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事业单位

2024-08-03

论行政事业单位(精选十篇)

论行政事业单位 篇1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根本目的是为细化预算编制和编制部门预算提供真实依据, 为制定科学的定员定额标准提供准确数据, 为深化国家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产监督、科学评价和规范考核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绩效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奠定基础。

(一) 理顺资产管理体制、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公共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 财政资金逐步从一般性、竞争性领域退出, 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 这部分庞大国有资产配置不公平、不合理, 部门、单位间苦乐不均, 超编超标现象普遍存在,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开展全面资产清查, 有利于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二) 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需要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督管理乏力, 即使有近几年来的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省直管县等各项财政改革, 也没有改变资产管理改革落后的局面, 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位资产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脱节;二是单位资产维护费用、消耗费用安排与单位实物量相脱节;三是公用经费预算不够科学, 无法对各部门、单位的绩效进行量化考核。因此, 迫切需要开展资产清查, 为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提供支持。

(三) 强化产权管理、维护所有者权益的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均应属于非经营性的国有资产。然而事实上,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和发展, 有相当一部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已经进人了经营领域, 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但由于在管理上仍采取行政管理的办法, 因而对于国有资产的利用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 致使非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界限不清, 相互挤占、挪用, 产权归属混乱, 缺乏明确的经济责任和产权约束机制, 致使一些单位及其经营者只注意本单位和个人利益所得, 搞短期行为, 吃国有资产的老本;还有一部分国有资产被经营者无偿占用, 致使国有资产的损耗在价值和实物上得不到应有补偿。经常有目的地进行资产清查, 能及时掌握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以及经营性资产的效益情况, 以便加强产权管理, 维护所有者的权益。

(四) 避免闲置浪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利用效率的前提

目前,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据不仅不完整、不准确, 而且基本上都是静态数、账面数。实际资产变动状况没有得到准确反映, 账实不符、家底不清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 一些资产实际已经报废、损失或完全失去使用价值, 却长期挂账未作处理;另一方面, 一些单位存在大量的账外资产。因此, 开展资产清查工作, 为实现国有资产动态监管打下基础。

(五) 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防止资产流失的有效措施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管理工作中, 稍有疏忽, 就会产生管理上的漏洞,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在部分干部和群众中, 对国有资产概念不清楚.对加强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 所以经常出现不应有的干扰和行为。开展资产清查能起到宣传教育作用, 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能顺利开展, 提高管理水平。

二、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资产清查工作的实施过程中, 应对行政事业单位所有资产、资金、人员状况等进行全面清查核实, 彻底解决资产不清、财产不实、账实不符、管理涣散的问题, 将已有资料中的重要内容重点反映、单独列报, 为预算编制改革提供基础材料;要有前瞻性战略眼光, 挖掘潜在的、对未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和因素。

通过资产清查,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家底不清, 账实不符, 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 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资产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对使用年限较长, 已无修复价值或已损坏无法修复设备及无法使用的软件和家具用具等资产, 长期未进行清理、申报报废并进行账务处理。二是已转让、出售、划拔资产及对外捐赠资产未做账务处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转让、出售汽车等固定资产, 转让、出售收入已入账, 固定资产未做减少的账务处理。三是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房产的改扩建增加部分未按规定调增原资产价值。四是人员调整移交不清。五是固定资产账簿记录不完整。有些单位由于会计人员管理意识不强, 对单位购置的图书、其它固定资产以及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未按规定在固定资产账面上反映。

(二) 账务处理不及时, 长年挂账现象普遍

一些单位的资产, 规定的报废年限早已超出, 并且有些资产已淘汰或毁损不能使用, 却长期堆放在仓库, 既不清理, 也不申请报废, 有些实物早已处置, 但不进行账务处理, 长期挂账。还有一些单位, 对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资产不及时调账, 已房改的房屋不按时调减资产, 造成账物不实。同时, 部分单位资金往来清理措施不得力, 核算不规范, 错误地将收人、结余在往来款项中核算反映, 以收抵支, 坐收坐支, 胡花乱支, 乃至出现呆坏账损失, 造成历史遗留问题。

(三) 由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脱离监督

由于资金性质和核算方式不同, 各单位对在部门预算中购置的资产管理比较规范, 而对专项资金所形成的资产管理相对薄弱。实际中专项资金列支有绝大多数资金购置设备, 方式上采取政府采购或上级部门集中采购。在这一过程中, 因资金支付主体不同, 交货与入账的时间差拉长, 有些还以资产调拨划转方式进行设备等配置, 这样容易出现漏登, 使不少资产变成“账外”资产。

(四) 对外投资管理不规范

一是盲目决策对外投资, 对于被投资单位了解不够, 对投资项目考察不细, 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 投资合同中对投资方式、投资收益、投资风险等约定不严, 没有相应部门的人员负责, 相关的投资文件和资料没有备案存档, 难以查找。二是对外投资后, 不关注投资运行过程和被投资单位的经营状况, 有的被投资单位已被吊销营业执照, 投资单位还不知情甚至无法联系, 形成投资损失。

(五) 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无形资产是没有物质形态却能给占有单位带来较大经济利益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无形资产的概念和保护意识, 包括一些科研院所尽管有科研成果但在财务账面上得不到反映, 许多技术开发转让、合作的成果与单位无关, 无形资产的损失是潜在和巨大的。无形资产得不到保护的主要原因是领导认识不到位, 财会人员不知如何进行会计确认、计量, 科研人员利用公共资源创造的无形资产被转化为个人职务成果。

三、新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构建

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是国家机关正常运转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物质基础。资产管理的目标应该是资产的安全、完整和合理有效使用, 确保保值, 而不是用于营利。资产清查不是目的, 只是一种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手段。所以, 每次资产清查之后, 都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堵塞管理“漏洞”, 巩固资产清查的成果。结合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管理改革的特点和国有资产管理的新任务,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一) 健全运行管理制度, 规范资产管理行为

根据新形势下资产管理的新要求, 及时修订和完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 制定符合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需要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建立健全资产采购、登记、保管、使用、核销、赔偿等各项制度, 杜绝资产的损失浪费行为, 把资产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实现资产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建立资产使用登记制度和产权变更登记制度, 提高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二) 加强预算管理, 强化预算约束

建立有效的资产预算管理机制, 通过资产存量分析, 提出资产购置、配备、处置方案, 纳入政府采购预算管理。规范收支分配制度, 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资产管理的违规行为。单位所有收支都要纳入预算管理, 未列入采购预算的不得采购, 保证资产购置科学、配备合理、使用高效。

(三) 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制, 明确各级国有资产管理职责

发挥国资和财务监督职能作用, 完善资产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手续。资产处置必须经单位集体研究、民主决策, 并按管理权限上报审批或审核备案。加强对外投资监管, 跟踪资产运行过程, 防止资产收益流失。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各项原始记录及相关稽核制度, 一要建立资产使用登记制度、明确使用人;二要建立资产定期盘点制度, 关心资产的存在状况, 及时与财务部门对账处理资产盘盈或盘亏, 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同时财务部门要配合做好投资监管和欠款催要工作。

(四) 加强国有资产队伍建设, 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

单位要重视选拔、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精通、作风扎实的资产管理工作队伍。资产管理工作者也要适应形势,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创新资产管理方式, 充分认识到自己担负的重要职责, 对单位资产的家底要清、情况要明, 及时提出资产购置、配备、处置等合理意见, 保证资产的合理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1]侯政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做法》, 《财会经纬》2005年第3期。

[2]崔天培、任文君:《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研究》,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7卷第2期。

论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预算管理 篇2

摘 要 专项资金是指国家为了扶持、发展某项事业而专门设立的,具有专门来源和专门用途的资金。专项资金的来源包括国家安排拨付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项目实施单位自筹资金,以及具有专门用途的 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基金、群众“一事一议”资金等;使用范围及其金额由该专项资金设立机构确定。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就是加强专项资金的筹集、存储、记 账、分配、使用等全过程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科学性的考核与评价以及适时采用必要的管理措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专项资金 预算管理 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财务控制意识薄弱,财务角色被弱化。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多数单位财务人员在 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对具体的业务和决策了解的并不多,也即财会人员对各活动的事前和事中的辅助控制作用没 有体现出来。财务人员因而无法根据业务进度合理安排资金支付,只是简单的事后的票据报销,不清楚资金使用中的用途、标准及结余。对于一些不按预算执行或随 意改变支出用途资金,单位财务会计人员只有等发现后尽量予以协调、向财政请示调整专项预算,而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得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应有 的力度,直接影响了财务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使管理手段相对弱化,导致财务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2.专款支出的开支范围不够明确。具体哪些开支能在專款中列支,哪些不能在专款中列支,文件规定只是一些大的原则,在具体操作中没有明确规定。而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凭财会人员的理解去审核监督。一些单位则存在任意扩大专项资 金的支出范围,列支办公设备购置费及招待费,违背了专款专用原则,也无形中造成了“合法浪费”的现象。

3.资金支出环节管理薄弱。由于财政拨款时间与项目实施时问的不一致性。导致项目资金跟不上项目进展,影响了项目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导致资金管理失控。这一方面可能是财政有意滞留专项资金;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缺乏有效的机制来保证两者的进度一致。有的单位专项资金的支出没有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手段,各项费用基本上是实报实销,经办人员没有控制意识,这在预算不够细化的情况下就很可能导致“合法浪费”的现象。有的单位没有专项资金使用的正式详细的费用预算以及结算,对于各科室上报的各类专项资金更多地只从数字上简单汇总,用于应付上级部门的要求,而没有从财务角度加以分析和利用,特别是缺乏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综合评价以及相关同类专项使用标准的归纳和确定的了解,如果能够通过费用预算进行专项资金支出控制,并且对资金使用结余或者超支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的话,更有利于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

4.专项资金分配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近年来各地财政预算中普遍推行了部门预算和细化预算的编制方法,基本上实行的是“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但对于专项资金如 何按实际,缺少明确的定论。换句话说,就是专项资金分配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由于缺少对经济运行状况的科学预测和编制方法,预算编制中的基数加增长的办法仍然存在,没有实行完全意义上的“零基预算”。甚至有的只是将专项资金进行“切块”分配,使得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时主观性强,随意性大。一方面一些单位专项资金大量结余,形成资金沉淀;另一方面一些专项事业资金又供给不足,影响事业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实现。

二、完善我国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预算管理方式上实行“三专”,即对项目与资金的管理,实行项目专账、资金专储、管理专人的办法。这样做,不仅在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管理上心中有数,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制度上、心理上防止随意挤占挪用资金的行为。

2.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内控制度方面“三制”,即项目公示制、资金报账制、竣工验收制。具体做法是:对当年全县拟实施的项目及其资金额度,县扶贫办在当地报纸等媒体上公开;乡镇、用款单位用公开墙公开;项目实施地立碑将项目实施规模、受益范围、资金开支、群众投劳等情况公开。资金开支由项目实施单位在乡镇财政部门或者县级主管部门报账,在报账过程中及时接受一次检查。项目竣工后,即按现行政策规定,由扶贫工作主管部门组织相关机构有关人员对项目质量、管理程序、财务收支等相关方面 检查验收,督促整改发现的问题。

3.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内部监管实行“两监督”,即实行年度拉网检查、信访及时查处。县上每年由扶贫办、监察、审计、财政、发改委共同组织检查组对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扶贫资金的 使用情况进行一次以上的检查;对群众关于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方面的来信来访,县扶贫办或有关单位尽力做到及时调查处理。

4.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过程要做到“两强化”即动态监测、资料建档。扶贫工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编制了自己的中期规划。各年内进一步调查研究,当年末编定次年的项目实施计划。按程序报批后,即按计划实施;同时做好相关文字材料、统计数据、图片等资料的立卷归档工作。

5.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前提条件要有“一保障”,即财政拨付必要的工作经费。在扶贫项目的立项报批争资和项目监督管理过程中,必然发生资料费、差旅费等开支。为了防止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即便财政不能配套专项资金,但是,预算其工作经费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数量不多,也是可能的。

参考文献:

[1]张全富.加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探讨.绿色财会.2007(7):16-17.

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篇3

1、财政预算编制与执行不到位,忽视预算的评价,使现有资金难以发挥就应有的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工作大多数流于表面,对于整个财务收支的约束和控制能力不显著。从预算编制来看,首先大多行政单位没有完善的预算编制系统,分配随意性很大,编制内容也过于粗糙。此外,对于预算编制没有统一的标准,编制过程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导致预算不完整及不规范,出现一些应纳入地方预算而没有纳入的现象。从预算执行来看,一是无预算、超预算安排支出,追加、调减支出随意性较大,影响了预算的约束力和权威性。二是部分单位虽然编制了预算,但对其资金使用效益不进行跟踪审计,即使跟踪调查,也是分析肤浅,总结简单,效益考核基本走了过场,成本考核几乎是空白,从而使好多项目资金难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

2. 资金运用效率低下

行政事业单位不像企业之类的盈利单位,基本不存在竞争压力和生存问题,因此,很容易产生资金运用效率低下问题。目前我国行政单位对资金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手段和控制方法,使得挤占、挪用资金的现象严重,对于专项经费和项目经费收支核算不够清晰,没有做到专款专用,经费混乱导致无法判断项目经费管理使用的真实情况。而对于超支、挪用等现象也没有进行合理调整,因经费管理往往在事后进行核算,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算控制,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很低。

3.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不到位

其一,弱化专项资金管理中的财务角色。调查显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偏低,在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简单的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工作,对具体的业务和决策了解并不多,缺乏对专项资金的科学合理安排,造成资金管理的真空。

其二,资金支出环节管理薄弱。大多行政事业单位存在预算资金支出进度与事业开展进度项目进程难以保持一致的现象,项目资金跟不上项目进展,严重影响项目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导致资金管理失控。行政事业单位对专项资金的支出并没有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手段,基本上是实报实销,经办人员没有控制意识,就很容易造成资金超支问题。大多行政单位没有对专项资金使用做详细规定,即使有相关制度,也是缺乏执行办,工作人员觉得制度操作起来麻烦或者不符合单位实际情况,还是习惯于根据自己的想法做事,对资金管理造成不利。

其三,对专项资金的预算组织工作不到位。预算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事前的预测对未来有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并以此发挥控制作用,将“钱用在刀刃上”,以避免不必要的支出。但很多行政单位没有统一的预算编制用表,另外,由于受时间限制,工作人员没有研究预算编制说明,最终做出的预算并没能符合编制要求。资金分配存在严重的随意性,“会哭的孩子多吃奶”的情况,带有普遍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施行,同时,也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色可乘之机。

4、年终清理结算和财务结帐

年度终了,对全部会计核算进行清理结算和财务结帐是编制年度决算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单位决算报表准确、真实、完整的的一项基础工作。突出表现在:单位财务没有及时清理结算,往来款项往往由于跨年度责任不清,形成呆帐坏帐。会计部门和财产管理部门没有按有关规定,对各项物进行清理盘点,致使盘盈盘亏资产不能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作出处理,调整财务,从而导致帐实不不符。

5、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问题

冲击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导致分配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分配不公,诱发腐败,在利益机制和攀比效应的诱惑下,一些部门竭力寻找预算外的财源,“三乱“行为进上步蔓延,加剧了部门保护和条条分割,不利于政企分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预算外资金的大量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部门单位的既得利益。

二、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1、规范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加大管理的束管理力度

编制财政预算是一项比较严谨的工作,是各项工作正常运行的起点,行政事业单位应规范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一要坚持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并重原则,彻底改变“掐头去尾”的预算管理方式,科学编制部门预算,健全编制程序。全面实行零基预算,公平合理地确定预算支出,将预算资金直接安排到具体单位和项目,减少财政性资金的二次分配,公开预算内容,预算编制权和执行权分属不同部门。二要规范财政资金分配行为,增强预算执行的法律约束力。严格履行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收支项目,及时足额批复预算,努力压缩预留预算支出指标,完善追加支出审批程序,减少资金分配随意性,依法进行预算的调整变动,维护预算的严肃性。三要完善加强预算执行力度。强化预算执行的保障措施,建立预算执行的奖惩激励机制,并严格执行落实,加大违反预算法的处罚形式和力度,对有关违反行为的处罚不仅追究行政责任,还要增加刑事责任和经济性制裁方法。

2、规范经费支出的管理

首先,规范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建立专项资金项目库,使专项资金预算能够反映资金的最终用途及结构,改变原有对专项资金预算实行“切块预算”的不良方法,提高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其次,主要通过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遵守支出的合法性,强化开支计划性,合理安排项目经费。确保人员经费,保证必要的办公经费需要,严格经费支出管理,控制招待费,杜绝挥霍浪费现象,加强经费开支的事前监督,然后再按照轻重急缓安排其他项目开支,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来规杜绝“专款不专用”现象的发生。最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效率低与缺乏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很大关系,可以效仿盈利企业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做到行政单位市场化,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并实行奖惩制度,可以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1)强化财务人员素质教育。除了着重培养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外,对其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也必不可少,财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养。行政单位的财务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素质才能很好参与到资金管理的过程,对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根据“资金流到哪,管理管到哪”的思想,尤其是要加强对资金支出方面的管理,保证资金使用的高效率。

(2)完善项目管理体制。各级财政部门应严格制定立项、筛选、论证制度,并组织专家进行可性行研究和评审,按规定程序申报,建立建立滚动的部门项目库和财政项目。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在专项开展之前应制定详细费用预算,并严格按照预算标准执行,项目完成后业务经办人员及时报销,并进行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分析,形成专门项目决算,阐明形成预算差异的原因。

4、对预算外资金行财政专户管理,是搞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前提

逐步实行票款分离制度,就是实行“立项、收费、支出、稽查“诸权分离机制,执法单位有权开票,无权收费,开票多少与其正常经费不相挂钩。行政事业单位应缴款项及非财政拨付取得的各项资金,必须严格按规定上缴,实行”票款分离”、“收支两条线”管理,使其统一纳入单位综合财务收支讲计划,统筹安排。这样,使应缴款由暗处摆明处,有利于控制不合理支出,同时为财务检查、审计工作提供便利,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5、规范年终清理结算和财务结帐

为保证单位进行清理结算和财务决算报表准确、真实、完整,年终清理结算和结帐应做到:首先,单位内部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财物管理制度,责任到人,建立健全账簿记录,做好会计基础数据的建档立制工作。其次,严格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于年终结账前,对单位的各各暂存、暂付、儤入、借出、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的往来款项。需严格按照“严格控制,及时清理”的原则,分类清理。同时,将冰转作收入各各项支出的往来款项,及时转入各有关账户,编入年度决算。

参考文献

[1]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崔琳

[2]试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刘智丰.企业家天地.2008.8

论行政事业单位 篇4

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学生姓名 叶 三 学 号 1234567891234 指导教师 + + + 专 业 会计学 年 级 2011秋 学 校 * *广播电视大学

目 录

摘要.........................................................................3 关键词.......................................................................3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必要性.............................................3(一)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政府部门管理职能转变的需要...................3(二)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建设新型公共财政体系的需要...................3

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

(一)财务管理职能较弱,资金使用效益低下.....................................4

(二)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4

(三)财务支出控制不严,标准混乱............................................4

(四)单位资产管理出现弱化倾向..............................................4

(五)财务分析缺乏..........................................................4

(六)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不扎实................................................5

(七)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5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5(一)行政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缺陷...................................5(二)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不配套.........................5

四、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效实施的几项措施...............................5(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依法理财观念.........................................5

(二)规范内控措施,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6

(三)强化部门预算管理......................................................6

(四)强化资产管理,确保资产保值增值........................................6

(五)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6

(六)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6

(七)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7 参考文献.....................................................................7

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职能较弱,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职能使得其不能完全市场化,部门预算不规范,经费相互挤占,费用支出无计划、无定额,或是有计划定额但流于形式。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事后核算,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对经费收支的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平衡上,很少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考核。因此,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二)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普遍重视不够,单位内部牵制机制弱化现象令人担忧。一是内部牵制制度不够完善。随着财政体制的改革,职能分工的细化,财务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管理目标的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基于编制有限、人手紧张等原因,许多单位都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兼岗现象,有些单位的会计、出纳不相容职务没有严格分离;有的岗位互串,不相容职务未能合法合理分离;有些经济事项的流程控制过于简单,仅仅局限在事后审批上,而且部门预算的范围有限,尚未涵盖单位全部财务收支事项。二是内部稽核制度不健全。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单位每项费用开支都必须采取“先审批后审核”的程序,但一方面单位财务审批人并不具备相应的财务管理知识,另一方面单位内部稽核的流程控制过于简单对会计业务的审核往往流于形式,所以经常会出现原始凭证内容不齐全,手续不完备,非法票据甚至是白条报销的现象。三是票据使用与管理不规范。单位内部票据领购缴销制度不规范,收入没有按时解缴,有些单位收入不按规定使用票据,账外设账,甚至存在私设“小金库”等现象。

(三)财务支出控制不严,标准混乱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支出控制中,人员补助、小车费、会议费、招待费是难点、重点也是群众关注的焦点。有些单位存在着巧立名目发放奖金、补贴,用公款旅游,超标准开支招待费、会议费,超标准购置办公设备现象。尤其是用专项资金如工程项目中列支招待费、人员支出等其他费用,有的甚至还没立项,资金没到位就已列支了各项费用,挤占了专项资金。

(四)单位资产管理出现弱化倾向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管理部门职责不清,内部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固定资产管理较为混乱。有的未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随意出租、出借、处置固定资产,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二是账外资产,账实不符现象严重。有的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清理和盘点,或者是无偿赠拨的固定资产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致使总账与明细账不相符,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相符。

(五)财务分析缺乏

行政事业单位普遍缺乏适合本单位的财务分析制度,财务人员往往用会计报表和年终决算编报说明来代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报告。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参与单位管理的机会少、意识不强,对单位的业务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缺乏了解,财务人员在

利和职责。单位领导作为会计责任第一承担者,应加强对有关政策法规的学习,特别是《会计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一些规范行政单位财务行为的规定,以提高领导管理水平。

(二)规范内控措施,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第一是建立科学、合理内部牵制制度。各单位应建立各项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包括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费用报销开支标准等一系列制度的建设,并不断的进行完善。第二是建立完善的内部稽核制度。让有财务管理技能、熟悉财政法规、政策的专业人员担任内部稽核岗位,对单位内部开支进行初步审核,加强对各项经济业务开支的事前控制。第三是建立规范的票据管理体系。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确保预算外资金按时足额缴入财政专户。

(三)强化部门预算管理

部门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头戏”。首先,要坚持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评价并重的原则,要细化收支项目,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力争将单位各部门的全部财务收支事项均纳入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切实保证预算与实际相符。其次,要严格执行部门预算,有计划的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要杜绝随意变更预算、追加预算的做法。第三,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部门预算评价体系,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如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有机结合,并严格责任预算的考核机制。

(四)强化资产管理,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为了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克服重资金管理轻资产管理的倾向,破除重投入轻管理的观念,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适合本单位资产购置、使用、保管、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其次,要加强债权债务的管理,对各种借款必须进行清理,及时回收,坚决制止公款私借,暂付款项不得长期挂账,严禁利用暂存款隐藏收入;第三,财务部门要明确分工,分别对不同类别的资产加以管理,达到账账、账物相符,以实现资产管理与会计管理的有机结合。

(五)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必须按照《会计法》及《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客观、真实的财务分析报告,不但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日常工作中的漏洞、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起到积极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的内容涉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相关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侧重于财政资金的使用分析上,采用的财务分析指标,可以使用预算完成率、预算拨款增长率、公用支出增长率、人员支出比率、专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经费结余率等财务指标,来评价行政单位的财务开支及预算执行情况。

(六)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

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篇5

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便在中国大行其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各行各业开始蓬勃发展,那么与时代潮流逆行的传统产业注定将消亡陨落。不论是企业或事业单位,要想被时代赋予顽强的生命力,都需要在各个领域不断创新。

而管理会计体系的整改、重组、完善对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来说都十分重要。那些思想固化,不能顺时而变的管理会计人员,却成为了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无法突破的桎梏。本文阐述了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方法,提出了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中加入或完善预测系统、管理决策系统、全面预测系统、预测监管系统、业务测评系统。积极转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职能,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全面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具有区别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其特殊的行政要求对预算管理、资金管控的标准更加苛刻。对预算管理全过程的监督检测需要事业单位用会计管理系统将一切的业务无缝衔接起来,由此看来,正确梳理预算会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成为预算管理系统构建的重要中间环节。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手段,形成对现实风险的管控。信息的产生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即信息运动过程)将被会计信息系统如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部门的领导在进行管理决策时将利用手中的有效信息,进行不损害人民利益的决策,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系构建本身所具备的意义再一次显现出来。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基本系统

预测系统。“预测”,即运用已知的数据或实例(经试验证明可行的科学预测手段)等对未来即将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计,得到结果后再进行对策的构想和编制,以便能够及时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数。那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系的预测系统就是以历来账目为数据依托,综合运用科学的预测手段,计算未来事件出现的概率,及时制定、规划相应措施以应对“突发事件”。其中,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及、趋势预测法及因果预测法是预测系统运作时常用的方法和手段。

管理决策系统。管理部门进行决策的依据来源于管理会计日常统计的数据和信息,其真实性和有效性是正确决策的保障。和以盈利為目的的企业管理决策相比,关乎国家治理、百姓福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不但要考虑单位的盈利,更重要的是考虑百姓的得失,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涉及了多方利益,因而也更加多元多面。为了进行正确的决策,针对不同情况,要灵活采用不同的调查分析方式。

全面预算系统。着眼于整体,联系预算管理的职能,综合评估行政单位业务活动全过程,构建全面预算系统。因为资本是其贯穿始终的要素,所以要以资金管控作为重点,以预算的管理作为根本,二者的相辅相成作为资金监控的强有效手段,满足上级领导和管理部门决策的需要。

预算监管系统。“监管”,即对所确定目标进行时时检测,并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管理,使其顺应既定轨道,最终实现终极目标。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预算监管的手段也逐渐科技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优越性让数据的分析过程更加便利,日常的经营成果和期末盈余显而易见,据以确定各个部门的经济责任,对经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并及时反映给有关领导。所以,预算监管系统有利于规避风险,是防止资本亏损的预警机制。

业务测评系统。设置定期的业务考评(以预算、控制资料为基本素材,以责任会计方法为基本考核方法)对管理会计人员进行能力的评定以及职能履行程度的分析,设立奖罚机制,以此激励和鞭策管理会计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将自己放置于学习、积累及提升的环境之中。这样,可以不断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注入新鲜血液,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推波助澜、保驾护航。

转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职能

转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职能,不断加强其服务职能,一定程度地弱化管理职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该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严格实行国家下达的指令,积极促成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项经济活动的执行过程中,负责该业务的管理会计人员应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坚守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资金状况进行实时追踪、全程监控。当发现问题时,应及时向上级禀报,全力保护人民的利益。最后,国家相关的会计管理部门应不断完善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奖罚机制,严格监督的同时也应适当提升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工资待遇。

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篇6

总则:说明了制定本规范依据的法律法规等;及其适用的范围和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原则等。落实人员对内部控制建立建全和实施负责;单位应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内部控制体系, 并组织实施;梳理业务流程, 分析风险, 应对风险策略, 加强督促和执行等。

具体阐述: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外对投资管理、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等。结合业务内容, 都实现归口统一科学管理, 落实岗位人员和责任;实现岗位相互分离、制约监督;按制度规定要求, 完善审批程序、工作流程、加强监督监管;完善科学决策, 提高执行力度。

评价和监督:单位应完善内部监督制度, 对内部监督进行检查和自我评价;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保持相对独立。负责部门应定期不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建议;专人负责并出具评价报告等。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的特色

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结构来看:结构合理、循序渐进、便于理解把握、清晰明了。先总则, 讲了制定的依据、适用范围;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实施遵循的原则。接着讲到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 明确岗位责任;单位层面风险评估关注的方面, 经济活动业务层面风险评估关注的方面;内部控制控制方法。再具体讲到,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外对投资管理、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等。

就规范内容来看:内容全面结合事业单位工作, 具体体现事业单位工作的特点, 体现了针对性、专项性和可实施性。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外对投资管理、建设项目控制等内容都是事业单位所特有的工作内容。例如:政府采购应与预算、计划管理相结合, 不能脱离预算实施。政府采购工作中, 批复文件、招标文件、公开招标、验收实物等, 都要按规定要求严格执行, 按程序办理, 不得人为想当然的操作。落实专人管理, 明确岗位和责任, 工作审批、招标准备、验收实物实现岗位相互分离等。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更好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1) 成本效益原则。行政事业单位有些以财政拨款为主, 形成专款专用, 一定程度上没有过多考虑成本效益。但近年来,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成本管理、降低成本的呼声越来越高。行政单位也要着重考虑如何降低成本, 提高社会效益。对于行政事业单位, 同样存在成本核算。每年必要支出的员工工资、医保费用、水电费、会议费、汽车修理维护费、退休支出等, 都是成本核算的内容。如何降低工作成本?就机关单位内部而言, 可以评设节约效能奖, 对于更好实现节约的部门或个人给予奖励。机关单位就节约行为人人参与评比监督, 通过人人广泛参与、广泛监督, 来形成更好地制约和要求, 使之成为一道习惯和美德的风景。就财政拨款而言, 三公经费在持平以前年度基数的基础上, 一些单位甚至降低于以前年度基数。这充分体现了节约厉行的思想。那么财政在拨款之时就应周全考虑到合理节约之必要, 可以在一些必要费用上进行持平以前年度基数的拨款, 甚至降低拨款。这才真正意义实现在源头上的节约、真正杜绝浪费。

(2) 行政事业单位提高管理意识, 提高风险意识。行政职能转变一直是政府机关单位改革之重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央就对政府机关职能转变做出重大部署并加以改革实施。机关单位更多地是市场从参与者转变为市场管理者和监督者。这就对管理水平、管理效能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机关单位人员只有提高管理水平, 才能更好地适应竞争, 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对市场化竞争日益激烈, 市场管理处处存在竞争, 经济活动也更多地参与到机关单位事务中, 因此就要提高机关单位人员的风险意识, 以此更好地防范风险、抵御风险、驾驭风险。应把单位提高管理意识, 提高风险意识纳入到内部控制中, 由专门部门负责并监督实施。

(3) 审计部门对业务内容的专项审计。审计部门应对政府采购、大型固定资产购置、基建业务等进行专项审计。因为这些项目金额集中, 金额较大, 是业务活动中的重要项目和关键项目。审计部门应对工作程序、岗位分工、审批程序、验收合格等进行全面系统审计, 并出具审计报告。对于不合理不规范的内容及其改进建议应呈书面文稿, 提交领导, 并监督改进。

(4) 建设应急事件机制, 提高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世界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体, 当前经济往来频繁, 政治交流增多, 让你我的距离尤是近在咫尺;国内事件影响更是显而易见。2008年的汶川地震、2009年的冰冻灾害, 我单位都起动了应急预案, 领导直接参与、大家齐心努力, 处理好各医院领血用血的工作。机关单位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社会, 都有可能面对突发事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深入, 处理突发事件已不是稀奇。这就要求机关单位把应急事件机制纳入到内控制中, 使之更好地执行和完善。

(5) 完善激励机制, 完善赏罚分明。当前社会中, 群众对机关单位人员的监督事件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机关单位人员提高素质的同时还应完善市场监督群众监督。机关单位中, 应拟出单位人员的激励制度, 真正在行为中起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作用, 更好地实现赏罚分明。这就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服务质量。

(6) 扩大追究机制建设, 突现落实岗位、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追究机制的建设, 就很好地落实了责任。内控制度规范中提到: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就追究机制而言, 范围应该有所扩大。应增加到对大型固定资产、政府采购、基建项目等大金额支出进行追究问责制, 这才真正突现落实岗位、落实人员、落实责任。有利于保证国有资产高效使用, 保证公共资源的高效利用。

浅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 篇7

(一) 适应改革形势的发展

在我国新一届政府不断深化改革的理念下, 自主改革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 同时推行审批权下放以及将权利关进“笼子”等发展趋势, 这就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改革越来越深化的情况下, 行政事业单位面对的经济形势就会越复杂, 各个利益方会存在各种矛盾。在这种情况下, 严格的内部控制能够规范单位内部制度, 将单位运行和改革严格的规范在制度下运行, 避免“寻租”情况出现。

(二) 保持行政事业单位运营风险可控

行政事业单位在改革趋势下, 自主权会越来越大, 健全的内部控制规范能够减少不规范的内部干扰行为。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营过程中, 内部的重大决策能够共同决策, 避免由于决策过于集中导致决策漏洞或失误的情况, 从而影响运营的情况, 保证单位运营风险可控。同时合规的内部控制规范, 能够提高单位内部的资产效益, 做到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有效购置, 处置得当, 这样在提高资产效率的同时, 还能控制单位的运营风险。

(三) 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效率

严格的内部控制规范下, 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和运营都是合乎规范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 能够降低单位发生的重大决策失误, 管理在规定的制定下进行, 这样能够提高单位的运营效率。在内控规范下, 资产和资金的有效利用, 同时安全转移, 使用和处置, 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在另外一方面, 严格的内部控制规范下,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做到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所以在财务预算和核算上, 也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二、内部控制规范的原则

(一) 全面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规范的建立和实施的过程中, 需要积极的规范和完善, 做到不留漏洞。制定的规范要具有全面性, 渗透到管理的各个层面, 这样能够不留死角, 能做到管理的严格规范性, 同时约束各个环节的决策权,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以及管理的效率。在内部控制规范的执行和监督中, 也要做到全面性原则, 贯穿到整个内控控制过程中, 做到内部控制规范执行和监督能够真正的落实, 从而强化内部控制规范的作用。另外, 内部控制规范在贯穿到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中时, 也要保持全面性原则, 这样能够将经济活动纳入到内部控制规范的下, 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运营的正常进行, 控制运营风险, 最终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控制。

(二) 重要性原则

在日常的运营过程中, 行政事业单位要重视内部控制规范, 在实施, 制定以及人员意识等方面都要普及内控的重要性。在实行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 还需要对一些重点项目, 做出适当的保障和规范倾斜, 以保障重点项目的正常运行。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过程中, 需要关注内部控制规范的重要性, 对于能够影响单位发展的内部重大的事项和决策, 需要做好内部控制规范, 分析相关风险点, 做好风险评估和风险预案, 来防范重大失误和重大的风险给单位的正常运营带来巨大影响。

(三) 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规范是一个规范性文件, 在制定之初就需要仔细斟酌, 保证权责的平衡。部门管理或者负责人要保证其权利能够得到一定的制衡, 有一定的约束, 否则很容易造成混乱, 给单位的正常运行设置阻力。在职责上, 也需要内部控制规范来进行制衡和约束, 避免职责上的推诿, 造成管理水平效率的低下。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流程以及审批流程上, 也要保持相互制衡性的原则, 做好权责平衡。

(四) 适应性原则

经济形势不断的在变化, 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要面对的环境在不断变化, 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遵循适应性原则, 面对日异月新的情况, 需要对自身的经济情况不断的调整, 来适应经济的发展。对于自身的管理, 也会随着单位的运营的规模等因素发生变化, 因而在提高单位的管理效率的基础上, 行政事业单位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适应性。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结构以及经营类型, 要保证创新性和持续性, 就需要不断的进行调整, 以提高单位的管理效率和经营竞争力。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存在的问题

(一) 内控观念相对薄弱

从我们新一届政府倡导务实作风以来, 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应经有很大的改变, 对于最后的执行和评价环节的效果也有很大的提高。但对于内控观念的强化培养, 仍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对于内部控制的建立, 在意识上不能得到强化的情况下, 执行部分实际是为了应付制度的要求或者上级的要求, 这就对建立和执行产生了负面影响, 造成内部控制规范在执行过程中, 出现执行消极的情况, 最终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弱化了内部控制的目的, 让内部控制规范流于形式, 起不到监督和规范的作用。

(二) 财务业务处理有待提高

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规范过程中, 需要对财务预算的制定, 执行, 评价做出一定的规定。财务人员在新的内部控制规范和新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 不能及时的适应和学习情况, 就不能对财务预算进行准确的编制, 这样就会从源头上造成财务预算的混乱, 使得财务预算失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效果。另外, 财务业务处理的不专业, 也会使得财务账目混乱, 一方面会使得单位运营和管理成本增加, 同时还会使得收支管理不严格, 从而给不法分子可趁之机, 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产带来损失。

(三) 监督管理缺乏足够力度

在新的内部控制规范下对内部控制制度中的监督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但是在没有健全的管理规范下, 使得内部控制的监督难以执行, 最终只能流于形式。在行政事业单位中, 监督管理权力职责分配不合理, 在执行监督的过程中, 可能会遭到很大的监督阻力或者受到监督干扰, 从而影响监督的公正性和效果, 最后达不到内部控制规范的监督效果。同时, 外部监督过程中, 更多的关注与财政资金的规范性运用上, 对于内部控制规范监督的执行很难有一个准备的指标来进行考核。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建议

(一) 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意识

内控意识能够良好的提高内部控制规范的建立和执行。单位相关的建立、执行和监督人员内控规范意识的提高是切实保障内控规范得到实行的重要因素。在单位中, 管理层需要起到倡导和推行作用, 要意识到内部控制能够提高单位的管理效力和运营效率, 从而让管理层带头树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 推进单位其他人员内部控制意识的提高。同时在此基础上, 还要聘请专业的外部人员, 结合单位自身的文化, 来进行相关针对性的培训, 规范单位的内部管理流程和程序, 普及内控的重要性, 在提高意识的同时, 从而来培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良好内部控制环境, 让人员的内部控制规范意识能够得到更好的推行。

(二) 规范财务业务

新的规范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在财政业务环节有详细的规定, 对于财务业务中的财务预算和管理进行了重点说明。同时对于单位的资产管理和项目管理也有重点关注, 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自身的资产和项目进行严格管理, 以防重大的风险的发展, 从而避免给国有资产造成重大损失。另外, 对于单位的财务业务, 不断要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 还要梳理财务流程和具体业务, 针对财务风险点做好风险评估和预案, 降低财务风险。对于财务预算管理要做到事前编制, 事中严格执行, 事后积极进行评价, 找到与预算不符的情况, 从而进行分析来改正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情况和改善管理效率。

(三) 加强内控执行和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新的内控规范下, 需要明确规章制度的建设, 对于规章制度的薄弱环节, 要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制度的执行, 保证单位能够对自身管理制度薄弱管理进行积极改正, 以规避风险。对于内部控制执行的情况, 也要加强监督和考核, 在单位内部要制定高级别和独立的审计小组, 对执行进行监督和审核, 将内控执行责任具体落实个人,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还能提高内部控制执行的积极性。对于外部监督, 也要强化审计功能, 对于财政业务中的不规范情况, 责成单位进行相应核实, 再进行一定的信息公示, 提高信息透明度,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监督的过程中来, 从而来提高监督的效果。并且对于内部控制规范执行和监督权利要进行分离, 避免影响到执行的积极性和监督的公正性。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 规范内部控制,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财政部在2012年9月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的通知, 并将在2014年1月1日执行。文章通过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制定原则进行了简要介绍, 然后对现有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财务预算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S].北京, 2012.

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篇8

目前,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实行国家统一所有, 政府分级监管, 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但在具体实施管理中, 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如资产配置不公、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资产流失严重。这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

(1) 缺乏公平合理的分配标准, 造成资产分配不公。由于缺乏一个公平合理的分配标准,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不公的情况普遍存在:如办公用房、职工宿舍、公务车的配备等, 一些单位不顾实际需要, 互相攀比, 重复购置或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性能的资产;受国有资产部门化、部门管理利益化的驱动, 部门和单位竞相争项目和投资, 并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出租等不同方式使国有利益成为集体利益, 甚至是个人利益。而另一方面, 有些单位资产配置出现严重不足, 需要通过财政拨款租借。

(2)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重配置、轻管理”, 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1) 很多单位没有完善的资产管理配置制度。资产使用过程无专人管理监督, 单位资产闲置、丢失和损坏的现象常常发生; (2) 化公为私。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车私用现象非常严重, 因为资产闲置、低价出租、无偿出借等现象使得单位的财务负担变相加重; (3) 国有资产的损坏赔偿制度不完善。资产损失浪费情况较为严重, 甚至出现以“承包”等经营方式为名分光、吃光、浪费国有资产, 甚至侵吞资产; (4) 无形资产意识不足, 对无形资产没有采取有效的相关管理, 导致国有无形资产的大量流失; (5) 国有资产在有偿使用过程中, 缺少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不能充分利用, 导致效益不高。

(3) 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制度执行力度不强。在资产管理工作中, 行政事业单位大多存在资产账实不符的现象, 无明显责任主体, 没有严厉的监督机制:产权和实物管理混乱, 资产清查流于形式;资产没有及时入账, 对报废、调出、出租出售的资产不报批、不核减;资产“失真”和“失实”的现象比较严重, 像土地等许多资产没有按市场价值进行计量。

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 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 制定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

制定配置标准是一件复杂的工作, 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既要坚持原则性又要考虑灵活性, 财政部门要充分利用资产清查结果, 把现有资产利用起来, 在现有资产的基础上考虑新增、调剂资产;还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各自领域特点和专业技术需要制定配置国有资产标准。各项配制标准制定好后, 要严格按照资产配置标准, 从严控制, 合理配置。例如:公务用车与办公用房, 既要按照各级党政行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 (配置) 标准, 具体制定总标准、又可在总标准的基础上按实际情况制定人均标准等。

2 财政部门建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 对所属预算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统一管理

其主要职责是: (1) 负责制定监管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并组织政策的实施。 (2) 组织并实施国有资产清查与普查, 摸清家底, 采取强有力措施杜绝国有资产部门化, 利益化。 (3) 实现对所属预算单位国有资产的整合。在这个资产调剂平台上, 充分利用优良资产、清理和处置不良资产, 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逐步改善资产分配不公的现象。整合所属预算单位的现有资产, 对已有的资产原则上不再重新购置, 在现有资产基础上考虑新增, 使资产的优化配置与提高使用效益、减少闲置和浪费同时进行。 (4) 负责办理资产调拨、转让、报损、报废等的审批, 严格覆行审批手续。 (5) 建立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机制, 协调资产管理目标与管理人员工作目标, 监督资产管理目标实现程度, 并督促预算单位把资产管理人员的一部分薪酬与绩效挂勾。 (6) 对批准投入的经营资产进行监督管理, 跟踪管理单位对外有偿使用的经营性资产。事业单位以国有资产进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 要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 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核审批, 取得的收入纳入单位预算, 统一核算, 统一管理。

3 完善资产管理基础环节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应当制定资产目录, 进行定期清查, 做到账卡相符, 账账相符, 账实相符;各部门各科室应建立各项资产的保管制度, 做好资产的实物管理;在资产使用环节, 资产管理部门要详细记录各项资产使用地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维修和保养等相关信息, 保证资产有效利用同时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规范处置行为是资产处置环节的重要内容, 应把好出售和转让的价格关, 把好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关。在资产管理中加入权责发生制理念, 核算资产的效益, 对不能产生收益的资产, 报经批准后予以核销。

督促单位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督促单位实行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 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标准, 全面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分布在行政管理、公检司法、科研教育、文化卫生和部队等各个系统, 是国家建设、社会安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是我们全体公民的财富, 应该进行合理的分配、管理, 进行有效的监督。为此, 就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及其原因入手, 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Z].

[2].孙艺华, 姚刚.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改革[J].中国外资, 2011, (10) .

论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会计监督 篇9

一、行政事业单位强化会计监督的意义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 强化对会计的监督,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内部环境的完善,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财产。其一, 行政事业单位的规模比较大, 所以其内部的部门有很多, 所以, 内部组织的效率存在低下的问题, 在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 才能使管理会计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 在进行会计监督中, 应该实现一定的约束性, 使单位内部的经济收入和支出都比较明确, 确保各项经济活动可以顺利的进行。其二,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进行会计监督, 促进各项预算的合理性,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我国近年来推行反腐倡廉的政策, 这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运用也非常合适, 可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比较准确, 防止各类违法事件的发生, 防止挪用公款事件的产生。所以,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也促进了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进行。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主要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建设的主要作用在于进行社会事务的监督工作, 完善社会建设, 对社会化建设进行各方面的管理, 促进我国朝着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完善现代化社会服务的理念, 所以, 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分不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运行的过程中, 其财政的来源主要由国家提供, 所以, 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的过程中, 应该强化会计的监督工作, 可以完善其财务管理的实效性, 防止大量资金的流失,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家的财产安全。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监督的过程中, 主要是对经济的收支情况和预算进行管理, 如果单位内部出现了负债的情况, 应该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 找出原因。其一, 在进行会计监督的过程中, 应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确保其收入和支出的情况与国家的标准契合, 而且在执行会计监督工作中, 应该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在对经济支出项目的审查工作中, 单位应该制定完善的政策, 将其作为会计监督的重点内容, 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其二, 在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各项预算的过程中, 应该建立科学的预算体系, 对预算体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 并且采取多元化的监督方式, 确保在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预算的过程中, 各项工作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 提高预算的科学性, 实现预算的有效性,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利用率, 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尽量降低财务的支出。其三, 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对资产的运用情况定期的分析, 并且强化审核的力度, 实现资产的高效利用。其四, 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充分了解负债的内容, 掌握负债产生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 进行有效的监督, 在预算法中, 对举债条件和举债额度进行合理的制定, 对负债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 降低举债产生的风险。

现在,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监督的环节, 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就已经完善了监督力度, 并且定期进行专项的监督,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日常监督的过程中, 还存在着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管理人员的意识比较薄弱, 他们的责任心有待提高, 而且, 在进行日常工作监督中, 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在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进行专项监督的环节中,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监督的效率, 而且可以全面的对单位内部的财务情况进行分析。因此, 在进行会计监督的过程中, 应该对会计监督的形式加以创新, 在日常监督的基础上, 完善专项监督的内容, 这样才能使会计的监督更加具有实效性, 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行政事业单位强化会计监督的策略

(一)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内在动力

行政事业单位在平时的工作中, 单位领导为了自身的利益, 他们会自主的参与到会计监督中, 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监督体系不能独立的完成监督的任务, 甚至会计监督部门不能发挥作用, 监督的作用一直由单位的领导掌握。现在,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中, 会计信息还存在很多不真实的情况, 发生这类问题的原因在于行政事业单位中, 会计监督被当作一种硬性的工作, 工作人员在监督环节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缺乏内在的动力去完成这项工作, 导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质量不好, 而且效率不高。在新的背景下, 为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应该通过内在的激励方式, 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其一, 相关的部门可以借助媒体进行会计监督宣传, 提出会计监督的重要性, 使相关的人员都可以认识到会计监督的意义, 从而在单位内部, 人员都可以自觉的履行相关的规定。在进行会计监督的过程中, 应该完善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意识。其二, 应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人员的能力, 提高会计监督的实效性, 在会计监督中, 应该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而且会计人员在进行监督中, 在结合传统方法的基础上, 还应该创新监督的方法, 这样才能对会计监督体系进行创新, 提高会计监督的效果。

(二) 创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体制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 建立会计监督体制, 这项工作比较复杂, 要结合单位内部的形式, 制定出全面的制度, 在细节处都可以展现出制度的优势。现在,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一般采用的是传统的制度, 这些制度如今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进程, 所以, 应该完善会计监督的内容。近年来, 我国的财务管理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 财务信息逐渐的公开, 而且财务信息比较透明, 在财务信息公开的情况下, 在单位内部, 建立管理制度, 应该使全体员工都参与到其中,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行政建设, 而且在预算的过程中更加的科学合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 也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建立监督平台的方式, 员工可以在平台上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

四、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所以,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非常必要, 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的完善。在进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环节, 应该结合单位的发展模式, 制定合适的监督体系, 实现财务运行的通畅, 在财务的收入和支出环节应该格外注意, 确保资金流动方向的明确。

参考文献

[1]谷莉.论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会计监督[J].财会学习, 2016, 01:113+116.

[2]吴景月.论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会计监督[J].财会学习, 2016, 07:104+107.

论行政事业单位 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预算管理

一、什么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指国家相关部门根据相关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出的结合行政事业单位本身履行职能需要,从基层开始编制、汇总、上报的的由财政部门审核,并提交各层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设立的财务部门综合收支计划。预算管理也可以说成通过预算编制和业绩考核等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来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种方法。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现状

我国公共财政改革以来,已经建立了科学的部门预算体系,虽然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运行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监督体系不完善

有关部门并没有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管,无法体现出职能的公平性,以及预算管理监督不透明。监督力度薄弱,预算的执行达不到预期效果,有的资金使用无法做到专款专用,仍然存在预算透支的现象。到年底,对预算超支的进行追加,资金结余的进行突击花钱。导致预算执行过于随意,预算缺乏本质上的影响力。

2.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缺少科学的管理方法

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薄弱环节,导致预算的编制不符合实际情况,不科学,对支出的预算有虚高或者偏低的现象。若是在比较大的项目上预算不准确,会严重影响资金的利用,会给财政资金带来很大的压力以及资金安排的不合理。

3.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与企业相比较简单,主要就是报账与核算,而企业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对产品成本进行核算,销售额的预算,以及资金合理规划等方面。所以企业要求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相对较高,而行政事业单位相对而言人员配备不齐,还有很多财务人员无证上岗,或者代账,导致专业技能相对薄弱,不能很好的执行财务预算。

三、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1.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认识

近些年来,我国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的不断改革,而且在各种部门中建立与其相适应的预算管理制度。任何行政事业单位都不得随意更改企业财务预算,任何一个部门都有按规定执行预算管理的规定,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同时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都需要更加重视预算管理,鼓励相关人员参与到预算工作中来,不断学习《预算法》,是其更好的执行、编制考核等工作。进而发现预算管理中的各个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完善预算制度,如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对上一年进行合理的估算,然后针对市场等因素的影响,确保预算编制更加完善。

2.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加强预算管理工作

要想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关键在于更好的提升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从宏观上需要提高管理人员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提升预算意识,改变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以现代的管理理念来代替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对财务人员预算意识培养的同时,在人员配置上要进行科学的合理分配。从微观上看,需要加强财务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在财务工作中做到权责分工明确,专人专岗,在做好预算的同时,也要做好与其他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人员进行专项的预算培训,使其掌握更加先进的预算编制流程,从多个角度提高财务预算的管理水平,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从预算氛围的角度看,行政事业单位一直存在着粗放管理,在提高意识的同时,管理人员与财务工作人员更应该进行密切的工作配合,管理层提高良好的管理模式,财务人员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无论国家拨款还是单位自收自支,都要加强财务管理,进行合理的内部控制,实现管理精简有效。

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监督力度

为确保预算的准确性,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预算管理的监督力度,同时监督审计部门,建立健全的设计监督制度,并且要严格实施,一但发行违纪违规的单位,需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审查与处理。从政府采购说起,行政事业单位所采购的物品需要进行预算或是报上级部门批准,否则行政事业单位不能擅自采购,如果手续不全,或没有报上级批准,采购所发生的一切费用,财务部门将不予报销。所有预算管理同时离不开预算监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监督体系,来确保预算的顺利实施。

四 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使我们公共服务部门,同时也是我国经济体制的重要改革部分,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完成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财政规划的合理需要。近几年来,我国对财政管理在不断的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效率也有了很大改善,一方面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我们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现状进行合理的改善。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科学预算管理可以促進社会经济市场体制的完善,同时也可以使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吕孝侠.关于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J]. 会计之友,2008

上一篇:文艺节目下一篇:跆拳道俱乐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