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弹装备的现状与发展

2024-08-12

防弹装备的现状与发展(精选九篇)

防弹装备的现状与发展 篇1

装备制造业是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装备的, 是现代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机床行业又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行业, 是向传统机械工业、国防工业、汽车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电子信息技术工业以及其他加工工业提供加工装备的, 是“支柱的支柱”。振兴装备制造业, 必须首先发展机床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中的工程机械、民用航空飞机及发动机等, 需要提供大批重型、精密、多坐标、高效、专用数控机床进行加工制造。数控技术及装备是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尖端工业的使能技术和最基本的装备。世界各国信息产业、生物产业、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广泛采用数控技术, 以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 提高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其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工业发达国家还将数控技术及数控装备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资。

由上可见, 数控技术及装备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关键作用, 是国家的战略必争产业。

二、我国数控技术与装备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与日本于1958年同年研制出首台NC机床, 两国机床工业发展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正确的产业政策的指导下, 经过20年的发展, 日本从满目疮痍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机床生产国。从1955年至1961年的七年间, 日本机床产值增长了22倍, 到1970年, 产值竟达到3千亿日元, 已接近欧美, 世界排名第四。而到1979年更升至世界第一。20世纪70年代末, 正是国际上电子技术成熟, 数控机床进入大规模产业化的时期。国内由于认识不足, 政策措施不配套, 丧失了发展中国数控机床的有利时机。从1988年开始, 机床行业连续13年亏损。下图是2000-2005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及数控化率。我国数控机床产业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 虽然经济型数控基本自给, 但高中档数控机床大多数依靠进口, 而且发达国家在“高精尖”数控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对我国实行封锁和限制政策。因此, 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是我国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必由之路。

我国数控技术与装备的未来发展情况如下:

1.政策支持:《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和《数控机床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等。

2.发展前景:根据我国数控车床1996到2005年消费数量, 通过模型拟合, 预计2009年数控车床销售数量将达8.9万台, 年均增长率为16.5%。根据我国加工中心1996到2005年消费增长模型, 预计2009年加工中心消费数量将达2.8万台, 较2005年年均增长率为17.8%。

3.发展目标:“十一五”末国产数控机床占国内需求的比重有望从现在的不足40%上升至50%以上, 国产数控机床采用自己的功能部件达到60%以上。

4.发展重点:一是重点发展关键功能部件和数控系统, 为数控机床产品升级奠定基础;二是高精度数字化测量仪器和数控刀具;三是满足国家重点工程需要, 实施高级型数控机床示范工程。

三、数控发展必走自主创新、科学发展之路

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形势下, 在国家扩大内需方针和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宏大愿望下, 中国机床行业进入了有史以来的最好发展期, 市场为数控发展提供了机遇, 遵循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科学发展道路成为数控行业的唯一选择。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它为创新提供了条件, 使国产数控机床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优质服务是创新的必要手段, 服务已成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必须更新服务观念, 改进服务质量, 提供服务水平是企业开拓市场, 满足用户要求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将企业改革推向纵深, 中国机床行业企业进入了机制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 机制体制改革改变了企业的资本构成, 给企业增添了活力和动力, 为创新提供了保障。

四、结语

山东省设施农业装备现状与发展 篇2

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农机分团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集成产业(主要设施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代表),涉及建筑、材料、机械、环境、自动控制及作物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类系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在我省,设施农业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致富的优势产业,搞好设施农业将在我省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上占据重要地位。设施农业装备,即用于设施农业中的作业机械、环境控制设备、卷帘卷膜装置等,作为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是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研制与推广应用必将推动设施农业上台阶、上档次。设施农业技术体系的升级一定包含着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优化。山东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要在农业资源严重短缺及农业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产品商品率和资源利用率较低的现实条件下,应对我国加入WTO对农业提出的挑战,就必须用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设施农业的“装备化”是实现农业发展目标、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举措。

一、山东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现状

山东省设施农业的生产起步于70年代末,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中、小型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的蔬菜栽培已具相当规模,形成了一批具有规模化、专业化、管理水平较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生产基地,为丰富山东乃至全国的“菜篮子” 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潍坊、泰安、日照、枣庄、烟台、临沂等地,特别是寿光、昌乐、莒县等县市,已基本建立起了产、供、销的设施栽培服务体系。据统计到2002年末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213万hm2,而设施栽培面积达73万hm2,约占34%,占全国设施栽培蔬菜总面积的40 %。山东省已成为全国冬春设施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

我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起步较晚。1996年前后山东省农机研究所、山东莱动内燃机有限公司、山东红旗机械厂、博兴华兴机械集团、常林集团等单位先后开始开发研制多功能田园管理机及配套作业机具。1997年,山东省农机管理部门在全省第一次机械化设施农业现场会会后,根据冬暖大棚构造和材料不合理、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且工作效率低等情况,提出了大棚改造五项措施,即:改立柱竹杆顶棚为无立柱钢架结构;改土坯墙为砖砌体加保温层;改草帘覆盖为轻型保温被覆盖;改人工卷帘为机械卷帘;改大水漫灌为滴灌。这五项措施的推行,为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拓展了空间。近几年,山东省加快了设施农业装备开发研制、生产与推广应用的步伐,把其作为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机科技创新和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作为措施之一,省农机管理部门将设施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列入全省七大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之中。两年来,全省共建设省级设施农业机械化创新工程示范基地5处,市级创新示范点28处。据农机管理部门统计,到2001年底,我省日光温室卷帘机械、田园耕作机械、微灌设备等装备保有量达到32万台(套),经测算,平均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9.7亿元。设施农业装备从无到有,由单项向多功能过渡,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不断提高,产品品种结构逐步得到了改善。

1、田园管理机械

该机械作业于温室大棚或其它小地块经济作物,具有旋耕、扶垅、培土、开沟等功能,配套动力为2.2-4.5kw,以风冷柴油机为主,个别为汽油机。该机具操作方便、移动灵活,配套性好,目前在潍坊、济宁等地区的温室大棚中已得到较好地示范、推广。田园管理机械最早由日本、韩国引进,近几年,我国许多企业也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如山东华兴机械集团,引进消化吸收韩国亚细亚机型,目前,零部件已完全国产化,机械性能接近国外产品,售价在3000元~5000元,若配套旋耕、开沟、扶垅等机具,售价在5000元~8000元。潍坊杰农机械厂,为台商合资企业,是我国较早的田园管理机械生产厂家之一,产品质量稳定,市场反映良好,近两年,由于市场竞争及价格因素,产品已较少生产。寿光亚细亚农业机械公司,为韩国独资企业,产品在韩国加工,在我国组装和销售,由于价格较高,仅在潍坊等某些县市有市场。有些企业生产简易型田园管理机,由于操作及配套作业性能相对较低,成本及售价较低,仅在某些地区有一定的市场,如山东红旗机械厂、山东诸城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高密市田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柳州蓝天机电有限公司、江苏扬州农丰机电有限公司等企业。上述机型一般比国外的同类机型价格低一半,基本符合目前我国农村的购买力水平,但总的看,产品性能不高,功能不尽完善,又由于其利用率较低,全省推广使用田园管理机总量不多,约占作业量的3%。田园管理机在日、韩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已普遍采用;且产品的技术、质量和配套性上均处于较高水平,但价格多在万元以上。

2.施肥机械与装置

温室大棚内的追施肥,因受作业空间的限制及种植作物品种的不同而采用不同方式,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温室还配有营养液配置设备。

施底肥:常以农家肥为主,铺以化肥。两者搅拌均匀后撒于地表,然后使用小型翻耕机械将底肥埋入土层中。

追肥:一般采用化肥专用深施器进行追肥。

液肥混施:将化肥或其他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溶入水中,随灌水作业浇灌到作物的根部,达到补肥的目的。

二氧化碳增施技术,就是补充增加棚室CO2含量,满足光合作用需要,以利蔬菜增产和提高品质。山东理工大学和解放军二炮北京长缨机电设备厂研制的燃煤式温室气肥增施装置(CO2发生器)氯量可调,安全可靠,成本较低,使用也较普遍。

3、微量灌溉设施

近几年我省温室大棚中采用微量灌溉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灌溉管理设施与自动化技术有所发展。微量灌溉以滴灌、喷灌、渗灌、微喷灌等为主要方式,其特点是控制水量准确、灌水流量小,土壤水分变幅小,并有可兼施液体如可溶性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功用,节水、增产、降湿、提温、省工、高效。微量灌溉几种方式的输、配水方法大致相同,一般包括有:压力水源、过滤装置、干支线输水网、灌水器、旋肥缸等。在山东省设施蔬菜生产中滴灌技术已得到农民的广泛认可并普遍采用。一个标准日光温室的滴灌设备(国产)在1000元左右。我省莱芜塑料总厂、潍坊润泽节水灌溉有限公司等以及北京、郑州产的产品我省均有,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所以得到了推广,有些经济条件好的还购置了以色列、荷兰等国外产品,每套设备2000多元。

4、环境监控设备及温室供暖热风炉

目前棚室内的环境条件监控,仍然依靠生产者的经验、感觉或一些简单工具如:测温室的温度,用温度计;测水分的使用干湿球温度计;测CO2浓度用CO2 浓度计等,显然只能粗略测试了解一些环境大概情况,但这些控制完全靠人工进行,不准确。

温室供暖热风炉多为燃煤式,因其非常适合温室大棚内特殊的生态环境,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温室大棚。如莒县农机局研制的PF-2型燃煤热风炉供热面积800m2,热效率为70%,每台价格为2000元左右。温室热风炉的运行原理是利用热风炉产生的清净热风,由离心风机送入温室大棚内的风筒,而烟道废气经烟囱排出室外。风筒上有φ10~φ15mm的小孔,热空气以射流形式进入室内,并可通过风湿调节装备和大棚内的进风、排风设施调节热风湿度。

5、卷帘机械

日光温室卷帘机是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卷帘机的出现不但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了工时,而且延长了温室光照时间,提高了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现有日光温室卷帘机主要有三种型式:

(1)机械式导链卷帘机,它将起重机导链安装在卷轴的一端,拉动导链,卷起或铺放草苫。该装置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但工作效率非常低,与人工卷铺相比,省力不省功。

(2)卷轴固定式卷帘机,它将卷轴固定在温室后墙上,电动减速机带动卷轴旋转,使草苫卷起或放下。该装置需在温室后墙安装专用的支撑装置,对后墙要求较高,且价格昂贵。

(3)撑杆式卷帘机,该机构卷轴在转动的同时,随着草苫移动,结构相对简单,对温室墙壁无特殊要求,是目前使用较普遍的日光温室卷帘机。

我省生产卷帘机的企业有十几个,主要有山东省农机研究所试制工厂、山东常林集团、莒县农机局推广站等单位。在实际使用中,由于产品价格相对于农民的购买能力高些,加之使用可靠性不高,目前推广效果不太理想。

6、植保机械与常温烟雾机

大棚内植保机械目前采用的是一些大田用的手动喷雾器移植品,这些手动喷雾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雾化差、农药残留量大。现个别地区有采用超低量喷雾机和烟雾机,如南韩生产的2U-2000型手提式烟雾杀虫灭菌器,国内生产的脉冲式烟雾机,效果良好,但我省均无生产。

二、山东省设施农业装备目前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10年的努力,山东省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推广应用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需求仍存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而且设施建造水平较低,与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了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山东省设施农业生产的基本设施就是塑料大棚,按其结构可分为拱圆形大棚和单栋或连栋的双层面及拱形的温室。目前除少数花卉及苗木生产基地采用了连栋大棚和较高标准的温室外,有80%以上大棚为结构简易的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规格、结构随意性较大,档次低,谈不上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控制与调节,也难适于机械化作业,而且这些大棚稳定性、可靠性较差,防冻、防病虫害能力较弱。

2、我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于设施农业的发展,且发展比较缓慢,与上海、江苏、北京、天津等地相比存在差距,机具品种少、水平低、性能尚满足不了使用要求,这与我省农机工业在全国的地位不相称。从总体上看,全国的设施农业装备水平都较低,设施农业的栽培、管理仍以人工为主,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按人均管理面积计算,仅相当于日本的1/

5、西欧的1/50和美国的1/300。如种植机械,目前真正能与多功能田园管理机配套的蔬菜播种的条播机、精密播种机,以及按蔬菜栽培要求的育苗机、移栽机、穴栽机、嫁接机在我省均处空白,在全国也是廖廖无几,处于刚起步阶段,而国外工厂化育种、育苗技术以及与之适宜的机械已普遍推广。

分析其原因:

一是,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收入差,购买力低,是目前制约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是,产品开发周期长,生产经营利润微薄,企业很难抉择在产品开发上进行较大投入,同时由于市场空间有限又不能实现大批量生产。现多数企业只在低端产品上进行竞争,使得一些建设起点较高的日光温室,难以选到合适的设施农业装备,而只能引进国外的产品。

三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农机专业户购买大量农机具,以收费的方式为农户服务,而我国的机具购买者是温室大棚业户,自购自用,严重限制了机具的作业使用效率,阻碍了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

三、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发推广重点与方向

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发与推广需根据各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设施农业发展的不同需求和气候及土壤条件差异,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近期的工作重点和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1)进一步优化多功能田园管理机的设计结构,合理选择配套动力,注意人机工效结合。作为目前机型的换代产品,新机型应具有质量轻、动力足、性能好、操作舒适的特点,特别是噪声、振动、排放能得到有效改善,操作手柄设计尽可能使机具适应设施内的工作条件并方便田间转移。动力为以2.2-5.8kw为宜,柴油机与汽油机均有配置。

(2)增强作业功能,提高配套比。要求配套机具性能稳定、适应设施农业的农艺要求,工作可靠、操作方便、更换作业装置便捷。能进行旋耕、犁耕、开沟、做畦、起垄、筑埂、中耕、培土、铺膜、打孔、播种、植保、灌溉和施肥等作业。

(3)开发与小型管理机配套的精播机,以及用于蔬菜栽培的育苗机、移栽机、穴栽机、嫁接机等先进适用机具。填补省内设施农业发展所需装备的空白。

(4)机具能兼顾在露地蔬菜、果园、小块山地大田作业使用,提高机具的利用率。

(5)产品档次可高、低并存,逐步由单机向成套过渡,向系列化和智能化发展。

四、措施与建议

加入WTO后,我省农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和农产品质量次、附加值低的现状已刻不容缓。发展设施农业,走农产品工厂化生产的路子是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作为设施农业发展的必备技术支撑条件,设施农业装备研发与推广应用必须加快步伐。根据我省提出的“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全面推进设施农业机械化,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指导思想,结合我省目前设施农业装备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以下措施与建议:

1.根据山东省的综合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在明确全省设施农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分类指导。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和有一定基础的设施农业基地,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上档次、上水平,发展档次较高的设施模式,可配以档次较高、较齐全的机械设施装备;对于经济水平一般的县区、乡镇,应在巩固中求发展,逐步对现有的设施条件进行改造更新,设施装备的配置也要相应提高水平。总之,发展规划应从实际出发,突出当地特色,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型分散到集中规模化发展的原则,不要脱离实际,贪大求洋,盲目发展。

2.科研开发部门与生产企业应有重点、有步骤地研制、开发性能先进、功能实用、价格适中、可靠耐用,与设施农业发展相适宜、农民需求的技术与装备,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的装备水平。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发应走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的路子,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并注重与设施农业特殊农艺的结合。同时把握发展趋势,跟进设施农业的发展的未来需求,有目标地进行一定的技术储备。科技项目管理部门应给予立项与经费方面的支持。

3.加大推广力度,重点抓好示范基地建设。为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省里要建立一批 省级创新示范基地,各级部门要共同努力,下功夫把这些已建的和待建的示范基地建设好,有效地组织好设施农业装备的选型、试验,熟化技术体系的工作使其在先进设施、先进机具、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4.发挥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的推动作用,抓好措施的落实。一是要引导和指导农民搞好设施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二是要推动农民建立完善设施农业机械化专业服务组织,并创新和优化内部运行机制,组织其走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路子,最大限度地发挥设施农业装备的使用效益。

5.加大政府对设施农业及其装备发展的支持力度。在设备农业装备的研发和示范基地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在普及推广中给予农民政策上的扶持,鼓励农民和社会投入,鼓励实施招商引资,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和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

6.加强部门配合,发挥联动互效作用。设施农业是技术含量高、管理精细,生物与环境、工程有机结合,需生产与服务、市场齐开拓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应明确方向,找准位子,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实施同一个规划。在各负其职的同时,注意加强配合与协作,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中追求职能效益最大化。

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篇3

我国对于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非常的重视, 发展智能装备是促进我国工业转型的重要路径, 能够降低制造行业生产对于能源的消耗, 对于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1 智能制造装备发展现状

1.1 美国

美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 同时也是智能制造思想的主要发源地, 美国对于智能制造的发展非常的重视, 美国将智能制造作为占领世界制造技术领先地位的重要基础。

在二十世纪后期, 美国就对智能制造研究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项目研究包含了大部分智能制造的内容, 其中主要包括智能决策、智能并行设计等众多的内容。美国在二零零五年相关科研机构提出了对于聪明加工系统的研究计划, 聪明加工系统就是实现加工系统的智能化, 该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为以下几部分:首先是对系统进行动态优化, 就是将生产产品的实际加工过程, 以及设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 并且建立相应的模型, 对系统的动态性能进一步的优化。

其次就是设备特征化, 也就是相关人员研发特征化的测量方法。模型建立的标准要等等, 在实际生产加工过程中能够对机床的性能进行有效的检测, 同时能够实现通讯。

在二零零一年美国总统宣布落实先进制造联盟计划, 同时还发布了关于实现二十一世纪智能制造的相关报告, 报告中指出了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方向, 并且明确了需要优先发展的重要内容, 希望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促进对于工业制造领域的改革, 打破以往制造方式的束缚, 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1.2 中国

我国对于智能制造的发展也是非常的重视, 政策扶持力度也在不断的增强, 在二零一二年我国更是颁布了很多关于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 使得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路线和主要方向更加的明确。

我国众多的部门都先后颁布了关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主要规划, 各项规划都明确的指出我国正在将智能制造装备作为我国制造领域发展的重点内容, 希望能够全面的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 不断的加强投资程度和研究力度。

2 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智能制造装备的主要发展趋势, 主要以德国目前正在推行的工业4.0, 以及美国目前正在落实的工业互联网装备最为明确。

2.1 德国工业4.0

德国目前正在推行的工业4.0主要就是应用信息物理系统, 呈现由以往的集中式控制, 逐渐向着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模式进行转变, 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建立具有灵活性的独特化、现代化的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模式, 使得制造行业能够向着智能化逐渐的进军。

信息物理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它集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 应用3C使得众多的技术能够有效得融合, 并且达到和谐共处的局面。系统能够进行实时的感知、并且实现动态化的控制。信息物理系统是集合计算、通讯、还有物理系统的统一化设计, 能够使系统的运行更加的安全可靠, 效率也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德国的相关部门在二零一三年时颁布了德国工业4.0的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发展路线, 从而提升德国具有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保证德国的制造行业能够长久、持续发展。

德国落实的工业4.0项目主要可以分为两方面, 第一方面就是智能化的工厂, 相应科研工作的重点就是整个生产系统和生产过程能够实现智能化, 同时, 还能够使得各项产品生产加工设施能够呈现网络化分布式。

其次就是智能生产, 主要研究的内容就是在企业产品实际生产过程中、人机互动和目前前沿的3D技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1]。

2.2 美国工业互联网装备

在二零一三年, 美国的一家公司发布了关于工业互联网相关的报告。在该报告中对于工业互联网的具体概念, 有着十分明确的阐述。

工业化使得众多的机械设备、基础设施和系统网络诞生出来, 工业互联网就是要求能够对众多的机械设备、传感器设备、计算机软件等进行有效的衔接, 使得能够成为一个高度集合的整体, 从而促进工业生产制造领域生产效率的提升, 并且减少生产加工过程中对于各项能源的消耗。

工业互联网装备能够对两次革命具有的优势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工业革命中, 诞生了很多的机械设备、机组和相应的工作站。网络革命使得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 也为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

工业互联网创建的三个关键元素是:智能机器、高级分析和相应的工作人员。在工业互联网中将这三个关键元素进行全面性的融合, 将制造装备与相应的计算、分析系统和感知技术进行有效的连接, 使得工业互联网创生出来[2]。

3 结语

智能制造装备将现阶段最为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 是高端制造装备发展的必经之路, 各个国家对于智能制造装备的研究和应用都非常的重视。

西方发达国家一些的研究成果和产品已经渐渐推向市场, 德国也在促进工业制造的转型。我国对于智能制造装备也在不断的加强投资和研究力度, 并且落实了很多福利政策, 希望促进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水平的不断发展。

摘要: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 对于我国的各个领域进步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智能制造装备是集合目前最为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 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于一身的新型制造装备, 与以往的制造装备相比较, 不仅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同时更加的安全可靠、还能够缩减对于能源的损耗。本文就是对智能装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详细的阐述, 希望可以提升人们对于智能制造装备的认知和重视, 不断的加强研究力度, 促进推广程度。

关键词:智能制造装备,工业,发展现状,趋势

参考文献

[1]宋慧欣."工业4.0"制造业未来之路[J].自动化博览, 2013.

俄罗斯军队防弹头盔的发展 篇4

晚上闲着没事,简单写一段,介绍介绍这次胜利日阅兵中,俄军展示的新型伯利特(BOLIT)系列通用防弹头盔。随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 80 年代开始换装新一代凯夫勒材料的头盔,前苏联的老旧金属头盔也将面临淘汰问题。苏军在上世纪 80 年代也开始研究新式头盔,由于美欧北约对前苏联/俄罗斯在芳纶纤维材料技术上的封锁,早期研制出的 6B14 等型号,都是对老式 SSh-68 的改进,性能并没有质的飞跃,所以都无疾而终。90 年代末,俄罗斯的芳纶纤维技术终于取得突破,研制出第一顶复合材料头盔 6B7,尽管这头盔重量高达 1.5 公斤,尽管初期的生产成本高达 400 美元,比欧美同类产品贵一倍,但 6B7 就像火种,不断改进诞生了许多性能优异的发展型,例如 6B7-1,6B7-1M,6B7-1A 等等。这时恰逢俄罗斯经济最困难时期,军队没有能力对老旧钢盔进行更新换代,事情就拖了下来。

随着普京上台和俄国经济形势的好转,俄罗斯军队开始有能力关注在近些年的车臣等战争中,出现的单兵防护装备,在外形、材料、质量及使用性能等方面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俄军近年来在组织和技术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 2001 年开始立项研制,2003 年推出 BOLIT-M 系列通用防弹头盔(产品代号仍然为 6B7,产品名称 Борит),现在这个系列头盔已经通过了各种试验并开始装备野战摩托化部队以及装甲部队。但俄内务部等从事治安反恐的强力机关,似乎没有以伯利特-M 头盔取代原内务部那种长护颈 TSH-5 和 K 系列钢盔的意思。

这个系列头盔,由三个企业制造,不同公司产品之间有细微的差别。同时还有商业版本,用于民防或准军事行动。俄军希望在若干年内逐步用 BOLIT 系列通用防弹头盔取代已装备快 40 年的 SSH-68 钢盔。俄军自称 BOLIT 通用防弹头盔防弹性能是原 SSH 制式头盔的 2 倍,可以使战斗减员减少 20% 以上。笔者个人极度怀疑这种说法,一般来说俄罗斯对自己武器性能的夸大已经成了惯例,所以在俄国人介绍自己武器的时候,人们都要下意识的打个折扣。

目前为止伯利特系列通用防弹头盔有好多种发展型号,有 6B7-1,6B7-1M,6B26,6B27,6B28 等型,其实俄国人也经常把这两种头盔搞混,不仔细看还真不好分清。(科罗廖夫出版)

6B7-1 头盔主要性能:

全重 1.2 公斤。防护面积 13平方分米。可在 5 米距离防御初速 315 米/秒的 BM 或 TT 手枪发射的 9 毫米 57-Н-181С 子弹。可以 V50 有效防御初速 580 米/秒的质量为 1 克的斜边圆柱体弹丸破片(V50 值=580)。使用新一代 Армос 芳纶纤维材料,悬挂装置采用皮带系统,下颚托使用皮条编织(原文如此),可随时安全地让头盔紧固士兵头部来保持防护性能,使用温度范围从-50°C至 50°C,可比较方便的附加其他防化防毒,通信等装置。配备夏季和冬季两种伪装罩。6B7-1 头盔还有一种轻量的发展型,被称为 6B7-1A,全重 0.9 公斤。

6B7-1M 头盔主要性能:

全重 1.25 公斤。防护面积 12.7平方分米。防御性能优异,可以防御初速 315 米/秒的 9 毫米 57-Н-181С 手枪子弹,可以 V50 有效防御初速 650 米/秒的质量为 1 克的斜边圆柱体弹丸破片(V50 值=650)。悬挂装置采用三点式,材料采用了特殊防水处理的芳纶纤维材料,防弹性能超出原老式钢制头盔的 2 倍。除了防护面积稍小,其他性能指标与 6B7-1 头盔近似。

这两种头盔外形有细微差别,6B7-1 型头盔采用皮质颚托,而 6B7-1M 型头盔采用塑料颚托。铆钉数量也不同(6B7-1 为 6 枚铆钉,6B7-1M 为 3 枚铆钉),6B7-1M 型护耳突出部位是近似方形的,而 6B7-1 头盔是近似椭圆形的。盔型上,6B7-1M 更加接近欧美和中国的盔型,外观比较好看。而 6B7-1 头盔看上去外形更加圆,主要原因是为了头盔与士兵头部各部位间隙尽可能的保持一致,这样在头盔受弹片打击变形的时候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佩戴者。

2006 年,俄军又推出经过改进的伯利特头盔,新盔分为三个型号:6B26,6B27,6B28。这样俄国的头盔型号就此进入跟俄国坦克一样复杂乱套的时代。6B26 型为轻型盔,重量只有 0.95 公斤。6B27 是普通型号,重量为 1.25 公斤。6B28 为空降型。三种盔防弹能力 V50 值为 600-650 米/秒,防护面积从 11 到 13平方分米不等。

头盔,重量只有 0.9 公斤

6B27 是普通型号,重量为 1.25 公斤,V50=650 米/秒

6B28 是为空降兵专门设计的,比较轻巧,但防护面积小

08 年 5 月,俄军的这种伯利特系列头盔出现在红场的阅兵式上,本善认为,这说明伯利特系列头盔今后将成为俄罗斯军队野战部队的标准头盔。

胜利日阅兵中俄军塔曼近卫摩步师和空降兵的方阵里,士兵就佩带着新型头盔,外面加有新型迷彩的布罩和风镜: 早期的 6B14 头盔,是 SSH-68 的升级增强版本,仍为钢制盔体,复合材料悬挂装置,V50 值大于 550 米/秒,重量 1.7 公斤:

这是用于做防护性能试验的 9 毫米 57-Н-181С 手枪子弹:

前些日子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因为南奥塞梯大打出手,图为佩戴新型头盔的俄军驻南奥塞梯维和部队:

俄军这种新型 BOLIT-M 系列头盔,性能比较先进,防护水平等几个指标与中国 QGF02 头盔相当,6B7-1M 与 QGF02 在 V50 破片防护初速值上几乎相同。头盔的防弹指标,是最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头盔的根本性能。而 V50 则是最能准确反映头盔防弹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所谓 V50 值,就是用质量为 1.1 克的斜边圆柱体弹丸,在规定距离内以不同的速度射击头盔,其中 50% 的弹丸击穿头盔,50% 不击穿,即达到 50% 的击穿概率,所发射子弹速度的平均值即为这顶头盔的 V50 值。V50 值越高,头盔防弹性能越好。6B7-1 型头盔的 V50 值是 580 米/秒,6B7-1M 型是 650 米/秒。而中国 QGF 系列芳纶头盔,特别是 QGF02 型头盔的 V50 值是 630 米/秒,美军 PASGT 头盔为 V50=609 米/秒、德军现役头盔为 V50=620 米/秒,北约通用芳纶头盔为 V50=487 米/秒。这样看,俄罗斯 BOLIT-M 系列头盔的防弹性能是比较高,这说明,原来比较落后的俄罗斯化学纤维材料工业,这些年有了明显进步。

俄军 BOLIT-M 系列头盔的防护面积为 1,300平方厘米,与中国 QGF02 头盔大体相同。解放军目前使用的 QGF02 头盔的有效防护面积是 1,266平方厘米,相比 GK80 钢盔增加了 16%。可别小视这 16%,在战斗中却是有生与死的天壤之别。

在保证防弹性能的前提下,如何尽可能地增大头盔的防护面积,中外各国的头盔设计人员都绞尽脑汁。至于头盔质量,自然是越轻越好。俄军 BOLIT-M 系列头盔全重 1.25 公斤左右,与解放军 QGF02 头盔的质量相同,比美军轻巧(美军小、中号头盔分别为 1.5 公斤和 1.59 公斤),头盔轻重与头盔材料、制造水平有关。非金属军用头盔采用的防弹材料主要是尼龙增强树脂、玻璃纤维及芳纶凯夫拉纤维。与前两者相比,芳纶的制造成本稍高,但同样重量的芳纶可提供 2-3 倍于其他纤维,5 倍于同样粗细钢丝的强度。综合造价、重量等因素,芳纶的确是能够大批量制造个人防护系统的最佳选择。

国产 QGF02/03 头盔

BOLIT-M 系列头盔,是俄军第一种用于大规模装备野战部队的标准非金属头盔。而在这之前除了内务部队的少量钛合金头盔,俄军以及前苏联军队在近60 年期间,都在装备钢盔。

前苏联的钢盔在 1939 年以前,命名以 M 开头,有 M15,M16,M36 型。1939 年以后改为 SSh(俄文为сш)开头,сш 是“Стальной шлем”(意思就是钢盔)的缩写。有 SSh-39,SSh-40,SSh-60,SSh-68,SSh-68m 等型号,后面的数字就代表了此型钢盔的开始装备时间。SSh-68 盔是前苏联的最后一型钢盔并一直沿用至今,今后将不再有金属的钢盔,都陆续改成芳纶头盔了。

前苏联的钢盔,可以从盔型、内衬、下颚带、印戳等特征来判断它的型号。SSh-40 与 SSh-60 的盔型相同,都是球形,但铆钉位置不一样,SSh-40 一侧的三个铆钉都在下面,成一线。SSh-60 的是二上一下。SSh-68 盔的盔形改为了圆锥形,一侧的三个铆钉位置与 SSh-60 一样,也是二上一下。SSh-60 和 SSh-68 的下颚带都是皮的。

这就是前苏联的老式 SSh-68 钢盔,重量 1.5 公斤,防弹能力 V50=250 米/秒。似乎是最后一种钢制头盔,服役年龄快 40 岁了:

前苏联和俄罗斯还有种比较独特的头盔,即钛合金头盔,有 маска-1ш,стш-81,стш-94,6B6,3щ-1-2,тш-5等多种型号。这是一种重型头盔,专门为城市作战和治安反恐战斗而设计的。这种盔的外形比较古怪,防护面积特别大,有点像古代武士的盔甲,其实大家经常可以在电视里见到俄罗斯联邦安全机构的特种部队,执行任务时佩戴这种头盔。

钛合金头盔在车臣战争时曾被大量的使用,已经后来俄罗斯经常发生的恐怖劫持事件中也可以频繁看到它的身影。

стш-81 头盔在俄罗斯已装备多年,很多士兵把这头盔起了一个“钛火锅”的绰号,由于使用钛合金材料,通常仅仅配备在特种部队,作为标准头盔配发野战部队是不可想象的。这种昂贵的材料也就俄毛敢使用。这种头盔的具体装备年份没有找到,不过本善最早发现这个头盔的时间是在 1992 年,当时我在俄罗斯的时候就发现内务部部队既有配发。而在最近发现的图片里,发现阿富汗战争时期,苏军就有装备,那么,很有可能 стш-81 头盔在 80 代初期就已经装备苏军了。

стш-81 头盔重达 2.4 公斤,主要是由三片钛合金装甲版所构成,这三片钛合金装甲版包覆住头的两侧、上方及后半部,完全保护各种角度的攻击。为了固定住这三片装甲板的位置,俄罗斯设计师设计了一个特别的口袋以容纳这三片钛合金装甲版,使它们可以安分的维持头盔的外形,并紧密保护头部不产生缝隙。因为这样子的特殊设计,使得口袋中的钛合金装甲板可以在维持头盔外型的形状下,有限度的调整各装甲板的位置。这样便可以做适度的微调以随着使用者的头形及尺寸而进行改变,已达到完全包覆头部的目的。再来,为了抵挡子弾撞击头盔的强大冲击力,стш-81 头盔拥有相当舒适厚实的缓冲层,以确保头部不会因遭受冲击而受伤。стш-81 头盔地发展型为 стш-94,性能大同小异,这里就不再熬述。

тш-5 型钛合金头盔,这几年的新产品:

6B6 钛合金头盔属于重型头盔,盔体为钛合金制成,全重 3.5 公斤,可以外加厚达 20 毫米防弹有机玻璃的面罩,主要用于特种部队的反恐作战:

从左至右,分别为 SSh-68、6B7、6B26、BSh-1 头盔:

前苏联和俄罗斯对头盔的装备并不太重视,这也是几十年来其军队一直使用老式钢盔的主要原因,随着 08 年 5 月胜利日阅兵的结束,BOLIT-M 系头盔也将大规模配发俄罗斯军队,从而使俄军称为世界主要军事力量中最后一个淘汰金属老式头盔的国家。

林业技术装备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5

要知道木材作为我国建设的三大材之一, 对于国民经济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热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潮流, 为了使林业采伐更加合理、高效, 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得到加强, 主要通过不断引入国内外的先进林业技术装备, 取长补短, 吸收创新, 使得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获得质的飞跃。越来越多的林业技术装备在林业生产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极大地提高了林业的劳动生产率, 确保我国营林和木材生产任务的高效完成。

然而过量的采伐林业资源使得森林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 针对该情况, 我国对森林行业采取了战略性的调整, 实施了天然林保护的多项措施, 林业技术装备也随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当前我国有超过2000家林业技术装备企业, 可以生产和提供超过500多种相关机械, 无论是在生产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品种, 我国都是领先于世界的。但是除了苗圃育苗作业外, 其作业的机械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而且尽管林业技术装备基本实现了生产机械化或者自动化, 但是很少能够达到世界先进的水平, 甚至只是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由于我国地势地形多样, 使得机械化程度难以提高, 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 主要是丘陵的地形地貌, 使得集体林区的生产和营林等作业难以实现机械化, 机械化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加上近些年来林业政策的结构性调整, 使得林业技术装备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甚至出现了很大的滑坡。其中与木材利用有关的产业发展较为顺利之外, 营林作业、林农的木材生产等作业还是处于人工化的阶段。林业技术装备的落后情况实际上和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相关。

2 林业技术装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2.1 林业技术装备发展不均衡

由于我国林业技术装备发展的起步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较晚, 而且林业技术装备研发能力也是较弱。在开发和研究林业技术装备中缺乏系统性, 导致专业之间的发展相当不均衡。加上长期受到我国经济政策的影响, 过分重视木材生产和利用方面, 忽略了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过分重视大规模经营的企业林业技术装备发展, 忽略了小规模经营企业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过分重视地理环境优良的林区林业技术装备发展, 忽略了地理环境较差的地区林业技术装备发展。

2.2 产品品种结构与需求之间不协调

林业技术装备相关的产品生产只是注重经济效益的多少, 偏向于大型的林业技术装备、工业生产线林业技术装备、大规模经营林业技术装备的生产, 而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个体作业的、应用面较窄的林业技术装备, 则缺乏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 林业技术装备一机多用的功能难以被充分发挥, 应用性差, 成本高, 以至于林业技术装备的推广难度加大。那些简易、便捷低价的林业技术装备则很少, 创新能力很低, 严重制约了传统替代性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

2.3 客观制约因素较多

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是以丘陵地形为主, 林业农业经营作业较为分散, 林业的社会服务专业化不高, 相关的服务组织发展速度非常缓慢, 使得大型林业技术装备的推广工作难以开展, 而前面提到的小型林业技术装备生产量较低, 品种少, 小规模林业技术装备的故障率大大高于大型的林业技术装备, 而且功能比较单一, 相关的配套设施少等。可以说客观因素直接制约了林业技术装备的推广与发展。

2.4 产品创新性低, 传统产品过剩

当前我国林业技术装备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并且将具有代表性、典型的林业技术装备进行改善, 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林业机械种类, 但实际上这些产品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对国外产品的仿造, 技术含量很低, 产品的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 传统的产品过剩, 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效益, 那些适合林业发展的新型产品开发较缓慢。另外林业技术装备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 使得那些批量低、品种多样、变化较快的产品开发创新投入少, 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不高。面对这种窘境, 很多企业又没办法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使得基础性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受到阻碍。不少林业技术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模式过于落后, 导致很多原材料和资源能源的浪费。这些观念传统、管理粗放、设备陈旧等问题直接制约了林业技术装备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2.5 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制约了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

前面提到不少地区林业产业的发展由于客观环境的制约, 使得林农经营作业过于分散, 经营成本加大, 经济效益低等。这种地区的特殊性需要一些携带便利、简易廉价的林业技术装备来支持, 但是这类林业技术装备对于企业来说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极其低的, 甚至企业生产制造越多, 亏本就会越多,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 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落实管理工作, 促进林业技术装备发展。

3 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趋势分析

3.1 国际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上林业发达的区域已经基本实现了生产经营的集约化, 营林作业、种植作业等主要工序也实现了机械化, 并且从单一的机械化向多层次机械化转变。林区中的木材生产、加工、林业技术装备都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 相关的林副产品加工也实现了工厂化、标准化的生产。对于林业中存在的灾害隐患也进行了防御技术, 通过遥感、卫星监测、智能控制等现代化技术来监测。

因此国际上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趋势在于更加迅速的吸收和运用现代化电子科技的成果, 向智能化、高效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更加重视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进一步降低林业生产作业的成本;林业技术装备结合融合液压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 逐步和生物技术进行结合。越来越多智能化的林业技术装备成果开始得到应用, 并且向着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实现舒适性与安全性的有机结合。

3.2 我国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趋势

中国林业技术装备未来的发展务必需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林业生产现状出发, 做到与当前现代林业发展总体要求的结合, 同时也要遵循林业技术装备发展的一般规律, 实现统筹规划, 更加明确林业发展目标, 找到符合我国当前国情、林业发展的道路。具体来说我国林业技术装备需要从简单模仿到自主创造, 从低端制造到中高端制造, 从低自动化到机电液一体化转变。在资源利用方面, 从高消耗像低消耗转变, 从低成本向高技术转变, 从高速增长向稳步增长转变等。另外还要更加注重绿色保护、生态养护, 将低碳环保深入贯彻到林业生产过程中, 促使产品从低附加值想中高附加值转变。林业技术装备逐渐实现自主研发, 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从而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支撑。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 当前我国林业技术装备发展仍然存在这不少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国林业技术装备有关部门和企业不断地吸取国外先进的林业技术装备发展经验和技术, 实现林业技术装备自动化和现代化, 另外针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源检测体系的建设要需要实现现代化, 从而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林业技术装备体系。

摘要:长期以来, 由于对林业资源采取过量的采伐, 使我国森林的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 木材的生产和发展已经面临着巨大的困局和危机, 相应的林业技术装备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调整。本篇文章论述了我国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现状, 同时提出了当前林业技术装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对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希望能够对以后林业技术装备发展提供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林业技术装备,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明刚.林业技术装备将迎来蓬勃发展新时代[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1, v.39;No.28701:4-7.

[2]周玉申, 肖智慧.我国林业技术装备现状与发展趋势[J].木材加工机械, 2011, v.2205:33-35+48.

[3]陈幸良.世界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借鉴[J].农业工程, 2012, v.2;No.602:13-16.

[4]赵奇, 赵小茜, 徐克生.国内外林业装备主要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05, 02:10-12.

防弹装备的现状与发展 篇6

风能作为一种绿色能源, 不仅资源丰富, 而且可以有效地利用, 其利用的主要方式是发电, 这将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按80m高度处6.9m/s的风速计算, 全球风能可利用资源量约为72万亿kW/年, 为水能资源储量的13倍。预计到2020年世界电力需求将上升到约26万亿kW, 到时即使只成功利用了1/3的风能资源, 即可满足世界电力需求。根据中国气象局的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10亿~12亿kW (其中, 海上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约7.5亿kW) , 远大于中国的水能资源储量。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风机制造中规模效应的发挥, 风电的成本持续下降, 由20世纪80年代的20美分/kW下降到21世纪初的5美分/kW左右, 今后仍有很大的下降空间。影响风力发电成本的主要因素包括:风力发电机组成本、基础及配套设施、使用寿命、风力资源、运行可靠性、电网吸纳性、年维修与管理费和税金等, 其中, 风力发电机组的制造成本对风电运营成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风机制造成本主要决定于单机制造规模。过去的成本下降更多的是依据技术进步, 今后成本下降的趋势是60%依赖于规模化、系列化和标准化, 40%依赖于技术进步。到2020年, 陆上风机的总体造价还可以下降20%~25%, 海上风电的造价可以降低40%以上。以最为成熟的欧洲市场为例, 目前其陆上风电的投资成本在800~1150欧元/kW。

1 风电装备市场

根据GWEC的统计, 从1996年起至2008年, 全球累计风电装机容量从6100MW增加至120791MW, 年均递增28.3%;新增装机容量从1280MW增加至27056MW, 年均递增28.9%。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的发展战略, 全球风电总装机容量2020年将达352~680GW, 风电电量将超3万亿kW, 这将占2020年总发电量的12%以上。预计2020年前, 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将以2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

从2000年起至2008年, 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从344MW增加至12153MW, 年均递增56.1%;新增装机容量从76MW增加至6246MW, 年均递增73.5%。按到2010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4000MW规模计算, 风电装备市场将可达到490亿~630亿元的规模。如果2020年我国风电占发电装机容量的7%~10%, 其发电量相当于5个三峡电站。根据我国风电基地规划, 将在内蒙古 (5000万kW) 、甘肃酒泉 (1100万kW) 、新疆哈密 (2000万kW) 、河北沿海和北部 (1000万kW) 、江苏沿海和近海 (1000万kW) 等地区建成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这将为国内风电装备市场带来勃勃生机。

2 南京风电发展环境

南京风电装备制造业处于落后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位, 但基础条件好, 发展潜力大, 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总体落后于市场需求, 与国际先进水平比差距较大;自主技术研发水平较低, 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够充分。部分产品规模现居世界第三, 明年将居世界第二, 总体经济规模尚未形成, 整机和配套零部件的供应能力严重不足。在克服整合联合、成套能力、研发能力、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不足之后, 将取得又好又快发展。

a) 优势:一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南京风电业起步较早, 发展较晚, 但增速较快。1997年开始风电齿轮箱制造并投运, 2004年开始产业发展, 当年实现销售收入约3亿元, 近四年来, 实现了快速发展, 销售收入2007年约24亿元, 2008年约55亿元, 预计2010年达到100亿元。二是产业基础比较扎实。南京现有风电装备研制单位共34家, 涉及风电装备的每个关键部件, 现已形成了较完整的风力发电装备产业链, 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同行业中位居前列的科技创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和产品, 拥有专门从事风电产品及材料研发的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三是发展环境优越宽松。南京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 工业和科技基础雄厚, 产业配套齐全。南京风电产业已列为南京市政府重点发展十大产业链之一, 专门成立了风电装备行业协会, 开辟了风电装备产业园。四是发展空间布局合理。通过风电产业的空间布局的调整, 主要骨干企业已有10家入住南京风电装备产业园 (江宁科学园) 。该园交通便利、装备制造业集中、关零部件配套齐全且服务质量好, 带动了产业集聚和企业聚群, 有利于“名片”效应的形成。

b) 劣势:一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MW级风电机组研发能力低, 没有完全摆脱引进、仿制、再引进、再仿制的被动局面。二是风电能力建设薄弱。主要表现在风电技术标准、风电检测与认证、风电设计咨询、科学计算软件、地面实验设备和风资源估计等方面。三是产业体系建设薄弱。MW级风电机组生产能力尚未系列形成, 风电服务行业如物流公司、风电场运行管理公司刚刚起步, 特别是检测、认证、设计咨询等行业还没有形成气候。四是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与国外相比, 缺乏高素质的总体型和创新型的专业人才, 也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

c) 机遇:一是国家宏观政策鼓励。中国政府强制性要求所有新的风电项目至少要有70%采用中国本土设备组件, 中国风电装备制造厂家也可以享受50%的增值税折扣, 新的鼓励政策不断出台。二是国家重视南京发展。国家发改委领导在南京视察时指出, 南京市要抓住机遇, 大力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业。在项目建设方面, 国家、省均给予了南京极大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三是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五年内, 国内市场年增幅将超过40%, 国际市场年增幅将超过20%。目前, 集中表现在产能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d) 风险:一是行业发展过热。全国整机、叶片、塔架生产企业都已超过了60家, 并有增长之势。各地政府不惜代价地追风, 各中介组织不停地炒作。二是市场竞争过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产品价格正在走低, 交货期日益缩短, 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三是质量要求过严。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运行经验只有11年, 有的制造企业提出了质保期20年口号。

3 南京风电发展现状

3.1 基础研究情况

南京利用自身的科教优势, 加大了风电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力度,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南京航天航空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和南京水利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完成了一批国家和省的重点课题, 有的项目已投入商业运行, 取得了良好的技术与经济效果;有的项目正处于工程化阶段。目前, 正在进行之中的一批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有:大型风力机的空气动力学、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系统、风电系统电压稳定问题与并网技术、风力发电机组分析与运行及控制、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控制技术、风电机组传动系统、组合蓄能新能源发电系统研究、MW级垂直轴风力机、电气无级变速双功率流风力发电机、双凸极永磁风力发电机、盘式磁通切换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

3.2 风电装备制造业现状

a) 风力发电机组:新疆金风是国内最大的整机企业, 已在南京立项, 建MW级风电机组产业化项目。一期建成年产200台MW级风电机组、1000台电机的生产能力, 二期建海上风机制造基地。南京苏耐格风力发电设备厂主要从事中小型风电场总承包和部分关键零部件的研制, 并已在境外建发电厂。还有企业准备上总装项目。

b) 风电传动系统: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是国内风电传动设备的龙头企业, 建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风电齿轮箱专业生产和全闭环加载试验流水线。1997年开发的机组已并网发电, 现已形成800~1500MW系列产品, 达到国际先进, 产品以出口为主。2MW已研制成功, 3MW已着手开发。现生产规模2006年1500台套, 2007年2500台套。南京金腾重载齿轮箱有限公司引进了德国先进设备, 生产风电齿轮箱系列产品, 主要出口德国和西班牙等地。南京星能机械有限公司的引进线正在建设之中。

c) 风电控制系统:南京南瑞集团公司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功开发并投运了我国第一套风电场并网接入监控系统。该系统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兆瓦级风电机组总控系统、双馈型风电机组核心控制设备、直驱式风电机组并网控制设备将有较大贡献。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继电保护和自动化产品生产企业, 依托其变速调频方面的技术积累, 启动了兆瓦级风电控制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 2010年将占国内同类市场份额10%。南京科远自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加大力度投入风能等新能源电厂控制系统的研发。南京冠亚电源设备有限公司专业从事于太阳能、风力发电控制器、专用逆变电源、并网逆变电源、智能控制器、电力专用UPS、应急电源 (EPS) 、变频电源等的研制, 技术国内领先。

d) 风力发电机系统:南京汽轮电机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引进了德国VEM公司1.5~2MW四种规格带齿轮箱的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技术, 2008年组建了南京长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新征地25.88公顷 (ha) , 投资10.5亿元, 年产4000台2MW级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

e) 风电叶片与材料: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特种纤维复合材料行业最大的集研发设计、产品制造与销售、成套技术与装备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目前年产叶片300套以上, 产品供不应求, 新项目建成后, 产能达1300台。南京江标集团已与同济大学联合成立了叶片技术研发中心, 引进了德国兆瓦级桨叶制造技术, 并得到了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 已为浙江运达、金风科技配套, 有望成为我国风电叶片的研制基地。

f) 风电场变电站、变压器:中电电气集团2005年成功研制出YBF型风力发电专用变电站, 2007年, 其风力变压器与江苏大丰风电场、国华风电等10多个重大工程签订了合同。

塔架:南京江标集团已为国内风场提供了塔架近4万吨, 今年已为浙江运达、新疆金风配套。南京大吉铁塔制造公司已具备风电机组塔架批量生产能力。

3.3 风电运营与金融保险

省内风电场合作运营在探索之中, 国外风电场总承包业务已经进行, 多家银行与保险机构正深度跟踪。

4 南京风电产业发展构想

4.1 发展战略

a) 专业化——以齿轮箱和发电机、控制系统为龙头, 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完整、企业间相互协调、产业链密切关联、社会化配套能力较强的产业体系, 做精各子系统。

b) 规模化——以南高齿为重点, 发挥其现有技术与资金优势, 实现风电齿轮箱产出两年超百亿、五年超两百亿的规模, 行业规模地位国内第一, 国际第二, 做大传动系统。

c) 集成化——以金风科技为中心, 行业协会为纽带, 整合南京优质科研与生产资源, 以合力的形式占领国内外风电市场, 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合作的集成度, 做强南京风电。

4.2 发展原则

a) 坚持市场导向: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MW级机组为重点, 大力发展大型成套风电装备和关键部件, 满足风电发展需要。

b) 坚持技术进步:以自主研发为重点, 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 努力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缩短大型机组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

c) 坚持调整优化:整产品结构, 发展优势产品, 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支持成套企业与关键零部件企业加强合作, 在专业化基础上深化分工, 形成专业化配套体系。加快发展风电机组设计、检测、专业化维护、物流、金融服务等, 完善我市风电产业体系, 拓展风电产业发展领域。

d) 坚持有序推进:用两年左右时间, 着力夯实风电装备产业化发展基础, 逐步消化和掌握1.5MW和2MW风电设备制造核心技术, 实现产业相对齐全和基本配套, 达到百亿级产业规模;用3年左右时间, 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导的3~5MW研发与生产风电设备产业链、打造千亿级产业规模。

e) 坚持发展方向:尽快形成产业聚集, 吸引更多的风电企业来落户, 在世界风电产业中形成地区品牌, 一讲做风电就提到南京。尽快形成完善的风电产业链。重点发展MW级的大型风机, 提高风电机组的国有化程度。

f) 坚持加大投入:加大风电的研发投资力度,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开发和生产相关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在积极推动高齿公司投资30亿元、长风公司投资10亿元和金风公司投资5.5亿元大项目建设的同时, 努力组织新项目的投入, 使其可持续发展。

4.3 发展目标

a) 总体定位: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风电设备制造业基地和出口基地;建成国家级风电装备研发和检测中心;成为全国风电装备产业的集聚区。

b) 产业规模:2012年基本形成2000MW整机制造能力和500亿元销售规模 (其中整机200亿元, 关键部件300亿元) 。

c) 产业结构:2012年基本形成整机与关键部件基本配套、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速齿轮箱、发电机、叶片、塔筒、法兰、轮毂、底盘、主轴、回转支承、变压器 (变电站) 以及控制装置等关键配套件, 其中高速齿轮箱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发电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

d) 组织结构:按照政策引导、企业自愿的原则, 通过协会引导, 积极推动整机企业与部件企业、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制造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 形成专业化基础上的合理分工。2012年形成2~3个50亿元以上企业 (集团) , 5~10个10亿元以上企业, 若干个1亿元以上企业。

e) 技术结构: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 全力推进自主研发,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2012年, 1.5~2MW机组总体上形成自主设计制造能力, 2~3MW机组总体上形成中小批量制造能力, 2MW以上特大型陆地机组进入试制验证阶段, 形成设计制造技术持续更新和现实应用能力。

4.4 发展举措

a) 制定专项规划, 引导行业发展。组织编制行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专项发展规划, 通过制定引导政策, 鼓励企业快速发展;建设创新平台, 倡导企业创新发展;实施科技扶持, 推动企业科学发展;调整产业布局, 引导企业集群与产业集聚, 促进我市风电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b) 采取有效措施, 打造完整产业链。一是政策鼓励, 做专做大。支持龙头企业, 做专产业领域并迅速做大产业规模, 形成产业特色。重点支持MW级风电齿轮箱、风力发电机、风电机组电控系统和桨叶规模。二是市场引导, 拓展领域。除了继续支持风电开发商、制造商和运营商外, 还应支持设计咨询、物流、检测与认证、机组安装、运行与维护、培训与教育、银行与保险业等。三是搭建平台, 强化合作。发挥我市科教资源优势, 联合企业、高校院所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共同对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完善和提高, 在此基础上建立风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立国家级的风能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认证中心、信息中心和培训中心。四是创新体系, 持续发展。重点扶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的联合, 通过整合资源、联合创新, 使企业、高校院所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五是广开渠道, 培养人才。针对风电产业发展对高级、中级、初级人才的不同需求, 以多种方式开展人才培养活动, 如开设风电专业课程、到国外学习培训、聘请国外的培训教师、引进国外先进培训课程等, 逐步建立我市特色的风电人才培养体系构架。

c) 设立专项基金, 支持产业发展:南京市政府已采取了相关积极的措施, 在专项扶持资金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力度方面作出了应有的努力, 并在探索新的投资方式, 今后还需加大对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资金扶持力度。

d) 营造融资环境, 支持企业发展:南京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 资金短缺、融资难已成为障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政府应为企业融资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沟通银企关系, 企业上市融资等方面, 加大对风电企业的支持, 使南京的风电装备制造业能抢抓机遇, 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

摘要:全球风力发电发展态势迅猛, 中国风电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风电产业既是朝阳产业, 也是风险产业。南京的风电装备制造业既面临着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如何发挥南京的优势, 在经济转型发展中, 实现南京风电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已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为此, 对南京的行业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发展构想。

关键词:风电装备产业,绿色能源,风力资源,电网吸纳性

参考文献

[1]北京恒州国际能源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风电设备制造商专题研究报告[R].2007.

[2]前瞻资讯行业研究中心.中国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分析报告[R].2007.

[3]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2008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报告[R].2008.

[4]王晓蓉, 王伟胜, 戴慧珠.我国风力发电现状和展望[J].中国电力, 2004 (1) .

[5]徐建源, 张明理, 李斌.风力发电技术发展现状及关键问题[J].华东电力, 2009 (2) .

[6]魏伟.风力发电及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J].电气技术, 2008 (12) .

[7]付蓉.完善市场环境促进风电发展[J].可再生能源, 2008 (02) .

冲压装备自动化技术现状与发展 篇7

随着汽车、家电、航空等行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板材加工设备、加工工艺均有了长足进步。据不完全统计,轿车零部件中40%以上是金属板材冲压件[1],由此可见冲压装备在汽车工业中的重要地位。

冲压装备自动化主要指材料供给、送料系统、换模、冲床的调整与运转、冲压过程中的检测报警系统等作业过程自动化,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冲压生产流水线的相应环节从而实现冲压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本文从压力机、自动送料系统和机器人搬运系统三个方面,阐述冲压装备自动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 压力机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1.1 传统大型冲压生产线

车身覆盖件和车身结构件是汽车板材冲压件的主体,主要加工设备是大型冲压生产线。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型冲压生产线通常以一台双动拉延机械压力机与数台单动机械压力机为主机,主机之间设置一个工件翻转装置,采用人工或机械的上下料方式,组成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流水生产线。这种典型配置在国外汽车工业中使用了近半个多世纪。在我国,90%的现存冲压生产线属于这一阶段的产品[2]。90年代后期,为了克服传统机械压力机在合模时冲击速度过高、公称力不能及时达到而无法冲压深拉延件的缺陷,我国新建大型冲压生产线的拉深压力机开始采用多连杆技术,其主要优点是:(1)拉延过程中滑块速度慢且均匀,空行程运行速度快,生产效率高;(2)拉延深度大,最大深度可达320mm,而传统压力机只有70mm左右;(3)用较小的偏心距实现较大的滑块行程,更便于上下料操作;(4)拉延过程冲击力小,有利于提高模具使用寿命和零件成形质量。

1.2 单机联线自动化冲压线

近年来,单机联线自动化冲压线在国内外竞相发展,成为汽车大型覆盖件自动化冲压生产的先进工艺技术之一,而且发展势头强劲。其通常配置为5~6台压力机,配有拆垛、上下料机械手、穿梭翻转小车和码垛系统等,全线长度60m左右。具有冲压质量稳定可靠、生产安全性高和柔性好等特点。由于上、下工位压力机的间距大,工件传输效率较低,生产节拍一般为6~9spm。单机联线自动化冲压技术占用资金较少,适合于多车型、小批量、高质量的大型覆盖件的冲压生产。在我国,经过近年来的新建和传统冲压联线自动化改造,现存约10%的冲压生产线属于该类型[2]。

近10年来,国外著名压力机供应商在全自动关键技术上又取得很大进展并得到成熟应用,如全自动换模系统、拉伸垫数字控制技术和功能完善的触摸屏监控技术等,使单机联线生产效率逐年提升。其中,全自动换模系统只需要操作人员在触摸屏上设置好模具号,模具更换的全过程由压力机自动完成,整个过程最多需要5min。全自动换模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1)平衡器与气垫压力自动调整功能;(2)装模高度、气垫行程自动调整功能,定位调整精度达0.1mm;(3)模具自动夹紧、放松功能;(4)高速移动工作台自动开进开出功能。

目前,国内的济南二机床集团在上述关键技术上也有所突破,代表了我国汽车冲压生产线的技术水平[3]。

1.3 大型多工位压力机

大型多工位压力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高效的板材冲压设备,代表了目前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形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大型多工位压力机一般由拆垛机、大型压力机、自动送料系统和码垛系统等组成。其生产节拍可达16~25spm,是手工送料流水线的4~5倍,是单机联线自动化生产线的2~3倍,具有生产效率高、制件质量高的特点,特别适合大批量冲压生产。据美国精密锻压协会统计,美国三大汽车公司680多条冲压线中有70%为多工位压力机;日本在美国的35条冲压线中有24台多工位压力机,占69%;日本国内的250条冲压线中,有80多条多工位压力机,占32%[4]。

在我国,由于大型多工位压力机结构复杂,造价昂贵,占用资金非常大,并且柔性不及单机联线自动化线,目前能够用于大型覆盖件冲压的多工位压力机还是空白。

1.4 其他压力机

上述压力机主要是应用于汽车外覆盖件的冲压设备。除此之外,目前国外还有一些压力机正处在研究和应用的前沿领域,如伺服压力机和高速压力机等。以日本小松为代表的厂商已经制造出市场化的伺服压力机产品,其与常规压力机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滑块行程按需调整,完全消除无效行程,生产效率超高;(2)运行过程实时调整滑块状态,精确到微米级,抑止产品毛刺出现,精度超高;(3)运行噪声大幅降低,过程振动也大幅减少,模具寿命提高,噪声超低;(4)可以设定滑块速度曲线和下死点停留等工艺需要的特殊工作模式,柔性超高;(5)无离合器,驱动部件较少,润滑油与电力损耗少,节能效果超强[5]。高速压力机主要满足精密小型电子零件的冲压需求。日本电产京利、山田、爱西施等厂商的产品已经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冲压节拍一般在800~1500spm。目前冲压节拍为4000spm的超高速压力机已经被开发出来[6]。

2 自动送料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工业发展对冲压生产效率、精度、安全等方面提出的更高需求,冲压手工送料已逐步被自动化送料系统所取代,这也是实现多工位冲压的根本要求。

2.1 机械手自动化送料系统

对于单机联线自动化冲压线,采用机械手送料系统是实现联线自动化的一种可行方案。其主要由数控上料手、取料机械手和穿梭小车组成,相邻两台压力机间的输送单元主要包括以下机构:(1)一个取料机械手配备对应工件的真空吸盘式端拾器,将工件从上位压力机中取出并放置在穿梭小车上;(2)一个穿梭小车沿着压力机间的固定轨道,将工件输送到下位压力机的上料手位置;(3)一个上料机械手配备对应工件的真空吸盘式端拾器,将工件从穿梭小车取出并放置到下位压力机中。上述自动化送料系统结构复杂,维修工作量大。德国舒勒公司在最新一代用于摆杆式多工位压力机上的摆动横杆式输送机(Swingarm-Transfer)的基础上开发出快速横杆式输送系统(Speed Bar),如图1所示。这种输送系统结构简单,输送效率高,可以实现模具和端拾器在单机联线自动化冲压线与多工位压力机之间的互换[7]。国内已有主机厂采用这一自动送料系统,为国内冲压生产技术与欧美汽车工业接轨奠定了基础。

2.2 多工位压力机自动送料系统

多工位送料系统是一个类似移动臂的装置,主要作用是把冲压件从一个工位移到另一个工位。多工位送料移动杆沿着模区移动,它们是主要结构件,移动冲压件的端拾器就安装在这些结构件上。在汽车冲压车间,根据送料的传动方式,多工位送料系统主要有:机械送料、电子送料和组合式送料[8,9]。

根据工件的输送方式不同,多工位压力机送料系统又可分为三坐标式和真空吸盘式。近年来,随着多工位压力机“同时出多件”的工艺需求,真空吸盘式自动送料系统得到更多应用[10]。如日本小松公司的新型多工位压力机,较多采用真空吸盘式送料系统;德国舒勒公司广泛采用的横杆式“Cross Bar”也属于这种方式(如图2所示)。

3 机器人搬运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

由于单机联线自动化在侧围等大型覆盖件冲压生产中的独特优势,其与多工位压力机共存发展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其中,六轴机器人技术日趋完善,成本越来越低,使用也越来越普及,其高度柔性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更多冲压线开始配备机器人自动化搬运系统。在机器人自动化系统中,作为自动化输送系统的主要部分,机器人主要完成板料拆垛、各压机间的自动上下料、板件传送翻转等工作,以取代繁重、危险的人工操作。机器人通过控制系统保持与压机的随动和连锁,完成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气动与真空系统监控及安全防护等。机器人的末端安装有端拾器,用于执行抓取板件的功能。由于板件为薄壁件,适合采用真空吸附的工作原理抓取,真空吸盘布置在高强度合金或碳纤维材料制成的端拾器支架上,吸盘数量及其布置方式依据具体的板件而定。气路控制系统带有真空度检测传感器,通过检测吸盘内真空度判断板件是否吸附到位、搬运过程中板件是否掉落等。端拾器的结构与板件外形有关,因此不同板件与不同工位均需配置不同的端拾器。舒勒的横杆机器人是为机械式和液压式冲压线提供的最新自动化设备(图3)。它将经过实际检验的、可靠的机器人技术与横杆技术的优势结合在一起。该系统包括一台常规机器人,这台机器人通过一根纵向轴及舒勒端拾器支架扩展了两根附加轴。水平移动沿安装在压力机立柱上的纵向轴进行。编程可在机器人控制面板上方便地进行。

近年来,为克服六轴机器人搬运过程中板件的抖动,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机器人搬运系统开发出了旋转七轴和端拾器自动更换技术[11]。旋转七轴技术是在机器人第六轴上加装一个伺服控制旋转臂,实现工件在上下工位压力机间搬运过程中的平移,避免了以往工件因180°旋转而产生的抖动与脱落,便于机器人搬运过程的提速。端拾器自动更换技术是在全自动换模过程中,机器人控制系统根据操作人员输入的模具号实现的:(1)原端拾器在旋转台上的自动定置和接头自动放松;(2)旋转台180°转动,原端拾器转出工作区域,新端拾器转入工作区域;(3)机器人与新端拾器接头自动夹紧,迅速回到工作原点待命。整个过程在全自动换模过程中完成,大大缩短了非生产工时,提高了整线的生产效率。

4 结束语

伴随电子技术的发展,联机、联线、联网等技术得到了充分应用,我国金属板材冲压装备自动化技术得到长足发展。

(1)单机联线自动化冲压线与大型多工位压力机是当今大型冲压装备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两大趋势。但是用于大型覆盖件冲压的多工位压力机在我国汽车工业中的应用几乎是空白,这是我国冲压装备业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

(2)经过近年来的新建和改造,我国现有冲压线中约10%实现了单机联线自动化,部分线采用了Speed Bar或旋转七轴机器人等先进输送系统,为国内冲压生产技术与欧美汽车工业接轨奠定了基础。

(3)鉴于我国汽车工业生产集中度较低、新车型换代越来越频繁的客观事实,未来几年,单机联线自动化冲压线仍是发展主力,用于大型覆盖件冲压的多工位压力机可能会在中外合资汽车厂率先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春生.冲压工艺设备的技术进步与发展[J].机械工人(热加工),2006,(12):10.

[2]中国锻压学会,编.2004(上海)中国国际金属板材切割、冲压、成形、制作会议论文集[C].中国锻压协会,2004.

[3]庄宇昀,徐辉.冲压线的发展[J].一重技术,2005,(4):20-22.

[4]北京机电研究所.锻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日)小松产机株式会社,编.小松产机产品技术样本.2004.

[6](日)电产京利株式会社,编.电产京利产品技术样本.2004.

[7]季晓明.快速横杆式(SpeedBar)自动化输送系统[J].机械工人,2005,(4):14-16.

[8]徐刚,鲁洁,黄才元.金属板材冲压成形技术与装备的现状与发展[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04,39(4):16-22.

[9]江天华,刘颜辉,周英.多工位压力机电子送料技术[J].锻压机械,2002,37(3):3-5.

[10]上海舒勒压力机有限公司,编.舒勒公司产品技术样本.2008.

当涂县农业装备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8

1 我县农业机械化现状

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县的农业机械化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农村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和允许农民自主购买经营农业机械政策的出台, 使农业机械优先于其他生产产品进入市场, 引发了农业机械化发展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机制由计划调节转变为政策引导下的市场调节, 增长动力机制实现了由“外力推动型”转化为“效益驱动型”。

第二, 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增长, 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 结构不断优化。根据县农机化部门2012年底统计, 各类拖拉机总量达10462台、联合收割机466台、水稻插秧机164台、谷物播种机119台、粮食烘干机械37台、农用排灌机械72477台、农用水泵71698台、农产品初加工作业机械837台、畜牧养殖机械169台、运输机械3172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48台。2013年全县机械耕地、播种、收获面积也达到全县植作土地总面积的75%, 而且近几年来, 耕地、播种、收获的机械化水平呈逐年增大的趋势。

第三, 农业机械化适用新技术推广面积迅速扩大, 加快了农业技术进步和高效优质高产的步伐。近十年来, 机械铺膜、深耕深松、节水灌溉、化肥深施、精量半精量播种、秸秆粉碎还田以及高效安全施药植保等机械化适用新技术的推广面积迅速扩大, 小麦、水稻跨区收获声势浩大。

第四, 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壮大, 有力地支撑了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目前, 全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机构有10多个, 职工近60人, 其中技术人员占到近90%;乡、村、及各种专业化的农机管理服务和生产服务组织10多个, 从业人员达到100多人;农机户超过100000余户。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的引导下, 全县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在力求实现自身产业化的基础上, 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以技术创新带动了产业创新。

第五, 虽然我县农机化水平已经有了较大提高, 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仍然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农机产品的技术含量、农机化经营、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等一系列内容都存在着不足。

2 制约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

一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虽然县农业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比重平均每年仅下降1个百分点, 但至2012年仍高达45%, 且近几年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不降反升, 由此, 这种过多过剩的农业劳动力使农业机械化无法推进。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只有加快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 才能推进农业机械化。但由于目前的城乡分割及多种因素阻碍农民进城发展, 我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很慢。

二是农民收入水平低, 增速慢, 相对于昂贵的农机价格收入更低。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 生活消费支出接近收入, 全家一年下来难有结余款。虽然国家从2005年开始在农机方面每年给予不少的扶持, 但如果考虑到微小的收入及农机养护等方面的支出, 则大多数农民仍没有购买农机的能力。

三是农业电气化滞后。至2012年, 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65%, 而机电灌溉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2, 占人口70%的农村其用电量极少, 占全县发电量的30%-35%。农村电价不仅单价水平偏高 (相对于城市) , 而且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更偏高。

四是农民文化水平依然过低。虽然2000年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但真正上完的也不过是80%。据2012年统计, 如果年龄超过50岁以上的, 初中没毕业的占70%, 如果年龄超过55岁的, 基本上都没完成小学学业, 以前更低。如果考虑到教育水平, 则问题更严重。这样的文化水平怎可奢谈农业机械化。

3 对我县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下, 我们必须对我县目前的农机化发展方向做必要的调整, 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 鉴于目前一些常规的农业机械, 如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在农村趋于饱和, 我们就应该必须向他们提供价格更合理、可靠性更高、性能更先进的各类新型农机, 尤其能保证粮食等主要经济作物增产的关键和紧缺机具。

第二, 新研制的农用设备要满足农业高产、优质和高效的要求, 要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 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同时相应考虑农机的环保效果, 多发展有利于保护土壤结构、防止水分流失的联合作业耕作机和防止残膜污染环境的清膜机械等。

第三, 针对我县农业资源日益减少的现状, 要积极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的目标, 研制一批性能更为可靠的化肥深施、精量播种、精量施药、秸秆还田和节水灌溉机械, 发展节粮型畜禽养殖设备以及节能型机械, 具体的就是四个字:小、轻、快、低。

第四, 要重点解决机械化生产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研制急需的选种、育秧、栽植和收获等方面成套设备, 加快农副产品深加工成套机械的研制。

第五, 农机化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衔接, 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农业机械要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农产品的种植、加工、运输、包装、保鲜、储存等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 推动农业生产实现产业化、工厂化和现代化。

4 重新考虑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在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的前提下, 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将受到深远的影响, 我们必须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 应重新考虑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第一,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项目, 应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 重新进行调整, 与国际发展紧密接轨。如本县大公圩地区虽然植作面积辽阔, 但由于经济文化水平低, 剩余劳动力多, 使用田间作业机械的需求量不大, 因此, 我们有必要组织专业的人员去推广, 去发展。

第二, 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确定今后农机化发展方向:一是继续发展小麦、水稻生产机械化, 为粮食稳定增长服务, 要着重在提高粮食品质上下功夫, 为此要在粮食生产环节机械化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烘干、精深度加工、清癣包装等机械设备, 延长产业链;二是大力研制开发蔬菜生产、畜禽水产养殖和特种经济作物生产加工的机械, 为外向型农业服务;三是积极推广有利于减轻污染、节约资源、保持环境的机械设备,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三,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次序, 要从过去重产中, 轻产后, 只提供初级产品, 转变为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机械设备, 通过精加工和深度加工进入国内外市场, 再根据市场需求和规模发展环节的机械化, 建立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第四, 农业机械的作业服务, 要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转变, 严格进行成本核算和选择, 以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应用的经济效益。要鼓励、支持现有的农机户和乡村集体农机服务组织走向市场, 开展社会化、市场化的作业服务。

轮胎翻新技术与装备现状及发展方向 篇9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旧轮胎环境无害化管理订正技术准则》(UNEP/CHW.9/18·巴塞尔公约·11April2008)一文中指出:“在垃圾填埋场,废旧轮胎占据了宝贵的空间,无法进行生物降解,并且常常高出地表形成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在列举了轮胎结构和化学组分后《准则》强调,废旧轮胎因热值高于焦炭、原煤,一旦燃起会引来大的灾害,并在焚烧分解过程中释放大量有害物质,对空气、水源、和土壤造成很高的污染。

旧轮胎是一种需要占用大量环境空间的废物,并且难以压缩、收集和消除,轮胎是啮齿动物理想的生存场所,也是传播登革热和黄热病的蚊虫之繁殖场所。及时有效地对废旧轮胎进行回收与处理,是环境保护对轮胎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基本要求。

轮胎的翻新是轮胎资源循环利用的首选[1]。及时将替换下来的旧轮胎进行翻新利用,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减少固体废弃物量的增加。在翻新加工过程中,对旧轮胎的检验与不能翻新轮胎的拆解,为轮胎和轮胎部件的再次梯级化利用提供了“胎源”或“材料”。也为废轮胎的资源化处理提供了按照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部件的分类分选。如此,橡胶资源可依据不同的轮胎(结构)橡胶配方去深层次、高效高质化再生利用,为实现轮胎资源化、能源化的利用创造有利条件。

翻新轮胎再制造与制造新轮胎相比,轮胎翻新所消耗的材料和能源要大幅度减少,在占地节材、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突显优势,属于低碳消费的经济范畴。以普通的载重汽车轮胎为例,翻新一条轮胎可以节约橡胶9kg、炭黑4kg、钢丝帘布3.4kg、石油18kg、钢材1.75kg[2]。翻新轮胎所需要的能源消耗量约为400兆焦(约111.1kWh),而制造一个相同新轮胎所需要的能源消耗量约为970兆焦(269.4 kWh)[3],可见翻新加工的能源消耗仅为全新轮胎的41.2%,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低碳利用效果。

我国对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已经有长期的经验和成果。翻新轮胎早已成为应对废旧轮胎固体废弃物有效处置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相关产业政策、标准和规范,大力扶植翻新轮胎行业发展,并将轮胎的翻新纳入再制造范畴。

2009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40条明确规定,“国家支持企业开展机动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的再制造和轮胎翻新”。

2010年5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发出《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发改环资[2010]991号)。提出加强再制造技术创新就要加快再制造重点技术研发与应用。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轮胎再制造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全面推动轮胎再制造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2010年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发布的《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2010年第14号)。将推广“预硫化和无模硫化翻新轮胎翻新技术”列入大纲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目录中,并给予减免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

工信部于2010年12月31日发布《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工产业政策[2010]第4号公告),全面阐述了轮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现状,提出了轮胎再制造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预期目标,指出要严格行业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企业技术进步,重点任务是:提高轮胎翻新率,优化产品结构。

2 翻新轮胎技术与装备

随着现代翻新轮胎加工工艺、材料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全新轮胎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翻新轮胎产品的检验标准和使用性能也提高到了一定的水平。

翻新轮胎的检验完全是按照全新轮胎的物理机械指标进行考核与验证的,其安全性和使用要求也与全新轮胎相同。一般,优质载重汽车轮胎在骨架材料没有失效的条件下可翻新1至3次,并且得到与全新轮胎同样的行驶里程。同样优质航空轮胎在胎体没有失效的条件下可翻新5至9次,并且得到与全新轮胎同样的起落次数(相当于汽车轮胎的行驶里程)。

2.1 预硫化轮胎翻新基本工艺

预硫化翻新轮胎的基本工艺是:轮胎经过清洁(必要时进行消毒与清洗)→烘干→胎体检验→局部修补(包括轮胎的钉孔修补、断面修补和补强修补)→胎体打磨(包括胎冠的局部修整)→磨面喷(刷)涂胶浆→贴合预硫化缓冲胶、胎面→安装包封套(包括安装硫化内胎、可拆卸轮辋或卡环)→预硫化翻新轮胎硫化罐内硫化→拆卸包封套(包括拆卸硫化内胎、可拆卸轮辋或卡环)→成品检验→入库。

重点工序有:1、打磨(也称削磨)。目的是除去旧轮胎的胎面胶和胎体结构允许更换的补强帘布层(冠带层、缓冲带束层),为轮胎翻新界面的粘合提供符合工艺要求的几何尺寸,使磨面均匀并符合表面粗糙度要求。2、喷(刷)胶浆。目的提供胎体磨面与新胎面间的良好粘着力;有效地隔绝磨面与空气的接触,防止新鲜磨面污染或继续降解;其中的溶剂使磨面橡胶溶涨,胶浆中的活性(助剂)成份与胎面橡胶相互浸润,可起到临时粘合的作用。3、贴合成型。目的是在打磨过的胎体磨面上,用贴合的方式安装新的胎面。以预制、带有轮胎花纹或同时带有骨架材料的胎面为轮胎翻新更换材料;以预硫化缓冲胶(也称:中垫胶Cushion gum)为粘合材料,将其按照工艺规定贴合于胎体磨面上。4、硫化。预硫化翻新轮胎的硫化是指将翻新轮胎中的生胶(主要是指预硫化缓冲胶)在硫化罐内进行的硫化。利用硫化罐提供的温度、压力和控制的硫化时间,按照设定的硫化程序,使翻新轮胎在由包封套等工器具组成的柔性空间内完成(预硫化缓冲胶的硫化)化学反应。

随着载重汽车轮胎的子午化率的提高,用包封套技术替代模型、用翻新轮胎硫化罐替代翻新轮胎硫化机的工艺成熟。由于翻新轮胎的胎面提前被硫化,在硫化罐内,起粘合胎体和预硫化胎面作用的预硫化缓冲胶成为被硫化的“主角”。一般,硫化罐工作压力范围:0.55~0.60MPa±0.02,包封套工作压力范围:0.04~0.05 MPa真空度和0.35~0.50 MPa±0.02,硫化内胎工作压力设定范围:0.75~0.80 MPa±0.02。升压过程有硫化内胎压力与硫化罐内压力的比例控制,有包封套的真空与压力转换控制。其硫化温度可以控制在95℃至115℃范围选择,硫化罐内的硫化温度一般不超过120℃,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护轮胎的胎体。翻新轮胎直径不受“入模尺寸”的限制,不同规格的翻新轮胎也可以在同一硫化罐内硫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2.2 预硫化法翻新主要加工设备

预硫化翻新轮胎的主要加工设备有翻新轮胎打磨机、翻新轮胎贴合成型机、预硫化翻新轮胎硫化罐—常被人们称之为“三大主机”。

翻新轮胎打磨机采用仿型控制的加工方法。主要功能有,翻新轮胎胎体采用充气压方式的装夹,可分为卡盘式或膨胀轮毂式。充气使轮胎骨架材料充分舒张,在此条件下打磨,可保障胎体磨面的尺寸精度,满足磨面的轮廓形状及粗糙度的工艺要求。精确控制轮胎帘布层到胎面基部胶的厚度,保证预硫化缓冲胶与胎面基部胶的准确贴合,而不是轮胎其它的部位。

翻新轮胎贴合成型机分为两种,分别用于贴合环形预硫化胎面和条形预硫化胎面。主要功能有,轮胎采用与打磨工艺相同的轮胎装夹形式,预硫化缓冲胶的贴合、预硫化胎面的贴合都采用辅助对中心机构、纠偏控制等手段,保障翻新轮胎成型尺寸精度要求。采用排气式滚压方法,压合预硫化缓冲胶和胎面。条型预硫化胎面需要进行胎面接头处理,包括定长、裁断、接头部位局部处理等。

预硫化翻新轮胎硫化罐按照加热方式可分为:电加热、导热油加热和蒸汽加热等类型。主要功能为,建立硫化罐、包封套及硫化内胎的压力体系,通过加热使预硫化缓冲胶流动、定型、与胎体和胎面交联,最终完成胎面的更新,并达到符合轮胎层间粘合强度的物理机械性能。

2.3 活络模型硫化与无模硫化翻新轮胎

2.3.1 活络模型法翻新

随着轮胎的子午化率的提高和轮胎的使用速度和承载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对轿车和特种轮胎(航空轮胎、工程机械轮胎)的翻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证轮胎在翻新过程中的均匀性、整体性,满足更换轮胎部分结构部件的要求,采用活络模型法翻新轮胎是最好的途径。

活络模型硫化法翻新轮胎具有以下优点:(1)胎体成型过程一般采用挤出缠绕法,胎面无接头、轮胎的平衡度好,使得翻新轮胎产品的高速性能高于同规格预硫化翻新轮胎性能;(2)在轮胎入模硫化前可进行胎体的静平衡差度检测,按照检测结果与差度值,在轮胎标定的轻点处定量粘合生胶,使硫化后的翻新轮胎静平衡差度减少到最低值;(3)硫化时,胶囊或硫化内胎提供的内压高(可与新胎硫化压力相同),可保证缓冲层、被更换的帘布层及胎面硫化所需的压力;(4)胎体的进出模具方便,可避免翻新轮胎在进出模具时易造成轮胎花纹及花纹沟槽的受损伤。

活络模型法翻新轮胎技术是替代传统表壳式模型翻新方法的新一代翻胎技术,具有高合模压力,低温(外温加热系统可控制在135℃以下)硫化特点,可分别对轮胎冠部、肩部和胎侧分段控制加热;硫化内压由胶囊内或水胎提供,热温度可控制在100℃左右,以保护轮胎气密层。目前该轮胎翻新工艺已经向机模一体化方向发展,可节省了制造专用轮胎硫化机所耗用的大量钢材。

2.3.2 无模硫化法翻新

无模硫化翻新工艺主要在大型或巨型工程机械轮胎翻新时采用。按照其硫化罐加热方式可分为:(1)蒸汽直接加热式;(2)间接加热式;(3)过热水直接加热。伴随着工程机械翻新胎面胶和缓冲胶配方设计、新材料的应用及翻新工艺技术的创新发展,目前的技术水平趋于成熟。轮胎胎面打磨、挤出缠绕胎面胶后,在轮胎表面刻出轮胎花纹,即完成了硫化前的准备。

早期无模硫化的加热方法是将蒸汽直接加入硫化罐内,此种方法会造成硫化罐内温度不均匀;因硫化压力是由蒸汽压力提供,受到温度控制影响,造成了硫化罐内压力的波动,目前此法基本上被淘汰。

现行工艺常用的是以压缩空气或压缩氮气作为介质,为硫化罐提供硫化压力;以蒸汽、导热油等为热源,在硫化罐内通过换热器进行间接式加热;轮胎在硫化罐内进行缓慢地转动,以保障轮胎在硫化罐内受热均匀。其特点是硫化温度便于精确控制、对硫化翻新轮胎的加热比较均匀,可保护轮胎胎体;但是硫化压力相对较低(0.6~1.0Mpa)。

采用除氧后的过热水为介质,在硫化罐内建立压力,可以获得较高的压力(2.0~3.0Mpa)。通过控制过热水的温度(温度控制在120℃∽135℃)对轮胎进行直接加热,也可以保护胎体。

近几年大型工程机械轮胎的翻新开始采用预硫化工艺技术,由于胎面另行制造,耐穿刺、耐磨损与抗撕裂的特点比较明显,使用的时间(相当于轮胎的行驶里程)大幅度增加,是未来工程机械翻新轮胎的发展方向。

3 翻新轮胎的检测

翻新轮胎属于再制造品,因此在加工前和成品检验时,需逐条进行无损检测,这些工作应在轮胎翻新工厂内完成,以保证轮胎质量。

3.1 密度变量无损检测

检测翻新轮胎胎体内部,通过不同材质、损伤部位密度变化,判断翻新轮胎的内部质量缺陷。

使用轮胎超声波无损检测机(NDI)。由超声波发生与接收装置组成,根据超声波遇到轮胎的缺陷处时,频率会产生变化的原理,判别轮胎的内在质量,适应于载重汽车轮胎和中小型规格的工程轮胎,由于精度较低,目前已经基本上退出轮胎的检测。

使用轮胎X射线无损检测仪。通过X射线照射被检测的翻新轮胎胎体,将得到的X光影像,通过计算机处理,在显示屏上可直接观察胎体的内部情况,可对翻新轮胎结构层(帘线断裂、钢丝锈蚀等)损伤判别,特别适用于全钢丝子午线翻新轮胎的检测。

3.2 电场变量无损检测

使用轮胎钉孔及气密层无损检测仪(NDT-Ⅱ)。利用橡胶的不良导电特性,采用不同频率、高电压建立桥式电路,在轮胎胎冠和胎体内腔之间建立电场,利用胎体转动时阻抗和感抗值的变化、及高压电击穿方式对胎体进行检查,并将刺伤胎体的钉孔、密封层的漏点检查出来。

对于非直接贯穿胎体刺伤,如胎体层间刺伤、密封层漏气等缺陷也可以检测,为快速准确确定钉孔位置提供有效手段。有全钢丝子午胎和斜交轮胎两个选择,分别采用不同的高频发生器及不同电压供其检验。

3.3 剪切形变无损检测

使用轮胎激光无损检测仪。利用激光电子散斑错位技术,通过对轮胎真空加载前后得到的光学影像,利用计算机数字化处理,将轮胎内部脱空产生形变而引起的激光干涉图像转换为可视图像,利用计算机对数据库的样本缺陷与检测结果比对,可将直径为0.3㎜以上的轮胎内的缺陷部位(如脱层、气泡、杂质等)自动判断出来,并在轮胎上标出缺陷的位置。此检测法目前在国内外翻新航空轮胎检测中普遍使用。部分载重汽车翻新轮胎的检测也开始使用。

3.4 轮胎气压(无损)检测

使用轮胎充压验胎机。它包括轮胎夹持,自动升降旋转机构及安全防护装置,对于载重汽车轮胎充压范围,对轮胎充气压。载重汽车轮胎的压力范围在150kPa~700kPa,航空轮胎的压力按照规格要求进行,对轮胎胎体充气尺寸、气密性及其他明显的胎体缺陷进行检验。

3.5 航空斜交轮胎气密层检测

使用轮胎气针验胎机。将清洁的压缩空气,用气针刺入斜胶轮胎的帘布层,按照工艺充气压,保持一定时间;停止充气后,用肥皂水喷其表面和胎体密封层,人工检查密封层有无气体漏出,判断轮胎结构层有无起鼓等。

4 翻新轮胎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

目前国家现行的翻新轮胎标准有:国家标准GB14646-2007《轿车翻新轮胎》、GB7037-2007《载重汽车翻新轮胎》、GB13651-2009《航空翻新轮胎》、GB/T9747-2008《航空轮胎实验方法》、GB/T4501-2008《载重汽车轮胎性能室内试验方法》、GB/T2997-2008《载重汽车轮胎规格、尺寸、气压与负荷》、GB/T21286-2007《充气轮胎修补》、GB/T532-200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与织物粘合强度的测定》、GB/T1190-2009《工程机械轮胎技术要求》;国家化工行业标准HG/T2177《轮胎外观质量》、HG/T3979-2007 《工程机械翻新轮胎》、HG/T4123-2009《预硫化胎面》及HG/T4124-2009《预硫化缓冲胶》等。

5 翻新轮胎未来技术与装备发展方向

将轮胎再轮胎制造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循环经济增长点是轮胎再制造的工作重点。包括:实现国外先进技术与国内成熟适用技术的衔接,形成轮胎再制造关键技术与高科技装备研发和生产体系,提升轮胎再制造产品设计、制造技术水平,建立科学的产品质量、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寿命周期的评价体系,以科技创新去占领行业科技制高点。

翻新轮胎再制造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研究领域有许多亟待研究的专题。如:(1)预硫化翻新轮胎的“低温高粘合强度预硫化缓冲胶的系列产品”研究,包括与其配套的胶浆产品;提高预硫化缓冲胶与轮胎磨面、与预硫化胎面粘合强度,在保护轮胎胎体的温度条件下,尽可能提高硫化反应速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2)研究硫化橡胶粉在预硫化胎面中的应用,从胶粉的表面活化,胶粉在混炼过程中的工艺研究,到预硫化胎面的挤出工艺与模型法硫化工艺,得到耐磨抗撕裂胎面胶系列产品;(3)工程轮胎低温、高压、无模硫化新工艺的研究,通过科技创新,改变我国目前在该项技术领域的空白局面,提高巨型工程机械轮胎的翻新质量,开辟延长轮胎使用寿命新途径;(4)研究子午线航空轮胎翻新工艺,包括研发相关关键设备与仪器,填补我国在该项工艺技术领域的空白;(5)研究轮胎翻新(岛式)加工中心新型装备,目前普遍采用流水生产线的工艺方法;研究设计翻新轮胎充气夹持、削磨、涂胶、贴合与缠绕成型步序技术集成,制造多功能一体机的加工设备,将诸多工艺控制参数集中控制;对一次装夹,多工位加工,将加工空间与加工时间按照程序设计为一体,仅需配置相对应的预硫化翻新轮胎硫化罐和必要的检验仪器,即可满足翻新轮胎生产要求,特别是有效地解决体大、量重的巨型轮胎(每一条3~4t重,直径在2.5~4.5m)多次装夹和搬运问题,提高了加工精度,又达到节地、节材和节能的效果;(6)研究翻新轮胎的梯级化利用,利用翻新轮胎在翻新后可以降低轮胎使用速度级别的相关条款规定,研制在采矿区内、砂石料场、滩涂、山地林场等轮胎使用条件较为恶劣场所使用,从事短途运输的非公路行驶轮胎的翻新,提高旧轮胎的利用率。

轮胎是消耗部件,更是安全部件。翻新轮胎产品质量与产品寿命周期的研究是轮胎翻新再制造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可追溯的产品数据库,通过产品信息检索,全面了解轮胎参数、翻新材料、翻胎工艺、翻新轮胎检验、轮胎使用等信息,通过科学手段的分析与评价,指导翻新轮胎的加工与再制造也是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Revised technical guidelines on environmentally sound manage-ment of used tyres(UNEP/CHW/OEWG/7/INF/9)3 March2010.

[2]朱坦.加强废旧轮胎资源循环利用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J].中国轮胎资源综合利用,2005,11:8-9.

上一篇:设计造型下一篇:转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