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体会点滴

2024-07-26

初中数学教学体会点滴(精选十篇)

初中数学教学体会点滴 篇1

一、饱满的热情

课堂的教学中, 教师的情绪应该是始终饱满的, 饱满的情绪会感染学生。有时难免会有不愉快, 如果把不愉快带进课堂, 可想而知课堂气氛会沉闷, 教学效果会极差。教师就像舞台上的演员和节目主持人, 气氛和效果要由主持人来决定。如果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兴奋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 学生会倍感亲切, 快乐之情油然而生, 思维能力也随之活跃起来, 学习效果会自然好起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情绪, 他指出:“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励人呢!”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话非常适合初中的数学教学。

二、精心的备课

常言道: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不殆。不打无准备之仗, 三尺讲台就是教师的主阵地。当今的初中学生都是90后, 生活条件比较优越, 大多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需要有坚强的意志来完成每一节课,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 不仅要备课而且还要了解学生, 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堂堂有战术, 不同的内容要有不同的教法。很多学生在小学学数学时, 觉得所学内容和生活很贴近, 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而言比较复杂, 很多学生在接触代数和几何时往往因一时不理解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 就会对数学失去兴趣。因此, 要精心备课, 设计不同的悬念,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快乐, 始终保持对数学的热情。

三、生动的语言

人人皆知, 动听悦耳的音乐都爱听, 枯燥无味的说教很难打动人心。数学本身的符号、公式、法则都是枯燥无味的, 课堂上需要教师把这些东西拟人化、生动化, 加强学生的记忆, 提高学习的兴趣。过去一般的数学教学, 都比较重视通俗易懂, 简明扼要, 只求准确清晰。现在的教学, 除了语言准确清晰外, 还应追求生动形象, 富有情趣和感染力, 有一定的幽默感, 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 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为此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 拥有扎实的语言功力。

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点滴体会 篇2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然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下,教师忽视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课堂中大多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物理教学开始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实验也就显得举足轻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实施有效的实验教学,教师需在实验前引导学生做好相应的知识和素材准备,大胆作出猜想,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在实验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提前准备,丰富素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做好实验前期准备工作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做好实验前期准备,一是知识准备,即准备完成当次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点;二是素材准备,包括当次实验中涉及的背景知识、实验素材等。

首先,就知识准备而言,在实验前教师要以课前预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如“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天平和量筒的用法、密度的概念都是学生实验前需要提前准备的。又如,“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前需对重力、密度等概念进行复习。其次,在实验前教师还要根据实验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应的背景知识和实验素材。如“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对小石块的选择,因石块的质地不同,其密度自然有所区别,在课前教师就可布置学生采集不同的石块进行初步了解。当然,实验前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实验器具,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大胆猜想,合理设计实验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想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能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测,然后再设计实验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预设,还要通过情境来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在猜想阶段,学生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实验结论作出想象,而因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限,其猜想也就不够全面,故而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猜想。如“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中,教师以“纸锅烧水”的实验来引入,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了冲突,学生自然会提出更多的猜想。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作出猜想。如“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根据“洗澡过程中潜入水中越深感觉越难受”的经验而猜想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和液体的深度有关。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没有猜想到的进行补充,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三、鼓励合作交流,丰富体验

“合作才能共赢。”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会单打独斗的“英雄”。就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而言,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增强体验,也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来观察、分析实验,从而获得更好的知识建构。同时,在合作中,学生通过分工实验,角色明确,任务清晰,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师在实验中应多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如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教师先提出问题“当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总能处于平衡状态吗”来引导学生交流。当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明确了“不能平衡”时,教师再追问:“当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达到平衡呢?”此时引导学生从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作出猜想,那么,如果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呢?如此,学生又进入到实验方案的交流中。循序渐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层次。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实验感受。如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学生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高度差,此时学生就说“橡皮膜受到了水的压强”,在讨论中明确了“液体内部有压强”的结论。

四、鼓励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物理实验不仅需要遵循科学的实验步骤,更需要创新。在以往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以指令来让学生完成规定动作、规定步骤,学生所获得的只是教师预设的既定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创新,而提倡创新并不是要让学生打破规矩而自由行动,而是要在遵循科学实验方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构思,大胆实验,大胆创新。

总之,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革新观念,从“我做你看”的模式过渡到“我引你做”的模式,在实验中引导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实验,在实验中积极交流、讨论,大胆创新,这样才能让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更有效。

初中化学教学点滴体会 篇3

初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但自学能力较差,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学化学来说,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又一新起点,趣味的化学实验、悠久的化学史、日常生活中生动的化学事实所展现的新世界,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凭着一时的兴趣来接受化学这门学科,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课程难度的增大,学生就渐渐地失去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除了要“传道授业”、“供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法”、“授之以渔”,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受益终身.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浅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培养科学素养是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和价值取向.对中学生来说,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科学素养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中学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利于多层次、多渠道地实施“STS”(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必须通过化学教学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协调一致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时,就结合防止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等环保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初中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只是看热闹,觉得好玩而已,他们不会观察实验,不会利用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获得知识.在教学中,笔者注重教会学生掌握将实验作为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如:在教氧气的性质一节时,笔者一边演示,一边教会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的过程及现象,从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等到化学性质——物质在氧气里燃烧.此时,着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如何从现象到结论;在二氧化碳一节的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做实验,做完后,再要求学生由现象得出结论.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基本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三、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去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作为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首先,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教师先演示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何不用大理石和浓盐酸、大理石和稀硫酸、碳酸钠和稀盐酸呢?接下来教师又通过演示实验来启发学生释疑.

四、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笔者常常教学生采用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比较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使学生获得准确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灵活运用.在比较中,要特别注意找出相似物的差异以及相异物的共性.例如:学生学完原子、分子的知识后,笔者与学生一起对原子和分子、原子和元素分别列表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比归纳能力.通过比较,学生对概念的深度、广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记忆能力得到培养.

五、拓展——与社会、生活结合

时代在变,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在变,我们的教材也在跟随社会的发展在变化着.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以及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学习水时,可向学生介绍纳米技术在净水中的应用,介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话题;学习原子结构时,介绍核武器的制造、层子的发现等.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得当,可以激发生活乐趣,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化学教学.总之,只要你付出真实感情,喜怒哀乐油然而生,化学课堂将更加丰满、真实,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学习化学将成为一件乐事.“乐此不疲”,化学教学自然事半功倍.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正确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辩正关系,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学生领人化学学习之门,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

初中数学总复习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4

数学的特点是由大量的概念、定理、公理组成的知识体系,新教材的编排是把知识点分散到各个阶段。因此,复习时应要求学生熟记定义、定理, 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掌握辨析各个概念之间的本质和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纠正原来模糊的认识。上课时老师应将各章节内容重新组合, 分条划块,纵横结合,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例如,初中数学中涉及到有关“式”的概念比较多,有“代数式”“整式”“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分式”“有理式”“最简分式”“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等概念,教师要针对这些概念编1至2个习题引导学生弄清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保证不失分

有一部分学生在有测试前如果多加指导,多加叮嘱,测试结果会有很大提高。由此可见,这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还是比较不错的,只是缺少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学生数学运算的能力能否提高与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在教授数学课的过程中,就要严格要求学生的认真程度,思考习惯,及自己独立的完成作业,并且要养成检查的习惯,有错必改的习惯。在教学中,应与应用题教学一样,养成看到题目,首先审题的习惯,这样数学运算起来方法会更正确、更合理,数学运算速度会不断提高。学生数学运算出现差错,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常有的事,因此指导好学生认真书写也十分重要。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运算的思路和数学运算步骤。诚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靠一朝一夕,也不能时紧时松,只有坚持不懈,一抓到底方能有成效。另外,老师也应以身作则,板书时、批改作业时,都要作出表率。

总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珍惜每一次训练机会,有计划、有目标、有意识地进行长期的渗透,使学生逐步领悟运算能力的实质,就必然会促使学生养成正确、合理、快速进行运算的习惯,提高运算能力,提高数学效果。

三、复习课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上复习课,在注重讲清思路,使学生举一反三的同时,还应多多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有时为什么看上去很简单的一个题,学生却一下笔就错呢? 其实分析开来,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的基本技能不够熟练造成的。比如,年年考的计算题,年年丢分比重比较大。这个地方是难点吗? 让每一个学生说,他们都不会认同。但是如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括号时括号里的每一项都要变号这个知识点却从来没有真正的人人落到实处。这里有教师的责任,课堂上为节约时间,总是随口一提,甚至连提都不提,这样长期下去,学生也从心理上不重视,有一种认为已掌握好了,无需再练的思想意识,从而与好成绩失之交臂。所以在复习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

四、要注意好的复习方法的传授

好的复习方法,可使学生在认知和掌握知识的水平上,产生质的飞跃。 尽管复习课中的内容,都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不少学生觉得什么都会,但应用起来却并不能得心应手,知识网络化和可具体化水平较低。鉴于此, 笔者曾多次使用以下方法,效果甚佳。

分析类比法: 即根据一节课设定的知识目标,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归纳整理、分析类比,使零散知识条理化、网络化、系统化。 对于数学的模型、解体方法、思路都相似的内容如二元一次方程复习时应方程的概念入手,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体思路、转换等进行比较,让学生辨别异同,对比归纳,发现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与本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另外,初中数学中许多概念和原理相似或相关,许多数学知识的结构、性质、解法法也相似或相关,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在比较中区别出它们的个性,在归纳中提炼出它们的共性,如复习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类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各自的特征和彼此之间的联系,准确而深刻的理解,这样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准确、更全面。

五、内容的讲授上要有的放矢,切忌夸夸其谈

复习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中考,因此,复习时一定要围绕中考的要求进行教学,把握好复习目标,考什么就复习什么,如中考的主要题型、 热点考题、解题方法等都可以作为复习课的主要内容,鉴于此,可以选用一些上年度各地中考题进行分析讲解,掌握解题的方法,总结规律,一方面, 可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使所学初中数学知识能在考试中加以运用,从而克服所学无以致用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明确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应理解和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它们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并加以运用。

六、练习题设置要有针对性拓展性和变通性

由单一到综合,训练难度要小,要有层进性,使学生不感到特别困难为宜,做完要有成就感,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对于命题“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加上条件“对角线互相垂直”可改为“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再加上“对角线相等”的条件可得“对角线互相平分、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去掉“垂直”后可得“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要通过条件或结论的改变使问题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从而得到更深层的结论方法。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点滴体会 2 篇5

贵州省兴仁县百德镇新元中学

邮编:562303

刘应胜

【摘要】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和教学的基础。但是也是初中教学的难点,很多学生认为学习物理很难,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掌握书中的知识点,依据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性的趣味性的物理实验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本文主要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理论依据和教学的方法以及方法的创新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初中

物理

实验

教学

物理实验作为物理学习的组成部分,有其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辅助教学,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生动化,形象化。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对原理的印象和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初中的物理实验根据不同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演示性实验和学生实验。不管是哪种实验,都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把初中实验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所决定的。

1.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理论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物理早期的研究范围基本锁定在了对现象的描述和对规律的总结之上。实验在物理早期发展中,并没有被大多数人们认识到其作用。人们乐于对名人阐述的“真理”信奉不疑。但也有少数人,制造了一些物理仪器去探索科学规律。物理仪器的制作,无疑对实验性物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物理学已经充分肯定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理论的基础地位作用。物理实验对物理学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所以,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物理实验。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实验教学,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方法和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的去探索获取物理知识,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因此,初中的物理教学离不开物理实验,是由物理实验自身的特色和新课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新要求所决定的。

2.实验教学的基本步骤

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物理实验过程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教师应该对实验物理教学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讲解。我们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来说明实验的教学过程。

2.1.掌握实验原理

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我们知道,利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原理是欧姆定律。另外,通过学习初中物理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导体电阻的大小,是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值和流过导体的电流值没有关系的,只和导体自身的材料,长度,温度和截面积有关。但是,在实验中,我们可以测得导体的电压值和流过的电流值来计算出导体的电阻值。这就是根据欧姆定律I=U/R的推导公式R=U/I得出的。

2.2.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

根据实验原理我们可以知道,测电阻的时候,我们所需要的测量值有导体的电压值,流过的电流值。这就要求在实验中,需要电压表、电流表和电阻各一只,滑动电阻器一只。之所以需要滑动变阻器,主要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保护电路中的仪表。

二、改变电压。

三、改变电流。除了上述仪器外,还要准备电源,和导线若干形成得以实验的闭合电路。

2.3.掌握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在做实验之前,首先要把所做实验的电路图准确的画出来。然后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在连接电路时,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在实验开始之前,电源是断开的,滑动变阻器的划片在最大电阻处。实验时,闭合电源,将划片移动到不同的位置,观察得到几组两表的读数,并记录。

2.4.记录实验数据,分析获得结论

把实验记录的不同的几组数据认真记录到表格中,并计算出待测电阻的电阻值,观察不同的电压电流下,所得的最终结果是否一致。

3.实验教学的新方法

除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教师要在实验课堂上,不断摸索总结新的方式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对实验课堂的兴趣.加强学生对物理课的理解。

3.1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许多学生对物理和物理实验提不起兴趣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学习物理特别困难。物理需要抽象性思维以及多个学科作为其学习的基础。以往的教育者往往简单的告诫学生要苦学物理,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其实,这是不够的。现在我们倡导的不只是简单的苦学,学习者要乐于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乐学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运用科学的,有艺术性的方法去指导学生。把难化为易,让学生体味学习物理的乐趣。

3.2.创新物理实验课

在课前的引入环节上要多使用观察性试验。即在没有讲解原理之前,做一些能显示出结果的实验,就会调动起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好奇心。观察性实验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角度比较小的实验,一般通过一个实验现象能反应一个实验原理。实验过程要简短明了,直观性突出。最好能有一定的趣味性。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可以增加一个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新的问题,进行一种较高层次的实验。在进行探索性实验时,主要以学生的兴趣和意愿为主,选择的器材,方法可以进行一定的指导,但不要强求一律。

物理实验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个实验,用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物理教师要重视创新物理实验课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点滴体会 篇6

一、提前准备,丰富素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做好实验前期准备工作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做好实验前期准备,一是知识准备,即准备完成当次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点;二是素材准备,包括当次实验中涉及的背景知识、实验素材等。

首先,就知识准备而言,在实验前教师要以课前预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如“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天平和量筒的用法、密度的概念都是学生实验前需要提前准备的。又如,“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前需对重力、密度等概念进行复习。其次,在实验前教师还要根据实验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应的背景知识和实验素材。如“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对小石块的选择,因石块的质地不同,其密度自然有所区别,在课前教师就可布置学生采集不同的石块进行初步了解。当然,实验前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实验器具,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大胆猜想,合理设计实验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想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能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测,然后再设计实验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预设,还要通过情境来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在猜想阶段,学生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实验结论作出想象,而因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限,其猜想也就不够全面,故而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猜想。如“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中,教师以“纸锅烧水”的实验来引入,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了冲突,学生自然会提出更多的猜想。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作出猜想。如“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根据“洗澡过程中潜入水中越深感觉越难受”的经验而猜想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和液体的深度有关。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没有猜想到的进行补充,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三、鼓励合作交流,丰富体验

“合作才能共赢。”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会单打独斗的“英雄”。就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而言,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增强体验,也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来观察、分析实验,从而获得更好的知识建构。同时,在合作中,学生通过分工实验,角色明确,任务清晰,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师在实验中应多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如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教师先提出问题“当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总能处于平衡状态吗”来引导学生交流。当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明确了“不能平衡”时,教师再追问:“当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达到平衡呢?”此时引导学生从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作出猜想,那么,如果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呢?如此,学生又进入到实验方案的交流中。循序渐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层次。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实验感受。如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学生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高度差,此时学生就说“橡皮膜受到了水的压强”,在讨论中明确了“液体内部有压强”的结论。

四、鼓励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物理实验不仅需要遵循科学的实验步骤,更需要创新。在以往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以指令来让学生完成规定动作、规定步骤,学生所获得的只是教师预设的既定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创新,而提倡创新并不是要让学生打破规矩而自由行动,而是要在遵循科学实验方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构思,大胆实验,大胆创新。

总之,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革新观念,从“我做你看”的模式过渡到“我引你做”的模式,在实验中引导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实验,在实验中积极交流、讨论,大胆创新,这样才能让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更有效。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7

一、培养学习兴趣, 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实现德育为首的重要阵地。部分学生认为, 思想品德课无非就是对学生进行说教、教育学生的课程, 只要我们知道大道理, 学不学思想品德课用途不大。更由于我们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注重教学方法, 完全在课堂上照本宣科, 从而逐渐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越发无丝毫兴趣可言, 学习积极性不高, 兴味索然也自然可想而知了。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 在浓厚兴趣的指引下, 他们才会自觉地投身新知学习。

首先, 思想品德教师要提高自我修养, 让学生喜欢你。在很多学生眼中, 思想品德课的教师, 一般都是严肃有余, 风趣不足, 俨然是向学生说教传道的“传道士”。再加上我们有些教师不注重与学生情感的沟通, 学生无形中产生了与教师的心理距离, 学习效率低下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 我们要大力倡导“要让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 我们教师必须有活力”的理念, 让教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 通过自己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欣赏学生, 吸引学生, 鼓舞学生, 让思想品德课堂在教师的激情引导下, 成为学生智慧张扬、能力展现的舞台, 学生都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得以发展情感和能力, 实现自我价值, 教师更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课堂, 在师生共同构筑的氛围中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引导到思想品德学科上来。

其次, 注重教学方法, 善于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很多学生之所以对思想品德课堂丧失兴趣, 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觉得内容与自己相距遥远, 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让学生觉得学习内容就是自己身边的知识, 是有用的, 那么他们就会兴趣倍增。如对于刚刚进入初一的学生, 教师可结合第一课《我是中学生了》, 让学生从对新校园的第一印象和最初感受谈起, 然后教育学生面对新的集体, 尽快适应新的生活, 从而让学生感觉到思想品德是一门既好学又好玩的学科。

二、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

思想品德教材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来自于生活, 很多知识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体会、感悟。学生对这样获得的知识不仅容易理解, 更记忆深刻。特别是新教材的课本中也设计了很多这样的活动, 我们在教学中认真利用、精心组织, 让学生亲身实践, 大胆探究, 一定会对教学大有帮助。学生也会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 感受知识的价值, 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三、联系社会热点, 激发学生兴趣

思想品德学科, 很多情况下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关,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将新知教学与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 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更可激发他们对思想品德学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24课《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课时, 我首先播放视频《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导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祖国发展的最新成就, 生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然后再让学生开展新闻播报, 说说结合自己的感悟, 谈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巨变, 从而激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真挚的情感和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历史成就的自豪感的驱动下, 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被激活, 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从成就到差距、从自豪到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 师生在不知不觉中相互合作完成了新知教学,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效果事半功倍。

四、及时总结知识, 勤于肯定, 让学生在评价中提升

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 学生尤为如此, 他们喜欢教师的表扬和肯定。表扬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能;表扬更能够拉进师生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自信。因此,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不遗余力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要大张旗鼓地表扬学生,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真诚地给与肯定, 从而不断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 生成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当学生到了初二、初三, 学生不爱回答问题, 教师更应充分发挥表扬激励的功能, 调节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表扬下意气风发, 活力四射。

初中生物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8

一、通过运用多媒体以及相关的资料开展教学

生物学科从直观上来看, 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生物课堂上,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生物资料,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 学生的视野也会得到拓展。在利用多媒体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 其重点之一就是生物的多样性所面对的威胁,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并探索新的知识, 可以从网上收集诸如扬子鳄、藏羚羊等很多稀有动植物的图片、与之有关的电影资料和小故事等, 呈现于学生的眼前。通过生动的画面,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新的知识。比如《丹顶鹤的故事》, 不仅可以感化学生, 更能使情感得到升华。这样既使学生间接地了解了教学的内容, 又使教学的目的得以实现, 而且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再者, 进行“生物的进化历程”讲解时, 由于化石的含义比较抽象, 也不好掌握其种类, 可以先从网上收集如三叶虫、牛等动物遗体化石的图片, 也可演示、播放恐龙蛋的化石、动物脚印的化石及其有关种类的视频。与此同时, 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 学生不仅可以概述化石的含义, 印象深刻, 而且课堂效果也将非常显著。

二、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 且在自学前指导学生怎样自学, 让学生掌握一些自学的方法, 使学生能快速地走上自学的道路。在这期间, 对那些能进行创新性学习的学生, 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扬, 并促使他们高效地完成自学任务。要及时指导易走弯路的那些学生, 但不要过多地讲解, 避免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可以采用板演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调查, 使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充分暴露出来, 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 旧知识也好, 新知识也罢, 都要给予分析, 然后进行总结整理。

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 常用的学生自主学习形式主要有小组讨论、自主摸索、参与评价、整理归纳等。其中在自主摸索中, 主要是学生的独立活动, 可以采用查资料、看书分析问题等的方式来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且也要努力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比如, 在课前学习“细胞的癌变”时, 可以分成小组并从“致癌因素、细胞发生癌变的主要原因、癌细胞具有的特征、预防癌症的方法、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五个方面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自主摸索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使学生不仅能够将图形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和生物知识有效联系在一起, 还能快速地对其做出推论。

三、充分运用教学器材及试验教学开展探究式教学

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 老师不能仅仅围绕书本开展, 而且还要在课堂上进行多次实验, 展示课本上繁杂的内容转变成具有真实性、生动性、形象性以及直观性等特点的实验。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兴趣以及思考生物问题的能力。例如, 讲解初中生物课本中的“生物进化论”知识时, 可采用生活中常见到动物在某种环境中的生存或死亡现象, 讲解达尔文所说的“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原理。还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提问, 比如:1.原始大气层和现有大气层的成分具有明显特征的是没有 () ;2.最原始的生命分别形成了原始的藻类与单细胞动物等, 这主要是由于其 () 的不同的原因等等类似的问题。这样做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通过运用实验开展复习, 还能够使学生学到更多新的知识, 从而提高复习的质量。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只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生物问题, 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除此之外, 必须设法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把身边的人和事作为出发点, 积极地去探索和发现那些潜藏在生活中的生物知识, 对其进行实验和分析, 从而使得生活中的生物问题得到解决。这样, 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能力, 还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生物课程是基础教育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的课程, 其不仅具有很强的实验性,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 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体会

参考文献

[1]王叶萍.新课改下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探析[J].文理导航 (上旬) .2010 (11) .78-79

[2]梁桂瑶、高峰.“项目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S1) .46-49

[3]张以宝.素质教育下英语教学的情感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 (08) .56-58

初中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点滴体会 篇9

一、制定开放式目标, 满足学生阅读需要

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是以“教学目标”来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目标”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 却不是为了学生学习而服务的。但我们知道, 阅读更多是学生和文本交流的过程, 如果教学中教师过多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 那么, 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也就少了许多, 而这正是阅读教学所不可或缺的。同时, 传统的教学目标高度统一, 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很难达成, 久而久之也就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而以开放式的目标来作为指导,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制定出“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的层次在目标上分别对待, 这样就能较好地兼顾优差学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对阅读更有兴趣。

在制定分层目标中, 首先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确定好目标。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在宏观目标把握上还不够成熟, 这就需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来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如《童年的朋友》的教学中, 学生自定的目标为: (1) 掌握生字词, 在正确、流利朗读基础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 能概括外祖母形象, 体会外祖母给予“我”的爱心。在这个学习目标中, 学生忽视了本文的一个重点, 即描写方法, 故而教师在对学生指导时将目标 (2) 改为: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分析, 掌握外祖母的形象。这样目标更为明确, 能较好地指导学生阅读, 其次, 在制定目标过程中要真正分层对待。如《变色龙》教学中, 目标可分为三层: (1) 借助工具书, 自学掌握生字词, 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 初步概括小说情节; (3) 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在阅读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目标逐层达成。这样, 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阅读中以自己选定的目标来作为指导, 方向更明确。

二、提倡开放式内容, 促进学生主动阅读

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照本宣科”的痕迹较重。的确, 教材是知识的承载, 是教师用于指导学生学习的载体, 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教教材”, 而要“用教材”。即要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 在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阅读, 从而更好地丰富学生地体验和感悟。传统阅读教学因太注重考试, 结果反而缩小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狭小空间里, 而提倡开放式的内容, 可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带来的冲击, 积极进入到阅读过程中。

首先, 提倡开放式的内容并不否定教材文本, 相反是要以教材文本为出发点。如《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月迹》、《三颗枸杞豆》、《我们家的男子汉》、《柳叶儿》等课文都和童真、童趣紧密相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避开了“童真、童趣”这一主题, 相反要以这一主题为出发点, 结合具体的文章来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做到从一篇文章出发而又能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探究, 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文章中获得体验。

其次, 要能跳出教材的束缚,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以八年级下《从小就要爱科学》、《在天空中理家》、《奇妙的克隆》等篇章的教学为例, 在课堂中以学科知识为主题引导学生探究外, 为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师可结合单篇课文或单元进行拓展。如《奇妙的克隆》学习后引导学生以“克隆技术的应用”为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调查, 让学生在调查中更好地了解克隆技术。同时, 要在方法上进行拓展。如八年级下《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等小说的教学, 教师先引导学生就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 然后以学生归纳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 最后再以“学写小说”的活动来进行拓展, 让学生在读中总结, 在用中体悟。虽然学生可能写的不是够好, 但却更好地感受了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

三、实施开放式过程,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讲授式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只能获得一些机械的知识点, 而这不是阅读教学所追求的, 尤其是表现在解决问题中, 学生往往言不对题。实施开放式的过程指导, 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去学会阅读理解, 获得知识构建, 提升其阅读效率。

首先, 要注重结合目标而以层次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如《敬业与乐业》的议论文阅读中,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 然后根据中心论点去寻找作者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弄清其论证过程。如此,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 而是在小组中展开讨论, 在讨论中获得理解。其次,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指导。还如《敬业与乐业》的教学, 学生在第二段中理解了作者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后从反面进行论证, 那么, 作者反面论证是为了说明什么?学生展开讨论, 然后教师再总结。整个阅读过程就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完成, 学生主动, 学有所获, 也提高了其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点滴体会 篇10

一、联系生活实际, 让物理生活化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于实践, 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 加强实践活动,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基础知识, 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中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一定程度上, 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 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 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 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 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从而强化学生的物理意识, 培养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所以, 在中考复习时, 应多选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比如:“小汽车已成为一种人们常用的代步交通工具, 从小汽车的结构和使用来看, 它要用到许多物理知识, 请你举出个例子填入表格中, 并说出相应的物理原理。”

物理原理举例, 小汽车的轮胎是用橡胶做的, 路面光滑或有水, 摩擦力减小, 轮胎新旧摩擦力的大小不同, 接触面越粗糙, 摩擦力越大。又如:“对农民来讲, 农作物的种子中混有一些杂草的种子是一件很头痛的事情, 但是这两种种子在外表上是不同的:农作物的种子比较光滑, 不易吸附小颗物;而杂草种子表面有许多绒毛, 能够吸附靠近它的小颗粒, 当然也能粘在走过的动物身上, 因此, 它可以广为传播。现在, 给你一些混有杂草种子的农作物种子, 给你一块磁铁和一些铁屑, 请你替农民将其中的杂草种子从农作物种子中分离出来, 说出你的办法和道理。”对于这些问题, 学生只有在足够的生活体验基础上, 充分发挥想象并灵活运用物理知识, 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 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 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 教师要善于挖掘物理内容中的生活情境, 让物理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 从中引出物理问题, 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物理问题的存在, 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 初三物理“简单电路的设计”的教学, 书本提出两个问题: (1) 用一个电流表和一个已知电阻测未知电阻。 (2) 用一个电压表和一个已知电阻测未知电阻。课堂上如果直接提出这两个问题, 虽然能完成教学任务, 但不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也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于是, 我根据具体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提问题上, 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小明和小兵是相邻的两个实验小组, 实验前小明发现他少了电压表而小兵发现他少了电流表, 他们两个组都多了一个已知电阻, 当他们商量联合起来做实验时, 老师却启发他们能否利用各自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呢?他们经过一番讨论后, 按照各自设计的方案都顺利地完成了实验。你们知道他们各自的实验方法吗?”当学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后, 为了巩固知识, 我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红在做‘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过程中, 不小心烧坏了电压表, 为了节约时间, 她并没有拆掉原来的电路, 而是仔细观察了滑动变阻器的铭牌后继续做实验, 同样完成了实验。老师知道了她的实验过程后, 对她不遵守实验规则提出了批评, 却对她后来采取的补救方法提出了表扬。你们能解释一下小红是怎样测出未知电阻的吗?”这样, 用虚拟学生实验课中的情节为背景, 呈现教学内容, 增加了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 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 感到问题演变的真实自然, 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不再感到枯燥乏味, 增强了教学实效。

三、创造开放氛围, 活化教学内容

上一篇:医疗旅游下一篇:基因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