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2024-08-31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精选十篇)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篇1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异化,归化,策略

翻译的重要性无论在生活中还是社交中都有显著的体现。通过翻译, 人们可以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文学知识等;通过翻译, 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得以顺利沟通、合作和发展, 也促使世界各国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尤其是综合素质高的英语翻译人才。

一翻译的定义

西方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笔译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250年左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翻译最早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刘向所著的《说苑·善说》中所载的《越人歌》, 其距今已逾两千年。对于翻译的定义, 学界一直众说纷纭,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我们就介绍中外学者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 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 (Eugene A.Nida, 1969) 认为, 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这是英汉互译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翻译定义。

第二,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劳伦斯·韦努提 (Lawrence Venuti, 1882) 认为, 翻译是译者依靠解释所提供的目的语中的能指链替代构成源语文本的能指链的过程。韦努提一反传统的“对等”角度的定义, 否定了结构主义所信奉的所指与能指之间的对应关系, 认为能指和所指是可以分裂的, 符号与意义之间是不一致的, 因此文本意义具有不确定性。在韦努提看来, 翻译知识是用一种表层结构代替另一种表层结构。

二基于文化差异的英汉翻译策略

如何处理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是翻译中的主要难题, 我们该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呢?美国理论学家韦努提 (Venuti) 提出的归化法 (domesticating method) 与异化法 (foreignzing method) 。他说:“翻译者可以使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 ‘归化法’是以民族主义为中心, 把翻译国的价值观归化到目的语国的文化中来, 即把原文作者请回家来;‘异化法’则是通过把外国文本中出现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完全表现出来, 把读者送到外国去。”在这些基础上, 翻译界内部出现了两种相互对立的意见, 即归化论 (adaptation) 与异化论 (alienation) , 前者主张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后者认为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

1. 归化策略

所谓归化, 是指恪守本民族文化的语言习惯传统, 回归本民族语地道的表达方式, 即是用一种极其自然、流畅的本民族语表达方式来展现译语的风格、特点。其代表人物奈达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概念, 主张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在奈达看来, 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 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 不应为了理解源语信息而强迫读者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

那些冷冰冰的、缺乏个性的人在社会上青云直上, 摘取一个又一个的桃子。

上例中, “李子”在汉语中并没有“运气、福气”的引申义, 因此将其归化翻译为汉语中具有此含义的“桃子”, 更容易让汉语读者体会其中的意义。

此外, 对于那些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 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成语与典故, 可采用归化法翻译。因为不同民族的自然与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历史与文化背景、精神生活等方面的不同, 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 这往往给成语与典故的翻译带来难度, 而采用归化法可寻找译语中类似的表达方式, 从而保持成语典故特有的简洁性和精练的表现力。例如: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情人眼里出西施。

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

人靠衣装, 佛靠金装。

Every potter praise his own pot.

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

然而,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 它还是文化的载体, 有时候语言的形和意不能分开。归化译法的缺点是滤掉了原文的语言形式, 只留下了原文的意思。这样一来有可能失去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遇到文化因素的翻译时, 译者不能只在译语中寻找熟悉的表达方式。

2. 异化策略

异化, 这是相对于归化而言, 是指适应外国文化的语言翻译特点, 吸纳外语的表达方法, 需要翻译者采取相应的源语言作者的原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换句话说, 异化, 就是要保存原文的原汁原味。异化翻译理论思想是由韦努提 (Venuti) 提出的, 他强调, 翻译应该符合原文的风格, 尊重原文的思想和内容。以此来防止目标语语言文化占据主导地位而歪曲或忽略了原文内容。

例如:Silk丝绸、Kungfu中国武术、艾滋病AIDS、Fengshui风水等, 这样的异化比起一味地归化, 用英语词汇来代替或解释概念更有利于汉文化的传播。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异化翻译的典型句子。

正如压垮负重骆驼脊梁的一根稻草, 这则秘密的讯息把董贝先生低沉的情绪压到了最低点。

以上例句将原文中的习语the last straw breaks the1aden camel’s back按照直译法译出, 汉语读者完全可以理解并接受, 并了解英语中的文化习俗。

当今社会的全球化趋势, 使不同文化间的敌视减少, 交流增多, 各民族在保持自己文化传统的同时, 也乐于接受外来文化。许多异化成功的例子已经融为汉语或英语的一部分, 几乎看不出移植的痕迹了。例如:a stick-and-carrot policy—大棒加胡萝卜政策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

ivory tower—象牙塔

blueprint—蓝图

sour grapes—酸葡萄

honeymoon—蜜月

crocodile tears—鳄鱼泪

3. 归异结合策略

归化与异化作为跨文化翻译中的两种方法, 两者都有各自适用的范围和存在的理由, 因此强调任意一种都是不完善的, 只有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翻译效果。因此, 我们提倡“归异互补”的翻译方法。此外,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要讲究分寸和尺度, 不可走极端。过分的异化, 往往会造成译文的晦涩难懂, 影响译文的可读性。例如:

你那位有福气的妈妈, 养了你这样一个好儿子, 是多大的开心丸儿。不过, 你可要听明白了, 我这个话里可有偏袒的意思, 至于是往左偏还是往右偏, 你自己琢磨去吧! (张谷若译)

你是你那幸福的母亲多么大的安慰, 是不是, 我亲爱的孩子, 越过我的肩头之一, 我且不说是哪一个肩头了! (董秋斯译)

上例中, 董秋斯刻意追求对原文的异化, 虽然保持了和原文的对应, 但汉语读者读来却是不知所云。而张谷若采用归化的策略, 清楚地译出了原文内在的含义, 使得汉语读者能清楚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本意。同时, 过分的归化翻译, 有可能会导致“文化误导”。因此, 好的翻译是在异化和归化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折中点。这需要译者仔细研究原文, 弄清原文的意蕴, 遵循在对翻译目的、作者意图、文本类型和读者对象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审慎地做出选择, 准确把握好“化”的分寸。

综上所述, 即使是在同一篇文章中, 翻译的策略也不是单一的, 不能从头到尾都机械地用同一种方法。在面对翻译中的文化问题时, 优秀的译者应该具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 采用多种翻译方法和策略, 做一个尽心尽力的文化交流使者。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哲学思考 篇2

异化和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是翻译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回顾和分析了我国译界就两种翻译方法争论的历史并指出,是用偏向归化的译法还是异化的译法要受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读者的审美情趣,以及翻译文本及翻译目的、不同的源语及目的.语等因素的支配.本文认为,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归化译法或异化译法,或两者兼而有之,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各种文化间不断增加的交流,异化翻译法将是总的趋势.

作 者:袁晓宁 刘成  作者单位:袁晓宁(东南大学外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刘成(河海大学外语学院,210036)

刊 名:外语与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年,卷(期): “”(2)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归化   异化   动态变化  

“透明”翻译策略下的归化和异化 篇3

【关键词】“透明”翻译策略 归化 异化 文化立场

一、翻译中的“透明说”

“透明说”也叫“隐形说”,无论是透明还是隐形,说到底,就是要让译者“不可见”,这一观点在传统翻译理论中有很多论证。“透明”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翻译中完全遵循原作者或原作,不流露个人色彩及主张,让译者不留痕迹地毕现原著精神,让读者感受不到译者的存在——无论对对作者还是对读者来说,这都无疑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境界。对于这种境界,俄国的果戈里曾有一句熟悉的名言加以描述:“理想的译者应成为一块玻璃,透明得让读者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成为了“透明说” 的一句十分经典的阐释;而钱钟书也曾以“化境”一词加以概括。从二位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人们普遍是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透明说”这一理想境界的,许多翻译家都非常向往这一理想境界,使其成为很多翻译家坚持努力靠近的目标。

二、“透明说”引导下的“异化”和“归化”

1.何为“异化”、“归化”。虽然“透明”翻译策略受到众多追捧,但是在其引导下,翻译界却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不同译者对“透明”的策略出现了不同的理解,进而导致了“异化”和“归化”两种不同的结果。有的翻译家理解的“透明”,就是翻译中不要留译者的个性和主观色彩,一切以原文为依归,调动一切手段,努力把原文的形式价值与精神风韵都“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读者;便有了“异化说”。而另一些翻译家理解的“透明”着重于在译文中不留生硬牵强的翻译痕迹,让译文读起来不像译文,就像原作者的写作;因此,译者不得不“以纯粹的母语”去处理原作中的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于是便出现了“归化”。简单来说,“异化”就是译者站在出发语文化的立场上,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迁就外来文化语言特点,保留原作异国情调;“归化”是译者站在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用地道的本国语言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2.实例分析。由“透明”翻译策略引出的“异化”与“归化”到底哪个更适合用以从事翻译实践呢?近几年来在我国翻译界一直争论不休;笔者举几个学习过程中积累到的例子与大家一同分析,进而对二者加以体会:

①—Why should a man never tell his secret in a corn field?

—Because it has too many ears.

“异化”式翻译:——为什么人千万别在玉米地里说秘密?

——因为地里有很多“耳朵”(“穗”)。(注:英语中的”ear”除了“耳朵”外,还有植物的“穗” 的意思,英语原文采用了双关的手法。)

“归化”式翻译:——为什么人千万别在墙根底下说秘密?

——因为“隔墙有耳”。

分析:此例的异化翻译无法直接再现原文的双关意味,只能通过添加译者注来加以阐释,显得繁琐。而立足于中文背景的归化式译法则读来更为通顺达意,但也存在改变原文意象的遗憾。

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异化”式翻译: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a meal without rice.

“归化”式翻译: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分析:对于汉译英,需要注意目的语读者是讲英语的人,所以“归化”翻译是面向英语读者的,“异化”翻译则是字对字的直译。

3.名家的选择。审视近代以来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状况,包括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21世纪一百三十多年间的中国文学翻译情况,会发现归化论占了主导地位;其中,包括林纾、朱生豪等很多著名译者均采取了归化的策略。这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中国翻译尚未成熟,大多为作家的译者对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所以导致这一时期除了鲁迅之外,大多都坚持归化论的策略;鲁迅主张坚持“硬译”的立场,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益智,因此必须保持原文异国情调,有时甚至“宁可译得不顺口”。20世纪后期,一些翻译理论家开始反思这种党“同”伐“异”的翻译文化观,开始强调“异”与“同” 的辩证关系,以期促进我国文化交流事业发展。

三、如何选择

可以看出,所谓“归化”与“异化”,实际上是以译者所选择的文化立场为基本点来加以区分的。译者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使者,面对的是出发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因而笔者认为,在从事翻译实践时,应极力避免采取极端化的“异化”和“归化”策略,试图把“交流和沟通”作为翻译活动的根本宗旨;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译者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应该从单一的方法技巧层面走出来,并将其上升到文化表达和重构的高度去审视和探讨,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为平衡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严辰松.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篇4

字幕和配音是影视翻译的两种翻译方式, 字幕翻译制作成本低、速度快, 目前是影视翻译工作者的主要选择, 而且它保留了电影中的原声, 使观众能更真切地体会影片最原始的风貌, 也得到广大影视爱好者的欢迎。字幕翻译中也存在着许多难题, 像一些宗教用语, 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言语等, 如何处理这些特殊语言会影响到影片的质量和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在处理文化问题时, 归化和异化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两个策略, 笔者将对归化、异化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最早由施莱尔马赫提出, 当时他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归化、异化这两个概念, 而是提出了两种翻译途径。施莱尔马赫在一篇关于翻译的不同方法的演讲中指出, 有两种翻译方法:“一是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另一种是‘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 (李文革, 2004:254) , 前一种方法就是后来的异化, 后一种方法就是归化。“施莱尔马赫认为, 译者只能沿着一条途径前进, 否则, 如果将两者混而为一, 即会出现无法预见的后果, 作者与读者便极有可能永远无法走在一起, 而且他本人还是‘赞成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方法” (Snell-Hornby, 1988:10, 2004:254) 。

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 劳伦斯·韦努蒂对归化和异化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讨。韦努蒂反对通顺的译文——归化的翻译, 认为归化的译本抹煞了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主张异化的翻译。韦努蒂说:“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 主张异化的翻译, 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 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归化和异化各有利弊, 在字幕翻译中, 这两种策略应该如何取舍, 还需作进一步的分析。

二、字幕翻译及其特点

关于字幕, 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定义。Shutt leworth和Cowie将字幕翻译界定为“为影视剧对白提供同步说明的过程” (1997:161) 。《翻译研究百科全书》书中写道:“字幕是与电影或电视对白同时呈现在屏幕上的对白的稿本。” (Baker, 2004:244-245) 从以上两个定义, 我们可以看出, 字幕也是文本的一种形式, 只是它呈现的方式与普通文本有所不同, 也正是这种特殊的呈现形式, 使得字幕翻译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 同时也形成了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影视媒体本身的特点将字幕译者的操作置于种种制约之下。Mayorall, Kelly和Gallardo (转引自Diza-Cintas, 1999) 将影视配音和字幕翻译的制约因素分为六类:时间、空间、音乐、图像、语音和口语。具体到字幕翻译主要涉及两个制约因素:时间和空间”。 (1) 时间指字幕与对白和图像的同步配合, 必须在和影视对白大致相同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完毕, 字幕与对白的配合必须恰到好处, 字幕出现的时刻不能过早或过晚, 否则, 字幕与对白就会脱节, 观众无法从字幕中获取与画面对应的信息。同时, 每行字幕还必须在屏幕上停留足够的时间, 不能呈现得过快, 以确保观众能浏览完毕。字幕如果不能同步配合, 会直接影响到影片的质量。 (2) 空间指屏幕的大小和屏幕可容纳的语言符号数目。在一部影片中, 画面是主要信息, 而字幕只是辅助信息, 不能因为辅助信息而干扰了我们获取主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字幕不能太多, 过多的字幕会占用屏幕过多的空间, 从而打破视频画面的完整性, 破坏了影片所应产生的视觉效果, 而且在很短的时间里, 观众很难做到既欣赏图片, 又浏览长篇幅的字幕, 从而影响正常的交流活动。 (3) 字幕是闪现在屏幕上的文字, 停留的时间不过几秒, 不像书本上的文字, 可供读者前后参照, 反复阅读。“这种传递信息的特定方式, 对字幕翻译形成了另一个制约, 译者必须保证这种递进式的信息的衔接和连贯, 保证观众能以最少的努力获取最清晰的信息”。

字幕翻译的这三种制约因素要求字幕翻译工作者要注意翻译策略, 精选语言, 力求译文简洁, 一目了然。

三、英语电影字幕汉译中的归化、异化

(一) 人名

人名是一种很具代表性的文化信息, 不同国家的人名都各具特色, 只凭名字, 就可以大概判断出这个人属于哪个国家或地区。中国人的名字一般都是两三个字, 而且都有一定的意义, 而西方人的名字一般没有特定的含义, 中西方的人名很难从意义上找到可以替代的词语。如:

—I’m Chris Gardner.

我是克里斯·迦纳。

—It’s a gift for Christopher.

克里斯托弗的礼物。 (《当幸福来敲门》)

—All right, Forrest, open your eyes now.

好的, 福雷斯特, 张开双眼。

—For some reason, Jenny did never want to go home.

不知为什么, 珍妮从来不爱回家。 (《阿甘正传》)

—Sphinx, is that you?

史芬克斯, 是你吗?

—Sway, you set up this brake job?

莎薇, 你要修刹车? (《极速六十秒》)

上面的这些人名采用了异化的翻译, 用汉字把英文名字音译过来, 这样的翻译保留了西方人名的特色, 能使观众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目前, 文学翻译和其他类型的翻译都广泛地采用这种形式的人名翻译, 而笔者认为, 用汉字音译西方人名的方法在翻译书面文本时是很好的选择, 而在字幕翻译中就欠佳。上面曾提到, 字幕翻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一个英文名字有时会有多个音节, 将其音译过来, 也就需要多个汉字, 比如例子中的“克里斯·迦纳”、“克里斯托弗”、“福雷斯特”和“史芬克斯”, 这里最多也就五个字, 有些名字译过来会超过五个字。首先, 由于字幕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很短, 只有2到3秒, 而中国人更习惯于看较短的名字, 若太长, 仅看完名字就需要一定的时间, 相对地就缩短了观众浏览和理解整句字幕的时间, 不可避免地就会影响到对影片的理解。其次, 屏幕上的字幕一般也就一到二行, 对字符数也是有限制的, 音译的名字比较长, 无疑会增多字幕的字符数, 也会在画面上占据更多的空间, 影响画面整体的视觉效果。如:

—Tell Zainab what happened, but don’t let her come.

告诉Zainab发生的事, 但是别让她来。

—Got anything else, Tarek?

还有其它的吗?Tarek

—Walter, take the drum.

Walter, 拿着鼓。 (《不速之客》)

在这几部影片中, 译者在人名的翻译上采用了完全异化的策略, 不再翻译, 而是将英文名字直接打出来。笔者认为, 这种更完全的异化策略在影视翻译中处理人名翻译时倒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有以下几种好处: (1) 英文名字比音译的汉语名字所占的空间要小, 为整个字幕节省了更多的空间; (2) 现在, 我国的英语学习普及面比较广, 人们或多或少都学习或接触过英语, 尤其是喜欢看这种外国字幕片的人, 所以对字幕中的英文名字并不会感觉到陌生或难以识别, 相反, 这会让广大影视爱好者更好地体会影片的内涵。

(二) 宗教语言

西方国家中绝大部分人都信基督教, 宗教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惯和常用的语言都透露出宗教的影响。比如:

—Christ, that’s a shitty law.

天啊, 那法律真是乱来。

—Oh, God, here we go.

天啊, 又来了。

—I swear to God, I’m gonna blow your head off!

我对天发誓, 我要打爆你的头! (《撞车》)

由于对基督教的信仰, 西方人在感叹时常使用“Christ”、“God”这类的词, 而在中国, 人们更相信“老天爷”, 我们在感叹时经常会说“天啊”、“老天爷”, 等等, 有些译者在翻译这类词时就会使用归化的策略, 就如上面几个例子, 当然, 也有些译者使用异化策略来处理这类词语, 如:

——Mrs.Santiago, in our Father’s Kingdom, we’re all handsome.

圣地亚哥太太, 在我们天父的国度里, 我们都很英俊。

——Oh, shit.Jesus.I can’t believe that.

哦, 讨厌。耶稣啊, 我真不敢相信我会这样。 (《人鬼情未了》)

——Dear God, make me a bird so I can fly far.

亲爱的上帝, 把我变成一只会飞的鸟吧, 我会飞很远。 (《阿甘正传》)

以上几例中, 译者就采用异化翻译, 运用“天父”、“耶稣”和“上帝”这些西方宗教中的词语。看英语电影, 除了娱乐, 我们都还有另外的目的, 就是学习英语和了解西方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类词语的翻译使用异化策略, 更符合西方文化和西方人的表达方式, 也能使影视爱好者更深地体会到宗教对西方人生活的影响。

(三) 谚语和习语

谚语和习语都是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是语言和文化的精华, 对于每个国家的文化来说, 它们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谚语和习语中的语言都很精练, 但却能形象生动地表达某些意义, 而且每个民族的谚语和习语都有其独特的涵义和形式。影片中的人物经常会使用一些谚语和习语, 以达到幽默或其他效果, 将这些谚语和习语翻译得简明精练, 达到与源语同样的效果会对影片产生直接的影响。如:

——“Finish what you started”is my motto.

“有始有终”是我的格言。 (《幽灵小镇》)

这是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说的一句话, 基本意义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将其完成, 他想向她表明自己是个做事很认真的人。这里译者采用了归化的策略, 选用了汉语中的成语“有始有终”, 既精确地表达了男主人公的意思, 又与源语的形式达到了统一, 而且汉语成语的使用更会让观众感觉到男主人公说话时认真的态度。同时, 成语的使用也减少了字幕中的字符数, 缩小了字幕所占的空间, 观众看起来更简单明了。这里, 如果我们用异化的策略将其译为“无论做什么都坚持完成它”就会显得很繁冗, 失去源语使用习语的意义, 也达不到源语所应产生的效果, 而且观众看起来也不简明。再看一例:

—He’d have pennies on his eyes in no time at all.

他就病入膏肓啦。 (《幽灵小镇》)

这句话也采用了归化译法。“have pennies on one’s eyes”意思是在某人眼上放上钱币, 在影片中所提到的文化里, 这是埋葬死人的一种习俗, 主人公用这个习语是想说有个人病了, 就快要死了。如果将这句话译成“不久, 他眼上就要放上钱币了”, 观众肯定会十分迷惑, 也会对影片产生误解。“病入膏肓”的使用同上一例中一样, 既很好地表达了意义, 又符合字幕翻译的特点。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 笔者认为, 在电影字幕翻译中, 归化与异化应共同存在, 互为补充, 只是在处理不同方面的问题时, 可以各有侧重。同时, 在选择策略时还要顾及影片中人物的特点、字幕翻译的特点和各种限制, 以及观看者的感受, 尽量达到音响、字幕和画面的统一, 使影片更加完美。

摘要:影视字幕是原声口语浓缩的书面文本, 虽不同于文学文本, 但其中承载着许多文化信息, 而在进行字幕翻译时, 如何处理其中的文化信息则会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影片和外国文化的理解。文章通过实例, 评析了归化和异化在英语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并指出了在影视字幕翻译中, 归化和异化应共同存在并互为补充, 在处理不同因素时各有侧重。

关键词:英语电影字幕翻译,归化,异化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Shuttleworth, Mark and Moir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 1997.

[3]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从归化到异化--鲁迅翻译策略探索 篇5

从归化到异化--鲁迅翻译策略探索

人们对鲁迅翻译策略的研究从没有停止过,但在研究中往往会忽略了鲁迅的翻译策略从归化到异化的.发展变化;而这一变化恰恰揭示了鲁迅翻译策略中的政治取向,为鲁迅翻译策略的研究提供多一个平台.

作 者:莫逊男 MO Xun-nan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刊 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分类号:H059关键词:鲁迅 翻译策略 归化 异化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篇6

关键词:翻译;文化取向;归化与异化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194—02

一、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通过翻译,我们能够了解其他国家及其文化,也向他们展示了我们的文化。在当今社会,人与人的交流不仅仅局限在本文化范围内,大规模的跨文化交往已成为趋势。但是自古以来,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一直存在,这给翻译带来了困难。根据语言的复杂程度,可以将这种差异分为:生活词汇方面,日常用语方面和纯文学作品方面。其中文学作品上文化的差异给翻译造成的困难最难以解决。

1.生活词汇方面。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许多源语言词汇不能直接用翻译语言来表达。这是一种词义的空缺,这些空缺词汇是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价值的部分,例如,中国的元宵、炕、粽子等等。英语中也有难以直接翻译的词汇,例如,uptown,marimba等等。造成对应词汇缺失现象的原因十分复杂,这与每个民族不同的历史、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都有关。对于译者来说,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并通过译文将缺失的文化传达给读者是一件十分重要而又不易的事情。

除了词汇的空缺以外,还有词义的移置,即相同的词汇隐含了不同的深层含义。中文“狗”与英文dog字面意义完全一致,但在各自文化背景下却有不同的引申义和感情色彩。中文的“狗”虽包含了忠诚的意思,但更多地带有贬义和侮辱。而在英语环境中,狗并无贬义,它象征了是忠诚、亲密。再者,中国人用老鼠来表示一个人胆小,如“胆小如鼠”。英国人却用鸡或兔子表示胆小,如as timid as a chicken,as timid as a rabbit。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能拘泥于表层形式,而应关注深层含义,并将其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2.日常用语方面。日常用语是建立在生活词汇上,相比较生活词汇,它的差异性更大。很多日常用语的词汇构成虽然简单,但包含的意思却让很多人迷惑不解。如dog day,并不表示“狗日子”,而是“大热天”。Every dog has his day.表示的意思是“凡人皆有得意日”。It makes my day.这一句的意思是“这使我很高兴”。词组keep one’s chin up不是“保持下巴向上”或“傲慢”的意思,而是指“保持乐观”。这些日常用语的意思已经与字面意思大相径庭,翻译的时候必须将其真实意义表达出来。

3.纯文学作品方面。这里的纯文学作品是相对生活语而言的,是翻译中最为困难的。一句希腊谚语道出了文学翻译的本质:要么忠实而丑,要么不忠实而美。要想保持作品的文学性同时又不破坏其真意是非常困难的,有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译者不仅在翻译原著,也在某种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例如,在《芒果树的小屋》(The House on Mongo Street)中的一段童谣:

The waitress with big fat hips/who pays the rent with taxi tips…/says nobody in town will kiss her lips/because…/because she looks like Christophor Columbus!/Yes,no,maybe so.Yes,no,maybe so.

译文:女招待呀长着肥肥的屁股,她用那的士小费付她的房租……她说这城里没有人吻她的唇部,因为……因为她长得像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也不是也许是,是也不是也许是。

在译文中不仅要把这首童谣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保持它的文学性,不能将童谣翻译成其他形式的文本。这个译文不仅保持了作为童谣的流畅性,节奏也十分押韵优美,做到了形式和意义的完美结合。

二、异化与归化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策略。翻译的归化和异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韦努蒂所提出的。在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人们对两种语言转换中的文化差异做出不同的处理,从而形成了归化和异化。归化是指将译后的语言文化纳入读者的知识范围,将原来的作品进行本土化处理,使用本土语言表达源语言。归化要求英译汉时要将之汉化,汉译英时则将之英化。异化是指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异之处,将读者引向作者。异化翻译所采用的办法包括音译、半音译、直译、在直译的译文后加注释等形式,采取相当于源语言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翻译无疑受到文化的影响,归化与异化代表了翻译中不同的文化倾向。奈达曾经指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主要难题是:在很多情况下共享信息的数量和性质存在巨大差异。”翻译要促进文化的交流,就必须弥合信息在数量和性质上的差异。归化和异化因此成为翻译中必然存在的两种手段,它们的不同点在于文化倾向不同。韦努蒂明确指出:“异化是对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调……归化即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言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进译入语文化。”

《红楼梦》是中国的古典名著,多次被翻译成英文。在众多《红楼梦》翻译版本中,影响比较大的是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The Dream of Red Mansion和大卫·霍克斯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下就从文化取向角度出发,观察两个版本中同一首诗歌的翻译,分析其文化取向。《红楼梦》中诗歌共一百七十多首,是该书中璀璨的文化艺术。笔者选取了第二十七回的“黛玉葬花 ”的原诗和两个译本的前八句,从文化取向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1.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

2.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3.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

4.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

5.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6.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

7.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

8.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杨译:

1.As blossoms fade and fly across the sky,Who pities the faded red,the scent that has been?

2.Softly the gossamer floats over spring pavilions,Gently the willow fluff wafts to the embroidered screen.

3.A girl in her chambermourns the passingof spring,No relief from anxiety herpoor heart knows.

4.Hoe in hand she steps through her portal,Loath to tread on the blossom as she comes and goes.

5.Willows and elms,fresh and verdant,Care not ifpeach and plum blossom drift away.

6.Next year the peach and plum blossom will bloom again,but her chamber may stand empty on that day.

7.By the thirdmonth the scented nests are built,But the swallows on the beam are heartless all!

8.Next year,though once again you may peck the buds,from the beam of an empty room your nestwill fall.

霍译:

1.The blossoms fade and falling fill the air,of fragrance and bright hues bereft and bare.

2.Floss drifts and flutters round the Maiden!s bower,or softly strikes against her curtained door.

3.TheMaid,grieved by these signs of spring!s decease,seeking somemeans her sorrow to express.

4.Has rake in hand into the garden gone,before the fallen flowers are trampled on ?

5.Elm pods and willow - floss are fragrant too,why care,Maid,where the fallen flowers blew?

6.Next year,when peach and plum tree bloom again,which of your sweet companions will remain ?

7.This spring the heartless swallow built,his nest beneath the eaves ofmudwith flowers compressed.

8.Next year the flowerswill bloom as before,but swallow,nest,andMaidwill be no more.

由于不同的文化取向,两篇译文中译者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从形式来看,杨译本采取了松散的押韵,基本是隔行押韵。相比之下,杨宪益夫妇的译本虽不是十分流畅,但几乎完全保留了中文的语序和语义,属于异化。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目的是把《红楼梦》介绍到西方,包括它的历史和文学价值,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这部不朽的文学著作,因此更忠实于原文。牛津大学教授大卫·霍克思为翻译《红楼梦》不惜辞去职务,专心埋首于该书全部的英译工作中。他的译文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形式上,霍译本采用了英雄体的押韵方式,每两行押韵。他的译笔功力深邃,翻译的文本读来更加流畅,能够让英国读者读懂故事,属于归化。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A Dream of RedMansions[M].杨宪益,戴乃迭,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95.

[2]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the Stone[M].Penguin Group,1973.

[3]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1.111.

[4]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New York:Loutledge,1995:20.

Cultural Tropism in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

YANG Xiang

(Taizhou Teacher’s College,Taizhou 225300,China)

Abstract: Different societies and races own different cultures.English language translation doesn’t only refers to the language itself,but slso refers to translator’s cultural tropism.Translation should convey the information to readers as well as pay attention to both the form of translation and its cultural tropism.Different cultural tropism results in different translational strageties—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This article takes two different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of classic novel A Dream ofRed Masion for example to discuss cultural tropism i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异化和归化下的电影翻译策略浅析 篇7

1 影视语言的特点

影视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 是一门“有声有形”的艺术。观众在观看画面的同时, 要了解声音, 将声音和画面的结合才能真正地欣赏电影。影视语言具有瞬间性、简洁性、通俗性、融合性和文化性的特点。

1.1 瞬间性

电影中, 电影台词只被演员演绎一遍。在观看时, 观众不仅要扑捉电影画面而且需要迅速地观看字幕或聆听配音, 而不能重复观看或聆听同一句台词。因此, 电影字幕的译文就必须简洁明了, 一目了然, 让观众能迅速理解字幕的含义。

1.2 简洁性

影视语言的瞬间性要求语言的简洁性。电影的长度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大量地信息, 影视语言就不可以拖沓冗长, 必须是简洁明了。同时, 电影台词基本上是以对话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译文不但要求流畅自然, 还必须配合屏幕上演员的口型。” (张春柏1998) 因此, 译文就有了字数的限制。

1.3 通俗性

电影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体, 其语言也应符合观众的欣赏水平。太简单的台词会使观众感到乏味无趣, 而太深奥的台词则会使观众感到枯燥艰深。同时, 影视语言的瞬间性和简洁性亦对其通俗性提出了要求。要观众画面在瞬间理解简洁的台词, 影视语言就必须简单易懂, 不给观众造成理解的障碍。翻译中, 通俗化就要求“译者能在通顺的基础上力求语言靠近大众, 清楚明白, 雅俗共赏。” (赵速梅, 黄金莲, 2005)

1.4 语言的融合性

电影是画面、声音相互补充的艺术。影视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非口头语言。口头语言是电影中人物的台词, 而非口头语言包括演员的肢体语言, 电影的音乐、背景、画面等等。二者相互补充, 相互配合, 将电影所要传达的意义形象而生动的表现出来。语言的融合性就是指电影中的口头语言和非口头语言是相互融合的。将电影中的台词分离出来, 句子与句子逻辑性不强, 断续而跳跃, 常常使人无法理解。只有结合画面及其他才能看出其中的关系, 意义也才能得到表达。在电影中, 口头语言和非口头语言是完全不可分割的。因此, 译文要和人物的非口头语言相一致。

1.5 文化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一个相应的文化, 词语的意义最终也只能在相应的文化中找到。” (吕璀璀2005) 电影反映了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宗教信仰等等, 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因此, 在进行影视翻译时, 必须理解电影的文化内涵, 将外国的文化风俗准确而通俗地传播到国内来。

总的来说, 影视语言瞬间性、简洁性、通俗性、融合性以及文化性的特点使影视翻译与一般的文学翻译完全不同。影视语言的翻译不仅要具有影视语言的特点, 而且要使目的语观众能够在理解语言的同时了解原语的文化含义。因此, 在翻译时, 就应当采用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2 异化与归化

18世纪时, 施莱尔马赫在他的一篇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两种翻译方法: (1) 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 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2) 译者尽量不打扰读者, 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根据这两种方法, 在1995年, 文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自此, 这两种策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1 异化策略

异化是以原作为中心的翻译策略, 要求译者在翻译时, 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 采用原作者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以体现原文的风格和文化。在翻译中, 译者“可以不必绝对服从目标语言和文本的限制, 在适当情况下可以选择不流畅的、晦涩难懂的风格, 可以有意地收录源语的独有特征或目标语的古词”。 (谭载喜2005) 为了保持影片原有的艺术类型, 文化特色和剧中人物的语言风格, 译者常采用这种策略。在《泰坦尼克号》中, 有一句话是“you are a chicken.”这是奥利骂斯文的话。在英语中, “chicken”指的是胆小, 而中文中则指不贞洁的女性。因此在翻译时, 就应译为“你是一个胆小鬼。”使观众得以理解。若只是归化译为“你是个唧唧喳喳的人”, 就无法传达原文的意义, 观众也难以理解。同样, 在《阿甘正传》中珍妮说了这样一句:“pray with me, Forrest.Pray with me.Dear God, make me a bird so I can fly far, far, far way from here.”译为“和我一起祈祷吧, 弗雷斯特, 和我一起祈祷。亲爱的上帝, 把我变成一只会飞的鸟吧, 飞得越远越好。”众所周知, 西方人民大多信奉基督教。电影常常会体现宗教文化, 而中国人民对西方宗教文化的理解也日益加深。因此, 在翻译时, 采用异化的策略, 直接翻译为“祈祷、上帝”, 不影响翻译的理解, 也保留了原语的文化意义。

影视翻译中, 异化策略的运用可以忠实原文的文化含义并再现影片的风格。但是, 若字电影中常常有目的语观众难以理解的文化、风俗、习惯用法时, 此时, 归化策略的使用就十分重要。

2.2 归化策略

归化是以目的语为中心的翻译策略, 要求译者在翻译时, 尽可能地向读者靠拢, 采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习俗。在翻译中, 译者常常“精心选择有助于以这种方式翻译的文本;有意识地采用流畅、顺耳的目标语风格;改编目标文本以符合目标话语类型;添加解释性材料;删除源语独有特征以及以目标语的预设与取向来使目标文本变得总体和谐。” (谭载喜2005) 在影视翻译的过程中, 为了体现影视的文化特征, 许多人常常采用异化的方法, 以便体现原语特点。但是, 这种翻译又常常会造成目标语观众的理解的困难。实际上, 电影翻译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听众能理解语言的含义, 更要了解不同的文化。因此, 影视翻译不仅要体现原语特点, 传播异域文化;也要能够为目的语观众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 翻译中, 应当采取以异化为主, 同时归化和异化相融合的策略, 得出既能体现原语特点, 又能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的译本。

归化策略的使用常常涉及到两种语言习惯用语的不同和两种文化的差异。先看看《黑衣人》中几句台词:

Sir, I'm gonna need you to stop talking.

译:先生, 沉默是金难道你不懂吗?

Well, that's just not living a full life.

译:这就叫一失足成千古恨。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time travel.

译:穿越剧你看多了吧?

这几句话中, “沉默是金”、“一失足成千古恨”、“穿越剧”都是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词语, 译者为了使观众能轻松理解原文的意思, 采用了归化的策略, 使用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词语, 生动形象, 使得让观众对此印象深刻。

再如《阿甘正传》中的一句话:“It was like older times, We were like peas and carrots again.”译文“就像当年一样, 我们秤不离砣。”从字面意思来看, “peas and carrots”是指豌豆和胡萝卜, 对外国观众来说, 豌豆和胡萝卜的很容易理解, 但是对中国观众来说, 这两个是完全无法理解的意象, 因此, 在翻译时, 必须将其变为能是中国观众熟悉的意象。而中文的“秤不离砣”和原语的“豌豆与胡萝卜”意义相同, 都是指两者关系密切, 不可分离。因此, 译者采用了归化的策略。

同样, 《越狱》中有这样两句对白:

Lincoln:you’re willing to risk the entire escape on a guy you don’t even know?

林肯:你愿意把逃亡的成败压在这个你不了解的人身上?

Michael:preparation can only take you so far, after that.You gotta take a few leaps of faith.

迈克: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 意思是自己已经尽力, 但能够达到目标, 则要看运气如何了。迈克这句话的意思是所做的准备只能将人带到这里, 剩下了只能看信念的跃动了。若将迈克的这句话直译, 观众完全是无法理解的。因此译者在此采用了归化的策略, 选用了中文的谚语, 使观众清晰明了。

影视翻译中, 习惯用法的区别和两种文化的差异常常要求我们运用归化的策略, 将原语中生涩难懂的表达用通俗的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使目的语观众中在观看时, 能够在瞬间清晰理解影片中的含义。

总之, 影视翻译中, 影视语言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只采用归化或异化一种策略, 而是应当两种策略相结合。异化能够更好地再现原文的风格特点, 而归化则使观众更易理解原文的含义。翻译时, 应根据具体的情况, 灵活采用两种方法, 在不影响目的语观众影响的同时生动而形象的传播原语文化, 促进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越来越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 2000 (2) .

[2]张春柏.影视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 1998 (2) .

[3]赵速梅, 黄金莲.影视翻译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9 (3) .

[4]吕璀璀.英美影视作品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电影评介, 2009 (5) .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篇8

外宣翻译是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然而, 我国的外宣翻译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尤其是外宣翻译中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全球化脚步的日益加快, 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我国的外宣翻译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外宣传的内容与信息日益增长,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 外宣翻译传播途径也变得多样化, 包括网络、电视、广播、报纸、图书等各种媒体。研究数据表明, 我国当前的外宣翻译仍存在不少不足, 一方面, 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对外形象, 另一方面, 没有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 因此, 深入研究中国的外宣翻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外宣传工作不仅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而且是增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外宣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应当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在外宣翻译实践中, 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的趋同性, 而且要考虑如何传播华夏文化, 即我们应当重点关注如何实现中国文化输出, 使中国文化在外宣翻译中“走出去”。

二、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解读

任何一种理论要实现其价值, 都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中国外宣翻译关注的焦点是中国文化的输出与传播, 怎样实现华夏文化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传播, 是中国外宣翻译研究的重难点。当前, 文化全球化受到了顽强有力的“本土化”势力的抵制, 这在翻译过程中具体体现为“归化” (domestication) 和“异化” (foreignization) (王宁, 2006) 。正如美国学者、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 于1995年在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 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 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 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Venuti, 1995:20) 。作为两种翻译策略, 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

三、归化策略在外宣翻译中的应用

外宣翻译中, 在涉及我国政治、军事、经济等相关资料、文本的对外宣传翻译时, 译者应当选择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 即坚持以目的语为标准, 回归地道的目的语表达方式, 尽量向目的语读者靠拢。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思维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很多中国外宣翻译报道不符合国外受众心理。调查研究发现, 用内宣的文本、文风、口号、体裁去做外宣, 这样翻译出来的外宣文本或者外宣报道, 不仅没有起到外宣的宣传效果, 反而损害了我国的公信力。在历史旅游文化景点的外宣翻译时, 对于具有指示、公示等功能的标识语的翻译, 同样需要采取归化翻译策略。例如:国家4A级景区赤壁三国古战场的著名景观“摩崖石刻”的译文出现了不同的版本, 景区正门口的英文标识语为“carved out of a cliff”, 这样的译文就让外国受众难以接受, 而在摩崖石刻景区内的英文标识语又翻译为“cliff inscriptions”。选择归化策略, 将“摩崖石刻”统一翻译为“Cliff Inscriptions of Chibi Mountain”即可。

四、异化策略在外宣翻译中的应用

如今西方英语文化处于强势地位, 译者在译介中国文化和文明时, 往往表现出一种顺从, 反映在翻译策略上, 即过度选择“归化”, 而过度的归化译法, 只会让中国的文化传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 无法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顺畅交流。因此, 在对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历史渊源、华夏文化内涵等资料、标识语的翻译过程中, 应该采取异化翻译策略, 在提高外宣资料的可读性与保持中国特色之间实现平衡, 即在翻译时, 尽量使语篇层面上的归化和文化层面上的异化得到合理平衡。在翻译中, 要考虑到外国读者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知识, 使译文向读者靠近;特别是在翻译具有华夏文化内涵的外宣资料时, 坚持以异化为主, 使读者向译文靠近, 感受体验华夏文化, 把中国的文化和文明推向世界的舞台。

在外宣翻译实践中, 译者要始终牢记“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战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时代要求外宣工作者在外宣翻译工作中正确传播华夏文化;“中华文化走出去”, 通过增强文化软实力, 提升国家形象, 使外宣翻译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桥梁。外宣翻译中合理应用异化翻译策略, 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能够有助于中国在国际上赢得话语权, 同时提高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能力。

由此, 在外宣翻译中, 译者不能过度依赖归化策略, 而应根据具体语境和实际需要, 在国际上推出具有中国民族的词汇和意象, 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一战略目标应更多地在外宣翻译实践中实现。因此, 在外宣翻译工作中, 译者在从事历史文化古迹、民俗民风、风土人情等主题的翻译时应该大胆使用异化策略。例如:湖南岳阳楼景区对“双公祠”简介的外宣资料翻译, 中文原文如下:

双公祠是专为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而修建, 具有湘北祠堂式建筑风格。从纪念“双公”的理念出发, 在设计与布局上进行了调整和创新:以“双公叙忧乐”的生活场景来替代传统的神龛设置模式;人像与环境配置均以青铜铸就;同时, 以宋代画家范宽的《岳阳楼图》为蓝本的大型铜版画作背景, 来凸显“忧乐”主题, 供人们瞻仰。

景区内英文译文如下:

The Memorial Temple of Teng Zijing&Fan Zhongyan

The Memorial Temple is built for the two sages Teng Zijing&Fan Zhongyan, reflects the ancestral hall style of northern Hunan.The shrine’s set up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and environment are all made by bronze.The scenes of life of the two sages that to performance the culture theme:“Care First, Enjoy Last”.The huge copper engraving on the background is to reproduce the Song Dynasty painter Fan kuan’s“The Painting of Yueyang Tower”.

这段外宣译文有一些语法等错误, 尤其是对“忧乐”这一文化内涵的翻译, 还没有准确地传达出来。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里面提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体现出来的即是“忧乐”这一主题。为了更好地传播华夏文化, 建议将“双公”直接译为“Shuang Gong”, 同时加注释进行解释。因此, 此段外宣资料可翻译为:

The Memorial Temple of“Shuang Gong:Teng Zijing and Fan Zhongyan”

The Memorial Temple is built for“Shuang Gong”, the two ancient sages Teng Zijing and Fan Zhongyan, both are writers and politician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The memorialtemple reflects the ancestral hall style of northern Hunan.To memorize the two ancient sages, the memorial temple has changed the design style and the architectural layout, using the life scenes of the two ancient sages made by bronze instead of the portraits to show the two ancient sages’traditional humanistic spirit“Care Fist and Enjoy Afterwards”.Meantime, the painting of“Yueyang Tower”created by the Song dynasty’s painter Fan Kuan is engraved on the background to show the two ancient sages’humanistic spirit respected by people.

五、结语

异化与归化策略虽然是两种文化立场相反的策略, 但它们都服务于翻译工作。在外宣翻译中, 译者首先要坚持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 同时选择运用这两种策略。在对我国政治、经济、外交等重大策略的文本、报道等方面的宣传翻译中, 应坚持以受众为主, 实现“通、传、达”, 即应坚持使用归化策略;在对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文化、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资料、标识语等进行翻译时, 则要大胆使用异化策略, 使中国的文化走出去, 走向世界, 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 也让中国的外宣翻译实践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浅谈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篇9

一、影视字幕翻译的定义及特点

(一)电影字幕翻译的定义。

电影字幕翻译是翻译学研究的一个领域,它是将外语影片中口头对话以文字形式转化为目标语言,一般置于屏幕下方,并随原声的结束消失。电影字幕大多是电影制作完成后所加。在翻译电影字幕时,必须要考虑不通国家间的不同文化问题,充分注意其差异性,保持译文和原文风格上的一致性。所以,在字幕翻译中需要采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和策略来处理源语言中有文化负载的词,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好的方法实现源语效果的最大化。

(二)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

电影字幕翻译不同于其他的翻译形式,它有如下特点:一是瞬时性。电影字幕一般是一闪而过,话落字走,不容观众停留品读。译文所用语言通常口语化,通顺精炼,不需观众费神分析;二是口语化。电影字幕针对的普通大众,采用口语化、非正式语言,如俚语和俗语。电影语言一般以对白形式呈现,所以字母译文也避免使用难懂,冗长的语言。

二、电影字幕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翻译法

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为跨文化沟通和理解带来一定的障碍,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要采取适当的对策来处理带有特点文化内涵的语言,力求最接近源语言传达信息。在为英文影片做中文字幕时常用的策略有归化翻译法和异化翻译法:

(一)归化翻译法。

有些词在源文化中有特定的涵义,在做字幕翻译时照搬会造成观众不理解,或者造成歧义。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在翻译时要以立足本民族的语言,让译文表达尽量符合本民族的表达习惯和文化价值取向。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源语言表达的真实意思和文化内涵,尽量回避因误读而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字幕翻译者要让源语言传达的文化尽可能接近目的语世界。

(二)异化翻译法。

异化翻译法是指在目标语言中没有能与源语中的文化意象对应的表达,不便进行归化翻译时,以源语言为归宿,直接将源语言嫁接进目标语言,或者直接用音译法。这种译法的特点是,通过引入并保留源文化的原汁原味,让观众了解、接受文化差异,将其带入源语言国情境。异化翻译是帮助中国观众了解国外文化、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归化和异化并非完全对立、矛盾的两种字幕翻译法。它们各自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翻译实践中,无法做到择其一而用之,它们往往互为补充。在做电影字幕翻译时,如何正确识别文化差异问题,巧妙处理电影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并在目标语言中尽可能忠实地向观众展示语篇中的文化词语,这是字幕翻译者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译者要充分认识并熟练把握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各自的优劣势和适用场合,对源语言进行恰当的归化或异化处理。这有这样,才能既保留源语言的风格和文化因素,又能减少过度异化导致的译文“外国腔”给观众带来的不适感和语言的晦涩感。

三、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翻译法的融合

在做英文影片的字幕翻译时,对于究竟是采取异化翻译法还是归化翻译法,并无硬性的规定。归化和异化翻译法各有其最适用的场合,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灵活巧妙地转换运用这两种译法,完美地将二者结合,准确传递信息,同时又避免了各自的负面效应,这才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做文本翻译时,译者不会通篇直译或通篇意译,同理,字幕翻译也不能完全使用归化译法或完全同化译法,归化和同化需要有个度的把握。若只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就会忽视传达文化信息,出现归化过度。相反,只关注源语言信息的传达,则会失之目的语的可接受性,从而导致过度异化。总之,异化和归化都不是完美的译法,在他们之间难以划出一条明确的分界线,所以可以其结合,相互取长补短,辩证统一地应用到翻译实践中去。

以下试举电影《2012》中的两句话为例,它们的字幕翻译就灵活运用了这两种策略:

The First Daughter,I saw you looking at her.第一千金啊,我看到你盯着她看。

这个句子译者用了归化翻译法,译文中用“千金”一词与原文中的daughter对应。“千金”这样的表达形象生动,是原汁原味的汉语表达,对中国观众来说易接受,能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亲切感。

在影片中,译者也用到了异化翻译法,如:

Let me tell you,there's been government people flying in and out all morning.我告诉你吧,整个早上都有政府的人在飞来飞去。

flying in and out“飞来飞去”,这里的异化翻译巧妙、形象地再现了当时忙碌、混乱的场面。

不同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差异,翻译者面对文本,要考虑文化差异和目标语受众,灵活地结合运用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避免文化因素的缺损,努力寻求一种平衡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两种翻译策略的优势。当前,观众通过网络看到的很多影片字幕翻译不能完全表达原意,甚至错误百出,译者和外片爱好者要善于学习,掌握基本的字幕翻译理论和原片国的文化,减少翻译时出错,或形成自己对字幕翻译质量高低的判断能力和对影片的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

[2]张春柏.影视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1998(2).

全球化背景下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 篇10

全球化指“跨越地理界线, 促进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体系融合的一系列进程” (http://www.hsewebdepot.org) 。总体而言, 全球化是经济技术的产物, 影响深远, 几乎涵盖了世界的各个领域。全球化对翻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日益增长的市场推动了翻译产业的发展, 对译员的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大量不称职的译员也涌入到这一庞大的产业, 翻译市场鱼目混杂, 难以保证翻译质量。全球化对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因特网的出现“距离的概念不再指领土范畴而是指与网络节点间的联系。以网络为基础的翻译产业具有跨越国界、跨大陆、跨文化和跨语言的特性” (Cronin, 2003:45) 。因特网为全球译员进行研究、讨论和培养人际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数据平台。此外, “Esselink指出不管是向最偏远的地区还是向隔壁公司发送翻译资料, 使用因特网不仅成本低且效率高” (2003:46) 。经济发展推动了因特网的普及与成功;经济发展背后则是资本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经济全球化促使英语成为网络的“官方语言” (official language) , 其它弱势语言 (mi nority language) 则处于边缘化地位。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 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英语全球化”使英美文化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对其他国家语言和文化造成影响。

此外, 不同语言的频繁交流产生了像洋泾滨英语 (pidgin English) 这样的混合语 (mixed language) 和双语 (bilingual language) 。由于英语的强势影响, 很多译作直接援引英文术语而非将英语译成目标语。例如, 我们用email代替“电子邮件”。随手翻阅一下中文的电脑杂志我们也能看到像Internet, windows, homepage等计算机术语夹杂在汉字中间。中国政府领导人在讲话中也会直接引用一些英文术语如APEC, AIDS, GDP等。尤其在经济贸易活动中处于弱势文化的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 为了迎合主流文化需求并在国际市场上生存, 不得不用英语软件设计公司网页, 结果往往损害了本国的文化意识形态。

其次, 全球化产生两种时间形式, 瞬时时间 (instantaneous time) 和助忆时间 (mnemonic time) 。根据Cronin, 翻译的瞬时时间指时间压力。时间和空间的压缩以及对时效性的需求都要求翻译工作以极快的速度运转, 这主要是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翻译的助忆时间指用在译作上的时间, 目的是给当前社会或文化注入一系列现有的文本, 即文本或是以早期的语言创作 (语内) 或是以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创作 (语际) , 这些原因使文本难以理解 (2003:71) 。

瞬时时间与助忆时间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涉及翻译的时间标度。助忆时间往往长而缓慢, “不仅仅是焦急地保护濒临消逝的历史, 更确切的是获取材料使社会和文化在此基础上构建未来。如果忽视这一时间, 很多社会、语言和文化将看不到未来” (2003:71) 。

再次, 尽管全球化带来了便利和优势, 但是语言濒临消失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世界上大约有6000种语言, 其中95%的语言被仅占世界人口4%的人使用, 并且每个月将有两种语言消失。英语曾经也是一种弱势语言, 但从殖民主义时期英语便取代了多个国家的母语成为这些国家的官方语言。随着殖民主义的瓦解, 英语的政治文化渗透也越来越隐蔽。超级大国的文化意识形态通过翻译渗透到弱势文化中去。

Cronin同时指出“语言中‘minority’的概念是不断变化的, 表述的是一种关系而非本质。该关系可以假设两种形式:历时性 (diachronic) 和空间性 (spatial) ” (2003:144) 。历时关系指“历史经历动摇一个国家内的各种语言关系, 使语言自身形成一种不对称关系”。空间关系由于重划了国家或空间界限从而使语言处于弱势地位并且使其向使用强势语言的国家靠拢 (2003:145) 。

“世界上70%的出版物来源于四大语种:英语、法语、俄语和德语。举儿童文学为例, 在英国和美国, 翻译过来的儿童文学仅仅占3%。与之相比, 芬兰儿童文学中的译本比例是70%, 荷兰是50%, 意大利50%, 德国33.5%。据估计, 当前世界上80%的电子邮件和数据资料是英语的, 但世界上有四分之三的人口母语和第二语言却不是英语” (吴文安、朱刚, 2007)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英语的霸权地位使其它语言陷入成为弱势语言的困境。“弱势语言应认识到, 翻译过程的运作及语言使用者的自我认识和自信对于语言的持续生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Cronin2003:146) 。

那么, 译员应采用什么翻译策略来改变语言地位失衡的状态, 同时维护一国语言的地位和价值呢?《翻译策略的语境和方向》一文综合各家之言, 认为当前中国的翻译策略主要是归化与异化之争, 其中异化论调占主流。

二、归化策略

Venuti解释“归化翻译在选择外语文本和使用翻译策略方面都遵循国内文学标准” (Baker, 1998:214) 。“归化削弱了外语文本的民族中心主义色彩, 使文本偏向目标语的文化价值, 请作者回家” (Venuti, 1995:20) 。这样, 翻译文本读起来几乎跟用目标语创作的文本一样, 任何“异质” (foreignness) 成分都在流畅的归化翻译中被抹去了。

《翻译的策略与语境》一文也提到英美文化崇尚流畅英语和透明效果的归化策略。“流畅是一种理想的适合归化翻译的话语策略, 既能实施归化中的以民族为中心的暴力, 又能通过透明的效果隐藏这种暴力。透明的效果掩盖了原文和译文之间译者的干预, 遮蔽了译者的劳动, 造成原作者在场的错觉, 使翻译处在文化的边缘” (Venuti, 1995, 吴文安、朱刚引用) 。如此, 译者变成了“隐形人”, 让人几乎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

三、异化策略

异化翻译策略由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首次提出, “译者尽量迁就作者, 让读者向作者靠拢;或译者尽量迁就读者, 让作者向读者靠拢” (Baker, 1998:241-242) 。异化翻译“ (给目标语的文化价值观) 施加偏离民族中心主义的压力, 把外语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注入目标语中, 把读者送到国外” (1998:242) 。

异化翻译的提出主要是反抗英美主流文化的统治。异化“可以吸收外国文化, 形成民族文化, 实现政治自主, 同时, 体现语言文化差异的译文也能够颠覆民族意识, 因为异化式译文可能对本国的文化准则、知识范畴和民族价值观构成挑战” (2007) 。

归化与异化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 各有可取之处。归化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文本信息, 适合技术、法律和商务文件的翻译。异化能使读者体味异域文化情调, 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尽管这两种翻译策略都有其优点, 但也不乏缺点。如果译者一味遵循归化策略, 则失去了学习外国文化价值的机会。如果译者一味遵循异化原则, 则会让译文晦涩难懂。我们应认识到这两种翻译策略的提出都是基于西方的意识形态, 中国翻译工作者要取其精华发展适合我国文化价值的翻译策略。

四、结语

国际译联 (FIT) 主席Betty Cohen指出:“翻译能够起到使人们互相沟通而又不丧失其文化身份的作用。” (中国翻译协会, 2004) 对中国来说, “英译中时可以归化, 保护汉语特色, 中译英时可以异化, 传播中国文化, 尽量不被英语文化同化” (2007) 。译员在翻译过程中还应协调好“瞬时时间”与“助忆时间”的关系, 注重翻译实效与译作质量, 同时应注意构建民族的语言与文化意识。在倡导文化多元性的时代背景下翻译工作者理应得到更大的认可。他们是文化权力的活动家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声筒”、“隐形人”。此外, 我们也应认识到英语文化霸权地位背后是英语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稳固的经济实力。只有增强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维护我国语言与文化的价值。

摘要:全球化进程引发的各种交流活动产生了对翻译及译员的大量需求, 翻译数量和翻译语种大幅增加。在全球化背景下, 英美强势文化无处不在, 对弱势文化的影响愈来愈深。翻译及译员对保护语言文化多样性和弱势文化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首先论述了全球化对翻译的影响, 随后讨论了政治文化与归化 (domesticating) 和异化 (foreignizing) 两种翻译策略的关系, 旨在探讨新时代背景下语言 (特别是汉语) 翻译策略的选择。

关键词:全球化,异化,归化,强势语言,弱势语言

参考文献

[1]Cronin, M.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 Routledge, London, 2003.

[2]HSE Web Depot.Washington D.C., viewed8August2006, <http://www.hsewebdepot.org/imstool/GEMI.nsf/WEB-Docs/Glossary?OpenDocument>, 2001.

[3]Translators Association of China, Beijing, viewed15August2006, <http://www.tac-online.org.cn/zhuanti/txt/2005-06/29/content_79753.htm>

[4]Venuti, L.’Strategiesoftranslation, inBaker, M. (ed) ,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Routledge, London&New York, 1998.

[5]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Routledge, London&New York, 1995.

上一篇:顺应改革下一篇:连词“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