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

2024-07-17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精选十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 篇1

1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

1.1书面报告不遵守规范的格式。我国对于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的书面报告在格式上有着明确的规定, 报告的字号、字体、行距、行高、编号、页眉页脚等都有明确的要求, 可是一些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的从业人员没有按照规范的报告书格式撰写报告, 反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撰写报告, 使得报告书显得极不规范, 没有权威性。

1.2采样信息不够完整。在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过程中, 一些从业人员由于工作态度不够端正或者不够细心, 导致采样记录中采样点示意图不够规范甚至存在没有采样点示意图的情况;并且对样品的采集时间、单位具体情况、防护措施是否到位等情况不够重视, 甚至一些信息在检测报告中遗漏。这种情况的存在让检测结果不够完整, 无法完全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3采样时没有遵守职业卫生采样规范。采样方法是否正确, 直接关系到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于不同类型的物质要根据物质的性质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 以确保采样结果的精确性。但是一些采样从业人员在进行采样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导致整个检测结果与评价针对性不强, 采样的结果无法作为工作场所情况的有效依据, 无法为劳动者争取应得的权益。

1.4评价报告评价因素单一。工业企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可以说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工业。不同的行业涉及的生产工艺都不相同,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也都不同, 一些评价报告由于评价因素过于单一, 工艺分析不够深入, 危害程度分析不到位, 导致报告的权威性不强。并且一些报告的评价因素只涉及本企业的有毒物质, 没有将其与其它相似有毒物质进行对比, 导致报告的的实用性也不强。

1.5检测无原辅材料成分调查与分析。很多检测报告没有原辅料消耗以及主要成分的分析, 这样的检测报告是不完整的。最常见的是, 油漆行业往往只检测苯、甲苯和二甲苯, 这样检测出来的结果往往是的浓度较低或者低于最低检出浓度。一些存在于油漆中的有害物质无法被检测出来, 这些未被识别出的有害物仍然会导致职业病的出现。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就是在调研的过程中没有详细分析原料的成分, 致使职业病危害因素没有被识别, 人们在不知道危险的情况下没有将安全防范措施做到位, 这会影响检测结果和评价的准确性, 撰写的报告也不具法律意义。

1.6评价报告中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技术规范与标准没有及时查新。在评价报告的撰写过程中, 从业人员往往套用已有报告的模式撰写报告, 往往疏忽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技术规范与标准的及时查新。有些更新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技术规范与标准较之前的会有不同, 没有标准查新就撰写的报告有可能导致下列情况:生产企业不合乎规范的地方变成合乎的, 反之亦然, 从而导致报告的不准确性。

2解决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模式问题的对策

2.1提高检测与评价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从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有高度的法律意识, 因为只有从业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标准执行检测与评价工作, 才能使检测与评价结果更具权威性。因此, 要加强从业人员对于相关法律、规范的学习, 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检测与评价工作。

2.2严格规范报告书的格式。报告书的格式体现着报告的权威性, 虽然我国对于报告书的格式有明确的规定, 但是从业人员却没有严格执行, 很多检测与评价报告的格式都不统一, 既影响报告书的美观, 又影响报告书的严肃性。因此, 要严格规范报告书的格式, 对于格式不正确的报告必须打回重写。

2.3严格按照规范现场采样。进行现场采样的时候要严格遵守《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流程进行采样, 要做到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纰漏。只有按规范采集的样品才能反应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

2.4仔细进行现场调查。为了得到完整的信息, 现场调研工作至关重要。应在企业进行仔细的现场调查, 对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料, 生产的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原料投入方式、生产工艺、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的完好程度;员工工作的时间、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现场卫生状况、防护措施等都要做严格的调查, 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职业病的诱发因素, 疏忽了任何一个环节, 都可能对劳动者造成伤害。

2.5完善采样记录。采样记录是检测报告准确性的基本保证, 如果采样记录不够完整, 生成的检测报告以及评价也都不会完整。因此, 在做采样记录的时候, 一定要将检测类型、样品编号、采样方法、采样地点、生产情况都所有因素都记录完整, 缺一不可。

2.6对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技术规范与标准及时查新。在评价体系中, 内审员以及质量负责人要严把质量关, 期间核查要做到位。同时评价人员要对标准及规范及时查新, 保证评价报告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模式关系着无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虽然一些行业不会诱发很严重的职业病, 但是一些化工行业的从业人员却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在职业病检测与评价不够完善的时候, 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一旦有了职业病, 就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 为了让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完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模式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蔡青, 杨红.我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现况[J].上海预防医学.2010 (08) .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申报 篇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由职业病防治院检测后,其结果还需像什么部门申报?申报后有回执吗?

现在的事情难做多了,多头管理,过去是卫生部门在管,现在是安监部门也在管(而且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有下面一些文件,供参考吧:

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3号《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

第十三条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将本单位的职业危害因素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预评价。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报送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产生职业危害的建设项目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编制职业危害防治专篇。职业危害防治专篇应当报送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依法经验收合格,取得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验收批复文件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职业危害防护设施验收批复文件应当报送建设项目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五十五条本规定未规定的职业危害防治的其他有关事项,依照《职业病防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7号《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四条 职业危害申报工作实行属地分级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对本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并按照职责分工向其所在地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

中央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职业危害申报,按照职责分工向其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

第十五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表》、《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回执》的内容和格

式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一制定。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21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二条 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本办法规定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时应当提交《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及有关材料。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报材料后5个工作日之内,出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9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2006.7.27):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完成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后,应当按规定填写《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备案)申请书》,向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申报材料。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不需要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提出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卫生审核或备案。

第十四条 卫生行政部门收到《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备案)申请书》和有关资料后,属于审核管理的项目,应当对申请资料是否齐全进行核对,并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申请的决定或出具申请材料补正通知书。属于备案管理的项目,应当对申请资料完整性和合法性进行核对,符合要求的予以备案,并出具备案通知书。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备案。

五、你所讲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是已经完成了检测和评价,有两种情况:

(1)向安监部门申报,并取得申报回执。

关于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危害筛选 篇3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筛选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25-02

1前言

不同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也不一样,职业病危害因素具有多样性,会随着工作环境、工作工程、工艺生产等条件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前,应采用文献进行检索,并充分掌握工作单位相关资料,对该工作的工作流程进行分析,采用类比调查或现场调查等方式进行定性识别,然后再进行危害筛选,找出职业病危害因素中的主要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和程序主要取决于识别目的,以建设项目为例子,这类工作的职业危害因素识别重点在于类比调查、工程分析以及资料调研,而职业健康检查、控评监测以及日常监测的识别重点在于现场调查。另外,传统卫生职业可采用检查表法和经验法进行识别,但应考虑其工艺条件变化情况,以免工艺条件对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影响。

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筛选依据

在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筛选时,应根据以下规定进行筛选。

2.1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相关法律法规,如国家职业采样检测标准及接触限制标准等。

2.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险性、强度以及浓度等。

2.3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

2.4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的人群特性。

2.5多因素评估、相关要求、水平对比以及专家评估等结果。

3如何识别特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一些特殊环境,如职业病诊断、项目建设、设备检查和维护、紧急状态、异常状态以及密闭空間等。其中,设备维修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生产过程中较难察觉,如锅炉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下时不接触保温材料及耐火材料,但在锅炉检修过程中,接触保温材料及有害物质粉尘。密闭空间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急性职业中毒和缺氧性窒息,其识别重点包括有毒气体产生原因、通风换气问题、以及低洼处是否存在高密度有毒气体。异常及紧急状态识别重点包括设备故障、异常开车或停车以及生产等,在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水平较低,或不接触危害因素,但在异常紧急情况下,不仅要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且接触水平较高。异常紧急状态的环境因素具有潜在性,容易造成遗漏和忽略,因此,应高度重视异常紧急状态,充分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

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存在的问题

4.1没有全面的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于杂质中含有的成分没有全面重视。因为用人单位通常只是将反应资料全面提供,对于副作用没有给予关注,导致出现常常忽略杂质成分的情况。②对于存放废渣、辅料等问题没有重视,例如砷、磷等杂质含在硅铁中,一旦硅铁遇到水或者潮湿的环境时则会出现砷化氢或者磷化氢等物质。③对于地方特色没有重视的态度,因为地球化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的约束,导致地壳中不同方面的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别,导致在进行炼铁高炉工作中有着相对严重的铅危害。④现今,大部分企业的化学物质经常以绿色产品、环保产品等口号生产,因为基于配方保护的前提下,生产产期对于化学品安全生产所使用的物料清单并不提供,造成在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方面无法做到全面[1]。⑤对于密闭空间内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没有充分重视。⑥对于紧急情况或者异常情况下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没有充分的重视。造成无法全面识别的因素具体是:一方面是企业在构建技术能力方面,由于没有合理的配备专业机构人员,导致在学科参与方面相对缺乏,职业卫生工作人员在自身的整体素质、知识结构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在责任以及法律方面有着较弱的意识。同时,卫生监督方面也是造成无法全面识别职业危害因素的主要原因。

4.2过度的识别职业危害因素过度识别职业危害因素具体在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工作中体现,主要是因为负责人对法律责任的承担有一定的惧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没有构建“剂量的接触是决定毒物毒性大小的相关原因”等主要意识。②对于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或者“使用”的相关参数与概念没有明确标明。③对于职业病诊断、职业健康检查、监测等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主要重点没有明确区别,例如,只是在检修或者维修过程中偶尔接触部分毒物,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检查时并没有做特定的识别,一旦进行职业病诊断、职业健康检查、评价监测等工作中则以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

5职业病危害因素筛选的相关对策

5.1深入健全相关法规政策现今,我国有相关法律法规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义为:在职业活动中对劳动者健康产生影响的相关危险原因[2]。根据这样的说法,危险因素应该包含环境、劳动以及工艺等方面的原因。由于现今列入职业病的名单中没有与生产环境、劳动过程相关的原因,因此,没有统一的职业病危险因素筛选方法。例如:《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的文件中,根据不同类型,分别以3大类型划分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则是根据直接造成职业病危害的因素分别以10大类型进行划分;《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则是根据直接造成职业伤害与伤亡事故等方面的原因,分别以6大类型进行划分。

5.2将体格检查资料与监测资料综合应用通常情况下,对职业健康进行检查时发现职业病因素,但是监测的资料均出现不超标的提示;而监测资料中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显示超标的情况时,检查职业健康并没有出现职业病的情况。一旦检查资料出现上述情况时,则可能是无法全面识别职业病中的危害因素,或者是职业病危害因素没有相同的侧重点,应该将检查健康资料与监测资料综合应用,对全面识别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常全新,杨霞,程亚琪,马玉华.某钢帘线厂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1,12(05):196-197.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 篇4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现状评价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保护劳动者健康,明确企业喷涂车间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评价其防护措施及其效果,为企业职业病防治提出合理的建议,我们于2011年5月对某企业喷涂车间进行了职业卫生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主要对喷涂车间总体布局、生产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应急救援、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个人防护用品、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等进行现状评价。

1.2 评价方法

经现场调查,依据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1]评价,依据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2]采样,按照GBZ/T 160-2004/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3]检测,参照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4]定量判定及评价。

2 结 果

2.1 现场卫生学调查

2.1.1 车间概况

喷漆车间共有员工11人,每天职业接触时间7 h。清洗工序在室外用硝酸稀料手工刷洗,水幕侧排风罩口前进入手工喷漆、密闭自然排风室内烘干、过扣检验、成品入库、销售。经工作场所卫生学调查,结合工程分析,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丁酯。

2.1.2 工艺流程

喷涂车间包括清洗工序、喷漆工序、烘干工序、过扣检验工序。

2.1.3 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

清洗工序无防护设施,喷涂车间对2个手工喷漆岗位均采用水幕净化侧排风罩,2个烘干箱采用密闭自然排风管,以上4个排风管的室外排空高度均为8 m,并且在工作地点上面设一套滤尘送新风补风系统,送风口设在手工喷漆和密闭烘干工作地点的上方。配备了相应的防护用品等。

2.2 检测结果

2.2.1 工作场所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 各岗位检测3次,检测结果见表1。

经检测,硝基漆稀料清洗工作位C-TWA分别为甲苯为341.03 mg/m3,二甲苯为57.80 mg/m3、乙酸丁酯为229.92 mg/m3不符合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化学有害因素》[4]中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并检出了0.67 mg/m3的苯;其余工作位均符合要求。

2.2.2 局部排风性能和控制效果检测

1#、2#喷漆岗位及烘干岗位送新风局部排风性能和控制效果检测结果见表2。

通过本次对喷漆车间局部排风性能和控制效果检测结果可见:①1#手工喷漆水幕漆雾净化旁侧排风罩的罩口平均风速和风量分别为0.49 m/s和4 051 m3/h,而控制点风速为0.2 m/s,与要求的手工喷漆局部排风罩的罩口风速或控制点风速0.5~0.6 m/s的要求相差较大。②2#手工喷漆水幕漆雾净化旁侧排风罩的罩口平均风速和控制点风速分别为0.47 m/s和0.4 m/s,接近国家标准的设计要求。③烘干间设置一组滤尘送新风的补风系统,向各工作地点上方送新风,设计滤尘送风量20 000 m3/h。从表2可见:当前能耗不降低、总滤尘送新风量为906 m3/h,只有设备设计能力的4.5%。

注: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3 讨 论

3.1 结论

①该车间平面布局、生产工艺,除清洗工序不符合总平面布置和生产工艺卫生要求外,其他均符合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1]的有关卫生要求。②清洗岗位工作场所空气中二甲苯和乙酸丁酯超标,并检出了苯;1#手工喷漆水幕漆雾净化旁侧排风罩的罩口平均风速和风量分别为0.49 m/s和4051 m3/h,控制点风速为0.2 m/s,与GB 14444-93《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喷漆室安全技术规定》[6]中手工喷漆局部排风罩的罩口风速或控制点风速为0.5~0.6 m/s的要求相差较大,排毒性能差,但喷漆工位在大门旁,自然进风稀释性大,检测时,喷漆量小,仍有一定的排毒效果,使毒物的职业接触浓度均合格。2#手工喷漆水幕漆雾净化旁侧排风罩的罩口平均风速和控制点风速分别为0.47和0.4 m/s,接近国家标准的设计要求,对手工喷漆排毒性能较好,使其排毒效果均合格。③对可产生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初步配备和佩戴了个人防护用品,基本符合要求;对可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场所和设备警示标识不符合国家GBZ 158-200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5]的标准,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3.2 建议

①应健全和落实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建立职业病危害警识标示制度,对不符合项应及时发现、整改,完善和落实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管理制度。②应对炎热季节的喷漆烘干高温作业,在每年最热月进行高温场所检测评价,应落实岗前、岗中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调离职业禁忌证人员所禁忌的作业。③当喷漆量增加、使用的油漆和稀料更换时或防毒设施大修后时,应及时申请检测与评价,确保防毒设施的防护性能效果;清洗岗位应及时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或使用其他符合生产要求的工艺。如工艺上必须使用手工硝基稀料刷洗,应设置定型的单边或双边槽边排风罩,其控制点风速应≥0.4~0.5 m/s,可将挥发的甲苯、二甲苯等有毒蒸气不经呼吸带吸入罩内排至室外,确保工作场所职业接触浓度合格;喷漆烘干间工作地点滤尘上送新风补风系统的总新风量只有设备能力的4.5%且耗能大,用自然风补风,但空气中粉尘浓度大时,影响喷漆工艺质量,一旦关门时又影响水幕喷漆的排毒性能和效果。建议检修清除滤尘器和管道内的堵塞积尘和检修风机叶片防止漏风,使工作地点滤尘送风量接近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2]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

[3]GBZ/T160-2004/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S].

[4]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5]GBZ158-200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S].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 篇5

我矿主要从事煤炭生产,在生产作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煤尘,在此环境下,作业工人长期接触煤尘,会引起尘肺、煤肺等职业病。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特制定工作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一、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本矿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生产性粉尘,其主要为采、掘工作面和运输设备转载点处产生的煤尘、岩尘等。

二、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

(一)粉尘测定制度及要求

1、粉尘测定工作必须按照《矿山安全条例》、《煤矿安全规程》GB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MT79-84《粉尘浓度和分散度测定方法》等各项国家和煤炭企业的规定进行工作。

2、测尘人员必须认真负责,按照规定,认真操作和填写测尘内容,准确无误地做好统计、计算工作,如实地将测尘结果上报有关单位和领导;有权监督井上、井下防尘措施的执行情况,对于违章作业者,有权及时制止,责令整改,或者上报有关部门研究处理。

3、测尘人员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两年以上井下工龄,必须经专门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工作,上岗后不准随意调动。

(二)矿井对生产性粉尘进行监测,并遵守下列规定:

1、总粉尘:

(1)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井下每月测定2次,地面每月测定1次;

(2)粉尘分散度,每6个月测定1次。

2、呼吸性粉尘:

(1)工班个体呼吸性粉尘检测,采、掘工作面每3个月测定1次,其他工作面或作业场所每6个月测定1次。每个采样工种分2个班次连续采样,1个班次内至少采集2个有效样品,先后采集的有效样品不得少于4个。

(2)定点呼吸性粉尘检测每月测定1次。

3、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每6个月测定1次;在变更工作面时也必须测定1次;各接尘作业场所每次测定的有效样品数不得少于3个。

(三)对危害因素监测取得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对超标的危害因素,提出改进及预防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 篇6

关键词:碳酸饮料 职业病危害 检测检验 现状评价

中图分类号:R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8-0086-03

碳酸饮料俗称汽水,是在一定条件下充入二氧化碳气体的软饮料。碳酸饮料导致舌头的麻刺感源于其中的酸性物质——碳酸。该碳酸饮料制造企业以外购二氧化碳压力灌注的方式生产碳酸饮料。为了改进碳酸饮料工艺中的卫生安全工作,预防、控制工艺中的职业病危害,该企业于X年委托笔者单位对其进行了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依据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1]、《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4]等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

1.2 评价范围

生产车间、水处理车间等工艺生产中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环节。

1.3 评价内容

总体及设备布局合理性;工艺中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采取的防护措施及其效果;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和使用情况;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情况;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等。

1.4 评价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法、检测检验法、检查表法与职业健康检查[5]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2 结果

2.1 企业概况

该碳酸饮料制造企业是大型中外合资饮料企业,年生产规模22×104t,拥有两条进口生产线和两条国产生产线。

2.2 主要生产工艺

水处理—水与辅料混合—加入基料—调配—冷却与碳酸化—过滤—灌装封盖—打码—暖瓶—膜包装—整箱检测—成品储存。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该企业工艺生产中危害因素有:电焊烟尘、其他粉尘、活性炭尘等;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氯气、盐酸、硫化氢、臭氧、氢氧化钠、氨、锰及其化合物、二氧化碳等;噪声与高温等。

2.4 检测与分析

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等要求,根据生产工艺、危害因素的种类与危害程度等分别采样检测。

2.4.1 总粉尘与化学有害物质浓度检测结果

结果显示,该企业有关工种在其作业场所接触总粉尘、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硫化氢、氯气、臭氧、氢氧化钠、锰及其化合物、氨与盐酸的浓度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灌注工接触二氧化碳的8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超过国家标准,其在灌注机作业地点接触二氧化碳的短时间接触浓度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水处理巡检工接触二氧化碳的浓度均符合国家标准。超标原因:灌注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进入工作场所,工作场所通风换气设备通风量不足,且工人工作时间较长。见表1。

2.4.2 物理因素测量结果

结果显示,该企业制冷巡检工、灌注工、加盖工、机修工和包装工接触噪声8小时等效声级强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要求。噪声超标主要是因为在设备本身在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强度较大,在生产灌注工段高压充气时气流产生噪声比较大。主要噪声强度大的工作地点/设备有生产车间灌注机、包转车间码垛机、热交换间空压机、制冷间制冷机、污水站风机和中水泵等处,其噪声主频率多集中在500Hz~4kHz范围内,属于中高频噪声。各作业点WBGT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见表2。

2.5 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

该企业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综合考虑了总体规划、环保和职业卫生等要求。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相关要求。

2.6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

该企业所选设备较为先进,卫生防护设施较为齐全,运转基本正常。其噪声防护措施及效果尚未完全达到《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标准的要求。

2.7 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

通过现场调查与检测,该企业生产、生活建筑与辅助用室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要求。

2.8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该企业提供有劳保用品发放标准、发放及领用记录。通过现场调查,劳动者个体防护意识较好,能够按照要求佩戴防护用品。该单位为接触噪声工种配有3M防噪耳塞,其有效降噪值为19dB(A),该单位接触噪声工种接触噪声的8h等效声级最高值为87.8dB(A),小于19dB(A)+85dB(A)约104dB(A)的防护上限值,能够起到有效防护作用。综合分析认为该单位采取的职业病危害个人防护措施可行、有效。

2.9 职业健康检查与职业卫生管理

該企业2013年职业健康体检中有5名异常者与接触职业病有害因素相关。体检异常者企业已组织复查。体检中未发现的职业禁忌证人员。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完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卫生健康教育等工作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规定进行。目前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良好。

3 讨论

3.1 主要问题

二氧化碳检测合格率为20%,噪声检测合格率为50%。说明目前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还不能完全控制噪声危害。

3.2 建议

对水处理车间软水加药口采取密闭措施;在灌装平台增设通风换气设施;进一步采取减振、隔声、吸声、消声等措施,减少工人接触噪声危害时间;为灌注工、加盖工、机修工、包装工和制冷机巡检工选用防中高频防护耳塞或耳罩;在相关作业处增加照明设施或提高原有设施的亮度;进行液氨泄露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演练;为劳动者(含临时工)缴纳工伤社会保险;在二氧化碳间门口补充噪声有害、戴护耳器,制冷车间门口补充噪声有害等警告、指令标识;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进行专项职业卫生培训。

3.3 总体评价

结合前文内容,该企业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生产工艺、设备和原辅材料不变,完善相关超标岗位的防护设施并加强个体防护等前提下,其工艺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控,卫生安全生产可实现,职业卫生防治工作能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参考文献

[1]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

[2]DB41/T 781-2013.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S].

[3]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4]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

[5]高源,蒋娣,李志春.某啤酒厂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2,28(15):1853-1856.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 篇7

1 存在问题

1.1 报告书格式不规范

报告书版面不符合字号、字体、28行/页, 30字/行的要求;缺少报告书编号, 页眉页脚不规范;需要责任人签名的是打印, 而不是手签等, 缺少法律依据。

1.2 只检测, 不评价

有的服务机构往往只出具几页检测报告, 而无相关评价内容。

1.3 采样记录不规范、信息不充分

采样记录中缺少采样示意图或示意图不规范;没有采集样品的起始时间, 而是笼统地注明实际采样时间;无建设单位的生产情况、防护措施、工人接触有害因素情况的记录等, 甚至缺项、漏项。

1.4 未按照职业卫生采样规范的要求进行采样

对于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是MAC的物质, 一般能够正确地进行样品的采集;而对于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是PC—TWA和PC—STEL的物质, 往往只进行STEL样品的采集, 没有针对TWA样品的采集。采样方法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计算的准确性, 没有作TWA样品的检测, 就无法计算出工人接触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导致检测结果与评价没有针对性, 只能应用职业卫生限值的一部分作为参考, 不能反映工作场所的真实情况, 也就不可能写出正确的评价报告。

1.5 评价依据不全

评价依据中引用的规范或标准过期, 缺少相关行业的规范与标准等。

1.6 缺少工艺分析及工艺流程图

工业企业涉及各行各业, 生产工艺各不相同。一些报告工艺分析不深入, 往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不全, 危害程度分析不到位。多数报告只进行单一因素的评价而缺少具有相似毒性有毒化学物质联合作用的评价以及异常生产情况下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工人影响的评价。

1.7 无原辅料成分调查与分析

检测报告中缺少原辅料消耗以及主要成分的分析。最典型的是, 一遇上油漆工种就检测苯、甲苯和二甲苯, 往往出现检测结果苯的浓度很低或低于最低检出浓度。

其实, 油漆的种类很多, 成分比较复杂, 可挥发物中不仅仅含有苯、甲苯、二甲苯。有关资料提供的25种常用漆中, 主要以甲苯、二甲苯和乙酸乙酯含量最高。酚醛皱纹漆苯占96.1%;硝基外用瓷漆苯占87.1%;醇酸树脂漆乙酸乙酯占45.3%;过氧乙烯底漆甲苯占95.2%;丙烯酸漆类甲苯占99.8%;聚氨酯清漆甲苯占47.1%, 环己酮占52.9%;而硝基漆、过氧乙烯漆成分比较多, 同时含有酮类、苯类和酯类;但25种漆中均含有汽油, 甚至含有丙酮和乙酸丁酯。

资料中还提供了7种常用油漆稀释剂的可挥发物成分。其中, 聚氨酯漆类和氨基漆类二甲苯占100%;丙烯酸漆类甲苯占100%;过氧乙烯漆类二甲苯占97.4%, 甲苯占2.6%;环氧树脂类二甲苯占94.3%, 甲苯占5.7%;醇酸漆类二甲苯占72.0%, 甲苯占22.6%, 苯占5.5%;硝基漆类甲苯占67.6%, 乙酸乙酯占30.0%, 其他为苯和乙酸丁酯, 均占1.7%以下。

另外, 不进行工业用甲苯和正己烷纯度的分析, 往往也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苯的存在。

由于生产过程中原辅料成分分析不到位, 因此,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不全, 造成作业人员职业病危害暴露程度分析不到位、防护措施可操作性差等一系列问题, 也影响了检测与评价的质量, 同时报告也不具备法律依据。

2 建议

2.1 认真学习职业卫生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 提高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的法律意识, 作好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

2.2 规范报告书格式, 规格为A4纸, 字体为国标仿宋体, 标准4号, 28行/页, 30字/行。页眉:XXXX工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编号, 字体为国标宋体, 标准小5号。页脚:评价机构名称, 页码 (第X页共XX页) , 字体为国标宋体, 标准小5号。

2.3 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的要求, 进行现场调查, 根据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 明确生产的原辅料和可能的中间产物, 确定需要检测的有害因素。

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GBZ 2.2—2007的要求, 确定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明确工作场所作业人员的工种和人数;每种工种实际工作的情况, 如工人的工作岗位, 接触的有害因素种类;哪种工种可能接触的有害因素最高等。从而确定样品采集的对象和采样点、样品采集的时间段和样品采集的方法。对于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是PC—TWA和PC—STEL的, 必须进行TWA的检测, 同时根据现场情况决定是否进行STEL的检测。如果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度变化不大, 可以不进行检测。但如果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度变化较大, 必须在浓度变化大的地点、浓度最高的时间段, 进行STEL样品的采集和检测。对于流动性工作的, 还应对工人具体的流动地点以及所进行的操作和接触有害因素的状况进行详细记录;在进行样品采集时, 应记录当天的生产情况、工人工作情况以及使用防护用品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进行样品的采集和检测结果的计算与评价。

2.4 完善现场调查, 了解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辅材料用量及消耗量、生产的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调查原辅料投入方式、生产工艺流程、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的完好程度;劳动者的工作状况, 接触人数、接触时间、接触方式、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防护设施密闭程度、卫生防护设施及其使用情况、个人防护设施及使用状况等。

2.5 完善采样记录。采样记录表应包括用人单位、检测类型 (评价、日常、监督) 、项目编号、样品编号、仪器编号、待测物、采样仪器、采样方法、采样地点、生产情况、工人在此停留时间以及工人个体防护措施、采样流量 (L/min) (采样前、采样后) 、采样时间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温度、气压等。采样示意图应标明设备间距、方位等。

2.6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 评价机构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的资质证书影印件。 (2) 评价与检测报告。 (3) 附件。

附件应包括: (1)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的合同与委托书。委托书应注明检测的类型 (评价、日常、监督) 、评价范围、评价内容等; (2) 平面布置图与设备布局图; (3) 检测报告; (4) 其他应该列入的有关资料。

评价内容应包括: (1) 检测与评价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名称、检测项目名称、地址、法人、联系人、电话、邮编、项目编号、检测与评价范围、样品内容及数量、实验室检测条件、检测仪器、采样时间、检测时间以及生产制度与劳动定员、设计规模与生产规模、主要原辅料及技术指标、主要产品及副产品、主要生产工艺与设备布局、主要工程内容、生产制度、岗位设置、劳动定员、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 (2) 检测与评价的依据及执行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包括评价依据 (国家、地方、行业) 、采样依据和检测依据; (3) 检测项目的运行情况; (4)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危害程度分析。包括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工作岗位、作业人员接触方式、班接触时间、接触人数、检测结果与分析以及各种有毒化学物质的联合作用等众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考虑异常生产情况下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工人的影响; (5) 检测条件与检测方法; (6) 设置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包括工程防护 (防尘、防毒、防噪声、防高温、防电离辐射、其它防护设施) 与个人防护; (7) 职业病危害防护效果评价 (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物间距、建筑物朝向、采光照明、采暖、通风、空气调节等) ; (8) 应急救援; (9) 辅助卫生用室;*+, 职业卫生管理 (机构、人员、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制度、健康监护管理制度、职业卫生培训制度、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其他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 (11) 结论与建议。在全面总结评价工作的基础上, 归纳拟建项目的选址、布局、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程度及防护措施等评价结果;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以简洁、概括性的语言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确定职业病危害类别;提出拟建项目在职业病危害控制方面的可行性。

总之,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只有对评价范围内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工作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做出评价, 正确分析造成的职业病危害及危害程度, 论证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合理性, 提出合理、可行的防护对策, 才能做出科学、客观、真实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结论。

参考文献

[1]《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

[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

[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GBZ2.2-2007.

某饮料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饮料生产企业。

1.2 方法

1.2.1 职业卫生调查

对饮料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职业病防护措施及职业卫生管理进行职业卫生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基本情况、生产过程中的物料、产品、废渣)、职业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以及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总体布局、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等)。

1.2.2 职业危害因素现场检测

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要求进行定点采样;根据《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 160-2004)进行实验室检测与分析。

1.2.3 职业健康监护体检

参照《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体检。

2 结果

2.1 职业卫生调查

2.1.1 饮料生产企业概况

某饮料生产企业于1995年12月投资成立,位于珠江河畔,总生产设施面积为2.6万m 2,主要生产碳酸型饮料,拥有员工800人,最大日产量为988t。该公司为保障工人身体健康,委托本院对工作场所空气中的二氧化锰、烟尘、活性炭粉尘(总尘)、次氯酸钙粉尘(总尘)、盐酸、氯、氢氧化钠、丁酮、氨、二氧化碳及作业环境中高温、噪声进行检测,对一线作业员工进行职业健康监护体检。

2.1.2 主要生产工艺流程

涉及后糖间中央、L8线生产办公室、二楼品控室、L4线注入机操作台、L5线注入机操作台、L6线注入机操作台、L6线暖罐机操作台、二氧化碳净化间、二氧化碳充装站。生产线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高温、噪声、二氧化锰、电焊烟尘(总尘)、活性炭粉尘(总尘)、次氯酸钙粉尘(总尘)、盐酸、氢氧化钠、丁酮、氨、二氧化碳。本次采样、检测项目包括锅炉房高温、接触噪声岗及区域现场噪声、焊接工人的操作位的二氧化锰及电焊烟尘、糖浆间倒粉时活性炭粉尘(总尘)、水处理车间配药时的氯酸钠粉尘、样品分析时接触的盐酸、洗瓶操作岗位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喷码油墨的主要挥发成分丁酮、制冷机房工作时的氨和生产线上的二氧化碳。粉尘采用GB 5748-85中测定方法,噪声采用WS/T 69-1996规范测定,二氧化碳采用仪器直读法测定,余采用GBZ/160-2004中方法测定。

2.1.3 职业病危害防护情况

工人操作时均佩戴防烟尘口罩及眼罩、耳塞;但未佩戴防酸毒口罩、防碱毒口罩、防有机毒物的口罩。

2.2 生产中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种类、检测结果

2.2.1 职业危害因素

高温、噪声、二氧化锰、电焊烟尘(总尘)、活性炭粉尘(总尘)、次氯酸钙粉尘(总尘)、盐酸、氢氧化钠、丁酮、氨、二氧化碳。

2.2.2 现场检测结果

化学因素监测项目有二氧化锰、盐酸、氢氧化钠、丁酮、氨、二氧化碳,其中工作岗空气中盐酸、氢氧化钠、氨、丁酮、二氧化锰浓度均符合PC-STEL、PC-TWA的卫生限值,但二氧化碳浓度有超标,见表1、表2。

物理因素监测项目有高温(检测地点为锅炉房)、噪声、电焊烟(总尘)、活性炭尘(总尘)、次氯酸钙粉尘(总尘)。结果显示,锅炉房中央热源稳定,高温作业时为60min,干球、湿球和黑球温度分别为32.6、26.0和33.6℃,WBGT指数为28.9℃,定向辐射热未检出,高温作业分级为Ⅰ级。噪声监测44个点,噪声均值为86.08(65~96.4)dB(A),超标点数为25个,超标率为56.22%。各类粉尘测定结果见表3。

2.3 健康监护体检结果作业人员存在的主要异常结果、检出情况见表4。

注:■非正常心电图主要为T波改变,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速等。

3 讨论

饮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高温、噪声、二氧化锰、电焊烟尘(总尘)、活性炭粉尘(总尘)、次氯酸钙粉尘(总尘)、盐酸、氢氧化钠、丁酮、氨、二氧化碳。可见饮料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多,给该类行业生产过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综合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二氧化碳及氨主要以气体及蒸气形式存在于空气中,易聚集于工作人员的呼吸带[1],布置车间通风设施时应充分考虑气流组织的合理性,保证工人作业岗位的有害气体浓度不致引起健康损害。应定期对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进行测定,加强对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日常维护,避免出现因防护设施不能正常运行而导致职业性中毒事故。

从实际检测结果观察,生产过程中各接尘、盐酸作业、氢氧化钠作业、氨制冷机房、丁酮作业、维修电焊工作岗位空气中总尘、盐酸、氢氧化钠、氨、丁酮、二氧化锰浓度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中PC-STEL、PC-TWA的卫生限值;但44个噪声接触工作岗位(区域)中25点超过GBZ 1-2002卫生限值,编号L6线注入机操作台二氧化碳浓度超过GBZ 2-2002中PC-STEL、PC-TWA的卫生限值,编号L4、L5线注入机操作台二氧化碳浓度超过GBZ 2-2002中PC-TWA的卫生限值。说明该类企业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问题,特别应重视噪声、二氧化碳危害的控制。建议加强培训,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切实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减少职业病危害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职工健康监护资料显示,咽炎患病率高达24.19%,这可能与车间存在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以及盐酸、氨等刺激性气体有关[2];尿10项异常率高达18.55%,也提示可能与生产环境中存在锰及其化合物、电焊烟尘(总尘)、活性炭粉尘(总尘)、次氯酸钙粉尘(总尘)、氢氧化钠、丁酮、氨等有害因素有关;生产性噪声作业对工人影响较为突出,异常情况检出率高达35.48%,应重点关注。通过对某饮料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建议公司应以革新技术、改革工艺为主,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工作环境中的噪声、粉尘,加强工人的劳动防护意识;同时,公司应加大对其他有毒有害作业岗位的治理力度,定期对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评价,落实各项防护措(设)施,加强员工的个人防护、职业健康教育和管理,从而控制和减少职业性损害及相关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白齐.有毒化学品卫生与安全实用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12-15,133.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 篇9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内容

包括该改扩建项目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置、建筑卫生学、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及其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措施、个人防护措施、辅助卫生用室设置、职业卫生管理、职业健康监督等。

1.2 评价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调查、现场检测、检查表分析、定量分级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1.3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令)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 (2012年版) 的通知》《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等法律、法规、标准。

2 结果

2.1 工艺流程

该项目采用综采放顶煤采煤法, 即在开采厚煤层时, 沿煤层的底板或煤层某一厚度范围内的底部布置一个采高为2~3 m的采煤工作面, 用综合机械化方式进行回采, 利用矿山压力的作用或辅以松动爆破等方法, 使顶煤破碎成散体后, 由支架后方或上方的“放煤窗口”放出, 并由刮板运输机运出工作面。工作面均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开采法, 工作面开采的煤炭, 通过集中运输大巷将煤运至主井井底煤仓, 再由带式输送机将煤输送到定量斗, 然后通过箕斗进入地面生产系统, 工艺流程如下:原煤→上山带式输送机→井底煤仓→电动振动给料机→主井箕斗→主井井口房→选矸楼。

2.2 生产设备

无链电牵引采煤机、煤巷掘进机、皮带转载机、胶带输送机、锚杆机、破碎机、铲车、运输皮带等设备。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根据对该项目生产工艺流程, 确定本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 (煤尘、矽尘、水泥尘、其他尘等) 、化学毒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氢) 、物理因素 (噪声、高温、振动) 及电离辐射等, 甲烷虽不属于职业病危害因素范畴, 但由于在煤矿开采过程中, 甲烷等可燃气体危害性大、易燃易爆, 也做识别。这些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存在于爆破、掘进、采煤机、破碎机、转载机、井下运输及地面选矿等工艺中;噪声和振动还存在于泵房、混合井绞车房等作业场所。

2.4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4.1 粉尘

控制效果评价期间, 共检测15个点, 获粉尘有效样品84份。其中煤尘60份, 浓度超过4 mg/m3有39份, 占煤尘样品数的65.0%;矽尘12份, 浓度全部超过2 mg/m3, 超标率100%;水泥尘样品6份, 有1份样品浓度超过4 mg/m3;其他尘6份, 全部合格。由此可见主要是矽尘样品超标严重, 其次为煤尘。超标岗位有:采煤机司机岗位、溜子道作业面、掘进作业 (打孔、爆破) 、运输大巷巡检、转载机岗位、选矸岗位、精煤运输巡检岗位。

根据GBZ/T 229.1-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的分级方法[4], 对超标岗位接触粉尘的程度进行分级, 结果表明爆破作业为Ⅱ级中度危害作业, 其余作业为I级轻度危害。粉尘检测结果见表1。

2.4.2 化学毒物

对工作场所空气中H2S、CO、CO2、NO2等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表明化学毒物浓度均符合GBZ 2.1-2007的要求, 监测结果表2。

2.4.3 物理因素及其他

该项目检测的物理因素包括:噪声、井下气象条件、手传振动, 另对皮带称重的铯137核子称的电离辐射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采煤机司机岗位、打眼操作、选矸岗位噪声强度不符合要求, 其余均符合要求。检测结果见表3。

2.4职业病防护措施

防尘措施主要采用湿法操作, 对回采工作面进行煤体注水, 配备注水泵, 在顺槽内进行长孔注水, 使煤体均匀湿润, 减少煤尘生成。井下掘进工作面均采用湿式打眼, 水炮泥爆破或水封爆破。井下主要运输巷道、采掘工作面、煤仓放煤口、卸载点等地点均敷设防尘供水管路, 并安设支管和阀门。采掘工作面采煤机和掘进机配备内外喷雾系统, 掘进工作面配备湿式除尘风机, 破碎机安装防尘罩和喷雾装置或除尘器, 其他各扬尘点如井下煤仓、溜煤眼放煤口、输送机转载点和卸载点等采用洒水除尘措施。通风措施是煤矿生产企业防尘、防毒、防瓦斯爆炸的最主要措施, 该项目采用的通风设施有风门、风墙、风桥和风帘等;井下配备瓦斯监测断电警报仪及安全监测系统, 实现集中连续监测控制。采用带阻尼层、吸声层的隔声罩对噪声源设备进行隔声处理, 不易做隔声处理的, 设置隔声间 (室) , 对空气动力机械装置辐射的空气动力噪声, 在工房抽风机房扩散塔内采用消声器进行消声处理。采用地面制冰, 井下送冷风的降温措施, 每个掘进面、采煤面均有冷风机, 保证井下温度控制在28℃以内。

注:a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采区进、回风巷风速在0.25~6m/s之间, 采煤工作面风速在0.25~4 m/s、掘进中的岩巷风速在0.15~4 m/s;b电离辐射小于0.25μSv/h时, 表示对人员的活动不受限制。

2.5 个体防护用品

井下作业工人发放的防护用品有防护服、棉上衣、防尘口罩、布手套、防砸胶鞋、绒衣裤、布 (线) 袜、安全帽、矿灯带、护腿、护腰, 锚喷工另发放防护眼镜, 井上工作人员发放防护服、解放鞋、线手套、安全帽等个体防护用品。

2.6 总体检查结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安监总局令 (规定) 、煤矿安全规程、《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对本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辅助用室、职业卫生管理等进行检查, 共检查69项, 基本符合12项, 不符合0项, 完全符合的57项。

2.7 健康监护结果

本次体检共检查775人, 其中共检查接触粉尘的工人329人, 肺功能异常的3人, 均为轻度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 未发现胸片明显异常的人员。接触噪声的437人, 听力异常人员达到双耳听力阈值大于25 d B的共27人, 占接触噪声总人数的5.72%。接触高温的251人, 达到Ⅱ期高血压诊断标准的13人, 占接触高温总人数的5.18%。

3 讨论

采煤业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 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噪声, 关键控制点为采煤作业点、破碎机、掘进、打孔、爆破、选矸等岗位。特别是接触矽尘 (岩石尘) 的岗位, 由于矽尘危害大, 接触限值低, 容易超标, 本项目矽尘最高超标5.5倍, 应重点加强矽尘的防护。有27名接触噪声的工人出现听力异常, 这可能与企业忽略煤矿工人的听力保护有关, 工人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中也没有耳塞, 企业在注重尘肺的防治时, 应同时加强噪声的防治, 并且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 将这27人调离噪声岗位, 并定期复查。Ⅱ期高血压、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慢性肾炎、未控制的甲亢、糖尿病、大面积皮肤疤痕等疾病是高温的职业禁忌证, 体检结果显示接触高温的人员中有13人血压测量值符合Ⅱ期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应到大型综合医院复诊, 如确诊为Ⅱ期高血压, 则应及时调离高温岗位, 以免加重病情或带来其他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李向阳.某煤矿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8, 7 (4) :218-222.

[2]付晓宽, 薛安美, 李洪美.某煤矿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32) :135-137.

[3]谢丽庄, 丁帮梅, 周鹏.江苏省2006-2010年尘肺病发病状况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 2012, 39 (4) :364-365.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 篇10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饲料加工,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某饲料生产企业利用地域的农业资源优势,异地建设饲料生产基地,目的为将动物饲料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安全的饲料产品以保证畜产品的安全,从而保障人类食品的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对该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评价内容与方法

1.1评价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导则》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法律法规及职业卫生方面的规范、标准以及委托提供的有关技术资料作为评价依据[1,2,3,4,5]。

1.2评价方法运用现场调查法、检验检测法和职业健康检查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建设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价。

1.3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总平面布置、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建筑物卫生学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个人防护措施、卫生辅助用室、应急救援设施、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等方面。

2结果

2.1工艺流程及职业病危害

2.1.1主要生产工艺本项目主要使用原料为玉米、 鱼粉、豆粕、棉粕、蛋氨酸、赖氨酸等,主要产品精饲料和预混饲料。主要工艺流程详见图1,根据其主要生产工艺将本项目划分为原料投料、饲料生产线及成品包装三个评价单元。

2.1.2职业病危害因素本项目根据生产工艺划分为原料投料、饲料生产及成品包装三个评价单元,整个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谷物粉尘、噪声。根据生产工艺特征划分评价单元并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见表1。

2.2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除1个作业点的谷物粉尘浓度值超标外,其他作业点的谷物粉尘浓度值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6]的要求;所有作业点的噪声强度值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7]的要求。见表2及表3。

2.3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1)防噪及防振本项目对于产生较大噪声的生产设备,安装了减振弹簧或加减振垫,工作人员配有耳塞等个人防护用品,可有效地减轻噪声对人体的影响。(2)防尘措施本项目在原料投料口及成品装袋处设置4台脉冲除尘器;在粉碎机、制粒机处各设置1台圆袋脉冲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同时各车间接触谷物粉尘作业人员配备防尘口罩。

2.4卫生辅助用室本项目卫生辅助用室按职业卫生等级3级进行设计,设置有卫生间、沐浴室、休息室、宿舍,厕所蹲位、喷头、盥洗室设置数量足够同,符合职业卫生相关标准的要求。

2.5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本项目在公司生产部设置专人负责职业卫生管理的相关事宜,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比较齐全。

2.6职业卫生健康监护情况本项目对项目涉及的20名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健康体检,职业健康检查率100%,无疑似职业病及职业禁忌证人员,合格率为100%。

3讨论

该项目在选址、总平面布局、建筑卫生学设计、生产工艺设计及布局、个人防护用品配置、卫生辅助用室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及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均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4]的要求。 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谷物粉尘及噪声, 对照职业卫生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确定本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

根据现场调查及检测数据分析,本项目除滚筒除铁筛旁1个作业点的谷物粉尘浓度超标外,其他作业点的谷物粉尘和噪声的浓(强)度值均符合相应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而滚筒除铁筛旁的谷物粉尘STEL检测值为8.2(超限倍数计算值2.1),略高于国家标准值,而此处工作岗位为巡岗作业,日接触时间较短约1~1.5小时,如工作人员很好的配戴防尘口罩,对工人的危害不大,因此建议加强对此工作岗位工人个人防护的培训,以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上一篇:现代人文主义下一篇:高中英语课的有效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