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质量

2024-08-02

输血质量(精选十篇)

输血质量 篇1

产生较高的促进作用, 很多情况下输血治疗是必不可少且无可替代的。但是输血在可以治疗患者同时, 也会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有的情况下还较为严重。为了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必须正视输血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按照相关对策进行合理规避。

1 输血存在的风险

1.1 输血反应

患者所输注的血液或是血液制品所产生意外不良反应, 均可以称作输血反应, 其发生率大约到达1.65%。输血反应可以分成溶血性反应、败血性输血反应、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热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相关性免疫抑制和其他类型的输血反应。

1.2 输血传播疾病

输血传播疾病主要指献血者所捐献血液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经输血导致受血者被感染从而产生疾病, 例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输血属于传播艾滋病病毒主要途径之一。其所具危险性和输血量、输血次数具有正相关性。输血后产生的肝炎, 例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具属于较为多见的输血传播性疾病, 其发生率达到2.4%~27.6%, 往往和输血量、输血次数具有正相关性。孕妇由于输血而出现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情况最容易导致胎儿在宫内有感染症状, 使得胎儿发生畸形, 有的甚至发生死亡情况。骨髓移植患者由于输血出现巨细胞病毒感染症状, 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疟原虫感染会出现无症状疟原虫携带现象, 在输用了此类血液情况下会出现输血后疟疾现象。目前还发现一些和输血安全具有相关性的病毒, 例如TTV病毒、SEN-V病毒、新克-雅氏病毒、SARS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等[1]。

2 输血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制度缺失

目前, 医学水平进步还存在一定范围内的局限性, 例如很多病原体HIV、HBV等在机体中还处于“窗口期”, 即便此状态下供血者进行血液检验显示阴性, 仍然具有输血后出现感染病毒的概率;而且, 因为试剂灵敏度不具有完全准确性, 在检测过程中往往都会有漏检概率出现, 所以, 通常意义上并不存在绝对安全性血液。为了能够尽量减少输血风险,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了临床输血指征, 对于没有必要的输血需要坚决予以杜绝;规定用血机构需要有完善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主要对临床输血所涉及到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 监督管理整个过程, 并对其疗效和质量评估予以负责, 保障输血的安全性、合理性、有效性。在临床应用中, 有一些临床医师未能够充分了解输血风险, 未严格区分输血指征, 亦未准确选取合理的血液成分, 在追求最大经济利益前提下, 往往会发生输入“保险血”、“营养血”和“人情血”等并不合理的输血情况;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通常无法正确履行自身职责, 其监督管理职能并未有效行使。因为不具有较为权威的监督管理机制, 临床工作中用血基本是放任。

2.2 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

在实际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中, 其管理人员通常都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 缺乏高水平合格技术人才。而且有很多医院并未设立专职予以管理的工作人员, 即便设置专职管理工作人员, 大部分也是由于年长、体弱而自其他岗位进行调整来的护理等专业人员, 并不具有较高的临床输血能力及知识水平。因为并不具有专职机构, 且管理人员不具有较高素质, 导致无法将管理职责落实到实际当中, 临床输血技术无法给予科学性、合理性的指导和实施。

2.3 缺乏用血硬件设施

很多的医院血库均未设置专用房屋, 其设备并不充足, 而且部分医院未设立专用储血冰箱, 有的还会直接予以家用冰箱进行储血。输血科 (血库) 在建设中缺乏积极主动性, 致使其发展较为缓慢, 严重落后于卫生部要求, 对临床医学及输血技术发展进步造成了严重影响。

2.4 缺乏严格临床用血管理水平

在临床用血中并不具有规范化, 成分输血具有较大误区, 没用合理的临床用血规划, 未储存血液和血液制品,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医师并未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经常会出现人情输血、安慰输血等现象。致使医院要血大量增加, 而且血站处于被动要求送血状态下[2]。

2.5 缺乏临床用血规范化

缺乏全面严格的输血前交叉配血制度及化验检查措施, 未予以完善的输血结果记录, 输血台账未合理登记, 未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血样采集、保存以及血袋处理, 而且医疗垃圾未按照要求进行处理。

3 输血质量管理及安全对策

因为输血能够使血液直接滴注到人体内, 所以其血液质量需要严格按照规范予以把关。禁止自采血的应用, 需要经血站统一配置供血才可以确保临床输血质量。在临床输血应用管理中, 输血科工作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责任心, 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范予以执行, 保证用血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3.1 抓好血液质量管理

对于输血人员、技术, 所应用药品器材、仪器设备以及时间等均需严格管理。确保基础质量必须要以工作人员所具有质量意识为基础, 将质量教育归纳到单位继续教育当中, 与输血专业理论进行结合性学习应用, 每一袋血均需对患者进行高度负责, 以此态度进行血液输入, 以质量教育为基础, 综合医德教育、法制教育等, 确保工作人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3.2 全面实施无偿献血制度

应采取合理措施自低危人群当中发展无偿献血者, 并吸引健康无偿献血者再次进行献血, 由此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有资料显示, 个人自愿无偿献血具有91.16%的合格率, 集体组织, 75.94%, 家庭亲友互助65.84%, 显示自愿无偿献血者具有更高的血液合格率, 能够确保较高的血液质量。

3.3 保障法律法规应用

临床中, 医务人员不止需要具备较高技术水平, 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一部分差错事故、医患纠纷的出现都是由于医务人员法规观念不强, 而且服务态度较差。确保临床用血的合理性及安全性, 避免出现医患纠纷和差错事故, 医务人员需及时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输血科工作人员需确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应用到工作的每一环节, 将工作中的每项原始记录都进行严格检查并归档备查, 避免出现医疗纠纷[3]。

3.4 提高综合素质

在进行输血工作时, 输血科工作人员在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熟练操作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具备严谨的科学观念, 要求对病人具有高度责任感, 工作中一丝不苟, 具有安全第一的工作理念。所以, 工作人员需持续性的学习了解基础理论以及专业化知识, 工作中善于思考, 对所出现问题予以分析理解, 积累相关经验, 计算掌握新型输血知识, 有效增加自身素质。

3.5 规范临床输血

医院需要设定规范化工作流程。按照规定进行血型鉴定, 交叉配血检测Ig G血型抗体, 检测患者红细胞ABO血型、Rh (D) 血型, 交叉配血。通过合理措施定期对血液进行检测, 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张艳.浅谈临床输血质量管理[J].求医问药, 2012, 10 (4) :23-25.

[2]朱梦伟.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6) :342-343.

输血质量PDCA 篇2

一、策划

1.实施背景

2012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为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临床用血安全管理知识的认识,培养科学合理用血的理念,血库对既往临床用血管理及实施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发现存在的困难与不足。2.临床用血中存在的问题

⑴ 输血质量管理中各部门职责范围不够明确,输血风险控制不到位。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不能真正履行其职责,没有很好地行使监督管理职能。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临床输血工作不够规范,对临床科室的输血管理督导不到位。实际工作中,少部分临床医生对输血风险认识不足,没有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和正确选择血液成分,出现了输“保险血”、“营养血”和“人情血”等不恰当的输血现象; ⑵ 输血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人员中合格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相对短缺。医院未设立专职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管理职责往往难以落实,临床输血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以及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等均难以较好开展。

⑶ 相关硬件设施不足,业务用房面积不足,达不到《四川省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仪器设备配置有所欠缺,未独立设置输血科,输血科建设和发展缓慢,与卫生部要求难相适应。

⑷ 临床用血管理不严,操作不规范。表现为医师用血权限把握不严,临床用血不规范,成分输血存在误区,临床用血计划不落实,临床医生输血适应症把握不严,人情输血、安慰输血时有发生。输血前检查不规范,输血记录单记载不全,无输血管理信息系统等。⑸ 临床科室对用血情况未进行考评分析,临床医师对输血知识更新较慢,对合理用血、输血严重危害知识掌握较少。

3.确定方针和目标并制定计划

调整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二级组织:医院成立由分管院长、医务科长、血库主任、临床各科科主任及相关临床科室主任或专家组成的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输血科成立输血质量管理小组。制定各级组织的

计划目标、工作职责和活动细则。制定并实施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1)落实 《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

(2)输血科为临床提供24小时配血、供血服务,满足临床需要,不得非法自采、自供血。

(3)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根据患者病情和血液中心血液制品种类提出合理用血方案,开展对临床医师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促进临床合理用血。

(4)建立输血质量全程监控,制定、实施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5)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登记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并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参加室间质评。完善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制度。

(6)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告知输血的目的及风险,取得患方的知情同意。

(7)建立手术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疗效评估、记录制度。

二、组织实施计划和目标

1.医院用血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例会,分析总结本季度全院临床用血情况,指导和监督临床科室科学合理用血,部署下一步管理工作。2.依据 《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并按照医院制定的《输血质量检查考核办法》,医务科负责每月对各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进行检

查考核,结果纳入病历质量考核。

附件:医务科对输血临床科室的督导情况:

3.在医院用血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输血科输血质量管理小组负责输血安全的预防及监控,收集、分析临床信息,促进科学合理用血。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质量检查每月至少进行一次,主要检查

各种记录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4.建立输血管理信息系统。

5.每年至少两次对临床医师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三、检查执行情况

针对上一个阶段提出的整改措施,认真检查落实情况。

1.用血委员会指定医务科牵头对运行病历抽查、归档病历专项检查。2.输血科对输血申请单、输血医嘱权限、输血合理性、输血不良反应、血袋回收等进行检查。

3.护理部对标本采集、运送全过程及取血流程进行监管、检查。

四、分析、总结、处理

(一)取得的成效

1.2011年至2014年,医院根据临床输血工作需要对“临床用血委员会”进行了三次人员调整,人员构架对临床用血环节质量的监管和指导作用更有针对性,在临床用血委员会指导下更新并完善了输血制度,制定了急诊用血及抢救用血流程。

2.建立了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评价质量监控表并纳入病历管理,定期分析评价了用血趋势,对不合理输血及各科用血情况进行院内公示。3.对输血不良反应纳入了不良事件上报管理,输血科与临床科室共同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鉴别,由输血科进行追踪反馈。

4.临床医师对合理用血指征掌握更加严格,合理用血率达到100%。输血无效的监管及采取措施已在输血后评价中得到体现。

5.建立了输血管理软件并对漏洞修复,功能优化;储血冰箱更换;

冰箱温度不间断无线网络监测;全自动血型鉴定仪投入使用;输血科改建。

6.输血申请单由手工开单改为电子申请,提高了准确性,规范了填写内容。

7.血液采集流程、配血完成后至护士领取时的血液保存、血液输注完成时限得到规范了。

8.在医院用血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由医务科牵头对临床用血定期检查,不足或缺陷公示在院内网中,引起了临床重视。通过PDCA管理,临床科室输血质量得到较明显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根据我院目前实际情况已设置了血库,隶属检验科管理,但血库缺乏懂临床的输血医师。

2.无偿献血宣传工作有待加强;自体输血技术推广使用不足。3.输血知识培训教育成效有待提高。

4.输血无效及输血严重危害的管理工作仍需加强。

输血质量 篇3

【摘要】目的:探讨输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相应的对策,提高输血质量。方法:分析文献中输血中在的输血反应、输血传播疾病、血液质量管理不善等不安全因素。结果:输血存在着诸多风险。结论输血工作者要严格操作常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输血不安全因素,减少或消除输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输血;存在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53-01

The abstract goal discussion blood transfusion existence's question

CHEN Hong

(Guangyuan City Second People's Hospital,Guangyuan,Sichuan,628017)

【Abstract】 The abstract goal discussion blood transfusion existence's question, and analyz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improves the blood transfusion quality. In the method analysis literature transfuses blood in blood transfusion response, blood transfusion spread disease, blood quality control bad and so on unsafe factor. The result blood transfusion has many risks. The conclusion blood transfusion worker must operate the convention strictly, takes the positive effective measure, the control transfuses blood the unsafe factor, reduces or eliminates the blood transfusion existence the question.

【Keywords】 Blood transfusion; Existence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1输血存在的风险

1.1输血反应患者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导致的任何意外不良反应,称为输血反应,发生率约为1.65%.输血反应可分为溶血性反应、败血性输血反应、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热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相关的免疫抑制及其他输血反应。

1.2输血传播疾病输血传播疾病主要是指献血者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通过输血使受血者感染而引起的疾病,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输血是传播艾滋病病毒的三大途径之一。其危险性与输血量、输血次数呈正相关[1] 。输血后肝炎,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常见的输血传播性疾病,发生率为2.4~27.6%, 常常与输血量、输血次数呈正相关[2]。孕妇因输血而致巨细胞病毒感染最容易使胎儿发生宫内感染,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死亡。骨髓移植患者因输血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死亡率很高。疟原虫感染可产生无症状疟原虫携带状态,当输用这些血液时可发生输血后疟疾。近年又发现一些新的与输血安全相关的病毒,如TTV病毒、SEN-V 病毒、新克- 雅氏病毒、SARS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等[3] 。

2血液质量管理不完善

有的医疗机构中输血指导准则和质量标准控制网络尚未健全,对输血工作质量控制的力度不够,有关规章制度不够完善,输血管理监督检查的组织亦不健全,缺乏科学客观权威的输血工作质量标准等;输血科工作环节多,如果血源管理不当,献血员体检验血有误,采血过程无菌操作不严,配血发血及输血时粗疏等都会影响输血工作的质量与安全;输血科与临床用血单位尚无快捷有效的信息与反馈系统,不了解输血效果;房屋设施、实验仪器设备比较简陋落后,检测方法和试剂不统一;血源管理、血液质量和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混乱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血液检测手段比较落后,临床不合理用血现象严重,用血量每年以7%~10%的速度增长,职业供血者的比例占50%以上,由于多数献血员缺乏医学和输血知识,异地流动或短期内重复交叉献血现象比较严重,使血液质量难以保证。

3减少输血风险的措施

3.1抓好血液质量管理抓好人员、输血技术、药品器材、仪器设备和时间的管理。抓基础质量首先要强化全体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把质量教育纳入单位继续教育之中,要同输血专业理论学习结合机器,讲清对每一袋血都要从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要从质量教育入手,同医德教育、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对血液质量的责任感和严重感。

3.2从低危人群中发展的无偿献血者和吸引健康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是安全输血的重要保障研究发现,个人自愿无偿献血合格率为91.16%; 集体组织无偿献血合格率为75.94%; 家庭亲友互助无偿献血合格率为65.84% ,自愿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合格率最高,质量最好。

3.3临床合理用血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术中尽可能避免血液的丢失,防止不必要的输血。积极开展微创和小切口手术、不用体外循环的冠脉搭桥术等,减少术中出血,尽量少输或不输血。继续积极开展成分输血。

3.4建立健全输血医疗文书输血申请单必须详细填写,方便输血科工作人员了解患者的情况,有时可用来解释患者的某些血清学现象,有利于正确鉴定血型和交叉配血,如有的癌症可暂时引起血型的改变,新生儿由于抗体尚未形成,反定型可能会定不出。输血医疗文书是整个输血过程的真实再现,具有可证明性。

3.5输血前告知输血前告知是避免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对于需输血治疗的患者,经治医师须先以“告知”的形式向患者或其家属详细说明用血的必要性和不良反应。告知内容包括:①溶血反应: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两类;②过敏反应:输血后患者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出现呼吸障碍、休克等;③发热反应: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h,体温升高1℃以上,并以发热、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热率约为2.9%;④输血传播疾病:常见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巨细胞病毒、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等,另外,还有因血液被细菌污染的败血症;⑤签字:患者及亲属不仅有申请同意输血的权利,也有拒绝输血的权利,但如果同意,须在“输血治疗同意书”由患者或家属、经治医师分别签字后施行输血治疗,此同意书归入病案保存。急诊、特殊情况例外。

综上所述,根据输血所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要求输血工作者不仅要严格操作常规,还要把医学知识和卫生法律法规相结合,自觉养成按章办事的约束机制,提高临床的输血质量。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输血不安全因素,减少或消除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7

[2]牛华.HTLV流行病学,遗传学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9,27(2):76

[3]高峰.新出现的输血相关病毒[J].全国输血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3:1-3.

浅议安全输血质量控制 篇4

血液的入库[1]。对中心血站经过严格检验合格的、通过专用的冷藏设备运送到输血科的血液和血液成分, 输血科的工作人员应认真地进行核对, 首先核对血液的品种、血型, 再查看血袋标签是否完整无缺, 最后用肉眼观察血液的质量, 如血袋包装是否完好, 有无破损、渗漏;血液的颜色, 血浆是否呈乳糜状或暗灰色;是否有不明显的气泡、絮状物或粗在颗粒;血浆层与红细胞层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是否出现溶血, 红细胞层的颜色有无异常;有效期等。这些内容都必须认真核对, 常见的血液不合格情况主要是血浆包装袋破损, 血浆严重乳糜状, 或血浆溶化后有絮状物, 血浆的颜色发红有轻度的溶血等。这样的血液成分禁止入库, 也不能发出。

血液的贮存。对于血站送来的血液, 输血科应严格按照血液贮存的条件要求进行贮存。在有效期内保存于专用冷藏冰箱或冷冻冰箱内, 对于冰箱的温度要严格控制并记录, 及时查看冰箱温度显示, 发现不符合贮存温度时及时处理, 保持冰箱运转正常。同时要对贮血冰箱内血液和血液成分的外观进行观察, 发现颜色有异或有溶血时, 要及时进行处理, 不合格的血液不能发出。停电时用备用电源, 一定要保证血液的贮存条件符合要求。同时按照《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每周对贮血冰箱进行一次消毒, 每月进行一次空气培养并记录。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根据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临床实验室管理标准ISO15189的要求, 首先对本实验室的人员结构、环境条件、设备配备进行评估, 编写符合本实验室情况的标准操作规程, 包括检验前程序、检验程序、检验程序的质量保证、检验后程序、结果报告。根据本实验室的标准操作规程, 组织本实验室人员进行学习, 并严格要求本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确保实验的质量合格。同时对本实验室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检验, 不合理的地方及时进行纠正和修改。人员的要求有教育和专业资质、培训和经历以及能力的相关记录, 同时授权人员执行特殊工作任务。实验室应有合理的分配空间, 使得工作质量、质控程序、人员安全和为患者服务不受影响, 应符合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防护要求。输血实验室的设备要具有惟一性标识, 有操作记录和维护校准记录。配血试验的试剂要有合格证, 每天应进行试剂的质量控制, 保障试验结果的可靠。输血实验室应每天进行室内质量控制, 保障各项检验结果的可靠。由于配血试验的各项试验仅是一个定性试验, 到目前还没有标准的室内质控品可供购买, 所以实验室只能根据自身的情况自行制备标准品, 确定自身的室内质控方法。根据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 输血实验室必须进行的试验有:ABO血型的正反定型、RH血型 (D) 的鉴定、不规则抗体的筛查、盐水交叉配血试验、其他递质的配血试验 (抗人球蛋白、酶、聚凝胺等) 。有条件应参加省内的或全国的室间质评活动。

合格血液的发出。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后相合的血液要由医护人员或专业人员再进行核对, 核对的内容有患者信息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病房、床号、患者血型) 和血液信息 (血袋血型、血液条码号、血液品种、血量、血液有效期、交叉配血结果) , 正确无误后, 双方签字后发出, 这也是输血安全质量保障的重要一环。配血后的标本应留冰箱保存7 d, 以备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的查对。

输血信息的反馈。在输血过程中, 如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 应由临床医师或护士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及时进行处理, 并报输血科核查, 并及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输血科备案。输血科应认真调查输血反应原因并记录, 然后给予正确的反应评估报告, 对调查评估结果及采取的纠正措施予以记录。输血完毕后, 应由临床医师对输血疗效进行评估, 并记录入病历。

输血科的质量控制是输血安全的重要保障, 作为输血科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 认真核对和检验, 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大意。

参考文献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制度 篇5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号(或住院号)/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标准输血器进行输血(在病床边进行的最后核对是发现受血者身份弄错,从而防止致死性不配合输血发生的最后机会)。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决不允许将血液长时间地放在室温下或臵

于无温度监控的冰箱中。除手术室、急诊室、监护室外原则上逐袋领取,现输现拿(病房有温度监控冰箱例外)。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献血

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连续进行血液成分输注时,输血器应至少每12小时更换一次(室内温度过高,适当增加更换频率),国外认为连续输注4单位(1单位红细胞450ml全血制备而成)的血液应更换输血器。

5、有多种血液成分需要输注时,应优先输注血小板。输注血小板最

好采用双头输血器,当血小板快要输完时,将30ml左右的生理盐水通过Y型管移入血袋内冲洗,以使粘附在血袋内壁上的血小板

也输注给患者。

6、如果有可能,儿科患者应使用特制的输血器。这种输血器可以使

血液或其成分先流入与输血器相连的一个有刻度的容器中,从而对输入的容量和输入的速度进行准确控制。

7、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尤其是开始输血的15分钟内要慢,不超

过20滴/min,然后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

8、输血的时间限制血液一旦离开正确的贮存条件就有发生细菌繁殖或丧失功能的危险。

8.1、全血或红细胞要求在离开2~6℃的贮存温度后30分钟内开始输

注,一袋血要求4小时内输注完毕(如室温温度过高,则应适当缩短时间)。一袋血4小时内未输注完毕应废弃。

8.2、浓缩血小板收到后尽快输注,要求以患者可以耐受的较快速度

输入,每袋血小板应在20分钟内输注完毕。

8.3、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融化后应尽快输注,要求以患者可以耐

受的较快速度输入。对成年患者来说,200ml新鲜冰冻血浆应在20分钟内输完,一个单位的冷沉淀应在10分钟内输完。

9、血液加温问题一般输血不需加温。如输血量较大,可加温输血的肢体以消除静脉痉挛,一般情况下也不必加温。若有特殊情况,如:成人输血速度大于50ml/kg•h,新生儿溶血病需要换血,患者体内有强冷凝集素,则可遵医嘱给血液加温。加温血液应在专用血液加温器中进行,还要有专人负责操作并严密观察。不得在装有热水的容器中对血液进行加温。如果加温的血液未用则应报

废。

10、加压输血问题加快输血的方法是加压输血,加压输血应采用专门

设计的加压输血器或血泵(按说明书操作)。若没有加压输血设备可选择下列方法之一种:①将血压计袖带围绕血袋,然后打气使袖套充气胀起来,便可起到加压的作用;②把血袋卷起来用手挤压是一种较为简便的加压方法,但血袋内的空气必须很少。

11、输血患者的监测

11.1、应在输血开始前,输血开始时,输血开始后15分钟,输血过

程中每小时,输血结束后4小时对患者进行监测。因为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最常发生于输血开始后的15分钟,故要特别重视这一期间的监测。

11.2、监测指标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体温、脉搏、呼吸速率、血压、体液平衡情况。

12、输血完毕应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

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至少保存一天。

13、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督促经治医师逐项填写《输血不良

输血质量 篇6

[关键词] 输血实验室;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9-0117-01

随着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输血科由以往简单意义上的“血库” ,转变为涉及多个学科、多功能的综合性科室。输血科建设,不只单纯地局限于原有旧的管理方式,而是全方位地建立输血管理体系,纳入整个临床医疗质量的大框架下来进行管理的模式。如何利用现代的循证医学,推动输血医学的持续发展,笔者针对目前输血实验室ISO15189全面质量管理体系(QMS)的构建与实施进行探讨。

1 建立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与必要性

1.1 公民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

因输血导致的医患纠纷呈上升趋势。通过实验室QMS建立起准确的、完善的检验结果程序和原始记录,控制所有关键岗位和环节,可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1.2 对献血者的传染性标志物严格筛检

采供血机构的严格筛检使经血液传播病毒的感染率明显下降,但病毒基因型的变异,窗口期的长短不同,仍存在输血后感染病毒的风险。通过QMS的建立,使实验室的检测过程条理化,降低了实验室的技术性风险。

2 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标准和依据

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ISO15189(2007《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简称ISO15189)、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简称ISO/IEC17025)和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修正案(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 88,简称CLIA 88)[1];ISO15189是针对实验室的专用标准,除了具备ISO17025的所有优点外,其专业性更强,并根据医学实验特点弱化了ISO17025中测量的不确定度、测量、溯源性等要求[2]。按ISO15189的理念进行构建,依据ISO15189标准的同时还必须遵照国家法律法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规范性文件相结合进行受控管理,建立全面完善输血质量管理体系。

3 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架构和要素

QMS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明确的组织结构,规定各级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实验室管理层应负责QMS的策划、实施,输血医学实验室ISO15189的认可从领导层到全员认识、体系策划、都有严格的评审,策划贯穿于整个体系的建立工程中,ISO15189 QMS强调实验室的质量和技术。体系包括组织与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合同的评审等管理要素和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设备及检验前、中、后程序等技术要素。

4 ISO15189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实施

4.1 QMS文件控制和贯标培训

制定形成文件并维护程序,对体系运行的依据性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进行受控:通过质量监控来保证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

4.2 实验室环境和设施、设备

输血实验室应每日监测并记录温度和湿度,配、发血室按二级实验室标准建设,对操作台和储血室每日紫外线消毒1 h,冰箱、桌地面每日用500 mg/L有效氯擦拭,每月进行院内感染学监测。设备应有制造商、型号。对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进行规范性的管理;应对试剂的采购、批号、效期、批检报告严格控制。

4.3 输血检验前、中、后程序

①ISO15189把医学检验全过程分为三个程序。在输血科检验前程序是血样的采集、运送和接收,血样采集是血样由具有执业资格的护士抽取,由专人送至输血科进行接收登记,收到输血申请单和血样时应核对患者信息,血样的采集、交接、保存、处理是受控文件的一部分;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EQA,建立输血相容性室内质控SOP[3]。②输血科根据库存情况和临床用血申请向血站订血,如库存无法满足临床,应与申请医生联系,必要时及时与血站保持联系。③交叉配血相合后,由医护人员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共同核对签字后发出.,检验后过程结果的临床咨询和反馈,输血反应记录程序等。对IQC的失控处理、失控原因等有详细的记录。

4.4 输血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输血实验室应保证输血信息系统(LIS)数据/信息的完整性,输血科通过计算机同步联网后进行血液的入库、出库及掌握血液库存情况,血站同时可了解输血科的血液库存[4];ISO15189要求要有完整的计算机程序手册,能进行数据的检索与存储,对系统的安全性充分保护。

4.5 内部审核、管理评审与持续改进

QMS的运行需要管理层的重视,成立由院领导、科主任等组成的输血管理委员会,组成考核小组,定期对采供血工作或临床输血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决策,反馈输血信息,针对成分输血率、输血申请单、同意书等记录填写的完整情况,不合理用血、输血实验室室内质控等进行考核,并追踪评价整改效果[5]。

5 小结

ISO15189认可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全面细致的工作,使输血管理程序化、规范化,ISO15189不是最终的管理体系,只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实验室认可QMS 后并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 张印则,章昊,孟庆宝,等. 临床输血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其解决方案[J]. 中国输血杂志,2008,2(3):214-215.

[2] 王海宝,庄远,王德清. 输血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2):14-16.

[3] 汪传喜,刘相福. 建立血液监测体系提高输血安全[J]. 现代医院,2006,6(7):128-130.

[4] 罗水仙. 血液科输血过程中的零缺陷管理[J]. 现代医院,2011,11(7):107.

[5] 郭春江. 转变输血观念规避输血风险[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8(4):143-144.

建立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探讨 篇7

1 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一个组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实现这些质量目标的体系。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包括该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组织结构和资源管理、运行的全过程和持续改进过程等[2]。

1.1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依据

我国近十几年来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1998年)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试行) 》 (1999年)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2000年) 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及要求, 血液管理法律体系进一步健全。各项法规实施以来, 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下, 血液管理工作以及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水平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各地对血液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尚存在很大差异, 血液管理工作水平及工作进展尚不均衡。医疗机构对临床输血的管理还相对滞后, 普遍缺乏标准化、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虽然我国尚未颁布医疗机构临床输血质量管理规范性文件, 但应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试行)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性文件, 采用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即ISO9000族标准建立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 规范医疗、护理和输血科技术人员在临床输血中的行为, 控制整个临床输血过程, 使临床输血逐步步入规范化管理[3,4,5]。

1.2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1.2.1 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和准备阶段

该阶段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1) 统一认识、落实责任, 制定工作计划; (2) 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方案; (3) 教育培训; (4) 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 (5) 合理配置资源。

1.2.2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阶段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依据, 由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管理技术规程、记录表单四层文件组成。

1.2.3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阶段, 包括:

(1) 内审员教育培训; (2) 严格按照文件运行并重视运行的检查; (3) 内部审核; (4) 管理评审; (5) 持续改进。

2 ISO质量管理体系简介

2.1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 (ISO成员团体) 组成的非政府性质的世界性联合会, ISO成立于1947年, 经过60多年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 已有来自世界170个国家和地区标准化团体加入ISO。我国于1978年正式加入ISO, 成为正式会员国。

2.2 ISO9000族标准 (简称ISO9000) ISO9000不是一个标准, 而是一族标准的统称。这些标准可帮助组织实施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是质量管理体系通用的要求和指南。它适用于各行各业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组织, 可以促进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和完善, 在行业中提高竞争力。因此, ISO9000族标准一经诞生, 就形成了ISO9000热和以ISO9000为依据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与注册热。

国际标准化组织根据ISO9000系列标准多年来的实践经验, 提炼出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并将其归入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标准内, 于2000年12月15日正式发布。这八项原则是: (1)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 领导作用; (3) 全员参与; (4) 过程方法; (5) 管理的系统方法; (6) 持续改进; (7)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8)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这些原则是当代质量管理最基本、最通用的规律, 它奠定了ISO9000族标准的理论基础并形成了一条主线, 贯穿于ISO9000标准中。只有充分理解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理念和内涵, 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标准的每一个条款。

八项管理原则之间的关系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和“持续改进”为基本点, “领导作用”是关键, “全员参与”是基础, 其他原则是手段和方法。

医疗机构的临床输血如果能以ISO9000为依据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则可使医疗机构和患者都得到实惠, 实现双赢。理由是: (1) ISO9000融合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 将会极大地提升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水平; (2) ISO9000侧重于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有利于发生输血医疗纠纷时举证; (3) ISO9000包括了服务的内容, 能更好地促进参与临床输血的医疗、护理和输血科三方人员改善服务态度, 提高医疗质量, 使受血者满意。

参考文献

[1]田兆嵩, 何子毅, 刘仁强.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T19000-2008)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4]刘景汉, 兰炯采.采供血及临床输血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39-140.

输血病案质量缺陷分析与改进措施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8月抽取输血病案91份, 其中手术50份, 非手术41份, 进行质量评估。

方法:根据卫生部颁发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设计输血病案评估标准进行质量检查与评价。

结果

输血病案质量检查情况, 见表1。

输血病案书写的主要缺陷如下: (1) 病案首页填写不规范:首页中输血品种、输血量的填写与实际用血情况不符, 个别病案首页漏填血型、输血品种、输血量等。 (2) 输血知情同意书填写不规范:输血同意书未填写、输血前检查项目结果未填写、患者或医师未签字以及项目填写不完整。 (3) 输血指征掌握不严:无输血指征输血在我院外科比较常见, 多为手术备血, 外科医生在术前预计术中可能出血较多, 但实际术中出血量少, 无输血指征, 但为避免浪费, 术后给患者输血, 说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估计不充分、不全面。 (4) 输血记录有缺陷:《二甲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中对输血管理有明确的规定:输血前、输血中和输血后要全程监测患者, 以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的征兆, 记录在病历中[2]。但我院的病程记录中普遍缺输血过程的记录, 有的只泛泛记录输血过程顺利, 而未说明输血的理由、输血的成分、输血量以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个别病历甚至只有输血医嘱而无输血病程记录, 或记录与实际输血量不符, 出院记录中也未记录住院期间的输血情况。 (5) 输血前检查项目未查:输血前未按照规定进行输血前检查项目, 或为“熟人”、“老患者”输血, 而这部分患者因自身原因拒绝进行输血前检查, 而病历中没有拒绝检查的签字, 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必然举证艰难, 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6) 输血评估有缺陷:无输血后检查、无输血疗效的记录与分析。

讨论

输血是对急危重患者有效的治疗措施, 它可以挽救生命, 改善症状。但急危重患者病情随时都可以发生变化, 不恰当的输血或并发症处理不当, 都有可能导致意外[3]。而输血病案是反映患者输血过程的重要记录, 输血病案的书写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份病案的内涵。对我院91份输血病案的检查分析可以看出, 我院临床医生对输血病案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输血指征把握不准, 对病案书写不重视, 随意性大, 责任心不强[4]。因此, 医院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输血病案的书写, 提高医疗水平, 确保医疗安全, 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医师法》、《侵权责任法》, 并结合相关的医疗纠纷案例, 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病案质量的重要性, 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证据意识、自我保护意识, 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 确保输血病案符合法律要求。

进行专题培训:输血病案书写中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缺陷是对输血病历不够重视而造成的, 输血病案的不规范, 给临床输血安全埋下了隐患。而书写输血病历并不是高难度的专业技术问题, 医务人员只要在工作中加强责任心, 是完全可以写好的。针对上述问题对医务人员进行输血病案书写的业务培训, 如《2012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使医务人员掌握输血病案的书写规范, 真正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书写每一份病案, 提高病案内涵质量, 提高医疗水平。

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开展科学合理用血的知识培训, 重视输血监测与疗效评价, 逐步提高临床医师科学合理用血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 不断提高临床输血的疗效, 以降低临床输血风险[5]。针对我院外科医师对输血指征掌握不严的情况, 应加强医师的专业知识培训, 作为手术医师, 必须对每位手术患者的失血情况做出准确、全面的评估, 严格把握输血指征, 增加风险认知, 使得输血管理达到较高的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节约性, 提高临床应用[6]。

加强输血病案的质量管理及考核:针对输血病案缺陷, 加强对输血病案进行检查, 由医务科及输血科共同制定了我院输血病历的书写规范, 要求输血病历在输血前一定要做好各项检查和输血同意书的详细记录, 各种记录要有输血的具体时间、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处理措施, 如患者住院期间需多次输血, 应每次都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 或在同意书中注明需多次输血[7]。医务科对每一份输血病案都将严格审查, 每季度召开输血管理委员会会议, 分析汇总输血病案的质量问题并将检查情况反馈到相关临床科室, 要求相关临床科室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同时在每季度的医师大会上对输血病案进行点评, 并按照医疗文书考核办法进行考核。使临床输血规范化、制度化。另外要加强输血病案的环节质量控制, 由输血科提供当前在院输血病历信息, 各部门分工对输血前检查项目、输血知情同意书的签署等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只有在病案形成过程中进行监控, 才能真正提高病案的内涵质量[8]。

总之, 通过上述改进措施, 旨在提高病历的书写质量, 杜绝医疗隐患, 确保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 避免医疗纠纷[9]。

参考文献

[1] 张建礼, 田景伦.输血病案书写中的缺陷及对策[J].中国病案, 2011, 12 (8) :20-21.

[2] 卫生部.二甲综合医院评审标准[S].2012.

[3] 邹孟群, 陈建江.输血病案质量与医疗安全[J].中国病案, 2010, 11 (3) :22-23.

[4] 王献荣, 郭小泉.113份输血病案质量缺陷分析[J].新疆医学, 2011, 41 (3) :99.

[5] 伍燕, 吴燕, 王娇华.等.621份输血病案的质量调查[J].中国病案, 2013, 14 (12) :9.

[6] 夏琳静.230例输血病例合理性调查分析质量与医疗安全[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4) :262.

[7] 赵正慧, 周文辉, 郑雪.716份输血病案质量缺陷与对策[J].中国病案, 2013, 14 (6) :17.

[8] 陈祝萍, 陈丽娟, 杨丰, 等.提交环节质量监控在病案终末质量控制中的作用[J].中国病案, 2009, 10 (11) :15.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篇9

1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责权不分, 输血风险控制缺失

医学科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某些病原体如HIV、HBV、HCV在机体内存在“窗口期”, 此时供血者检验为阴性, 仍存在输血后感染病毒的可能;同时, 由于试剂灵敏度的问题有时漏检难以避免, 因此, 可以说没有绝对安全的血液。为了尽可能降低输血风险,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对临床输血指征作出了严格的规定, 坚决杜绝不必要的输血;规定用血机构必须设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负责临床输血的技术指导、监督管理、疗效和质量评估, 确保输血安全、合理、有效。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不分临床医师对输血风险认识不足, 没有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和正确选择血液成分, 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常常出现输“保险血”、“营养血”和“人情血”等不恰当的输血现象;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能够履行的职责很少, 没有很好地行使监督管理职能。由于缺乏权威性监管机制, 临床用血几乎处于放任状态。

1.2 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人员以低学历、低职称为主, 合格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相对短缺。很少有医院设立专职管理人员, 即使有专职管理人员, 也多为因年长、体弱从其他岗位调整而来的护理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临床或输血技术说平偏低[1]。由于缺乏专职机构, 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管理职责往往难以落实, 临床输血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以及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等均难以开展。

1.3 医院临床用血相关硬件设施不足

绝大部分医院血库没有专用房屋, 设备简陋, 有的医院没有专用储血冰箱, 甚至使用家用冰箱储血。输血科 (血库) 建设和发展缓慢, 与卫生部要求不相符, 影响了临床医学和输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2]。

1.4 临床用血管理不严

主要表现在临床用血不规范, 成分输血存在误区, 不做临床用血计划, 不储存血液及其制品, 临床医师输血适应证把握不严, 人情输血、安慰输血时有发生。这导致医院一袋一袋的要血, 血站只能被动按照要求送血。

1.5 临床用血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输血前交叉配血和化验检查不全, 输血记录单记录不全, 输血台账登记不全, 血样采集、保存和血袋处理不合要求, 医疗垃圾处理不符合要求。

2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对策

2.1 强化法律法规意识

临床输血管理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树立法律法规理念, 并组织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从事临床输血的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和贯彻相应法规, 并制定本单位的管理制度。

2.2 规范临床输血行为

应向医护人员进行临床输血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 建立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每周检测血型鉴定试剂的抗体效价, 交叉配血试验检查Ig G血型抗体试剂每周进行检测, 对患者红细胞ABO血型鉴定进行正定型和反定型、Rh (D) 血型鉴定, 交叉配血试验两人互相核对签字, 节假日或夜间一人值班时, 自己核对结果并开展和加强室内质量控制工作。要积极参加国家级和省级临床检验中心的血型室内检查工作。

2.3 建立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流程

要遵循PDCA等质量管理原理, 成立质量管理小组, 建立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方案和流程, 合理设定质量控制目标, 制定质量控制方案, 定期对临床输血质量进行检查,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及时整改, 为临床输血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逐步提高临床输血质量。

2.4 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必须注重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每年都要制定包括培训内容和考核评价在内的培训和教育计划, 使工作人员掌握临床输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 明确每个人应当承担的职责, 使之能够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相关要求开展各项工作, 保证科室质量目标的实现[3]。工作人员要与医护人员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主动深入到临床科室主动征求意见并及时改进工作;要与相关部门联合召开会议, 相互听取意见, 研究整改措施, 逐步提高临床输血工作质量, 以最大程度地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

2.5 注意原始记录和资料的保存

和临床输血质量有关的记录和资料包括:血液出入库记录、血型鉴定结果记录、交叉配血结果记录、冰箱温度记录、血液质量观察记录、输血不良反应记录、交接班记录等, 书写时必须遵循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溯性的原则。这些资料是已经完成的活动达到的结果的客观证据, 必须按照要求保存10年。因为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关于举证倒置的规定, 如果没有很好地保存和临床输血质量有关的原始记录和资料, 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键词:输血,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黄开荣.输血科 (血库) 建设的思考[J].江西医学检验, 2006, (3) :173.

[2]焦伟, 杨起, 秦岭等.广西部分医院输血科 (血库) 硬件建设情况分析与对策[J].卫生软科学, 2006, 20 (4) :372-373.

输血质量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4年1月开始实施输血检验流程环节质量控制, 随机选取2014年2月———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输血治疗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随机选择去年同期 (未实施质量控制) 收治的80例输血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临床收治的失血过多患者, 均在临床接受输血治疗。对照组中, 男59例, 女21例, 年龄19~69岁, 平均年龄 (43.36±16.27) 岁, 病因:交通伤45例, 暴力损伤15例, 坠落伤9例, 妇科出血8例, 其他3例;观察组中, 男58例, 女22例, 年龄19~63岁, 平均年龄 (45.74±15.18) 岁。病因:交通伤44例, 暴力损伤16例, 坠落伤10例, 妇科出血7例, 其他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因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抽取患者输血检验均按照常规输血检验流程进行, 参照标准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相关部门按输血检验流程要求完成检验工作[1]。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方式进行输血。观察组患者在输血检验过程中实施了环节治疗控制, 具体质量控制方法如下:

1.2.1 输血前资料调查

输血前, 责任护士仔细调查、询问患者的适应证情况, 选择合理的输血方法。慢性疾病择期手术者, 应尽量使用自体血液, 急诊手术者, 优先考虑使用各类成分血。确认患者满足输血指征后, 应对患者进行严格检查, 并抽取输血前的血样留存, 防止出现医患纠纷[2]。

存在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做好记录, 并按要求进行隔离。

1.2.2 样本采集

患者输血申请单完成后, 采集样本时, 要仔细核查患者个人信息, 避免出现样本错误。血样采集后, 立即注入试管, 并贴好标签封存, 妥善保存, 减少污染、稀释等干扰因素。

1.2.3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输血前, 严格执行常规检验项目, 鉴别A、B、O型血, 然后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确定输血者和受血者血型是否相符。注意Rh型较为多样性, 必须规范定型, 待受体和供体完全一致后, 才可进行输血。注意检查各检验项目试剂是否在保质期内, 储存条件是否合理, 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仪器要定期使用厂家提供的标准液进行质控和定标。

在血型鉴定中, 应记录血清血球比, 蛋白异常者和肝病患者使用洗涤红细胞法完成鉴定。输血史 (妊娠史) 患者, 多与免疫反应形成抗Rh抗体, 需进行R h血型检查[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后感染性疾病和输血反应发生率, 并作统计分析。临床自制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对患者满意情况进行调查, 满分为100分, 评分越高, 证明患者满意度越高。本次研究共发放160份调查问卷, 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填写, 收回有效问卷160份, 统计两组患者的问卷分数。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并采用t检验;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 P<0.05认为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和输血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P<0.05, 有统计学意义。在患者满意度评分方面, 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 组间差异P<0.05, 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3 讨论

输血治疗是一种风险较大的治疗方式, 需要在输血前规范检查、试验, 输血检验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 输血导致的医疗事故报道较多, 需加强对临床输血检验环节的质量控制[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感染性疾病和输血反应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0和2.5%, 而国内文献资料感染性疾病和输血反应发生率约在5.0%和10%以上。实施质量控制显著降低了输血的风险, 提高了治疗安全性。本次研究还发现, 实施质量控制后, 患者满意度评分方面也出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可知, 质量控制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在实施治疗控制过程中, 我们在临床上积极总结了输血检验流程的控制要点。

3.1 实施明确管理责任

根据输血检验流程要求设计流程图, 分发至各相关科室, 张贴悬挂于醒目位置。成立管理小组, 由分管院长任组长, 检验科、输血科、感染科主任作为小组组员, 分管日常管理工作, 同时要求组员之间相互监督和约束, 分管院长定期抽查监督工作, 发现问题, 组织交流讨论, 并及时整改[5]。

3.2 强化人员培训

输血检验流程涉及的人员要统一参加质量控制培训, 学习规范操作, 异常情况辨别、应急处理等方法, 每周培训1次, 连续培训4周, 培训结束后统一考核,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同时, 应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 实施岗位责任制, 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人, 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科室内部应定期抽查, 互相监督, 从而提高各个流程的工作质量[6]。

综上所述, 应严格遵守临床输血检验流程中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要求, 保证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效果, 进而保证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保护患者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冰.浅谈如何做好临床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8 (10) :275-276.

[2]王静.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5 (7) :256-257.

[3]陈鹏.探讨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6 (5) :168-169.

[4]侯海波.临床分析输血检验流程的环节质量控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7 (4) :2.

[5]刘新君.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8 (20) :254-255.

上一篇:黄河明珠下一篇:卧龙自然保护区