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实验教学

2024-07-12

研究实验教学(精选十篇)

研究实验教学 篇1

1.1 教学实验法

1.1.1 实验对象

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2009级排球专业学生。

1.1.2 实验设计

随机抽取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2009级排球专业两个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将其中一个班设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照班,每班25人,男女比例相同。总学时:32学时。

1.1.3 实验步骤

实验前,采用单盲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身体机能与排球基本技术的测试,确保两个班的学生的身体机能和排球基本技术大体一致。实验中,确保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实验班采用研究型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两个班在教学内容、教学时数上均无差异。实验后,进行测试(后测),并进行对比检验(T检验)。

1.1.4 实验控制

实验的前测和后测安排在教学实验开始前和结束后的2d内进行,确保实验内部效度。

实验对象采用简单随机的抽样方法进行选取。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前的检测,测验内容包括身体机能和排球技术。确保两个班学生的身体机能和排球技术水平基本相同,以做到同质比较,增加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两个班在教学内容、教学时数上均保持一致。实验班的教学由本人担任,对照班的教学由一个能力和水平与本人相似的教师担任。

两班学生理论知识的笔试在同一考场进行。术科的测试要求两班学生打乱顺序、同时、同场地进行。

1.1.5 教学过程设计

研究型教学的程序为:确定问题创设情境——析因果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结果反馈师生反思。

1.2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

1.3 问卷调查法

在教学实验后,向实验班的学生发放问卷,了解他们的体会和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前测结果与分析

为了测试研究型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用效果,在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同学进行前测,经检验所得出数据显示两班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2)

从表(1、2)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机能的得分P>0.05,同时,两班学生排球基本技术的得分P>0.05,说明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本实验做到了同质比较,保证了实验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

2.2 实验后测结果与分析

经过数月的教学,对两组同学从以下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第一,排球基本技术评定。第二,理论成绩评定。在排球基本技术考试中,由我校三位有经验的教师主持考试,考试结果采用取平均值的方式。理论学习形式,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随堂讲授一些常识性内容与考试同时进行,考试形式采取开卷考试,客观题和主观题(开放性问题)两部分组成,比例为客观题60%,主观题40%。

2.2.1 研究型教学对学生排球基本技术掌握的影响

由表3中可以看出结果都是P<0.05,试验后两组学生测试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说明研究型教学应用于高校排球课教学中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技术水平。

2.2.2 研究型教学对学生理论课成绩的影响

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是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基本条件,是学习运动技术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实验后对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进行了测试。从表4中可以看出,P<0.05,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理论考试成绩呈显著性差异说明研究型教学方法应用于高校排球教学中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通过研究型教学使学生在理论方面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3 研究型教学在高校排球课中的可行性分析

2.3.1 研究型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研究型教学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实践操作、合作交流,拓展了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范围和途径,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和更多的发展机会,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信息处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造力等,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开发了学生的体育创造潜能,促使教学、学习、创新同步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和终身体育能力。

2.3.2 在普通高校排球教学中开展研究型教学的优势

大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排球课程的特点使得在该门课中开展研究型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学生步入大学阶段后,其生理和心理品质逐渐趋于成熟,储备了比较完备的基础知识,对某一个知识领域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体现出了更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些特点使得在大学生中开展研究型教学更具可行性。

通过研究型教学做到了以教促学、相互尊重、共同提高,建立和谐、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排球的兴趣,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运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的合作辅导,特别是认知水平相近的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往往比教师更能促进他们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了学习小组的能动性,增加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合作式学习能力,加快掌握了正确的排球技术动作,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学习效果。

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能优化教学目标、强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速掌握正确的技术技能。

通过教学实验证实,实验班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排球的基本技术和理论水平。

3.2 建议

研究型教学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从模仿到独立再到创新,逐步提高发现的能力。

研究型教学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探索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等等。

研究型教学在排球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仍是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相统一的发展过程。教师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思想、学习等状况,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了实践研究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2009级排球专业学生的课程为依托,开展了教学实践活动。经过教学对比实验发现,运用研究型教学的实验班在技术和理论考试成绩上都明显高于对照班。实验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反映出研究型教学比传统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实验研究3 篇2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八十八 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实验研究(3) 老师们听着我的讲座,都认为好。我笑了,以为大家都听懂了,接受了,认为改革马上就可以实施了。然而,讲座结束,我与几位校长闲谈的时候,我的头上马上被迫了一盆冷水:“你讲得有些东西,听起来却是很好。不过,说实话,多数东西,我们还听不明白。” 什么?听不明白?怎么会呢? “是的。你讲的有些理论,我们实在听起来费劲。你想呀,有几个像你这样学了那么多的理论的?你理论讲得太多了。像我们这些校长还听不明白呢,老师能有几个听明白的?不如,你讲一讲怎么办。”他们给我提建议。 那怎么可能呢?搞课程改革,如果不先转变观念,不先树立起新的理念,能行吗?我自己问自己了。 不过,看来,我的辅导,的确理论讲的多了。在上海学习的.时候,张来春的文章不是告诉我们“老师学习新理念的时候,存在两类理论的沟通的问题”吗?我怎么就忘记了呢?对了,案例辅导,是很好的方式。 于是,结合着黄全愈《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在美国》中介绍的黄矿矿写“研究报告”、我过去教学中给学生个体辅导小论文《彩虹为什么是弧形的彩带》和指导学生写“小动物”的例子,引导教师学习这些案例,分析其中的研究、作文,终于,教师在具体的实例分析中,认识了“研究对作文的好处、对认发展的好处,研究与作文的整合方式”。 就这样,我要从城里跑到乡下。每次要用一天的时间,每天,要很晚才回来。 三个学校的培训工作,我整整用了两周多的时间。 [1]

研究实验教学 篇3

高校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过程中创造和使用的一系列原始资料,是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整个教学史的缩影和见证,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展现整个教学史的全貌,反映高校的整个教学活动,是办学的依据和凭证。高校教学档案多属于原生态材料,它既能客观、真实、形象、具体地反映各高校基层单位的教学、教改和管理实际,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校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轨迹与质量。教学档案是教学科研工作的结晶,是教师通过不断积累和反思教学、提出问题、改进教学的信息资料库,是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依据和参考资料,是了解教学内容、考察学校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术交流的信息源。

教学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依据。因此,教学档案不仅要作为一个工作系统来管理,而且要从办好学校的高度来抓好这项工作。

二、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模式

所谓教学研究型高校指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教育发展观为指导,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把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的高等院校。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同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谋求并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的长远发展。

对于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从管理方法上可以采用分级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服务方式上可以采用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

1、分级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模式

(1)分级管理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是指根据高校行政管理层次的划分对教学档案进行分级管理,即在校级教学档案部门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在各院系设立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对教学档案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校级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和教学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对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和立卷归档的原则及程序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凡是涉及全校招聘、招生、教学/考试安排、学籍及学位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等的相关文件归入校级档案管理部门统一保管,各院系产生的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文件及研究成果等可由院系档案管理部门保管。这样既有利于优化馆藏,也方便各院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利用。

(2)分类管理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是指根据管理对象的特点将教学档案分类进行管理。从校级教学档案管理的角度看,可以把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分为以下几大类:第一大类是教学文件及规章制度,包括《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文件汇编》,《规章制度汇编》,学校及教务处下发的各类文件、规章、规划、计划、总结、各种重要会议记录原件、承办结果等;第二大类是教师档案,包括教师基本信息统计表,晋升职称申报批准材料,教师深造证明,进修、高访登记表,工作量考核表及考核结果总汇、评选文件、资料及获奖证书复印件等;第三大类是科研成果档案,包括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成果转化及获奖情况,发表的学术论文、论著(译著)、编撰的教材、省内外讲学及出国讲学的讲义等复印件等;第四大类是教务、考务档案,包括了在教学、考试过程中高校对各项资源的统一调度和安排的记录等;第五大类是学籍档案,包括本校所有学生的学籍档案及学生在校期间的有价值的档案材料等;第六大类是学位档案。

从院系级教学档案管理的角度看,可以把教学研究型高校的教学档案分为以下几大类:第一大类是教学建设档案,包括教材档案、课程档案、教学档案、实习档案;第二大类是教学管理档案,包括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表、考试安排等教学过程档案;第三大类是教学成果档案,包括科技制作、毕业论文成果等。

在整个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采用分级管理和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一方面有利于高校从宏观角度加强信息的统筹规划、收集和利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各院系对于专业信息的深层次分析和使用,有利于对问题的灵活把握和处理。

2、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

教学档案保管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是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教学档案价值的有效途径。新形势下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就是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探索教学档案的现代化管理,通过网络为广大师生服务,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档案的服务水平。

前面提到的分级管理和分类管理相结合模式是高校教学档案资源管理方法的应用模式,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手段和资源开发方式看,最重要的模式就是教学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所谓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实际上就是以为利用者提供方便、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学校、服务教育为目的,进行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纸质文档的数字化处理,形成电子文档;二是档案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以解决档案的组卷、查找和利用问题。尽管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将长期共存互动,电子文档并不能完全替代原始手写档案和纸质文档,但教学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将大大改善其管理和利用的效率。同时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方式的网络化,即档案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和信息系统为使用者提供教学档案信息的查询以及档案信息的统计、分析、报表制作等服务;二是教学档案管理主体的多样化和网络化,以前档案管理的主体就是特定的档案管理人员,网络化信息服务模式的档案管理的管理主体不单包括了传统意义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同时将教学档案的使用者转化为档案管理主体,并分别赋予不同类别的管理主体相应的权限,比如学生也可以成为教学档案管理的管理主体。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增加、编辑自己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经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审核确认后即生效存档。同样,新的档案管理系统还存在其他各种不同类别和权限级别的信息提供节点。这种网络化的教学档案信息系统不但能统一处理各种信息和数据,避免自相矛盾,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来收集、共享,降低了劳动成本,同时也解决了重复劳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剑卿:《浅议教学档案的管理模式》,《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5):141-143。

2、冯睿琳:《试论高等学校档案的价值》,《兰台世界》,2008(8)上半月:50。

3、刘连玉:《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模式及科学管理方式探讨》,《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5(6):39,41。

4、倪丽娟、马龙慧:《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探索》,《兰台世界》,2006(3)理论版:38-39。

5、潘晓君、张大莲:《系级教学档案管理模式研究》,《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6):59-60,62。

6、李淑艳:《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创新模式思考》,《经济管理论坛》,2005(12):47。

7、郭燕辉:《高校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探究》,《中州大学学报》,2008(6):101-102。

8、周凤梅:《浅析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图书与档案管理》,2007(35):189,218。

9、崔军:《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活动探析》,《高等理科教育》,2008(1):103-105。

10、吴慧红:《教学档案的作用与管理对策研究》,《兰台世界》,2008(8)上半月:12。

*本文为山东工商学院校级课题(2008G51)的研究成果。

研究实验教学 篇4

一、教师做好正确引导,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之下, 高中化学教师应该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 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 与时俱进,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 充分扮演好自身引导角色,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通过各种有效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 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之上, 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的全过程, 这样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 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塑造品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 通过开展实验教学,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他们对课堂的参与性更加有利于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以及运用能力, 有利于他们优良品质的发展形成. 此外, 在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以及沟通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交流机会增多, 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

例如, 在对实验课题方案进行设计的时候, 很有可能会出现很多种思维方式, 到底哪一种思维方式更加科学合理, 效果更加显著. 此时, 就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探讨, 教师们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为若干个小组, 由小组成员之间自行讨论, 鼓励他们自主研究, 并详细记录研究的方法、结果. 等待学生讨论结束后, 可由各组做出代表进行发言, 结合本课堂的主题, 引入教学内容, 对每个小组所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正确评价, 比较最终选出最为合理有效地设计方案. 在整个合作与探讨的过程当中, 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思维, 自由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 同时通过与他们的对比意识到自身不足, 加以改正,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课本优化实验设计方案, 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编化学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化学实验基础之上把传统的实验教学改成探究教学. 在探究过程中, 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合作、交流、探讨. 自觉构建化学知识体系, 通过亲身操作, 进一步培养自身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 为此, 高中化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本, 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方案, 抓住试验中会出现的异常现象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

例如, 在进行浓硫酸与铜反应 ( Cu+2H2SO4 ( 浓) =Cu SO4+ SO2↑+2H2O) 实验的时候, 从理论上来看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应该为蓝色, 而且实验过程应该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 学生在试管的底部还观察到了很多黑色的沉淀物, 这给学生产生了很多疑惑. 到底实验过程是否出现了问题? 还是某些化学性质并未完全了解. 针对这个现象, 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 把导致实验过程初选异常情况的因素进行讲解, 溶液浓度的升高, 试剂加入先后顺序不同以及温度的控制等都会给实验最终结果产生影响. 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 学生可亲自观察和体会到实验中可能会发生的种种异常现象, 进而提出疑问, 针对疑问进行探讨, 寻求答案, 无形之中不但培养了探索科学的精神, 还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记忆, 促使他们在实际的探索过程中体验到化学的魅力, 从中获取更多的快乐, 进而提升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在课堂中融入微型实验,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鼓励在课堂中大量引入微型实验, 实验器材小巧携带方便, 每位学生可配备一套, 在教师的指导下, 紧跟教师操作实验步骤, 加强对实验的理解, 亲身体会其中奥妙的变化[3]. 此外, 在实验过程当中, 教师要把实验的目标向大家讲解, 把实验中具体的注意事项以及出现的现象详细解释, 要求学生按照课本要求, 认真操作, 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后, 充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进一步巩固知识.

例如, CO、CO2和水的总质量为27. 6 g, 若其中水的质量为10. 8 g, 则CO的质量是 ()

(A) 1.4g (B) 2.2g (C) 4.4g (D) 2.1g和4.4g之间

分析:此题考查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 解析过程中可运用十字交叉法:

方法1:CO、CO2总质量:27.6 g-10.8 g=16.8 g, 生成CO-CO2共0.2 mol×2=0.4 mol m (CO) =28 g/mol×0.05 mol=1.4 g, 答案: (A)

方法2:列关系式C2H5OH3H2O

解得x=0.2 mol, 设0.2 mol CO、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y、z,

则CO 28g/mol×0.05mol =1.4g

四、利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在探讨“离子反应”这一教学环节的时候, 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问题导入,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可以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水溶液中, 那么如果把不同的溶液混合后, 溶液中的离子会不会依然存在? 可让学生根据视频的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际操作, 并仔细观察, 得出答案. 通过这种方式, 提升实验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 感受化学实验的趣味性.

五、创建正确评价综合体系, 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功与自豪感

很多相关心理调查证明, 当学生在某一方面取得骄傲的成绩, 并受到赞赏后, 内心的成功与自豪感会得到提升, 给予鼓励会后促使其具有更大的动力, 并在这一方面进行更深一步地探索, 以此获取更多的荣誉感, 满足内心需求. 为此, 成功自豪感是促使每一位学生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创建正确评价综合体系, 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功与自豪感, 让他们感受到更多成功带来的喜悦感, 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自主探索的学习精神, 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可得到实质性的进步.

综合上述可知, 化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 学习难度较大, 需要在实验教学过程当中, 摒弃传统额教学理念, 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 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 加强实验操作性, 教师做好正确引导, 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加强思维能力的开发以及培养, 大胆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探索实验规律, 才符合现今新课改的实际需求, 达到实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文林, 欧阳津.基于问题解决原型建构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初探[J].化学教育, 2014, 25 (11) :110-113.

[2]徐琴.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探析[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2014, 89 (6) :772-775.

研究实验教学 篇5

第一阶段(研究阶段 2012年11月)

一、课题研究活动思路

初中物理课程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基础性自然科学课程。《初中物理新课标》明确提出:“物理过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然而传统的农村初中物理实验尤其是课堂演示实验仅注重了演示,而演示的效果是教师很少考虑的问题,甚至个别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课堂中以黑板为实验场地,以教材实验图为器材,让实验的功能大打折扣,造成学生动手能力极差,甚至出现了有些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极差”现象。

在物理教学中,就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跟不上了。连物理较好的学生,在演示课时,都没精打采,不愿积极参与实验。在物理测试中,实验探究题失分较多。随着物理概念的增多,更抽象,实验难度的加深,知识面的加宽,学生对物理就望而生畏了,对学习物理也没了兴趣。我们该怎么办呢?于是,我和陈志勇老师就萌发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确定了《提高农村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尽管我们从教多年,但这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对参研人员来说还处于陌生和摸索阶段。因此,参研人员要收集与课题有关的理论来学习。

二、具体安排和要求

1、收集与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借鉴和学习成功人士的经验来指导我们课题的顺利进行。

2、学习与课题研究有关的知识,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课题研究,弄清课题研究要做什么,该做哪些工作,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

3、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在县研训室专家陈老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研究方案。

4、填写申请·评审表。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 2012年12月—2013年9月)

一、指导思想

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关键,是重点时期,课题研究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培养学生对物理演示实验的兴趣,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实验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验抽象思维能力。以班级为基地,营造良好的实验探索氛围,指导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以及解答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技巧。探索出学生探究实验的良好方法,学习策略,解题技巧。同时展示课题组最新的科研和教学成果,促进参研老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阶段目标

1.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状况。

2.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通过老师动手学生观察思考,师生共同动手观察实验,老师动手学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养成良好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习惯,提高物理学习能力。

3.提高参研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学指导能力,从而提高物理成绩。

三、具体安排

10月份:

制定本阶段研究计划

11月份:

1.做好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物理学习状况,写出调查报告。

2.课题组老师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12月份:

1.精心设计演示实验教学教案

2.做好课堂演示,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

2013年1—3月份:

1.多上实验探究研究课,重在指导学生实验探究方法。2.让学生进行课内、课外探究实验训练。

3、指导学生怎样做阅读理解题。2013年4—5月份:

1.加强探究实验指导。

2.精心组织学生参加课堂实验探究。2013年6—8月份:

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注重案例的评析与整理工作。2.总结出培养学生物理探究实验能力的方法。

3.参研老师加强理论学习,让自己的实践研究上升到理论高度。

2013年9月份:

1.加强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

2.进行教学反思。

第三阶段(研究阶段 2013年10月)

一、课题活动思路

重点是排除困难,修改论文,整理资料,做结题工作。

二、具体安排

1.注重个案分析。

研究实验教学 篇6

关键词: 教学行动研究 高职英语 写作教学

一、教学行动研究的步骤

最早提出“行动研究”这一概念的是著名的心理学家Kurt Lewin。Lewin(1946),Corey(1953),Kemmis(1982)和McNiff(1998)分别提出了行动研究的四种模式,其中McNiff把行动研究分为五个步骤: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方案;效果评估;在评估基础上发现新问题,准备研究下一个问题。由于该模式易于实施,因此笔者采用它作为研究依据。

二、教学行动研究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问题

(1)发现问题。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为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大专一年级的四个班级,所使用的教材是《知行英语综合教程》,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一种类型的应用文的写作。通过分析第一学期的写作及格率,笔者发现四个班级的写作及格率都低于30%,其中班级及格率最低的仅为23%。

(2)调查与分析。为了进一步明确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四个班级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写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词汇使用单一;人称不一致,时态混乱;语篇连贯性差;格式不符合要求。

2.解决方案

(1)讲授构词法,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词汇是构筑语言的基本材料,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学习者就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谈不上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而构词法则可以帮助学习者迅速扩大词汇量,比起传统的死记硬背方法有事半功倍的优势。例如,当学生知道dis-为否定前缀后,他就会快速明白dislike,disappear,disability,disadvantage,disconnect,disarm的含义。

(2)改变语法讲授方法。学生在高中时已经系统地学习过语法知识,很多学生对语法学习已经丧失信心。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讲授,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例如由于人脑对于图片的记忆能力是文字的1000倍,因此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3)扩大英语阅读量。由于缺少语言学习环境,阅读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语言输入方式。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只有当读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时,才能产生语言习得。所谓“可理解的输入”指的是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因此,教师在课前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符合单元主题和学生水平的阅读材料,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语言输入量,还可以避免中式思维模式对写作产生负面影响。

(4)强调写作格式。在每次写作课开始时,教师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阅读材料内容,归纳总结该应用文的格式。通过支架(课前阅读材料)的帮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

3.实施行动方案

根据教学安排,笔者每两周上一次45分钟的写作课。每次课上,会根据应用文的类型,讲解该类型应用文的格式,常用语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词汇、语法等知识的渗透。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等方式,记录学生的变化。

4.反思行动结果

首先笔者发现四个班级第一学期末写作及格率都不超过30%,然后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笔者在第二学期教学过程中使用了上述的解决方案。结果显示,经过一个学期的贯彻执行,四个班的写作及格率都达到70%以上,其中2014地质二班提升幅度高达50%,这说明笔者设计的解决方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身兼数职,即设计者、实施者、评估者和使用者。通过本次教学行动研究活动,笔者发现除了学生的写作成绩得到提高之外,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提升。通过本次研究,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和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得到改善。学习和开展行动研究尤其对青年教师意义深远,它可以帮助年轻教师尽快地适应教学工作,并联系所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际,并在实际教学中检验理论,走上科研之道(胡莹,2003)。

参考文献:

[1]Lewin,K.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46,(2):34-46.

[2]Corey,S.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School Practice[M].New York:Teachers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53.

[3]Kemmis,S.McTaggart,R.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2.

[4]McMillan,Schumacher.Research in Education[M].New York:Longman,2006.

[5]胡莹.大学英语写作运用教学行动研究的探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03:21-24.

研究实验教学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9月—2009年1月对江西教育学院武术选项课两个女生班级(每班32人)进行实验研究。首先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及体育基础知识测试,经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属同一水平,样本真实有效。本实验以24式太极拳为教学内容。两班学生均未接触过24式太极拳,也没有学练过任何太极拳,说明在教学实验前两班的基本条件一致。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对实验班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地学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实验时间为18周每周2课时,总计36学时。

为了使教学活动过程中能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笔者根据武术课的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了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程序,目的在于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起辅助、引导作用。

1.2.2 问卷调查法

实验后,向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发放自编的《学生体育研究性学习认识情况调查表》,用以了解实验后学生体育研究性学习认识水平变化情况。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FOR WINDOW13统计分析软件对有关数据资料进行T检验,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体育学习兴趣的差异进行出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后测试结果

2.1.1 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的影响

从对比结果可以看出:50米,T=1.41, P<0.05;800米,T=1.82, P<0.05;仰卧起坐:T=1.88, P<0.01,实验班和对照班差异显著,实验班体质健康标准三项测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班。由于实验教学针对性强,学生学习、锻炼目的性明确,参加锻炼的积极性高,学生能有效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从而能有效地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

2.1.2 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对大学生武术技评成绩的影响

实验后两班测试结果具有显著性试验差异,说明“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武术技评成绩。这是因为在教学中引用“研究性学习”策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这样促进学生不断思考研究性学习,从中找出错误,经过反馈可以逐步地改进学习,经过多次地反馈和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2.1.3 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对体育成绩的影响

从体育课成绩来看,实验班掌握武术技术动作和身体素质等考核成绩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班。考核成绩中两班“良好”、“中”无明显差异,但优秀率与及格率差异显著。

2.2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态度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态度、兴趣发展为目标的学习方式。对实验班学生进行的认知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持积极认可态度。

从认知能力、心理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来看,本科生较大专生、中学生更成熟,一旦确立学习目标,他们有能力选择适合自身的方法和途径去完成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教学由过去的传习型向研讨型转化,部分学生会经常上网查找资料,传看录像、图解,进行自我练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变得更为普遍。

娱乐是体育的一大重要功能,体育课亦应如此,而过去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内容枯燥陈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动探求欲受到压制,从而导致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性学习行为达到目标,其主体意识得到增强,个性得到张扬。这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情绪,并能不断地从运动中获得快乐和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也有利于学生对运动兴趣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对两班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表现出较对照班更高的积极性。

2.3 教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在回答“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和“能否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作出评价”这两个问题时,两班学生的回答较接近,实验班有45%的学生、对照班有50%的学生还不能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正确地作出评价,说明学生在“身体评价”这一环节上不清楚,或者说对如何评价自己的身体状况还不了解。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对“身体评价”这一知识点与身体素质等内容相结合进行讲解,使学生能根据要求比较直观地去对照,找到自己身体素质所对应的坐标点,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

在回答“会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学习有关体育方面的内容吗”这一问题时,两个班的学生的答案比较接近。实验班有37.5%的学生表示会,有57.5%的学生表示不会,5%的学生回答不清楚;对照班有35%的学生表示会,有55%的学生表示不会,10%的学生回答不清楚。说明学生在利用网络计算机之类的方法来学习体育方面的知识是比较少的,还需充分发挥网络等媒体的优势,促使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3. 结论

3.1 实验班学生的体育成绩(技术技能的掌握、体育运动素质方面)较对照班有显著的提高。这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主体,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学习目标,并选择学习的方式和途径。学生能够结合教师的主导意图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体育知识,进行体育锻炼,体会如何提高和运用体育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实验班学生较对照班学生对体育课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能力,能主动进行体育运动学习,练习方法也更有创造性。

3.3 实验班与对照班大学生在运用计算机网络来学习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术技能方面都有所欠缺。说明大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技能的途径还是以传统的课堂学习为主,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优势。

摘要:本文作者对江西教育学院武术选项课的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探讨在研究性学习和采用传统学习条件下, 大学生对“体育研究性学习”认识的差异, 以及其对体育成绩的影响。

关键词:武术选项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英.体育教学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体育研究, 2006.5:199-200.

[2]何秋华, 唐新发.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J].成都: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4) :42-44.

[3]王永翔.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与方法[J].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2, (4) .

[4]陶涛, 陈新华.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4, 20, (2) :76-79.

研究实验教学 篇8

曾几何时, 课题满天飞, 学者型教师遍地走。一时之间, 似乎凡学校必课题, 凡课题必科研, 凡科研必学者, 而实际上却是:

学非所教, 教非所学;研非所用, 用非所研。——有专家如是说。

科研有什么用?每天上课、批作业都来不及, 哪有时间搞科研?——有教师如是说。

其实不难发现, 我们的教科研已经误入歧途。原本为了提升教师文化素养而进行的课题和科研, 因为与教学的严重脱节, 而成为教师的沉重负担。但是职称评定要课题, 先进评选要科研, 于是“做课题”、“造材料”之说应运而生。这样的科研结果自然也可想而知。

有什么办法能让教师心甘情愿并且心悦诚服地参与课题研究呢?

2007年9月, 岳亚栋副校长主持的“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实践与研究”通过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审批, 被正式立项为区级课题, 经过两年半的研究, 于2010年1月28日结题, 并于2010年4月被常州市教育局立项为“减负增效专项课题”。专家组的评语是:“课题研究过程真正体现了减负增效, 课题研究成果在实施差异教学, 改善学生学习习惯, 提高教师开发、利用错题资源, 实施有效教学等方面, 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减负增效方法, 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推广价值……”

二、案例介绍

研究伊始, 作为课题主持人, 我就制订了明确的研究思路, 即两步法:第一步研究如何“积错”, 第二步研究怎样“用错”。

(一) “积错”的过程

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的研究并不顺利。在积错阶段, 根据教师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的实际需要, 我们就对研究之初制定的方法先后进行过两次调整。

我们最初的研究思路是:在电脑上分科目建立错题题库, 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相关错题的积累;或按照知识点进行分类, 围绕一个知识点建立一个由“典型错题+原因分析+练习测试+综合应用”为体系的错题小网络, 最终形成一个大的知识体系。但是随着研究的行进, 我们发现这样的研究方法设计很美好, 实践很困难。除了要求研究者对教材有高度把握的能力, 单单每天都将积累的错题上传到网络, 就需要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我们的研究相对“草根”, 是属于初级的积累式;而且对我们的教学实际而言, 我们主要是纠错———学生出现错误, 教师根据错误发现问题。

因此, 基于研究的实效性, 也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 在第二阶段, 我们将研究思路及时调整为填写“集错用错提高课堂效率”课题研究资料积累表的纸质资料。见下面附表。

操作很简单, 每次批改作业, 教师的手头都准备几张这样的错题积累表, 凡在学生作业中出错率超过60%的错题, 都根据积错表的要求填写下来。填写积错表, 使“发现错误—分析错误—解决错误”的过程真正落到实处。这样的做法, 实际上只相当于作了一次课后反思。所以说填写“集错用错提高课堂效率”课题研究资料积累表的纸质资料, 切实减轻了教师的研究负担, 也使积累更加及时有效。

2008年10月, 我校高标准通过省级示范学校验收, 但专家组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在小课题研究方面有所欠缺。根据学校要求, 我校教科研部门及时进行了补缺。但是作为奋战在一线的教师, 我深感“另起炉灶”的困难:让教师自己申报小课题, 申报什么?怎么研究?如何管理?一系列的问题很现实地摆在了我的面前。自行申报虽然属于量身定做, 但是教师研究水平有限, 而且课题过多不便于指导, 更加难以管理。我们的错题研究当时已经初见成效, 而且课题具有最大的广泛性, 符合学校实情。思忖之下, 我们决定将区级课题的研究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调整思路对错题进行细化研究, 也就是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需要, 紧紧围绕错题, 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研究错题在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应用, 也研究错题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于是一批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小课题出现了, 比如“用错题进行情境设计的方法”、“让错题成为有效的课堂资源”、“怎样用错题设计作业”、“用错题补差的窍门”、“利用错题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等。这些小课题涉及课堂的方方面面, 使研究更加有效, 而且也使我们的研究自然地向第二步“用错”过渡。

(二) “用错”的过程

对积累的每一个错题, 我们都“物尽其用”, 其目的只有一个: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我们最基本的用错方式是利用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 编制针对性练习题。在数、理、化学科中, 我们根据不同成绩学生练习中出现的不同错误, 编制分层次作业、编制课堂小测验、编制每月调研题目。

另外, 利用学生的“再错误”题, 进行提优补差。屡犯的错误, 对教师来说是教学的弱点;对学生来说, 是学习的难点。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际, 用错题进行提优或者补差, 均起到了极好的效果。

化学科目根据学生错题编制的学案, 广泛地应用在新授、作业、补差各个程序。

在英语科目上, 学生的错题本不仅是积错本, 而且是笔记本、复习本。

三、案例分析

回想两年多来的实践, 简单总结一下, 就是十个字:教学即研究, 研究即教学。这个观点成为我们搞课题、搞教科研的唯一策略。对这个策略的研究, 使我们将科研融入了教学中, 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着科研, 真正做到了“减负”和“有效”。而课题研究伊始,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设计恰恰实现了减负和增效。

(一) 减负

在积错过程中两次调整研究思路, 表面上看, 是因为研究进入了死胡同, 但究其根本, 却是因为研究与教学脱节。两次调整一次比一次更接近教学实际, 一次比一次更贴近教师需要, 从而使研究彻底融入了教学当中, 与教学真正成为一个整体。让教师心甘情愿的研究就是符合教学需要的研究, 也是不增加教师工作负担的研究。

使用纸质错题积累表最大的好处就是便捷、及时。教师在批改作业时, 手边放置几张积累表, 遇到错误率较高的题目, 就把它积累到纸上, 并且在表格的指引下, 研究错误产生的原因, 及时设计纠错方略, 甚至制订出避错方案。为了免去抄录之苦, 允许教师讲题目与错误解法直接剪贴, 但究错、纠错、避错则必须亲自完成。

而事实上, 纠错与究错是每个教师都要做也都会作的, 这样我们就做到了研究与教学的一体化。

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承担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 在教师备课过程中, 恰恰就是反思一栏常常缺席。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发明的错题积累表, 正好可以弥补这个不足。教师填写错题积累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反思课堂教学的过程, 而且这种反思更加及时、更加有效。关键是完全没有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

减负的第二个表现是将课题研究与小课题研究的结合。

这一结合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免除了另开炉灶的麻烦, 而且使我们的研究有了切切实实的效果。

(二) 有效

如果说减负的科研让教师参与时心甘情愿, 那么要让教师心悦诚服地参与就只能是有效的科研了。

有效首先表现在对错题应用的分类上。

小课题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细化”, 也更加“实化”。“利用错题进行情景设计的方法”、“利用错题设计课堂练习的实践”、“利用错题提优、补差”、“使错误变成有效的课堂生成资源”等一系列小课题的研究, 几乎涵盖了我们所有的教学过程, 班主任甚至能利用错误对学生进行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小课题的加入, 使我们的研究真正实现了从课堂中来, 到课堂中去;使我们的研究充满了研究味, 研究也充满了教学的味道。

有效的第二表现是我们最终为实现课题研究之初的美好设想, 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课题经过中期评估之后, 我们在专家组的帮助下, 重拾最初的设想, 这是我们为使研究有效而作出的第三次方法调整。

围绕知识点积累错题—分析错误—纠正错误—制订避错方法, 在此基础上, 实践避错方法—反思避错方法—再制订避错方法—再实践避错方法……

研究实验教学 篇9

1.1 研究对象

以研究性教学法为研究对象,以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健美操专修课的学生为实验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与本文有关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1.2.2 实验法

本实验以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健美操专修课的32名学生为实验对象,从中随机抽取16名学生试验对象,另外16名学生为对照对象,实验组采取研究性教学,而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共计32学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内容保持一致,教学内容均为大众三级动作,具体实验操作如下:

a.实验组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主要教授本节课所学动作的脚下基本步伐,手臂动作由学生分组观看视频进行学习。

b.实验组由小组长带领学生看视频更好的把握动作的连贯性与准确性,让学生自主的研究动作之间的相互关系,熟练的掌握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然后教师通过总结动作要点以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

c.对照组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d.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环境、授课教师、教学内容相一致,

e.实验组与对照组仅教学方法不同。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3数据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应的百分比。

1.2.4 问卷调查法

为了更好的了解研究性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教学后的问卷调查,共向实验组学生发放问卷调查16份,回收问卷调查16份,有效问卷调查16份,问卷调查回收率100%,回收问卷调查有效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性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研究

2.1.1 教师与学生角色转变的比较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教”为主的包办式教学,学生自主练习较少,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当前国内外其它学科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学方法已经从学生被动的学转移到主动的学,从教师讲授转移到引导的所谓“研究性”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义,教学者主要以导向,从体育教学开展来说就是让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作用和教学者导向的作用相结合联系并相互产生作用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而对教学者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将学生的自发性,积极性充分发挥,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实践从而达到更加深刻的学习。变成学生主动的“我要学”,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养成自觉锻炼习惯,是学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2.1.2 师生情感交流的比较

在与传统的教学法的比较中,因为学生对其学习感兴趣程度提高,学生对其探讨认真程度加深,使得学生发现的问题相对增加,从而使学生与教师对所学习的技术动作和其他探讨明显增多。这样无形中加深了师生相互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程度,课堂气氛也将得到很大提高,利于在学习中教师纠正学生所出现的动作不够规范,技术动作不足等问题,及时有效地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动作。

2.2 研究性教学法在学校健美操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2.2.1 实验前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测试分析

为了测试研究性教学法在学校健美操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提高实验效度,在试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同学的身体素质(立定跳远,身高体重比)进行了测验,经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32名学生的立定跳远,身高体重比两项机能指标方面的测试,并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p值(取a=0.05),p值分别为0.15和0.48,p值都大于0.05,所以他们在这两个方面都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本试验做到了同质比较,保证了实验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

2.2.2 实验后两组学生的测试结果

实验组在32学时的教学中采用研究性教学法,对实验与对照组分别进行健美操三级动作测试,满分10分,技评分为10分等级。实验前两组学生的差异性结果中,都是P>0.05,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健美操基本技术、表现力的成绩分别为8.8、9.2、8.5,对照组学生的成绩为7.3、7.4、7.9在差异性结果中P<0.05,两组学生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说明研究性教学应用于健美操专项课教学中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技术水平。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也明显表明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技术考试成绩呈现显著性差异,说明在健美操专项课程教学中,采用研究性教学效果优于常规教学法。

2.2.2. 1 研究性教学法使健美操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

由于健美操都是技术性较强、较难的体育活动,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新授这些新知识,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动作要领体会不深,练习时就不易找到准确动作的感觉,动作连贯不起来,同学相互间也不易看出各自的不足与缺陷,感到无所适从,学习具有较大盲目性,同时课堂秩序也容易混乱。综上述传统教学方面的弊端,通过研究性教学法学习的学生86%觉得此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习健美操课的教学目标。

2.2.2. 2 研究性教学法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采用研究性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主动练习时间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体会动作和理解动作的能力增强,具有较强组织健美操教学比赛的能力,同时理论知识也掌握得比较丰富和牢固,也促使学生在学习健美操过程中运用自己所能接受的方式去学习新动作。

2.2.2. 3 研究性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

在掌握练习动作方法体会动作要领的情况下,不断激发学生对其积极性。激发对其感兴趣程度,在掌握和对其有一定体会后将会产生愉悦和渴望继续学习的情感,这将会极大地鼓动学员对健美操的学习和感兴趣程度,更好的带动学员对健美操技能的学习,使得学员的潜力得到发掘。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对参与研究性教学法的学生做出调查问卷,总结出研究性教学法是否对学生学习健美操有所帮助。

3 结论

3.1 研究性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通过研究性教学法的教学师生的技术水平高于传统教学法学生的技术水平。

3.2 通过研究性教学法的教学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兴趣,自主练习的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小岗.研究性实验教学项目创设及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2(14):37-39

研究实验教学 篇10

一、教学与研究的奇妙融合造就了世界最佳学府

发现真理、创造知识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使命,也是研究型大学傲立于世的根本原因。曾经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务长的乔纳森·R·科尔认为:“虽然传授知识是美国大学的一项核心任务,但它不是使美国大学成为全球最佳高教机构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美国的大学能够出产占世界相当比例的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应用研究表现。正是高质量的研究产出,以及向年轻人投资将他们精心培养成为一流的科学家和学者的体系,把美国伟大大学和其他院校区别开来,并使他们成为世界的艳羡”[2]4。研究型大学以知识创造为基础,把知识创造与知识传播结合起来,从而提供一种对学生最有吸引力的高水平教育。菲利普·G·阿特巴赫指出,学生愿意付较高的学费进入研究型大学学习,不仅是因为这些大学授予的学位有着较好的声誉,而且也是因为他们可以在这些大学里遇到一流的教授,可以参与高质量的学术项目[3]。针对有人对研究型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质疑,密歇根大学前校长杜德斯达指出,通过诸如标准化测验中的表现或事业成就等大多数方法,由研究型大学提供的本科生教育的“附加值”至少可以比得上甚至通常都好过那些科研非首选的其他类型院校[4]。而曾经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校长的查尔斯·维特斯更是认为,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1世纪最好的教育可能诞生于此。他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说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奇妙融合,确实造就了世界最佳学府[5]。

从以色列社会学家本·戴维对世界学术中心转移原因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意义。法国在19世纪上半叶曾成为世界学术中心,但在19世纪后半叶被德国取代。其衰退的原因之一是采取了高等教育与学术分离的政策,把高等学术研究所从大学中独立出去。与此相反,德国成为世界学术中心的原因之一是大学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柏林大学的创建,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统一,而德国大学也由此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相应的,世界学术中心也由法国转移到德国。20世纪,美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学术中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大学的教学与研究建立了密切联系,而德国大学的教学和研究却被割裂开来了。乔纳森·R·科尔指出,二战后被明智确立的高层次的教学使命和科研之间业已形成的联系,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回报,但是教学和科研使命之间的割裂在德国尚未成功地弥合。从大学外部来看,德国马普学会的研究院(所)以更好的待遇和更大的声望吸引了德国大学里一流的研究人员,使他们不能和学生发生联系[2]346-347。从大学内部来看,在二战以后,德国大学由于扩招导致师生比扩大,教师花在教学上的时间增多,花在科研上的时间减少。这不仅导致了教学和科研在教师身上的分离,也导致了它们在学生身上的分离。因为教师自己不从事科研,就很难将最新的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之中去,也就无法将学生引入科研的前沿。这样,教学和科研统一的关系受到破坏,最终导致了德国大学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下降[6]。

由此可见,如果大学重视研究,并且强调研究与教学相结合,那么,大学就有可能走向卓越;反之,如果大学仅仅注重教学,并且坚持教学与研究相分离,大学就注定走向平庸。

二、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应基于研究、通过研究

洪堡认为,大学不是一个学生通过教而学的地方,而是一个学生通过参与研究而学的地方[7],教学与研究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区别,学生参与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普通教育的过程[8]。洪堡强调,“教育这一最好的途径无可争辩地在于:它仿佛把一切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提出来,仅仅使人做好准备,自己去从中找出最巧妙的解决办法,或者最好是仅仅从对一切障碍适当的描述中,自己去发明这种解决办法。”在大学中,最能体现这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研究[9]。唯有通过学术研究、科学交流和对整体世界的反思,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所以,在洪堡看来,“研究是最佳形式的教学”[10]。英国学者贝尔纳主张,“遵循早期科学家们学习科学的方法—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教学,“让研究控制教学”,以“研究作为教学方法”[11]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也强调通过研究、通过寻求真理而接受教育。乔纳森·R·科尔指出:“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里,知识的发现和传播比单纯的授课地位更高,在培养探索者上体现了研究作为教育手段的效率和价值。受过良好培训的、生机勃勃的学生在大师级教师的指导下并与他们合作,通过寻求真理而接受教育。”[2]16芝加哥大学校长列维更是把“发现”作为教学的最高形式。他在1971年的迎新会上强调:“发现本身是教学的最高形式,无论是在课堂、研讨会,还是在研究室、图书馆,……这种理念已深入人心并引人注目。”[12]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为其通过研究而提升教学的贡献感到自豪,该校坚信发现的兴奋应该成为本科生课堂的主旋律。本科生应该分享来自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和描绘新的知识地图的那种冒险的感觉[13]。

由上可见,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应基于研究、通过研究,而非远离研究。当前,研究与本科教育的整合,代表着美国研究型大学教育改革的真正前沿。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1998年的报告《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Kellogg委员会2000年的报告《更新承诺:在新的世纪和不同的世界中的学习、发现和投入》、杜德斯达2000年的著作《21世纪的大学》,以及密歇根大学2000年的一份政策讨论会记录《研究、学术与本科教育的新整合》,这四份重要的文献资源,都强调研究与教育的整合,因而为这种趋势提供了可靠的理由[14]。1998年的《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指出,一门课程接着一门课程的收听、转录、吸收和复制的传递式教学,已经作为本科生学习模式的本质持续了几个世纪,但这种传递式教学不应该是研究型大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研究型大学与小型文理学院明显不同,它们具有创造一种高度综合的教育的能力,因此,它们不应努力去复制文理学院的特殊环境,应利用研究生教育和研究项目的巨大资源优势加强本科生教育的质量,从而为本科生提供一种与文理学院不同的、只有在研究型大学才能获得的全新体验。该报告重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通过研究而学习,而不是通过简单地传递知识而学习[15]。曾任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的沙尔迪瓦说:“本科教育产生了静悄悄的革命:重点相对从研究转向教学,而教学被重新定义为学生参与研究。”[16]本科生科研是一种由本科生进行的、对学科做出原创性知识或其他创造性贡献的探究或研究,其范围很广,既包括实验室工作、田野研究和文献分析等,也包括作曲、编剧和美术创作等创造性活动。作为一种积极的、动手的和发现的学习活动,本科生研究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特别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未知欲,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还有一些大学进一步拓展了本科生研究领域,鼓励本科生把研究与真实世界的经验结合起来,以期获得应对复杂社会挑战的能力。这些大学认为,如果能够通过服务学习和基于社区的研究活动,把研究与真实世界的经验交叉起来,那么,研究的效益将会得到提高。那些拥有真实世界经验的学生,能够理解课堂所学知识的潜能和局限性,能够将标准化的理论应用于非标准化的环境中以寻求创造性解决方案,能够处理那些要求原创性想法、开放性、模糊性的难题,能够运用研究中所学到的东西,与学术的、专业的及外行的听众有效地沟通。因此,他们能够面对社会的复杂挑战[17]。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学的根本问题:与研究相分离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学的根本问题并非是大学过度重视研究,而在于其与研究的分离。大学没有把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式引入教学,导致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缺乏动力和途径。

(一)低水平的教学不需要研究的支持

王道俊和王汉澜先生把教学分为三种水平,即记忆水平的教学、理解水平的教学和探索水平的教学。记忆水平教学的特点是教师照本宣科、一味灌输,学生则停滞在死记硬背、机械掌握上。理解水平教学的特点是教师认真详细讲解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认真听讲与练习基本上能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基本上完成教学任务,但是,重教轻学,重视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而忽视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探索水平教学的特点是教师注重引导、启发、讲解、示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则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知识、技能,发展自己的智能、志趣和个性。记忆水平的教学是低水平教学,而探索水平的教学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18]。

当前我国大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已有知识,主要方法是讲授。评价一堂课的标准是教师讲课内容是否系统、讲授方式是否生动、学生是否听懂。可见,我国大学教学基本上还停留在记忆和理解的水平上,尚未上升到探索的水平。这两种水平的教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教师都不需要自己创造知识,只需要做知识的二传手。即便有些教师擅长研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在这样的整体教学氛围中,也很少把研究成果引入教学,更不用说通过研究对学生进行教育了。

(二)低水平的研究难以支持高水平的教学

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完善的学术制度和卓越的研究成果相比,我国研究型大学还有很大差距。首先,从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我国发表的论文数量已跃升至世界第二位,但原创性研究不多,高水平成果很少,引用率不高,影响力不大,因此,这样的研究成果,难以在教学中把学生引领到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其次,从研究方法,尤其是人文和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看,大多数还是运用哲学思辨和文献梳理等方法,而非实证研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因此,难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的训练。再次,从研究目的来看,很多教师出于功利的目的做研究,为了评职称、拿课题等,而不是出于学术的目的,因此,一旦达到功利的目的便放弃研究。重大的研究成果是研究者无止境探索的结果,急功近利的研究不利于知识的积累,难以产出重大成果,因此,教学难以为学生提供最有价值的成果;同时,放弃研究的教师也渐离学术前沿,造成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最后,从学术道德来看,有些教师对真理缺乏敬畏精神,对研究缺乏责任感,因此,抄袭、弄虚作假和侵占学生成果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不仅对研究本身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也对学生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三)擅长研究的教师对本科生教学投入不足

我国研究型大学擅长研究的教师,他们的时间、精力和智慧的投入,主要在研究上,在教学上则严重不足。一是显性的对本科生教学投入不足。在这些教师中,有些人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研究工作或研究生培养上,仅达到学校本科生教学工作量的最低要求;还有一些人则忙于应付校外的各种学术活动,在全国各地讲学、开会、评审等,很难给本科生完整地上一个学期的课,所上的本科生课程通常只是挂名,实际工作由他人完成。二是隐性的对本科生教学投入不足。一方面,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职称评聘主要依据研究成果,而非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对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大,对教学效果的奖励力度少,越是擅长研究的教师,获得名利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很多教师身在课堂却心系研究,对教学抱着应付的态度,而不愿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和智慧,虽然完成了教学的数量要求,但却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正如欧内斯特·博耶在1990年代的《学术反思》中所描述的那样:“高级研究和本科教学处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轨道,前者是愉快、被认可和获得奖赏的源泉,后者则是为了维持院校生存而不得不承受的一种负担。”[15]

四、基于研究的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改革

我国研究型大学应基于研究、通过研究来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把教学与研究对立起来,脱离研究来强调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把研究作为教学的最佳形式

研究型大学处于高等教育系统的顶端,培养的是创新型、创业型和领袖型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要有学习、沟通、合作、领导、应变、决策、问题解决、创新和创业等能力,同时要有自信、负责、开拓、进取和坚毅等品质。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人才就是洪堡所要培养的“完人”。这种人“想象力生机勃发、精神深邃、意志坚强、言行一致”,表现出对探索、求知和真理的强烈渴求,“永远处于研究的过程之中”。研究是成为“完人”的最好途径[9]。

大学教学与研究的结合,存在类型和程度的差异。松散的结合是把研究成果作为教学的内容,深度的结合则是把研究作为教学的形式。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和领袖型人才,关键是让他们形成研究的思维方式、掌握研究的方法论、熟悉研究的程序,这就要求大学教学与研究深度结合。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指出:“既然研究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形式,那么要求学生获得一定的研究能力,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人员要积极参与研究工作,并将他们的学术成果综合到教学过程中去。仅仅依靠在一门课内布置阅读已发表的学术著作或文章,或者仅仅依靠讲授这些文献,还完成不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更重要的是,教授应该再现他研究的各种形式和过程,以改进学生的学习。”[19]当前,美国许多研究型大学更进一步,通过本科生科研项目,让学生熟悉研究程序、形成研究思维方式、掌握研究方法论、养成学术爱好。

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相比,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学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教给学生前沿知识,而是没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没有教给学生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因此,学生既没有做研究的兴趣,也没有做研究的能力,即便他们有很好的想法,也难以把它转化成一篇论文、一个设计或一种产品。就此而言,我国研究型大学强调教学与研究的结合,首先要强调在教学中引进最新研究成果,但不能停留于此,而是要把研究作为最佳的教学形式,提倡师生合作研究或学生独立研究,使学生熟悉研究过程、掌握研究方法论、形成研究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成为创新型、创业型和领袖型人才。

(二)要求最好的研究者从事教学活动

在一些大学里,教学上的卓越和研究上的卓越是互相兼容、相辅相成的,最好的研究者也是最出色的讲师或学生导师。这些人是新鲜思想的生产者,真正处在其学科的前沿并能给予学生一种处于研究前沿的学术兴奋感[2]84。与此同时,本科生活跃的思维、强烈的好奇心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有时也能给教师带来灵感,促进教师的研究。

在研究型大学,教学不是记忆之道,而是发现之旅,应该由作为研究参与者的教师,而不是研究旁观者的教师来承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发现、创造。基于此,我国研究型大学不应招聘一些对研究没有兴趣、专门从事教学的教师,而应招聘具有研究能力同时又对教学感兴趣的教师,鼓励和要求他们把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让课堂成为实验室,让实验室成为课堂,从而使学生获得只有在研究中才能获得的教育体验。

(三)把教学作为一种学术

研究虽然是大学教学的最佳形式,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教学形式。大学教学是掌握已知与探索未知的结合,而探索未知需要以掌握已知作为基础,就像阅读文献资料是教师研究的基础一样,掌握必要的知识也是学生研究的基础。自主阅读和教师讲授都是学生获得已有知识的有效途径。好的讲授不仅可以让学生高效率地掌握一些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未知欲,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展开研究。而且,大学本科教学的重点不是要求学生发现知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掌握知识和发现知识,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情感和态度等方面获得综合发展。好的讲授、讨论和案例教学等方法都具有探索的成分,都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目前的问题是,虽然大多数教师都是他们任教学科的专家,掌握很多学科知识,但往往没有受过教育教学方面的训练,也没有进行所教学科的教学研究,因此,常常不能充分发挥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法的功能。

欧内斯特·博耶扩展了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他认为,“学术不仅意味着探究知识、整合知识和应用知识,而且意味着传播知识,我们把传播知识的学术称之为‘教学的学术’。”[20]教学学术是通过使用适合学科认识论的方法,对教和学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将研究结果公开,使其应用于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对结果进行交流、反思、同行评价,让同行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发展该领域中的知识[21]。

上一篇:终身学习能力下一篇:科研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