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质量评价

2024-08-05

科研质量评价(精选十篇)

科研质量评价 篇1

国内学者围绕高校科研绩效、科研成果、创新能力、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科研评价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它包括指标的筛选和权重的赋值两个方面[1]。在高校科研评价指标的筛选方面,吴晓波 ( 2004)[2]、刘微微 ( 2010)[3]等学者在相关理论阐释基础上,通过逻辑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对高校科研评价指标进行了选择; 而陈浩 ( 2013)[4]、孙燕 ( 2011)[5]等则通过文献归纳与比较分析,并结合专家评议法对高校科研评价指标加以遴选; 赵强强等 ( 2009)[6]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根据指标间相关性和集中度大小对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评价指标进行了筛选。在高校科研评价指标权重赋值方面,施星国 ( 2009)[7]等采用专家咨询法确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系数; 赵永强 ( 2012)[8]、王利剑和刘佳 ( 2010)[9]等学者采用层次分析法为高校科研创新 平台绩效 评价指标 赋予权重; 杜俊慧 ( 2013)[10]等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来确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各指标的权重。

综上所述,学者们在构建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中结合不同的理论视角,运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其中不乏有见地的文章。但是也存在几点不足: 一是对高校科研评价的内容偏重于绩效与效率而忽视了科研对质量与创新的内在要求; 二是缺乏对不同高校科研共性指标的提炼,如缺少反映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关系的典型指标; 三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等还存在探讨的空间。 针对以上不足,本文拟探讨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首先对高校科研质量的内涵加以阐释; 其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调查问卷法等,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识别和分层; 最后,通过计算因子贡献率和因子得分系数,进而确定各个具体指标的权重。本研究一方面为高校评估和改进自身的科研质量提供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为政府或社会有效地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提供理论和现实的参考依据。

1高校科研质量的内涵阐释

高校科研质量内涵的明晰是对其进行科学评价的首要工作。要正确认识高校科研质量的内涵,有必要先探讨科研质量这一概念的本质。迄今为止, 国内外对于 “科研质量”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比如,国外学者恩德雷斯 ( Endres) 从研究质量和开发过程的质量两个方面来界定 “科研质量”,其中, 将 “研究质量”定义为 “由研究职能所提供的信息和知识特征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将 “开发过程的质量”定义为 “开发过程有效地提供能够重复地满足诸如成本、安全性和性能等设计目标的过程和产品特征的程度” ( 约瑟夫·M·朱兰,2003)[11]; 我国学者周兴明 ( 1998) 等从科研质量的外在性质出发,将科研质量定义为 “科学研究活动的创造特征与特点的总和并对促进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12]。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我们认为科研质量是指科研条件满足高校科研活动顺利实施的程度、 科研过程达到预期计划的程度、科研成果满足相关方面需求的程度。

也就是说科研质量包括条件、过程、成果三方面的范畴,由此可以推断,高校科研质量应该至少包括高校科研的条件质量、高校科研过程质量以及高校科研成果的质量三个方面的范畴。此外,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的本质特点,我们认为高校科研质量还应包含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内在属性。因此,本研究中高校科研质量是指,高校科研条件满足高校科研活动顺利实施的程度、高校科研过程达到学理要求及预期计划的程度、高校科研成果满足社会相关方面需求的程度及其促进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2.1基本原则

( 1) 导向性原则。当前及未来时期我国高校科学研究发展的重点是全面提高质量,走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开展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是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注重对高校提升质量和增强创新驱动力的引导,应注重对高校规范和强化科研管理的引导,应注重对高校提高科研资源投入产出效率的引导。

( 2) 系统性原则。高校科研质量的内涵十分丰富,各类科研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因此在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采用系统的观点,全面的考察各个要素之间的作用和影响。在指标的选择上,应围绕评价的目标,尽可能的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精确性和可信性。

( 3) 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循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并能反映高校科研质量的本质特点和时代特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应当做到科学、合理和有效。总之,评价指标体系应符合实际并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 4) 可操作性原则。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指标只有做到可采集、可量化、可比较,才具有评价的效用。这就要求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尽可能将抽象化的概念指标转化为相对具体的可操作的指标。 此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应方便、直观和可行,评价过程的可靠度和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应得到有效的保障。

2.2基本方法

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开展高校科研质量评价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包括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各个指标权重的确定两个环节。课题组在文献梳理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问卷调查、 统计分析与因子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文献梳理的目的是建立高校科研活动的相关理论基础,全面准确地把握高校科研质量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挖掘文献中有价值和有共性特征的评价指标。专家咨询法是利用专家头脑中隐含的特定领域的经验和知识, 对文献中挖掘的指标进行筛选和归类。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是为了搜集和挖掘高校科研人员对科研质量评价维度及其指标理解和判断的信息, 而开展的大样本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在本研究中, 因子分析法是关键的研究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可以对指标进行筛选、对指标层级加以划分,以及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2.3实施过程

( 1) 问卷调查表的编制。首先,借助文献研究,结合高校科研质量的内涵,根据高校科研质量的条件质量、过程质量和成果质量三个维度,初步拟定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其次,以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和科研评价等领域的专家以及从事高校科研管理的管理者、高校一线科研人员等25人共同组成专家组,召开专题研讨会,并运用德尔菲法确定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和研究框架; 通过以上步骤,本研究确定初始评价指标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及72个三级指标; 再次,根据专家咨询确定的结果编制预调查问卷,进行小样本测试,发出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有效回收率91. 3% 。通过运用SPSS19. 0软件对小样本调查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 采用CITC分析和 α 信度系数法,净化测量条款,即当CITC小于0. 5时,通常就删除该测量条款; 假如删除某个测量条款,α 系数不变或增大,则表示可以删除该条款。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删除了两院院士、校级人才、博士后流动站、厅局级项目、新增两院院士、新增国家级人才、新增省级人才这7个三级指标参数。最后呈现在问卷中的主要参数指标为65个题项; 最后,将调查问卷表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咨询专家,对问卷整体设计和条款的表述进行修正,至此确定正式的调查问卷。问卷条款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为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的主要参数。此外,在量表选择上本研究采用以Likert5级量表的形式对变量进行测量,采用分数与评价正方向记分。五级量表的分级描述和对应分值为: 很不重要 ( 1分) ; 较不重要 ( 2分) ; 一般 ( 3分) ; 比较重要 ( 4分) ; 非常重要 ( 5分) 。

( 2) 问卷调查的实施。为了顺利完成本次问卷调查工作,课题组采用两种形式展开调查,一是通过与问卷星合作,利用其强大的网络通讯平台向高校科研人员发送调查问卷的链结,邀请调查对象在网络上填写问卷,大大节约了问卷填写者的时间, 共有530人访问,有效问卷424份,完成率80% ; 二是课题组成员分成不同的小组奔赴各大高校,通过熟人引见来发放和回收问卷,共发放60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588份,有效回收率98% 。整个调查过程历时58天,共回收有效问卷1012份。从调查对象的总体基本情况来看,涉及高校共107所,分布在全国11个省份,其中男女比例分别为59. 88% 和40. 12% ,35岁至55岁年龄段人员占62. 84% , 具有硕士和博士学历的人员占89. 63% ,具有副高和正高职称的人员占58. 55% ,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分别占比为45. 85% 和51. 58% ,从事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人员分别占比为49. 41% 和50. 59% 。

( 3) 数据的处 理。本次问卷 调查数据 运用SPSS19. 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来对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指标进行分层归类, 并根据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和因子得分系数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课题组对问卷中第二部分的65个题项包含的初选指标运用SPSS19. 0软件进行了因子分析。所得KMO值为0. 943,远大于0. 7,表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接着按照特征根大于1和方差最大旋转的原理,从62个题项中抽取出11个公共因子,其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76. 525% ,表明这11个因子能够概括62个题项中所包含的大部分信息,其特征值和贡献率见表1所示。

3实证结果与分析

3.1指标筛选

为了更好的解释各个因子的意义,对初始的因子载荷矩阵运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进行旋转,经过12次迭代后收敛。之后,对旋转成分矩阵中各公因子载荷小于0. 5的数值予以剔除,数据表明 “省级重点学科” 和 “省部级鉴定 ( 评审) 成果登记数”和 “厅局级鉴定 ( 评审) 成果登记数量”三个指标在各因子上的载荷均小于0. 5。在问卷调查中,拟用这三个条款分别反映学科建设和公开登记成果两个二级指标,但结果表明这三个指标题项的代表性不足。为此,我们对以上三个条款予以删除,最终获得的包含62个条款的指标体系。

3.2指标层级

因子分析法的中心思想是降维,通过对相关矩阵内部关系的研究,用少数几个因子替代多个可观测变量,从而体现出指标与因子之间的关系[13]。本研究中,我们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指标进行分层归类,也就是说将同一概念层次的指标归为一类。结合调查问卷中初步确定的指标层级, 通过考察旋转成分矩阵,对主因子及其所包含的变量进行分析,对各个主因子进行归类并赋予相应的内涵形成11个二级指标 ( 如表2所示) 。

3.3指标权重

因子载荷的贡献率可以反映各因子相对总体的重要性程度,因此,我们采用因子载荷贡献率的比重和因子得分系数的归一化处理来计算各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由于一级指标包含条件质量、过程质量和成果质量,由11个主因子构成其二级指标,因此,只要计算出各个因子的权重,通过对同一维度因子权重的简单加法运算即可获得一级指标的权重, 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Ai为一级指标权重,Aij为Ai所包含的二级指标的权重,也是其对应因子的权重。

其次,由于方差贡献率的概念所表达含义是主因子对总目标贡献程度,因此,可以通过对主因子方差贡献率进行标准化和归一化处理即可获得各二级指标的权重。

计算公式如下:

aj为对应于Aij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的标准化值, 公式表示对各因子方差贡献率标准化值的归一化处理,获得的值即为相对应二级指标的权重。

再次,三级指标是各主因子所包含的具体题项, 也需要考虑这些题项 ( 变量) 在二级指标中的权重。根据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是在因子分析过程中通过数学变换而得到的,该系数矩阵可以将主因子表示为其所包含的各个变量的线性组合。因此,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建立起各个主因子与其所包含的各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而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即因子得分系数,反映了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故而,将回归系数标准化后进行归一化处理,就可以得到各自变量在其主因子上的权重值。

计算公式如下:

Bi表示各三级指标相对于其二级指标的权重值, βi则表示因子得分系数的标准化值,公式表示各因子得分系数标准化值的归一化处理结果。

最后,三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上的权重的确定, 可以根据各二级指标 ( 主因子) 在一级指标上的权重以及其所包括的三级指标 ( 各变量) 在该主因子上的权重的乘积来确定。

ωi表示三级指标最终的权重值,即由二级指标的权重Aij与三级指标相对于二级指标的权重Bi的乘积表示。

经过以上计算步骤,可以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值如下表2所示:

4研究结论与讨论

构建科学、合理和有效的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既是高校科研评价问题的重要内容,更是当前高等教育全面提高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在对高校科研质量内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法确立初步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之后采用小样本预调查对评价指标进行初选并确立正式的调查问卷,接着采用实证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定量化地构建了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3个层次,一级指标包含条件质量、过程质量和成果质量3个指标,二级指标包含11个指标, 三级指标包含62个指标; 最后,根据因子分析中的主因子贡献率以及主因子包含的子因子得分系数, 计算出各层级指标的权重。

科研自我评价 篇2

研究生阶段,在董继扬老师的指导下主要从事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工作。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学习了相关的专业课程,从基础理论准备、数学知识学习、编程能力提高等方面为课题研究的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完成了主干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还积极涉猎了其他相关领域的课程,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了研究思路,为课题的完成提供了很好的支持。读研期间,积极参与各项科研教学活动。围绕课题研究,进行了各类文献资料的查找和系统的阅读,对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并从中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案。

研究生毕业个人自我鉴定范文

本人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毕业之际,回顾三年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做自我鉴定如下:

本人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主动和党组织靠拢,尽管自己还没有计入党组织,但是自己始终以共产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本人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人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在 英语 学习方面,通过了大学 英语

六级 考试,具备了较强的 英语 听说能力,在撰写论文期间,查阅了大量的英文资料。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查阅学术资料和参考书籍,在课堂上在快乐中吸收各个知识点。同时自己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参与了导师多项课题的研究,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和提高,同时顺利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本人在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并积极参与各项

集体活动,在担任支委期间,热情为同学们服务。

在思想政治方面,本人具有优秀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严格遵守国家宪法及其它各项法律规定。同时我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

在操行品德方面,我各方面表现也很出色。在生活上,我崇尚简单质朴的生活,不铺张不浪费,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我的时间观念也比较强,约好的时间总会提前到达。小时候的生活也锻炼了我的吃苦耐劳精神,自理自立的能力。我热心待人,诚实守信,具有创新和开拓意识,勇于挑战自我,与同学关系极其融洽。

学习方面,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根据自身专业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学习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专业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由于所学的是实践性很强的电力电子专业,除了理论学习之外,我还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科研方面,通过加强文献的阅读,尤其是外文文献的阅读,使得自己对科技论文的阅读和撰写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导师的指导,通过了大量浏览,以及与师长同学间的探讨交流,逐步明确了发展方向,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成果。在这期间,查阅资料,综合分析等基本素质不断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锤炼,尤其是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这些对于未来的工作也都是大有裨益的。1.营造了浓郁的教学科研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人,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外在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涵盖了学校教师共性与个性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于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一批朝气蓬勃、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的关键在于科研,而学校科研的主体也是全体教师。因此,学校科研管理工作就是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中来,在教育科研中得到锻练,提高广大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如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培训锻炼教师的过程;总结评估成果的过程,则是提高教师水平的过程。学校科研管理就是大力提倡教师的科研意识,全身心投入到教育科研中,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学校层面开展的“行动研究”、“校本培训”等科研活动,就是旨在帮助广大教职工根据自己平日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出现的问题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并在实际科研活动中予以指导和培训。学校要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这些科研活动来锻炼教师的科研能力,增强科研信心,提高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使广大教师由原来的教书匠,变成科研型、学者型的新型教师。

全校不少老师都申报了个人研究课题。教师近三年参加区、市县学术论文评奖活动,有100多人次获奖。三年来,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上县、片和校级研究课、观摩课36节。运用新思想新观念研究和改革课堂教学,科研兴教蔚然成风、方兴未艾。推动了全校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观念的更新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

首先,参加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发现并强化创新精神。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通过学习交流、外出听课等活动,教师对新课程有了逐步的认识。在宏观上能够用辩证的目光来看待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学科与课程、教与学等关系;在微观上能够恰当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内涵和要求。结合课改实践,课题组成员勤于总结,不断反思,撰写了许多有质量的课题论文、随笔反思。自开题来,我校课题组成员获奖或发表的区级以上文章达30多篇,其中获国家级以上及刊物发表文章8篇,区级以上和刊物发表文章10篇,市县级以上和刊物上发表文章18篇。

其次,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许多教师不仅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好课观,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原因,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学习新的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科学地总结自己和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从而克服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教师自己的水平也会不断提高。3.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得到了全面。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与更新,加上学生的学习策略的改变,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转变:由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加上任课教师创造了“有效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学中的问题常常是通过讨论、实践探索、协作攻关的方法解决,所以实验班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协作攻关的习惯基本养成,对功课“喜欢”的越来越多,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中显得主动、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不断涌现有进步的同学(包括“后进生”在内)。(2)学习态度和方式方法的转变带来了学生精神面貌和思想品德行为的良性变化:实验班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表现出非常积极踊跃参与的态度,且在活动中创新意识很强。(3)在学习和活动中自主性、主动性的提高,带来了全体同学在学习、活动中参与率的提高,从而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有突出表现得尖子生增多了,在学校的各项活动的评比表彰中,实验班总是走在学校的前列。

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变,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学习的兴趣得到了了提高,学生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生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良性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从实验研究的前后对比来看,实验后实验班的成绩大大高于对比班的成绩,说明研究较有成效。实验班及实验学科明显比非实验班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绩显著。本课题研究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学改革的需要、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是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实验过程中,正确运用了调查法、实验法,运用高考成绩数据进行论证,结论可靠,有说服力。课题研究提出的教学步骤,具有创新性和操作性,它解决了农村中学语文课教学的两大难题: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促进自主全面发展。实验班的语文课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有力地证明了该课题的实践价值。

(一)成果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该课题符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的精神,符合当前课改的热点、难点问题,操作性强,对目前广大农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困惑的,如何处理好新理念和旧教材、旧方法之间的矛盾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能较好的实施校验和科研的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1.本课题研究的最大学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应试观念,真正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以广阔的视野重新审视农村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并促使其今后的教学朝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向发展,此课题的研究能够从积极的方面发挥新课改的导向功能,探索出了可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有效教学形式和方法。2.本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农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理论出发,有助于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农村中学语文科学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这些形式和方法对现存的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体系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对实现基础教育的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3.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智力,能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将学生至于认识活动的主体地位,这将有效地改革有的不合理的课堂结构,它起到了较好的“以点带面”的作用,有利于推动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4.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成果,对在一定范围内推广研究经验起到了促进作用。据统计,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课共获得奖励近50节;研究课论文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或发表18篇。高考语文课三率一直在全区名列前茅。与此同时,2008——2010年期间,先后有许多兄弟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来我校参观考察,均对本课题的研究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对取得的成绩给以较高的评价,并对我校课题研究的理念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成果自我评价

本课题研究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课程改革的需要、育人目标的需要、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篇四:科研工作自我鉴定 科研工作自我鉴定

科研工作自我鉴定(一): 本人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学习成绩也比较理想。在外语方面,研究生阶段着重加强了书面写作的训练,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科研工作上,根据导师的指导,研读了大量论著,逐步明确了研究方向,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以及与师长同学间的探讨交流,取得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成果。在这期间,查阅资料,综合分析等基本素质不断提高,书面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锤炼,尤其是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这些对于未来的工作也都是大有裨益的。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根据自身爱好和能力,业余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为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毕业在即,在工作实践中,除了提升适应工作要求的具体业务能力,还提高了和同事沟通交流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素质也得以培养,为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做好了准备。

研究生阶段使我所获颇丰,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三年。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科研工作自我鉴定(二):

时光匆匆而过,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本学期,我们信息技术组的老师在这个学期顺利地完成了相关的各项任务,现将这个学期教研组工作鉴定如下:

1、立足实际、搞好教学。我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掌握比较欠缺,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从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是个空白,甚至不知道鼠标的用法,不知道开关机的方 法。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呢?虽然多多少少接触了电脑,但大部分都是在网吧接触的,他们的思想观念里面计算机就是用来玩的,至于学习豪没有兴趣。怎样让一个从 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的学生,熟练地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让那些对计算机教学没有兴趣的学生转变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我们组的老师进行了分层教学,增强兴趣,多设计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情景的模式,并加强个别辅导、实现同学间一帮

一、多帮一,基本解决了常规教学中难以攻克的难题。

2、立足教学、搞好教研组工作

在教务处的要求与指导下,这个学期的教研组工作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在开学初就针对各个年纪严格制定了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做到教学伊始,整体把握,有的放矢。

3、责任第一,管理好电教设备

我们学校现有学生机52台,教师用机20台,一个机房,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一个多媒体电教室,还有其他各类电教设备。为了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运作,我们 组教师切实做到对电教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能自己检修的一定及时检修,需要保修的也及时向学校反映,尽量做到各类电教设备的正常使用,不影响教学教学工 作。

4、抓好电教设备的使用登记制度

由于我们学校学校规模较小,整个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一人包,所以在使用登记的时

候 少于监督,难免出现偷懒缺少登记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组此次切实落实学生机房的使用登记制度,建立使用登记表册,做到节节登记,清晰明了。对多媒体 电教室的管理基本上沿用以往的表册,严格按制度落实,做到课前定课,课后登记,不定时检查统计,上报统计结果,切实配合学校年终对教师的远程教育设备使用 情况的检查,做到有理有据,不弄虚作假。

5、管理好学校网络的使用 我们学校地处武安市郊区,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 学工作,学校耗资组建了校园网络,并连接宽带,极大的方便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我们组更积极配合学校管理好网络资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障学校网络 的畅通无阻,开通电子备课室以供教师查阅资料,学习;为老师提供更善更完的服务。

6、管理好远程教育资源,使之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为使远程教育资源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本学期从开学伊始我们组就切实做好远较的管理工作,及时下载资源并整理,同时将资源下载及整理情况及时通报所有 教师,做到使全体教师尽早的了解资源,使用资源。并积极配合教师修改、制作课件,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互相帮助。同时建立健全学校资源库,及时刻盘,归档所有资源,为教师借阅、使用提供更好的服务。

科研质量评价 篇3

摘要: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多元化表现形式之一,以其对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而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研究型大学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表现形态和必要途径。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准却评价各级科研单位的科研能力,以便制定差异化的管理机制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科研能力;评价体系

引言:在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要、不断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为了促进自身发展形成了研究型大学这一类大学形态,这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为了科学的划分高校科研单位的分级分类,有效评价其科研绩效指标的评价体系,必须紧紧围绕构建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这一研究视角。研究型大学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在培养精英人才、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多元化表现形式之一,以其对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而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目前的研究更多的着眼于科研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而忽略了进行绩效评价之前应对各科研单位进行科研能力的科学合理评价。科学构建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单位能力评价体系对于学校科研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从学校自身的角度来看,通过这种评价能更好的将竞争机制引入高等教育,加强高校对科研水平的横向比较,识别自身的优势和差距扬长避短,促进学校的进步与发展。

1.科研能力的界定

在高校的科研发展建设中,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是科学技术,它反映了一个科研实体的科研能力水平,同时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要素中,科研能力是重中之重。它是科研主体有能力完成科技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科研主体可以创造拥有科学技术,同时还能够进行具体的操作和应用。它可是任何有能力的主体,既包括个人和单位,又可以是地区或国家,我们的研究将其限定在研究型大学的范畴。

2.影响科研能力的几个因素

2.1科学研究团队

任何科研活动都是由科研人员进行的,人的因素是科研能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而科研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又决定了单个个体很难独立完成,要由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个体成员的素质、成员之间的知识结构和团队的结构构成是三个重要的构成要素,直接决定团队协作的结果。

2.2科研硬件设施

科研硬件包括科研组织、仪器设备等等。科研组织机构能够是科研活动高速有效的开展,使科研团队成员能够在先进的设备空间开展科研活动。运用高端的科研手段,配以完善的硬件设备,使得团队的科研水平达到理想的高度,为科研活动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2.3科研预算经费

科研经费为科研活动提供宝贵的财力支持,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基础才能够为科研活动保驾护航。

2.4信息整合能力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最鲜明主题。海量的信息充斥着科技发展方方面面,这就要求研究型大学你能够从海量的信息中识别、汲取所需的各种有效信息资源,整合各种信息内容,提高相应的数据处理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准确搜寻相关信息,通过科研团队成员的二次加工处理获取科研活动的信息。

2.5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已经成为科技发展的不竭动力,科研活动也应把握创新的时代脉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实现技术领域的各项创新。要善于发现新方法、新理念,开拓新技术、新产品,创造出新的知识。这是科研能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6自适应调节能力

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活动不能脱离社会的实践,要把科研的成果努力的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最终服务于社会。另外,在该校的内部,各科研部门之间,科研部门与非科研部门之间也应当相互适应,协同发展。只有各相关部门之间紧密协作互相配合,充分调动所有因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使科研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健康高速发展。

3.科研能力评价的指标选取

大学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多个方面。它是对科研单位在某一时间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应用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基础和条件的综合度量,是反映科研水平的综合性指标。评价科研能力需要考虑科研投入、科研产出和科研环境等多个方面,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科学的科研能力评价体系。我们根据系统性与全面性、科学性与客观性、可测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进行了一级指標和二级的选取,选取结果如下:

一级指标分为投入、产出和制度环境三项,其中投入分为科研人员、科研经费立项额和硬件设施三项二级指标;产出分为论文和专利、获奖与成果转化两类二级指标;制度环境从规章制度和管理能力等方面来衡量。

4.科研能力评价的权重确定

科研能力评价的权重系数通常由以下方法确定: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AHP)、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等。建立评价指标必须要兼顾科学合理、客观公司正与实际的可操作性,我们在具体操作时权重系数通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来确定,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5.科研能力评价的能力评分

通过各级指标及其权重系数,对科研能力进行量化计算,最终得到科研能力评价指标,用“科研能力得分”表示。计算方法如下:

①搜集各科研单位的相关数据,计算各科研单位相应三级指标的实际值。

②对各三级指标进行标准化,以实现指标间的可比性,标准化公式如下:

标准化指标=(指标-最小值)/极差

③根据标准化三级指标计算“科研能力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科研能力得分=∑三级权重系数*三级指标(标准化)

其中∑三级权重系数=1。

小结

有效的内部科研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发展的客观实际为依据,使学院科研、教学活动和服务社会及人的发展四位一体,全面协调,有序发展。影响研究型大学科研能力的因素繁多,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必须以学校的客观实际为依据,根据各高校的自身特点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协调各科研部门之间的差异性,运用标准化的尺度来衡量,运用科研活动的自身运行机制来管理科研活动,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扰因素。(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晓安,杨庆.高校科研能力预可研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3,(12).

[2]朱文藻.高校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3,(9).

[3]张曾莲.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校科研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9)

高校科研项目质量评价问题研究 篇4

关键词: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质量评论,评论指标体系

自“十二五”期间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以来, 我国在高等院校科研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科研项目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关键, 而科研项目质量评价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有效途径, 但是, 调查发现, 我国现行的高校科研项目评价不够完善、评价体系不规范, 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和研发思路已经不能适应新型科研工作的要求。而评价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了高校质量管理关注的重点。本文在现有高校科研项目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简要叙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高校科研项目质量评价的构建理念, 并构建出我国高校科研项目质量评价初步指标体系, 以期为今后制订科研项目质量管理机制提供参考。

1 高校科研项目质量评价方法

目前, 国内外对高校科研项目质量评价方法已作了一些研究。我国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评价大多采用的是德尔斐法、层次分析法 (AHP) 、TOPSIS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DEA法等。德尔菲法是指, 同时向多位专家征询对相关研究的意见, 根据反复征询的综合意见得到趋于一致的意见结果的一种预测方法。它通常与层次分析法结合在一起使用。AHP法是定性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的综合评价分析方法, 也是用于确定指标权重的一种常用方法。该方法适用于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数据的情况下。模糊评价方法是基于模糊数学原理, 用于解决一些比较难确定量值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定量化分析。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

2 高校科研项目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的科研项目质量评价中仍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2点:①科研成果质量与数理的定位主次颠倒。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 不少高校认为, 科研成果数量是显示学校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 但是, 他们忽略了科研成果的质量, 导致科研风气浮夸, 严重阻碍了高校原创性创新成果的发展, 催生了众多学术不端行为。②科研评价方案不灵活。现有的评价体系大多只能考察科研过程和成果, 不对高校科研的全过程进行动态评价, 不能客观反映高校科研现状、科研实力、科研成果, 也不能反映高校科研能力提升的过程。

3 评价体系设计理念

科研项目质量管理评价体系是反映高校科研成果的客观现实, 引导科研项目管理规范化的重要途径。建立科研项目质量管理评价体系, 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不能以任意简单的指标为依据。本文以研究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为目的建立高校科研项目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设计理念包括以下2点:①科学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评价理念。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其评论体系需要尊重科研过程中的客观规律, 评价过程的公正性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发展性评论体系着力于高校科研的持续性和全面发展性。②分类评价和系统性相结合的理念。高校科研项目评价不仅要系统地反映高校科研项目概况, 还需要反映高校科研项目的实际发展情况。为了保证评价的准确性, 不同的高校应根据评价对象的属性和特点差异, 采取不同的评价思路与程序、评价方法和标准。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 应进行递进分析, 充分剖析高校科研项目评价在高校科技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

4 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

4.1 项目立项评价

在此阶段, 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评价项目概况, 包括项目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指与政治、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的关系;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立项目标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科研成果应用前景、项目实施的软硬件设施、预期效益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等。同时, 要充分评估影响项目有效实施的因素, 全方位考虑项目的需求性、合理性、创新性、实施可行性和预期效益等。

4.2 项目实施评价

实施阶段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在考察项目实施过程中考察高校科研进展, 为下一步决策提供完整、全面、科学的参考意见。

4.3 项目验收评价

项目验收阶段评价又被称为项目结题评价。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系统评估整个项目前期工作中的实施情况、研究成果与目标匹配情况、科研成果的价值等。其中, 最主要的是验证研究成果是否具备科学性、创新性, 科研成果的质量和获得的收益是否满足立项时设定的目标等。

参考文献

[1]张亚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9.

[2]廖文秋.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宄[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3]杜德斌, 李鹏飞, 王俊松, 等.我国高校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04) :1-3.

[4]陈红转, 许赞.高校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1-2.

科研能力自我评价 篇5

在操行品德方面,我各方面表现也很出色。在生活上,我崇尚简单质朴的生活,不铺张不浪费,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我的时间观念也比较强,约好的时间总会提前到达。小时候的生活也锻炼了我的吃苦耐劳精神,自理自立的能力。

在科研方面,通过加强文献的阅读,尤其是外文文献的阅读,使得自己对科技论文的阅读和撰写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导师的指导,通过了大量浏览,以及与师长同学间的探讨交流,逐步明确了发展方向,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成果。

高校学科科研水平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篇6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311

学科建设是衡量高校在新形势下是否具有综合竞争实力和办学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水平的学科有利于凝聚高级科技人才,学科水平是高校水平的重要体现,是高校科技创新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内普通高等学校数目也不断的增加。对于这些新建本科院校或者刚刚合并升本的地方院校来说,学科水平和办学实力均无法与国家重点高校相比。学科发展的无限性和办学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任何一所大学只能在某几个方向上或某几个领域中暂时处于领先地位,它不可能在某一个学科的全部方向都达到最高的水平,也不可能独自占领所有的学科领域。因此,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更应该集中有限的资源来重点建设好学科规划中的重点学科,发挥学校学科建设的合力,如何正确评价学科水平进而确立重点学科是学科建设的首要条件。

高等学校既需要加强科技创新进而创造高质量科研成果,更加需要确保科研成果能够及时应用到学科建设中,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服务。因此,高校科研不再是单纯利用现有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知识,实现知识的生产和知识的增值,来提升学科层次。高校学科科研水平是高校学科水平的重要体现,科学、正确的评价学科的科研水平对高校学科评估起到指导性作用。

1 各种学科科研水平评价方法分析

目前学科科研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将模糊数学引入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基于因子分析评价方法等,以上的评价方法各有优缺点。

1.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当作一个系统,将系统目标分解为多个准则或多个目标,进而分解为多准则、多约束的若干个层次,通过定性标度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单层次排序(权重数)和总的排序,以作为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层次分析法是建立在科学的学科科研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层次分析法包括以下基本步骤:

(1)构建层次分析法的层次结构模型。

(2)构造两两比对的对比阵。

(3)计算分层次权向量并做一致检验。

(4)最后计算组合总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

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学科科研水平评价中,主观因素过重,评价的结果不够客观、科学。早期的学科科研水平评价方法多用层次分析法,随着分析方法的进步更多的客观分析方法被引入学科科研水平评价中。

1.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对象或事物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是:

(1)设定评价因素集U:U={u1,u2,……un},这里的评价因素un包括科研经费、获奖成果、论著、专利、研究项目等评价因素。

(2)设定评价集V:V={V1,V2……V5},通常,设V1:优秀,V2:良好,V3:中等,V4:一般,V5:较差。

(3)根据学科实际情况由专家组成评判组,得到评价矩阵。

(4)确定权重集A。

(5)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获得学科科研水平为“优秀”、“良好”、“中等”、“一般”、“较差”五个层次中的一个。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主观和客观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于多所高校的不同学科之间如果差异不大,或者需要将学科水平严格打分排序的情况下,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不是理想的评价方法。

1.3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是指从研究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因子分析是指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并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不但可减少变量的数目,还可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因子分析所得的主因子为原始指标的线性组合,是采用少量的主因子代替多个原始指标。

采用因子分析进行学科科研水平评价之前,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指标模型,根据评价指标对学科科研进行学科科研水平的因子分析,分析步骤如下:

(1)根据评价模型确定分析变量,收集数据资料。

(2)对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3)接下来计算出所选变量的相关系数阵。

(4)公共因子提取,计算初始载荷阵,对主成分分析方法而言,就是通过资料矩阵的相关系数矩阵计算出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5)因子旋转,通过坐标变换使用较少的公因子表达原始变量,使每个原始变量和尽可能少的公共因子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6)计算公共因子的得分情况。

(7)以提取的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结合因子得分,建立学科科研水平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各样本的综合得分情况并进行排序比较,最终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将因子分析是一种客观的分析方法,将因子分析应用于高校学科科研水平评价是一种科学的评价方法,尤其适用于相同或将近似的专业评价模型类似的学科科研水平评价,比如电子信息工程与电气技术或计算机专业等进行评价。但是将差异较大专业进行评价的时候,选取的模型不同,因子分析法不能根据具体情况区分应用。

2 结论

基于各种方法的缺陷与不足,一些学者又提出了改进的算法。如西安理工大学的曾绍智教授等,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DEA)的二次相对评价方法应用于“高校内部科研院所科研绩效”中,整个评价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另外,还有数学方法以及各种多元统计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如主成分分析法、非线性综合评价模型的综合研究、因子分析法、集对分析以及判别分析和韦林分布、多知识库的计算机专家评价系统等等,在高校科研评价中都有所涉及。

参考文献:

[1]刘春霞.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2481.

[2]刘坚,苏军.因子分析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21(5):145-149.

[3]翟亚军,王文利.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现状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2006,3:85-921.

[4]肖鹏.层次分析法在科研专项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科学管理研究,2008,4:38-41.

作者简介:柯洪娣(1977-),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分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智能仪器、智能控制、算法优化。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分院,长春 130062

科研院所科研外协项目评价方法探索 篇7

在提升科研院所内部“核心竞争力”这一思想的主导下, 科研外协项目已成为各科研院所所科研项目实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科研外协项目的顺利实施是完成其各项指令性任务、实现各科研院所发展战略目标的保证。随着各科研院所科研任务的不断增加, 外协的规模也在逐年增多, 外协项目的立项评价在科研外协项目管理中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处于项目管理的“龙头”地位, 外协项目立项评价的合理与否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单位项目的研制进度或周期, 同时, 合理的科研外协评价可以促进主体项目的成功, 提高科研院所内部技术的进步和储备, 反之, 不合理的外协可拖延主体项目的进度, 甚至造成企事业单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在某些科研院所内部, 并未建立适合的外协立项评价机制, 只是运用依赖工程经验的专家评判方法, 评价主体的素质直接影响评价结果, 使得评价结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片面性、随机性。这里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隶属度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科研外协项目立项进行评价, 确保突出重点和有限目标。

1 科研外协项目评价的意义

对科研外协项目进行合理评价, 旨在促进工程研制目标实现和技术能力发展的前提下, 保证资金节约与合理利用、平衡年度经费指标、避免重复工作与资源浪费、提高研制质量的同时缩短项目研制周期。

科研外协立项评价过程中, 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a) 外协项目立项评价遵循公平、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b) 外协项目评价与改进工作相结合, 提升科研外协项目的效力;c) 综合考虑所属总项目的标准规范、研制方案、项目计划及经费预算等;d) 以外协项目技术方案为核心, 以项目开展可能取得的效益为重点, 综合考虑各项目之间是否有重复。

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计是科研外协项目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科学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有效开展评价工作、取得可靠评价结果的基础。构建科研外协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如下原则[1,2]:

(1) 指标体系应尽量少而精, 并便于操作, 科研外协立项评价体系应列出主要的和必不可少的指标, 各指标之间应尽可能相对独立, 不交叉, 以便评价过程的操作。

(2) 以可操作性为前提, 从不同的侧面选择若干重要指标, 同时主要方面不能有遗漏, 以保证评价内容的完整性。

(3) 选择的指标应易于量化, 不能直接量化的性能指标内涵应清楚明确。

(4) 广泛征询专家意见, 对各指标反复研究, 认真予以审定。

3 科研外协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

评价指标体系是从多个视角和层次反映特定评价对象数量规模与数量水平的, 它是一个“具体-抽象-具体”的辩证逻辑思维过程。这里以构建科研外协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为指导,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逻辑思路的主导思想下, 以型号工程及项目研制类外协的评价标准为例, 形成了两级指标的科研外协评价体系, 如图1所示。

在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后, 还需要确定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按照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符合专家评判的逻辑思维习惯的原则, 将评价标准分为5个等级[3]:非常必要0.9, 很必要0.7, 必要0.5, 一般0.3, 不太必要的0.1, 如表1所示。

4 科研外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相对于某种评价目的来说, 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是不同的, 并通过其权重来体现, 指标权重确定的是否合理, 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可信度。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科研外协项目评价指标权重, 将专家的判断进行量化。经过专家调查, 对于科研外协项目构造的各级判断矩阵如下:

4.1 构造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本文对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比较, 构建B、C层两两判断矩阵, 见表2所示。在科研外协立项评价之前, 应组织有关专家对构建好的判断矩阵进行讨论, 确保各项指标之间的比较符合科学性和合理性。

其中, C层中指标C7和C8的判断矩阵与C6的相同, 均见表5。

4.2 计算最底层指标相对于目标的合成权重wij

5 科研外协项目的排序

基于已确定的评价指标、指标权重和评价尺度, 采用模糊隶属度的方式[4], 度量评价分析对象, 计算出科研外协立项评价顺序的有关信息, 并对多个科研外协项目进行排序。

依据科研外协项目立项评价指标体系和项目A自身情况, 假定有8名专家, 参照评价标准对A的C层各要素进行打分, 并将8名专家对项目A的C层指标做出各级评价的人数统计如表6所示。

根据表6可以得到项目A的隶属度矩阵R如下:

其中, 权重向量w= (0.228 0.069 0.1250.171 0.085 0.136 0.115 0.071)

评价尺度向量E= (0.9 0.7 0.5 0.4 0.30.1) T

项目A的优先度NA为:

同理可以求出其他科研外协项目的优先度, 并对其进行排序。

6 结束语

在科研外协评价过程中, 在明确了构建科研外协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原则的基础上, 沿纵向构建三层科研外协评价体系, 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隶属度结合起来的评价方法, 具有赋值合理并且较为简便的特点, 降低了加权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 从而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可靠。

值得关注的是, 1) 科研外协种类较多, 在核心技术研究领域的某些技术攻关中, 如研制进度许可, 应尽可能让本单位内部人员进行研究, 避免“花自己的钱, 提升别人的能力”的这一现象, 在节省资金的情况下, 提升单位整体研究水平与能力。2) 对已开展的外协项目, 应加强外协管理, 尤其是应积累试验/试验件加工/其他研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经验数据:周期, 费用, 人力等, 为后续外协项目的评价提供经验参考。

摘要:科研外协项目的立项评价在整个外协管理中举足轻重, 合理的评价结果为立项提供依据和支持。为了对科研外协项目进行科学评价, 以综合评价方法为指导, 构建科研外协项目评价的指标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在此基础上, 用模糊隶属度的方式来度量评价分析对象, 从而获得科研外协项目评价结论 , 评价结果表明该综合评价方法能够较科学合理地对科研外协项目进行立项评价。

关键词:科研外协,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参考文献

[1]王炎坤, 钟书华等.科技奖励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127-129.

[2]王玉英, 姚友雷, 雷源忠.基金项目成果的评价系统初探[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1996 (12) :2-4.

[3]沈建明.国防高科技项目管理概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328-331.

科研用试剂质量对科研的影响 篇8

现今社会, 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食品安全、公共突发事件、疾病诊断、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等问题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依赖先进的仪器设备和高水平的试剂产品。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药制创、仪器研制、生物制品制造等新兴行业的发展, 更对科研试剂的发展提出了配套服务的需求。

科研试剂质量的优劣是直接影响科研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之一。然而, 目前国内科研试剂缺乏完备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障体系, 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缺乏市场竞争力, 科研结果的可靠性常常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因此, 加快科研试剂的发展, 整体提升国内试剂质量势在必行。要以自主创新为动力, 以高纯试剂、核心标准物质的研制为中心, 并配套完善的试剂信息网络服务, 全面提升国内科研试剂的质量, 将有利于更好的保障科研结果, 并完善我国相关新兴行业的产业化链条。

1科研用试剂的发展现状与纯度分类

1.1发展现状

传统化学试剂被称作“通用试剂”。1978年以来, 随着国家相关科技计划的实施以及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 国内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试剂合成、分离、纯化和检验等技术, 为国内科研用试剂的发展积累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基本解决了国内通用试剂的需求问题。但近年来, 国内通用试剂的发展略呈下滑趋势, 新合成工艺路线、新技术的开发能力下降, 使得新品种开发速度缓慢, 甚至有的通用试剂出现了断档现象。通用试剂的产量较大但技术含量较低, 售价也较为低廉, 导致生产厂家从中获取的利润较少, 使得这类试剂工业的发展缺乏了动力。传统化学试剂品种虽多, 但实际应用的有效品种要少得多, “有效的品种数比名义品种少”。这是因为: (1) 一些传统化学试剂随着传统的科技 (主要是分析技术) 的逐渐淘汰而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2) 由于分析技术向微量化发展, 所用的化学试剂量相应减少。 (3) 环境保护政策使一些试剂都列在了禁用名单。如氰化钾、吡啶、苯、马钱子碱、汞等。 (4) 传统化学试剂的新用途开发应用方面的研究相对减少、相关质量标准的研究和提升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1990年以后, 国内超净、高纯试剂有了突破性进展。如过氧化氢、异丙醇等部分产品已经可以规模化生产;一些临床诊断试剂、生物试剂、环境分析试剂、手性试剂等国内也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可部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但至今尚未形成完备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平台, 如一些新兴学科领域需要的高技术含量的科研试剂还依赖进口, 许多实验室形成的很好的技术和产品未能得到有效转化。生产企业对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存在较大的缺口, 并且缺乏核心技术的创新, 对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缺乏系统的研究开发, 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难以可持续发展。此外, 我国科研试剂缺乏完备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障体系,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缺乏市场竞争力, 在这种情况下, 为保证科研工作的可靠性, 广大科技工作者只能选择进口试剂。

1.2纯度分类

化学试剂的品种繁多, 有关试剂品级的规定, 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标准, 等级划分也很不一致。中国现行的国家标准 (GB) 中[1], 将一般试剂划分为3个等级:一级试剂为优级纯, 二级试剂为分析纯, 三级试剂为化学纯。对不同的试剂, 等级划分标准不完全一致。一般情况下, 定级的根据是试剂的纯度 (即含量) 、杂质含量、提纯的难易以及各项物理性质 (如沸点、熔点、比重、折射率、水中溶解度和不溶物等) 。某些具有特殊用途的试剂, 通常根据其用途来定级, 例如:光谱分析试剂 (或称光谱纯试剂) 、容量基准试剂、色谱分析试剂 (或称色谱纯试剂) 、pH标准试剂、热值标准试剂和高纯试剂等不同规格。

2科研用试剂的质量对科研的影响

2.1涉及领域广泛

科研试剂品种门类极其繁复, 涉及领域多, 影响范围广。例如:理化分析、各种分析测试方法的建立, 都离不开通用试剂、高纯试剂等的应用;化合物的分离、提纯 (如制备色谱的应用, 各种渗析技术的应用) 都需要运用各种通用、高纯化学试剂。此外, 各种生化试剂、诊断试剂、环境试剂、手性化合物、电子用高纯化学品等在各自学科中运用也越来越普及和广泛。

2.2对科研结果的影响

科研试剂是科学研究和分析测试的必备物质条件, 同时也是新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功能材料和基础材料, 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科研试剂往往直接影响着科研结果, 特别是试剂的纯度和质量对分析测试结果及仪器系统本身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以试剂纯度对药品检验的影响为例, 试剂的纯度可以直接影响药物的溶出度、杂质含量检测、样品含量测定等各项指标的测定:

(1) 对药物溶出度的影响。一些在水中难溶或不溶而以乙醇或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作溶剂溶出的药物, 试剂的纯度对药物溶出影响较大。如阿尼西坦胶囊[2], 其主药阿尼西坦在无水乙醇中微溶, 在水中不溶。其胶囊按标准规定需作溶出度检查, 以10%乙醇溶液作溶剂, 限度为标示量的80%, 若用分析纯乙醇, 则经常出现溶出量偏低甚至不合格的情况, 改用优级纯无水乙醇后溶出量每粒均在90%以上, 符合规定。

(2) 对样品含量测定的影响。复方双氯灭痛片胆酸的含量测定采用比色法, 显色反应中需加硫酸溶液 (水:硫酸=65∶50) 后加热显色。实验中发现, 开启后放置一段时间的硫酸可致样品不显色。使用不同厂家分析纯硫酸显色后的吸光度有高低, 且均在0.3 以下, 而改用优级纯硫酸可使吸光度增至0.4 以上, 使含量测定结果更准确。

(3) 对药物杂质含量检测的影响。纯化水按《中国药典》二部检查硝酸盐时, 需缓缓滴加硫酸5 mL[3]。我们在实验中发现硫酸质量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一般分析纯的硫酸滴加后样品产生很深的蓝色, 使结果很难判断。用无硝酸盐的纯水加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分析纯硫酸作空白试验, 发现仅一瓶不显色, 其余均与显色剂产生很深的蓝色, 经分析纯硫酸中含有较高的硝酸盐。改用优级纯硫酸, 则空白试验几乎不显色。

再如, 液相-质谱联用 (LC-MS) 是仪器分析科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 它结合了HPLC的高分离能力和MS技术的高检测能力, 因此在生物技术、新药开发、环境分析、食品分析和法学鉴定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LC-MS所涉及的科研试剂以高纯试剂为主, LC-MS的高灵敏度对HPLC流动相溶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剂的纯度对测定有如下影响: (1) 流动相溶剂中的杂质可引起基线噪音升高, 降低检测灵敏度; (2) 可形成加合物和簇离子; (3) 如果溶剂杂质被持续分析, 则导致总离子流 (TIC) 图中背景升高, 基线化学噪音或杂质峰可使得LC-MS对分析物的定性和定量变得困难, 导致数据解析复杂化或错误判断。

3减少试剂质量对科研结果影响的措施

3.1关注试剂纯度对科研结果的影响

严格按标准规定选择试剂等级, 改变试剂等级时, 应考察试剂纯度对检验方法的影响。编制分析方法标准时, 如果分析方法要求采用特定等级的试剂应在起草说明中注明。

3.2加强对试剂的采购管理

(1) 采取有效措施, 针对试剂的不同用途, 按检验的不同要求验收试剂, 对试剂的验收应着重其内在质量。例如:对紫外分光光度法常用溶剂应按规定检验合格后再使用。 (2) 按规定保存对试剂的检验和验收的记录, 评价试剂供应厂商的产品质量并从评价合格的试剂供货厂商处采购试剂, 以保证采购的试剂质量。

3.3强化试剂的贮藏和保管

试液应根据其性质加以保管, 对《中国药典》2005年版注明临用新制或规定使用时限的, 都要严格遵照执行。例如在药品检验过程中使用到某些药品显色剂:硫酸、醋酐、乙酰氯等随着频繁地打开或存放时间过长, 或因疏忽封闭不严吸收水分, 致使实验结果不准确。《中国药典》2005年版硒检查法中, 随显色剂二氨基萘试液配制后放置时间的延长, 测定的光吸收度会降低且精度亦差, 故显色剂二氨基萘试液必须临用新制[4]。

3.4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素质培养

科研人员应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 了解实验的原理, 确定使用试剂的等级, 既防止因盲目追求使用高等级的试剂而增加检验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又要避免所选试剂质量不高影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在实际工作中, 当检验、研发发生异常情况或对检验结果产生怀疑时, 关注试剂质量对科研结果的影响。提高对检验结果正确与否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5完善信息平台

动态掌握国内外科研用试剂品类的发展趋势和供需信息, 建立规范的信息发布渠道, 保证试剂信息平台的安全性和信誉度, 促进试剂市场的信息通畅, 并为企业、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为用户提供产品、技术咨询服务。在完善现有科研用试剂信息平台口在现有信息平台基础上, 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 及时整理发布现有产品和新产品信息, 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4结束语

科研用试剂质量是影响科研结果的重要因素, 由以上分析可知, 要使其对科研产生有益影响, 就要加强试剂质量管理, 及对试剂进行正确、适当的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M].1.2版N o.3化学试剂.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转正标准[S].第25册.2002.968.

[3]中国药典[S].二部, 2005:130, 52, 47, 160.

h指数挑战科研评价 篇9

2005年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物理学家乔治·赫什 (Jorge E.Hirsch) 提出了一种旨在衡量科学家个人科研成就的指标———h指数。介绍h指数的论文首先在网上公布, 立即引起全世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自然》和《科学》杂志先后进行了报道, 正式论文于2005年11月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赫什将h指数定义为“引文数大于等于h的h篇论文数量”, 即一个人的h指数是指他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例如, 赫什本人的h指数是49, 这表示在他发表的全部论文中, 每篇被引用了至少49次的论文共有49篇。

确定一个科研人员的h指数的方法非常简单。借助引文数据库, 例如Thomson 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索出其发表的所有文章, 按照被引次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序, 然后依次对序号和被引次数进行比较, 直到某篇论文的序号大于其被引次数, 将该序号减去1就是该科研人员的h指数。

赫什认为, h指数不仅可以测度科学家个人工作的影响力范围, 而且还能避免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缺陷。一个人的h指数越高, 表明他的论文的影响力越大。在当代物理学家当中, h指数最高的人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理论物理学家、Field奖得主爱德华·维腾 (Edward Witten) , 他的h指数高达110。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h指数为62。在生物学家当中, h指数最高者是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家大卫·巴尔的摩 (David Ba Itimore) , 他的h指数为160。

通过研究多位物理学家的h指数, 赫什认为, 从发表第一篇论文算起, 如果一个人经过20年的科研活动, h指数能达到20, 就算是一名成功的科学家;能达到40, 则是一名成绩卓越的科学家, 这很可能只在顶级大学或重点实验室才会见到;能达到60 (或30年后达到90) , 则是首屈一指的科学精英。他还进一步指出,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要获得永久教职 (副教授) , h指数一般约为12, 晋升为正教授则大约为18。要想成为被美国物理学会资助的研究人员, h指数应该在15~20之间。除了非常特殊的情况,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h值应该在45或更高。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比较

科学共同体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科研资源的稀缺性。科学活动的很多方面, 大到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术声誉与地位, 小到个人的学术地位、职称提升和申请科研经费, 都与拥有科研资源的数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为了将有限的科研资源在科学共同体中作出公平、有效的配置, 科研评价体系的设计必须做到科学和客观, 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科研人员的素质和潜力。最初使用的评价方法是同行评议, 由共同体或学科内的权威和专家群体对被评价对象作出评价结果。但是, 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时不能公平地反映出科研绩效。于是, 文献计量学逐渐发展出简明、客观、易于计算的定量评价方法。其中应用较广、为多数科研人员认同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论文数、引证数和影响因子。

论文数指标是指个人或单位在一定时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它主要以一些大型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作为统计源, 最常用的有SCI (科学引文索引) 、EI (工程索引) 和ISTP (会议论文) 。论文数是对科研生产力的直接反映。由于SCI论文绝大部分属于基础科学研究成果, 因此为多数国家认可和使用。但是, 论文数无法测度论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而且, SCI收录的数千种学术期刊良莠不齐, 片面强调SCI论文数容易被钻空子。

引证数即论文被引用次数, 是指论文在发表后的一段时间内被引用的次数之和。引证数直接反映了论文产生的影响力,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测度研究成果对科学发展所作的贡献, 因此比论文数指标更为客观和准确。但是, 由于各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差别较大, 使得论文引证数的分布很不对称, 存在所谓“80/20现象”, 即80%的引证数来自于20%的论文。

为了克服前两个指标的缺陷, 文献计量学又开发出期刊的“影响因子”指标。这一指标计算方法并不复杂。先统计出期刊在连续两年内发表的论文在随后一年中被引用的总次数, 再用这个总引证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所得结果即为影响因子。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高, 表明它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多, 也就表明该期刊的影响力大, 在科学界的地位和受关注程度也就高。但是, 对于影响因子是否能够完全反映期刊的档次, 科学界还存在一些争议。即使能够反映, 也不能把期刊的影响力和具体一篇论文的影响力等同起来。统计表明, 一篇发表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的论文可能很少被人引用, 而一篇发表在影响因子低的期刊上的论文则有可能被高度引用。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的评价指标外, 少数研究者还提出了一些对之改进或补充的方法和指标。例如, 统计一个人发表的所有论文的总引证数。这种方法的弊病在于不适于测度论文引证数分布极不均衡的情形。另一个被使用的较多的指标是论文的“篇均引证数”, 即总引证数除以总论文数的结果。这个指标对发表论文少且每篇论文引证数高的人很有利, 而不利于论文多产者。

正是因为这些评价指标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 很多文献计量研究专家和科学家一直致力于探索寻找更好的评价方法和指标。h指数就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显著成果。

此外, 与传统评价指标相比, h指数的最大优势在于把论文数与引证数有机地联系起来, 综合考察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实际上, h指数方法是把论文引证数作为衡量研究工作的内在指标, 而数量作为参考指标, h指数本身是在这两种指标之间取一个平衡。这样, 用h指数评价科研人员的绩效, 既可以遏制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不良倾向, 又能够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开拓前沿科学领域、探索深层次科学问题。

h指数的有效性

在文献计量学领域, 测度科学家产出的新指标一经问世, 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该指标测度的有效性。h指数是否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赫什首先对h指数作了检验。他分别计算了2005年之前20年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h指数, 当选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物理和天文学领域院士的h指数, 以及根据Thomson ISI数据库汇总的1983~2002年间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高引用率科学家的h指数。通过分析, 赫什得出结论, “h指数是一个有关科学成就的稳定且一致的估计量”, h指数的预测准确性比“总引用率”指标稍高, 而且大大高于“论文总数”和“平均引用率”指标的准确性。

在赫什之后, 其他一些研究者也对h指数评价方法作了检验。Bornmann和Daniel以申请BIF (一个旨在推动生物医学领域基础研究的国际基金) 长期资助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为对象, 比较了“同行评议”和“h指数”评价方法。研究结果显示, 获得资助的申请者的h指数要比落选者的平均水平高。可见, h指数的评价结果与同行评议的判断基本一致。

Cronin和Meho分别以总引证数和h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对美国杰出信息科学家的科研成果作了测度, 并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排名。研究显示, 两个排名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van Raan比较了h指数与标准文献计量指标及同行评议之间的关系。他选取荷兰大学中化学和化学工程领域147个研究小组的科研成果作为分析对象, 数据涉及这些小组在1991~1998年间发表的约18000篇论文。通过比较分析发现, h指数和标准文献计量学指标“两者与同行评议的相关性程度相当”, “由于h指数揭示了‘引证数的强大力量’,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它与同行评议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h指数的缺陷

尽管h指数在评价指标设计上具有一些优点, 计算也很简便, 并且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选用某一索引数据库以作者姓名进行检索时,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名作者的情况, 进而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这就要求在检索时, 一方面需要确定是否存在科学家重名的情况, 另一方面要尽量使用组合检索的方法, 例如以姓名、机构、住址等进行多字段检索。

其次, 通过检索作者的论文数和引证数来计算h指数, 检索结果一般会低于真实的论文数和引证数。因为索引数据库的检索范围只涉及所收录的统计源期刊, 模糊的引证 (比如, 即将发表的论文) 、不正确的引证 (比如, 引用页码错误) 或是未被数据库收录的论文都会被遗漏。但是, 手工计算所有论文数和引证数的工作量可能会非常大, 需要花费相当大的人力和时间。

h指数还存在其他的一些缺陷, 例如, 无法区分活跃的科学家与不活跃 (或退休) 的科学家, 也无法区分已经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与目前影响不显著但未来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

由于h指数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上升 (至少不会下降) , 所以h指数的高低与科学家科研工作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对于年轻科学家, 发表文章少, 发表的年份比较新, 所以h指数不会太高。这样, 以h指数对科学家进行排名时, 资深科学家就比年轻科学家占有很大优势。据此, h指数比较适合用于衡量多年从事科研的资深科学家的总体成就。

h指数除了不适合用于评价年轻科学家外, 也不适合用于评价历史上科学大师的成就。比如, 如果根据SCI计算苏联物理学家朗道的h指数, 尽管朗道理论是现代凝聚态物理学中应用最广泛的理论之一, 但朗道一生只发表十几篇文章, 显然他的h指数也不会很高。实际上, 老一辈科学家并不像当代科学家那样频繁发表论文, 而且他们的重大贡献很快成为专业常识, 人们在提及时不再引用其论文, 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在h指数面前相对“逊色”。

h指数与科学家的研究领域也有很大关系, 因为不同学科在研究规模 (科学家数量) 、人均论文数、篇均引证数, 以及属于主流还是边缘学科等方面都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所以, 某些学科中科学家的h指数的平均水平会大大高于其他学科。例如, 由于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篇均引证数波动较大, 一般来说, 生物学家的h指数都偏高, 某些传统研究领域的h指数偏低。因此, h指数不适合用于跨学科的比较, 只有处于同一研究领域且科研时间接近的科学家之间用h指数进行比较才有意义。

评价与启示

论文数、引证数和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都能从不同角度对科研人员或科研群体的成就和贡献作出测度, 但是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缺陷。h指数的提出以及短时间内在文献计量学界所产生的广泛影响, 表明这一指标对于完善个人科研评价体系非常有意义。

我国的文献计量研究和科研评论实践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将h指数应用于科研评价应当谨慎。

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篇10

1 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现状

传统的定性绩效考评方法过于简单, 标准模糊, 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 主观性随意性较大, 无法正确和准确地评估科研人员的工作量, 容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影响科研水平的提高。通过引入量化指标, 科研管理者及考评者采用准确统一的标准对科研工作的情况尽可能地作出全面、客观的评定, 形成良性的科研运作及竞争机制。由于科研绩效评价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 缺乏可以准确借鉴的经验, 目前我国科研绩效评价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科研业绩的分类混乱, 缺乏普遍认可的科研业绩分类体系

科研业绩分类是科研评价的基础、科研工作量化的前提, 只有科学合理的分类, 才能形成相对准确的量化。由于科研业绩的具体表现形式十分复杂, 既有各种等级的课题、论文、著作, 也有各种形式的鉴定、评奖、成果转让, 等等, 目前仍然缺乏普遍认可的全面、科学、合理的科研业绩分类体系。

(2) 科研业绩的量化标准无法统一

科研量化的关键在于科研业绩的量化标准。科研业绩的量化需要综合考虑项目承担、论文发表、专利授权、科研获奖等内容, 不同性质、不同来源的科研项目以及不同等级的科研成果需要赋予不同的分值, 由于各高校的类型和层次不同, 侧重点有所不同, 很难形成统一的科研业绩量化标准。

(3) 量化评估的结果缺乏信度和效度

由于各高校存在测量单位定义模糊、评估人员经验缺乏、评估误差控制不力等原因, 测量明显缺乏可靠性 (信度) 和有效性 (效度) , 因此, 对科研业绩必须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 提高评估的信度和效度。

2 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2.1 科研业绩分类体系

科研业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科研活动的过程与成果。科研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选题、立项、实施研究方案、撰写研究报告、成果鉴定、科研成果推广、成果奖励申报、信息交流等。科研活动的成果包括:论文、研究报告、著作、成果获奖等。为使科研业绩分类体系科学、全面、具有代表性, 并与教育部科技统计指标相统一, 拟把科研业绩分为五类: 课题、成果奖励、论文、著作、科技成果专利。

(1) 课题

纵向课题以课题的级别为指标, 横向课题以课题的经费为指标。根据纵向与横向指标, 把课题分为以下几类:

纵向课题:A.国家级课题;B.省部级课题;C.厅局级课题;D.本校立项的各类课题。

横向课题:考虑到学科类别的不同, 横向课题分为A.自然科学类;B.社会科学类。

(2) 成果奖励

成果奖励充分反映了科研人员的劳动付出与学术水平, 是科研业绩最为重要的表现之一。特别是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重大奖励的科研成果, 往往是科研人员一生科研劳动的结晶。成果奖励的分类可以从颁奖机构、颁奖等级等多方面进行划分, 评估操作时将成果奖励分为六类:A.国家级;B.省部级一等奖;C.省部级二等奖;D.省部级三等奖, 厅局级特等奖;E.厅局级一等奖;F.厅局级二、三等奖。

(3) 论文

论文的分类较为复杂。一般情况下, 论文刊载的级别越高, 撰写论文需要付出越多的劳动量。根据论文载体的分类, 将论文划分为以下六类:A.SCI/SSCI收录;B.EI/SCIE收录, 权威期刊;C.ISTP收录, 国外期刊;D.重要期刊;E.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人大复印资料;F.一般期刊, 论文集。

(4) 著作

著作包括学术专著、编著、译著等。综合考虑著作的质量和数量, 将著作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别:A.学术专著 (20万字及以上) ;B.学术专著 (20万字以下) ;C.学术编著、译著 (20万字及以上) ;D.学术编著、译著 (20万字以下) 。

(5) 科技成果专利

根据专利分类, 将科技成果专利分为以下三类:A.发明专利;B.实用新型;C.外观设计。

2.2 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 确定指标权重

目前确定绩效评价指标权重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专家调查加权法[1]。专家调查加权法要求所聘请的专家首先独立地对评价指标加权, 然后对每个评价指标的权数取平均值作为权重系数。

②德尔菲加权法。给每位专家发放加权咨询表, 然后将所有专家对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统计处理。

③层次分析法 (AHP) [2]。AHP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将决策者的思维过程数量化, 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 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成若干组, 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各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综合人的判断以决定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 即分解、判断、综合。

在对高校教师进行科研绩效评价时, 由于教师所完成的绩效是论文、著作、专利、奖励、科技服务等各种绩效的累加, 不存在权重之和为“1”的情况, 所以层次分析法不适合用于高校科研绩效模型的权重确定。

结合科研绩效评价自身的特点, 遵循目标性、全面性、公平性、可比性、引导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本文采用专家调查加权法, 通过科学的分层与专家调查打分, 加权平均赋予权重, 采取多位专业评价人员所赋权重的几何平均值作为最终权重值。假设n位专家评价某类科技工作的权重分别为X1, X2, X3, ……Xn, 取其几何平均值undefined作为评价指标的权重, 用公式表示为:undefined

(2) 计算个人贡献率

对于论文、著作、鉴定成果、科技奖励等合作完成的项目, 在完成者排名确定的情况下, 需要根据排名计算完成者的贡献率。借鉴比利时文献计量学家埃格赫博士 (L.Egghe) 计算多人合作撰写论文中个人贡献率的计算方法[3], 采用以下公式计算个人贡献率:

undefined

其中, ω为作者的贡献率;m为作者人数的总数;n为被评者在作者中的排序。

(3) 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2.3 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模型

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教师个人的科研绩效M:M=∑Wi×Bi, 其中W为科研业绩变量, B为每项科研业绩变量权重, i为第i个科研业绩评价指标。

3 实际评价

目前, 此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模型已应用于江苏科技大学的科研管理工作中。通过对该校五年期间教师科研成果的实际数据进行分析, 得到的评价结果基本反映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通过科研绩效评价模型的应用, 建立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竞争机制, 调动了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条件。

4 结论与展望

由于科研业绩本身有多种表现形式, 教学科研人员从事的专业、学科具有非常大的差别, 目前尚没有公认的、比较完善的评估方法和手段。作为科研管理工作的一种手段和科研政策制定的依据, 科研绩效评价的政策导向性非常强,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科研绩效量化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本文的科研绩效评价模型建立在偏重工科的一般高校科研业绩数据基础上, 主要面向对象也是此类高校。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量化考核体系, 使不同种类、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通过统一标准进行相对客观的比较, 仍需要做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丁福虎.科研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 2000 (3) :46-51.

[2]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88.

上一篇:人才结构分析下一篇:趋势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