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文化资源

2024-07-15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精选十篇)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 篇1

一河南的每一寸土地都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人文始祖, 三黄五帝基本上都在河南, 炎黄子孙的祖先———黄帝就出生并建都于新郑;中华始祖伏羲建都地周口淮阳被誉为“羲皇故都”;中原文化是东方文化的渊源, 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 其发源地就在黄河与洛河之间。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 是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博大精深的《易经》、充满哲理的《道德经》源于河南。河南也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 现代常用的100个大姓中, 有73个姓氏源于河南、其中, 包括有“陈林半天下, 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探文化源、寻姓氏根, 河南是中华民族之根。

河南境内, 考古发掘成果不断涌现, 殷墟遗址、登封王城岗、许昌人头骨化石等, 河南历史文化的厚重可见一斑。

至少在8000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到公元13世纪的金代, 3500年间, 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 留下了难以尽数的名胜古迹。堪称“国宝”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97处, 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 馆藏文物130万件, 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

事实上, 河南省内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 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尚未开发成为旅游资源或举步维艰。如滑县道口镇、南阳台湾村、开封朱仙镇、原阳县夏家大院、南阳赊店镇、洛宁程家大院等。

二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

河南社会所经历的过程非常久远, 河南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的缩影, 河南历史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正根和重要组成, 也当然在许多方面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但是, 河南历史文化仍然具有自身明确的特色。

1、原生性。

史前文明以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明肇造, 都充分体现了河南历史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 到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学文化, 都发生在河南。夏、商、周三代, 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根源, 同样原生于河南。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 也正是在研究总结三代文明的基础上而生成于河南的。

2、开创性。

河南历史文化开创和构建了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华文明元典思想和政治制度, 汉文字和商业文明的肇始, 重大科技发明与祖国传统医药, 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胎记。《易经》、《道德经》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独特发现, 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黄帝“都有熊”置百官和李斯提出的郡县制, 确立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模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张衡的浑天仪, 都举足轻重。

3、包容性。

河南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渠道, 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从而使河南历史文化兼容众善、合而成体。考古人员发现, 20万年前南北文化就交汇在中原一带。进入新石器时代, 文化交流更为频繁, 文化融合更为深化。郑州大河村遗址中出土的一些富有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的陶器, 说明中原在那时就开始吸收周边文化成果, 熔铸自己的文化。胡服、胡乐、胡舞、胡人食品在汉唐间传入中原, 都融入中原文化之中。

4、开放性。

河南历史文化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以中原的河洛文化为核心放射成为如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等多种类型。唐代的河南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就极大地影响了潮汕文化。河南历史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礼仪规范常常被统治者编成统一的范本, 推广到社会及家庭教育的逐个环节, 从而实现了“万里同风”的社会效果。

以五代为分水岭, 河南历史文化先以陆路、后以海路向异域播化, 不仅影响了朝鲜、日本为代表的亚非国家。班超出使西域, 玄奘西天取经, 鉴真东渡扶桑等历史记载, 都书写了中原文明传播的壮丽画卷。

三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

河南历史文化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对于中华文明的创建、民族精神的传承和现代中国, 都具有重要价值。

河南历史文化长期以文化理念引领着东方文明的进程, 甚至远播西方, 绽放出瑰丽的文化魅力。中原文化在精神层面建构的文化理想, 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如天下大同的文化气度, 天人合一的理念境界, 尊道贵德的理性气质, 大德曰生的人文情怀, 中庸辩证的思维理路, 在环境恶化、能源危机、人为灾难频繁发生的今天, 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建设的前导, 而且具有一定的先验价值。

河南历史文化固有强大的向心力, 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具有极大的聚合价值。河南历史文化倡导团结和谐、爱国统一的主题, 是中国文化维护团结、追求统一思想的终极来源。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和主干文化, 河南历史文化始终凝聚着海内外华人的精神世界。

四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 河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对河南省“旅游立省”的战略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如何开发和利用河南省的历史文化资源还需要我们再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历史是人类发生发展的历史,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河南历史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正根和重要组成, 也当然在许多方面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的特点。河南历史文化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对于中华文明的创建、民族精神的传承和现代中国, 都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历史文化,特色,价值

参考文献

[1]大河报社编, 厚重河南 (1-6辑) [M], 中州古籍出版社

[2]河南率先摸清旅游资源“家底”[N], 中国经济时报, 2004年08月19日

[3]国家旅游局《中国中部地区旅游规划》编制课题组对河南旅游资源赞誉有加[N], 大河报, 2007年8月1日

[4]袁晓国, 中国历史文化[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5]王志电, 旅游地理[M],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6年

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影视开发研究 篇2

关键词:河南  民俗文化资源  影视开发  形态  建议

一、民俗文化资源与影视开发

民俗文化资源是指广大民众所创造、承袭的民俗文化的产物和载体,一般包括有形的物质民俗文化资源和无形的非物质民俗文化资源。这些民俗文化资源在得到重视和保护的同时,也面临着与时代接轨和创新的挑战,需要从文化资源向产业资源转型。而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即是民俗文化资源在新时代实现功能转化的重要途径,与我国文化市场的快速扩张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呈良性互动态势,与民俗文化资源保护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作为民俗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重要模式,影视开发指的是以影视媒介为载体,生产和传播具有特定文化价值、表达民族或个人创造力的文化产品,形成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且产生较大文化影响的一种现代产业形态。时代发展到今天,知识经济浪潮与影视产业化浪潮的兴起都要求民俗文化由人文资源向产业资源转变。民俗文化遗产和资源在现代社会不仅仅只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更蕴含可供开发的经济价值。一方面,民俗文化资源在被影视传媒进行创意开发后具有了商品的属性,能够在市场的规范运作中帶来附加的经济增长值;而另一方面,影视传媒产业化以后,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自身品质,也需要在民俗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创意开发。

河南是民俗文化资源大省,各类民俗资源丰富深厚,不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河南人民的心灵,铸造了河南人民的精神乃至灵魂,更成为河南民众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原文化特有的文化基因。对于日益兴盛的影视产业来讲,这些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更是其创意开发的土壤和根基。河南民俗作为一种战略性的文化资源,究竟怎样才能整合到影视开发产业体系中并发挥独特功能?影视产业又该怎样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利用和创意开发?这些课题亟须理论上的开拓和实践上的探讨。正是在此背景下,笔者试图对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影视开发形态进行梳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更好地运用影视媒介、影视创意开发利用民俗文化资源提出建议和展望。

二、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影视开发形态

影视作为强有力的现代大众媒介,一旦介入到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丰富多样的民俗意象和资源就转化为影视作品的素材来源和创作母题,经过影视艺术和影视作品的二度创作,呈现为不同的节目形态。目前,河南民俗文化资源在影视媒介中的开发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态:

(一)影视剧形态

所谓影视剧形态指的是一批以河南地域文化为题材,通过电影、电视公司、音像公司的影视化运作,创作出的适合市场需求的河南题材影视剧作品。这方面的影视作品以新世纪以后出现最多和最为典型。一大批河南题材的电影作品层出不穷:《安阳婴儿》(2001年)、《盲井》(2003年)、《孔雀》(2005年)、《鸡犬不宁》(2006年)、《不是闹着玩的》(2010年)、《一九四二》(2012年)等河南方言影视剧以及豫菜系列电影“饮食三部曲”(《豫菜皇后》《胡辣汤》和《洛阳水席》),在数量、品质和观众美誉度上都呈上升趋势;还有《叶落长安》(2012年)、《大河儿女》(2014年)等河南题材电视剧的制作热播,都对河南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进行了有力的呈现和开掘。这些河南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为对本土民俗文化符号和元素的挖掘和运用。这些挖掘和运用不仅表现在把各种民俗事象和符号作为影视作品中人物、故事的背景加以展现,更表现为把民俗事象本身作为影视作品直接表现的对象和主体,通过人物故事来挖掘民俗事象背后的文化内涵或精神实质。这方面的例子以河南籍导演韩万峰的豫菜系列电影“饮食三部曲”( 《豫菜皇后》(2007年)、《胡辣汤》(2010年)和《洛阳水席》(2012年))最为典型。从影片名字就可以看出饮食民俗是影片的直接表现对象,该系列影片以“胡辣汤”“洛阳水席”等河南饮食的现代命运发展为题材,将中原地域环境、百姓情怀与特有的饮食风俗相互绾合,在体察世间万象、品味人生百味的同时,对中原饮食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了深刻挖掘和剖析。另外比较难能可贵的是,一些河南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并未一味停留在民俗事象、符号、元素的呈现和罗列,还对本土民俗文化精神的内核和本质进行了深层次的审视和思考。电影《一九四二》通过讲述河南民众在1942年的大饥荒中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故事,揭示了底层百姓的思维特征、行为方式、性格情感:影片一方面肯定其承受苦难的坚韧忍耐、能屈能伸的生存智慧、原始本真的淳朴善良、幽默精明的乐观心态、超越时代的血性道义等正面品格。同时,对其负面品性——生存压迫的冷酷自私、小农滋生的狭隘盲从、浸入骨髓的男权观念、根深蒂固的权力意识、保命哲学的背叛奴性等进行了更为激烈的揭露和审视。[1]另外如《叶落长安》对郝玉兰、白老四等扎根西安的河南人群体的描绘,展现了河南底层百姓的情感世界,讴歌了河南人的勤劳、善良、乐观、坚韧及其旺盛的生命力。新近热播剧《大河儿女》,以20世纪20年代初期到抗日战争结束这段历史为背景,以河南儿女自强不息、顽强奋斗、抵御外来侵略的事迹为主线,讲述了贺、叶两大钧瓷世家的命运沉浮,也颂扬了河南人的大仁大义、大情大爱,表现了河南人的心理特质和精神特色。这些河南题材影视剧作品的热播热映在取得良好文化效益的同时也获得市场的一致好评,是民俗文化资源影视开发的成功实践。

(二)纪录片形态

纪录片是影视艺术中一种特定的体裁、形式,它以活动影像为媒介,对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军事等)及自然事物进行记录,对非虚构内容进行表现。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启动,纪录片担负起了用镜头挖掘整理保存记录民俗文化的重任,随之出现了一大批以民俗文化为拍摄题材的纪录片,如《客家情》《清江源》《良溪古村》《康巴婚俗大观》《最后的大东巴》《张家界土家婚俗》等都是关注特定区域特定民俗文化的纪录片。这类以民俗题材为拍摄内容的纪录片即可称之为民俗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类型之一,民俗纪录片充分运用现代影视技术手段不仅抢救记录了正在消失的一批形象的民俗文化资料,也记录了民俗文化的变迁,对民俗文化的保存、传承及传播,意义举足轻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关河南民俗文化的纪录片却少之又少,这不能不说是影像记录民俗文化意识的匮乏。[1]在此背景下,2013年河南都市频道独家投资、独立拍摄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大美河南》的部分内容以河南民俗文化为拍摄题材就显得弥足珍贵。这部系列纪录片共5季30期节目,分别是《山水篇》《美食篇》《自然篇》《文化篇》及《民俗篇》。其中纯粹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是第二季《美食篇》和第五季《民俗篇》。《美食篇》以《寻味之旅》《面条之路》《手艺之道》《城市之光》及《家乡之味》五集的篇幅对当下河南各地平民百姓的日常饮食民俗生活及饮食文化内涵进行了真实记录和深度阐释。《寻味之旅》呈现了洛阳平乐乡村婚宴上流动水席的热闹、喜庆;《面条之道》发掘不为人知的面条做法,从山村农民家的手擀面,到洛阳人的浆面条,再到鱼米之乡的潢川空心贡面,传统工艺不仅让人惊叹,几代人坚持传统的信念更是令人敬佩;《手艺之道》呈现了胡辣汤、花馍、老式月饼的制作方法和制作工艺;《城市之光》挖掘了城市和美食的记忆,以及所带给人们的归属感和存在的意义;《家乡之味》呈现出一道道独特的令人心旷神怡的家乡的味道。总之节目展现了生活在河南各地的人与美食发生的情感故事,这其中,有食物的美感,有制作的技巧,有劳作的艰辛,也有相濡以沫的真情。值得注意的是,这组关于河南饮食民俗文化的纪录片不仅仅反映当地民众饮食生活的某一个侧面,如饮食制作技艺、饮食习俗等内容,更侧重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饮食背后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这正反映出民俗是生活的本质。至于第五季《民俗篇》直接以民俗命名,也是首次直接以河南民俗文化为拍摄对象和内容的纪录片,记录和展示河南本土的戏曲、关隘、民居等民俗文化遗产。《大美河南》之《民俗篇》和《美食篇》为民俗纪录片呈现河南民俗文化开了先河,其对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保存、传承及传播、开发功不可没。

(三)综艺节目形态

所谓综艺节目,即综合娱乐节目,主要指根据一定的主题思想,运用艺术手段将不同体裁的文艺节目进行有机组合的节目形态。以综艺节目形态对河南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开发最为成功的典型和案例即是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的开播和品牌的建立。《梨园春》是河南卫视于1994年创办的一档大型电视戏曲综艺栏目,其内容以豫剧为主,兼顾其他戏曲剧种,以戏迷擂台赛的节目形式呈现。该节目从创办之初就将民俗文化资源中的戏曲文化资源与现代电视传媒巧妙结合,历经数年探索和实践,不仅成为河南卫视的品牌栏目,更成为中国戏曲综艺节目中的标杆。《梨园春》在树立文化品牌的同时,也彰显了商业品牌的力量。由于《梨园春》附加的商业价值在节目收视率的攀升中不断提高,大量商家把广告资金投入到栏目中,实现品牌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总之,《梨園春》栏目的成功不仅是传统戏剧文化与现代传媒结合的典范,更彰显了民俗文化资源被影视传媒进行创意开发的可能,为其他民俗文化资源的影视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借鉴。

三、河南民俗文化资源影视开发的建议及展望

综上所述,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影视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大量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还以“原材料”的形式库存于民间,尚未得到开发利用。为进一步推动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影视开发,笔者认为至少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尝试:

(一)借鉴吸收民俗文化资源影视开发的成功经验

在媒介化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已经或正在进行影视传播和开发,涌现出的典范模式及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和吸收。如国外韩剧的民俗文化开发策略就相当成功:过生日喝海带汤,结婚穿韩服,男人对家庭的责任感媳妇对婆婆恪守的礼仪,对家庭生活的重视,因果报应的思想,对韩国泡菜的推崇,对端午、中秋等民俗节日的重视……剧中对本民族民俗文化元素的细节渗透和注入不仅让观众及接受者体会到一种被传统民俗精神所制约的韩国社会,更让韩国民俗文化成为演绎时尚的流行符号。[3]韩剧的这种本土化民俗文化开发策略可以对河南民俗文化的影视开发提供可参照的视点。另外,国内各区域的影视媒体在开发各地区民俗文化资源方面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二)进行民俗文化资源影视开发的实践尝试

在推进实践尝试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充分挖掘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魅力,寻找河南民俗文化资源与影视开发的结合点,把河南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适合影视媒体开发的内容资源。河南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芜杂,需要对其不同层面和层次进行研究,从而选择适合影像表现的方式进行开发。如河南民俗文化资源中的禹州钧瓷、洛阳唐三彩、南阳玉雕、淮阳泥泥狗及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等民俗器物可以成为影视动画的造型素材;挖掘和反思河南民众精神民俗中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审美方式应该是河南题材影视剧作品的任务;而对那些濒临灭绝的民俗文化遗产以及变迁中的民俗文化应该从影像人类学的视角,以纪录片的形式进行拍摄、抢救并阐释解读。其次创新开发形式,促进河南民俗文化资源在影视开发语境中自我调整,再活新生。在这一点上,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影视开发已经进行了成功实践,如前所述河南电视品牌栏目《梨园春》的大获成功正是立足于传统戏曲文化资源与现代电视传媒的联姻结合。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其成功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电视栏目的创办提供借鉴,更可以视作民俗文化艺术资源被影视媒介创意开发的成功范例之一。

总之,依托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促进民俗资源与影视开发的有效结合,实现民俗文化从人文资源向产业资源转型,这是民俗文化资源在现代媒介社会中走向复活和弘扬的有效路径,对此我们不仅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更要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影视开发进行积极尝试。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河南民俗文化资源的影视开发研究”[2015—QN-066]成果。)

注释:

[1]有关河南文化的纪录片本身也不少,并且也出现过质量和艺术水平上乘的代表作如《河之南》《文化河南》《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等,但是这些纪录片侧重对河南文化中上层的政治、经济、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进行宏观展示,而对隶属于文化中下层的民俗文化却付之阙如,这不能不说是遗憾。

参考文献:

[1]张敏.《一九四二》的河南民间文化解读[J].电影文学,2013,(8):70-71.

[2]周兰.纪录片——影像对历史的传播[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8.

[3]王雅清,张春子.韩剧的民俗传播策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0,(7):144-145.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 篇3

河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文化资源、民俗资源、文物资源都十分丰富。

1、河南历史文化名城

目前,我们习惯上把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杭州、郑州和安阳称为我国的“八大古都”,河南就占有其中的四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河南,特别是沿黄河两岸的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等地区一直都是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的重心。其中,洛阳先后有九个朝代在此建都,古代科技、文化、文学、哲学、艺术等重大发明创造,大都与洛阳有关。而开封作为“七朝古都”,也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胜景,北宋时期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郑州作为古都的历史同样悠久,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就生于郑州新郑,郑州登封也曾作为“夏”的都城,是中国最早的城邑。安阳也是我国的七大古都之一, 殷墟文化极具特色。而商丘则是商文化的发源地,南阳作为军事重镇,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如秦国的百里奚、 越国范蠡、西汉霍去病、东汉刘秀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2、河南历史文化名人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国5000年文化的源头大多都要追述至此。从先秦诸子、宋明理学,到天文、医学、文学、 宗教,特别是四大发明、唐诗、宋词,都与河南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河南也是我国历史上名人辈出的地区。

此外,12世纪以前,中国的政治社会中心始终摇摆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南和陕西。因而,这一时期,河南和陕西在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医学、建筑、冶金和铸造、工程等领域里也一直占有领先的地位。

3、河南姓氏文化

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在中华姓氏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姓氏来源,有2224个系少数民族姓氏,二者合计7149个,占11969的59.7%,下余4820个为汉族姓氏。其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2,占4820的38%。在姓氏拥有人口的数量上,河南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按照相关的人口资料统计,当前按人口多少排列的有120大姓,全国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姓。在120大姓中,全部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4个,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6个,占120大姓的80%,占全国汉族人口的97%。 如果减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比会有所下降,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总数是1832个,减去96个,还有1736个,这样看来,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比仍在80%左右。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多在河南。

4、河南宗教文化

河南宗教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众多,拥有非常丰富的景观和文物,在中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儒学、佛教还是道教等都在河南留下了大量的寺庙、殿堂、宝塔、雕塑、壁画等名胜古迹、宗教文物以及遗传至今的典章制度、 伦理道德、礼仪、风俗等等。

5、河南古建筑文化

中原地区的古建筑类型主要有古城、民居、宗教场所、 衙署、书院、会馆、陵寝、天文台、祠堂、园林等。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河南已发现和保存较好的多处著名的古城邑、古长城及关隘。第二类是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气息的民居宅第,即一般民众所建之宅第,包括富家的庄园、故居和普通百姓的住所。如明清时代发展起来的巩义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开封市的刘家大院、安阳市的马家大院、博爱县的苏家作民居群、项城县的袁家大院、原阳县的夏家大院、商丘县城内的壮悔堂民居等。第三类是衙署,河南现存衙署建筑中,又分府衙和县衙两级,其中以县衙居多。除南阳府衙等比较完整的衙署外,还有些仅存个别建筑物的衙署及相关建筑9处。最后一类是会馆、书院及其他公用建筑。现存河南会馆多为清代建筑,以山西、 陕西、甘肃会馆居多。在教育类建筑中,则以书院最为普遍, 其中登封城北的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二、河南文化资源的特征

1、传统文化资源丰富

悠久的历史,给河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河南是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省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仅仅被列入国务院先后三批评定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就有洛阳、开封、安阳、商丘、南阳、郑州、浚县七个;另外还有许昌、登封、淮阳、偃师等也都曾经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城市。其次,文物丰富,遗址遍布。河南是我国文物资源大省,目前统计结果表明,地上文物仅次于陕西,居全国第二;地下文物则居全国第一;馆藏文物占全国的1/8。同时,历史遗址星罗棋布,仰韶遗址、龙山遗址、殷墟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北宋开封地下城等,都是我国文物考古的重大发现,载入史册,彪炳后世。再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思想家老子、庄子、韩非子,政治家李斯、刘秀、赵匡胤,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宗教学家玄奘,文学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欧阳修,理学家程颢、程颐,军事家岳飞等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政治、军事、文化名人。另外,独特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也是河南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历史时代特征明显

河南社会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在12世纪之前,即北宋之前的时间。从河南各类存量文化资源来看,无论是文化资源的品质还是数量,无论是宗教文化、姓氏文化还是文物遗迹、传统建筑等,北宋之前的时间都是河南文化资源集中产生和发展的时期。因此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北宋以前的4000多年的时间里,河南基本都处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心。

而北宋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南、东部,或北部地区转移。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河南在之后的千年里影响越来越弱,相应地,文化地位也不断衰落。该时期文化资源的存量锐减,可以说,河南的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历史时代特征。

三、文化资源转化和文化品牌培育的不同阶段和特征

文化品牌是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而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更已成为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的支撑点。从文化资源转化到文化品牌的培育既是观念和视角的变化,更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在这里,我们从文化资源的转化到文化品牌的培育的不同阶段入手探讨这一问题。

1、初级阶段: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自发转变

最初,从文化资源转化到文化品牌的培育都是无意识的,自然和自发的。

我国2004年才首次由国家统计局在其公布的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对文化产业予以界定,也持续引发了各地政府以及学界对文化产业的关注,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是近十年来的事,在这之前,对于文化资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文化品牌的构建大多是无意识的。

文化资源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地区之间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资源、传统习俗、经济基础、文化需求等要素的差异导致了文化资源的区域差异。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商品需要一个资源的市场化过程。只有当文化资源或其某一特质与资金、技术等结合起来,经过劳动创造,才能将其转化为文化产品。在人们认识和重视文化产业之前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初,形成的著名品牌很大程度上属于无意识的建构,比如黄山游览区,泰山游览区、故宫博物馆、兵马俑、龙门石窟等。这些文化资源凭借深厚的历史及文化积淀、久远的知名度和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质,与旅游相结合成为文化商品,在几乎没有任何营销手段的情况下形成知名海内外的文化品牌。

此时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具有鲜明的特征。

首先,文化品牌对于文化资源的依赖性很高,或者说文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作为文化品牌的主要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其次,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是无意识的。少之又少的资金支持和政府扶持,在几乎没有营销的情况下,仅凭借着区域文化的魅力完成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再到文化品牌的转化。

再次,从文化业态的角度来看,文化资源尤其是具有较强观赏性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的结合较为紧密,文化产品的消费和文化品牌的价值则主要是通过与旅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的,相比较而言,其他业态还远未出现或形成。

2、文化产业成长期:促进文化资源转化,培育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区域文化产品竞争的加剧,地方政府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和转化越来越重视,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资源的转化,各地也在区域文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加大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宣传营销力度,提升文化品牌的价值和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在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链条中,文化企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文化品牌的构建和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此时,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有着以下的特点。

首先,突出区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文化资源存在着区域的差异,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差异有大有小。一定程度来讲,差异的文化资源更容易形成差异的文化产品,当然也更容易形成区域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

其次,注重文化企业的发展。从微观的角度来讲,文化企业是文化产品生产的主体,在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文化品牌塑造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创造、展示产品和企业形象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一最终的目标的特殊文化过程。

再次,注重文化产品的产业化。文化产品生产的链条化是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产业链条之间相互联系、继续加强并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网络。在这个产业网络中,各个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相互依存又面临互相竞争,机遇与挑战并存。伴随这一进程, 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的生产优势,并逐渐形成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与品牌特色。

最后,政府在文化资源转化和文化品牌培育中起到推手的作用。我国文化产业还刚起步,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甚远,政府的引导重要且必要。

3、未来的发展趋势:品牌和创意

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从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文化资源的转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首先,突出品牌,弱化资源。文化资源是文化产品生产的要素,没有文化资源就没有文化产品,然而,另一个与之相背离的事实是文化资源丰富不等于文化产业发达,甚至于很多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地区,其文化资源并不丰富。

其次,创意和人才的重要性凸显。文化产业本身是内容产业,其核心和源头就是创造、创新和创意。同时,创新是品牌的精髓,可以保证品牌的独特性和永久魅力。而无论创新还是创意,核心要素是人才,因为所有的创新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智慧、智力和技巧。

再次,产业集聚效益愈来愈显现。区域文化产业开发中产业集聚产生的优势已经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好莱坞的电影,韩国的动漫游戏、日本的漫画都依靠产业的集聚体现出了在同一领域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较的优势。我国的文化产业开发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在有些地区产业的集聚现象已初具规模如上海的数字出版、广东的动漫游戏、 北京的电影行业、湖南的广播电视等。

四、河南文化资源转化和文化品牌培育的建议

综合来看,目前河南正处于文化产业的成长期,文化产品的资源依赖性较强,文化资源的转化渠道单一,创意还有待于加强,区域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迫在眉睫。因此, 我们认为,在文化品牌的打造中,以下几点尤为关键。

1、加快文化市场化步伐

当前河南文化市场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条块分割, 市场竞争不足,大量同质文化企业之间既无法有效竞争,也做不到专业化合作。因此,我们需要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市场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培育文化品牌的市场机制。

文化企业是文化品牌培育的主体,目前河南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企业几乎全是国有企业,因此,文化品牌的培育需要国有文化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离不开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真正适应市场的竞争主体。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市场体制的改革步伐,使得文化企业尤其是国有文化企业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品牌培育才会成为企业的自觉选择,也才会使企业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覆盖率,为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发挥自主性。再者,创造竞争的市场环境。 市场配置资源的高效率源自于市场竞争,品牌就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真正的名牌,真正的名牌产品需要在市场中竞争产生。因此文化品牌的培育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打破条块的分割,铲除地方保护主义,打造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

2、逐步形成文化产业集群

目前,河南已形成一批颇具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如禹州钧瓷、镇平玉雕、宝丰魔术、民权画虎、平乐牡丹画等。截至2014年4月,河南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9个,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10个以及一批由河南省文化厅命名的文化产业示范区和示范基地,为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支持。然而,总体而言,河南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文化企业的小、散、弱还未得到根本的改善。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做好合理的产业规划,为区域内文化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发挥好导向作用,制定配套的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与法规,完善集聚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文化企业、金融、研究机构、行业组织等单位共同入驻产业集聚区,形成区域经济综合体。

3、加强创意和人才的培育

文化产业有别于其他产业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创意,创意和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独特。许多独特的文化产品,首先是由独特个性和奇异的创造精神所生产创造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文化创意产业最好的生产技术。正如刚才所讲,创意的主体是人。因此,文化企业要注重不断培育人才,合理利用人才,发挥人才优势,创造知名品牌。 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力量,为企业培养和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提供帮助,为文化品牌的培育提供人才支撑。同时,要破除陈规,引导创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观念的更新和社会包容性的提高可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是只要企业、政府、社会共同努力,创意、创新、创造、创举会越来越多,循规蹈矩的创意人才会更少,具有原创价值的文化产品会更多。

4、注重营销,提高品牌的影响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一向标榜自由市场的美国政府也运用各种方式对其文化和文化产品进行宣传,因此,文化品牌的影响力离不开品牌的传播和营销。例如湖南卫视的 “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都是借助湖南卫视和网络等现代传播平台,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2013年甚至2014年的重要文化品牌。河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区域文化品牌的营销中,更要重视区域文化特色、内涵和文化品牌价值的挖掘和传播,促进区域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建构。河南少林寺作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武术、文化品牌,媒体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电影《少林寺》不仅捧红了李连杰,也让少林寺这一文化品牌享誉世界。此外各类的武术表演、舞台剧如《禅宗少林音乐大殿》等均以不同的形式阐释着少林的文化内涵等。

同时,品牌的宣传和推广上,政府应扮好职业推销员的角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对名牌进行推介和宣传,是创建和发展名牌的有效途径。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和各种文化经贸活动, 主动地、有计划地向广大消费者宣传和推荐文化名牌,利用政府的权威,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品牌的社会影响。另外,政府还可以利用采购活动的示范带动,树立本土品牌产品的形象,扩大其影响,唤醒民众以实际行动支持本土品牌的创建和发展。

5、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不仅如此,政府还要引导文化企业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政府要集中力量,研究制定符合河南实际的文化品牌发展战略,并做好文化产业布局,积极引导各地在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中扶持一批文化企业,帮助、扶持、培育一批具有中原特色和优势的文化品牌。

其次,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信贷、技术、产业政策以及人才支撑等多个方面,积极扶持文化品牌的发展。对于一些有市场前景、有科技含量、有社会效益的文化企业和名牌产品,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在产业政策上,支持拥有名牌产品的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收购、合并、租赁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并帮助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实现战略重组和上市,推动文化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最后,完善法律法规,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严厉打击盗版行为,积极引导民众消费正版文化产品,鼓励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保障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文化品牌的成长。

摘要: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很快,文化产业增加值不断提高,文化产品不断丰富,这既得益于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也得益于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然而,比较而言,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资源的转化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此同时,无论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任何阶段,品牌的培育都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地区不遗余力在推进的环节,因此,培育中原文化品牌可以说是河南丰富文化资源转化的关键,也是未来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影响力提升的重中之重。

河南省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篇4

[关键词]河南省;人力资源;问题;对策

一、引言

2011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底,《中原经济区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这是国家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这是国家根据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需要进行的一项重大部署,是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

当前,区域之间的竞争就是综合实力的较量,说到底还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可见,实现河南人力资源供需的长期稳定和相对平衡对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推动河南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河南省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

河南省是中国中部地区典型的人口大省。2013年河南省总人口为1.0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3,2011年达到了7369万人。2006年到2011年河南省人力资源率呈下降趋势,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人口总量大,受教育程度较低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来看,从1995到2013年河南省每万人中普通高中、普通中专和大学生的在校生人数总体都在呈递增的趋势。但是相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高中及以上学历所占的比重还是相对较小,小学和初中占了相当大的比列。因此,河南省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低。

(二)产业人口比重不均衡,大量劳动力外流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快于工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5.6%,工业为40.6%。说明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低,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而河南省工业占GDP的比重为58.8%,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8.5%。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高于全国水平,而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相对较低,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更是低于全国水平[3]。河南省产业人口比重不均衡,GDP结构失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本省内部就业机会不足,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经济发达地区。2012年末,河南省从业人员6243万人,全省外出务工农民工达到2570万人。这也是长期以来,河南省人力资源丰富,但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原因之一。

(三)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

河南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情况显示:2013年,河南省人力资源总量为7336万人,最能反映人力资源年龄优势的25—44岁壮年人口达到2915万人,占全部人力资源的比例为39.7%,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也接近27.4%。如果算上1293万15—24岁青年人口,河南青壮年人口占人力资源比例为57.2%,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是如果观察55-64岁老年人口情况可知,这一年龄段人口占全部人口和人力资源的比例为12.1%、17.5%,分别比2007年的9.8%、13.7%高了2.3%、3.8%,也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4]。可见,人力资源中,老年人口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与整个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有相似性。

三、河南省开发人力资源对策

(一)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力资源文化素质

首先,巩固和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国家每年对教育投入占GDP4%的基础上,逐年增加教育支出投入,实现对基础教育的全覆盖。其次,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控制高等教育的规模,调控好高等教育总量规模,引导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再次,注重人力资源的技能提升。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人力资源就业前景为培养方向,从根本上提升河南人力资源的整体技能水平。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人力资源产业结构

河南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大省,就目前各产业对就业的拉动能力来说,第三产业处于稳步上升阶段,其就业容量尚未充分拓展。目前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将会逐渐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为此,要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其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按照河南省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适当分流、减少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合理调整第二产业在业人口比重;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实现“三二一”的从业结构。

(三)调整人口政策,实现人力资源供求平衡

河南省要根据自身情况,在贯彻好国家人口政策的同时,适时调整人口政策。一方面河南省人口基数大,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另一方面,针对河南省青年男女人口比列失衡、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适时作出应对,以保证长期人口总量和人力资源供求的相对稳定和基本平衡。由于人口政策作用的显现,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假如人口政策现在开始放宽,15年后,政策调整后出生的人口正好处于人力资源年龄,也正是河南人力资源供需状况可能发生反转的时期,有利于促进河南人力资源供求的相对稳定和基本平衡。

参考文献

[1]刘海军.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省人力資源开发的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2

[2]柴文佳,赵静.人力资源文献综述[J].人力资源,2011,(06).

[3]韩喜明.河南省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分析及对策[J].复旦大学,2008.

[4]王军华.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的困境及出路[J].中国经贸导刊,2010,(13).

[5]任长江.河南省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0.10.

[6]李红见.河南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供需趋势预测[D].郑州大学,2013.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 篇5

一、河南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河南地处中原, 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我们的祖先书写了一部辉煌灿烂的文明史, 留下了丰硕的文化旅游资源。优质丰富的文化资源, 为开发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产品, 把河南省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大省、强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河南所具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以细分为文化景观资源、文化风情资源、文化艺术资源。文化景观资源包括历史文化资源、生态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文化风情资源包括商业文化资源、民间文化资源、体育文化资源和农业文化资源;文化艺术资源包括表演艺术资源和影视艺术资源。

二、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即强弱机危综合分析法, 通过评价其优势 (Strengths) 、劣势 (Weaknesses) 、竞争市场上的机会 (Opportunities) 和威胁 (Threats) , 用以在制定其发展战略前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以及竞争优势的定位。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 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其的可能影响上 (见图1) 。

㈠优势

1.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文化品位高。河南全省有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5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 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 馆藏文物达130多万件, 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

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不仅丰富, 而且跟全国其他省份相比, 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品位很高。其中, 河南博物院汇聚了中原文物精品, 是我国鲜有的几个大型现代化国家博物馆;少林寺——禅宗祖庭, 少林寺功夫名扬四海;白马寺———佛教寺院, 佛学文化博大精深;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之瑰宝, 规模宏大;开封——宋都, 文包武杨令人敬仰。还有很多都是全国之最, 例如甲骨文是华夏第一文字, 白马寺是华夏第一寺, 灵宝函谷关为华夏第一关等。

2.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建立后, 曾经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河南。在中国长达五千年的封建统治中, 占据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置的时间就长达三千年, 众多的历史遗存, 积淀了河南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并逐渐形成几个古文化历史积淀层, 河南的远古文化、商文化、汉文化、唐代文化及北宋文化等, 由此汇聚了势不可挡的大中原文化。延续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传统, 留下了丰硕文化遗存:恢弘的都城, 绚丽的庙宇, 精美绝伦的石窟, 瑰丽神秘的墓葬, 并以殷商甲骨文、商周青铜器、春秋礼器、战国车马坑、汉代画像砖雕、隋代石拱桥、唐代造像碑阙彩釉、北宋汝钧瓷、明清楼台建筑等等, 展示出中原博大精深的文化。

㈡劣势

1.观念落后, 开发具有盲目性。观念落后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制约因素。河南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其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但目前在全省各地,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局限于重新恢复古建筑、建寺庙、建人造景观公园等。这些传统的文化旅游载体, 如果开发不到位, 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 甚至会造成有形财物与无形文化的巨大损失。

2.管理体制不顺。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政府主导为主, 缺乏适应文化旅游发展的创新机制。河南绝大部分的景区规模小、经营分散、管理混乱, 没有形成系统的旅游管理体系, 再加上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分属于文化、水利、风景区管理处等不同部门, 存在政出多门、分头管理, 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3.人才相对较缺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懂文化更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这些人才还需要具有高超的经营管理才能。目前河南省文化产业界以及旅游产业界缺乏这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许多开发项目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民兵连”在支撑着, 因而其开发的盲目性很大。

4.缺少资本对接。加大资金投入仍然是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紧迫问题。目前全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绝大多数还是依靠政府投资, 由于政府投入有限, 很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出现资金短缺, 导致开发达不到预期效果。

解决经费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增加资金投入, 必须拓宽投入融资渠道, 形成投资渠道社会化, 建立全方位、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投入机制, 构建资金支持系统。

㈢机遇

1.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2011年10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颁布, 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意见》提出要把中原经济区建成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其中中原经济区一大战略定位就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文化的战略定位极大地提高了河南文化自信, 也对河南旅游发展制定了目标和发展方向。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将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这必然会给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带来机遇。

2.河南经济持续发展。近几年, 河南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9%以上, 国民经济呈现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方面刺激文化旅游需求增加, 有利于激活河南文化旅游市场, 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3.政府对文化旅游重视程度加大。河南省政府把文化旅游提高为河南旅游的龙头地位, 明确提出要以丰富的古文化为依托, 突出古都、祖根、功夫、寺庙、名花等有特色的高品位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重点培育黄河故里、少林寺、龙门、殷墟、小浪底水库、清明上河园、白马寺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旅游资源, 其必将给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带来新的机遇。

㈣威胁

1.文化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河南文化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其一是老旅游地破坏性的开发, 由于开发过早, 缺乏专业管理, 规划不科学, 不完善;其二是新旅游地破坏性的开发, 主要是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不够, 没有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

4.市场竞争。河南与周边省份都是历史文化发达、文物古迹较富有的地区, 各省旅游文化资源比较如表1所示。

三、结语

通过SWOT分析, 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在于河南历史悠久, 资源丰富, 文化品位高;不足之处在于观念落后、体制不顺、人才资金短缺。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实施, 河南经济的发展, 政府的重视, 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迎来了新的机遇, 但是也面临着资源不同程度的破坏, 市场竞争等挑战。

因此, 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抓住机遇, 发挥资源优势, 改变观念, 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融资;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 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 把河南建设成旅游文化大省强省。

参考文献

[1]张春香.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6) .

[2]王勇强.试论中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3]刘际平.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文化旅游发展探析[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2) .

[4]李庚香.“旅游立省”战略与河南文化旅游产业[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0, (1) .

[5]杨春风.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J].现代企业教育, 2011, 7 (下) .

[6]隋秀玲.立足优势资源拓宽河南文化旅游发展新思路[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 (2) .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 篇6

中原文化是指包括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传统文化, 大体上包括今天河南省全部, 以及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与河南相邻近部分地区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地域文化中, 中原传统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骨干作用。在未来“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 中原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仍具有不容忽视的时代价值。

河南旅游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河南经济乃至中原崛起的主要因素之一, 河南传统文化资源, 决定了河南旅游必须要走文化旅游之路。可以说, 发展文化旅游, 是河南旅游业的优势和特色。但是河南发展文化旅游还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文化的内涵挖掘还缺乏深度、文化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文化的附加值也比较少。

一、开发中原传统文化旅游产业的现实意义

1.开发中原传统文化旅游产业是实现中原经济崛起的需要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中原崛起”还是“中部塌陷”问题变得十分突出。与“东部沿海”、“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不同, “中部崛起”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文化环境和文化条件。激活这一巨大的文化存量资源, 就能成为中原经济腾飞的巨大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中原崛起”, 是“中部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作为一个人力资源大省、经济大省和文化大省, 在这一过程中更是居于“排头兵”的位置。

因此中原经济区的构建, 无论远景目标还是实现路径, 都不能没有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 不能没有文化河南对河南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可以说, 建设文化河南, 是实现“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前提条件。

2.开发中原文化旅游资源是提升中原品牌的需要

在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中, 文化资源是最高层次、也是最具开发价值的资源。河南文化与旅游的依存度很高, 关联度很强, 带动力也很大。文化旅游的产业化, 可以使河南丰富的地域人文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 拉动经济增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说:“河南有什么山水?跟九寨沟能比吗?跟黄山能比吗?放在全球来看, 山水打不出品牌, 但河南的文化能打出品牌, 少林寺、龙门石窟、安阳殷墟、道教文化、周易文化, 都是世界级品牌。

3.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是增强城市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提高城市和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营造经济发展最优环境非常重要, 独特的文化积淀、文化载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软实力”。比如, 武汉的东湖比杭州的西湖面积大6倍, 但是它的名气、游客的数量远远比不上西湖。提起西湖, 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苏堤、白堤、断桥, 从而想到和其有关的很多名人轶事和美好的传说, 让人神往, 这就是文化的作用。所以说,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这些年来, 许多城市和地区都在这方面探索到了各自发展的新路子。我省的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都是历史古都, 若能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发出来、宣传出去, 必将充满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丰富多样的中原传统文化旅游资源

中原文化旅游资源有其自身的特征, 历史悠久, 文物众多, 品类齐全, 各类文化遗存应有尽有, 而且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都较高, 其开发的可行性非常大, 总的来说, 主要有以下几种资源需要重点开发:

1.名人文化资源

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到公元11世纪的金代这3500多年间, 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漫漫的历史长河留下了数以百万计的文物, 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 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 河南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故里, 如诗圣杜甫的故里、韩愈故里、白居易故里等, 另外, 包公祠、岳飞庙、卧龙岗、三苏祠、玄奘故里为河南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河南不但历史名人众多, 而且当代名人荟萃。革命战争年代, 河南出现过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等众多民族英雄。解放后, 又出现了焦裕禄、杨水才、常香玉、史来贺、任长霞、李学生等脍炙人口的风云人物和事迹。

2.古都文化资源

在中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几千年来曾造就了众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仅名列中国七大古都的, 就有洛阳、开封和安阳三个城市。洛阳, 人称“九朝古都”, 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 曾先后有15个朝代在洛阳建过都, 历时1650年。开封, 人称“七朝古都”, 北宋称东京, 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盛极一时的安阳, 又称“殷都”, 是中国既有文字可据, 又经考古证实的商代都城“殷”的所在地;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 更使安阳闻名于世。河南可凭借古都名城众多的优势, 开辟中原古都名城黄金旅游线, 通过宣传中国的古都文明, 推动河南旅游业的发展。

3.墓葬文化资源

建设国都, 对于中国历代帝王来说, 是物质上的追求;而营造祖宗陵寝则是精神上的安慰。中原地区历来就是古代帝王将相理想的陵寝之地, “生在苏杭, 葬在北邙”;“北邙山头无闲土, 尽是洛阳人旧墓”, 就是这块“风水宝地”的写照。中原地区著名的皇陵墓葬群, 有安阳殷墟商王陵区、洛阳邝山历代皇陵区、巩义北宋皇陵区等。另外, 河南的历代名人墓地也很多, 如吕不韦墓、张衡墓、关羽墓、杜甫墓、白居易墓、程颖及程颐墓、吉鸿昌墓、许世友墓等。这些都是值得开发的旅游资源。

4.寻根文化资源

自20世纪80年代起, 中华大地出现了“寻根热”。这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表现。寻根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其中姓氏寻根是各种文化寻根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现得尤其活跃。河南是中国人寻根问祖的朝圣之地。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目前中国人口最多的100个姓氏中, 73个源于河南, 根在中原, 名副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寻根文化旅游活动, 提高河南的知名度, 扩大河南的影响面, 积极吸引外资和人才, 大力促进河南的发展。前不久, 刘姓氏族在平顶山进行了寻根问祖的活动, 通过当地媒体的报道, 影响巨大。

5.佛教文化资源

位于登封市的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洞天中岳庙、儒教圣地嵩阳书院集中展现了河南古老而悠久的宗教文化。此外, 河南的石窟寺和摩崖造像还有30余处, 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莫过于洛阳龙门石窟, 被誉为中国三大艺术宝库之一。白马寺在洛阳市东12公里, 是我国最早的一座佛寺, 被尊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而开封相国寺也曾辉煌一时, 有“皇家寺院”的美誉。风穴寺位于汝州市城东北9公里的嵩山少室南麓, 始建于北魏, 是我国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区北15公里的王垛村。此处有老子著《道德经》的太初宫, 太初宫已经成为国内外信仰者祭奠老子的重要场所。

6.饮食文化资源

河南饮食文化特别丰富, 风味名吃主要有:洛阳水席、浆面条, 开封桶子鸡、小笼灌汤包子, 郑州烩面, 武陟油茶, 道口烧鸡, 逍遥镇胡辣汤等。另外, 杜康、宋河、张弓、宝丰、仰韶及民权葡萄酒, 各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 都可以深入挖掘其独特的“酒文化”。除此之外, 河南还是生产优质和高档果菜的适宜区域之一, 全省已经建立了许多成规模、有名气的果菜基地, 如新郑的大枣, 灵宝、宁陵等地的苹果, 商丘的酥梨等, 创造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在诸多食品品牌中, 蕴藏着许多历史和文化有待挖掘。

7.戏曲文化资源

河南是中国重要的戏曲之乡, 其主要戏曲形式有:豫剧、曲剧、河南坠子等。其中, 豫剧是中国四大剧种之一, 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遍及河南城乡各地, 并流传全国十几个省、市及台湾。至80年代中期, 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近年来, 河南电视台的名牌栏目《梨园春》的成功运作, 更扩大了豫剧在国内的影响。

8.武术文化资源

河南是中国著名的武术之乡, 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即是武林中的两株奇葩。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的主要代表, 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美称。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家族中, 目前已风靡全国, 走向世界。陈氏太极拳刚柔相济, 老少皆宜, 成为中国传统武术运动中一件熠熠生辉的瑰宝。近年来, 每年的9月, 都要在温县举行国际太极拳年会。

三、开发中原传统文化资源的对策措施

1.推动文化与旅游的嫁接, 打造文化旅游的优势品牌

作为文化旅游大省, 应根据上述的各种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向海内外旅游市场打出六张“王牌”:除了上述的“古都游”、“寻根游”、“功夫游”外, 还应开发“黄河游”、“赏花游”、“山水游”。黄河连接6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小浪底风景区的建设, 新安的万山湖的开发, 邙山旅游风景区的再造, 为黄河增添了新的亮丽风景线。而“洛阳牡丹甲天下”, 和“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已被传扬多年。洛阳每年4月中下旬举办的盛大的牡丹花会, 流光溢彩, 观者如潮。古都开封菊史悠久, 远在唐代就有诗人刘禹锡作过“家家菊尽黄”的描述, 至北宋、明清, 开封养菊、赏菊之风盛行不衰, 现在每逢金秋都要举办菊花花会。修武的云台山、鲁山的石人山、淇县的云梦山、沁阳的神农山、济源的黄河小浪底、奕川的鸡冠洞、新安的万山湖、汝南的宿鸭湖、博爱的青天河、内乡的宝田曼、信阳的鸡公山等湖光山色都能让人充分享受到大自然的千般造化。

2.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河南传统文化的知名度

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推动经济的振兴, 应该是河南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但是,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 致使传统文化资源在河南的经济发展中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河南省的旅游业与发达的旅游城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大力宣传河南的传统文化, 就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多渠道、多方位地抓好宣传工作、凸现河南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

3.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 实施文化资源的市场化管理

开发河南传统文化资源, 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体制问题。要针对目前文化体制中不利于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面进行改革, 建立和完善竞争机制, 逐步实现文化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化进程。其中, 政府要制定合理的文化产业政策, 保护文化知识产权, 维护文化市场秩序, 提供信息服务等, 使得文化企业获得市场的主体地位。

4.拓宽融资渠道, 增强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投资力度

要将文化和旅游的文章做大, 靠政府的“单枪匹马”投资是很难奏效的, 尤其是河南不少历史文化资源分布于经济尚欠发达地区, 政府要鼓励各方面联合, 制定相关投资政策, 简化手续, 推出一系列文化资源开发项目对内、对外招商, 变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形式为多渠道、多种所有制形式参与的多元化方式, 吸引有实力、有市场运作经验的企业进入传统文化资源开发领域, 通过股份合作等方式, 逐步改变传统文化资源拥有者无力开发资源潜能的现状。

5.加强保护和统一规划, 保证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在开发河南传统文化资源时, 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缜密的整体规划, 分轻重缓急, 合理布局。要注意综合开发, 形成体系, 要杜绝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散乱无序状态。传统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一旦破坏, 损失将无法弥补, 因此, 要增强全民的资源保护意识, 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部门、全民的责任;其次在旅游规划中, 要切实做好旅游容量的评估;在旅游接待中, 要把旅游活动的强度限制在资源、环境不遭破坏的范围以内。

6.以人为本,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 一定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推动发展的主体,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满足人民基本的文化需求, 以文化养智、养德、养神、养气, 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文化素养, 可以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建设中原经济区, 经济“硬实力”是基础, 文化“软实力”是平台。没有“硬实力”的物质保障, “软实力”就没有根基;没有“软实力”这个平台, “硬实力”也会受到限制。厚重的河南文化资源为发展河南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种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需要尽快转变为旅游资源和经济优势, 才能为中原经济区的崛起提供文化支持和经济动力。

参考文献

[1]史鸿文.中原文化遗产的十大特征及其表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6.11.

[2]刘玉娥.中原文化与中华文明.中华文化论坛, 2006, (1) .

[3]杨翰卿.中原文化的和谐精神.学习论坛, 2006, (11) .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 篇7

1 商城县农业文化资源及其特点

商城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 隶属河南省信阳市, 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 因其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 因此交通便利、通讯快捷。

商城县地处江淮吴楚之间, 生态环境优越, 自然条件良好, 因而造就了种类繁多的动植物, 农业资源相当丰富。全县境内有高等植物2500种, 其中有20余种被列为“珍贵稀有植物保护品种”;动植物有1321种, “商茯苓”、“商桔梗”、“天麻”等久负盛名;全县的陆栖动物类、鸟类和野生哺乳类, 不论种类还是数量, 均居全省之首;茶叶种植面积大、产量高, 所产“银针”、“雀舌”早在唐代就是贡品, 现在名优产品更是如同雨后春笋, 且屡获国内外大奖。商城县境内, 茂林修竹数不胜数;奇峰怪石不胜枚举;商城县风光旖旎, 兼具南方之秀美和北方之雄浑。商城盛产纯天然无污染的农副产品, 茶叶、板栗、商丝和油茶并称“商城四宝”。商城有着绚丽的饮食文化, 独特的商城小吃、绿色的农家菜肴, 会让每一位品尝过的人流连忘返。总的来说商城县的农业文化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古朴性

商城县有悠久的历史, 这里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夏商时期属诸侯封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有“吴头楚尾”之称。因此商城的农业文化也由来已久。

1.2 多样性

商城县属于暖温带与亚热带交界之处。这里四季分明, 气候湿润, 光照充足, 土地肥沃, 雨量充沛, 动植物种类颇多。因此, 物种的多样化同样造就了农业文化资源的多样性。

1.3 独特性

商城县虽然位于河南省境内, 但由于其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 人口流动频繁, 历史上战争时期为军事要地, 继而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汇集, 浓郁的民俗风情, 丰厚的文化积淀, 其文化更偏向于楚文化, 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 这些因素促成了其农业文化资源的独特性。

2 商城县农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项目

2.1 乡村旅游

综合前面提到的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 商城是个旅游的好去处。对商城来说, 大力发展旅游业是个很好的选择。商城县委、县政府已经决定将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作为全县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来扶持, 现已形成几个乡村旅游的精品景区。

2.1.1黄柏山森林公园。

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南商城县西南部, 2001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林区面积约4010hm2, 森林覆盖率高, 空气新鲜, 含氧量高。林区内有多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 有珍稀动物370多种, 例如娃娃鱼。树木100多种, 且多为价值较高的用材树种, 有“天然药库”之称。近年来, 由于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开发, 黄柏山成为全县重点旅游景区。景区内风景如画, 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观, 而且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例如古息影塔。景区内的人工林不论质量还是规模均在河南省名列前茅;黄山松原始林的景观具有独特性, 在大别山区属罕见;其毛竹林面积为全省最大。游客们可以在欣赏黄柏山公园绚丽景色的同时, 在黄柏山上的农家餐馆品尝美味的农家饭及独特的山间野味。

2.1.2金刚台避暑山庄。

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商城县东南部、豫皖两省交界处, 地质地貌、生态景观丰富多彩, 乃大别山脉在河南境内的最高峰。景区内植被覆盖率高达85%, 动植物种类繁多。四季风光变幻无穷, 是一个消夏避暑的好去处。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分为“汤泉池”和“金刚台”两大园区, 总面积达276km2。有西河、东河、猫耳石、石鼓寨等7个景区。在景区内不仅可以欣赏到独特的自然景色, 站在山上俯视山下, 整齐的农田和错落有致的村落尽收眼底。由于金刚台的物产丰富, 游客同样可以在景区的农家饭店品尝到美味的农家饭及来自大山里的珍馐佳肴。

2.2 茶文化

作为商城县主要农作物之一的茶是该县的优势和特色, 它既是传统产业, 又是朝阳产业。商城的茶有“外形细圆挺秀、内质香气高爽、叶底嫩绿明亮”的特点, 被誉为信阳毛尖中的珍品, 因此信阳毛尖以商城的为最, 该县是信阳毛尖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之一。其中伏山渣子河茶、苏仙石东河茶、商城野生茶最为有名, 是商城茶的优秀代表。

商城拥有2300余年的种茶史, 始种于东周, 扬名于盛唐, 鼎盛于两宋。商城优越的自然环境充分满足了茶树生长的条件, 因此, 商城的茶质量上乘。自从商城有了茶, 作为农业文化资源之一的茶文化便相伴而生。中国人喜欢以茶来表达一定思想感情, 商城茶俗就是民众在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人际交往中, 历代相沿而成的习俗。虽然茶是一种饮料, 可一旦与文化相互融合, 便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就有了无穷的价值和生命力。茶文化的产生推动了该县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商城有机茶的培育及其品牌的确立、茶叶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战略思想的形成, 使该县茶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该县县委、县政府牢树“让桂花香醉商城”的主题理念, 积极打造山水园林桂花城, 把发展壮大茶产业作为建设新农村特区的重大举措, 作为最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业产业。

商城素有“北国江南, 江南北国”的美誉。该县县委、县政府以“一园四景”为载体, 强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 大力开展乡村旅游活动, 推进茶文化旅游进程。在金刚台国家地质公园刘小坳景区, 在原来茶园的基础上, 新建无性系茶园66.67hm2, 使新老茶园集中连片, 壮大了规模;在金刚台西河景区, 依托山势梯形开发建设茶园134hm2, 颇为壮观。结合发展乡村“农家游”, 游人徜徉茶园之中, 亲自采茶, 观赏茶叶生产工艺, 品鉴新茶的清香与甘醇, 回味无穷。目前已发展茶叶观光园1334hm2, 建设金刚台山庄、高稻场山庄等茶叶农家餐馆10多家;一些新闻媒体专程到金刚台茶业合作社茶叶基地采风, 郑州旅行社组织100多人到黄柏山茶业公司品茗观光, 该县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随着茶旅游的兴起, 爱晚亭、水云间、吕记茶楼等40余家茶馆、茶楼迅速发展起来, 地方特色民间文化活动也日益丰富, 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丰富多彩的民俗茶文化, 众多的人文山水茶文化等, 奠定了商城县茶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悠久的饮茶历史和灿烂的茶文化, 对该县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 商城县农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不足

商城县农业文化资源的主要开发利用形式为发展旅游, 尤其是乡村旅游。旅游业作为商城县的支柱产业, 虽然已进入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尽管该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但由于缺乏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 再加上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等, 例如金刚台、黄柏山等主要景区大多数处于自主发展状态。该县旅游资源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发展观念尚待更新

商城县一些干部及从业人员不能从全省甚至全国角度去思考商城旅游的发展问题, 仍沿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资源开发和经营管理等问题。

3.2 经营体制单一

一方面商城现有的旅游企业和旅游景点多为乡镇的附属;另一方面, 商城缺乏足够的管理机构和旅游公司, 有些企业产业属性不明, 缺乏经营主体, 也就更别提创新和发展了。

3.3 包装组合及宣传营销力度不够

由于商城县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旅游品牌, 一些远距离的游客对该县的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了解不多, 影响了商城旅游业的发展和品牌的推广。

4 进一步开发利用商城县农业文化资源的对策

由于商城县的农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是发展旅游, 因此, 应将重点放在旅游业上。

第一, 县委、县政府应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列入全县重点工程计划优先安排。由县委、县政府带头, 土地、旅游、交通、工商等有关部门参与协调和处理全县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 理顺旅游景区管理体制, 加快旅游景区建设步伐。目前, 该县各景区的管理和经营模式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发展, 因此必须扭转这种局面。金刚台、黄柏山、观音山等景区, 要按照旅游资源与行政区划相统一的原则, 划分旅游景区管理范围, 建立统一的旅游管理机构即景区管理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人员由县政府通过指定或委托、委派的方式确定。

第三, 以市场为导向, 打造区域旅游品牌。旅游景区建设要充分发掘农业资源, 创新旅游产品, 注重提高景区的文化品位和档次, 开发具有商城特色的旅游产品。把成为“国家级品牌”的旅游景区当做目标, 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 要在省内外确立商城“华中神水第一泉”、“大别山风光第一县”的旅游品牌定位。

第四, 充分利用市场化融资手段, 多形式开发旅游资源。县政府要成立旅游开发机构, 统一负责全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以及招商引资和项目签约。各旅游景区要将旅游资源评估作价, 变资源型资产为货币型资本。将景区的开发经营权通过协议形式出让给一定的法人主体, 让其在协议规定的期间内开发经营。建立旅游开发项目库, 积极争取国家、省旅游发展基金, 建设重大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制定优惠政策, 进行招商引资, 开发旅游景区景点, 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

参考文献

[1]张道政.文化产业发展与农业资源开发[J].农业考古, 2010, (3) .

[2]董少辉.黑龙江省农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世纪桥, 2011, (19) .

[3]肖晓.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整合发展模式探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7) .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 篇8

河南是个文物大省, 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文化的中心, 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河南境内已明确的各类文物点有28168处, 仅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达96处之多, 在全国各省市中占居第二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6处, 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14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特别是河南人文荟萃, 造就了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名人, 像黄帝、伏羲、老子、李白、杜甫、李商隐、岳飞这些名人志士都在河南留下了不朽的业绩, 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全省文化旅游资源可以细分为文化景观资源、文化风情资源、文化艺术资源见表1。

2 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

2.1 资源丰富

河南地处中原, 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其历史文物古迹之多、时代连续性之强, 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全国8大古都, 河南就占4座, 是全国馆藏文物最多的省。数量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河南省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2 类型齐全

河南的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 而且类型全, 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故都文化、遗址文化、红色文化、花卉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特产文化、民俗文化等十个大类, 几乎涵概了中国旅游文化资源的全部类型。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宗教寺庙、民居建筑、陵寝建筑、石窟石刻、革命遗址、风土民情、节日庆典、城市风貌等, 几乎应有尽有。

2.3 历史悠久

河南的文化旅游资源大部分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万年前的南召猿人, 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直至现在, 在河南省都有大量的历史遗存和出土文物。

2.4 文化品位高

河南的文化资源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很多都是全国之最。例如华夏第一文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华夏第一寺——洛阳白马寺、华夏第一关——灵宝函谷关等, 都是全国著名的人文景观。另外, 从国家旅游局年推出的以文物古迹游为主题的几条专项文物古迹旅游线路也可以看出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地位之高。

2.5 分布广、组合佳

河南省文化资源的分布极广, 全省所有县市均有分布。同时, 又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 即文化旅游资源相对集中于陇海铁路沿线、京广铁路沿线、大小城市及其周围地区。这种空间分布特点十分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另外, 河南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多都与自然旅游资源复合存在, 二者相得益彰, 从而使旅游资源的价值增强、吸引力增大。

2.6 地区差异明显

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地区差异主要反映在文化特色。例如, 安阳和郑州等城市的殷商文化、开封的宋文化、信阳的楚文化、南阳的汉文化、许昌的三国文化、洛阳的多朝代文化等, 都很富有地方特色。

3 推进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的战略

3.1 战略目标

深度开发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 开发成高品位、高价位的旅游产品。应该及时调整思路, 由资源开发型向产业发展型转变、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塑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突出文化特色, 塑造整体形象, 提升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使河南成为海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入境游客文化旅游首选地, 由旅游资源大省转变为旅游经济强省。

3.2 战略步骤

第一阶段 (2008-2010年) 。围绕郑汴洛都市圈, 突出黄河文化、始祖文化、古都文化、佛教文化的旅游主题。开发黄河生态游和城市近郊游, 使郑州成为全省旅游的对外开放窗口、旅游首选目的地、游客集散中枢和服务中心;整合洛阳优势旅游资源, 挖掘洛阳龙门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蕴涵;力争恢复开封古城水系, 开发古城墙, 重现宋都千年梦华古韵。

第二阶段 (2011-2020年) 。充分发挥以郑、汴、洛为主的沿黄河旅游带的产业聚集和辐射作用, 构建我省文化旅游核心区和产业集群。着力把少林寺——龙门石窟打造成国际化旅游精品, 使其成为引领河南旅游发展的王牌。把开封宋都古城、安阳殷墟、郑州黄帝故里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文化旅游精品。

3.3 战略重点

(1) 优先开发黄河之旅旅游线。

中原旅游区黄河之旅旅游线是河南省旅游资源类型齐全、分布密集、特色鲜明、基础好、潜力大的综合性旅游线。是国家旅游局推出的14条专项旅游线之一。把开发建设黄河之旅旅游线作为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分层次开发, 南北向辐射, 可以带动全省旅游业的发展。

(2) 大力开发古遗址和古文化系列。

开发以洛阳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为代表的古遗址系列。以洛阳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遗址世界文化遗产、郑州嵩山少林寺、开封宋都古城、炎黄始祖文化广场为主体, 塑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将古都文化、宗教文化、武术文化、寻根文化等河南优势文化推向世界。围绕古都、寻根、民俗、民间工艺等文化资源, 突出项目带动, 通过高品位策划, 促进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 开发一批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重点文化旅游景区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形成产业优势。

开发以太昊陵、皇帝故里、白马寺为代表的古文化系列。古文化旅游的重点区域, 如太昊陵、观星台、河南博物院、老子故里、黄帝故里、羑里城、嵩阳书院、温县太极村、云梦山鬼谷子洞、白马寺、关林、虢国博物馆、商丘古城、武候祠、大丕山、比干庙、阏伯台、木兰祠、应天书院、壮悔堂等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 应深化和升华文化内涵, 美化景区环境, 优化视觉景观, 增加参与性和娱乐性的旅游内容, 营造文化传播和科普教育氛围, 逐渐发展成为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重要的文化旅游产品。

(3) 积极发展红色旅游。

把信阳红色革命根据地、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郑州二七纪念堂、桐柏叶家大庄、确山杨靖宇故居、晋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镇平与夏邑的彭雪枫纪念馆、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为代表的革命纪念地和以林州红旗渠、兰考焦裕禄陵园等革命传统教育品牌资源, 作为河南著名的红色旅游标志, 进行组团发展, 完善景区基础设施, 充实配套服务功能, 创新展示方式, 增强游览效果。同时加强与湖北、安徽两省的合作, 使之成为中国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和该区域旅游经济的龙头。

3.4 战略措施

(1) 精品名牌战略。

随着旅游者旅游需求的文化品位不断提高, 传统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弱化。因此, 今后我省尤其要深刻挖掘旅游文化内涵, 变产品驱动为形象驱动, 强化河南省文化旅游产品的主打品牌形象, 进行个性再塑造, 以鲜明的区域整体形象对国内外旅游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全面提升建设水平和文化品位。

(2) 外向带动战略。

大力开发具有华夏民族特质的文化旅游资源,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塑造鲜明的文化旅游主题, 突出精品旅游线的外向带动作用和龙头地位。加强与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的合资合作, 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充分利用国内既有的精品旅游线路和国际客源组织渠道, 构建国际化的营销网络。

(3) 行业联动战略。

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旅游酒店的兴建、设计、装饰等方面应该体现河南省的文化特色, 使游客在住宿的时候就能体验到浓郁的文化氛围。旅游餐饮业也是能够体现异质文化的重要行业, 河南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饮食和风味小吃, 也是彰显河南文化特色的重要物质载体, 所以, 河南餐饮业应在口味、工艺、包装、环境营造等方面做出调整, 为游客提供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餐饮食品。同时, 政府职能部门也应为文化旅游开发提供相关的政策环境, 在招商引资, 规划开发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4) 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河南省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 要坚持“保护性开发”, 提倡旅游生态安全, 强化限制性条件及可持续发展的效益, 严格遵循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有关法规, 杜绝破坏性建设, 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对旅游开发的承受力, 统筹考虑开发地的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及资源状况, 以实现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 实现河南省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留科.河南省旅游区划研究[J].旅游科学, 2004, (3) :22-26.

[2]张春香.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 (6) :76.

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探讨 篇9

【关键词】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Study on Developing Pattern of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Henan Province

WANG Feng-jie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XinZheng 451150, Henan)

【Abstract】The sports tourism is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Through analysis of strength and weakness, opportunity and threa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Henan Province, we find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t in Henan Province. In view of these, throug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nalysi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the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namely,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the resource development pattern. We hope to offer som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Keywords】Henan Province; Sports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pattern

河南省地處中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孕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河南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体育旅游资源也相对较多,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拉动体育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它能在丰富人们体育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若干产品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分析,明晰这些体育旅游产品在开发和发展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再通过理论结合本地实践的分析,构建出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模式。

1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我们运用SWOT方法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分析。SWOT分析是在进行区域旅游规划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时了解区域旅游发展各项影响因素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具体的说就是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分析,对于某一特定地区来讲,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开发出所有种类的旅游产品,而是需要对当地的资源、市场和竞争态势进行分析,提出最适合本地体育旅游资源开展的若干种优势产品,构成产品组合。为了更好地研究并确定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笔者对河南省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SWOT分析,以便为科学合理地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分析情况如表1〔1〕所示。

2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构建

2.1构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意义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开发主体实施的体育旅游资源转化为体育旅游产业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式的总和。它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在时间过程和实现方式上最一般特点及其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2〕。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来源于众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不同的开发模式,有其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有不同的作用与影响。因此,研究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意义,就是通过探索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的最基本方式与规律,为体育旅游目的地及其开发活动选择最适合、最优化的开发方式,以利于促进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2.2构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依据

2.2.1依据不同体育旅游者的需求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构建,要“以人为本”,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体育旅游需求为出发点。因为,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客源市场中涌现出一批新型旅游者,这些新型旅游者具有更丰富的旅游经历,持有新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对旅游消费持更灵活、独立的态度,他们更喜爱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希望从旅游中伸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开发模式的构建,首先要考虑是为了满足寻求极限探险、猎奇等的体育旅游者的需求,还是为了满足大众化健身、娱乐、休闲体育旅游者的需求,而且还要考虑每一次精彩的体验能否促成下一次参加体育旅游活动的新的动机〔3〕。

2.2.2依据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构建,还要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否则,开发就无从下手。河南堪称是中国功夫的故乡,嵩山少林寺是博大精深的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温县陈家沟是中华太极拳之根——陈氏太极拳的故乡。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以这些资源为依托已开发的“少林功夫游”、“黄河漂流”等体育旅游产品正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潜在的体育旅游资源如射鹿台、龙湖等有待于开发。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2.2.3依据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条件

在现代体育旅游中,完成体育旅游活动的要素除体育旅游者和体育旅游资源以外,还包括体育旅游业这一中介产业。因为,体育旅游业是旅游活动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体育旅游活动发展的推动者。虽然使用体育旅游业提供的旅游服务并非体育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但体育旅游业在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以及在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实现之间架起了一座便利的桥梁。在已经具备了需求条件的前提下,体育旅游者不必再为旅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担心,他们的旅行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期间的生活和活动,都可由有关的体育旅游企业为他们安排。因此,在构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时还需要依据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和提供的服务质量,使开发更有效,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4〕。

2.3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构建

笔者认为,根据产业发展、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结合河南省资源状况,已开发资源运营情况,以及潜在资源的开发价值等,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应采取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开发。其开发模式如图1所示。

2.3.1产业类开发模式

2.3.1.1“旅游+体育”模式

nlc202309022035

“旅游+体育”模式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就是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寻找开发体育旅游的切入点,增加旅游活动的内容,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过程中的各种体育现象可以概括为:旅游者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探险、体育购物、体育观赏、体育考古、体育会议、体育保健及康复等内容。目前,河南省以旅游为依托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有伏牛山的滑雪、鹳河等河流漂流、洛阳牡丹花会、3万人太极拳表演等。“旅游+体育”模式的开发,能使游客充分感受到旅游中的体育。由于它又有别于单纯的体育运动,因此旅游中的体育又可称之为“旅游性体育”。

2.3.1.2“體育+旅游”模式

“体育+旅游”模式是指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即充分利用体育竞赛、表演或节庆活动,扩大宣传,提高组织规格,吸引更多的观摩者,以提高举办地的对外影响和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在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城市管理和规划,尤其是该举办地旅游景点的规划与建设。通过对体育赛事的形象背景、文化氛围、体验性体育旅游活动的策划等,能让观众亲身参加体验性体育活动,并融入到欢乐、刺激的氛围中,给旅游者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的全方位冲击,使游客充分感受体育观摩中有旅游活动。由于这种旅游形式有别于传统的旅游,因此,还可以把这种体育中的旅游称之为体育性旅游。

产业类开发模式其开发主导思想、主要措施及主要方式如表2所示。

结合河南的旅游资源特点,对产业类开发模式的选择应以“旅游+体育”模式为主实施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各地资源的多功能性,同时可以做到体育与各种旅游资源的交会与融合发展,实现现有旅游资源的再生性开发,提高现实资源的吸引力,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资源为主题的旅游形式与体育的联姻,真正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体育与旅游活动的结合,将会吸引大批的游客和体育爱好者,在参与旅游活动的同时参与体育活动,使旅游者寓健身于游乐之中,在旅游中强健体魄,在健身中陶冶情操。

2.3.2资源类开发模式

2.3.2.1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某一种体育旅游产品为开发目标,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成唯一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也是单纯地奔着这一吸引物而来。依托河南自然资源开发黄河漂流、云台山攀岩、南湾湖游泳、伏牛山滑雪、重渡沟滑草、白河划船等体育旅游产品;依托人文资源开发少林武术比赛、太极拳表演、新郑“炎黄文化旅游节”举行拜祖大典、开封宋都文化节斗鸡比赛、宋都竞走赏菊花等体育旅游产品。

2.3.2.2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将体育与其他旅游资源相互配合,在整合资源开发过程中,体育资源不具有独占地位,而是和其他产品相互融合〔5〕。以这种形式进行开发,主要是针对那些体育资源(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又具有优美自然风景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在开发过程中,体育资源占有一定分量。对于旅游者而言前往某地观光游览的目的不仅仅是参与当地民族体育活动,而且需要游览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体会当地浓厚的人文氛围。如焦作,不但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拥有国家级自然风景区云台山,还拥有全国青少年乒乓球训练基地。开发工作应着眼于整合资源优势,规划“生态——体育旅游”专线,做到体育与旅游产业的捆绑互动,协调发展。

2.3.2.3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在一般旅游活动中附带介绍体育知识,旅游过程中或结束时观看体育表演,或参加体育娱乐等活动。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组合型有些类似,只是体育在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组合中所占的分量较小,起附带性作用。比如,导游在讲解的过程中,渗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知识,或渗透对某些文化遗址所拥有的体育文化内涵的讲解,或者是组织游客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或民间体育活动的表演,或组织观看体育图片展览等。如在游览少林寺时可以在少林寺演艺厅领略到一场精彩的少林武术表演;在许昌花木博览园进行花木交易和生态游的同时可以观赏到东北民间艺术高跷表演等活动。

资源类开发模式其开发主导思想、主要措施及主要方式如表3所示。

3结语

河南省地处中原,文化丰富,待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众多。但如何开发,怎样开发,什么类型的开发模式才能让众多的体育旅游资源最优化,让开发后的旅游产品产生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这一直是我们探求的课题。众所周知,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来源于众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不同的开发模式,有其不同的特点与规律。本文所提出的产业类开发模式与资源类开发模式是不是能够产生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是不是有助于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健康合理开发,还有待于进一步地观察。

参考文献

〔1〕刘长生.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SWOT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4):46-49.

〔2〕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于素梅.小康社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科学,2007,2(5):23-35.

〔4〕姜付高.浅议体育旅游生态化建设〔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2,2(4):114-116.

〔5〕黄震方.海滨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

(责任编辑:李宏斌)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河南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篇10

关键词:资源整合,河南省,旅游

河南是我国旅游资源大省,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但是, 由于一些地方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盲目开发, 重复建设, 从而造成了一些资金的浪费和资源的破坏, 许多极具旅游价值的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一、河南省旅游资源特点及布局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 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孕育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从总体上说, 河南的旅游资源是以人文资源为主, 占资源总量的6 3.6 2%。河南以拥有丰富的古文化旅游资源而著称,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这里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到公元13世纪的金代, 这3500年间, 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 留下了难以尽数的文明遗迹;河南自然资源也较为丰富, 是我国自然上南北和东西两大自然地理界线的交叉地, 东西走向的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亚热带和温带的南北重要自然分界线, 南北方向上分布的太行山和伏牛山是我国地形上重要的东西分界线, 他们在河南的交叉组合, 造就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占资源总量的3 6.3 8%。在这众多的资源储备中, 以河南省省会郑州市为中心, 主要分布在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平顶山、济源等省辖市。从空间分布看, 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京广铁路以西, 资源密集区主要在西部、北部和南部的山地;而人文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黄河两岸及其流域范围内的洛阳、郑州、焦作和新乡四地区的结合部。这9座城市地处我国腹地、河南省域中部, 区域内有14个县级市、33个县、340个建制镇。区域土地面积为5.87万平方公里, 占河南全省的35.1%, 总人口4012.5万人, 占全省的41%。

二、河南省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 河南省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近年来河南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河南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率较高,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也逐步加快, 已初步形成了以“古、河、根、拳、花”五大特色为主导的旅游产品系列。但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掘, 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主要表现在: (1) 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产品规模小、等级低; (2) 协作开发意识淡薄, 忽视地域组合, 低层次竞争激烈; (3) 人文与自然资源脱节, 资源整合力度小。由此引发了该省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不高, 资源的低水平重复配置, 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 提出整合旅游资源, 进一步提升景点、景区档次, 打响品牌, 增强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

2. 河南省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能性

河南省城市在空间上相互临近, 市域之间有铁路、公路等组成的交通网络紧密相连, 内外联系非常便捷, 而且9市拥有相对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与地域文化景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 都需要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的腾飞。“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与分割, 开展区域旅游合作, 建立资源互用、信息互传、客源互送、产品互补、效益互享的旅游网络, 是实现区域旅游产业横向联合发展, 提高其总体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三、河南省旅游资源整合的原则及思路

1. 河南省旅游资源整合的原则

(1) 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河南省旅游资源应由政府统一制定旅游规划政策, 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政府应充分利用宏观调控职能, 确定各地区的区域布点、特色内容及市场定位, 以政策信息为旅游开发商提供开发指导。

(2) 优势互补, 协同发展。要发挥河南省内各地区特色旅游资源优势, 促进优势互补, 形成互补型的旅游产品结构, 增强旅游整体竞争力, 尤其是要加强省内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的整合。同时, 必须坚持协同发展原则, 彻底打破行政壁垒, 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 形成区域共同发展的格局。

(3) 主题形象突出。主题是对一个地区旅游资源特色的高度概括, 凝聚着区域地方特色最本质的内涵, 对区域的旅游开发活动具有极强的整合作用。区域旅游的主题形象越鲜明、与众不同, 表明旅游开发整合质量越高, 反之, 则整合层次较低。因此, 旅游主题突出与否, 是区域旅游开发整合程度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2. 河南省旅游资源整合的思路

以促进地区旅游业协同发展为目标, 以协调共享机制为重点, 通过打破行政壁垒, 培育区域利益共同体的方式, 加速推进区域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和有效整合, 具体如下:

(1) 空间层次整合。将同属于一个较高空间层次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 形成一个大资源, 建设一个大景区, 扩大规模, 提升档次, 集中力量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开发产品、开拓市场。

(2) 主题整合。在某一个区域内, 根据旅游资源的总体特点和市场状况, 制定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 确定区域旅游的主题和形象, 借此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 使其服从或服务于区域旅游的主题, 形成鲜明的旅游形象, 打造最具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 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3) 产品或服务整合。将某些不能形成成熟旅游产品和服务或市场竞争力较弱的旅游资源依据某种产品开发理念整合起来, 形成新的旅游产品, 改善市场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

(4) 线路整合。利用旅游资源在区位、交通和功能上的联系, 将分散的旅游资源组织起来, 组成旅游线路整体推出, 共享客源市场, 丰富旅游内容, 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旅行社运作的可行性。

(5) 市场整合。根据区域旅游的目标市场定位, 将不同类型旅游产品中核心目标市场一致的旅游资源捆绑开发, 打造多类型的旅游产品, 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和消费额, 实现客源的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陈蔚德王宝玉:河南旅游基础[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2

[2]河南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Z].豫政[2006]62号

[3]龚绍方:关于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8 (3) :66~71

[4]张艳:河南省旅游产业集群构建[J].经济地理, 2009 (2) :322~325

上一篇:感悟能力培养方法谈下一篇:全寿命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