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灾

2024-07-16

建筑防灾(精选十篇)

建筑防灾 篇1

大型商业建筑一般是指用于商业经营活动建筑, 按照面积标准, 楼层的建筑面积≧5000m2或总建筑面积≦15000m2的商业建筑。针对大型商业建筑的功能其有以下特点: (1) 体量大;建筑高度有限。 (2) 钢构使用范围较大。 (3) 无窗和固定窗结构较多。 (4) 内部的功能复杂, 人流的疏散路线导向性差。 (5) 内部可燃物品数较多。

商业建筑的性质决定了建筑内人员密集且流动数量多的特点, 因此防火防灾尤为重要。而商业建筑本身火灾荷载大, 扑救难度大等方面。大型商业建筑的火灾特点有: (1) 空间复杂且大、可燃物较多、火灾荷载较大。 (2) 内部空间功能复杂, 存在多种因素可导致火灾发生。 (3) 火灾产生大量的烟气及有毒、有害物质。 (4) 火灾扑救困难。

二、大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以防火设计也需要与时俱进, 以前的防火设计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商业建筑的发展。针对近年来大型商业建筑的消防设计情况来看, 就以下就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一) 分隔防火分区问题。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 在大型商业建筑中为了保证消防安全, 最好不要使用防火卷帘。大面积防火卷帘的使用常会出现很多问题, 因受热卷帘箱的缝隙导轨及卷帘下部会发生变形, 受火焰作用时防火卷帘向受火面凸出, 而失去阻火隔烟作用。发生这些问题时都会阻碍防火卷帘功能发挥防火作用。

(二) 实施人员疏散问题。

大型商业建筑有人员密集的特点, 发生火灾后, 在场人员情绪难控制, 疏散问题更难控制, 这对消防安全的保证造成很大威胁。如果设置众多卷帘把通畅的公共走道及宽阔的中庭空间分割, 也会导致人员疏散困难, 增加人们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三) 有效开展灭火救援行动问题。

大型商业建筑发生火灾时, 火际蔓延特别快同时释放大量热量, 消防人员想要深入扑救火灾的难度很大。

(四) 有效设置商业空间的问题。

大型商业建筑的商业功能是其主要功能, 由于大型商业建筑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体, 因此, 不同的商家对于商铺的装修的要求也不同, 有些艺术性比较强的商品对于空间的要求比较特殊, 如果仅仅按照一般的防火要求进行防火设计, 则无法保证大型商业商业功能的发挥。由于商业消防疏散规范中对于疏散宽度有严格的控制, 由于商业建筑人流量大, 消防疏散宽度很大, 导致疏散楼梯间的宽度很大, 使商业空间大大减少, 采购流线组织流畅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大型商业建筑给安全疏散带来的挑战

近年以来, 各大城市中大型商业建筑的建设十分迅速, 建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建筑功能也向多样化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安全疏散的难度。随着商业建筑的发展, 其安全疏散也面临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 建筑规模大, 功能复杂。

近期建设的大型商业建筑, 内部的功能越来越丰富, 向着多功能趋势发展, 同时规模也越来越大。现代大型商业打造了一个大而全的体验购物集合体, 方便了消费者, 却增大了消防隐患。第一, 由于功能复杂、用电设备多, 线路复杂, 供电的设备功率打, 使用时间较长, 且安装隐蔽, 极易发生火灾。第二, 商场的人流量较大, 难免有乱仍烟头或随身携带的易燃品的人, 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第三, 很多商场内部有餐饮区域, 提供食品热加工, 由于明火的使用, 使火灾危险性更大。

(二) 中庭空间增大。

现代大型商场通常都有跨越两层及以上楼层的共享空间, 中庭周边还设了过街天桥和购物通道。中庭使内部环境更自然、通透, 且能增加建筑内部各区域之间的交流, 使空间更有趣味性。

(三) 交通组织复杂。

大型商业建筑由于体量较大, 其水平及垂直交通组织都特别复杂, 又由于不同的功能分区, 更加大了建筑内部交通组织的设计难度, 导致疏散出口数量、疏散宽度、疏散距离易与现行的规范发生冲突。有的建设单位为了增加可租售的商业面积, 减少楼梯的数量, 也使疏散问题越来越严重。

(四) 疏散路线长。

首先, 防火规范要求疏散路线较长。其次, 大型商业内部营业厅内柜台和商品摆放的方式由于经营的需要会不断变化, 所以在商品展示柜间穿行的距离增加, 同时设立疏散指示标志带来不便。

(五) 疏散标志不明确, 导向性差。

现代大型商业建筑, 内部都作了豪华的装修, 使疏散视觉效果弱化了。发生火灾时, 疏散导向性差, 且设施标志不明确, 很容易造成疏散困难。

(六) 火灾荷载比较大。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 商业建筑的规模也逐年增加。大型商场内部的展示空间巨大, 所展示的商品种类繁多, 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一般商场设有各类专区, 并设置在不同的楼层。其共同的特点是大多商品为可燃物品, 及部分易燃品, 这些商品集中摆放的同时也造成了可燃、易燃物品高度集中。一旦起火, 则很难控制、容易造成大面积的立体火灾。

(七) 火灾产生大量的烟气及有毒、有害物质。

若商场中的衣物、毛料被引燃, 会产生碳黑颗粒, 同时分解大量有毒有害气体, 如CO、CO2、HCN等。由于大多数商场用木材及合成材料来装修装饰, 火灾时也会产生大量烟雾和有毒有害气体。烟雾使建筑内部能见度下降, 妨碍人员辨认疏散路径, 同时有害、有毒气体会使人员部分或全部丧失疏散能力, 从而会产生、加重人员伤亡。

(八) 火灾扑救困难。

由于开发商或商家片面重视经济利益, 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对消防设备疏于管理和维护, 导致商场投入使用后很多消防系统和器材实效。消防队员进入建筑灭火时, 由于受到体力和装备的限制, 达到的高度有限, 加上燃烧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的烟雾和气体, 以及热辐射作用, 导致消防队员很难近距离接近火源进行有效的灭火。由于火灾时人员的疏散方向与消防队员进入火场的流向相反, 不仅影响了人员的快速疏散, 也影响了灭火人员迅速进入火场。

四、商业建筑的防火及安全疏散设计对策

(一) 控制火灾的蔓延。

现有的商业建筑最为突出是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问题、防火分区划分问题。次要问题是室内可燃装修。商业火灾的特点是荷载大, 燃烧猛烈, 发展速度快, 所以必须要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并保证其在火灾发生时能有效地运行。同时, 建筑物内部要划分防火分区, 用封闭楼梯间来阻隔火灾的发展, 装修材料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以降低火灾的蔓延速度, 以此有效实现对火灾的控制。

(二) 商业建筑的安全疏散。

安全疏散设计是进行人流组织, 交通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为了避免人员的伤亡, 疏散用的楼梯应能有效的防排烟。减少人员伤亡, 必须加强疏散楼梯的防火防烟功能, 提高人员心理素质, 掌握必要的逃生方法。保证在疏散过程中, 疏散标志、事故照明等发挥正确的作用, 将会对人员的疏散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帮助人员逃离火场, 但若安全出口被封堵或上锁, 疏散楼梯堆放物品。同时要保证楼梯的数量、宽度, 以及疏散路线通畅等, 才利于疏散。

(三) 合理的消防分区。

当建筑的某个部位起火以后, 设置防火分区能将火势限定在特定的范围中, 避免建筑内部发生轰燃。为物资的疏散和救援工作的展开争取更多的时间, 能有效的减少和控制火灾所造成的损失。由于商业建筑需要划分大空间, 所以其防火分区比其它功能建筑复杂, 且空间多以开阔为主, 各部分任意想通。所以工程人员在进行设计时都应多方面的考虑, 合理的划分防火分区。

(四) 合理设计每个防火分区的疏散出口。

设计时, 大型商业建筑应保证每个防火分区应有两个不同方向的疏散出口, 并保证一定的距离。其中本防火分区必须有一个疏散出口, 且宜沿外墙设置并直通底层到室外, 另一个疏散出口可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出口, 出口必须是甲级防火门, 或出口上部设置加密喷淋, 不得为防火卷帘。切实保证安全疏散是大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应着重注意的方面, 所以必须严格控制防火分区。当然完善大型商业建筑的防火功能还有很多, 还需认真地分析。要认真的开展这类建筑的防火设计工作, 做好监管活动, 进而确保其能够实现其真正的意义, 确保人们的购物顺心安稳。

(五) 其他安全疏散措施。

商场的防排烟设计。造成火灾中人员伤亡最主要的原因是烟气。因此防排烟的设计的对保障人员安全性尤为重要。设置防火门的部位一般为疏散门或安全出口, 它既是人员疏散经过的疏散出口或安全出口时需要开启的门, 又能保持建筑防火分隔完整。喷水幕帘设置在自动扶梯出入口附近, 它从不同方向喷淋建筑内部, 该系统与建筑物内的喷淋系统一起共同延迟火灾的蔓延, 并为人员撤离提供时间。

五、结语

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已经成为商业建筑设计的主流趋势, 而大型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尤其重要, 设计人员对于大型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时, 要实地考察后, 结合相关大型建筑的使用要求, 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防火设计, 同时还要保证大型商业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 即在进行大型商业建筑设计时, 切实地按相关的消防规范进行设计, 满足消防规范的要求, 为日后避免许多安全的隐患, 也为和谐社会和节能社会的体现创造了深远的影响。

摘要:顺应经济文化及科技的发展, 建筑的形式、设计等等亦随之革新。而伴随城市化发展的大步伐商业建筑的发展模式逐渐成为追求艺术、个性等多功能的复杂建筑综合体。大型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必须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对大型商业建筑火灾设计的主要特点和难点的整理和分析, 探讨提高大型商业建筑抗火性能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大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防灾减灾

参考文献

[1]赵伟.扁平超大型商业建筑消防性能化设计评估的困惑[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

[2]程彩霞, 方正等, 大型商场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买例分析, 灾害宇, 2003.

[3]程冰梅与戴丰秋, 大型综合商场安全疏散设计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2.

[4]陈俏恒, 浅谈商业建筑空间安全疏散性能化设计[J].民营科技.

[5]刘静, 关于超大型商业综合体安全疏散情况的探讨[J].武警学院报, 2012 (6)

[6]王祁为, 李建华.性能化防火设计在商场消防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 2006 (5) .

[7]胡克旭与高皖扬, 商场火灾危害性浅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7 (4) .

建筑防灾课程作业要求 篇2

授课年级: 建筑学二○○九级 制定时间: 2012年10月

一、总体要求:

通过建筑防灾课程的学习,建立起完整的建筑防火与无障碍设计的概念,熟悉建筑防火与无障碍设计相关知识与规范要求,在建筑设计中综合考虑和解决好防火安全与无障碍设计问题。

根据本课程讲授的建筑防火设计和无障碍设计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结合一项自己的课程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对该建筑方案进行建筑防火和无障碍设计深化与表达

二、成果内容与要求:

1、图纸:提交完整的建筑设计方案图,包括总平面图、各层平面图,屋顶平面图,主要立剖面图。图纸要求达到一定的技术设计深度,进行较为完善的建筑防火设计和无障碍设计,设计应满足国家相关设计规范的规定,图中标明门的开启方向、坡道坡度、卫生间布置、设备管井布置等,在平面图上注明主要尺寸,绘出必要的局部放大平面图。

2、建筑防火设计说明:根据本课程讲授的建筑防火设计的主要内容,对提交的建筑设计方案进行防火设计剖析,按照《建筑防火设计要点》的相关内容做出该方案的防火设计说明。说明要求防火设计概念清楚,条理清晰,内容完整,表述准确。(防火分区划分与安全疏散设计如用文字不能完全表述清楚,可绘出必要的示意图)

三、成果形式: 每2人一组完成A3幅面,图纸、说明均为普通白纸打印,统一封面格式(附封面样式)

四、评分要点

1、建筑类型选择适当,规模、复杂程度适中

2、建筑防火与无障碍设计概念清楚,建筑分类明确,设计符合规范要求

3、建筑防火分区划分合理,分隔措施得当

4、建筑安全疏散设计合理、符合规范要求:安全出口设置情况,疏散楼梯间形式,疏散距离与疏散宽度,消防电梯设置等

5、图纸表达的完整度、规范度以及与作业要求的对应度

6、建筑防火设计说明概念清楚,条理明晰,内容完整,表述准确

五、参考资料

1.建筑安全

吴庆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建筑防火设计

张树平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相关设计规范: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

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4)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 十七周周四12.27 上午十一点之前 附:建筑防火设计要点

一、设计依据

1、国家颁布的有关消防技术规范、规定

2、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有关城市消防规划的文件等

二、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

1、建筑概况:建筑物名称、使用性质、功能组成,建筑面积、建筑高度、层数,结构类型等

2、建筑防火分类:非高层民用建筑

高层民用建筑(一类高层建筑

二类高层建筑)

3、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主要建筑构件(防火墙、承重结构、填充墙、隔墙、楼板、屋顶承重构件等)的 耐火性能(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三、建筑总平面防火设计

1、建筑周围相邻建(构)筑物的性质及防火间距

2、建筑周围消防车道的设置情况

3、高层建筑裙房的设置

四、建筑防火分区设计

1、建筑平面及竖向布置、防火分区设计(是否有跨层空间、自动扶梯等开口部 位):分区面积与分隔措施

2、建筑中特殊部位的防火分区设计:如中庭、地下商店、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等

3、附设于建筑内的配套设施的防火分隔设计(锅炉房、变配电室、设备用房、消防控制室等)

五、建筑安全疏散设计

1、建筑安全出口

(1)建筑安全出口的数量(每个防火分区、每个房间、地下室)(2)疏散楼梯间设计

a.疏散楼梯间形式——非封闭楼梯间、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室外疏散楼梯

b.疏散楼梯间至首层和屋顶的设计(在首层与其他部位隔开并直通室外、疏散楼梯间在各层 的位置、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数量)

c.地下室楼梯间的设计(在首层与其他部位隔开并直通室外、与地上层楼梯之间的防火分隔)

2、安全疏散距离

(1)房间门至最近的安全出口疏散距离(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

(2)房间内最远一点疏散距离

3、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及房间疏散门的宽度

4、建筑内人员密集的场所(观众厅、会议厅、多功能厅等)的设置位置、面积、最大容纳人数,疏散走道的设置、安全出口的数量,走道和安全出口的宽度,固定座位的排列、排距等设计

六、消防电梯设置情况

消防电梯台数

消防电梯前室设置情况 首层距外部出口的距离等

七、建筑构造

1、防火墙、防火卷帘、防火门窗等的设计

2、疏散楼梯间、楼梯和疏散门

3、管道井、玻璃幕墙等的设置和分隔设计

八、地下车库的防火设计

1、汽车库规模(停车数)、防火分类

2、防火分区设计

3、安全疏散:

1)每个防火分区内人员安全出口数量,最远工作地点疏散距离

体验防灾演习 篇3

以乌龙结尾的防空演习

虽然现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很和平,但是作为曾经被屡次轰炸过的城市,每年都会试鸣防空警报。而我们学校也搞过防空演习。早在演习前的一个月,我们就接到了通知,几月几号几点会有防空警报,到时候要疏散到附近体育馆的地下人防设施。因为是一场“事先张扬的空袭”,所以如何疏散,每个班级疏散的顺序和路线都一再地被讨论和确定,基本上做到了每个同学和老师都心中有数。

演习当天,我们也的确训练有素,1分半后,第一个班级的同学已经跑出了学校大门,5分钟后,整个年级都已经抵达体育馆。如果你以为,接下来演习就圆满结束的话,那你就错啦!人防设施的铁门被一把大锁牢牢锁住,可是钥匙却不在任何一个老师的身上。换句话说,没有人想到这扇门是被锁住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钥匙仍然无影无踪,如果真的有空袭,我们或许只能在体育馆的屋檐下躲避了!最后整整等了10多分钟,才有人来开门。

我想,生在和平年代,真的很幸运!

消防学习全体验

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消防演习,下面是对此次消防演习的真实记录。

时间:2012年×月×号早上7点

参与者:全校师生和消防局的消防员(阵仗很大吧)

周四早上7点,正是我们差不多要起床的时候。突然,原本播放起床音乐的广播喇叭警铃大作。一开始我们以为它坏了,但是它一直不停地响。接着听到了宿管阿姨的声音:“同学们,宿舍楼发生火灾,请立即撤离,立即撤离!”那一瞬间,当然大家都呆住了!

在“马上穿上外套冲到外面”和“整理好重要的东西再走”之间,我踌躇了起码10秒钟。当我看到门外有一个同学连鞋子都没穿就冲下楼梯的时候,我决定抓起手机逃命。下楼之后,发现消防局也来了。不过马上就被告知是消防演习,不是真的着火,万幸!

但是一切都是按照真实来演练的,包括消防水柱,太真实了,真实到那些晾晒在外面的被子都被淋湿了!还看到一个男生在楼上喊救命,消防员接着架起云梯去救他,应该是特意安排的。

而知道了真相的同学呢,则一个个都满脸兴奋的表情,毕竟这是我们学校第一次事先没有通知的消防演习,时间点又选得很特殊。演习中,消防员们还示范了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在火灾中该如何逃生等知识,感觉受益颇多。当然,周围还有很多还穿着睡衣的同学,这下,每天赖在最后一分钟起床的人是谁你知道了吧!不过老师还是非常肯定他们的做法的,因为逃生最大的宗旨是“马上”,如果穿好衣服再拿好包,逃生概率就会降低很多。

“平静”的地震演习

出国前就对日本非常注重防灾演习有所耳闻,毕竟是地震多发国家。到了日本后不久就碰到了一次地震演习。演习事先并没有通知,上课上到一半,突然学校广播中开始播放地震警报。大家马上拉下桌子上的坐垫——把它折成避难头巾戴在头上,躲到桌子下面。接着广播中又发出了集合到操场的指令,令我惊讶的是,不到5分钟,全校师生就都撤离到了操场。

整个过程中最让我震惊的是大家的态度,没有大声喧哗,没有吵闹和嬉戏,大家的神情和平时去操场集合做操一样,甚至比平时的秩序还要好,完全可以用“平静”二字来形容。如果真的不幸遇到了灾难,大家应该也会和现在一样那么镇定。我突然想到自己在国内的时候曾经看到动画片小丸子里有一集,讲的就是地震演习,还强调避难时要左手搭在右手上,这样可以避免相互拥挤而造成更多伤害。

我在国内时,学校也搞过消防演习,但是为了让视察的领导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大批人群的移动,为我们规定了行走路线,在能够利用的楼梯里只能走规定的楼梯,拥挤得一塌糊涂。这种“做戏”的演习,非但不能防患于未然,还会在真正遇到灾难时雪上加霜。

防灾害兴趣小组

高二的时候,学校下午开设了选修课,大家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选上一些课程,内容五花八门。从“朱自清散文赏析”到“英语口语”,是学校为素质教育做出的重大尝试。而我,和几个好友一起,选择了“防灾减灾”这门课,原因嘛,我们中间有一位是地理爱好者,这门课和地理总算挨得上一点边。

第一次上课的那天,虽然我们已经预计了人肯定不多,但是仍然很意外,因为仅有6个人选了这门课。不过老师倒是一点不失落,而是照常开始发教材上课。上课的主要内容是各种各样的灾害知识学习,从观看历史上各大灾害的纪录片,到如何在不同灾害中最有效地求生,应有尽有。而且,因为人少,大家仿佛是一个学习讨论小组。最大的感觉是,原来防灾减灾里有这么多学问,但是之前我们却是基本一无所知。

而最大的收获要数在老师的联系下,红十字会的急救员给我们做了一次急救训练,包括各种急救的包扎方法——三角巾的头部包扎、单眼双眼的包扎、下肢骨折包扎等等;伤员的搬动;心肺复苏的方法。

2012是否真的会来呢?大家内心深处都是一笑置之吧!这些在防灾演练里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也许在关键时刻可以救我们一命,当然最好是永远都用不上啦。

编辑/杨明珠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防灾意识初探 篇4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防灾意识,防灾措施

0 引言

纵观历史,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与各种灾难抗争的历史,中国具有复杂的地形环境和气候状况,政治状况变更引起的战乱不止,人民群众在长期与灾难斗争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和理论,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民居建筑防灾抗灾形式。

民居建筑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的生存提供一个安全的场所和空间,可以避风躲雨,远离虫蛇猛兽的侵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居加入了其他物质性和精神性的需求,产生了不同的元素,丰富了建筑的内容和形式。传统民居受到来自生产生活、民族地域、传统文化、宗法礼制等多方面的影响,但防灾避难始终是民居发展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民居最基本的功能。

1 民居建筑防灾意识的形成

防灾避难的思想一直贯穿在民居建筑的谋划、营建和使用之中,从孤立分散的原始群落到村镇以至城市的产生,从“聚生群处”(《吕氏春秋》)到“城郭沟池以为固”(《礼记·礼运》),民居的发展呈点—线—面的变化,建筑形式也由雏形穴居、半穴居发展到“木骨泥墙”,再到后期成熟稳定的砖木石结构,这也是防灾思想和要求在建筑形式上的具体体现。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选址建宅、搭梁盖瓦的过程融入了许多阴阳风水、五行八卦等非科学的唯心哲学思想,并使之理论化,神秘化。除去这些,其核心还是人们为了更好的生产生活,主观能动地寄对环境的选择和处理,房屋的布局和设计,以及某些象征意义的符号这些手段,达到躲避灾祸,保一方水土平安的目的。

2 民居建筑防灾的精神性与物质性

精神性防灾包括与民居紧密联系的宗祠、牌坊、文塔、泰山石敢当等,人们往往希望能够借助这些力量进行消极庇护,带来心理上的安慰以达到躲避灾难和祸事的目的。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农业社会,精神性防灾的思想根深蒂固,对民居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物质性防灾是人们运用传统技术和经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进行防震、防火、防水防潮、防风、防雷以及防御入侵等等。在民居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3 民居建筑防灾的具体措施

3.1 房屋选址

1)近水:场地一般均选择靠近湖泊,河流,既满足日常生活所用,也有防备干旱,灭火,防止疾病,调节小气候等作用。2)近山:在多山的地方,背山面水的房屋能获得良好的通风、采光并可以有效的排水、抵御寒风[1]。

3.2 防震措施

1)地基处理:通过夯实地面和打木桩改良地基是加强抗震效果的主要措施;2)木构架结构:穿斗屋架,砖木混合结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柔性结构体系,内部结构可以相对自由的活动,避免整体刚度过大导致垮塌(见图1);3)平面对称、合适的长宽比:避免应力集中发生破坏性的扭转;4)柱脚可以在柱基础上进行有限的滑动,消耗了地震中的部分冲击力;5)墙体加固、加筋提高了墙体的强度、延性和整体性[2]。1996年正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遭遇了七级强震,影响到了联合国官员申报的信心,但经过实地勘察,丽江古城的民居只是外墙受到了轻微损坏。“墙倒屋不倒”就是对传统民居良好建筑抗震性能的真实写照。

3.3 防火措施

1)庭院、天井:如同作为防火区划阻止火势大面积蔓延,并且是迅速排烟散热的有效途径,例如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四水归堂就是这样的平面布局(见图2);2)封火山墙:有效地阻止火势通过屋面向外蔓延;3)三封一散平面布局,减少立面的开敞面积,增加了非燃的围护墙体。

3.4 防水防潮措施

1)庭院、天井:通过集中疏导的方式迅速有效地排除积水,散发潮气和热量,增加采光面积,调节了居住环境小气候;2)墙底开孔:加快空气流通,排除室内潮气和散热;3)砖石墙基或柱基:提高防水防潮能力,保护上部结构;4)屋面出挑飞檐:保护墙体,遮挡雨水。

3.5 防风措施

1)围合式的高墙院落:减轻大风的影响,保持内部正常生活环境状态,特别是福建地区的土楼和围楼,更是将大风的影响减少到最小(见图3);2)合适的平面阔深比例:面阔小于进深,减少正面迎风面,减弱对后进的影响;3)封火山墙:起到的作用还能保护山墙的屋面薄弱部位,防止被大风掀起破坏[3](见图4)。

4结语

传统民居建筑的防灾意识和措施是在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的有限条件下,劳动人民通过反复实践和经验积累取得的宝贵财富,一方面,它体现了人类适应大自然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它和其他因素一起在客观上形成了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风格。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不断发生的各种灾害破坏了我们的正常生产生活,有的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应当在设计创作中,借鉴传统民居建筑的理念和措施,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防灾减害的危机意识,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更好地建设我们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参考文献

[1]黄汉民.福建土楼[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2]陆元鼎,魏延均.广东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建筑防灾 篇5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高一(16)班的池xx。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防灾减灾,从你我做起。

下周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XX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六万多人遇难、一万七千多人失踪。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

当天地的愤怒席卷而来,灾难降临之时,生命的脆弱暴露得如斯一览无余,赖以生存的一切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猛兽撕碎。曾如此坚强的钢筋水泥,在自然的强大面前束手无策。可看见,离散的骨肉、同胞的鲜血,流不尽的冰凉泪水,也随着地底下的怪物一同传出;可听见,哀恸的悲号,发自灵魂的叹息,直达九重云霄,经久无法平息。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灾害确实可怕,但比灾害更可怕的是无知,我们的身边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灾害的侵犯和隐患,如台风、暴雨、火灾、地震等等,因此,对我们全体师生而言,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显得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上下楼梯靠右行,讲究秩序,轻声慢步,防止踩踏事件的发生;

2、现在正值春夏交替季节,温差大,同时也是病菌滋生的季节,同学们要注意保暖,教室多通风,勤洗手,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防灾减灾,人类共同面对 篇6

在“5·12”全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来临之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冰雹和强降雨于5月10日侵袭了甘肃省岷县部分地区,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这场山洪泥石流灾害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居安思危”,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的普及宣传和组织落实工作,不断增强全民的灾害忧患意识和自救能力,是当前摆在我国及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紧迫任务。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面对骤然而至、猝不及防的天灾人祸,我们應当总结古今中外防灾减灾的经验教训,最大限度地唤起广大民众以及各级组织领导者的忧患意识和防灾抗灾观念。

“灾害总是在乘人不备的时候到来。”我们应该将防灾减灾意识实实在在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使之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只有从日常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才能构筑防灾减灾最坚实的基础。有备才能无患,防灾胜于救灾。防灾减灾,人类当应共同地面对!

建筑防灾 篇7

1. 华工建筑整体建造情况

华南理工大学北校区系原中大石牌校园的一部分,位于白云山以东的丘陵地带,地处近郊。校园中心区的主要建筑群、水系、道路等基本保留,风貌尚存。其规划、设计和建设正处于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建设的高潮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校园建筑建于1932-1937年间,存在有三种不同的建筑风格:中国固有式风格、混合式风格和现代主义风格。主要建筑皆采用中国固有建筑形式,,其他建筑形式和装饰则相对简洁,融中西不同风格于一校之中。建造技术普遍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钢屋架或混凝土平屋顶、钢窗等西方先进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亦是传统古典复兴式的建筑风格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近代优秀建筑作品。

2. 校园建筑调查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由于现行规范不可能面面俱到,设计也不能尽善尽美,因此已落成的建筑物不可能百分百安全,再加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建筑物本身的老化,安全隐患必然存在。对已落成建筑物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是城市防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选取了华工48栋建筑作为调查对象,从建筑设计,后期改造,周边环境等多方面分析了建筑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供可参考的改进和防范措施。(表1)

2.2 主要现状问题与对策

如今高校的普遍扩招使原有校园设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使用需要,随之而来的是校园建设面临新建、改建、合并、调整等各项任务,后建建筑与原有建筑不协调,存在功能分区不明确、使用不方便、交通混杂等问题。

此次调研着重于对校园建筑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因素进行调查,问题如下:

2.2.1 用电隐患

2.2.1. 1 现状问题

(1)电器设备临近外廊露天放置,没有足够的防潮防水措施,接口的裸露对电路造成不稳定因素,造成电箱内元件短路,导致火灾隐患。

(2)外露且凌乱的管线布置无任何保护措施,在外部自然条件下易老化损坏,造成触电事故或引起火灾。

2.2.1. 2 解决对策

(1)将高压电箱移入室内房间,最好设置专门的设备房,并做好防潮防湿措施。使用防火材料包裹隔缘,并定期检查替换。

(2)建筑所有电线尽量不出现明线,且处理整齐。对缠绕在外墙的管线进行全面整理,埋入墙内或地下,并设保护管线,改变凌乱外露的现状。

2.2.1. 3 小结

旧式建筑普遍存在着电源线明线铺设的现象,对于各种电器设备的放置也没有配备足够的空间。同时这些老房子的电力配置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消除电气设备的隐患,关键是保证电气设备安全运行。在电气设备安装中,正确选择各种电气设备的规格形式和容量;各种电光源灯具控制开关安装中做好防热、防爆和防漏电措施;电气节点保证接触良好,正确选用各种过载保护措施;在电器设备运行中保证绝缘良好,严格执行操作制度,加强维护保养做好通风措施。安全合理用电,严禁电气带病运行等隐患出现。

2.2.2 防水隐患

2.2.2. 1 现状问题

(1)厕所排水不畅,地漏排水效果不好,有积水,易滋生细菌且易滑倒。

(2)外廊作为学生们晾晒衣服的主要地方,较易形成地面积水。走廊排水坡度不足,且多处凹凸不平,不能及时把积水排出。

(3)卫生间入口设有相当高度的挡水。各层男女卫生间门口均设有50mm高的挡水,材质与室内地面相同,不易识别。

注:以上问题是概括性统计数据,并不能完全涵盖现实存在的所有隐患,部分建筑物存在未能达到的调查范围,在已发现的各类问题中,有些已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得到改善。

2.2.2. 2 解决对策

(1)适度找坡,利于排水,保持管道的通畅性。将台阶做防滑处理。

(2)增设屋顶、窗外等晾衣空间满足晾衣需求。重新布置下水道口,重新找平地面,使坡度满足排水需求,每层划分排水分区。

(3)建议降低挡水高度,并将走廊一侧做成斜面,通过室内装修合理找坡,增加排水,或于挡水上设置醒目的安全标识。

2.2.2. 3 小结

防水故障的出现集中在屋顶、墙壁以及室内,主要为卫生间周围的漏水、屋顶突出物的机械室与设备室的漏水、楼梯间平台的雨水渗入、门厅周围的漏水,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是设计者、施工者和使用者对于防水认识的忽视和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期建成建筑的防水问题应积极进行调查研究,根据现有使用状况改进设计,并提高防水施工的精度和工艺。

2.2.3 防火隐患

2.2.3. 1 现状问题

(1)消防器具及配套不足,不能保证各层均有消防器具使用。

(2)消防栓水管暴露,玻璃窗破损,个别安检签单被撕损。

(3)消防水管配备的水龙头有漏水现象,致使楼梯处常年积水。

(4)早期安装的消火栓长期缺乏维修保养,导致锈蚀、阀塞无法启闭供水,灭火器喷嘴堵塞、药剂失效损坏、丢失等现象。

(5)部分室内装饰、装修使用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可燃材料。

2.2.3. 2 解决对策

(1)添加灭火器,定期维护消防设备,并及时更新不能使用的消防设备,确保发生火灾时能正常使用。

(2)消防设施要定期检查,保证所有设备都可以正常使用,如有破损、毁坏,要及时修理更换,以免造成意外伤害。

(3)使用符合高校建筑安全标准的材料,尽可能地减少可燃物质,采用不燃性材料或难燃性材料,避免采用燃烧时产生大量浓烟或有毒气体的材料。

(4)建筑中每一层的消防器都应该有专人定期检查,并妥善保存签单记录。

(5)增加挡土墙与建筑之间的距离,或增加局部通道高度,保证消防车顺利通过。

2.2.3. 3 小结

早期修建的一些砖木建筑,因建筑设计防火等方面的技术规范尚不完备、导致消防通道不畅通,易燃建筑之间防火间距不足,大型建筑无防火防烟分隔,内部装修大量使用易燃材料等许多先天性火灾隐患。

在各类安全隐患当中火灾造成的损失往往最为严重,校方应保证消防安全管理、消防安全检查、消防器材的更新配备、消防应急措施、消防教育培训等环节的严格执行,并对消防重点部位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定期对消防设备维护保养,确保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等部位运作良好,与校园所在社区内的消防部门建立有效沟通。

2.2.4 疏散隐患

2.2.4. 1 现状问题

(1)一些被用作试验室和机房的房间,不少窗户因此被用木板、机箱等堵住封死,不但影响室内的通风,而且会造成起火时逃生路径的减少。

(2)后加入口闸门将楼梯部分封堵,只留下了不到40公分的通道,导致上下楼的疏散楼梯休息平台宽度不足。

(3)相邻房间外开门的开启方向不一致,使用时易相互碰撞。

(4)部分疏散出口为内开门且常年封闭不可开启,能为堆放杂物的交通死角。

2.2.4. 2 解决对策

(1)对有窗户被封死的房间进行消防检查,保证房间符合相关的规定

(2)调整疏散闸门位置,加设休息平台。

(3)外开门的设计不能互相影响开启,且不能影响走廊疏散宽度。

(4)按照规定应当将所有疏散门改造为外开门或双向开门。建筑内的安全出口要处于常开状态,或者在紧急时刻可以电子操控或人为打开。

2.2.4. 3 小结

近10年来发生的群死群伤特大火灾事故中,疏散通道堵塞、安全出口锁闭是导致人员严重伤亡的主要原因。很多高校建筑为了方便管理和防盗的需要,擅自将出口、通道上锁或封堵,一旦发生火灾,疏散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无数的火灾案例表明,安全疏散不畅是造成火灾人员伤亡的根本原因。校园建筑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保护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畅通无阻,并设置明显标志。严禁将烟火、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等带入馆内,各类安全器材和设置及自动报警系统装置要保持良好状态预备应急灯、手电筒、绳子、锤子等物品。

2.2.5 防伤隐患

2.2.5. 1 现状问题

(1)因建造时间较早不符合现行规范要求的人体尺度问题,不符合公建设计要求。栏板与栏杆之间空隙过大,连廊局部高度过低,后期铺装造成的地面局部小高差等。

(2)校园仿古建筑底部设有混凝土基座,拐角处比较锋利,且高度恰好与一般儿童的身高相当。

(3)室外走廊采用光滑铺砖,楼梯踏步采用水磨石地面,使用日久渐被磨蚀光滑。

(4)自建筑建成初期保留下来的古树未设置防雷设施。

2.2.5. 2 解决对策

(1)建议在保持当前风格样式的基础上,按现行规范要求改造不符合人体尺度的各类维护结构与使用空间。将建筑内部所有微小尺度的高差做成斜面,或在高差处设置醒目的安全标识。

(2)可以将转角处做成圆角或是在尖角锋利处包上圆角,如果倒圆角不方便可以做成两个钝角的斜面。

(3)改用防滑性能良好的较粗糙的面砖,如水磨石、麻石等,并保持地面干燥。楼梯踏步上设置防滑条。

(4)建议采用合适的支架承托树木侧枝,避免倾覆,并设置适当的避雷装置,免遭雷电击毁。

2.2.5. 3 小结

校园内年代较早的建筑普遍存在人体尺度上的问题,在设计建造之时所遵循的人体工学参数较之当下实际情况普遍偏小,不利于身高较高者使用,并可能发生危险。

对已建成的早期校园建筑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维护与改造,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使用舒适度,延长建筑构件使用寿命,通过细部创造更宜人的便捷的校园空间。

2.2.6 结构隐患

2.2.6. 1 现状问题

(1)老建筑因常年使用,地势不平坦,结构存在老化,损坏等问题,无法提供足够的承载能力。

(2)内墙出现多处裂缝,存在漏水,损坏等问题。

(3)铸铁窗户的玻璃厚度薄,并且固定在铁框上并不牢固。剧烈的碰撞或者台风季节都容易使窗户破碎或脱落,对下方经过行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2.6. 2 解决对策

(1)对建筑进行全面的评估、鉴定。如果不符合使用要求,应及时进行修缮、加固。

(2)应加固、查找防水层未做好或已失效的部分重做防水层,并重新粉刷。

(3)把铸铁窗户更换成相对较安全的铝合金窗户,并加大檐板的出挑深度,减少高空坠物的危险。

2.2.6. 3 小结

旧有建筑物长期负荷运行,受环境侵蚀,使结构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建筑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构件老化、不合理的加建、墙体开裂、防水层失效等,是水电火震灾害隐患的直接诱发因素。

对校园建筑的修建前代和维修记录有一个系统的存档是十分需要的,对各单体建筑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测并采取应有的结构加固与维护措施是解决其它安全隐患的基本前提。

2.2.7 防盗

2.2.7. 1 现状问题

(1)部分学生宿舍的雨水管外露于墙壁,容易成为盗贼潜入或逃跑的途径。

(2)宿舍二楼部分窗户并没有设置防盗网,且二楼靠近坡地,较易攀爬。而自行车部分停放则设置在室外,安全性差。

(3)连体宿舍由于地形关系形成屋顶标高的错落,为侵入者提供了便利。

2.2.7. 2 解决对策

(1)避免出现可供垂直攀登的构件,管道在各层设置阻止侵入的装置。围栏的设计应运用纵向构件而非横向,以防攀爬。

(2)在主要入口处加强管理,二楼与一楼增设防盗网,增建可围护的自行车停车区。边界围墙和围栏的高度应足以防止攀爬,并且在顶部有阻止侵入的装置。

(3)保证屋顶的检修门、天窗通风口和其他通道被锁定。

2.2.7. 3 小结

学校的管理者应当针对学校可能发生的入侵威胁采取主动或被动的设计、技术和运行方面的应对方案。可通过物理环境的设计去积极影响人们的行为,让身处该环境的人们感到安全,而有不良企图的人会发现在该环境内实施入侵行动将承担很高的风险,如良好的照明、清晰的视野、监控系统和自然的障碍物。还可运用技术手段,通过警报系统、监控摄像头、金属探测器等。

3. 结语

对已落成建筑物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高校校园安全容量和防灾减灾能力,是城市防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兴建新的学校,还是翻新现有的学校,安全都应该被视为设计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方面应依赖于技术,一方面在建设初期通过设计者的重视加以防范和避免。安全是一项共同的责任,完成这个日益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校园社区所有成员的合作,需要教育者、工作人员、警察与相关社区公民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

摘要:基于当前防灾理念,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园已落成的各主要建筑为研究对象,分析高校建筑主要灾害及隐患特征,总结了影响校园建筑安全问题的相关因素和最普遍的威胁类型。指出对已落成建筑物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校园安全容量和防灾减灾能力,是城市防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校园建筑,安全,防灾,减灾

参考文献

[1]郑力鹏.开展城市与建筑“适灾”规划设计研究.建筑学报,1995(8):39-41

[2]郑力鹏.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园建设的典范——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规划建设.新建筑,2004(6):64-67.

建筑防灾 篇8

1. 国际防灾保存观念

联合国在1989 年大会中, 提出面对自然灾害的十年减灾计划 (IDNDR, 1990-1999) , 1994年又有横滨策略计划问世, 针对自然灾害的预防 (Prevention) 、准备 (Preparedness) 以及减灾 (Mitigation) 提出了行动纲领;2005 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 (UNISDR) 的兵库框架 (Hoygo Framework for Action 2005-2015, HFA) 则将减灾的层面扩及国家与小区的灾害回复力 (resilience) , 试图建立全球面对重大灾害的整体战略。

古建筑及其附属文物蕴含的文化价值, 是保存文化资产的核心目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的主导下, 国际上将保存文化遗产的活动建构在“ 杰出普遍价值”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UV) 的重要观念上;近十余年间, 受社会快速变迁与全球化的影响, 在价值认知评估方面, “真实性” (Authenticity) 与“整体性” (Integrity) 已成为重要的评估依据。受这种趋势的影响, 文化遗产的保存, 快速发展成需要多元数据整合的学问。灾害管理 (Disaster Management) 和民众参与 (Public Participation) 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21 世纪因应气候变迁和复杂的政治形势, 除了防灾的既有观念外, 更增加了灾害回复力 (Resilience) 与个别风险影响评估 (HIA) 两个要素。此外, 除了教科文组织的相关学术平台外 (UNESCO Chairs) ,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 (UNISDR) 并于2011 年成立了灾害风险预防东北亚和全球教育训练中心 (UNISDR) , 旨在训练更多的专业人士, 进而达到教育推广的目标。

国际上应用文化资产防灾的民众参与原则已多年, 其中日本民众对于地区文化财投注的保护与推广经验尤其值得学习, 作者参考日本立命馆大学大漥健之教授所提出的文化资产市民救援体制, 也提出了“自救”、“共救”、“公救”的观念。

2. 台湾既有文资的灾防体系

1999年台湾9.21地震发生后, 灾区多处重要文化资产之古迹建筑受到破坏, 因此考虑大规模灾害对文化资产之影响, 故于2000 年增列古迹于重大灾害管理部分条文, 并于2006 年1 月制定《古迹及历史建筑重大灾害应变处理法》。并进一步将文化资产于2009 年4 月纳入防灾体系, 消防署于2009 年10 月订定《古迹及历史建筑消防救灾处理原则》, 文化部于2010 年12 月订立《古迹防灾指针》, 台南市政府消防局于2011 年6 月20 日颁订《台南市古迹及历史建筑防救灾指导纲领》, 推动台南市古迹及历史建筑设置自主性防灾设备设施机具, 据以施行强化台南市古迹及历史建筑防灾、减灾、弭灾之自主防护能力。

台湾文化资产保存与防灾调和方案推行, 在国科会支持下由跨院校研究团队执行防灾科技三年期 (2010-2013) 整合型计划《文化古迹灾害防救整合对策之研究》, 整个研究团队以跨领域从文化资产保存技术与防灾作业体系中, 共同建构完整的古迹防灾制度与平台, 并针对古迹历史建筑防减灾因应计划具体执行要项之政策法规、技术方法、示范推动等之参考运用。此外, 消防署于2014 年7 月再次修正《强化古迹及历史建筑火灾预防自主管理指导纲领》, 采纳科技部 ( 前国科会) 《文化古迹灾害防救整合对策之研究》 (2010-2013) 计划研究成果。将平时防火注意事项及火灾应变管理注意事项做了大幅度的调整

现行法规架构可整理如图1 所示, 可清楚的了解保存的目的, 在保存其“价值”, 经由制度的设计和法令的规范, 执行的重点在于价值的保存应贯穿整个保存机制, 并作为教育宣扬的依据。

近年, 台湾遭逢许多天灾, 使得民众越发意识到灾前预防与演习的重要, 故在这样一种公众参与的社会需求的基础上, 应建立一套由上至下的“价值与致灾风险评估”整合体系, 加强防救灾观念与训练推广, 由消极的使用转为积极的管理 ( 如图2) 。

3. 防灾中的公众消防演习

初期研拟的抢救方案及其演习计划中首要需与各相关单位进行沟通, 包括与管理人员协商相关日期、人员的组织分配等, 并依“价值优先”原则开展可动及不可动文物及建筑价值评估, 并将位置标示清楚, 制作乙种抢救图 ( 如图3) 。

另标示古迹周围可使用的地上式或地下式的消防栓, 与消防单位讨论抢救计划, 达成一致后即可作为管理人与消防单位判断防灾抢救的重要依循。

针对台湾桃园李腾芳古宅防灾方案以及其演习部分的操作提出下列需要遵循的重点要求:

1) 判断重要文物时, 首需与管理单位讨论, 并参考相关文献, 以厘清抢救顺序。

2) 建立消防单位古迹与现代建筑的不同抢救模式, 及重要文物位置及抢救顺序。

3) 建立小区民众对于古迹的认同感, 如定期办理抢救演习邀请小区民众参与。

4. 结论与影响

综上所述, 提出公众参与消防演习结论如下:

1) 整体性的价值认知与情境模拟

抢救范围不只是建筑部分, 还应将周围环境纳入, 以区域为整体加以考虑, 即以保存区的概念做规划;评估可动与不可动重要文物与建筑, 在地图上标示位置, 灾害一旦发生时抢救行动的路线与具体抢救境模拟, 提出灾害风险分析。这一方案都经过了和管理人、志工、小区民众、消防单位等讨论并做了定期演习, 从而使防灾抢救计划获得落实。

2) 强化教育训练

目前一般民众仍然缺乏管理与防灾的重要观念和知识, 尤其地方庙宇的管理人多认为每天清扫与巡视即足够。台湾近年积极推动管理维护的观念, 结合2012 年先修订的《管理维护办法》, 大力推广“防”重于“修”的观念, 增进了民众对日常管理的重视及对相关观念与执行方式的了解;加上防灾计划中持续执行的抢救演习和定期检讨, 将有效提高对文化资产监控防护的效果。

根据古代的消防记载以及当代各国的实践, 当消防的公众参与成为社会基层的关注点和基本职责, 成为约定俗成的社会意识, 制度文化就形成了, 这是一种强大的防灾力量, 不仅在火灾发生而专业消防队伍到来之前发挥作用, 而且在日常的预防管理中构建起一道可靠的屏障。

参考文献

[1].大漥健之, “来自市民的文化资产防灾体制之现状与课题——京都文化资产市民救援体制的概要与特征”, 九二一地震十周年纪念活动——古迹与历史建筑修复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9:43-52。

[2].光明日报, 《略谈宋代的消防制度》, 西北政法学院, 马泓波, 转引自http://www.gmw.cn/content/2010-02/20/content_1053583.htm.

[3].阎亚宁、岩素芬、郑钦方, 「文化古迹灾害防救整合对策之研究-子计划一:文化古迹防灾对策之目标需求与执行体制作业」, 国家科学委员会研究报告 (NSC99-2625-M-163-001) , 2010-13。

[4].ICOMOS-ICORP, 《Heritage and Resilience:issu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reducing disaster risks》, 2013.

[5].《世界遗产公约执行作业指南》 (The Operational Gail line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OG) , 2013。

[6].《文化资产法规会编》,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法规会编辑, 2014。

建筑防灾 篇9

灾害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一定程度上,人为灾害可以避免,自然灾害不可避免[1],但有效的工程措施能够减轻自然灾害[2]。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就地震灾害而言,我国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但近年来,人为灾害的发生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自然资源衰竭灾害、环境污染灾害、火灾、交通灾害、核灾害等。

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如图1所示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其中,雨后天晴的彩虹韵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是人们防雨的最常用工具,其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大家携手,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国务院关于“防灾减灾日”的确定,是对“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遇难人员的最好纪念,也是对全国广大群众进行基本国情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的最好宣传动员。

1 防灾减灾宣传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灾害特点及危害

1.1.1 自然灾害

所谓自然灾害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现象,如地震、干旱、冻雨、雪灾、海啸、台风、山洪、山体滑坡等。其主要特点是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如2008年1月南方冰雪灾害、5月12日四川省汶川8.0级地震和2012年7月21日北京大暴雨等。

1.1.2 人为灾害

所谓人为灾害是指由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致灾过程和结果,也叫人文灾害。其种类很多,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衰竭灾害、环境污染灾害、火灾、交通灾害、人口过剩灾害及核灾害。其基本特征是无形性、相对性、区域性。近年来,人为灾害也有逐年增加的势头,正严重羁绊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威胁着国民经济建设和公众的生命安全。

1.2 宣传教育成功的典型范例

2008年汶川地震中,与伤亡最为惨烈的北川县毗邻的安县桑枣中学,“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的奇迹的创造与校长叶志平是分不开的。他不仅加固了“豆腐渣”教学楼,更重要的是4年坚持组织学生紧急疏散演习。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 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 min 36 s。

2010年12月24日晚,浙江金华一家国美电器商场发生火灾,无重大人员伤亡。事后调查发现,商场本身有一个完整的应急预案,每个月要进行一次消防演习,所有员工在上岗前都要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在火灾发生前一晚,商场还组织员工进行了节日期间消防安全的培训。

以上两个实例均说明,只要平时做好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掌握一定的逃生、自救技能,就能在灾害来临时成功应对,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 防灾减灾教育现状

多年来,国家实施的防灾减灾系统工程,在县级以上的科普教育、宣传、科技人才培养,大区域各种灾害的调查与评估,突发性大型灾害的抢险救灾和灾害防治以及对国家重要工程设施的保护、灾害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3]。但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不足。

2.1 防灾减灾教育体系还未真正形成

防灾减灾教育要依靠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宣传媒介和教育主体为抓手的自上而下的体系。近几年发生的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上海高楼大火、沈阳皇朝万鑫大火、酒驾交通事故等一些特大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后,各级政府已经将防灾减灾教育提上了日程,但目前为止,还未真正形成一个正规卓有成效的教育体系。

2.2 广大民众对防灾减灾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灾害意识淡薄,认为灾害离自身遥远,“等待”和“侥幸”心理严重。如,中国家庭很少能备有应急用的绳子、钳子、药箱、手电筒等物品,而日本家庭基本上都有一个应急箱,里面装有各种灾害应急物品;酒后驾车的现象,很多肇事司机事后都解释说,自己感觉头脑清醒、意识清晰,应该不会发生事故;行人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闯红灯的现象;放鞭炮没有避开电线多、易燃的地方等等。

2.3 防灾减灾教育手段不够多样化

我国现阶段各地防灾减灾教育手段比较单一,大多只是悬挂红底白字的标语、发放宣传册、电视广告等形式。很多情况下,这些传统的宣传形式已不能引起广大民众的注意,不能刺激他们的敏感神经,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防灾减灾的重视。

2.4 防灾减灾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灾害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它不仅要使民众通过学习正确的防灾减灾知识,还要养成积极的防灾减灾态度并形成科学的防灾减灾技能,成为具有一定防灾素养的公民。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民众的防灾意识有所提高,很多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街道开展了防灾宣传和演练,但不是常态,往往只是在5月12日、11月9日等几个特殊日子里组织一下演练,而内容也局限于逃离现场,流于形式,没有一个系统的教育内容,更多情况下没有自救、互救方法、手段等技能培训。

3 几点建议

3.1 宣传方式多样化

在宣传方式上,应注重多样性、灵活性。如公共场所假日义务演出或农村庙会免费发放减灾宣传资料的活动、举办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以及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举办专题讲座、防灾减灾知识竞赛等。小到一条标语都能起到宣传教育作用,如“斑马线不是起跑线,这里不需要争分夺秒”的少儿频道公益广告、社区的“火灾起、心莫急、湿手巾、捂口鼻”宣传标语,路边护栏的“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标语。大到南京7·28爆燃事故现场建的防灾减灾博物馆和唐山7·28大地震的唐山机车厂地震遗址建的地震遗址博物馆都是很好的防灾减灾教育基地。

3.2 宣传教育内容丰富化

在宣传教育内容方面,要使广大群众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灾害知识,使他们了解灾害的发生原理、机制和发展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使他们可以在灾害防御和灾害发生时有所作为,还能使人民群众意识到灾害离我们并不遥远,从而增强防灾减灾的责任感和自觉行为。同时,在宣传教育中普及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普及和提高群众救生的知识和技能。

3.3 宣传教育制度完善化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要持之以恒,方能见实效。为此,要完善宣传机制,形成制度,建立有效的宣传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另外还可以建立一套评价指标,用于评定防灾减灾教育实效,促进灾害教育的有序开展。

3.4 其他

鉴于我国的实际,现阶段提高国民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的最好途径是提高学校以及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4]。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要将防灾减灾知识的教育纳入到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学内容中,使孩子们从小就可以在课本中学到这些知识,增强其自我保护和自救的技能。

4 结语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5]。正如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修济刚同志在《防灾减灾教育要注重实效》中讲到的“防灾教育是最重要的减灾活动。”为此,各级政府部门要通过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掌握防灾减灾方面的科学知识;学习减灾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减灾法制观念,使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减灾行动中。只有通过各级政府部门及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确保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定和谐的生活。

摘要:通过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成功的典型案例说明了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分析了我国防灾减灾教育现状,在如何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从而真正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灾害,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陈霞,朱晓华.试论灾害教育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J].灾害学,2001(3):92-96.

[2]陈颙,史培军.自然灾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3]王成华,陈永波.县、乡村防灾减灾系统工程[J].自然灾害学报,2002(3):90-94.

[4]薄景山,迟宝明.赴日本学术交流与防灾教育考察纪实[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2):139-141.

建筑防灾 篇10

●保证通信畅通无阻:受灾地通信基盘建设和防灾教育

根据研究表明, 在“3·11地震”发生时通信是最大的障碍, 在地震发生的30分钟后, 由于辐辏影响固话通信变得不正常, 手机无法使用语音通话, 短信虽然延迟但部分地区仍可勉强使用, 但数小时后手机信号基地站电池耗尽逐渐丧失通信功能, 基地站与手机之间的距离越远耗电越快, 并且随着手机本身电池耗尽, 电网中断无法充电, 24小时以内常见移动通信全部中断。一天后可用的仅有部分公用电话设备, 并且由于固定电话交换站部分被海啸冲走, 直到通信公司或者救灾人员携带设备赴灾区抢修为止, 受灾区域几乎都处于音信不通的情况。原在新闻报道中所谓有效的灾害专线和Twitter、Facebook等SNS其实只是在东京圈内起效的零星片面案例, 真正后来起作用的是由各个避难地的专门人员挨个确认灾民信息上传至网络共享的活动, 并且前提是避难地还得有通信网络和电源。

日本的中小学校基本上都是灾害发生时的紧急避难场所, 不仅建筑结构牢固, 而且地点安全, 具有一定的空旷地区, 设施齐全。但是大规模地震和海啸之后, 通信网络和电源的中断, 造成音信不通, 定位困难, 只能首先依靠这些受灾前指定的避难地作为根据地, 抢先修复避难地。因此, 日本在这方面加大了应用和研究的力度, 最主要的就是确保中小学校等避难地的通信网络畅通, 如作为备用通信手段与手机信号基地站并设的卫星天线 (如图1) , 在学校设置卫星网络专用天线和紧急电源, 免费发放培训手册和相关资料。

下页图2为宫城县石卷市的小学校区主建筑入口处设置的JSAT卫星网络专用天线, 采用了应急发电机提供电源。石卷市在震灾中死亡3000多人, 倒塌房屋5万多栋, 而作为临时避难点的该小学就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 由于震灾导致通信断绝, 所以专门设置卫星天线以WIFI的形式在校区内实现共享, 并联网到市政府防灾指挥部门和县级信息系统, 学校与通信公司合作对教职员工进行培训, 让人们尝试使用卫星通信, 熟悉紧急情况下使用无线网络, 利用卫星天线上网。图3是通信公司在校园内抢修临时设置的手机信号基地站, 由于周围其他信号站已经无法使用, 故配备卫星专用天线, 作为手机通信手段临时使用。

除地震外, 北海道利用卫星通信手段构筑了火山防灾教育网络, 进行有关防灾教育知识的E-Learning实践研究活动;冲绳县利用针对台风、巨浪等恶劣灾害的远程防灾通信系统, 定期开展防灾教育。除了由官方和教育机构进行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外, 在民间也可见到远程防灾教育培训, 尤其是在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之后, 许多学校专门聘请防灾危机管理员来指导学生的防灾教育, 关于培训防灾危机管理员资格的讲座非常受到重视, 如NPO法人日本知识网络协议会就提供该资格的网络在线课程, 培训考核通过后即可获得证书。

●多样化的防灾科研实践探索:“产官学”联合实践事例

所谓的“产官学”联合是指的企业 (即产业) 、政府 (即官方) 、学校三者互相协作, 共同进行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除带有科研性质以外, 还能够实际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运营、政策法规等许多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在防灾减灾问题上, 横向联合更容易集合更多的力量发挥出更强大的作用。

作为产官学联合实践的典型例子, 日本信州大学就和政府、企业积极合作, 展开了一系列非常有影响的活动。首先, 信州大学本身就专门设置有综合信息中心, 采用卫星通信确保紧急情况下各校区间通信互联顺畅, 设有专门的紧急通信应对部门, 平时负责防灾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紧急情况时则传递信息, 保障通信。其次, 通过国家专门批准, 特设有专门的地面数字电视台 (One seg) , 以电视广播的形式面向校区内电视、手机等多类终端实时发送灾害信息。

笔者所属的大阪大学人间科学研究科就设置有多个卫星天线, 不仅可供科研使用, 也能保障紧急情况下通信畅通, 如图4就是采用ipstar卫星天线, 设置有太阳能电源, 与人间科学研究科大楼无线网络互连, 紧急情况下即可切换至备用电源和卫星路由器, 提供多个热点WIFI连接。此外, 今年3月11日在东日本地震灾区岩手县野田村设置了大阪大学野田村卫星校区, 专门支援志愿者活动, 展开地区信息交流和防灾教育等许多实践活动。该校区采用NTT的flets (高速光纤网络) 和ipstar (卫星通信) 双构架, 地面通信中断即自动切换至卫星通信, 配以太阳能发电确保数周内通信畅通。利用这个卫星校区, 每月11日均定期开展防灾教育讲座, 并聘请专家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开展教学, 利用i Pad等便携式终端开展室外活动, 志愿者可以到不便行动的人家中展开更好的支援活动。

作为政府为主导的地区性防灾网络, 日本的尾鹫市采用了地区无线网络 (5GHz无线宽带) 覆盖全市, 市防灾中心接收国家和县的卫星信号, 然后通过地区无线网络面对全市进行广播。市区内重要建筑, 如作为避难点的校园、市民会馆、政府办公大楼等都可无线接入防灾网络。政府和学校每年都开展相关的防灾训练、信息交流会、防灾课堂等活动, 在构筑无线通信的同时培训市民的防灾意识, 教授无线通信网络知识, 以便确保紧急受灾时能够通过多样化的通信手段建立生命保障体系。

设置在高地的天文台 (如下页图5) 也可通过地区无线局域网将拍摄到的实时监控信号传送至防灾中心, 不仅起到气象监测作用, 还能在常规通信手段断绝的情况下让防灾指挥中心掌握准确的动态信息。作为常规的广播站 (如图6) 除了设置高音喇叭外, 也作为无线网络的中继站点达到一站多用的效果, 市民在学会无线网络应用的同时也能够通过地区无线网络获得最新的信息。

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盐尻市利用无线网络和中继站点设置地区儿童守护系统, 该套系统是盐尻市和信州大学联合开发的, 2008年就已经开始投入使用, 主要是在学校附近主要的通学路上设置数百台中继器, 接受定位器 (如图7) 的电波信号获取定位信息, 孩子随身携带该定位器移动时家长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登录至专用的网站确认信息, 紧急情况下系统自动将接收到定位信息后以短信方式发送到家长手机上, 并能随时将信息通报给警察等政府部门。中继器为无线收发器, 主要设置在道路拐弯的曲面镜后, 也有如图8设置在火灾!望台等高处, 并且配备太阳能备用发电系统确保全天候运行, 定位器的电池也可以使用半年, 默认每3分钟传递一次定位信号。该套系统可以通过中继器和定位器的配合使用确定人或物体的具体位置, 而且系统相对GPS等定位系统造价低廉, 应用方便, 除可以作为保护儿童安全外, 还用于塌方、泥石流等灾害监测, 高龄者守护, 公交车辆定位等情况。

●后记

看到日本如此多的实践活动之后, 感受最深的就是防灾教育已经深入到日本人的平常生活中, 危机意识非常强烈。如果在灾害发生前做到非常充分的应急准备, 就能够大大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而要做好这个应急准备, 就需要做好防灾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 因此应对灾害, 防灾教育、通信技术、物资储备一样也不能少。如何在低投入的前提下做好防灾, 提高人民的防灾意识, 这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日本信州大学综合信息中心[EB/OL].http://www.center.shinshu-u.ac.jp/iic_web/s.html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建筑防灾】相关文章:

日本医疗建筑的防灾设计09-11

防汛防灾05-31

防灾抗震07-14

防灾监控07-29

防空防灾08-02

防灾技术08-04

防灾意识09-14

防灾减灾条例04-07

防灾抗洪范文05-16

防灾减灾口号06-02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下一篇:明清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