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类教学

2024-06-03

化学化工类教学(精选十篇)

化学化工类教学 篇1

关键词:非化工专业,化工原理,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化工原理》是化工、材料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工单元操作类型很多, 且每种单元操作都有着很丰富的内容。尽管非化工类专业只以“三传”现象 (即: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过程) 的基本原理作为教学主线, 选择几种典型的单元操作学习, 但是如何在有限的学时 (课时) 内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真正地掌握单元操作通用的学习方法以及分析问题的思路,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增加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直是众多教学工作者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笔者将在结合近年来从事实际理论教学工作的基础上, 对非化工类专业《化工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出若干建议。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化工原理》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课向工程技术类专业课过渡的入门课程, 因此《化工原理》也成为了很多非化工类专业 (如:环境工程、材料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工等专业) 的必修基础课。《化工原理》具有涉及内容多、体系复杂等特点, 同时由于学时有限, 因此对于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具体专业的特点, 针对此专业选取教材以及优化教学内容, 而不应千篇一律[1]。对于与此专业相关性较强的内容, 应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详细具体的讲授;对于与此专业相关性较弱甚至不相关的内容, 应进行适当删减, 如学时允许, 可进行简单介绍以供大家了解。《化工原理》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相关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对于如传热过程、传质过程等相关问题, 可鼓励学生擅于结合其他应用学科的知识进行解决。

2 教学方式的改革

2.1 绪论的讲解

所有课程的教学, 均由绪论开始。绪论是整本书的开端, 也是整本书的概括。绪论讲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 对该课程知识的渴望, 对该课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绪论教学中应该根据人在接受新知识时的特点, 结合《化工原理》的基本内容, 即化工单元操作 (如流体输送、热交换、蒸馏、吸收、干燥等) , 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 制造悬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一系列问题走进《化工原理》, 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与分析来解答这些令其困惑的问题。

2.2 知识的系统化

《化工原理》内容多而复杂, 每种单元操作几乎都用一章的内容来进行介绍。并且每种单元操作都有很多公式, 对于初学者而言, 如何将这些公式全部记住, 并且灵活运用成为了主要问题。实际上对于公式的记忆有很多技巧, 可以对其进行总结、分类、对比来进行记忆。如传热一章是围绕总传热速率方程式Q=KAΔtm开展的, 三种基本传热方式的传热速率方程形式相似, 只是传热系数发生了变化。将总传热系数、平均温度差等有关内容结合在一起, 可以增强知识的连贯性, 便于记忆, 还可增强对内容的理解。

各章节的单元操作从表面看似毫无关联, 但实际上各章节之间还是具有内在的密切联系的。如流体流动过程的牛顿粘性定律、传热过程的傅里叶定律和传质过程的费克定律, 三者在形式上具有相同的特点, 同时还都研究对流传递过程。同时, 傅里叶定律和费克定律中的负号意思也相近, 一个代表沿着温度梯度下降的方向, 一个代表沿着浓度降低的方向;另外对流传质的有效膜模型和对流传热的有效膜模型也类似, 可进行类比。这样的类比方式可将知识系统化, 便于学生进行更好地理解与记忆。

2.3 采用多媒体教学

以前的课程大都采用板书式教学方式, 现在仍有部分课程依旧采用板书式教学, 虽然板书式教学看起来清晰、明了、规整, 但同时也存在抽象、耗时、枯燥等问题。现代技术日益发达, 越来越多的课程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化工原理》概念多, 且很多名词概念理解很抽象, 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更直观地理解[3,4]。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可适当结合Flash动画, 如介绍流体流动类型部分时, 可采用Flash动画对层流与湍流的区别及判断方式进行讲解。画面的动静结合, 将抽象的物体变得更加直观, 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 幻灯片的颜色搭配要合理, 如背景颜色与字体颜色;字体大小的调节要适当, 避免学生看不清等问题的发生。

2.4 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开设《化工原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多举一些实际的例子,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2]。如介绍流体流动过程中的能量损失部分, 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石油的输送问题, 石油输送过程中需要在途中增设多个加压站等。对学生而言, 也应学会学以致用。在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 如离心泵的安装高度问题, 为了避免气蚀现象的发生, 泵的安装高度应低于最大允许安装高度;还可以解答之前做过的有机实验蒸馏过程中的冷却部分采用蒸汽与水逆流的问题, 因为逆流过程中平均推动力最大, 因此采用逆流操作。

2.5 采用双语教学

目前许多课程都采用双语教学, 常见的有《工程力学》、《高等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等。通过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 使学生可以以英语作为工具来了解该学科在国际前沿的最新进展、新理论及新概念等, 还可通过英语与国外学者进行更好地沟通与交流[5]。因此, 《化工原理》课程也可以尝试着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3 实践环节的安排

学习是实践的前提, 而实践是学习的目的, 因此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如老师可以带学生去工厂参观,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使学生对课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化工原理实验是应用化工原理理论的实践教学,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更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及各种测试手段。因学分和培养方案限制, 大多数学校采用前一学期教授理论, 而后一学期开展实验教学的安排方式。由于理论课与实践相隔时间太长, 学生对理论知识遗忘很多, 因此此类方案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如果把理论课与实验可放在同一学期, 在学完理论的基础上, 学生可以根据理论进行相关实验, 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 作业与考核方式改革

对于作业形式, 不应限定解题方法, 如求解传质单元数时, 可以用对数平均推动力法, 也可以用吸收因数法;在计算精馏塔理论板数时, 可以用逐板计算法, 图解计算法, 还可以用简捷计算法。对于考核方式, 大多数学校采用闭卷考试, 比重大概70%左右, 平时成绩30%左右 (以考勤为主) , 这会给学生期末复习造成较大压力, 而且并不一定能考出真实水平。可以采用4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平时成绩20%、随堂测验20%、课程设计20%、期末考试成绩40%。对于课程设计, 任课教师可以给出几类实际问题, 如板式塔中塔板形式的设计、填料塔中填料的设计等, 学生可任选其一对其进行设计, 并给出相应的解释。这样的均匀分配方式不但可以考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可以考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

5 结语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操作的安排以及考核方式等各方面加以完善, 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繁多的公式与内容, 力求提高专业英语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及未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类网站 篇2

(1)中文基础教育资源网站

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http://.cn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为面向基础教育建立的综合专业教育网和大型商业性教育网站。主要用户是中小学生、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以及关注教育的各界人士,目前已经开设了学生频道、教师频道、家长频道、教育产品和虚拟社区等五个板块。教师频道中的化学与教学专区(http://.cn/teacher/sub_edu/chemi)提供了大量的化学教学素材课件和教案素材。虚拟社区中包括化学生物论坛等。教学资料库包括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基础教育宏观决策与管理、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实验、外国及港澳台教育库等几个资料库及资料检索系统。资料库收集了历年来在各种教育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资料等。

中国园丁网 http://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面向基础教育工作者、学生、学生家长的专业服务网,是基础教育领

域的综合性网站。有教育新闻、政策法规、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心理健康、招生咨询、教育用品、学生在线、教师在线、校长在线、教育论坛、教育网站导航等栏目。在学科教学中包含有化学频道(美国化学会化学教师资源中心,有美国化学会为中学生写的STS课本、试题交换等。

(4)科普类及化学、化工专业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http://.cn

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网http://.cn

中国环境与发展信息检索http://.cn

中国石油网http://.cn

中国新能源网http://

中国化肥信息网http://.cn

中国化工信息网http://

英国自然博物馆http://,包括专业数据库和非专业数据库两大类。专业数据库有:中国自然资源,中国能源,天文资源信息,环境、地理资源,化学化工资源信息,中医、中药资源信息,材料资源信息等。非专业数据库有:科技专家,科普博览,科技文献,科技书目。

2.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又名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http://,是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图书馆和自然科学情报中心,文献数据库服务就是其中之一。

3.万方数据库 http://db.sti.ac.cn

4.中国期刊网 http://采取收费服务,在许多情报机构或科研院校设有“镜像”站点。在部分高校图书馆里设有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镜像站,可在相应的校园网上使用。

5.美国化学会 http://化学物质的总数一般引用的是

化学化工类教学 篇3

关键词: 中等化学教学; 期刊 ;化学史; 研究情报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1-0078-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化学史教育是化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笔者登陆河北师大期刊网,在检索词一栏中键入“化学史”以“题名”作为检索项进行“跨库检索”, 以中等化学教学类三大化学期刊《化学教育》[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3]和《化学教学》[4]为研究对象,对这三种期刊中1998-2007年10年间发表的37篇关于化学史的文章进行情报分析,通过统计和分析我国基础教育中有关化学史的研究现状,从侧面看到对化学史的关注及挖掘程度,以及尚存的不足,以便更好地采取措施,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促使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1论文的统计分析

1.1论文年代分布

论文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人们对该方面的关注程度。表1列出了三种期刊从1998-2007发表的关于化学史的研究论文分布情况。

由表1可得出以下结论:

(1)三种期刊从1998-2007年10年间共发表有关化学史的论文37篇,总数量较少。其中《化学教育》29篇;《中学化学教学参考》5篇;《化学教学》有3篇。

(2)对化学史的研究呈上升的趋势。化学史的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从2003年以后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2003-2007年5年间共发表27篇,占总数的73%,尤其2005和2006年,每年的数量几乎与前五年的总量相当。说明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大家对化学史的关注程度在提高,逐渐意识到化学史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论文作者的统计分析

2.1论文第一作者所在区域分布的统计分析

表2说明,3种期刊上发表有关化学史研究论文的作者分布在全国1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作者覆盖我国56.3%的区域。其中江苏、安徽、浙江、北京、湖北5个省市的作者总数22人,占作者总数的59.4%,是化学史研究论文发表的核心地区。但从总体看出,作者所在省份的覆盖率较低,占全国总区域的一半刚过,说明对化学史关注程度还较低,对化学史的研究仍然不平衡,这将影响化学史教育功能的发挥,影响学生科学素养全面提高。

2.2论文第一作者所在系统单位分布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化学史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学和高等院校,分别占45.9%和29.7%。另外,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其他单位对化学史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比如,教研室对化学史的研究占总数的10.8%。教育家、学科专家等参与研究,为一线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化学史教学提供策略和方法,为化学教师提供理论指导,推动对化学史教育功能的挖掘,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从表4可以看出,3种期刊发表的有关化学史研究的37篇论文中,作者总人数为54人,其中2人及2人以上合著论文14篇,占总数的37.8%,值得一提的是,在2人合著11篇论文中,有4篇是中学教师和师范院校的学科专家合作,占2人合著总数的36.4%,这种合作有助于促进一线教师研究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为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打下良好基础,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论文内容的统计分析

论文内容直接反映研究趋势。以“化学史的教育形式、方法、途径”、“教育功能”、“调查报告”、“内容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开发”、“案例教学”、“书评”、“编译”、“习题编制”、“图片解读”、“教学模式建构”、“化学史上的中国人”,将论文分为12类。

从表5可以看出:

(1)对中学化学史教育的研究重点有二:一是化学史教育的形式、途径与方法,二是化学史的教育功能研究。在发表的37篇论文中,有关化学史教育形式、途径与方法的论文共13篇,占总数的35.1%;有关化学史教育功能的论文共9篇,占总数的24.3%,两项研究共占总数的59.4%。

(2)化学史研究领域逐渐扩大。除对化学史教育形式、方法、途径、教育功能的研究以外,开始关注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对有效指导化学史教学有重要意义;调查报告共有3篇,通过对化学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反思教学缺失,为充分发挥化学史的教育功能,探讨化学史的教学形式提供可靠依据;有关化学史习题编制的论文1篇,数量虽少,但提供了以化学史为素材编制化学习题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很有价值;还有2篇教学案例,为大家具体展示了结合化学史进行教学的详细运作过程,指导性很强;还有化学史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模式建构、评《20世纪化学史》等几篇论文都从不同角度开阔了读者的视野。

4结论与评价

作为中等化学教育核心期刊的《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和《化学教学》,其发表的论文在中等化学教育研究领域具有权威性,代表着该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从论文发表的年代分布可看出,化学史正逐步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化学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独具的教育功能逐渐被挖掘。从3种期刊中得到的有关化学史研究信息,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新课改的推进都有参考价值。

4.1化学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迫在眉睫

对化学史的研究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化学史教育形式、途径、方法和化学史的教育功能两个方面,而课程资源的开发,或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较少,有关中学化学史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还未检索到,此外,目前中学化学史教学的内容介绍笼统,缺乏系统性,所以积极研究和开发中学化学史校本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4.2发展极不平衡

从表中的数据可看出,对化学史的关注、研究程度还很低,研究涉及的区域仅占全国区域的56.3%,还有近一半的地区未参与化学史的研究。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开的,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但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情景性,教师照搬现成的理论是不能有效解决所有的实际问题的,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教师的教育科学的研究能力, 促进课程改革更好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化学教育. 1998-2007.

[2]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8-2007.

化学类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及探索 篇4

关键词:化学类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

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指导性都很强的学科,它是用物理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化学中最一般规律的科学[1,2]。物理化学是化学、应用化学、化工、环境、生物、食品、材料、冶金等各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化学类学生考研初试课程之一[3,4]。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化学的具体知识,还需要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将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生产;能够拓展思路,抓住问题本质,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良好的科学素养。物理化学涉及到化学、物理和高等数学等多学科的内容,逻辑性强、知识面广、概念抽象、公式繁多且适用范围又有严格的限制[5,6]。化学类专业物理化学主要包括热力学、动力学和结构化学内容,范围非常高广,要求一定深度。因此学生学习时普遍感觉到该课程难度大,不易理解和掌握。本文以河北联合大学物理化学课程的改革为切入点,探讨新课程体系下化学类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

1 现状分析

我校物理化学课程最早开设于建校之初的1958年,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该课程已经成为教学内容较为充实合理,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富有一定成果,2003年被认定为河北省精品课程,并顺利通过了2008年的验收。我校物理化学课程教材采用的是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所编的第五版物理化学教程,授课内容以热力学和动力学为主,对统计热力学和量子力学未做要求。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及要求的变化,原有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我校化学类专业学生学习的要求,急需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调整,并采取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体系下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我校化学类专业学生物理化学课程学时变化情况:72→64→96。目前,化学类学生与化工专业学生一起授课,学时64。2011级化学类培养方案中物理化学设为96学时,现有的64学时教学内容显然不能满足化学类学生新课程体系下96学时的教学要求,因此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应依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化学类专业学生特点,及时调整、增加教学内容和进度,并在教学方法上做适当调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

化学类专业物理化学课程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全方位学生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或方法,实行集中授课与课后管理的指导方法,使传统式教学与启发式、研讨式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新的培养方案及时修订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内容讲解的深度和广度。将讲课的重点放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上,并引入最新科研成果,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并与学生进行网上教学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及时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根据化学类专业特点和发展需要,及时修订教学大纲,对热力学中关于化学变化部分有针对性的增加教学比重。

(2)改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在物理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因人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并且还应不断探索创造新的形式和内容。传统板书教学结合现代多媒体、FLASH动画教学,可以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较大的发挥余地。除讲授的教学方法外,还可以穿插其他教学方法:讲座式、课堂讨论、实验法、交往指导法及微型研究法。方法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网上交流平台,强化课前课后学习及管理。河北联合大学建立了网络综合教学系统,为更进一步的网上交流提供了平台。在网络平台中,我们提供了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以、物理化学课件以及预习要求,使学生有重点有目的性的进行课前预习。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平台的建设,进行学生辅导答疑,作业批改及讲解等。在网上平台中还开设了物理化学论坛,在论坛中学生提出各种问题,除了教师回复解答,学生之间也取长补短,进行了有效的交流,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经常性的更新网站内容,增加与课程相关领域的新研究新进展,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研究。

(4)成绩评定的改进。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评定体系,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在平时作业和考勤的基础上,对能够根据学习内容进行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一定平时成绩的奖励。在完善期末考试及平时成绩评价体系的同时,对化学类专业学生有针对性的增加化学类实际问题的讨论和研究。除了个人作业,还提出团队学习的作业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布置相对难度较大的作业,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团结协作的方式完成,使其在团队学习中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开拓学生思路,并增强其团队协作的品质。

(5)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物理化学这种理论性强,抽象难懂公式多的课程更是如此。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许多种,比如穿插介绍对物理化学学科产生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或国内外该领域发展最新状况、前景及研究热点,突出工作中所体现的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同事将教师科研引入教学体系,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再比如课堂设问,精彩的设问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参与到教师课件的制作工作,组织爱好计算机的同学,组成小组设计动画形式,也可以进行小组竞赛,通过查找资料,加深对物理化学内容及原理的理解。

3 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工作,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及评价体系,建设了综合网络教学平台,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高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效果,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4 结语

创建适合化学类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强调了学科基础性、综合性,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化学人才提供了平台。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规律,结合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软硬件教学环境建设,保证了教学质量。该项目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庄志萍,陈玉锋,左明辉.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广州化工,2014,42(22):199-200.

[2]张云峰,李红梅,薛慧玲,等.探索教学改革,创建特色课程——论物理化学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14,14(41):238-239.

[3]丁庆伟.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在环境专业建设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59-60.

[4]孙春燕.化工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3,41(18):180-181.

[5]沈丽,赵亚萍,边绍伟,等.美国物理化学教学特点浅析[J].化工高等教育,2014(3):238-239.

化学化工类教学 篇5

摘要:阐述了我院药学类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加强对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要在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方式、实验考核模式等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不断改善实验室环境条件,不断端正学生实验态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确保“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及《药学类学生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及其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我院药学类专业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实训与资格证考核相结合;学校教学与社会用人单位相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

对于药学类专业而言,由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物理化学等学科构成的基础化学是药学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专业学习和发展的基石。基础化学课程主要是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与药学相关的化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及其在药学中应用即理论方面;二是规范化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及其在药品生产和检验中应用即实验方面。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对于基础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应以“必须,够用”的原则,而基础化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众多化学理论和化学规律的基本源泉和出发点都源于化学实验,同时任何理论的检验、评价乃至应用,又都是以实验为依据的。它以其直观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既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对于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化学实验的理论和方法是学习后继课程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今后从事药物研究工作所必须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基础化学实验在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关键的环节,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本文主要分析我院药学类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改革措施。

我院药学类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基础化学实验课的目的是:“掌握实验方法,正确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技巧以及正确使用基本实验仪器,并将这些知识在药品生产和检验中应用。另外,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现有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 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理想。由于实验课程是依照理论课程体系设置的,在具体安排上需要尽量保证与理论课程设置的一致性,因此实验课程变得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从属地位。而其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没有被关注,也就很难充分发挥化学实验自身的教学作用。②实验内容不够合理,课时不足,不能很好的与药学类专业联系。实验教学内容大多依附于课堂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和经典实验,而能够反映学科前沿性的内容以及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性、设计性实验少。另外,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与药学类专业联系不够紧密。③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实验教学中多采用“抱着走”的教学方法,实验讲义和实验用品讲解得越来越详尽,学生“照方抓药”进行操作,造成学习主动性被抹煞,创新思维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得不到培养。④ 考核形式和评价方式不够全面。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思维导致老师们不注重实验考核,有的不考核,有的虽然有安排考核,但也只是简单的考核。这种考核形式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⑤ 实验室仪器和条件相对落后。学院正处于刚起步发展阶段,实验室仪器和条件都相对落后。⑥学生的实验态度不够端正。有些学生思想松懈,对化学实验不够重视,表现为实验预习不够认真。不够充分;实验过程经常以应付和完成任务为主,观察和思考较少;课后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和职业能力。

我院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课程体系改革根据2008年教育部的预评估专家给我院的建议,我院把药学类专业原有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四门化学整合成一门基础化学,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基础化学实验课在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中的重要性,课程体系中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提高基础化学实验课的地位,将实验课时从原来占该课程总课时的1/3提高到1/2甚至更多。对原有四大化学实验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考虑到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改变了四大化学实验“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结合药学类专业的特点,对实验内容进行了精简和重组,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单列,同时又渗透在各个具体实验项目中,这样既便于学生纵观全貌,又利于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同时又充分体现化学知识在药学专业中应用,使学生明确学习基础化学的目的,学为专业所用,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C33。实验内容的改革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针对药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立基础化学的目的是为药学类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化学基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充分考虑本专业的需要。实验教学也不例外,以“加强基础训练,注重能力培养,贴近生产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对实验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将化学与药学、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联系起来,精选与药学专业相关的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保留基本操作实验。第一.把实验课的要求定位在对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及常用仪器的规范化训练和掌握上。涉及到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物质的加热与冷却,化学试剂的取用,物质的溶解,试纸的使用,药物制备、产物分离和提纯过程中的过滤、重结晶、萃取、蒸馏与分馏、干燥等基本操作技能,定量分析中的天平称量,滴定管、移液管及容量瓶的正确使用和滴定基本操作,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等。这些操作都是药品检验工作中的基本操作和技能。

第二,将化学基本操作和技能应用于药品生产和检验之中。以中国药典为基础,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药物为实例进行分析和测定。这些实验令学生将所学的分析方法有效地应用到药物检验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某种药物的制备和检测,涉及加热回流、合成操作、分离操作以及药物含量测定的基本方法以及标准曲线制作、数据记录及数据处理等内容。从而进一步巩固药品检验常用操作技能,并树立正确的“量”的概念。

第三,实验内容尽量结合药学知识进行综合实验技能的全面应用。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实验室知识、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从实用的角度选择综合实验,或者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相关学科理论进行设计方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新意识。

举例1:以前实验教学中乙酰苯胺(磺胺类药物的原料,可用作止痛剂、退热剂、防腐剂和染料中间体)的制备、乙酰苯胺的重结晶捉纯、乙酰苯胺的熔点测定是四个单独的实验,而改革后把这四个实验综合成一个实验,使学生对乙酰苯胺的制备和测定过程有个全面的认识。

举例2:我们还选择了“对氨基苯甲酸乙酯(通用名:苯佐卡因)的合成和鉴定”实验,这也是一个综合性实验,先通过氧化、酯化和还原步骤合成制备得到对粗产物,在进一步通过分离提纯得到较精制产物,最后将产物用KBr压片法测定红外光谱与标准图对照。通过综合实验能使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学习知识,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举例3:课程中还安排了设计性实验如“蔬菜中叶绿素的提取、分离和含量测定”实验,第一步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蔬菜中叶绿素的提取、分离和含量测定拟定出实验方案,第二步根据所拟定的提取方案,在实验室内南自己准备所需的仪器和实际等,经教师同意即可进行实验,第三步是根据所拟定的分离方法对所提取的样品进行分离得到叶绿素,第四步是应用一定的测定方法测定提取的叶绿素含量。通过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参与实验,既动脑又动手,更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实验方式的改革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在有限课时数里,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分小班教学:过去整个班50多个同学同时实验,实验环境拥挤嘈杂,老师也没办法同时顾及所有学生,个别学生甚至整个实验根本就没有动手做过实验,实验结束后更加不知所云。为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我们改整班教学为分班教学,每次实验人数一般在25~3O人,每人一组独立完成实验。

每个学生都必需亲自动手独立操作,由于人数较少,老师能够观察到每位学生做实验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手把手地进行指导。

多应用多媒体: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于一些相对较复杂的基本操作,且仪器数量也比较少,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课件供学生在课前浏览,观看,模仿,比如酸度计、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旋光仪等仪器的操作,这样能化抽象为具体,减少了演示工作量,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还有很多特殊的、特定的实验,如有毒有害物质参与且不易排污的实验、化学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不易操作或难以成功的实验、需要反复观察的实验、反应慢导致单位课时中难以完成的实验等也可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视频资料或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抓好预习,强调实验过程,重视实验报告和课后总结:

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进行充分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步骤和牢记注意事项,并要写好实验预习报告,使学生对实验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来,在学生进实验室之前随机检查预习的情况,为了避免有些同学纯粹为了完成预习报告而抄袭教材内容,我们将采取实验讲解过程中随机提问并将提问回答结果记录他们的成绩中,提问让每个同学都更加认真预习和注意听讲,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和演示,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严格把关,反复训练,使学生尽快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指导、督促学生认真观察,要求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所有的实验现象和数据都必须记录在预习报告本上,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后断水断电,清洗自己所用的实验玻璃仪器,清理台面,实验室卫生打扫,做到干净爽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最后对本实验进行总结,要肯定好的方面,应指出实验过程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较为突出的问题,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要求每位同学下课后及时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得出结论,对实验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得出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其合理性和误差分析或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变教学模式:实验课教学和理论课教学是不一样的,理论课上是重点教学生理解某些内容,解决某个问题,掌握某些知识;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般先由老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注意事项等基本内容,然后就可以让学生开始实验了,然而在这个讲解过程中大有学问,并不是把实验步骤讲解的越详细越好,这种“被动式”、“机械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只会“照方抓药”进行操作了,虽然实验会做的很顺利,但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教学,逐渐地改变实验教学模式现更多地采取启发或探究模式.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及原理、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并启迪学生理清实验中的思路,并处处都给学生留下问题。让学生积极去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实验并能学而有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考核模式的改革通过考核提高学生对实验课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结合我院对考核方式要求多样化的规定,我们将基础化学实验的考核方式也做了调整,实验考核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40%)、期末操作考试成绩(30%)和期末实验笔试成绩(30%)3部分组成l6j。①平时成绩:平时考核主要从实验预习的认真到位程度;课堂提问回答完整程度;平时实验过程中操作正确程度和规范程度;实验现象数据的记录清晰程度、完整程度、规范程度、实事求是;实验结果合理程度;实验报告中是否有对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的讨论等;实验过程中主动性、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一些态度和实验过程的习惯、整洁、卫生、安全等几个方面来量化考核。② 期末操作考试成绩:操作考试题目主要从一些已做过的实验和基本操作中抽取,制定评分标准.由学生来抽签决定在一定时问内完成某个实验,这种考核方式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自觉学习,对学生全面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很有帮助。③实验理论成绩:书面考核主要考查基础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实验原理、注意事项、数据处理、分析讨沦等。检查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和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

改善实验室环境与条件 学院把实验教学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实验教学的相关政策,制定和汇编了实验室规章制度。为了满足了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学校非常重视实验条件的改善。先后投入资金,添置基础实验室仪器、设备,用于改善实验条件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

另外,实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技术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能够把一些较为复杂繁琐的仪器部件及其使用方法交待得清晰、简练,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自然会提高实验的效率,调动了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端正学生的实验态度 这门实验课程属于实验启蒙课程,对于学生建立正确、严谨的实验态度,养成正确实验操作的习惯以及为以后的实验学习树立信心至关重要。通过老师对学生不断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强调实验的重要性,课程体系改革后实验课时增加了,分小班教学手把手教的时问更多了,实验预习,实验过程和实验总结实验报告都抓得更紧,考核评价方式比以前多样,使学生思想上更加重视,认真充分地预习实验;实验过程注意观察和认真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实验失败不要紧,关键足要找实验失败的原因,作一份实验失败的分析报告,万万不可杜撰、篡改实验数据。

结语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我院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提高基础化学实验的地位;将化学与药学、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联系起来,精选与药学专业相关的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保留基本操作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而在实验教学方式中的改革,坚持改小班实验,多应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实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好预习环节、强调实验过程、重视实验报告和课后总结,变“抱着走”的教学模式为“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考核方式上,以“平时成绩(40%基本操作考核成绩(30%)+实验笔试成绩(30%)”的考核模式综合确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能更公平、合理、全面的考核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另外,不断地完善学院的实验室环境与条件,不断地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素质也是不容忽视的。

化学化工类教学 篇6

关键词:高职 专业英语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171-02

1 高职院校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对外交流不断增大,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各种体制企业数量的快速递增以及中外企业之间来往日益频繁,迫切需要既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又通晓专业英语的实用型人才,这就对高职专业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对近几年我系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回访及岗位分析发现,目前化工行业大多数的仪器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也会接触到国外的技术人员,但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很多同学都失去了很好的学习机会。面对如此形势,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了专业英语的重要性,而专业英语的改革也势在必行。该文将以高职化学类专业英语教学为平台,以笔者所在轻化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情况为案例,对此展开探索。

2 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

专业英语,顾名思义,以英语讲解专业知识,是一种与某种具体职业相关的英语,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把握国外同一专业发展脉络和趋势的机会,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中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以笔者所在的轻化工程系为例,有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与加工,工业分析与检验,制浆造纸等多个专业,都与化工密切相关,其专业英语的教学一般都安排在二年级,这时学生们已经完成了基础英语的学习,同时也接触了较多的专业课程,这时再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就业方向,有目的的培养各专业学生在各自专业岗位工作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3 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学习基础差,尤其是英语基础差

根据笔者本人这几年的教学感受以及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的情况来看,被录取到我院,特别是对英语水平门槛设置不高的理工科专业学生来说,英语基础相对比较差,大量出现的专业词汇使学生望而生畏,学生的抵触情绪比较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一种学了也没用的错误想法,感觉到专业英语并不能对他们的就业带来益处,即使有个别同学认识到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仍然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3.2 “哑巴英语”现象

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在教学上有很大的不同。基础英语强调的是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即通常所说的“听、说、读、写、译”以及词汇和语法等等,侧重于应试教育;而专业英语注重实用性,更强调一个人在工作岗位和过程中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其目的就是满足学生学习和使用的需要。尽管在学习专业英语之前,学生们已经经过了至少五年的基础英语以及至少一年半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但在面对专业性极强的专业词汇时,大多数同学仍会觉得手足无措。可以想象,既便是汉语,对于尚未完全掌握全面的同学们来说都很困难,更何况是英语呢?所以要在短期内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不大现实的,更谈不上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不能忽略的是,学生相对较好的阅读能力还是可以成为专业英语学习的很好的基础,通过对大量专业文献的讲解,介绍专业词汇的词根和组词的方法以及一些翻译理论和技巧,同时加强学生课外阅读,从而同时提高学生专业英语阅读的能力。

3.3 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英语的任课老师一般是本专业的老师,虽然他们的专业知识有利于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但往往这些授课老师的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教学模式不够创新,严重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是老师照本宣科,老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恶性循环导致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

4 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探索

为了提高化学类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根据各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和就业方向,总结近几年的教学尝试与学生反馈,笔者就此提出了一些浅解。

4.1 预热环节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课前预习只是口头上的承诺,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专业英语内容,在讲课之前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结合专业英语内容补充专业知识背景,通过课堂PPT或者多媒体演示,说明要点即可,同时注意目的性和针对性。例如:在讲到化妆品英语中的美发环节时,我们首先给大家看一段关于美发的视频,中间有“挑染”这个环节。但在平时授课过程中,我们只强调染发、烫发、剪发怎么说,没想到学说“挑染”,而实际上“highlight”就是挑染的意思,它并不是一个晦涩难懂的词,也是同学们所熟知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更新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使学生意识到了专业英语的学习是无止境的,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2 总结专业英语词汇的特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从基础英语过渡到专业英语,专业术语明显增多,词汇生僻,文章晦涩难懂,大多数学生一见到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实际上,专业英语的词汇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大量的词汇都是由构词法转化,合成,派生过来的,化学类专业词汇虽然数量庞大,但构成化学词汇的词素(前缀,后缀和词根)数量有限,掌握它们并非难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多总结,熟悉构词规律,即使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能通过自学来解决问题。

4.3 互动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化学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给学生讲解词汇、解释课文。这种教学方式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有意识的在课堂中引入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来,加强对学生听说及沟通能力的训练。以化妆品专业英语教学为例,根据目前学生大多从事化妆品的生产与销售以及美容导师等职业的现状,在实际的教学中,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站在讲台上用英语给其他同学讲课,内容不限,可以是一种构词法引申的一系列专业词汇,或者是介绍自己所熟悉的一类化妆品;也可以模拟化妆品销售人员,运用所学的专业词汇与顾客进行沟通。这种互动的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注重了教学的实用性。

4.4 成绩评定多样化

在专业英语考核中,学生课堂回答情况、听课情况、平时完成作业情况、学习积极性等都应作为最后成绩总评的项目,这样才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励同学们参与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最终的考试成绩也不再是期末临时抱佛脚的结果。

5 结语

专业英语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在适应社会发展、造就优秀人才等方面表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最终目的就是学以致用,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笔者针对以上化学类专业英语的自身特点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入了互动式教学方法,以及采用了新的教学评价手段,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改进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宇红.化学化工专业英语[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俞小勇.化工专业英语中有机化合物命名教学探索[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4):92-94.

[3]保清,符之.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3.

[4]孙涛,张莹.高职专业英语教学方法谈[J].职业教育,2007(13):413.

化学化工类教学 篇7

在我国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意识, 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分析化学》课程如何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已迫在眉睫。《分析化学》课程章节较多, 涉及应用面广, 从学生角度来看, 学习此课的初期, 一般会认为内容繁多, 缺乏系统性, 抓不住重点, 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为,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就能既充分反映出这门课的系统性又能使许多重点、难点和疑点得到解释, 从而达到这门课要求的目的。一是要突出难点, 教材上有些章节可做具体的分析, 详细介绍基本理论, 使之论述清楚, 如容量分析和重量分析的基本原理。也可把一些章节留给学生自己阅读, 教师则抓住一些重点理论认识问题, 通过讲授、讨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在目前教材和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如何对诸多内容进行综合表述的问题。根据教学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应该遵守以点带面的原则。如把容量分析的发展基本理论, 各种分析方法的不同内容及其内在联系作为点, 才能充分说明全面发展的态势、内容及规律。表面上看, 各滴定法是独立的, 基于不同原理, 但解决问题的方法、思想相似, 即存在共同性, 又有各自特点, 抓住特点, 就可以化难为易。

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 教师认真备课, 对教材的不足之处作出补充, 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本课程教学的主导思想决定取舍什么内容, 补充什么内容。在实践中, 我们力求讲好每一节课, 针对课程结构的特点, 在强化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抓重点、突破难点,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解决实际问题, 如滴定分析中, 换算因数法、等物质量规则, 多数学生在中学领会不深, 这就为滴定分析计算带来困难, 我们就把这列入“滴定分析法概论”一节的重点, 首先让学生明确确定基本单元的原则, 并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使学生认识到换算因数法不仅不具有形式上的对称性, 而且不能揭示化学反应中本来固有的对称性, 如得失质子数相等, 得失电子数相等这样的对称性。这说明等物质量规则方法具有简单性、完备性和对称性, 符合自然性原则。又如定量分析中“酸碱滴定法”, 在酸碱平衡的处理中, 以质子理论为基础, 比较深入地讨论代数求解法,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大大普及的今天, 还可以简单地介绍电子计算机求解法。选择了重点, 我们往往会深入、细致讲解, 但还要兼顾一般, 它往往涉及具体方法及应用, 对于生产、工作中的具体事例还要详细讲解。

课程讲授上, 不应在选定教科书后则把教科书内容原封不动地讲授, 而要灵活调整内容, 及时反映分析化学的新动态。

习题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业应有助于对重要的基础概念的理解, 而不要让学生仅仅把各种概念的原文抄一遍。学生通过作习题可以知道自己那些知识没有掌握好。我们将习题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教科书上习题, 学生交上后教师批改, 另外一类涉及到重要方法, 概念的理解, 已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上黑板做, 教师讲评, 这样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可加深印象。每章讲完做一小结, 回顾一章讲过的内容有条理的列出主要内容, 掌握内容, 理解及了解内容, 学生有了这个小结, 容易记忆一章所讲的内容, 条理清楚便于学习。

讲授课程时, 我们也注意把分析化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给予适当反映。使之成为融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生动活泼的讲授过程。

二、把传授基础知识与训练基本技能结合起来, 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

分析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 首先应把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有些基础知识是本科生必须具备的, 一定要讲清楚让学生们有明确 (晰) 的认识, 切实掌握, 否则就不能说完成了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与此同时, 又要注意培养训练学生有关的基本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我们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辩证关系, 理论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 而实践教学是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手段, 两者辩证统一, 互相促进, 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实验是分析理论发展的基本动力, 但理论决不只是实验的简单总结和说明, 在教学中, 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所谓“基础知识”, 就是学习一门课必须掌握的知识;所谓“基本训练”, 就是学习某一门课必须进行的训练。在分析实验中, 除了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外,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因此实验内容一定要不断更新, 删减质量不高、存在着内容相互重叠和同一层次上的重复、不适合当前学科高速发展的需要的内容。目前, 我们在实验开设上, 除经典的教学实验外, 加大了综合性实验的力度, 这类实验因综合了各基本操作训练, 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2008年初准备尝试性的开设研究性实验项目, 由老师提出研究题目, 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设计实验方案和完成整个实验过程, 这类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今后也争取将一些有关的科研新成果渗透到其原理、注解或思考题等方面中去, 并根据学生要求开放实验室。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及渗透, 不断开拓新领域, 从而促进各学科的发展, 这就使得分析化学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技术出现, 而是吸收其他各学科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以壮大自己, 使自己更容易, 更经济, 更迅速更有把握的地解决学术和生产所提出的分析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不断丰富,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把掌握的知识系统、全面的传授给学生。在讲授“分析化学”绪论时, 介绍了分析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分析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现代化学中, 分析化学在现实生活起到的主要作用, 以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也可在课程中有机地把一些有关历史资料溶入教学内容中, 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盎然, 思维活跃的气氛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 对学生提及“自强”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传授者和引导者, 因此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应尽量使课堂教学多样化, 趣味化。多媒体应用到常规教学中给教学方法改革带来巨大的潜力。多媒体授课首先通过图像、图表、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教学信息全面表述出来, 信息量大, 知识体系全。而且通过多媒体教学, 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辅导、答疑多环节交叉进行, 提高了教学质量。

化学化工类教学 篇8

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并能在生产加工、设备选型和质量管理方面跨学科合作,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依赖于实践教学。近年来,我们从实践教学理念、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方法及实践基地建设等实践教学方面入手,通过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理念新、有特色、应用性强的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符合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的实际,也完全符合社会对不同类别、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新升本科院校无论就其师资的现有理论水平、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是就其前沿学术研究的外部条件,都不及重点院校。因而这类普通本科院校不能盲目仿效重点大学的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学术型、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而是应定位于大众化高等教育层次,以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一线实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地方实践需要,在满足地方特殊需求和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上下工夫。为地方培养一批又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

百色学院作为新升本科院校,是一所与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区)交界的多学科、应用型区域中心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宗旨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百色学院处于广西百色市,百色被称为“红城铝都”。2003年6月,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做出决定:把百色建设成为以铝工业为主的广西新工业基地,把百色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铝工业基地。重点发展铝工业,做大做强铝产业,实现千亿铝产业目标,这无疑需要大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将是百色市极为紧迫的任务。本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我们学院设置了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金属材料工程(铝深加工方向)、材料化学等本科专业,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化学化工类人才。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懂技术、高素质、有特色”的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适应这一人才培养需要,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的重点是:突出实践,强化应用,特别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把实践教学环节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到化学化工生产第一线中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2 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理念

化学化工类人才的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教育教学质量上,要树立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质量观;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要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质作为衡量标准;为此提出了“夯实理论基础,拓宽知识结构;强化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鼓励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理念。

3 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教学计划制定注重以职业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课程体系设计注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教学内容整合注重以基本技能为主题;教学方式改革注重以培养“四种能力”为目标;教学实践开展注重以强化技能训练为特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懂技术、高素质、有特色”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4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构建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体系;构建“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多种科技活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了该模式在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方面收到较好的效果。

5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

5.1 构建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针对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基地、重基础轻应用的问题,不断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下大力度和经费投入在校内建设较完备的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及研究室,为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与此同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心的实践教学基地,学院主动与地方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协作,优势互补,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事业的人才需求形成良性互动,建立本科专业见习和实习基地,共同培养化学化工类本科应用型人才。2004年以来,先后与中铝广西分公司、平果强强碳素制品有限公司、田阳南华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平果亚洲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平果铜铝板业有限公司、银海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华银铝业有限公司、德保华银铝、百色市矿山机械厂、百色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百色市拉达水电站等建立了教学实践(实训)基地,为实现理论与实践对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化学化工类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证。

5.2结合专业实际,构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体系

改革了实验课程体系,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根据课程设置和培养需要,将实验教学环节设计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实验技能;第二层次以跨课程综合性实验为主,融合各门专业课,重在培养学生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与综合实验技能;第三层次以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包括科研设计,在选修课及课余时间进行,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与创新素质;第四层次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着手,开展实操性实验,强调应用型人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形成了夯实基础知识技能——形成综合应用能力——拓展科研创新素质——社会实践应用的实验教学体系。

重视专业见习和实习,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专业见习和实习是学生步入工作岗位的实践体验阶段,也是指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学习阶段。加强并完善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工作,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是学生适应性教育的关键。认识实习。认识实习应广泛涉及企业产、供、销、质管、技术等多方面,并选择典型工业企业作为实习对象,包括管理规范与不规范的企业,以利于学生考察、对比,增强认识,提高专业学习兴趣,为专业教学打好基础。金工实习。金工实习是学生真正通过上岗操作了解机床、了解产品生产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且能够为后续的生产实习做直接的准备,因此必须采用集中的方式在校内工厂完成。为提高实习效果,金工实习应要求学生根据实习工厂机床条件进行适当选择,自行设计产品及其零部件,自行编制零部件的加工工艺,自行完成零部件的制作,自行组装成产品。

5.3 改革实验方法,鼓励个性发展

改进传统实验方法的目的是突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对知识、能力、素质的渴望与追求;改变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式;创建能够使学生个性特色得以充分发挥的空间。为此,我们推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交互性、多样性、个别性与灵活性的实践教学方法。教师提出设计要求,启发思路,检查重点,点拨难点;学生自主设计,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个性发挥。除了安排的正常实验时间外,只要学生对实验有了新思路、新方法,随时可来实验室进行实践,打破了传统的实验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的学生一个实验项目设计了多种方案,并逐一在实验平台上得以实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实践教学效果显著地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大大增强。

5.4 组织各类竞赛,增强创新意识

专业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科技创业设计比赛活动,不断地挖掘和培养学生个人特长、团队精神、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把握学科及专业发展的新趋势。在创业实践和创新活动以及各类教学、科技竞赛等活动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获广西赛区二等3项,参加全区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和化学化工论文竞赛获奖共68项,其中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48项,三等奖12项,在广西高校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中获团体一、二、三等奖,名列全区同类院校前茅。

5.5 重视学生科研、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并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只掌握专业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具备较高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因此,我们充分发挥了教师整体科研能力强、科研项目多、科研成果多的优势,为学生搭建进行科技活动、提高科研素质的平台,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来。我们实行了导师制,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安排有指导教师,既是学生的生活导师、学业导师,又是科研导师。这样,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创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都达到95%以上。

在教学中也很容易把科研项目和生产实践中的新成果、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本专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再适当地增加一些有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培养和与创业有关的课程,把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去,用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熏陶学生,使创新和创业精神潜移默化,能力得到提高。

5.6 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实践教学考核重点要放在技能水平上,要能够客观评价学生实际操作、对问题的归纳与分析、文字表述及实践创新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情况。考核方法科学与否是这一评价客观与否的关键。所以,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以尽可能科学、全面、真实地反映教与学双方的水平与效果,就必须摒弃以点代面的单一考核方式,而相应采取多侧面、有重点的科学的考核方法,比如可采取笔试、答辩、实际操作、实践成效等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方法。

6 结 语

实践结果表明, 改革了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起了一定的作用。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完善、创新与发展;需要不断地开发出更多的实践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的模式;培养出更多的地方急需的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

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种新类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必须具备由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评价标准构成的教育体系。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院校,大多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这些院校在应用型本科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尚存在着一些问题。近几年我们针对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的特点,从实践教学方面入手,通过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理念新、有特色、应用性强的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徐剑.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点及对策[J].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1):124-127.

[2]王会.地方院校机械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50-51.

[3]陈亚绒,周宏明,付培红,等.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9):147-147.

[4]吴爱华,崔鲁光,张毅伟,等.工业工程教学实验体系的研究与实验方法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2):46-48.

[5]王晓芳,林亨,张伟.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中心的建设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7):97-99.

化学化工类教学 篇9

关键词:基础化学,教学方法,石油高校

目前, 高等教育取得了重大进展, 但是大量的扩招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要适应社会的这种变革, 培养高质量人才尤为重要。从我校来说, 只有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才能更好地提高基础化学为本的教育理念,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理念。基础化学是非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课程教学涵盖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理论及实验内容。“基础化学”是化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 它简明地反映了化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基本知识和方法。东北石油大学历来重视基础教育, 基础化学课程是我校非化学本科各专业一直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我们一直在不断改革, 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课程在内容安排上, 先宏观后微观, 把一般的化学平衡理论应用于电解质、氧化还原、配位化合物等方面;物质结构理论联系周期系, 并反映近代结构理论的基本知识;化学热力学, 主要介绍一些基本知识概念和数个状态函数的简单计算, 并用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单质、化合物以通性为主, 适当结合石油科学和其他工程中的应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许多化学理论和规律多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 因此, 基础化学实验是本课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课加深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 训练基本操作的能力, 培养独立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和做出结论的能力, 以培养科学的工作方法。学习基础化学和学习其他课程一样, 在学习某一问题时, 首先注意问题是怎样提出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借助哪些理论和实验。要求同学们刻苦钻研教材, 力求融会贯通。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住学过的内容, 并在思考教材的过程中, 善于提出问题。学会利用一些参考资料, 结合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一些化学问题。本课程在进行一系列教改的基础上, 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实现了立体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化学”教学。本文探讨了“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体系中扎实基础知识、突出石油石化特色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被动讲授与学生主动自学相结合

基础化学教学内容按照其知识的重要性和深度分为三部分:基础知识, 提高知识, 拓展知识, 三部分对应的考试要求分别为必考、选考、补充, 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学, 对基础知识讲透, 提高知识讲到, 这是对学生的被动讲授。同时,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研究精神, 要求学生在理解讲授知识基础上, 对未讲述的部分提高知识和拓展知识全部自学。这样也达到了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二、板书讲解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为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 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 我校承担本课程的教师均针对各自不同学时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自制了多媒体课件;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且避免“放电影”式地灌输, 我们统一采取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板书充分展示课堂内容的体系结构、承前启后关系、重点难点, 使学生在把握基本教学内容的同时, 对教学内容有一个主次分明且清晰的结构网图。多媒体一方面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文件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动态性和趣味性, 另一方面注重结合丰富实例和发展前沿扩大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使课堂内容更饱满, 也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拓宽视野。

三、课堂教学与网上答疑相结合

众所周知, 大学生想找授课教师问问题, 过去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现在我们在保持正常的面对面的答疑外, 还建立了网上答疑系统, 不仅能及时回答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没弄懂的问题, 而且能就更广泛的话题进行网上交流与讨论。并且, 授课教师已将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挂在网上, 供学生自主学习。

四、大纲式教学与课外专题讲座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简单的大纲式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而我们坚持在课外开设现代应用专题讲座, 既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使学生及时了解到科技前沿的相关信息,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相关联的有效途径。

五、启发式、讨论式与研究式教学相结合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形成了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讨论式教学为课堂补充、研究式教学为课外补充的三者结合模式。启发式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尽量变学生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思考。讨论式教学是在课堂上教师对一些难点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基础知识, 半自主解决问题。讨论式教学既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了已掌握知识, 也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和研究的能力。研究式教学主要是在课外采用科研讲座、科技竞赛等多种方式实现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

六、全面提高和因材施教相结合

在当今高校实行大众化教育的年代, 让所有学生全面掌握好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但由于各个学生的个性天资和努力程度不同, 因而必须因材施教才能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也只有因材施教, 方能培养出拔尖人才。我们在基础化学教学中, 坚持不懈地贯彻了这一精神。

七、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相结合

我们多年来坚持基础化学实验室对外开放,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八、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建立电脑题库的复习与自测系统

为便于学生的复习, 建立了电脑题库自测系统,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光盘, 方便地进行复习和测试;为了把好考试关, 我们采取了相同学时统一命题 (分A、B卷) 、统一考试 (全校统考) 、统一阅卷和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的质量考评模式, 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九、务实的教学理念和手段, 突出石油、石化的特色

基础化学是化学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 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 注意结合石油化工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多种生动实例, 把基础化学抽象的基本原理讲清楚、透彻, 特别是会应用。为贯彻这种理念,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等手段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注重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学习主动性。在学生扎实掌握基本化学知识的同时, 结合石油石化领域发展动态及学科教师的科研, 对教学实例和应用实例进行更替, 并不断总结丰富实例, 形成了具有东北石油大学特色的石油、石化基础化学教学体系。

化学化工类教学 篇10

一、科学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科研作为教育发展的基础,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对教学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1. 科学研究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科研是促进知识更新、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能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化学化工类专业教学涉及的学科和内容十分广泛,教学内容的流动性、变异性强,其基础理论知识是稳定的、固定的,而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和科研的技术、工艺、方法却是日新月异的。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有利于教师了解化学化工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研究热点,把握最新的知识体系和创新技能,并将科研成果和新技术新思想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知识形态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编写新教材,开出新课程,从而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 科学研究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坚实平台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永远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保证,而课题研究可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科研可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政策平台,创造良好的研究氛围,使教师以愉悦的心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可以为教师提供畅通的信息平台,积极为教师提供最新的化学化工专业知识信息和科技信息,提供各种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可以为教师提供物质平台,为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场所和相关的设施、设备,设立专项科研经费,保证改革的顺利开展;可以为教师提供科研成果应用和推广的平台,在学院进行专门的科研成果评审鉴定活动,并把优秀的科研成果推向省级甚至是国家级评审机构,积极为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牵线搭桥,提高教师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

3. 科研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新建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产业和行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懂技术、高素质、有特色”的创新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教学是使学生掌握化学化工类的基本理论,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即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而科研教学则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学生能扩大知识面,感受到较好的学术氛围,对科研工作的目的、意义、进行过程有了一定的体会,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尽早介入科学研究,不仅能提高实验室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体会知识创新的过程,形成一种独立探索、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气质,全面提高化学化工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化学化工类教学与科学研究分离的原因

教学与科研分离,这是国内高等化学化工教育普遍存在的现状[2]。理论教学上,传统的化学化工类教学以教师课堂传授课本知识为主,学生长期被书本所束缚,导致思维被禁锢,对前人的理论只有接受的态度,缺乏自己动脑和动手进行主动创造的机会,学生对于科研的概念非常模糊。实验教学上,实验内容陈旧或实验步骤过于简单,验证性实验过多,综合研究性实验偏少。学生按照教师配制好的试剂、设置好的设备和仪器,根据实验教材、讲义上的方法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学生缺少在选择、尝试和失败中学习的机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更谈不上科研素质的培养。实践教学上,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手实践,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研究素质的培养,甚至将学生的科研能力等同于动手能力。

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对科研理念的融入

1. 理论教学中融入科研理念

化学化工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流动性和变异性要求专业教学材料应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先进性和创新性,体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教师在众多的教材和参考书中,可优选一本作为主教材,同时辅以参考书、教研专著及工程案例等,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思想体现到教学内容中,不断丰富、扩充和更新教材内容。

在专业教学的规划和设计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对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合理化改革和精要化设计,吸收当代化工化学发展的重大成果,反映化学化工发展的最新成就,同时摒除陈旧、过时的化学化工教学内容,逐步将学生引至学科发展的前沿,在传授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应用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实验仪器,展示新技术、新方法;同时利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研讨方式,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将学生由被动地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有目的地探究问题。同时,可定期邀请化学化工类的学术带头人和企业的骨干召开讲座,就目前学科的发展状况和企业攻坚技术问题进行探讨,促使学生在对本专业知识行业的现状准确定位,有目的地进行科研学习。

2. 实验教学中融入科研理念

实验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思路、实验技术、实验设计、数据处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全面训练,为培养综合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化学化工人才提供基础,在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综合实验路线设计知识的前提下,应用最新的学术思想、学术概念、研究方法、分析手段,通过开设综合研究型实验,使学生从实验中发现和分析问题,并运用所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问题,使实验教学的知识层面得以提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设置应依据自身专业的特点,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人才需求,优化实验项目。如可根据本系开放实验室的实验成果或教师个人的纵、横向的科研成果提炼和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实验项目。学生在确定实验方向和目标后,通过资料查阅、方案设计、教师指导等步骤确定可行的技术路线,再进行仪器的选取、组装、使用等自主完成实验。教师适时适量引入科研成果,能使学生引起学习兴趣,增强对前沿学术动向的了解。

3实践教学中融入科研理念

(1)在校内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可采取多渠道、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于入学新生,可利用假期实践、“三下乡”等社会活动,师生共同完成社会实践项目的确定、筹备,制定实践计划与方案,总结实践结果等,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掌握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当学生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后,则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包括资料的收集、项目的申请、方案的制定、实验的操作、科研论文的撰写等,让学生在科研中体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2)构建校企合作的双平台。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工业见习和工业实习层面上,可让学生毕业设计题目选自企业攻关项目或与企业合作的科研课题,由企业出题,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的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这样可免去企业岗前培训所需时间和经费,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能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方面经费不足的问题,达到校企双赢。

四、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办学定位是面向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对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结合本区域经济的特点,面向区域化学化工类产业培养对口人才。只有在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融入科研的理念,强化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同时加强校企间技术攻关、科研项目的合作深度,新建本科院校才能真正立足于本区域的经济特点,培养可真正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化学化工类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小鹏, 王琳琳, 韦小杰等.把科研引入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开发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6) :104-111.

上一篇:数理金融下一篇:人文主义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