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谋略

2024-07-03

侦查谋略(精选三篇)

侦查谋略 篇1

何谓侦查谋略呢?所谓侦查谋略, 是指侦查机关及其侦查人员在犯罪侦查中, 为了发现、揭露、证明犯罪, 查获犯罪嫌疑人, 而通过思维活动筹划出的以智取胜、以巧制胜的计谋和策略。职务犯罪侦查谋略则特指检察机关及其侦查人员在职务犯罪侦查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筹划出的以智取胜、以巧制胜的计谋和策略, 它与其他谋略活动 (如经济谋略、军事谋略) 相比有其自身内涵:一是应用谋略的目的在于揭露和证实职务犯罪事实和职务犯罪人;二是谋略的制定必须符合保护人权及现代法治的要求;三是施谋者是特定的职务犯罪侦查人员, 其他人员无权实施。

实施职务犯罪者大多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权力优势, 他们为了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 通常在预谋作案或者即时作案的过程中手段多变, 因而实践中, 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也就形形色色、千姿百态。查处职务犯罪分子, 揭露职务犯罪活动, 既是一场政治斗争, 也是侦查人员与职务犯罪人之间的斗智斗勇。侦查人员在运用侦查谋略与职务犯罪活动作斗争的过程中, 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遵循一定的原则, 采取一定的方法。

第一, 侦查人员需要具备以下一定的条件:

首先是要有反应敏捷的谋略意识, 敏于观察, 善于思考谋划, 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侦查谋略, 以计胜计。其次是要有广博的知识体系。应当具备系统的职务犯罪侦查学知识,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侦查心理学、审讯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知识等。再者是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具备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基本方法。最后是要有一定的侦查经验积累。侦查人员只有不断地通过亲身参加侦查实践获取侦查经验, 并在侦查实践中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吸取他人的经验, 才能逐渐形成定谋用计所必须的相关经验。

第二, 侦查谋略的运用上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是客观性原则。侦查谋略作为侦查人员的一种决策, 属于主观认识的范畴, 它必须依据案件客观实际, 并与案件客观实际相符。否则, 如果脱离案件客观实际制定和运用侦查谋略, 必然招致侦查工作的失败。所以, 制定侦查谋略必须依据侦查人员已经掌握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证据及有关方面对案件的态度和可能采取的行动等各种与职务犯罪侦查有关的信息为客观依据, 广开信息渠道, 再对这些涉案信息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综合分析、判断。

二是针对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所要解决的是侦查谋略的依据问题, 坚持客观性原则, 就会自然而然地使侦查谋略具有针对性。要使侦查谋略具有针对性, 就必须使侦查谋略达到主观设计与案件客观实际高度统一, 否则, 其结果必然导致侦查谋略使用的失败。因此, 侦查人员在制定和运用谋略时, 既要考虑侦查工作的一般规律, 更要重视特定案件、特定的侦查主、客体的特定的时间、环境、条件下的特殊性, 以上述各种特定的因素而转移, 做到因案、因人、因时、因地, 因情、应变施谋, 切忌生搬硬套, 经验主义, 把侦查谋略公式化、模式化。

三是优选性原则。优化的侦查谋略是在若干谋略方案中选择出最优的。这就要求制定侦查谋略时, 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 尽可能地设计多套方案, 而后对各种方案的目标、步骤、方式方法、实现目标的把握程度以及需要运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情况认真分析, 进行综合性的对比研究, 并根据具体职务犯罪个案的实际, 从中选择最为优化的侦查谋略。优选原则是整个侦查谋略过程的核心。要做好优选, 就必须审时度势, 把握住计谋与当前侦查任务及外在条件的相适性。

四是合法性原则。凡谋略必具欺骗性, 但无论其多么诡诈奇特多变, 却并不意味着运用谋略可以随心所欲、恣意妄为, 它都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 只能是法定侦查措施、手段运用的补充和延伸, 任何违反法律规定、违反精神文明建设要求、违反伦理道德原则的谋略手段都是绝对不允许的, 而应该在法律允许、包容的空间范围、概念范围、案例范围内大胆探索、借鉴和移植一切先进、科学、有效的侦查谋略。

第三, 侦查谋略的运用可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其一, 攻心为上。古人云:“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心战为上, 兵战为下。”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攻心往往能取得最大化的侦查效益。因此, 攻心类谋略也是在侦查工作中应用最多的一类谋略, 也符合我国一直坚持的打击、教育、挽救相结合的刑事政策。所谓攻心谋略, 是指侦查人员根据心理学原理, 通过种种手段、措施, 给犯罪嫌疑人一定的外界刺激, 促使犯罪嫌疑人改变优势心理、转化心理定势或转变错误的认识, 使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朝着有利于侦查的方向发展。攻心类谋略不仅在讯问最常使用, 在其他案件侦查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使用。运用该类谋略的关键是根据案件和犯罪嫌疑人的不同特点, 正确选择攻心的方法。只有方法对头, 方能产生攻心的效果。实践中常用的攻心方法有:强制措施攻心、教育攻心、感情催化和其他手段攻心。

其二, 避实击虚。这里的“实”是指犯罪嫌疑人防备比较周全的案件环节或犯罪嫌疑人自身的长处;“虚”是指案件的薄弱环节或犯罪嫌疑人的弱点。避实击虚谋略就是指侦查人员通过认真分析, 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虚”和“实”, 从而避开“实”处, 攻击“虚”处, 以达到迅速突破整个案件或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的谋略方法。换言之, 运用避实击虚谋略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寻找到案件突破口并加以利用的侦查方法。具体而言, 就是侦查人员要抓住犯罪嫌疑人的缺陷和弱点, 对其最薄弱的地方进攻, 出其所不意、攻其所不守, 以虚为实、以实为虚、藉以动敌、避实就虚、以实击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用以制敌。其中, 找准突破口是施用避实击虚谋略的关键, 侦查人员应当根据所掌握的证据和犯罪事实, 分析所具备的条件, 进而筛选、确定几个突破口, 精心选用, 随时矫正, 也可同时多管齐下。

其三, 敲山震虎。在审讯中, 有的犯罪嫌疑人态度强硬、负隅顽抗, 使审讯工作陷于僵局, 这时我们可采用虚张声势、隔山打虎等方法, 巧妙利用技术手段的特性和优势, 暗示出一些虚虚实实的证据, 使其对我们所掌握的情况不知就里, 心理受到冲击, 幻想受到动摇。通过精心设计, 做到惑之有道, 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其四, 各个击破。这是侦查职务犯罪共犯以及审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中常用的一项重要计谋。职务犯罪中, 群体化甚至集团化趋势日益突出, 同案犯之间, 由于作案中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刑事责任等方面不同, 必然在相互间存在矛盾, 同时, 职务犯罪分子与被害人、证人之间也必然有各种矛盾的存在, 侦查人员善于发现和利用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上的或者供词间的矛盾, 供词与其他证据之间的矛盾以寻找突破口, 分化瓦解犯罪分子, 各个击破, 从而为全案的最终侦破提供证据基础。

浅谈反贪侦查中的审讯谋略与技巧 篇2

黄石港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局长 罗高军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侦查工作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检察机关侦查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一种基本手段。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作为法定证据形式之一,在证明关系和证明力上又属于直接证据和主要证据,能够最直接有效地证明犯罪的客观方面和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因此熟练运用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这一侦查方法是检察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对侦查破案,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笔者结合办案实际,对侦查审讯中常用的谋略和方法进行总结,以促进反贪侦查人员审讯水平的提高。

一、审讯前的准备工作

审讯犯罪嫌疑人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有计划地进行。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审讯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熟悉案件材料。熟悉案件材料可以让审讯员弄清案件的进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审讯的目标和方向,为制订审讯计划,确定审讯策略提供依据。熟悉案件材料要全面细致,每个情节每个证据都应认真审查分析。哪些犯罪事实还不清楚,哪些证据有矛盾,还有哪些线索需要查清楚,哪些疑点要弄清楚。根据先易后难排出审讯顺序,找好突破口,做到审讯时心中有数。

(二)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审讯前应当全面掌握犯罪嫌疑人身份、文化程度、社会经历、一贯表现、性格爱好、家庭成员、亲友、犯罪原因和羁押后的心态变化。通过了解审讯对象的个体情况,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帮助审讯人员寻找审讯中的突破点,确定审讯中的技巧、方法,审讯节奏和使用证据的时机。

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

1、畏罪心理

畏罪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害怕罪行被揭露而受到刑罚处罚的一种心理,是犯罪嫌疑人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心理状态。其原因在于职务犯罪嫌疑人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职权,面对将要受到处罚,害怕失去前途和家庭。在审讯中表现为:一是拒绝回答审讯人员的问题。认为如实供述就会受到处罚,担心言多必失,有时甚至连与犯罪无直接关系的一般性问题也拒绝回答。二是反复无常,供述时供、时翻,供词不稳定。这类犯罪嫌疑人知道自己行为的触犯了法律,将会受到惩处,但又不愿面对现实,常以反复无常的方式逃避审讯人员的审讯。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畏罪心理,审讯人员可以用“减压”的方式来淡化和消除畏罪心理对审讯工作的不利影响。对于认为供认后将承担严厉惩罚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为其减轻压力,使其认识到只要自己坦白交代就有比自己的想象要好得多的出路,让其正视现实,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深刻认识到只有交代罪行,才是唯一出路。

2、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自认为可以逃避罪责的一种自信心理。贪污贿赂犯罪中的犯罪主体一般都具有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甚至还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应变能力和反侦查意识都比较强,同时,利用掌握的职权,他们攀附了复杂的“上层关系”,建立了稳固的“保护势力”。有的关系人甚至还与案件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形成了犯罪嫌疑人对这类关系网的心理依托,过高的评价了自己的保护伞。这是犯罪嫌疑人侥幸心理产生的根源。在审讯中表现为漫不经心,情绪比较稳定,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事物上,不愿去想自己的犯罪问题。认为自己关系多,路子广,只要自己坚决不供,就会有人为自己脱案。针对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审讯人员应加强心理攻势,向犯罪嫌疑人讲明检察机关查清案件事实的决心和信心,以瓦解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也可以利用制造错觉的方法加重犯罪嫌疑人的猜疑心理使其认为检察机关已经掌握其犯罪的证据,还可以直接出示证据来瓦解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

3、对抗心理

对抗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对检察机关和审讯人员一种不信任和敌视的心理。此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人际关系的缘故,犯罪嫌疑人认为检察机关在帮别人整自己;二是因为审讯人员在审讯中不注意方式,人为的造成犯罪嫌疑人的对抗心理。审讯中对抗心理一般表现为:情绪激动,行为暴躁缺乏理智。时而公开对抗,出言不逊;时而矢口否认,极力狡辩;时而喊冤叫屈,发泄不满;时而反映冷淡,懒懒散散,使审讯工作陷入僵局。因此,审讯人员面对僵局,态度要沉着冷静,不能感情用事。先不与犯罪嫌疑人正面交锋,不急于追讯案件情节和实质性内容,以缓解其对抗情绪。待犯罪嫌疑人情绪稳定后再从其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通过平和的审讯语言取得犯罪嫌疑人的信任和尊重,使其愿意同审讯人员进行对话,进而将其对抗心理逐步转化到供述交罪上。

4、悲观心理

悲观心理,是犯罪嫌疑人自知罪行将被揭露,面对法律的惩罚而对自己的前途未来丧失了信心的一种心理。力求生存是人类的本能。悲观心理的出现只是暂时现象,一旦审讯情况发生变化,悲观心理依然可以恢复到稳定平衡状态。关键是审讯人员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唤起犯罪人对人生的留恋和对新生活的向往,激发争取光明前途的信心。悲观心理实际上是畏罪心理的极端化,因此畏罪心理的应对策略也适用于悲观心理。

(三)制定审讯计划。每次审讯前都应制定计划。本次审讯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犯罪嫌疑人可能回答的各种情况估计,运用何材料加以佐证等都要计划周到。计划周全,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如果审讯人员没有制定审讯计划,仓促上阵,随意发问,往往会使审讯工作陷入被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选择审讯突破口

审讯的突破口,是指在审讯时容易突破犯罪嫌疑人口供的薄弱环节。如何选择审讯突破口,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发展和进程,突破口选准了,对案件的突破势必形成破竹之势,甚至会达到不攻自破的效果,而且能把案件做大。审讯中侦查人员要善于捕捉和挖掘犯罪嫌疑人防线的薄弱环节进行突破。要结合案情,根据不同阶段已获取的情况和审讯要达到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可盲目随意,下面就结合自己在办案中的做法和体会谈谈如何选择突破口。

(一)从犯罪嫌疑人性格、心理上选择突破口

1、从侥幸心理选择突破口

办案当中经常会碰到各式各样的犯罪嫌疑人,有的认为自己的犯罪活动策划周密,检察机关根本无从查明;有的则认为自己有“靠山”、有“背景”,会将自己活动出去等等。这种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拒不供认的精神支柱。他们把逃避打击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种侥幸心理上,从而增加了审讯的难度。因此对于进行传唤的调查对象如在12小时内拒不交待自己的问题,应果断采取拘留措施。侦查人员应充分利用此时犯罪嫌疑人的紧张、恐惧状态,打破其侥幸心理,趁其惊魂未定之时,抓紧进行审讯,迫其交代罪行。

2、从畏罪心理选择突破口

犯罪嫌疑人一般都认为自己一旦招供,就会失去既得的一切,包括权力、地位、工作、名誉、家庭、自由等等。这是一种普遍的畏罪心理,这种畏罪心理后面隐含了一种“早日出去”、“从轻处罚”的心理期待,正确把握犯罪嫌疑人的这种心理,适时进行法律政策上的宣传,就能促使犯罪嫌疑人由畏罪心理向交罪心理转化。

(二)从关键犯罪情节着手选择突破口

审讯的核心任务就是让犯罪嫌疑人交待犯罪事实和具体情节,而犯罪嫌疑人则千方百计地否认犯罪事实和情节。有时甚至只交代结果,不讲细节,甚至有的犯罪嫌疑人会故意交待虚假的情节来反过来试探审讯人员的底细,看其犯罪行为到底有没有被审讯人员所掌握。因此,在选择突破口时,应当紧紧抓住已查明的关键犯罪事实和情节,从细节处着手进行突破。

1、选择犯罪嫌疑人最担心的事实或情节为突破口

犯罪嫌疑人对审讯的心理反映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最担心的事实或情节的影响,对此,审讯人员要准确判断,牵一发而动全身,实现对犯罪嫌疑人的突破。在审讯中,如果审讯人员掌握了犯罪嫌疑人最关心、最担心的事实和情节,比如犯罪的地点、赃款的去向,攻守同盟订立的情节和同案人及知情人的证言等等,就能以此作为查清全案的突破口。

2、选择犯罪嫌疑人犯罪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细节为突破口

犯罪嫌疑人在犯罪活动的过程中,有时为了掩人耳目、逃避侦查,或者出于其他因素的考虑,实施了一些与犯罪活动密切相关的特殊细节。如果掌握了这些特殊细节,就会使犯罪嫌疑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作出错误的判断,认为连这样的细节都掌握了,其他的事实就更容易查清了,从而交待犯罪事实。

(三)从矛盾中选择突破口

审讯的过程,就是发现矛盾,利用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在审讯中,侦查人员要自觉运用矛盾论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贯穿审讯工作的全过程。要善于发现嫌疑人口供的矛盾、口供与其他证据之间的矛盾、其他证据之间的矛盾。企图规避法律制裁的心理,使嫌疑人为掩盖犯罪事实或减轻罪责而胡编乱造,以虚假的事实来蒙骗侦查人员。但是既然是编造出来的事实,就一定会有破绽,侦查人员只要善于发现这些矛盾,利用这些矛盾,并在审讯时向嫌疑人发起攻势,就能起到查清犯罪事实的目的。

在共同犯罪中,还要善于利用嫌疑人之间“互相猜忌”和“自保”的心理,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共同犯罪人之间订立的攻守同盟,使犯罪嫌疑人之间互相猜疑、指责、仇恨而发生激烈的冲突。在审讯中,犯罪嫌疑人最担心的是被同伙出卖,也最怕落在同伙的后面成了“替罪羊”而受到从重打击。因此,发现、利用、制造和扩大他们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犯罪分子,是打开审讯的突破口之一。

在审讯过程中,侦查人员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多个突破口。在办案中,往往一个突破口只是查清了某一事实、情节,但对案件的全面突破,则需要侦查人员多次进行突破口的选择或者同时选择多个突破口,这样才能彻底瓦解其抗审心理,深挖窝案串案。

三、审讯谋略与方法

审讯谋略是指审讯人员根据犯罪嫌疑人个体的性格、情感、意志等心理状态变化的趋向性,对其心理活动进行干预,以引导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策略和技巧。

在审讯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谋略方法:

(一)攻心法

攻心法就是侦查审讯人员在审讯犯罪嫌疑人时,通过攻其心,达到泄其气,消其势,乱其谋,夺其心的作用。使犯罪嫌疑人不想、不能、不敢对抗审讯,从而取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常用的攻心法有:

1、政治思想攻心。这是最常用的解决犯罪嫌疑人认识问题、观念问题、情感问题的审讯谋略。审讯人员利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观点去揭露犯罪嫌疑人的错误观念、观点和立场,以达到使犯罪嫌疑人转变思想认识的目的。它主要通过强化审讯力量,适当加快审讯频率和宣讲国家形势来完成,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情攻心,是指以真挚的情感唤起犯罪嫌疑人仅存的良知,用真情打动犯罪嫌疑人,使其向有利于如实供述罪行方面转化;二是理攻心,是指运用道德和公理来转变犯罪嫌疑人的思想,促其如实供述;三是势攻心,是指在侦查审讯中,运用和形成有利的形势、局势和声势,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罪行。

2、政策法律攻心。就是运用党的有关刑事政策和法律规定的震慑力,去影响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审讯人员通过宣讲党的政策和《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运用真实案例和真人真事去启发教育犯罪嫌疑人,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罪行。攻心法由于在审讯中显著作用,它不仅避免了对案件事实进行每件事每个情节的追讯,能够省时省力、保证审讯质量,还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思想改造。攻心法是以积极的心理影响促使犯罪嫌疑人转变思想的,运用时应当审时度势,宽严适度。要根据审讯的具体情境,有节奏地调整审讯的气氛,既不能从头到尾只有平和的规劝,不给适当压力;也不能一味施加压力,不作启发诱导。宽和严交替使用,才能达到攻心的目的。

(二)威慑法

威慑法就是在审讯中,审讯人员发出能产生强烈效应和刺激的信息,使犯罪嫌疑人慑于国家专政机关的威力,深感自己的卑微,无力与国家法律抗衡,从而削弱或消除其对抗心理,如实交待罪行。常用的震慑法有:

1、最后通牒。就是直接将犯罪嫌疑人推向绝境,以强迫犯罪嫌疑人在指定的时间内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展开决战的态势,迫其按照审讯人员的意图作出行动。虽然容易导致僵局,具有很大的风险,但是成功的比例也很大。因此审讯人员要有充分的准备,在出现僵局后应寻找方法化解,重新组织力量,寻机再次发起攻击。

2、敲山震虎。此法常用在深挖犯罪嫌疑人还没有交待的余罪上。在审讯中,犯罪嫌疑人往往见机行事,审讯人员知道多少就交待多少,能交待轻的就不交待重的。一些没有经验的审讯人员看到犯罪嫌疑人已经交待了自己的罪行,认为可以收场了,实不知假象的背后还隐藏着更大的罪行。此时,运用敲山震虎的谋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审讯人员通过不同的侧面进行迂回攻击,从不同的线索,如与犯罪有关的人员,某一事件、某些物品,与犯罪有关的具体时间、地点来进行深挖,扩大战果。比如对犯罪嫌疑人讲:“你以为你讲了一点就完了吗?其他的事你打算怎么办?”便是典型的敲山震虎。

3、先发制人。就是在充分掌握犯罪嫌疑人心理,掌握其防御体系的部分或全部之后,以自己具有的优势,主动向犯罪嫌疑人发起局部或整体进攻的审讯谋略。实施先发制人谋略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使用措辞强烈、节奏性强的发问语句;二是出示强有力的证据,主动揭露犯罪嫌疑人的罪行;三是发现有谎供、狡辩的意向,就先行一步,揭穿可能说出的谎言,不给犯罪嫌疑人以喘息的机会,堵塞其退路,迫其供述。

4、攻其不备。就是在犯罪嫌疑人对某一问题没有防备,或来不及防备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对该问题进行突然追讯的一种审讯谋略。实施该谋略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审讯人员在与犯罪嫌疑人的对攻中,要善于捕捉其没有防备的问题;二是一旦发现了没有防备的问题,要迅速果断地进攻,切不可因优柔寡断贻误战机。

(三)制造错觉法

制造错觉法就是通过一定的语言、行为和气氛的影响,调动犯罪嫌疑人的情绪、情感和认识,使犯罪嫌疑人产生一种错觉,形成罪行已经被审讯人员所掌握的错误认识,从而如实供述罪行。

制造错觉法是利用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特定的心理状态和特定的环境所造成的思维的片面性。在审讯中,犯罪嫌疑人为了逃避或减轻罪责,总是希望达到某种愿望或不愿出现某种结果。但处在羁押的环境中,又不可能知道自己的罪行暴露的程度、审讯人员掌握了哪些证据,因此,不仅急于探听虚实,而且对外界信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向犯罪嫌疑人输入一定的信息,他就会依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权衡利弊。在没有其他信息来源的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往往产生错觉,认为检察机关已经掌握了案件的事实真相,自己无法继续抵赖下去,从而作出供述罪行的选择。

在审讯中,审讯人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制造错觉:

1、对审讯目标的错觉

在审讯过程中,不能暴露审讯的目标,让犯罪嫌疑人产生错觉,麻痹对方,声东击西,隐蔽审讯的主攻方向和目标,削弱对方的防御强度,避强击弱,使得犯罪嫌疑人首尾难顾,方寸大乱,最后不得不交待自己的全部犯罪事实。

2、对证据掌握程度的错觉

在审讯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并不了解检察机关到底掌握了多少证据。被审讯中的犯罪嫌疑人知道检察机关不会凭白无故乱抓人,由此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检察机关至少是掌握了一定的证据才来调查自己,但又不知道到底掌握了多少证据,因此审讯人员在使用证据时应注意技巧性和隐蔽性,尽量少出示证据,不到关键时刻不轻易出示证据。出示证据时应注意其效果,每出示一次证据就应令犯罪嫌疑人对审讯人员掌握证据程度的错觉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审讯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犯罪嫌疑人的错觉,错觉越大,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因为证据已被掌握,抗拒已失去意义,在权衡利弊后,就会选择供述。

3、对利害关系人的错觉

利害关系人顾名思义就是与案件有关联的人,这些人掌握了犯罪嫌疑人一定的犯罪事实,往往对案件事实起着重要的证明作用,因而也是犯罪嫌疑人的较为关心的问题。如在受贿案件中受贿人最担心的是行贿人的情况,是否被抓了?是否已经交待了犯罪事实?交待了哪些犯罪事实?等等。这些都是犯罪嫌疑人急于想知道的问题,因此犯罪嫌疑人总是试图从审讯人员口中、表情及行为上了解猜测利害关系人的情况。审讯人员在审讯中应注意隐蔽自己语言、表情和行为,要会“演戏”,那犯罪嫌疑人就会根据自己主观臆测产生各种错觉,如审讯人员在审讯中抛出同案人的点滴信息,“别人已经说了,你还在这里顽抗。”犯罪嫌疑人就会产生他人已供述的错觉,从而加速犯罪嫌疑人心理证据的形成。

4、对事实存在的错觉

职务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后,一般很少留下痕迹,这对于审讯工作是很不利的。对于这类犯罪,隐蔽性强,有时多年后才发现,大量的犯罪痕迹都无法查证,因此成为犯罪嫌疑人赖以顽抗的基础。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审讯人员故意在审讯中假设一些情节,使犯罪嫌疑人产生错觉,例如对于一些将财务帐目隐匿和烧毁的犯罪嫌疑人,审讯人员就可以制造一些虚假的情节:“你认为你不提供财务帐目就无据可查了吗?你们的会计怕日后说不清楚,自己私下又记了一本帐,这一点你没有想到的吧?”此话一出犯罪嫌疑人便会顿时乱了阵脚,不得不交待自己的罪行。

制造错觉的特点是引而不发,很适合在只有嫌疑根据或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使审讯传递的信息量很少,但信息扩张力很大。因此利于隐蔽,情不外露。制造错觉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建立在一定证据的基础上。引而不发和“诈唬”有本质区别。“诈唬”是凭主观臆断提出问题,并附以虚张声势的渲染。引而不发则是凭客观事实和对犯罪嫌疑人的个性特点、心理状态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而提出问题。

(2)审讯中要沉着、坚定,表现出自信而胸有成竹的样子。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案情和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有透彻的分析,弄清他最关心的问题,希望出现什么结果,担心发生什么情况。只有摸清了症结,才能对审讯充满信心。

(3)力争速战速决,切忌久攻不下。这种谋略的成功,在于输入的信息显示将使用证据,造成犯罪嫌疑人心理失常而发生判断错误。如果对证据总是引而不发、总是作出跃跃欲试的架势,时间长了就易被识破。为了不至于暴露,使用时应与其他谋略结合起来,虚虚实实地进行。

怎样选择审讯突破口,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发展和进程。突破口选准了,对案件侦查势必形成破竹之势,甚至会达到不攻自破的效果。

选择审讯突破口“三招”

审讯的突破口,是指在审讯时容易突破犯罪嫌疑人口供的薄弱环节。如何选择审讯突破口,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发展和进程,突破口选准了,对案件侦查势必形成破竹之势,甚至会达到不攻自破的效果。审讯中侦查人员要善于捕捉和挖掘犯罪嫌疑人防线的薄弱环节进行突破。要结合案情,根据不同阶段已获取的证据和审讯要达到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可盲目随意,下面就结合自己在办案中的做法和体会谈谈如何选择突破口。

(一)从犯罪嫌疑人性格、心理上选择突破口

1.从侥幸心理选择突破口。办案中我经常会碰到各式各样的犯罪嫌疑人,有的认为自己的犯罪活动策划周密,检察机关根本无从查明;有的则认为自己有“靠山”、有“背景”,会将自己活动出去等等。这种侥幸心理是犯罪嫌疑人拒不供认的精神支柱。他们把逃避打击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种侥幸心理上,从而增加了审讯的难度。因此对于进行传唤的调查对象如在12小时内拒不交代自己的问题,应根据是否存在拘留的情形果断采取拘留措施。侦查人员应打破其侥幸心理,抓紧进行审讯,迫其交代罪行。

2.从畏罪心理选择突破口。犯罪嫌疑人一般都认为自己一旦招供,就会失去既得的一切,包括权力、地位、工作、名誉、家庭、自由等等。这是一种普遍的畏罪心理,这种畏罪心理后面隐含了一种“早日出去”、“从轻处罚”的心理期待,正确把握犯罪嫌疑人的这种心理,适时进行法律政策上的宣传,就能使犯罪嫌疑人畏罪心理催化为交代行为。

(二)从关键犯罪情节着手选择突破口

1.选择犯罪嫌疑人最担心的事实或情节为突破口。在审讯中,如果审讯人员掌握了犯罪嫌疑人最关心、最担心的事实和情节,比如犯罪的地点、赃款的去向,攻守同盟订立的情节和同案人及知情人的证言等等,就能以此作为查清全案的突破口。

2.选择犯罪嫌疑人犯罪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细节为突破口。犯罪嫌疑人在犯罪活动的过程中,有时为了掩人耳目、逃避侦查,或者出于其他因素的考虑,实施了一些与犯罪活动密切相关的特殊细节。如果掌握了这些特殊细节,就会使犯罪嫌疑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认为连这样的细节都掌握了,其他的事实就更容易查清了,从而交代犯罪事实。

(三)从矛盾中选择突破口

在审讯中,侦查人员要自觉运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贯穿审讯工作的全过程。要善于发现嫌疑人口供的矛盾、口供与其他证据之间的矛盾、其他证据之间的矛盾。企图规避法律制裁的心理,使嫌疑人为掩盖犯罪事实或减轻罪责而胡编乱造,以虚假的事实来蒙骗侦查人员。但是既然是编造出来的事实,就一定会有破绽,侦查人员只要善于发现这些矛盾,利用这些矛盾,并在审讯时向嫌疑人发起攻势,就能起到查清犯罪事实的目的。

走私案件中侦查谋略运用刍议 篇3

关键词:走私案件;侦查谋略;运用刍议

侦查谋略是指侦查对抗中,侦查人员为了强化自己,削弱对手,以巧制胜所涉及的计策方略。[1]其实质就是将对抗性的计谋思想运用于侦查工作,灵活运用法律所规定的各种侦查措施的方法。它不仅是侦查人员智慧的结晶,才能的外现,同时也是科学与斗争艺术的完美结合。在当今犯罪手段日趋智能化的形势下,灵活运用侦查谋略在突破案件、深挖犯罪、扩大战果、节约司法成本上起到了关键作用,甚至维系到一个案件的成败。本文试就侦破各种走私案件中侦查谋略的运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反走私斗争的重要意义

我们开展反走私斗争的重要意义是为了维护我国投资环境、对外开放形象、国家法律尊严和安定团结的社会经济秩序,防止国家税收流失,抑制腐败的滋生,合理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和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入世后的反走私工作则具有更加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意义更加重大。以法治为精神加强与世贸组织成员合作,加大打击走私犯罪的力度,维护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市场秩序,既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融入国际社会需要。我国是一个值得信赖的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以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为原则的。深入开展打击走私犯罪正是我们履行义务,讲信用、守承诺的具体行为,具有责任精神的体现。打击走私犯罪,不仅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而且是维护世贸组织各成员共同利益的重要保证。总之,做好反走私工作,事关国家形象和声誉,不仅有着重大的经济意义,也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二、走私案件及其特点

走私案件是指作案人为了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采取暴力及非暴力的手段违反国家对外贸易管理、进出口物品管理和关税管理规定,私运货物进出国境,逃避海关监管的犯罪案件。[2]如:走私固体废物案件、走私毒品案件、走私香烟案件等案件。

走私案件具有如下特点:1、走私犯罪人员涉及范围广泛。走私案件的成员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高官也有百姓,有犯罪分子也有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蜕化分子等等。2、走私犯罪案件涉及的物品、种类繁多。目前走私物品囊括了普通货物、物品、武器弹药、珍稀动植物、文物、贵重金属等等。3、走私渠道多样化。有境外走私分子偷越边境,在内地城乡进行走私;有利用探亲、旅游之际进行走私;也有贿赂海关边防人员走私的等等。4、作案之前的计划性。作案人员在作案之前一般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过程,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来应对海关边防人员的检查,以达到犯罪目的。5、走私犯罪与其他犯罪相互交织、混杂。作案人员为了达到走私目的不择手段,杀人、抢劫、无恶不作。6、走私犯罪的对抗性。我国刑法规定对走私货物价值5万元的就要追究刑事责任,而作案人员决不会束手就擒,为了逃避法律制裁,铤而走险,武力对抗。

三、侦查谋略在走私案件中运用的必要性

1、走私侦查工作的性质要求运用侦查谋略。在侦查对抗中所面对的犯罪分子必然不会坐以待毙,会采取各种手段对抗侦查,达到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这就要求侦查人员必须以自己的谋略挫败犯罪分子的阴谋诡计。正所谓“依谋取胜、胜于力敌”。因此,走私侦查工作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必须正确、灵活地运用侦查谋略,而侦查谋略运用及效果,直接决定着案件是否能够成功侦破及侦查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

2、法制的逐步健全要求运用“谋略”。1996年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修改以后,明确规定了传唤和拘传持续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并不能以连续传唤、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刑事诉讼法的这一修改是我国民主法制进步的体现,加大了对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障,但同时也增加了缉私机关侦查犯罪案件的难度。因此,在现行情况下缉私侦察员就必须要打破传统办案模式,不断探索和创新运用侦查谋略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方法,在运用中充分体现侦查主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谋略技巧和高深的侦查水平,这样才能在侦查对抗中取得决胜千里的效果。

3、灵活运用侦查谋略,可以充分体现侦查主体的智能和技巧水平。近几年由于科技进步及新闻媒体对犯罪侦查手段的报道,犯罪分子出现智能化倾向,具有更强、更高的反侦查能力,在犯罪过程中采取掩盖、销毁犯罪证据等反侦查手段,有的甚至在作案以前就已经预谋好对抗侦查的措施,这就迫使侦查主体必须主动于和优先于他们使用侦查谋略,不断提高自己的侦查水平,成功化解侦查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僵局,循序渐进,以赢得局部胜利来谋取最后大获全胜,给犯罪分子始料不及的迎头痛击。而提高侦查水平的重要途径就是将侦查谋略运用于侦查工作中。

4、灵活运用侦查谋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反走私部门技术力量的不足。侦查技术与侦查谋略都是决定侦查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我国缉私部门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目前的侦查技术、设备仍比较落后,而且很难在短期内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灵活运用侦查谋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反走私侦查技术、设备落后所带来的缺憾,可以节省办案经费开支,节约侦查技术力量的投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有助于促进侦查技术力量的提高和增强。

四、走私案件中侦查谋略的具体运用

针对走私案件的特点,应当贯彻“主动进攻,速战速决”的原则,争取把罪恶阴谋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小案件的危害程度。将主动进攻,速战速决、知己知彼,因势设谋、循序渐进,顺藤摸瓜等谋略灵活运用于侦察活动之中,不断强化己方力量,更好的战胜对手,及时破获犯罪案件,减少国家的经济损失。

主动进攻,速战速决是处置走私、暴力等刑事案件的总体指导原则,属于先发型侦查谋略。它要求我们在日常侦破工作中要广辟信息来源,加强部门间合作,抓住战机,及时发现犯罪信息,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保障国家利益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

2005年8月,南头海关通过风险分析,发现宝安区龙华镇南某饲料厂(来料加工)存在诸多疑点,即向南头缉私分局通报有关情况。8月18日,海关联合分局下厂实地查验,发现该厂早已人去楼空。该厂厂长李某正好到厂办理退租手续,一见海关人员拔腿就跑,被当场擒获。经询问,该李交待,南某厂已关闭,但可能存在着倒卖保税料件的行为。南某厂走私的嫌疑骤然升高。兵贵神速,经过多方走访,侦查员很快将报关员邱某抓获归案并刑事拘留。据邱供认,南某厂存在保税料件由他人运走的行为。通过加大对李某审讯力度,经过十几天的斗智斗勇,政策攻心,李某终于交待南某厂曾帮龙岗一家饲料公司出口过鸡饲料,以平衡在海关备案的来料加工合同手册。曙光初现,侦查人员马不停蹄赶到龙岗,该饲料公司证实,从2002年至2005年,共销售鸡饲料2258吨给香港客户黄某,上述货物客户要求送货到南某饲料厂仓库。黄某证实,上述货物是他以每吨100元的价格,委托南某厂老板林某驾车运输至香港。至此,南某厂林某利用工厂保税指标替他人假出口鸡饲料的犯罪事实一目了然。经核定,上述鸡饲料折回原料,案值人民币1500万元,偷逃应缴税额287万元。有了坚实的证据支撑,在押的李某、邱某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3]案件侦破的经验是各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发挥合力作用,但在侦查谋略上属于典型主动进攻范例。

知己知彼,因势设谋,属于利用型侦查谋略,是指我方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常用线人),把握犯罪案件的性质、时间、地点等情况,充分研究犯罪分子的作案情况和心理特点,抓住其弱点为我所用,巧设侦察计谋,使对手进入我方的谋划之中,取得侦查破案的胜利。

2007年4月27日,据线人举报,走私分子将贩运野生动物途经惠东海域。边防支队领导接到情报后,立即部署了截查方案,一面指导情报人员对走私分子活动情况进行跟踪监视,一面调派在惠东港口海域执勤的公边44403艇出警布控。4月29日凌晨2时左右,公边44403艇执勤官兵根据雷达捕捉情况,终于发现涉嫌走私船只,他们迅速在小星山海域对可疑船只进行跟踪追逐,在全速追击下,走私分子弃船逃窜。经登船检查,发现该船属“三无”铁壳船,装载有一批活体巨蜥和乌龟。经惠州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初步认定,查获的巨蜥和龟类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和国家三类经济动物,其中,巨蜥为64箱(约406只),龟类18箱(约524只,约400公斤)。参考海关方面办理的同类案件以及林业部门相关文件规定,该批活体巨蜥和龟类案值约500万元。[4]此案的成功侦破在于我方对于犯罪者的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了如指掌,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可使该案顺利告破,减少了人员、物力等资源的投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循序渐进,顺藤摸瓜,属于迂回型侦查谋略,是指我方在初步掌握一定的犯罪事实情况下为了深挖犯罪、扩大战果,采取的不打草惊蛇,进行秘密调查,查清幕后隐藏的整个团伙犯罪事实,然后一网打尽的策略。

2005年7月初,深圳海关接到举报,反映:香港商人孙×权在深圳、惠州等地开设了联×皮厂、手套厂等多家企业,涉嫌通过加工贸易渠道非法倒卖进口牛皮等保税料件。凭借在打击加工贸易渠道走私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该关立即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巧合,背后很有可能隐藏着一个专业的走私犯罪团伙,于是立即组织警力开展对该线索的秘密调查。经几个月的秘密调查,该公司为惠州籍人林×辉投资,该林在深圳注册成立了深圳市海×实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皮革贸易生意,广州海城芬×斯皮行销售的皮革成品全部通过深圳市海城实业有限公司向深圳联×皮厂定购。缉私警察在对林×辉的违法活动进行监控时发现,林×辉与惠州籍人林×鸿来往频繁,林×鸿也是从事皮行生意,在离坪地联×皮厂不远的坪西西湖苑有一仓库,存放着大批成品皮革,联×皮厂的保税皮革成品就是

存放在该仓库内,林×鸿负责仓库的日常业务,组织人员将货物清点、分类、打包后再由车辆运往广州等地。随后,嫌疑人林×明也进入缉私警察的视线,该林伙同林×辉、林×鸿在广州出资设立新×联皮革贸易公司,林×鸿、林×辉在深圳向坪地联×皮厂订货、组织货源并发运到新×联皮革贸易公司,林×明则负责该公司的国内销售。至此,孙氏团伙产、供、销一条龙的走私链条一览无余。随后该关一举打掉了这个打着来料(进料)加工“幌子”走私进口保税牛皮料件的团伙,该团伙的14名犯罪嫌疑人已被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该走私团伙自2004年2月以来,利用来料(进料)加工手册倒卖进口保税布料价值达人民币6234万元,偷逃税款人民币1240万元。[5]此案的成功侦破在于侦查人员抓住了战机,在不打草惊蛇的情况下进行秘密调查,深挖犯罪、扩大战果。

兵家有句至理名言“兵贵精,将贵谋”,在优秀的将领身上,谋总是第一位的,勇则是实现谋的保证。当今形势下,侦查人员只有多智多谋,针对侦查对抗的不同态势,灵活运用谋略才能适应复杂的形势需要,才能在侦查对抗中取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传道,侦查谋略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

[2]黎明正主编,侦查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28页

[3]深圳海关破获八千万饲料添加剂走私大案,[N],阳江反走私网

[4]惠州市边防截获走私巨蜥[N],http://wwwhzdsbgovcn

[5]大肆倒卖保税皮料 图谋发财难逃法网——深圳海关破获孙氏团伙倒卖保税皮料大案[N],http://wwwdsbgdgovcn

[6]罗燕,侦查谋略在侦破暴力案件中的运用,[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侦查谋略】相关文章:

成功谋略06-19

谋略思想05-30

社交谋略范文05-17

谋略艺术论文04-23

社交谋略技巧06-06

社交谋略技巧范文05-31

企业谋略与商机06-20

面试考场谋略和技巧08-20

学习军事谋略思想感悟04-07

排球比赛与兵法谋略09-11

上一篇:函数信号发生器下一篇:全科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