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销售

2024-07-06

生产、销售(精选十篇)

生产、销售 篇1

学界对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只能由故意构成取得了一致意见, 但对于故意的内容, 则存在不同声音。有学者认为,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是“行为人故意违反国家对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 明知生产、销售伪劣商品会发生危害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 损害用户、消费者的结果, 为了牟利而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只能由间接故意构成, 不包括直接故意。还有观点认为, 既能由直接故意构成, 也能由间接故意构成:行为人明知自己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 以假充真, 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行为会发生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侵害用户、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结果, 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笔者认为,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既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 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危害后果是侵犯国家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及侵害消费者权益, 而非如“直接故意说”的“构成本罪客观要件的危害结果, 应当是伪劣产品被生产出来、被销售出去”。若行为人以牟利为目的, 放任侵犯国家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危害后果的发生, 则应认定为间接故意;若行为人以侵犯国家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为目的, 希望该危害后果的发生, 则应认定为直接故意;若行为人以侵害消费者权益为目的, 为此行为导致危害后果的发生, 则应以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人身权利罪定罪。

二、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犯罪形态

(一) 数额犯的犯罪形态

刑法分则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分别规定了该罪的既、未遂形态, 但是否存在犯罪中止和可罚的犯罪预备?笔者认为, “数额犯”属于情节犯的一种, 所谓情节犯是指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以“情节严重”或者“情节恶劣”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形态。学界通说认为, 情节犯不存在未遂形态, 法定的情节要件是构成该类犯罪的必备要件, 也是构成其要件齐备的标志。因此, 刑法第140条的罪名除了上述解释中规定的未遂形态, 没有其他未遂形态, 当然也不存在犯罪中止。而可罚的犯罪预备, 则完全可以适用97年刑法第13条中关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不认为是犯罪的”的规定。

(二) 结果犯的犯罪形态

结果犯是以法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作为犯罪构成客观方面必要条件的犯罪。结果犯“应当以法定危害结果实际上是否发生来区别犯罪的既遂及未遂”。因此, 结果犯存在既、未遂形态。在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结果犯中, 行为人的行为必须造成一定后果 (如第142条的“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才可认定为既遂, 若行为人已着手实施, 由于其意志外的原因未得逞, 应认定为未遂;若行为人在实施过程中主动有效地防止了结果的发生或者主动在过程中停止犯罪, 应认定为犯罪中止。

(三) 行为犯的犯罪形态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中典型的行为犯类型的犯罪。有学者认为“行为犯是以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 还有意见认为:“行为犯应以是否发生了行为人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结果为标准, 而不能以是否实施了行为作为标准”。还有理论认为, 对于行为犯而言, 只要实施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危害行为, 就构成既遂”。以上几种意见均肯定了行为犯也存在犯罪的既遂、未遂、中止和预备状态。就刑法分则第144条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来说, 笔者认为, 其既遂状态应以实行行为达到一定标准后认定为宜, 即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 或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达到一定程度, 才认定为既遂, 其他情况根据是否是因行为人意志的原因造成危害后果的为实现认定为既遂或者中止。

三、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销售金额的认定

对于销售金额, 学界主要有两种理解: (1) 认为销售金额是指实际已经销售出去的产品金额, 包括生产者、销售者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而作的投资及其增值; (2) 认为销售金额既指实际已经销售出去的产品金额, 又指尚未销售而可能销售出去的产品金额。

如何认定具体的销售金额?笔者认为, 一般而言, 若生产者生产的伪劣产品, 或者销售者购进的伪劣产品尚未进行销售, 则货值金额按照同类合格产品的市场价确定;若生产者生产的伪劣产品或者销售者购进的伪劣产品, 一部分已进行销售, 一部分尚未销售, 则未销售部分的货值金额按照已销售部分伪劣产品的单价乘以未销售部分伪劣产品的总数进行计算;若生产者生产的伪劣产品或者销售者购进的伪劣产品尚未进行销售, 而只是订立了购销合同, 则其货值金额按照相应合同标的进行计算。

参考文献

[1]、高西江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与适用》, 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7年版, 第399页

[2]、于改之、包雯著:.《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若干问题研究》, 载.《河北法学》杂志, 2005年第11期, 第:27-32页。.

[3]、姜维著:《犯罪形态论》, 法律出版社, 1994年版, 第.122页。

医药生产、销售企业销售人员考题 篇2

姓名岗位成绩

1、配合质量管理部建立(),且内容应齐全、在有效期内,(),保证合法资质持续有效;

2、配合质量管理部应按规定对购货单位、采购人员及提货人员的合法资格进行审核,()。审核、批准应有据可查

3、企业应严格审核购货单位的();

4、()应与购货单位业务范围相一致,不得销售超出购货单位业务范围的药品;

5、销售药品时计算机系统应当依据质量管理基础数据及库存记录生成销售订单()无质量管理基础数据或无有效库存数据支持的任何销售订单的生成6、计算机系统对各购货单位的法定资质能够()并审核,防止超出经营方式或经营范围的销售行为的发生

7、销售药品,应如实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增值税普通发票》,做到()一致;

8、销售发票上应列明销售药品的名称、规格、单位、数量、金额等,如不能列明全部内容,应附《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清单》,并加盖企业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

9、销售发票或《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清单》的内容应与

()的相关内容一致。

10、销售记录应当包括药品的()、规格、剂型、批号、有效期、生产厂商、购货单位、销售数量、单价、金额、销售日期等内容

11、()必须符合《规范》规定要求;

12、销售特殊管理的药品及国家有专门管理要求的药品()

揭秘冒牌奶粉生产销售链条 篇3

案件进展:一人在逃 6900罐奶粉待追查

上海食品药品安全办主任阎祖强介绍,经公安机关查明,假冒奶粉案的犯罪嫌疑人陈明江等人均有多年从事婴幼儿配方乳粉代理销售的从业经历,曾贴牌生产、代理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熟知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生产销售,从2014年8月至案发,共计制售2.26万罐冒牌“雅培”、“贝因美”婴幼儿配方乳粉。

截至目前已抓获陈明江、潘兴兵为首的犯罪团伙共9人,仍有1人在逃。缴获冒牌“雅培”婴幼儿配方奶粉5000余罐,罐体2万余个,冒牌“雅培”商标6.5万余件及有关制假工具。涉案冒牌乳粉的包装生产企业、标签印刷作坊、制假窝点及出租制假场所均已被依法查封。下一步对冒牌奶粉的非法经销商也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据犯罪嫌疑人交代,他是用购买的国产和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冒牌婴幼儿配方乳粉。在侦破案件过程中,公安机关委托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对冒牌“雅培”婴幼儿配方乳粉进行检验,共检测微生物、营养素等14项关键项目,所检项目均符合婴幼儿配方乳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钙含量略低于“雅培”婴幼儿配方乳粉标签明示值。

从整个链条来看,犯罪嫌疑人从2007年以来就从事奶粉的代理销售,十分熟悉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生产销售,目前查明假冒奶粉只涉及“雅培”和“贝因美”两个品牌。制售链条包括“购买廉价乳粉”,“仿制品牌罐体”,“印制品牌标签”,“罐装加工”、“委托批发商秘密销售”五步,其加工制作窝点分别位于山东兖州、广东东莞、浙江台州和湖南长沙。从整体上来看,作案时间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期间,主要仿制“贝因美”;2015年4月至9月期间,主要仿制“雅培”。

核心:冒牌奶粉去了哪儿?

另据陈明江等人交代,以及公安机关查明的情况,假冒奶粉只售往了上述4个省市,并非之前所通报的“涉案的冒牌乳粉流向7个省”。从2014年8月至案发的2015年9月期间,该犯罪团伙共制售假冒奶粉2.26万罐。马纯良公布了目前已查明的部分奶粉的去向:

2015年5月,湖北省武汉市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经销商冯某发现外包装与正品有明显差异,怀疑为假货,自行销毁冒牌雅培婴幼儿配方乳粉1500罐。

2015年7月,江苏省宿迁市乳粉经销商王某也怀疑乳粉为假货,自行销毁冒牌的雅培婴幼儿配方乳粉600罐。

安徽省合肥市婴幼儿配方乳粉经销商孙某发现乳粉外包装存在问题,恰逢案发,自行销毁冒牌雅培婴幼儿配方乳粉1200罐。

安徽省合肥市婴幼儿配方乳粉经销商张某供认于2015年8月之前,已销售冒牌贝因美婴幼儿配方乳粉3600罐。

目前尚未查明下落的还有3300罐冒牌雅培婴幼儿配方乳粉。河南、安徽食品安全办正在协调公安机关、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全力追查冒牌雅培和贝因美婴幼儿配方乳粉。

官方回应:奶粉实行配方注册加强监管月月抽检

国务院食安办副主任滕佳材在发布会上表示,对全国103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生产企业逐一进行食品安全审计,实行月月抽检,从抽检的情况来看,总体情况是好的。接下来,进一步完善监管的方式方法,加强全过程的监管。

此外,马纯良介绍,在生产环节,将开展对国产和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配方注册,实施严格的配方注册制度。在配方注册的同时,对企业的原辅料、研发、工艺、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在市场抽检方面,对市场销售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实行月月抽检,月月公布抽检结果。在销售环节,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生产企业对婴幼儿配方乳粉要全链条地负责。同时进一步加强对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监管。

企业回应:已彻查销售网络

雅培于2015年9月发现假冒“雅培”奶粉后,向公安部门举报并协助调查。雅培发表声明称,假冒产品只涉及“嘉兴产亲体”婴幼儿产品,不涉及其他产品,并对销售网络进行了彻底排查,没有相关假冒产品。贝因美表示,非法行为发生在2015年4月之前,标注生产工厂为“杭州贝因美母婴营养品有限公司”,近日得知消息后,已对公司所有渠道及销售终端进行排查,没有发现相关疑似产品。

冒牌奶粉生产销售链条

1.购买廉价乳粉

2015年4月至9月,上述案犯以每罐70~80元的价格在市场上购买新西兰产“Vitacare”、“美仑加”、“可尼克”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国产“奥佳”“和氏”“摇篮”等品牌婴幼儿配方乳粉,用于仿制“雅培”金装喜康力婴幼儿配方乳粉(900克)。

2.仿制品牌罐体

犯罪嫌疑人联系了位于山东和广东的两家包装企业仿制罐体,这两家企业均不是食品包装的生产企业。其中,山东金谷制罐有限公司是一个制罐企业,而位于广东东莞的兰奇塑胶公司是一家塑料制品公司,主要做一些塑料工具、玩具等塑料制品。陈明江等人要求该公司做塑料包装盒,没有任何的标签和名字。

3.印制品牌标签

主要在浙江台州市路桥区一印刷作坊印制“雅培”婴幼儿配方乳粉标签。

4.罐装加工共计2.26万罐

陈明江等人将从市面上30元左右购买的乳粉,放入山东金谷制罐有限公司仿制的“贝因美”铁罐中,仿制成罐装“贝因美”金装爱+婴幼儿配方乳粉(1000克),共计1.1万余罐。

此外,分别在山东兖州、湖南长沙的窝点罐装生产冒牌“雅培”金装喜康力婴幼儿配方乳粉(900克)1.16万罐。

5.委托批发商秘密销售

所有冒牌奶粉均是通过奶粉批发商杜某秘密出售给郑州、合肥、宿迁及武汉的奶粉经销商。其中,冒牌“贝因美”金装爱+婴幼儿配方乳粉(1000克),以每罐140元左右的价格销往河南郑州以及安徽合肥,每罐利润达110元,销售总额160余万元。

nlc202309091010

冒牌“雅培”金装喜康力婴幼儿配方乳粉(900克),以每罐160元左右的价格销往安徽合肥,还有河南郑州、江苏宿迁、湖北武汉,每罐利润同样为110元左右,销售总额190余万元。

观察:雅培贝因美对假冒产品为何不愿“实话实说”

国务院食安办在通报冒牌婴儿奶粉案件时透露,目前还有3300罐假冒雅培奶粉未查明下落。而就在几天前此案刚被媒体披露后,雅培公司就高调对外宣布“假冒雅培产品已经全部被收缴”。

既然仍有假冒产品还不知去向,奶粉厂家为何自己却说没有假货了?北青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担心因为假货消息使消费者产生顾虑,转而在一段时期内不敢购买这个品牌的奶粉而影响销售业绩,是很多生产厂家存在的问题,此次雅培急于发表“假货全部收缴”的声明无疑也是出于这种考量。如果不是政府及时澄清了事实,可能绝大多数消费者就会信以为真。

事实上,据北青报记者了解,不仅仅是本就敏感的婴儿奶粉行业,这种对于假货“又恨又怕”的心理在很多行业的企业中都有存在。有工商部门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也发现很多厂家对于在市场上发现假冒自家产品后往往并不及时报案,而是会先权衡一番,只有造假严重到一定程度后才会选择报案。

“他们担心动静闹得太大,消费者因为顾虑买到假货反而连真货也不买了!”这位人士甚至表示,有时在破获假货案件后,厂家还要求不要对媒体披露案件,不愿让消费者知道市场上存在假货。

因此打假对于很多企业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净化市场,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阶段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信心,进而影响产品销售。

其实,此次假冒奶粉案涉及的另一品牌贝因美也存在这种心理,在政府部门没有披露此案涉及贝因美品牌时,贝因美公司并没有主动发声。但当该品牌也被披露后,贝因美公司立即发表了声明,称“经过公司核查,所有渠道及终端都未发现相关假冒的贝因美产品”。显然,贝因美公司早就知道自己的品牌在此案中也被假冒,但只要没有在媒体上被披露,厂家就宁愿选择“捂着不说”。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遭遇假货侵扰的厂家二次遭受自身正品产品销量受影响的情况,其实也算是一种次生损失。厂家对此的担忧恐惧固然可以理解,但其实这里也包含企业诚信的问题。在消费者权益甚至健康、安全面前,企业不应该过度强调自己的经济利益,应该把实际情况真实、主动地告知消费者,让消费者加强防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鲁南苏北地区果品生产与销售探析 篇4

1 苹果与梨

目前, 鲁南苏北地区苹果和梨的中晚熟品种已近饱和, 批发价为0.90~1.60元/kg (果品质量一般, 下同) , 已接近或跌破生产成本, 经济效益低下, 生产上应该注重提高果品质量或高接换头, 不宜扩大种植面积。苹果和梨的早熟品种 (成熟期6月底至8月上中旬) , 批发价为1.60~2.40元/kg, 仍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可选择品质优良的品种适量发展。苹果可栽植萌、林溪A1、美国八号、藤牧一号、皇家嘎拉等, 梨可栽植早生喜水、爱甘水、早红考蜜斯等。

2 桃

目前, 鲁南苏北地区早中熟品种 (6月中旬至8月中旬成熟) 的桃已经过盛, 价格低廉, 批发价为0.40~1.00元/kg, 许多果园亏损严重, 特别是6~7月西瓜集中上市期, 受西瓜的冲击和替代, 出现了卖桃难的现象。因此, 早中熟品种不宜发展, 管理水平差的园片或品质不好的桃园要及时伐掉或高接换种。桃树的特早熟品种 (6月5日之前成熟) 和晚熟品种 (8月底至10月初成熟) 仍有一定发展空间, 批发价为1.40~2.40元/kg, 可选择优质丰产的品种适量发展, 也可将效益低下的品种高接换头。特早熟桃可选择极早518、金山极早红、美国加州早甜桃等;晚熟桃可栽植莱山蜜、阿部白桃、世纪晚红等, 但中华寿桃后期落果、裂果严重, 不宜发展。加工桃 (黄桃) , 批发价为1.6~2.4元/kg, 有较大发展空间, 但应规模发展, 最好与加工厂签定回收合同。适宜品种有晚黄金、罐5、金童5、金童7等。

3 葡萄

鲁南苏北地区中熟葡萄品种已经饱和 (主要是巨峰) , 加之该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 造成果实病害较重, 批发价在1.2~1.8元/kg, 经济效益不高, 不宜扩大种植面积。早熟 (7月中旬之前成熟) 和晚熟品种 (9~10月成熟) 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批发价为1.8~3.0元/kg, 经济效益较高。可选择风味佳、抗病力强的品种, 适量发展, 如矢富罗莎 (兴华一号) 、红乳葡萄、克伦生、金手指葡萄等。但红地球葡萄抗病力差, 霜霉病、黑痘病等病害严重, 不宜发展。

4 杏 (包括杏梅、美国杏李)

近几年来, 鲁南苏北地区杏树面积发展较快, 6月成熟的杏树已近饱和, 批发价为1.20~1.60元/kg, 生产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质量上, 如经过严重疏果生产的优质凯特杏, 批发价在2.40元/kg仍供不应求。7~8月成熟的杏梅及美国杏李栽植面积较少, 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可选择品质优良的品种适度发展, 如黄金杏梅、恐龙蛋、味王、味厚、风味皇后等。

5 李子

早中熟李子 (6~7月成熟) 不耐贮藏, 特别是早熟品种如早美丽等, 只能存放2~3d, 且口味欠佳, 不宜大面积发展。晚熟李子品种 (9月成熟) 市场空间较大, 批发价为3.0~5.0元/kg, 目前仅为超市中销售, 价格较贵, 零售价为6~8元/kg。可选择品质优、货架期长的品种适量发展, 如秋姬、安哥诺、黑宝石、仲秋红李等。

6 猕猴桃

鲁南苏北地区种植很少, 市场上猕猴桃多数由陕西等内地运来, 运费较高, 批发价2.4~3.2元/kg。可选择风味好的品种少量发展, 如早鲜、徐香、红阳、新美等。

7 石榴

目前, 鲁南苏北地区市场上销售的石榴外观质量差, 口感欠佳, 但价格仍然较高, 零售价为4~5元/kg, 经济效益可观。可选择个大、色艳、味甜的品种适量发展, 如蒙阳红、泰山红、御石榴、冰糖籽等。

8 大枣

由于鲁南苏北地区年降水量较大, 有的年份秋雨绵绵, 不适宜发展制干品种。鲜枣市场零售价在3.6~5.0元/kg, 产量达到15t/hm2以上, 效益比较高。可选择成熟期早、口感好的品种少量发展, 如伏脆蜜枣、梨枣等。

9 大樱桃

鲁南苏北地区种植很少, 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大樱桃结果较晚, 投资收效期长, 鸟害较重, 需设防鸟网或保护地栽培, 资金宽裕的农户可少量发展。可选择红灯、早红宝石、红手球、乌克兰早大果等品种。

1 0 草莓

市场零售价为3~4元/kg, 经济效益较高, 但草莓不耐贮运, 货价期只有1~2d, 只可在城市近郊发展。另外, 秋季是草莓市场的空白, 栽植四季草莓前景广阔, 但需注意闭雨栽培。可选择丰香、鬼怒甘、童子一号、赛娃 (四季草莓) 等品种。

1 1 柿子

鲁南苏北地区普通鲜柿子批发价为0.8~1.0元/kg, 日本甜柿批发价为1.6元/kg左右, 由于普通柿子价格较低, 肥沃地不宜发展, 日本甜柿尚有一定利润空间, 可适量发展。适宜品种有富有、次郎、西村早生等。

1 2 板栗

板栗批发价为4~5元/kg, 但产量不高, 仅3 000~4 500kg/hm2, 经济效益低下, 且近几年价格呈下滑趋势, 当前应注重提高产量与质量。

1 3 核桃

生产与销售如何有效对接? 篇5

但是,很多企业老板们很快又发现了新的问题:生产任务和销售任务之间很难协调一致,导致大量的生产材料库存和产品库存,这些材料有的已经损毁,有的已经不能进行产品生产配套,库存产品也大多是淘汰品种或者过期产品,虽然它们仍然放在财务报表的资产栏上,但其实已经是沉淀资本,成为企业亏损隐患,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Q企业是一家中小型白酒生产企业,企业所在一个50万人口的县级城市,企业成员主要以家族人员、同乡和跟随多年的“老兄弟”为主,年销售额8000万左右,产品主要在本地和周边县城销售。

应该说企业每年的盈利比例都很高,利润绝对值也很不错,但每当财务需要支付大笔费用的时候总是捉襟见肘,现金流和利润指标大不相符。

这位老板希望笔者能够帮助寻找问题根源并给予一些好的建议,笔者在走访了解企业情况时二个部门的反映引起了笔者注意:

1、销售部门说生产部门:流水线这么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好,不是缺这个品种就是断那个品种,销售部门每天千头万绪的工作如果象他们这样,那还不天天出问题?销售就是每天和竞争对手真枪实弹的拼杀,拼的就是时间、拼的就是效率,他们知道缺货耽误多少销量损失多少市场吗?知道断货会给市场带来多少负面影响?需要多做多少工作去解决吗?

2、生产部门说销售部门:一点计划性都没有,想要什么品种一个电话一个传真就上来了,时间还都比较急,没有哪个月是按月度生产计划来的,都不按计划生产那还做计划干什么?生产部门计划性和费用支出非常高的部门,如果按计划生产就可以优化资源,节约成本,省下来的就是纯利润呀!

而企业老板对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很难有科学的标准来衡量评定,只好各打五十大板,

于是笔者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在于:

1、生产部门生产材料的采购数量标准是:以实际采购计划增加预估值采购,因为按实际计划采购容易造成致生产量不足或不及时从而导致市场断货,生产部门难以承担销售部门的压力,增加预估值采购方式可以“以策万全”。

2、销售部门就索性多报生产计划,原本客户订单是1000件报件,先生产出来再说,生产出来客户提不走的货物就留在仓库慢慢卖,万一出现市场断货又要费心费力,费尽周折的去处理,仓库摧提货就找些借口搪塞拖延。

到材料仓库和成品仓库仔细盘点,真相全都浮出水面:

1、在册但已损坏的生产材料价值30余万;

2、在册但不足配套生产的材料价值90余万;

3、在册但很多年没有销售的产品多达42个品种(有些甚至是以上的产品,还有些就连仓库保管员都没见过的产品),价值近200万元;

4、在册但已经淘汰的产品11个品种(有些是其他产品升级替换下的老产品,有些是阶段战术性产品剩余的,有些是经销商自主开发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提完的),价值130万左右;

东北地区商品包装生产、销售现状 篇6

东北地区商品包装生产、销售现状

我们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更加高品质。消费上更加注重于文化上的体现和精神上的满足。东北地区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进而市场的需求量大,商品多种多样可以,满足人们对于高品质的追求。然而东北地区的市场经济有很大的开阔空间,东北地区市场商品的销售情况一直未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应有水平。商品诸多的同时产生商品优劣难辨、真假难分,进而导致许多消费者都没有明确的选择目标,对于商品的品质缺乏信心。因此很多企业商家们为了提高商品的销售量,吸引消费者的眼光,除了进行一些打折,抽奖的促销活动,商品的包装逐渐得到商家们的重视。

东北地区商品包装生产、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与繁华的城市相比东北地区的市场经济面临一些问题:

(1)整体来说东北地区的商品包装行业水平并不很高,包装技术不纯熟、包装方法比较单一、包装材料粗糙不注重绿化环保性;同时商品的包装并没有与商品的内在很好地结合起来,因而这样下去会影响销售情况,降低消费者对于其商品的信息。还有在商品的包装上商家缺少对商品的特点、销售去向、运输方式和存储方法等的考虑。

(2)一些企业商家对于商品的包装过于重视其商品的经济效益,过于追求商品的包装效果。着重商品外观包装的精致反而忽略了内在商品的质量,损害了消费有经济效益者的利益。另外耗费过多的材料为了促使商品看起来更加的高端大气进而使商品的成本增高商品的销售价格也随之上升,但这样同时也损坏了消费者的自身利益,长期以往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3)一些企业商家为了节省资源直接将其他商品的包装加以改变就直接用于自家商品身上或者为了单一地提升自身的利益,提高商品的效益完全的生搬硬套那些小有名气商品的包装甚至知名商品的包装进行设计与其加以区分,但这种细小的差别消费者就会忽略因此这种造假、侵权的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同时也侵犯了其他合法商家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的经济秩序。

东北地区商品包装生产、销售的改进方法

(1)企业商家通过各方面的渠道打响其商品的知名度进而开阔市场基础上,通过与其他企业联姻进入它们的产业包装链,利用它们的包装技术借鉴其他品牌创造设计出自己独有的包装特色。

(2)商家在对商品进行包装的时还应防止过度的包装,同时注意包装的绿色环保和循环利用,其商品要对无害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情况。合理的包装可以减少浪费材料降低商品的成本,更利于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和健康。

(3)提高商品包装设计水平和包装技术也可以吸引消费者从而有助于提高商品的销售情况。企业商家应该注重包装设计水平和包装技术含量的提升,加重对其包装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同时 在合理范围内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从而提高科技含量。商品的包装不断地优化发展、标新立异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立于不败之地。

(4)在对商品进行包装设计时可以融入其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精神风貌,结合商品当地风情景致,民俗风格设计出具有个性化商品包装。这样商品能更加符合其消费者的审美,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近几年信息科技不断进化,二维码已广泛应用与各行各业,包装行业中应用二维码可以提升保护商品的安全。

结语

一家企业能否把自家的商品商品打入市场并能迅速占领市场、稳住市场在市场中咱有一席之地,不仅仅是因为商品好的内在品质,其商品包装也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商品的包装情况在商品的销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商品的包装还可体现出一家企业的精神文化。总之,企业应将包装设计与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先进营销理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创新设计出符合广大消费者审美的包装。一家企业只有对其商品进行合理的包装,将包装这一策略融入到其企业自身正确的营销方案中去,才能使自己的商品更加适应竞争激烈市场的需求,吸引广大消费者。

(作者单位:长春大学美术学院)

项目名称:东北地区商业包装生态设计的策略研究

项目编码:2014-LY-5-21-W78

生产企业销售奖励方式的纳税筹划 篇7

销售奖励作为一种商业行为,是指厂家或供货商为了促进公司业务发展,提高经销商(或代理商)的销售积极性,实现自身销售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商业操作模式。一般表现形式为经销商或代理商在一定市场、一定时间范围内在达到指定销售额的基础上再给予多少百分点的奖励,所以称为销售奖励。

销售奖励条件一般包括销售额(或销售额增长率)和结账周期。在销售方面,生产企业要求销售额(或销售额增长率)达到一定金额(或者一定比例)。一般与大客户 (一般不会超过10家)签订销售额的合同;与一般客户签订销售增长率的合同。对于参与奖励的经销商,生产企业对结账周期有限制,超过周期,则不参与销售奖励。此外, 生产企业为了鼓励经销商尽早结账,通常会提出现金折扣的优惠,同时对于结账周期短的经销商在奖励金额上会有优惠,但是优惠比例不大,在此不做讨论。

生产企业的产品一般分为畅销产品、常规产品和新产品三种,畅销产品的奖励比例最低,常规产品的奖励比例其次;新产品的奖励比例最高。

销售奖励的支付方式包括自扣、经销商开具发票返现和赠送企业产品等。常用的支付方式是自扣和经销商开具发票返现两种。

二、不同销售奖励方式的税负

1. 销售奖励采用自扣方式的税负。销售奖励采用自扣方式是指经销商在年底结账时按照扣除双方核定的销售奖励金额结账。现举例如下:

例1:甲企业是一家生产健身器械的企业,跑步机是其畅销产品,单价为4.5万元,单位成本为2.7万元;动感单车为其常规产品,单价为2.8万元,单位成本为1.8万元,甲企业最近新推出划船器,单价为1.6万元,单位成本为1.2万元。

2012年底甲企业与经销商签订购销合同中约定: 2013年销售额在200万 ~ 300万元,则按销售金额的6%给予奖励;2013年销售额在300万 ~ 500万元,则按销售金额的8%给予奖励;2013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则按销售金额的10%给予奖励;此外,如果划船器的销售额超过80万元,则按划船器销售金额的5%给予单独奖励;经销商的结账周期不超过4个月。甲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A公司为甲企业的经销商,其2013年销售甲企业跑步机40台,动感单车40台,划船器80台,A公司的结账周期为4个月,本年已结账280.8万元(含增值税40.8万元)。

A公司销售甲企业产品的销售额=4.5×40+2.8×40+ 1.6×80=420(万元),其中,划船器的销售额=1.6×80=128 (万元),则A公司符合甲企业销售奖励的条件,可参与销售总额8%的奖励和划船器收入5%的额外奖励,这样A公司的销售奖励总金额:420×8%+128×5%=40(万元)。

此方式下,A公司需要给甲企业结账:(420-24040)×1.17=163.8(万元)。

甲企业确认的收入: 420-240-40=140 (万元)。

甲企业缴纳的增值税: 140×0.17=23.8 (万元)。

甲企业全年确认的成本:2.7×40+1.8×40+1.2×80= 276(万元)。

假设不考虑其他因素,甲企业本年相关计算如下:

甲企业应缴纳企业所得税:(240+140-276)×0.25=26 (万元)。

甲企业本年缴纳的增值税: 40.8+23.8=64.6 (万元)。

甲企业总税负: 26+64.6=90.6 (万元)。

此方式下,生产企业确认的销售收入是扣除奖励后的金额,由于奖励金额不计入收入,所以奖励金额也不用缴纳增值税。

2. 销售奖励采用经销商开具发票返现方式的税负。 销售奖励采用经销商开具发票返现方式是指经销商正常结账,按照双方核定的销售奖励金额给生产企业开具发票,生产企业按照发票金额将奖励金额付给经销商。现举例如下:

例2:续例1,在双方确认奖励金额为40万元后,A公司给甲企业开具40万元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此方式下,A公司需要给甲企业结账:(420-240)× 1.17=210.6(万元)。

甲企业确认的收入:420-240=180(万元)。

甲企业的增值税销项税额:180×0.17=30.6(万元)。

由于收到A公司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其增值税进项税额:40/1.17×0.17=5.81(万元)。

甲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30.6-5.81=24.79(万元)。

甲企业全年确认的成本:2.7×40+1.8×40+1.2×80= 276(万元)。

甲企业由于收到A公司的销售奖励发票,其确认的费用:40/1.17=34.19(万元)。

假设不考虑其他因素,甲企业本年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240+180-276-34.19)×0.25=27.45(万元)。

甲企业本年缴纳的增值税:40.8+24.79=65.59(万元)。

甲企业总税负:27.45+65.59=93.04(万元)。

3. 销售奖励采用其他方式的税负。其他方式的销售奖励包括赠送生产企业的产品和给予经销商旅游奖励, 由于现在生产企业很少采用,在此简要论述。

(1)赠送生产企业的产品,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第八款的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属于视同销售行为。这样,生产企业相当于以平均价格销售商品,没有资金入账,但要计收入、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生产企业虽然减少了产品库存,但是需要自己垫付资金缴纳税款,税负较重,生产企业很少采用此方法。现举例如下。

例3:续例1,在双方确认奖励金额为40万元后,A公司给甲企业结清货款,甲企业给A公司市价40万元的商品,甲企业成本率为65%。

此方式下,A公司需要给甲企业结账:(420-240)× 1.17=210.6(万元)。

甲企业确认的收入:420-240+40=220(万元)。

甲企业的增值税销项税额:220×0.17=37.4(万元)。

甲企业全年应缴纳的增值税:240×0.17+37.4=78.2 (万元)。

甲企业全年确认的成本:2.7×40+1.8×40+1.2×80+ 40×0.65=302(万元)。

假设不考虑其他因素,甲企业本年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240+220-302)×0.25=39.5(万元)。

甲企业总税负:78.2+39.5=117.7(万元)。

(2)旅游奖励一般是生产企业以召开会议的形式,组织经销商旅游。旅游奖励一般都是附加奖励,很少列入合同,同时也具有不确定性。在账务处理上,计入成本或者费用抵扣,不直接涉及税负问题,故在此不做陈述。

三、销售奖励方式的纳税筹划

从例1和例2中可知,采用自扣方式,企业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总税负都少于采用经销商开具发票返现方式下的税负。从纳税筹划角度考虑,生产企业销售奖励应采取自扣方式,而且规模越大、奖励越多的经销商的节税效果更明显。

但是应注意的是,自扣方式的销售奖励实质上是销售折扣。《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折扣额抵减增值税应税销售额问题通知》(国税函[2010]56号)规定:“纳税人采用折扣方式销售货物,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分别注明是指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的‘金额’栏分别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征收增值税。未在同一张发票‘金额’栏注明折扣额,而仅在发票的‘备注’栏注明折扣额的,折扣额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国税发 [1993]154号)规定:“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不论其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因此, 销售奖励采取自扣方式,在结账时应将自扣金额与正常销售金额开在一张增值税发票上,并在“金额”栏注明,不能在“备注”栏注明,折扣的增值税才可以抵扣。

采用自扣方式虽然税负较轻,但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产品的销售单价、销售额和产品利润率,减少了企业实际的费用,不利于投资者对企业做出客观评价;采用销售奖励方式税负相对较重,但是产品的收入、 成本和费用都是完全客观、真实的反映,有利于管理者对企业做出正确决策。生产企业在具体选择销售奖励方法时,不仅要考虑纳税筹划,还要兼顾经销商的利益,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经销商可以采用更灵活的销售奖励办法。

企业销售奖励方式纳税筹划的设计基础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其目标实现也基于企业预期经济利益的实现,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但它只是企业实现经济增长的其中一个环节,对提升企业盈利空间的作用受企业规模、效率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4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浅谈如何保证食品生产销售的安全 篇8

一、食品安全的现状

1. 从违法犯罪情况来看。

有无照经营食品、食品侵权、未经登记擅自经营食品的个体户, 有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的、未标注“贮存条件”的、不按标准库存食品的、无经营许可证擅自经营的个体户。其中质监局所办理涉及食品安全的案例中, 存在的问题包括许可证、销售证问题, QS证问题, 条码问题, 检验报告问题, GB8233-2008标准问题, 生产日期问题, 备案问题, 车间卫生、生产场所条件问题以及假冒伪劣、掺杂使假、出厂检验问题, 质量不合格问题。

2. 从违法犯罪主体来看。

从质监部门查处的案件中:违法犯罪主体有销售商、生产商, 其中生产商占70%。

从工商部门查处的案件中:违法犯罪主体有无照经营、侵权、未登记擅自经营、以不合格冒充合格等。

近几年来, 食品监管部门惩处食品违法主体的数量呈下降趋势, 反映出对食品领域的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有所减弱;公安部门对查处的食品领域犯罪行为的惩处与其他犯罪相比也微乎其微。

3. 从惩处力度看。

目前, 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过低。如对食品生产、销售的违法、犯罪行为, 往往存在只查不打击, 象征性没收部分产品、商品或少量罚款作为违法行为后果。按照法律规定应该由行政执法部门移交司法机关的案件, 不了了之, 犯罪行为主体得不到应有的刑法惩罚, 从而放纵了食品犯罪行为, 对单个主体来说违法成本过低, 不足以警示其继续从事违法犯罪行为, 从而造成查一次放一次, 再查再放的现象, 使犯罪主体猖狂作案, 进而争相效仿。另外, 法院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判处存在量刑轻化现象, 有些应该严格按照刑法惩处的规定定罪量刑, 但常常出现缓刑等判决结果, 更加纵容了食品生产、销售的主体, 社会影响恶劣。

二、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1. 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定不尽完善。

目前, 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 是以《食品安全法》为主导, 以《产品质量法》《农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刑法》等为评价及保护的模式。面对当前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法律保护体系有许多不尽完善之处。如《食品安全法》的一些条款规定是原则性规定, 无具体规定, 在适用上还处于待定状态, 无法具体实施。再如, 《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关于食品安全的犯罪规定就包括“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 其中“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判断不明确, 在执行中存在分歧, 无具体规定可参照适用。2011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八) 》虽然增设了食品监管渎职罪, 但在适用上无具体司法解释, 无明确主体范围及构罪结果要素等具体细则。

2. 政府牵头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不够。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区质监、工商等部门在处罚自己所管辖内的违法范围和内容涉及方面比较全面。但对某项违法行为的查处存在被动性、滞后性。出现被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各部门与政府间存在的细腻关系, 政府是各部门大方向行动的指挥者或决策者。但政府牵头专项整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力度有待加强, 所以, 政府通过政治施压与政府牵头从而成为下面部门行动的推动力就显现得尤为重要。如果把这种推动力转化为具体实践, 就是由政府带头组织力量开展涉食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以政府高度重视促使各部门必须重视, 否则, 在各行政机关业务往来稀疏的前提下, 很难形成专项力量整治违法、打击犯罪从而净化市场。

3. 信息公开不到位, 不能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权。

从政府网站上公布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之一, 媒体新闻曝光也是保证百姓知情权的方式之一, 以上两种方式是常见且主要的保证信息公开的方式。具体来讲, 信息公开未充分形成上传下达、完全告知、及时传递、深入基层的快速告知机制与措施, 对查处的涉食信息处于信息攥握、内部传递、披露滞后等状态, 造成对百姓知情权的不尊重, 对百姓生命健康的不负责任, 进而使引发的吃死、吃伤的社会矛盾激化, 所以, 必须做到对政府、各部门信息的公开、透明。

4. 食品执法部门履职不积极。

对于时至今日的食品安全问题, 出现大范围、大面积发生的现象乃至上升到严重势头, 这必然是违背“早发现早治理”理念的, 这与食品安全工作不入手、不深入、不到位、不勇敢等原因有关, 还有就是收人财物后视而不见、走过场、吃拿卡要、无理为难等腐败问题存在且问题隐蔽, 不易发现, 导致对食品领域违法行为惩处不够积极, 存在玩忽职守行为, 从而给食品安全埋下隐患, 为食品领域违法提供温床, 加速食品安全问题滋生。同时, 执法人员办案必然伤到个别人的利益, 他们对执法人员进行事实扭曲的攻击, 并大肆煽动社会舆论与网络抨击等进行报复, 导致执法人员顾虑很多。

5. 食品经营商户职业道德缺失, 唯利是图。

表现在:一是不良厂家、商家乃至饲养者、小作坊主等主体, 能够认识到自身违法行为的危害性, 但出于对金钱利益的奢望与贪婪, 滋生出泯灭良心的邪恶心理, 选择做出跌破人类道德底线, 喂消费百姓“慢性毒药”的行为。二是不良厂家、商家乃至饲养者、小作坊主等主体能认识到所使用替代物或手段物具有损害人体健康的危害性, 但未认识到食品问题长远的危害性与当前的危险性。能够认识到使用的替代物或手段物不会伤人性命后才去使用, 说明使用者有一定食品安全素质, 但见识较为浅薄。三是可逃惩处的侥幸心理。对于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 之所以持续时间长, 重要因素就是无人问津、开展工作不深入、不到位, 流于形式、不顺藤摸瓜进行根治性处理, 从而给违法主体留出心理空隙, 认为自身多加注意, 是很有可能不被发现的, 可以逃避惩处并赚取收入, 而且在长期未被发现后, 违法胆量越发加大, 更加认为违法风险小, 给能逃避法律制裁的侥幸心理加大“法码”。

6. 科技的进步对食品安全的负面影响。

科技的进步促进生产, 促进技术革新, 能研发出更为先进的产品, 而不良厂家、商家乃至饲养者、小作坊主等主体为达到盈利最大值或差价最大值的目的, 利用其中有毒有害的化学产品等作为替代物或手段物, 如给猪喂“瘦肉精”这类激素性化学产品, 使猪身上的脂肪变成精肉, 满足了两大要求:消费者喜欢“瘦肉多肥肉少”的要求;销售者赚取更大利益的要求。但人若食用此类猪肉会给人体带去极大伤害乃至致命。对科技产品的不正当利用给各地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带去了极大负面影响。另外, 个别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水平还达不到能准确化验出食品中存有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水平。今年,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指出, 中国地沟油尚无检测方法, 将向社会征集检测方法。这暴露出当前食品检验检测化验技术水平的局限性, 给食品安全留下了安全隐患。

7. 各食品监督部门间缺乏密切往来的业务联系。

由于要求食品安全协调部门的工作职能发挥空间较大, 单个部门的社会影响力、震慑力、感召力显然不及部门合力更能营造出厚重感的综合效果, 加上各行政部门间业务往来稀疏, 在联合执法长效合力机制上很少攥紧拳头, 大拳出击。就目前的食品安全现状而言, 需要合力组织带有厚重感的综合力量, 加强彼此间的业务往来、交流, 进而合力为开展工作进行充分全面的商议准备。在没有政府牵头的前提下, 各部门之间应密切联系, 都主动牵头开展食品安全问题专项整治活动, 而不是把安全问题升级到政府、社会高度后, 由政府牵头才开始行动。

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防控的对策

经过分析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建议从以下八个方面助力食品安全。

第一, 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建立。对若干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使其形成封闭式法律链条, 不给违法犯罪人员留任何规避法律的借口。特别是对一些《刑法》条文中出现的术语, 要用具体司法解释的形式固定, 防止适用时出现法律空白, 影响定罪量刑;同时对《食品安全法》中涉及的类似“由地方做出具体规定”的说法进一步完善。对一些地方法律法规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及时做出一些调整, 严格食品安全的生产、销售标准, 从而使从事食品生产、销售的主体有标准可执行。

第二, 加大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力度。对于各部门查处的影响百姓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的信息要及时公开, 且要做到充分到位地公开。如由政府信息部门汇总上收各执法部门查处的食品问题的信息, 并逐级下发信息公开任务, 做到第一步公开。城区以居委会为单位, 农村以村委会为单位, 增设食品安全信息张贴栏等, 做到第二步公开。在第二步公开的基础上, 再开展更为细致的公开工作, 公开到户, 做到第三步公开。同时, 采用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公开方式, 最大限度地做到食品安全信息公开, 充分做到政府对百姓健康利益的切实保护。

第三, 加强政府牵头整治食品问题。以政府高度重视促各执法部门必须重视, 强力推动食品安全整治、监管、惩处等工作的开展, 充分发挥政府牵头作用, 调动各执法部门的方向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组织力量, 齐心合力, 大拳出击, 整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 净化食品市场, 为百姓创造安全放心的食品市场。

第四, 加强业务部门间联系与合作。各司其职, 干好本职工作固然重要, 但业务部门间疏于往来, 疏于沟通联系, 疏于信息交流, 疏于密切配合, 显然不利于形成综合执法力量与营造综合执法效果。所以, 加强部门间彼此的业务往来, 对打击食品领域违法犯罪是有极大帮助的;也说明不论从横向而言, 还是纵向而言, 业务部门间联系与合作是有必要的, 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执法力量与打击效果。所以, 部门之间要主动联系与合作, 不能完全待命于政府是否牵头整治, 否则, 造成食品问题事态蔓延严重, 更是严重失职的表现。

第五, 不断提升食品监管队伍的专业化、食品检测的科学化水平。面对执法部门力量单薄, 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 要进行科学配置, 保障执法力量充足。并注重培养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严格执法、公平公正执法、敢于同违法犯罪做斗争, 及时惩处。要通过加强科技研发领域财政投入,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积极研发, 采取技术投入等措施突破食品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力改现阶段的被动局面。

第六, 加大对食品违法犯罪的惩处力度。加大惩处力度是有效控制食品领域违法犯罪滋生、蔓延、恶化的必要措施。就目前形势严峻的食品市场而言, 加大惩处力度势在必行。因此, 就要长期且深入开展食品领域执法工作, 不能对食品领域不加以重视, 每年只办理几件食品领域违法案件去充数甚至不加以办理或放任自流。也要加大对黑心商人等主体的惩罚力度, 罚、没制造工具、黑心食品等, 保证办案数量跟上去, 保证查处的彻底性。

第七, 开展食品安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食品领域各个环节的警示宣传教育, 目的有五:一是为提高食品厂家、商家等主体的安全素质, 对食品问题的危害性有充分认识;二是消除食品厂家、商家等主体的侥幸心理, 对食品违法犯罪惩处后果有充分认识;三是言之以理, 动之以情, 调动各种手段让食品厂家、商家等主体充分认识到邪恶心理是错误的、不健康的, 是危及子孙的, 是值得羞愧的, 是要翻然悔悟的, 进而改正不合法、不正当的行为;四是消除社会中存在的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 树正气之风、文明之风, 进而端正态度, 重塑正确、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赚钱理念;五是职能部门在工作中要注重搜集、收集线索, 进行线索处置, 促进食品领域惩防体系建设。

生产、销售 篇9

(一) 概念

根据《刑法》第147条规定, 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是指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 销售明知是假的或者失去使用效能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 或者生产者、销售者以不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冒充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 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 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

(二) 罪名释义

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的主要特征有:

1.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管理秩序和农业生产安全。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 销售明知是假的或者失去使用效能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或者生产者、销售者以不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冒充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 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颁布的《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一) 》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是指使生产遭受损失二万元以上或其他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情形。

3.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任何单位和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且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4.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的主观故意。

二、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案件的特点

(一) 发案数量大

近几年来, 假冒伪劣农药、兽药、化肥和种子给农民和市场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例如, 2004年全国质检系统查获伪劣农资货值3亿元, 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违法案件2.5万起;而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化肥、农药、种子等主要农资商品的抽检合格率仅为30%-70%, 这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生产、销售伪劣农资产品的行为涉嫌构成犯罪。

(二) 案件发生原因的多重性

当前, 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案件大量存在主要原因有:第一, 利益的驱动,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农资产品的应用十分广泛, 市场需求巨大, 而制售伪劣农资产品又有高额的利润空间;第二, 消费者势单力薄, 鉴别能力较差。农药服务的主体是农民, 由于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 鉴别假冒伪劣农药的能力有限, 容易上当受骗, 促使假冒伪劣产品得以生存和泛滥;第三, 监管存在问题。当前, 对农资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监管主要是农业行政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而在监管实践中容易出现由于多头管理而都不管理的局面, 且各行政执法部门对于涉嫌构成犯罪的制售假农资的犯罪行为实行“以罚代刑”, 放纵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 犯罪手段的多样性

目前制售假冒伪劣农药产品的手段多种多样, 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 生产假劣农资。这种方式多以地下工厂为主, 他们从产品名称、三证、包装到单位名称、地址甚至电话号码全部是虚假的;第二, 生产假冒农资。这种方式多是直接冒用知名企业和品牌的产品名称、商标、三证甚至企业名称;第三, 生产仿冒农资。一些中小型农资生产企业, 经过合法登记注册, 产品三证齐全, 产品质量也基本上合格, 但是在商标与名称上仿造国内外著名农资品牌。

(四) 犯罪后果的严重性

生产、销售伪劣农资的犯罪活动不仅会给种植户、养殖户由于减产、绝收、禽畜死亡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而且某些案件中还容易造成人畜二次中毒事故, 更主要的危害是由于伪劣农资在使用过程中渗透进入土壤、水体对环境会造成难以逆转的危害。

三、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案件的侦查

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农资的假冒伪劣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 公安机关应密切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配合, 及时发现涉嫌构成犯罪的事实, 并及时立案侦查。在此类案件侦查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 对涉案的农资样品进行鉴定

公安机关应对被害人提供的剩余农资取样鉴定, 对于行政执法部门移送的案件中应由相关部门出具鉴定结论或检测报告, 对于公安机关在初查阶段获取的农资样品也应当及时鉴定。农资样品的鉴定主要是查明涉案的农资产品是否由合法的经过行政审批的厂家或经销单位生产、销售;农资产品是否在成分、功效、质量等方面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其产品说明书上所标示的成分含量、用途和功能;农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对农作物、禽畜造成损害, 是否会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 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等。

(二) 调查销售单位和个人

如果经鉴定涉案的农资产品属于伪劣产品, 公安机关应当及时立案侦查。立案后, 公安机关应首先排查营销网络:根据购买农户的指认和农户所持有的购买农资发票、凭证查明销售的单位和个人;对销售伪劣农资的经销网点、摊位和仓库进行搜查, 查封、扣押涉案的伪劣农资、帐目单据, 根据其进货记录、联系记录、收据发票上记载的信息查明其进货渠道, 是直接从非法生产厂家进购还是从上一级批发、代理商家进购。

(三) 对非法生产、加工窝点进行现场勘查

对于非法生产、加工窝点的现场勘查时侦查人员应当对厂房及周围环境进行拍照、摄像并绘制现场图;对生产、加工的设备进行拍照, 详细记录设备的名称、型号、功率和特征, 并提取设备上附着的农资残留物;对现场的农资加工原料进行拍照、扣押;对现场使用的包装材料、包装设备、商标标识进行拍照和扣押。

(四) 查证销售人员的主观故意

中药材生产、销售及利用现状的调查 篇10

1 调查内容及分析

1.1 谯城区中药材种植状况

对谯城区中药材种植户进行采访, 初步得知, 白术、白芷、苍术、大黄、玄参、丹参、桔梗、射干、知母、瓜蒌、牡丹等都是种植户偏好, 也是种植面积最多的品种 (表1) , 尤以白芍为最。

1.2 谯城区中药材销售情况

通过对亳州市各大中药店、中药材交易中心、世纪国药等药企进行采访考察, 统计了近千种中药材, 了解到中药材现阶段销售状况较好, 其中白芍、白芷、当归、五味子、甘草、桔梗等二十余种药材销售为最, 但由于受季节性影响, 不同药材在不同季节销售情况也有很大差异。

1.3谯城区的中药材利用现状

通过对亳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中医院及药都医院对医生及患者的采访, 了解到现阶段中药的销售主要以丸剂、汤剂、粉剂、药膏为主 (表2) , 纯中药的销售量呈逐渐下降趋势, 很大原因是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对中药进行煎熬等, 其次是起效慢, 不具备西药立竿见影的效果。现阶段中药材的利用主要以提取药物成分制成的中成药为主, 据医院医生介绍以后相当时期内中药材的利用依旧如此。

2 讨论

亳州是我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之一, 对其中药材生产、销售及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对于更好地发掘和利用本地资源及亳州中药材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材种植范围相当普遍, 种植品种相对较多, 其中道地药材的种植占很大比重, 以白芍为例便可看出。中药材种植收入已成为种植户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3~5万元) , 此外, 种植户对中药材的前景有较好的信心,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谯城区中药材的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种植的普遍性也对本地药材的销售市场提供了前提。但同时也存在着种植不统一、无明显“集团优势”的现象, 因此, 各乡镇应统一种植、调度, 虽然现阶段有一定难度, 但可以试点种植, 做出典范, 增加药材产量及质量, 提高收入。此外, 在种植中还存在着农药、化肥普遍施用的现象。绿色和平东亚办公室前期对全国中药材样本调查显示, 中药材普遍含有多种农残且个别样本农残含量偏高[1]。谯城区种植中药材是否也存在这种现象, 有待进一步检测与调查。

药材销售商进货渠道主要以本地种植户为主, 从而为本地中药材的销售打下良好市场基础, 且本地中药材质量相对较好 (表3) , 创造了较好的口碑及信誉, 为本地中药材的推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季节性影响, 药材的销售也受到一定限制, 但都在一定范围内。与此同时, 调查还发现本地大型药材销售公司很少, 这在无形中降低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鉴于此小型公司可以走一条联合的道路, 并积极同本地种植户联系形成一个很好的供销关系网, 政府也可以对外多做推销, 从而提高整个市场的销售状况。此外, 也要努力避免“柠檬市场”效应[2], 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解决市场运行低效的问题。

医生与患者对中药的认可度还是相对比较高的, 主要由于中药有着几千年的临床经验, 副作用相对较小, 有着西医在某些方面所不具备“治本”的办法, 但由于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中药面临着煎熬等问题的制约, 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向于中药 (一般所食用的药粉) , 且中药的提炼、精制及仿照西药制作的过程和所受的检验程序被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此外, 中药的生产工艺及技术有待提高, 特别是药用成分的提炼和精制方面还有欠缺[3]。鉴于此, 药材公司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条件下, 可设立专门的中药材科研所, 进而提高中药材药用成分的提取及利用率, 政府也可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 从根本上解决利用效果的问题, 规范中药制作过程, 并着眼于当今社会对中药的需求, 制成人们易于服用且科学、安全、有效的中药。

摘要:目的 对亳州市谯城区中药材生产、销售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 找到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 采访、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调查人群包括当地中药材种植户、销售商、医生及患者。结果 谯城区中药材种植种类多、面积广、销售情况好、群众对于中药的认可度较高, 但也存在种植不集中, 产供销还需进一步加强及药用成分提炼、精制和人们普遍关心的“中药安全”问题。结论 谯城区中药材生产、销售及利用现状整体较好, 但仍需改进种植方式, 加强产供销结合, 规范中药的制作过程。

关键词:中药材,生产,销售,利用

参考文献

[1]孙晨.放心中药哪里找?[J].青海科技, 2013 (4) :16-20.

[2]叶方同.毫州中药材集群竞争优势研究[J].乡镇经济, 2003 (11) :39-41.

上一篇:红葡萄酒下一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