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害

2024-08-21

林木病害(精选三篇)

林木病害 篇1

关键词:林木,叶部病害,防治

1 概述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导者, 它不但能够调节大范围内的气候条件, 优化生态环境, 同时也是各种植被以及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并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市场对于木材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那么在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双重要求下, 提高树木产量, 就成为了林业部门工作中的重点, 林木叶部病害作为树木生长过程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病害, 其对于树木的危害性很大, 不仅会造成树木生长发育不良, 还会造成树木死亡, 影响其产量。那么为了能够改善人类居住条件, 提高林业部门的经济收益, 对叶部病害进行有效的防治, 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林业部分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2 生长中常见的叶部病害

2.1 由真菌引起的病害

2.1.1白粉病:由真菌中的白粉菌引起, 常发生在叶背或叶两面, 初期病斑近圆形, 随后蔓延整个叶片, 形成白色粉状物即是病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 后期白粉层上产生初为黄白色渐变黄褐色最后成为黑色大小不等的粒状物, 即病菌的闭囊壳。一般发病后在秋季用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洒发病部位, 以消灭越冬病菌, 减轻翌年发病。在发病期, 可喷洒粉锈宁、速保利、仙生、世高、乐必耕、甲托等药剂进行防治。

2.1.2锈病:由真菌中的锈菌引起, 叶病部往往产生锈黄色粉状物, 常被称为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有多次再侵染现象, 或产生黄色锈孢子器。严重受害时提早落叶, 落叶前后或次年春天在叶上形成黑色的冬孢子堆, 其状近圆形或不规则, 稍突起但不突破表皮。早春喷l~2波美度石硫合剂加以预防, 发病后在生长季节应喷布1∶2∶200的波尔多液l~2次, 或喷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粉锈宁、甲托、代森锌等药剂进行防治。

2.1.3 霜霉病同白粉病和锈病一样, 它也是由真菌中的霜霉菌所引起的。它主要的病症是在树叶上产生不同颜色的霉状物。

2.2 由真菌或细菌引起的叶斑病。

叶斑病也是林木中比较常见的病害, 它主要是在叶面上产生坏死的斑迹, 这种斑迹的大小以及颜色不是固定的, 例如常见的有褐斑、黑斑、灰斑等。叶斑病在后期可能会导致叶面的坏死或穿孔, 是一种危害较严重的病害, 对于树木的生长具有极大的威胁。

2.3 叶部病害除了一些侵染性的因素造成外还会受到一些环境外在因素的影响。

例如典型的由气候寒冷冻霜导致的冻害, 这也属于病害的一种。还有由于缺少生长所需的元素或是营养导致的叶片发黄或是生长缓慢等病害。这些病害都是由于不适应周围的生长那环境所致, 这些病变的发病具有普遍性, 影响范围比较大。

3 林木常见叶部病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的必要性

我们通过对林木常见病害的分析研究发现, 这种病害的发生与内因和外因都具有一定的联系, 但是其中外因是主要部分, 我们以松树为例, 其主要的病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具体如下:

3.1 生长的环境不佳, 不适合树木生长和发育。

树木的生长环境各不相同, 有些树木的生长环境比较恶劣, 污染会比较严重, 因此, 其土地肥力也就相对较弱, 土质也不会很好, 这就会造成树木在生长过程中, 缺乏营养, 那么长期处于缺乏营养的状态下, 就会造成树木各种病害的发生。并且, 树木是群居, 其周围树木如果出现病变, 也会传染其它树木, 这样就会造成联锁反应, 对树木的生长非常不利。

3.2 林木在管理方面不到位。

就目前我国林业部门的工作现状来看, 在进行树木种植和培育的过程中, 其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尤其是在林木承包商的管理方面, 其管理力度不够, 并且相关的领导和部门对其也不够重视, 这就使得林木在生长过程中, 缺乏不要的管理和规范, 进而受到病害的侵蚀。

3.3 气候和温度等非人为因素。

树木生长的地理位置不同, 其气候温度的变化也不尽相同, 那么不同的气候和问题给变化也会导致林木叶部病害的发生, 如果是在夏季, 其温度会比较炎热, 那么加上雨量的不断增加, 就会造成各种细菌的出现和繁殖, 并且树木在这个季节的抵抗力比较弱, 这也为细菌的入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大部分的真菌孢子快速扩散, 最终引发叶部病害的爆发。树木是自然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它是生态平衡, 气候调节的关键所在, 同样, 也是人类不能离开的重要资源, 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下, 木材的经济价值也日益凸显, 因此, 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绝对不能够让病害影响了树木的价值和作用, 对其常见病害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及时进行处理, 是非常必要的。

4 林木叶部病害的防治措施

4.1 运用生物药剂进行预防。

药物防治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预防措施。大多数的病害都是运用化学药剂来预防病变的产生。如果观察到林木有发生病害的迹象, 就需要采用药物来预防病害的恶化。例如:如果发现林木有叶斑病的症状, 在发病的前期就需要种植人员对发生病害的树木进行药物喷洒。一般针对细菌性的叶斑病可以用农用链霉素、甲瑞农或是消菌灵等药剂。

4.2 改善林木生长的环境, 加强管理。

首先, 要及时的排除一些可能造成病害的因素。例如要减少病树的数量, 对于一些重病的树木要及时清理, 避免产生细菌的感染, 尽量缩小病菌的影响范围。另外在日常护理中也要修除一些枯枝烂叶等, 同时要对生长过密的树林进行疏伐透光。其次,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及时防治虫害, 虫害也是导致叶部病害的原因之一。

4.3 尊重林木的生长规律, 从根源消除病害。

林木发生病害都有一定的规律, 因此要想防治病害的发生就需要了解病变发生的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把握消除病害的方法。在选择幼苗时一定要选择没有病害的幼苗, 在幼苗生长的过程中要及时护理, 避免产生病害。另外还要及时的消除病原体以及细菌等。

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 一直存在, 并且, 近些年来, 还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树木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导者, 其在调节气候以及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并且市场对于木材需求量也日益增加, 因此, 提高树木的产量, 保障其质量, 是非常必要的。林木生长的过程中, 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生长环境以及自然条件都会影响树木的生长质量, 叶部病害就是影响树木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 科学的治理, 进而提高其产量, 促进经济收益与环境收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浅谈林木叶部病害防治技术 篇2

叶部病害的病原主要是真菌、半知菌、锈菌、白粉菌、细菌、病毒、植原体和线虫, 其中真菌是引起叶部病害的主要病原。这些病原菌大多具有潜育期短, 生长季节中再侵染次数多的特点。

叶部病害的类型很多, 主要有锈病、白粉病、煤污病, 以及各种叶斑病、花叶病、叶畸形等。病害直接后果是提早落叶, 林木受害的轻重, 可以根据提早落叶的数量和时间来判断。连续多年大量的提早落叶, 可使树木生长衰弱, 有时甚至最后枯死, 如北方地区的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杨树锈病等;其它如白粉病、煤污病等, 严重时也能造成较大的损失。

2 叶病侵染来源

2.1 初侵染来源

2.1.1 病落叶。

叶部病害初侵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病落叶。在冬季来临之前, 已经在叶上定殖的病原物, 会随着染病叶子脱落离开植株。常绿树种每年不会完全落叶, 但是染病严重的病叶大部分会在冬季到来之前脱落。因此说, 地上的落叶是病原物聚居之处。病菌可以以腐生状态或休眠状态越冬, 次年侵染新叶。

2.1.2 先年被害的枝条。

有些病菌不但侵染植株的叶片, 而且还会侵害植株的枝条。一般病菌在枝条的病斑内越冬, 从而成为初侵染源。

2.1.3 被病菌污染的冬芽。

叶病菌的芽孢子或子屉孢子在芽鳞上越冬, 次年作为初侵染来源浸染刚开放幼芽。如毛白杨锈病、某些白粉病都是以这种方式进行初侵染的。其初侵染的共同特征是, 每年春季病害首先出现在个别芽所放出的全部幼叶上。

2.1.4 其他来源。

叶病初侵染的其他来源还包括带病毒或植物菌原体的昆虫、锈病的转主寄主、野生寄主等。

2.2 再侵染来源

许多林木的叶部病害, 在整个生长季节都有多次的再侵染。再浸染的来源单纯, 初侵染形成的有病植物均是再侵染的来源。

3 叶部病害病程特点

叶部病害病原物的传播, 主要依赖被动传播的方式到达新的侵染点。风、雨、昆虫是主要的动力和媒介。另外, 人的行为在病害传播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数叶部病害的病原物是由气流传播的, 因此病害的扩展一般很快, 传播面广。

叶部病害病原物侵入的途径主要有直接侵入或通过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病原真菌、细菌、病原线虫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角质层和表皮侵入寄主, 如白粉病、锈病、细菌性叶斑病。有的病原物既能直接侵入也能从伤口侵入, 如褐斑病。病原真菌侵入后在细胞间隙或细胞内扩展。由于叶片组织很薄, 扩展往往会横穿叶组织, 因此叶部病害往往会在叶片上下表面形成明显的叶斑。

4 叶部病害的防冶措施

4.1 减少侵染来源

清除浸染源是减少侵染来源的有效手段。清除浸染来源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清除落叶。具体的做法是人工收集带病的落叶, 通过焚烧方式, 将病落叶清除干净;在地面喷洒铲除剂也可清除地上的病叶;枝条上有病的叶片可通过剪除方式摘除。另外, 位于植株表面或芽鳞内越冬的病菌, 可用浓度高的石灰硫磺剂铲除。对叶锈病, 去除转主寄主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4.2 喷药保护

生长季节一旦病害发生, 喷药保护叶片不受侵染是最常用、最基本、效果最显著的防治办法。叶部病害具有潜育期短、侵染次数多的特点, 施用化学防治必须充分掌握病害在当地发生发展规律, 在喷药技术上要强调喷洒均匀、周到, 切忌只喷叶面而遗漏叶背或喷一处漏一处的现象。

另外, 由于叶部具有容易发生药害的特点, 在应用化学药剂时, 要认真分析药害发生的原因, 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药剂, 最好在大规模的使用前, 做小规模的喷洒试验。只有正确估计到寄主对各种药剂的敏感性, 化学喷药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4.3 科学管理

加强管理, 可以促进苗木及林木的健康生长, 提高抗病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弱寄生菌引起的病害, 如松落针病等, 科学抚育经营是一项很重要的林业技术防病措施。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叶部病害的发展与当地的气温、湿度关系密切, 在实际工作中, 在加强科学管理, 改善当地植物环境条件的基础上, 必须结合化学防治, 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森林病害[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4

林木病害 篇3

1.1 带病或带菌种苗造成新病害流行

当种苗或其种子外附着有病菌时, 病菌会入侵到苗木和种子的内部组织中, 就会导致种苗病害的发生, 种苗生长力衰退。还有一些病菌的潜伏期较长, 虽然不易察觉, 但是一旦侵染已经发生病害的种苗、种子或营养肥料, 会产生新的苗木病害, 而这些带菌或带病的种苗在培育和运输中, 就会将自身的潜在病害广泛传播, 造成病害的流行。

1.2 引进新品种或外来树种

一般情况下, 树种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即使苗木发生病害, 本地树种与自身携带病菌能够在同化的作用下, 保持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不会造成病害流行。但是新引进的树种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和现存树种的病菌, 必须接受严峻的考验, 降低了新树种的防御和自愈性能, 新树种如果不能适应全新的环境, 就会对自身生长产生危害。外来树种发生的主要病害类型有冻害、温度差异较大、高温灼伤、水土或空气污染、土壤肥力不足、旱涝、病虫害、火险、不良的栽培技术等。苗木的环境适应能力决定其发生病害可能性的大小, 如果被病菌入侵, 由于苗木的抗病性较差, 则会导致病害的流行。

1.3 栽植树种品种单一

依靠自然能力生长的树林虽然不受人为保护, 但是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物种丰富, 具有良好的树林结构和防护能力, 还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 能够有效制约病害的流行。物种分布的立体化和物种的多样性, 具有遗传多样性的功能, 能够充分发挥自然因素和树种生物分子的作用, 控制树种病菌的种类和数量, 降低灾害程度。但是单一树种无法达到完善的自然平衡状态, 不能有效抑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具有很大的苗木病害风险。

2 移栽种苗和林木时导致苗木死亡的原因

2.1 苗木生产

苗木的木质化程度较低或携带病菌, 树根与树冠的比例失调, 自然灾害影响, 起苗过程中对树皮和树根的伤害等, 都会对苗木生产中的移栽造成不良影响, 导致苗木死亡。造成苗木死亡的严重病害种类较多, 包括枣疯病、萎缩病、猝倒病等;在生产中的人为因素也会产生苗木伤口, 一旦被根腐病、线虫病等土壤病害所感染, 会产生苗木死亡隐患;在对种苗进行培育时, 所施肥料不适应种苗生物属性, 对苗木管理不善, 会降低其木质化程度, 出现树种根系不发达或冠根比例不协调的问题, 移栽之后的苗木抗寒抗旱能力下降, 容易枯死。

2.2 苗木包装、运输

苗木在包装、运输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脱水风干的问题, 对苗木的生长力和抗逆性具有抑制作用。轻度脱水会降低林木的生长能力, 返苗较慢, 严重脱水则会造成无法挽救的伤害, 根部枯萎甚至林木死亡。而且在苗木运输时, 也会对树皮或树根造成损害, 影响苗木的生物输导系统, 林木生长速度减慢, 为病菌的侵入、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了机会。

2.3 苗木栽植

栽植苗木的质量受苗木栽植技术的影响, 栽植技术包括选择适合有利树种, 合理配置苗木种类, 栽植时间和方式, 对苗木进行栽植前的处理, 土壤处理和覆膜方式等。在苗木一系列的栽植过程中,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对苗木的生命造成威胁。盲目引进新树种, 造林时机选择不利, 对土壤处理不到位都会造成苗木的死亡。

2.3 苗木管理

苗木的根系较为细密, 容易受到虫害, 对主根或主要侧根损害会影响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 破坏根部的输导通道, 降低苗木生长代谢能力, 也就降低苗木的抗病虫害、抗旱涝和抗盐碱能力, 所以, 要对栽植完成的树种进行养护和管理, 帮助苗木顺利渡过环境适应期。在对苗木进行养护时, 要根据当地实际的自然条件和气候, 对适合苗木生长的环境进行分析, 如果空气或土壤湿度过大, 就会阻碍根部伤口的愈合速度, 容易造成根系的溃烂或病菌的感染, 危害苗木生长和生命。

3 苗木病害的防治措施

3.1 建立健全先进科学的苗木培育基地和苗木质量评价体

首先, 要建立科学先进的苗木培育基地, 或者对原有育苗基地进行改善, 加强相关技术专家的指导, 借鉴其它地区成功的建设经验, 提高地区种苗的培育和林木的栽种技术水平。地区性育苗基地可以应用, 并推广容器机械化的育苗技术, 重视种苗在生长过程中各个培育环节的技术手段应用规范, 利用种苗菌根化、生防菌拌种、种子包衣等先进手段, 采用生根繁殖肥料, 配备现代化的设施设备, 科学规范地执行育苗操作程序。其次, 要建立完善的苗木质量检测机制, 从树种遗传、特征、生长习性和生物系统的生理指标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提出苗木培育在各个阶段应采取的相应育苗技术, 并进行品质控制。

3.2 采用科学合理的苗木管理方式

首先, 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苗木移植栽植技术进行分析评估, 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 为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做准备。当地树种由于生长时期较长, 具有很强的抗逆性, 比外来树种和新品种的环境适应能力强, 可以继续大量培育。其次, 加强苗圃建设, 充分发挥苗圃在苗木脱毒繁育中的作用, 防止带病或带菌种苗及其种子或繁育肥料未经检疫运送到无病苗圃区域。再次, 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提出不同的造林要求, 要对苗木进行定向培育, 建设专门的苗圃, 对苗木实施适应性措施, 保证苗木移植之后仍能保持较强的生长能力。最后, 对苗木进行包装和长途运输时, 要采用有效的保水措施, 利用保湿包装材料, 避免苗木脱水、失水现象发生。

此外, 为了提高树种的多样性, 在引进新树种时, 需要考虑外来树种是否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 对新树种进行严格地检疫, 防止带病或带菌种苗流入。同时, 在栽植新树种时, 要与原有树种向配合, 合理计划种植时间和布局, 提高新树种的成活率、环境适应能力和生物遗传能力。

3.3 控制苗木病虫害和带病带菌苗木的外流

建设和管理苗圃需要林业技术专家的科学指导, 对苗圃中出现的病虫害进行有效控制。苗圃的管理人员要具有完备的林业专业知识、苗木培育技术知识和苗木检疫及质量评价知识, 加强对苗木的检测, 及时发现苗木病害, 避免病害传染流行。同时, 要及时防治苗木发生的病虫害, 控制病虫对种苗和土壤的危害, 控制病原和害虫的种类和数量, 有效地利用病原和害虫种群的天然控制机制, 降低病原和害虫密度, 并辅以药剂的喷洒。此外, 苗圃管理人员还要对向外输送的苗木进行检疫, 防止带病或带菌苗木在苗圃间流动或者在运输时, 在其它地区栽种时产生病害。

3.4 加强对苗木栽种和移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苗木栽植技术涉及的相关学科众多, 包括生物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遗传学、林业科学等。目前, 我国越来越重视植物造林产业的发展, 发展生态林业建设, 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系列难题需要攻克。林业相关技术人员要不断对新的苗木移植和栽种技术进行研究, 在林业基地和森林区域应用并推广新型育苗技术。同时, 要对苗木栽植的基层人员和林业站的基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 对林业相关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建立专业化的工作队伍。

4 总结

综上所述, 对苗木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对导致苗木病害的原因加以分析, 对苗木种植技术加强研究和应用推广, 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清梅, 薄峰.林木病害的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 2009 (5)

[2] 张旭东, 徐霞, 李凯峰, 沈红莉, 刘炳友.林木病害防治技术[J].中国西部科技, 2008 (1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林木病害】相关文章:

林木种苗04-15

林木种质06-13

采伐林木07-03

林木管理07-05

滥伐林木07-15

滥伐林木罪04-11

林木购销合同06-21

林木种苗发展06-07

林木种苗管理07-12

林木采伐许可08-08

上一篇:可唤醒麻醉下一篇:中药制剂分析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