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现状

2024-07-26

传统教学现状(精选十篇)

传统教学现状 篇1

一、当前扬琴教学模式现状

1、教学目标过于单一

就当前我国的扬琴教学现状而言,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安排学生对相关的某一首乐曲或者某一段旋律的演奏进行学习,亦或者对某一演奏技巧进行反复锻炼与掌握,这便是当前的扬琴教学活动被限制于一个相对单一的教学目标之下[1]。这种教学模式中,相关教学人员只对学习者的某一演奏技巧的掌握程度,或者某一乐曲旋律的演奏熟练度进行了关注,而未对学习者的综合演奏能力进行重视,从而使学习者不能在日后的演奏过程中有效的对所演奏乐曲的情感内容进行良好的处理,使学习者不能对各自独立的演奏技巧进行灵活适当的运用,使学习者不能对相关乐曲进行具有灵魂与情感的演奏,进而使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2、教学材料过于缺乏

在对扬琴进行相关教学时,所涉及到的教学材料大致有两类,分别是练习曲与乐曲,其中,对于练习曲的应用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对相关的演奏技巧进行有效的学习,而对于乐曲进行应用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相关演奏技巧的掌握与运用进行有力的检验。对于扬琴教学而言,只有将练习曲与乐曲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充分恰当的运用,才能使学生对与相关演奏技巧具有更加透彻的领悟,使学生对于演奏技巧的掌握更加扎实,使学生对于演奏技巧的运用更加恰当而灵活。然而,就目前我国对于扬琴演奏所进行的教学而言,扬琴教学的教学材料呈现出了相当匮乏的状态,通常只有一本考级教材可以供学生对扬琴进行片面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对于扬琴学习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向得到误导,使部分学生只将考级作为了对扬琴学习的最终目的,进而使扬琴教学的教学目的不能达成,使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扬琴这一民族乐器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扬。对于扬琴教学而言,若想使学生对于扬琴这门技艺进行透彻的感悟与扎实的掌握,首先要确保学生对于基本功与练习曲的相关训练质量得以良好的保障,这便对相关教学材料的丰富程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3、教学反馈过于片面

对于扬琴教学而言,其所涉及的教学反馈主要涵盖学生、家长与教师三个方面,并且这三者通过彼此的制约与结合等形式,形成了一个教学反馈链条,因此,如若在扬琴教学反馈过程中,其中任何一方出现相应的问题,都会造成整个教学反馈体系的缺失。就当前扬琴教学的教学反馈现状而言,由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三方面主体之间没有进行良好的配合,导致整个教学反馈体系只能将学生对于扬琴学习的最终成绩最为判断依据,因此,当前的扬琴教学反馈对扬琴教学质量所进行的判断存在强烈的片面性[2]。与此同时,这种教学反馈形式正在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可忽视的压力,从而使学生在扬琴学习过程中难以对学习的乐趣进行良好的体会与感受。

二、对于扬琴教学所展开的未来设想

1、使学生对扬琴学习的兴趣得以有效激发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关于学习这件事,了解学习之道之人不及喜爱学习之人,而喜爱学习之人又不及以学习为乐之人。因此若想使学生对于扬琴演奏所进行的学习与练习更加有动力,使相关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对扬琴演奏技艺进行良好的掌握,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心态进行正确的引导,并使其对扬琴学习这件事产生兴趣并以之为乐。一旦学生对于扬琴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便会使其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甚至加倍的精力与信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能得以良好的发挥。与此同时,对于扬琴教学而言,如若使学生对于扬琴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得以有效的培养,便会使学生的艺术潜能得以有效的激发与挖掘,从而使学生对于扬琴的学习效果产生质的飞跃,使扬琴艺术能够通过扬琴教学得以真正意义上的传承甚至发扬。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茉莉花》等适当的合奏乐曲来组织学生对其进行合奏表演,或者选取《四季歌》等节奏明快的通俗儿歌来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接力演奏,从而使学生之间在教学游戏过程中有所合作与互动,使教学课堂气氛得以有效的活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得以有效的拉近,进而使学生对于扬琴学习的兴趣得以有效的激发与培养。

又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曲目如《找朋友》的旋律与风格,对相近曲风的乐曲进行选择,如《蓝精灵》等,而后通过教师的亲自示范性演奏,使学生通过跟唱与听辨等形式,对其相近之处进行分析与辨别,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层面得以有效的扩展,使学生对于扬琴学习的激情在欢快的旋律与节奏之中得以有效的激发。

2、以灵活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综合能力得以培养

首先,在对不同演奏级别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以集体教学的方式使其统一接受相关的教学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会使学生在面对众人时的心理素质得以良好的锻炼,还会对演奏级别较低的学生形成一种激励,使其对于相关演奏技巧的学习与锻炼更加有目标有动力[3]。其次,在对扬琴艺术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对于相关练习曲目所进行的演奏练习予以更大力度的重视,并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有效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对于旋律的拿捏更加准确,使学生对于曲目的演奏更加规范化。

在安排学生对不同教学知识进行相关练习时,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附带相应技巧的曲目使学生得以有效的练习,例如,在安排学生进行半音阶练习时,教师可以使学生对《野蜂飞舞》一曲进行演奏练习,并在学生演奏期间对相关的演奏技巧进行适度的点拨与指导,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对于旋律的演奏而对相关的演奏技巧进行有效的加强练习,使学生对于扬琴演奏的兴趣在旋律练习过程中得以有效的培养,使学生的艺术潜能在活跃的学习气氛中得以有效的激发,进而使相关演奏技巧的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升,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达成。

3、促进学生练琴意识的形成并完善教学反馈体系

对于扬琴学习而言,学生在课后时间对于扬琴演奏技艺的获取远多于其在课堂教学时间对于演奏技艺的获取,由此可见,良好的练琴意识是使学生的扬琴演奏技艺得以有效提升的关键要素。只有学生的自主练琴意识得以良好的形式,其才会在课后利用自身课余时间对练琴时长进行良好的安排与管理,从而使其自身对于扬琴的演奏得以充分的练习,使其自身的扬琴演奏基本功得以扎实的巩固,使其扬琴演奏技艺稳步提升[4]。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通过与学生与家长之间的频繁互动与沟通,使教学反馈体系得以有效的完善,使教学反馈机制得以有效的运转,进而使其通过准确而全面的教学反馈,对自身所进行的扬琴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改善与处理,进而使其能够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准确教学,最终使扬琴教学质量得以显著改善,使扬琴教学效果得以有效提升,并且使扬琴教学目标得以顺利达成。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若想使作为我国代表性民族传统乐曲的扬琴得以良好的传承与有效的发扬,就需要相关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不能将教学目标设计的过于单一,要使学生在对扬琴演奏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正真意义上的对扬琴演奏的技艺进行掌握,而不是片面的对部分演奏技巧进行学习。要使学生的综合演奏能力在扬琴教学中得以有效培养,要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到扬琴艺术的魅力之所在。

摘要:近年来,对于扬琴艺术的传承与发扬以及逐渐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针对当前扬琴教学模式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对扬琴教学模式的未来设想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扬琴教学,教学模式,分析,设想

参考文献

[1]沈亚楠.扬琴音乐创作的发展与教学研究[J].音乐时空,2015(12):15-16.

[2]代茹.四川洋琴源流考[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10(01):32-33.

[3]周义欣.传统扬琴教学模式现状分析与未来设想[J].乐器,2014(01):29-30.

传统教学现状 篇2

关键词:传统武术;高校;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235-01

传统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各种文化的冲击,现在熟悉传统武术的学生越来越少,传统武术被挤到了角落。本文以传统武术与学生教育的关系,探讨传统武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思路。

一、传统武术的诠释

传统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技术﹑套路和单势练习。传统武术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与中国哲学、传统医学、内功养生、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传统美学融合在一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素质与传统武术教学现状

(一)身体素质的日益下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进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本应朝着上升的趋势发展,但现实并非如此。经过历年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正在日益下降。

(二)人文素质日益下降。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传统武术的课程,但是由于部分人轻体育的观念影响淡薄,有些高校的传统武术教学还流于形式。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以及思想观念等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的武术素养普遍较低。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武术课是可有可无的,从这一角度反映了大学生对传统武术的价值功能不了解,学校也忽略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在中学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中学生把精力完全放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对体育活动和传统武术活动的参与少之又少。进入大学以后,对传统武术的作用也不了解,上武术选修课,也只是为了拿学分,更谈不上武术技能的学习和武术文化的体验。

三、传统武术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和手段很多,但传统武术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传统武术教学在高校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有利于加强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对民族文化了解越来越少的问题,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瑰宝,有着极为浓厚的人文底蕴与丰富的文化价值,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高校发展传统武术的教学,从而不断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的意识。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日趋薄弱,传统武术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武术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了他们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传统武术练习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同时可以改变心血管系统,呼吸和神经系统,肌肉的应激性和稳定性。随着学习压力增加和社会压力的增大,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可以借助于传统武术教学,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意志坚定、勇于进取、积极乐观的优秀品质。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传统武术中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传统美学中的“韵、气、形、神”在武术中都有体现,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的美学魅力。通过传统武术教学,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认识传统武术,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的能力。

四、传统武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思路

(一)在高校开设传统武术普修课。传统武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所以要普及和推广,武术需要这些高素质的年轻人的弘扬和传承。在大学虽然已经开设了传统武术选修课,但一些领导不重视,传统武术仍然得不到发展,要得到更大的普及,只有真正把传统武术教学纳入高校教育中,成为普修课,才能得到师资、课时、器材上的保障。

(二)完善传统武术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因此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传统武术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要培养一批有传统武术真学的人员,以保证传统武术更好的传承下去。武术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自身的武术素养,同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进行考核,提高他们的武术教学水平,还可以聘请一些专业武术教练对高校的传统武术教师进行培训,使任课老师具备更专业的基本功和基础知识。

(三)精心选择传统武术教学的内容。优化传统武术武术的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武术教学内容要多样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可以选择短小精干、实用性强的套路,同时还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或者在教学时配上音乐来增强传统武术课的趣味性。增加传统武术理论课课时,还要加强学生攻防技击性练习,通过攻防技术练习使学生更容易领会和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充分发挥学生武术协会的作用。学生协会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武术协会要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传统武术的各种功能,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氛围;武术协会还可以编排精彩的传统武术节目进行表演,开展一些竞赛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传统武术锻炼的队伍中来。

结束语:学校教育是传统武术的摇篮,要大力普及和发展学校传统武术教学,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扬,需要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生担当重任。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发展传统武术,不光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也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芦平生,杨兰生.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12.[2]白永正,王岗.武术文化的当代社会效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5.[3]孙阳.武德对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杨明等.论武术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j].一体育科技,2006,4.[5]雷鸣.论学校武术教育的价值功能[j].襄樊学院学报,2006,9.传统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各种文化的冲击,现在熟悉传统武术的学生越来越少,传统武术被挤到了角落。本文以传统武术与学生教育的关系,探讨传统武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思路。

一、传统武术的诠释

传统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技术﹑套路和单势练习。传统武术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与中国哲学、传统医学、内功养生、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传统美学融合在一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素质与传统武术教学现状

(一)身体素质的日益下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进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本应朝着上升的趋势发展,但现实并非如此。经过历年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正在日益下降。

(二)人文素质日益下降。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传统武术的课程,但是由于部分人轻体育的观念影响淡薄,有些高校的传统武术教学还流于形式。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以及思想观念等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的武术素养普遍较低。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武术课是可有可无的,从这一角度反映了大学生对传统武术的价值功能不了解,学校也忽略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在中学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中学生把精力完全放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对体育活动和传统武术活动的参与少之又少。进入大学以后,对传统武术的作用也不了解,上武术选修课,也只是为了拿学分,更谈不上武术技能的学习和武术文化的体验。

三、传统武术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和手段很多,但传统武术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传统武术教学在高校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有利于加强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对民族文化了解越来越少的问题,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瑰宝,有着极为浓厚的人文底蕴与丰富的文化价值,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高校发展传统武术的教学,从而不断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的意识。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日趋薄弱,传统武术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武术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了他们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传统武术练习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同时可以改变心血管系统,呼吸和神经系统,肌肉的应激性和稳定性。随着学习压力增加和社会压力的增大,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可以借助于传统武术教学,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意志坚定、勇于进取、积极乐观的优秀品质。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传统武术中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传统美学中的“韵、气、形、神”在武术中都有体现,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的美学魅力。通过传统武术教学,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认识传统武术,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的能力。

四、传统武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思路

(一)在高校开设传统武术普修课。传统武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所以要普及和推广,武术需要这些高素质的年轻人的弘扬和传承。在大学虽然已经开设了传统武术选修课,但一些领导不重视,传统武术仍然得不到发展,要得到更大的普及,只有真正把传统武术教学纳入高校教育中,成为普修课,才能得到师资、课时、器材上的保障。

(二)完善传统武术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因此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传统武术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要培养一批有传统武术真学的人员,以保证传统武术更好的传承下去。武术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自身的武术素养,同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进行考核,提高他们的武术教学水平,还可以聘请一些专业武术教练对高校的传统武术教师进行培训,使任课老师具备更专业的基本功和基础知识。

(三)精心选择传统武术教学的内容。优化传统武术武术的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武术教学内容要多样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可以选择短小精干、实用性强的套路,同时还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或者在教学时配上音乐来增强传统武术课的趣味性。增加传统武术理论课课时,还要加强学生攻防技击性练习,通过攻防技术练习使学生更容易领会和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充分发挥学生武术协会的作用。学生协会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武术协会要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传统武术的各种功能,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氛围;武术协会还可以编排精彩的传统武术节目进行表演,开展一些竞赛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传统武术锻炼的队伍中来。

传统教学现状 篇3

【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进步发展,我国传统康复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传统康复技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康复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国传统康复技术中的针灸、推拿等技术手法都对患者的康复治疗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因此,应积极的做好中传统康复技术实训教学工作,提高传统康复技术实训教学质量,从而推动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实训教学现状;对策

实训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内容模拟现实工作情境,将教学内容进行现场演练、操作的教学方法,实训教学能够使专业知识有效的应用到现实工作中。由于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实训教学法能够有效的提高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教学质量。而在实际的过程中,传统康复技术实训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教学效率不高,因此本文重在研究提高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实训教学效率的对策,为提高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教学质量提供科学借鉴,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1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实训教学现状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实训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良因素严重影响到教学效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有限,没有更多的实训设施导致教学中实训机会较少,影响了学生的实训意识,严重阻碍了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教学效率的提高。第二,目前在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氛围沉闷的问题,使学生对实训教学缺乏兴趣,而这也是影响实训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第三,在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实训教学中,教学课堂往往局限于实训室,使实训教学脱离实际,影响到学生对传统康复技术的有效运用,阻碍了传统康复技术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实训教学对策

2.1创设实训教学机会,增强实训教学意识

根据目前传统康复技术实训教学中缺乏实训机会的现状,国家应加强对高职院校的扶持,使高职院校具有足够的实训设备,进而能够通过有效的实训教学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应创设更多的实训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将所学知识进行具体的操作演练,培养学生具体操作能力。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训意识,为学生迈向社会打下坚实的专业技能基础。

2.2多元化实训教学,提高实训教学效率

目前部分教师在传统康复技术实训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无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使教学内容倍显枯燥,导致学生对传统康复技术的实训学习兴趣缺失,进而影响了传统康复技术实训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传统康复技术实训教学中应注重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传统康复技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教学质量。

例如,在实训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对实训内容进行竞赛演练,教师要求学生在实训竞赛时要严格按照知识规范进行实训。两组学生在紧张刺激的竞技中进行实训演练,充分的掌握了传统康复技术的应用手法与技巧,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使学生在分组学习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提高了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教学效率。

2.3生活课堂实训,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由于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教学最终要应用于生活中为人们的康复治疗提供帮助,因此,在传统康复技术实训教学中,教师应将实训课堂教学延伸到实际生活中,给学生创设真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应用传统康复技术,才能够更有效的使学生掌握传统康复技术的具体操作,达到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目的。

例如,在高职院校中国传统康复技术的推拿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养老院或康复中心,给一些患病的孤寡老人或者需要康复治疗人群进行推拿,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学生实际操练了推拿技术。此种将实训课堂延伸到生活中的实训教学方法,使学生意识到传统康复技术对人们康复治疗的重要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关爱患者的道德意识。

3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的康复技术是我国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应加强中国传统康复技术教学,使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得到更广泛的继承与发扬。在高职院校传统康复技术教学中,采用实训教学法充分的将教学与康复技术学科特点有效的结合,提高了传统康复技术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实训教学中应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实训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从而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梅.加快培养新型社区康复护理人才的必要性[J].卫生职业教育,2011(02).

[2]许洪伟,姜志梅,张丽华.“问题-讨论-指导”教学法在康复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06).

[3]叶旭平,刘一苇.康复护理学双重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浙江医学教育,2009(04).

关于中小学传统武术教学现状的研究 篇4

关键词:中小学,传统武术,教学现状

前言:学校体育不应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更应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精神。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和西方强势文化向中国强烈渗透的背景下, 研究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文献资料得知, 对徐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调查研究颇丰, 但是对中小学传统武术教学的调查研究还不系统。因此, 我认为有必要进行此方面的研究。

一、徐州市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

通过实地考察, 打电话咨询等方式, 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得知, 目前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还不是很乐观, 主要存有以下问题:一是师资匮乏, 师资水平不高, 由于没有专业的武术教师, 一些学校的武术课名存实亡。二是教材滞后, 理论和技术内容的改革发展不能适应当前中学武术教学的需要。三是教学比较呆板, 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四场地设施不足、领导不重视等。

(一) 中小学的武术师资缺乏。

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中, 专业的武术教师很少, 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专业的武术教师。对徐州市的中小学随机调查了20所中小学 (其中小学7所) , 体育教师总人数126, 武术专业老师总人数13。占总人数的10.31%我们可以看出, 武术师资所占的比例很小, 这就给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增加了难度。教师的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 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以来, 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 而且更加强调上课的“艺术”, 如何能在40分钟的课程上让我们的学生愉快上完一节武术课, 这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

(二) 中小学的武术场地器材设施不完善。

目前, 中小学的场地设施还不尽人意, 体育的经费很少, 但还有很多学校把少的可怜的经费挪作它用, 致使学校体育不能正常开展。体育经费的投入少, 使得体育器材的购买力下降, 部分中小学的场地器材设施无法满足学校体育课的正常教学, 武术的场馆和器材, 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三) 领导不够重视。

武术在中小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很低: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人们总是把练武之人称为武汉子, 同打架斗殴相联系, 因此在学生中教学武术, 认为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殊不知武术是一项融防身、健身、修身、娱乐为一体的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武术教学在中小学更好开展的对策

(一) 发挥武术教师主导作用。

在武术套路的教学中, 教师为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教学的客体。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运用、运动负荷的安排和学生的组织等都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 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课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言传身教给学生的知识, 技能, 技术的好坏,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将直接影响到武术教学的效果。因此,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 体现于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那么, 在中小学武术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该如何充分发挥这个主导作用呢?

(1) 要会讲, 讲解要做到用语简练, 重点突出, 目的明确。

(2) 不仅要会讲, 而且要会做, 练习时应以教师领做为主。

(3) 具备了会讲, 会做, 还要会教。教要得法, 教得不得法, 结果等于是个零。所以教要教的得法, 这一点也很重要。

(4) 在具备了上述三个方面后, 还应会看。可别看似简单, 其实, 这也是一门更深层次的艺术。要知道, 会看就是要求教师要有洞察全局的指挥能力。学生动作掌握得如何, 产生哪些错误, 应及时采取哪些手段进行改正、改进。

总之, 要从多方面入手, 自始自终地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 要让学生在乐中学习, 学中乐。

(二)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武术教学,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中小学武术课要遵循“中小学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从三维健康观出发,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武术运动兴趣, 培养终身练武的意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为了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 更快更好地掌握武术的技术动作方法, 更大限度地提高武术教学的质量, 获取理想的整体效益, 必须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 从教材教法入手, 把握住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征, 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并与实际情况结合,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 武术动作纷繁复杂, 使武术教学增大了难度, 在原始身传口授的教法同时, 可以利用音乐来辅助武术教学, 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 动用现代手段, 采用各类教法。

在高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 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优势、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学内容, 已引起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的革命, 成为高科技条件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三、结束语

传统教学现状 篇5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让国人引以为豪,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然而,当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京剧、昆曲岌岌可危的发展困境,民间艺术的后继乏人,文化全球化富有侵略性的一面也表现出来,其带给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是无法回避的。全球化趋势下,文化多元化对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的冲击日益显现,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经济和科技优势以其文化强势,竭力传播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鼓吹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随着外来不良文化的入侵,国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都可能发生变化。

如今的年轻一代对近代、现代、当代历史所知甚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所知了了,他们迅速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了大量的外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植根十分浅,而他们却是中国未来的文化大军。面对这些严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知识大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倍显重要。

现在我国传统文化虽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很有大的价值,尽管有其落后、僵化、腐朽的一面,但更有它灵活开放,能吸纳、适应、自我调节、获取新的生命力的一面,它完全有能力在继承自己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当今西方文明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东方文化体系,从而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对立,但传统文化并非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动态传承。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传统。

学生:沙婷婷

传统肉制品安全现状分析 篇6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逐年增多,影响范围逐年增大,引起社会群众和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例如瘦肉精事件、广东温氏腊肠事件等,这些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严重影响中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

传统肉制品是中国人民饮食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营养需求和生长需求,传统肉制品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传统肉制品的安全现状进行梳理,提出解决传统肉制品问题的相关建议。

我国传统肉制品安全现状

传统肉制品供应链的安全现状。(1)养殖环节。经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基本呈现出“整体稳定,趋势向好”的发展态势,食品安全总体状况良好。近几年不断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大部分是原料的问题,如“双汇瘦肉精”事件。涉及原料的安全问题,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畜禽的养殖环节。在我国,兽用抗生素在兽医临床和动物饲养方面应用广泛、不可或缺,但是,在畜禽的饲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盲目随意用药、长期过量使用等情况在少数地区比较突出,使用禁用抗菌素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一些为快速谋求暴利的养殖场(户)使用禁用兽药、违禁药物,在饲料中添加禁用的添加剂的现象已成为行业的潜规则。(2)原料来源安全性。部分传统肉制品已经发展成企业,例如腊肉、烤鸭等产品,具有一定的规模。企业相关资格证明与设备齐全,具有自主检测的能力,关于传统肉制品企业的监管工作比对个体参与者更容易开展。

个人为主体的参与者,在原材料的选购时,没有相关设备检验原材料是否合格;大多数不验证供货者是否具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证件、也不会要求提供原料肉的检验检疫合格证书。原料肉多来源于个人或农贸市场,原料的质量与安全得不到保证。一旦发生食品问题,很难追查溯源。作坊式的个体经营,生产环境及条件差,质量安全隐患高。在生产和销售阶段,全凭业主的个人意识,随心所欲,监管困难。

生产阶段。在生产阶段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比较严重,如屠宰机械化程度偏低,除却已形成规模的企业,大部分肉类经营者,工艺落后、设施简陋,配套的肉制品检验水平更是落后。

在加工过程中,如腊肉制品一般都使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作为护色剂和防腐剂。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GB2760明确规定腊肉等传统的鹅肉制品的最大使用量为0.15g/kg,但生产者为保持肉制品的色泽,会大量的而使用亚硝酸盐。

大多数的生产者还处在古老落后的手工操作状态。一般的传统肉制品生产者不具有肉制品的质量管理能力、也没有配备检验的设备、不具有对原材料购进检验工作及对终产品的自检能力,成品肉的质量检验依然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

法律。肉类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直是食品监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国家各部门对肉类制品的管理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牲畜屠宰行业管理和发展长期积累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传统肉制品的原料主要是畜禽,法律方面同样适用于目前形成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产品质量法》等法规为主体,从食品的生产源头到加工销售,最后到餐饮消费等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为更好地监控中国食品的安全奠定了基础。

肉制品的监管体系。《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对生猪定点屠宰场大进行了规划设置,另外还适当地上收审查确定生猪屠宰场的权限,为了加强监督,增加了生猪定点屠宰场名单公布和备案制度。此外,在少数民族地区牛羊的屠宰的统一管理已经开始。宁夏回族自治区早已出台了牛羊屠宰管理办法,对于牛羊定点屠宰场项目也已启动。

肉制品质量安全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动物的养殖和防疫、屠宰后生鲜肉的加工、贮运和销售等众多领域。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为多环节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分段分类监管”模式,实行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体制。但我国安全管理体系存在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食品安全标准旳不完善、交叉监管协调不力等问题。

关于解决传统肉制品问题的建议

完善传统食品监管的立法工作。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传统食品的法律法规,需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传统食品的定义,界定传统食品的范围。

设立传统食品的准产许可制度,对传统食品的生产者严格审查其经营资质,尤其是对作坊式的个体经营的原材料选购、生产环境、生产设备、从业人员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科学规定传统食品的质量标准,形成原材料、生产环境、工艺、销售、流通等环节的质量安全标准,便于监管部门对传统食品监管的合法合理化。

加强政府部门对传统食品的政策支持。传统食品是伟大劳动人民智慧与经验的结晶,种类繁多,营养价值很高。加大传统食品的宣传力度,使公众充分了解传统食品的内在文化底蕴和营养价值,使传统食品走出国门,扩大国际影响,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政府在积极推进宣传传统食品过程中,要对企业给予财政、税收、技术等发面的支持;加大传统食品的研究开发力度,鼓励传统食品的创新和提高传统食品工业化;为传统食品的生产者提供质量安全监测设备,确保个体经营的食品的安全。

在肉制品行业引入HACCP管理体系。HACCP体系运用食品工艺学、微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质量控制和危险性评价等方面的原理和方法,对整个肉制品的食品链(从食品原料的种植/饲养,收获、加工、流通至消费过程)中实际存在和潜在的危害进行危险性评价,找出对肉制品的质量与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控制点(CCP),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及纠偏措施,在危害发生前就控制它,最大限度地减少那些对消费者具有危害性的不合格产品出现的风险,实现对食品质量安全、卫生的有效控制。

在肉制品的整个食品链中引入HACCP管理体系,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肉制品的而质量与安全,减少危害消费者健康的潜在危害因素;企业建立和实施实施HACCP体系并获得认证,对于出口企业,则表明已获得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的基本条件;节约管理成本,HACCP是预防性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重在预防危害发生,从而可减少企业和监督机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出。

完善多元化监管方式,加强传统食品的安全交流。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传统食品安全大数据库。积极调动群众、食品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力量,不断强化食品安全交流等机制。加强传统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是指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及时有效地与大众进行沟通, 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提高与社会公众加强风险交流过程的透明度。面对食品安全事故,政府部门也应及时、客观地发布可靠、科学的信息,防止个别媒体借机炒作;信息公开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可以减少公众对风险评估结论的质疑,增加了风险分析结果的可信度。

传统食物的丰富文化底蕴及其营养价值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传统肉制品是历史文化的结晶,是食品行业创新的主体,但其安全现状与存在的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统肉制品的健康发展。因此,解决和完善传统肉制品的安全监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牛珊(1991—),女,河北邯郸人,河北经贸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传统教学现状 篇7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迅猛, 我国各行各业也越来越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和前进, 作为我国重要产业之一的钢铁行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也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 钢铁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数量逐年提升, 对人才质量要求也日益严格, 不仅要求毕业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更要求他们能够在一线工作基础上沉下心学习和锻炼,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逐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在传统教学中, 对工科类学生培养缺乏特色, 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 很多学生难以适应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 而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因此, 对钢铁类专业传统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 寻找更好的优化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

1《高炉炼铁生产》在传统教学中的现状

《高炉炼铁生产》是高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为国家炼铁事业的发展培养人才。但是, 就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 我国高校普遍认为冶金专业学生培养方向为炼铁、炼钢, 但是不是很重视造块知识讲授和造块技能的培养, 因此很多学生毕业后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加上当前很多院校在实践操作方面的局限性, 也让学生难以真正走进一线进行体验和实操, 这就造成了学生缺乏一线工作的经验的缺陷, 需要在走上社会以后在进行学习。院校在进行专业分类上面也不尽合理, 专门的分矿造块专业生源少, 院校对于此类课程的设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所培养人才难以满足钢铁企业的需求。随着高教改革的进程, 该专业的业务范围也转变为高铝炼铁与铁矿粉造块双方面, 其逐渐受到了现代化企业的普遍认可, 已经依照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进行逐渐转变。

2 提升《高炉炼铁生产》教学质量的措施

2.1 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需求, 高校课堂越来越重视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 丰富教学手段, 将“单向讲授式教学”转变为“师生互动教学”。《高炉炼铁生产》专业性较强, 如果仅仅依靠教材和黑板讲授, 学生很难清晰的理解课程内容。因此, 教师应当用计算机投影代替黑板演示, 用丰富多样的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营造良好的师生、生生互动氛围。比如在对炼铁生产流程进行讲授时, 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流程图配以文字, 给学生进行概括的讲解, 然后还应当选择合适的时间, 把握多媒体教学时间,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或者通过观看生产实际视频来帮助学生直观的认识和了解生产过程, 并加深学生的记忆。

2.2 突出教学重点

《高炉炼铁生产》理论性较强, 根据笔者教学经验, 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和筛选, 并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好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相关知识:首先, 炼铁的原料和造块部分。高炉炼铁的核心环节就是在高温环境下把铁矿石冶炼成铁水的过程, 这是后续工作开展的前提。优质的炼铁原料非常重要, 对于精料的要求应当符合“高、熟、净、匀、小、稳”等标准。在炼铁过程中需要烧结与球团原理、烧结与球团工艺和设备的支撑。笔者在实际讲课时, 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烧结矿和球团矿?然后带着问题寻找其原理, 了解热传递, 并学会计算出两者质量与产量, 分析其冶金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其次, 炼铁原理是学习该课程所需要掌握的核心原理, 更是重中之重。高炉炼铁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也需要多个环节才能实现高价铁的还原, 应当以“还原”为主线,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炉渣与生铁的形成过程、煤气与炉料的运动趋势、炼铁工艺计算等。

2.3 课堂与现场教学结合

工科专业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高炉炼铁生产》也需要通过现场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高炉炼铁生产相关操作,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生到生产一线的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身临其境”, 更为直观的认识真实的生产作业流程,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促进理论的实际应用。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计划, 循序渐进的安排现场教学活动, 通过岗位认知、顶岗实习等模式, 引导学生对该课程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在实习过程中, 针对炉渣的形成教学内容有高炉内成渣、熔融炉渣结构、脱硫三方面。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炉渣形成过程, 并学会采取措施减少对高铝冶炼的影响;生铁中铁氧化物与其他氧化物还原反应原理等;炉料与料柱之间的作用关系;炼铁工艺计算方式等。这些原理和知识内容对于学生而言, 学习、理解、掌握、应用都比较困难, 因此, 通过到生产企业中进行情景教学, 将这些抽象的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学生,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祖国人才的重地, 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研究和反思, 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式, 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对于《高炉炼铁生产》教学来说, 其作为培养国家炼铁事业的人才, 更加需要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 让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融入其中, 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到专业的知识, 培养其实践的技能, 让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更好的地面对工作的需要, 能够满足社会现代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克江, 张建良, 张亚鹏, 刘征建, 姜曦.基于节能减排思想分析炼铁工艺的发展[J].过程工程学报, 2014 (01) :162-172.

[2]李维国.中国炼铁技术的发展和当前值得探讨的技术问题[J].宝钢技术, 2014 (02) :1-17.

传统教学现状 篇8

1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

由于各地区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重视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对课程设置的侧重也有所不同。授课形式也各显示本地区的特色,有的高校以俱乐的形式进行授课,也有高校把太极和武术与基础课同时作为必修课内容,有的高校在还在搞试点,探索式的让学生全面系统的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高校应该以现有办学条件为基础,创新课程设置,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使专业课程形成特色。

虽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千姿百态,但在各高校还是以体育教育的基础课程为主要内容来进行设置的,对有浓郁地方特色、适合高校发展的项目和可以推广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少,如毽球、舞龙、防身术等,而影响这些课程开设的主要问题是与高校的师资、场地器材有很大的关系。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高校应该在保证专业特长的条件下,开设一些既有民族特色,又容易普及的传统课程。学校还应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市场调查,尽可能多设一些与现代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2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情况

2 . 1教学内容

在调研的高校中,有90%以上的高校设置了与传统体育相关项目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武术类项目作为重头戏,这一项目已覆盖了大部分高校。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受地域、气候以及民族居住区的人文环境的影响,各地区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有偏差。如新疆大学在全校领导和教师共同的努力下,对本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进行整理和编排,已经纳入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引入到体育课中。但由于部分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开展的项目较少,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开设民族传统体育实践课。

2 . 2教学措施

在教学案例中,把带有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教学中来,选择学生自选课进行教学实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以教材为指导原则,可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这样可以很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授课内容产生兴趣。教师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自身条件的差异,组织不同层次的教学,针对个性化,充分发挥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阐述这些民族体育文化的背景及行为,向学生应大量的介绍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征和功能,在教学与实践中不断的去分析整理,这样更能发挥民族体育项目参与价值。根据学生的需求,可以设置他们喜欢的且能对健身产生良好功能的竞技项目进行练习,并能提高学生对民族体育项目的喜爱和练习的积极性。民族传统体育对学生的健身价值和效果是非常理想的,有的项目甚至还超过的现代体育项目。课外实践也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延续,也就是说课内传授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课外再实践,可提高学生自练、自评、互教的能力,以达到教学的全面性、多元性。

2 . 3民族传统体育课教材调研情况

通过对几十所高校使用教材的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教材来源的渠道不同。对于教材的来源可分四种情况:即统编教材、本校自编教材、统编自编教材相结合、教师自己掌握的没有要求的。使用自编教材的高校,大多数是办校规模较大,办学时间长,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的学校,各高校可以完全根据本校的地域特色和开展的内容编写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材;使用全国和省编教材的高校和自编教材的高校比例相当;使用教师掌握的没有要求的教材很少。一般的高校体育教材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材的体例和内容上相对于以前的教材也都有新的变化。但是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仍存理论基础薄弱和滞后,在武术的套路内容上都是初级和简化的套路,而理论内容没有新的突破性,对健身性、趣味性较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涉及的很少。教材的这种现状不能满足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需求。这与增强学生民族体育意识、在高校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以及在高校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目的存在一段距离。

3 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课程设置的建议

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是学生参加终身体育锻炼的需要。还要从保护和发展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和重视。随着现代体育发展的全球化,民族体育受到西方体育很大程度的冲击,部分项目已经在濒临消亡的过程中,为此,各高校应将地方特色项目进行挖掘,并将挖掘的项目引入高校课堂。同时,我们应积极进行宣传,把开发民族体育项目、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培养结合起来,让高校的广大师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实践者和倡导者。使学生受到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和感知,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在品质同时,让具有人文色彩和现代人文精神的民族传统体育,立足于世界体育文化之林。

综观世界各国学校体育的发展,都为自己国家的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进行过不懈的努力。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民族体育发展的经验,来充实我国民族体育的发展经验和振兴体育事业。如韩国的跆拳道在1988年走上了汉城奥运会,就是因为韩国在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里设置了跆拳道,并作为运动会和军训的必设项目而促成的;而日本则在我国的建国前就把柔道做为学校的必修课程;在俄罗斯,民族舞蹈、滑冰等项目贯穿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大纲。我国要持续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应借鉴其他国家成功发展民族体育经验来振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

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以终身体育为指导原则,建议延长大学本科体育课时间,对于高年级学生授课形式可选择课堂或俱乐部教学,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学练,能扎实地掌握锻炼方法以及加强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应开发地方特色项目和引进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引入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各地域的情况和高校自身条件,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各高校生根开花,丰富多彩。

高校体育教材对民族传统体育只涉及到某个领域的技术内容和基本理论知识,缺乏全面阐述理论、技术内容和系统性和整体性,所以应该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创编工作。在创编教材的同时要做到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同时,应大力挖掘我国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及少数民族体育。在编写内容上要有新的突破,使武术和太极拳的套路不能停留在初级和简单阶段,在完善和充实武术理论同时,增加武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健身机理等理论内容。为了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还应将具有代表性的项目编写成双语教材,供在校的外国学生学习,以便提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体育文化中的地位。

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上,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支持的知识点。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开设的时间比较短和各地区高校对其重视的程度不同,它的学科体系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课程开设的情况良莠不齐。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需要,也是高校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课程设置的分析,提出普及和发展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建议。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项目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里,不仅为高校课程改革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而且对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高校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和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其教学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对高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提出了建议及为下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传统教学现状 篇9

随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对中国当前音乐教育现状的反思,不少专家、学者一致呼吁:改革音乐教育制度和教育方针,其中教材修订便是重中之重。作为实施音乐教育的文本依据和媒介载体,教材无疑是最根本且最重要的因素。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卷》(以下称教科书)无疑是近年来推行音乐教育改革的丰硕成果。教科书从基本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设定、教育方法、音乐基础乐理与文化知识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并且明确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目标。教科书大致从小学四年级教程开始引入相关民族音乐的内容,涵盖西方艺术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五大类,包括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甚至还有古典艺术歌曲、古典文学音乐(如古诗新唱等)。初中教材增加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容,同时引进世界音乐(如非洲、拉美音乐等)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安排无疑深刻反映了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宗旨,即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文化素养,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限。大多数音乐教师接受的是西方模式的音乐教育,他们本身对中国民族音乐或传统音乐知之甚少,因而,在民族音乐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戏曲和说唱音乐的教学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显得力不从心,常常把民族音乐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或者把民族音乐部分当成纯粹的音乐欣赏,照本宣科或不做任何深入讲解,课上只播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自由欣赏。

2.音乐文化观念的偏颇。有些教师对民族音乐不了解,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认识不足,有人认为只有钢琴、小提琴、交响曲、室内乐才是音乐,而中国的民族音乐难登大雅之堂,不足以与西方音乐媲美。因而,教学时教授学生的多以西方音乐和通俗音乐为主,学生没有机会听到系统的传统音乐文化的讲解,以至于无从感受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与璀璨。

3.音乐教学技巧的低劣。当前的音乐教学多为填鸭式的灌输教育,通常是教师在讲台上自顾自讲,学生或交头接耳或昏昏欲睡。一堂课下来,教师过足了唾沫瘾,学生也在教师的喋喋不休中获得了最大限度的“休息”。

4.学生对民族音乐缺乏兴趣。受西方音乐或当下大众传媒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对民族音乐缺乏兴趣,有的甚至不知道民族音乐、戏曲、说唱音乐为何物。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我们的周围缺少民族音乐生存的空间,极少能听到民族音乐,即便有也不过是经过流行演绎的民族音乐。由于缺乏兴趣,很多学生认为音乐课就是休息课,对他们而言,音乐课堂就是交头接耳的“茶话会”。有的教师也对音乐课堂认识不足,认为音乐课堂就是欣赏课,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把45分钟的课堂时间填满就算大功告成。

5.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尽管义务教育阶段内免去了以升学率评定教学质量的标准,但很多学校仍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或者对音乐教育投入不足。有的学校音乐课堂形同虚设,课堂上,学生依然在加班加点学习其他科目,音乐教师对此束手无策,校方对此也往往持宽容态度。

三、改进措施

1.学校要重视音乐教育,尤其是国乐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机构,学校有责任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学校要为音乐教师提供平台和教育资源,共同促进中小学美育的发展。

2.教师要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音乐教师是音乐文化传承的媒介,没有了传道、授业的教师,文化的传承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承者的思想文化意识决定了传播什么样的文化、传授什么样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

3.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文化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如教科书及其随附的音响资料、互联网等途径,充实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知识构成,增强他们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与定位,帮助他们树立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期待他们能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上能有所作为。

4.教师要改善教学技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搜集相关论题的资料,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如笔者在去希望小学和贫困小学慰问演出时,教授学生什么是节奏,让同学们把桌子当成鼓面,模仿各种形状的鼓和节奏进行敲击,同学们兴趣盎然,收效甚好。课堂上,还让学生当老师,带领大家学唱从父辈那里习得的民歌。在互动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对民间音乐的兴趣更加浓厚。

兰州传统民居现状与特色分析 篇10

2008年以来, 笔者对兰州市古建筑的保护进行了研究, 发现在兰州存在着对传统民居保护意识不足、民居毁坏严重等问题。为此, 从2009年开始至今, 在甘肃省城乡和住房建设厅的资助下, 笔者对兰州现存不多却又弥足珍贵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踏勘, 先后对榆中县的青城镇与金崖镇以及西固区的河口乡的传统民居进行了调研、测绘与分析。了解了兰州市历史文化村镇的情况与发展趋势, 为课题研究提供客观的数据与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并且为新农村的建设与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兰州市的自然与人文概况

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 是西部区域的中心城市, 地处东经102°30"—104°30"、北纬35°5"—38°之间, 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 在大西北处于“座中四连”的独特位置, 市区南北群山对峙, 东西黄河穿城而过, 蜿蜒百余里。城市依山傍水而建, 层峦叠嶂, 既体现了大西北的浑壮雄阔, 又展现了江南的清奇秀丽。兰州在西北地区处于“座中四联”位置, 是黄河上游经济区经济中心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的支撑点和辐射源, 是我国东中部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 是大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科研教育中心。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 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配箱转运中心, 也是西部地区通信枢纽和信息网络中心。

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据记载, 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 故取名金城;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 喻其坚固。两汉、魏晋时在此设置金城县。隋开皇三年 (公元583年) , 隋文帝废郡置州, 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 “兰州”之称始见于史册。后来虽然州、郡数次易名, 但兰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来, 相沿至今。1949年8月兰州解放, 从此, 兰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国以来, 兰州市建制曾几度变更。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五个区和榆中、皋兰、永登三个县。

三、兰州市传统民居的现状

从兰州市现存的民居种类和特点来看, 兰州传统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传统土木结构与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和悬楼。据史料记载, 明肃王移藩兰州、设陕甘总督以后, 兰州四合院逐渐成为以移民居住为主的建筑。其建筑特点是房子后墙及左右山墙用青砖或土坯砌成, 前面采用木质材料装修, 在建筑风格上带有北方四合院的布局特点, 同时受到西北地域的生活和气候因素的影响, 从而表现出独特的地域特点。但这些传统民居院落在市区保存下来的较少, 零星散落在市区的高楼之间;成片分布的主要有西固区河口老街, 榆中县的青城古镇与金崖古镇 (见图1) 。

兰州市西固区河口老街现存的较为完好的古民居有39处, 200多间 (见图2) 。这些厚重沧桑的古民居, 不仅是河口的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 也是老街风貌的表征。这座始建于公元1862年 (清同治元年) 的河口街, 其中东街长122米、西街长209米、南街长为120米、北街长是200米, 街宽12米。昔年的河口城方圆百里, 颇有名气。

兰州市榆中县金崖镇永丰村和古城村在兰州苑川河一带, 至今完好地保存着传统民居四合院近百处, 是兰州地区保存最多、最完整的村子, 它展现着兰州苑川河一带独特的文化魅力 (见图3) 。

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传统民居因其历史跨度较大, 建筑型制较为完整, 装饰风格兼收并蓄, 且保存相对较好, 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貌, 被称之为“西北传统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见图4) 。现存的50多处四合院古建筑, 主要分布在城河、青城、新民三个村。其中明代建筑1处;清代建筑33处, 绝大多数是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建筑;民国建筑15处。完整的四合院12处, 比较完整的四合院18处, 残缺的14处, 仅存门楼的16处。

四、兰州市传统民居的特色

(一) 聚落选址与形态

中国古代村落选址强调主山龙脉和形势的完整, 认为村落所倚之山应来脉悠远, 起伏蜿蜒, 成为一村“生气”的来源。如果村基完整, 山水环抱, 就是上乘的“藏风、聚气”之地 (见图5) 。基址要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 地势平坦且具有一定坡度。这样的格局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小气候、保证水源, 同时免受洪涝之灾。兰州的传统民居聚落在选址方面深受传统风水文化的影响, 西固河口乡、榆中青城镇、金崖镇皆受到风水理论影响, 以青城镇尤其突出。从风水选址的角度来讲, 山、水是聚落环境的灵魂, 青城镇背枕南坪纱帽山, 发源于车道岭的支脉, 从南向北蜿蜒而来;南有黄河自西向东环绕而过, 特别的是此处黄河分为两级环抱着青城, 黄河干流由西峡口流入青城, 沿苇茨湾向北流至关家沟口折而向东, 分为两条河流, 南河是支流小河子经小河滩, 沿滩东流, 北河是干流黄河经鹦哥湾、红湾环绕小河滩向东流, 流至茅茨湾向南与夹河相汇, 形成“金带环抱”之势 (见图6) 。风水解说“山之气运、随水而行”, 山能运“气”, 水能聚“气”, 山环水绕之处, 家族兴旺发达、事业风顺、财源广进。从环境生态的角度讲, 这种环境其实是一种舒适和实用的体验。背后靠山, 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流水, 水本身很赏心悦目, 既能接纳夏日南来的凉风, 又能享有灌溉、洗涤、养殖之利;朝阳之势, 便于得到良好的日照;缓坡阶地, 则可避免淹涝之灾;周围植被郁郁, 既可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又能调节小气候;河流还兼有运输功能。

(二) 院落布局

以院落形式来组织空间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基本特征, 兰州民居也不例外。其做法大多是有明确的轴线, 并在正中布置主要房间, 两旁安排其他房间, 有一进院或者多进院, 多进院落是以基本院落单元向横向与纵向方向发展。由于受地形、地貌以及西北干燥寒冷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兰州传统民居在院落布局形式、建筑体量等方面又有其自身特色。

1. 民居院落基本类型

兰州传统民居具有北方传统四合院民居的典型特征:规整、对称、简单、实用。但是类型多样, 有四合院、三合院、条型院落, 其中以四合院居多。按兰州地区的传统说法, 有三堂三厦、三堂五厦、三堂七厦、三堂九厦、五堂五厦之分。堂, 即指正房, 厦是厢房, 数字代表的是开间。金崖镇传统民居以三堂三厦居多, 此外, 会在堂屋和厦房的拐角处建一种称为角房的特有的房屋。角房有两种形式:一是角房将厦房与堂屋连接;二是角房只连接厦房, 规格上比厦房小, 像是厦房的耳房;角房单独开门。这种形式更易于使院落显得完整宽敞, 满足了采光、遮光、通风、排水、绿化、接地气等需要。河口乡传统民居平面高低上要求主房高于侧座, 侧座高于厢房, 主房置庭中。按当地的传统说法, 格局多为“三堂五厦 (厢房) 三倒座, 外带耳房两小间”。

2. 平面布局组合形式

作为兰州传统民居中最基本的构成单元, 由前至后 (中轴线上) , 依次为倒座 (下堂屋) 、庭院、正房 (上堂屋) , 在庭院两侧布置两栋单坡顶的厦房 (青城地区将厢房称作厦房) , 组成基本的四合院单元。在沿街的部分组合上多是前店后院的形式, 这种方式在河口乡与青城镇都有出现。

兰州传统民居建筑的院落布局是以基本构成单元为基本单位向横向和纵向进行扩展的, 主要有两种组合形式:

第一种类型:院落沿纵向轴线扩展成为多进院落, 营造出由公共空间向私密空间转变的空间序列关系, 常见的是三进院落的形式。这种院落的布局与北京三进院落的四合院极为相似。

第二种类型:院落沿横轴方向发展, 形成多个院落的横向联合, 主要通过院落尺度, 空间比例来形成一定的对比, 暗示了主从关系。兰州市内的马宅属于此类布局方式 (见图7) 。马宅建于清光绪末年, 原为甘州镇守使马麟的住宅。院落由东西两部分组成, 其西院是主人居住的上院, 东院为从属使用的下院。东西两院并联, 各有大门出入。

以上两种院落布局形式是基本的组合方式, 以前兰州的大户都是两种组合方式并用。青城现存的罗家大院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规模较大, 彰显了当时罗家作为青城大户人家的财力与物力 (见图8、图9) 。

(三) 建筑材料与结构

兰州地区现存的民居结构多是土木与砖木混合结构, 主结构采用抬梁式的木结构构架, 抬梁式多使用五架梁, 正脊抬升较高, 空间较大。屋顶形式多采用硬山、单坡、悬山形式。由于地区不同, 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地方做法。例如金崖传统民居除使用抬梁式还使用抬檩式、梁檩直交式等木构架形式。抬檩式是抬梁式的简易做法, 即取消了三架梁, 将脊瓜柱直接落在五架梁上, 脊瓜柱两边嵌角背;承接金枋和金檩的童柱用垫墩代替, 其上穿插金檩及枋;五架梁的两端仍置老檐檩及枋。如前出廊, 则有廊柱及抱头梁。通常前步架为通椽 (脑椽、花架椽、檐椽通用一根) 和飞椽, 后步架为脑椽和檐椽, 这样屋面较平缓, 无举折曲线, 室内空间低。此种结构在其他地区尚未发现。梁檩直交式是檩及仿木直接搭在梁上, 屋面的升起用檩、枋的高度抬升, 多用于厦房和角房, 屋顶平缓。

兰州民居建筑以木、土、石、砖为主要建筑材料, 和其他地方不同, 瓦的使用较少, 屋顶多不覆瓦, 只用少量滴水瓦, 只有一些位于市区的大户与乡绅才会筒瓦与滴水瓦并用。木材是构成房屋的基本框架, 以榫卯为结合方式, 在加工过程中遵循平直、方正、等长、对称的原则。西北地区黄土分布较为广泛, 因此可就地取材, 施工方便, 且防护性好, 既能防寒隔热, 又能承重隔音, 所以多做成土坯墙或夯土墙作为围护结构, 用于后墙、山墙;有时用土或草拌泥敷屋顶。使用石头或者河卵石作为地基或墙脚、柱础, 采自山体或拣自河滩, 种类较多。砖主要用于墙体下碱、墀头、影壁、地面或屋顶, 在农村中因有专业窑户就地选料、和泥、制坯、焙烧, 房主可根据需要量体定制不同规格的砖瓦。因为兰州地处西北的寒冷地区, 为满足冬季保温要求, 屋面大都比较厚重, 为解决荷载大带来的问题, 梁柱断面皆较大。例如在青城的传统民居一般柱径约在180毫米以上;同时室内多做吊顶以增加保温效果。院墙与外墙厚度一般为490毫米以上的土坯墙。

(四) 建筑色彩、装饰与文化内涵

1. 建筑色彩

兰州民居建筑多不施重彩, 青砖、灰瓦、原木色, 整体朴素、淡雅。民居当中宅门的颜色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旧社会人有高低之分, 门第观念十分浓厚, 民宅的门色, 即是这家主人政治地位、经济实力的表征。平民百姓家的宅门颜色与那些官宦人家的门色, 是有严格区别的。一般平民百姓的宅门颜色, 只能采用木材的本色, 不刷任何颜色, 所以也叫做“柴门”。而那些官宦人家、富豪巨贾家的门色, 却可涂为“红色”, 也叫做“朱门”。河口乡与青城镇有一种黑色的门色, 河口叫做“黑煞神”, 而在青城镇则是武举人的宅门颜色。因此, 人们可以不进宅院, 从门色上就可知道主人的官阶和社会地位。

2. 建筑装饰

兰州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主要有木雕、砖雕、石雕, 不施彩画。尤其在砖雕上表现力极强, 是兰州传统民居最主要的装饰表现手法。在兰州现存的传统民居当中, 又以青城传统民居的砖雕装饰最为典型, 表现形式与题材多样, 山水树木、花鸟鱼虫、珍禽异兽、亭台楼阁、人物故事、民间传说, 无不入画。砖雕技艺精湛, 丰富多变, 形式多样。现存的砖雕作品采用的雕刻工艺有圆雕、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透雕等。在青城传统民居砖雕装饰中, 大量运用形象象征、数字寄意、谐音指代的手法, 表达了居民们的精神寄托和生活理想:花开富贵、丹凤朝阳、博古通今等内容隐含着人们对于前程的美好愿望;八仙庆寿、多子多福等内容渗透着人们对健康长寿、人丁兴旺的期盼;从禽戏荷花、喜上眉梢类的内容可以看出人们对和睦家庭生活的向往;从渔、樵、耕、读和楼、台、亭、阁等内容可以看到人们对于田园风光的依恋、对于“和乐”的社会秩序的渴望 (见图10) 。

3. 室内陈设

在兰州传统民居的室内, 还能够看到在城市当中几乎消失的传统文化的留存。以堂屋内的一般陈设为例, 左边一间是长辈起居的卧室, 中间一间是客厅, 沿墙中央放一“琴桌”, 前边再摆一“方桌”, 两边各放一把“太师椅” (见图11) 。墙壁正中挂“中堂”字画。右边一间摆放“供桌”, 供奉先人谱牒。供桌前常放一“钱桌”, 这是家庭存放钱财的“小金库”。由此看来, 民居中的堂屋, 既是长辈居住的地方, 也是招待人的客厅, 同时还是家庭理财的中心。内檐多用隔扇门和西北特有的炕罩分隔室内空间, 兰州人用火炕, 炕上装炕罩, 冬季挂布幔保暖, 夏季挂蚊帐防蚊蝇, 这种装修亲切宜居, 既分隔了空间, 又装饰了居室 (见图12) 。

五、兰州市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

由于大部分传统民居建筑由非文物保护单位使用, 这是文物保护面临最大的难题之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今, 文物保护网络的建设直到现在仍然不健全、不完善, 甚至有些县区级文化管理部门连一名专职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都没有。而最基层的业余文保员队伍, 因为体制和补助经费等问题无法落实到位, 使其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致使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不够。与此同时, 一些传统民居使用者却视自己拥有的传统民居为累赘、包袱, 进而在所谓的开发建设中将传统民居建筑当作障碍私自拆毁, 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比如时下在西固区河口乡河口村的传统民居由于建筑不够居民使用, 已逐渐被拆除。当前, 兰州市的传统民居维修经费很难落实到位, 不能及时进行维护修缮, 一些重要传统民居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例如西固区河口乡以及金崖镇古城村维护状况较差, 屡有毁坏事情发生, 但又缺乏专业人士的维修与保护;无维修经费, 保护工作很难顺利进行。此外, 对于成片的传统民居街区缺乏规划, 新建建筑对街区样貌的影响非常大。像青城古镇的直街巷口的新建筑, 在尺度、比例、样貌方面都对古镇整体形象造成了不少的损伤。

六、结语

本文通过对兰州地区传统民居的深入调研,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民居在整个城市文化定位上的重要性, 同时也反映了建筑历史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得力的保护措施和正确的建设引导。首先, 管理层应该提高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认识度;其次, 在经济层面要给予积极地扶持, 对院落投资保护和抢修, 尽量做到对有价值的传统民居进行积极与及时的修葺;再者对传统民居院落进行给排水、电、气管线的改造, 改善居住条件, 满足人们现代生活所需。最后, 希望普及传统建筑知识, 使老百姓对传统民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民居的传承问题。总之, 兰州传统民居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 希望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 期待全社会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摘要:作为我国西北民居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省民居受气候、资源及其独特民族文化的影响,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居形态。本文以兰州市为例, 对兰州的传统民居现状进行了调研, 尤其是对传统土木结构与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在城市快速发展以及新农村大规模建设的现代, 对传承地方特色、引导民居建设合理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兵, 隆滟.浅析兰州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J].黑河学刊, 2011, 8 (169) :40-41.

[2]孟祥武, 叶明晖.西北古民居建筑的活化石——青城古镇民居研究[J].武汉:华中建筑, 2009 (12) :106-109.

[3]褚良才.易经.风水.建筑[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85.

[4]王军.西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12) :23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传统教学现状】相关文章:

传统模式教学05-09

改革传统教学05-29

传统课程教学06-28

传统教学技术07-05

传统教学媒体08-06

传统教学临摹08-29

改变传统教学09-10

医学传统教学09-16

传统教学地理教学论文04-20

传统教学论文05-26

上一篇:恢复监测下一篇:图书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