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中国式现代化

2024-08-12

俄罗斯的中国式现代化(精选十篇)

俄罗斯的中国式现代化 篇1

正如肖斯塔科维奇所言:俄罗斯民族乐曲一直是俄国古典大师们形象思维的源泉。然而他们从来不困于民族音乐的小天地,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也都非常广泛,与此同时,前苏联音乐本身也越来越大踏步地跨入世界乐坛。并在世界乐坛占有一席之地。苏联作曲家们(起初是格卡林、柴可夫斯基、鲁宾斯坦、而后是里姆斯基 - 科萨科夫、穆索尔斯基、鲍罗延)谱写的歌剧作品开始渐渐在斯拉夫国家和西欧各国舞台上演。而随着数以千万的苏联人定居中国,苏联歌剧艺术及美声唱法也迅速在哈尔滨和上海蓬勃发展。哈尔滨最早上演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交响音乐、歌剧及芭蕾舞。1903年中国唯一一条衔接欧亚大陆的“中东铁路”开通,大量苏联音乐人来到哈尔滨,促使哈尔滨交响乐团率先在中国演出了柴可夫斯基的《1812庄严序曲》;1921年,在哈尔滨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专业化音乐学校;抗战的歌声最先在哈尔滨唱响;建国后,第一部民族歌剧《星星之火》在哈尔滨上演;1927年又开创中国音乐史之先河,在哈尔滨唱响了集人类文化之大成的音乐经典——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在前苏联音乐对哈尔滨起到的帮助下,1961年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并成为中国著名三大音乐盛会之一。

谈到俄罗斯声乐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不能不谈到中国第一支交响乐团,名为第二后阿穆尔(黑龙江)铁路团交响乐队。该乐团从黑龙江对岸的苏联远道而来,由包括合唱团、吹奏乐队、声乐演员在内的一百五十余人组成,其中交响乐团成员有五十余人,这是当时中国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编制最大的以演奏交响音乐为己任的音乐团体。1939年4月,在哈铁文化宫后院露天音乐厅(现大直街58号址,已无存),哈尔滨第二后阿穆尔(黑龙江)铁路团交响乐队在这里进行首场演出。这个乐队最早演出的两首交响乐为:柴可夫斯基的作品《1812庄严交响序曲》和《鲍罗丁交响曲片段》。指挥家尊杰利的表演很精彩。从此,交响乐队奏响了交响音乐在哈尔滨、在中国起步的序曲。这支交响乐团不仅与声乐艺术相伴,还与合唱艺术、特别是歌剧艺术共生共荣,因此,大量苏联音乐特别是歌曲在中国的流传、中国音乐家参加世界音乐比赛展示新中国音乐发展成就等等,都包含了苏俄音乐给予中国音乐的巨大支持和帮助。在前苏联声乐教育体系下,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进步,对我国声乐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二、俄罗斯美声唱法的传入与代表人物

俄罗斯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始于十九世纪初,其代表人物主要有:

(一)苏石林(Vladimir Shushlin )

在中国教育初创期的外籍声乐教师当中,苏联优秀的男低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苏石林先生是为中国声乐教育奉献最大的一位。苏石林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苏联男低音歌唱家加别儿(Stanislv Gabel,1849-1924),因为在校时成绩优秀,没毕业就被列宁格列基洛夫歌剧舞剧院聘为独唱演员。他是第一个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外国歌唱家,也是第一个将俄罗斯学派声乐艺术介绍到中国的人。他1924年阔别故土来到中国,在哈尔滨演出歌剧,为当时东北发展西洋音乐起到了显著作用。1930年他又与上海租界的交响乐团进行合作演出,他的演出受到上海国立专科学校的校长萧友梅先生的认可。萧友梅邀请他到上海国立音专去任教。1942年汪伪政权接管上海国立音专,创建苏石林音乐学校。建国后,他在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任教(后为上海音乐学院)。在苏石林长达26年的教学生涯中,主要学生有温可铮、黄友葵、沈湘、周小燕等。

(二)瓦林(Valin, Valentin Evgen’ecich)——艺名

歌剧表演艺术家、导演,演出生涯于1916年开始,在喀山大剧院及苏联其他城市演出,1931年在哈尔滨创建俄国轻歌剧团,1932年创建上海俄国轻歌剧团。

(三)瓦尔拉莫夫(Varlamov, Vladimir Ivanovich)

男中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1911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皇家音乐学院,1925年侨居哈尔滨开始在中国的歌剧演艺活动。曾导演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

(四)叶利佐娃

次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上海俄国歌剧团主要演员。就读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923年起侨居哈尔滨并参加歌剧演出,1931年移居上海,在沪设有私人声乐学校。

(五)马申

合唱指挥家、歌唱家、音乐教育家。毕业于哈尔科夫音乐学校,1924年参加创办了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1925年侨居上海自设音乐学校。

这一时期,除了声乐教学,还有大量优秀的苏联歌唱家在中国表演俄国歌剧,其中代表剧目有:

(一)鲍里斯·戈都诺夫(Boris Godunou)

此歌剧是带序幕的四幕歌剧,由穆索尔斯基(Musorgskii,M.P.)根据普希金(pushkin)的剧作鲍里斯·戈都诺夫谱曲,今天已经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俄国歌剧。故事发生在俄罗斯及波兰,时间发生在1958年到1605年之间。故事大纲是逃犯鲍里斯·戈都诺夫杀了皇位继承人,在民间的拥戴下,成为最高统治者。年轻的僧人格里格多知道了这个消息,决定冒充失踪的皇储,同时也获得了人民的拥戴,并成了真正的沙皇,鲍里斯·戈都诺夫最终悔恨而死,死前将皇位让给了幼子。

(二)黑桃皇后(The Queen of Spades)

此歌剧是带序幕的三幕歌剧,由柴可夫斯基谱曲,并与其弟莫杰斯特(Chaikovsii, P,I,)1890年在圣彼得堡首演,并于上海与哈尔滨多次出演。故事取材于普希金的小说《黑桃皇后》:德国青年军官盖尔曼是一名赌场老手,来到圣彼得堡后,迷上了古堡主人老伯爵夫人安娜·费多托夫娜的孙女丽莎,然而丽莎已经订婚。盖尔曼得知女伯爵的赌技高明,能凭三张牌取胜,得名黑桃皇后,便想向其学习牌技。在一次舞会中,他潜入老伯爵夫人的房间,逼她说出三张牌的秘密,吓死了伯爵夫人。此后女伯爵的幽灵不断骚扰他,并告诉他三张牌的秘密是3 7 A,但必须让盖尔曼允诺娶其孙女丽莎为妻。但他并没有娶丽莎,最终奔向赌场。得知真相后的丽莎无助地跳进运河自杀。连续两次盖尔曼都以3和7胜,第三局他把所有的钱都押下,喊A翻牌后,不是A而是黑桃皇后,发愣的盖尔曼在幻象中,看见黑桃皇后变成了伯爵夫人,盖尔曼惊慌失措,最终自杀身亡。

(三)萨特阔(Sadko)

此歌剧为七场歌剧,由里姆斯基 - 科萨科夫谱曲,与别利斯基共同编剧,在哈尔滨和上海多次演出。故事取材自中世纪诺夫哥罗德留下的叙事诗,地点在诺夫哥罗德海底。萨特阔是一名古斯里的琴手和歌手,故事讲述的是萨特阔得到海王女儿沃尔霍娃的帮助,在湖中捕了三条纯金大鱼,并从赌者手中得了很多大船,从而组织商船队出海冒险。在12年间,萨特阔得到了巨大的财富,一次出海,船在海中停止不前,他们将财物投入海中都无用,于是明白了海神要活祭,他们将名字写在木板上投入海中,然而只有萨特阔的木板下沉,随后,萨特阔得到了沃尔霍娃的召唤,告别伙伴,拿起琴坐上木板,不久沉入了海底。然而苦等了12年的沃尔霍娃说服了海王将自己嫁给萨特阔为妻,海里所有人都欢雀了起来,造成了海上大风暴。此时圣神出现了,告诉海王沃尔霍娃必须离开父亲,变成一条美丽的大河。萨特阔要回到故乡,之后他和他的妻子只能在思念的歌声中重逢。

除此之外还有《恶魔》《金鸡》《沙皇萨尔坦的故事》《水仙女》等优秀的歌剧,其中著名的唱段有《我还不知道她的芳名》《为何热泪直流》、咏叹调《我爱着你》等,这些优秀唱段流传至今,仍然在世界舞台上唱响。

三、俄罗斯美声唱法的特点对中国声乐的影响

俄罗斯美声唱法的特点是声音浑厚、轻松、圆润、声音靠后。从声音来说是真假声的混合,共鸣会显得较暗。美声唱法在演唱歌剧的时候,咽腔和鼻腔用得较多,但在前苏联时期的美声唱法中,头腔共鸣用得较多。尤其在演唱音乐会中用得尤为多,到了高音时就不掩盖了,因此声音雄壮、浑厚。在声乐演唱中呼吸方法是关键,俄罗斯美声唱法讲究用横膈膜的呼吸方法打开气息,整个身体打开后,后腰用力,声音坐在气上,从而达到共鸣。横膈膜呼吸不是单独的胸式呼吸,也不是腹式呼吸,而是胸腹式联合呼吸。只有胸腹式的联合才能使声音更有穿透力、更长久。

在我国早期任教的俄罗斯教师在教学中常会说笑一笑,因为面带微笑容易进入面罩。在当时的美声教学中,西欧崇尚通过打哈欠来找到共鸣,而以俄罗斯(前苏联)为首的东欧讲究通过微笑找到面罩共鸣。在俄罗斯美声唱法中,面罩共鸣是美声唱法的关键。

俄罗斯教师在教学中喜欢练习哼鸣,因为哼鸣练习很容易获得假声和混声,可以很好地统一声区,练习时把鼻子挂在鼻咽腔,提笑肌,达到微笑状态,喉咙放松,打开,喉结放低,要在横膈膜的支持上往上唱,全身放松叹着唱,在正确的哼鸣下,带入母音a e i o u。带入母音时一定要带入面罩共鸣,讲话时也应该尽量运用面罩共鸣。俄罗斯老师常会说,唱歌像说话一样,“用哼唱的感觉找到面罩共鸣,哼到哪,唱到那”。当然这种哼唱必须以完全打开的喉咙和良好呼吸支持为前提,否则是哼不到面罩里面去的。哼唱长音时,肌肉要慢慢放松,下巴要放下。就靠这几点,在新中国的早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歌唱家。

新中国建国初期,声乐向俄罗斯(前苏联)学习,既有政治原因,又有认识上的问题。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需要改进的弊端。但是俄罗斯(前苏联)的美声唱法在我们建国初期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俄罗斯美声唱法至今也是我们学习声乐的借鉴。

由于当时中俄(前苏联)的友好关系,大量的俄罗斯音乐人来到中国,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等原因,哈尔滨曾是中俄音乐交流的门户,因此奠定了在俄罗斯美声唱法传入中国时的重要地位。东北地区离俄罗斯是最近的地区,所以大量的俄罗斯音乐家选择东北、选择了哈尔滨作为他们教授传承俄罗斯音乐的第一站。中东铁路在1903年建成后,哈尔滨迅速发展成北满的商贸与经济中心。同时也成为当时的俄罗斯艺术在华发展与繁荣之基地。冈萨雷斯兄弟率领的意大利歌剧团、俄国帕里耶夫歌剧团、菲奥多罗夫歌剧团、费韦斯基歌剧团在建国初的十几年中纷纷来到哈尔滨演出,在1920年还有许多美声歌唱家来哈尔滨演出。1926年—1929年是哈尔滨俄国歌剧事业最鼎盛的时期。

建国初, 中国第一所音乐学校——哈尔滨苏联高等音乐学校在哈尔滨成立,随着解放大军向南开拔后,很多学习音乐的人为自身文艺水平的提高,而来到哈尔滨求学于苏联高等音乐学校,其中包括解放军文工团、志愿军文工团、中央音乐教学和演奏团体及地方音乐团体、单位的人员。

在这期间,出现了大批向俄罗斯(前苏联)学习声乐并最终成为我国不同地区声乐的领导者的音乐家。这些人大部分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分布在不同地区从事声乐教学工作,这些教师和学生先后进入了新中国第一代音乐家的行列。所以,我国学习、借鉴俄罗斯美声唱法在当时十分盛行,也使其唱法流传至今。

现如今,我国仍经常能看见学习俄式美声唱法的选手参加世界比赛和中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所以俄式美声唱法对中国美声唱法走向世界有着积极的影响,历史地位不可动摇。

摘要:俄罗斯声乐与意大利声乐一样,独具特色,在世界浩瀚的音乐海洋中独树一帜,自成一派,自有一种浑厚、深沉、朴实和真挚的美。俄罗斯声乐对中国近现代声乐的影响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初。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所音乐学校、第一支交响乐团都是由俄罗斯音乐家组建创立的;中国最早的美声唱法也是由俄罗斯音乐家、歌唱家引入的。由此可见,俄罗斯音乐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影响之大、之深。

一位俄罗斯学者眼中的中国与中国人 篇2

一位俄罗斯学者眼中的中国与中国人

本文对近50年来的苏(俄)中关系进行了回顾;对苏俄几任领导作了评价;论述了八九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对苏联(俄罗斯)改革的看法和研究;中国哲学界对苏联(俄罗斯)哲学的.研究以及哈尔滨俄国侨民的宗教生活和生活境况,反映出一个俄罗斯学者对俄中关系现状的思考.

作 者:B・Г・布罗夫 作者单位: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刊 名:黑龙江社会科学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1“”(3)分类号:A849关键词:俄中关系 中国知识界 侨民

俄罗斯军事现代化的普京方程式 篇3

俄罗斯崛起的

“稳定器”和“发动机”

上世纪90年代,独立初期的俄罗斯军队与其国运一样陷入极大困境。特别是叶利钦时期遂行的第一次车臣战争,面对并不算强大的车臣武装,俄军遭受惨重损失,最后在军事上仅以微弱优势取胜。即使是普京担任总理期间亲自领导的第二次车臣战争,由于其优秀的领导和组织能力,尽管战争取得了胜利,但是俄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俄罗斯军队的落后状况使具有浓厚尚武精神和军事文化传统的俄罗斯从精英到民众感到普遍忧虑。

1999年,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提出了“强国意识”概念,执政后又陆续推出一系列重大治国举措。在“强国意识”里,他把俄罗斯重新崛起为世界一流国家与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关系画上了等号。他说,“俄罗斯过去是,将来也还会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当今世界上一个国家的实力与其说表现在军事方面,不如说表现在它能够成为研究和运用先进技术的领先国家……能够可靠地保障自己的安全和在国际舞台上捍卫国家的利益 ”。这篇文献充分表达了普京的治国理念,包括他关于建设强大军队对于俄罗斯复兴重要性的认识。普京在当选俄罗斯总统后,在一系列场合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充分表达、补充和完善。

在普京的治国理念中,强军思想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概念,而是作为其俄罗斯复兴计划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俄罗斯的政治、地缘和经济等国情相适应的强军。普京在谈到俄罗斯广袤国土与丰富资源时,不自觉地使之与强军计划相联系,“像俄罗斯这样的资源丰富的国家必须建立强大的军队进行自卫”。而在谈到外国干涉时,他又指出,“俄罗斯需要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对抗国外政治压力”,“俄罗斯军队越强大,所面临的外来压力就越小”。普京还强调,强军计划不仅有助于俄罗斯建立一支精干、高效、战斗力强的军队,而且能够帮助俄罗斯建设结构更加合理、技术更加先进、效益更加突出的经济体系。

由此可见,普京的强军思想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和战略性,与其政治、经济和外交思想紧密联系并息息相关,其根本目标是建设强大军队作为俄罗斯崛起的“稳定器”和“发动机”。正是在普京强军思想的指导下,俄罗斯军队走上了“军事现代化”之路。

重塑军队面貌

普京走上俄罗斯政治舞台中心之时,正值国际格局发生重大转变之际。无论是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还是阿富汗战争,美国超前的战争理念,高效的指挥、作战系统和先进的武器装备都极大地震撼着俄罗斯军队的精英阶层。

上任伊始,普京即着手制定俄罗斯的“新军事学说”,全盘审视俄罗斯军队改革的发展思路和问题,理清对俄罗斯军队进行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步骤。当时的改革思路是:第一,简化指挥链,将国防部变为一个更精简、更有效的机构;第二,增加军费预算,研制新武器,提升军队士气;其三是分阶段将俄军改造成能应对各种威胁的职业化军队,并提升俄罗斯海外投放兵力能力。

到2003年,军事改革初见成效,俄军合同兵役制计划实施较为顺利;作战训练的强度和质量得到提高,陆军和空军开始接收新型武器,国防开支明显增加,官兵士气大增。但是,长期困扰俄罗斯军队的规模庞大、体制臃肿、指挥效率低下、军兵种结构不合理等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质的改变。

2006年5月,普京发表第七次《国情咨文》,指出,“俄罗斯军队的现代化问题是当前俄罗斯最主要、最现实的问题”。此后,旨在消除军队积弊的新一轮改革再次被提出。当时的改革思路是:第一,改革编制和指挥体系,撤销陆海空三军总司令部,职权收归总参谋部,成立相应的陆军、海军和空军局,撤销战略火箭兵、航天兵和空降兵司令部,组建战略核力量、军事航天防御、快速反应部队司令部等;第二,组建新型混编兵团,营和团是基本战术单位,旅和师是主要作战兵团;第三,改变官兵比例,减员增效,主要是减少军官数量,增加作战人员比例;第四,改革国防动员和预备役体制。本轮改革阻力极大,但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如现役军人到2007年仅剩下113万人,官兵比例更趋合理。

2008年8月,为争夺南奥塞梯的控制权,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爆发了战争。战争虽然以俄罗斯的胜利而告终,但是充分暴露出俄军指挥混乱、行动迟缓、技术和武器装备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促使“梅普组合”很快下决心对俄军进行洗心革面的改革,即所谓“重塑军队面貌”。此轮改革的核心是调整军队指挥体系,精简冗员,提高武器装备质量。俄陆军从现有师、团建制逐步转向旅建制,摩托化步兵师拆分为常备旅,拥有高机动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军队规模进一步降低到100万左右,军官比例从原来的58%降低为15%,职业化进程加速,合同制士兵数量达到18.6万人。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大批重量级新武器装备进入现役,比例不断提高,目前达到22%。

2012年,随着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其军事现代化计划继续得以实施。根据普京大选前发表的竞选文章看,普京的未来强军计划十分庞大而且具体。到2020年,普京理想中的俄罗斯军队是一支高度职业、指挥高效、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大的现代化军事力量。这也是俄军未来改革的方向。

阻力重重 任重道远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军事现代化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国内政局的不稳定和国民经济的衰退。尽管叶利钦本人曾经依靠军队力量打败反对派,使军队在国内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那些军队高级官员们得势后更加阻扰高层对军队改革的计划,以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加之国民经济的持续衰退,政府没有能力拿出有规模的军事预算,为军队改革提供支持,更谈不上升级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因此,这一时期俄罗斯军事现代化的成效并不高。

普京执政以来,随着俄罗斯国内政局稳定和经济形势好转,其本人在国内的威望极大提高,普京的军事现代化理念、计划和措施有可能得以贯彻和实施。实际上,独立后俄罗斯军队现代化步伐走上正轨应从普京执政算起。

回顾普京执政后的军事现代化改革成果,不可谓不丰富,他新近制定的强军计划不可谓不高瞻远瞩,但是,俄罗斯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俄军固有的惯性思维、历史积弊,以及当前体制下形成的种种复杂局面,没有一样不是干扰普京强军计划实施的因素。

首先是俄罗斯军事现代化受制于俄罗斯综合改革进程,不可能独善其身。无论是政治改革、经济转轨还是社会变迁,俄罗斯社会所有存在的问题都将折射到军队现代化建设之中,没有强大的国家就没有强大的军队。

其次是俄罗斯当前所面临的国际环境能否允许俄罗斯军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军事现代化变革。无论是美国的反导计划、2014年阿富汗撤军、中东北非的变局,还是叙利亚危机和伊朗核问题,都给俄罗斯周边安全带来巨大挑战,俄军能否有条不紊地进行改革仍存在变数。

其三是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尚未见底,未来还有反弹可能,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十分不利,难免冲击到俄罗斯经济,强军计划所需要的巨额资金来源难以确保,将为军事改革带来实质性不利影响。当前涉及军事后勤保障、军人住房条件改善、退休军人生活安排等问题已经凸显。

最后,俄罗斯前期军事现代化改革所产生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些是观念问题,有些是利益问题,有些则是体制问题。例如,指挥体系和官兵比例改革就触动了一些军官利益,历次改革总能遭到一部分军官的阻扰。又如武器装备的定价机制、研发和生产单位与军队直接谈价格的问题至今并未解决,致使一些重要武器装备被拖延交付军队,等等。

俄罗斯的中国式现代化 篇4

在现代世界中,高度发达国家最具竞争力的财富,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人才的智力发展成为社会有效而稳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教育起着再生产整个科学、技术、文化的作用。

俄罗斯居民的教育水平以及俄罗斯教育系统的规模和传统,保证了它与发达国家竞争的能力。在国防力量急剧削减、经济对资源的消耗急剧增长、技术和信息发展落后的条件下,正是“教育一科学一文化”成为使俄罗斯留在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中的支柱。

高等学校在国家的教育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并成为:新知识和高质量人力资源的源泉,社会创新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保存和传递知识的信息系统基础,其他各级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深入研究现代人文和生产技术、形成有科学根据的技术和社会文化发展的设计方面,大学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俄罗斯高等学校的潜力使它渡过了20世纪90年代改革的困难时期,尽管存在着尚未解决的问题,尽管危机还依然存在,但它保持了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并渡过了“求救”时期,而进入构建现代化的阶段。

现在,作为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的教育和科学的意义,已在国家的一系列基本文件中得到承认。2004年12月,俄罗斯联邦政府批准了《俄罗斯联邦教育系统的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占据中心地位的是“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发展现代继续职业教育系统”和“提高教育领域的投资吸引力”。为了实现这些优先的目标,俄罗斯制定了综合措施,把完善教育内容和技术、完善教育系统结构以及教育领域的组织一财政机制和法律基础、巩固教育、科学、生产与劳动市场的联系等方面的任务予以具体化。

在俄罗斯高等学校现代化阶段拟定的措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解决一系列关键问题相联系,这些问题包括:

——现有的法令与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目标不相一致,在使用预算外资金方面、在采用与科学和生产的有效整合形式方面、在发展创新活动和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着种种限制;

——教育计划适应劳动力市场现实需要的灵活性不足,教学形式还不能为毕业生获得解决职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所必需的专门知识;

——教育机构的结构和专业目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高等学校分别从属于22个部和主管部门,非国立高等学校和国内各地区中的分部(分校和代表处)数量的增长得不到控制(从1995年起高等学校数量从762所增加到1046所,分校增加了4倍,达到近2000所);

——无论在教育系统内部还是在外部,对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评价系统,在教育系统外部是由雇主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做出评价(只有2%的高等学校有质量管理认证体系);

——教授等专职教学人员的质量下降,年轻的有前途的人才流向国外和其他活动领域,现有教授平均年龄偏高(58%的教授年龄在60岁以上),大量教师从事兼职(从1995年起大学生数量增长1.3倍,但高等学校的常任教师只增长20%);

——不能充分保证高等学校所需的现代教学实验设备,尤其在社会科学和工科方面,只有40%左右的高等学校能得到满意的物质技术装备;

——在学术活动和经济活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行政管理的局限性,阻碍有效的大学管理的形成,阻碍高等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即使是对高等学校的中期发展规划的保证也受到阻碍;

——根据剩余原则,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扶持水平很低(按平均购买能力花在一个大学生身上的总支出为1500美元,美国和加拿大为23000-24000美元,英国和法国为11000-12000美元)。

俄罗斯高等学校系统必须进行改革,而且这种改革不仅在学术共同体内,而且在权力结构方面都是必要的,从而为有效地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准备足够的智力潜力和资源潜力。

与社会现代发展的要求及世界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的,结合民族特点和优秀的学术传统的现代化前提条件有三:

第一,教育科学的高水平发展,俄罗斯教育思想的人道性和实践取向性及其保证教学与教育统一的方向性,大量的俄罗斯教育传统有效发挥作用;

第二,高等学校高度发达的科学研究,科学人才在方法论方面的渊博学识,有名副其实的教学和科研统一的能力;

第三,俄罗斯高等学校中拥有大量在内容、方法和组织方面的成功创新实例,借助大学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进修的国家计划,使优秀的实践具有推广的可能性。

在俄罗斯高等学校中存在上述危机表现的原因何在?近年来在高等学校现代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成效不大的原因何在?显然,许多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必须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活动转变为劳动力市场和教育服务条件下的活动,是由于预算经费保证的急剧下降(10年之内减少90%),是由于经济的低迷状态和由此导致的对高度熟练的人才和科学研究需求的缩减。

二、联邦政府实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措施

在俄罗斯联邦政府2001年批准的《2010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中所包含的综合措施,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和非系统性。出于高等学校共同体信念上的保守性,这个现代化构想是在很小的范围内形成并按行政程序通过的,在集体和个人的思想尚不清晰的条件下不可能提出新的社会创新思想和措施。

发展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的缺点是:文件所宣布的思想和目标与为实现它们而优先采取的行动不相一致,因为现代化战略方针的确定未能得到相应的体制结构的保障,相应的体制结构本应做出有科学根据的决定并对结果进行客观的国家鉴定和社会鉴定。改革计划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在教育经济领域的专家的垄断控制下形成的,其中最关键的一些概念是建立在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市场的理念基础上。

因此,所实施的高等学校现代化计划,基本上只规定了一些组织和经济方面的措施:结合国家的实名制财政义务的国家统一考试,改变作为经营主体的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法律形式,就国家对专门人才培养和相应资源的订单的分配进行竞争,经费的多渠道来源,地区和教育服务消费者的参股,通过借贷或津贴针对学习者的社会扶持。

从广义上看,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不应仅仅把高等教育看作是教育服务和其他服务的生产者。必须把高等学校系统看作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环境,其社会文化功能是再生产知识和价值,创造观念、理论、方法论、技术和信息。高等学校在科学和教育过程中实现的与其说是“生产者一服务的消费者”的关系,不如说是职业合作的关系,其成果就是要提高要参与社会的各成员的职业专业水平,以及生产出一系列有社会意义的智力产品。

如把高等教育看作是在专门化的创造环境中进行的教育活动,那么,除了经济关系之外,还必须包括与之相互联系的教育内容问题(人本主义化、基础性、跨学科性、整合性、创造性),以及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教育技术的完善问题,科学和创新活动的发展问题,高等学校与社会和国家关系的和谐问题,高等学校内部生活的民主化问题,结构改变和制度改革问题,有效管理问题,积极的国际合作问题。

下面两个情况促使我们认识到最初制定的现代化计划的严重不足,并且促使官方正式承认有必要从完善教育计划的内容和结构、教育技术、教育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改革方面采取一些重大的补充措施。

第一个情况是:2003年俄罗斯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并承担了在欧洲一体化背景下进行必要的改革的义务。在教育共同体中既承认博洛尼亚进程的目标(文凭和资格的可比性和相互承认,保证大学生和教职工的流动,提高自主性和竞争能力以利于智力潜力的整合),也承认达到这些目标的方法(程度的两级建制,采用学分制,建立相等的认证程序,毕业证书的新附件)。以上列举的一切使改革的努力更有理性。

第二个情况是:2004年进行的行政管理改革导致教育管理机构的重组:建立了教育和科学部,其职能只是制定并贯彻教育政策,原来的业务管理和资源保证职能转给联邦教育代理处,控制质量的任务委托给新成立的联邦服务部门,它将负责对教育和科学领域进行督察。

在这样的情况下制定教育政策(而不仅仅是现代化方面的各自为政的一些措施),必须扩大考察范围,包括立法、内容、组织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措施,既要对以前的教育现代化计划做出重大补充,又要在一系列现实情况下修改原先的设想。

作为国家教育政策基础的联邦《2006-2010年教育发展纲要》,其所涉及的一系列措施,便囊括了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技术的改革、管理系统的改革、教育活动主体的组织和法律形式的改革以及财政和经济机制的改革。

三、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多样化

(一)结构和内容的多样化

在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形势下的有限时间内解决教育的具体问题,俄罗斯的教育政策的优点在于—促使教育多样化,目的是既要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要,又要满足个人的利益和兴趣。这种性质的教育政策的形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权力与学术艰难对话的结果,在一系列情况下也是达成妥协的结果。

下面研究一下俄罗斯高等学校现代化的一些基本方向,其目的是要提高高等学校的运作效率。

高等教育结构和内容的多样化归结为不同结构层次的基础和补充教育计划的多样化。迄今为止,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主要还是按专业进行教学(500多个专业),虽然1992年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规定了可以按110个方向在“学士一硕士”系统内进行多层次的培养。在这个系统中学习的人数不超过18%,而且一半以上的人是在非国立高等学校中学习人文专业。在《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修正案和《俄罗斯联邦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法》中规定两级制教育形式:学士大纲的学习年限为3-4年,然后可以学习硕士大纲(学习年限为2年)或者按专门人才培养的大纲学习(学习年限为1-1.5年)。按继续教育大纲培养专门人才的教学是个例外,其专业目录由俄罗斯联邦政府批准(医学、建筑学、某些工程专业)。大学生在学士层次上拓宽专业(40-60个方向)培养并使其在职业活动方面受到一定的训练,在后续阶段上他将受到更专业化的训练,而且硕士大纲有两个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训练。

多层次的高等教育系统能对经济和社会领域中的需求做出灵活的反应,并能符合个人的利益,建立个性取向的教育途径。因此,上述法律的规定中,扩大了实施补充职业教育大纲的范围,制定了社会和职业领域认证大纲的新程序,以保证继续教育系统对社会变化的适应性。

大规模地过渡到多层次教育系统,需要极大地改变国家教育标准的内容。现在标准中的内容非常详尽地按所授课业的类型规定所需要的时间,必须教授的内容(教学论单元),但有关知识的社会适用性以及对毕业生专业程度的检测方式的内容却极少。

有效实施多层次高等教育的俄罗斯高等学校的经验表明,标准内容的重点应该立即改变为确定毕业生的普通专长和职业专长,以及评价他们的学识水平的方法,还应该把对保证达到所要求的质量水平的条件包括在内。同时,规定教育大纲和教学过程类别的内容应大大减少,学分制可以作为保证各种不同教育大纲可比性和可测性的工具和大学生学习评价的工具。

建立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的教育标准新理念,与实施学分制原则一样,正处于研究阶段,计划到2008-2009年完成这项工作。在俄罗斯高校中采用“学士一硕士”制已有十多年的经验,在采用学分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实验结果表明,可以对新一代国家教育标准和各种教育大纲的制定提出以下原则性的建议。

——确定40-60个学士学位课程大纲的培养方向:自然科学类(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社会人文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等)、实用类(信息交际技术、机械制造、运输、农业、药学,等等)。目录的编制应该是学术和职业两个共同体共同合作的成果。

——明确表明毕业生必要的知识范围(普通的和专业的)和保证这些知识获得的教育模式;同时,“必修的核心”内容量(标准中的联邦规定部分),根据学科和学习者未来的职业活动特点,占大纲总内容量的40%-60%;

——开设必修课程、大学生选修课程、选修课、科学研究工作、实习、评价方法、独立工作等内容,在规定的总内容量范围内确定它们的教育计划。教育计划的内容和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反映在毕业证书的专门信息附录中;

——教育大纲和教学过程的组织原则上是模块建构,详细规定了要同时学习的科目的数量、课堂工作的时数、课堂作业和独立作业的相互关系等;

——培养硕士或专门人才的教育大纲的范围要宽得多,尤其对于专门人才的培养而言,通常要按专业方向进行深入的培养,硕士大纲可以是跨学科的,并含有科学研究的内容。

国家教育标准的基础性以及制定和贯彻教育大纲的灵活性,要求高校用一定的机制来保证所获教育质量的透明度,以实现大学生的流动。在俄罗斯高等学校中形成的这样的机制有以下一些:

——教学过程组织的学分模块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以学分评价教学的工作量,教学过程能相对自由地选择所要学的科目并以非线性方式进行,高等学校中建立学术辅导员一导师制度,引进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模块一等级评价。在俄罗斯已形成的学分制与其说是重新计算从一个系统转入另一个系统的工作量(学分课时)的机制,不如说是根据所学教材的分量、水平、知识范围去计划、保证和评价教育过程的工具。

——有效的教育过程质量管理系统,它包含高校内部的评价和高校系统外部对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俄罗斯高校中已开始根据国际系列标准ISO9000:2000的要求编制和贯彻国家和国际质量管理证书制度的工作。已有的高校内部的这类制度包括:国家认证高等学校所必须达到的要求,从2000年起教育部举行“保证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校内部系统”的竞标,并在高校建立相应的部门和机构。国家不断完善对高等学校发放许可证、进行鉴定和认证的工作,其中包括吸收雇主和职业团体参与该项工作,以保证在学习者、教职工和社会对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满意的基础上,体现评价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二)专业目录的调整

如何保证专业目录和学生的质量符合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并与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发展前景相一致,这是俄罗斯高等学校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最近10多年来,劳动力市场和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往往是各自为政的。同时,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人数从1995年的1180万人增加到1540万人,而他们在所有从业人口中的比重只增长了5.4%,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毕业生增加了1.1倍。在这一时期,依靠国家预算或完全免费的毕业生,包括在非国立高等学校中受教育的毕业生,被安置从事中等水平工作的人数在45.1%-52.6%之间,而且分散在国内的各所高等学校和地区。人文—社会、农业、自然科学方向以及文化和艺术、仪表制造、机械制造领域的毕业生得到就业安置的机会最小,而机会最多的是开采和加工矿物、林业、交通运输、电子技术、无线电技术、通讯、服务业、信息和计算机技术领域。经济的现实需求、不同活动领域的劳动报酬水平的综合影响,引起了就业比例的偏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这种不成比例是由不完备的教育服务需求引起的,从而也导致了国立教育和非国立教育的有偿教育服务形式。接受有偿教育的大学生人数在2003年已超过靠国家预算拨款学生人数,所以,因市场需求的自发性,国家对专门人才培养结构的调节变得更为急迫。

在这样的条件下,大规模引进灵活的、多层次的基础教育大纲,增加各种教育大纲和补充职业教育大纲的数量,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符的程度。同时为克服已有的就业比例偏差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制定联邦法律,规定雇主联合会必须参与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预测和跟踪调查,参与专业目录和方向的制定,参与编写国家教育标准和职业教育质量的监督程序(法律草案已制定并正在进行规定的审查程序中)。

——从2003年起国家对完成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专门人才的任务进行竞标。全国性的竞标在经过国家认证的高等学校中进行,而且它们招收国家预算内大学生的申请必须得到来自行政管理部门、地区就业服务部门和雇主的需求认可。在解决问题时要考虑到高等学校在这个专业或方向的科学一教育潜力、劳动安置结果和毕业生的事业发展。

—建立与劳动力市场相联系的跨学校中心,联合并协调类似的区域中心和高校中心或它们的代理处的活动。这些机构的任务是保证与联邦的和地区的权力机构,与雇主团体和联盟、企业和组织、高校毕业生团体的相互作用,促进就业安置。

——通过建立高等学校与战略伙伴多方面的合作,发展专门人才目标培养的市场契约关系,其中包括建立“高校一雇主一大学生”三方的义务性关系,使学校与劳动力市场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

高等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之间联系的完善,加强了国家经济政策向创新发展道路的转向,以及国家和企业都意识到对高度熟练人才的需求。

四、高校招生和就业改革

高等学校对市场需求的回应,与高等学校的招生紧密相连。教育管理机关和高校运用上面提到的机制并结合市场需求的变化,修改国家预算内的国立高校学生的招生结构,但对完全实行有偿教育的国立和非国立高校的招生,只有一定的限制并完全按市场需求调节。因此,最近10年以来国立高校中经济和管理专业招生的增长水平是最高的(从114000人增加到436000人),其在整个招生中所占的比重从19%增加到32%。社会一人文专业和矿产加工、信息学和计算技术领域中招生的增长也很大(增长1.5-2倍),服务业领域的各个专业的增长几乎达6倍。在增长之中占主要份额的是预算外的招生,而完全有偿教育的高校的招生:2003-2004学年经济和管理专业招收的这类大学生占76.1%,服务业占66.8%,社会一人文专业占56.1%。在2003-2004学年的非国立高校的招生结构中,社会经济和人文专业所招新生达214000人,或者说占全部招生的93%左右。

显然,在这样的自发形成的对教育服务要求的条件下,上面指出的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国家为调整大学招生所采取的措施具有局限性。年轻的专业人才缺乏集中分配、高校实际上的不负责任、就业安置部门实际上没有承担任何义务,都使这种状况变得更严重。

高等学校的招生程序对大学生的招生数影响不小。传统上俄罗斯高校的招生要在竞争的基础上进行,要举行3-4次的入学考试,在一系列情况下还要对报考文化、艺术、体育高校的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身体条件进行补充测试。由于高校的招生数超过了中学毕业生数量,在争夺未来的大学生的竞争中对入学考试的要求分化得非常激烈,未来的自费大学生的入学考试往往被形式主义的谈话所取代。报考高校与中学所进行的毕业考试成绩没有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每个获得完全中等教育证书的中学毕业生都有希望到高等学校中学习。于是,到本世纪初,俄罗斯仍不对学生和中学应届毕业生进行集中的知识评价,这样的国家在世界上并不多。

俄罗斯从2001年开始引进国家统一考试的准备工作,2004年俄罗斯联邦的88个主体中有65个参加了实验,一半以上的高等学校在招收所有专业或某些专业的新生时自愿承认这类考试的结果。控制一测量材料中包含难度不等的习题,其中还包括提高了要求的习题,这就可以对应届中学毕业生进行竞争性筛选。总之,实验的结果是积极的,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合并中学毕业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在原则上是可行的。

同时还应该指出,国家统一考试作为高校入学的唯一标准的知识评价的测试形式,还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尤其是,考试偏重学科性(数学、俄语、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文学、历史、外语),其控制一测量中所包含的概念和事实性材料过多,也不检查自然科学学科方面的实际技能,不涉及在学校中和在课外活动中教学的结果。它们随意地把在国家统一考试中得到的百分制的分数转换成大学评价通用的五分制分数,这就导致同时进入几所高等学校时的竞争结果失去了可比性和真实性。

根据国家统一考试成绩的高校招生制度,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编写习题,这种习题能利用人机对话的计算机技术在模块情况下评价学生跨学科的和一般的学习技能;

——编写控制一测量材料,评价考生的学习能力和在跨学科基础上的一般发展状况;

——引进对中学毕业生的教育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既要考虑到独立的外部考试的结果,又要考虑到校内和校外活动中的累积评价。

对中学毕业生知识的自主评价和升入高等学校的竞争制度一般由以下几项内容构成:按统一的控制一测量材料和教学法举行的学科毕业考试,为希望进入高校的学生举行的全国跨学科测试。因此,最好能把这种测试的结果细分成若干等级,使学生能进不同层次的高校学习,既可进靠国家预算维持的高校,也可进完全有偿教育的高校。根据培养方向的特点或者根据竞争的需要,高校应该有权对大学生进行补充测试。

评价中学毕业生的知识评价体系和高校入学的全国性考试,是建立由俄罗斯教育的优先发展方向所决定的有效的国家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关键因素之一。

五、一批全国重点高校脱颖而出

高等教育系统在上一世纪末激进改革时期运作的消极后果之一,就是高等学校在教育质量水平方面的激烈分化。过去按类型划分高校(大学、学院、专科大学)的做法虽在法律上已得到巩固,但实际上已被取消了,因为通过跻身于大学行列而提高自己的地位,已成为高等学校进行资源竞争的适应性战略之一。与此同时形成了一批新的,首先是非国立的高校,它们没有学术传统,没有必要的科学和教育潜力以及物质和技术潜力。

同时,许多有威望的高校积极地发展,并成为现代的教学一科研一创新联合体,它们在整合教育和科学的基础上实施教育过程,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管理,它们拥有强大的科研教育机构、必需的物质基础、高水平的国际整合能力和在世界教育共同体中的崇高威望。

在这样的条件下,俄罗斯教育现代化计划要求根据高校的潜力及对于教育系统的意义,以及国家智力潜力的形成,把高等学校分成若干级别。这项任务以极其概括的形式表述为优先扶持“重点”高校的发展。在联邦《2006-2010年教育发展纲要》的草案中,已有具体的论述:“为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把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划分为全国性高等学校和系统性高等学校,以提高利用高校智力潜力的效率,把物质技术和财政资源集中用于俄罗斯教育的关键方向。”

筛选和优先扶持这类举足轻重的高校的机制与措施,尚处于制定和积极讨论的阶段。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原则有以下一些:

——值得优先扶持的高校应该是大型的教育、科研和文化中心,能对教育、科学、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发展施加系统的影响。对于全国性的高校来说,这种影响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是有意义的,而对于系统性高校而言,这种影响应该是在大型的经济部门或地域是有意义的;

——俄罗斯联邦政府根据按规定标准和指标竞争筛选的结果,结合国家的和国际的排行等级,以决议的形式把高等学校归入上述范畴中;

——这类高校获得的优先资源扶持和高度自治,应该与它们履行在国家、区域或部门的教育、科学、文化和创新领域中的补充功能相结合。

分析表明,根据很高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可以承认100所左右的重点大学,其中的20-25所是全国性的高校,75-80所是系统性的高校。

六、以高校为基地的科研创新体制

除了关于优先扶持重点大学的管理决定之外,俄罗斯高等学校的体制改革中还采取了另外一些措施,其目的是要提高高校的活动效率并促使它们参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

第一,创设改变高校法律性质的可能性,其途径是通过自愿从国家机构的地位转变为拥有一定的财政和经济独立性的自主机构:按“学生人头费”的原则定额拨款,不规定具体的支出预算;独立分配经费,积聚经费和形成由不同来源组成的发展基金;自由处置转交给它们的国家财产;经费财产和智力财产资本化的可能性;参与建立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其他组织的权利。这些能推动高校的企业化活动并提高它们的投资吸引力。

第二,以高校或以它们的投资伙伴为基地,有针对性地形成拥有发达的、创新基础的教学一科研一创新联合体,它们以销售中心、商业化和技术转让、实验设计和生产分部、人才培养公司、科技园区的形式出现,也可以由高校参与创立的高科技含量的商贸公司的形式出现。进行这样的扶持是为了完成以大学为基地建立强大的民族创新系统的任务。

七、大学后教育系统的建立

俄罗斯大学使命的确立,传统上是出自对它们作为教育、科学、文化中心的作用的承认,这就决定了它们的极为多样化的活动。在建立继续教育系统方面,高等学校起着主导作用。

“继续教育”的概念,除了职业教育之外还包括以各类居民为目标的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以使他们避免非社会化(移民、失业者、残疾人,等等),同时,还包括其他形式的旨在满足公民个人需求的成人教育(语言、交际修养、获得人文和法律基础知识、驾驶技巧,等等)。高校参与社会教育,通常因为它们是联邦和地区计划的主要执行者,或者源于与就业服务部门的合同。高校为公民的个人需求提供补充的非职业教育服务,也是相当流行的,而且对于高校来说,其动力既是为了“服务”地方共同体,也是为了在经费经常短缺的情况下获得补充资源。

参与继续职业教育系统始终是俄罗斯高校的突出特点。继续职业教育主要以实施专门人才进修和再培训的补充教育大纲形式出现。在过渡到市场经济和经济领域转制的条件下,对这些形式的补充教育的需求大大增长:最近十年来,经过补充教育的专门人才增长了1倍,到2004年已有1432000人,而且其中占优势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94%)。根据对2008年前的预测,要进行各种形式的进修和再培训的人员将达到650万-700万人,或者占就业人口的10%-11%,从而保证了把450亿-500亿卢布吸引到补充资源教育系统中。

目前发展继续教育的理念要求采取综合措施去调整补充职业教育计划并推动该计划的实施:

——建立教育大纲认证体系和学习者获得国家资格证书的认证体系;

——确定由国家权力机关或专门授权的机构对大纲进行认证的程序;

——通过学分制去发展继续教育系统,目的是在教育大纲的框架内灵活组合课程和模块,其中包括利用远程教育和企业内教育的形式;

——雇主和公民的私有财产可以成为补充职业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作为激励因子可以对进入职业进修的投资予以减税;

——为国家公务员和在编工作人员(教师、医生、文化工作者,等等)拨出一定的经费预算,保证他们能定期进行带薪进修,掌握教育大纲或一些模块;

——发展高校的进修和再培训分部,促使现有的补充职业教育机构进入大学的组成中,支持建立巨型大学。

俄罗斯的补充职业教育系统是利用基于信息交际技术的远程教育的先驱。随着保存和传递信息以及远程人际交往的现代手段的出现,无论在实施基础教育大纲方面还是在实施补充教育大纲方面,远程教育都成为发展最快的教学形式。现在,40%以上的高等学校在实施远程教育计划,还有不少于25%的高校正在规划近期内实施远程教育计划。

远程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一种形式,在教育法令和规范性文件中得到反映,它的发展得到国家的系统支持,并把它作为继续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和得到高质量教育服务的最切实可行的工具。教育资源中心的建立、电视交际手段和计算机技术的获得和供应、教育信息资源的编制和人才进修,都得到了题为《统一的教育信息环境的发展》的联邦教育发展计划和《电子俄罗斯》的联邦目标计划、利用世界银行为重建和发展提供贷款的教育发展创新方案的支持。

除了高校内部的远程教育分部和按照地理分布建立的教育活动网络之外,得到相当大的发展的还有:区域的和全国的站点和其他信息技术资源网络的建立,区域的和国际的教育网络的建立,作为学校合作形式的虚拟大学的建立,以及巨型教育机构的建立。

八、结论

总之,在描述俄罗斯高等学校现代化进程中的现阶段特点时,合理的观点是认为,它是俄罗斯高等教育历史上最新和最激进的。即使是1917年的革命,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者的阶级成分,在人才培养方面引进了计划方式,但它基本上保留了与20世纪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的教学过程的概念基础。

保持至今的大众教育中的“知识”观,体现在传统的讲座一讲习班形式中,以达到科学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掌握现有的技术为目标的教育,不符合全球化条件下的变化不居的后工业社会的要求。

过渡到教育过程的活动范式,广泛运用信息交际技术,高等学校必须纳入继续教育系统和全球教育网络之内,所有这一切决定着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最基本的教育现代化的任务。由于改革是在经济处于危机状态的条件下进行,是在由于社会的长期封闭和信息发展领域落后状态而存在“语言和数字障碍”的条件下进行,加上缺乏成熟社会意识形态的青年在社会化方面困难重重,这一切更加大了完成这一任务的难度。

摘要:俄罗斯高等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具体问题,包括资源方面及政府措施方面等。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采取了一些解决措施,包括高等教育结构的改革、高校招生和就业的改革以及以高校为基地的科研创新体系的建立等。

关键词:高等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结构,科研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12

[2] #12

[3] #12

[4] #12

[5] #12

中国鞋子在俄罗斯的市场营销策略 篇5

我们要根据中国鞋子制品的优势以及在俄罗斯鞋子市场的合作前景、出口现状、存在问题,要通过政策导向,作好俄罗斯市场定位和市场分析,加强营销管理的针对性,并通过选择适宜的合作竞争战略及方式,提高冲破俄罗斯进口壁垒的能力以及扩大鞋子产品出口的规模和优化结构。

一我国鞋子制品行业分析

我国鞋类产品是十大主要出口产品之一 , 为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出口创汇,繁荣市场,满足消费,拉动内 需和安置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 1995 年到 2006 年的短短十几年期间 , 依靠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 原材料资源等有利因素 , 我国鞋类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持续快速增长 , 逐渐成为全球鞋类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目前 , 我国制鞋业已具备了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 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第一 , 制鞋业进入门槛较低 , 我国制鞋行业中的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大 , 导致的生产企业多,产能过剩造 成经营秩序混乱,低价竞争现象严重;第二 , 我国现代制鞋业的发展历史短 , 以低档次, 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 缺乏自有品牌的问题仍旧突出 ,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品牌竞争力;第三 , 我国制鞋工业的科研投入不足 , 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 , 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 在国际市场 上缺乏技术竞争力;第四 , 我国制鞋行业的设计力量落后 , 科技, 管理人才奇缺 , 消化吸收国外新技术, 新成果的成功率较低;第五 , 对部分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 , 易受国外关税和非关税贸易政策的影响.我国鞋类出口竞争力的优势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 , 我国已经形成了广州,温州,泉州,成都四大主要制鞋基地和相应的材料市场及相关配 套企业 , 围绕制鞋,鞋材生产,生皮加工,鞋五金配件和鞋样开发设计等诸多的相关产业也发展成熟 , 形成了 良好的产业链.这种产业的集聚为企业创造了很多竞争优势 , 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同时 , 由于产业链内充分的社会分工 , 每个环节都达到较高的熟练程度 , 形成较高的整体劳动生产率 , 从而提高鞋业的整体竞争 力.另外。其次,我国有充足的劳动力 , 为制鞋行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 从而形成了稳固的工业基础.我国是人口大国 ,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吸引外 商投资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 , 所以出口鞋类的价格明显低 于意大利,西班牙,巴西,日本,韩国等国家 , 有些甚至低于越南,泰国等国的出口产品价格 , 显示出较强的 价格优势.随着制鞋技术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制造工艺的改进,鞋类材料质量的提高以及工人素质的不断提 升 , 我国的皮鞋,塑胶鞋,纺织面鞋在加工质量方面已经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从出口检验情况看 , 产品 的开胶率,勾心抗弯刚度,剥离强度,耐折牢度,耐磨性能,标识等均能符合出口国家的标准规定.我国鞋类出口竞争力的劣势分析 : 我国鞋类生产存在着产能过剩,成本上升,产业链低端,研发,品牌及营销投入不足等问题.行业恶性竞争严重 多年来 , 我国制鞋业一直以典型的粗放经营模式发展 , 低价竞销现象严重.目前我国鞋类产品的生产能力 已经大大超过市场的容纳能力 , 产品价格一降再降 , 市场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粗放经营,以量取胜的做法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制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研发力量不足,人才匮乏 我国制鞋业科技力量薄弱 , 科技进步贡献率很低 , 科研,开发,设计,信息等方面的人才及相关的软硬件 匮乏.制鞋企业多为低水平重复 , 自主设计比重小 , 舒适性,功能性新产品的研究与国外差距很大 , 结构性矛 盾非常突出.低价竞争使得我国制鞋业根本无力顾及科技的投入 , 从而进入恶性循环.人才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经营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科技人才的不足.缺乏国际知名品牌 目前我国鞋类产品已经有了中国名牌,驰名商标等 , 但这些品牌在国外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很低.世界 知名品牌鞋的原产地基本上都是中国 , 都是国际品牌在中国做贴牌加工的 , 中国企业只负责生产.由此看出 , 二,俄罗斯市场分析

近年来,俄罗斯本国鞋类生产能力有所增长,但因产品款式陈旧,品种单调,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俄罗斯鞋类市场主要依赖进口。如果俄罗斯保持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增长,俄罗斯消费市场对于鞋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会逐年增加,对产品品质要求也会不断提高。

就俄罗斯鞋类产品进口种类而言,皮鞋所占比例最大,进口量4457万双,进口金额为6.7亿美元,占鞋类产品进口总额的57.3%;塑胶鞋进口量为4948万双,进口金额为3.5亿美元,占总额的29.9%;纺织面鞋进口1105万双,进口金额为8409万美元,占总额的7.2%。

俄罗斯进口鞋类产品主要来自中国、意大利、越南、波兰等国家。俄罗斯鞋类进口市场中,我国鞋类产品的档次较低。2006年,俄罗斯成品鞋的进口均价为10.49美元/双,比2005年增长了30.5%。其中皮鞋的进口平均单价最高,达到15.12美元/双,塑胶鞋进口平均单价最低,一双仅为7.06美元。

从俄罗斯进口鞋类产品平均单价来看,罗马尼亚近三年的进口平均单价为29.60美元/双,是从中国进口鞋平均价格的4倍多。就进口数量和金额而言,中国鞋类在俄罗斯市场占有绝对优势,但价格较低,各类鞋的平均单价均低于俄罗斯进口市场的平均单价,从中国进口的鞋类产品大多为低档产品。

据俄经济发展贸易部下设的经济学研究所估计,此后的5-10年俄罗斯鞋类销售可望以12-14%的年增长率增加。特别是未来几年俄罗斯经济若能持续增长,则品质较高的鞋所占市场比重将会逐渐增加。从俄罗斯自己的生产能力来看,目前大约有近300家大中型鞋类生产企业,尽管在近几年生产能力有所增长,但是俄罗斯鞋类市场上70-80%的产品仍然来源于进口。目前俄罗斯的鞋业市场形成意大利货、中国鞋和俄罗斯本国产品三分天下的局面。俄罗斯是意大利鞋的第二大进口国,仅次于日本。意大利业者一向是皮鞋界的龙头老大,旗下拥有一批优秀的设计师和制造工厂,这种优势在俄罗斯市场仍是他国业者无法超越的。由于在过去几年俄罗斯本国生产者原料不足,在设计性和新颖性方面,俄罗斯产品比不上进口产品,大部分业者一季最多推出5至6款新鞋,但是现在俄罗斯轻工业现在发展迅猛,俄罗斯经济发展与贸易部副部长安德烈·别洛乌索夫认为,俄罗斯轻工业完全有能力让俄罗斯人穿上国产的服装鞋帽,这些产品至少不会比中国生产的同类产品逊色。目前国家正在制定一系列鼓励本国生产商的措施,其中包括降低进口原料关税等。莫斯科鞋子修理市场潜力大。

莫斯科人每年用于修理鞋子的开支达到了3.5-4亿美元。目前在莫斯科柜台每年销售的鞋子约为2.5亿双,莫斯科鞋子市场以年6-8%的增速稳定增长。因此专家估计,莫斯科的鞋子修理市场也具有不错的前景。莫斯科服务和消费市场部副主任表示,由于城市机关部门对日常服务等领域的支持,莫斯科的鞋子维修市场在飞速发展。尽管有些人抱怨竞争激烈,但事实上目前在中等修理厂每天都能接到20-30个定单。跟中国一样,经常维修鞋子的人中女人占大部分,毕竟女鞋在市场上的份额比较大,为48%,而男鞋-24%,童鞋-28%。中等维修厂的服务价格清单。

三营销策略: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细分也日益明显。一个企业在营销上的优势会逐步弱化。面对新形势,就要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实行“一牌多品”,进行产业延伸,也有的实行“一品多牌”,实行精耕细作,立 体作战。无论何种营销策略,要想进一步提高本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营销制胜的目的,就必须创新销售方式。据调查,任何一种营销方式都有其一定的周期性,传统的营销渠道包括连锁专卖,在提供购买的便利性、保持产品的新鲜度以及产品与价 格的等价性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专卖店和商场的商品,为支撑其品牌的形象,就必须在装潢、形象方面下大力气,这些都将增加运营成本,最终这些成本的等价性方面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又如传统不同品牌间的专卖店是分散型的分布,消费者为购买同一类型的产品,为货比 三家,不得不一家一家地寻找等等,为此,对传统的渠道进行手术,以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为根本,提供消费的便利性、消费的物有所值性的渠 道变革就成为必然。为此,解决“看得到”、“买得到”、“成本低”、“档次高”的问题已成为当前企业家们必须研究的课题,同时在已有 专卖店、商场店中店等渠道的基础上,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整体的竞争能力也势在必行。忧患中探索“零距离”销售 世界营销大师米尔顿·科特勒曾指出。鞋业品牌要在当今及未来的鞋业营销市场上制胜,就必须满足消费者的内在需求:提高品牌的高附 加值、提供购买的便利性、保持产品的新鲜度以及产品与价格的等价性等,这些都成为激发消费者发生购买行为的首要因素,为此对渠道进行 变革、对终端进行拉动、对品牌进行再造显得非常必要。如今,广大企业都很注重实施品牌战略,一些已创出品牌产品的企业,更是积极利用品牌扩大经营,以期得到理想的品牌战略效益。然而,品牌经营虽可给企业带来显著效益,但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举措。

我们采取会员制营销策略,会员营销包含主动营销及买家粘度培养等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会员,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其核心是以用户需求与用户价值为导向,整合多种营销方式,提高用户满意度及其价值。这里将引入客户生命周期的概念,讲解不同阶段对会员可以做的事情。在客户生命周期模型中,按照会员的价值及状态不同,分为5个周期:客户获取、客户提升、客户成熟、客户衰退、客户离开。其中和重复购买率关系较大的是提升期与成熟期。客户提升期 这一阶段的客户在店铺中产生过一两次成交,对店铺的服务与质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但是还没形成长期购买的打算。

对于这个阶段的客户来说,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把刚获取的客户培养成高价值客户,使其产生更多的成交次数。主动营销是这个时期常用的手段,目的是刺激用户需求,促使他们向成熟期过渡。常用的通道包括短信、电子邮件、旺旺、客服回访等。客户成熟期

培养客户忠诚度是客户成熟期需要考虑的问题。通常这一群体重复购买次数最多,给店铺带来的价值最大。对于这个群体,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差异化的服务和购物特权留住这些客户,保持在店铺中的消费习惯。其核心思想是告诉客户他们的每一次购物行为,都会在店铺中积累价值,因此会得到更好的服务以及更优惠的价格。

“俄罗斯·历史与现代” 篇6

由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办,俄中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俄罗斯美术科学院、莫斯科国立瓦西里·涅斯捷连科画廊共同承办的“俄罗斯·历史与现代——瓦西里·涅斯捷连科作品展”于5月24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精选了作者各时期的代表作共79幅,作品取材现实,又不乏浪漫、哲学色彩,具有浓郁的民族、历史与自然元素。

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会长邓榕、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会长张德广、外交部欧亚斯司长张汉晖等出席了开幕式。杰尼索夫大使在开幕式上表示,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上海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俄中两国在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等各领域都有很好的发展。此次画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瓦西里·涅斯捷连科曾多次应邀来中国参加联展,非常渴望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并为之创作更多作品,为中俄文化交流贡献力量。据作者介绍,本次参展作品内容包括俄罗斯人物、风景和历史,诠释并表现了俄罗斯的过去与现在,希望中国观众会感兴趣。发言后,涅斯捷连科将自己创作的大幅邓小平肖像画赠送给邓小平的女儿邓榕。涅斯捷连科陪同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画展,并与大家分享了其创作背后的故事,及其长期以来对绘画艺术的思考,画家生动幽默的讲解更是让大家在欣赏之余慨叹俄罗斯艺术创作的无限魅力。

俄中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会长崔姗女士表示,作为瓦西里·涅斯捷连科的多年好友,基金会作为瓦西里·涅斯捷连科的中方授权方及本次画展协办方之一,这次邀请瓦西里·涅斯捷连科来华举办个人作品展,展现他历年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基金会响应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做出的具体贡献。

瓦西里·涅斯捷连科是俄罗斯最年轻的人民艺术家、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俄罗斯肖像画第三,毕业于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据了解,1999年,涅斯捷连科被叶利钦总统授予俄罗斯“功勋艺术家”称号,2004年,被普京总统授予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称号。他的创作丰富多彩,曾为国内外著名人士画过肖像。瓦西里·涅斯捷连科凭借扎实功底和现代理念迅速进入俄罗斯的主流艺术领域,已成为俄罗斯绘画的中坚力量。本次展览既是瓦西里·涅斯捷连科艺术创作的全面展示,也将作为见证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中俄两国文化艺术相互了解与密切交流的一段珍贵史实。

瓦西里·涅斯捷连科艺术风格成熟,他以独特的手法将自然风光与俄罗斯和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融合在一起,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戏剧感、仪式感。更具有抒情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及绵绵不断的哲学思想。他用作品向人们展示了艺术的精神变革力量,写实主义同样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不朽传统得到延续和继承,为创作的探索和发现将不断打开新天地。

俄罗斯的中国式现代化 篇7

一、俄国白银时代的美丽光环下, 是现代诗歌发展的黯淡之境

在当今社会,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并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喜爱诗歌的人也为数不多, 这在很大程度上放慢了诗歌发展的脚步, 但是诗歌这种文学样式, 之所以能够存在, 是因为它有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只不过在商业化和物质化的熏陶下, 现代诗歌在走向没落。而在俄罗斯, 那个叫白银时代的年代, 一大批诗歌爱好者, 他们将陈旧的、没有生命力的诗歌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他们用干净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字, 把诗歌这一文学样式推到了顶峰, 从那之后, 不同国界不同民族的诗歌爱好者, 都朝着俄罗斯的方向顶礼膜拜, 但是在百年之后的今天, 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中国、在世界, 诗歌都不再如往昔般辉煌。

首先, 我们来看一首来自于白银时代马雅可夫斯基的诗:

再过一小时, 你们这些松弛浮肿的脂肪

就要离去, 纷纷钻进空寂的小巷,

我向你们打开诗歌的宝匣,

我呀是浪子, 那无价词语的挥霍者。

喂, 你这个男人, 胡子上粘着洋白菜,

不知在何处吃剩的白菜汤;

喂, 你这个女人, 脸皮涂成了驴蛋,

如同一只牡蛎在食物的贝壳中躲藏。 (节选)

这首叫做《拿去吧》, 作者在这篇诗歌中, 用风趣的语言和直白的话语, 将这个社会的低级趣味、商业化打击的一文不值。这首诗是马雅可夫斯基当着众多报纸、杂志社和商家们的面, 当众朗读出来的, 可以想象, 如此纰漏直白又生动形象的诗句, 在当时的场景下会产生多么紧张的氛围, 但是雅可夫斯基并不畏惧, 因为他理想中的文学, 就是不关乎任何外界的因素的。此外, 在这首诗中, 我们也不难发现, 他对男人女人的描写是那么的惟妙惟肖, 而且语言简单不冗余, 读起来, 给读者一种深深的震慑力, 想必当时在场的人大都也被这诗歌的强大所震撼了吧。

不单单是马雅可夫斯基有这样伟大的本领, 在白银时代还有很优秀的诗人也都异常出色, 当然曼德里施塔姆是不可不提的一位诗人, 他的诗歌就是他自身特点的总结, 他有着凡人所不曾拥有的想象力, 诗句看似平淡无奇却内含深意, 他借用丰富的想象力, 去放心自己心中的梦想, 而他对这个社会和世界却有着不能缓和的怀疑:

不, 我不是任何人的同时代人,

那样的荣耀没沾过我身。

哦, 一个同名者与我多么地矛盾,

时而非我, 时而是他人

不, 我不是任何人的同时代人,

那样的荣耀没沾过我身。

哦, 一个同名者与我多么地矛盾,

时而非我, 时而是他人。 (节选)

此外, 曼德里施塔姆还是一位有着坚强性格的诗人, 他不会向任何强大势力屈头, 所以在他的诗中, 有“我能够解放那一颗灵魂, 将外在的桎梏砸碎”的诗句, 可见, 白银时代的诗人都是多么的不可摧毁。

白银时代的另一位诗人索洛古勃, 也是一位十分有影响力的人物, 他像中国的艾青, 具有朴实、明朗而又神秘的性格, 在他的诗作中他充分的表现出:幻想与想象是他写作的源动力, 更是他想达到的终极目标。在白银时代的诗歌中, 我们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作家和作品, 它们种类繁多, 却丝毫没有拥挤之势, 因为各家所成终不相同, 只会让那时的俄罗斯诗坛更加异彩纷呈。

但当面临我们所处时代的诗歌时, 却不禁深感寒心。现在的诗歌, 己经没有了俄国白银时代诗歌的清澈与纯洁, 而是被越来越深的物质气息所腐蚀;现在的诗歌不再拥有广阔的胸怀, 而是更加功利的有目的性的创作;诗歌的题材方面, 也不如以前的范围广了, 而是方向单一, 没有想象力, 缺乏感染力。有评论家说, 诗歌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广延性和时代性的产物, 但是在现在日益前进的社会生活下, 现代的诗歌却走向没落, 实在不能让读者接受。

二、真正的心灵诉说, 打破虚假

诗歌本就是心灵的反映, 灵魂的窗户, 但是在物质发展迅速的今天, 诗歌早己没有不如从前在读者心目的地位, 他不再是灵魂的象征, 是物质在统治诗歌, 诗歌早己没有精神的支撑, 我们不再为诗歌所沉醉, 因为是社会的现实, 教会我们:诗歌也在变异, 变异后的诗歌不再适合我们驻留, 它只是商业化社会的后遗症而己。其实, 真正的诗歌, 虽然短小, 却是包涵着无限可能性、启发性的载体, 就算是结构颇为复杂的《荒原》也并不冗杂, 只是在内容和意义上, 显得更沉重、结实, 而不空泛, 这才是真正的诗歌, 是符合时代性、阶级性和社会性的心灵读物。在此, 有两位诗人, 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一位是信仰宗教的女诗人吉皮乌斯, 她在她的诗中写道:

而为这虚幻的许诺我已无泪可流,

我追求的东西呀这世界上没有。

我不知道该反抗还是该屈挠,

我既没有勇气死, 也没有勇气生

上帝离我很近——我却不能祈祷,

我渴望去爱——又不能付出爱情。

这是女诗人内心的独白, 她用她的诗句, 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苦楚与挣扎, 这是一个没有受世界污染的作品, 仿佛她生活的世界里没有任何附庸, 她只是在向世人来说出自己内心的渴望, 以期获得心灵的释放。在另一位白银时期的代表诗人谢维里亚宁那里, 他同样用诗歌在表述着自己的情思, 他认为人们的相遇便是为了分离;建立誓言, 是因为有人在背叛信任。这样一种相悖离的思想, 是谢维里亚宁奇异的思想跳跃, 虽然不能被大部读者所接受, 但是, 这是一种真正的诗歌, 没有矫饰的清静的诉说。

白银时代诗歌己经一去不复返了, 但是在百年之后的今天, 我们却不能用一个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今天被物质化了的诗歌, 因为诗歌在现代的摧生下, 己开始向恶性方向发展:没有新奇的创意、大胆的想象、语言没有蕴味、找不到时代的契合点等等这些现象还依然存在着, 诗歌像小说等其他文体一样, 是有一定意义的承载力的, 但如果它承受了本承受不了的东西, 那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了, 现在有的学者认为, 诗歌出现今天的境地, 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种文体所承受的内涵太过随意, 没有确定性, 但是如果在诗歌轻松的演绎之下, 用沉重的说教来灌输它, 这也是不合适宜的, 总之看到这些弊病, 我们或许可以理解, 现代的诗歌为何在大众眼中如此不堪一击, 因为它己经没有了向上的生命力, 这不是某一个诗人就可以拯救的了的, 因为这些需要一代或是几代人共同的努力才可以有会实现。

总而言之, 属于俄罗斯民族的白银时代己经越走越远, 那个时代的诗人所付出的努力, 让后来越来越多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受益。但是属于俄罗斯民族诗歌的完美节奏却也离我们远去, 这或许可以看作是文学的悲哀, 其实诗歌随着社会而改良并没有错, 因为事物都是在发展的, 诗歌也不例外, 只是, 在发展的过程中, 它没有把握好度, 而致使自己远离了正常的轨道, 将诗歌排除在了读者的范围之外, 让读者和社会都对诗歌不能予以接受。不管怎样, 俄国白银时代的伟大功绩, 是我们不可抵毁的, 我们只能在现在诗歌的基础上, 回忆改进的步伐, 让我们离那个辉煌的时代不至于太过遥远。

参考文献

[1]何雪梅.论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5.

[2]“白银时代”诗歌选登[J].俄罗斯文艺, 1996, 4.

[3]郑体武.《俄国现代派诗选》译后记[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 1992, 3.

[4]顾蕴璞.俄国现代派诗歌的复归[J].国外文学, 1990, 1.

俄罗斯的中国式现代化 篇8

俄罗斯农业资源丰富,拥有全球10%的可耕地(约4亿公顷),其中优良肥沃的黑土占世界黑土的55%。俄罗斯人均可耕地为0.85公顷,位列全球人均可耕地面积的前五位,超出全球平均水平4倍。但受气候和地理因素的限制,俄罗斯农业活动的范围大约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9%,其中约60%用于农作物生产,剩余的大部分为牧场和草地。

2011年,俄罗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4357.2万公顷,占总种植面积的56.84%。由于俄罗斯粮食的消费结构以小麦为主,小麦的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其他粮食作物中,黑麦、燕麦和黍2011年产量下降超过50%,分别为1999年的35.7%、57.1%和51.3%,荞麦和水稻的产量较不稳定,玉米的产量则保持了加快增长势头(见表1)。

2012年俄罗斯粮食产量下降为7040万吨,主要原因是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2012年,其他主要农作物产量也有所下降,向日葵产量下降了18%,甜菜和马铃薯产量分别下降了9.7%和10.1%。2013年,俄罗斯粮食产量9240万吨,比2012年增长30.3%,2014年俄罗斯粮食产量超过9500万吨。

(单位:百万吨)

数据来源:俄罗斯联邦统计局

2012年俄罗斯肉类和家禽的产量1122万吨,比2008年增长83.9%。在肉类和家禽产品产量实现稳步快速增长的同时,牛奶以及鸡蛋产量略有起伏,增长较为缓慢,2008-2012年,俄罗斯国内的牛奶产量在3200万吨左右浮动,2010年以后鸡蛋产量基本保持在405亿个左右 (见表2)。

数据来源:俄罗斯联邦统计局

2014年俄农产品出口额达189亿美元,同比增长16.5%,创下历史纪录,主要是由于小麦(增幅60.4%)、大麦(72.5%)和植物油(22.5%)的出口量大幅提高。

从2001年起,俄罗斯从粮食纯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出口量逐年增加 (2010年除外),2001年谷物出口为271万吨,2012年增至2106万吨。2001年粮食出口金额为3亿美元,2012年粮食出口金额达45亿美元。俄罗斯粮食出口主要是小麦和大麦,目前,俄罗斯是粮食出口大国,在国际市场中占有重要位置。

俄罗斯虽然是粮食生产、出口大国,但其畜牧业并不发达,国内生产一直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每年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2000年俄罗斯农产品进口额为30亿美元, 2008年增至80亿美元,2014年397亿美元,比2013年下降了8%,这与2014年俄罗斯全面禁止从制裁俄罗斯的国家进口农产品有关。农产品进口商品中,主要是肉类、水果、蔬菜,进口来源地主要是欧盟、巴西、美国和中国。俄罗斯每年从国外进口各种肉类商品约280万吨,蔬菜约270万吨,水果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二、俄罗斯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自然环境差异大,可耕地分布不均

俄罗斯有8个生物地理分布区和54个生态区,70% 的领土被认为是有风险的农业地区。由于以旱地栽培为主,不利的气候条件限制了俄罗斯可用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永久冻土地区达到11亿公顷,相当于整个国土面积的60%,只有大约7亿公顷可被作为农业用地,然而能生产的农业用地仅相当于总土地的13%。

土地地区分布不均且土壤腐蚀严重、土质退化。不同地区的可耕地在土地总量中的占比从5%到10%不等。可耕地主要位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南西伯利亚部分、草原和树林草原交汇区以及南部的森林地区。相当数量的可耕地和干草区集中在俄罗斯欧洲部分的黑土带和北部的树林草原交汇地区。

此外,俄罗斯自然灾害频发。2010年的大干旱造成俄罗斯农业的大幅减产。但俄罗斯人均可耕地面积很高,约为0.9公顷。总体来说,俄罗斯昼夜温差大热量不足、农作物生长期短、降水量不足等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是阻碍俄罗斯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农业政策效果不理想

2007年7月,俄罗斯颁布了 《2008-2012年农业发展、农产品市场调节、农村发展规划》,这是俄罗斯颁布的第一个农业发展规划,并规定每五年出台一个新的农业规划。此后,俄罗斯农业实现了该规划2008、2009两年的发展目标。(见表3)。

(单位:%)

由表3可知,农业中实际资本投资落后于五年计划中设定的指数。同时2010、2011年农业投资将仍然低于目标值。可见,尽管2008-2012年俄罗斯农业规划虽然制定了具体的完成目标,但是由于政府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自然灾害等原因,农业政策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2012年7月俄政府提出《2013-2020国家农业发展计划》,最主要的目标是把政府支持由利率津贴转移到对农民更加直接的支持,以达到提高农民生产效率和收入。 另一个俄罗斯国家农业发展计划的优先领域是改良土壤。但是,最新《2013-2020国家农业发展计划》仅仅在纲要中规定了各级政府在农业发展资金投入所应该承担的比例,没有推出切实可行的实行措施,农业发展战略规划还只是停留在政府战略层面。

(三)农业科研人员流失,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俄罗斯拥有强大的农业科研力量,几乎境内各地都建立了与农业相关的科研机构,据统计,俄罗斯国内拥有各类农业单位374个,各类试验教学基地528个,共9.4万名农业技术人员。俄境内农产品中大概有3200多个品种是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

俄罗斯在作物遗传育种、土壤保护、植物保护、生物技术和畜牧业生产技术等领域,处于世界科技领先地位。 如在作物遗传育种方面,俄罗斯培育出世界上超高产黑加仑品种;乌拉尔农业科学所培育出超高产、早熟、抗旱、 抗疫病马铃薯品种;巴什基尔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培育出高产冬小麦品种;俄罗斯大豆研究所培育出大豆新品种。然而,近年来俄罗斯农业科研人员数量却呈下降趋势,主要是从事农业科研人员收入相对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收入偏低,直接导致农业科研从业人员流失严重,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俄罗斯农业技术研发投入的资金不足,推动最新农业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不够,没能实现以科技促进农业发展和用农业发展成果反向支持农业科技研发之间的良性循环。

(四)农业劳动力严重匮乏

2008年以来,俄罗斯农村人口和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呈下降态势,农村人口减少数量大大超过城市。2008— 2012年,俄罗斯农村人口数量由3820万降为3730万,俄罗斯经济活动中农业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10%、9.8%、 10%、9.9%、9.7%。相对其他经济活动中从业人数来说,农业从业人员占比过低,农业劳动力明显不足。

三、加强黑龙江省对俄现代农业合作的对策建议

根据黑龙江省全面加强对俄全方位合作的要求,结合《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应把对俄农业合作纳入重要位置,加快推进对俄现代农业合作,扩大对俄农业投资和技术合作,为确保中俄两国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

(一)打造对俄农业技术合作平台

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确保中俄粮食安全的关键要素之一。建议双方建立高水准的对俄农业技术合作平台,通过与俄方政府、 企业多层次的磋商、对接和交流,推进对俄农业技术合作,为双方农业科研部门、农业企业提升技术合作层次, 共同推进农业技术领域的务实合作服务。根据双方农业企业发展要求,定期组织企业互访、技术合作洽谈活动; 推动双方农业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与俄罗斯中小企业联合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双方农业企业推介技术合作伙伴。

(二)加快发展生产全产业链经济

大力吸引国际优良投资,着力打造现代化跨国大型农牧企业集团,同时依托国际跨国集团的品牌、资本、营销、渠道和国际化专业化团队优势,建立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和农业旅游上的合作,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高企业效益,大力推进对俄现代农业合作。

(三)打造对俄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应把对俄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作为大力发展对俄农业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加快对俄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步伐。以省内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玉米、大豆、肉牛、生猪、果蔬、饲料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条。充分利用俄罗斯肉类产品进口需求转向中国的有利时机,推动以肉牛、生猪为主的农副产品对俄出口,有效带动哈尔滨市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

(四)扩大境内外农业园区规模

俄罗斯的中国式现代化 篇9

一、《教师职业标准》的制定背景

(一) 新学校, 新教师

2010年2月, 俄总统Д·梅德韦杰夫签署了基础教育现代化战略性方案《我们的新学校》。所谓“新学校”, 是指向所有儿童开放的“全纳性”学校, 它将保障包括孤儿、流浪儿童、生活困难儿童及健康问题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顺利社会化。它要求根据儿童成长特征组织个别化教育活动,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培养他们搜索信息、表达思想、提出倡议、做出决定、相互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同时教授学生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新知识、确定目标、提出意见、丰富理论等。[1]因此, 在“新学校”里, 面对新学生和新事物, 接受和理解他们成为了“新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

随着“新学校”方案的实施, 2010年9月, 俄政府发布1507令《批准2011~2015年改革普通教育举措计划》, 要求2011~2013年间逐步实施“第二代”基础教育的联邦教育标准。[2]新标准提出了改善教育环境、创造优质教育的总体要求, 并针对“新学校”提出了相关的系列新术语:“跨科目教学”, 即破除原来单一科目框架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的传统,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思考;“教科书系统”, 即设计一套系列教材, 一个题目同时在多科目教材中出现, 旨在让学生更易于掌握学科知识、领悟学科间知识的贯通性, 形成综合性的世界观及发展跨学科的学习技巧;“单独设计”, 即在教师指导下, 围绕一个主题在一门或几门科目范围内, 让学生独自探究。[3]显然, 新的联邦教育标准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

(二) 解放教师, 推动发展

俄教育界认为, 现代教师必须具有预备性、主动性及学习性的品质, 因而新型职业标准不同以往的重要之处便是解放教师, 即“新教师”应摆脱繁琐的规定、职务评定、旧大纲的束缚等, 将注意力转移到直接与儿童相关的工作层面上来, 以符合时代的要求。[4]获得自由空间的教师要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负责, 为自身的职业水平提出要求, 并做出评估。换言之, 教师资格的评价将由外在性转为内在性, 教师由评价客体转为评价主体, 以确保其职业水平全面、协调的发展, 从而真正激发教师的创造力。

毫无疑问, 《教师职业标准》的制定标志着俄罗斯构建现代教师队伍的工作迈入新的起点, 体现了俄罗斯基础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意志。

二、《教师职业标准》的内容体系

《教师职业标准》共由四部分组成:第一是概论, 明确了《教师职业标准》适用范围为学前、小学、初高中教育机构的教师职业活动, 以及按照普通教育大纲提供教育服务的基本宗旨。第二是教师综合职业活动种类, 包括基础教育教师工作的两大板块:其一是实现教育活动过程的教学、培育、发展三个职能范畴;其二是实现各阶段普通教育大纲 (暂不含学前教育) , 以及数学和俄语科目教学的职能领域。第三是综合职能特性, 即对第二部分教师综合职能活动中培育者与教师职能规范的具体诠释, 包括工作活动、必备技能和必备知识。第四是研制说明, 指明研制者为莫斯科市教育心理学大学和莫斯科第109教育机构。

(一) 组织教育过程的职能规范[5]

1. 教学工作的要求

《教师职业标准》规定:工作活动———依据基础教育各阶段联邦教育标准开展职业活动;创造安全与舒适的教育环境、设计和实现学校发展计划, 以及教育大纲的课程教学计划与课堂教学;系统分析教学方法的学科效应, 形成自己的教学动机、多元教学行为特别是信息技术技巧;评价学生对大纲的掌握。

必备技能———掌握包括课外教学、实验及野外实习设计等教学法;能运用多元教学方法教授包括有特殊需求、才华优异的、俄语为非母语的或有健康缺陷的所有学生, 并验证实施成效。根据现实或虚拟环境中个性发展与行为规律设计运用现代心理教育工艺;能依据学校、居住点、区域历史文化的不同特点组织教学、游戏、艺术文化休闲等活动。

必备知识———包括了解联邦教育标准与普通教育大纲, 所授学科在世界文化与科学中的历史发展与地位;教育大纲中所授科目的教学法、教学效果达成途径及评价方法;教授法与行为原则、现代教育工艺种类与方法;联邦教育体系中儿童与年青人教育优先发展权的各规章条例和劳动法;儿童与年轻人教学与培育法令。其中, “依据学生学习能力以多种检查方式客观评价其对知识的掌握”, 是教学的工作活动与必备技能的共同要求。

2. 培育工作的要求

《教师职业标准》规定:工作活动———制定和实现培育大纲, 并根据学生特点确定培育目标;在课内外采用多元互补的现代培育方法;根据学校规章条例制定学生行为准则;帮助学生组织自我管理活动, 监控学生行为以保障安全教育环境, 设计有利于发展儿童情感与价值观的场景和事件;创造和支持学校文化生活;借助家长的建设性力量帮助家庭解决儿童的培育问题。

必备技能———能依据儿童文化背景、性别、年龄等特点差异设计培育活动;探究知识和信息的价值, 并重视学生的理解与感受;掌握开展观光、行军、探险等活动的方法。分析小组学习的实况, 营造儿童友好互助的氛围;吸引学生参加培育过程中的组织管理, 启发求知欲;同儿童交往, 理解他们, 肯定其优点, 维护其信誉与利益, 援助陷入冲突和不良状态的儿童;创建家长及教工参与的学习小组 (教室、分组、协会) , 与其他教工及专家合作解决培育问题。

必备知识———了解教育法规和联邦教育标准、学科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培育方法与行为原则及现代教育工艺种类, 等等。

此外, 教学工作与培育工作的必备知识都要求知晓:教育体制的历史、规律、理论、创建原则及功能, 教育在人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多元文化教育的心理教学法;儿童互联网行为规律、年龄发展规律、发展阶段与危机, 儿童社会化指向特征及可能性偏常行为及其心理诊断;儿童权利法。

3. 发展工作的要求

《教师职业标准》规定:工作活动———观察并解决学生个性与行为发展的相关问题;针对不同背景 (天赋、弱势、移民、孤儿、生活困难) 和需要特殊教育条件的儿童, 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技术及发展矫正的专门技术与方法;必要时与心理、医疗及教育专家合作, 开展援助。与家长及专家共同设计和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大纲;形成综合教学行为, 比如利用社会榜样的影响力, 进行行为价值探讨, 开辟虚拟空间及使用互联网技巧等。筹划和评价学校教育空间的心理安全与舒适度, 实践防治暴力大纲;形成调控学生行为与活动的机制;设计诊断评估学生发展水平的指标与方法。

必备技能———考虑学生个性与年龄特点设计并实现个别化发展的教育计划;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行为特点、心理状态、身心状况提供援助;形成跨科目教学能力及其效果评估。工作实践中运用文化、行为和发展的心理教育方法;与心理专家等共同实现教育大纲的心理指导要求, 设计学生个性心理教育评价指标并监测其个性特点。掌握心理、儿童缺陷、言语矫正的专业知识;掌握诊断学生个性特征的心理学方法, 正确划分儿童和成年人界限。

必备知识———知晓并掌握教育过程组织理论;儿童个性发展特征及规律、心理发展阶段与危机及其社会心理特征;考察儿童发展特征的理论与技术;心理诊断基础与儿童发展偏差诊断的理论及技术;能划分儿童、少年与成年人界限;与家长有效性合作, 正确处理儿童与家庭成员关系。

另外, 培育工作和发展工作的必备技能均要求发展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性及创造性, 形成公民立场、劳动与生活能力、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 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环境中的积极心态、宽容品质及行为技巧。

(二) 实施教育大纲的职能规范[6]

1. 实现小学普通教育大纲的要求

《教师职业标准》规定小学教师的职能内容是:工作活动———根据一年级学生从游戏向教学活动过渡的特征, 以及个人发展的背景特点, 按照联邦教育标准筹划设计教育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态度。依据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差异、性别特点及教学活动中发展进程, 客观评估其成绩与能力, 以此修改教学计划。从小学四年级开始采取措施让学生适应初中阶段的教学和培育活动;教学行为注重跨科目教学、教学多元化,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初中教育大纲新要求的能力。

必备技能———观察教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回应儿童的需求;根据学生认知与个性发展水平确定个别或集体化的教学任务 (认知, 实践, 游戏) ;依照科目、跨科目、个别化的不同教育要求, 与家长、教师及心理专家合作制定和调整对学生的个别化教育途径。

必备知识———掌握现代教育制度的小学教学、培育和发展理论;联邦教育标准与普通教育大纲;小学教学教育任务, 教学和培育过程的教育工艺、教学法和综合性活动法;自然、社会、人类、技术的系统知识。

2. 实现初高中普通教育大纲的要求

《教师职业标准》规定中学教师的职能内容是:工作活动——形成多元文化观, 知晓各国对所授科目的教学状况, 分析学生实际情况以确定教学和发展方法;与学生、家长及教学过程参与者 (心理学、儿童缺陷学、教学法的专家) 确定“最近发展区”, 设计和实现个别化的教育途径及发展大纲。依据大纲为班级、小组或个别学生 (有单独需求的或能力杰出的) 设计专门教学过程;使用专门语言教学大纲 (对外俄语) 并提升语言文化, 发展多元文化交往技巧;组织校内外数学奥林匹克赛、研讨会、教学和语言游戏竞赛等;与学生共用外文信息资源、翻译和发音工具。

必备技能———能运用信息、数码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能依据教育和心理学最新成果、年龄心理学、学校卫生学、信息技术、教学法开展教学;按照教育大纲设计教学计划实现教学过程;能根据联邦教育标准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 使用科目教学的各种形式与方法, 安排学生独立学习, 开展探究活动, 设计和实现问题教学, 与学生讨论时事, 促进科目教学与现实相结合;能熟练使用文本编辑程序、电子图表、电子邮箱、浏览器等, 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电子文件、电子教室、日志及学生手册等监查与评估教育过程;掌握与学生交流的方法与技巧, 与各年级学生、家长、教工建立联系;掌握诊断冲突的技术与方法, 并预防和解决冲突。

必备知识———知晓教学组织相关理论;教科书与大纲;教育体系管理、教学与培育理论与方法、教学设备使用;学生年龄阶段特征, 现代教育工艺与实现学生发展;多元文化与发展性教学工艺;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

除上述职能要求外, 《教师职业标准》将遵守法律、道德、伦理准则和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职业的基本资格要求, 同时规定被法院取消教育活动权利的、犯罪人员、无行为能力者以及特别规定的病患者, 不得从事教师职业。

3. 实现数学和俄语科目教学的要求[7]

基于数学和俄语科目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并且它们是中学毕业的国家统考科目, 因此《教师职业标准》还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职能规范。

(1) 数学教学领域

《教师职业标准》规定数学教师的职能内容包括:工作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及推理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模式及其过程, 掌握数学和信息学知识、技能、技巧, 构建思维模型;能运用现代教学原则构建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物质与信息教育空间, 培养学生独立运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信息教育技术, 提供并运用其他教育机构的补充信息, 深化数学教学空间。帮助学生学会数学论证的方法, 使用数学模型 (数学公式、几何布置、算法) 来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案, 以及预测后果;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形成积极态度;协助学生参加数学奥林匹克赛、探究活动、棋赛、研讨会和智商竞赛。培养学生形成高度的学习动机以发展其数学能力;与其他数学教师乃至信息、物理、经济、语言等学科教师合作, 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的主动性;给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布置任务, 组织小组学习、选修课等;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任务的能力, 并尊重其劳动成果;尊重学生的智力差异, 引导学生互相积极认同;与学生探讨有关数学的职业与专业, 形成对数学知识适用性的认知。

必备技能———具有与学生一同构建逻辑推理的能力;具有在数学及其他背景下理解学生的推论, 分析推论是否正确及其原因的能力;能引导学生形成数学精确性观念, 鼓励学生的多元化解题思路及掌握数学精确值与近似值的划分证据;能完成本阶段的教学任务, 与学生一起解决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能解算国家级数学奥林匹克赛题目;能安排实验、规律及证据探索等探究性教学;掌握数学相关软件, 如直观数据、过程图、几何项目、数字与符号计算、数据统计、实验数据的概率学和信息学处理以及熟练输入数学文本;能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并修正;指导未能完全掌握的学生, 如有需要引入助教或其他教师援助;能与学生共同运用数学文本及其分析、分类、改组的方法与手段;能与学生共同分析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工具 (动态图表) 等;确保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中的交流、理解基本术语及练习的意义;关注期刊、信息资源, 帮助学生了解数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就数学文化与家长、社区进行交流。

必备知识———掌握数学基本理论、现代数学发展方向、数学教学法理论;掌握多种数学文献, 帮助学生认知文献的数学元素;掌握针对俄文为非母语学生的专门数学教授方法与信息资源运用。

(2) 俄语教学领域

《教师职业标准》规定俄语教师的职能内容包括:工作活动———掌握分析、分类、改组、变换, 比较信息以提取所需内容与理解方法;与学生共同探讨语言变化及社会反应, 形成“语言变化”敏感性;与学生共同运用语言信息以解决认知与实践任务, 了解言语科学研究与民间方法的区别。进行语言文化交流, 组织口语和书面讨论;为学生拓展交流空间;鼓励学生演讲, 参与各种研讨会、论坛会和网络座谈会;促使学生关注时事和信息, 分析其结构、语言运用与描写方法;与学生共同讨论文学、科学、新闻、诉讼、优秀广告作品;鼓励学生独立或集体进行文学创作、戏剧表演、动画片和录像片制作;规划学校报社杂志、电视、广播、戏剧设计、纪录片剧本等活动,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书面语、口语及现代标准俄语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援引文献、对比、与作者对话的文化, 树立学生反盗版、反剽窃的意识。

必备技能———掌握对俄语为非母语的学生的教授方法;掌握健康问题儿童的言语矫正方法;对反映区域文化历史发展特点的语言现象及学生母语给以积极态度;鼓励学生交流。以审美视角评价现实生活中的互联网、亚文化、大众媒体等语言现象;明确方言与国语的差异, 就形成标准语言文化与家长和社会各界进行常态交流。

必备知识———掌握语言学理论和现代语言学发展趋势、教学法理论、语言标准;标准俄语教学理论、标准发音、词汇与方言的差异, 以及多种语言学文献, 帮助学生认知文献的语言元素。

三、《教师职业标准》的价值取向

(一) 以践行现代教育理念为职能的引领点

转型以来, 在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 俄罗斯始终秉承教育的发展性、民主化、人道化等系列苏俄现代教育理念。这些理念要求教育面向所有个体、公正对待每个学生、承认个性的唯一性, 承认儿童是教育的主体而不是被“修理”的客体;主张教学过程中以个体特点、天赋、潜力为出发点, 针对性地确定多元化的教育大纲、教学计划与方法等, 保障每一个儿童的个性都能得到共同的、更高水平的发展。基于这些理念, 《教师职业标准》在实现教育过程活动中, 要求培育工作模块针对儿童的文化及个性特征的差异开展培育活动, 要求发展工作模块为各类学生制定个别化的发展大纲。同样, 实现教学大纲活动中则提出, 小学要根据学生认知与个性发展水平来组织个别化或班级化的学习活动, 而初高中应按大纲要求来组织不同年龄的小组合作学习, 并为有单独需求的、有天赋的学生专门设计教学过程等。这一系列职能范畴充分凸显了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实践者角色, 同时体现了《教师职业标准》将其作为教师职能要求的价值取向。

(二) 以凸显教育教学技能为职能的着力点

扎实的教师实践能力是实现基础教育目标的坚实后盾, 也是各国制定教师职业标准所遵循的核心准则。依据新的普通教育大纲, 《教师职业标准》各职能范畴中均提出尊重与激励学生、交流协作、注重心理咨询、个性化教育等多元教学方式等现代教师的职能元素。概括而言, 它要求教师具备基础能力和特殊能力两个方面。前者是指“科目教学”活动应掌握的技能特性, 如创造性地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运用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获得新知识、掌握关键概念、形成科学思维能力等学科学习技能;同时在“跨科目教学”中掌握科目间知识整合、教学秩序、交流合作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关键能力。后者体现为积极与家长、同仁、社会合作伙伴互动, 组织教学团队、共同进行教学设计及社会活动, 发掘和利用区域文化来组织教育活动, 独立地或与其他教师配合同所有学生共同学习, 如心理、医疗、教育等领域专家合作给学生提供援助, 特别是运用心理辅导方法,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育。[8]

(三) 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职能的落脚点

《教师职业标准》将教师职能水平与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是其一个鲜明的特征。具体而言, 按照“第二代”联邦教育标准对教育大纲实施效果的要求, “标准讨论稿”指出,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以多种的教育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其具体定位为,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激发其对教学和求知的动机, 确立个人的价值取向, 使学生形成基础的公民认同感;[9]初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主动发展能力, 激发其对学习和求知的动机, 形成有意义的人际和社会交往关系、有价值的公民立场、社会实践能力和法制观念, 培养学生确定目标、规划个人发展的能力, 使学生确立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俄罗斯公民认同感。[10,11]因此, 可以认为, 《教师职业标准》是一个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并追求教师职业活动成效的教师职能规范。

参考文献

[1]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и науки РФ. Националь-ная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ая инициатива“Наша новая школа”.[EB/OL]http://xn--80abucjiibhv9a.xn--p1ai/%D0%B4%D0%BE%D0%BA%D1%83%D0%BC%D0%B5%D0%BD%D1%82%D1%8B/1450, 2010-02-04/2011-06-10.

[2]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РФ. О плане действий по модерниза-ции общ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на 2011~2015 годы[EB/OL].archive. government.ru /gov/results /12130 /, 2010 -09 -09 /2014-05-02.

[3]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и науки РФ - Live Journal.ФГОС для начальной школы[EB/OL]. http://mon-ru.livejournal.com/6122.html, 2011-08-25/2014-04-26.

[4][8]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и науки РФ. Общес-твенное обсуждение проекта концепции и содерж -ания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стандарта учителя[EB/OL].http://xn --80abucjiibhv9a.xn --p1ai/% D0% B4% D0%BE% D0% BA% D1% 83% D0% BC% D0% B5% D0% BD%D1%82%D1%8B/3071, 2013-02-15/2014-04-22.

[5][6][7]]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труда и социальной защиты РФ.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ый стандарт Педагог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ая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 в дошкольном, начальном общем, основном общем, среднем обще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 [EB/OL]. http://www.rosmintrud.ru/docs/mintrud/orders/129, 2013-10-18/2014-04-20.

[9]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и науки РФ. Федерал -ьны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й стандарт начального общ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1 -4кл.) [EB/OL].http://xn--80abucjiibhv9a.xn--p1ai/%D0%B4%D0%BE%D0% BA% D1% 83% D0% BC% D0% B5% D0% BD% D1%82%D1%8B/922, 2009-10-06 /2014-05-02.

[10]Федеральны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й стандарт основного общ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5 -9 кл.) [EB/OL]. http://xn --80abucjiibhv9a.xn --p1ai/% D0%B4% D0% BE% D0% BA% D1% 83% D0% BC% D0% B5%D0%BD%D1%82%D1%8B/938, 2010-12-17 /2014-05-02.

俄罗斯的中国式现代化 篇10

自从2004年中兴的四驱皮卡驶入俄罗斯的大门后, 吉利、奇瑞、长城等中国汽车也相继进入俄罗斯。从此, 俄罗斯成为了中国汽车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 2008年金融海啸遏制了中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遭遇“滑铁卢”, 整体销量下降。中国品牌汽车在2009年11月整体销量只有1118辆, 仅占俄罗斯用车销售量的1%。2010年后, 中国汽车出口在俄罗斯市场开始恢复平稳增长的趋势。2010年1~10月, 长城汽车在俄罗斯销量同比增长25%, 奇瑞汽车增长109%, 力帆汽车增长136%。2012年4月, 俄罗斯是中国汽车整车出口最多的国家, 总金额达8, 644万美元。

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后, 俄罗斯之所以仍然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其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方面, 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上具有很大优势, 具体包括了: (1) 车型定位准确。中国企业瞄准了俄罗斯汽车企业竞争力较低的皮卡市场, 使俄罗斯本土企业和外国企业短期内都无法与之竞争。 (2) 价格实惠, 经济实用。物美价廉的中国皮卡、轻卡、小面包车、中低档汽车在俄罗斯都非常受欢迎。 (3) 中国出口汽车到俄罗斯具有地缘优势, 物流成本较低。 (4) 中国政府给予出口汽车企业大量的政策支持。近期商务部、发改委等六部委颁布的《关于促进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了要大力实施汽车产品出口战略, 鼓励自主品牌的汽车产品出口。

另一方面, 俄罗斯汽车市场环境有利于中国汽车出口。首先, 俄罗斯汽车市场需求巨大。根据俄罗斯经贸部统计, 俄罗斯每年大约生产120万辆汽车, 无法满足逐年增长的国内需求, 只能依赖进口。其次, 2011年12月, 俄罗斯终于叩开世界贸易组织 (WTO) 的大门。根据WTO协议, 俄罗斯三年内必须将进口汽车的关税从30%降到25%, 第四年每年下降2.5%, 一直到2019年降至15%。这无疑更有利于中国企业的汽车出口。

二、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存在的问题

(一) 中国的贸易方式不受俄罗斯欢迎。

中国汽车目前仍以简单的出口贸易为主, 委托经销商销售产品, 而很少在俄罗斯本地建厂。不少中国汽车企业没有充分了解俄罗斯市场环境, 盲目跟风进入俄罗斯市场, 导致差异性不大、价格相近的出口产品“扎堆”, 与俄罗斯本土汽车企业形成激烈的竞争。同时, 俄罗斯政府不欢迎简单的进出口贸易, 更倾向邀请外国企业来本国建立合资企业, 以学习国外的最新先进技术和带动本国的就业。因此, 俄罗斯已经多次拒绝通过中国汽车企业的项目审批和给予税收优惠。虽然加入WTO后, 俄罗斯无法通过关税来阻碍中国汽车的进口, 但仍可以用非关税壁垒和倾斜性政策来阻击中国汽车进入本国市场。

(二) 中国汽车未达到俄罗斯的安全、环境和售后标准。

无论是安全、环境标准, 还是售后标准, 中国汽车都没有达到俄罗斯的基本要求。首先, 一些中国出口汽车并没有通过俄罗斯的安全技术标准认证, 甚至出现车内没有安全气囊和ABS系统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俄罗斯的质量认证费用较高, 约合人民币100万。这使不少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不肯花钱做此种前期投入。二是中国汽车出口商利用俄罗斯“试出口”的规定向其经销商供货, 成功地规避俄罗斯对汽车技术标准的要求。其次, 环境标准也是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重要难题。俄罗斯近年来不断地提高汽车的环境标准, 要求汽车行业及其产品2006年达到“欧Ⅱ”标准, 2008年达到“欧Ⅲ”标准, 2010年达到“欧Ⅳ”标准, 2014年达到“欧Ⅴ”标准。这给中国企业出口汽车提出挑战。最后, 中国汽车企业在俄罗斯的维修中心很少, 服务不到位, 使其发展乏力。例如中国汽车保修期大多是18个月3万公里, 或者24个月5万公里, 而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汽车保修期最少是3年10万公里。

(三) 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上竞争激烈。

中国汽车企业进入俄罗斯后面临的竞争来自于俄罗斯本土汽车企业、中国汽车同行、以及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汽车企业。俄罗斯本土企业受到中国汽车企业的冲击后发起激烈的反攻。中国汽车企业“同室操戈”现象严重, 在俄罗斯市场上相互压价, 损害自己的品牌, 造成不良竞争。而美国、日本、韩国等汽车企业在俄罗斯经营多年, 拥有核心先进技术, 专门研制俄罗斯版的车辆, 以攻击中国汽车技术落后的“软肋”。

三、中国汽车企业的对策

(一) 投资方式多元化, 合理规避贸易壁垒。

单一出口的贸易形式被证明是不受到东道国俄罗斯欢迎的, 容易遭遇到各种类型的贸易壁垒。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应该寻找更加合适长期发展的多元化的贸易形式, 例如选择在俄罗斯进行直接投资建厂、与俄罗斯本土企业合作组装汽车、与本土企业合作完善售后服务等。多元化的投资贸易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能够规避俄罗斯当前的贸易壁垒。

(二) 调研市场需求, 提高产品质量, 完善售后服务。

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汽车的质量和售后服务要求越来越高, 而价格在慢慢退居次要地位。这要求中国企业充分做好调研工作, 满足变化的市场需求, 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中国汽车企业要严把质量关, 杜绝假冒伪劣产品, 以免毁掉中国汽车的品牌, 失去已经拥有的市场。其次, 针对俄罗斯不断提高环境标准, 中国汽车应当做好准备, 不要盲目地向俄罗斯进口高排量的汽车。最后, 中国汽车企业要建立配套的售后维修服务, 培训高素质的维修工人, 提高维修质量和速度, 及时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真正在俄罗斯站稳脚跟。

(三) 树立民族品牌, 提高核心技术, 努力在竞争中占优势地位。

中国汽车要在俄罗斯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加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力度, 努力提高核心技术, 避免在俄罗斯打“价格战”。第二, 树立自己的品牌, 改变人们心中对中国汽车的“廉价”形象, 以技术为核心, 制造高品质的汽车。加大对本品牌汽车的销售宣传力度, 提高销售人员的积极性, 努力扩大汽车品牌的知名度。第三, 在新能源新技术上寻找突破口, 争取超越欧美、日韩等国的汽车。例如比亚迪的首款新能源车F3DM是全球首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新能源汽车。这样的新能源汽车能够实现零排放, 完全符合俄罗斯对汽车环境标准的要求。所以加大新能源领域的自主研发力度, 有利于弥补中国汽车自身技术不足的缺点, 在激烈的竞争中占优势地位。

摘要:当前中国汽车出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俄罗斯一直是中国汽车重要的出口国。本文通过介绍当前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的现状, 分析中国汽车出口繁华现象背后存在的种种问题, 来探讨中国企业如何采取有效策略以应对当前的问题。

关键词:汽车出口,俄罗斯,贸易形式,售后标准,核心技术

参考文献

[1].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http://www.autoinfo.gov.cn/autoinfo_cn/index.htm

[2].钟易谋.金融危机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

[3].林深.是什么阻碍了中国车的赴俄之路[J].中国经济论坛, 2007

[4].祝景成.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为何遭遇“滑铁卢”[J].汽车观察, 2008

上一篇:职业特征下一篇:5W1H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