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健康养殖

2024-08-02

池塘健康养殖(精选十篇)

池塘健康养殖 篇1

20世纪90年代, 刺参的人工养殖在北方得到迅猛发展, 刺参养殖成为继对虾、扇贝和鱼类之后, 开发海洋的第4次浪潮。然而, 由于常年养殖, 北方的刺参养殖已面临整体养殖环境恶化、病害发生严重、产量低的现状, 刺参养殖产业出现下滑的局面。福建省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丰富的养殖资源和养殖设施, 刺参虽是北方品种, 狭温狭盐, 然而在冬、春季节, 北方逐渐进入冰封期, 刺参开始冬眠不生长, 此时福建省水温正好适合刺参的生长要求, 可开展刺参南方越冬养殖, 与北方形成互补进行接力养殖, 可大大缩短其养殖周期, 同时也避开了台风、暴雨季节, 减少了风浪和淡水的不利影响, 因此福建省进行刺参养殖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优势。

1 海区选择

刺参养殖地所处的海域, 要求无污染源, p H值7.2~8.6, 盐度25‰~35‰, 周边无淡水流入, 盐度稳定, 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 养殖水质应符合NY5052的规定, 富含海泥的海域更佳。

2 池塘条件及准备

养殖池塘应选在能自然纳潮、海水交换量大、排水方便、不受涨潮影响的潮间带区域。池塘面积大小在1~2 hm2, 池水深2 m以上。池塘呈东西向长方形为宜, 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3]。池塘护坡用石块、水泥预制板等材料, 对土坡进行衬砌, 护坡不得留有任何缝隙。池塘底质以硬泥沙、泥沙底为好。

为了增加刺参的养殖密度, 并为刺参提供栖息场所, 池塘内应建造人工参礁。人工参礁以石、瓦或空心砖等材料为, 在池内排成垄形, 垄底宽1.5~2.0 m, 上宽0.5~0.8 m, 高0.5~0.6 m, 排间距0.5~1.0 m, 垄向不能顺着进排水闸门, 以避免参苗被冲走, 石块以5~20 kg/块为宜。也可用遮荫网在池内布设成波浪状作为刺参附着物。人工建造参礁其覆盖面应占到池底面积的2/3。

池塘准备工作主要是在投放参苗前进行, 应将养殖池、沟渠等积水排净, 封闸晒池, 维修堤坝、闸门, 并清除地底的污物、杂物, 特别是丝状藻[4]。沉积物较厚的地方, 应翻耕曝晒或反复用抽水泵冲洗干净。清污整池之后, 池子进水30~40 cm, 全池泼洒生石灰800 kg/hm2或漂白粉15 kg/hm2左右进行清池, 以清除刺参的敌害生物、致病生物及携带病原的中间宿主。

3 刺参放养

3.1 基础饵料培养

刺参放养前10 d, 养参池需要开始纳水, 并同时培养生物饵料, 包括优良单细胞藻类、有益菌群、小型底栖生物等, 透明度控制在50~70 cm。必要时可适量施肥, 要注意平衡施肥, 施用肥料的组成中, 有机肥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 施用有机肥时应先进行发酵。肥料的施放总量, 应不得使水中的硝酸盐超过相关标准的规定, 施肥应符合NY/T 394的规定。

3.2 苗种放养

在南方养殖刺参, 应选择在10月下旬, 当水温降到22℃以下且较为稳定时, 即可开始投苗。投放的苗种应具有以下特点:规格整齐、体态粗壮、伸展自如、肉刺尖挺、管足附着能力好、运动能力强、反应灵敏、表皮无任何破损的健康海参。

刺参的放养规格应根据养殖计划确定。由于南方池塘养殖刺参只能养到翌年3月, 应及时将所养的刺参进行处理, 否则, 随着水温的上升, 养殖刺参的风险增大。处理方式:对还不能达到上市规格的刺参北上继续养殖, 对已达到上市规格的刺参上市销售。因此, 在决定投参规格时, 应综合考虑做好养殖计划, 有条件能北上继续养殖的, 可投放小规格的参种, 一般在100头/kg以下, 放养密度为4.5万~7.5万头/hm2;若以养殖成品刺参为主的, 放养规格为10~100头/kg的大苗, 放养密度为100~150 kg/hm2。投苗时应选择天气睛朗无风或微风时放苗, 注意放苗的温差和盐度差应<2℃;大风、暴风雨天不宜放苗[5]。

3.3 投苗方法

小规格苗种 (<100头/kg) 用网袋投放法, 将盛有参苗的网袋投放在指定地点, 网袋口半开让参苗慢慢爬出。50头/kg以上的大苗可直接投放, 即将参种直接抛撒于养殖池中。

4 养成管理

4.1 进、排水管理

在进水渠道应设立2~3道拦污防油网。养殖初期日换水量为10%~30%, 并逐渐使池塘水位达到2 m以上的最高水位, 养殖中后期尽可能保持池水最高水位, 日交换水量为50%~80%。在养殖期间, 根据水质情况, 可酌情加大换水量或追肥, 多雨季节要提前纳高水位。

4.2 饵料管理

坚持刺参饵料来源多元化, 以培养天然饵料为主, 必要时定量投喂人工配合饲料[6]。放苗初期, 刺参主要摄食池塘中培养的生物饵料和纳潮带进的底栖硅藻、有机碎屑等, 随着刺参的生长, 可适当投放饵料, 配合饲料应符合GB13078、NY 5072的规定, 可用海藻粉 (或蒸煮脱胶后的海带) 与富含有机质的海泥配制而成。日投饵量掌握在刺参体重的5%~15%, 宁少勿多, 以适量为准。在刺参生长适温期内多投, 5℃以下时不投饵。投饵频率为日投饵1次, 选择在傍晚时投饵。

4.3 水质管理

保持池塘内水质清新、稳定, 水流畅通;水色控制在浅黄绿色至浅棕色, 透明度保持在50~60 cm;溶解氧≥4.5 mg/L, 氨氮≤0.1 mg/L, p H值7.2~8.6, 盐度25‰~35‰。

4.4 巡塘

坚持早中晚巡塘, 认真观察刺参的摄食、生长、活动、死亡情况, 并建立好养殖生产日志。清除海星、蟹类、海鲶、浒苔等敌害生物。注意发现吸附在干露池壁上的刺参并要及时捡到水中, 尤其在阴雨天气。定时测量水温、盐度、p H值、透明度、溶解氧、氨氮等水质指标, 并做好生产记录。

4.5 病害防治

刺参养殖过程中发生的病害, 一般都是由于外部环境的恶化导致的,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到严格把好苗种质量关、合理的放养密度、良好的水质环境。南方养殖刺参主要的病害有腐皮病 (化皮症) 、排脏以及浒苔引起的死亡等。

4.5.1 腐皮病 (化皮症) 。

主要是因为水质环境的恶化或急剧变化导致的。养殖过程中除根据水质情况加大换排水量外, 应适时施用有益菌等微生态制剂, 对水质进行综合管理。南方池塘养殖刺参尤其要注意水温的急剧变化及暴雨, 以免造成刺参大量化皮死亡。因此, 当气温上升时可加高水位, 或采用遮荫设施进行控制;对于暴雨的袭击, 应及时了解预报信息, 加深水位, 控制换水量, 暴雨中应及时排掉表层雨水, 暴雨后要及时开启增氧设备, 补充底层的溶解氧, 同时泼洒生石灰, 提高水体酸碱度。

4.5.2 排脏。

刺参对环境不适应时有排脏现象, 虽然不会引起刺参的直接死亡, 但会影响刺参的生长速度和抗逆能力, 一般出现在刺参种苗的运输环节。具体防治方法:一是在运输前要对刺参种苗停食1~2 d, 以排净体内的粪便;二是要根据运输时间, 采用不同的运输方式, 空运可采用干法运输, 即将参苗捞出沥干水分, 装入苗袋, 排尽袋内空气, 扎紧袋口, 一般每袋装参苗5 kg左右;另一种是活水车运, 适于较长时间运输, 运输期间注意增氧, 保持水车内水温、水质的稳定。

4.5.3 浒苔的防控。

浒苔对刺参养殖的危害很大, 一是破坏了水质;二是对刺参的缠绕, 直接导致刺参的死亡。南方养殖刺参期间, 正是浒苔易发季节, 浒苔的防控是整个养殖周期的主要工作, 决定南方刺参养殖的成功与否。首先, 要重视水质培养, 保持水色相对稳定, 并维持适宜的透明度, 使浒苔等杂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抑制浒苔的繁生;其次, 要及时捞除池内的浒苔等杂藻。

摘要:从海区选择、池塘条件、刺参放养和养成管理等方面总结刺参南方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以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刺参,健康养殖,南方

参考文献

[1]李正良.刺参南方池塘养殖技术[J].福建水产, 2011 (5) :77-80.

[2]李华琳, 李文姬.刺参池塘健康养殖[J].河北渔业, 2005 (3) :24-26.

[3]孙显武, 赵永益, 王洪瑞, 等.池塘刺参健康养殖技术[J].齐鲁渔业, 2003 (5) :13-14.

[4]苏淡.大宗淡水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J].农家致富, 2011 (9) :38-39.

[5]乔聚海.刺参池塘养殖的研究[J].海洋科学, 1988 (4) :1-5.

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篇2

技术名称: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技术概述: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重视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降低了内源性污染带来的危害,生产出的水产品品质好,符合无公害标准。该技术严格执行水产技术标准、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操作规范,应用水质调控技术、吃食性鱼类与滤食性鱼类配养技术、配合饲料投喂技术和综合养鱼技术等,改善池塘水环境,减少应激性,为鱼类栖息、摄食和生长提供良好的场所。

增产增效情况:应用该技术,每亩可增产50~100kg,每亩增收100~300元。

技术要点:

1.水质与环境。水源充足,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池塘周围无污染源、无大型的生产活动、无噪音。

2.池塘条件。面积5~10亩,池深2~2.5米。池底平坦,易干塘及拉网操作,池底淤泥厚20cm左右,保水性能好。水、电、路三通,排灌方便。根据生产需要,每池配备3千瓦增氧机和投饵机各一台。

3.渔业设备齐全。渔业设备能满足养殖生产的需要,如水泵、增氧机、投饵机、氧气瓶、网具、鱼筛和捞海等,并经常维修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放养前的准备。冬季或早春将池水排干,修整损坏部位,清除过多淤泥。让池底冰冻日晒,使塘泥疏松,减少病害。鱼种放养7~10天前,每亩用生石灰100~150kg进行干法消毒。消毒后第4天,加水至0.8~1米深时,停止加水。人工或机械搅水,使石灰与淤泥充分接触,使淤泥中的营养物释放到水中,有害物质充分氧化,晒水提高水温,达到肥水、消毒杀菌和净化水质的目的,为鱼种投放做好准备工作。

5.鱼种放养时间。鱼种放养时间宜早不宜迟,一般在深秋、初冬或2月下旬前放养完毕。早放养可使鱼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减少应激性。特别是从外地购买的鱼种,更应该早放养。

6.鱼种质量。体格健壮,体形正常,鳞鳍完整,健康无疫病。体色光亮,身体光滑,无创伤,溯水能力强,最好是经过驯化的鱼种。选用拉网捕获的鱼种,不放养清塘被污泥污染过的鱼种。

7. 鱼种投放规格及密度。鱼种规格整齐,同种鱼规格基本一致,一般规格为50~100g/尾。依据以下三点确定放养密度:一是确定养殖类型,是混养还是单养;二是亩产控制在750kg以内;三是预期达到的上市规格。

8.鱼种消毒。鱼种放养前必须进行消毒,一般用3%~5%的食盐水浸浴鱼种5~10分钟。浸浴时间视水温,天气和鱼种忍受度而定。

9.建立水生动植物病害测报预报应急系统。首先,建立水生动植物病害测报制度,通过定员、定点和定种测报,分析病害发生情况、流行趋势,提出病害防治措施;其次,经过多年的病害测报,为病害预报工作培训人员、积累资料、建立数据库和分析处理系统,逐步建立、完善病害预报制度和应急系统,为本地区病害防治工作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把病害预防工作做到病害发生、流行之前,真正做到水生动植物病害测报预报工作为渔业和渔民服务。

10.日常管理。(1)水质调节:鱼种放养前,水深应达到1米左右。进水要过滤,防止野杂鱼、杂物等进入。5月底至6月初,加水至1.8米,以后随着鱼类的生长逐步加满池水。7~9月,每月最好换水一次(排走下层水),每次换水量不少于池水的1/3。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cm左右、溶氧量5mg/L左右、pH7~8.5。应用水质调控技术调节水质。(2)合理使用增氧机:做到“三开、两不开”,晴天中午开机l~2小时;阴天适时开机,直到解除浮头;阴雨连绵有严重浮头危险时,要在浮头之前开机,直到解除浮头。在一般情况下,傍晚不开机、阴雨天白天不开机。鱼类生长旺季坚持晴天中午开机,池塘载鱼量大,开机时间长,反之开机时间短。(3)定期抽样测定鱼类生长情况:从5月起,每10~15天抽样测定鱼类生长情况,根据水温和天气情况,灵活掌握饲料投喂量,防止过量投喂或投喂不足,影响鱼类正常生长。(4)坚持巡塘,做好池塘日志:坚持早晚和夏秋季夜间巡塘,注意天气、水质和鱼情,发现危险信号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造成损失。做好日志,日志主要内容有:天气、水温、气温、投饵量及次数、鱼病防治、浮头起止时间、开增氧机起止时间、加、排水时间及加、排水量等。经常分析、总结,及时调整管理措施。(5)鱼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坚持“池塘消毒、食场消毒、饲料消毒、工具消毒”的方法,定期有针对性的预防鱼病,防患未然。发现病鱼、死鱼及时捞出挖坑掩埋,防止鱼病传播蔓延。选择“三证”齐全企业生产的渔药(渔药登记证、渔药生产批准证、执行标准号)。科学诊断鱼病,正确使用渔药。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配制、施药;尽可能地使用中草药和生物制剂防治鱼病,不用或少用抗生素,严禁使用违禁渔药,严格遵守休药期。认真记录鱼病防治的过程,主要内容有预防和治疗鱼病的名称、渔药名称、批号、生产时间、生产商,给药方法(药饵投喂、吊袋、全池泼洒等)、时间、器皿,天气情况(水温、气温)、施药人员、治疗效果等。

11.技术类型。(1)有益微生物水质调控技术:①硝化细菌:使用时不需要经过活化处理,不能用葡萄糖、红糖等来扩大培养,只需简单地用池水溶解泼洒即可。投放硝化细菌后,一般情况需4~5天才可见明显效果,因此将投放时间提前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好方法。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硝化细菌的作用效率,硝化细菌应提前数日运用,避免繁殖速度快的活菌竞争空间。

硝化细菌不可与化学增氧剂如过碳酸钠或过氧钙同用,因为这些物质在水体中分解出的氧化性较强的氧原子,会杀死硝化细菌。所以,先使用化学增氧剂1小时后,再使用硝化细菌。

养殖池塘的酸碱度及溶解氧与硝化细菌的使用效果有较大的关系。硝化细菌对pH的最适宜范围为7.8~8.2,溶氧只要不低于2mg/升即可。②光合细菌:在养殖水体中使用和在饲料中添加光合细菌,能改善水质,减少耗氧,促进鱼虾成长,提高产量。光合细菌宜掌握在水温20℃以上时使用,低温及阴雨天不宜使用。在池塘使用时,每立方米水体2~5g光合细菌拌细碎的干肥泥土粉均匀撒入鱼池,以后每隔20天左右,每立方米水体用1~2g光合细菌兑水后全池泼洒。虾池每立方米水体用5~10g光合细菌拌细碎的干肥泥土粉均匀撒入池,以后每隔20天左右,每立方米水体用2~10g光合细菌兑水后全池泼洒。用于饲料添加投喂鱼虾时,按1%的比例拌入。用于疾病防治时,可连续使用,每立方米水体鱼池用1~2g、虾池用5~10g兑水后全池泼洒。在池塘施用粪肥或化肥时,配2~5g光合细菌效果更为明显,可避免肥料用量过大、水质难以把握的缺点,并可防止藻类老化造成水质变坏。

水瘦时要先施肥再使用光合细菌,这样有利于保持光合细菌在水体中的活力和繁殖优势,降低使用成本。此外,酸性水体不利于光合细菌生长,应先泼洒适量生石灰乳,调节水体pH为7左右后再使用光合细菌。

药物对光合细菌制剂的活体细菌有杀灭作用,因此不能与消毒杀菌剂同时使用。水体消毒需经过一周后方可使用。

③芽孢杆菌:当养殖水体底质环境恶化、藻相不佳时,应尽快应用芽孢杆菌,其迅速利用大分子有机物质,同时能将有机物质矿化生成无机盐为单细胞藻类提供营养,单细胞藻类光合作用又为有机物的氧化、微生物的呼吸、水产动物的呼吸提供氧气。循环往复,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使池塘内的菌相达到平衡,维持稳定水色,营造良好的底质环境。在泼洒该菌的同时,需尽量同时开动增氧机,使其在水体繁殖迅速形成种群优势。

使用芽孢杆菌前,活化工作为必需的措施。活化方法是加本池水和少量的红糖或蜂蜜,浸泡4~5小时后即可泼洒,这样可最大限度提高芽孢杆菌的使用效率。

(2)淡水池塘80:20养鱼技术 80∶20养鱼技术以一种吃食鱼为主(占80%),搭配鲢、鳙滤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或食腐屑性鱼类(占20%),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生态养殖模式。它充分利用了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不仅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而且增加了产量,提高了效益。投放鱼种规格及密度如下: ①主养鲤鱼:鲤鱼鱼种100~150g/尾、1200尾/亩或当年夏花1500尾/亩,鲢、鳙鱼种100g/尾、150尾/亩,两者之比为3:1。也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黄河鲤养殖技术规范》(SC/T 1081-2006)操作。

②主养草鱼:草鱼鱼种150~250g/尾、1000尾/亩,鲢、鳙鱼种100g/尾、150尾/亩,两者之比为5∶1或8∶1。草鱼鱼种最好经过疫苗注射。

③主养团头鲂:团头鲂鱼种100g/尾、1100尾/亩,鲢、鳙鱼种50~100g/尾、200尾/亩。

(3)综合养鱼技术 综合养鱼技术是将鱼类养殖与种植、畜禽等行业有机的结合起来,构成水陆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这种有机结合,使得食物链的多极、多层次的反复利用,不仅合理利用了资源,提高了能量利用率,而且循环利用废物,避免了环境污染,保持了生态平衡,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综合养鱼技术的类型:

①鱼—鸭结合:每亩水面配养20~40羽鸭,O.3~0.5亩饲草地。②鱼—鸡结合:每亩水面配养40~60只鸡。③鱼—猪结合:每亩水面配养2~4头猪。④鱼—草结合:每亩水面配0.5亩饲草地。

饲养畜禽要严格检疫,体色光亮、健康无疾病。畜禽舍布局要合理、建设要规整,有利于渔业生产和畜禽管理。

(4)草鱼免疫防疫技术 通过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鱼组织浆经高温灭活后制成疫苗,通过背鳍基部肌肉注射的方式,在鱼种放养时将疫苗注射到需要投放到养殖水体的健康草鱼鱼种体内,使其产生免疫效果,以提高健康鱼种的免疫力和抗病力。疫苗注射时要防强光照射,以免紫外线对疫苗产生损害。当天开完的疫苗应当天用完,剩下的丢弃,草鱼种注射疫苗后应消毒投放。

适宜区域:全省池塘。

注意事项: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有关技术规范 严格执行《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的规定》、水产技术标准、种质和苗种质量标准、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等,规范渔业生产行为,自觉维护水产品养殖质量安全。

乌鳢池塘高效健康生态养殖技术 篇3

一、养殖场地环境与池塘条件

1.养殖场地环境条件。养殖场四周无污染源、无高大建筑物,符合《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养殖水源水质清新,溶解氧含量4.5毫克/升以上,pH值为6.7~8.5。水源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2.池塘条件。池塘形状为长方形,面积667~2000平方米(1~3亩),池深2.0~2.5米,蓄水深度1.5米以上;池底质为软泥硬底,淤泥不超过15厘米;进排水分开,排灌方便。

3.配套设施。场地交通便利,机动车可直达塘边;用电设施齐全。

二、放养前的准备

1.池塘整修。已养过鱼的池塘,将鱼捕捞后排干池水,让池底冰冻、暴晒、清除过厚的淤泥;平整池底,加高、加宽池堤并夯实;疏通进排水设施。清出的淤泥要运送到远离原池塘和周边池塘的地方。

2.池塘消毒。鱼种放养前7~10天,要对整修过的池塘进行消毒,每667平方米(1亩)用生石灰150公斤左右化浆趁热全池泼洒,能有效杀灭病菌和敌害生物。

三、鱼种放养

1.放养方法和规格。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先集中育成大规格鱼种再进行分步定塘放养法,即把规格30尾/公斤左右的隔年鱼种(一般每667平方米放养8000~10000尾)培育1~2个月,育成个体重100克左右后,再拉网、分档、分池、定塘进行商品乌鳢养殖。

2.放养密度。放养密度与市场要求规格、池塘条件、技术水平等有关。如出塘平均个体重0.6公斤以上,池塘蓄水深度1.5米以上,定塘密度为每667平方米3000~4000尾,且一次性放足,同一池内鱼种规格基本整齐。同时,在池中每667平方米搭养200~300尾鲢、鳙、草等老口鱼种。

3.放养时间。视鱼种来源和年龄而定,原则是宜早不宜迟,早放早开食,延长生长期。隔年鱼种放养时间为3~4月,当年繁殖的鱼种为6~8月。

4.鱼种质量。鱼种种质符合生物学形态特征要求,活动力强,体质健壮,鳞片完整,体色鲜艳且体表黏液丰富,无损伤,无疾病,无畸形。

5.鱼种消毒。鱼种入塘前,用3%~5%食盐水溶液加青霉素溶液浸浴鱼种10分钟左右。

6.水温要求。鱼种放养时,运输工具盛装的运输鱼种用水水温与池塘水温温差不超过±3℃。

四、养殖管理

1.饲料投喂。本县池塘养殖乌鳢饲料均为来自鄱阳湖的低质野杂鱼和部分海水低质杂鱼,饲料系数为4~5。

养殖初期,鱼种较小,日投喂量为池鱼总体重的8%~10%;随着水温升高,鱼体长大,逐渐下调日投喂量且稳定在5%~8%;养殖后期,日投喂量逐渐降到3%~5%。影响日投喂量的因素很多,如水温、天气、水质和鱼体本身生理状况、饲料鲜度等。因此,日投喂量必须灵活掌握,合理投喂。开春后,水温升到15℃时,可投喂少量饲料开食;清明前后,水温逐渐升高,乌鳢摄食强度增大,日投喂量随之增加。整个养殖期间投喂量是:4~6月和8月中下旬~10月中下旬五个月当中水温适宜,乌鳢代谢旺盛,摄食量大,是乌鳢生长高峰期,有“斤料四两肉”之称。为此,在这几个月份尽量使乌鳢吃饱、吃好、吃匀,7~8月的40~50天,由于持续高温,宜控制投喂量,保证乌鳢摄食8~9成饱即可。

投喂前配合某种声响使塘鱼形成进食条件反射,先投喂少量饲料,把乌鳢引至投喂点,接着快速把饲料分散投喂到乌鳢集中抢食处,再把饲料分散投喂到投喂点周围,周而复始,一直到投喂点基本上没有乌鳢取食为止。整个投喂过程要持续15分钟左右。饲料投喂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2.水质调控。鱼种定塘养殖前后,沿池堤2米处或池塘一角,用竹或杂木打桩,桩间距2~3米,然后用竹或绳做成可随水位升降的横栏,面积约占池塘总面积1/3左右,并在其内移植水葫芦等水草。利用水生植物脱氧和为乌鱼提供防暑降温与隐避的场所。

看水、看鱼、看季节加换水。春秋二季一般每隔15~2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量的3/5;高温季节每10~15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量的4/5或全部;遇到池鱼摄食量比前一天明显减少,池水中出现黑色水块,应立即加水或换水。换水前后池水温差不超过±5℃。根据水质和池底底质情况,每月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20公斤兑水全池泼洒1~2次,以改善水质,调节pH;每667平方米1米水深不定期使用0.15~0.3公斤漂白粉兑水全池泼洒,降低池水中氨态氮含量。

3.病害防治。实施乌鳢池塘高效健康生态养殖,养殖过程中不提倡用药,因此,加强病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要。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采取“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综合措施,除做好鱼池、鱼种消毒等一般性工作外,经常保持池塘环境卫生,加强水质监控,不投喂发霉变质饲料,并定期用生石灰、氯制类等药物对水体消毒和定期或不定期在饲料中拌食盐、大蒜素等药物内服。在4~10月鱼易发病季节,每隔15~20天用药物预防1次,3次为一周期。第一天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酮0.7~0.8克或晶体敌百虫等兑水全池泼洒,第二天或隔一天用二氧化氯氯制类药物兑水全池泼洒,第三天或隔一天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5~20公斤兑水全池泼洒。在外部消毒的同时,按每100公斤鱼体重用大蒜籽0.5公斤的量拌饲料投喂或晶体敌百虫(90%)60克拌100公斤饲料投喂,每种药连续内服3~4次。

4.管理。每天坚持巡塘,观察池鱼摄食、活动和生长情况及水质变化情况;勤捞残饲和生长过剩水草、枯草;勤查出水口、池堤是否有漏洞,发现问题及时修补;防大雨、暴雨和汛期漫堤逃鱼;防人为盗取,要求有专人日夜看守。做到数据齐全,对每口池塘建立养殖档案,做好记录。

五、养殖结果

健康养殖池塘的水质与调控 篇4

关键词:健康养殖,水质调控

随着水产健康养殖业的要求, 养殖水体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养殖方式由粗养转为集约化养殖, 但在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同时, 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水质严重污染, 水体中悬浮物增多, BOD、COD、N, P含量增加, 溶氧量下降, 蓝绿藻大量产生, 水环境迅猛恶化, 导致鱼类病害频繁发生, 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养殖水环境, 不但是健康养鱼的需要, 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水环境污染已成为水产养殖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只有控制好水质, 才能提高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 减少疾病, 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现将健康养殖鱼池中主要水质条件与养殖鱼类的关系和调控技术作初步简述:健康养殖鱼池的水环境与养殖鱼类的关系及调控措施。

一、底泥

底泥对水质的影响:

(1) 增加耗氧量。底泥中包含多种有机物质, 当其产生化学分解, 加上池水中耗氧生物的呼吸作用, 就会大大增加底泥耗氧量, 没有养过鱼的底泥耗氧量比未养过鱼的底泥高出三倍。

(2) 产生有毒物质。在底泥的有机物分解过程中, 会产生氨、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经测定, 养过鱼的底泥的产氨量要比未养过鱼的要高2.6~3.3倍;甲烷气不溶于水, 故可经常在鱼池中见到水底向水面冒气泡现象;硫化氢为有毒气体, 易溶于水, 有臭鸡蛋味时说明水已败坏, 对鱼会有严重危害, 必须立即换水。为保持良好水质, 每隔1~2年应清除10~20厘米呈暗黑的底泥, 并经烈日暴晒, 杀死部分病菌和寄生虫卵, 可为鱼类创造良好的栖息场所, 是健康增产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

二、氨氮

1.氨氮对鱼类的毒害作用

水体中氨氮可以通过硝化及硝化作用转化为NO3-N, 或以N2形式散逸到大气中, 部分可被水生植物消耗和底泥吸附, 多余总氮就会积累在池水中, 达到一定程度会使鱼中毒。分子氨对鱼类是有毒的, 可使鱼类产生毒血症。随着鱼体增大, 分子氨的半致死浓度增大, 鲤鱼苗和斑点叉尾鱼回24小时半致死氨氮浓度分别为1.78毫克/升和2.76毫克/升, 苗种要比成鱼更敏感。鲤科鱼类一般应控制在0.05~0.1毫克/升。当氨氮达到0.05~0.2毫克/升时, 鱼生长速度都会下降。

2.控制池水中氨氮的具体措施

增氧:

(1) 用增氧机。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在不同时间开增氧机1~2小时, 以便池水上下交流, 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 并可散逸氨氧与有毒气体到大气中。

(2) 抽出底层水20~30厘米, 并注入新水。使用增氧剂, 泼洒双氧水、过氧化钙等。

(3) 使用氧化剂用次氯酸钠全池泼洒, 使池水浓度为0.~0.5毫克/升;或用5%二氧化氯全池泼洒, 使池水浓度为5~10毫克/升。

(4) 泼洒沸石或活性炭。一般每亩分别用沸石15~20千克和活性碳2~3千克, 可吸附部分氨氮。

(5) 使用微生物制剂。用光合细菌全池泼洒, 使池水浓度为1ppm, 每隔20天左右泼洒一次, 效果较好。

三、亚硝基态氮 (NO2-N)

1.对鱼类的毒害作用。这主要是由于NO2-N能与鱼体血红素结合成高铁血红素, 由于血红毒的亚铁被氧化成高铁, 随着鱼体血液中高铁血红素的含量增加, 高铁血红蛋白不能运载氧气, 可造成鱼类缺氧死亡。

2.控制池水中亚硝酸态氮的具体措施

(1) 开增氧机。

(2) 使用增氧剂。每亩用双氧水300~500毫克, 加水冲稀后全池泼洒, 隔一天重复一次。

(3) 使用氯化钠和碳酸钙、硫酸亚铁每亩用8千克~10千克氯化钠和少量的硫酸亚铁和碳酸钙。

(4) 使用沸石和活性炭。每亩使用沸石15~20千克或活性炭1~2千克, 全池泼洒。

(5) 使用微生物制剂。光合细菌使池水浓度为10ppm, 全池泼洒, 隔15~20天重复一次。

(6) 使用水质改良剂。每亩用水质改良剂2千克加水冲稀, 全池泼洒, 隔15~20天重复一次。效果较好。

四、硫化氢

1.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水体中的硫化氢使血红素量减少, 因而影响鱼类呼吸, 为此H2S对鱼类具有较强毒性, 在养殖水体中硫化氢含量达0.1毫克/升就可影响幼鱼的生存和生长, 当达到6.3毫克/升时可使鲤鱼全部死亡。中毒鱼类的主要症状为鳃呈紫红色, 鳃盖、胸鳍张开、鱼体失去光泽, 漂浮在水面上。

2.控制硫化氢具体措施。提高水中含氧量严重的鱼池每亩泼洒300~500毫升双氧水。

五、溶解氧

溶解氧对鱼类影响:溶解氧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而水中溶解氧量的多少对鱼类摄食饲料利用率和生长均有很大影响。池中溶氧量充足还可以改善鱼类栖息的生活环境, 降低氨氮、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浓度。但并不是水中溶氧量越高越好, 当池水中溶氧量过饱和度达150%以上, 溶氧量达14.4毫克/升以上时, 易引起鱼类气泡病。因此, 适宜的溶氧量, 对于养殖鱼类生存、生长、饲料利用率等至关重要。

六、酸碱度 (pH)

池水中的pH值过高或过低, 对鱼类生长均不利, pH值低于4.4, 鱼类死亡率可达7%~20%, 低于4以下, 全部死亡;p H值高于10.4, 死亡率可达20%~89%, pH高于10.6时, 可引起全部死亡, 鱼类生长最适宜pH为7.5~8.5。pH值过低 (酸性水) , 致使鱼类血液中的pH值相应下降, 减低载氧能力, 引起组织缺氧, 鱼活动能力减弱, 新陈代谢强度降低, 减少摄食量, 生长缓慢。也可引起鱼鳃组织凝血性坏死, 粘液增多, 腹部充血发炎。池水中pH值过高 (碱性水) 时, 会直接影响到鱼类血液的pH值, 发生碱中毒, 影响血液缓冲系统平衡, 且对鳃、皮肤及粘液有腐蚀作用, 致使鱼体分泌大量粘液, 影响呼吸。为此, 调节控制池水pH值, 保持适合鱼类生长的池水以微碱性为好。

1.调节pH值的具体措施

(1) 用生石灰调节每次每亩用10~15千克, 根据pH值高低适量使用。

(2) 用氢氧化钠调节。施用时要注意少量多次。方法:先调配成1/100原液, 再用1000倍水冲稀, 然后一边加水一边泼洒。以避免引起局部碱中毒。

2.池水pH值过高 (碱性水)

(1) 不宜施用生石灰清塘。

(2) 施用明矾。池水中浮游生物太多, 每亩放可用明矾0.5~1千克加以控制, 以避免pH值增高。

(3) 用盐酸。根据pH值高低, 全池泼洒盐酸, 每亩用300~500毫升, 必须充分冲稀后全池泼洒, 以避免局部酸中毒。

随着水产健康养殖业的要求, 养殖水体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营造好的鱼类生活环境, 结合先进科学的养殖技术, 才能促进加速鱼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 养殖方式由粗养转为集约化养殖, 但在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同时, 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水质严重污染, 水体中悬浮物增多, BOD、COD、N, P含量增加, 溶氧量下降, 蓝绿藻大量发生, 水环境速猛恶化, 导致鱼类病害频繁发生, 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养殖水环境, 不但是健康养鱼的需要, 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水环境污染已成为水产养殖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只有控制好水质, 才能提高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 减少疾病, 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七、总结与展望

上述健康养殖池塘水质净化方法主要都是通过降低污染物含量, 提高水体溶氧等手段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尽管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或多或少还是存在着一些缺点:时效性、后遗症 (对水体环境及水产品) 、不经济等等。目前, 生物活性水质改良剂使用越来越广泛, 已成了水产养殖水质改良的一种趋势。使用水质改良剂能保持水质环境的良性循环, 受到广大养殖户的认同。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精养池水中污染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以及各种养殖水处理方法与技术优缺共存的现实性, 决定了采用多种水处理方法净化水体的必要性。水质污染是困扰广大水产养殖者及水产工作者的一个严重问题。不能坐视它的产生及恶化, 必须将它遏制在襁褓里, 因此我们应当更注重日常的水质管理, 要从“本”抓起。不少学者提出, 只有优化养殖水域生态结构, 使养殖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才能取得更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养殖水质的改良不但是健康养殖的需要, 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另外, 只有好的养殖环境才能减少鱼虾病害的发生, 减少抗生素及其他化学药物的应用, 生产出绿色、安全的水产品, 保证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淡水池塘养殖 篇5

本文通过对池塘的选址、养殖的品种、养殖的方法及日常的管理做个简单的介绍,为池塘养殖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池塘养殖;水质;养殖方法;管理

池塘养殖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种养殖方式,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这种养殖方式由于投入小、收益好、产量稳定、易于管理等特点,是我国淡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产量占据了淡水养殖总产的70%以上。

它主要是基于一种小型水体,多为人工开凿或自然水体改造而成,这种小型水体由于相对的封闭,自身形成一中静态的生态系统,对于鱼类的养殖带来很多的方便。

1 池塘的选址

池塘养鱼,最关键的要看池塘的水质。

池塘的水质好比人体里的血液,只有好的血液才能让人健康生活。

池塘的水质是水体生态条件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鱼类饲养的产量及效益,所以,在鱼塘的选址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找到一个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

1.1 池塘位置

第一,要有充足的水源、水质要好;第二,要经济实惠,不要投入过大,可以选在荒滩废地上;第三,交通位置要比较方便,这样有利于鲜活鱼类的销售和运输;第四,土质要好,池塘的土质最好是粘壤土,这种土质对水源和肥料的保持性能较好;第五,周围地区要方便鱼池的改造及相关配套设置的建设。

1.2 水体条件

池塘养殖,是一种高密度的饲养方式,这就对水源和水质要求较高。

在池塘附近要确保没有污染源,尽可能的远离工业园区,确保水质自然生态,符合池塘养鱼用水标准。

其次要有充足的水源保障,并建立完善的进排水系统,旱进涝排,确保池塘一直处于最佳状态,做到旱涝保收。

而池塘水体的深度也影响着鱼类饲养,池塘饲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适合不同类型、不同习性的鱼类共同生长。

所以,池塘必须保持一定的深度,就目前我国饲养的淡水鱼类来看,深水鱼较少,整个池塘的深度保持在2.5-3.0米之间。

如果池水过浅,就会使得单位载鱼量过大,影响鱼类的正常生活进食,而且也会导致水温、水质不稳定。

所以,要经常监测,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改造,保持一个健康的水源体系。

1.3 池塘的整改

在前期的水质调查、选址确定后,在放养鱼苗之前,要对池塘进行仔细的清理。

在没有使用之前,池塘底部淤泥较多,使的水体空间变小、变浅,影响着池塘自身调节能力,消弱了保肥、护肥的能力。

池塘健康养殖 篇6

关键词:草金鱼;池塘;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3-04-122-02

草金鱼又叫金鲫鱼,是金鱼的祖先,2 000多年前,我国就有金鲫鱼的发现,以后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草金鱼体形与普通鲫鱼相同,尾鳍较长,有的可达体长的1/2左右。草金鱼游动时速度较快,姿态动人,除红色、红白相间花色外,还有玻璃花色与彩色燕尾,且易于饲养,价格适中,是普通家庭观赏鱼养殖的优选品种。

皖中地区气候适宜,雨水充沛,水质良好,非常适宜草金鱼生长。2000年开始,皖中地区合肥、六安、舒城等地部分养殖户利用池塘养殖草金鱼,667m2产量达750kg,平均利润超过5 000元,经济效益明显,成为渔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同时满足了周边城镇居民的观赏消费需求。现将该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 池塘选择

1.1 池塘环境 养殖草金鱼的池塘要求水质良好,无污染,水源有保障;光照充足,通风良好,交通便利,电力设施完善。

1.2 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宜2 000m2以上,10 000m2以下,水体太小水质不易稳定,水体太大不利于摄食和操作。池深2.5~3m,水深1.5~2.0m。水体透明度25cm为宜,有利于水体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动物的生长繁殖。底泥厚20cm以内。池塘进出水口加装60目长条状尼龙筛绢袋,防止野杂鱼及敌害生物进入。

2 鱼苗投放

2.1 池塘清整消毒 鱼苗下池前12~15d,进行清塘消毒。将池水降至10~15cm深,每m2用生石灰100kg,化水后立刻全池泼洒,第二天,将池底淤泥翻动一次,提高清塘效果。第三天,注入新水至水深50cm,注水用网目为60目的绢袋过滤。

2.2 培肥水质 采取肥水下塘,在鱼苗投放前7d左右施有机肥,每m2米施经腐熟发酵的鸡粪500g,目的是为了保证鱼苗下塘后有充足的开口食物。鱼苗前期的主要食物是轮虫,一般情况下轮虫高峰期能维持5d左右。

2.3 放养时间 放养时间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选择阴雨天放苗。阴雨天光照弱,温度低,利于鱼苗运输,鱼苗成活率高。鱼苗应大小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游动迅速。鱼苗下塘前,应在同池网箱中内暂养3~5h。

2.4 放养密度 草金鱼不论规格大小均可对外销售,应根据销售规格确定放养密度。如大规格对外销售,每m2投放40尾左右,如小规格对外销售,每m2投放120尾左右。每个池塘放养规格必须一致,不能大小混养,否则不利于饲料粒径选择和捕捞销售。

2.5 鱼苗消毒 鱼苗下塘前用漂白粉、硫酸铜溶液合剂消毒,主要杀灭病菌和原生动物。水温20~30℃摄氏度时,每m3水体用漂白粉8g、硫酸铜6g,混合成溶液,浸洗鱼种10~15min。

3 饲料投喂

3.1 饲料选择 选择规模大、效果好的企业生产的全价饲料,蛋白含量30%以上,沉性饲料和膨化饲料均可。每次购买饲料的量,应以能满足2~3周的需要为好。饲料应储藏在干燥通风、避光和阴凉的仓库中,防止动物和昆虫侵蚀。

3.2 投饲量 投饲量应根据水温、天气、鱼种规格、鱼群活动等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情况下,6月至7月上旬,水温在25~30℃时,鱼体规格较小,投饲量为鱼体重的4%~5%;7月中旬至8月中旬,当水温高于30℃时,投饲量减少为2.5%~3.5%;8月下旬,水温下降至30℃以下后,加大投饲量至3%~4%;以后随着水温下降投饲量逐渐减少,15%~25℃时,投饲量为2%~3%;l0~l5℃时投饲量为0.5%~1%;10℃以下时,停止喂食。

3.3 投饲时间 水温l0~l5℃时,每天投喂一次,投喂时间为11∶00~13∶00。水温15~20℃时,每天投喂2次,投喂时间为7∶00~8∶00、17∶00~19∶00。水温20~30℃时,每天投喂3次,投喂时间为7∶00~8∶00、12∶00~13∶00时、17∶00~19∶00。

3.4 投饲方法 草金鱼活动能力强,喜抢食。鱼苗较小时,投喂粉状饲料,蛋白含量32%以上,沿池塘上风处泼洒。鱼苗规格达到5g左右时,投喂破碎料,规格达到15g左右时,投喂粒径2mm的颗粒饲料。破碎料和颗粒饲料蛋白含量30%以上,利用投饵机投喂。每个塘口设置120W投饵机一台,以撒喂的方式引诱鱼群形成抢食习惯,投饵时必须遵循先少量,将池塘内的鱼引到投饵机附近后,再加量,待80%的魚以不激烈抢食时停止投喂。投喂时量少速度放慢,加量投喂速度加快,减量投喂速度减慢,即“少-多-少”、“慢-快-慢”的原则。

4 日常管理

4.1 水位调节 鱼苗下塘时,池水深以50cm为宜。饲养10d后,加注新水至水深65cm。以后每隔10d左右加水一次,每次加水量为水深增加15cm,直至水深达到1.5m以上。水温15℃以上时,保持水深1.5m以上;水温低于15℃时,可适当降低水位。

4.2 水质调节 用EM菌和光合细菌调节水质,减少耗氧,促进草金鱼生长,提高产量。水体透明度保持在25cm左右。草金鱼比较耐低氧,每6 670m2水面设置一台3kW增氧机,夏秋季水温较高时,早晨5∶00和中午分别开动增氧机2h左右;阴雨天根据鱼的活动情况择机开动增氧机。

4.3 生长检查 定期检查草金鱼生长情况,每15d抽样称重一次,根据鱼的生长情况调整投饲量。

4.4 饲养日志 早、中、晚各巡塘一次,查看水质和草金鱼活动情况。第一次巡塘应在凌晨,如发现鱼群集在池边中上层,应立即注水或增氧。做好养殖日志记录,养殖日志包括日期、天气、气温、水温、饲料投喂、鱼类活动情况、鱼病及防治措施、用药记录等内容。

5 病害防治

5.1 病害预防 草金鱼病害较少,很多情况是由于养殖水体环境不良、饲养管理不善造成病原体侵袭所致,因此病害防治要以预防为主。在发病季节,每月预防一次,先用敌百虫、鱼虫杀星等杀虫药全塘泼洒一次,第三天用漂白粉、强氯精、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剂全塘泼洒一次。杀虫药、消毒剂均应交替使用。在饲料中可适当添加适量维生素C,增强鱼的抗应激能力。

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池塘中水草的栽培 篇7

适宜在河蟹养殖池塘中栽培的水草品种较多, 江苏省目前主要栽种的品种有: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水花生等。每一种水草都有其适宜的生长和繁殖条件, 因此, 各种水草的移栽和管理也有不同的要求, 同时各种水草在养蟹池塘中所起的“营养、栖息隐蔽和改善环境”作用也不尽相同。基于以上情况, 河蟹养殖池塘种植的水草要求品种间进行合理科学的搭配,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草的在河蟹养殖池塘中的生态作用。

笔者2011—2012年在承担江苏省水产三项工程项目“河蟹、梭鱼生态高效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期间, 以伊乐藻、苦草、金鱼藻和水花生4种水草为栽培对象, 对它们的生活习性、移栽与管理、生态作用的优缺点及其搭配与布局进行了观察、试验与总结。

1 几种主要种植水草的特性

1.1 伊乐藻

伊乐藻是一种优质、高产、速生的沉水性水生维管束植物, 其生长适温范围为5~25℃, 适宜在冬、春季及晚秋季生长繁殖。

在养蟹池中, 其优点为宜在早春季节进行移栽, 在水温5~25℃时生长旺盛, 此时水花生、轮叶黑藻及苦草尚未萌发, 因此是春季养蟹池塘的最优质水草, 对提高刚放养蟹种的成活率和早期生长速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0℃以上时, 生长优势下降, 水温超过30℃时完全停止生长甚至死亡。伊乐藻大量繁殖时, 对池塘水质的增氧作用强烈, 能大量吸收养蟹池塘水体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 因此改善水质的作用也较为明显。生长密度适宜时, 对河蟹的栖息和蜕壳隐蔽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缺点是大量繁殖时, 池塘上下层水体交换不畅, 水草根部的底泥往往缺氧、发黑变臭, 影响河蟹的栖息。另外, 在高温季节到来时, 由于伊乐藻会大量死亡, 因此在高温季节来临之前, 最好是将大部分的伊乐藻捞出养蟹池塘, 以免大量藻体死亡后分解败坏池塘水质。

移栽时, 伊乐藻草茎运输时怕冻, 移栽时怕干。因此, 运输伊乐藻草茎时应在气温0℃以上进行, 栽种时, 要带水栽种, 草茎栽种于水面以下10 cm处为宜。

草茎栽种后, 约经过一周左右, 藻体开始生长, 此时应向池水施放无机氮磷肥, 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即可。当伊乐藻大量繁殖生长时, 对氮磷等营养盐消耗量很大, 定期进行追肥, 以保证藻体生长繁殖对营养的需求。

伊乐藻对杀清苔的药物往往敏感。蟹种放养初期, 有的养蟹池塘容易长出青苔, 在使用硫酸铜或其他重金属盐类杀青苔时, 对伊乐藻生长和繁殖有影响, 浓度高时, 全池的伊乐藻往往被全部杀死, 但经过一段时间后, 一部分伊乐藻可以重新萌发生长。

1.2 苦草

苦草又名水韭菜, 主要以草种播种的方式进行栽种的水草。苦草在养蟹池塘中种植的优点有: (1) 一般不会出现象伊乐藻那样疯长时无法控制的现象。 (2) 适应高温期生长。 (3) 增氧作用、栖息和隐蔽作用以及改善水质的作用与伊乐藻相当。 (4) 即使生长旺盛时, 也不会象伊乐藻那样出现水草根部底泥缺氧、发黑变臭的现象。 (5) 与伊乐藻同时存在时, 河蟹更喜食苦草, 因此对河蟹来讲, 苦草提供的饵料意义更大。缺点是由于河蟹喜食苦草, 而且特别喜食苦草的根部, 在其他饵料不足时, 或在河蟹生病时, 或在池塘中有一部分克氏原螯虾存在时, 由于苦草根部被克氏螯虾或河蟹摄食, 或由于河蟹生病烦躁不安爬行时的拖带作用, 苦草大量浮出水面, 增加了打捞水草的工作量。

1.3 金鱼藻

在养蟹池塘通过栽种草茎方式移栽金鱼藻, 繁殖生长速度较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水草慢很多, 但是金鱼藻的适温范围广, 据观察, 养殖河蟹很少摄食。因此在春天时, 金鱼藻与伊乐藻一起栽种, 通过慢慢的繁殖生长, 到八月中下旬时, 当伊乐藻因高温死亡, 苦草被河蟹摄食大量浮出水面后, 金鱼藻正好繁殖生长到一定的密度, 是养蟹池塘后期的主要水草。金鱼藻在河蟹成蟹养殖池塘中的生态作用不及伊乐藻和苦草, 但较水花生明显。

1.4 水花生

水花生又名喜旱莲子草, 是从国外入侵我国的挺水性水生维管束植物。生产实践表明, 在河蟹蟹种养殖池塘栽种水花生, 较栽种上述几种水草更有利于蟹种生长、栖息。蟹种池中的水花生对池塘水质的增氧作用较微弱甚至无增氧作用, 对池塘水体的净化作用是因其生长能大量吸收水体的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水花生生长繁茂时, 水面以下的茎盘根错节, 是河蟹蟹种栖息和蜕壳隐蔽的较好场所, 生长繁茂的水花生还有遮阴作用, 对降低池塘水温有较好的效果, 另外水面以下的节生须根也是河蟹蟹种的优良植物性鲜活饵料。

2 栽种方式和管理

2.1 成蟹养殖池塘

成蟹养殖池塘采用早期伊乐藻、中期苦草、后期金鱼藻的水草搭配种植模式。伊乐藻主要栽种于蟹种暂养区, 其次栽种于滩面。苦草种植于池塘滩面。金鱼藻与伊乐藻一起栽种于池塘的暂养区和滩面。伊乐藻一般是先栽种于蟹种暂养区内的中央沟或环沟内。在蟹种放养前的20 d至1个月栽种, 草茎在运输时要防冻, 草茎栽种于水面以下10 cm处, 一小把为一株, 株距和行距约40 cm。草茎栽种后, 应保持暂养区的水位, 使水草既不能干露, 也不要水位过深, 影响光照。栽种后10 d左右开始生长, 如感觉伊乐藻生长速度不快, 可以追施适量无机氮磷肥。当成蟹池塘滩面水深达到20~30 cm时, 滩面也可以栽种伊乐藻, 栽种方式与暂养区内的栽种相似, 只是株距和行距以3 m左右为宜。

金鱼藻一般与伊乐藻的栽种同时进行, 方法是把金鱼藻的草茎与伊乐藻草茎混在一起进行栽种。苦草是以种子种植的, 在每年的3月初, 在天气连续晴好时, 把苦草的种荚放在阳光下曝晒数天, 待其充分干燥后, 人工揉搓, 使种荚破碎, 苦草种子充分散出。在播种前苦草种子用1∶2的湿细土拌匀。

3月中旬, 成蟹养殖池塘滩面还未上水之前, 在池塘滩面预先划好苦草种植区, 苦草种植区一般呈条垄状分布, 每条垄宽约4 m, 垄间距为3 m左右。整个苦草种植区占池塘滩面比为65%为宜。在条垄内用旋耕机把土壤打细, 均匀播撒经过湿细土拌和的苦草种子, 再用旋耕机对垄面浅耕一次, 以覆盖苦草种子。草种用种量一般为2 kg/667 m2干草种。也可以把经过揉搓的苦草种用水充分浸泡2 d, 然后用干细土与浸泡过的种子拌和均匀, 在池塘滩面水深为30 cm左右时带水在划定的苦草种植区内进行播种。

滩面上水后, 保持滩面水深35~40 cm, 水深太浅时由于刚发芽的苦草根系还不发达, 易被大风浪大量刮起, 影响种植效果。

成蟹养殖池池水的透明度影响种植水草的生长, 在种植的水草生长繁茂之前, 池水的透明度有时较低, 一是检查和调节饵料的投喂量, 以防投饵不足引起成蟹巡池寻食, 搅混池水。二是当浮游单细胞藻类大量繁殖引起的透明度降低, 此时可加大换水量, 增大透明度。三是池水可溶有机物含量较高时引起的腐生细菌的繁殖, 可施用EM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 降解池水的有机物含量, 提高池水的透明度。

伊乐藻生长繁殖茂盛, 在7月初进入高温季节前, 要把过多的伊乐藻捞出池塘。成蟹养殖中期, 由于河蟹的摄食、爬行时的拖带作用, 苦草会大量浮出水面, 要及时捞出池塘, 以免影响水面下的苦草的生长及光照。

2.2 蟹种养殖池塘

河蟹蟹种养殖池塘较适宜栽种的水草是水花生。蟹种养殖池塘大眼幼体的放养时间一般在5月中下旬, 江苏水花生的萌发期在每年的4月上旬清明前后, 到5月初时, 外河沟渠内的水花生已经生长得很茂盛, 此时可从外河向蟹种池塘内移植水花生的茎杆, 一般是池塘四周浅水区2 m宽的范围内均匀连续布放水花生的茎杆, 同时用竹竿和绳索进行固定。池塘中间的水面, 呈点状布局水花生, 点与点的横和纵向间距均为5~6 m, 每个点水花生团块的直径以2 m左右为宜, 并用绳索及竹竿固定。这样移植的水花生经过15 d左右的暂养, 已经开始生长, 此时放养大眼幼体较为适宜。

池塘双茬青虾健康养殖技术 篇8

1 养殖条件与设施

1.1 虾池选址

应选择在靠近水源, 常年水量充足, 水质符合国家GBll607-89渔业水质标准, 周边环境安静, 无威胁养殖用水的污染源, 无高大遮阳挡风物, 供电、交通方便, 并适合连片开发和规模化生产的地方开挖虾池。

1.2 虾池开挖

将虾池开挖成以东西为长、南北为宽、长宽比为2~3:1的长方形。面积以3~5亩为宜, 水深为1.2~1.5m, 池埂应坚实无渗漏, 坡比为1:3~4, 池底基本平坦, 土质以偏碱性的沙壤土为佳。在池底中间开挖1条3~5m宽, 40cm深, 并逐渐向排水口倾斜的集虾沟。在集虾沟的排水口前挖1个20~30m2的洼坑, 以便在干塘时将虾集中到洼坑内起捕。

1.3 注排水系统

池中应设置独立的注、排水系统, 配备5.5k W和7.5k W水泵各1台, 实行注、排水分流;取水口周围应有聚乙烯网围栏, 注水口应加60目以上的筛绢布套袋过滤, 以阻止敌害生物进入虾池;排水口则用双层不锈钢密网封紧扎牢, 以防青虾“潜逃”出池。

1.4 微孔增氧设备

池中应按每亩0.10~0.15k W的标准配备微孔增氧设备。安装方式有2种:一种是条式安装法。每亩配备功率0.1k W, 曝气管总长为60m, 管间距l0m左右, 水平布设并固定于离池底10~15cm处;另一种是盘式安装法。每亩配备功率0.15k W, 盘框用直径为4~6mm的钢筋做成, 将曝气管固定在框上, 每盘管长15~20m, 每亩装3~4只盘, 将盘固定于离池底10~15cm处。

2 养殖前准备工作

2.1 清池消毒

全年清池消毒2次。春茬虾养殖于1月上旬排干池水, 铲除池边杂草杂物, 堵塞漏洞, 加固池埂, 清除池底过多淤泥, 保留淤泥10cm左右, 曝晒池底15d以上, 直至底泥由灰黑色变为灰白色、并出现2cm以上的裂缝, 以增加透气性, 加速有机物的转化, 减缓虾池老化。1月下旬先用优质生石灰干法消毒, 用量为80~100kg/亩。7~10天后, 向池内注水50~60cm, 再用15~20kg/亩的漂白粉 (主要成份:次氯酸钙、氯化钙、氧化钙、氢氧化钙;有效氯含量为30%) 进行第2次消毒, 以迅速、彻底杀灭和清除病原菌、寄生虫 (卵) 及野杂鱼等敌害生物;秋茬虾养殖于7月上旬排干池水进行晒池, 时间在10天以上, 然后向池内注水80~100cm, 使用高效强氯精 (主要成份:有机氯、增效剂、扩散剂) 消毒, 用量为10kg/亩。

2.2 培植植物饵料

水草不仅是青虾喜食的植物饵料, 而且还是青虾栖息、脱壳的隐蔽场所, 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因此, 栽植、养护好水草是保证青虾养殖成功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待消毒药物药性消失后, 向池内注水30cm, 开始栽种轮叶黑藻、菹草、苦草等水草。在浅水区交替栽植轮叶黑藻和菹草, 株行距为3m×5m。在轮叶黑藻和菹草的空隙间补种苦草, 使全池水草覆盖率达到30%~40%。轮叶黑藻采用枝节栽插法。以穴插为主, 每穴栽插8~10株。菹草采用根系栽插法, 先将菹草连跟拔起, 然后像插秧一样, 一束束地插入池底的淤泥中。苦草采用种子抛撒法, 先将种子放入容器中加水浸泡5~7天, 然后拌入细泥土抛撒于轮叶黑藻和菹草的空隙中。养殖过程中, 若发现水草不足, 则以水花生、空心菜等及时补充;若发现水草生长过盛, 则应人工割除。

2.3 培育生物饵料

生物饵料适口性好, 营养全面, 是提高青虾苗种放养成活率和加快生长速度的物质基础。一般于青虾苗种放养前7~10d向池内注水50~60cm, 开始投施生物有机肥 (主要成分:肥水菌群、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固氮菌等) , 每亩用量为10kg, 以培育浮游生物, 为即将入池的青虾苗种提供可口的生物饵料。

3 苗种放养

3.1 青虾苗种选择

为了防止青虾品质退化, 最好选择放养自己培育的青虾苗, 亲本可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 选购“太湖1号”, 也可从当地的江、湖中采集优质野生抱卵青虾进行繁殖。对优质虾苗的质量要求是:品种纯真, 体质健壮, 体色光亮, 规格大小均匀, 附肢完好无损, 体表无附着物, 无伤无虫无病。

3.2 春茬放养

1~2月份, 每亩放养2.5~3.0cm (1 500~2 000尾/kg) 的越冬幼虾20~25kg, 养殖至6月底, 单产可达50kg以上。为了充分利用虾池水体空间, 增加养殖经济效益, 可在虾苗放养10~15d后, 每亩放养20尾/kg左右的鲢、鳙鱼种80~100尾。放养鲢、鳙鱼种还可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

3.3 秋茬放养

7月下旬~8月上旬, 每亩放养1.5~2.0cm (3 000~4000尾/kg) 的夏繁虾苗80 000~100 000尾, 养殖至年底, 单产可达100kg左右。虾苗放养半月后, 每亩放养鲢、鳙鱼夏花800~1 000尾, 以调节虾池水质。近年来, 有部份养虾户还在池中投放规格为6~8cm的沙塘鳢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绿口苗种繁育场有售) 80~100尾, 让其在池内捕食小规格虾和小杂鱼。以提高成虾的上市规格和增加综合养殖经济效益。

3.4 放养方法

苗种放养前需用2%~3%的食盐水浸泡3~5分钟, 以杀灭体表细菌及寄生虫。虾苗入池前应先进行12小时的试水, 无不良反应才能进行大批量放苗。一般选择晴天的早晨和傍晚, 或阴天放苗, 以避开阳光直射和高温。放养虾苗时要带水操作, 避免堆压, 放苗动作要轻捷, 操作要熟练, 虾池四周都要放到, 让虾苗自然游散均匀分布于池中。在同一池塘内放养虾苗的规格大小应基本一致, 一次性放足。

4 技术管理

4.1 饲料投喂

选择投喂正规厂家按行业标准生产的青虾全价配合饲料, 1号料的粗蛋白含量为40%, 2号料为36%, 3号料为32%。虾苗养殖阶段投喂1号料, 日投饲量为0.5~1.0kg/亩;幼虾养殖阶段投喂2号料, 日投饲量为池虾总体重的6%~8%;成虾养殖阶段投喂3号料, 日投饲量为池虾总体重的3%~5%。养殖过程中, 日投喂2次, 分别于上午8:00~9:00和下午16:30~18:00投喂, 以下午投喂为主, 占日投饲量的60%~70%。具体的投饲量应视天气、水质、水温及虾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控。为方便检查青虾摄食情况, 可在虾池四周设置检查食台, 仔细察看青虾的摄食情况。一般以投喂后2~3小时基本吃完为宜。

4.2 水质调控

春茬虾池3~4月份每15天左右加注新水1次, 每次注水20cm左右;5~6月份每7~10天加注新水1次, 每次注水15~20cm。秋茬虾池8~9月份每10天左右加注新水1次, 每次注水20cm左右;10月份后每7~10天加注新水1次, 每次10cm。如果池水较瘦, 可追施氨基酸肥水素 (主要成份:氨基酸、动植物蛋白、多种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 , 养殖前期每7~10天追施1次, 中后期每15~20天追施1次, 一般追施量为1.0~1.5kg/亩。养殖期间每隔15天左右全池泼洒1次溴氯海因粉 (主要成分:1-溴-3氯-5, 5-二甲基乙内酰脲;原料规格:98%) , 1m水深每亩用量为250~330g;每隔10~15d交替使用1次速效底爽 (主要成份:氧化物、分解因子、分解型低耗氧微生物、增效剂) 和净爽水博士 (主要成分:高分子络合剂、絮凝剂、增效剂、藻类生长因子等) , 1m水深用量分别为800g/亩和250g/亩, 以改良底质和水质。根据虾池水体溶氧变化的规律, 适时开启微孔增氧。晴天于下午开机2~3小时;阴天于次日清晨开机至日出;连续阴雨或低压天气, 夜间21:00~22:00开机至次日中午。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物联网技术, 将微孔增氧设备上的溶氧控制器与池中的溶氧检测仪并网使用。根据虾池的实际情况, 科学设定池水溶氧的上、下限, 实行全自动增氧, 始终保持池水溶氧在6mg/L以上。

4.3 虾病防治

虾病防治应坚持“生态预防为主, 药物治疗为辅”的原则, 严格落实“无病先防, 有病早治”的积极防治措施。一是采取栽种水草, 施肥培饵等措施,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增强青虾的抗病力。二是严把清塘和苗种消毒关, 以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降低发病率。三是定期使用生石灰、漂白粉、溴氯海因等进行水体消毒, 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四是经常使用净爽水博士和速效底爽等生物制剂改良水质和底质, 控制青虾病不发病, 以达到不用药或少用药之目的。在养殖生产中, 一旦发现病情, 因及时分析原因,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国家允许的高效、低毒、价廉、无残留的药物进行治疗, 并严格控制用药量, 以避免药物中毒事故的发生。在治病过程中, 严禁使用敌百虫、敌杀死、甲胺磷等菊酯类、含磷类药物和违禁药物。

4.4 日常管理

着重抓好4个方面:一要坚持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 全面掌握青虾的活动、摄食和生长情况, 以便对投饲量作出相应的调整。二要定期检测p H值、透明度、溶氧、水温等水质指标, 若发现水质变坏, 应及时采取改良措施。三要经常检查水泵、增氧、防逃等设施的完好情况, 一旦发生损坏, 应及时检修或更换。四要认真填写好塘口记录, 便于知识积累和总结提高。

5 成虾捕捞

安徽省土著鳜鱼池塘健康养殖试验 篇9

1 试验条件与养殖方法

1.1 池塘条件

试验池塘位于奎湖现代渔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 共3个, 面积分别为1号池塘3 335 m2、2号池塘6 670 m2、3号池塘10 005 m2。池埂坚实, 保水性好, 池底较平, 淤泥量少, 东西向阳, 池塘深2.5 m, 水深1.8~2.0 m, 进、排水系统完整, 电力设施齐全, 水源充足, 水质良好, 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没有污染, p H值7.1, 交通便利。每口试验池塘配备3.0 k W叶轮式增氧机1台[1,2]。

1.2 清塘

清塘于4月20日将试验池塘排干, 按用块状生石灰2 250 kg/hm2计算每口试验池塘用量。分别在1、2、3号池塘底部挖4、6、8个小坑, 将块状生石灰分别放入坑中加水溶化, 趁热将石灰浆在池塘底部及四坡面均匀泼洒, 以杀灭病原体及敌害生物等。7 d后向池塘注水, 在注水时于进水口用密眼网布包住, 防止其他小型野杂鱼 (卵) 进入池塘, 以免影响饵料鱼培育效果[3,4]。

1.3 池塘培水

2015年4月28日, 对3口试验池塘进行注水, 水深控制在50 cm左右, 施腐熟发酵猪粪4 500 kg/hm2, 以培养鱼苗摄食的生物饵料。

1.4 饵料鱼放养与培育

2015年5月5日, 分别向3口试验池塘分放草鱼、鳙、鲢毛仔, 1号池塘500万尾, 2号池塘1 000万尾, 3号池塘1 500万尾。

饵料鱼毛仔下塘后, 每天于9:00、15:00全池泼洒豆浆进行鱼苗培育, 每2 d加注新水5 cm, 逐渐提高池塘水位。

1.5 鳜鱼种放养

饵料鱼培育到第15天放入规格为6 cm翘嘴鳜及斑鳜, 放养量分别为1号池塘翘嘴鳜800尾、斑鳜200尾, 2号池塘翘嘴鳜1 600尾、斑鳜400尾, 3号池塘翘嘴鳜2 400尾、斑鳜600尾。翘嘴鳜、斑鳜下塘前用5%Na Cl溶液洗浴3~5 min并用小型增氧泵给予供氧, 然后挑选活力强的鱼种计数带水放入相应试验池塘。

1.6 养殖管理

1.6.1 池塘管理。

饵料鱼培育初期经常加换新水, 使池塘水位逐渐提高到1.3 m左右;在7—9月高温季节, 每7 d加新水1次, 每次保持池塘水位提高5 cm左右;当池塘水位达到水深1.8 m后, 每次进行注换水10 cm, 保持池塘水质“肥、活、爽、嫩”, 以促进饵料鱼及鳜鱼健康生长。在放苗早期水位较浅时, 不要清除池塘底部长出的水生植物, 随着水位提升, 水草密度及生物量会逐渐增加, 可为鳜鱼提供良好栖息隐蔽场所, 同时水草对水质有净化作用。

1.6.2 水质管理。

每隔10 d用150 kg/hm2块状生石灰化浆, 全池泼洒1次, 调节水体酸碱度。养殖期间合理使用增氧机, 晴天中午开, 闷热天气午夜开, 以保证池水溶氧量丰富, 同时配备增氧粉, 以备停电或其他紧急情况时使用。

1.6.3 增放饵料鱼。

2015年7月25日, 在1、2、3号池塘分别增放规格为80尾/kg的鲮鱼及规格为60尾/kg的异育银鲫饵料鱼500、915、1 370 kg。2015年11月12日, 在1、2、3号池塘分别增放规格为30尾/kg鲢鳙鱼饵料鱼210、409、621 kg。

1.6.4 日常管理。

苗种下塘后, 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 早晚注意观察水色变化、鱼类活动情况及池塘水面早、晚2个时段出现水花频率和水花大小情况;定期检测池塘酸碱度、溶氧量、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并做好记录, 发现指标异常, 及早进行处理, 确保养殖池塘水质良好。

1.6.5 病害防控。

整个养殖期,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防病始终贯穿整个养殖过程, 包括清池消毒、鱼种洗浴、饵料鱼杀菌杀虫、注换新水, 每隔10 d用块状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消毒, 定期给鳜鱼杀虫消毒。

2 结果与分析

2016年2月27日至3月6日, 干塘捕捞, 捕获鳜鱼2 236.5 kg, 计4 368尾, 其中翘嘴鳜3 514尾、斑鳜854尾, 总成活率72.8%;平均规格512 g, 最大规格906 g, 最小规格151 g。

3 结论与讨论

3.1“四大家鱼”毛仔发塘池塘套养鳜鱼可行性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 在安徽省利用鲢鳙草毛仔发塘的池塘套养当年繁育的土著翘嘴鳜及斑鳜, 进行池塘健康养殖, 成活率达到72.8%, 表明此种健康养殖方式可行。只要掌控合理放养土著鳜鱼规格、密度、时间节点及不同规格饵料鱼进行适当搭配放养, 鳜鱼可健康生长。

3.2 翘嘴鳜与斑鳜放养比例

本试验翘嘴鳜与斑鳜放养比例为4∶1, 从养殖结果看, 翘嘴鳜成活率达到73.20%, 斑鳜成活率达到71.16%, 翘嘴鳜成活率比斑鳜成活率高2.04个百分点, 从个体生长情况分析, 翘嘴鳜平均个体重超过斑鳜平均个体, 而翘嘴鳜销售价格96元/kg, 斑鳜销售价格120元/kg, 合理放养比例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3.3 配套饵料鱼

从本试验情况看, 前期鳜鱼以鲢、鳙、草小乌、夏花为饵料鱼适宜性较好。但随着鳜鱼个体长大, 原池塘中饵料鱼就难以满足其生长摄食需求, 养殖中期需要从异地选购饵料鱼, 这样既增加养殖成本又容易引起发病, 同时极难选购到适宜规格的饵料鱼。因此, 鳜鱼养殖中饵料鱼配套十分重要, 为有效控制饵料鱼与鳜鱼配套同步增长, 需要自己培育饵料鱼, 进行放养密度控制及控制投喂饵料鱼饲料的投喂量, 以确保有鳜鱼体长1/3~2/3饵料鱼存塘, 可供及时补充到鳜鱼养殖塘中, 保证了鳜鱼有适口饵料鱼摄食, 这应引起鳜鱼养殖者重视[5,6]。

参考文献

[1]薛庆昌, 丁文岭, 孙青, 等.鳜鱼生态高效养殖模式试验[J].水产养殖, 2012 (6) :3-5.

[2]吴婷婷, 徐跑.开展鳜鱼养殖研究的初见[J].淡水渔业, 1987 (6) :25-26.

[3]叶金明, 吴建开, 杨显祥, 等.麦鲮和赤眼鳟作为鳜鱼养殖配套饵料鱼适宜性的评价[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6, 25 (4) :569-574.

[4]刘芳芳, 曹静, 郭伟利.鳜鱼池塘养殖高产试验[J].河北渔业, 2015 (4) :36-37.

[5]胡先锋.池塘主养鳜鱼的饲料鱼配套方案及培育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7) :336.

池塘主养草鱼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篇10

1 塘口条件

面积以10×667 m2~20×667 m2为宜,东西走向,塘口淤泥控制在15~20 cm,水源充足、水质好、无污染、排注方便、交通便利、电力充足,池塘水深保持在2 m以上,每10×667 m2塘口配备3 kW增氧机和投饵机各1台,池塘四周空地尽可能套种苏丹草、黑麦草等青料为好。

2 准备工作

2.1 清整

利用冬季出鱼后,排干池水,进行塘口四周坡埂清整、池底平整,清除过多淤泥,并经过曝气、冻晒,使池底有机物充分氧化,冻死病菌。

2.2 消毒

一般于放养前10 d左右,注水15~20 cm, 667m2用150 kg左右的生石灰,化水泼浆全池均匀泼洒,彻底消毒,以有效杀灭病菌、寄生虫及野杂鱼等。泼洒完毕后可用耙子等工具搅动淤泥与石生灰水充分混和,使其发生有效的化学反应。

2.3 培水

放养前一周加水至60~70 cm, 667 m2施腐熟粪肥如鸡、猪、牛粪200~300 kg,培肥水质。

3 鱼种放养

3.1 放养时间及注意事项

一般鱼种于3月底全部放养结束,有条件的可采用冬放鱼种的办法,让池鱼提前适应环境,并且冬放时温度低、鱼鳞片紧,操作过程中不易受伤,成活率高,开春后,能够立即适应环境,即早开食,延长生长期。鱼种放养前用2%~4%浓度的食盐水浸洗消毒5~10 min。浸洗消毒时,要特别注意鱼种的忍耐程度,一但出现较严重浮头要立即将鱼种捞出放入池塘中。注意是主养草鱼,草鱼种投放量要占总投放量的70%以上。

放养鱼种要求同种品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同时对放养的草鱼种,实施草鱼多联苗注射,增加草鱼种的抗病力,提高草鱼种的成活率。

3.2 放养模式

示范片采取了统一放养模式,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

4 主要技术措施

4.1 严把投入品的质量关

从饲料的源头抓起,使用正规大厂家生产的饲料,从质量上进行把关,杜绝使用“三无”饲料。同时,为防止高温季节,看管房潮温,饲料容易霉变,易产生曲黄霉素,导致草鱼肝胆综合症、肠炎等病害发生,不得一次购进或堆放过多饲料。

4.2 控制饲料的投喂量

坚持“四定”、“四看”的投喂原则,采用草鱼颗粒料,同时,针对草鱼食性,争食、贪食及一次性吃多易得肠炎病特点,采取了少施多喂、控制饲料一次性摄食量和草料与商品料交替投喂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示范片草鱼疾病的发生。一般在4—5月份,早中晚各喂1次,以配方饲料为主;随着气温的升高,6—9月份控制配方饲料的投喂量,采取青绿饲料交替投喂,投喂时间每次控制在30 min内,配方饲料以草鱼体重的2%左右投喂。每天投喂4次,以草鱼七八成饱为宜。

4.3 水质管理

4.3.1 保持溶氧充足

定期向池中注入新水,保持水质清新,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 cm。高温季节每隔5~7 d加注一次新水,一次不能加得太多, 注水量约10 cm左右。充足的溶氧不仅能够提高浮游生物增殖率,满足鲢、鳙鱼对饵料的需求,还能通过冲水刺激草鱼的生长。

4.3.2 及时开启增氧机或微孔增氧设施

正确掌握开机方法: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浮头早开,天气炎热开机时间长,天气凉爽开机时间短,半夜开机时间长,中午开机时间短,负荷面积大开机时间长,负荷面积小开机时间短。

4.3.3 用生石灰或生物制剂调水

每隔半月左右,667 m2用10~20 kg生石灰对水化浆全池泼洒一次,可以调节水体pH值,杀死病菌、防止鱼病。但是对于新挖池塘因无底淤,缓冲能力弱,有机物不足,不宜施用生石灰,否则会使有限的有机物加剧分解,肥力进一步下降,更难培肥水质。对于pH值较高水体,钙离子过量地池塘,则不宜施用生石灰,否则会使水中有效磷浓度降低,造成水体缺磷,影响浮游植物的正常生长。所以推广使用生物制剂进行调水,能够有效改善水质状况,使水体中有益菌占优势、抑制厌氧菌繁衍。但要注意使用微生物制剂15d内,不得使用杀虫剂。

4.4 病害防治

4.4.1 遵循原则

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严格执行《渔用药物使用准则》规定,严禁使用国家禁用药物,定期在食场附近泼洒消毒剂,投喂草料时必须经过消毒。选择药物防治时,掌握鱼类对不同类别药物的药敏性,选用外用消毒剂须根据水体肥瘦情况合理选择,全池泼洒药物时要考虑水质因子,选择安全性且低剂量的鱼药,规避不良天气,选择晴好天气用药,否则会因养殖水体溶氧不足产生药害事故等等。本着从维护生存环境、保护水体环境安全、生态、健康的角度,选择药物进行防治,并严格注意休药期。

4.4.2 草鱼病害

从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对草鱼病害监测监报情况以及两个示范片的病害情况来看,草鱼养殖病害主要是草鱼“三大病”赤皮、肠炎、烂鳃以及草鱼出血病危害较重。一般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外泼氯制剂、连用2 d,内服“三黄粉”药饵5~7d,以平时预防为主,每隔15 d左右拌饵内服,每50kg饲料拌三黄粉50~100 g左右。

5 捕捞

一方面,适时将大规格成鱼起捕上市,降低池塘水体载鱼量,促进后期池鱼快速生长,也可加快资金周转。另一方面,年底一次性捕捞。通过签订订单协议,销售给水产品加工企业,或与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洽谈,整体批发,解决销售之忧。

6 养殖结果

养殖效益情况见表2。

上一篇:AAO法下一篇:差异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