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职业意识

2024-07-20

警察职业意识(精选五篇)

警察职业意识 篇1

关键词:人民警察,强化,忠诚意识,途径

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机关, 是捍卫党的领导、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坚力量, 是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纪律部队。笔者以一名高校教师的身份, 从自身理解角度出发, 对如何培养警察的忠诚意识简单谈几点看法。

一如何理解忠诚意识

忠诚, 就是对人或事、价值或原则矢志不渝、尽心竭力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格, 表现为强烈的归属感、执着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忠诚代表着诚信、守信和服从。

警察的忠诚是一种职业信仰, 是一种尽心尽力、全力以赴承担责任的道德品质。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全新的凝练和概括,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地概括为“三个倡导”, 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以此为基本内容, 向全党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三个倡导分别从价值目标层面、社会制度层面及个人行为层面完整系统地表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培育, 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参与, 各行各业都要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 做出适合本行业特色的培育模式。只有这样, 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取得应有的成效。而加强以忠诚意识为核心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建设,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和建设的重要举措。2014年1月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也明确强调, 公安队伍必须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二强化忠诚意识的途径

1. 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中国共产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 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体现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 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和拥护。当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已经开创出崭新的局面, 人民警察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的征程中, 应坚定理想信念、听党指挥、服从组织管理, 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积极的态度实现“平安中国”梦。

2. 营造良好的育警氛围

第一, 加强公安院校自身法治建设, 坚决实行依法治校。将普法教育列入德育计划, 把好新生入学关, 抓好入学教育, 增强学员法纪意识。招生录取、组织教学、学籍管理、毕业证颁发等各环节, 都严格按照规章办事。制定完善学员奖惩办法、操行评定办法、申诉处理办法, 形成学员告诫、听证、管理、考评等细则。定期征求意见和建议, 征集依法治校方案, 逐步上台阶、提水平, 做到在建设中完善, 完善中突破。

第二, 建立优秀的学管队伍。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干力量, 是学员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公安院校的学员管理老师肩负着管理和培养人民警察后备警务人才的重任, 其具备的素质则应更严格和科学, 学校在学员管理老师配备中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 应将政治合格、道德良好、知识全面、能力较强、乐于吃苦和心理健康的优秀老师选配进学员管理队伍。

3. 设置科学的课堂教育

第一, 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学校的主体,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 懂得教育规律, 掌握教育技巧。由此可见, 作为一名公安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普通院校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更要强调自身政治坚定、学高身正、业务精通和身心健康等素质。

第二, 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群。公安院校除开设基础理论课和法学专业课, 开设法律职业素养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课程外, 还应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 切实保证共产党的先进性教育、群众路线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等理念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达到将忠诚意识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任务移植于学员思想中的目的, 培养学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第三, 追求培养形式灵活多样。不断挖掘学校自身的教师资源, 发挥教师的自身优势开展各类职业技能训练, 引导培养学员成长、成才。同时, 应将各地知名专家请进来,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或报告;让学员充分利用全国、省、市等职业技能大赛的平台参与各类竞赛, 不断培养学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荣誉感。在练就过硬本领的同时, 把忠诚意识内化为过硬的战斗精神。

4. 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 综合多种教育方法, 全面树立学员的忠诚意识。在平时工作中, 要以警务化管理为载体, 扎实推进“一日生活”制度, 实行德育、操行量化考核制度, 严格奖惩;组织入党积极分子组成学员督察队, 执行警容风纪、学习、集队、内务等检查工作;创新党员先锋岗, 抓好“党员挂牌”和“党员示范宿舍”建设;实行学长制, 选拔优秀的新老学员组成小教官队伍, 协助学管老师开展日常管理和军事训练;培养学员主动服务的意识, 党员楼岗义务轮流执勤制度, 在各个管理和服务部门设立学员助理岗位, 成立教学督导信息员队伍;培养学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 公寓楼实行学员自我管理, 物业服务、清洁卫生、门岗值班均由学员承担;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 勇于让学员担当大型安保、治安巡逻、警卫等各类执勤任务, 参与公安局、派出所、治安队、刑警队等各类业务实习、暑期见习、普法宣传和社会实践锻炼等, 让学员在工学结合中强化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法治意识。养成听指挥、能吃苦、守纪律的工作作风和行为规范。努力培养一支重要的服务公安、服务社会的后备力量。

5. 坚持多渠道的文化育警

第一, 强化软硬件建设。公安院校和基层公安机关要根据自身实际, 建设警营文化室、荣誉室、文化长廊、电子阅览室以及高标准的篮球场、乒乓球室、健身房等, 成立警乐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射击队、法学社、书画摄影社和警营文化大课堂等社团和各种警营文化网站。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熏陶。

第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法学社、模拟法庭、大学员艺术团、基层普法服务团等阵地, 开展法律文化节、法律辩才比赛、暑期送法下乡等活动;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各类讲坛、案例探讨沙龙等;定期刊发学员的文学、书法、摄影作品;邀请行业内 (或本单位) 优秀民警或办案能手, 走上讲台为广大学员授课等, 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员的参与积极性, 达到凝聚警心、陶冶情操、强健体魄、激励士气的作用。

第三, 积极选树和宣传典型。适时开展文明校园、文明单位、文明中队、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就餐等文明工程;每月评选文明教室、文明宿舍, 定期开展文明标兵、文明中队和先进人物等评选、宣传、学习和报功奖励等活动。通过选树和宣传如:“任长霞式的好警察”“阮泽来式的好学警”等优秀典型, 形成发扬传统、积极进取、创先争优等赶超氛围, 在润物无声中营造“坚定理想信念、严肃纪律作风、奋发学习向上”的文明校园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和工作氛围, 也培养了学员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以忠诚意识为核心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建设,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和建设的重要举措, 培养忠诚的人民警察是警察院校责无旁贷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慧玲.简论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能力结构[N].光明日报, 2010.7.17

[2]郑为文.切实增强广大民警的认同感责任感忠诚度[N].人民公安报, 2013.12.13

[3]徐晓东、张琦.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7)

[4]崔玉凤.“木桶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1 (5)

浅析警察的自我保护意识 篇2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373 更新时间:2007-9-19

人民警察在和平时期担负着国家安危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人民的安居乐业保驾护航。《人民警察法》规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警察的宗旨,人民警察是人民民主专政工具,是国家的行政执法机关,他们共同筑起了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堤。在许多人的眼里,警察职业是一种荣耀,是权力的象征,是国家的代表,是神圣的,也是不容被侵犯的。所谓警察的“自我保护”意识就是指人民警察在执勤当中,如何正确运用好法律法规、掌握好本职业务技能、发挥好自身体能素质,积极主动地完成好上级交付的工作任务,准确有效地打击犯罪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合法利益免受到不法侵犯。据统计,2005年度全国共有49名民警被授予一、二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48个集体荣立一等功;还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在取得这些政绩的同时,却是409名民警因公牺牲,4078名民警光荣负伤的残酷事实。尤其是近年来,一线警察在依法执行公务中,受到推搡、殴打、辱骂、刁难、诬陷等袭警、扰警、诽警事件经常发生。在上述问题中,除有的违法人员被依法处理外,大部分民警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之下只能忍气吞声,感叹当前执法之艰难。据调查资料中显示中国警察人数仅占总人口数的万分之七左右,多的地方超不过万分之十,少的地方则达不到万分之五,警力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若按此比例计算,假如一个警察倒下了,岂不就等于把1000甚至2000个公民置于危险之中吗?每牺牲一位民警,都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引起人民群众的深切缅怀,但是,并没有因此有效遏制民警在正当执法时遭遇侵害受伤甚至牺牲的势头。一个民警牺牲了,再隆重的追悼,再深切的缅怀,也挽不回警察的生命,毕竟社会的稳定、百姓的平安需要更多活着的人民警察。警察是人民的警察,保护人民警察,其实就是保护公民自己。分析警察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的根源,主要表现: 其一:法治建设的“滞后”、行政权力的“干预”: 警察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的具体表现在袭警、扰警、诽警现象,它们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转型期心态。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更多地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警察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现象产生的背景,他认为这是社会转型期多种矛盾集中,很多人的心态不够平和的表现。社会法治环境和公民法治心态的不完善。个人权利意识增长过快,拒不服从管理,围攻殴打暴力威胁伤害警察,这是对公共权利的一种蔑视。其产生的主要根源还是政府滥用警力,激起民愤。维护社会秩序、保持治安稳定,是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天职,但前

提必须是依法执行公务。只有依法执行职务,才能受法律保护。可是,有些地方政府官员把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当作为其“平事”的工具。比如:在城市开发中,政府既不征求群众的意见,也不能按政策足额给予经济补偿,一道拆迁令下去,到期没有动作就让居民强行拆除自己的住宅,怕居民“闹事”,就动用警察来“震压”,群众本来因为拆迁吃亏了心里就对政府有意见,再用警察来压制,不是火上交油吗?还有上工业项目强行征用农民承包地、农民工要求政府帮助讨要拖欠的工钱、下岗职工生活得不到保障等等原因引起的群众到政府上访,政府官员为了“平事”,习惯于采取动用警力强行“震压”来息访。要是遇到听话的,也就被“震”回去了,遇到不听邪的,管你警察不警察,照样敢于动武。从而转移了矛盾,使奉命行动的警察成了“替罪羊”。按理说警察是来对付犯罪分子的,但是现在很多时候一旦地方政府出现搬迁“钉子户”,更有甚者计生工作中有超生的不愿意交罚款都要叫警察压阵,难免让老百姓产生抵触情绪。

其二:过份“人性化”管理,强调无原则“照顾”: 警察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的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人性化”管理认识上的误区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从已发生的袭警典型事件看,有的群众把“人性化”管理视为警察的软弱,或理解为群众的要求不受法律和规范的约束。少数公安民警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表现在对“人性化”管理的认识也存在片面性,把它理解为对群众要求的无原则的“照顾”,对袭警事件缺乏法律的对应措施。“人性化”管理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严格的执法本身就是实现人性化管理的体现。公安机关担负着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职责,其内容与具体程序都有法律的明确规定。如果在法律规定之外推行过多的所谓“人性化”管理措施,有可能造成规范体系本身的不确定性,不利于树立法律的权威。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提高执法活动的社会效果,必须把“人性化”管理纳入到法律规范体系中,强调规范的统一性与权威性,使执法者的活动获得规范的支持。以人性的关怀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法治力量既表现为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同时也表现为对侵害民警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的严厉惩处。对执法者权益的侵害,不仅是对执法者权利的侵害,更重要的是对国家法律权威的亵渎。其三:自身执法“素质”低、业务处置“技能”差:犯罪升级、警务条件及其装备落后等因素固然存在,但从袭警、扰警、诽警案件的侵害对象——被害民警来看,在绝大多数被害者中,其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的疏忽或失误也是使袭警者屡屡得手的重要原因。民警执法过程中方法简单、执法不规范、处置不恰当,不善于在突发事件中自我保护。尤其一些民警对新形势下的刑事犯罪,特别是对暴力案件(如武装走私、贩毒等)的恶性程度及其社会危害性认识不足,工作中习惯于拿“我是公安”或凭一身警服,从心理上来震慑对方。殊不知一些歹徒,尤其是那些铤而走险的暴徒,一旦与民警遭遇,往往会不择手段拚个“鱼死网破”。为了少惹麻烦,干脆“刀枪

入库”,执法时不带枪支警械。在这种情况下,民警常常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据统计,在全省遇袭受伤的民警中,防暴、特警等警种仅占1%,其他均为刑警、派出所民警等。

其四:极少数民警“违法”,极个别案件“违规”: 在经历了广州孙志刚案、河北聂树斌案、湖北佘祥林案、河南胥敬祥案和成都火车站警匪勾结案之后,警察的职业声望跌入谷底。发生在我们当中的衡阳市珠晖公安分局东风路派出所副所长王晓东因涉嫌强奸罪被衡阳市检察院批准逮捕。祁东“12•22”聚赌案中,祁东县公安民警涉赌的4名民警给予禁闭。这一桩桩事实极大地损害了公安队伍的良好形象,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更加突出了警察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袭警、扰警、诽警案件的频频发生,警察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不仅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而且使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产生了疑虑,甚至还影响了民警执法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严重损害国家与法律的尊严。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民警依法执行公务,损害的是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破坏的是社会的公共秩序,妨害的是国家机关对社会的正常管理。举目而望,被老百姓视为“保护神”的人民警察屡屡被伤害。让我们来共同注视几组镜头:(镜头之一):2005年9月21日,吉林农安县交警大队哈拉海中队中队长徐国辉在办公室遭到犯罪嫌疑人持刀袭击,颈部、腹部被刺伤。(镜头之二):2005年9月9日,湖南常德市民警谭建新遭30余名村民围攻报复,被非法拘禁7小时。(镜头之三):2005年9月5日,陕西西安市民警王军亮、王峰等在处理斗殴时被犯罪嫌疑人袭击,背部、头部12处受伤。(镜头之四):2005年5月30日,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民警袁冬接到110指挥中心指令,拦车检查时被犯罪嫌疑人刺伤,因流血过多而牺牲。(镜头之五):2005年4月22日,安徽巢湖市民警彭和平在处理殴斗时,被犯罪嫌疑人殴打,后经抢救无效牺牲。

事实上,近年来人民警察在抓捕犯罪嫌疑人、处理群体事件中受围攻殴打致伤致残甚至死亡的现象明显增多。面对呈上升趋势的形形色色的妨碍公务甚至袭警案件,面对一位位倒在血泊中的公安民警,我们不禁要问:谁来为人民警察撑起生命“保护伞”?造成执法难办,警察难当的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警察本身来说,应该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怎样预防和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各种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经验和体会我认为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堂堂正正做人,严格依法办事:民警在执法中既要注意熟练掌握、正确运用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又要以理服人、以法论理。严格用“五条禁令”和各项纪律约束自己,就不会授人以把柄。特别是法律要求我们坚持公正、公开的原则,不优亲厚友,不挟私报复,不贪财贪色,不冷横硬推,就会大大减少摩擦机会。常见有这样的问题,民警根本不存在徇私枉法,就是因为

业务水平低造成差错,结果让人家抓住不放,长期上访。还有的在办案中粗枝大叶,把材料、证据丢失,甚至丢失扣押物品等。再如乱扣押、乱罚款等更是屡见不鲜,这都是造成警察声誉下降的重要原因。我们应当牢记,作为一个执法者,要明确你的职责,精通本职业务。依法该你做的事情你不做就是“不作为”,依法不该你插手管的你去管,是滥用职权或超越职权。

其二,注重警力协同,快速策应处警:作为一名合格的警员不能光凭一腔热血,呈匹夫之勇。香港的警察发现一名歹徒正在实施暴力犯罪时会怎样做?首先观察分析是否真的发生了犯罪?如果确是犯罪,首先报警。然后看歹徒几个人,如果是一个人,还要看对方的身体状况,是否带有凶器,一个人能否对付得了、、、。在做出一系列判断后,再确定自己怎么办。我们并不是倡导大家效仿香港警察。在必要时警察为国流血牺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警察也是血肉之躯,警察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特别是我们内地警察多数没有配枪,蛮干和毫无价值的去面对噬血的刀枪同样是不可取的。确实需要一人面对歹徒时,也要讲究策略,以智取胜。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千万不要一个人办案,不然既违法又不安全。有时一个人办案,发生点问题连个证人都没有。一旦在执行公务活动中发生被殴打、侮辱、推搡,要注意留下证据;特别是着便衣时要大声喊出自己是警察,及时出示警官证。这样做一是震慑对方,二是便于群众作证。

其三,加强防范措施,讲究工作方式:警察应该是很干净的人,除公务外,什么“洗、拿、嫖、赌”的地方千万不能涉足,饭店也要少去,稍不小心你可能就被人盯梢、跟踪、拍照、录像,最后轻者被当作笑料,损害我们的形象,严重的还要受处罚甚至被砸饭碗。亲朋的一些“烂事”少出面,尤其是严重违法犯罪;黄、赌、毒等受世人唾弃的事,要少掺和。这些事掺和进去最容易让人指控充当“保护伞”了。确实是受冤的,通过正常渠道照样能够解决。何必低三下四地开我们的尊口呢?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往往通过电话、录音笔、暗藏摄像头等对民警录音录像,然后对民警进行要挟。因此对没有把握的人尽量不要在电话中谈事;当面谈话时,要留心窃听窃照设备,以免授人以柄。

其四,提高执法水平,依靠法律维权:应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制的不断健全,我们的执法环境也得到了全面提升。但是,不容否认,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对公安民警的正当执法采取消极应付、抵制甚至恶意阻挠的态度,致使对抗、围攻、报复执法民警的事件时有发生。而在目前公安机关的执法保障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就使得民警在正当执法过程中受到伤害时,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人民警察正当执法权益保护委员会》的成立,意味着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正常履行职责的行为将依法受到更充分、有效和规范的保护;并将以此为契机,通过进一步加大对侵犯民警正当执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惩处的力度,营造知法、守法,自觉支持配合公安机关执法的社会氛围,从而使我们的执法环境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我们的执法人员,也应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执法水平,以公正的执法,让人民群众信服和满意。

其五,提倡人性执法,敢干担负责任: 有人认为袭警事件频发与公安部推出的“人性化”执法有关,违法分子将民警人性化错误的理解为警察“懦弱”可欺,故胆大妄为,大打出手。因此,有观点认为,公安人性化执法有负面效应,应当叫停人性化执法也不意味着执法者可以放弃正当防卫的权利。警察也是公民,人身安全依法受到保护,刑法赋予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同样适用于民警,当生命安全受到暴力威胁时,警察完全可以正当防卫,而不是一味的打不还手。在许多国家袭警是非常严重的事件,被视为对国家机器的侵害,警察可动枪保护自己。我国人民警察法也赋予了警察执法中遭遇危险时自卫的权利,直至动用武器。作为战斗在维护社会治安,依法打击违法犯罪第一线的人民警察,在执法活动中不该因为自身职业的特殊性、敏感性就放弃必要的自卫,打死也不还手,那不叫人性化,而是对人性化执法的曲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难免与群众发生矛盾,如果我们真的错了,就敢于承认,做警察也要有肚量。并且学会道歉。即使有理,也要得饶人处且饶人,谁让我们穿这身“国服”呢。

刍议新时期的警察意识 篇3

关 键 词:政权;民权;法权;关系

中图分类号:D63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2)09-0027-03

收稿日期:2012-05-10

作者简介:张治平(1959—),男,江苏南京人,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常务副院长,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公安教育、公安执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主观的、观念的东西,属于认识的范畴。树立正确的警察意识是警察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完成各项公安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警察意识是警察行为社会存在的反映,警察的内在属性与特点决定了警察意识的内容。在我国,人民警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武装性質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三大政治任务及社会责任,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保障。肩负着打击犯罪,按照刑事诉讼程序开展侦查,使犯罪分子受到法律追究的工作;承担着预防和制裁违反社会治安行政管理的行为以及履行户政、交通、消防等重要社会行政管理职责的重任。执法范围大,执法任务重,执法行为与人民群众权益的密切相关等特点,客观地决定了警察必须具备政权、民权、法权等意识。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法律素质的不断提高,客观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的法制建设,提高整个公安队伍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确保严格依法办案。特别是近年来,关于权利和权力的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对新时期的警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处理一些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时,更要提高警察意识,正确处理好政权、民权、法权之间的关系,这样,公安机关才能不辱使命,才能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铸警魂,真正建立一支过硬的公安队伍。

一、政权意识是前提

任何国家的警察队伍都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是我国公安机关的首要任务。

违法犯罪,即侵害或冲突,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和意志拟定出来的概念,是存在于阶级社会、对统治秩序和社会关系有着直接侵害和威胁的、最为严重的权益冲突。因此,当统治阶级意识到犯罪不仅仅是冲突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而直接与统治秩序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时,对冲突进行有效控制就成为关系统治者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专政工具论,还是社会契约论,都认为犯罪是对社会公共秩序的严重破坏,而不仅仅是对被害人个人利益的侵犯。国家既然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就有责任保护社会成员不受犯罪行为侵害,在发生犯罪时,国家有义务采取法律允许的手段及时查获犯罪分子,并使之受到应得的惩罚,以恢复法律程序,预防社会再次受到犯罪的侵害,同时满足被害人和社会公众的心理要求。可以说,打击犯罪、维护国家政权,是国家实现阶级统治职能与公共管理职能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几代领导人对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问题不断探究、艰苦求索,使我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公安机关作为一支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是其天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是公安机关的根本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都明确规定了公安机关作为掌管社会治安和国内安全保卫工作的专门机关,其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应承担的使命。因此,公安民警必须树立政权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自觉地、无条件地接受党的领导,听从指挥、服从命令,做到令行禁止。正如孟建柱同志所说,要增强政权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头脑要十分清醒,立场要十分坚定,旗帜要十分鲜明,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定不移的建设者、捍卫者,以实际行动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捍卫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二、民权意识是根本

理论上,国家公权力对公民权利的关注,是近代以来人权理论和国民主权发展的结果。在古代社会,由于观念上肯定国家权力本位,认为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相比,国家权力是根本也是目的,因而主张国家权力至上,个人权利必须服从国家权力。在这种国家权力本位主义观念的关照下,国家权力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维护公共或集体利益。为了有效维护公共或集体的利益,国家权力的行使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可以任意限制或剥夺个人的权利;反之,个人的权利则毫无尊严和保障可言,只能永远匍匐于国家权力之下,当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权利只能无条件地服从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的需要。近代以来,经过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洗礼,人们幡然醒悟: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相比,国家权力本身并不能成为目的,个人权利才是基础和本源,国家权力只是保障个人权利得以实现的工具或手段,国家权力存在的唯一合法性就在于为个人权利提供保护。因此,国家权力的行使应当以保障个人权利为宗旨。

“人民警察”是中国警察所特有的称号,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3条所规定:“人民警察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维护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民权,即人民的权益。对于警察来说,民权意识是根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政法队伍的价值追求。因此,警察一定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重要位置,始终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去工作,始终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真正把民生优先的要求落实到各项政法工作中,把政法工作建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之上。

三、法权意识是底线

法权意识,即法律授权意识。警察权作为国家的公权力必须受到制约,“一切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警察法权意识的提出,就是让警察意识到,警察权是由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来明确限定的。

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分离的现代社会结构中,每个人作为平等的社会主体,在私法自治领域都拥有不受公权侵犯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即使出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也不得侵犯个人应有的基本人权;相反,以国家名义出现的政府必须在代表市民意志的法律授权范围内并在合理的限度内依照法律事先规定的程序行使权力,为实现国家保护职能的警察权而采取的任何措施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警察在实现警察权的每个环节上都必须有法律上的根据和理由。

从执法内容上看,警察权主要有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力和警察刑事侦查权力。包括:警察行政处罚权、警察行政强制执行权、警察行政许可权、警察检查监督权、警察行政强制措施权、侦查权、刑事强制措施权、部分刑罚执行方面的权力、紧急治安情况处置方面的权力等等。可以说,警察手中握有很大的权力。法权意识要求警察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警察权力的实现必须遵守法定的程序,警察权力的运行过程必须接受监督。

同时,对于公民来说,警察权涉及到公民的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其中,实体性权利包括生命权、人身自由权、人格权、平等权、私生活秘密权、住宅权、财产权、言论自由权等等;程序权利即宪法和法律赋予个人用以保护实体性权利、对抗政府非法或无理侵权的基本诉讼手段。程序性权利是实现实体性权利在执法程序中的延伸,具有相对独立性,其目的是维护实体性权利。而实体性权利在执法程序中的實现,有赖于程序性权利的行使。在警察权的运行过程中,只有保障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完整地行使,并使两者相适应、相协调时,才能实现警察权法治的目的。

四、合理处理好三者关系,树立新时期的警察意识

当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但是,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因素仍大量存在,突出表现在因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引起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面对日益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公安民警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政权意识是前提,民权意识是根本,法权意识是底线。只有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奋发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切实担负起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

公安机关作为社会治安的主管部门,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责无旁贷,但要准确定位,既不越俎代疱,大包大揽,也不推卸责任,不管不问,正确行使好警察权十分重要。具体做法是:一是牢固树立政权意识,坚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共同处置的原则。群体性治安事件发生后,公安机关要积极建议党政领导和主管领导亲临现场,做好矛盾化解工作。要维护好现场秩序,保护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维护好正常的交通秩序。二是提高民权意识,关注民众的合理诉求,防止矛盾激化。群体性事件大部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客观上讲,是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增加又未通过有效途径及时化解而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据相关材料显示,劳资关系、农村征地、城市拆迁、企业改制、安置补偿等问题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客观、深入地研究这些问题可以发现,除极少部分具有犯罪目的或政治目的外,大部分都属于民众经济利益的诉求,没有明显的政治目的。虽然有的群体性事件表现出对抗性,但仍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警察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应清楚分辨出群体性事件的内在性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不应该成为某些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当然,警察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法律是底线的原则,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合法、合理地解决问题。否则,只能使公安机关处于被动地位,甚至走向人民群众的对立面,成为群体性事件发展、蔓延、滋生的土壤。

(责任编辑:王秀艳)

A Brief Discussion on Police Consciousness of Contemporary Police

Zhang Zhiping

Abstract:Police consciousness is the reflection of police social existence.Region consciousness is the prerequisite of police consciousness,civil rights the foundation and legal power consciousness the bottom line.The three parties are interconnected and inseparatable from each other.It is a necessary capability of contemporary policemen to be able to correct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se three parties.

警察的职业角色 篇4

关键词:警察权;警察角色,政治运动

中图分类号:D0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13-01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律系教授,英国著名的犯罪学专家罗伯特·雷纳,在其关于西方警察研究的经典著作《警察与政治》中,总结了自1892年以来西方关于警察研究的全部理论,结合当时英国的时代背景,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政治斗争中警察所扮演的职业角色。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早期英国警务政治化进程的高峰时期,是一个对警察研究的冲突时期。当时一方面,撒切尔政府已经将警察打造成实行自由经济的前提保证和实现国家强大的先头兵,警察成为政府的宠儿。另一方面,左翼人士对警察的敌意则进一步加深,尤其在1984年英国经济面临“滞胀”的局面,失业率大幅上升的经济环境下,爆发了矿工大规模罢工事件,警察作为政府权力执行者和维护者与矿工联盟的纠察队发生了严重的暴力冲突,这次事件使警察深深陷入政治冲突的风暴和持久的论战之中。左派人士谩骂警察,其视警察为强大的压迫者,认为他们拥有太多的特权,必须对他们的资源、权力和地位进行削减,最低限度是警务应该受到通过民主程序选举产生的地方警察当局控制。但是右派支持者认为经济萧条、失业率不断上升的局面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强有力的警察。这种非此即彼的关于警察的政治观点给英国社会带来了不小震动,因为自从20世纪中期以来的几十年中,英国警察被认为是超越政治的,是国家自豪与团结的象征。但在复杂的社会中,实际上需要一个中立的观点分析警察使用法定权力处理紧急冲突事件的必要性。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改变那时的社会和警务,而不是把警察当做敌人一样疏离。”

对于警察的形象,社会研究的方式例如以媒体视野中的警务为视角对警察的形象进行分析,可以在不同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之下阐释警察形象的变化,进而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小说影视作品来探析警察的“真实”形和“虚构形象。“总的来说,媒体对警察的报道目的是使警察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行为合乎法律,但这一结果的出现并非一帆风顺。警察与记者之间常会因为一些具体问题产生冲突。有许多警察对媒体持有好感,也有许多警察对媒体不屑一顾。这些结论是有事实依据的。虽然媒体所报道的角度是在使警察角色合乎法律的基础上,但是仍免不了批评、质疑许多警察的具体行动及某一个警察。只要媒体不太过分,媒体作为一个代表公众利益和监督政府机构的独立、公正、警惕性高的机构,是有助于这些国家机器的合法化的。如果媒体就仅仅被视为宣传机构,那么合法化进程将得不到有效開展。”媒体的报道要么实话实说,要么完全虚构。其报道的从来都不是体现那天真的社会和政治意图,虽然就绝大部分而言并不是故意造成的。而且,虽然媒体的报道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报道背后且受到来自工业社会进程和意识的压力影响。20世纪70年代,媒体对警察的报道主要关注于其在犯罪案件中的作用,报道的案件也主要聚焦个案的严重性、暴力性,尽量突出警察在侦破案件打击罪犯方面的成功,记者们致力于向社会展现出警察优秀英武的一面,站在记者角度看有一句经典的话就是:“如果我们必须惩罚一方好人或另一方坏人,那很显然的我将站在好人这一方,惩罚坏人这是为了维护法律秩序。”但是自20世界80年代开始,这一景象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专业报道犯罪的记者队伍延伸,不仅使报纸等印刷品中有关犯罪案件的报道上升了,同时也转向了与案件报道相关的司法公正问题,而不仅是案件本身。记者们坚信自己作为监督机构的角色,从而专心报道警察的错误行为,到了80年代中期,对警察事物的报道越来越具批判性,许多新闻影片明显地揭露了警察在滥用权力,例如在重大的公共秩序冲突之中。20世纪90年代早期,虽然媒体在警务的信任危机发展中扮演了一定角色,但是只反应了而不是创造了这一危险局面。政府及提供建议者对警察时期信心的根源越来越深,同时一般大众,至少把警察看成是犯罪审判体系同法律与秩序政策等基本失利的替罪羔羊。然而,警察通过20世纪70年代晚期、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法律与秩序”活动,企图运用媒体创作来实现取得更多警察权力和警察资源这一并不现实的愿望,最终警察自己的所作所为导致了他们自身的问题。1993年后,新闻报道的警务出现了相互矛盾的趋势。警察们趋向于从公开的运动中撤离出来,通过从事改革运动来影响公众争论的焦点。实际上,他们采取了更全面的方法,通过英国警官协会来塑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公众形象。总体来说媒体的报道对警察是非常有利的,越来越倾向于把它定义为控制犯罪,以及“零容忍”的创新型警务。另一方面,犯罪与执法一直都是大众娱乐媒体的主要内容,因此,通过经典侦探,例如福尔摩斯等,树立起虚拟的警察形象。谈到小说和电影中建立起的虚拟的警察形象时,人们一直认为那是一团乱糟糟的理论的结果。只能被视为是娱乐而已,但是同对当时英国社会警察真实形象和虚拟形象的描述来看,总体而言,都在展示着警察存在的必要性和他们大多数工作的有效性,从而使其角色合法化。但是各种媒体对法律与秩序问题的批判性分析过分强调了这个合法化功能。这些媒体批评不仅与具体的警察行动和个人相关,而且与警察政策的总体导向有关,同时建立了要求改革的共识。“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人们曾要求恢复警察政策和辩论,及媒体报道中“真实”和“虚构”的合法性。然而已经没有新的合法性的神话存在了。正如《洛城机密》所描述的那样,警察失去了他们曾有的信任感,他们对此不能予以全部更正:公众的信任是迟疑而冷淡的,须对不同的案件做不同的讨论。”

因此,媒体眼中的警察和小说影视作品中的警察更加真实生动的反映出警察在社会和国家政治运动过中所起到的作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警察的形象出现着分化,其不再习惯性地被描述为“好人”或“坏人”。他们的道德状况值得争议,但总的来说,警察最初的使命是紧急状态下维持秩序,他们是被委托作为代表国家来合法行使权力的专家。贯穿整个历史,警察权力仍是主要针对那些在经济和社会的边缘人物,惩罚坏人,维护国家的法律与秩序。

参考文献:

[1]王大伟.英美警察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2][英]弗兰克·利什曼等.吴开清等译.警务工作之核心问题[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

[3]王大伟.欧美警察科学原理--世界警务革命向何处去[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业风险定性分析 篇5

关键词: 职业风险     RAC     定性分析

警察由于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与和平,惩罚与预防犯罪,保护人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重任,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可知与不可预见的、确定的与不确定的、显性的与隐性的职业风险。“警察的职业风险”指公安机关警察在执行警务活动中,人身安全或财产安全面临着各种危险或危害,这种危险或危害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

本文主要针对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进行研究,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包括治安警察、户籍警察、刑事警察、交通警察、外事警察、巡逻警察、经济犯罪侦查警察、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专业警察、禁毒警察、警务督察、监所警察、科技警察。

结合警察职业安全的共性,经调研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分为四类:一类治安类,包括治安警察、刑事警察、巡逻警察,这些警种工作环境与工作特性基本都与治安相关,涉及的案件以治安类为主,职业执法特点和执法环境具有相似性,通过合理分类更好地研究警察职业风险;二类科技类,包括户籍警察、外事警察、经济犯罪侦查警察、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专业警察、警务督察、监所警察和科技警察,这些警种的工作范围都与科技相关,直接参与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和严重性都相对较小,职业风险性相对较好,但也会面临一些如违法犯罪人的贿赂等;三类为交通警察,由于该警种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将其独立设为一类,在执法过程中执法环境对职业风险影响相对较大;四类为禁毒警察,由于工作执法性质的不同,与上述三类不具有相似性,因此单独设为一类。

1.职业风险表现形式

警察职业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过劳死。有限的警力做无限的事情,是当前我国公安机关警察的警力配置现状。警察一身多责,承担着保卫、管理、维护及打击违法犯罪等重大责任。公安部公布近五年来民警因公伤亡的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2204人,因公负伤16821人,平均每年有441名民警因公牺牲、3364名民警因公负伤。其中因劳累过度导致猝死占接近一半,成为民警因公牺牲的首要原因。

(2)暴力袭警。在社会转型期处理突发事件、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处理群众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是警察面临的主要工作任务,执法警察可能遭到群众的不解、殴打等职业风险,因警民冲突而引发的暴力语言、暴力抗法、暴力对峙、暴力伤害等袭警案件屡见不鲜。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2008~2012年,公安民警因执法执勤时遭遇犯罪分子暴力袭击负伤5450人,占同期负伤民警总数的32.4%.

(3)交通事故。警察在执行任务的途中发生车祸而牺牲或受伤;交通警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遭受违章车辆恶意伤害的风险。

(4)抢险救灾。警察在参加抢险救灾活动中因解救他人生命而不幸遇难或受伤等情形时有发生。

(5)执法环境。警察执法环境对警察自身会带来风险,如交通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将面临恶劣天气、汽车尾气、噪音等自然条件的风险。

(6)心理健康。警察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可能遭受犯罪嫌疑人亲人、朋友的恶意报复等行为,对警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另外违法者对警察执法不满,出现恶意投诉等现象,都增加警察的职业风险。

本文通过风险矩阵分析法的应用,合理地对警察的职业风险进行定性描述。

2.风险矩阵分析法

为了确定为消除或控制已识别的危险应采取的措施,必须建立能确定系统所含风险的风险评价模型。一个好的风险评价模型应该能使决策者正确了解到风险的大小及为把该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要付出的代价。

在风险评价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为风险评价矩阵(RAC)方法,即用危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表征危险的特性,进而建立起相适应的评价矩阵。危险可能性指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程度。危险可能性用单位时间内事件、人数、项目或活动中可能发生危险的次数来表示。危险的严重性是描述某种危险可能引起事故的严重程度。

RAC方法将危险的严重性划分为四级,可能性划分为五级。按可能性与严重性两个因素的结合建立一个二维矩阵,矩阵的每个元素对应一个可能性和严重性等级,并用一个数值或代码表示,称为“风险评价指数”,用来表示风险的大小。用风险评价矩阵能更好地反应风险的大小,便于人们更好地采取相关措施,从而避免相关事故发生,提高可接受水平,促进社会稳定,进一步提高警察的安全水平。

3.风险矩阵分析步骤

针对警察职业风险的特点,将风险矩阵分析步骤列明如下:

(1)列出该职业所有潜在发生的事故类型。

(2)依次估计这些潜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可按低、中、高衡量。根据职业特点实际状况的不同设定不同的分数。

(3)再次估计这些潜在问题发生后对整个警察人身安全的影响,可按低、中、高衡量。

(4)得出风险矩阵图。

(5)识别出各类风险的等级。

4.风险矩阵分析过程及应用

(1)分析由事故引起的有害后果,结合《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中对伤残等级的评定标准,将这些后果的严重程度相对定性为若干等级,成为危险事件严重性等级。通常严重性等级分为四级(见表1):

表1    事故严重性等级S

(2)根据出现的频繁程度,把上述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对定性为五级,称为危险事件的可能性等级。

表2    事故可能性等级P

(3)结合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两个维度,建立风险评价表,如表3所示。危险评估指数R=PS,其与事故等级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表3    危险平均指数与事故等级的对应关系

将风险根据可接受水平分为四个等级。即不可接受、不希望、有条件接受、可接受,如表4所示。

表4    事故风险分类及事故风险接受等级

当事故风险分类处于严重等级以上、接受等级在不希望以上时,即为高风险事故。

聘请某省公安厅五位相关专家根据上文表1、2、3、4,结合公安厅2013年辽宁警察伤亡统计。

结果显示,对于治安类民警风险矩阵如表5:

表5    治安民警风险矩阵

科技类警察风险矩阵如表6:

表6    科技民警风险矩阵

交通警察风险矩阵如表7:

表7    交通民警风险矩阵

禁毒警察风险矩阵如表8:

表8    禁毒民警风险矩阵

上述分析结果可以体现出针对不同警种,风险事件对其职业风险影响程度的不同,可以为相关部门合理布警,合理使用警械及警察的职业风险培训最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邓国良.解读警察的职业风险及其防范[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1,29(2):23-27.

[2]杨卫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理论方法研究[J].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12,10(3):35-54.

[3]Donoghue A M.The design of hazard risk assessment matrices for ranking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mining and minerals processing[J].Occupational Medicine,2001,51(2):23-28.

上一篇:分布式发电项目下一篇:手机上的《宠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