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课程领导力

2024-06-18

校长课程领导力(精选十篇)

校长课程领导力 篇1

“领导”作为学校内部驱动的统领行为, 往往与领导者自身的专业权威和个人魅力密切相关;而“管理”则是外部授权的强制行为, 更多的是依赖于行政的权威。校长应该以课程领导为主, 课程管理为辅, 并逐步由管理型校长向教育家型校长发展。那么, 我们应如何确立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呢?

一、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一) 确立新理念, 校长是倡导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校长作为学校的行政首长, 应该站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 把自己学到的新课程知识、领悟到的新课程思想介绍给全体教师, 引导教师们增强课程意识, 转变教育观念, 转换教师角色, 更新知识结构, 掌握新的教育手段和技能等。如校长可以亲自或请专家定期为教师作讲座,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校内外的新课程培训, 引导他们看一些有关新课程的资料等。

实施新课程有利于对广大教师的思想引导和管理。当课程处于相对稳定的非变革状态时, 原有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替代领导的某些作用。而一所学校一旦进入新的课程实践, 先前以常规为特征的相对稳定状态将被打破, 人们对校长就会产生某种依赖感。因为, 在新状态下, 会产生新的观念目标, 行为指向、操作程序等相对不明朗, 这个时候只有看校长, 特别是新课程将课程的部分决策权下移了, 校长领导课程的角色身份更加明显。新课程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 所谓三级课程, 实际上就是国定课程、地定课程和校定课程。新课程赋予了校长课程领导权力的同时, 也赋予了课程领导的责任。

站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沿, 作为一校之长首先应该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 积极倡导全体教师实现三个转变: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变;教学体系——由刚性体系向弹性体系转变;价值取向——由制造适合教学的学生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转变。

(二) 实施新课程, 校长是践行者

在新课程推进的不同阶段, 校长对课程的领导作用各不相同。在进入新课程前吃透有关精神, 校长应当好课程改革的预见者和设计者;进入新课程后, 校长应引领队伍, 整合资源、选择策略, 当好课改的组织者。

与以往相比, 高中新课程在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评价制度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它顺应时代潮流, 凸显了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指导思想和课程改革目标, 构建以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为基本特征的新的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则呈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 并且通过创建新的课程实施与评价制度, 推动课程体制与课程观念的同步变革。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有些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情况还跟不上要求, 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在课程设置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开设不够规范, 成了摆设和装饰品;在学时安排方面, 语文、数学、物理等高考科目增加了学时, 而一些活动类、艺术类课程则减少了学时。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校长们统一思想, 设法解决, 而一些新课程实验学校的做法可以借鉴。

(三) 研究新教学, 校长是引路人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 校长不仅是一个新观念、新方法的倡导者, 更应该是一个实践者、引领者。新一轮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校长深入教学第一线, 深入了解和研究课改的实际情况, 与教师一起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了解和把握各方面的动态, 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教育科研是教师的发展线。新课程实施需要教育教学科研有效跟进。而教科研发展了, 反过来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特别是在新课程教学方面, 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 教师搞教育科研的空间很大。校长要充分利用这个契机, 积极倡导教师加大教科研的力度, 针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认真进行研究。新课程下的新型教师要在校长的领导下, 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对实施新课程的目标和意义, 对新课程的功能的改革、结构的改革、内容的改革、教育教学评价的改革、课程管理的改革等都要有深入地了解, 特别要研究实施新课程后应确立什么样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等。当然, 这里有两点我们必须明确:一是教师研究的立足点在于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教师研究的着眼点在于沟通教育科学与实践的联系。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特点、自己的教科研氛围。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落实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与困难, 不能仅仅依靠听几场专家报告、听几节有关新课程的优质课、搞几次教研活动就行了, 必须紧紧依赖于持久深入的教育教研, 必须扎根于日常的教学实践。

在新课程背景下, 校长还必须引导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也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 听思聪, 色思温, 貌思恭, 言思忠, 事思敬, 疑思问, 忿思难, 见得思义。”可以说, 这九个方面包括了做人的方方面面。假如能做到, 即使不是十全十美, 也是“十全九美”了!一位教师假如能经常考虑诸如“我能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吗?”“我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吗?”“我能重新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吗?”等问题, 那么他的教学能力会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新课程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了。

新教材只是课改的一张皮, 只有新课改的理念和方法真正占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时, 我们才可以坦然地说, 我们已经实施了新课程。

二、有效行使校长课程领导力

(一) 优化学校课程的组织结构

良好的学校管理组织体制是课程实施的有效保障。为加强学校课程的组织力, 我校积极优化组织结构, 实行扁平化质量管理。 (1) 纵向管理:为适应新课改、新教学, 我校组织机构设置为一室两处三中心, 即校务室, 教务处、学生处, 质量保障与资源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 (2) 横向管理:赋予年级部行政管理地位和权限, 同时成立年级部工作管理指导小组, 使年级部成为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交织点和连接点, 成为学校一个最重要的管理实体。这样纵横结合, 提高了组织的管理效能, 也提升了校长对课程管理的领导力。

(二) 增强对国家课程的执行力

校长对课程的执行力是新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关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部分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在课程设置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开设不够规范, 成了摆设和装饰品;在学时安排方面, 数学、物理等高考科目增加学时, 而一些活动类、艺术类课程则减少了学时。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校长们统一思想, 设法解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三个科目。根据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题性质和采用研究方法的不同, 我校的做法是将其分为调查研究、科学实验、设计制作和服务体验四种类型。学校根据课题类型进行分班, 课程教师在不同的课型班级进行授课, 针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指导形式称为“课型化”教学指导法。

“课型化指导”法的操作过程如图1所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 在目前很多学校几乎没有专职教师的情况下, 我校请与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比较接近的语文、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学科教师担任课程教师, 请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师担任实验类的任课教师, 请物理、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师担任制作类的任课教师,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

(三) 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开发学校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方面, 我们制定了《桐乡市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试行)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就十分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我校是省内最早开设心理辅导课、阅读指导课的学校之一。

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主要有:

高一年级合唱, 书法欣赏与创作, 物理思维能力开发,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世界战争影视鉴赏, 无线电制作与测向, 物理思维能力训练, 时政热点专题讲座, 新概念英语, 数码摄影入门实践, 趣味英语, 化学与生活, 数学思想方法入门, 数学, 物理, 化学, 生物和信息技术奥赛辅导, 男女篮球。

高二年级古诗赏析, 函数研究, 数学思想方法, 新概念英语 (BⅡ) 及学法指导, 高中英语趣味视听, 物理高考题赏析, 化学基础实验, 自然的奥秘, 文化现象鉴赏, 历史经典视频赏析, 简易机器人制作, 数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信息技术奥赛辅导, 舞蹈。

几年来,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选修课、体育与健康课程、选修ⅠB课程以及高二年级的音乐课, 有不少课程实行了“走班学习制”的方式, 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生命个体, 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四) 有效提升对课程实施的评价

校长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力对教师起着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 直接影响着新课程实施和培养目标的落实。但对课程实施的评价最终要落实到对教师和学生个体的评价上。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实行学业评价与学生成长手册记录相结合;对教师评价则采取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我校经教代会讨论并通过了《桐乡高级中学教师客观性评价方案》, 建立了重过程兼顾结果的多元、民主、开放和动态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同时, 我们通过开展“春蚕杯”技能大赛、量力教育奖励基金突出贡献奖、量力终身教育成就奖、量力英才奖、恒美教育奖励基金中青年教师奖、恒美优秀学子奖、红星教育基金园丁之星、领雁之星、教坛新星、学习之星等评选活动, 调动师生积极性, 更好地调控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策略, 有力地发挥了课程评价“指挥棒”的作用。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篇2

——执行新课程的几点做法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说“学校的校长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富有特殊的责任。”李岚清同志也曾说“一个好校长,带领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这些观点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新课程能否如实的推行,效果能否明显,关键在校长。

校长既是学校的一家之长,又是学校发展的设计师。一个学校的发展潜力、发展规模、发展前景与有一个什么样的校长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思想的校长对学校的发展会有一个科学的远景规划,会带领他的管理团队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制度来实现它的规划。

新课程要求校长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为此我从四个方向抓落实。

一、把准课程方向,转变观念

新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社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要教师“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解决几个问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培养品德。作为管理者的校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充分的了解。学校教学中的优势是什么?不足是什么?并因此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规划,加大宣传和动员的力度,取得党政,社会,家长的支持。比如我校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方面所做的工作就足以说明观念转变重要与艰难。执行之初,我提出全面发展学生,不把学生摁在书本里,可以通过发扬他们的兴趣爱好,(成立器乐队,舞蹈队,运动队,课前三分钟讲、演、唱来促进文化教学,提升学生得实践和动手能力)。党政担心了,社会责怪了,家长不理解了。这不是把成绩抛开“不务正业”了吗?为此我积极宣传,耐心解释,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校园多彩了,活力重现了,吸引力增强了,辍学率降低了,教学成绩上去了,家长和老师笑了,党政和社会满意了。

二:理解新课程内涵,改革旧的评价制度。

“应试教育”方式方法已深入人心,教师已习惯“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加以强化,家长已习惯以成绩论英雄与成败。

校长在新课程推行的领导力就体现在否定原有的评价体系,建立新的评价制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校长要从课堂教学手段着手改变,我们的做法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围绕重点、难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小结;教师只是提示,归纳。课堂上要求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在学习中摸索方法。在成功中体验真快乐。

其次,改变单一的“分数”评价学生优劣的体制。每学年,学校都要对上学年做一个小结,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表彰。我们就抓住这个新评价制度宣传的大好时机,严格把关评优口,对那些爱思考,勤动手,品德优良,个性鲜明,特长突出的学生进行隆重表彰。把这些学生的业绩,模仿名人字画制成“校园风云人物”条幅在校园内予以张贴并赠送给家长。让学生,家长体验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转变其观念和努力的方向。

三,精心组织,带头落实

计划不是用来看的,应付检查的,而是用来实施的。我校为实行新课改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课程安排上足额安排,日常检查必须照课表进行查验。领导小组经常检查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我兼任的是初三历史,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我不仅认真钻研教材,还经常给教师上示范课。示范课严格按照集体备课时设置的统一模式上课。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问题,先自学,再讨论,然后演示,教师只是指导。在疑难问题的讨论中一般都有争论,我也只是让学生去发挥。形成定论后,学生一般印象深刻,学生在这种方式中学会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了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落实常规,注重实效。

新课程要求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践探究和扩展知识面上,教材中常会出现许多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改变以往以“灌“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动嘴。为了能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新课程的执行力度,我们通过集体备课,设计了各种课型的基本模式、流程。要求教师按设计步骤授课,教务不定时地进行检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解决问题,认真写好课后反馈,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注重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

五,树立典型,全面推进 新的教学模式有了,也配套了相应的检查措施,我们每学期还坚持搞好几个比赛。一是新课程优质课竞赛。比的就是哪位教师能熟练地运用集体备课设计的教学流程,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二是新课程教学效果竞赛。比的是哪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后的检测中,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比例大。然后对这些获奖者进行表彰,树为典型,立为骨干;优先晋级,晋职;拨给其教研经费,选送其外出学习、考察;通过集会,板报展示精英风采,介绍其成功经验,推广其做法,号召大家都来学习以点带面,全面提高。

六,持之以恒

一天做好某件事情不难,一年做好也不难,难就难在一辈的坚持。校长调走了,做法不能改变;大方向定了,只能不断地改进、完善。一个民族有其特殊的文化底蕴,但是其形成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优良传统,良好氛围的形成也要靠长久的积淀。所以这种模式确定之后我们不作轻易改变。熟能生巧,只有教师教得越来越轻松,学生学得越来越有兴趣,教学效果越来越 好,学生学习能力越来越高。新课程的课标才真正得到落实。

关于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校长;课程领导力;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10-02

一、什么是校长课程领导力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是一个校级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学校的课程实践的调控、驾驭能力。它是校长诸多职责和能力要求中的首要能力、核心能力,包含了课程理念、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课程规划与评价、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要素。简单来说,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就是从学校办学实际出发,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规划、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能力。具体而言,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课程规划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设置能力、课程实施能力和课程管理能力。

二、校长课程领导力存在的问题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校长能力的核心所在。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1.缺乏对课程领导力的认识。在一些学校,教学只停留在校长的嘴上,他们往往把学校的教学之事让业务校长分管,一推了之。自己则把主要精力花在搞“外交”关系上。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校长把自己的主要职责定位在“行政管理”上,形和影都不在教学上。有的校长很少关注学校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很少研究课程校本化的保障机制,很少深入课堂一线,参与教研活动,致使自己的话语权逐渐弱化,课程领导力不断下降。

2.执行课程计划严肃性不够。在有些学校经常出现随意增加考试科目的教学课时,削减非考试类科目的教学课时;对于一些缺乏专职教师的课程,随意选派兼课教师,使得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这一最基本的要求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得不到真正落实。在一些校长的眼里,课程计划可有可无,是可以随意变更的,执行课程计划不够严肃。

3.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乏力。有的校长对身边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不挖掘、不整合、不开发、不利用,导致课程的校本化程度不高。如在一些中小学,教师、学生手头的教辅资料、选修课的教材鲜有自己编辑的符合校情、师情、生情的。许多学校都开展“书香校园”、“阳光体育”等,百校一面,没有特色。

4.课程管理与目标不相匹配。一些校长由于对新课程研究不多、不深,导致管理错位、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另有一些学校表面上看起来对课程管理十分重视,规章制度、条条框框很多,其实它的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方法与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以及多元性、开放性、可选择性的理念和“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要求却是背道而驰的。

5.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调控发展功能,着眼于促进被评价者更好地发展。但在许多学校,仍是分数论英雄。简单地以考分来评价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一直得不到有效缓解。

而对教师的评价有些校长总是在想通过怎样的机制引导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考分上,把所教学生能不能取得好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些做法显然是与课改理念相悖的。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主要策略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应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学校课程计划为抓手,提升课程规划能力。校长们首先要认识到学校课程计划的内涵和价值,逐步掌握把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落实为学校课程计划的基本方法,增强对学校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整体规划能力。可以在总结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动更多的校长将课程计划的编制作为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抓手,通过学校课程计划的研制、实施、评价与改进,不断增强课程规划能力。

2.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突破口,提升课程实施能力。教学有效性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直接体现。可以从三方面入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是落实教学基本规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二是把握教学基本要求,这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抓手;三是改革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式,这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在抓好规范的基础上,引导校长把基本规范内化为领导教学活动的自觉行动,把课程标准转化为学校的教学基本要求,变革教学方式,实现增效减负。

3.建立学习型研究团队,提升课程研究能力。校长要为教师参与课程领导提供民主、开放、协力、合作的氛围,共同探究课程问题,为教师创设发展的机会、条件和空间,组建强有力的教师研究团队。要健全并完善各科教研组织,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研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实现研训一体化,形成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的教研氛围,并建立相关评价制度进行激励导向。

4.推进校外教育资源课程化,提升资源开发能力。在充分挖掘和使用校内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校长积极加强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可以与校外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参与校外教育资源内容的开发和拓展,在资源利用的形式、方式上积累了许多经验。在课程实施中积极有效地利用城市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把从书本上学习到的间接经验与从校外教育资源学习到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使校外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学校课程的生动素材。

5.加强校本质量保障,提升课程评价能力。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基本环节,是课程领导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的生长点。校长要积极利用课程评价,加强校本教育质量保障,确保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方向和质量,具体做法是:拓展评价内容,对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作业设计、测验考试等进行全面评价;学习国内外课程评价的先进方法,不断提高学校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充分发挥评价作用,基于评价结果优化课程决策,调整课程方案,改进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校长要加强课程领导力修炼[J].教育时报,2010,(7).

[2]滕平.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几点认识[J].现代教学,2011,(6).

校长课程领导力 篇4

本次教育改革,维系民族命运和国家发展大计,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组织好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是每一位校长义不容辞的职责。影响新课程实施的因素较多,但校长课程领导力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作用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湖南省地质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按照湖南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全面进入高中新课改的实施阶段,至今七年有余。七年多来,校长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忠实执行国家课程,把握学校课改全局,带领全体师生积极投身新课改。

1. 加强培训、更新理念,突出课程理念的建构

教育改革,理念先行。传统教育带给人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改革课程体系,但由于课程体系要通过教师去落实,要通过学生去体现,因此课改实质上首先是要改变教师的理念,进而改变教师的行为,教师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学校层面上,我们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推进整体进步”的理念;在教育教学上,我们提出“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提出“学为主体,发展为先”的理念。

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我们就将教师培训目标、要求和计划写进学校工作报告中,利用教师大会对教师培训进行部署。在教师培训上我们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1让老师“走出去”:支持鼓励老师参加由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类教师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老师有听课记录、听课心得,回学校后能给本学科老师进行讲座。2把专家“请进来”:积极请有关专家来校讲座,学校统一组织全校老师积极参加,要求根据培训主题开展讨论,根据讨论人人完成培训试卷。3积极鼓励开展专业学习:学校统一购买有关课改指导书籍,下发老师,要求老师统一学习或自学,领会课改精神,思考课改措施,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开展个人和集体备课,探讨素质教育途径和模式。

2. 开足课程、落实计划,坚决执行新课程设置体系

新课程计划是围绕素质教育,突出以人为本理念而设置的。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课程管理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次。《湖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湘教发〔2007〕12号)对课程设置有详细的安排。我们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同时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七年多来,我们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行业特色,开出了符合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如“走进研究性学习”“中国古诗文经典诵读”“走进矿的世界”“关注地球”“湖湘文化读本”“地中旋律”“自编广播体操”等。

3. 注重育人、深入研讨,挖掘学科素质教育内涵

我们要求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考试大纲、研究教材,通过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积极梳理教材内容体系,围绕教学三维目标,挖掘教材中素质教育内涵,适当拓展教学内容范围。一是适当增加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二是适当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三是积极开展学科主题活动。例如,在校长的积极号召下,语文学科的老师们根据学科教学要求,将我国经典古诗文汇集成册,鼓励学生阅读、诵读。在此基础上,2014年全校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我校语文教师课内结合学科教学,让学生阅读理解古诗文,利用早自习熟读古诗文。年级组还分班开展古诗文朗诵竞赛,特别是星期一升旗仪式上全校师生朗读古诗文,先分年级朗读,再全校师生一起朗读。通过以上方式和途径,学生增加了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提高了爱国热情。

4. 加强管理、提升质量,有效组织新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包括课程开设(课表)、教师定位、教学场地和必要设备准备、教材准备和发放、教学计划制订、课堂教学实施、常规教学检查、考试考查和学分认定等几个步骤。我们坚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做好课程开设的准备工作,包括选定好专任教师,准备好场地和必要的教学设备等;2督促教师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包括提前制订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等工作;3做好教学督查工作,包括常规教学检查、考试考查管理和学分认定等;4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包括学生成绩分析和进步率分析,以及学生评教调查等。

课程实施管理主要是通过教学常规管理完成,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是落实课程计划的必要且有效的措施。我们坚持定期检查和平时抽查相结合,定期检查分年级进行,平时抽查随堂进行,检查结果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

5. 拓宽视野、分步实施,积极开发课程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案例、例题、习题、试卷、科普知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有关图片、表格、Flash动画、电子课件、视频、网站、微博、微信等,是以文字、图画、视频等形式存在的教学资料,使用对象为教师或学生。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很费时费力的工作,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我们拓宽视野,分步实施,采取借用与自我生成相结合的策略进行教学资源建设。第一步,完善网络建设,建立网上教学资源库。第二步,链接专业网络资源,供教师选择利用。如中学学科网、英才苑等教学网站。第三步,补充完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包括:1通过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生成的同步教案和学案、制作的相应课时课件、收集的教学相关资料等,统一上传;2开展命题研究,命制期中、期末考试试题和中考、高考模拟考试试题,统一上传;3同备课组分工合作,命制单元测试试卷,统一上传;4录制课时教学录像,或公开课、研究课和示范课录像,统一上传。学校教学资源逐步充实。

6. 科学评价、总结交流,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效果

我们所说的评价是指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对象包括“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诸种课程要素。因此,课程评价的对象范围很广,它既包括课程计划本身,也包括参与课程实施的学生、教师、学校,还包括课程活动的结果,即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关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的评价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

我们知道,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我们可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在学校教学评价中我们把三种评价结合使用,课程开始前进行诊断性评价,课程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总结性评价。针对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我们开展进步率分析,对学生成绩进行诊断,由此推断教师教学的发展情况,督促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作用、激励作用和调节作用,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7. 教学研究、立足校本,促进学校工作稳步发展

校长提出:“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本,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本,以服务学生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我们充分认识到校本研究的三点含义 :一是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的研究;二是校本研究的主体是教师;三是教育教学实践是校本研究的对象和归宿。

我们坚持问题是校本研究的起点,以解决问题和实现学校发展为目标指向,要求人人有课题研究,并对学校课题研究提出了年度目标,做到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和校级课题同步进行,把课题研究与课改紧密结合,解释解决课改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校正在研究的省级以上立项课题有四项,其中“新课程实施中师生教与学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普通高中特长生导师制实践研究”,强调关注课堂,面向全体,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直接指向课改的实质性内容,即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式。

二、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

几年来的课程改革与实施,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困难与困惑:

1. 新理念尚难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实践中

传统教学方式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广大教师在应试的条件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习惯,特别是形成了自认为教学有效、操作方便的观念,要想改变,确实困难很大,特别是老教师表现明显。

经过几年的培训与教研教改实践,我们的老师逐渐形成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了“以人为本”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含义。但是在落实“以人为本”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时,在操作层面上存在不熟练、怕繁就简的倾向,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总结不够全面,实施效果得不到很好的认同。

2. 教师培训工作仍然需要加大力度进行

教师队伍新老交替,课改也在逐渐深化,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出现。“活到老,学到老”已经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写照,不学习就会落后也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国家发展很快,教育发展迅速,这给我们学校老师不断带来新的压力,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会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新进的青年老师虽然学科专业知识合格,但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尚需培养,老教师用老的办法应对新形势下的教学也不能适应。在教师培训的时间、内容和场地上,学校应对颇感吃力。

3. 课程评价还难于全面细致落实

课程评价的内容十分广泛。我们在进行评价时感觉目前的评价标准各学校难于统一,评价的范围也难于面面俱到。如对学生进行的综合性素质评价,过程性很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收集学生成长的记录资料,并及时对学生成长的情况进行客观描述和半定性的分等级认定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在学校要对所有学生进行详尽的评价还是难以做到。故目前对学生的评价仍然是以学习成绩为主,高校招生时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估也只做参考。

4. 高考、学考左右着教育教学

考试仍然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考试的方式仍然是书面考试,高考也不例外。虽然高考录取的参照标准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实际上主要还是“唯分数论”。一张试卷不能考查学生学习的所有内容,何况还有许多内容是通过书面考试无法考出来的。因此,这里就有一个“不等式”,即高考考试内容不等于学习内容,实际上是少于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由课程标准决定,通过教材呈现出来的。学生的学习内容如果等于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则新课程强调的素质教育就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学习是要花时间和精力的,内容越多,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因此从策略上讲,高考要出成绩,逼着教师对考试内容进行梳理,找出考试重点难点,把学习时间更多地花在教师认为的考试重点和难点上也就不奇怪了。所谓“考什么,就教什么”从逻辑上讲就成立了。因此,考试特别是高考仍在左右着学校教学,不排除为了分数(学生、家长、学校、上级行政管理部门都要好的分数),学校和老师不得不“考什么,教什么”。

特别是对学习能力不太强的学生,高中三年要参加学考、高考,每一次大考,学生都要经历学、习和考三个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复习备考占用时间较多,课堂上自主探究难以完成。

三、面对困难和困惑的建议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是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需要,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其意义不言自明。面对新课程改革产生的诸多问题,我们的建议如下:

(1)上级主管部门,特别是管理学校人事、财物的各级管理部门,要切实落实好管理学校的责任,充分发挥扶持学校、指导学校,促进学校良性发展的作用。一是在经费上要有保障,在师资上要有保证,满足学校的各项办学条件;二是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适当给学校增加研究性学习、社会综合实践课程、通用技术等科目的教师编制;三是在学校文化建设上要加以指导和督促,以使学校形成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

(2)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教学工作不懈的动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学校课改工作的推进力度,加大督导、检查、监控力度,要有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并积极开展课改推进活动,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等方式,对课改推行情况进行检查、评比,表彰先进,全面铺开,强力推动课改工作的开展,努力形成“人人谈课改、人人搞课改,校校比学赶帮”的课改氛围,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魅力课堂,逐渐形成自己的课改特色。

(3)继续加强教师培训。课改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不改变,课改推不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要创造条件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培训。我们当前的培训有些效果得不到保障,有些走过场。培训时听的是素质教育,回去依然是应试教育,没有真正地改变教师的行为,这主要是一个大气候的问题。人的行为是由环境制约的,相对固定的环境决定人的行为,从而形成人的习惯。所以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课改中来,形成“人人思课改,个个做课改”的良好局面。

(4)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区域推进的方式,先树立课改样板校。在样板校科学设置教学场地,恰当配置教学设备,配套好合适的教师队伍,实施好课程计划,开展好课堂教学。特别是要形成课改实施的一些可以推广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特别是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等。这些工作,我们可以借鉴浙江、上海等地的经验,通过建立样板校(最好是高中),区域推进,逐渐成片覆盖,形成区域化课改大气候,推进整体水平的提高。

(5)建议湖南省在制订高考实施方案时,同时考虑减少高二年级统一学考科目,凡在高考中已经要考试的科目,可以不考,只考高考不考的科目,并且将学考科目成绩纳入高考录取标准中,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质。

(6)高考改革关系到学生的升学,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2014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文件指出,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促进公平、科学的选才,健全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浅谈学校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篇5

——参加潍坊市第五届中小学校长“提升课程领导力”主题论坛体会 王祥福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校长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就必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因此,校长加强课程领导力的关键在于把握教学本质,指引教学理念,建设共同研究的团队,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实现教学质量和团队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升华。

一、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实际上已经是人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将取决于谁能够尽快地培养出大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性人才。因而,它必然要求我们基础教育,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探索前的课程的改革和求索与新课程标准的设置的原发性目的,也正在于此。出一条真正有效的素质教育道路,我们当前的课程的改革和求索与新课程标准的设置的原发性目的,也正在于此。

就新课程的构建来说,它真正的落脚点是在学校,任何课程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也是在学校。因为学校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我们固然需求在国家层面或者市级层面进行课程建设的探索,学校也需要得到来自教育领导部门与专家学者的理性指导,但是最终我们的教育是否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成功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并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学校。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学校教学效果的差别往往取决于整个课程策略的差别,而学校的多样性与多层次化决定了任何一个学校都不可能照搬别人的课程模式。因此,作为学校,如何使自己跟上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步伐,重新审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屏弃或者修正自己原有的体系,探索并形成具有自己个性与特色新的符合现代课程要求的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这是当前学校面临的一个重大使命。因而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就必然地成为学校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一个带决定性的重要因素。

二、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是当前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决定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有几个是最为重要的。一是课程,一个是教师,一个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这三个要素中任何一个的状况不理想,学校的教育教学将很难进入理想境界。并且,这三个要素的状况如何,不仅决定一个学校的今天,而且决定一个学校的未来走向。而在这三者中间,课程又处在核心地位,教师整体素养与能力的提高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都有赖于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课程体系。然而,目前在这几方面,许多学校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并不十分乐观。

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许多学校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他们更多的是秉承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式指令,在上级精神的指引下亦步亦趋,而缺乏课程建设的主动性与自主性。虽然不少学校也在校本的探索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但真有实效的不多。很多时候,教师面对的不是课程,而只是物化了的教材。正是在“吃透”教材的要求之下,教师被剥夺了与课程对话的权利,被剥夺了主动参与课程设计、参与教材选编和评价的机会,他们不需要从整体上去审视学科与学科教学,不需要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去设定自己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更不需要根据自身的课程观与教学观去选定适合时代发展与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他们的权限局限于“怎样教”这一技术性环节上,而无须进入“教什么”或“为什么教”这样的理性层面,他们只是操作者,而不能同时是思想者,从而缺乏对教材深层次的追问,难以理解与体验课程所内蕴的价值。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的创造精神与主体意识因为受到压抑而泯灭,他们的思维就很难跳出固有的模式与程式化的东西。这也是我们的许多教师,特别是有了一定教学经历的教师,离不开“教参”和满足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的深层次的也是根本的原因。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着校长在诸多的职责和能力要求中必须要认清核心的首要的职责所在,认清校长有别于其他行业管理人员的核心技能所在。学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为的基本教育单位的性质所决定,学校课程的开发、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管理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也是校长工作的重心。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办学目标的实现,都需要课程建设与实施这个中心工作的有序并有效实施得以保证,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也需要通过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加以保证。课程实施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决定着校长职责的本质内容,也决定着校长的工作价值取向长的首要能力这一观点必须被社会各界及校长自身所认同。

在当今的教育态势下,在校长诸多的职责和能力要求中,对课程的领导力以及进而对教学的领导力,应该是校长的首要能力,也是作为校长的所有能力要求中是学校管理和校长岗位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关键是找到着力点,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校长自身的课程专业素养。校长对课程应该有系统的思考,整体的把握,只有高瞻远瞩,才能运筹帷幄。校长要引导教师正确解读国家课程标准;透彻分析学生的基础、需要、特点;深刻认识文化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制约作用;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明确学校课改的具体路线图和优先次序。校长不但要关注学校课程目标、推进策略的制定,而且要关注课程推进机制,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和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校长的课程专业素养还体现在对教学的指导上。校长走进课堂不仅是对教师“教”的情况的了解,也需要了解学生“学”的情况,更应该关注学科课程实施的过程。因此,校长要学会通式性听课方法,即脱离学科本身,从更一般的角度判断课的整体状态和教师的教学境界,关注课堂教与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校长对教学的指导能力,是校长课程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二是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校教研团队。校长要善于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明晰学校核心价值,倡导上下平等的合作精神,营造学术氛围,建立伙伴式的团队文化,注意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培养新课程领军人物,为教师创造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空间。而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成败,校长应该将教研组建设成为自己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左臂右膀”。

首先,校长要重视教研组长的遴选和培养。教研组长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人物,他必须是学校内本学科的一个“权威”,同时又要具备组织、策划教研活动的能力,因此教研组长必须德才兼备,校长不仅要关注其专业的成长,还要重视维护教研组长的权威性。其次,校长要关注教研组制度建设,应该在校级层面制定出教研组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并严格遵照执行。再次,校长应该关注教研组教研文化建设,促进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共同体。最后,校长应该为教研组的活动时间、经费、制度执行情况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并建立相关评价制度进行激励导向。

校长的工作目标,就是促进教研组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可以在其中获得丰富的信息和资源,可以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不断更新。通过同伴育教学的反思,教师因此可以获得更宽泛、更完整意义上的成长。

校长要走出课程领导力的误区 篇6

第一,要抓得准。如果不准,再用力也没有用。准在哪里?就是抓住核心、抓住根本、抓住重点。我认为,当下的核心是理念;根本是教师;重点是教学。任何教育,最为根本的是教师,要通过教师将课程理念内化,将教学行为转化,从而使课程目标达成。

第二,要抓得活。只有活了,才有生命力,才有生命活力。机械呆板的课程领导力是不会有活力的。而怎样活起来,我认为要激活全体师生的自觉性、思考性和互动性。所谓激活自觉性,就是要变“要我”为“我要”;激活思考性,就是要变呆板为智慧;激活互动性,就是要变群体为团队。群体或团队的主要区别在于团队具有自觉性、思考性和协调性。

第三,要抓得实。只有实,才有实效,才有实力。怎样才能实?要实在规范、实在过程、实在细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最基本的规范,包括步骤的规范、做法的规范,其次要有优化的过程,包括程序的优化、环节的把握,最后还要注重细节,包括操作上的细节,要求要具体。

抓得准、抓得活、抓得实,说说容易,做起来难,他不仅需要校长正确的思想理念,高超的能力水平,还需要校长摒弃世俗的浮华,潜心于教育,心无旁骛,执著追求。这就是校长要着重修炼的内容,或者说是当前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核心所在。

在理解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过程中,还有一点很重要,要防止三个误区:

误区一:校长课程领导力就是抓教学成绩———要把握方向、贯彻方针、遵循规律。

首先,校长应在把握方向的前提下抓好教学。校长要在把握学校发展方向,统整学校全局的前提下,聚精会神地抓好教学。校长不是教导主任,校长更不是骨干教师,校长应该发挥校长的独特价值,他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思想支配着行为,而行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而转变教学行为,把握教学方向。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都要将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自己的责任,如果质量上不去,就是责任未尽到。

其次,校长应在贯彻教育方针中抓好教学。无论何时,全面发展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教育方针。所谓质量是各科教学的质量,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质量,不能考什么就重视什么。在全局上,需要校长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把握,指引正确方向,否则又会走进教育改革前的死胡同里去。

最后,我认为校长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抓好教学。不能一提教学质量就是加班加点,就是题海战术。搞得学生苦不堪言,家长怨声载道。我们追求的是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以减轻负担,提高质量为目标。这就势必要研究、探寻规律,按教学规律从事教学。这是一个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追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误区二:校长课程领导力就是自己懂教学———要抓研修促教师提高。

校长不仅自己要懂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让所有教师会教学。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在于如何让困难的教师不困难,如何让骨干教师发挥作用,而不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一个人的教学水平有多高。一所成功的学校,成功之处并不仅仅在于那些优秀的教师,更在于能让一部分教学有困难的教师教得有质量。要托好学生测试质量的底,要托好教师教学质量的底。这个底托不住,教学质量讲一百年也上不去。当然,这部分教师中情况各有不同,既有态度上的困难,也有能力上的困难和经验上的困难。要着力抓教龄在五年以下新教师的系列培训,对个别困难教师进行跟踪听课、跟踪分析、跟踪改进。而另一方面,如何让骨干教师发挥作用也是需要校长考虑的问题。所谓骨干就是能在群体中起支撑作用的教师。现在的问题是不少骨干教师只能管好自己,不能起到支撑作用。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师、教育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与骨干教师签约明确责任,让骨干教师承担起带领教研组、抓好学科组、师徒结对等任务,并对骨干教师进行考评奖励。

要使每—次教研活动更有效,一是要清楚校本研修的本义。即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再实践。二是要优化教研活动的流程。具体的流程是:各自准备———观察比较———同伴互动———倾听指导———反思札记———实践尝试。三是要实现教师、专家、领导的优化组合。教师是基础,是主力;专家是引领,是指导;领导是组织,是实施。关键是教研前的准备和教研后的实施。

要使反思改进更自觉,形成反思的意识、反思的习惯、反思的风气。教师的自我反思意味着教师对自身行为负责,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上的任何行为都要思考其后果。

这是自上而下的反思。校长、骨干教师、教研组长、教师都要学会反思,都要寻找自身的问题,都要找到改进的方向和方法。这也是自始至终的反思。从各种计划的制定(学期计划、教研组计划、自培计划),到各种场合以及教研活动的发言,再到期末各级各类的总结交流,都要体现反思的要求。任何发言都要体现反思的特点。不要一味地介绍自己的经验成果,而要追寻存在的问题,找到改进的对策,这更是深刻有效地反思。反思不是唱自我错,而是寻找问题、总结经验,目的是为了做得更好。衡量反思是否有效主要看行动是否有改进,成效是否有提高。

问题来自哪里?来自学生的问题———应是我们教研中关注的核心问题;来自教材的问题———应是我们关注的基本问题;来自教法的问题———应是我们教研中关注的关键问题。

最后,还要使合作交流更有需要。要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学会借他山之石攻玉。在学校的发展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交流和讨论。如,公开课与家常课的联系和区别、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和区别、练习的数量与质量的联系和区别、各年级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等等。第一个层次是在学校内教研组之间的合作交流。语文组、数学组、外语组、其他组都有自己的长处,相互学习,有利于提高。以组外促组内的学习交流,组内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要进一步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与兄弟学校进行合作交流,尤其是发挥合作研究体的作用。还要进一步与本区、本市、各省市的教育同行开展交流合作。我们需要在开放交流中锤炼大气,厚实底气,激发灵气。办好学校,提高质量。

误区三: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就是深入课堂———抓教学管理(抓班子,抓组长,抓每位教师的自觉)。

1.要使教学的流程更优化。我们注重教学规范的形成和转化。教师教学的总体规范,文本上有的是,如何形成具体的,教师认同的,实际需要的规范,看来还有这个必要。我们对教学流程的五个环节,对更具体、更细小的环节,都进行过交流研讨,形成了一系列的规范文本。我们的做法是:选择专题———开展讨论———组织交流———归纳整理———开展讨论———参照实施。

2.要使教学的每个环节更细化。要使教学流程精细、精致、精彩。教学流程一般有五个环节,但每个环节其实还可以细化,如,作业这个环节,就有作业的设计、作业的布置、作业的批改、作业的订正。我们对作业的四个环节进行专门的研讨,这些环节中还有更具体、更细化的操作细节。只有到了这个份上,才算是落实了,只有这样,困难的教师才会不那么困难。

3.要使教学的行为更有效。这里要解决两大问题。一个是哪些教学行为是无效的;一个是怎样的教学行为是有效的。要使教学的规范要求更好地落实,这样就能不断地将经验上升为实践智慧。

哪些教学行为是无效的?我们要发动教师一起来寻找,一起来梳理,一起来矫治。如,抄备课是无效的、过多的提问是无效的、随意性的课堂讨论是无效的、控制不好班级纪律的教学是无效的,还有过滥的练习是无效的等等。同样,怎样的教学行为是有效的?也要组织讨论、梳理、要形成规范、进行推广。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思考 篇7

一、办学目标:要坚持基础教育从“基础”做起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素质教育。其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为青少年儿童成为具有良好素质、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打下基础”。而在个体学校的办学过程中, 就要把基础教育的这一“基础”转变成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 天天可以做、人人都能做的事情。那么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可以变成哪些天天能做的事情呢?总结成功的经验, 觉得基础教育的“基础”目标很简单、很朴素, 具体地说就是:做好操、扫好地、写好字、读好书、唱好歌……做好操的本意是, 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珍爱生命的意识和能力;扫好地, 即培养学生环保卫生、勤劳立命的意识和能力;写好字, 即培养学生公正做事、一丝不苟的意识和能力;读好书, 即培养终身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和能力;唱好歌, 即培养学生健康娱乐、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这些“意识和能力”, 都是未来公民必备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阶段是人人应该做、人人都必须学会的事情。试想, 一个扫地也想扫第一的人或学校, 基本素质、教育质量还会差到哪里去?因为, 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 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 素质更是学习、生活、工作习惯的总和。纵观教育发展史不难发现, 有生命力的教育都是朴素的, 朴素的教育, 才能带来实在的成长。不管课程怎么改, 基础教育的性质不改, 不管教材怎么变, 启智育能的功能不变……也就是说教育本质的东西不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发生质变, 课程改革不是教育“起义”, 人类共同的本质的美好的东西都要通过教育传承给下一代。学校是校长的“作品”, 学校的方方面面都是校长领导力外在的表现。与基础教育“基础”目标相对应的评价学校“基础”是否扎实的“标准”, 也非常朴素简单, “地无纸屑、花无断枝, 墙无脚印、厕无涂鸦, 课无闲人、嘴无脏话”, 理应成为评价学校的永恒标准之一。一所学校如把这些“基础”性的“小事”都做好了, 人民群众怎会不满意?

二、师资培养:要让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第二师范大学”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家长择校七择八择说到底无非是选择优质师资。名校不是名在校园有多美、设备有多新、经费有多丰厚, 而是名在它的软实力上、名在它的师资上。培养教师、提升教师实际的教学能力是衡量校长课程领导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基础教育, 教育公平始终大于教育效益。教育要公平, 首先就要使全体教师成为持续的合格教师,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不合格妨碍的是全体学生。因此每所学校都有培养教师的重任, 每所学校都是教师成长的第二师范大学。均衡优质的教育要求不能有“短板”教师和校长。校长既应是教育权威又应是教学权威, 要走得进会场, 讲得出思想, 进得了课堂, 讲得出名堂, 进得了考场, 交得出辉煌;每一位教师既要下得了“厨房”又要走得出“厅堂”, 既是教学能手, 又是育人专家。持续的合格教师和校长从何而来, 靠的是校本培养。教师、校长的培养不仅仅是在岗前培训, 也不仅是脱产进修, 更需在实际教学中锤炼。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水平就提高了。那么, 怎样培养校长和教师呢?首先, 要不断增长内在的学习力, 内在学习的动力要大于外在的任何推动力。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学习使自己的心灵多长智慧而少长“皱纹”。其次, 学习提高也要从“小”“杂”“博”出发, 长期坚持去提升自己、“营养”自己。校长应有自己始终耕耘的“实验田”。如:校长每一个月听一次自己的会议发言录音, 问自己, 我有教育思想吗?每两个月作一次听课评课的集体反馈报告, 问自己, 我对教学能起指导作用吗?每一个学期写一个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问自己, 我能引领学校前进吗?培养教师也要坚持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结合。规定动作如, 做好“老三篇”:每周备一堂没有教参的课, 让教师问问自己, 我能独立处理教材吗?每个月看一堂自己的录像课, 让教师问问自己, 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吗?每个学期做一份毕业考试卷或升学考试卷, 让教师问问自己, 我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智能结构吗?此外还要引导年轻教师外加一项内容:年轻的理科教师每学期要做千题集, 布置学生做的题目教师先做;年轻的文科教师每天要写千字文。自选动作由教师上报, 定期检查, 使自选不变成自流。这样做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也能同学历、职称成正比。

总之, 看书、思考、写作是学校培养教师的最好办法, 而培养教师首先要从培养校长自己开始。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任何人人前的潇洒都是以人后的付出和艰辛作支撑的。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是:当校长, 学当好校长;做教师, 学做好教师。

三、提高质量:要坚持规范教学走“正道”

办学校, 教育质量始终是第一位的。任何以降低质量为代价的课程改革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课改是要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课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长远利益, 也要关注学生的眼前利益和直接利益, 使他们在每一个求学和人生的起点上有更好的选择。基础教育的均衡优质, 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要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追求:校园环境一样美, 教学设施一样全, 教学经费一样多, 师资水平一样强, 教学质量一样高。均衡优质, 要质量天经地义, 但要质量必须走正道, 必须符合绿色发展规律。提升质量的正道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说就是一句话, 即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规定的学科开齐、上足、教好。目前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学习时间过长, 学习负担过重, 两极分化严重。无需否定, 目前有的学校的“高质量”说得难听点是靠“关、管、灌”的途径获得的, “圈养”的短期成效当然高于“放养”, 但内在的价值和内在的质地变了。怎样才能提升质量走正道呢?学校要坚持做到三步走:规范办学齐步走;有效教学快步走;特色办学正步走。因为家庭的教育是零碎的, 社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 只有学校的教育才是全面系统的, 因此我们必须把国家规定的课程开齐上好, 使学生做一个道德不低、智力不次、身心不弱的丰满的人。要引导文化课教师努力做到三“不”三“了”, 即:不上“黑”课 (计划外的课) , 不拖堂上课, 不利用课余时间集体辅优补差;课堂上该讲的要讲了, 该练的要练了, 该评的要评了。

四、教学策略:要坚持精耕教材细作课堂

教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一切教育都和课堂相连。学生学习的知识永远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的, 而间接经验主要是靠书本和课堂的形式来传承的, 所以对教材和课堂的重视无论怎样都不为过。课程领导力水准较高的校长, 就能引领教师自觉走进教材和课堂深处。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但同时又在事实上强调了“只有教好教材才能用好教材”的道理。目前, 有的教师在资源共享的名义下, 拿着别人的教案进课堂, 拿着别人的练习进课堂, 缺少的是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自己的思想。教师要提高课程的执教力, 必须从“磨文”开始。国家课程的个性化处理, 要力透纸背、情透纸背。对教材的处理能力是教师的核心能力, 对教材处理的技术是教师的核心技术, 且别人没办法给予。读懂读透教材是新课程教学的第一要务。同时, 基础教育阶段, 必须使学生明确一些最基本的学习常识, 即:学习是读教科书的行为, 只有读通教科书才能提升能力;学习是吸收的过程, 只有吸收才能创新;学习是艰苦的过程, 艰苦的过程才能换来结果的香甜;学习是个体的行为, 只有个体学习后才能交流和合作;学习不读书不行, 不记忆不行, 不刻苦不行, 没兴趣不行, 没有良好的习惯不行, 没有教师的指导不行。也就是说, 学生的自主学习、健康成长首先从读教材开始, 从培养兴趣开始, 从锻炼记忆开始, 从刻苦钻研开始。

怎样打造高效的课堂?校长要引导教师从“小”现象着手, 如:学生不发言怎么办?不按时完成作业怎么办?不注意听讲怎么办?为什么经常讲、经常练、经常教, 还是经常错?这些问题比“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之类的立项课题更有现实意义, 更有内涵。

提升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 篇8

一、提高新课程实施的认识和理解是提升校长对课程领导力的前提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校领导和老师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实现根本性的转变。要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教育改革的发展,学校校长首先应该是新课程实施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校长的领导力在新课程实施和管理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坚持在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中提高自己的对新课程的认识是提升校长对课程实施领导力的前提。

1.认识和处理好新课程的教与研的关系

新课程是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校长是学校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直接实施者,校长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教育理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就无法实现课程改革的任务和目标。新课程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在发展学生的同时,教师也要得到提高和发展,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都会受到校长教育观念的影响。新课程的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是崭新的,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在本质上也是研究和学习的过程。因此,校长要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引导老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往往先来自教学研究。处理好老师的教学与新课程研究的关系,可以保证我们对新课程教学方式的构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认识和处理好新课程实施中的行政管理与课程管理的关系

课程管理是新课程实施与发展的保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逐步取代了以人治为特征的单纯的行政管理,但学校管理中人为决策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特别是学校管理中的行政管理的力度往往大于教学管理的力度。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中仅仅靠校长的人格魅力和行政管理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在现代化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中,就要学会用科学的现代学校管理的方法去管理新课程的实施。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去管理新课程教学,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去指导课程管理,是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领导力的集中表现,也是新课程实施的保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去指导学校的规划和发展,必须要发挥校长在课程管理中的领导力,校长特有的办学理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往往决定了学校的特色发展。同样,新课程的实施和发展也见证了校长的领导力。开发、整合、利用有形和无形的课程资源,开发适合学校的课程体系,是校长对课程领导力的集中体现。

3.认识和处理好新课程的指导和亲身实践的关系

校长是学校教学和发展的领导者,对学校的发展要起到引导作用,但校长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实施者,应该亲身参加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在组织和实施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时,既是指导者和组织者,也是教育教学任务的承担者。校长要发挥领导作用,就不能高高在上,应该勇于参加教育教学实践。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能停留在理念的更新和理论的学习,更多的是去带头实践。一方面,校长要树立终身学习观,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并引领教育干部和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另一方面,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好教师,要带头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处理好指导和实践的关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学校的科学、快速的发展。

二、有效的课程管理是提升校长领导力的关键

新课程实施后,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成为中小学教学发展的重要课题。新课程一方面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可能,同时也要求教师和学校领导在新课程发展自己,教师应该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成长。新课程的有效管理,校长对新课程实施和推进的领导课程能力,是校长提升领导力的关键,校长应该在新课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和发展自己,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和推进新课程。

1.校长应该是新课程实施和推进的带头人

校长应该是新课程实施和发展的带头人。在坚持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努力构建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体系。

(1)探索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将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教学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靠灌输和题海训练去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况,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求知和发展去转化。

(2)推动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的核心是教学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学,将理念转化为课堂中教师教学自觉行为,是学校课程领导成败的关键所在。新课程要求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方法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中小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目标。校长要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就必须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完善课程体系,构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和新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3)引导教师在新课程中发展自己。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发展自己,在新课程中不断地提高和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始终关注的问题。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与财富。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者不仅要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更要知晓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在不同阶段,给予教师不同的关注与支持,营造多维的成长空间,推动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校长要努力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制定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将学校的发展愿景与教师个人发展方向、发展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机制 ;培育有利于教师进行开放性学习、交流的学校文化 ;开辟学科校本研修通道、创设良好的研修氛围 ;建立和健全学校的课程开发组织,形成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为教师专业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校长成为“新课程教育方式的执行者”、“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促进者”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2.把新课程的实施作为校长的中心工作。

新课程的核心是构建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三级课程体系,新课程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教育改革的长期任务。校长要提升对学校教育与教学的领导力,就应该把对新课程的组织和领导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不能存在功利主义,把课程的实施作为学校的门面。作为学校课程改革领军人物的校长,对新课程改革应该有全面而系统的思考,整体地把握,只有高瞻远瞩,才能运筹帷幄。在当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体制下,学校不能除了分数还是分数,应该认识到学校教育除分数外还给学生带来什么,认识到学校教育应为学生明天的可持续性发展负责,应该认识到学校教育不单纯是为少数人升学服务,而是一种面向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持续、健康发展的均衡教育 ;教育是科学,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施以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依据学校发展历程,文化底蕴,校内外资源和办学条件,努力形成富有个性的课程特色。因此,校长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它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是一次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是学校文化重建的有力措施。校长应成为学校“新课程教育思想的引领者”。

三、进步的校园文化是提升校长领导力的保证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品位高低的直接体现,也是学校发展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是学校大德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进步的、高雅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品位,还为学校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所不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的学校是一所没有高度的学校。真正的教育就是要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用文化点燃人们心中熊熊不息的火炬。文化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精神。当学校文化充溢于整个校园时,就形成一种氛围,称之为“文化场”。尽管它不可触摸,却是客观存在,浸润和濡染着在场中的每一人,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学校文化建设包括很多方面。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也是校长领导力发挥的保证。作为校长,必须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学校发展和提高育人功能的主要阵地。

1.抓好学生社团建设

新课程实施后,中小学的社团以及功能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社团的出现和开展,不仅活跃了学校的学习空气,还提高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构建了以生为本的校园文化。校长要从文化的高度、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学校,结合学校传统、结合学校面临的冲击,以独特的眼光,创建适合本校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

2.设计和管理好校园文化建设

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领导和设计,是校长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精心规划,严密设计。校长必须明白,学校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本学校的学校文化的特色是什么、如何建设学校文化,制定适合学校实际与发展的校园文化规划。

校长是学校的第一管理者,校长不仅承担着学校的行政事务、教学管理等任务,而且更肩负着学校文化的策划与管理。传统的学校管理将学校文化的建设看作是党政或者工会负责的工作,校长一般不思考这方面的事情。其实,组织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所以对学校文化的管理是校长的主要职能。

3.提升校长的文化魅力

校长的人格魅力是学校管理中校长领导力的重要体现,在学校教育中,校长的人格魅力集中体现在“以德感人、以才服人、以情赢人”上。在社会飞速发展变化的今天,校长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教育使命。校长专业化,意味着校长必须具有教育理想和教育精神,意味着校长必须成为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创新者,还意味着校长必须具有反思意识和研究激情,而且特别要拥有历经亲身体验的“实践智慧”。校长的专业化水平决定着一所学校发展的高度。

校长要走出课程领导力的误区 篇9

第一, 要抓得准。如果不准, 再用力也没有用。准在哪里? 就是抓住核心、抓住根本、抓住重点。我认为, 当下的核心是理念;根本是教师;重点是教学。任何教育, 最为根本的是教师, 要通过教师将课程理念内化, 将教学行为转化, 从而使课程目标达成。

第二, 要抓得活。只有活了, 才有生命力, 才有生命活力。机械呆板的课程领导力是不会有活力的。而怎样活起来, 我认为要激活全体师生的自觉性、思考性和互动性。所谓激活自觉性, 就是要变“要我”为“我要”;激活思考性, 就是要变呆板为智慧;激活互动性, 就是要变群体为团队。群体或团队的主要区别在于团队具有自觉性、思考性和协调性。

第三, 要抓得实。只有实, 才有实效, 才有实力。怎样才能实?要实在规范、实在过程、实在细节。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有最基本的规范, 包括步骤的规范、做法的规范, 其次要有优化的过程, 包括程序的优化、环节的把握, 最后还要注重细节, 包括操作上的细节, 要求要具体。

抓得准、抓得活、抓得实, 说说容易, 做起来难, 他不仅需要校长正确的思想理念, 高超的能力水平, 还需要校长摒弃世俗的浮华, 潜心于教育, 心无旁骛, 执著追求。这就是校长要着重修炼的内容, 或者说是当前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核心所在。

在理解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过程中, 还有一点很重要, 要防止三个误区:

误区一:校长课程领导力就是抓教学成绩———要把握方向、贯彻方针、遵循规律。

首先, 校长应在把握方向的前提下抓好教学。校长要在把握学校发展方向, 统整学校全局的前提下, 聚精会神地抓好教学。校长不是教导主任, 校长更不是骨干教师, 校长应该发挥校长的独特价值, 他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思想支配着行为, 而行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 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从而转变教学行为, 把握教学方向。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 都要将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自己的责任, 如果质量上不去, 就是责任未尽到。

其次, 校长应在贯彻教育方针中抓好教学。无论何时, 全面发展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教育方针。所谓质量是各科教学的质量, 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质量, 不能考什么就重视什么。在全局上, 需要校长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把握, 指引正确方向, 否则又会走进教育改革前的死胡同里去。

最后, 我认为校长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抓好教学。不能一提教学质量就是加班加点, 就是题海战术。搞得学生苦不堪言, 家长怨声载道。我们追求的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是以减轻负担, 提高质量为目标。这就势必要研究、探寻规律, 按教学规律从事教学。这是一个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追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误区二:校长课程领导力就是自己懂教学———要抓研修促教师提高。

校长不仅自己要懂教学, 更重要的是要让所有教师会教学。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在于如何让困难的教师不困难, 如何让骨干教师发挥作用, 而不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一个人的教学水平有多高。一所成功的学校, 成功之处并不仅仅在于那些优秀的教师, 更在于能让一部分教学有困难的教师教得有质量。要托好学生测试质量的底, 要托好教师教学质量的底。这个底托不住, 教学质量讲一百年也上不去。当然, 这部分教师中情况各有不同, 既有态度上的困难, 也有能力上的困难和经验上的困难。要着力抓教龄在五年以下新教师的系列培训, 对个别困难教师进行跟踪听课、跟踪分析、跟踪改进。而另一方面, 如何让骨干教师发挥作用也是需要校长考虑的问题。所谓骨干就是能在群体中起支撑作用的教师。现在的问题是不少骨干教师只能管好自己, 不能起到支撑作用。因此, 学校要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师、教育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 与骨干教师签约明确责任, 让骨干教师承担起带领教研组、抓好学科组、师徒结对等任务, 并对骨干教师进行考评奖励。

要使每—次教研活动更有效, 一是要清楚校本研修的本义。即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 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 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 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再实践。二是要优化教研活动的流程。具体的流程是:各自准备———观察比较———同伴互动———倾听指导———反思札记———实践尝试。三是要实现教师、专家、领导的优化组合。教师是基础, 是主力;专家是引领, 是指导;领导是组织, 是实施。关键是教研前的准备和教研后的实施。

要使反思改进更自觉, 形成反思的意识、反思的习惯、反思的风气。教师的自我反思意味着教师对自身行为负责, 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上的任何行为都要思考其后果。

这是自上而下的反思。校长、骨干教师、教研组长、教师都要学会反思, 都要寻找自身的问题, 都要找到改进的方向和方法。这也是自始至终的反思。从各种计划的制定 (学期计划、教研组计划、自培计划) , 到各种场合以及教研活动的发言, 再到期末各级各类的总结交流, 都要体现反思的要求。任何发言都要体现反思的特点。不要一味地介绍自己的经验成果, 而要追寻存在的问题, 找到改进的对策, 这更是深刻有效地反思。反思不是唱自我错, 而是寻找问题、总结经验, 目的是为了做得更好。衡量反思是否有效主要看行动是否有改进, 成效是否有提高。

问题来自哪里?来自学生的问题———应是我们教研中关注的核心问题;来自教材的问题———应是我们关注的基本问题;来自教法的问题———应是我们教研中关注的关键问题。

最后, 还要使合作交流更有需要。要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 学会借他山之石攻玉。在学校的发展中, 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交流和讨论。如, 公开课与家常课的联系和区别、课内与课外的联系和区别、练习的数量与质量的联系和区别、各年级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等等。第一个层次是在学校内教研组之间的合作交流。语文组、数学组、外语组、其他组都有自己的 长处, 相互学习, 有利于提高。以组外促组内的学习交流, 组内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要进一步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 与兄弟学校进行合作交流, 尤其是发挥合作研究体的作用。还要进一步与本区、本市、各省市的教育同行开展交流合作。我们需要在开放交流中锤炼大气, 厚实底气, 激发灵气。办好学校, 提高质量。

误区三: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就是深入课堂———抓教学管理 (抓班子, 抓组长, 抓每位教师的自觉) 。

1.要使教学的流程更优化。我们注重教学规范的形成和转化。教师教学的总体规范, 文本上有的是, 如何形成具体的, 教师认同的, 实际需要的规范, 看来还有这个必要。我们对教学流程的五个环节, 对更具体、更细小的环节, 都进行过交流研讨, 形成了一系列的规范文本。我们的做法是:选择专题———开展讨论———组织交流———归纳整理———开展讨论———参照实施。

2.要使教学的每个环节更细化。要使教学流程精细、精致、精彩。教学流程一般有五个环节, 但每个环节其实还可以细化, 如, 作业这个环节, 就有作业的设计、作业的布置、作业的批改、作业的订正。我们对作业的四个环节进行专门的研讨, 这些环节中还有更具体、更细化的操作细节。只有到了这个份上, 才算是落实了, 只有这样, 困难的教师才会不那么困难。

3.要使教学的行为更有效。这里要解决两大问题。一个是哪些教学行为是无效的;一个是怎样的教学行为是有效的。要使教学的规范要求更好地落实, 这样就能不断地将经验上升为实践智慧。

哪些教学行为是无效的?我们要发动教师一起来寻找, 一起来梳理, 一起来矫治。如, 抄备课是无效的、过多的提问是无效的、随意性的课堂讨论是无效的、控制不好班级纪律的教学是无效的, 还有过滥的练习是无效的等等。同样, 怎样的教学行为是有效的?也要组织讨论、梳理、要形成规范、进行推广。

校长课程领导力 篇10

1. 有序的走班走校

进入美国高中各学校,与国内高中最大的差别是学生没有固定行政班,没有班主任,没有固定的教室,每人有属于自己的课程表,每天按照课程表走班走校上课。课间大约只有6—7分钟,但学生在走班上课中匆忙而又井然有序,很少有迟到、早退或缺席现象,教室内和走廊也看不到学生凌乱的杂物和垃圾,看不到学生在课间的嬉笑吵闹。课堂上师生互动,气氛活跃,但课堂秩序并非我们想象中的散漫、自由。

2. 机构简单高效

从我们走访的印第安纳州的七所高中来看,校内的机构管理相对比较简单高效:一名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工作,3—4名副校长(或叫助理校长)分管行政、学生、教学工作,下设训导处(或叫学生部)、教导处、体育部、辅导室等机构,有的学校还有心理咨询室。教师按照学科分系(或叫教研组),每个系有一个供教师集中交流的大办公室,教师备课上课均在教室。因此,美国高中内部的管理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围绕课程核心的“系、部”管理机构。

3. 制度完善严密

无论是学生的选课走班走校还是内部的系部管理,校内完善的制度和严密的管理是根本保障。据了解,每个学校都有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和惩罚机制。例如,1956年建校的印第安纳州的北中心高中(公立)有学生3 200名,教职工250名,其中专任教师185名,包括校内警察、校医等在内的管理人员达65名。该校印制了各种颜色的纸,粉红色的纸供教师课堂记录用,绿色纸供行政管理人员记录用。训导处专门印制学生违纪处分表(一式四份),学生一旦有违纪现象,将及时由训导处教育并记录,违纪记录跟踪至高中毕业。据了解,学校每学年均有学生因违纪而被开除,人数最多的一学年达5%,开除后的学生被送往州改造中心教育改造。

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有限空间

当我们与两所公立学校校长交流,询问学校有何办学特色及优势时,两位校长茫然而顾左右,这让我们感到困惑。按照我国的办学理念,目前的趋势是改革“千校一面”的局面,尤其是普通高中强调办学特色和优势项目,但这两所普通公立高中却难以体现特色和各自的优势。我们进一步了解才发现,美国普通高中实行就近划区招生,同类学校条件相当,课程相同,生源相近,均为走读。同类学校特色、优势不明显这也可以理解为教育均衡化、公平性的一种体现吧。同时,属于学区统一管理下的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其自主开发的空间很有限。

美国课程实施分级管理,即国家指导下的地方分权制度,各州教育局和教育委员会负责制定本州的课程标准、毕业标准、测验标准和必修课程的成绩标准,为地方学区提供各种必要的资源。对课程领导起实际作用的是学区,学区拥有极高的自主权,各学区根据本州的课程标准选择不同版本的教材,学区组织专门的课程委员会依据州课程标准编制具体课程。学校根据学区课程安排及教材选择进行本校的课程设置。美国中学采用学分制,开设选修课的空间较大,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和本地区的特点向学区申请校本课程,这样学校在课程安排、教学方式等方面享有更大的改革空间。因此,我们所理解的美国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应体现在课程的选择、实施和管理上。

三、反思与体会

深入考察访谈后,考察团进行了交流反思。任何的改革都必须基于实际但不能墨守成规。所谓“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教育的发展需要理想,更需要结合实际。中国的国情与美国不同,我们的新课改不能照搬,必须取长补短,有效借鉴,立足长远,循序渐进。

1. 严格管理下的习惯养成

我们的课程改革的显现特征是选课走班,但很多教师都担忧会不会“乱套”。此举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以“行政”为核心的校内管理机制,而转化为以“课程”为核心的管理机制。但万变不离其宗,有效的管理关键取决于制度的完善、严密及执行力,美国学科教师的“蹲班”与学生的“选课走班”已经成为师生习惯的行为养成,尤其是对学生严厉的惩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值得我们借鉴。相信只要我们能突破陈规,贯彻新课程理念,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和严格的执行力,新课改将会被有效推进。

2. 统一课程下的资源整合

从美国课程分级管理体制看,学校课程领导力或者课程设置开发的空间和自由度有限。美国高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对课程的实施及对课程资源的自主整合,并非对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开发需要科学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所以我们倡导教师要具有课程自主开发(或二次开发)的能力有点勉为其难,也容易造成自主课程泛滥,值得商榷,建议加强课程的统一管理和课程资源开发的科学论证。

3. 校长后的菜单式培训

上一篇:生产计划体系下一篇:偏旁部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