人们封闭了起来;而在另一方面, 它又使享用这种安逸的人进一步依赖于某种机制。”[4]在工业的进程中, 集中资源的都市成了弱肉强食的竞技场, 林立的高楼下笼罩了无数为了生计而不停奔波的人群。一方面, 为了卑微的安全感和优越性, 人人都在争取拥有一个私密的空间, 自闭、隐忍、自怨自艾成为常情, 太极推诿成为常态, 自扫门前雪成为常理, 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变得十分不可思议;另一方面, 正如流行歌里唱的那样“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人类自身的社会性驱动人不断地试探、迂回、暗算、冲突。《重庆森林》中金城武戏言:“每天你都有机会和很多人擦身而过, 有些人可能会变成你的朋友, 或者知己”, “所以我从来没有放弃任何跟人摩擦的机会, 有时候会搞得自己头破血流, 管他呢!开心就好。”封闭于自我世界, 偏执于自我理念, 隐匿、疏离、放逐、流浪等等, 都是现代都市人心态的共通之处。

这样我们理解了, 苏丽珍为什么挂掉了周慕云约她私奔的电话, “如果多了一张船票, 你会不会跟我走?”不会, 苏丽珍不会跟周慕云走, 即使她很愿意这样做;我们还理解了, 为什么多年之后周慕云来到了吴哥窟, 对着斑驳的树洞述说心中的秘密。在后面这个情节中, 摄影机十分安稳, 不再对准拥挤、嘈杂的都市, 而是一组组开阔的自然全景:暖暖的残阳、古老的建筑、婆娑的丛林;与此同时, 在世界的另一边, 苏丽珍带着庸生过着静好的生活。这些画面为影片增添了一丝温馨的感觉, 为两位主角 (同时也为观众) 安放了一个温巢, 但却没有多少实质的意义, 因为禁锢的灵魂始终没有得到解脱。因为苏丽珍和周慕云都成为了记忆的囚徒, 对现实生活之平庸, 无法忍受, 在人与人的接感, 但当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 成为反面艺术典型就取得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2

19世纪之后, 西方工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从古老的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韦伯发现:理论的、伦理的和美学的知识从宗教的统一中分离出来, 是西方文化的现代转变。这种分离意味着艺术成为一个独立的自律领域。这种艺术的自律集中体现在对“纯粹性“的追求上, 所以现代艺术走上了一条精英文化路线。现代社会的长足发展使城市可以容纳更多的市民。这时, 社会便不仅需要只有贵族才能欣赏的高雅艺术, 它还衍生出一种可以和高雅文化势均力敌的大众文化。“这就是说, 现代社会出现了和传统社会俗民截然不同的大众, 他们彼此之间的差异已经消失, 相似性或一致性已经成为主要特征, 所以大众是‘平均的人’。”3很明显, 这里的大众不再是贵族与平民分化的标志, 他们在文化方面的追求是一致的, 因而称之为“平均的人”。毫无疑问, 大众文化对于“丑”和“审丑”已经与19世纪浪漫主义及其之前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单纯的“审丑”只是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 而不再是具有颠覆性的通过反面艺术典型来造就审美价值的文化。

二、当代“审丑”的具体表现

随着近年来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大众文化也兴盛起来。比如, 对于明星的商业化包装而带动了一系列 (整容、时装、光盘、杂志、KTV) 产业发展, 也吸引了一大批影迷、歌迷。从2005年湖南卫视举办第一届超级女声以来, 中国大众文化娱乐的商业包装似乎也走向了极端。李宇春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个人, 当她的长相不符合大众日常的审美标准时, 商业包装可以通过中性化的打扮来赢得歌迷的支持, 使公司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在市

触中, 又无法找到慰藉, 剩下只有妥协。这很像是《重庆森林》里尚未找到阿菲的663或是《春光乍泄》里尚未遇到小张的黎耀辉。如何救赎?这是王家卫下一部影片《2046》的主题。

三、结语

如谭家明所洞见, 《花样年华》再凄美也不过是一种自恋心态的升华[5], 它的幽闭、隐忍、自溺使它成为怀古思今的都市情感寓言, 却无法成为惊心动魄的爱情神话。回首2000年, 那是一个怀旧感和漂泊感相互抵触、相互偎依的临界。在电影圈里, 世纪末的导演集体犯思乡病, 纷纷膜拜于记忆之净土, 为自己那日渐沧桑的灵魂寻找归宿, 李安找到了传统的武侠世界, 渡边信一郎找到了奄美岛呗, 王家卫找到了60年代旧上海的花样年华。

参考文献

[1]潘国灵, 李照兴编《王家卫的映画世界》.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年版.第111-112页.

[2]《王家卫——曾被老板辞退的编剧》.《鲁豫有约》.凤凰卫视2007年12月22日.

[3]粟米编《花样年华王家卫》.中国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180页.

[4]瓦尔特·本雅明著《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第134页.

花样年华 篇9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字幕翻译,三维转换,适应与选择

引言

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学的子学科, 以整体关联、宏观协调、多维适应的思维广角审视翻译活动。电影作为具有独特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最受关注与欢迎的大众艺术之一, 甚至被奉为继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之后的第七艺术。其观众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 具有不同的教育程度和审美情愫, 因此, 翻译的字幕语言必须符合广大观众的实际水平, 力求使译语既能雅俗共赏, 又能贴切地表达出原语意思。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指导电影字幕翻译能够很好地处理异域文化差异与语言表意关系, 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从而促进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由胡庚申教授提出, 主张“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1]在2010年的第二届生态翻译学研讨会上, 胡庚申在其论文中详细阐明了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立论基础, 分别为关联序链的认知路径, 类似/同构的生态特征以及适应/选择的理论体系。[2]生态翻译就是从原文本内部的生态结构出发, 对原语文本进行选择, 并且在翻译过程中遵循原语作品的生态结构, 在另一种语言文化系统中进行转换重现。它既主张充分调动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又不片面地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意识, 同时又压制对原作被动忠实的翻译行为, 令翻译处在两种语言的动态平衡之中。“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并非等同于非人类生物体对自然环境的被动适应, 而是一种主动的有选择的创造性的适应。”[3]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动态的双重角色, 既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制约, 又以翻译生态环境要件的角色选择与操纵译文。

二、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花样年华》的字幕翻译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国文化得到了不断地输出, 更多的中国元素为西方读者所接受, 西方文化系统中电影字幕翻译的地位不断得以提高, 译者的翻译策略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花样年华》正是一部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电影, 但是字幕翻译的时空局限性和瞬时性导致不可以添加注释, 这就要求翻译字幕要适当地做出策略上的适应与选择。用生态翻译学的独特视角与理论分析其字幕翻译, 能更好地理解与对比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别和翻译实质。《花样年华》的英文字幕非常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摒弃了一些国产片英译的中式英语现象, 该片英译作者Tony Rayns和James Tsim恰到好处地实现了三维转换, 补苴调胹, 使译文言简意赅又笔酣墨饱。

1、语言维层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4] (P125) 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对原语和目标语的语言形式的适应性地调整与选择性地转换。这种层面上的转换十分细致具体, 往往通过词汇、句法, 甚至语音入手。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要有敏感的触觉, 使译文最大限度上地再现原文的表意, 同时又能和谐地融入译入语生态环境中。例1他说嘴里淡得慌, 想吃芝麻糊。 (Can’t taste anything, so he wants sesame syrup.) 例2太太, 吃茶。 (Mrs.Suen, your tea.) 例3我还以为自己没有什么。 (I thought I was in control.) 例4别客气了孙太太, 我自己来行的。 (No need.l can manage.) 例1把肯定句译成否定句“Can’t taste anything”, 这种句式转换十分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易于理解, 同理相对应地, 例3中把否定句“自己没有什么”翻译成肯定句“I was in control”, 简洁明了, 非常贴近译语的语言习惯;例2把“吃茶”译成“your tea”, 十分符合口语习惯, 选择性省略了汉语中已经摒弃了的具有时代性特征的动宾搭配, 避免了误解。例4由于说话人与受话人十分相熟, 所以“别客气了”译成“You are welcome”或“Not at all”略显生硬, 而“No need”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两人的关系, 给观众强烈的带入感, 让目的语与原语观者产生共鸣, 产生相近的情感体验。

2、文化维

翻译作为中转环节, 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行为, 更是文化移植的过程。生态翻译学中文化维的理论恰能指导异质文化在语言翻译层面的和谐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4] (P123) 由于原语和目的语属于不同的文化环境, 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注重原语的语言转换, 还需要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 适应性的选择转换文化元素与片段, 避免歧义与晦涩, 确保译文传递出准确的文化内涵。

例5想冲冲喜嘛! (I thought it would improve my luck.) 例6把老婆本儿掏出来……结果输了个精光。 (I bet everything I had.And I lost m y shirt!) 例7像我这样的人, 是个直肠子。 (I’m just an average guy.) 例5“冲冲喜”是一个蕴含浓郁中国文化的词语, 表示一种迷信习俗。阿炳希望通过桃花运来驱除赌场上的霉运, 所以用“冲喜”这个词语, 译文“improve my luck”消除了异化翻译给观者带来的隔阂感, 实现了交际目的。例6“老婆本儿”在惯于男性为婚姻买单的中国社会更显得十分宝贵, 被理解为“所拥有的一切”再合适不过了。例7“直肠子”如果翻译成“straight tharm”必然造成国外观者的误解, 而:“an average guy”表达出了坦荡率直之意。

3、交际维

“任何信息如果不起交际作用, 都是毫无用处的。”[5]可见交际作用的重要性。奈达曾提出“翻译即是交际”的理论, 强调了交际目的对于翻译的重要性和根本性, 他的动态对等理论突出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的心理反应的相似性, 强调了交际效果的对等性, 这种指导思想与生态翻译学的主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态翻译学中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外, 把这种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 关注原语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4] (P132) 译者要充分理解原文的交际方式与意图, 分析人物关系与情感倾向, 确保交际功效的实施。例8-下班啦?-是呀。 (Back from work?–Yes.) -这真是大雨呀-是呀。 (Strange weather isn’t it–Yes.) 例9-你拿回去。-这怎行! (I can&apos;t accept this.-How this!) -小意思, 不客气。 (Please, you must.) -那么谢谢了。-慢走。 (Thank you, then, bye.) 例8两位主人公的面对面对话, 固然都知道正在下雨, “这真是大雨呀”说话人重点强调雨出奇地“大”, 译文“strange weather”要比直译“it’s really heavy rain”更贴切, 符合交际意图, 适应交际环境;例9对话双方为熟人, 因此“小意思”译为“please”, 更符合交际过程中体现的人物关系, “慢走”译为“bye”, 译者注意到了异质文化的差异, 选择性的转换行为使得译文生动而自然, 此番处理较好地做到了翻译生态环境中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 突出了交际意图的表达。

三、结语

生态翻译学以“系统”框架强调语言及语言以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 从独特的角度解读翻译本质。生态翻译学提倡动态中保持平衡, 多样下寻求统一。它“不同于生态写作那样, 仅仅依赖于作家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钟爱, 它所考虑的是另一种形式的生态意识”。[6]正是文本内在的这种生态结构划定了译者的再现性写作创造的相对与绝对的界限。“翻译是一种最亲密的阅读行为。除非译者挣得成为亲密读者的权利, 否则她就无法臣服于文本, 无法对文本的特殊召唤作出响应”。[7]在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中产生的特色的译本, 是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反作用, 翻译的过程亦可理解为选择与适应, 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在生态翻译学指导下, 应把原文本放到翻译生态环境中去解读, 对文本进行适应性选择与选择性转换, 从而使译文成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即在主体生态环境与客体生态环境间找到平衡状态。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 2011 (2) :5-9.

[2]胡庚申.翻译生态vs.自然生态:关联性、类似性、同构性[J].上海翻译, 2010 (4) :1-5.

[3]赵金凤.林语堂翻译转向的原因—生态翻译学视角[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3) :68-70.

[4]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5]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18

[6]王宁.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解构与建构[J].中国翻译, 2011 (2) :10-15.

花样年华 篇10

初为人师的感悟

儿时的梦想终于成真, 兴奋与紧张激荡在她的心海。尽管第一次上课的场景在心里重现了多次, 但等到登上讲台, 面对着几十双明亮而又透着些许怀疑的眼神时, 她的心不禁微微颤动。毕竟自己比学生大不了几岁, 而他们当中有很多人看上去比老师还高。来不及迟疑, 她抱着闯一闯的态度开始了洋洋洒洒的第一堂英文课。“Morning, e ve ryone.From today on, I’ll be your Englis h te ache r.I graduate d.... (同学们早上好, 从今天起我将成为你们的英语教师。我毕业于……) ”自我介绍之后, 赵伟敏开始介绍课程特点, 并试图将大学学到的观点用于课堂中:“Weareafamily.Youshould re s pe ct e ach othe r, re s pe ct your te ache r.... (我们是一家, 你们应该互相尊重, 尊重你们的老师……) ”再看学生的表情, 一脸茫然, 她突然意识到学生听到如此多而快的英语估计尚属首次, 于是立刻减慢语速, 并翻译部分言语。就这样, 在教师的滔滔不绝中迎来了下课铃声。等回到办公室, 上课的情景仍像过电影一样在赵伟敏脑海中反复放映。冷静下来以后, 她对第一次课进行了如下反思:讲课不是秀教师的英语语言技能, 教师所有的言谈举止都要为教学、为学生英语技能发展服务;理论应该联系实际,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有了第一节课的经验, 小赵不断研究如何简化知识, 如何恰当运用教学语言, 下班后还要找同事一起分析学生特点, 晚自习的时候找学生了解英语学习情况, 并询问他们对自己教学的意见及建议。正当她自认为全身心投入教学、理应得到所有学生认可时, 却发现接下来的问题更加难以应对。班里有几个调皮学生, 看到老师年轻、没有经验, 就在课上故意捣乱, 课下也不完成作业。小赵意识到, 这是几个小家伙在向自己挑战, 可要小心应战, 不然会直接影响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通过仔细观察发现, 小旭聪明好动, 但上课总爱与同学小声说话;小晨性格内向但个性极强;小洋不爱学习, 作息习惯不好。抓住学生特点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她把学生当作朋友, 和他们一起打羽毛球、一起劳动, 渐渐地, 相互熟悉了, 她就把这几个“捣乱分子”聚到一起, 给他们来个约法三章:课上必须认真听讲, 课下认真完成作业;每天必须接受我为他们所做的半小时课外辅导;参加课外活动时一定得叫上我。他们欣然接受。课上, 小赵对他们既严肃又和蔼;课外, 常和他们谈心、玩耍。他们开始对老师产生好感, 对英语学习也感兴趣了。他们犯错误时会对教师说:“老师, 给我一次机会, 要是再有下一次, 我就……”不知怎的, 她的眼眶有些湿润, 不知是为学生的进步还是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后来, 赵伟敏明白了:原来, 自己是用这种方式来爱学生的。有一次她嗓子发炎了, 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 很多治疗咽炎的药就放在了讲桌上。教师节的时候, 学生们为她送来贺卡:“祝赵老师节日快乐!越长越漂亮!———爱你的学生。”她明白了, 原来, 学生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自己的爱!感人心者, 莫超乎情。在与学生不断互动中, 赵伟敏深深感受到了学生的可爱, 体验到了初为人师的乐趣。

教学重在设计

教学中, 赵伟敏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核心位置, 在教学内容和目标实施上, 不强求“齐头并进”, 而是正视事实, 注重“差异发展”。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她坚持用启发式、讨论式、整体和谐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中采用flas h、故事、音乐、影片等手段呈现不同的教学内容, 通过演讲、讨论、采访、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有效地保持了课堂的新鲜活力。学到computer (计算机) 就让学生制作海报, 有的学生还搜集了关于计算机的知识。学到面具的魔力 (威尼斯狂欢节) 时, 她让学生课下制作面具并在课上展示, 看到各种各样的面具, 她惊叹于学生的想象力, “孩子们多么聪明可爱呀”。

Saving the ante lope s (保护藏羚羊) 是一节电教课, 该文主题明确:保护稀有动物!教学过程明确:快速阅读得出每段大意, 串连起来就是文章大意。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阅读题, 再次阅读后让学生挑出有用词组及不理解的句子并解决难词难句。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好的导入, 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本中的图片就很吸引人的眼球:两个狩猎者正在屠杀藏羚羊, 远处动物保护人员从望远镜中看到这残忍的一幕, 说道:我们必须立刻去阻止他们!她想请计算机教师帮着设计出来, 同事点拨道:“要想设计得这么逼真不太可能, 你可以用手机拍照并传到电脑上。”“好, 简直太棒啦!”赵伟敏很兴奋。导入之后, 就是快速阅读得出每段大意, 根据每段大意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是仔细阅读, 完成课本第二题设计的阅读内容。之后是小组讨论如何保护濒危动物藏羚羊。下一步是听录音:纠正学生发音;让学生找出重点词句及难以理解的词句, 然后讨论并找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找理解能力强的学生给出相对应的答案, 教师可适当点拨, 最后以保护动物的口号“When the buying s tops, the killing can too (当购买停止时, 杀戮也会停止) !”结束。在讨论过程中如何控制课堂有效进行较有难度, 因为学生的提问是否有意义、答案是否准确和讨论时间都比较难把握。学生自由度越大, 对教师的挑战性也越强。有的学生提问:What’s the difference be tw e e n“fre e zing”and“froze n”?其他学生答道:“Freezing means verycold, w hile froze n m e ans w ate r turne d into ice.”赵伟敏老师就马上说:“That’s wonderful. (太棒了!)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融入课堂, 开展热烈讨论。此次电教课, 对赵伟敏提高课堂掌控能力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做新课标的实践者

2006年恰逢英语新课程改革, 对于像赵伟敏这样的新教师来说是绝好的机遇。课改初期, 她不放过任何一次去天津一中、南开中学、静海一中等众多名校观摩示范课的机会, 回来后就与老教师一起研讨、备课, 由于没有固有的教学模式, 所以很容易接受新理论, 并尽可能创造条件将理论变为实践。

外研社版英语课本以模块教学为主, 包括Reading、Listening、Gramm ar、Eve ryday Englis h及Cultural Corne r, 每一模块的内容都围绕同一话题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如在必修三第三模块Adventure in Lite rature and the Cine m a中, 介绍的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节选及生活经历, 讲课中她先把最后一部分内容有关马克·吐温的生活经历放在阅读之前讲解。

赵伟敏不断尝试新的教法, 将课本内容进行合理整合, 如听说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语法融入阅读等。必修五第一模块中, 在讲解完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在拼写、发音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之后, 她并没有按部就班地讲单词及语法, 而是将写作中的讨论话题作为阅读材料的延伸,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更愿意选择哪种英语”, 之后撰写成文并进行课堂展示。这样安排教学, 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紧密结合, 锻炼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听人讲的不如自己看的, 自己看的不如亲手做的, 亲手做的不如讲给人的。因此, 赵伟敏积极尝试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式学习, 甚至给学生机会讲解课文。2008年下半年在讲第二模块《人体交通标志》一文时, 因为恰逢周末, 她就鼓励学生提前自学课文并勇敢上台为同学讲解。果然有勇敢者小艾 (英语素质不错而勇于表现) 主动申请讲课。赵伟敏很高兴, 立刻将参考书籍借给她看。小艾很激动, 赵老师趁机鼓励说:“你很勇敢, 本身英语不错, 好好准备就可以做得很好。你可以回想一下我讲阅读课的顺序, 注意找出重点词句。加油!”一上课, 赵老师先做铺垫:“让我们一起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小艾老师讲课。”小艾好像心情很紧张, 但听到掌声情绪变得稳定了, 开始了“机关枪”般的讲述。赵老师在一边赶紧提醒:“速度, 速度!”她很快慢下来, 边读课文边讲解。她知识点讲解得不错, 证明课下努力准备了。但突然小旭同学提到“with的复合结构”问题, 这可难倒了小老师, 急得她脸都红了。赵老师赶紧救场, 简单两句点明后, 还编写几个句子暗示小艾找同学回答。在小老师讲完之后, 教师及时查漏补缺。事实证明, 当给学生这样的机会时, 教师的责任更大, 挑战性更强, 也更锻炼学生及教师。

赵伟敏说:“人们常说知足者常乐, 但教师却要永不知足。面对发展变化的学生, 教师只有刻苦钻研业务, 不断学习新知识, 探索教学规律, 改进教学方法, 才能提高教学水平, 这是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更是一种责任。”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文化素养, 她始终把教研放在重要位置, 把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作为奋斗目标, 不断鞭策自己, 勤奋学习, 理解高中新课改的发展方向, 把握英语学科最新的改革趋势。她与同科组教师一起钻研教材、教法与学法, 共同开发教学研究专题, 进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探讨和研究, 还通过互相听课和做课, 不断进行教学交流。小赵对自己的要求是:紧密结合教学实际, 立足于课堂,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进行积极探究, 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她深信:教师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 才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出新东西、新方向、新特征、新细节, 从而进行创造性劳动。

赵伟敏致力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必须树立科学的英语教学观, 关注学生的学习;作业设计应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原则, 多途径挖掘作业形式。她据此撰写的论文《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获市级一等奖。

难忘那场大赛课

2010年10月24日至28日, 赵伟敏参加由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优秀课展评并获一等奖。

自从9月下旬得知自己被推选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英语优秀课大赛起, 赵伟敏就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大赛分为两部分———自选材料录制视频和现场说课。她反复研读课本, 选定必修五第三模块“The Steamboat”作为主讲材料, 并积极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寻找资料。然而, 废寝忘食准备的课第一次试讲却以失败告终。“上课时我满怀信心地站在讲台上, 开始讲解, 放flas h视频, 之后让学生回答设计好的几个问题, 然而, 教师的热情洋溢换来的却是学生不知如何回答。这是怎么回事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她不无遗憾地说。“你在唱独角戏, 而学生的积极性却没被调动起来。”教研员张老师的点评使小赵意识到问题所在。课堂教学要想取得成功, 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的一言堂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然而, 刚接触一个月的学生跟自己还没有完全磨合好, 他们习惯了认真听讲作笔记, 不擅长提问和发现问题。而教师的导入部分问题设计难度过大, 学生无法准确回答出来, 这更增加了他们的恐惧心理。分析出原因, 就有了目标。赵伟敏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半个多月的锻炼终于见到成效, 学生敢于大胆提问、勇敢回答问题了。导入部分几经修改, 成为四幅迷人的图片, 如“Alice in w onde rland (爱丽丝漫游记) ”。引入本模块题目Adventure in Literature and the Cine m a (文学与影视的冒险故事) , 之后展示a short flash of Huckle be rry Finn, 即一小段关于小说主人公的动漫, 吸引学生眼球, 导入阅读课文《汽船》一课, 既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又节省了时间。整体教学设计修改了不下几十次, 教案本就用了5本。

这次做课经历对赵伟敏来说是一种磨炼, 一种既期待又有些害怕、带点倦怠又有些醒悟的过程。最后定稿, 她将故事分为beginning、developing、high s pot和e nding四部分, 并让学生总结主要意思作为之后复述的依据。同时,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各部分内容分别设计不同的提问方式和问答题、选择题、填空题, 因为没有现成材料, 小赵就百般思考自己编写题目。录制课就这样按照自己的设计如期完成。

10月份, 全国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暨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海口市如期举行。这是一届级别高、专业性强、范围广、影响大的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简单自我介绍后, 将设计好的课件先总体展示出来, 之后, 按照顺序边展示课件, 边用英文具体说明……小赵在会上说课之后专家点评道:“课程安排得合理实用, 能够恰当运用教学理论指导实践, 反映了教师较高的综合素质, 很有发展潜力。”作为天津赛区代表, 赵伟敏有幸参与了这次学术活动的全过程:聆听专家讲座, 观摩课堂教学, 感悟新鲜理念, 吸取各地精华, 不断自我提高, 深感受益匪浅。

激励学生有招法

“教育是创造性很强、又极富挑战性的过程, 只教书不育人, 不是一个合格教师。”赵伟敏这样认为。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9年, 她带高三毕业班, 发现小东等学生严重“偏科”, 会直接影响到高考成绩。通过思考, 琢磨出两个办法:一是教师不要吝啬表扬。如小东勤奋好学, 其他学科成绩都较好, 他的目标明确:把英语学好。然而经过半学期的学习, 英语成绩还是70分。赵老师就鼓励他说:“继续努力, 你一定可以成功的, 因为你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最终在学期末他达到了80多分。看着他的成绩赵老师高兴极了, 遇到教他的老师就夸他, 他到了办公室又当面表扬他:“你的努力终于见成效了, 看到你的成绩, 我太高兴了。”第二个办法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小伟是文科班的学生, 品行很好, 还很好学, 但英语基础实在太差, 150分的试卷只能得50分左右, 离高考还有半个学期, 那段时间赵老师晚上都睡不好觉。最终决定, 争分夺秒, 紧急补救, 竭尽全力把他的成绩提上来。当赵老师把对他的期望一说, 这个腼腆的孩子脸上立刻洋溢出感激的笑容, 小赵趁热打铁, 把计划说出来:每天早上默写30个单词、20个词组, 就从高考词汇手册上找。中午小赵用休息时间给他挑两篇阅读、一篇完形来做, 晚上给他讲解语法、分析错题。他很高兴地答应了, 并按照教师的安排每天去努力。过了一个星期, 小赵就发现他的课堂吸收率提高不少, 尤其是语法知识, 要比别人掌握得好得多、快得多。这样, 他的自信心不断地增强, 体会到学好英语的成就感, 学得更起劲了!

上一篇:悲剧人物下一篇:会阴切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