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2024-07-10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精选八篇)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篇1

一、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英国里丁大学邓宁教授于1981年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Investment Development Cycle)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其中心命题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 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域优势, 并将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 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关系。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邓宁区分了四个经济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年人均GN P在400美元以下, 这些国家几乎没有直接投资流出, 也很少接受直接投资, 净对外投资为零或为较小的负数。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企业不具有所有权优势, 也没有内部化优势, 因而没有对外投资的条件。同时, 由于国内缺乏令投资方满意的区位优势, 如没有足够大的国内市场和优良的投资环境, 外资流入也很少。

第二阶段, 年人均GN P在400~1500美元之间, 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接受直接投资处于上升阶段, 并开始少量对外投资, 对外净直接投资为负, 且负数值在增大, 意味着吸收投资大于对外投资。这说明由于实施进口替代, 市场扩大, 投资环境改善, 区位优势增加, 直接投资流入也开始增长。但该国企业所有权优势增长有限, 难以克服国际化生产障碍, 所以直接投资流出仍然很少, 且集中于邻近国家。

第三阶段, 年人均GNP在2000~4750美元之间, 处于该阶段的国家对外净直接投资虽也为负数, 但其绝对值在不断减少, 这是由于接受外资减少, 或对外直接投资的速度快于接受外资的速度。在此阶段, 该国一些企业所有权特定优势增强, 原来的外国投资者在该国的子公司的所有权优势下降, 该国企业对外投资开始上升。

第四阶段, 年人均GNP超过5000美元, 处于该阶段的国家对外净直接投资为正值, 并呈增长趋势, 对外直接投资比接受的直接投资增长得更快。这表明该国企业具有强大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能力, 也善于发现取得国外的区位优势。与此同时, 外国投资者获得该国的区位优势和发挥自身所有权优势方面受到更大的挑战。

该理论动态地描述了对外投资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条件下, 一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其他对外投资是紧密相联系的两个过程。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水平

根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在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 如何利用好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国际化, 是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础。那么, 首先, 我们要判断我国处于哪个阶段。从表1的统计数据来看, 1994年我国人均GDP就已超过400美元, 为474美元 (人民币3923元) 。1994年~2005年人均GDP一直保持增长态势。2005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为182321亿元, 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人均GDP约为13944元, 按2005年12月3 1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8.0 7计算, 折合成美元约为人均GDP1728美元。因人均GNP与人均GDP差不多, 故本文将两者等同看待。由此看来, 我国总体上处于邓宁教授所分析的第二阶段, 即对外直接投资相对于利用外资较少的阶段, 但考虑到中国人均GDP已处于第二阶段的后半部分, 对外投资开始增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中国沿海地区一些省市区的人均GDP已超过2500美元, 进入邓宁所分析的第三阶段, 即对外直接投资加速发展的阶段。其中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已进入第四阶段。因此, 可以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来源于《世界投资报告》, 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口径;实际利用外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及商务部投资管理司最新公布数据, 采用商务部统计口径。

人均GDP是以历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单位为人民币) 与当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计算得来,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商务部。

三、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按照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以上。根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这一目标的实现, 将使全国进入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阶段, 也将使中国跨国公司迎来一个全面加速发展的新时期。这也就是说, 再过十几年, 中国将彻底变成一个对外投资大国。

在新的发展阶段, 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积极推动作用, 在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上都应采取一些切实、具体的措施。

1. 政府层面应采取的措施

(1) 加强对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指导, 积极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政府要定期选定和公布对外投资的鼓励行业, 以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加快改革境外投资外汇管理体制、投融资管理体制, 适当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促进对外投资的政府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同时要建立与国际化经营相关的国际多边合作机制, 加强多边、双边经贸谈判磋商, 通过签订多边经贸协定和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和经济合作协定等, 为我国企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 加快对外投资的立法进度

对外投资需要法律的保护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外投资的实践一直走在立法的前面。到目前为止, 仅有《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和《关于境外国有资产以个人名义进行产权注册办理委托协议书公证的规定》等一些关于对外投资行为的管理规定和办法,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法》、《境外合资经营法》等相关法律仍然没有制订出来。而随着对外投资步伐的加快, 迫切需要更高层次的法律出台, 以切实维护相关投资者利益和制约相关投资行为。

(3) 建立对外投资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

政府应尽快建立国际市场风险预警机制, 成立全国性的为跨国投资提供信息而后咨询服务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服务, 建立对外投资保险系统, 扩大国家双边投资保险协定的覆盖面, 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包括政治、汇率、法律、罢工、恐怖主义、战争等的风险的预警服务, 也为陷于巨大国际市场风险中的我国企业提供一定政治、经济、法律、道义上的支持与援助。

(4) 扶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

国际化经营主体的确定, 不是根据企业所有制的性质, 而是根据企业是否具有比较竞争优势。我国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初具规模, 已具备了开展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的条件, 并已有一些企业不同程度地走向国际化。政府的扶持政策应将所有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企业作为其主体, 才有利于推进我国的国际化进程。

2. 企业层面应采取的措施

(1) 要发挥比较优势, 培育好核心竞争力

积极发展本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 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策略。要尽量避免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实力尚不雄厚的情况下, 盲目扩大多元化。同时, 应注意扬长避短, 避开与跨国公司直接展开竞争, 而应注意于跨国公司尚未注意到或目前尚未或无法涉足的领域或地域。通过自主开发、合资开发、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近年来, 我国家电业涌现出来的海尔、海信、TCL、康佳等企业都是苦练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国际市场中立足典范。

(2) 要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强大企业集团, 增强与外国企业竞争的能力

当今时代,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集中体现在该国大型企业集团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上, 例如美国就依靠福特、波音、杜邦及其他许多跨国公司, 韩国则依靠现代、大宇等1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我国在未来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位, 取决于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因此, 我国企业应努力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 运用市场化和国际化手段, 增强与外国跨国公司平等对话的实力。尽管我国目前在家电、纺织、石油化工、汽车、民航、有色冶金、钢铁、外经外贸、商业、电信、金融等行业已初步完成或已开始组建企业集团, 但国际竞争力还尚待提高。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的企业集团不仅“大”, 更重要的是“强”。

(3) 培养和利用国际化人才

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 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经理人才。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要积极培养人才, 完善人才管理。在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的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之不足。另外, 跨国公司经营人才本土化也是一种趋势。因此, 海外我国企业实行人才本土化, 揽四海英才为我所用, 也是一项明智之举和行之有效的发展捷径。

(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及商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中介组织, 政府与企业之间联系、协调的桥梁和纽带, 为会员企业开展国外管理、技术、销售等方面咨询活动, 提供国外的管理、技术经济情报。

按照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一国企业国际化进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的中国, 通过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步伐一定会日益加大, 成为我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秀玲:国际直接投资与技术转移[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2]张为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 2008 (2) :55~65

[3]苏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7 (1) :311~312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篇2

吴文军中等身材、浓眉大眼,开场白低调谦和,“我就是一个游走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新农民。”

采访前,记者并未想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以下简称“中农基金”)董事长吴文军是这样一位敦厚、朴实的70后,没有大多数投资人拥有的那种精明气息。

中农基金是由财政部牵头,联合多家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目前唯一一个“国字号”农业PE,资本金40亿元。在2013年和2014年,中农基金分别实现净利润915.25万元和3883.81万元,增长率十分可观。

吴文军将这一成绩归功于项目筛选机制,“我们投资团队仅40多人,但至今共接触了1000多家企业,最终投资了其中17家企业。虽然十分辛苦,但60选1的大比例筛选,这才能保证优中选优。”

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新农民”

《支点》:您称自己是游走在政府和市场间的新农民,这句话如何解释?

吴文军:我曾在财政部工作18年,2013年受财政部委派,开始筹组由财政部牵头,联合农发行、中国信达、中信集团三家机构发起设立的中农基金。

运作一个涉农基金,自然得把“三农”事情弄清楚。可接触后才发现,农业领域比我长期接触的金融业要复杂得多。

比如种稻,农民不仅要考虑种子基因选择、品种、地域适应性、播种、施肥灌溉、除虫除草、收割储藏和销售等环节,还要考虑大气、土壤、肥料、灌溉用水的安全性问题,以及旱涝灾害、价格波动等风险因素。这比银行业吃存贷款利差、保险业收保费佣金、证券业自营经纪业务要复杂得多。

在农业领域,我还是新人。这个“新”从两个角度理解:角色是新的,知识也要不断更新。毕竟现代农业要学习掌握的新技术、新科技、新方法、新手段很多,仅仅当一个“老农民”是很不够的。

为什么说游走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呢?我受财政部委派负责基金日常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及时向政府部门反馈基金情况,在政府与基金间起到沟通纽带的作用;另一个方面,我也要以市场化手段运作基金。

《支点》 :不少人认为农业投资周期长、回报低,从您两年间的PE实践看,这种观点是否成立?

吴文军:我觉得应该重新认识这种观点。

首先,相比不少行业,农业投资周期并不长,甚至某些细分行业收益周期非常快。比如蔬菜基本在一个季度,粮食基本在1-2个季度,养鸡45天,养猪则175天便能产生收益,这是很多行业所不能及的。

其次,从利润来看,纯粹农业(指养殖和种植)利润率也不低,而某些环节收益率相当高。一些农业上市公司净利率能达到10%甚至20%以上,这种利润率相较于房地产、金融行业都是非常可观的。

尤其在当前实体经济比较低迷的情况下,全球人口依然在增长、几十亿人依然得吃喝,因此农产品需求仍然旺盛。即便有时供过于求,也很快会回到供不应求的轨道,比如“蒜你狠”、“豆你玩”这些农产品一度身价猛涨。

但为什么大家会有农业投资周期长、回报低等观点呢?因为农业企业治理水平较绝大多数行业都要低,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力不足。但如果投资机构为企业精心设计商业模式、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农业完全能变为周期短、回报高的行业。

你可以看到,很多企业纷纷把视线移向农业,包括联想、阿里、恒大、绿地等公司,都拿出相当可观的资金投到农业中去。

《支点》:在您看来,目前中国农业所面临最大风险是什么?

吴文军:虽然自然风险确实影响着农业生产,但可以通过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区域、产业分散等方式加以回避。而且,偶尔出现的自然灾害,以及区域性自然灾害也阻碍不了农业发展整体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最大风险并非来自于外部,而是建立在“农业投资周期长、回报低、风险高”等传统观念之上的金融体系。对金融业而言,这种传统观念会错失盈利机会,对整个国家农业安全来说,则可能贻误重大发展机遇。

可以看到的是,农业投资领域一些经典案例基本上是外资主导。尽管外资对中国农业介入还不至于像互联网行业渗透那么深,但我们仍应该有足够的重视,并认真应对。

特色农业是投资方向

《支点》:尽管您对农业投资极具信心,但国内油菜、棉花、大豆这类大宗农产品发展似乎并不乐观。

吴文军:现阶段,大宗农产品发展的确存在问题。

今年4月,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清华大学“清华中国经济高层论坛”中,关于“中国应减少对粮食全方位补贴,鼓励农产品进口”的言论,便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他提到的粮食,主要指大宗农产品。

在国内每年几千亿元补贴的情况下,我国大宗农产品价格仍高于国际市场。

原因是什么?发达国家农业都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能促进粮食生产标准化种植、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而我国推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还有个过程。

因此,站在国家财政角度,减少补贴、鼓励进口绝对划算。这样还能进一步转移农村劳动力,弥补制造业、服务业的劳动力短缺。

有人会问,如果发生严重紧张的国际局势,国家粮食安全怎么办?很好办,只要“换草退耕、还湿退耕”,几个月就能长出小麦、水稻了。

另一方面,美国、加拿大土地都有两到三季的休耕机制,而中国没有大面积休耕机制。如减少补贴、加大外购,便能推动部分地区休耕机制的运行。

《支点》:按照这一逻辑,您在选择项目时是否也会避开大宗农产品?

吴文军:在大宗农产品方面,我们不会下大力气,特色农业才是主要投资方向,而且我们会特别关注有“地理标志保护”的特色农产品。

我们投资的吉林金塔集团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辣椒龙头企业,辣椒品种引自美国,利用荒地、废弃地种植,已基本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耕种。

这家公司将一个小小辣椒玩出了很大规模:初级产品是辣椒粉、辣椒酱等;中级产品是辣红素,这种染料是纯植物制剂,用辣红素生产的口红能达到可食用标准;高级产品是用辣椒皮制作的辣椒晶体,在戒毒领域有广泛应用。

前段时间我去了湖北省襄阳市,当地正在打造“中国有机谷”,其水、土壤、大气、环境很适合生产有机农产品。这种特色农业,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另外,行业选择上也并不限于农林牧副渔,而是大农业概念,只要是农业相关行业就可以。例如,2013年我们投资的雷沃重工便是国内农业装备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不把手伸太长

《支点》:投资之后,如何对企业进行改造提升?

吴文军:我们在帮助企业规范管理、协助企业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协助企业完善营销渠道、帮助企业改制上市等各方面都会发挥作用。

譬如,我们投资了安徽龙华竹业有限公司(简称“龙华竹业”),该公司位于安徽省霍山县,是大别山区最大竹制品加工企业。

过去毛竹主要用作建筑脚踏板,附加值价值不高,而我们建议龙华竹业做地板、家具、高端装饰品,逐步摆脱基础农业范畴。

尽管龙华竹业团队都很齐心协力,但如果想要成为上市公司,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方面就得加强,需要招聘一位财务总监。

这可让董事长犯了愁:他本人一年才50万元年薪,但沿海地区的专业财务总监也得100万元年薪,在这偏远山区至少得150万元年薪才请得到。最终结果是我们基金帮忙出100万元,龙华竹业出剩余部分。

《支点》:为何不由中农基金派去财务总监?这样还能对项目进行有效跟踪。

吴文军:我们本身只是小股东,又有国家背景,自己派就难免会干预企业生产经营。在其他项目投资过程中,我们也会尽量支持企业发展,但不会把手伸得太长,让企业能充分自主发展。

《支点》:中国多数的农业企业家还比较保守,不愿意选择股权融资方式,为何会有这种心理?股权投资的持股比例在多少比较合适?

吴文军:不单是农业企业家,大多数中小企业所有者,都对股权融资或多或少地怀有顾虑,最担心的问题是股权融资会使自己股份被稀释,极端情况下还可能造成企业控制权易主。

这些属于观念问题,也有媒体对个别案例过度报道的原因——通过股权融资实现企业发展壮大是普遍现象;没有新闻价值点,反而是企业控制权让渡给投资方的个案,更能吸引读者眼球。

对投资方而言,投资并不是用现金交换企业股权,然后等待收获这么简单。如我之前所说,投资方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都会发挥作用,如今的中小企业所有者对股权融资的认识深度和心态的开放程度,也正在慢慢转变。

股权比例方面,产业投资人可能对股权投资比例要求更高,而股权投资持股比例通常不会超过25%。

不可一窝蜂复制

《支点》:省市政府能否复制中农基金模式,建立区域性农业产业基金?

吴文军:目前看来,我并不赞同省市一级发展农业产业基金。

去年4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基金。但这仅仅是指扩大产业基金规模,并非是要增加基金数量。

从过往历史来看,省市一级的农业发展基金运作不太理想。

有个国内一线城市,在2010年便成立15亿元规模的农业产业基金,投了数个项目后资金已用完,恰逢IPO暂停,先前项目难以退出、后续资金难以募集,整个团队便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非常尴尬。

还有个省份成立的农业产业基金,规定80%资金要投本地项目,只有20%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投资,目前也是步履蹒跚。

为什么很难?首先,地方基金规模有限 ;其次,地方人才资源往往不足;最后,地方基金往往会偏重本土项目,但优质农业项目一般十分分散。

而民营PE机制非常灵活,可以就一个项目设立一个合伙公司,募、投、管、退之后,合伙人团队便可随之解散,这种方式机动灵活,成本可控。而体制内的农业产业基金一般形成班子后要再撤掉,要走的程序就非常复杂。

《支点》:刚才您提到IPO暂停对区域性农业产业基金的影响,但未来如果IPO再次收紧,我们是否有应对之策?

吴文军:IPO某种意义上是最“偷懒”的方式,IPO收紧对中小型基金会构成致命影响,但对我们影响有限。

山西省投资与经济周期发展问题研究 篇3

一、山西经济周期与固定资产投资

资本和资本积累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要素,对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总量增长呈现周而复始变化的状况。它既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主要产业增长率来表示,也可以由投资增长率来表示。投资也是国民经济的总量之一,因而在正常情况下,用它的增长率表示的经济增长周期显然和其它总量增长率表示的周期相一致。 因此,投资增长周期不过是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侧面而已,它本身就是经济增长周期的内容。综上所述,投资作为外因对经济周期波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如何选择一个合理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式成为政府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目前,山西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全省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效率均明显提高,经济增速和质量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一)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保持同步增长

从1978年至2011年,全省投资总量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 (见图1),增速也逐年加快。特别是2000年以来,山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1年投资总量突破7000亿元,是2000年的11.8倍,积极地推动了经济增长。2011年全省GDP首次突破了万亿大关,达到11237.55亿元。从投资发展历程看,总体也呈现出加快的趋势。197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21.5亿元,由此增长到100亿元用了九年,年均增长19.4%;从100亿元增长到500亿元用了11年,年均增长13.9%;从500亿元跨过1000亿元大关用了五年,年均增长12.6%;从1000亿元突破2000亿用了三年,年均增长28.7%;突破3000亿元用了2年,同比增长25.1%,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突破了5000亿、 6000亿和7000亿元,投资速度和规模明显加快,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见表1)。投资增速的加快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表明全省经济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在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二)GDP和投资的周期波动基本同步

从投资增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投资也出现了很明显的波动,从图1中可以看出,全省投资波动振幅较大,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影响。从波谷—波谷的周期看,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的投资波动明显的历经了3个周期:1981—1995年为第一轮周期, 1995—2008年为第二轮周期,2008年至今为第三轮周期,其中2009年到2010年有一个小的波动周期,主要是与2008年底我国采取了大规模投资政策有密切关系。根据这个分析来看,总体来看,我国投资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契合度非常高,投资运行和经济周期运行基本同步,投资减少则经济下滑,投资增加则经济上升。但是投资变化总是快于经济增长变化,主要是因为我国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政府会主动选择投资拉动,投资增速快于经济增速。

(三)投资率明显提高,GDP增速加快

投资率是投资总量与同期GDP总量之间的比值,是反映一个地区积累水平的重要标志,适度较高的投资率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呈现出投资率逐步加大, GDP增速逐步加快的态势。

(四)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保持较高水平

从经济增长贡献率来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除1998年和2009年两年经济下行造成投资贡献率有些异常外,从其他年份的发展来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2000年以来,山西加大了投资的力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很高的水平,2001年到2011年十年间, 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平均达到55%,是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2006年和2010年两年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0%以上的水平,说明这些年的投资的贡献明显高于消费和进出口业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统计年鉴计算 。

(五)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速度明显快于GDP的增速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税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投资规模明显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明显提高,经济增速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从图3中明显看出,2008年以来,每个季度的投资增速均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对于稳定经济形势,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来统计月报逐季度计算 。

从图3中可以明显看出,投资对经济周期具有明显的缓冲作用,随着经济周期的探底,我国采取了大规模投资政策以后,投资先开始加快上升,经济仍然处于低位探底状态,随着投资逐步进入实体经济,投资作用逐步显现,经济开始企稳回升,当投资波动处于窄幅波动时,经济波动也逐步平稳,处于稳定均衡状态,因此,可以说投资是先于经济波动的,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

(六)产业投资保持增长趋势,产业结构有所优化调整

总体来看,全省三次产业的投资都保持了增长的态势,不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速度较快,所占比重不断增大。1990年至1994年,全省第二产业投资所占比重保持高位,第二产业的产能得到不断释放,随之经济滑坡,经济进入低谷,投资随之转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产值保持增长,所占比重逐渐增加。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的投资再次快速增长,产值不断增加,对第三产业造成一定程度的挤压,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促使全省进行产业转型,第三产业投资在政府引导下有所恢复,保持一定的上升趋势。2011年,在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271.2亿元、 3348.58亿元和3753.27亿元,产业投资比例由2009年的4.4∶ 43∶52.6转变为3.68∶45.42∶50.91,投资结构有所优化。(见图4)

二、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周期变动的数量分析

现阶段,投资仍然是山西省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投资的力度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经济周期的变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投资的结构对未来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巨大。从现状来看,山西投资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就是说投资可能对经济周期具有重要的先导性影响。

(一)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

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经济总量在周期变动过程中,投资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探明投资对经济总量扩张的作用力,先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确定,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经济总量的变化不是投资的Granger原因,而投资是经济总量变化的Granger原因。由此可以认为,经济总量的扩张,或者说经济周期的变动原因中投资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为进一步探明二者的数量关系,根据时间序列的变动,通过逐步回归法的检验,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时效是2年,也就是说,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影响的滞后期为2年,当期的投资对2年以后的经济扩张具有显著影响。并且二者的数量关系为:

注:GDP 和 AI 的数量关系进行了平滑处理 。

注:Results from DEAP Version 2.1 。

从t统计值的效果来看,方程比较合理。从图1中的投资增速和GDP增速来看,当投资增速出现下滑趋势时,GDP增速一般在2年后出现下滑,并且增长相对缓慢。从数量关系上分析,投资对GDP的弹性系数高达0.8085,说明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保持较高的水平(见图3)。为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创新驱动是今后经济增长转型的主要方向之一。

(二)行业投资效率有所变化,工业制造业效率较低

山西由于独特的资源禀赋,能源重化工业投资保持较高的强度,从能源供应角度来看,多年来保持了全国能源大省的地位,随着资源禀赋和市场价格的变化,行业投资效率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根据2005年至2009年的全省19个行业的经济运行情况,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行业的相对效率进行了分析。

通过分析,从表4中可以看出,金融行业是所有行业中相对效率最高的,教育行业的规模效率也比较高,表明这两个行业发展在全省19个行业中发展的相对效率较高,是发展较好的两大行业。

1.传统行业进入投资规模递减阶段。在最优规模状态下时, 可以看出,山西的传统的采矿业、制造业等行业相对效率不足, 在有其他因素约束条件变化的时候,相对效率可以提高,不过总体上规模效率仍然相对偏低,行业进入了规模报酬递减阶段,投资效率降低,有待通过调整行业规模提高投资效率。

2.新兴行业投资效率仍然具有提升空间。从数据分析来看, 第三产业中除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外,大多数行业都处于投资效率规模递增阶段,投资效率相对较高。特别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服务管理业的规模效率数值较低,不仅处于投资效率规模递增阶段,而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说明公共基础性的行业应该加大投资规模,提升行业效率。

三、面临的问题

目前,投资仍然是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对经济增长的驱动贡献高于其他因素,也就是说消费、出口等因素的拉动能力十分有限,尚待提高。从多年的发展来看,投资是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目前整体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投资规模相对较少,投资速度相对落后

新世纪以来,山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投资规模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但是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省投资的规模、 质量处于相对落后的情况。2005年至2011年,山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其他中部五省的差距不断拉大,从统计数据上看,山西与在中部六省中始终保持在第五位的江西省相比,绝对规模差距从317.2亿元拉大到2936亿元,与其他中部省份的差距更大, 2011年,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仅为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41.5%。从各省统计公报来看,除山西省外,中部其他五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均超过万亿,山西相对落后较多。(见图5)

从投资速度上看,中部六省近年来的投资增速均超过了2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相比较而言,山西投资速度在中部六省中相对缓慢。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在“十一五”期间始终保持中部六省领先的位置,2011年投资总量突破1万亿,位列中部第二位,拉动GDP快速增长,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湖南和湖北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但平均增速均略高于山西。江西近年来发展迅速,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万亿, 山西和江西之间的绝对差距再次拉大,山西经济发展的后续动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见图6)

(二)投资率偏高,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过大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过于依赖投资将会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从中部六省的投资率来看,各省的投资率都比较高,其中江西和安徽两省的投资率最高,说明两省经济增长中投资的贡献率过大,山西的投资率在中部六省中始终保持在中间位置,但是仍然偏高,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投资驱动”向“自主性内需增长”面临巨大的压力。(见表5)

(三)传统行业投资比重偏高,行业调整难度加大

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能源重化工等传统行业发展程度较高,全省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但是由于煤炭价格的不断攀升,煤炭行业和相关行业的投资不断加大,传统行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所占比重明显增加,行业调整难度不断加大, 新兴行业的投资虽有增长,但相对不足。从2005年到2011年, 传统行业中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始终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2011年四大行业投资规模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74.7%,处于明显优势的地位,并且还有上升的趋势。从2005年到2011年,采矿业投资规模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比重从16.5%上升到19.3%, 煤炭产量从5.54亿吨增加到8.7亿吨,产业规模呈现出扩大的趋势,而新兴产业投资相对缓慢,并且规模偏小,与新世纪以来的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目标有偏差,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四、对策建议

转变发展方式是山西今后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多年来形成的投资依赖症短期内很难消除,必须加快产业调整的步伐,提高投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投资驱动”向“自主性内需增长”进行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一)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变

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影响,也是经济周期发生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投资率偏高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需要全面调整。核心发展是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转向消费驱动、创新驱动。重点一是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层次和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从外需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二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使居民有钱化,也敢花,促进整体内需的提升。三是要提高创新水平,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促进消费的进一步提升。

(二)制定有利的投资政策,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结合山西发展实际,制定投资政策,形成科学的投资长效工作机制和投资预期,实现全省产业的动态优化调整。首先,根据山西今后对“十三五”发展趋势的判断和全省现有产业的特征, 尽快制定产业投资引导政策,明确投资任务目标和对策措施,严格落实责任制,将投资结构优化的工作细分,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形成有利于促进投资结构调整的考核导向,强化激励约束,增强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促进产业投资优化调整。其次,要针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全面加强煤变电、煤化工、现代制造业、医药电子、特色食品加工、现代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 形成新的主导产业,为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第三, 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挖掘新的增长机会,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三)制定有利于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

民间投资是今后投资的重点主体,要通过政策调整和引导促进民间投资。首先,要学习上海自贸区的经验,制定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让民间投资主体有良好的发展预期。其次,降低行业准入门槛,让民间投资能够走进来,留得住。第三,创新金融模式,促进民间投资全面发展。鼓励民间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完善,积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四)大力吸引外资,促进本地资本的良好运行

充分发挥外资的鲶鱼效应,促进本地资本的良好发展。首先,要完善和优化行政管理制度,促进招商引资的制度长效化,实现长期稳定的预期效应。其次,要把外资的运行规则透明化,让本土资本能够学习,提高自身的发展运行能力,形成吸引、消化、再创新的良好发展循环。第三,制定良好的考核机制。

摘要:投资对于经济周期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通过分析,山西省的投资周期和经济周期具有同向波动,投资保持着相对高位波动的特征。政府主导型投资对经济周期具有缓冲效应,能够有效减缓经济下滑的趋势,因此,山西必须强化投资作用,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篇4

1 衍射光栅电磁理论的发展

亚波长双周期衍射光栅是指在x和y两个方向上周期性变化的衍射结构。目前,在光学领域已经确立了标量和电磁光栅两种用于分析周期性结构的主要理论。因为亚波长衍射光栅的尺寸过小甚至到纳米级,此时,标量理论已经得不出较准确的结果。分析亚波长衍射结构一般使用严格耦合波理论RCWA(rigorous coupled wave analysis)。很多严格的数值方法被人们用来分析亚波长衍射光栅。其中包括:差分法[1,2]、坐标变换法[3]、傅里叶模型方法[4]、瑞利法[5]还有边界变换法[6]等。而且经过了将近40~50年的发展,一维衍射光栅的电磁理论已经很成熟,很多优秀的方法可以用来分析结构很复杂的一维衍射光栅。由于,双周期衍射光栅的分析计算量很庞大,所以不能单纯地将用于一维光栅的理论扩展移植过来用于双周期光栅。针对双周期光栅的计算难题有很多有创意且有成效的算法被提出。

到21世纪初,光栅电磁理论的发展基本分为3个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是第一个阶段,建立了光栅电磁理论的基础。此时分析光栅的2个最主要方法是积分法和差分法,这2种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个阶段的主要成果被R.Petit总结发表在他编写的书里。第二个阶段的发展跨越了19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初期这段时间。此阶段的特征是:大量新数值方法的涌现及它们在新领域里的应用(从无限到有限传导,入射角度从经典的垂直入射到锥形入射,各向同性到各向异性的光栅等)事实上,大多数现在存在的方法就是在这个阶段末期被提出的。很多到1992年之前的光栅方面重要的论文被D.Msystre整理编辑成册,收录在SPIE Milestone系列中。第三个发展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这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对已存在方法的数值稳定性及收敛性进行改进,以应对光栅在实际应用中及有效的理论工具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7,8,9]。

以上的概括很清晰地描述了光栅理论的发展过程。随着人们对光电子设备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一维光栅结构因为限制在有限的平面中,所以能体现出来的特性很有限。因此衍射光学领域越来越迫切的需要对多维的光栅器件进行设计开发。所以从19世纪90年代初,就有若干多维衍射光栅电磁理论成果被提出。不过,大多数的理论都只是基于将原有的一维光栅电磁理论方法进行简单的扩展,利用这些方法编出的仿真程序要么极其耗费时间,要么因为收敛性不够而得不到理想的结果。到今天,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被放到了多维衍射光栅器件的电磁理论分析上,已经有些很有创建性的双周期衍射光栅理论被提出。如果承接上一段的说法,这可以说是光栅的电磁理论发展的第四阶段的开始;从光栅的分类上也可以说,现在进入了多维衍射光栅发展的时代。

2 双周期光栅与一维光栅对比分析

由于多维衍射光栅拥有更多的优化参数及衍射图样,而且多维光栅的极限情况下就可以形成一维衍射光栅,所以多维光栅一定会有更优于一维光栅的特性。如,在设计滤波器方面,参考文献[8]中利用亚波长光栅的Conical Mounting入射角结构设计了一款非偏振导模共振滤波器,此滤波器在多个偏振角及入射角实现了效果较理想的非偏振效果。通过文献[9]和文献[10]了解到利用一维衍射光栅设计非偏振导模共振滤波器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勉强设计出来效果也较差,不但线宽效果不佳(TE偏振与TM偏振线宽相差较大)而且结构参数不利于实际制作。利用的Conical Mounting结构仅仅比一维衍射光栅多了一个参数——入射角度的方位角ϕ。考虑到双周期结构更加多样的参数体系,有理由对它充满期待,如表1所示,为一维与双周期结构对照表。

如表1所示,首先看可优化参数,其中,nc,ns,h,λ为覆盖层基底的折射率;h为光栅厚度;λ为入射波长,f为填充因子,Λ为调制周期,全局优化变量的第三行为调制区折射率,θ,φ,ψ分别为入射角、方位角和偏振角。双周期光栅有15个全局优化参数而一维光栅只有9个;且双周期结构的衍射图样是无限多的任意平面(只要能想到的平面)。相对于一维光栅,双周期光栅的结构灵活性显而易见,这就表明,双周期结构能够设计出特性更好的光器件。还以非偏振导模共振滤波器为例,在文献[11,12]中以双周期结构设计出了多种非偏振导模共振滤波器而且结构参数有利于实际制造。

3 双周期光栅电磁理论现状

3.1 一维光栅与双周期光栅理论对比

到目前为止,很多理论方法已经被应用分析双周期光栅。但是,这些方法都面临同一个问题——运行环境内存的饱和及时间消耗过多。通过一个简单的估计对比就可以显示出编程计算双周期衍射光栅有多困难。比如,通常光栅的衍射效率是人们比较感兴趣的,下面就通过计算一个亚波长衍射光栅零级衍射效率所耗费时间来举例说明。

如图1a~图1c三幅图分别表示的是一维光栅、单层双周期光栅和三层双周期光栅计算时的截断长度和零级衍射效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当计算一维衍射光栅时,一般使用200以上的截断长度,这样才能得出较准确的数据,当使用200为截断长度时计算一个结构的零级衍射效率耗时大概20 s;而对于图1b中显示的,计算一个单层双周期光栅结构零级衍射效率时,虽然截断长度只能保留到12左右(如果想得到较准确的数据截断长度也应该尽量得高,但再大的截断长度一般的计算机就不能胜任),但耗时已经达到200多秒;如果增加衍射结构的层数如图1c所示,耗时更是达到了惊人的长(此时截断长度只能保留9,耗时多余单层结构保留9个截断长度时的耗时)。且对于双周期光栅以上曲线会越往后越陡峭,计算时间大幅度增加。按照这样的时间比例粗略地估算,利用遗传算法等全局优化算法对优化一个双周期光栅的耗时将达到100多天,而且由于截断长度不够,也得不到准确的值。这样的性能是不能应用的。

上面提到过,多维光栅的极限情况下可以视为一维光栅。下面就分别使用一维光栅与双周期光栅编程仿真同一维光栅结构进行对比。

图2为利用一维光栅程序保留200截断长度的反射谱,图3为双周期结构保留截断长度10时的反射谱。明显的,虽然仿真的是同一结构但是反射谱已经发生了偏移,而且保留这么少的截断长度是得不到较准确的结果的。但如果保留足够的截断长度,那么所需要的内存和耗费的时间是惊人的,是目前任何普通的台式电脑所不能承担的。

3.2 理论分析

利用严格耦合波理论解光栅问题的基本步骤:

(1)假设入射区的场为假周期解并代入麦克斯韦方程,描述出入射区与反射区解的形式;

(2)在调制区内,利用傅里叶模型将数理方程展开变形为本征方程的形式。并解此本征方程。解得的本征值即代表此调制区的场特征和幅值;

(3)在入射边界与透射边界处利用边界条件联立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到系数;

(4)将步骤(3)中得到的系数代回入射区与反射区方程得到最终结果。

以上是解一维光栅的基本步骤,解双周期光栅基本步骤基本相同,只是在解本征值处,为表示多维空间的解要利用更多维度的矩阵;还有在利用边界条件联立方程组时得到更加庞大的矩阵。

就一维与一维光栅解法有微小的不同导致目前的双周期光栅理论不能作为理想的分析工具。双周期光栅结构理论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有两点:利用数值方法进行计算时会产生极庞大的矩阵;计算过程中出现计算工具无法计算的大指数函数。以文献[4]中提供的本征值解法为例,上节中计算程序都是基于这篇文献编写。

以上是调制区即光栅区场的表示形式,可以看到每个式子中都含有指数函数,计算时由于指数函数中的变量过大或过小而导致计算工具的精度不够。

再看以下利用边界条件得到的方程组

由于要解以上联立的方程组,过程中需要用到矩阵工具产生庞大的矩阵从而带来了时间上的耗费。

近20年来,为了解决以上双周期光栅理论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有新的尝试被应用。Li利用非直角的笛卡尔坐标变换使得有此非直角衍射图案的双周期结构的计算效率有很大的提高[13];Bai将群理论应用于光栅结构的分析对多种对称结构进行分析,利用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做出了新的尝试[14,15,16];最近又有利用法向量的严格耦合波方法解决光栅问题的方法被提出[17,18]。双周期衍射光栅的电磁理论正在完善与发展。尽管在耗时和收敛性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改进,但是以上的成果还不足以用做分析双周期光栅的理想工具。双周期衍射光栅的电磁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4 结论

文中对一维衍射光栅电磁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对双周期光栅电磁理论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比与仿真数据指出其现今存在的问题。比照一维光栅电磁理论发展的足迹,对双周期光栅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如今,随着人们的需求光电子行业面临高速发展,而其中的瓶颈问题急需解决。双周期光栅的仿真设计需要理论支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双周期光栅及更多维度的衍射器件的理论问题的解决和发展将为光电领域带来巨大的变化。

(下转第页)(上接第页)

摘要:通过对光栅电磁理论发展历史的回顾,概述了一维衍射光栅电磁理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通过一维光栅与双周期衍射光栅的结构参数的对比与实例的研究,指出双周期衍射光栅在应用上比一维衍射光栅有更加优越的性能;同时通过两种光栅编程仿真效果也表明:双周期衍射光栅理论的发展还不成熟,不能像一维光栅理论那样,作为研究光栅特性及器件设计的理想工具。最后基于对多种双周期光栅电磁理论的研究对比,总结了双周期光栅理论发展现状以及对以后的展望。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篇5

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产生的。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耶鲁大学的副教授金伯利和米勒思, 在当时他们称之为“组织生命周期”, 直到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葛瑞纳教授在其《组织的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 才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 并把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1983年, 美国的奈因和梅隆在《组织的生命周期和效益标准》一文中, 把企业的生命周期简化为四个阶段, 这种分类更具普遍意义。

综合以上观点, 本文采用四阶段论, 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建立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针对每一阶段的特点, 指出企业适宜的发展策略。

1 企业建立期主要特点及产品策略

企业建立阶段的主要特点是:①实力较弱, 资金紧缺, 利润较少。企业初创阶段, 在市场上尚未站稳脚跟, 人力、物力、财力都比较弱。②产品销量小, 知名度不高。由于刚投产不久, 在企业内部尚未形成具有本企业特点的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③产品的技术性能还不完善。④营销渠道的建立不够完善。⑤定价较难, 高价位有可能限制购买, 低价可能难以收回成本。

在这一阶段, 企业宜采用的产品策略主要是新产品开发策略。

新产品开发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首创型新产品开发策略。企业应用新技术、新材料研制出具有全新功能的产品, 即开创了一个全新市场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一招领先, 招招领先。但全新产品的开发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而且需要足够的潜力, 企业承担的风险也较大。

(2) 防创型新产品的开发策略。即企业迅速模仿、研制、开发出市场已有的产品, 这是一条捷径。但这种策略只能是作为一种对抗的防御性策略。

(3) 改创型新产品的开发策略。企业不需研制并推出全新的产品, 只需对其他企业首创的新产品进行改良或改造, 即提供改善功能或较大感知价值的产品来替换现有产品的新产品。企业在面对消费者需求日益提高的压力下, 必须不断改进现有产品和进行升级换代。如电视机的数字化和上网功能。

(4) 重新定位产品。即以新的市场或细分为目标市场的现有产品。在全球市场上, 企业重新定位产品后, 可以取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如在国内的中档家电产品进入国际其他发展地区市场时, 可以将产品重新定位为高档产品。

2 企业成长期主要特点及其产品策略

企业在成长期的主要特点:①企业产品销量增加。企业产品逐渐得到市场认可, 销售规模快速增加, 企业实力逐渐增强。②产品已定型, 技术工艺比较成熟。③营销渠道的建立比较完善。④企业知名度逐渐提高。企业可依赖其创新产品或技术在市场上立足, 企业和企业的产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⑤市场竞争激烈, 产品价格趋于下降。

对于成长期企业, 首先, 在产品策略上要立足于自己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的产品多元化发展。2000年, 九牧王实施产品多元化战略, 以男式西服、男式休闲服饰为两翼, 突破以往局限于生产西裤的单一品牌之路, 稳中求胜, 率先求变, 从而连续五年在全国市场综合占有率、市场覆盖率和年销售份额蝉联全国同行业第一, 连续五年被授予“全国十大畅销品牌”。

其次, 在生产上其决策重点主要是保证产品生产供应的及时性和不断提高产品的生产服务质量, “以质量求生存”, 并由原来的以产品为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 不断改进产品的款式、型号, 增加产品的新用途。以满足客户对产品的需求, 不断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

3 企业成熟期主要特点及其产品策略

当企业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销售规模达到一定水平, 企业利润比较稳定, 初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时, 企业就进入了成熟期。

企业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①实力明显增强, 但产品销量增长的速度趋于缓慢。②企业的生产能力出现过剩, 价格竞争激烈, 产品价格迅速下降。③利润稳定, 并逐步趋于下降。

在企业的成熟阶段, 企业宜采用差异化产品策略。

当企业进入成熟期时, 其产品也相应进入了成熟期, 有关产品的技术和工艺内容已无秘密可言。市场上所有的生产者都能提供符合通用要求的产品, 产品已进入了同质时代。而消费者也变得成熟和理性了, 他们对产品的要求更多地表现为带有个性化的和特别的要求。为了让消费者能识别本企业的产品, 同时迎合消费者的特殊要求, 企业纷纷为自己的产品赋予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特性, 企业产品必须进行差异化经营。

差异化策略有三种:产品实体的差异化、服务的差异化、企业形象的差异化。

(1) 产品实体的差异化是指产品的特征、工作性能、式样和设计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同一行业的竞争对手来说, 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基本相同的, 所不同的是在性能和质量上, 在满足顾客基本需要的情况下, 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产品是差异化战略追求的目标。如在激烈竞争的我国饮料业, 农夫山泉推出的“农夫山泉有点甜”, 以其独特的口味“山泉并且有点甜”, 让人联想到纯天然, 没有污染, 从而给消费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 服务差异化是指企业向市场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优质的服务。服务是一种无形的产品, 随着产品同质化程度的不断加剧, 缔造优质的品牌服务体系越来越成为企业差异化战略的重要武器。例如, 同是一台计算机, 有的保修一年, 有的保修三年;同是用户培训, 联想计算机、海信计算机都有免费培训学校, 但培训内容各有差异;同是销售电热水器, 海尔集团实行24小时全程服务, 售前售后一整套优质服务让每一位顾客满意。

(3) 形象差异化是指企业实施通常所说的品牌战略和CI战略而产生的差异。企业通过强烈的品牌意识和成功的CI战略, 借助媒体的宣传, 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从而达到使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产生偏好的目的。如农夫山泉为了实现公司的形象差异化, 2001年推出了“一分钱”活动支持北京申奥;2002年推出“阳光工程”支持贫困地区的基础体育教育事业。通过这样的公益服务活动, 农夫山泉获得了极好的社会效益, 提升了品牌价值, 实现了形象差异化。在短短几年的成长过程中, 这些差异化战略对农夫山泉今天的地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说, 没有这些形象的差异化, 农夫山泉就没有今天的发展。

4 企业衰退期主要特点及其产品策略

企业如人体一样到了一定阶段肌体也会衰退。企业在衰退期主要表现为:①缺乏创新, 产品销量迅速下降。由于对环境的变化不重视, 对新鲜事物不敏感, 导致企业的创新能力下降, 产品缺乏新意, 消费者的兴趣已完全转移。②利润很小, 有的企业甚至出现亏损, 价格已降到最低。③企业生产萎缩, 有的被迫退出市场。

衰退期企业的产品策略主要是缩减产品组合策略和迅速转型。

缩减产品组合即把企业的资源集中使用在最有利的细分市场、最有效的销售渠道和最易销售的品种上, 力争在最有利的局部市场赢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 由于对电子计算机和喷气式发动机开展先行投资而出现赤字, 该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初被迫采用“战略性计划体系”, 把经营资源重点分配给预计会有发展前途的领域, 研究开发的重点和设备投资也集中在有希望增长的领域。杜邦公司也采用过产品缩减策略。

迅速转型, 这是由于再继续经营市场下降趋势已明确的产品, 大多得不偿失;而且不下决心淘汰疲软产品, 还会延误寻找替代产品的工作, 使产品组合失去平衡, 削弱了企业在未来的根基。所以企业要迅速淘汰销路不好的产品, 寻求新的替代品。

5 结 论

国内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在激烈的竞争中, 少部分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攀升, 另有一部分企业却日趋没落。因此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以及不同生命周期采取的不同的产品策略, 对造就生命型企业有着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提出四阶段论来研究其不同阶段的策略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 在实际操作时企业要正确判断自己所处时期, 可以在同一时期综合采用两种或多种适合企业发展的产品策略, 并且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参考文献

[1]苗雨君, 盛秋生.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决策特征及策略分析[J].上海企业, 2003 (6) :43-45.

[2]喻瑶.探索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管理的特点[J].商业研究, 2000 (5) :22-23.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篇6

我国进行对外投资的时间还比较短,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还不能完全的解读我国现在的对外投资模式以及原因。所以, 一定要根据实际, 研究出正确的、符合企业需求以及国家需求的对外投资理论, 使得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更加的顺利。

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在十九世纪左右, 就已经出现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但是一直到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 才真正的形成具体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海默 (美国学者) 是该理论公认的奠基人, 他是第一个将垄断优势理论提出来的人, 该理论是国际投资理论发展的标志。在同一时期, 维农的贸易理论、卡森、拉格曼、巴克莱的市场内部化理论相继提出。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 英国学者邓宁说明了一个新的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这个理论的观点是:企业的国际投资行为应当有几个基本要素:所有权优势, 也就是企业自身所具有的唯一的、国外的企业不能够得到的某种资产, 使得企业具有组织管理、生产技术等优势;内部化优势, 这是因为市场交易免不得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竞争等因素, 然而这些因素会引起最终产品以及中间产品的竞争不够充分, 所以为了使得企业所有权方面的优势得以保存, 而且企业在交易市场所获得的收益要小于进行内部化转移所收获的利益时, 该企业就要选择进行对外投资;区位优势, 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点时, 一般会受到地理所在、运输成本以及生产要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以后, 随着世界经济慢慢的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探讨国际直接投资的国家不仅仅有发达国家, 还有发展中国家, 而且后者的发展趋势越来越猛。这种趋势使得国际生产体系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大, 使得部分工业化国家想要进行对外投资以收获更大的收益, 并且这种欲望愈演愈烈。在同一时期, 相继出现了很多的针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有效的、著名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比如说:小泽辉智 (日本) 所提出来的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等等。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理论认识

与其他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企业所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前者是有一定区别的。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其企业所进行的外直接投资是由于资本过剩, 明确说就是对外直接投资只是发达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方式罢了。但是我国企业在经济刚刚有起色时就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与资本过剩无关, 并且由于我国国内没有非常充足的建设资金, 因此吸引很多的外资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有很大差别的, 这不但体现在动因上, 还体现在投资所获得收益的价值判断上。

发达国家所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前提是国内产业结构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这样会提供给各个不同的微观经济主体形成自己的国际生产体系优势。然而我国还处于经济发展状态, 是发展中国家, 还没有非常完善、完美的产业结构, 而且整体产业素质还不是非常高, 比不上发达国家。我国和发达国家不同的是, 我国的外直接投资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也就是国内产业结构还处于中低层, 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高强度化, 我们反过来要利用国际生产体系来提高我国国内产业结构的层面。

四、中国企业在对对外直接投资进行研究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 一定要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律以及发展进行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基本的保证, 并愈演愈烈, 使得交易市场不仅仅局限在国内, 国外也可以进行交易;使得世界市场联合了起来。现在国际直接投资的地位越来越高, 其成为了各个国家进行国际市场竞争的捷径以及重要方式, 而且企业对外投资占企业优势的比重是越来越大了。我国企业所进行的对外投资, 在这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 其作用不只局限于发挥以及利用已有的优势, 还在于怎样构造一个新的竞争优势。企业可以利用对外投资与国外、国内市场相融合、贴近, 得到其他国家的先进管理方法以及技术, 提高技术累积的速度, 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想要去发达国家进行投资的原因了。

(二) 对外投资具有很多的不同类型, 投资企业一定要对其加以区分

投资企业想要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种类进行区别, 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动机以及本企业的优势进行考察。我国的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 一般有以下几种动机类型:寻找市场、寻找效率、寻找资源等等。企业要根据其所决定的对外投资动机, 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区域进行选择, 确保其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而且在进行研究分析时, 企业要将投资的动机以及自身的优势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够合理的解释企业所进行的各种国际投资行为。

五、小结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 我国的对外投资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很多的企业已经将其产品销往了世界各地。为了使我国的对外投资得到长久的发展以及不断的进步, 我国要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各种审批程度、完善各相关法规, 使得我国的投资企业可以走得更远, 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更大。

摘要:在十九世纪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就已经提出来了,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 才开始研究该理论, 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的认识我国的对外投资以及外商投资之间的关系, 使这两者的关系更加的符合我国的产业结构。而且在我国成为WTO一员后, 与其他国家进行对外贸易的频率是越来越多, 因此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对外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王泽东.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2]杨万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D].重庆师范大学2012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篇7

关键词:产业生命周期,常州市,纺织业,实证分析,对策建议

一、理论基础

生命周期理论起初是作为生物学概念提出的,一般来说,生物有机体从出生到死亡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直至衰老死亡几个过程,这就是生物学上所说的生命的一个完整生命周期。后来这一理论被引入到经济学和管理学中,首先应用于产品,以后又扩展到企业和产业当中。[1]最早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是美国学者波兹(Booz)和阿伦(Allen)。1957年,在两人合著的《新产品管理》一书中,他们提出根据产品销售情况可以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2]再后来,有经济学家把这一理论应用到产业研究中,产生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某产业从产生、成长再到衰落一般会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就是该产业的生命周期。

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通常可以用图表进行表示。如果用时间为横坐标,以产业地位发展情况为纵坐标,分别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示意图用I、II、III和IV表示一个产业发展所经历的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那么一个产业发展的完整周期可以用下图来进行表示(具体情况见上图)。

笔者认为,可以对上面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示意图进行补充和完善。由于在一个产业的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产业发展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所以一个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分别会经历潜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夕阳产业四个发展阶段。

从上图可以看出,产业在初创期,由于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较小,因此在此发展阶段该产业的企业数量少且规模小,产业产值较低,产业处于发展的幼稚期,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也较低,该产业处于潜导产业阶段;产业发展到成长期,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企业规模扩张,数量增加,产业产值迅速增长,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此发展阶段,由于该产业往往有很强的扩散效应,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政府往往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来扶持该产业发展,该产业也往往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产业发展到成熟期,市场发展基本达到饱和,并且发展缓慢。这一阶段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企业得到兼并重组,大量不具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纷纷倒闭,最后生存下来的都是竞争实力很强的大型企业。这时候产业技术也已经成熟,该产业无论从产值、利税和就业人员比重等各方面都对国民经济起到了支撑作用,该产业成为区域的支柱产业;产业发展到衰退期,由于市场萎缩,产值和利润下降,大量企业倒闭或转行,一些企业为了寻找生存空间,把企业向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进行转移,该产业也成为夕阳产业(具体情况见下表)。

利用上面经过修改和完善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常州市的纺织业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常州市纺织业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常州市纺织业发展的对策措施,从而为常州市纺织业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二、常州纺织业生命周期分析

(一)初创期(1906-1955年)

常州是我国纺织名城,纺织业发展历史较早,早在唐代时,常州的纺织业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1906年常州第一家机器织布厂晋裕布厂成立,成为常州历史上第一家机器化大生产纺织工场,标志着常州近代纺织业的开始。此后,常州市的纺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出现。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期,常州纺织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染织布厂已经达到40多家,织布机达到7000余台,纱锭6万多枚。[3]但是抗战期间,常州纺织业遭到重大打击,大量纺织染公司遭受破坏,厂房被毁,工人逃亡,一些纺织企业被迫内迁,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抗日战争胜利后,内迁的纺织企业又纷纷迁回常州重新开工生产。建国后常州纺织业发展迎来了春天,到1955年,常州的布机数量已经仅次于上海,位于全国第二位,但是在整个纺织企业中,大中型企业较少,小型企业甚至手工作坊式企业占重要比重,设备和规模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二)成长期(1956-1977年)

常州纺织业真正得到迅速成长的时期是从新中国建立之后。特别是从1956年开始,常州的纺织企业纷纷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公私合营改造,通过政府对纺织业的改组和改建,常州纺织业发展焕然一新,形成了拥有棉、毛、化纤和丝绸等多门类,集纺、织、染、针织和纺织机生产等比较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此时的纺织业已经成为常州的主导产业,纺织企业的规模扩大,数量迅速增加,纺织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州纺织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纺织界的排头兵。

(三)成熟期(1978-2000年)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常州纺织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常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优先纺织业,把纺织业的发展放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纺织业无论从产值、利税和就业人员比重等各方面在常州国民经济都占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常州市的支柱产业。常州生产的灯芯绒、牛仔布、卡其布等产品享誉国内,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常州市的纺织业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州靠纺织业的影响力而成为“全国工业明星城市”,在全国纺织工业中享有一定的盛誉。

(四)常州市纺织业发展的衰退期(2000年以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常州一直把发展纺织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而一度忽视了其他高新产业的发展,因而没有赶上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经济发展逐渐显露出落后态势,与我国长三角其他地区相比,常州经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差距逐渐扩大。这种差距不但表现在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上,而且还表现在产业结构上,主要表现在纺织业在常州国民经济中一枝独秀,其他产业发展滞后。这一时期,由于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国内纺织市场低水平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常州纺织业发展进入衰退期,大量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倒闭。

进入新世纪之后,为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体系,推进常州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10月,常州市出台《关于推进十大产业链建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农机和工程机械、太阳能光伏、碳材料、新医药、新光源、通用航空、智能电网、智能数控和机器人等十大产业链为今后主要发展方向。由于政府政策的调整,纺织业在常州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已经成为常州市的夕阳产业。

三、常州市纺织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能过剩,竞争压力加剧

近年来,常州纺织业发展形势严峻。常州市纺织品服装出口不但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而且还要应对来自国内的竞争压力。由于纺织业进入门槛低,国内外众多企业纷纷扩大生产规模或转投资纺织业,加之东南亚等发展国家纺织业的飞速发展,使这种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纺织业的附加值越来越低。从产业结构看,常州市纺织服装出口产品基本处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的低端,由于多数企业不能生产市场畅销高附加值的高档纺织产品,导致目前中低档纺织品产能过剩。从增长方式来看,纺织服装产品的贸易增长以“跑量”为主,过多依靠价格竞争。

(二)用工紧张,劳动成本提升

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传统产业,需要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由于目前纺织业工人工资较低,且劳动强度大,常州市愿意从事纺织服装一线生产的适龄劳动者越来越少。每年春节过后,常州纺织服装企业都会有部分外地职工流失,造成用工紧张。同时为了吸引工人,留住人才,纺织企业每年都要提高工人的薪酬和福利待遇,造成使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

(三)原料涨价,生产成本提高

自2011年以来,纺织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国内棉花价格每吨要比国外高5450元左右,最高时甚至一度达到6000元。2013年,受H7N9禽流感影响,我国一些地区大量宰杀活禽,导致鸭毛、鹅毛原材料大量减少,使得羽绒价格一路飚升,造成全国纺织企业成本提高,一些企业由盈利转为亏损,常州纺织企业也无能幸免。

(四)品牌薄弱,市场竞争力差

总体来看,常州市纺织服装在出口中主要靠贴牌加工,使用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不足,产品开发和品牌运作比较薄弱,在品牌建设与运作方面,与世界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常州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进行大规模的来料、来样加工和贴牌生产,或简单复制、模仿国外的名牌产品,致使纺织服装业发展长期处于低水平扩张状态,市场竞争力差。

四、常州市纺织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常州市纺织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基本符合夕阳产业的特征,虽然纺织业已经不是常州市政府优先扶持的产业,但是目前常州市的纺织业仍然具有很大的产能。笔者认为常州纺织业要想走出困境,应该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做出举措。

(一)政府层面

1.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国门。

“一带一路”战略给常州纺织业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的明确指出,江苏是“一带一路”的交汇点,江苏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数量众多、消费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是常州纺织业走出困境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市场。常州市政府应该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纺织企业走出国门,通过“一带一路”把多余的产能转移到中亚、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实现常州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实际上,在这方面常州已经走在前面,早在1968年,作为中国第一批援非项目样板,常州市政府在非洲坦桑尼亚建立了友谊纺织厂。几十年来,虽然友谊纺织厂历经繁荣、改制、困顿多个时期,但是常州纺织企业在“走出去”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这无疑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常州纺织企业应该利用这笔财富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有所作为。

2. 提高市场准入,淘汰产业落后产能。

常州市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调控经济运行行为,从而实现常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一方面,针对常州纺织业发展情况,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制定和完善纺织行业准入条件,提高纺织业市场准入门槛,淘汰纺织业落后产能,鼓励纺织企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另一方面,在市场监督方面应该采取严厉措施,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检查力度,依法关闭高污染纺织企业,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向纺织高端发展。

(二)企业层面

1. 推进技术改造。

目前常州纺织产业装备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产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贸易增长以“跑量”为主,过多依靠价格竞争,企业赢利空间较小。因此,常州纺织业当务之急是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尽快提高行业装备水平,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大产品差异化,增加产品花色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

2. 树立品牌意识。

对于纺织服装产业而言,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产业品牌优势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方面,纺织企业应该强化品牌培育和运营,推动“贴牌”向“创牌”转变。在纺织业升级转型中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对提升行业形象、提高企业国际市场话语权、增强产品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在这方面,常州黑牡丹、恒利等一些纺织企业已经走在前列。绅士、苏星、虹宇、太平洋等企业以技术进步为龙头,已形成专、精、优特有的竞争优势。“蓝豹”和“顶呱呱”雄居国内男装和彩棉市场,正向“中国驰名商标”奋进;飞洋鱼、波仕曼、高高、圣罗戈、博利伊博等一批常州品牌已开始崭露头角。

3. 实现战略转移。

面对劳动力资源危机和常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常州纺织服装企业应该高瞻远瞩,实施战略转移,企业向中西部和落后地区转移。在这方面,晨风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在苏北宿迁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员工多达3000多人,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延伸产业链。帝商服装跃过长江,在苏北大丰新办棉纺织厂。但是这种转移目前还只限于江苏省内,转移力度还不大。常州纺织企业应该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把企业向我国中西部和中亚地区转移,从而实现促进常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被转移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双赢”。

参考文献

[1]张会恒.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J].财贸研究,2004(6):7

[2]姚建华,陈莉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评述[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2):56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篇8

一、国际投资理论的发展

虽然早在十九世纪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就已经被提出, 但具体详细的国际投资理论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美国学者海默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奠基人, 由他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持续发展的标志。 同一时期,卡森、巴克莱和拉格曼的市场内部理论及维农强调的贸易理论被相继提出。

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学者邓宁提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该理论强调,企业进行国际投资的行为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所有权优势。 换句话说就是,企业所拥有的国外企业无法得到的,唯一的某种资产,促使企业拥有生产技术及组织管理等优势;内部化优势。 市场交易无法避免信息不对称及竞争等因素的存在, 而这些都是造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缺乏竞争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保存企业所有权优势,当该企业通过进行内部转移而获取的利益大于市场交易实际收益的时候就是该企业能够选择对外投资的时候;区位优势。 生产要素、运输成本及地理所在等方面因素是企业在进行投资地点选择时的考虑关键。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经济逐步全球化,发展中国家也陆续加入探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行列, 且发展中国家具有越来越强劲的发展趋势。 这种趋势将国际生产体系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于是部分工业化国家为了获取更大收益,便想借此势头开展对外投资,且对外投资欲望越演越烈。 同一时期,很多针对发展中国家,且比较著名有效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相继出现, 例如日本学者小泽辉智提出的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二、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及相关理论认识

我国跨国企业所采用的对外投资方式与许多发达国家相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区别。 发达国家的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是出于资本过剩, 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只是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来进行国家的资本输出,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 但我国企业一般都是在企业经济稍见起色就开始对外进行直接投资,与资本过剩毫无关联。 并且,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国内没有充足的国家建设资金,因此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加强外资合作,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国家经济的发展。 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动因方面还是在对投资所获收益进行价值判断方面, 我国的对外投资都与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当国内的产业结构已经相对稳定且到达了一定的高度, 发达国家才会开始进行对外投资, 这样能够很好地在各个微观经济主体面前展现出自身的国际生产体系所具备的绝对优势。 但是我国的经济还处于发展状态,产业结构并不健全,需要不断完善,加上国家整体上的产业素质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但我国的对外投资也具有其独有的特点。 也就是虽然国内的生产结构还存在很大程度的缺陷,且位于中低层,无法与高强度化的发达国家相比,但我国懂得对国际生产体系进行反向利用,使其不断提升我国生产结构的层次。

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影响

(一)发达国家对我国直接投资的结构形式

经过早起掠夺及工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 发达国家积累了雄厚的国家资本,伴随着资本边际使用率地不断递减,当国内资本效益处于低靡状态时, 发达国家为了实现资本利益的最大化便将资本流向具有更高使用效率的国际市场,属于发展中国家,且劳动力量雄厚的我国就是发达国家资本流入的主要市场。 二战之后,新技术获得高速发展,工艺流程及现代技术成为国际分工的基础, 发达对我国进行直接投资的结构也逐渐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 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水平型投资。 这种投资模式是指,对外投资企业将国内不同规格及不同品种的同类产品的产品经营和生产拓展到我国合资企业或子公司,以实现国际生产分工的形成,主要体现在食品、服装及机械制造等行业;

(2)垂直型投资。 这种投资方式主要是指对外投资企业到我国建立子公司,且该子公司与其国内产品的生产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从而实现子母公司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合作。 垂直型投资还可细分成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子母公司生产的产品不同,但具有一定关联性,例如加工行业与资源开采行业。 对外投资企业将资源的开采和提取工作放置在我国,加工工作放在工业化国家,销售工作则由母公司全权负责。 另一种是子母公司生产相同产品,但各自所承担的生产工序不同,例如汽车及电子行业。

(3)混合型投资。 这种投资方式是指对外投资企业到我国建立与国内经营和生产完全不同的子公司。

(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我国对外投资的积极影响

首先,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促进了外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庞大的资本,这些资本流入中国的生产领域,对中国资本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 同时,国外跨国企业在中国建立的子公司及合资企业的各项生产与经营活动增加了中国的税收, 使得中国资本存量不断增加,刺激国家经济增长。 其次,国外投资企业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其使得科学管理的经验及先进技术在东道国大范围扩散,从而创造了有利的中国技术现代化条件,加快国家经济的发展。 最后,国外投资为我国公民就业创造了更多机会,其对广大劳动者进行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我国对外投资的消极影响

首先,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国外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国家的经济发展,这就威胁到中国的经济主权,甚至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 其次,部分国外企业会利用直接投资将污染严重的产业生产放入中国,从而破坏中国的生态环境。 再次,对外投资企业一般都是选择中国相对发达、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区域进行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最后,大量外资的涌入会对中国政治、传统及文化产生影响,严重时会使中国社会环境遭受污染,形成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 所以,中国要采取有效的规则与政策,在积极引进外资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抑制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四、结束语

我国对外投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喜人的成绩, 许多企业都已经将产品推向了世界各地,不断地壮大了企业自身规模,强力刺激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 想要使我国的对外投资保持长久发展及不断进步, 我国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必须潜心投入对外投资理论的研究, 力求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审批制度的前提下研究出与我国国情及发展实况相匹配的对外投资理论, 促使我国在对外投资这条道路上走得更稳, 更持久, 不断加强我国金融贸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从而增强综合国力。

摘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十九世纪,而我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对该理论进行研究,研究目的旨在对外商投资及我国对外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认识,力求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与我国产业结构更加相符。本文先就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进行阐述,再对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及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最后论述国际直接投资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发展,我国对外投资,影响

参考文献

[1]程伟力,张亚雄.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特点及我国政策建议[J].发展研究,2010,(6):22-24

[2]桑百川,靳朝晖.国际投资规则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3):224-228

[3]王倩,游滔.略探法国对外直接投资法及对我国立法的影响[J].法国研究,2012,(4):69-74

[4]王爽.日本对外投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J].东岳论丛,2011,32(2):146-150

[5]谢娟娟,梁莹莹,张加恩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模式与决定因素——基于2000-201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10):154-163

上一篇:公路养护施工技术分析下一篇:外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